拍打经络祛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1:25:22

点击下载

作者:孙呈祥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拍打经络祛百病

拍打经络祛百病试读:

前言

医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好处,许多传染病、急性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提高了人们的平均寿命。然而,在经历了医学的辉煌发展之后,人们发现,疾病并没有因为医学的繁荣发展而减少,而是在不断地转化,并且趋于复杂化,这与滥用药物不无关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许多变化也在有意无意间损害着我们的健康,使得疾病表现出露骨的“人为疾病”的痕迹。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医学的发展能够治疗一切疾病,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力图寻求更加健康、更加天然绿色的方法来守护健康和治疗疾病。在诸多养生和治病的方法中,经络穴位以其奇特的功效和简单易学的操作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并付诸实践。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对人体起着沟通内外、抗御病邪的作用,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经络穴位可以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使之平衡协调,可以说,经络是我们身体里的“灵丹妙药”,是最经济实用的健康养生大法,身体是否健壮及寿命的长短都与它息息相关。

平时我们走路时间过长或者感觉双腿发沉时,经常会用手捶捶腿,其实这就是无意识地敲打经络,从而让腿部的肌肉和神经放松下来。当我们的身体内部出现问题时,也会在身体表面产生异常状况,用手触摸会有压痛或者硬块,这时就需要我们找准病因,及时敲打经络,防病治病。

经络的功能是“沟通”,也只有保持畅通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经络不通,不管怎样的外部保健也只能治标不治本。人之所以生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身体里的经络运行不畅,就像道路上发生了堵车现象,疾病自然找上门来了,而保持经络畅通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本书从经络的基础知识讲起,对经络按摩祛病法进行详细阐述,为60多种常见疾病量身推荐经络祛病方法,为了尽可能清晰地展示按摩的操作过程,某些按摩手法在拍摄中采用了特定的姿势。

按摩是适用于全家老少的简易保健法,动动手指,你会发现,获得健康其实很简单。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去最简单实用的保健方法,为您和家人的健康尽一份力!

第一章 十四经脉,人体的愈病通道

经络是人体的医魂

经络是我们身体里的灵丹妙药,是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健康养生大法。身体是否健壮、寿命的长短都与它息息相关,善用经络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经络自古就用于保健疗疾

经络的重要意义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非常明确的阐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篇》)。懂得养生的古人把经络看成是生命的半边天。熟识经络来调气养生,使宗气振奋,营卫畅通,元气充沛,就能够神气十足地健康生活,且能抗衰老、防疾病。它既可以增强自身功能,又是适应自然的捷径。因此,现代也有学者将经络称作“人体的医魂”。

其实经络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玄妙。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以及任督二脉,还有无数条旁经脉,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共同构成一个环流网状系统,遍布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它不仅分布于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脏腑相连,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所谓十二正经为: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连接着一条经络,一共12条经络,其走向在四肢两侧,基本对称,掌控着心、肝、脾、肺、肾、胆、大肠、小肠等诸多器官的正常运行。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经络穴位及正确的疏通刺激方法,就能把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句话不仅是学医者的至理名言,也是珍爱生命者的养生真理。

经络畅通,百病不生

传统中医学特别强调经络穴位的重要性。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通道,它内连于脏腑,外达于四肢,是内在脏腑与外在四肢穴位的联系通道。人体不适多由经络气血不畅或不足引起。按摩时,刺激外在的穴位,可激发经络的经气,并通过经气运行将这种信息传达到内脏,从而对内脏产生调整作用。按摩穴位时的酸、麻、胀、痛感觉可沿着经络传导到病变的部位,传统称为“得气”,现在称为“循经感传”。按摩时若出现循经感传,气血通畅,则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没有循经感传并不意味着没有效果,这要看各人的体质情况。身体敏感程度不同,其“得气”的感觉是不同的。但只要刺激经络穴位,都会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按摩时找准经络穴位,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造成经络气血不畅或不足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所谓外因,是指寒冷、湿气、季节变换、天气变化等随时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因素。所谓内因,是指人自身的感情、情绪变化,即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些外因或内因,使人体经络气血滞留,导致内脏或体内其他组织异常,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手太阴肺经,肺脏健康的晴雨表

手太阴肺经简称肺经,它就像晴雨表一样,能反映肺脏功能的正常与否。该经属肺,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肺气宣发和肃降,调理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是人体重要的经脉。它不仅反映肺脏的疾病和健康状况,而且能够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如果肺脏有病,肺经会如实地把变快、变慢甚至停止工作的信息反映给自身,但前提是我们能读懂信息,争取做到“察外知内,见微知著”“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练就一身能发现疾病、调节疾病的功夫,把肺脏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体表循行

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联系

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与肺、鼻、喉咙有联系。

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可用趣记:中云天开尺口列,渠渊鱼少。

手阳明大肠经,人体血液的清道夫

手阳明大肠经是肺脏和皮肤的守护神,它能帮助肺脏把浊气及时排泄出去,从而维护肺脏的健康;也能帮助人体把淤积在体内的毒素清理干净,有效地防治皮肤病。总之,它就像一个天使,时刻庇佑在我们身边,维护着我们的肺脏,呵护着我们的肌肤。如果你还在为青春痘等皮肤问题而心烦意乱的话,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可敬的大肠经了。

体表循行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体内联系

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气血生化之路

爱吃,能吃,还能消化,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然而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其实我们身体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是损伤脾胃引起的。一旦脾胃有病,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皮肤黑黄、嘴唇干裂、发声无力、精神不振、闷闷不乐、坐立难安等症状全都会找上门来。请关注胃经吧,它是胃肠功能的庇护者。

体表循行

起于眶下缘(承泣穴),至嘴角,沿耳前上行至前额角(头维穴),延颊下行至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至腹正中线旁开2寸,再至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体内联系

属胃,络脾,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乳部有联系。

主治概要

胃肠不适、头面五官疾病、神志疾病及皮肤病;局部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本经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

足太阴脾经,治疗慢性病的关键

脾脏,位于胃的左下,人体的左侧。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所说的“脾”意义相差很大。中医认为,脾主统血、主运化。脾能够统摄全身的血液,使血液行其道——行于动、静脉血管内,而不致血液溢出脉管外;脾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协助胃,促进胃的消化功能,并把消化后的食物输送到全身。脾脏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紫癜(血液溢出血管外)、血虚、腹胀、腹泻、营养不良、水肿等病症。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脾经为里,胃经为表。脾经属于脾,能够协调脾的功能,主治脾脏以及脾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体表循行

起足大趾内侧(隐白穴),至内踝前,上行腿肚,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部,过膈上行,散舌下。

体内联系

属脾络胃,与膈、咽喉(食道)、舌、心有联系。

主治概要

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手少阴心经,可以助你清心除烦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主宰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五脏六腑都唯心命是从。这些说法看似不合情理,可事实就是如此。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也是行得通的,心脏是运行血液的器官,人体各器官组织若要发挥正常作用,必须要由心脏来供给血液,如果心脏不能及时地供给各个脏腑器官血液,那么它们的生理功能势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会丧失生理功能。所以我们的先人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或者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是非常智慧的说法。心主血脉,心藏神,如果心脏出现了问题,就会表现为血脉运行不畅,胸痛和神志出现异常等症状。

体表循行

起于腋窝的极泉穴,循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小肠经)。

体内联系

属心,络小肠,并与肺、咽喉、眼有联系。

主治概要

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让你生机盎然

中医有“小肠主液”之说,这是因为小肠能泌别清浊,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小肠的这种功能决定了小肠经的治疗范围,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所以,手太阳小肠经是手到病除的“液病杀手”。小肠就如同筛网一样,在人体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从胃部下来的食物清浊混杂,到达小肠这个筛网过滤后,把清澈的津液以及有用的营养物质过滤出来,吸收后随血液流遍全身,以营养各个脏腑器官。

体表循行

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从颈部经面颊到目外眦,止于耳前听宫穴,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交膀胱经)。

体内联系

属小肠,络心,并与胃、食管、目、耳有联系。

主治概要

本经主治头项、五官病症,热病、神志疾患及本经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排毒通道的掌控者

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也是穴位最多的经脉,它的通畅与否直接掌控着我们身体内毒素的排泄,绝不能忽略。如果这个掌控者发生异常,会影响全身毒素的排泄,从而出现头痛、头重、全身肌肉酸痛、脸部皮肤无光泽、耳鸣、容易疲劳、精神欠佳等症状。我们可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消除和缓和各种不舒服感。

体表循行

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沿头至下项,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至股外侧后缘,再至小腿外侧后缘,下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体内联系

属膀胱,络肾,并联络眼、脑、耳部。

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项、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疾病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疾病。

本经腧穴

睛明、攒竹、大杼、肺俞、心俞、肾俞、承扶、志室、承山、金门等。

足少阴肾经,强壮一生的经络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这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经就是肾脏所主之经,它的气血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肾藏精的功能,同时也影响脏腑的阴阳,因此是决定人生老病死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就必须经常按摩肾经,使经脉气血通畅。

体表循行

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至下肢内侧后缘,自腹正中线旁开0.5寸至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

体内联系

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喉咙、舌根有联系。

主治概要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脏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商曲、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

手厥阴心包经,为心血管保驾护航

中医讲心包经,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经当先受病。《黄帝内经》有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之主脉也。”故,要治心脏疾病,从心包入手方为得法。如果要防止外邪逆传心包,而出现昏迷、胡言乱语等状,就请合理应用我们的心包经吧,它为心包所属,是一条救命的经络。

体表循行

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体内联系

属心包,络上、中、下焦。

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

心悸

,心烦,胸闷,胸痛。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痫,小儿高热惊厥。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本经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平衡内分泌的通调大脉

三焦到底是什么?中医将它作为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容器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因此,三焦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大通道。三焦又为水道,若三焦受邪,则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津液不下,而成便秘。

体表循行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至手背,转上肢外侧正中,依次按肩、颈、耳后、耳前走,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于目外眦交胆经。

体内联系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并与耳、眼有联系。

主治概要

主治头侧、耳、目、咽喉、胸肋部疾病和热病,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本经腧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会宗、支沟、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翳风、丝竹空等。

足少阳胆经,改善身心亚健康状况

胆经是一条能锻炼我们决策力的经络,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催化剂。中医认为胆主决断,即指胆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措施的功能。肝胆在脏腑关系上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相互配合,使我们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我们常将勇敢的人称为“有胆量”,可见胆与人的决断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体表循行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及外踝前,止于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体内联系

属胆,络肝。与目、耳有联系。

主治概要

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经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天冲、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

足厥阴肝经,助你消解生活压力

肝经是我们体内身怀绝技的治病高手。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肝经保持全身气血畅达,避免因气机阻滞而出现胸肋、小腹的胀痛不适;可以保证脾胃的正常,减少因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的

呃逆

、呕吐;还可以保持情绪的正常,摆脱因肝气不舒而出现的郁郁寡欢、暴怒、发火;还可以使男子排精通畅,女子月经规律,从而保障生殖功能的健全。

体表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6肋间。

体内联系

属肝,络胆,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支脉从目系下颊部,环口唇。肝部支脉上膈,注入肺中。

主治概要

本经主治肝、胆、脾、胃部疾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本经腧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是统帅阳气之脉

督脉的“督”字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总督”、“统领”的意思;其二是“中央之材”的意思。这两种解释都体现了督脉的重要性。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多集中于大椎穴),为阳脉之总纲。有总督、统领阳脉,调节阳经气血,主导一身阳气功能活动的作用。督脉所联络的脏器,以肾、脊髓、脑为主。在生理功能上,它们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人身阴阳元气皆出入于肾,督脉循腰络肾,连系命门,督脉的脉气部分源于肾,脉气充盈也能养肾,所以说是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又称“元神之府”,督脉贯脊而上,直系脑户,直接影响脑与脊髓的生理功能。

体表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主治概要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本经腧穴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任脉,掌管生殖妊养的人体大脉

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该经脏腑募穴多达6个,包括了全身半数的募穴,十四经脉中含募穴数量最多。任脉与女子关系最为密切,任脉的“任”字有统任、妊养的意思,故任脉是人之生养根本。总之,任脉行于腹部正中,与诸阴经发生交会,包含着全身半数的募穴,又与女子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故而可以说任脉确为“阴脉之海”。

体表循行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穴等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主治概要

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喉咙、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还可治疗神志病、妇科病,部分穴还有强壮作用。

本经腧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经气的流注

经脉的循环流注,除了十二经脉的正常营运及任、督二脉的自身循环之外,还有任、督二脉参与的十四经脉大循环。任、督二脉接续在十二经脉循行之后,形成十四经脉的环流。十四经脉依次相连,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全身环流系统,其顺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

由此看来,任、督经气的流注,接续在胆经干脉的末端,肺经干脉之前,参与整个十四经脉的经气循环。至于任、督二脉的经气流注方向,历来观点不一,集中表现为两大观点:一是任脉升、督脉降的中医经络理论;一是督脉升、任脉降的气功理论。而中医的经络理论起源又与中国传统的气功有着一定联系,任脉的经气流注究竟是由下向上,还是由上向下,有待商榷。

第二章 轻松一按,跟常见病痛说再见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为主要症状,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容易惊醒,或时睡时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甚至彻夜不眠。长期工作紧张、焦虑的人容易失眠。不论何种失眠,按摩与肾脏相关的穴位必不可少,而且要经常按摩,反复推拿。本病多为慢性过程,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特效穴位按摩

※点揉四神聪穴

位置:在头顶部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合起来称为四神聪。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对准被按摩者四神聪的4个穴位,持续点揉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

神经衰弱

、失眠、眩晕、健忘、耳鸣、耳聋等。

※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颈部,耳后高骨的外后缘。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位或坐位,按摩者双手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被按摩者安眠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心慌、头痛、烦躁、头晕、耳鸣等。

※点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坐于对面,用左手拇指点按被按摩者右手神门穴约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悸等。

※按揉三阴交穴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侧。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被按摩者三阴交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高血压、食欲减退、经前紧张、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等。

※推按失眠穴

位置:在足底跟部、足底中线与内外踝连线相交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位,按摩者用大拇指朝被按摩者足跟的方向推按失眠穴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失眠特效穴位,治疗失眠、足跟疼痛等。

辅助穴位

局部按摩

※梳头

用牛角梳或者用手指分开梳理头发60次,顺便轻轻按压头顶,可以缓解疲劳和减轻精神压力,治疗头涨头痛,预防失眠。

※五指抓拿法

取坐位,用双手五指分别置于头部督脉、膀胱经及胆经上,自前发际推向后发际5~7次。

梳头

五指抓拿法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指由于精神忧虑、长期繁重的脑力劳动以及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其临床表现为失眠、头昏脑涨、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食欲减退、心悸面红、记忆力减退、自汗、胸闷气促、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对全身进行检查,又无躯体疾病,也无脑器质性病变等。神经衰弱和困倦疲劳一样属于现代人的常见病,小病莫轻视,一定要坚持治疗。

特效穴位按摩

※点按心俞穴

位置:肩胛骨内侧,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卧,按摩者站于一旁,双手拇指顺时针按揉被按摩者心俞穴2分钟,然后逆时针按揉2分钟,以局部感觉酸胀、发热为佳。

功效:治疗心慌、心悸气短、心痛、咳嗽、吐血、健忘、盗汗、梦遗等。

※点揉安眠穴

位置:在颈部,耳后高骨的外后缘。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坐位,按摩者双手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被按摩者安眠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心慌、头痛、烦躁、头晕耳鸣等。

※点揉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侧的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坐于对面,用左手拇指点按被按摩者右手神门穴约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慌、精神分裂症等。

※点揉内关穴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腕关节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一侧,用左手托住其前臂,拇指点按内关穴2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发散为佳。

功效:治疗心烦、心慌、痛经、月经不调、月经前期焦虑、神经衰弱、胸胁痛、上腹痛、心绞痛、呃逆、腹泻等。

※点揉三阴交穴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侧。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顺时针方向点揉被按摩者三阴交穴约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经前紧张、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等。

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主要症状为牙龈红肿、面颊部肿痛等。牙龈炎常表现为牙龈鲜红或紫红、肿胀、松软,刷牙或吃东西时易出血。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远离牙痛,从按摩开始。

特效穴位按摩

※掐揉合谷穴

位置:手背部位,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接处,肌肉的最高点。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合谷穴30下,两手交替,至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流鼻涕、头痛、牙痛、青春痘、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打嗝等。

※按揉下关穴

位置:在耳前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被按摩者下关穴,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酸胀感向面颊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牙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斜等。

※按揉颊车穴

位置:在面部,咬牙时肌肉隆起最高点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双手轻轻托住被按摩者下颌,用双手拇指按压其两侧颊车穴,顺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面部放散为好。

功效:治疗牙痛、面神经麻痹、口眼斜、流涎等。

※按揉地仓穴

位置:在面部,眼睛正中直下和口角外侧的交点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或食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被按摩者地仓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面部放散为好。

功效:治疗三叉神经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按揉曲池穴

位置:屈曲肘关节,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牙痛、咽喉肿痛、

偏头痛

、头晕等。偏头痛偏头痛是由于颅内动脉收缩、扩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又叫作“血管神经性头痛”,女性多发。严重的偏头痛会持续数天,主要症状为头部一侧或双侧胀痛,呈搏动或持续性频繁发作。女性生理周期带来的偏头痛通常在月经期前2~3天发作;压力带来的偏头痛发作时间通常在午后,发作时有压迫、束缚的感觉。

特效穴位按摩

※揉捏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两侧枕骨的下方,发际的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额,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被按摩者的风池穴处,揉捏半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偏头痛、头胀痛、眩晕、面部烘热、耳中鸣响、头痛发热、颈项强痛、目赤肿痛等。

※按揉百会穴

位置: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其后面,先用拇指按压百会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以酸胀感向头部四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头痛、偏头痛、眩晕、秃头、惊悸、健忘、中风、耳鸣、失眠、鼻塞、脱肛、痔疮、泄泻等。

※按揉头维穴

位置:头前侧,在两侧额角发际向上约1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面,用两手拇指同时顺时针方向按揉头维穴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整个前头部和两侧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偏头痛、前额神经痛、高血压、结膜炎等。

※按揉角孙穴

位置:耳尖直上,与发际交点。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后面,用拇指或中指沿顺时针方向按揉头两侧的角孙穴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头两侧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偏头痛、眩晕、眼睛痛、牙齿疼痛等。

※按揉率谷穴

位置:两耳尖直上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面,用拇指或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头两侧的率谷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头两侧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偏头痛、头晕、呕吐、头发枯黄等。

局部按摩

※推按痛点

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微张开,指腹同时按在头侧面,自前向后推按头痛部位64次,以头部血管痉挛缓解,头皮微微发热为佳。

※随时随地按摩妙招

找一支圆珠笔或钢笔,用后端较圆钝的一头按压疼痛处的穴位,可以减少手指的疲劳,并达到手指按摩的效果。

※捏头皮

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用双手或单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被按摩者侧面头皮,提起,放松,反复操作,约3分钟,以头皮发热为宜。小贴士缓解偏头痛的方法:1.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痛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2.饮用绿茶:绿茶中的茶甘宁物质对缓解偏头痛有效果,所以,可以适量地饮用绿茶来缓解偏头痛。3.静心冥想:使用瑜伽和冥想是治疗偏头痛的新方法。你可以购买一盘此类CD,在头痛发作时随着音乐闭目冥想一会儿,让大自然的和谐之音帮你忘却病痛。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导致视觉功能障碍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视功能严重损害乃至丧失,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视野明显缩小,甚至呈现管状特征。视神经萎缩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青年患者大多以遗传性为主;中年患者则多因视神经炎;老年人发病常与青光眼或血管性疾病有关。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攒竹穴

位置:眉头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食指螺纹面按于患侧攒竹穴上,待出现酸胀感时,由轻渐重,边按边揉,使酸胀感传导扩散到眼区,时间约2分钟。

功效:治疗流泪、眩晕、眼睛疲劳、眼睛水肿、视神经萎缩、结膜炎、面颊疼痛、头痛、高血压等证,同时具有面部美容的作用。

※按揉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用拇指与食指或中指指尖按于睛明穴,待出现酸胀感时,由轻渐重,边按边揉,使酸胀感传导扩散到眼区,时间约2分钟。

功效:对视神经萎缩、近视、迎风流泪等证有疗效。

※按揉四白穴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颧骨上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将食指指腹按于患侧四白穴处,待出现酸胀感时,由轻渐重,边按边揉,使酸胀感传导扩散到眼区,时间约2分钟。

功效:治疗面瘫、面神经麻痹、近视、视神经萎缩等。

※按揉球后穴

位置:在下眼眶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按摩方法:将食指指腹按于患侧球后穴处,待出现酸胀感时,由轻渐重,边按边揉,使酸胀感传导扩散到眼区,时间约2分钟。

功效:治疗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

※按揉瞳子

位置:外眼角外侧约1厘米凹陷处。

按摩方法:将食指指腹按于患侧瞳子髎穴处,待出现酸胀感时,由轻渐重,边按边揉,使酸胀感传导扩散到眼区,时间约2分钟。

功效:治疗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结膜充血等。

※按揉风池穴

位置: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取端坐位,将双手拇指指腹放于两侧风池穴处,先点按半分钟,再向外按揉2分钟,力量由轻渐重。

功效:治疗颈项僵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近视、视神经萎缩、鼻炎等。

局部按摩

※捏眉弓、摩眼球

双手拇指、食指自攒竹穴开始,捏拿眉弓至眼外角处30~50次。手法用力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闭眼后轻轻地以食、中指摩眼球,约2分钟。

捏眉弓

摩眼球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另有一型由非特异性的刺激所诱发,无特异性变应原参加,不是免疫反应过程,但临床表现与变应性鼻炎相似,称血管运动性鼻炎,或称神经反射性鼻炎。造成鼻子过敏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接触外界环境诱发、遗传过敏体质等,过敏源有花粉、尘螨、真菌、蟑螂等。其主要症状为连续打喷嚏、流鼻水、鼻塞、鼻痒,有哮喘病史的人还容易诱发哮喘。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迎香穴

位置:鼻孔两侧,鼻唇沟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坐其头侧或头后,用双手拇指指腹轻轻顺时针方向按揉迎香穴1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减退、面部神经麻痹等。

※推抹印堂穴

位置:双眉头中间。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坐于其头后,用拇指从鼻子向额头方向推抹印堂穴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鼻塞、流鼻涕、鼻炎等鼻部疾病,耳鸣、前头痛、失眠、高血压、目眩、眼部疾病等。

※按揉上星穴

位置: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大拇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在床上,按摩者坐于其头后,用拇指或中指沿顺时针方向按揉上星穴约2分钟,再沿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酸胀感向整个前头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出血、鼻窦炎、头痛等。

※揉捏风池穴

位置: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额,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被按摩者的风池穴处,揉捏半分钟左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鼻子过敏、鼻塞、感冒、颈项强痛等。

※掐揉合谷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接处,肌肉最高点。按摩方法:按摩者一手托住被按摩者一只手手掌,用另一只手拇指指腹掐揉被按摩者合谷穴30下,两手交替掐揉。

功效:治疗鼻子过敏、鼻炎、鼻窦炎、头痛、牙痛、青春痘、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等。

※搓涌泉穴

位置:将脚底弓起,脚掌前中1/3凹陷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双手握脚,用两大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搓涌泉穴约1分钟,然后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发热、鼻子不适、过敏、腹泻、五心烦热、头昏、便秘、小便不利等。

局部按摩

※按摩鼻翼

用拇指外侧沿笑纹及鼻子两侧,做上下且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一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一杯热开水。

※热摩鼻子

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稍微感到热时,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按摩时可用两手拇指,也可用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每天最好做2次。

喉咙痛

喉咙痛经常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早期征兆。它可能是单纯由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也可能只是由于气候干燥或大声嘶吼所致。其主要症状为咽喉部疼痛,说话或者吞咽时疼痛明显,喉咙里有异物感。检查能看到咽喉部红肿、扁桃体肿大,或者喉咙根部有水泡出现。一般来说,喉咙痛的患者大约每15秒就得吞咽一次。而且,喉咙痛的特点是你越克制,吞咽的频率反而越高。想摆脱喉咙痛的折磨吗?赶快试用下面的良方吧!

特效穴位按摩

※点按天鼎穴

位置:在侧颈部的喉结约1指宽下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坐位,按摩者双手中指或拇指点按两侧天鼎穴1分钟,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功效: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喉异物感、咽喉部肿块、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等。

※点按水突穴

位置:喉结斜下方,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前缘。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坐位,按摩者双手拇指或中指点按水突穴1分钟,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功效: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声音沙哑、

咳嗽

、气喘等。

※点按天突穴

位置:颈部,在胸骨上窝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坐位,按摩者用中指点按天突穴1分钟,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功效:治疗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咽部异物感等。

※按揉曲池穴

位置:弯曲肘关节,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咽喉肿痛、牙痛、偏头痛、头晕等。

※掐揉合谷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接处,肌肉最高点。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拇指掐揉被按摩者右手合谷穴约2分钟,左右手交替掐揉。也可以一手托住被按摩者手掌,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合谷穴30次,两手交替按揉。

功效:治疗喉咙疼痛、扁桃体炎、喉头水肿、鼻炎等。

※掐按少商穴

位置:大拇指指甲根内侧。

按摩方法:按摩者指甲掐按被按摩者少商穴30秒,放松10秒,反复操作10余次,左右手交替进行。

功效:治疗咽喉疼痛、不能说话、发热、咳嗽、喘气、胸痛、咯血、乳房刺痛、手腕疼痛等。

局部按摩

※按摩消疼痛

每天早晨起床后,在左手掌心涂上3~4滴风油精,按摩(顺时针方向)咽喉部位20~30次。两三个月后,病情可大为好转。

※舌根运动法

咽喉炎致使咽喉肿痛、嗓子燥痒、吞咽有异物感,可采取舌根运动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即闭嘴,舌尖抵牙齿,正转18次,反转18次,然后将口中津液分3次咽下,早晚各做1次。

耳鸣耳痛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会听到外界并不存在的声音,有的如细雨沙沙,有的如洪水暴发,这种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耳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耳朵发炎。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听宫、翳风穴

位置:听宫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屏前部,与耳珠平行,张嘴时凹陷处;翳风穴位于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的凹陷中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两手拇指按在左右翳风穴上,食指按在听宫穴上,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

功效:治疗耳鸣、耳痛、耳聋、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等。

※按揉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前上方,张嘴时呈现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微微张口,按摩者坐于被按摩者头后,双手拇指相对,同时轻轻用力按压耳门穴半分钟,然后自上而下推耳前18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耳鸣、耳道炎、头晕、面部肌肉酸痛等。

※按揉太溪穴

位置:内脚踝正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握住被按摩者脚腕,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按揉太溪穴约2分钟,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耳鸣、耳胀、耳聋、齿痛、失眠、健忘等。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一般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上呼吸道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主要症状是咽痒、鼻塞、流涕,可伴有咽喉肿痛、咳嗽、头痛、发热及四肢酸痛等全身症状。按摩穴位和足部反射区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特效穴位按摩

※揉捏风池穴

位置: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的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额,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被按摩者的风池穴处,揉捏半分钟左右,以被按摩者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颈项强痛、颈椎病、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

※揉按太阳穴

位置:头侧,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1横指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两手中指同时着力,顺时针方向揉按太阳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揉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

※掐揉合谷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接处,肌肉最高点。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掐揉被按摩者合谷穴30次,两手交替,至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流鼻涕、头痛、牙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打嗝等。

※揉按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两手中指同时着力,顺时针方向揉按太阳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揉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

※按揉大椎穴

位置:第7颈椎下缘,鼓起最明显的骨头的下缘。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低头,按摩者站于其身后,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大椎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怕冷、项痛、痤疮等。

※按揉肺俞穴

位置:在肩胛骨内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双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肺俞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自汗等。

※按揉迎香穴

位置:鼻孔两侧,鼻唇沟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坐其头侧或头后,用双手拇指指面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迎香穴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咳嗽咳嗽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有害物的刺激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咳嗽主要与肺、脾、肾、肝等内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咳嗽的治疗应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其机体免疫力,调节各脏腑功能为主。咳嗽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风寒型咳嗽初起痰稀或咳痰白黏,或兼有鼻塞流涕,或兼有头痛、舌苔薄白;肺热型咳嗽咳痰黄稠,咳而不爽,或兼有口渴咽痛,或发热声哑、舌苔薄黄;肺燥型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燥咽干、舌苔薄而少津。

特效穴位按摩

※点按天突穴

位置: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凹陷的中央。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头,按摩者用中指点按天突穴约2分钟,力度以不影响呼吸为宜。

功效:治疗哮喘、咳嗽、失语、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等。

※指推膻中穴

位置: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站于一侧,用拇指自下而上推膻中穴约2分钟,以胀麻感向胸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呼吸困难、咳嗽、胸部疼痛、乳腺增生、乳房疼痛、缺乳症、心悸、肥胖、消瘦等。

※按揉中府穴

位置:胸前臂外上方骨突下第一肋骨下缘的凹陷中央。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轻轻按揉中府穴半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酸胀感向肺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揉掐列缺穴

位置: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腕关节上,食指尖下凹陷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一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用另一手拇指轻揉列缺穴半分钟,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掐按1分钟。

功效: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荨麻疹、瘙痒症等。

※按揉大杼穴

位置:肩胛内侧,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双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该穴约2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咳嗽、鼻塞、头痛、喉咙痛、肩部酸痛、颈椎痛等。

※按揉肺俞穴

位置:肩胛骨内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卧在床上,按摩者双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肺俞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自汗、盗汗、背部酸痛等。

局部按摩

※拍打胸部法

左右手交替拍打胸部膻中穴周围64次,拍打的同时伴有半蹲动作,拍打一次半蹲一次,每天3次,以感到胸中之气散开为佳。

※揉摩胸胁润肺法

两手十指交叉,用掌面协同大鱼际抚摩前胸及两胁;两掌紧贴胸胁自上而下交替对揉;单掌揉擦胸前面。心悸心悸是自觉心跳加快并且很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可有心脏跳动异常快速,或者不规则等现象。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能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心悸。其主要症状有心跳急剧、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等。心悸处理不当,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一定要将心悸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特效穴位按摩

※指推膻中穴

位置: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站于一侧,用拇指自下而上推膻中穴约2分钟,以胀麻感向胸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呼吸困难、心慌、心悸、咳嗽、胸部疼痛、乳腺增生、乳房疼痛、缺乳症、肥胖、消瘦等。

※按揉厥阴俞穴

位置:肩胛骨内侧,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双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厥阴俞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局部发热为度。

功效:治疗咳嗽、心悸心痛、低血压、心慌胸闷、呕吐等。

※按揉心俞穴

位置:肩胛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卧,按摩者站于一旁,双手拇指沿顺时针方向按揉心俞穴2分钟,然后沿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感觉酸胀、发热为佳。

功效:治疗心慌、心悸气短、心痛、咳嗽、吐血等。

※指掐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关节靠小指侧之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掐住被按摩者神门穴约1分钟,至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功效: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悸、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点按内关穴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腕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右手托住被按摩者手指,左手拇指点按内关穴约2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心烦、心慌、心悸、心绞痛、胸闷、胸胁痛、冠心病、失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按揉三阴交穴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4横指,胫骨后缘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三阴交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失眠、心悸、心慌、高血压、月经不调、痛经、阳痿、遗精等。

局部按摩

※推抚全身滋阴法

被按摩者俯卧,全身放松,按摩者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经足弓直至足尖。小贴士预防心慌、心悸妙招:保持心情舒畅的同时,自觉紧张时做深呼吸9次,做扩胸运动,或者轻轻拍打胸部36次。心悸患者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要安排好作息时间。呃逆呃逆,俗称“打嗝”,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呃逆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正常人在进食过程中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发生呃逆现象。这种呃逆可自愈,不用特殊治疗。呃逆也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脑血栓形成、脑炎、中暑、胃炎及肺部或胸膜病变,病后体虚、劳累过度、药物过敏等。穴位和足部按摩只能治疗常见的呃逆。对于由疾病引起的呃逆,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辅以按摩手段,以止呃逆。

特效穴位按摩

※点按止呃穴

位置:眼眶壁上缘内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坐于其头后,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斜向内上方轻轻点按止呃穴1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能忍耐为佳。

功效:止呃逆专用穴位,能快速止住打嗝,还能治疗眼眶周围疼痛。

※点按内关穴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腕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右手托住被按摩者手指,左手拇指点按内关穴2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打嗝不断、恶心、心烦、心慌、心悸、心绞痛、胸闷等。

※按揉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压中脘穴半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反酸打嗝、便秘、腹胀。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胃内容物返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任何疾病只要影响到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都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不舒服,随后就开始感觉恶心。妊娠呕吐是指妇女怀孕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情况严重时我们还是要去看医生。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巨阙穴

位置:位于腹部,左右肋弓相交之处,再向下约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用食指或中指按压巨阙穴约半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腹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恶心呕吐、打嗝、吞酸、腹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气短、呃逆上气等。

※按揉天枢穴

位置:肚脐两侧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天枢穴约半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腹部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痢疾等。

※按揉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腹胀、腹痛、腹泻、反酸、恶心、呕吐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