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2:03:07

点击下载

作者:杨吉元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

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试读:

出版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园圃中最璀璨的一枝奇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培养学生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既是继承我国先进文化遗产的需要,又是社会和时代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

综观各地各类初中阶段的考试,古诗词鉴赏已经基本上成为必考的内容之一,分值也多在5—6分之间,有的单独考课内古诗词,有的只考课外,还有的内外兼考,可见古诗词鉴赏在初中学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鉴于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需要,为了给同学们提供系统的古诗词鉴赏复习资料,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初中古诗词助读与训练》。

本书分四大板块:

一、鉴赏知识篇:主要介绍古诗词阅读和鉴赏必备的初步知识,如诗歌基本特点、诗歌发展简史、各类诗歌形式、基本写作手法(典故、意象等)等,旨在为学生提供鉴赏古诗词必背的阅读基本知识。

二、鉴赏技巧篇:举例介绍诗歌鉴赏的技巧,如如何分析诗眼、分析句意、分析主旨、分析语言、分析意境、分析意象、分析技巧、分析构思等,旨在归纳各类考试命题规律、审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三、课内积累篇:选取初中教材所有诗歌,每首诗歌分别从鉴赏提示和检测等角度予以指导,夯实课内基础,提高鉴赏水平。

四、课外拓展篇:精心选取课外古诗词166篇,按中考命题形式,编拟练习,做课外拓展训练。

最后附录参考答案,以便同学自查自纠。第一编鉴赏知识篇

关于古诗词阅读鉴赏,各地中考“命题实施细则”一般都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要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水平,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要广泛地积累,尽可能多掌握古诗词及其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解题技巧和答题技巧。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关于积累,同学们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主要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发展史、诗歌的体裁以及写作方法等。第一节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含蓄性

就是不直言吐露,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让读者通过对诗句的领会,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首二句写荒原广漠、日色昏茫,红旗半卷的塞外出征时的景象。后二句说前军夜战,已生俘对方的首领,意谓不待全军到达即已获胜。“日色昏”点明已近日暮,“红旗半卷”、“前军夜战”说明是夜袭,“已报”透出唐军战斗力之强以及胜利之速。胜利之喜悦和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但这些都不是诗中直接吐露的。二、概括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三、形象性

诗中的形象包括景物的形象和人物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首短诗。此诗情景相生,用“千山”、“万径”等夸张语写鸟迹、人踪完全灭绝,把雪后广漠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形容到了极点,以此映照孤舟独钓的渔翁。因此,一个迎风雪、斗严寒、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渔翁形象就鲜明地显现出来了,而同时也艺术地概括和揭示了作者在遭受迫害、处境孤立的情况下不肯妥协、敢于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内心世界。四、抒情性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中饱含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五、音乐性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诗的音乐性是指诗句抑扬高下的和谐声韵。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第二节古诗词的体裁及其特点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偏指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古代诗歌如果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他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喻诗等。

除可按内容划分外,古代诗歌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等。

这里按体裁和特点划分,有古体诗、近体诗、民歌民谣几大类,现分述如下: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指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常见的诗歌体裁,具有不受声律(平仄)限制、句式较为整齐、有押韵规律的特点,常见的有四言、古绝、古风、杂言、乐府等五种形式,称为古体自由诗。(一)四言:四言诗每句四字,个别诗的个别句子有加一字者。句数不限,押韵自由,有每句押韵、隔句押韵、交互押韵三种押韵方式。(二)古绝:每首限定四句,每句限用五字或七字。可押平韵,多押仄韵,押韵字的读音要相近。(三)古风:每首八句以上,长度不限,每句限用五字或七字。押韵较为自由。(四)杂言:每首四句以上,其他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同时在五字句和七字句中杂有三字、九字甚至十字以上的句子,押韵方法同五言、七言古风。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二、近体诗

近体诗是文学界的一种习惯称谓,其实从时间上也可以划归古体。因为近体诗歌与古体诗歌有显著区别,所以把近体诗歌列为一大类。近体诗歌主要是指唐代格律诗、宋代格律词、元代格律曲三大体裁。(一)格律诗

格律诗从唐代以前产生,因盛行并成熟于唐代,故现在所指的格律诗就是唐诗,分为律绝和律诗。格律诗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声律(平仄)排列、固定的押韵位置和押韵要求、固定的句子字数。包括律诗和绝句。

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二)格律词

格律词的初始就是配以乐曲歌唱的歌词,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所以后来就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格律词起源于两汉乐府民歌,奠基于隋唐时期,盛行并成熟于两宋,现在所指的词就是宋词。格律词的特点为:句子长短参差不齐,有特定的词牌(调名),各词牌有各自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声律排列和固定的押韵位置及固定的押韵要求)。格律词按片数划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形式。

1.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4.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三)格律曲

格律曲也和格律词一样,初始就是配以乐曲歌唱的歌词,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所以后来就成为一种与格律词不同的文学体裁。格律曲称为散曲,特点为:句子长短参差不齐,有特定的曲牌(调名),各曲牌有各自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声律排列和固定的押韵位置和押韵要求)。

散曲与词的区别:(1)曲的句子限制较宽松,可以在句子原定字数的基础上适当加衬字;词的句子限制较严,在句子中加衬字的较少见。(2)曲的用韵严格,词的用韵较宽。(3)大多数词的语言风格散文或诗化,大多数曲的语言风格民俗化。散曲的曲牌有许多与词牌相同,两者体制结构却不同。

散曲分为小令、套数、带过三种形式。三、民歌民谣

民歌民谣产生于文字形成以前,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夏代歌谣。民歌民谣的主要特点:(一)没有声律限制,多数有押韵规律,少数不押韵;(二)格调质朴清新,爱憎分明,多数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三)采用比、兴手法描写,想象力丰富奇特;(四)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新颖通俗,篇幅短小;(五)由民间创作、流传,也有文人创作的歌谣。

民歌民谣资源十分丰富,如南朝的《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又如著名的《孔雀东南飞》等。第三节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诗歌的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诗歌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蒹葭》、《迢迢牵牛星》,李商隐《无题》、秦观《鹊桥仙》等等。

2.讽喻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林升《题临安邸》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等。

5.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往往以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对戍边将士军旅生活进行描写,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主要以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对古代人或事进行凭吊,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7.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兴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8.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9.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该类诗词题材广泛,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它一般借助景物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多为悠闲、祥和,往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清新。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表现的是诗人悠闲的情趣,赵师秀的《约客》则表现诗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两者都有一种恬静怡然的风格。第四节古诗词常见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将古诗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掌握。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进行评判。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此诗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又如刘攽《雨后池上》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对偶句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然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又如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7.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又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个“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1.互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三、写作手法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4.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此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具有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以及叙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8.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9.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1.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12.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现出来。

13.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5.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此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6.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17.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18.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9.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第五节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现介绍一些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一、树木类

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5.芭蕉。“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二、花草类

1.红叶。传情之物。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3.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4.芳草。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5.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7.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

9.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三、鸟兽类

1.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2.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3.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4.寒蝉。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5.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6.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7.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8.乌鸦。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9.黄莺。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四、自然现象类

1.残阳。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2.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如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白云往往还同隐者联系在一起。

3.月亮。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

4.流水。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之感。

5.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五、时令节日类

1.春。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华出富有人生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2.秋。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3.中秋。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5.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

6.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六、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3.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曲”。

4.柳岸。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六节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这里收集一些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介绍如下: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青鸟(青鸾)。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2.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3.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4.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5.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6.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7.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8.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9.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0.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1.杜康。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2.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3.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4.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5.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6.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27.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8.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9.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30.咏絮。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31.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第二编鉴赏技巧篇

从全国各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看,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省市都考了诗歌鉴赏类试题。如前所述,要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水平,主要要抓住“积累+技巧”这两点,下面就如何审清题目、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等,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节古诗词鉴赏“五必看”

古代诗歌鉴赏是语文中考中一道必考题,考生在答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无论是分析诗歌思想内容、作者思想倾向还是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上。那么,我们如何在考场上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个题目呢?一、必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借助诗歌的题目,可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二、必看作者

所谓言为心声,不同的诗人的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

1.知人: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了解作者,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譬如杜甫,常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风格多为沉郁顿挫,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等。

2.论世: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三、必看注释

这里有两种情况:

1.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轼有一首《南乡子》词,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四、必看诗句

在诗歌内容方面,我们首先要认真理解诗句,看懂诗歌所选的意象,这也需要平时多积累意象。其次要重点看动词和形容词。中考题常以炼字为考点,让考生体会诗句中某些字的妙处。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考生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我们应该能读懂诗句,答题时先解释该字,再翻译该句,然后说说表达效果。五、必看题干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俱全: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内容、读命题。第二节书面表达的格式规范

初中阶段各类语文考试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它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下面是答题时的一些范式:一、先观点后理由

答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例: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2)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人,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3)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二、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先分说,再总说)三、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例: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先总说,后分说)四、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①

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②③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第三节古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一、分析“诗眼”型

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设问变式:(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