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7:33:10

点击下载

作者:齐心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庙会作者:齐心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205078546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文武二圣与庙会

圣人崇拜是民间崇拜中最贴近历史生活真实的崇拜形式。对于文武二圣——孔子与关公,由于其人在世时表现了大德、大智、大勇,其文治武功大利于民,而为世人景仰,被人们推崇至神位,赋予一定的神性。人们通过庙会活动中的祭祀制度、方式和手段,表达了民众对文武二圣的崇拜,以及对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者的感戴。

1.尼山夫子洞庙会

在山东曲阜、邹县、泗水交界地有一处尼山乡,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称之为“小年”,是日,即举办尼山夫子洞庙会。夫子洞庙会原叫坤灵洞庙会,又称为圣庙会、夫子洞会。其间商贩摊位云集,庙前空地搭台唱大戏,四方到此逛庙者达二三万之众,热闹之极。

尼山夫子洞,其名称来源因该处为孔子的诞生地。据《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氏是史前传说中五帝之首少昊的后裔,少昊的第四十一代嫡长孙孔父嘉,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孔父”是他的字,从此其后世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父嘉的第四代,即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逃避宋国内乱,迁到鲁国定居。孔子的父亲叫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陬邑在曲阜城南,尼山西面,离尼山不过三五里远。陬邑大夫就是乡邑大夫,是个很小的武官。但叔梁纥却长得身高九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曾为鲁国立过多次战功,是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孩;妾生一男孩,叫孟皮,瘸腿。按当时的习俗,女子不能继嗣,有残疾的儿子不便祭祖。已年过六十的叔梁纥,一心想再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将来也好有个烧纸上坟的。他听说颜家有三个女儿尚未出嫁,便亲自登门求婚。颜父认为叔梁纥虽然年龄大了,但其先世系商汤后裔、宋国贵族,且长得高大,武力绝伦,是一门很好的亲事。颜父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其实,颜父的用意是想让三十多岁的大女儿嫁给叔梁纥。可是大女儿、二女儿都不答话。颜父见女儿们不答话,心里着急,满屋子转圈子。小女儿颜徵在是个孝顺孩子,年方十六,识字解文,有才华。她担心父亲急出病来,也怕父亲在叔梁纥面前丢面子,所以表示愿意听从父命。于是,颜徵在就嫁给了叔梁纥。

俗话说:想什么没有什么,盼什么不来什么。颜徵在嫁到孔家一晃三年了,虽然老夫少妻倒也恩恩爱爱,可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是叔梁纥的一块大心病,因而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颜徵在倒也乖巧,有一天对叔梁纥说:“听人说尼山神很灵验,去求子的人不少,咱们也去求求尼山神吧。”叔梁纥二话没说,就陪着颜徵在到尼山去祈祷,盼望生个儿子。尼山不远,去着方便,回来也快。当颜徵在走进家门时,发现院子里有个麒麟,从嘴里吐出一块玉帛来,上面写着:“天上的星宿下凡,将来要振兴周朝。”同时有个声音在半空里传来:“天生圣人,天降音乐。”那麒麟、这声音瞬间而逝。颜徵在懵懵懂懂的,既不能不信,也不敢全信。可说来也怪,就是从这天起,颜徵在怀孕了。

颜徵在盼望生个儿子,从怀孕起没少到尼山祈祷。可是,怀孕都十个多月了,孩子还不出世,颜徵在心里既担心害怕又着急。这天趁着天气好,颜徵在又独自一人到尼山来祈祷。她挺着大肚子,爬山走路自然艰难吃力。走着走着,颜徵在突然感到肚子一阵阵的疼痛难忍,莫非孩子要出生不成?颜徵在又高兴又紧张,便依靠着一棵柏树坐了下来。与此同时,天上传来了美妙的音乐声,五个仙翁踏云而来。颜徵在忽然觉得浑身温暖舒服,疼痛消失了,不禁迷迷糊糊地合上了眼睛。当她再一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山洞里,有两条金翅金鳞的龙上下翻腾。颜徵在看着看着,孩子呱呱落地了,这便是孔子。这个山洞后来被称为“夫子洞”,又叫“坤灵洞”。洞名“坤灵”,是因为孔子出生后由一只母虎哺育,坤有雌义,虎为神灵,故名。

孩子出生了,颜徵在喜在心里乐在了脸上,忙不迭地去看孩子,却不禁大吃一惊。这孩子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眼、耳、鼻均为双露,故曰七露)。颜徵在以为自己生了个怪物,哪敢往家里抱呀,便弃在山洞里了。颜徵在独自往回走,盼儿十月到头来却生了个怪物,那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别提是什么滋味了。她一边走,一边伤心地流泪,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不禁在心里念叨起来:他再丑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再丑那也是一条生命啊!自己怎么能忍心把他扔了呢?!颜徵在突然醒悟过来,急忙往山洞走去。当她走进山洞时却被洞内的情景惊呆了。一只老虎正在给她儿子喂奶;因山洞里闷热异常,有一只老鹰正用翅膀为她儿子打扇。所以,至今曲阜还流传着“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

颜徵在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不用说也知道儿子的来头不小。她抱起儿子风风火火地往家赶去。当她走到一块长满了山枣树的坡地时,担心山枣树的针刺扎着孩子,就对山枣树说:“山枣树呀,你就把刺往下长吧,别扎了我的儿子!”话音刚落,那山枣树上的刺儿都齐刷刷地倒下去。这坡地后来被称为“颜母坡”,至今颜母坡的山枣树的刺儿还是往下长的,根本不扎人。

颜徵在走下“颜母坡”,来到山脚下的村庄,已是又累又乏,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气喘吁吁。说来也巧,村头路旁正好有一眼水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下特别凉爽,颜徵在想在此休息片刻。她把孩子轻轻放在井台边,想喝口水,却既没有打水的器物,伸手又够不着水。颜徵在围着井转了一圈,双手按在井沿上,轻轻叹惜道:“井啊,要能把你扳倒,让水流出来该多好啊!”哪知话音刚落,就听得地下发出一阵吱吱嘎嘎的响声,随后那口井竟顺着她手按的方向慢慢倾斜起来,一直斜到井水慢慢地流出来。颜徵在既觉得神奇又高兴万分,喝一口井水,觉得出奇的甘甜。她喝完水,又洗了洗手和脸,感到全身清爽,疲劳一扫而光,这才重又抱起儿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去。这口井就叫“扳倒井”,至今仍在。扳倒井后又称“鲁源”,意即鲁国之源,泉水流成一条河,名为“智源溪”,意为孔子出生之地是智慧之源。

以上讲述了有关孔子出生及夫子洞的种种传说轶闻,这些遗迹典故使尼山夫子洞庙会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为了能得到圣人的智慧之光,所以每逢庙会期间到此逛庙会的四方人流不断。

尼山夫子洞庙会始于清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头会,庙会为期三天,庙会初会场设在夫子洞及夫子庙(孔庙)门前,期间出售各种杂货的摊贩云集,其中不少经营山东当地特色的小吃、饮食、玩具摊点,尤其是玩具摊上的泥娃娃更是抢手货,年轻的媳妇们抱一个泥娃娃回家乞求得生贵子,而姑娘们抱一个泥娃娃祈盼找到如意郎君,还有不少儿童学子买个泥娃娃以求长大成人借圣人智慧灵光,增长学识获得功名。在庙会会期,开放孔子庙,人们涌进庙内,烧香磕头,怀着不同的心愿,对圣人景仰崇拜。同时,在庙外的空地上还搭台演出大戏。

每逢尼山夫子洞庙会期间,孔氏家族所属的六十大户都派人来此赶会。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及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均多次前去参加庙会、祭拜。赶会的人们不但有山东本地的,同时全国各地如河南、河北等均有人来到尼山夫子洞庙会赶会的。

2.曲阜孔圣“林门会”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去世,葬于泗水之畔,他的三千弟子在老师的墓旁环植四方奇树,形成了一片常青的树林,这便是最初的孔林。《史记》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林前从此有了村落,有了祭祀活动。

自曲阜城北门到孔林大门,有一条约1500米的大道,称为孔林神道。道两旁苍松翠柏,森茂葱郁,如虬如龙。神道中部有一座文津桥,平地突起,不太高,桥下亦无水,取人们前去谒林可获得文章道德之意。传说在过去,只有皇帝驾临才能走神道。

神道是便于死者(应指孔子)灵魂从林中享殿到孔庙堂殿中接受祭祀典礼用的。因此,孔林神道的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

神道正中,巍然屹立着一座古朴端庄的石坊,叫“万古长春坊”,意寓着孔子思想万代不衰,如松柏长青。这是一座五楹精雕石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巡按御史连标、巡抚郑汝璧主持修建。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

整座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顶之上雕瓦垅和脊兽(似宫殿,规制高),下置坐斗。明间石刻坐斗六朵,两次间三朵,两梢间各两朵。明间额坊上刻“万古长春”四个楷书大字。明间枋额两侧二龙戏珠,次间雕双凤,梢间雕行龙。石坊立柱为方形抹楞,中二柱浮雕云龙。另有盘龙、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装饰。石坊立于基台之上,石阶三级。柱子前后各以抱鼓石相夹,抱鼓石上各立蹲踞小狮子一只,形态各异。整座石坊长22.71米,宽7.96米。此坊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

万古长春坊的南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形制完全相同的碑亭。亭为方形,重檐歇山绿瓦顶,每面三间,东西北三面围以栏杆,次间均填以实墙。施一斗二升麻叶斗拱。明间三攒,次间一攒,云龙彩绘,平板枋宽于额枋,四角柱略有升起。各有鸱吻、神兽五尊。亭为方形,长、宽各9.6米。亭南向,顶部藻井绘四仙鹤。

两座碑亭内各立一块大石碑。东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巡按御史连标、巡抚郑汝璧所立,正中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碑额篆刻“大明”二字,左上方刻“钦差巡抚山东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汝璧、巡按山东监察御史连标敬立”,下署“万历二十二年冬十一月长至日、曲阜世职知县孔贞教立石”。此碑因字大碑宏,为孔林神道的标志。西亭内的石碑为次年连标、郑汝璧二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记载了修葺林庙一次即花费黄金两万两。两块石碑碑头均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

孔子林墓的祭祀,定为每年两次,春天在清明节,秋天在农历十月一日。祭祀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前来观瞻的人也越来越多。到孔林上坟的孔氏后裔,除当地族人以外,还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远道来的人不能当天往返,于是旅店、饭铺、茶水摊、香烛摊、水果摊也应运而生,再后来说书唱戏的艺人也纷纷前来赶趁,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林门会。

林门会,顾名思义,就是在孔林门前形成的贸易集市,又称林门古会。相传林门会早年的规模并不大,只是为了配合孔氏后裔祭祖上坟设有卖香、纸、烛、锞的小摊和饭棚、茶棚等;后来开始有人在会上出售土产、百货;再后来又有了卖锄、镰、锨、镢、木叉、笤帚、簸箕等。赶会的多是农民,靠他们形成了林门会的规模。林门会一年两次,各为三天,春以清明节为正会,秋以十月初一为正会。方圆几百里的农民、商人、艺人等,肩挑背驮、手推车载,纷纷前来赶会。赶会的人一般在十万以上,多时可达二三十万。林门会场设在孔林门到曲阜城北门的神道和神道侧边的大片土地上。为适应古会的需要,根据当地两年三作的农事习惯,神道两侧轮流留出空地,一年在东,一年在西。这样,一到会期就有神道和与神道平行的两三条“街市”。

林门会上货物齐全,从贵重的金刚钻到笨重的石碌碡,无所不有。分农产品市场、药材市、木货市、铁货市、玩具市、银器市、布市、梳篦市、广货市、文具市,还有城门附近的猪市、羊市、鱼市、菜市,等等。卖食品的,从会头排到会尾,一棚挨一棚,一桌挨一桌,各种各样的名吃,应有尽有。娱乐场在会场的边沿地带,有打渔鼓的、砸扬琴的、玩玩意儿的、拉洋片的、打彩的、套圈儿的、说书唱戏的,等等。

有一句戏语说:“林门会上就是没有卖金粪叉子的。”不尽其然,我们说来说去,数来数去,就是没有牲口市,没有卖骡马的。为什么呢?孔林是什么地方,那是圣人安息之地,“上不落乌鸦,下不招蛇”,就连那津浦铁路都得绕着走,那是怕坏了孔林“圣脉”。所以如果弄个骡马市场在孔林门前,那骡马一叫唤,不也会惊动圣人吗?破坏了“圣脉”那可了不得!所以,林门会历来禁止骡马上市,以此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另外,“林门会”还有一段“扁担开花,鱼打鼓”的故事呢。

曲阜有句俗语:圣公府发丧没日期。尤其是历代衍圣公或其夫人的丧事,更是延宕时日,漫无期限。其实,说是没日期,还是有日期的,但要等到“扁担开花,鱼打鼓”时才发丧。扁担怎么会开花?鱼又怎么会打鼓呢?据说,不知是哪一个朝代,老衍圣公殁了,把灵柩停在灵棚里。天文生择的不是什么好日子,而是叫静等着看时辰,看到扁担开花、鱼打鼓,那时辰才行。要不,这丧就不能发。什么时候才能扁担开花、鱼打鼓呢?孔府派出许多人到处去访听这个时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日子。

这一年,清明节又有林门会,长长的神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孔林的大林门前,也是熙熙攘攘。林门会上有花市。曲阜许多人家会做花,纸的、绢的、绒的,人戴的,瓶插的,都有,这一天都拿到花市上赶会。大庄有个做花的人,把花插在扁担上,由城西挑到孔林大门口外面吆喝着。林门旁有一面小石鼓,有个老汉在那里卖鱼,鱼是从泗河里打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鲜鱼。称秤时,有条鱼从秤盘上蹦了起来,正巧掉在小石鼓上,鱼尾巴朝上一扇一扇,“啪啪”地打着石鼓。这事儿被孔府的佣人看到了,心头灵机一动:“哈!这不是扁担开花,鱼打鼓么?”于是,跑回孔府报告:“时辰到了!”

见了这番景儿,孔府在灵棚里放了多日的灵柩,才得以发送。孔府里办事,就图得这个“巧”字!

3.山东祭孔庙会

最早的祭孔,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去世以后,鲁国国君鲁哀公亲自作文祭祀,把孔子居住的三间茅屋改成庙堂,将孔子周游列国时乘坐的车,生前穿的衣冠,用过的琴、书,放在庙堂里,年年祭祀。弟子们每到秋天孔子生辰的时候,来到老师墓前演习礼仪、比赛射箭来祭祀老师。此时的祭孔仅仅是为了怀念孔子,表达他们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自从汉高祖来曲阜用猪、羊、牛“三牲”太牢祀孔子,又封孔子第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至民国期间,祭孔已不再是仅仅怀念孔子,而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把祭孔作为教化民心、稳定社会的一项治理国家的政治需要:“尚资神化,祚我皇元”“永资圣化,翊我皇猷”和“阐我皇风,四海永清”,以孔子的教化来辅佐帝王的国政,立千秋不败功业,并传之永远。正因为如此,随着孔子地位和封号的不断提高,祭孔的排场也就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最初的祭孔是每年秋天一次,后来增加到春秋两次,称春秋丁祭。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诏孔子第二十三代孙孔嶷四时祀事孔子,称四大丁祭(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此外还有四仲丁(大丁后的第十天),八小祭(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每月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节气还有二十四祭,大大小小加起来每年有五十多次。其中最隆重的祭祀是四大丁祭和孔子诞辰祭。四大丁祭是由衍圣公或衍圣公委派的族长主持祭祀的家祭,又以秋祭为主。孔子诞辰祭,有家祭,也有国祭,国祭是国家政府派官员代表皇帝或国家而对孔子所行的释奠礼。诞辰祭以国祭为主。如果一天碰到几种祭祀,也不能相互代替。

最早的受祭者只有孔子,“太牢”祭孔也不过“三牲”。后来逐渐增加了“四配”“十二哲”,以及东西两庑一百五十六位“先贤先儒”,还有孔子夫人亓官氏,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徵在等等;其祭品也增加到三十多种,有牛2头、猪26头、羊31只、鹿5只,还有稻、粱、芹、韭、笋、菁、桃、杏、栗子、枣、鱼、菱、芡、酒等等。孔子像前摆一猪、一牛、一羊,为太牢;“四配”像前摆一猪、一羊,为少牢;其他人神位前或一人一猪、一羊,或两人一猪、一羊,或三五人一猪、一羊不等,其他祭品也是如此。

最初参加祭祀的人员是孔氏直系子孙和弟子,后来逐渐地扩大,孔府内便有了一整套祭孔组织,司乐厅掌管祭礼的乐章、八佾舞,保存乐器舞具以及培训乐舞生。大祭由衍圣公主祭,孔府还有祭祀官员,分献、监祭、典仪等103人;鸣赞、相礼等礼生80人;弹琴、吹箫、敲鼓、打旗、跳舞等乐舞生120人(多时184人);每次大祭除上述人员参加,还有执事人员、“四氏学”(孔、孟、颜、曾“四氏师范学堂”)师生、族人、来宾等千余人。

大祭的前五天要挂牌、传单、造册、填榜、填祝版、进香、进帛;前三天要张榜、奉祝、戒誓、沐浴、斋宿;前两天要观礼、听乐;前一天要迎牺牲、迎粢盛、习仪、省牲、给烛、陈设、视膳、验祭、点榜。

祭祀是在午夜子时开始,翌日拂晓结束。“大成殿释典礼”的主要仪程分为:将祭、迎神、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等部分。

将祭:

将祭即仪程开始前的准备事宜。阴阳官报时辰到,悬挂在大成门左侧鼓楼的晋鼓擂360响,“咚,咚……”震天动地,以示警戒(一说表示一年365天)。鼓声在此表示“金声”,指开始,寓意孔子思想的孕育生成。

与此同时,正献官、分献官等出斋宿所,依次前行入诗礼堂,更换祭服。衍圣公的祭服为绛紫色,绣团花,喇叭形宽大的袖口,下身为类似裙子的“裳”。然后按爵位高低依次排列,一一签讫,卑者在前尊者在后,出诗礼堂,入庙。由金声门到杏坛前分东西序立。正献官及以下诸官立大成门内,司香、捧帛者在正献官北侍立。鸣赞生立大成殿陛之上,执事员、礼乐生着公服立于阶下。

鸣赞唱:启户行扫除。

礼生将大成殿、两庑、阁、堂、门坊等一百多处大门“哗”的一声同时打开,执事生持拂扫除,庭燎、门户吊灯全部点燃。这是便于众神通过,回归各自的神位。

鸣赞唱:乐舞生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分献官、正献官就位。

由引赞引正献官于杏坛前正中拜位,其他人等各自就位。

迎神:

鸣赞唱:瘗毛血。

瘗,埋也。各坛执事生进坛所跪,一叩头起,取毛血碟高捧出右门,瘗毛血于燎所。就是把宰杀的猪牛羊的血埋掉,实际上就是祭地。

鸣赞唱:迎神。

起乐,无舞。乐奏《宣平》之章。

由祝官执手炉引太祝生、太史生至杏坛前,祝官唱:“求神!”正献官率众俱跪。又唱:“燔燎!”太史生举柴,太祝举火,焚萧艾香草,求神于阳,再求神于阴。祝官唱:“神降!”正献官率众再跪,迎于道左。太祝、太史至神舆前致辞。执事生捧神主入殿,安于神位。

鸣赞唱:三跪九叩头。

正献官率众官三跪九叩。起立。

初献礼:

鸣赞唱:奠帛行初献礼。

起乐,起舞。乐奏《昭平》之章。

引赞引正献官至盥洗所洗手、冲洗爵。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祝者捧祝,司爵者捧爵,各诣神位前。引正献官从东阶升台入殿。上香,献帛,献爵。自跪一叩头起立。然后由分献官向“四配”“十二哲”等行分献礼。再由太祝生读祝。

鸣赞唱:一跪三叩头。

正献官率众官三叩头。引赞引正献官等出殿左门,西阶下,绕行过杏坛复拜位。

祭祀中正献官要多次洗手,因为族规第一条就是:祭祀“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清帝也下过这样的圣旨:“孔庙孔林总要留心祭祀洁净……”如稍有不洁就会认为是对祖先的不孝。

亚献礼:

亚献礼除乐舞有别外(乐奏《秩平》之章),仪礼皆如初献礼。

终献礼:

终献礼除乐舞有别外(乐奏《叙平》之章),其余礼仪均同初献礼。

撤馔礼:

鸣赞唱:行撤馔礼。

起乐,无舞。乐奏《懿平》之章。

各坛陈设生将登、樽、笾等器物的盖稍稍移动一下。

鸣赞唱:饮福受胙。

引赞引正献官由东阶升殿内,跪于福胙案前,饮福酒,受胙肉。然后再由西阶复拜位。

鸣赞唱:瘗馔。

由司馔官及其他陈设生取所供馔盘高捧出殿,中阶下,出后左门埋馔于瘗所,复拜位。

鸣赞唱:辞神三跪九叩头。

正献官率众官一起三跪九叩头。

送神:

鸣赞唱:送神。

起乐,无舞。乐奏《德平》之章。

各执事生奉孔子神主出大成殿,登舆令幼孙抱持,四人抬舆而行,正献官率众官在舆前趋行,送神出门。

鸣赞唱:望瘗。

引赞引正献官及众官出后右门到瘗所将祝、帛送此焚化。复拜位。

鸣赞唱:阖户礼毕。

监祭官关闭大成殿殿门,正门执伞官收伞。同时悬挂在大成门右侧钟楼的镛钟敲响180下,表示“玉振”,指告终。“金声”“玉振”表示祭祀的全过程,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整个祭祀仪式中始终贯穿着祭祀乐舞,这个祭祀乐舞是孔子家族祭祀始祖孔子仪式中专用的,因此又称为圣门乐舞,孔庙雅乐,俗称祭孔乐舞。它是由皇帝颁定的。祭孔乐舞是在《韶》乐、《大夏》之舞、隋时制乐官吏部尚书牛弘和礼部侍郎蔡徵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歌、舞、乐三位一体,每一个音符、每一招舞蹈、每一句歌诗都表达着一个不同的典故,并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

孔子曾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于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祭孔乐舞中的音乐正是《韶》乐遗音的延续和发展。祭孔乐舞中的音乐包括擂鼓360响,敲钟180响,表示着“金声”“玉振”,其间六种乐章不断改换,中和完美,层层不乱,表意深沉,把人们带入庄严肃穆之境,追思先祖,召唤神灵,达到“大成之乐”的最高境界,以此象征着孔子思想集大成。

祭孔乐舞中的舞蹈是承以夏禹时期的《大夏》之舞,其舞具、舞容、舞姿与《大夏》之舞或相同或相近,一招一式都有象征之意,如佾舞中的六变之象:一变,在缀之中东西立,象征尼山毓圣、五老降庭;二变,佾数稍前进,象征筮仕于鲁;三变,而东西分,象征历聘列国而四方化;四变,稍后退,象征删述六经、告备于天;五变,而左右向,象征讲论授受、传道于贤;六变,而复归于缀中东西立,象征庙堂尊崇、弟子配享。另外,在舞姿舞容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舞向转势有四纲八目,分别有不同的寓意。四纲为“邀送摇招”,其动作及含义为:一曰上转若邀宾之势,舞者面北而舞,象征恻隐之仁;二曰下转若送宾之势,舞者面南而舞,象征羞恶之义;三曰外转若摇出之势,舞者相背而舞,象征是非之智;四曰内转若招人之势,舞者相对而舞,象征辞让之礼。八目的舞势,则象征着“五常三纲”:一曰转初势,象征恻隐之仁;二曰转半势,象征羞恶之义;三曰转周势,象征笃实之信;四曰转过势,象征是非之智;五曰转留势,象征辞让之礼;六曰伏观势,表示尊敬于君;七曰仰瞻势,表示亲爱于父;八曰回顾势,表示和顺于夫。

祭孔乐舞中的歌诗是由隋文帝的制乐官吏部尚书牛弘和礼部侍郎蔡徵最先创作的,史称“诗隋牛蔡”,并施于祭孔大典中,后有所变动。歌诗多为四言排句,每篇八句,其内容为歌颂孔子,赞扬孔门贤哲业绩,以及对孔子的追思尊崇,如《昭平》之章中的歌诗:“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鳞钹,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祭孔歌诗的演唱,突出的特点就是“永长”。“永长”是“雅颂之声陈德”的需要,“导人心之和,宣天地之予”,才可以“感格于神明”,“以肃雍和鸣之音,打动先祖的神灵”。因此,要求歌生必须是男中、低音者,相貌端庄,文质彬彬,并能够准确把握住“大乐必易”“大音希”的艺术特征。

歌乃乐之主,乐乃舞之魂,舞为乐之容,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祭孔乐舞,中和完美,古朴典雅,与庄严肃穆的祭孔大典相合得天衣无缝,充分体现出古代雅乐导人感神的艺术魅力,完美地展现出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学说之大成。

4.浙江衢州孔庙会

位于浙江西部的衢州孔庙,是与山东曲阜孔庙并列的全国两所孔氏家庙之一,向有“南宗圣地”之称。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氏嫡系在孔子48代孙孔端友率领下迁居衢州,并在此建立家庙。自此子孙绵延,衢州成了孔氏的第二家乡。

衢州孔氏家庙位于城中新桥街,北背菱湖,南对峥嵘山,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孔氏家庙之一。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下诏州县皆立孔庙,从此孔庙几乎遍及全国,但这样的孔庙,又称文庙,以示与孔氏家庙之别。孔氏家庙,全国只有三座:一座在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一座在浙江磐安。俗称“孔氏北宗家庙”和“孔氏南宗家庙”。自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在衢州建立孔氏家庙,孔子后裔子孙在衢州度过了800多个春秋。衢州作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向有“东南阙里”“南宗圣地”之称。

衢州孔氏家庙始建于宋朝宝祐三年(1255),规模宏大,“广至二百余楹”。规制略同于曲阜家庙。此后屡毁屡建,三易其址,但均仿曲阜家庙格局建造。现存孔庙,为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修建,占地11亩。此后,又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缮。抗战时期,日寇两度攻陷衢州,日本侵略者不仅掳光了家庙中的祭器,而且将庄严的殿堂改为马厩,使家庙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不少珍贵的碑刻和木雕被毁,孔庙又一次遭受劫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市政府和省文物局对修复孔氏家庙非常重视,自1985年开始陆续拨款修缮残存古建筑,共耗资52万元。家庙中轴线及思鲁阁等建筑修整完毕后,于1989年元旦前夕正式对外开放。

坐落在衢州城中新桥街46号的孔氏家庙,庙门为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在青石须弥座的围墙衬托下,显得威严庄重。庙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字的“衢州孔氏家庙”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正门两边一对石狮,显示出圣地的尊严。据了解,庙门是根据明代衢州孔氏家庙图,结合清代建筑风格重新设计建造的。三间装有门钉的铁红庙门在六座抱鼓石的衬托下,更显深沉神秘。步入庙门,六棵古银杏树高高挺立,历经了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森森,体现了孔氏家庙的悠久历史,令人联想起孔子杏坛设教的典故。右侧有七块嵌在墙上的石碑,记载了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光绪年间修缮孔庙的情况,使人们对孔庙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从庙门前行约14米为大成门,亦称仪门。大成门系四柱三间歇山顶建筑,前后八根清代石柱,通高7米,整个建筑物端庄、坚固。两边厢房还可供游客小憩。

跨入大成门,东西两侧便是保持清代格式的庑廊,各为9间,长27米,原为陈设孔氏家族中功禄显赫人物牌位的灵堂。饶有趣味的是,9间廊房大小不一,也许是根据地位高低或功绩大小来修建的。一座全部由青石铺成的170平方米的佾台,紧挨着大成殿台阶,这是历代专门用来祀祖行礼的场所。

穿过佾台,登五级台阶,便来到庙内的最大建筑大成殿。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清代建筑物,殿阁雄伟、气势不凡。在重檐之间挂有“大成殿”匾额,下檐挂着“生民未有”匾额,为清代雍正皇帝御笔。殿内一块清代康熙皇帝书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方。大殿高23米,长、宽各19米。殿内共有木质圆柱12根,其中最粗的圆柱周长1.8米,一人伸展双臂也难以抱合。

从大成殿往西,便是思鲁阁,现辟为孔氏家庙陈列室。阁内陈列着先圣遗像碑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

修缮后的衢州孔氏家庙,虽与历史上兴盛时期的规模相差甚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纪念。它不仅是一处有意义的人文景观,而且对人们了解和研究孔氏南宗的建立、发展和变迁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正殿前神龛内安放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孔府最珍贵的祖传瑰宝,历代王朝都视之为国宝。相传这对楷木像为孔子的孙子子思雕刻,也有说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所刻。虽说法不一,但从雕刻风格来看,系汉代以前的文物无疑。孔子生前有弟子三千之众,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悲痛不已,在孔子的坟前守墓三年,才依依不舍,挥泪而别。唯有子贡仍不忍离去,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又继续守了三年。楷木像为子贡所刻。相传子贡在守墓期间,他常常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容貌,并砍来楷木,心追手摹,终于雕成了孔子和亓官夫人像。这对楷木像高不满二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

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室立为庙堂,当初仅有“庙屋三间”,孔子夫妇楷木像雕成后就供奉在这里,祭祀也很简朴。后孔末冒爵取代奉祀官衍圣公的位置,幸亏出生才9个月的光嗣幼子仁玉,在家人掩护下被母亲张氏抱出孔府,在亲友家中躲藏了9年,直到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乡里亲人上诉朝廷,才平雪了这场血案,惩治了阴谋篡位的孔末,使楷木像重新回到仁玉手中,并恢复43代世爵衍圣公。后世人称仁玉为孔氏中兴之祖。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迁都浙江临安(今杭州),谕旨召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宗族随高宗南下。值得一提的是,孔氏南渡祖在当时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艰难行程中,宁可舍弃一切,唯独不肯舍弃背负的孔子夫妇楷木像,这对楷木像得以保存下来,是孔氏南渡祖及其后裔的一大功绩,它将永远载入史册。

据民间传说,当年衍圣公孔端友背负两尊祖宗圣像,率家人随跸乘船沿大运河疾驶南渡,船行至镇江码头,大家又饿又累,便上岸稍作休整。这时突然遇到金兵的追袭,眼见楷木圣像将被金兵掳劫,大家正在焦急万分、束手无策之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一个巨浪打来,把船只掀翻。金兵见此情景,以为船上的人都被巨浪卷走,便回马收兵而去。正当孔端友急命家人打捞楷木像时,只见河面上有三个神人踏着祥云,拥着楷木像,逆水而来向岸边靠近,孔端友和家人立即拥上去,把圣像小心护上岸,并在岸边向神灵焚香祷谢。这时,袅袅的香烟中出现“鲁阜山神”四个字,原来是孔子故乡的山神救护圣像,才免遭金人掠夺的劫难。南渡之后,孔端友及家人被高宗皇帝赐居衢州,为了感谢故乡山神的功绩,便在衢州建立了“柯阳首庙”,即“三神庙”。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朝廷敕建衢州孔氏家庙,因位于长江以南,称为南宗(曲阜家庙称北宗)。从此楷木雕像在南宗孔庙历经整整27代,保存了860多年。南宋王朝相继封爵孔端友、孔珍、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沫等六代南宗长孙为衍圣公。元朝统一后,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也应统一于一个衍圣公,并认为孔子嫡传应是寄寓江南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之后裔,于是欲封孔氏南宗衢州支为大宗。至正十九年(1359),下诏遣南宗6世孙、衍圣公孔沫(字思鲁,孔子53世孙)赴宫,并由衢州迁回曲阜定居,载爵奉祀。孔沫奉诏入京后,疏奏元世祖,申诉自己六代先祖已立墓在衢,衢州上有家庙,堂有老母,不忍弃离先祖庙基而北去;同时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给北宗的族弟孔治,又以老母在衢州为由,请求准许南还衢州。对此,元世祖大加赞赏,称孔沫“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也”。从此南宗停止世袭衍圣公之封号。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衢州知府上书武宗,为孔氏南宗封爵,准授孔子第59世孙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废爵制改为奉祀官止。然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却一直珍藏在衢州孔氏家庙中,并且仍然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就以孔氏家庙来说,因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或战火兵祸,就先后迁建过三次,每次迁建都经受着被劫或被毁的险境,但最后终究被完好地保护下来。所以,在孔氏家族后代子孙的心目中,孔子楷木像就是孔先圣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神,有着极高的神威和神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两次攻陷衢州,入侵衢州的日寇头目,听说衢州孔氏家庙珍藏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企图劫取这一稀世珍宝。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电致浙江省政府,令南宗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像移驻龙泉。后又令移驻更偏僻的庆元山区,以防圣像落入敌手。孔繁豪为掩敌耳目,确保圣像不出意外,密访能工巧匠仿制了一对赝品,携带避至龙泉、庆元,而将真像密藏在衢州深山区。侵衢日军未能掠得孔子楷木像,大为恼火,便纵火烧毁孔庙藏书楼,大成殿成了日军营房,思鲁阁成为他们的养马圈,所有红漆柱子被马咬得伤痕斑斑。庙内400多件珍贵乐器、祭具,随同衢州钟楼的大钟一起被日寇劫运而去。衢州孔庙又一次遭到巨大的浩劫。抗战胜利后,才迎回真像重新珍藏在思鲁阁中,同时接回赝品并烧毁,以免日后鱼目混珠,真伪难分。1946年,国民政府对幸存的建筑作了修建,举行了一次祭孔活动,并任命年仅8岁的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新中国成立后,孔祥楷担任冶金部河北省金厂峪矿矿长、土建高级工程师。孔子最后一代受世袭长孙,国内唯南宗孔祥楷一人了。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在南宗家庙度过860多年后,曾于1960年国庆十周年时被借回北宗曲阜孔氏家庙落脚。现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神龛中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北宗奉送的复制品。

衢州孔庙大成殿西侧,有一座曲阜孔庙所没有的建筑,名曰“思鲁阁”。在孔庙建立思鲁阁,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思鲁”即南宗孔氏子孙不忘故土之意,“思鲁阁”正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思鲁阁”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楼房,现辟为孔氏家庙陈列室。阁内除存放着稀世珍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外,阁下竖有目前南孔最有价值的“镇庙之宝”——先圣遗像碑。这座碑是十年动乱中的幸存品。碑的正面刻有“先圣遗像”,系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作,真迹由孔子48代孙孔端友随驾南渡时从曲阜带来,并为孔端友勒于石碑。碑的背面是“诏建衢州孔氏家庙”示意图。先圣遗像碑高2.07米、宽0.85米,碑记上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16个大字。孔子刻像有真人那么高大,“衣冠佩剑,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丽安之”。为了能够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孔子,思鲁阁内还新塑了一尊孔子像,供人们瞻仰。

由于南宗孔庙先后经历了宋、元、明各代的连年战火,祭孔活动未曾大规模地进行过。直到清代,由于清王朝对孔子的顶礼膜拜,祭孔活动才隆盛起来。乾隆八年(1743),南宗孔庙正式进行了盛大的祭孔活动。

祭孔佾舞就是在这次盛大祭孔活动中表演的一种重要舞蹈。众所周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祭孔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越来越复杂。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祀孔时,更作“六代之乐”规定了祭孔时的乐章;北齐天保元年(550)文宣帝遣使致祭时,又规定了“三献之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规定祭孔乐用宫悬,舞用六佾;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又将六佾改为八佾。佾,系古时乐舞的行列,佾舞属古典乐舞之一。

佾舞是一种场面极为隆重的大型舞蹈,演出时演员近百人。其中有乐舞生36人,歌队8人,乐队近50人,配有琴、箫、篪、笛、瑟、埙、钟、鼓、石磬等多种乐器。此外,还有通赞生、司节生、司乐生、司道生、礼生、卫士等各种人员,协助演出。

祭孔时,乐舞生从边门进入佾台(又叫露台,位于大成殿前),舞生每人左手拿龠右手执翟,乐队敲打着钟、鼓、石磬,演奏着各种乐器,歌队唱着:“……大哉孔子……予怀明德,玉振金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曲调庄重、肃穆。乐舞生一字一板,边唱边舞。

祭孔佾舞分为:初献、亚献、终献,演员随之舞唱。按规定,佾舞开始时须舞唱“乐章”,结尾时则要唱“撤馔乐”曲。整个祭孔佾舞在大成殿前露台上进行,而器乐人员演奏,则安排在孔庙两廊厢。终曲唱完,乐舞生、歌队、乐队等人员全部退场,至此佾舞终止。

佾舞作为庙堂艺术的一宗遗产,对后人了解古代文化艺术是很有价值的。

5.香河孔庙会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两千多年以来,孔孟学说在中国传播广泛而深入,对我国的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人们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至圣先师,在山东曲阜建筑了庄严肃穆的孔庙,在全国各地,也建有孔庙,并且普遍、持久地对孔子进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香河孔庙(也称文庙或圣人庙)在河北省香河县县城西街路北,掩映于高大粗壮的古槐的繁枝茂叶之中。庙的南面是育贤坊。庙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红影壁。据官家礼法规定,本县出了状元之后,可以拆掉这红影壁而修孔庙的正南门。可惜,本县未曾出过状元,因此孔庙正南门就一直未能修成。影壁西侧,有向西的大门,门楣上有“礼门”的横匾;东侧有向东的大门,门楣上有“义路”的横匾。进了东西的门,就是面向正南的三洞牌楼门。牌楼是四柱连架而成的层叠斗拱木牌楼,造型美观,古朴典雅。正洞门门楣上悬着竖雕的“文庙”二字的木匾,背面则悬着“宣楼擎霄”的字匾。匾为蓝地金字黄色花边,遮掩在牌楼檐下,很是庄重。牌楼四根立柱的顶端,各有一头睡卧状的大约一尺高的铁狮子,距地面有一丈五尺高。这牌楼就是所谓“道义门”。道义门里东侧,矗立着一个约两丈高、一搂粗的磨砖砌成的大笔,拦腰处雕有“文笔”二字。西侧,有一个如单人床大小的砚台。

过牌楼往北五六步,是东西并列而又相连的玲珑剔透的三座石拱桥。这三座桥横跨在一个月牙形的小水池上,水池叫“泮池”,是圣人的“笔洗”。上面的桥,形似笔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步三座桥”的所在。这泮池虽小,却接纳整个庙里的雨季积水,雨大水多的时候,水也不外溢,因为池下有暗孔,直通文笔之下的大渗井。

与桥在一条线上的最东端和最西端,各有两间平房,这是书房。后来,其东改称“名宦祠”,内供本县自古以来的官宦牌位;其西改称“乡贤祠”,内供本县已故的乡贤牌位。

过了桥向北四五步,是三间腰厅,正名叫“戟门”。穿过戟门,是一处敞院,中有甬路,两旁栽花,西侧有大乌龟石雕驮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孔庙的石碑。

甬路北端,通向正殿月台。月台周围,建有齐腰高的花墙。正殿檐下,竖悬着黄边蓝地金字“大成殿”的匾额。正殿内正中,矗立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的神牌,也是蓝地金字,四周透雕紫色花边,五尺高,一尺多宽。正座顶梁处又悬着“德配天地”的横匾。正座西侧有“亚圣孟子”、“宗圣曾子”的牌位,东侧有“复圣颜子”“崇圣子思子”的牌位。这两边的四个牌位,大小相同,比孔子神牌小多了。

正殿之东,有圆拱形砖砌后门,上雕“曲境”字样。正殿之西,也有圆拱形砖砌门,上雕“文渊”字样。

正殿外,建有东西庑各四间。里面的条案上排列着七十二位贤人和本县古来的文人、孝子、贞烈女子的名牌。

由“曲境”门穿过,向北的后院里是“承衣殿”,即“明伦堂”。其两边又各有三间平房,里边存放着各种祭奠用的器物。院东北角,还有一个小跨院儿,这是古代书绅来县时的住处。

香河人的祭奠孔子的活动,是千载以来的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己丑,忌日)和八月(庚子,诞辰)各祭一次。大祭典礼在半夜子时(零时零分)开始。

祭孔之夜,孔庙里灯火通明,各门大开,并请来清真寺阿訇杀牛宰羊,也请屠夫杀猪。所杀牛、羊、猪,皆不煺毛,不剔骨,不掏内脏,而是要整个地摆在大殿外月台的大桌子上,而且必须头向北边大殿,这叫“三牲”。月台南面花墙下,又摆着整鸡、整鱼和馒头等供品。

天黑后,男女老少在孔庙进进出出,有看热闹的,有来瞻仰的,总之,都是些闲杂人,真正参加祭典的人,需临近半夜子时才到。到那时,闲杂人已经散去。其实即使有许多闲杂人,一点儿也不混乱,由于一些严格的禁忌规矩的约束,特别是由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进庙的人没有大喊大叫的,即使是孩子们也不追跑打闹,庙里庙外连个卖小吃的都没有,不像其他庙会那样繁杂噪乱,安谧、恬静、庄严、肃穆充满整个庙院。

主祭人是一县之长,陪祭人是主管文教的官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以及社会上的一些文人。

指挥祭典的人叫“大赞”,也就是司仪。还有“引赞”,也就是副司仪,约六七人。将近子夜,引赞喊:“执事者各司其事——”预告祭典即将开始。

随后,大赞用手势安排所有参祭人员按一定次序在腰厅里站好。此时,全场只有轻轻的脚步声,无杂乱之声,显得极其庄重和雅静。正殿内已有人燃起檀香,香烟缭绕,袅袅升腾。

大赞喊:“开祭。”全体垂首默立,吹鼓手在大赞“奏乐”的号令下,奏《怀念曲》,乐器有笙、管、笛、箫,打击乐器有雅铃。《怀念曲》反复三遍,曲调低沉、凝重,令敬立人凝思,引起无限神思遐想。止乐后,大赞喊:“唱赞歌。”全体齐唱《大圣孔子赞》之歌。歌毕,大赞喊:“击鼓三遍。”小鼓便随着轻轻缓缓地敲响三下。而后,大赞又拉长声高喊:“献帛、献爵!”吹鼓手就反复吹奏《柳青娘》《小开门》曲调。在礼乐声中,引赞拉长低声喊:“祭神——位前——”,这时,主祭人闻声出列,随引赞缓步登上月台,两名陪祭人低声应着“祭神,位前”,随主祭人前行。引赞接过献品入正殿,把酒洒在孔子位前,把献品摆在桌上,主祭、陪祭人员立于殿中央,随大赞喊的“俯(磕头)——兴(起立)——”,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其余的四圣行“四勤四懒”磕头礼。礼毕,随引赞进西配殿北门,对七十二贤人行磕头礼,最后出配殿南门回腰厅站下。

引赞再喊“祭神位前”,主陪祭人员再登月台,腰厅里又有几人一边同应“祭神位前”,一边尾随着登上月台,交接献品。再鱼贯入正殿。礼仪如前次。礼毕,随引赞入东配殿北门,礼仪与入西殿的相同。复出南门,回腰厅站下。随着“祭神位前”的指令,腰厅里又有人口应着,尾随着。此时,主祭、陪祭人员各领一队人,从立在月台当中的大赞左右,进入正殿。出来后,两行人分别进入东西两配殿,再出南门奔腰厅。如此反复,每行增到十余人,最后停在东西配殿门前,由四人进入献帛、献爵。之后,回腰厅按原位站好。至此,大赞喊:“止乐,再唱赞歌。”歌声低沉、缓慢、稳重,充满对先圣的仰慕与怀念之情,也充满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之意。大典就在大赞喊的“礼成”声中完毕。

参祭人默默地散了队,静静地等着分“三牲”肉。分这种肉,不是为了占便宜,也不是嘴馋,因为这是“祭肉”,据说人们吃了可以变得聪明,智慧超人。所分得的肉,都是拿回去分给邻居、亲友和孩子们吃。

6.山西解州武祖庙会

闻名全国的山西解州古庙会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在沟通晋、秦、豫三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民众引以为豪的人文景观。据《解州全志》记载,关圣庙在城西门外,南面条山,北负硝池,创自陈、隋,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重修。关帝庙现存碑碣中记有创建年代的三则碑记亦沿此说。

解州传说是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故乡,此处的关帝庙为“武庙”之祖。所以,庙会十分兴盛。

当初,在庙建起之后,朝野各地的官员、百姓纷纷慕名前来朝拜、祭祀。小商小贩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客栈、酒店应运而生,解州古庙会有了初步的雏形。但自秦、汉以来,解池盐官营,不能参加商品交流,客观上遏制了解州庙会的商业交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末。汉高祖利用解池所产的盐换取军队所需的马匹,以维持其统治,直至乾祐元年(948)设立解州,正式宣布举行庙会。从此,豫西、鄂北的马帮,甘肃、内蒙古的骆驼,苏杭的绸缎,陕甘的马匹等源源不断涌入解州。据史书记载,当时以解州关帝庙前一带为中心,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庙会规模日渐扩大,后汉统治者坐享其成,得到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时到宋代,为了保证解盐行销,宋仁宗曾委派包拯为陕西路宣远使(当时解州隶属陕西路),“经略解盐”。包拯到任后,惩办了解州古庙会上一伙欺行霸市的恶棍,保证了市场秩序,稳定了物价。宋徽宗之后,宋朝的纸币“交子”开始在解州古庙会上大量流通,更加促进了解州庙会的商品交流。

随着历史的变迁,商业的发展,经元、明之后,到清代乾隆盛世,解州庙会已可与河南省的百家庙会齐名。

因解州为关公故里,乡人奉祀,胜于他地。地方相传,四月初八为关公受封之日,六月二十四为诞辰,九月十三为忌辰,三日均无明确的历史记载,但相沿成习。三日之中以四月初八最受地方重视,尤其是在朝廷没有核定春秋二祀之前,更是如此。庙会根据农时季节定为农历四月和九月一年两次,会期各为一个月,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为会圆日,即当地老百姓说的“正日子”。全国各地较远的客商为了赶赴庙会,一般都是吃过正月初五团圆饭便驾车启程,奔赴解州。解州附近县乡的人们,不顾疲劳,赶早就到了,趁着庙门还没有开的工夫,在庙前广场的小吃摊上随便吃点东西,庙门一开就赶紧到庙里烧香,烧完了以后,就可以在庙里看看戏,或者在市场上买些东西,完了按约定好的时间再搭乘车回去,然后再到本村的关帝庙里去烧香祭祀。

另外还有香客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的,如福建、台湾等地的信众,他们按照解州庙会的正日子,把他们当地的关帝庙的关老爷像抬到这庙里来,称之为“谒祖进香”。近年来,庙会还举办大型的“关帝巡城”活动。因为这种迎神出游活动历史悠久,在各地的关王庙会都有。如明正德海南《琼台志》:五月十一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清嘉庆《宁夏府志》:在五月十三日之前一天,“备仪仗迎神,前列社火,周游城中”。道光《万州志》:“五月十一日,军民迎关夫子出游。”同治八年,湖南《慈利县志》:“五月十一日迎关帝仪仗鲜丽,沿街游历。”从上述几例可知,在神州大地各处的关帝出游是很普遍的,关帝老家的解州祖庙更是如此,尤其是得到台湾、香港、福建等各地的关帝信众的虔诚崇拜及大力捐助,使关帝祖庙的香火越加兴旺。

每年逢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九,关帝庙前酒肆林立,商贾云集,游人香客,人物荟萃。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唱戏的,七十二行,各显神通,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活。口外(长城以北地区)的皮货、马匹,四川的药材,湖北的竹木器具,浙江的丝绣绸缎,景德镇的瓷器等,四方货物云集一市,进出马帮络绎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市场上人声鼎沸,月余不衰。庙会期间并有名剧助兴,历代著名的豫剧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元元红、白菜心、十三红等都在庙会的戏台上为上集赶会的群众献艺演出,更使解州古庙会锦上添花,热闹非凡。

关于解州当地对关公的信仰主要表现,首先是祈雨,这是一项关系到民众共同利益的大事。自古以来,祈雨这种活动在当地颇为流行。据相传关帝是天上的草龙投胎转世在解州的,又说关帝在天上是管司雨的神灵,因此人们遇到天旱时就都到关帝庙去祈雨。有时是一个村子,有时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进行求雨,最多时能达到八九个村子。每年祈雨时,人们到解州和常平关帝庙,抬着关帝像或神牌巡游。如祈雨成功,则会演戏酬神,人神共娱。其次是驱瘟疫。古时民众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乏,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瘟疫,村民们便束手无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所以哪个地方出现瘟疫,人们就抬着关帝像到哪里去巡游,求关老爷显灵除瘟。关帝信仰最主要的是求财。因自宋代把关帝又封为财神,由于关帝的仁义、忠诚成为商家提倡的道义标杆,成为人们行为诚信的样板,因此继明清以来商家无不供奉关帝神像。直到如今,各地的商家饭店等也将关帝的像摆在进门处。除上述活动外,还有祈祀关帝、求子、求医,等等。

如今,解州古庙会农历每月增加了三、六、九集日,上市群众,每天都达两万余人,上市的货物齐全,应有尽有。既发展商品经济,开拓了市场,畅通了城乡物资交流,又调剂了余缺,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要,从而焕发了解州古庙会的青春。

7.前门关帝庙会

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是旧时北京最高的建筑。元大都时,正阳门称丽正门。从前,正阳门(前门)的金黄色门钉,被称为“红门金钉”,它还有段掌故。传说妇女在夜里用手抚摸正阳门的门钉,就可以生男,于是“相约诸女伴,夜半手摩挲”。有竹枝词专道此事:“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衣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岁宜男定是谁。”其实这门钉,既不是金的,又不是铜的,而是用木料做的,上面用油漆金粉装饰上。

每天在刚点灯时,城洞大门紧闭,因此行人车马每逢关门之前的片刻,竞走飞驰,唯恐晚到一步关在城内。所以“未闭前门已早惊,上灯时候乱奔行。此时出入都随便,无复人言倒赶城。”(《京华竹枝词》)

在正阳门的瓮城里,坐北朝南各有黄琉璃筒瓦庙宇一座,东为观音庙,西为关帝庙。关帝即《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字云长,关帝庙又俗称老爷庙。1913年瓮城拆除后,两座庙才露于街面。

前门关帝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载:“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曰‘忠义’。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

庙虽不大,但颇有来历。据说,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濛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又燕市传闻,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流汗,成祖回师北京后,则止。有人说此即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成祖闻听大喜,遂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崇祀。因此,明代自永乐以下诸帝均崇信关圣。当时曾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凡国家有大灾,都要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关圣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醮三日,并颁告天下。

清朝也非常推崇关老爷,因为清朝祖先在行兵打仗时,从《三国演义》中吸取战略战术,因而打了不少胜仗,故对忠义勇敢的关老爷极其崇拜。清建国后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作为清朝的护国尊神。

明清两朝的推崇使关帝和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震。因此明清两代北京关帝庙虽有一百多处,但正阳门的关帝庙却居于首位。明清皇帝每次出入正阳门都要下马“祀祭关帝”,祈求关帝老爷显圣以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逢初一、十五还要派人来关帝庙办官祭。在前门关帝庙中有清嘉庆年铸造的青龙偃月刀和明代的旧物。

相传,关帝庙内的关帝像,系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其中因由,说法不一。其传说较为普遍的是说皇帝曾请大相士给大内关帝像进行占卜(就像给人占卜时一样,按塑造完成时的年、月、日、时——“生辰”八字,推断吉凶)。结果算定,该像主凶,必遭“雷邪”;于是皇帝又命大相士用同样方法给前门关帝庙内的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吉,香火必旺。皇帝所以决定将大内的关帝像与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对换。天下臣民不知底细,只知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乃皇帝御赐,于是崇拜至诚。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

在关帝庙前有一匹巍然独立的白石马,后来因天长日久,石马下半截被泥土所没。在1900年前,凡是到关帝庙来烧香的人,都在马前逗留片刻,凡骑马、驴、骡来焚香的人,都蹬在石马的马背上,日久年深白马变成了黑灰色,1900年后就遗失了。原京都几门都有一古迹闻名于世,如宣武土丘、崇文铁龟、德胜石碣等,正阳门(前门)则以“正阳石马”闻名。

此外,前门关帝庙里的“关帝签”也闻名遐迩,当时百姓迷信前门的老爷庙,烧香礼拜求签者甚多,说其显圣之灵验,“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李若农侍郎文田当咸丰己未科,来京会试,祷于正阳门关帝庙。签语有‘名在孙山外’,自以为此次必落第耳。及发榜,中进士高第,此签实不灵验。至殿试,状元为孙家鼐,榜眼名孙念祖,李氏得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真巧合也。”诸如此类的传闻,越传越奇,至此“关帝签”名声大震。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者不下百余摊。同时,施舍道教善书,诸如:《关圣帝君六十四爻》《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等。但当时也有提出疑问的,如《都门杂咏》有词云:“来往人皆动拜赡,香逢朔望信多添。京中几百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清代至民国,这前门关帝庙会的庙期为旧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日,人流不断,香火颇盛。庙会期间,庙外左右形成临时集市。所售之物除香烛外,无非红纸鱼、金银纸宝、绒花等“吉祥物”而已,间有少量耍货。摊贩们为了要赶明天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的档子,所以下午两三点钟就纷纷收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