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3:20: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05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平衡预算乘数

4挤出效应

5虚拟货币

6资本循环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计算题(共12分)

设某厂商的需求函数为Q=6750-50P,总成本函数为TC=212000+0.025Q。求:(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2)最大利润。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2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什么借鉴意义?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4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理论前提是什么?

四、辨析与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估计为1.8,厂长问你,为了增加工厂的收入,产品的价格应该提高还是降低,你应该怎样回答?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3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存在工资黏性条件下价格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组织形式以及特征。

2005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答:边际替代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S=-ΔX/ΔX。1221

其中,ΔX、ΔX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如果商品数量12的变化趋于无穷小,那么,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因此,求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只要过该点作切线,这条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的性质,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答:(1)洛伦兹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它是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就是洛伦兹曲线。如图1所示,ODL为该图的洛伦兹曲线。

图1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L。

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平等,也不是完全不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线OL,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且凸向横轴的曲线(如ODL)。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越凸向横轴,越接近折线OHL;反之,就越靠近45°线OL。(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在图1中,不平等面积(洛伦兹曲线OD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与完全不平等面积(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G=A/(A+B)。

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

3平衡预算乘数

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Δg=Δt时:

则k=Δy/Δg=1。b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4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IS-LM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如图2所示。

图2 挤出效应

在图2中,若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E,此时利率为r,国民收入为0y。若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0出,使得IS曲线右移至IS′。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将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点E′,利率由r上升到r,国01民收入由y增加至y。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01低原有的乘数效应。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利率保持为r不变,则政府0支出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到y的水平,而国民收入实际增加到y21的水平,故挤出效应为y-y。21

5虚拟货币

答:虚拟货币指非真实的货币,包括银行体系内的电子货币和网络虚拟货币。从本质来看,虚拟货币和一般货币具有以下不同点:

①价值形成机制不同

虚拟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价值相对性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表现符号。在另一种说法中,也可称为信息货币。它们的共性在于都是对不确定性价值、相对价值进行表示的符号。这样说的时候,货币的传统含义已经被突破了。原有含义的货币,只能是新的更广义货币的一个特例。货币既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符号,也可以作为相对化价值集的符号。

②货币决定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由中央银行决定,虚拟货币由个人决定。一般货币的主权在共和体中心;虚拟货币的主权在分布式的个体节点。

③价值交换机制不同

一般货币的价值转换,在货币市场内完成;而虚拟货币的价值转换,在虚拟货币市场内完成。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的价值交换,通过两个市场的总体交换完成,在特殊条件下存在不成熟的个别市场交换关系。因此可以说,一般货币与虚拟货币处于不同的市场。

6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资本的循环经过三个阶段:

①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一方面在形式上执行货币的职能,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劳动者工资;另一方面在本质上执行资本的职能,它的购买或支付都要根据有利于资本价值增殖的原则而定,它不仅要确定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种类、规模、质量,而且还要注意保持各种要素在结构上的合理化,即各种要素要保持恰当的比例。这一阶段资本的循环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G代表资本的货币形态,A代表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要素,P代表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以商品形态(W)出现在m市场上的。购买阶段一旦完成,资本的职能形态也随之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②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即资本的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不仅在形式上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发挥着资本的作用,成为生产资本的物质载体,执行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通过吸收剩余劳动而使自身发生增殖,生产的直接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W′。用P加虚线表示生产过程,该阶段资本的循环公式可表述为:

生产阶段结束时,资本的职能形态就从生产资变为商品资本。

③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资本的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采取商品流通形式,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了货币形态的回归;另一方面,作为资本的一个流通阶段,它在出售时本质上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使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目的,收回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更多货币(也即收回成本和利润)。这一阶段资本循环的公式可以表述为W′-G′。销售阶段结束时,资本的职能形态就从商品资本回到了初始的货币资本。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答: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虽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业主制、合伙制、有限责任制、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二、计算题(共12分)

设某厂商的需求函数为Q=6750-50P,总成本函数为TC=212000+0.025Q。求:(1)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价格。(2)最大利润。

解:(1)由需求函数Q=6750-50P,得到反需求函数为:P=135-Q/50。

厂商的利润函数为:2

π(Q)=TR(Q)-TC(Q)=135Q-Q/50-(12000+220.025Q)=-0.045Q+135Q-12000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Q)/dQ=-0.09Q+135=0。解得:Q=1500。

将Q=1500代入反需求函数P=135-Q/50,可得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P=105。(2)将Q=1500代入厂商的利润函数,可得最大利润π=-0.0452×1500+135×1500-12000=89250。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答: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用图3说明正常商品价格下降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图3中的横轴OX和纵轴OX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12是正常商品。在商品1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a点,a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1点。在a均衡点上,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为OX′。现假定商品1的价1格P下降,使预算线的位置由AB向外旋转至AB′。新的预算线AB′与1另一条代表较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b点,b点是商品1的2价格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b均衡点上,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为OX‴。比较a、b两个均衡点,商品1的需求量的1增加量为X′X‴,这便是商品1的价格P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111

图3 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通过作与预算线AB′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便可将总效应1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具体地看,P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1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a运动到均衡点c,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X′X″,这就是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正常商品的替11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P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1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c运动到均衡点b,需求量由X″上涨到1X‴,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也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正常商1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综上所述,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而需求曲线表示的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商品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1)提高储蓄率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如图4所示,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提高储蓄率,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C′点的位置。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4 提高储蓄率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储蓄率的增加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储蓄率。(2)控制人口增长率

如图5所示,经济最初位于A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n+δ)k线便移动到(n′+δ)k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点。比较A′点与A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减少到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A稳态水平。

图5 控制人口增长率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导致人均产量下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控制人口增长率。(3)鼓励技术进步

在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图6所示,经济在处是处于稳态的,因为在处,

这种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人均产出在稳态时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的比率g,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生活水平(即人均产出)的长期上升。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鼓励技术进步。

图6 鼓励技术进步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1)对立性在于:

①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②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③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④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2)统一性在于: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

4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其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问题。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涉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时候,运用理论上高度抽象的方法,用社会总产品概念反映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①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它划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②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四、辨析与分析题(30分)

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估计为1.8,厂长问你,为了增加工厂的收入,产品的价格应该提高还是降低,你应该怎样回答?

答:由于该工厂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因此,为了增加工厂收入,产品的价格应该降低。理由如下:

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1,即需求富有弹性时,则总收入与d价格反向变动,即总收入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当e>1时,dTR/dP=Q(1-e)<0,总收入与价格成dd反比。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增加的。反之,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减少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改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理由如下: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了商品的数量,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单位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量。

3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

答:错误。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在股份公司中,一方面,资本已经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变成了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与单个人的资本相比,资本在这里具有社会性,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或集中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了,资本的管理从资本的私人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管理者手中,资本的使用社会化了。因此,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集中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因而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占有关系。

五、论述题(40分)

1存在工资黏性条件下价格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答:黏性工资指市场失灵发生在劳动市场,名义工资无法随劳动供求变化而立即调整,劳动市场不能即刻出清。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

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使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根据黏性工资模型,总供给之所以与物价水平正相关,主要是因为劳动力需求能够立即对物价水平做出调整,而劳动力的供给却不能。

图7 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模型

如图7所示,图(a)表示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名义工资W是黏住不变的,物价水平从P上升到P时,使实际工资从W/P下降到W/P。1212较低的实际工资使劳动需求量从N上升到N。图(b)表示生产函数,12劳动量从N增加到N使产出从y增加到y。图(c)表示概括了物价1212水平与产出之间这种关系的总供给曲线。

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组织形式以及特征。

答:(1)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

①生产的全球化

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采掘业活动,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煤、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进行交换。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或按照产品型号进行。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③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市场,近十年来该市场呈现快速成长之势。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基金市场也迅速成长,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力。最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

④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3)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以下特征:

①经济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国际交流手段,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全球化。

②经济全球化是以横向的水平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基础是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不仅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实行工业化,发展制造业。各国不仅在制造业部门有分工,而且在同一部门的不同产品,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方面也有分工。

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除国家之外,还有企业,即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

④经济全球化是以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不仅国际货物贸易空前扩大,资本流动成百倍地增长,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贸易、信息传播、人员流动、国际旅游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些领域互相促进、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完整的发达的市场体系。

2006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流动性偏好

3价格效应(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绝对剩余价值

5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判断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和各项事业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简述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效应。

4试解释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

5用IS-LM模型来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产生,并提出一种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公有制的本质和实现形式?

2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2006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答: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开始时,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给定,而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因此,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①以技术不变为前提;②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③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④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都是同质的,如所有劳动者的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2流动性偏好

答: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

①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②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

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③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上涨(即预期利率将下降)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以更高价格卖出;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的人,就会卖出债券保存货币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成反比。

3价格效应(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答:价格效应指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消费者需求量的变化。价格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①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即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②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4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5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必须要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的。

①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②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将其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了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③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④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判断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和各项事业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答:判断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和各项事业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们主要表现在:(1)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形态的社会,它必须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如果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就不能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保证我国自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那样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有可能就要丧失。(2)综合国力是一项研究国家力量和战略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涉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努力提高其综合国力,强化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强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国力又是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那种长期竞争、加强合作、综合较量、重点突破、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综合国力强调国家力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就是讲究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和国民素质等各方力量的合力所产生的系统效应。(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人民自身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在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党的科学领导分不开的,这有利于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人民更加热爱忠于党组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和各项事业成败的标准。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由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构建而成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鲜明特色。(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既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新的经济体制创造相应的微观制度资源配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既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市场是企业的运行环境,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尽快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为重点,其他要素市场齐备的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有效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要改革工资制度,规定最低工资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是多层次的,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方面的内容,它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基本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6)要想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文明等体制以及法律体系。

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简述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效应。

答: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意味着人们手中持有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人们过去劳动成果的缩水。即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但是通货膨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再分配效应是不同的。(1)通货膨胀会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因此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而且,由于他们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例如,在扩张中的行业工作并有强大的工会支持的工人就是这样。他们的工资合同中订有工资随生活费用的上涨而提高的条款,或是有强有力的工会代表他们进行谈判,在每个新合同中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工资增长。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也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的话,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成本增长得快。(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蓄资养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3)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此外,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而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收入给其他人。

4试解释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

答:对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水的价格要比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的钻石的价格低,这一悖论就是著名的“钻石与水悖论”,也称之为“价值悖论”。

约翰·劳认为水之所以用途大、价值小,是因为世界上水的数量远远超过对它的需求;而用途小的钻石之所以价值大,是因为世界上钻石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即物以稀为贵。

马歇尔用供求均衡来解释“价值悖论”。他认为,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人们对水所愿支付的价格仅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是,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想得到它的人就必须付出超出众人的价格。

边际学派试图用“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悖论。按照边际学派的观点,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由于水源充足,边际效用很小,所以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钻石稀缺,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5用IS-LM模型来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产生,并提出一种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方式。

答:(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IS-LM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在图1中,若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E,此时利率为r,国民收入为0y。若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0出,使得IS曲线右移至IS′。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将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点E′,利率由r上升到r,国01民收入由y增加至y。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01低原有的乘数效应。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利率保持为r不变,则政府0支出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到y的水平,而国民收入实际增加到y21的水平,故挤出效应为y-y。21(2)为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以配合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私人投资与利率水平相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因而减少了私人投资的抑制,减弱了挤出效应。如图2所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至IS′,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使LM曲线右移至LM′,因此,在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可以使利率水平保持r不变,这样就不会存在挤出效应。0

图2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公有制的本质和实现形式?

答:(1)公有制的本质

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有利于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地位平等,有利于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结成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有利于保证社会生产目的和劳动成果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全体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方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由于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主要是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并在其后的发展中由国家财政投入、积累所形成的,所以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作为人民的代表,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几十年来,我国的国有制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②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和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市场,对外出口贸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劳动就业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③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比较合理,既有利于保证经营者有充分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又有利于保证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保证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都可以利用,应该大力发展。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2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答:(1)乘数原理描述的是投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产出数倍的变动。加速原理用来描述产出水平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经济周期产生的过程如下:

①经济发展初期,当出现投资数量的增加时,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社会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时,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的更快上涨,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将持续增加,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②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并开始下降时,加速数的作用会使投资下降更多,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③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当投资减少到一定程度,仍在生产的企业需要进行更新设备的投资时,乘数原理的作用会使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2)按照乘数-加速数模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一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的阶段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

2007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价值规律

3引致需求

4均衡价格

5外部性

6总需求曲线

7汇率制度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2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增长核算方程,论述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2007年广西大学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它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③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与公平结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④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明,价值规律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

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可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