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论文集(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7:46:59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丽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论文集(5)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论文集(5)试读:

绪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理性选择。

深圳大学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共成长,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与企业(各组织)人才需求共依存。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议题之一。

近年来,管理学院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在学校及学院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构建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呼应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问题。

学院将六个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硕士分别定位,彰显特色。学院通过积极建设、拓展教学资源,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整合优化资源,开设实践实训课程,开展特色办学项目等措施,积极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目前已在特色办学、实践教学、协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本文集经过两年的积淀整理,其研究有的来源于省市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有的来源于教学改革之心得体会,有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命题探究,还有的是学生实践感悟。

管理学院教师素有学习、探索之传统,今将部分研究集结成册,愿以此开篇论道,交流共勉。2013年9月第一编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崔世娟 谢文洁【摘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融合管理科学与领导艺术、既有理论范式又强调灵活应用的综合性、实务型课程。针对缺乏战略实践的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战略管理授课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大学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模拟教学法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旨在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及借鉴。【关键词】 战略管理 应用型人才 模拟教学法一、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授课特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一门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学及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战略政策等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帮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正确决策,以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它是融合管理科学与领导艺术、既有理论范式又强调灵活应用的综合性、实务型课程。它具备各学科知识整合度大、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强、概念及方法抽象性高等课程特点。

正由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具备以上性质及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三方面难点:(1)受众学生缺乏战略管理实践经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整合式”课程,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学科。由于受众学生对战略管理缺乏实践和经验,不具备将之前学过的工商管理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的能力,这就使得受众学生难以理解并掌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理论、方法及工具,不能将其与商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并建立自身的战略意识,无法培养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企业战略管理能力。(2)“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固有的性质。众所周知,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就是对企业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任务以及企业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它是一门集高层次性、全局性、长远性及动态性于一体的管理艺术。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先天就存在知识综合性、理论及概念抽象性、框架系统性、商业实践性等固有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认为课程内容空洞、遥远、缺乏实际应用意义,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厌倦怠慢的消极心态。(3)课程的教务安排紧张。“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门必修课。通过54课时的学习,缺乏战略管理实践和经验的受众学生需把知识综合性强、抽象概念多且注重商业实践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学习完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二、模拟教学法简介

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室的罗伯特·B.科兹马较早提出了模拟教学法的定义:模拟教学法通过表现现实及描述现实生活过程,为参与者设想的各种角色提供某个假设的情景,让参与者在各种各样的情景活动中去感受复杂的事物,习得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各种技能,以及理解模拟教学模型所依据的各种理论概念,逐渐可以把学习内容迁移、结合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做法在国外获得了高校和师生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国内还只是被一些有条件及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高校所采用。其具体操作是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代表“企业”的学习小组,每个“企业”由一组学生负责经营管理,每个学生在“企业”中分别担任研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及财务总监等模拟角色并各司其职,对“企业”经营进行环境分析、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输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拟软件中实施,使得若干“企业”在高度模拟真实市场的竞争环境中参与竞争。

模拟教学法相较其他教学法,在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的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1)“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学校在真实的环境中无法为学生提供企业资源让其自主进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法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为学生提供企业资源,将课堂上文字性的一次性静态决策转化为近似真实的竞争环境中的多次动态决策,让学生在逼真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将课堂理论、方法及工具与现实商界实践密切联系,有效建立学生的战略意识,快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实际分析能力和应变决策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能力都大有裨益。(2)从更加深层次角度讲,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教学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极具管理艺术的一大类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具有高度的现实示范作用。三、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2006年,深圳大学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师团队在学院的支持下,决定采用“经营之道——企业运营电子对抗系统”(金蝶公司产品),将电子模拟实训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地运用现代管理教学实验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将复杂、抽象的战略管理理论用模拟企业之间竞争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担任一个企业的财务、营销、运作等管理人员角色,亲身体验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决策的过程、种类、层次及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学生在感受竞争的严酷性和企业经营者的酸甜苦辣的同时,做到了知行统一,提高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1.模拟实训目的(1)通过“经营之道”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在限定的经营环境中,对一家新创建的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实施及控制,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通过“经营之道”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职能战略有较深刻理解,掌握跨职能的资源整合及优化的决策技能,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3)通过“经营之道”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认识及感悟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团队成员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2.模拟实训要求(1)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训规则,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创新;(2)遵守实训课的纪律,服从实训教师的安排,按时完成各季度的决策要求;(3)搞好经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标杆学习”。

3.模拟实训内容

本课程运用“经营之道——企业运营电子对抗系统”进行战略决策模拟实训。模拟实训地点:深圳大学现代管理教学实验中心(文科楼H6-401),模拟实训课时:12个课时,模拟实训课程具体内容见表1。表1 模拟实训课程表四、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模拟教学法的成效

通过多年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探索模拟教学方法,课程教师团队已经获取了非常成熟的模拟经验,模拟课程现在已经成为课程常规内容。学生学习战略管理课程积极性高涨,出现了学习专业课的一个高潮,大家都期待着在战略课程模拟环节中大显身手,运用相关战略知识将自己经营的公司业绩做到最好,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模拟教学法在战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初步呈现以下成效:

1.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在模拟实训课程中,指导教师作为组织者和评委对模拟实训进行组织、引导、点评,学生作为“企业”经营主体,自负盈亏。首先,实训中学生对战略内容的学习和体验非常深刻,既能学习到模拟实训取胜经验,也能及时总结模拟实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自身所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深刻体会团队建设、战略实施和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学生在模拟实训中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掌握并应用战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及分析工具,学会利用其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战略决策问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诊断企业一般性战略及战术问题,让其具有初步解决职能层、事业层及公司层战略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2.学生大赛荣誉方面

参与模拟实训的学生在国内外相关大赛中屡获佳绩,因版面原因,下面列示部分参赛获奖情况,见表2。表2 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学生模拟教学获奖成果资料来源:http://jingpin. szu. edu. cn/strategy/strategy2009/index. asp.

3.课程建设方面

深圳大学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于2006年引入“经营之道——企业运营电子对抗系统”(金蝶公司产品)实施模拟教学法,至今,模拟环节已经成为战略管理课程的必要内容,也形成了该课程的重要特色及优势。课程教师团队凭借认真的教学态度、专业的教学水平及该课程突出的教学特色,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深圳大学精品课程、广东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最近还升级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通过引入模拟实训,持续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丰硕成果正是对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采用模拟教学法这一崭新探索和大胆尝试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师及学生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的最好回馈。参考文献

[1] http://jingpin.szu.edu.cn/strategy/strategy2009/index.asp.

[2] Greiner L. E. , Bbanbri A. et al. Searching for a Strategy to Teach Strate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3(4): 402.

[3] [美] 罗伯特·B.科兹马,劳伦斯·W.贝尔,乔治·W.威廉斯.大学教学法.蔡振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 陈雪梅,姚茜.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 26(2).“市场调研”创业课程建设:实践与反思贺和平(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摘要】“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效果令人不安。利用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对“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进行了调整。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关键词】 市场调研 创业课程建设 反思“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重要的基础性专业必修课程。市场营销系在讨论培养目标和专业竞争力时,也强调市场调研能力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然而,尽管任课教师早就引入了项目小组调研等做法,以推动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实践,但“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不能让人满意。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普遍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市场研究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业界,市场调研是满足管理人员对市场认知要求的常见工具,也是推动营销计划执行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调研是创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基础性内容。“解码创业路径,市场调研先行”,凸显出市场调研对创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利用学校创业课程建设的机会,任课教师申请将该门课程纳入创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一、课程建设情况

2012年9月,“市场调研”课程经教务部审核和校级专家评审,且选课人数达到开课要求,最后被确定为深圳大学2012年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建设项目(一般项目)。获得正式立项后,项目申请人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精神,参考其他院校“市场调研”课程的改革实践,认真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课程建设中,全程强化市场调研意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市场调研意识为核心,以讲授创业中所需的市场调研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市场调研能力为关键。具体如下:

1.改革教学内容

在系统思考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市场调研需求的基础之上,课程建设负责人将“市场调研”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市场调研概述(3周),主要讲解市场调研的概念与发展、市场调研过程、研究设计等,为学生提供市场调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模块二:行业发展研究(2周), “不是所有行业赚的钱都一样多的”,当选择一个行业时,一定要作相应的市场分析,此模块的内容为创业时的行业选择判断提供依据。模块三:新产品概念测试研究(3周),这是创业者将个人创意变成消费者可接受的创意的关键。模块四:消费者满意度研究(5周),这为创业者了解产品上市后消费者感知提供支持。模块五:销售预测(2周),这为创业者了解产品销售前景提供工具。模块六:项目化实训演示(3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创业者吸引外界资金及人才加入提供支持。

要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必须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市场调研方法。课程建设者将调研方法融入讲授内容,如在行业发展研究模块,主要讲二手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在新产品概念测试研究模块,主要讲解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投射法、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满意度调查模块,主要讲解问卷调查方法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在销售预测模块,主要讲解回归分析方法;在实训演示环节,主要介绍演示及讲解技巧。

2.改进教学方法“市场调研”是一门兼具实践操作性及知识综合性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干中学”是最佳途径,即让学生亲自去用、去体会、去操作相关市场研究工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本课程采取“基于项目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利用“理论讲授+项目研讨”组织形式,将调研实训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基于项目的合作式学习”在实践层面整合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理论,通过引入调研项目,将学习置于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运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和项目研讨穿插进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项目带动团队合作、自主学习。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项目建设者要求学生建立正式的3~4人的项目小组,选择具体的研究项目,随着项目阶段性任务的展开,教师进行理论精讲,指导学生项目小组进行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除了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调研任务。由于调研项目中涉及的数据分析部分需要使用SPSS统计软件,本门课程后半段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老师讲解相关分析过程的SPSS程序操作,学生上机训练实践。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小组活动,项目建设者从课程建设经费中安排绝大部分经费,用于支持项目小组的市场调研。相比学生实际的调研费用投入,经费可能远远不够,但这些经费给了学生一定的鼓励。

为保证学生重视实训环节,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课程强调过程考核,不进行期末试卷考核。通过制定明确的过程考核细则,使每项考核都与学生的能力目标紧密联系,对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小组学习、项目报告完成情况、演讲报告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通过考核机制鼓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最终成绩的比例为:平时考核(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占10%;讨论课表现(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占30%;市场调研报告(分析问题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其他综合性能力)占50%;报告演示(口头表达能力)占10%。

3.选择教学参考书

课程教材为美国学者迈克·丹尼克和盖兹所著的《市场调研精要》(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该书是国外最流行的市场调研教科书之一,作者均为国际知名的市场调研专家,既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际调研经验。作者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多年实践经验,介绍了市场调研的管理思想、调研设计、数据资料的获取、市场调研的实际应用等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除了教材外,项目负责人主要参考以下三本教材:①郑宗成、陈进、张文双的《市场研究实务与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②邱志胜的《行销研究——实务与理论应用》(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③郑长娟主编的《市场研究——理论与基于项目的实训》(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本参考书的作者为国内知名市场调研公司资深实务人士,具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第二本参考书的作者为台湾学者,给项目参与者讲授相关内容以新的启发;第三本书的作者则对基于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操作很有经验。二、项目实施的效果

项目实施后,收到一定效果。通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建设者形成了“思维形成全程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方法嵌入化”的课程设计意识,初步构建了结构化的“市场调研”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扎实完成了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初步具备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思维,掌握最基本的市场调研技术。具体而言,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对创业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市场问题进行市场营销调研;在掌握市场营销调研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软件作数据分析,给出可靠和可信的结果,并能对结果加以解释;学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有所提升,能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对现实市场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对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给出自己的判断。

学生对本课程的初步反映令人鼓舞。按照老师指导意见与成员兴趣,学生组成小组,分析市场营销现象,提炼市场调研问题,并探索可能的原因。尽管刚开始学生全程紧张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需要老师多次督促才开始小组项目研究,但项目开始研究后,学生们便进入角色,开始探索研究之旅,虽然辛苦,但有收获,基本实现了“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测量指标均比较认可。任教两个班,学生网上测评成绩及排名较过去3学年本门课程的表现均有显著提升。三、课程建设的反思

与以往相比,无论在任课教师感知还是学生评价上,《市场调研》课程改革的效果都是显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问题意识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使学生学有所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过往的课程内容设计,按市场调研流程逐一讲解,令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虽然教师在讲解方法时也谈到方法运用的情境,但学生始终觉得所学无法用到实处。重组设计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市场调研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将方法嵌入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针对问题,采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2)实训环节的加强,使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有所提升。过往课程,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利用SPSS的数据处理操作,让学生课后自己实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多数学生课后缺乏充分的练习,因而效果不佳。此次课程改革中,项目建设者安排了专门的实验室课程时间,老师演示相关操作,学生可在计算机上跟着学习。此种安排,使学生数据分析练习时间得到保证,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注意力焦点更多地转向能力提升。以往的“市场调研”课程有期末考试,并且占最终成绩的60%。尽管任课老师强调对市场调研课程的考核是能力远重于知识,但由于期末考试占更高权重,学生还是会在准备期末考试上花更多功夫,而在平时的小组调研作业上投入不足。课程改革中,不设期末考试,而以小组调研项目报告作为考核标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项目小组实践,提升市场调研实际操作技能。

课程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并且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1)保证上机实训安排。进行市场数据分析,要使用统计软件。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实验室实训时间不足这一点上。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确保实训时间。考虑到实验室任务繁重,可能存在无法安排的情况,后续课程中,在市场调研课程时间安排好后,主讲教师应第一时间联系实验室,做好上机时间的安排。(2)协调“市场调研”课程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主修专业的同学同一学期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市场调研”课程,给学生带来困惑。“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方法论性质课程,“市场调研”课程更偏向于应用,两门课程本各有侧重(两门课的任课老师也经常讨论与协调),但其内在的方法一致性却使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影响其对两门课程的投入。建议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将“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前置,使之为“市场调研”课程提供方法论基础,也可使“市场调研”将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方法应用上。(3)加强调研项目实践过程控制。在实训项目的选题问题上,应强调学生主导,教师把关。学生主导,可以让学生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主题,在学习中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教师负责把关保证方向及学生市场调研目标的可实现性。在研究设计环节,教师应加强审核,增加指导,防止出现研究设计不当导致项目难以推进的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环节,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避免问卷设计失误致使后续数据分析受阻。在报告演示评价环节,或可引入学生评价,增强学生参与感。(4)适当限制班级规模,确保教学质量。课程性质和安排决定了老师必须对各项目小组进行更多课后辅导。任课教师虽勉力而行,也获得学生认同(如“仔细提出改进意见”),但客观地讲,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小组过多(两个班39个小组),辅导仍有不足之处。后续可适当限制班级规模,在过程中更多地指导学生。也可考虑在教学中引入研究生教学助理,给各项目团队更多的过程指导。参考文献

[1] 郑长娟,吴丽娟,蒋晓光,王新刚,鞠芳辉. 基于问题的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课程中的应用——以《市场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6):141~145.

[2] 彭显琪.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问题之探讨.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24(1):92~95.

[3] 孙雷红.素质能力形成机理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以《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为例.教学研究,2007,30(5):425~428.

[4] 刘波,王永昌.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面向实践导向. 高等教育研究,2009,26(1): 55~57.混合式教学法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刘世雄(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摘要】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高等学校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本课题以营销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消费者行为学”为例,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现场观察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两种方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论对市场营销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其他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法 现场观察法 线上与线下整合 教学效果一、混合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现代互联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人们逐步回归理性。在线学习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就不会像预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国外学者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国内学者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进行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特别强调:“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点:第一,有多种学习方式可供选择。学生可以在课室学习,然后远程在线复习和练习;可以选择在课室听课或者在线看一段教学视频。因此,混合学习的一大优势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甚至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还可以反复看在线的学习资源,根据需要不断重复学习。第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和同学们在课室里对话,也可以在网上论坛、课程聊天室中发帖留言,这比起单纯的在线学习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都更有优势。在单纯的在线学习中,学习者会因为距离的问题有强烈的孤独感不利于交流;在单纯的面对面教学中,学习者又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思考和交流。第三,混合式课程中还可以更方便地邀请专家远程参与。客座专家通过网络可以直接参与课程活动,这些专家也许在某一领域比该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水平,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第四,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混合学习将所有可能的学习机会交给了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的知识建构和交流外,学习者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学习重新组织和反思所学,还可以与其他的学习者共同反思,协作建构知识。第五,混合学习还节省了人们花在来回教室路上的时间,对于一些适合在线学习的内容,课程直接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在学习时间上更有弹性。第六,对于教学专家而言,也可以灵活利用时间实现弹性教学,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灵活回答学生问题、参与讨论。二、“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

作为市场营销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基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较传统单一教学法会更具效果,这也是营销专业课程中应用代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观察法及线上线下相整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整合多媒体资源进行授课。

教师在选用案例教学法时,会针对性地选择比较经典且具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案例,提前将案例材料上传至Blackboard(以下简称“BB”)平台课程工具区,学生则可以在课前查阅并下载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同学就可以针对查阅的资料和课前的独立思考,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理论讨论和互动交流,这使得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能更深入地领会案例中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考虑到班级人数较多,在使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要进行班级分组,这样小组间的讨论有助于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最后得出小组的意见和结论。讨论的话题或是问题是教师在课前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出来的,或是源于书本,或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典型现象。结合BB网络平台的使用,课前教师将问题或话题传到课程工具区,学生在课前可以查阅或下载。课前在BB平台讨论区,学生可以先进行组间讨论,或是组员同老师进行讨论,课程就这些问题或话题在师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总之,这种讨论式教学是借用BB平台实现网上讨论和课堂讨论两者结合的教学。

现场教学法是课程学习中最受欢迎也是最难操作的方法,具体说来,可分为以下实施步骤:(1)现场备课。每一次现场教学课都要精心备课。首先,必须选择好现场教学的场地。充分考虑现场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对接以及交通条件等。其次,必须提前熟悉现场,教师应该事先对现场的商品和消费者特征比较熟悉。再次,是查阅资料,准备好教学素材,写好现场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中提前详细讲明现场观察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指标概念。(2)课前动员。在进行现场教学之前,一般用10~15分钟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动员,介绍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3)现场教学。现场教学要根据天气情况、场地、交通等情况来决定,所以往往需要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在出发前、中途课间休息时和结束时需要清点人数,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现场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活动,并对其加以督促和指导,及时答复学生的疑问。现场教学结束时,专业教师要集中学生进行现场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并强调返校的安全问题。(4)课后作业。现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课后作业。一般是进行学习总结,不布置书本上的思考题,不允许学生抄书本,强调根据实际记录进行总结,并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在BB平台上在线提交报告。(5)总结交流。只有总结才会提高,“消费者行为学”的一次现场教学课,相当于让学生系统、科学地对消费者作一次调查。包括调查前的准备、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调研结果的分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总结交流之后学生对调查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每一组的作业,都必须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讲解,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质疑。

事实上,无论是案例教学法或是讨论式教学法都是将线上与线下进行整合的方法。进行整合的最主要原则和目的是使学生能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学习和掌握“消费者行为学”这一课程,增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理论精髓。三、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1.问卷调研分析

目前,深圳大学已具备了良好的网络教学条件,虽然有部分学科(外语)运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没有随着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足够的改变,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面临着进一步深化的要求。而项目组本次的调研目的就是希望对本学期“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的混合教学法亲身的体验以及实际教学效果作一次全面总结和归纳,以便有利于推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研方案设计如下:(1)调查对象:主要是修学“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本科学生,向他们了解他们对新教学方法的学习感受。样本数量为173份。(2)调查方式:在学期末,在授课教室给学生统一发问卷。(3)调查内容包括五部分: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线上与线下教学方法的整合、现场教学法的效果调查、人口统计信息。(4)数据处理方式:首先根据调查内容,对收集到的样本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通过SPSS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样本173份(缺失2),样本的类型都是本学期修学“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学生。营销专业的学生占75.4%,非营销专业的占24.6%。

学生对这几种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比较高,特别是现场教学法的得分相对最高(均值为4.18,满分为5),这说明现场教学法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更有同学用文字在问卷中现场调查法的效果调查一栏写道:“非常好!望多进行。”

在了解营销专业学生和非营销专业学生对待教学方法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时,通过各个测向数据的均值分析发现,营销专业学生平均值基本上比非营销类专业学生要高,主要是因为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类基础知识比非营销专业学生要扎实,因而在消费者行为课程中运用这些方法时,比起非营销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

2.深度访谈研究

为了补充问卷调查得出的定量分析结果,作了进一步的访谈。有针对性地列出一个大纲(见附录),对8位学生分别作了较详细的访谈。

其中有几位学生提出: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学习中,教师能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或现象梳理到抽象化和理论的层面;本学期的第一个月主要采用了讨论教学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多,有现场观察(包括前期的准备和周末现场观察花了一周的时间),案例教学法运用得也很多。学生认为BB平台形式很好,但是用起来很复杂,在进行讨论时不及QQ等聊天工具那么便捷。BB平台的讨论模块设置得很好,方便交流,也可以参与到其他小组的讨论和看到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及他们的交流过程。总而言之,这个操作系统有待改进。

还有几位学生反映,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上最大的收获是参与了课外的调研,进行了更多开创性思考,更多地了解了消费者行为学,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他们觉得BB平台还是有使用价值的,能很好地下载教案、课程信息和参与讨论,网上交流很多,组内和组间讨论较多,还能查看其他组的调研情况。BB平台与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变被动为主动,使得知识掌握的程度更深。他们还认为,通过现场观察法收集来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更直观地了解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加深了团队间的了解,PPT和报告的分工都很明确。

综合其他几位学生的观点,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BB平台确实提供给他们很多便利——课前可通过BB平台浏览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和频繁;其次,这种混合式教学使得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和深入。特别是现场教学法,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消费者行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BB平台系统自身的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互动交流界面上,大多数同学认为它没有QQ聊天工具方便(例如没有截图和视频的功能),作业提交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同一个学生的两个作业不能同时上交,要分两次上传)。而面对面的授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高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因为自身性格腼腆、不善表达或其他原因不是很积极地参与其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还需采取一些更好的方法让这些学生也参与进来。四、结论与讨论

经过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得出了结论: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采用这种线上与线下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普遍表示支持。另外,特别肯定了现场教学法对专业学习的益处,因此,在今后的“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继续运用并推广现场教学法。当然在使用整合式混合教学法时也要考虑班级中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让非营销学专业的学生也能很好地吸收这些教学方法和营销知识。此外,尽管也有同学反映BB网络平台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但项目组相信这些硬件方面的问题提出后,学校和软件开发商会不断地完善这些平台,使得操作更加便利有效。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线上与线下整合式教学法的广泛应用成为了可能。在实行这种教学法时,学校必须保证硬件和相关配套软件的使用和它们的新升级工作;教师和学生要懂得电脑的使用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因此,在这种教学方法实施初期应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熟悉软件和线上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还未广泛推广的线上教学和较成熟的线下教学进行教学。

在本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里,线上与线下整合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后续的课程效果调研也证实了这种线上与线下整合式教学法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与学中是行之有效的。而鉴于消费者行为学与其他的营销类专业有较相似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这些方法也值得在其他营销类专业课程中去推广运用。附录“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效果访谈大纲

1.你在本学期学习“消费者行为学”的最大感触及心得是什么?

2.你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整体看法是什么?(你觉得本门课程在上课中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让学生给予归纳和总结)

3.你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你觉得本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数量如何?生动性如何?哪次案例教学法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4.与传统的课堂讨论学习相比,你觉得网上讨论式学习有什么优点?(提示:可以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师生间、同学间来考虑),对你个人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5.对于本门课程的课堂问题讨论教学方法,你觉得效果如何?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吗?

6.关于课程教学中的海岸城购物中心现场观察学习,你有没有参加?你喜欢吗?你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有什么样的优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让师生间的知识探讨更深入,完成课程作业的兴趣更浓)。你还有什么其他好的建议?

7. BB网络平台的操作是否熟练?你觉得在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很好地利用BB教学平台?

8.你对课堂授课与BB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看法,较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兴趣的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是否便于预习及复习、出勤率如何?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使学习时间更长、使学习强度更高)?为什么?

9.为了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你还有其他的建议吗?如果有,请再谈一谈。参考文献

[1] 沐永华.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混合型教学模式研究.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 126, 127, 129.

[2] 佘双好. 中国传统教学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1): 129~134.

[3] 王军.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 110~112.

[4] 贾健. 混合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初探. 价值工程,2011,30(28):223, 224.

[5] 刘振华,俞鼎起. 现场教学法研究.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 10(5):47~50.

[6] 何佳讯.广告案例教程——如何创建品牌资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 芮守文.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细节.陕西教育,2010(11): 56, 57.

[8] 胡丹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 153, 154.

[9] 曾繁英.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条件及其应用研究.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7):68~70.

[10] Driscoll, M. Blended learning: let' s get beyond the hype.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s, 2002.深圳大学本科“创新研究短课”述评马卫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摘要】 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圳大学于2012—2013学年开设了“创新研究短课”。本文在简单介绍“创新研究短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改进建议。【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研究 实践能力一、“创新研究短课”简介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圳大学从2012—2013学年开设了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该课程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实践性。深圳大学首批“创新研究短课”共开设50门,其中科研项目短课24门,专题研讨短课26门;文科类23门,理工科类27门。

1. “创新研究短课”的开设形式“创新研究短课”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科研项目短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课程主讲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程教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把科研项目蕴含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与手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从事研究、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学习项目选题立项、文献检索、申报论证、制订研究计划、完成研究过程和论文写作、提交成果等。课程结束后,课程主讲教师可以挑选热爱研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项目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

第二,专题研讨短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启发下,学会思考学科相关的问题,并初步学会探寻答案的方法。由课程教师拟定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主题或问题,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和文献,进行学习和研讨准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训练。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发布讨论话题及研究背景材料,学生也充分做好课前思考准备。通过讨论式学习,重点训练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2. “创新研究短课”的开设方式

课程申报时间一般为春季学期,课程的开设方式是:主讲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短课的申报教师须有主持在研的国家级项目),学院审核并择优排序推荐,学校评审。随后公布课程信息,学院和主讲教师组织课程的选课工作,以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认选课学生名单,其中科研项目短课选课人数不低于8人,专题研讨短课选课人数不低于16人。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才具有选课资格,且每位学生只能选修1门短课。

3. “创新研究短课”的课程设置和考核

该系列课程实行“短课制”,于每年5月初开课、6月底前结束。共开课6次或9次,每次3学时或2学时,共18学时,计1学分。学生所获学分可折抵专业选修学分,但不计入绩点。实行小班教学,主讲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自行安排授课地点,如实验室、会议室等。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二、“创新研究短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研究短课”弥补了常规性开课设置的不足,课程设置更具开放性、灵活性,满足了学有余力且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创新研究短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该类课程。

1.对选课学生人数的规定缺乏弹性“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的初始目的是激发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的潜能,强化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深圳大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有余力且学习兴趣浓烈的学生为数不多。“创新研究短课”规定第一类选课人数不少于8人,第二类选课人数不少于16人。据笔者了解,首批课程在招募选课学生时遇到了困难,不少课程达不到选课人数要求,尤其是文科类课程。为满足选课人数规定,主讲教师要去动员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设置短课的初衷,而且违背了选课的自愿、自主原则,还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当收到不同主讲教师的动员之后,学生也只能选择其中一门课程。

2.授课时间与常规教学课程重合“创新研究短课”授课时间安排在每年5月和6月,与常规教学课程的授课时间重合,易引发时间冲突。一般而言,创新短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研究和解决。对学生来说,选修这类课程具有很大挑战性,不能像学习一般课程那样仅仅是课堂听讲,学生必须在课下准备充分才能跟得上问题的研讨。该类课程的“要求高”与“时间少”形成了冲突,据选修课程的学生反映,每周除按要求完成常规教学课程的任务之外,很难有时间全心投入创新课程的学习准备工作,影响课程参与度和预期学习效果。

3.授课形式仍有待丰富

该类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地点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由主讲教师和选课学生自由确定。授课形式可以有讲授式、互动式、案例式和分组式等多种形式,但总体而言,该类课程的传授仍然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设有固定的授课时间和地点。如此一来,问题的讨论可能会被分割,缺乏连贯性。另外,某些问题的研讨需要走出校园或需要临时安排观察、现场走访等,而现行对该类课程授课形式的监督缺乏灵活性。

4.课程缺乏后续承接机制

大体而言,选修“创新研究短课”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且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创新短课的主题具有前沿性,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钻研能力。但是,该类课程以短课的形式开设,且每学年只在春季学期接受课程申报,对于真正有兴趣跟踪学科前沿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课时安排远远不够。创新和研究需要持续性,因此,要探索对接该类课程的后续承接机制。三、完善“创新研究短课”的初步建议

首批“创新研究短课”的开设受到了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被认为是突显深圳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下列初步建议,以期完善该类课程,提升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上的实际效果。

1.增加选课人数的弹性“创新研究短课”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自愿、师生互选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针对性指导和训练。如果要求教师对选课的每一个学生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辅导,选课人数就不宜要求过高。如上所述,首批短课课程在招募选课学生时遇到难以满足选课人数要求的困难。因此,建议调整选课人数的下限规定,增加选课人数的弹性,比如,第一类短课选课人数4人以上、第二类短课选课人数8人以上即允许开课。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也避免了教师动员学生选课的尴尬。

2.完善“创新研究短课”的管理方式

目前,对短课授课时间和地点的安排要求过于死板。课程开设之初确定授课时间和地点之后原则上不予改动,若因临时性的研究活动需改变授课时间或地点时就要提前申请审批。当然,这些规定是为了加强对课程的监督和规范性管理,但创新短课的特殊性需要有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对于授课时间或地点的变更,建议允许教师使用备案制,向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备案变更事项即可,不需要学校审批,因为该类课程原本就是要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性,以便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若发现未进行备案而私自调整授课时间或地点的情况,则可按相应教学事故定级处理。在课程监管方面,重在检查课程任务是否完成,而不要拘泥于完成任务的方式,建议可用抽查学生上课笔录的形式加强对课程的监督和管理。

3.探索学术性导师制

作为对“创新研究短课”的后续承接,建议探索学术性导师制,延续对具有潜力的学生的培训和提升。深圳大学从2010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的新生导师制。新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刚入校的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在学习方式和方法方面。学术性导师不同于新生导师,不是浅显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辅导或指导,而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理论知识的殿堂或是应用领域的王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长期跟踪指导和培养。初步建议和基本要求如下:学术性导师必须开设过“创新研究短课”,学生必须选修过该导师的创新短课;学术性导师每年只能从选修短课的学生中选择最多2名学生进行继续培养,培养期从确定导师之日起至该学生本科毕业;考核要求方面,学术研究领域要求有相关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应用实践领域要求有相关的实践成果或项目;保障措施方面,给予学生相应学分奖励,给予教师相应工作量核算。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运筹学”实践教学研究与思考秦全德 李丽 唐岩平(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摘要】 作为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TRIZ理论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管理类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运筹学”课程为载体,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考核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 TRIZ理论 运筹学 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运筹学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运行控制和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传统的运筹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难以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管理类专业背景,如何有效改革当前运筹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TRIZ理论是新型创新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成功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针对目前深圳大学管理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运筹学”课程为载体,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考核方法,进而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运筹学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基于TRIZ理论的实践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一、TRIZ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

TRIZ是俄文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词头,该理论是由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创立的。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在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专利过程中,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及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和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此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TRIZ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TRIZ理论在我国已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目前已有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Tech Optimizer的介绍;利用TRIZ中的ARIZ算法,分析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过程;将TRIZ中的物质场分析法用于解决我国企业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等。分析TRIZ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面向技术创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分割原理、局部质量原理、合并原理和反馈原理优化教学体系。

分割原理:将完整的课程体系分割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等模块。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不同层面的知识,便于目标教学工作的开展。

局部质量原理:根据专业特性,结合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强化某些模块课程或某项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时有一技之长,满足其就业需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