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安全活动策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00:48:1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楠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安全活动策划

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安全活动策划试读:

前言

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对学校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内涵的发展。

纵观一些优秀的学校,无一不重视规范化管理,不仅重视规范化管理,还有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规范学校管理,寻求学校的特色发展已成为当前广大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学校规范管理也必须依靠学校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学校规范管理,就要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我们的干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帮助,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规范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学校的各种活动是老师、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师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是常规管理的一个部分,是规范办学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舞台,张扬个性,陶冶情操。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本套丛书,全面指导学校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学校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学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1.学校环境管理的涵义

环境的概念“环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周围的地方。②所处的情况和条件。“校园环境”很自然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精神)环境。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基础,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良好风尚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管理主要内容

环境管理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1)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工业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计划、流域污染控制计划、自然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还包括在调查、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基础区域环境规划。(2)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有组织制订各种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督捡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3)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所谓学校环境管理是指在校园内的环境计划、环境质量和环境技术的管理。

2.校园环境管理的意义

广义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通常,可以按照环境的主题、范围、对象等进行分类。按照环境主题来分,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其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看作环境的对象。

按照环境的范围来分,则可分为空间环境、车间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乡村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对象分,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又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环境。

环境法规中指的环境,往往把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所谓环境管理,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质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3.校园环境管理手段

校园环境的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五种。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级政府机关报告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对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组织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工作计划和环境规划,并把这些计划和规划报请政府审批,使之具有行政法规效力;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区域采取特定指施,如划分自然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环境保护特区等;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交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甚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对易产生污染的工程设施和项目,采取行政制约的方法,如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审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三同时”设计方案,发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许可证,审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产、进口和使用;管理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事宜;对重点城市、地区、水域的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或技术帮助等。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环境管理一方面要塞立法,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作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环境管理部门要协助和配合司法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协助仲裁;按照环境法规、环境标准来处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提起公诉,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也可依据环境法规对危害人民健康、财产,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个人或单位给予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等。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系。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以便跟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朗杠杆作用。共方法主要包括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对积极防治环境污染而在经济上有困难的企业、事业单位发放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对诽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排污费;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对排放污染物损害人群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排污单位,责令对受害者赔偿损失;对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减少排污量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和利润留成的奖励;推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征税制度等。

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牢,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包括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方法,根据环境监潮资料以及有关的其他资料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编写环境报告书和环境公报;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交流推广元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及先进治理技术;组织环境科研成果和环境科技情报的交流等。许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所以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而且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控制。例如,兴建大型工程、因湖造田、施用化肥和农药,常常会产生负的环境效应,就说明人类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没有科学地预见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

宣传教育手段

宣传教育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展览、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的环境教育培养各种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以通过基础的和社会的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以及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措施。例如,把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幼儿园、中小学抓起加强基础教育,搞好成人数育以及对各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等。

4.校园综合环境的建设

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游兵散勇”;没有足够的垃圾池(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作为学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应该不惜资金,健全校园的基础设施。(1)完善生活设施,便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要有花坛等绿化设施,修建自行车放置场所,要硬化校园主干道,主干道旁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桶,等等;寄宿学校要有标准化的学生宿舍,有足够的水源,有足够大的食堂、洗碗池等。齐备的生活设施,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的养成。(2)添置文化设施,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校园要有激发师生的奋进的校训,有提示学生注意的温馨标语,有宣传栏等;班级挂有国旗、贴有激发学生勤学奋进、多问多思的条幅,挂有名人画像等。根据学校的条件添置相应文化设施,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静物的熏陶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利用静物适当提醒、诠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坚持不懈促使良好习惯养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生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很有必要,也会很有成效。一方面能使学生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根据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大过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极少数习惯不好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大环境好了,极个别的就很容易教育了。德育环境建设,要重引导、重督促、重强化,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1)良好习惯的养成靠引导。

初一新生刚到校的头一个月,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向他们介绍初中生活的有关细节,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做到“听钟声”、“叠好被”、“要排队”、“不乱叫”、“不乱抛”、“有礼貌”、“能谦让”、“防意外”,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抓紧时间、增强时间观念,我们强调学生每天起床钟响后5分钟能到班、下自习后也要在30分钟内能上床等。(2)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督促。

中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每个学生都难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这就要老师的监督。我校食堂有六、七百学生吃饭,而食堂很小、打饭的窗口又少,许多学生都想投机取巧插队。如果不加强监督,不但打饭的秩序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令他们形成做什么事情都不愿等待的坏习惯。为此每天进餐时间都有领导和学生干部值日。学生到班、入寝室、自习甚至作业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督促。(3)良好习惯的养成需强化。

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使人终生受益,但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养成。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长期坚持,定期狠抓,适时放松,松弛有度,最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拓展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应立足于纯正的校风、和谐的人风、浓郁的学风的形成。而它们的形成不能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必须依赖一定的土壤。为了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我们积极开辟校园文化阵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时空德育体系。(1)突出“一课”、“两会”、“一仪式”的主阵地地位。

每周2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1次的班(团)会与升国旗仪式、每天1次的晨(夕)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突出它的主阵地地位,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甚至有创意。我们要在这个主阵地上使学生有兴趣、有收获。(2)发挥“文化长廊”、“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

学校的“文化长廊”、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文化长廊”、“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3)开辟文学社、广播站等教育渠道。

以前缺乏师资与资金,创办文学社、广播站是纸上谈兵;现在的学校基本具备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文学社、广播站的德育功能,开辟这些渠道,调动全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其中。创办文学社、广播台要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为内容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身往往对人要求与限制的较多,由于人自身的弱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其并不“感冒”。如果我们用单调的形式来讲解本来就不受欢迎的内容,肯定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兴味索然,这样的德育定会“事倍而功半”。因此,必须创新德育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1)抓住契机,搞好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工作要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为了抓好主旋律教育,我们充分抓住“五四”、“十一”、元旦、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有利时机,通过开展征文比赛、红歌比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2)注重体验,组织实践教育活动。

品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其言更要观其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节约粮食与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光对学生讲劳动的意义、粮食的来之不易等,苦口婆心、费尽口舌,也难见成效,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打扫学校卫生、清除卫生死角义务劳动、帮助临近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道德情操得到了升华。(3)积极创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我们积极创新,开展了“希望之星”、“十佳文明中学生”、“十佳学校标兵”、“摘星比赛”、“文明寝室”等等评比创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觉悟有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德育工作是一项关乎民族素质、民族未来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尽人意,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德育大环境不好。我们必须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根本上营造一流的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5.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是否针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无疑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1)物质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和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2)组织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组织环境是一种以各种形式的制度为特定载体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具体来讲包括行为规范体系、决策条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学校的组织环境自然是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它是校园环境文化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有利保障。所以,这个系统的环境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能力和素质的程度。(3)精神环境的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生态系统,其精神环境从学生个体角度看,精神环境又是心理环境。它是学校环境文化中最坚韧的物质和内核,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校园精神、学校形象等方面。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文化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帮助广大师生树立以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科学态度、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高尚品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环境,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字客观、理解、抑恶果扬善的集休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4)活动环境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的一个生态系统,其活动环境是指社团学术活动以及满足师生不同需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活动形成的校园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的动态表现,又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学生的主要场所的校园,其活动环境的创设是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方面,必须十分重视活动环境的创造和设计,以便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作用。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

学生所受教育时间越和,对学校环境文化要求就越高,依赖性也越强。校园已经由传授知识的单一功能体转变为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娱乐生活等一身的多功能体。学生来到学样不仅是追求知识,而且追求娱乐、追求生活、追求艺术。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否文化化、艺术化、实用化、舒适化、卫生化、优雅化、整洁化、安静化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果校园环境条件过于简陋、杂乱,缺乏现代文化气息和艺术雅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破灭,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失重感觉。(2)校园环境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3)校园环境变化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人化的环境,每一处、每一时都带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目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多元化信息。所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化信息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有利、积极的刺激,从而促使他们智力的发展。“智商在丰富的环境与贫乏的环境中能够上升或下降并确实上升或下降了”。(4)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当今社会以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的环境文化需要越来越大,它所能负载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更增加了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程度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其一是校园环境文化逐渐丧失作为独立于大众流行文化的精英文化所独具的鲜明个性和特质,无可抗拒地深受社会上特态化、商品化、通俗化文化的消极影响。品位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出现了表层性、世俗性倾向。其二,随着群体意识的弱化,个性意识的增强和物态文化的诱惑,出现了理想追求的淡化和价值观念的紊乱。其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青年师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兴趣屡屡发生转移。所有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声誉的提高。(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概括起来说,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第一是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第二是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第三是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是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3)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这块主阵地中,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学校要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各级、各来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之外,而需要营造学校这个小阵地。营造好学校这块阵地固然是方方面面的,但校园环境文化是一块不可缺少的方面。因为,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改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其置身于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境地,可以使学习在一种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中健康地成长。总之,从整个校园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种能让学生才华得到升华、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发展的校园环境文化创设实践活动,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极好的内容,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对这块阵地的建设。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文化决不是单一的文化宣传阵地,它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的教育者以积极地组织规划好这块环境文化阵地,从不同的内容出发,做到各自不同的要求,以便发挥其独立的教育效果,使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学风校风,领导、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体现和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色以及目的追求、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只要学校领导重视,面向学生全体,不断创新,校园环境文化进取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和重要作用。

6.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各种教学设施、校园的绿化美化,它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基础。自然环境(景观)中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体现,没有赋予文化教育内涵,没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人文的校园是一种示范,是一种无声的教化,是一种远大理想的催化,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激发。充满人文的校园,无不蕴藏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将良好地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同时,应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广泛学术交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学校,提升校园内涵。

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学生漫步其中能自觉品味和感受校园的人文气息,感情激荡,知识内化,从而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树立崇高信念,确立高远的目标追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意义,学会做人,懂得宽容,与人为善。自觉地加强文化修养,告别低级趣味、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陶冶人性,形成健全品格,激励其健康成长。

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围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只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有催人奋进的动力、和谐、向上的精神时刻激励鼓舞自己,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充满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校园。

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存在问题

每所高校都有严谨的治学方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然而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其在物质建设上进行大量的投入,但人文环境建设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因此在学生身上反映出很多问题,成为校园中不和谐的音符,也成为我们窥视校园人文建设的一个缩影,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带来了阻力。(1)人生观缺失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及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入,使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导致思想不要求进步、没有进取心、上进心。(2)公德意识薄弱不文明行为和举止在校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男女交往举止不得体;浪费水、电、粮食等;酗酒打架;在教室寝室里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爱护树木草坪等现象,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公德意识。(3)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其失去兴趣,对待学习怕苦怕累,有“及格就行”思想,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学,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和理解。更有甚者整天迷恋于网吧,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连大学学业都不能完成。(4)团结协作精神不强部分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关心集体,我行我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取得最终成功的意识,缺乏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勉励的合作互助精神。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路

校园人文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至关重要,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人文环境虽然是隐性的、精神上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些载体而完成对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这些载体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教师员工的教育素质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载体的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校园内涵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在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基础上,加强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精神,站在时代高度,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地审视、定位学校发展,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配置人文景观、修造文化墙、建文化长廊、装饰地面图案、配栽奇花名木、造假山曲径……使之符合校园实际,摆脱俗气、呈现高雅,具有自身特色。

让景观、图案与环境遥相呼应、协调统一、表情达意;让每一棵草木蕴含寓意;让每一个景点启智明理;让环境透射人文气息,使校园环境人文化。(2)加强人文的宣传教育学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教师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首先应具有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较强的人文意识,同时,应具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人文性、提升校园內涵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以校长的思想、行动感染全校师生,加强宣传教育,烘托出人文气氛。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发出弘扬人文、追求卓越倡议,大张其鼓地利用广播、标语、橱窗、黑板报等广泛宣传;请专家、教授、民间艺人到校作专题报告、专题演讲,烘托出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的环境气氛。

教师帅先垂范在全校掀起轰轰烈烈的弘扬人文、营造人文环境的活动,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这个高雅地活动中来。(3)注意学生活动场所的创设对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文化创设,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宿舍艺术节,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的内容引入宿舍文化建设中,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找素材、亲自动手布置环境不仅锻炼充实了自己而且陶冶了情操。

学生餐厅不仅做到适用、洁净、美观,还要融文化教育为一体,有条件的学校应在餐厅安放电视,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大事;扩展餐厅用途,其他时间可以当作阅览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浓郁的文化氛围。

其他学生活动的场所也应赋予文化内涵,把办学特色和学校人文精神融于时时处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赋诗,让格言警句时时处处显现,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充分体现活动场所给学生的教育作用。(4)提高学生文化活动的档次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应该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重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并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减少单纯娱乐性的内容,避免颓废,消极的内容出现。

除了在重大节庆日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平时也应举办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表演及各种竞技比赛,多领域的学术报告,增加学校文化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提高学生自强、自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即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要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增加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还有应该加大学生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据初步统计,只有40%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过的各类活动,很多同学不亲自参加活动,因此,学生的文化活动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给每位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并把这作为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5)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不成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推动作用,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置身于学生言行中,影响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品德修养,促进优良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如何贯彻《大学生行为准则》是关键,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定期组织学习、量化行为准则、亲自参与管理、进行检查评比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规守纪、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帮助形成良好个性品德。促进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相处,使校园文明有序,充满活力。(6)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使学生增加对学校人文精神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使人文精神按照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消除抵触情绪,使学生和学校和谐统一,帮助形成校园良好人文环境。

通过建立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员会”,可以使学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对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自管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生活学习在学生当中,可以及时发现身边出现的任何状况,为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清除障碍。(7)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素质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和学校人文精神、教学理念不协调,就不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提高教师、辅导员及教辅队伍的师德修养,树立全方位育人观念,塑造教育者的优良品格。

使教育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给学生做示范、做模范,完成教书、管理、育人工作。做到对学生尊重、关心、热爱,对学术严谨、认真,对同事和睦相处,互相支持理解。为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注意的问题(1)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并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一位同学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系的形成。(2)必须坚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必须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坚持认真、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构建以开放式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通过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质。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铺平道路。(3)必须有制度保障机制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制度相配合,要有和学校人文精神内涵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行为。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办学行为,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塑造高尚师德,严肃纪律、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行为。

杜绝制度与行为之间相互脱节,把制度作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的纽带和桥梁,贯穿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中。要把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制度变成师生共同价值的追求,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早日实现和谐校园。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经过管理者、教育者、学生不懈努力和历史的沉积才能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任何急功近利式的“说教”都是无效的;也只有通过最有力量的文化,感染和熏陶着教师和学生,才能凝聚其精神,达到人与校园的和谐统一。

因此,必须对校园环境条件加以认真地研究分析、科学规划,对每一处建设都要精雕细琢,切不可随心所欲、粗制滥造,死搬硬套某种模式,刻意追求某种人为效果。否则,不仅不会达到所预想的人文效果,反而还会破坏其原有的自然性,从而有损原有的人文色彩。

7.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社会对专业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需求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也成为关注点之一。

环境是某项中心事物或活动对应而存在的,是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变化发展的,那么,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就是在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对应人文认知这一中心任务的一切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人文环境建设的依据

当代高职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力军的重要成员,不仅需要掌握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知识缺失的主客体因素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偏重人文教育,倡导培养“通才”。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君子不器”、即“允文允武”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短时高效的专才教育成为一种热门。

高职院校也在加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但是,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却放松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建设更是遭到了冷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偏低,应该是说有其特定的的背景。一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成才目标定位上的偏向与学校的应急心态。虽然国家要求高职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对此的看法却并不一样。民营企业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大多数企业主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

因而,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效率,也就一味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化环境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学生自身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而且理科学生人数较多,人文学科知识基础较差,人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

个体与整体的持续互动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优化与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坚持整体性、自主性和持续性原则。(1)整体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环境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实体。这些要素包括学校教职员工集体与个人风貌、系别风尚、班级风气、寝室文化、各种社团组织活动、校园硬件设施、校园传媒等等内容。这些要素不仅密切联系,而且处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之中。因此,必须用整体性的眼光实现诸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

学校的主要工作,诸如专业基础课、实践技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学科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消费文化、体育文化等等,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产生影响,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尤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既是人文环境建设的支点,也是其动力之一。(2)自主性原则在高职院校人文化环境建设中,必须坚持学校、学生、教职员工对环境建设的自主意识。在把握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主题之下,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的人文信息,自主取舍其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组织恰当的人文主题的班团和社团活动,创建独特的寝室风格,形成各自的系别人文特色等等。

教师则可以在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主地设置相关课程,确立主题,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评述学校人文环境现状,提出改进策略。学校领导应在确立别具一格的人文化环境主题的基础上作总体规划,避免完全模仿名校的趋向。行政人员则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出各自的人文风格。(3)持续性原则一所大学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建成文化底蕴丰厚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这既是学校个体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更应该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尽可能减少对校园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校园硬件设施的可利用率,降低环境建设成本,保持相关制度的稳定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创造和支撑健康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创建与优化

人文化环境的创建可以从硬件建设、制度开发与人文精神培育几个方面进行。(1)夯实物质基础,优化传媒载体学校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办公楼、宿舍、食堂、医务室、活动中心、道路、树木花草等硬件设施布局与建设,既要体现院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要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台、广播、校办刊物等传媒载体,在形式上统一规划,体现院校的人文特色,在内容上可定期出一些人文内容的主题与专栏。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曾经进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挂有宣传条幅,学校内网有传统道德知识介绍,课堂上有问卷调查,广播里有学习楷模报道,刊物上有相关专栏,在此期间全校师生掀起了一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传统道德知识,在生活中践行传统优良道德的高潮。(2)形成制度基础,组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人文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学校在整体规划上有章可循,考核有标准可依。人文教育要渗透到管理、考评等制度中去,要与教育制度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相结合。在对校内的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展现出人文气息,尊重被管理者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被管理者感受到关爱和呵护,为人文教育提供一个可靠的组织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保证。

在公寓后勤服务工作中,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清洁卫生、水电、维修须及时、快速,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心来营造人文生活环境。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力,建立规范性、约束性、渗透性和民主性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能靠强迫和压制推动规章制度的执行。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队伍、理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学生自治组织队伍建设。在学生自治组织队伍中要培育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党支部等常规组织。(3)培育群体人文观,提升人文意识高职院校群体人文观的教育,主要是以校训为核心,提炼和确立高职院校人文知识的主题内容,形成全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共同的人文意识。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院校文化的形成和培育还不够完善。就以确立校训来讲,普遍在人文内涵方面略显不足。

校训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理当作为人文环境建设的导航灯。

个体人文意识的提升,既要有教师的不懈努力,又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一方面,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或与学生课外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发挥对学生的人文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人文环境建设,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意识。

8.两型校园环境建设

两型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及教育部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提出了两型校园建设的规划和目标任务,个别省及所属高校甚至提出了“三型”校园(“节约型校园、关爱型校园、文化型校园”)的建设目标,并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行动落实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方法

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全国各高校已有许多积极的行动和成功的经验。主要做法归纳起来有:(1)强化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节约提高到关系全校师生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发展质量的高度,加强组织保证和责任分担,形成领导主抓、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2)加强制度建设,把节能节水落到实处浪费的行为往往源于制度的缺失。多数高校建立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武汉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包括节能降耗指标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等,推行“水电承包,计量收费”、“定额使用、超额自理、谁使用谁付费,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机制,把水电使用置于制度管理之下。(3)加强整体规划,改造和完善节能减排设施一是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新建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体系。新落成的建筑在供电、供暖、上下水系统等方面均选择了低耗、低排、高效节能设备和器具;二是加强科技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4)强化精确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按定额配置资源,倡导节约,杜绝人为浪费行为。后勤管理部门加强维修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减少资源浪费。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校园给水管网监测系统、武汉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网络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校园路灯智能管理系统、校园关键设备监控系统等水电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数字化水电管理。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

在两型校园建设中,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基础、是关键。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1)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武汉小学校园环境建设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2)加强体系建设,建立节约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基建、科研和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深入推进改革,要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严格、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各项管理制度,把节约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3)加强日常工作中的节约管理,全面节约学校各项办学活动都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追求不必要的高标准,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要大力加强对水、电、气和教室、实验室、学生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的使用和管理,挖掘各种资源的使用潜力,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4)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约意识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校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员工和广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尤其是节水节电、武汉小学校园环境建设节约粮食和节约教学资源的意识。(5)采取有效的节能节水措施加强节能节水运行监管、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节水强制性标准、开展低成本节能节水改造、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

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环境友好”是两型校园建设的更高目标。参照专家学者关于两型社会的定义,环境友好型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①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②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2)环境友好型建设的内涵

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①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体现了学校科学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良性的发展态势。在这个环境中,全校师生员工与环境良性互动,共荣共生。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在这个环境中寻求合理定位和满足,武汉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个体和组织的发展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并支撑和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环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有一套制度和机制,特别是需要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处理好学校生产及生活服务中的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绿色科技等问题,都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解决。

②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环境友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好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提倡重视环境要素,反对铺张浪费和生态破坏,这些理念也是和谐校园建设追求的目标。

③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关注民生的要求。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不仅在观念层面、文化层面体现环境友好,更重要的是生态层面,学校建设和发展能呈现新的面貌,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得到更多实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