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秘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16:06:46

点击下载

作者:CCTV《走近科学》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瓷器的秘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瓷器的秘密(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版权信息

瓷器的秘密

CCTV《走近科学》编辑部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988-20190430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神秘的中国彩陶

##一

河南省西部渑池县有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村庄——仰韶村。1921年深秋的一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支由安特生带领的考古挖掘队。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挖掘,挖出了中国第一批彩陶,揭开了中华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

陶器的产生和人类的定居生活有关,尤其是和农业的产生有关。在这之前,人类过的是狩猎采集生活。后来人类逐渐发明了农业,有了定居生活。有了定居生活后人类蒸煮食物,就需要陶器,在这种需求下陶器应运而生。

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彩陶就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图案。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脱落的原由所在。

在先后发现了仰韶遗址和马家窑遗址之后,兴奋的安特生试图进一步寻找中国彩陶的起源之谜,于是他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甘肃、青海进行了多次发掘。但是直到离开中国,他依然没有找到中国彩陶起源的确切答案。

直到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安特生曾发掘过的遗址进行了地层分析,发现马家窑文化叠压在仰韶文化的地层之上,这证明了仰韶文化的年代要早于马家窑文化。

与仰韶彩陶上的一些动、植物图案相比,马家窑文化晚期的彩陶图案则完全变成了一个诡异、神秘的世界。这些彩陶上大多都画着一些挥动着肢爪的怪物,这些张牙舞爪的形象是鬼怪呢?还是神明?彩陶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只是充当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了。可是,它们在漆黑的墓穴中又总是被摆放在特定的位置,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二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传统文化,鲜活生动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至今,没有人追究它最初的灵感究竟来自哪里。直到中国远古时期彩陶的出土,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彩陶纹饰中的规整对称的图案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艺术中的连手小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彩陶纹饰其实就是原始陶器泥条装饰的发展和延伸,它用一种简洁、方便的装饰代替了原来工艺复杂的方式。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灵感,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抽象思维。早期较为写实的纹饰中,常在展翅而飞的鸟纹上绘有太阳纹,就像鸟正在背负着太阳而行。鱼纹则是因为鱼随季节、水温、昼夜的变化或沉或浮出于水面的现象,而出现了阴阳鱼的形象。

彩陶身上变幻莫测,富有规律的纹饰就像密码一样记录着史前人类的故事。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彩陶文化的纹饰中,80%都是以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面对彩陶上无与伦比的线条世界,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远古先民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画出了这么美妙的图案呢?那个时候是否已经出现了笔呢?

##三

与大批彩陶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制作彩陶所用的工具,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原始先民就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制作出了那些精美的远古彩陶吗?在原始墓葬中,人们发现了许多陪葬的制陶工具,唯独找不到用于绘彩的笔。是因为“笔”这类工具过于细软而早已腐朽在泥土中了?还是原始先民当时根本还没有发明笔呢?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开展了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在大地湾出土的原始人类生活遗址中,有很明显的陶窑区,这里的许多痕迹默默地告诉人们,制陶的各种工序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远古人类熟练地掌握了。

在对早期的碎陶片进行研究时,考古学家发现,它是用泥一层一层敷贴而成的。这也许就是最早的原始制陶工艺中的模具敷泥法:先将模具表面撒上一层细干土,以便制成后的陶胎与模具分离。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彩陶器都是用这种效率低下的模具敷泥法制作的。还有另外一种手制的方法叫作泥条筑成法。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盘筑成陶坯。

但是,考古学家在几个出土彩陶的主要遗址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原始先民使用转轮的痕迹。即使是在彩陶文明鼎盛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也没有。那么,彩陶文化的大部分作品真的都是原始先民用手一点点捏出来的吗?虽然人们至今尚未在考古挖掘中发现陶轮,但在大地湾的村民家中看到的一种祖传的转轮,使我们对远古先民的制陶工具有了一些想像。

##四

青铜器的产生对彩陶是一个冲击,可是彩陶毕竟前后发展了数千年,它的艺术底蕴是由一代又一代陶工传承积淀而来的。青铜器时代来临了,陶工都到哪儿去了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在彩陶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在制作彩陶呢?

彩陶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从当时的社会自然分工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因为经常和泥土打交道,当时从事制陶生产的大部分是妇女。另外从陶器上也看到了一些女性留下的痕迹。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彩陶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有一群专业的陶工从学徒开始一辈子从事这一行业,社会制度自然也开始不断改变。

大洪水、青铜器和彩绘陶的出现也许都客观地导致了彩陶的衰亡,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历史前进的必然脚步。彩陶虽然在几千年前就消亡了,可是彩陶留给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亡。今天,我们身边的几乎所有的文化要素,或多或少都带着那个梦一般遥远的彩陶时代的印记。中国古代陶器大汶口文物——见证了古陶发展呈“三级跳”的渐进历程

1959年因修铁路,在大汶口发现了一个距今大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遗址,后被定名为大汶口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红色陶器和陶片,是用当地所出产的细腻赤色泥土制成的。经考证,尽管以后中国出现了不胜枚举的精美陶瓷,五彩瑰丽,但这一切都缘起于这些朴素的、尚印有我们先人指纹的泥质红陶和夹沙红赭陶。彩陶文明——“母亲河”孕育的辉煌

在甘肃的马家窑,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不仅为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用之不尽的陶泥,也为今人留下了特立独行的马家窑彩陶文明。半山类型彩陶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至2300年间,是马家窑彩陶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体现出工艺设计已相当成熟。续半山类型发展,马场类型的彩陶是黄河彩陶文明中最绚烂的一章。无论是发现数量、器型之多,还是图案之复杂、色彩之绚丽,都可谓登峰造极。红山文化——中国陶文明呈多元发展的再一力证

红山文化处于北方原始文化的高峰期,当时的手工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制陶工匠们不仅能在夹砂陶器上刻画出“之”字和更多的几何图纹,并已开始了寓创作于娱乐、游戏。“一脉相承”与“花开并蒂”

几乎和龙山文化同一时期,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另一支重要文化——良渚文化中同样出现了黑陶。这说明: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古老的陶文明不仅早已是遍地开花,而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浩如烟海中国典籍中,中华文明一向被形容为“上下五千年”,可仅存的文字记载却只能够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4000年前。但是,随着古陶器的不断被发现,它好比一把开启文明的钥匙,将我们的视线从现代的车水马龙带向更遥远的时代;它作为历史的见证,无声但清晰地向今人表白着祖先闪光的生活智慧和中华历史的沧桑变迁。中国古代俑塑艺术

我们的先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在生死观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与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所以生前的一切都应随葬墓中,以供自己到另一个世界中使用。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及劳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被日益看重,一种新的葬俗出现了,就是将用泥土、木头或者石头制作的俑放置在墓葬中作为人或动物的象征物品来陪葬的俑殉。

虽然其后孔圣人曾愤世疾呼“始为俑者,其无后乎?”,但社会进步的历史车轮并未就此打住,并积2000余年的发展打造出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一款独到的风景。精、雄、整、肃的大一统风范——秦俑

这个由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的庞大军阵,其实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统率千军万马一统华夏的那支“虎狼之师”的真实模拟。

既然能横扫六合,这支队伍的雄壮威武、严明整肃自不必说,但更可贵的是其中细节上的功夫:这些与真人实体等同大小的人俑中,虽然同一兵种的俑服饰划一,但胡须、眉毛、鼻梁、鬓毛、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仅各种形状的胡须就有十几种,其间绝无雷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跪射俑中,连翘起的鞋底上的针脚都清晰可见,就更不用说袍带、挂带钩、佩剑、衣纹等细节的塑造。戾气化祥和的世俗风景画——汉俑

汉初,皇帝的陵墓虽仍承袭秦朝制度,但在汲取了秦代亡国的教训后,丧制略为节俭:陶俑不再制作得与真人同大,一般体高为人体的三分之一左右。与秦俑相比,汉俑军阵已没有那么强壮和肃穆,整装待发的姿势更像是某种优雅的舞蹈动作,陶俑的脸庞洋溢着生命的动感。魏晋南北朝俑——低谷中同样闪烁着亮点

南朝的晋相对于北方来说生产力水平较高,政局也相对平稳,可因偏安一隅国力有限,其俑塑的制作虽部分沿袭了东汉的风格,然在制工的细腻程度、表现手法的刻求生动传神上已大为不及汉俑了,但也别有一种风情:一是一种妇女所穿的束腰襦裙,一是一种越来越高的妇女发髻,都是当时的时尚,这一点在当时的俑塑中都被传神地展现了出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