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疗法速成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1:33:31

点击下载

作者:徐亚林,陈俊伟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梅花针疗法速成图解

梅花针疗法速成图解试读:

内容简介

梅花针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也是特色疗法,具有简便易学、经济实用、安全微创、疗效显著的特点,特别适合家庭保健使用。本书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梅花针疗法的基本知识及在50余种内、外、妇、儿、皮肤、五官、泌尿生殖科疾病中的具体运用,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可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及对自我保健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自学自用的参考书。

第一章 梅花针疗法基本知识

一、定义及源流

1.定义

梅花针疗法是运用丛针针具作用于体表一定部位以起到治疗效果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梅花针疗法是针灸学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丛针叩刺皮肤后,叩刺部位所泛起的红晕形似片片梅花,故称为梅花针。由于梅花针疗法叩刺部位表浅,刺皮不伤肉,有人也称为“皮肤针”。另外梅花针疗法叩刺时疼痛较轻,儿童容易接受,所以又叫“小儿针”。梅花针疗法的针具根据针数的不同,又有特殊名称。5根的针具叫做“梅花针”,7根的叫做“七星针”,18根的叫做“罗汉针”。但不论5根的“梅花针”、7根的“七星针”还是18根的“罗汉针”,以及其他针数的丛针针具,习惯上都叫做“梅花针”。用这些针具作用于体表的疗法习惯上叫做“梅花针”疗法。

2.源流

梅花针疗法有悠久的历史,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在《灵枢·官针》中有如下记述:“凡刺有十二节……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这里的“扬刺”就是指中间扎一根针,四周再扎上四根针。“扬刺”法对梅花针多针刺法起启迪作用。《素问·刺要论》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指出针刺方法有刺深与刺浅的不同,这些为梅花针的浅刺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这里的“毛刺”指针刺皮肤,不及肌肉的针刺方法,为梅花针浅刺法的起源。《灵枢·官针》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急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这里的“半刺”是一种浅刺而且快速出针的针刺方法,为梅花针快速弹叩手法的来源。

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了梅花针疗法。最早运用单针点刺,后来逐渐发展为多针丛刺,快速弹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梅花针的针具也有很大进步,弹性针柄使得梅花针的操作更方便,电梅花针运用电刺激,代替手工叩刺,减轻患者疼痛。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来我国学习梅花针疗法,使梅花针疗法得以造福全世界。

二、治疗机理

梅花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包括经络、皮部理论和整体观念。

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十二正经沟通内外,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孙络、浮络纵横交错联系为一个整体。梅花针疗法的重要理论就是“皮部”理论。《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也,诸经皆然……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指出在经脉循行路线的对应皮肤称为该经脉的皮部。皮部由经络与脏腑相连,通过刺激皮部,传递信息,就能调整相应脏腑、经络之气血运行,从而治疗相关疾病。

人体的经脉上有大量的腧穴,这些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当人体生病的时候,通过刺激这些腧穴,能够治疗相关脏腑、经络的疾病,有的腧穴有它自己的特性,能够治疗特定的病证。梅花针疗法同毫针刺法一样,是刺激腧穴的一种方法。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内脏疾病会在与之相联系的皮肤上出现各种反应,如疼痛、压痛、颜色变化、皮内结节等,这些反应可作为诊断的指标。同时,刺激相应的阳性反应点,又可以作用于经络、脏腑,疏通气血、调整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皮部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皮部即是按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皮肤划属于相应经脉。它位于体表,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刺激皮部亦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三、梅花针疗法的特点

1.简便

梅花针的操作方法简便易学,只要了解操作要领,勤奋练习,就可以很快掌握。即使一般的百姓,没有医学基础,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梅花针的操作。同时梅花针疗法对于场地无特殊要求,可以在很多场合下进行操作。

2.经济

梅花针疗法针具成本低廉,无需辅助器械,所以治疗成本低,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3.安全

梅花针疗法只刺激浅表的皮肤,不会伤及内脏。同时刺激温和,一般不会出现晕针现象及安全事故。

4.适应范围广

梅花针疗法对于内、外、妇、儿、皮肤等科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同时由于其安全可靠,男女老少皆可运用。

总之,梅花针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有利于广泛推广。

四、梅花针的治疗部位

1.局部叩刺

局部叩刺指在病变部位或病变邻近部位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病变邻近部位,如湿疹直接叩刺病变部位及邻近部位,扭伤后直接叩刺瘀肿部位,带状疱疹叩刺疱疹邻近部位。

2.腧穴叩刺

腧穴叩刺指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腧穴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利用腧穴的特性,调整虚实,平衡阴阳,疏通气血。如腹泻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等穴;咳嗽选肺俞、中府、尺泽、列缺等穴。

3.循经叩刺

循经叩刺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沿着经脉进行叩刺,叩刺的范围广,能调整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治疗相应经脉疾病。循经叩刺最常用的是颈背腰部的膀胱经及督脉。如风疹沿肺经及背部膀胱经叩刺;小儿食积沿背部督脉叩刺;中风偏瘫沿背腰部督脉、膀胱经叩刺。

4.阳性反应点叩刺

有些疾病会在与之相联系的皮肤上出现各种反应,特别是在背部脊柱两旁,出现如疼痛、压痛、颜色变化、皮内结节等反应,称为阳性反应点。通过叩刺这些阳性反应点,可以起到治疗相关疾病的作用。

五、针具特点

梅花针由针柄和针头组成。(1)针柄 梅花针的针柄分为软柄和硬柄两种。软柄一般用牛角制成,富有弹性,针柄长度约15~20cm。硬柄一般由金属、玻璃等制成,针柄长度约25~30cm。(2)针头 梅花针的针头为一锤形物件,下方为一莲蓬状针盘,针盘上镶嵌一定数量的钢针。钢针长短一致,排布整齐。针尖光滑、稍圆钝,无倒钩。

六、针具使用方法

1.消毒

梅花针疗法有一定的创伤性,钢针直接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所以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梅花针使用后要先清洗干净,去除钢针之间的皮屑、血液等,然后消毒,一般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10小时,也可用75%的乙醇浸泡半小时以上。

2.保管

梅花针使用后,经清洗消毒,用消毒棉纱或消毒棉球包好针头,放置于清洁干燥的地方即可,一般可放置在专门装针具的铝盒里,避免针尖与硬物碰撞,以免损坏针尖。梅花针保管方便,无特殊要求。

3.持针

梅花针的持针方法按软柄与硬柄来分有两种。(1)软柄梅花针持针法 手握拳状,拳眼向上,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和食指顺势握住针柄,拇指在上,食指在下,使针柄呈水平位。(2)硬柄梅花针持针法 手半握拳状,手背向上,手掌向下,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在小鱼际处,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

不论软柄还是硬柄梅花针持针法,都要求持针稳定,手腕灵活。

4.手法

梅花针的基本手法为“叩刺”,即运用腕部的摆动,带动梅花针,使钢针叩击在皮肤上,并迅速弹起,反复进行。梅花针的手法虽然简单,但也有特定要求。(1)要活 梅花针叩刺是以腕部活动为中心的,腕部运动要灵活,使钢针叩击在皮肤上能迅速弹起。叩击的动作要灵活,叩击的频率要达到150次/分,频率过慢,叩击就失去了“弹性”。(2)要稳 首先持针要稳,持针不稳,难以控制力度、频率、幅度。然后,叩击要稳,就是说叩击要有一定的频率、力度,节律要整齐。还有,每次都要叩击到既定区域,逐渐移动,不能一下这里,一下那里。(3)要直 针尖要垂直接触皮肤,不能有倾斜。(4)要弹 要求梅花针叩击到皮肤时,给予皮肤一定的力量后迅速弹起。只有达到“活”、“稳”与“直”,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弹”。

初学梅花针者在操作上常犯以下一些错误,注意对照纠正。(1)压刺 梅花针叩击皮肤后,不能迅速弹起。这是手腕不够灵活所致,应加强腕部的锻炼。(2)飘刺 梅花针刚接触皮肤,还没达到应有力量的刺激即离开皮肤。这是用力不够稳,或因操作者胆怯造成。(3)斜刺 这是手腕不够灵活,加上用力不稳,针尖接触皮肤时,未能与皮肤垂直造成的。(4)拖刺 这是用力不稳,针尖离开皮肤时,未能与皮肤垂直造成的。

5.练针

梅花针操作虽然简单,但要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好还是需要刻苦练习的。练习梅花针可以用纸巾作垫子,进行叩击。要做到叩击的节律整齐,力度均匀。要认准一个地方,力求做到每次都能叩击准确。腕部的灵活性对梅花针的操作有重要的影响,腕部要灵活,需要做到沉肩、坠肘、悬腕,并多练习。叩击纸垫到一定程度,可以在自己身上练习,亲身体验梅花针刺的感觉,以及叩刺皮肤的手感。

七、操作规程

1.消毒方法

针具使用前,可放入75%的乙醇中浸泡30分钟左右。施术部位和操作者的手指应用75%乙醇棉球消毒。

2.体位选择

治疗体位选择以施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为原则。常用体位有3种,即卧位、坐位和立位。

卧位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又可以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等。其适宜操作部位如下。(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穴位。(2)侧卧位 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3)俯卧位 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5)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穴位。(6)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穴位。(7)立位 很少用,站立时应双手扶住墙壁或其他物体,以有所依托。

3.强度

根据病情的不同,叩击的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1)轻度叩刺 用较轻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基本无渗血,患者疼痛感觉很轻微。运用较广泛,对于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适宜。(2)中度叩刺 叩刺的腕力介于弱、强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稍有渗血,患者稍觉疼痛。运用广泛,对于大多数疾病都可运用。(3)重度叩刺 叩刺的力度强,局部皮肤可见明显渗血。重度刺激较疼痛,一般较少运用,多用在放血及阳性反应物叩刺。重度叩刺不要求皮肤潮红,局部皮肤渗血即可,一般叩刺5~10下即可达到要求。

八、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叩刺部位,梅花针疗法是有创的,必须严格消毒,预防感染。

2.针具使用后要认真清洗,严格消毒,妥善保管,检查针尖是否整齐、有无倒钩。如有条件,一人专用一针。

3.施术者应勤于练针,针尖与皮肤要垂直,叩刺做到准、活、弹,减轻患者疼痛。

4.局部皮肤有溃疡、感染者,不宜运用梅花针疗法。

5.关节活动处,刺激不宜过重,以免皮肤损伤,形成瘢痕,影响关节活动。

6.叩刺后如果有渗血,先用75%的乙醇擦拭干净,再用消毒乙醇干棉球按压片刻,避免瘀血引起皮下血肿。

7.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

九、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梅花针疗法治疗安全可靠,一般无危险性和不良反应。但是,如果病人过分担心或操作时疏忽大意,或针刺技术不够熟练,也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在施术过程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发生晕针、血肿、皮肤过敏和感染等意外情况。若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反应,应沉着、冷静,不要慌张,及时进行处理。

1.晕针(1)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疲劳、空腹饥饿。(2)现象 晕针是一种突发、短暂的过度应激反应。发作时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细,严重者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呼吸减弱,睫反射降低,大小便失禁,可有短暂意识丧失。一般经过适当处理或不作任何处理,意识可自行恢复,多不留后遗症。(3)处理措施 施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梅花针疗法出现晕针的几率较毫针针刺小很多,出现晕针时应立即停止叩刺,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温开水,放上热水袋温敷额头;严重者,可用艾条艾灸百会穴或用毫针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2.局部血肿(1)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血液外流,瘀血积蓄所致。梅花针疗法出血量是很少的,所以一般也不会出现局部血肿。即使出现局部血肿一般也是很轻微的。(2)现象 治疗后,叩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3)处理措施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皮肤过敏(1)原因 患者体质因素。(2)现象 叩刺部位出现斑丘疹、瘙痒。(3)处理措施 轻者无需特殊处理,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重者暂停梅花针治疗,可予抗过敏药内服、外敷。

4.感染(1)原因 多因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所引起。(2)现象 叩刺治疗几天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针眼处小脓点等情况。轻者一般全身症状很轻或者不出现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疼、疲乏等。(3)处理措施 严禁在感染部位再进行叩刺,局部可贴敷消炎药,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

十、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梅花针疗法适应范围广,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均有较好疗效。不论实证、虚证、热证、寒证,均可运用。总体来讲,梅花针疗法主要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行气通阳、泻热止痛等功效,更适宜于实证、热证。如内科的咳嗽、腹泻,外科的扭伤、瘀肿,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儿科的厌食、夜啼,五官科的面瘫、牙痛等均可运用梅花针疗法。

2.禁忌证

临床应用梅花针疗法,有宜有忌,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某些特殊情况,灵活掌握,以防发生意外。梅花针疗法禁忌有以下几种:凝血机能障碍,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孕妇、产后及习惯性流产者;治疗部位有感染者。

第二章 梅花针疗法用于内科疾病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暑湿之分。

一、风寒感冒(一)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风池、风门、肺俞、大椎、外关。(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1-2。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3。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4。

大椎: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外关:前臂背面,腕横纹上两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处。见图2-1-5。图2-1-1图2-1-2图2-1-3图2-1-4图2-1-5(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颈背部膀胱经、督脉。(2)定位 颈部膀胱经:在颈部,脊柱正中旁开约1.3寸。

背部膀胱经:在背部,脊柱正中旁开约1.5寸和3寸。

颈背部督脉:在颈部及背部,脊柱正中。(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风热感冒(一)症状

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大椎、少商、曲池、外关、列缺。(2)定位 大椎:见前。

少商:在大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见图2-1-8。

曲池:在肘部,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见图2-1-6。外关:见前。

列缺: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见图2-1-7。(3)操作方法 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大椎、合谷、风门、曲池。图2-1-6图2-1-7图2-1-8(2)定位 大椎:见前。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

风门:见前。

曲池:见前。图2-1-9(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暑湿感冒(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症见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二)治法(1)选穴 肺俞、尺泽、曲池、阴陵泉、足三里。(2)定位 肺俞:见前。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见图2-1-10。

曲池:见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见图2-1-1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图2-1-10图2-1-11图2-1-12(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四、对症治疗

感冒患者大多数有咽喉部不适或疼痛等,可以予三棱针少商或耳尖放血,通常能收到很好的疗效,部分患者咽部不适或疼痛在放血数分钟后即能得到很大缓解。如果没有三棱针,也可以用注射针头代替,一般用0.5mm或0.8mm规格的注射针头。先予酒精在少商穴或耳尖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点刺一下,接着挤压局部,使血液渗出,同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出血点,防止血液凝固。注意不要用干棉球,因为干棉球能加速血液凝固。

少商:见前。

耳尖: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见图2-1-13。

五、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操作时需要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所以注意保暖,增加室内温度。(3)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4)为提高疗效,叩击梅花针后,可以在背部膀胱经加拔火罐。(5)通常的感冒,一般1疗程即可痊愈。注意清淡饮食,保暖,多饮水,保证休息。图2-1-13(6)少商穴叩刺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改为三棱针点刺放血。

六、病例

陈某,男,28岁。2006年7月1日初诊。主诉:2天前咽痛、流涕,继而发热、头痛,稍有汗出,微口渴,未作特殊处理,未自行好转,遂来就诊。查:T38.3℃,咽充血明显、扁桃体 Ⅱ度肿大。现症见发热,稍恶寒,微微汗出,鼻塞,咽喉部不适。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数,小便黄。诊为感冒,证属风热感冒。予大椎、曲池、外关、风门、合谷、列缺重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在背部膀胱经加拔火罐。治疗1次后即觉病情明显好转,3次诸症全消。

第二节 咳嗽

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古人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上二者常并见,通称为咳嗽。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及风燥咳嗽。

一、风寒咳嗽(一)症状

咳嗽声音较重,咽痒,咳痰较稀薄,色白,多兼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怕冷,或见发热,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大椎、风门、鱼际、外关、合谷。(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3。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并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见图2-2-1。图2-2-1

外关:前臂背面,腕横纹上两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处。见图2-1-5。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3)操作方法 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日为1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背部膀胱经、背部督脉。(2)定位 背部膀胱经:在背部,脊柱正中旁开约1.5寸和3寸。背部督脉:在背部,脊柱正中。(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风热咳嗽(一)症状

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多兼有咳时出汗,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体酸软,怕风,身体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尺泽、列缺、少商、丰隆、外关、风门。(2)定位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见图2-1-10。

列缺: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见图2-1-7。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见图2-1-8。图2-2-2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见图2-2-2。

外关:前臂背面,腕横纹上两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处。见图2-1-5。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并有少量渗血。叩刺完毕后先用75%乙醇擦拭,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大椎、肺俞、曲池、合谷、风池。(2)定位 大椎:见前。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4。

曲池:在肘部,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见图2-1-6。

合谷:见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1-2。(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并有少量渗血。叩刺完毕后先用75%乙醇擦拭,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风燥咳嗽(一)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多伴有喉咙发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二)治法(1)选穴 肺俞、尺泽、孔最、照海、太溪。(2)定位 肺俞:见前。

尺泽:见前。

孔最:在前臂掌侧,太渊与尺泽之间,太渊上7寸。见图2-2-3。(太渊:在掌侧腕横纹上,当桡动脉搏动处;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长头腱桡侧凹陷中)。

照海:足踝部,内踝尖下方凹陷中。见图2-2-4。

太溪:在足跟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2-2-5。(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次1次,5次为1疗程。图2-2-3图2-2-4图2-2-5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咳嗽病程较长者,治疗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应较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4)忌食辛辣、虾蟹、牛羊肉、浓茶、咖啡等燥热发物。(5)有的咳嗽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者,在背部肩胛骨之间,当第一到第五胸椎间,可以诊及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点,予梅花针叩刺增强疗效。

五、病例

陈某,女,65岁。患者数年来间断咳嗽,咳痰,时好时坏,近日天气变化,咳嗽加重来诊。症见咳嗽,咳少量白色痰,难咳出,夜间加剧,平素怕冷喜暖,舌红,苔白,脉沉弦。诊断为风寒咳嗽,取大椎、风门、鱼际、外关、合谷,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患者年老怕冷,阳气虚弱,再予梅花针中度叩刺背部膀胱经及督脉,振奋阳气。每日1次,5日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咳嗽减轻。继续治疗3疗程后,病情痊愈。为巩固疗效,再单纯予梅花针中度叩刺督脉,振奋阳气,扶助正气,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患者觉身体舒爽,精神畅快,后一直由家人给予梅花针叩刺督脉,随访1年未再发咳嗽。

第三节 哮喘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引发哮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病因为过敏原刺激和肺部病毒感染。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灰尘、霉菌、吸烟、化学气体及动物皮屑等。本病有季节性发病或加重的特点,常先有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哮喘。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寒哮、热哮及脾肺虚弱、气虚乏力3型。

一、寒哮(一)症状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伴有咳嗽,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暗带青色,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或怕冷,无汗,身体疼痛,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浮紧。(二)治法(1)选穴 风门、肺俞、定喘、膏肓、膻中、丰隆、命门。(2)定位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3。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4。

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见图2-3-1。

膏肓: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图2-3-2。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间连线中点,平第四肋间。见图2-3-4。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见图2-2-2。

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3-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热哮(一)症状

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胁胀闷;伴有咳嗽频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咳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图2-3-1图2-3-2图2-3-3图2-3-4(二)治法(1)选穴 大椎、定喘、肺俞、膈俞、尺泽、丰隆。(2)定位 大椎: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定喘:见前。

肺俞: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5。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见图2-1-10。

丰隆: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脾肺虚弱、气虚乏力(一)症状

咳喘气短,稍运动则加剧,咳声较低,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图2-3-5(二)治法(1)选穴 肺俞、定喘、膈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2)定位 肺俞:见前。

定喘:见前。

膈俞:见前。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6。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8。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3-6图2-3-7图2-3-8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忌食辛辣、虾蟹、牛羊肉、浓茶、咖啡等燥热发物。(4)本病患者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可以予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培补正气。

五、病例

杨某,男,5岁。半年前感冒后咳嗽,经治疗后好转,但时有咳喘,咳喘气短,活动后及夜间易诱发,迁延难愈,遂来就诊。症见精神疲倦,面白少华,语音偏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诊断为哮喘,证型为脾肺虚弱,气虚乏力。取肺俞、定喘、膈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气海,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日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哮喘渐止。为巩固疗效,再治疗3疗程,后嘱患者家属予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半年后随访,咳喘未复发。

第四节 肺炎

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常因外感风邪,劳倦过度,导致肺失宣降,痰热郁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痰热郁肺及风热犯肺两型。

一、痰热郁肺(一)症状

咳嗽气急,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较难咳出,咳时胸痛,发热,口干欲饮水,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大椎、风门、定喘、肺俞、丰隆、曲池、合谷。(2)定位 大椎: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3。

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见图2-3-1。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4。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见图2-2-2。

曲池:在肘部,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见图2-1-6。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充分潮红,并有少量渗血。叩刺完毕后先用75%乙醇擦拭,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直到病愈。

2.方法二(1)选穴 前臂肺经循行路线、丰隆。(2)定位 前臂肺经循行路线:大拇指指甲角桡侧旁开0.5寸,沿大拇指赤白肉际向上,循上臂掌面桡侧,达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

丰隆: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充分潮红。每日1次,直到病愈。

二、风热犯肺(一)症状

咳嗽频繁,喉咙干燥,咽痛,痰色黄,身热,伴有汗出,鼻流黄涕,口渴,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大椎、定喘、肺俞、膈俞、丰隆、鱼际、曲池。(2)定位 大椎:见前。

定喘:见前。

肺俞: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5。

丰隆:见前。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并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见图2-2-1。

曲池: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充分潮红,并有少量渗血。叩刺完毕后先用75%乙醇擦拭,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直到病愈。

2.方法二(1)选穴 大椎。(2)定位 大椎: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重度叩刺,使明显渗血,再加拔火罐5分钟。取罐后先用75%乙醇擦拭,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每日1次,直到病愈。

三、对症治疗

肺炎都伴有发热。对于发热,可以予三棱针耳尖放血,通常能很快退热。如果没有三棱针,也可以用注射针头代替,一般用0.5mm或0.8mm规格的注射针头。先予酒精在耳尖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点刺一下,接着挤压局部,使血液渗出,同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出血点,防止血液凝固,放血量可达10余滴。注意不要用干棉球,因为干棉球能加速血液凝固。

耳尖: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见图2-1-13。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忌食辛辣、虾蟹、牛羊肉、浓茶、咖啡等燥热发物。(4)对于本病,如果病情比较严重,需要运用抗生素治疗。

五、病例

赖某,男,22岁。因发热,咳嗽,胸闷,咳黄色痰2天就诊。T:38.5℃,咳嗽,咳黄色黏痰,汗出,口干欲饮水,小便黄,舌苔黄,脉弦数。行X线检查提示:结合临床,考虑右中肺炎。诊断为:肺炎(痰热郁肺)。取风门、定喘、肺俞、丰隆、合谷、曲池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充分潮红;取大椎重度叩刺,使明显渗血,再加拔火罐5分钟。每日1次。第1次治疗后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继续治疗5次痊愈。

第五节 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有旋转不定的感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气血亏虚、痰浊阻滞两型。

一、气血亏虚(一)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累则发作,伴有神疲懒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时有心跳快,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二)治法(1)选穴 印堂、太冲、太溪、膈俞、肝俞、肾俞、脾俞。(2)定位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见图2-5-1。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

太溪:在足跟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2-2-5。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5。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5-3。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8。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图2-5-1图2-5-2图2-5-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痰浊阻滞(一)症状

视物旋转,自觉头重,胸闷,时有恶心感,呕吐痰涎,胸腹部闷满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二)治法(1)选穴 头维、脾俞、肝俞、膈俞、丰隆、足三里。(2)定位 头维: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见图2-5-4。

脾俞:见前。

肝俞:见前。

膈俞:见前。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见图2-2-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图2-5-4(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对症治疗

对于眩晕患者,可以用百会压灸的方法止晕。用艾绒做成约小指头大小的艾柱。放于百会穴,点燃艾柱,患者感觉温热时,用硬纸板垫住大拇指垂直把艾柱向下压熄灭。如果患者感觉一股热感从头顶向下传遍整个头部效果最好,症状会立刻缓解很多。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见图2-6-1。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特别是头部有头发覆盖处的腧穴。(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本病叩刺力度不宜过重,皮肤潮红即可。

五、病例

唐某,女,60岁。近几年来时有头晕,劳累后易发作。每次眩晕发作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休息后可缓解。2天前因受凉后头晕发作,休息后无明显好转,遂来就诊。症见神疲懒言,四肢乏力,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纳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取印堂、大椎、太冲、太溪、膈俞、肝俞、肾俞、脾俞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治疗1次后,眩晕明显好转,3次即痊愈。

第六节 头痛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引起的原因较复杂。头痛主要是以头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病证,头部或五官疾病可致头痛,头部以外或全身性疾病也可致头痛。所以必须辨清头痛的发病原因,方可对症治疗。但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外伤所致头痛,不宜用梅花针治疗。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

一、风寒头痛(一)症状

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二)治法(1)选穴 百会、太阳、印堂、头维、风池、大椎、外关。(2)定位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6-1。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见图2-6-2。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见图2-5-1。

头维: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见图2-5-4。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1-2。

大椎: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外关:前臂背面,腕横纹上两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处。见图2-1-5。图2-6-1图2-6-2(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风热头痛(一)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疼痛如裂,伴有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二)治法(1)选穴 太阳、头维、百会、大椎、率谷、合谷。(2)定位 太阳:见前。

头维:见前。

百会:见前。

大椎:见前。

率谷: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见图2-6-3。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6-3

三、肝阳上亢头痛(一)症状

头胀痛,头痛多为两侧,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率谷、头维、太冲、行间、风池、外关。(2)定位 率谷:见前。

头维: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

行间: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赤白肉际处。见图2-6-4。

风池:见前。

外关: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1)选穴 合谷、太冲、百会、头维、阳陵泉、太溪。(2)定位 合谷:见前。

太冲:见前。

百会:见前。

头维:见前。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见图2-6-5。

太溪:在足跟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2-2-5。(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6-4图2-6-5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头部有头发覆盖的穴位。(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梅花针疗法能很好地缓解头痛,但要区分头痛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对于器质性头痛,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五、病例

王某,女,58岁。反复头痛约5年,本次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2天,以前额部最为明显,呈胀痛感,夜间加重。伴有心烦易怒,目赤干涩,口苦,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肝阳头痛。取率谷、太冲、头维、行间、风池、外关、太溪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3次后头痛基本好转,共治疗5次。随访半年未复发。

第七节 惊悸

惊悸是指气血虚弱,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等引起的以惊慌不安、心脏急剧跳动、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本病临床多为阵发性,有时也有呈持续性者,并伴有胸痛、胸闷、喘息、吸气不够、头晕和失眠等症状。一般分为心气虚、胆怯易惊和心脾两虚两型。

一、心气虚、胆怯易惊(一)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累则加重,兼有胸闷气短,自汗出,坐卧不安,不愿闻及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二)治法(1)选穴 内关、心俞、厥阴俞、肝俞、胆俞、印堂。(2)定位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7-1。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见图2-7-2。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图2-7-3。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5-3。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6。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见图2-5-1。(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7-1图2-7-2图2-7-3

二、心脾两虚(一)症状

心跳不安,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加重,多伴有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食少腹胀,大便稀烂,舌淡红,苔白,脉细弱。(二)治法(1)选穴 内关、心俞、脾俞、胆俞、足三里、中脘。(2)定位 内关:见前。

心俞:见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胆俞: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图2-7-4(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本病呈发作性,治疗得效后,为巩固疗效,需要增加疗程,以防止复发。

四、病例

陈某,男,8岁。半个月前因受惊吓,出现心慌心跳,胆怯易受惊,夜间易噩梦惊醒。舌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为惊悸,证型为心气虚,胆怯易惊。予内关、心俞、厥阴俞、肝俞、胆俞、印堂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2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2疗程,后未再复发。

第八节 慢性胃炎

凡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也可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口、鼻、咽、幽门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导致。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过多、饱胀感、嗳气等。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一、胃气壅滞(一)症状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有酸腐气味,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热、肢体困重等感觉,舌红,苔薄白或厚,脉滑。(二)治法(1)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天枢、梁门、滑肉门、足三里。(2)定位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见图2-8-1。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见图2-8-2。

梁门: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上4寸。见图2-8-3。

滑肉门: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上1寸。见图2-8-4。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8-1图2-8-2图2-8-3图2-8-4

二、肝胃气滞(一)症状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疼痛攻撑走窜,可因情志变化而加重,伴有善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红,苔薄白,脉弦。(二)治法(1)选穴 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行间、太冲、太溪。(2)定位 胃俞:见前。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5-3。

中脘:见前。

足三里:见前。

行间: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赤白肉际处。见图2-6-4。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

太溪:在足跟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2-2-5。(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脾胃虚寒(一)症状

胃脘隐痛,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暖或进食后则缓解,喜温暖,喜按揉,伴有面色差,神疲,四肢乏力、不温,食少便稀薄,或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二)治法(1)选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2)定位 脾俞:见前。

胃俞:见前。

足三里:见前。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见图2-8-5。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见图2-8-6。

中脘: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图2-8-5图2-8-6

四、对症治疗

对于胃脘部疼痛,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外敷,缓解疼痛。也可用手摩腹,注意力量要轻,只作用在腹部皮肤,也能起到止痛的效果,如果用力过大,反而更不舒服。

五、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可予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增强疗效。(4)注意清淡饮食调养,少食辛辣、肥腻、生冷等损伤脾胃的食物;饮食定时、定量。

六、病例

陈某,女,56岁。患者胃脘部不适3年,偶有疼痛,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曾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加重。症见神疲,四肢乏力、不温,胃脘部疼痛不适间作,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喜温暖,纳差,嗳气。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诊断为慢性胃炎,证型为脾胃虚寒。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并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每日1次,5次为1疗程。3疗程后,病情痊愈。半年后未复发。

第九节 胃下垂

由于腹腔内脂肪薄弱,腹壁肌肉松弛,导致胃低于正常位置,称为胃下垂。胃下垂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等。一般分为脾脏虚损、中气下陷及脾胃不和两型。

一、脾脏虚损、中气下陷(一)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适,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二)治法(1)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8-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见图2-8-5。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见图2-8-6。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6-1。(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脾胃不和(一)症状

胃脘胀闷不适,食入难以消化,嗳气,甚者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淡红,苔白或厚,脉缓。(二)治法(1)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公孙、内关、太冲。(2)定位 胃俞:见前。

脾俞:见前。

中脘:见前。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见图2-9-1。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7-1。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图2-9-1(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本病疗程较长,需要患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4)为增加疗效,可予艾灸百会、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病例

李某,女,58岁。腹胀、腹痛反复发作2年,外院钡餐X线检查诊断为胃下垂,经多方医治无明显疗效而来就诊。症见: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偶有腹胀、腹痛,食后加重,常有嗳气,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弱。诊断为胃下垂,证型为脾脏虚损,中气下陷。取脾俞、胃俞、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梅花针叩刺后予艾条温和灸中脘、百会,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4疗程后,患者腹胀、腹痛未再发作,后嘱患者在家自行艾灸中脘、关元、百会、足三里。随访半年未复发。

第十节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大便为主,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临床表现以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十多次),粪便稀薄如水为主要症状。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3型。

一、寒湿泄泻(一)症状

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二)治法(1)选穴 大肠俞、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0-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见图2-8-3。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见图2-8-6。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见图2-8-5。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图2-10-1(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湿热泄泻(一)症状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后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二)治法(1)选穴 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2)定位 大肠俞:见前。

天枢: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0-2。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见图2-10-3。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见图2-1-11。图2-10-2图2-10-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食滞肠胃(一)症状

腹痛肠鸣,泻后疼痛减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脘腹不适,嗳气,不思饮食,舌红,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或数。(二)治法(1)选穴 脾俞、大肠俞、足三里、中脘、天枢、梁门、公孙。(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大肠俞:见前。

足三里:见前。

中脘:见前。

天枢:见前。

梁门: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上4寸。见图2-8-4。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见图2-9-1。(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四、对症治疗

对于泄泻,可以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当肚脐),有较好的止泻效果。而且不论是什么证型,皆可运用。简单方便有效。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0-4。图2-10-4

五、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六、病例

刘某,男,16岁。1天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腹泻,一共泻下五六次,大便黄褐色、臭秽,肛门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泄泻,证型为湿热泄泻。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并在神阙穴温和灸,当日即止泻,共治疗3次痊愈。

第十一节 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饮食停滞和肝气犯胃两型。

一、饮食停滞(一)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则呕吐愈甚,吐后反舒服,伴有大便气味臭秽,舌淡红,苔厚腻,脉滑实。(二)治法(1)选穴 脾俞、大肠俞、足三里、内关、公孙、天枢、中脘。(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10-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7-1。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见图2-9-1。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见图2-8-3。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二、肝气犯胃(一)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中脘、足三里、太冲、合谷、胃俞、三阴交。(2)定位 中脘:见前。

足三里: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见图2-8-1。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见图2-10-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

2.方法二(1)选穴 中脘、内关、行间、太冲、太溪、公孙。(2)定位 中脘:见前。

内关:见前。

行间: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赤白肉际处。见图2-6-4。

太冲:见前。

太溪:在足跟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见图2-2-5。

公孙: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三、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对于呕吐较严重的患者,需要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及能量。(4)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四、病例

崔某,男,6岁。患者一天前受凉后出现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呕吐五六次,为酸腐胃内容物,脘腹胀满,嗳气连连,舌淡红,苔白腻,脉弦。诊断为呕吐,证型为饮食停滞。取脾俞、大肠俞、足三里、内关、公孙、天枢、中脘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治疗1次后即未再呕吐。

第十二节 腹痛

腹痛是指以胃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腹痛虽是一种症状,但发作时与多种脏腑的疾病有关,如肝、胆、脾、胃、大小肠、子宫等。虽然腹痛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为外感风寒,邪入腹中;或暴饮暴食,脾胃运化无权;或过食生冷,进食不洁;或脾胃阳气虚弱,气血产生不足,经脉脏腑失其温养。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我们一般分为湿热壅滞、虚寒腹痛及肝气郁滞3型。

一、湿热壅滞(一)症状

腹部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泄后不爽,伴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二)治法(1)选穴 曲泽、委中、足三里、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2)定位 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肌腱的尺侧缘。见图2-12-1。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见图2-12-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见图2-1-9。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见图2-8-3。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0-2。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见图2-8-5。(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图2-12-1图2-12-2

二、虚寒腹痛(一)症状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时及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发冷,气短,不想说话,怕冷,食欲差,面色无华,大便质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二)治法

1.方法一(1)选穴 关元、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脾俞、命门。(2)定位 关元:见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见图2-7-4。

足三里:见前。

天枢:见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见图2-8-6。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2-3-7。

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3-3。(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

2.方法二(1)选穴 神阙。(2)定位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0-4。(3)操作方法 于神阙穴上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三、肝气郁滞(一)症状

脘腹疼痛,胀满不舒,两胁下胀痛,常痛引腹部两侧,时好时差,嗳气或矢气后则自觉舒服,遇忧思恼怒则疼痛加剧,舌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二)治法(1)选穴 行间、太冲、合谷、膻中、天枢、中脘、足三里。(2)定位 行间:在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间赤白肉际处。见图2-6-4。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见图2-5-2。

合谷:见前。

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平第四肋间。见图2-3-4。

天枢:见前。

中脘:见前。

足三里:见前。(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每日1次,中病即止。

四、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2)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3)可用暖水袋热敷腹部止痛。(4)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摩腹,以腹部微微发热为度,也能止痛。注意力量要轻柔,只需要作用于皮肤即可。(5)对于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急腹症表现时,应请外科医生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五、病例

田某,男,24岁。腹痛、腹泻半天,泻下3次黄褐色稀烂便,自服黄连素后未再腹泻,但仍觉腹部疼痛,以脐周明显。小便短赤,口渴,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腹痛,证型为湿热壅滞。取曲泽、委中、足三里、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三阴交梅花针中度叩刺,使皮肤潮红。并予热水袋外敷腹部,疼痛渐止。再治疗1次病愈。

第十三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时间过长,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多伴有腹部不适的病证。引起病变的原因有久坐少动、食物过于精细、缺少纤维素等,使大肠运动缓慢,水分被吸收过多,粪便干结坚硬,滞留肠腔,排除困难。还有因年老体弱,津液不足;或贪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过度肥胖等,皆可导致便秘。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

一、实证便秘(一)症状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伴有口干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二)治法(1)选穴 支沟、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照海、天枢、公孙。(2)定位 支沟: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13-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2-1-12。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