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21:37:13

点击下载

作者:周建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周建松排版:KingStar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20ISBN:9787308113540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绪论面向20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突出提高质量,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突出社会服务,在推进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一、发展形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十年将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全球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也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信息化对高等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上的意义。技术更新以及工作岗位更迭速度的不断加快使职业资格越来越成为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培养也将从培养首次就业能力实现向“从学校到生涯”(STC)的转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将逐步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从国内看,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带来强大竞争压力,也赋予了以谋生为最初特征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内涵。人们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和个性化的在职培训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期。

就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而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三大转变趋势:一是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二是从模式选择转向制度创新;三是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看,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进入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未来各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二、需要完成四大任务

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分别召开科技工作会议、人才工作会议和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结合2006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三个纲要相互贯通,旨在推动我国科技工作、教育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迈向2020年。综观三个纲要,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实际,笔者认为,面向202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完成以下四大任务:

1.持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近十年来,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有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在招生、财政投入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仍然是“二流教育”,加上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建校时间短、底子薄等历史原因,以及区域间及区域内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在未来的十年,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力、学标准,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战略性任务。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目前,我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重工业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对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将有持续需求。但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数量将会明显增多,对一线人才需求的层次将持续提升,这是由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的需求特点决定的。到2020年前后,高职教育发展层次上移将成为一种趋势,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要以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逐步建立“副学士(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一专业(职业)学士一专业(职业)硕士”的高职学历教育体系框架,建立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

3.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模式。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框架为基础,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国国情的选择,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大要素。通过近十年的改革,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一线人才”。但不可否认,目前相关校企合作的制度很多还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甚至是处于理念表达阶段,工学结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系统工程的完成还有一段很长路要走,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压缩饼干”的培养模式中走出来,克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型,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模式。

4.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已成为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着力点,而制度化建设将成为未来校企合作的关键。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企业将进一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自身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产学合作的重大意义。但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发挥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也需要优惠政策的引导。同时,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在合作中如何保护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都需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三、保障措施与路径选择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阶段,也是中国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任务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更需要合理的路径选择。

1.坚持“大力发展”的政策导向。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形成中、高职教育以及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局面。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要切实履行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变目前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不足50%,高职生均学费高于生均财政拨款的现状;在政府主导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和投入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把重点放在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把重点放在服务“三农”上。

2.坚持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时间短,规模增加快,因而面临改革的建设任务特别重。从全国而言,总体上刚刚从规模扩张、粗放发展进入内涵建设和重视质量的阶段,许多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提高质量,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任务,更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2020年的中心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的基本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要把育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提高质量的核心环节;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引入行业(企业)先进的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化。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善于整合资源,主动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着力在构建学校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上下工夫;注意吸收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为完善学生的顶岗实力和就业机制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3.坚持改革创新的建设重点。要树立高职教育先进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机制是重要任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政治的教育行家、懂市场的内部管家和懂实务的理论专家”的优秀高职院校长,是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和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格局,既要在加强政府主导上下工夫,也要在增加财政投入上出实效,更要调动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学校董(理)事会议事决策制度,探索形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紧密型机制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如何既能吸引优质教学资源培养人才,又能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开展国际合作,是今后十年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如何引入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考核规范,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体制改革创新的重点。

4.重视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高职教育项目建设实践证明,项目推动是促进各级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重视创新、重视基础、重视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建设绩效的重要方法。今后十年,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继续实施示范建设项目,设立若干专项,支持高职教育把基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点,着力在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上下工夫,学校要形成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有关政策,着力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把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学队伍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建设一大批理念相同、功能充分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是今后几年的重要任务。四、结论:推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应该在未来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新的作为,在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要重视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在规模扩张阶段基本结束、基建外延任务大致完成后,文化建设应该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坚持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为魂,行业文化(企业精神)为根,寻求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推动高职教育的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要探索高职教育体系构建。根据不同地位、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人才规格研究,鼓励和允许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业或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积极探索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宣传。当前,要及时总结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宣传其积极作用和贡献;同时,切实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性研究,创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先进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第一章质量提升: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第一节《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变化

2010年召开的新世纪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共同描绘了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由此引发了全国教育战线的新一轮改革浪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与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同样经历着发展变革的洗礼与挑战,呼唤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认清形势、借助大势,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新变化

2010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使得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了新的看点,概括而言,主要包括:

1.管理体制的变化。2011年初,教育部对内部司局职能进行了调整,高职高专处和继续教育处从高等教育司划入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高专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归口由高教序列调整至职业教育序列。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省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除少部分调整了高职院校管理职能以外,大部分则处于观望或研究状态。一般认为,教育部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为了更好地顺应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但实际结果是形成了中央和省(市)层面两种管理格局并存的局面。

2.组织使命的变化。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发布,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首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引领命题”。至于如何引领,现有的政策文件则语焉不详。

3.运行模式的变化。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发布,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教育部几乎每个月都与行业(协会)组织一次对话沟通会,至今已举办20余次,大力营造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的舆论氛围,这与本世纪初推行的那次将大部分行业院校从行业剥离的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运行机制的变化。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9号)发布,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招生考试、评价模式、师资队伍、产教合作、职教集团等十个方面对中高职协调发展勾勒了初步的政策框架,由此推动全国范围内的“3+2”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模式再次升温。

5.办学任务的变化。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发布,强调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同时启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面向全国近1000所公办高职院校组织申报,由此赋予了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之外新的办学任务内涵,即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6.发展目标的变化。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以及2011年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出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新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其核心思想是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说,体系建设任务十分宏大,发展规格亦已纳入国家规划层面。具体如何突破、如何构建,仍有很大的政策推进和学理解读空间。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变化引发了关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相关讨论。对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1.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无论从高等职业院校划归职成教司管理,还是强调中高职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已表明:建设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职业导向,深化职业内涵,彰显类型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十年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如何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2.延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教性和高教性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一种重要的新类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的素质和文化知识要求水涨船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要在立足职教性的同时,意识到发展高教乃是改革发展之必然。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上加强“研”、“学”,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过程中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对此,教高2012〔1〕文件也有充分体现,如何使得高职教育毕业生技高一筹将会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急迫问题。

3.继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院校数量已超过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已接近普通本科,被誉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限制,我国的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已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有学者和媒体宣称“高校破产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对此,高职院校自身固然要居安思危、提高质量,但是重点于国家今后仍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高〔2012〕4号第1条就明确指出:公办普通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可见,稳定规模依然是高职发展主题,国家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应首先得到重视。

4.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随后印发的一系列文件中,不断强化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和机制,鼓励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鼓励学校在政府领导、行业企业参与下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强调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推进开放开门的合作办学,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5.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在教育部等部门新近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中,都明确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应强化功能、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心,特别是教高〔2012〕4号文件和教职成〔2011〕11号文,就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专业发展服务能力作了专门的部署,后者还启动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和重点方向。与此同时,从今后一个发展阶段看,资源建设将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来发展,以此为基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6.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特点就是培养基层一线操作人才,其优势就在于实践育人。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委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要求各类学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同时在〔2012〕4号文件中又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生参与企业技巧、工艺创新等活动作了要求,这将为高职院校深化实践育人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要求。三、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重点

我们认为,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的前提下,注重内部改革和建设,寻找能够彰显改革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新招术。具体而言:

1.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强调就业,这不论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学校而言,都有重大意义;无论用怎样的力度,都不为过。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高职院校都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就业立校方针,要满足就业需要,完善就业配套,用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精神,把毕业生对口就业、顺利就业、优质就业工作抓到实处,取得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就是就业质量。

2.教师科研成果和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但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基础。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主动性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准,既是教师改进和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和实力体现,更是彰显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和根本。因此,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乃是今后高职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

3.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成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校企合作固然需要政策和环境,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往往是基础条件。有人曾简单地概括为:“985工程”院校是政府行业企业有求于学校,“211工程”院校是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互需互求、有需有求、彼此平衡,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是学校有求于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后者在服务能力上的水平差异,往往难以解决政府、行业和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发明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只有增强和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相互合作问题,也有利于增进学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

4.学校文化建设和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校庆讲话时强调要发挥高等教育的第四大功能(即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坚持科学发展,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二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类型特色,争创各自一流;三是推进文化自立,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四是注意文化自省,防止规模盲目扩张,妥善经营学校;五是要着力文化自强,坚持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之路;六是要强化文化自新,着力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征、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5.学校队伍建设和水准实力。队伍建设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各个领域都应当有系统的思考和设计,必须以花大力气、用大投入、筑大系统以及工程推动的办法加以推进。从长远看,队伍才是真正的软实力,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立足长远,积极推进,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6.校友工作和校友资源。世界上大凡成功和有所成就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都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不悠久,校友资源不丰富,但并非绝对,对校友工作不重视是主要原因。校友工作对于学校品牌影响力、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兼职教师队伍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不能小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内涵建设的深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新期待

事实表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高职教育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蕴藏着更多更大更新的期待,包括:

1.期待国家教育制度创新。要求不仅要把高职教育当作一个层次,更要把它作为一个类型,是层次中的类型、类型中的层次。作为高等教育,应赋予其高等教育政策;作为职业教育,应保障其层次地位。从发展变化要求看,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要求看,从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期望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从国家制度层面得到创新,即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办学层次创新。真正建立起四年乃至以上学制、本科乃至以上学历、专业学士乃至以上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使其层次更丰富、类型更鲜明。

2.期待财政拨款办法创新。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国家投入不足、生均拨款没有形成的财政瓶颈。经费不足使得高职教育只能以扩大招生规模,减少师资、设备投入乃至缩短实践教学时间为代价来进行粗放型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去年以来,有关财政收入中必须提高教育支出比重,教育支出必须达到GDP 4%的政策已经明确,高等学校生均121000元拨款的要求也已下达,高等职业教育既具高教性又有职教性,因此,当前关键是明确管理属性,明定经费拨款标准。

3.期待产教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因素,推进和实施起来尚有很大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不外是三个:一是国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国家改变职业院校管理体制,院校回归行业管理,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行政配套;三是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经济办学来实施管理,真正给高职院校以法人地位。

4.期待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建立专兼素质精良、结构优异、专兼结合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发展之所要,特色之必然,可持续发展之要求,而要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必须从根本上创新兼职教师产生机制和管理办法,必须结合运用、人力、财政等方面的力量,从人事政策等方面为兼职教师队伍创造环境和条件。具体地说,应该实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力部门统一选拔,统一建档制度,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津贴,并把兼职教师工作纳入应当的岗位职责,使兼职教师阳光化、责任化,并具有光荣感和使命感。

5.期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从2010年开始,“985”院校已经发布了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尽管人们对此并不满意,但毕竟是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年以来,教育部又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我们认为这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对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而且要结合数据状态分析,建立起由行业、校友、教育、学校、社会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从而更为全面地评价人才培养工作,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6.期待素质教育体系创新。由于历史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十分明确,但学校评价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学、做不协调,不仅是学生原因,更在教师身上。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考核和评价模式,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教育培养体系,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持续发展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真正把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和谐统一,把人才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第二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新的发展层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上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学校数量上已超过千所、院校分布上已突破一地(市)一所格局。客观上需要我们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阶段需要、具有类型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一、高职教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阶段特征

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和阶段特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以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颁发的政策文件为文本,观察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创时期:“目标模糊,政策多变”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政策和发展的机遇,政策的变迁使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种种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1980年前后,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国家先后举办了126所短期职业大学,试办了3所5年制技术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尝试了部分中专学校办5年制高职教育,探索了“三改一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当时几经反复的政策表明,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并不一致,其根本出发点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花钱少,见效快。因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特色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2.大发展时期:以“规模扩展,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1998年新一届政府成立,朱镕基总理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包括本科院校和中专升格)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把责任权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2000年1月,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2000年3月15日,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印发,此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2号)颁布实施,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规格、教学管理的基本条件、学校设置的基本指标。从现有文献和重要会议精神分析,这一阶段高职教育是以规模扩展为主要发展形式,同时,为确保一种新类型的专科层次的教育能够达到基本办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非常强调规范管理。客观地讲,规模发展、规范管理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导思想,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与本科教育相似,只是学制比本科短、学时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采取在本科基础上进行压缩,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

3.明确以就业导向,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2004年4月2日,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开篇指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后,教育部又与其他六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十条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客观地讲,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有了系统完整的认识,对克服学科性办学倾向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之风正浓,加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有限,致使政府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持续的贯彻实施,“以就业导向,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没有得以彰显。

4.明确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做了重要调整,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政策相继出台。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袂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并指明彰显类型特征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团队、育人为本等,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而14号文件则突出强调建设一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领先型团队,从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突破压缩饼干式教学,改革创新和特色发展。这一切,汇聚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为高职教育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提供了重要保障。其后,教育部颁布的〔2008〕5号文件,明确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评估方案,把数据平台建设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导向,再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对工学课程改革的导向,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团队评审中对双师结构队伍建设的导向,形成了高职教育强化特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二、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已有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在增强,质量管理水平在提高,质量保障体系也在逐步构建,但从整体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和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和人民群众对于高职教育的愿望看,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全面构建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建设体系仍非常重要且相当迫切。

1.从教育发展大背景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呼声强烈。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意见最为集中,期盼最为强烈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改革,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的总方针和总要求,也是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更是高职教育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态度。

2.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提高质量应成为发展的主题。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势头强劲。这一过程中,从政府层面虽也强调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一是毕竟举办高职教育的时间不长,教育资源的积累、办学经验的积淀十分有限,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尚属起步阶段,采取补偿性发展的措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二是对于大部分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对于高等专科改革模式而来的高职院校,如何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职教性?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如何实现高教性与职教性的有机融合依然任重道远。三是从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而言,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事实。四是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情况看,高职教育相当于大专学历等的认识非常普遍,从一些用人单位的态度看,高职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高职教育的内涵、实力、水平必须得到应有重视。

3.从政府有关方面和社会习俗看,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或者相关社会组织,征地造房子盖大楼依然是教育发展的GDP指标,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学生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业务知识的提高等都是渐进乃至难以量化和总结的成绩。从高职教育现状看,中专升格办学、规模扩张、新建校园、新增专业仍是多数学校的追求。当然,这里我们不排除由于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院校尚处于补偿性发展阶段。但从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和高职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看,高职教育必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努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高职教育今后一个阶段的共同任务,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这是高职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应然选择。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应包括以下要义:

1.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着力鼓励信心,塑造成功,结合成人、成才要求,着力于成功教育,尤其是在教学和考核评价办法上,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实情出发,把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适合学生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关注,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它要求我们的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爱国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理解和认同,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做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协调,学历教育与岗位认证相统一,就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相连接,做到德、智、体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做到健康、乐学、上进,专业、负责、忠诚,尤其是在做人品格与做事能力方面的协调性。

3.特色发展的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应该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条件,那就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学校,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培养一批特色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有特色办学的理念,营造特色发展的环境,建设特色发展的机制,培养合格的有特长有特色的人才,这应成为我们的教育追求,同时也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4.多样发展的质量观。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差异巨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各产业对技术装备的要求也不一致,文化观念也非常不同,正因为这样,坚持多样,承认差异,以不平衡实践均衡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因此,应鼓励高职院校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形成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人才,同时,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产业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应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端技术产业和高端发展行业率先实施4年制乃至更长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达到本科乃至硕士学历,应该也是新一轮发展观的基本意义。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实施路径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基本要义是:稳定规模,重视内涵,强化特色,注重适需。具体实施路径主要有:

1.稳定规模是前提。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必须建筑在一定的办学规模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基础之上,但进入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阶段,不宜再把规模扩张放在首位,而必须突出“稳定”,包括:①稳定在校生总规模,其增幅以不超过GDP增幅为宜;②稳定办学主体学校,不再是建立在专科升本、中专升高职的格局调整中,而是以现有学校为基础求内涵和质量。③稳定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考核办法保持相对稳定。

2.适需人才是关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适需的人才质量观是最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学,普通本科教学更多培养通用人才,而高职教育是基于地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普适性,但如何适应产业发展、行业成长和企业运作的人才要求则是基本导向,因此,如何在适需上下工夫,在适需上找对策,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所谓“适需”,就是适应区域和行业(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把高等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有机结合,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3.办出特色是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原因不应该是层次和学制,而应当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包括了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一个类型,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表现在学校办学特色上,学校应该以若干专业群为主要特色形成人才培养分工特色,以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色,如能形成行业明显的特色,就会更有意义。其次,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高职院校应以若干专业群作为基本办学定位,形成相互分工协作体系,即使是相同类专业,不同学校之间也应该形成其专业特色,真正体现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区域特色、学校特色,使高职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鲜明的标志。

4.依托行业是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前提下办出特色,条件之一就必须依托行业,把融入行业,以行业互动,建立以行业相关利益关系作为前提,由行业主办、主管或者由行业协会主办,走合作发展办学道路更有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在几十年内举办了行业性极强的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在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行业协会等中介性组织,逐步具备了行业和行业协会办学的条件,在今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这有利于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实现。

5.校企合作是重点。有了行业或行业协会办学,校企合作就有了保证。即使没有行业或行业协会办学,校企合作仍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的关键,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是:校企合作如何从表面走向深入,从形式走向内容,从被动走向自觉。在这一点上,学校如何学会积极主动,以主动换互动非常重要。从政府层面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条例,明确鼓励措施,则更具有促进意义。

6.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人才为基本任务,它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理论上看,双师结构、双师团队非常重要,聘请一大批理念认同,实践水平高,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十分必要。我们应当切实重视这项工作;从实践层面考量,我们也必须关注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师德教风、专业水准、教学水平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培养。当前,要采取培养使用、充实引进、调整淘汰三结合的方法,致力于专任教师的优化和提升。

7.开放办学是先导。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很强的高等教育,一定要瞄准改革发展着的市场变化,把行业、企业、产业、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关注点,因此,开放校园、开放胸怀、开放心态、开放人脉,建立健全开放式育人体系,构建开放式学校形态都是非常重要的,请进来、走出去,学会与行业(企业)你中有我是十分必要的,而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融入政府部门,融入行业企业、融入科研院校更是至关重要的。开放的目标是使我们的教育建筑在了解市场、融入市场的基础上,最后达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的目标,并努力成为人才市场的主人和主角。因此,从学校办学体制到运行机制都应该有这样的环境条件,并且有与此相适应的制度保证。

8.就业质量是标志。就业质量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普遍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三本”院校,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事求是地讲,高职院校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打工化”现象,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不高在一些区域和学校还相当突出。因此,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毕业生中高端和中高质量的就业,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价值追求。

9.服务功能是重点。衡量一个学校的内涵与质量,服务功能是一个最直觉的映照,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其实,它必须建筑在学校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上,学校有了较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开展产学合作就水到渠成,行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就会主动上门谋求合作。正因为这样,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必须注重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如产学研公司和技术研发中心来切实加以改进,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丰富学校的真正内涵。

10.完善体系是出路。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已界定为一个类型,但实际上还停留在专科层次阶段。如何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题中之义。从高等教育践行科学发展,深化创先争优,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看,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因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解决了,高职教育有了自身发展通道,也就有了办出特色和水平的条件和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提高,也才能把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然,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并非是单纯的高职升本,单纯的高职教育。4年学制,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从部分地区、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实施4年制高职教育起步,当尽快纳入我们的工作日程。第三节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以下简称“教学质量工程”)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并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推进重点,同时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把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作为重点推进的30项工作之一。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克服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主观、单一的评价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应建立起一个开放、多元、立体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历史演变

教育质量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试点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正式实施了两轮教育质量评估,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自身特色、相对独立成体系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但是从制度演变的宏观视角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渊源: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评估是在借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早在1985年即开始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组织实施以及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阶段则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年初,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相继发展经历了合格评估(1994年)、优秀评估(1996年)和随机性水平评估(1999年)的三种主要形式。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评估工作。自此,一个包含职权依据、工作程序、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结论与效力在内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它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参照和指导。同时,由于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评估实际上也就是对学校办学情况的综合评估,因此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受到了各受评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为日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开展奠定了较为有利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社会舆论条件。(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确立: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各国家教委就相继组织实施过针对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工作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酝酿和建立仍然晚于本科十年左右。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发表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同时专门组建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委员会(后调整为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研究小组),负责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组织协调工作。2003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下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3〕16号),同年5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接受评估。2003年底完成了对首批2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评估工作。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全面展开,被称为“第一轮评估”。据统计,全国纳入第一轮评估计划的高职院校共计1027所。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出台,第二轮评估工作全面启动。与第一轮评估相比,它的评价主体更广泛,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法更客观、评价结论更科学(见表1.1)。表1.1 两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比较(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2011年开始,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具体举措,全国39所“985工程”院校率先发布了人才培养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