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化生态与环境创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01:52:42

点击下载

作者:卢伟,邓倩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儿园文化生态与环境创设

幼儿园文化生态与环境创设试读:

前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的重要价值已经无须佐证,但是如何创设环境,却始终是大家颇费心思的事情。园际环境、班级环境应该如何进行整体构思?如何做到环境的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环境如何与课程融合?如何从低层次的观赏性“互动”到环境与孩子对话和呼应?如何从关注环境中的课程到充分尊重儿童“人本身”……凡此种种,都会让教师们绞尽脑汁。

本书以整体论的哲学思想、批判性和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哲学基础,以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John Dewey)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活动课程理论以及现当代先进学前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式——“在环境中的教育”作为指导模式,以各个培训学员所在幼儿园的行动研究为主要范式,进行思考与探索,力图从多个侧面呈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和成果。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主要阐述幼儿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环境创设中的思考视角;第二篇呈现园际环境创设的思考和各个国培学员所在园所的成果;第三篇呈现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考和各园所的成果。

由于时间紧迫,与国培学员的沟通和交流除了短期的集中学习和直接讨论外,更多地是通过远程网络,在要求传达、图片传输上有诸多不便,各个幼儿园在环境创设和环境课程实施中的差异也较大,而我们能力有限,因此编选时难免参差不齐,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此书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相关课题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同行相关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均作标注),在此一并致谢!卢伟2014年2月于成都大学第一篇幼儿园环境创设概述一、对环境的基本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的环境是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即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它既包括建筑物、设备、器械、游戏材料、玩具等物质环境,又包括活动室的布置、各种活动区的设立、班级的规章制度等文化环境,此外,还包括保教人员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等人际环境。如图1-1所示。图1-1 幼儿园环境

环境作为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无计划、无意识的学习活动,是儿童获取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特点。这种课程并不包括在学前教育的计划中,也没有通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活动形式来进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对儿童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还是对其情感的陶冶、意志与行为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均如此。例如,室内整洁、美观、布局合理,1.2米以下的墙面便于儿童观摩及操作,就易于形成儿童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与环境互动的习惯。又如,教师用蹲下身来的方式,和颜悦色地和儿童说话,就容易缔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儿童喜爱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提高教育的效果。如果室内凌乱无序,墙面只可观赏,教师总是站着、声色严厉地同儿童讲话,就容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使儿童畏惧教师,从而降低教育的效果。二、环境作为课程:观念的变革与实践的反差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由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只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参与,才能使许多互动关系得以实现;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认为儿童的学习最好通过活动去感知周围环境,以此来获得知识;幼儿园之父、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认为幼儿园应重视创造性和开放性教育,重视环境作用;意大利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强调利用事先布置好的环境,适应儿童的需要,去整理和组织他们周围的世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人物杜威(John Dewey)指出,儿童知识的获得源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21世纪的幼教实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以儿童为中心以及适宜发展的学习环境中,儿童的潜能才得以发展”“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越来越成为幼教界的共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站在该指南的高度审视幼儿园环境创设,我们发现,虽然观念上有变革,但还需要加强和落实,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如教师在对环境的认识上重视美观性重于教育性,环境创设过程中重视教师设计与制作重于儿童设计与创造,在环境功能上重视面向检查与参观者重于面向环境与儿童的互动,在时间上重视环境保留的长期固定性重于与课程适宜的变化性等。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断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图1-2所示。图1-2 环境与课程三、儿童与环境:“旁观者”还是“探究者”

传统的认识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出现的。这种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把握或关注。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自然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见图1-3)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图1-3 杜威(John Dewey)

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强调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这个思想出发,杜威认为所有成功的探究都遵循一般的模式。这种“探究”模式既可以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见图1-4。图1-4 下雨带给儿童更多的是惊喜和探究的乐趣四、环境创设的不同视角(一)环境创设的艺术性

美与和谐,是环境创设作为隐性课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普通平常的内容、材料,经过艺术的加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有审美价值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愉悦首先来自于视觉上的冲击,这需要教师们的精心设计,也需要教师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和表现美的能力。如图1-5~图1-7所示。图1-5 用照片和色块设计的幼儿园艺术长廊图1-6 小班儿童的手指点画也可以成为一幅风景画图1-7 儿童可能会有从树和花丛中入园的感受(二)环境创设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环境中的内容是否和儿童的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使儿童的日常生活在环境中能够对应和延伸;二是空间环境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或者赢得他们更多的兴趣和更长时间的注意,让他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三是环境中的材料来自于儿童周围的生活,同时又充满丰富性、变化性和操作性,能够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图1-8~图1-10所示。图1-8 区角环境中的材料(一)图1-9 区角环境中的材料(二)图1-10 区角环境中的材料(三)(三)环境创设的互动性“任何设计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案,教育计划总要借助于人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幼儿园环境创设亦如此,而且环境创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教师、幼儿与环境之间互动,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

在环境创设中,幼儿不再是一个受众,而更多地扮演着观察者、倾听者、决策者、合作者、实施者的角色。教师在了解儿童发展需要和水平的前提下,要为幼儿提供指导,展示和发展他们的任务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挥他们的能力,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上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图1-11、图1-12所示。图1-11 儿童作为环境的实施者(一)图1-12 儿童作为环境的实施者(二)五、在行动中反思

从一份调查问卷反思环境创设的视角:

1.你班是否有促进幼儿健康、语言、认知、数学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游戏和活动材料(如进行角色游戏、拼插建构游戏、造型活动、表演游戏等)?

A.有一种

B.有三四种

C.有五种以上

2.你在提供材料时,考虑过材料暗含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吗?

A.有什么就放什么,看到别的幼儿园放什么,自己就学着做

B.考虑过部分材料和内容的关系

C.考虑过大部分材料和内容的关系

D.每投放一种材料,都能考虑到能实现什么教育内容和目标

3.你在投放材料时,考虑过各区域材料之间或单个区域材料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吗?

A.没有考虑

B.有时考虑

C.经常考虑

4.在提供室内外设备的时候,你是否考虑到如下的安全因素?

A.大型玩具牢固安全,经常检修

B.没有尖锐突出的边缘、碎片或钉子等

C.利用废旧物品时要清洗干净,不要使用有毒的容器

D.利用自然物时避免接触有毒的动植物

E.需要嘴部接触的材料,数量要充足,避免幼儿交叉使用而传染疾病

5.你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废旧物品(如沙、石、贝壳、树、花等)?

A.很少利用

B.部分利用

C.充分利用

6.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是否利用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区、社会教育资源?

A.很少利用

B.利用一些场所

C.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场所

7.你和幼儿一起并动员家长共同参观、收集、整理当地和民间游戏、儿歌、故事等传统的教材,共同挖掘和收集幼儿活动的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吗?

A.从不

B.很少

C.有时

D.经常

E.总是

8.你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增加或变换活动材料吗?

A.基本没有

B.偶尔

C.经常

9.当许多幼儿都喜欢玩娃娃家,而娃娃家只能容纳3~4人的时候,你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A.你帮他们分配,决定谁留下来

B.表扬谦让的幼儿,或用劝说诱导的办法让他们离开

C.扩大或者增加娃娃家的内容和数量,满足大多数幼儿的需要

10.你们有适应幼儿阅读的图书吗?

A.有10本以下

B.有10~20本

C.有20~30本

D.平均每人1本

E.更多

11.你有让幼儿们从家里带图书以增加幼儿的阅读资料吗?

A.从未有过

B.很少

C.经常

12.幼儿每天自由选择室外设备材料进行活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A.半个小时

B.一个小时以上

C.两个小时

13.活动的材料和图书总放在低矮、便于幼儿自己取放的地方吗?

A.幼儿不方便,但教师方便

B.幼儿本人取放方便

14.幼儿能自由选择使用各种室内材料(包括图书)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A.每天半个小时左右

B.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C.每天两个小时左右

15.环境布置是否就地取材?

A.基本不是

B.部分是

C.基本都是

16.你是把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教育过程以引导幼儿参与为主的吗?

A.基本是教师创设

B.有时幼儿参与

C.以幼儿参与为主

17.你班的墙面布置是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吗?

A.有一小部分是在幼儿的视线之内

B.基本上都在幼儿的视线之内

18.你班的环境布置是经常变化的吗?是根据什么而变化的?

A.一个学期随着教学的目标变化三次

B.随教学目标及季节、主题、特点不断变化

C.随教学目标及季节、主题、特点变化,以及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变化

反思一:在环境创设中为什么“累”?

我们的老师们一谈到环境创设,首先就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累!为什么累?累在哪里?累得值吗?看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研究者记录的幼儿老师对环境创设的叙述:

开学了,家长和幼儿来了,不能让他们看到墙上是空的。要提供一个让孩子觉得美观、舒适的环境,家长看了也感觉好一些。在开学之前就要把背景墙、框架、色彩的搭配等全都设计好,只留下展示幼儿作品的地方。大致的框架是班主任老师先设计,然后班上几个老师一起讨论修改,再交给园领导检查。通过后几个老师就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两块墙面的布置,英语老师负责英语墙的布置,班主任老师做得最多……但是在布置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互相帮忙。在幼儿来之前就要把基本框架和背景墙布置好,把老师该做的部分做好。

可见,在老师那里,墙面环境创设是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特意来进行的,通常在开学前一周开始,在幼儿来园前大致完成。在老师看来,环境的布置是可以走在教学之前的,课程教学还没开始,环境就创设好了,环境可以独立于课程与教学之外,环境可以事先创设好,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意味着环境与课程及教学相脱离。

这样的环境创设,当然就会很累,而且没有什么价值,应如何改变?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常常思考。如图1-13所示。图1-13 每一幅画都一样,老师的累是否有价值

反思二:在环境创设中可以怎么做?

要改变环境创设由老师做、儿童看,一个学期几乎不变的现状,就应该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老师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能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能想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如图1-14~图1-16所示。图1-14 幼儿自己动手做图1-15 幼儿自己创设环境图1-16 当环境创设充满幼儿的思考时,互动和呼应才会成为常态第二篇幼儿园园际环境创设一、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

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园本文化构成幼儿园文化最厚实的根基。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有充分挖掘和体现文化要素,才能在不断积淀中清晰地把握自身定位,不盲目跟风和模仿。有文化内涵的独特的幼儿园环境,更有辨识度和社会认知度,也会成为办学的特色和亮点,有利于提升幼儿园的整体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如图2-1~图2-3所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能够把各个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按照教育的要求整合,并在环境中体现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使之成为与各个地区特点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及材料来源,而且能给教师提供自由创造、自主发挥的操作空间,同时也可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感性经验,积累其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培养其接纳、发展、融合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民族认同感,在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最终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图2-1 幼儿园里的皮影艺术课程图2-2 脸谱艺术(一)图2-3 脸谱艺术(二)

课程资源充足是课程实施成功的要素,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园本文化资源能为课程提供一种新鲜的、具有活力的生活参照系,从而让处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幼儿都能享受到多元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形成一种更加健全、完整的世界观,如四川除有汉族外,还有藏族、彝族、羌族等民族。同时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个地区在人文地理和文化上也有差异,通过梳理这些地区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结合现行幼儿园课程开设的门类,在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大量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感染儿童,使他们可以获得有益经验的基本内容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从而使课程新颖且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也使各个地区、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如图2-4所示。图2-4 区角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往往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幼儿园在开发利用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时,首先需要对本地民族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梳理。可以从各个领域归纳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如语言领域中,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民间故事、谚语、儿歌和童谣、寓言等;社会领域中,有不同的服饰文化、礼尚往来方式、节日文化、日用工具、宗教、禁忌等;艺术领域中,有不同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塑、特色建筑、编织和工艺等;健康领域中,有不同的饮食、体育活动方式等;科学领域中,有各民族医药、天文历算等,都可以通过环境创设,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和传承。如图2-5~图2-13所示。图2-5 编织艺术的运用图2-6 草编艺术的运用(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