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智慧型家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2:28:37

点击下载

作者:尹红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为智慧型家长

成为智慧型家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成为智慧型家长作者:尹红婷排版:昷一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47729557本书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部分教养的目标教养的目标:高兴还是成长?

每次家长问我如何教养孩子时,我都会首先问他们:“你觉得教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他高兴,还是帮助他成长?”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高兴,我们的原则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独生子女家庭常常出现的典型问题——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坚持原则和让孩子高兴之间难以选择,而妥协常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家长和我分享他们的烦恼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不高兴了,我怎么办呢?有些家长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了,失去了做事的原则和方向。

当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地长大,永远快乐!而现实是:成长的过程一定是有快乐,也有烦恼。因此,爱要有智慧,教养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有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喜、怒、哀、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它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家长,以下几点要懂得:

第一,允许孩子不开心,即使不开心,也要做正确的事情。

孩子跟大人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会情绪低落,会不高兴,所以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不要唠叨。我们的态度和界限非常重要,孩子们虽然小,但是他们非常敏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纠结。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决定和原则,那他们就会用情绪来控制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态度,实际上是他们的幸事,因为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支持和爱,是他们愿意顺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会到我们的爱,孩子就愿意改变。

第二,学习情绪管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高情商家长养育高情商的孩子,处理问题时平和的态度和柔和的语气可以传递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力量,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焦躁会传染,因此大人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关注孩子的情绪,但教养的目标不是让孩子高兴,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快乐是一种美德。不是家长让孩子高兴,更不是家长哄孩子高兴,而是如何培养他们未来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时——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内心能够拥有强大的力量,有爱、喜乐与平安。

真爱带给孩子安全感,当家长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会改变,而且不高兴的情绪很快会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因为正确的选择而得到欣赏和鼓励所带来的成就感。

教养的过程,就如同果农修剪果树一样,要让孩子明白,家长因为爱他们,所以帮助他们。爱能够使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家长合宜恰当的教导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都会不断提升。因此,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成长,才是我们教养的目标所在。教养的方式:管教与惩罚

提到教养方式,很多家长会把管教和惩罚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告诉我的都是他们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很显然,当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内心很不舒服,很难有愉悦的情绪。他们会说自己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会大喊大叫、训斥、拿走孩子的某些机会或限制他们的自由,不让他们出房间等。甚至有个三岁宝宝的妈妈告诉我,有时她实在没有办法,会将自己关到房间里,任凭宝宝在外面哭闹——管教和惩罚似乎成了同义词。

实际上,管教和惩罚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是同义词,准确地说,惩罚只是管教孩子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管教本身有着更为广阔的含义。

管教包括家长在教导孩子时所做的所有事情。管教意味着教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有合宜的行为。管教的目的是教导孩子能够独立思考,有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第一,管教重在合作,而不是控制。

很多家长对于管教的目的感到迷惑。他们认为管教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控制,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目的不仅不正确,往往也难以实现,最终会陷入权力之争。实际上,管教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得到孩子的配合,让孩子能够主动选择合作。合作意味着你的孩子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是因为这样的决定是合理的,而不是因为家长的意愿。

另外,管教不应该成为一个负面的因素,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感觉不舒服。管教孩子也不应该是每次都让家长觉得头疼的事情。得到孩子的配合,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当中,可以令管教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会如何正确管教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因为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

因此,就管教而言,重在合作,而不是控制。

第二,认清管教和惩罚的区别,避免让惩罚成为管教的全部。

惩罚带给孩子内心恐惧,而管教却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内心更有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是在管教孩子,还是在惩罚孩子呢?

首先,惩罚往往是缘于孩子过去犯了错误,因为过错被处罚,因此,孩子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害怕。家长惩罚孩子是一种反击式行为,家长感到非常生气,态度是敌视;而家长行动的焦点集中在孩子过去犯的错误上,惩罚的结果是扯平,孩子为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性格比较柔和的孩子会因为害怕不敢做决定,而那些有个性的孩子则会挑战权威,和家长对抗。

管教则不同。家长管教孩子指向的是未来正确的行为,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更加成熟,往往在一开始时通过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提升孩子的能力,这时家长的态度充满了关爱,而且孩子明白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得到益处,因此他的内心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和家长配合。

因此,当家长的行为是指向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是为了过去孩子的行为而处罚他,处罚之后没有教导,孩子改变的原因只是因为害怕,那家长的行为就是惩罚而不是管教;教导孩子时,孩子仍然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关爱,面向未来,孩子内心更有安全感,这是在管教。

第三,在爱中管教。

在管教孩子时,不要直接对孩子的行为马上做出被动性的反应。

家长可以遵循下面三个步骤:1.明确的家规和行为规范教导孩子选择正确的行为模式;2.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乐于遵从教导;3.用恰当的方式管教孩子,让孩子能够遵从先前的教导,改正错误的行为。

正确管教,就要积极面对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冲突和矛盾,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型家长。在管教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努力得到孩子的配合。那么如何得到孩子的配合?在下一篇章中,我会用具体案例来为大家进行分析。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家庭篇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修行。的确,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学习和反思来完善自己的教育观,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家长如何与孩子对话,怎么管教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配合?其中有理念,也有技巧。

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看看您是否很熟悉这样的场景:

宝宝(四岁半)晚饭后已经吃了三个冰激凌,又吵着要再吃一个,因为她知道冰箱里还有好吃的冰激凌。妈妈急了,大声说:“你已经吃了三个了,绝对不能再吃第四个!再吃就该肚子疼了!”“我就是想吃!”宝宝不肯罢休,“就再吃最后一个,我保证,最后一个!”“刚才就说是最后一个了,绝对不行!”宝宝看着妈妈坚定并有些生气的脸,大哭起来:“妈妈,我不爱你了!你如果不和我道歉,我就不爱你了!也不理你了!”妈妈也急了,说:“你要是还想继续吃冰激凌,妈妈以后就再也不给你买冰激凌了!”妈妈大声呵斥,宝宝也不示弱,大哭不止。爸爸看着两个人较劲,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妈妈把手机一摔,说:“随便你吧!我不管了!”宝宝的持续哭闹终于有了结果,她得到了“最后”一个冰激凌。

这是一位妈妈给我讲的发生在她家的事情。她讲完之后,我就给她讲了一个我家的故事:

我家的恩恩比较性急,四岁前,如果他想做什么事情,有时还没等你的“不”说出口,他就已经大哭起来。虽然哭完了他就没事了,可孩子哭的时候,做妈妈的心里总是不太舒服的,所以,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我们家的规定是,看动画片一天最长30分钟,一般情况下是20分钟。请注意,这个约定是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形成的,孩子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约定。我们达成共识,并通过解释让他明白,约定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保护。也许您的家里没有家庭会议,但和孩子的每个约定都应该在一个心平气和的环境下做出,而且约定时需要有不执行的相应后果。

三岁半的时候,一天,恩恩想看动画片,我将定时器定好30分钟,他就开始高高兴兴地看。半个小时很快就到了,定时器响了起来……我扭头看了一眼恩恩,他的表情告诉我,不等我把“时间到了”说出口,他就一定会大哭的。我马上走向他,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道:“你还想看,是不是?”他忍着眼泪,点了点头。我知道如果我说“时间到了”,他马上还会大哭,就又柔声地问了一遍:“你还想看,对不对?”这次,看得出来,他将眼泪收起来一点儿,脸色平静了些,点了点头。我知道还是不能说“时间到了”。于是,我笑了,半开玩笑地说:“这么好看的动画片,妈妈也想看。”他看着我,表情有些诧异,我稍作停顿,然后说:“那你说,怎么办?要继续看吗?”这时,恩恩看着我,认真地说:“妈妈,我知道,看多了电视对眼睛不好,您也知道,对吗?我已经看了很长时间了,不能再看了。”“说得对!”我真诚地表扬他,“那你去把电视关掉,好吗?”“好的!”他自豪地把电视关掉,去玩其他的游戏了。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首先,当定时器响的时候,恩恩很清楚时间到了,不能再看了,根本不需要我提醒。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还想接着看,这时他的情绪就是无助、无奈,甚至是沮丧;其次他也知道看多了对眼睛不好,他不需要我在这时跟他讲道理,因为家庭会议时已经分析过了,他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当我问“你还想看,是不是?”时,他的回答是“对”。当有人理解和认同我们的感受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趋向平稳,对于恩恩,也是如此。

可是我发现我第一次问他之后,他的情绪没有平稳到不哭的程度,于是我就再一次对他说:“你还想看,对不对?”再一次表示理解,这样的理解让他的情绪进一步平复下来——妈妈知道我想继续看。实际上,这个时候,如果我柔声地说“可惜,时间到了”,他也不会大哭反抗,但是我给了他一个自己做决定,并且给了他可以表现自己懂事、懂道理的机会,所以,我才问他:“那你说,怎么办?”

每次我跟家长分享这个故事时,不止一个家长问我:如果他想接着看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请相信你的孩子,也请相信你自己。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很强,他们很单纯,希望自己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会继续哭闹着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

分析完我家的故事,我帮助这位宝宝妈妈重新设计了沟通的方法:

当宝宝说还想再吃一个冰激凌,并且开始哭闹的时候,妈妈应该及时问宝宝:“你还想吃一个冰激凌,是吗?”宝宝一定回答“是”,而且哭的程度会明显降低,因为妈妈理解了她。“那你吃了几个了?”有可能四岁半的宝宝会狡猾地说:“我就再吃最后一个。”“哦,就吃最后一个呀!”停顿片刻后,看宝宝的情绪,如果较稳定了,就问她:“你说,妈妈买冰激凌是给谁买的?”宝宝如果回答说:“给我买的。”妈妈就接着说:“对呀!妈妈本来给宝宝买的,为什么妈妈现在又不让宝宝吃呢?”这时候妈妈可以拉着宝宝的手,轻轻地说:“是因为……妈妈爱你,妈妈不想让宝宝生病,肚子痛。”这时的宝宝一定不会吵着要冰激凌了,因为理解和爱已经满足了她的需要。接下来,妈妈要做的就是拥抱这个懂事的宝宝。

所以,总结起来,帮助孩子听话和纠正孩子不合宜行为的三个步骤就是:

第一,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二,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感受到你的爱。

第三,帮助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实际上,第一步必不可少,而且一定要先做,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将“爸爸妈妈管你是爱你”“你得听我们的,这样就没错……”等挂在嘴边,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我们要理解孩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理解要能够让孩子有力量战胜负面情绪,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重要的是,认同孩子的感受,不要陷入权力之争。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急于给出指令或者答案,没有给孩子思考和主动选择听话的机会,让简单的事情变成了权力之争。我们一定要避免陷入权力之争,这样的战争将没有赢家。做对三步,管教更轻松——幼儿园篇

做事的顺序对于成败非常关键。就如同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一样,地基决定了楼的高度,地基没有建好,再漂亮的楼也不会坚固。

管教孩子也是这样,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思思是个五岁多的男孩,非常喜欢班里的雯雯。雯雯是个非常文静、漂亮的小姑娘,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她。思思聪明又调皮,总是试图引起雯雯的注意。有一天,思思被送到了我的办公室,原因是他多次抢雯雯的东西,老师制止他,他还是这样做。“为什么”这个问题常带有很强的批评色彩,我和小朋友谈话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免以“为什么”开始——“思思,你能告诉我你到尹老师办公室的原因吗?”

思思睁着大眼睛看着我,突然笑了,说:“我想是因为尹老师要表扬我。”

哈,调皮的小家伙!我也笑了,平和地说:“噢,不是,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他转了一下眼珠,说:“嗯,那是因为雯雯抢我的东西。”“是雯雯抢你的东西,所以老师让你来尹老师办公室的吗?”“是。”他仍然笑着回答。

我也仍旧温和地继续问问题:“那雯雯是怎么抢你的东西的呢?”“我们画画,雯雯拿了红色的蜡笔,我也想用,于是我就从她的手里把红色的蜡笔拿过来了。”“原来是这样,”于是,我随手拿起自己桌子上的一支签字笔递给他,“你拿着这支笔,我从你手里拿过来,那我们俩谁抢了?”

他自信地说:“你抢了。”“对!那现在我先拿着这支笔,你从我手里把笔拿走了,那我们俩谁抢了?”“我抢了。”

就是这样!我接着问:“那你和雯雯谁抢了?”“我抢了。”

突然,他看着我的眼睛,出乎意料地问我:“尹老师,那如果我就是不改呢?到园长办公室我也不改,那怎么办?”

独生子女通常不担心叫爸爸妈妈来幼儿园,爸爸妈妈对他们没办法,还要靠幼儿园帮忙,所以我们不会把通知家长作为最终的办法。家长有完全的知情权,但是很多时候是我们帮助家长,给家长提建议。我愣了一下,挑衅见识过很多,但第一次被问这个问题。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宝贝,我也在想,我一定不能说——没有别的办法了。可我说什么呢?做家长讲座、教师培训时,我用过这个例子问他们,很多人都卡住了。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办法,到了园长办公室,他如果就是决定不改,我也没有办法。

于是,我进入到下一步——

我问他:“那你想想,老师为什么让你到尹老师办公室?尹老师跟你谈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不想让你玩了,想让你不舒服,还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老师爱我,老师想让我成为一个好孩子。”

他的回答那么自然,自然得让我感动,他都知道,他心里都明白!和孩子们一起就是这样的美好,他知道你爱他。“是呀,那你想想,你抢雯雯的东西,如果老师说‘随便吧,爱这样就这样吧’,好不好呀?你是希望老师帮助你,还是老师不管你?”“我希望老师帮助我。”

接着,我很简单地和他讲了如何才能够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应该如何相待、要想让雯雯是自己的好朋友这样做行不行,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讲。我们达成了共识,就是老师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帮助他成为一个更棒的孩子,让小朋友喜欢他,愿意和他做好朋友,所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他自己的需要,不是老师非要他这样做。

最后我很真诚地问他:“思思,那你告诉尹老师,如果再有这样的问题,我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你?”

哈哈!球踢给他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

可爱的思思坐在椅子上,开始思考……我耐心地等着,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说了一句让我想笑出来,但是非常实在的答案——“老师,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轻声地说。

于是,我们俩一起头脑风暴,我们俩最后的决定是——他会先去找老师道歉,请求老师原谅;做不到时,请老师提醒,老师提醒后他就听从。

当正确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力量来做。思思就是这样,他接下来很努力,行为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非常自豪和快乐。

实际上,我的办法就是做好这三步,一步一步地走:

第一,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了解事情的经过,让他知道我明白了,并且愿意理解他。

第二,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感受到你的爱。

当思思挑衅的时候,爱使他软化。我让他明白,我和老师都不是想让他不舒服,而且他知道尹老师很忙,有很多的工作,花时间和他谈话是为了帮助他。孩子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并不需要我们说太多。

第三,帮助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们做对了这三步,孩子不仅会听话,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他们会成为既听话又自主的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教养三步走

教养孩子的时候,清晰的框架可以让我们有方向,就好比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一张地图一样,教养孩子也是这样。当我们有了清晰的步骤和框架,首先可以明确方向,然后评估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从而找到突破点。

教养孩子要遵循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教导。教养要从教导孩子着手。

第二步:训练。训练即引导或指导孩子,包括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乐于遵从家长的教导、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等。

第三步:纠正。纠正就是采取某些方法和行动让孩子遵从先前的教导,从而矫正或调整他不合宜或错误的言行。

所以,纠正是在教导之后。孩子受了教导却不遵从,就需要纠正他。在这个阶段采取行动要非常小心,即当孩子犯了错,或者用错误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如何处理才能够让孩子改变,做出正确的决定。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改变是为了让他得到益处,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制力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在这个阶段直接和果断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曾经教导过他,让他明白行事的正确程序和做法。如果已经有教导和训练为基础了,那么,孩子一般都会改正。当然,很多家长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要纠正孩子(第三步)时,却发现他并没有真正了解你的规矩或教导(第一步)。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管教三步法:

案例1.收拾玩具

我们都希望孩子学会自己收拾玩具,而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将玩具到处乱扔,留下一片狼藉让家长来收拾。那我们怎么办呢?

首先是教导,告诉孩子玩具要收好,保持房间的整洁,同时展示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让他们了解标准是什么,怎么样叫房间整洁。

接下来就要训练了。家长和孩子先一起收拾玩具。刚开始的时候,家长是主力,孩子是帮手,慢慢地变成家长是帮手,孩子是主力。接着,家长是监督员,孩子独立完成。经过这个训练过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收纳玩具的好习惯。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会一段时间表现得像个小天使一样听话、可爱,一段时间又会不按规定来做事。这也是正常的,家长需要经常引导和训练。

最后就是纠正环节。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规定收好玩具,那么就需要接受“处罚”了。比如:没有收好的玩具,家长会把它拿走,孩子暂时就不能玩这个玩具了,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养孩子不是毫无章法可循,更不是偶然发生的,仔细分析,都有规律可循。当你想批评或纠正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否曾经教导和训练过孩子,确定孩子明白你的要求,明白这样做对自己的益处。有礼貌、有责任心、独立、保持干净整洁、重要的事情应该先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因此也就需要我们花时间来教导和培养孩子。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将前两步做好,很多问题都不需要进入到第三步。当然,如果教导和训练都做了,那就到了孩子需要承担后果的时候,承担后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案例2.检查书包

女儿刚开始上小学时,需要自己收拾书包,将学习用品都带齐,睡觉前检查,避免落下东西。老师在学校里教导学生该怎样做,将要求通过信件的方式告诉了我。我和女儿一起学习了家长信,并且在接下来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和她一起收拾书包,看铅笔盒里的铅笔够不够、是否削好,橡皮带没带,书是否带齐了,等等。经过一段时间,我开始放手,让她自己做。

有一天,我发现她没有带数学书,便提醒她检查。她说没问题了,我就没有再继续往下说,因为这是她自己该负责的事情。当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女儿忘了带数学书,让我以后一定要帮她检查书包,说她因为没带书,上课时非常难过。但我知道,让她难过一次,一节数学课没有上好对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细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她却非常重要。

女儿回家后,我告诉她老师给我打过电话的事情。我表达了自己理解她因为忘了带书而难过的感受,和她一起考虑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并告诉她,妈妈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负责、细心的人,因为妈妈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随时提供帮助,只有她自己养成了好习惯才能够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和挑战,有些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有些是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有些是同伴之间的压力,等等。要想能够坦然面对,做有智慧的家长,就需要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评估、定位与思考,有些模型和框架并不一定能考虑到所有的细节,但是可以为你采取行动提供方向。

教养孩子三步走就是这样一个框架,当我们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我走到哪一步了?”同时,恰当的速度和步伐很关键,当然根基是爱,要在爱中管教。

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办法靠自己来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的梦想每一年都会不一样,他们的兴趣也会不断地变化,这就是孩子。他们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地在成功和失败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支持,每个孩子都将拥有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我们只是尽我们的力量让他们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养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培养

家长都了解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让家长感到十分困惑。其实,养成好习惯所需要的步骤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只需要简单的三步,即认知、行动、坚持。

第一,认知。

让孩子明白而且愿意做这件事,理解做这件事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设定目标,即“我要帮助孩子养成哪个好习惯”,这个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比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时刷牙,或者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爱吃青菜等。总之,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目标设定好之后,再按照培养良好习惯的步骤来实施。下面,我用帮助孩子养成刷牙习惯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刷牙的目的是什么。家长要注意避免让孩子觉得刷牙这件事情是爸爸妈妈要求他这么做的,或者是自己这样做了,爸爸妈妈就会夸他是个好宝宝。而是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要求是为了他得到益处,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讨好爸爸妈妈或者是得到表扬,而是可以让自己的牙齿健康,避免龋齿,牙不疼,可以吃好吃的水果、蔬菜和肉,让自己身体健康。

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绘本故事或童话故事是最好的媒介,比如《小熊不刷牙》这本书就非常适合引导孩子了解刷牙的重要性。

此外,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宝宝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的特点,在培养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多读这个故事给他听,每次读完,将“小熊不刷牙”变成“小熊爱刷牙”的话题,让宝宝模仿,成为一个爱刷牙的“可爱熊”。

第二,行动。

认知问题解决了之后,就进入了实战阶段。认知是前提,行动才是关键。就刷牙来说,家长需要花时间仔细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时,《刷牙歌》是个好帮手,开始时,可以边教孩子刷牙,边唱儿歌。

第三,坚持。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是必不可少的。而坚持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好习惯是否能够养成,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够坚持。

在这三个步骤当中,最需要技巧的是第一步,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第一步。因为行动和坚持,对希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家长来说不难,但是如何让这个需要和目标变成孩子的需要和目标,而不是家长的需要和目标,往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培养的目标可能会变得比较抽象,比如勤奋、认真、主动、好学等,因此,如何定义这些概念,将它们更加具体化,将抽象概念转变成为第二步能够付诸实施的具体行为,让孩子了解怎样做才是主动、怎样做才是勤奋等,而不仅仅是为什么要勤奋或者主动,这对家长来说也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同时,这三个步骤,也是改变坏习惯、建立良好新习惯的三个步骤,只不过第一步需要加入的认知是“为什么我的做法不对”“怎样才是对的”,共同点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采取行动。

总之,行动力源于思想。播种思想,是家长今天最重要的工作。在播种思想的同时,加上行动和坚持,就能够实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养的关键:坚持原则

家长对子女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无原则的爱带来的却是伤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智慧型家长要学习如何有原则地爱孩子,让他们成为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

周末,我带孩子们和一些好朋友相约到郊外玩。午饭的时候,我们这桌除了我最小的儿子典典之外,还有两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吃饭时,两个妈妈嘴里不停地要求女儿多吃,碗里的东西越堆越多,已经快满了,但是两个小女孩却依旧边吃边玩,只吃了一点点。看得出来,妈妈们给两个小女孩提的要求,她们完全没有在意。此时两个小女孩也开始四处走动。忽然,儿子侧过身,小声地对着我的耳朵说道:“妈妈,我觉得那两个妈妈不爱她们的孩子。”我愣了一下,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于是,我扭过头看着典典,儿子见我看着他,就接着小声地在我耳朵边说:“因为她们不让自己的孩子把饭吃完,这样对身体不好,您说对不对?您就会让我把碗里的饭吃完……”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说完,他继续安静地吃饭,吃完后就跑出去玩了。儿子的话让我很感动,他已经开始懂得了放纵不是真爱的道理。

诚然,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但是如何让孩子深切地体会到家长的爱,并按照家长的要求来做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家长的爱在孩子的心中变成了束缚,变成了他们想逃脱和抗拒的条条框框,演变成与家长的权力之争,而家长对他们的教导更是变成了耳旁风。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爱,并愿意做正确的事情呢?那就是真爱要有原则,要勇于坚持。

在这里,我就培养孩子良好就餐习惯为例来说明真爱要有原则的道理,同时告诉各位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践行。

第一,让孩子明白制订规则的原因。

例如,不挑食、定量吃饭、吃饭时不看电视、不边吃边玩等都有助于身体健康;餐桌礼仪是个人素养、礼貌待人的体现。当然,除了就餐,洗手、刷牙、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定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对自己有益处的规定。当然,孩子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做得到,那如何才能让他们做得到呢?那就要按照第二条来完成了。

第二,训练孩子能够按照规则来做事,当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时候,要有相应的措施。

明白了原则不等于能够坚持原则,比如,挑食或一边吃一边玩,怎么办?当家长坚持原则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孩子的抵抗。再次重申一遍道理吗?他们早就懂了,可不喜欢吃的仍然不喜欢吃,那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多他不喜欢吃的食物,先从少量开始,让他尝试,尝试了之后,可以给他一个小惊喜。一般只要坚持一两次,他们就会按照规则来做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就如我前面讲的场景故事一样,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抵抗或不愿服从时就不再坚持原则,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赢了,但同时他们也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这个规定对自己是有益处的,可又不坚持了呢?有些孩子长大后会抱怨爸爸妈妈不爱他,不关注他,因为他们没有坚持。有些甚至会质疑,自己小不懂事,爸爸妈妈为什么当时不坚持原则?

当然,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因此说话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另外,训练的目的是让他们未来能够独立,并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第三,利用可能的时机来和孩子沟通坚持原则的目的。

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有时放弃比坚持原则更容易,但是,恰恰是因为爸爸妈妈爱他们,所以才知难而上,坚持到底。

在放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跟孩子多沟通,使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那样做,从而增加孩子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的动力。

真爱确实有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力量。家长要用实际的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真的在乎他们,不仅仅是让他们开心,而是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正是家长坚持原则,才让他们能够更加开心和快乐地成长。如何跟孩子沟通:平静安稳的力量

沟通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有很多书和文章都谈到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沟通时的技术和方法。在这里,我不重述那些技术和方法,而是从心态方面来谈谈如何跟孩子沟通——那就是,借助平静安稳的力量。

沟通是传递信息的方法。如何让孩子有效地接收到我们希望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回应,在未来遇到同样的环境时,他们能够给出恰当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定?这肯定少不了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内心拥有平静安稳的力量。

拥有平静安稳的力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方法。它是与孩子沟通的根基,是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

有一次幼儿园进行圣诞节文艺汇演,孩子们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开始说话,后台一下子变得有些嘈杂,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影响台上的表演。负责后台秩序的是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她看到这个场面,有些沉不住气了,脸紧绷起来,和孩子们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大。可是孩子们不但没有马上停止,声音反而变得更大了。另一位有经验的李老师赶紧过去,轻声告诉这位实习老师:“别急。”

接着,李老师走到孩子们面前,将手指放到嘴唇上,“嘘——”,她示意孩子们要保持安静,同时用平静的眼神看着他们,然后弯下腰轻声对他们说,“孩子们,要安静哦,否则爸爸妈妈们会听不到台上小朋友的表演了。”孩子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只见这位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又轻声地说:“老师相信你们能够保持安静。”

这段插曲过去之后,我找到这位实习老师。“我明白你看到孩子们影响了舞台上的表演很着急,那你想想,李老师的做法和你的做法区别在哪里呢?你着急了,所以你的身体语言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你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们,他们会更加躁动,更安静不下,这个时候,焦虑的情绪会传染;而李老师平静的语气、眼神和动作,一下子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所以,你自己要安静下来,孩子们才能够接收到正确的信息。”我对这位老师说道。

通常,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很难平静,有时我们甚至很难控制我们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在提醒他们之后,仍没有看到改变时就会生气,会变得越来越烦躁。实际上,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于是,我们有时就会采取一些看起来能够马上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惩罚、训斥甚至体罚等方法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用慢思考的力量去面对这个问题,正如丹尼尔·卡尼曼博士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所讲的:

当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平静安稳力量的你时,你的平静可以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让他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同时,当你的内心平静安稳时,也能够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内心的想法,理解他,并能够真正地从思想上去引导他。

你平静和安稳的态度,会营造出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改变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还有深层的态度和想法;而发脾气或直接惩罚所带来的改变只是表面的行为,而且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表面行为的改变,就如一个孩子曾经对家长说的“我是坐下了,但我的心是站着的”,只有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成长。

因此,当孩子不听你的话,不按照你的要求来改变时,慢下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把自己的声音放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他们也才会愿意听我们的建议。如何跟孩子沟通:宝贝,看着妈妈的眼睛

当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可以让孩子知道,跟他人沟通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是对彼此的尊重。因此,我们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是在教导孩子如何更加有礼貌,这是一种彼此尊重的表现。

其次,可以让孩子更加专心地倾听。当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他们能够更用心地听我们讲话的内容。如果他们的眼睛看着别的地方,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最后,可以表明你是认真的,希望他能够认真听,并按照你说的去做。对孩子来说,当他们不想改正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看着我们的眼睛。所以,当我们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他们往往会躲避,或者干脆不听我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慢下来,要求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和他们讲。

当我们要求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时,一定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平和的语气和语调。

平和的语气和温柔的语调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也更容易安静下来。同时,家长的声音要放低些,这样孩子更容易专注,从而为有效的交流开个好头。

第二,表情一定要平和。

不管孩子做了怎样的事情,都要尽量用平和的表情面对孩子,否则孩子会恐惧。

第三,不要只在批评孩子时才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

如果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才要求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孩子就会躲避我们,因为他们会觉得只要让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睛就一定会被批评。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了解,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是对彼此的尊重,是爸爸妈妈爱孩子、想认真地和孩子讲话才这样要求的。因此,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告诉他:“孩子,你看着妈妈的眼睛,刚才妈妈看到你在帮助小弟弟,你真的很有爱心。”或“刚才宝宝帮助妈妈一起准备做饭的材料,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在我工作的苹果树幼儿园,当需要我和孩子们交流时,我都会温和地对他们说:“宝贝,看着老师的眼睛。”当孩子第一次和我谈话时,我就会柔和地告诉他们我们谈话的原则:第一,看着老师的眼睛;第二,老师问的问题要用语言来回答,不要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注意一定要用很轻的声音和孩子讲话)。我会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因为老师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会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这样表示老师尊重他们;同样,小朋友也要看着老师的眼睛,这样表示小朋友也尊重老师。有些小朋友因为犯了错误,不想看我的眼睛时,我会先示范,我和他们说话时,不看着他们是不是不礼貌。让他们体验之后,他们就能理解眼睛不看老师也是不礼貌的。当孩子们听到我柔和的声音和解释,并看到我平和的表情时,他们就会放松下来,然后我就会告诉他们老师是希望帮助他们,等等。

第二条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因为当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时,他们就可以较快地放松下来,哪怕只是简单地说“对”或者“是的”“不是”等都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放松下来,心平气和地和我交流,从而体会到我对他们的关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在家里,我和孩子们沟通也是一样,他们会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的问题,这样的交流使得信息沟通更加顺畅,从而成为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

因此,如果家长使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和你交流时,孩子焦躁、害怕或者难过的情绪就会很快平复下来,逃避责任的抵触心理也会降低。孩子能够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交流的气氛会更加和谐。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真诚地沟通,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内心积极的一面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就愿意主动努力成为一个更棒的自己。拒绝做狮吼型妈妈:如何变得更有耐心?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妈妈发给我的求助帖:

自从有了小女儿,我的耐心却丢了,总是忍不住发很大的脾气,之后又会很自责。和老公也总会因为孩子起冲突,我也很烦恼。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关键时刻阻止我发火,延长耐心呢?

我深切地体会到她的无奈,我能理解她希望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来让自己更有耐心,希望自己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和智慧的妻子,用爱和忍耐来处理冲突和矛盾,而不是大发脾气。实际上,她不是把耐心丢了,而是找不到自己了,是内心的力量感和价值感的缺乏导致她容易发脾气,而这样的情绪会让她更加没有力量。

我相信这种妈妈一定不是少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同时又该如何面对和改善现状呢?

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找出这个问题的形成原因。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身份的改变不会带来知识和能力的自然增长,面对新的挑战,新妈妈常常难免内心焦虑。

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工作,但花时间学习如何做家长往往是从怀孕才开始,即使抓紧时间读了很多书,当孩子降生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没有一本书能够满足对他们的教养的需要。然而即使有这么一本书,让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也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并非易事。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操练,比如,怎么抱这个刚出生的软软的宝宝?怎么给宝宝喂奶?宝宝的小脸都哭紫了,怎么就是吃不到奶呢?可是宝宝听不懂我们说的任何话,吃个奶都像是一场“战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力感却很难自动消失,甚至会加重,因为旧的问题还没完全得到解决,随着孩子的成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而作为妈妈又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了宝宝的成长,这样的无力感和焦虑感会让妈妈的内心不再平和,不自觉地就会以发脾气等方式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第二,心态的转变。

怀孕期的妈妈都会期盼着宝宝的出生,而生过宝宝的妈妈都会半开玩笑地说:“等宝宝生出来,你就会希望你能够把他放回肚子里!”尽管怀孕不容易,生完宝宝后妈妈就会发现,怀孕时除了稍稍有些不便之外,我们的自由基本不受影响,可以继续上班,和朋友见面、逛街等,而且因为怀孕的缘故,走到哪里好像都会得到某种特殊的待遇,全家人也都会对我们关注有加。而宝宝出生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刚出生的宝宝需要我们全身心地照顾,为了有足够的奶水,我们还要注意饮食,即使有一点儿时间外出,还要想着自己是带着宝宝的“饭”出来的,一定要按时回去;如果没有其他人帮忙带宝宝,我们可能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甚至在宝宝小的时候,我们连一觉睡到天亮的机会都失去了。诸如此类的变化,会让我们一下子失去了自己。

记得在我的女儿四个月大的时候,朋友给我打电话。那天,阳光明媚,她问我在做什么,我笑着调侃说:“他们都出去了,我像一只‘困兽’一样待在家里,哪儿也去不成。”她说:“你等着,我和先生开车去接你,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我对自己的形容词是“困兽”——孩子出生后,我们不得不面对所有的这些变化,调整心态,要面对的可能是失去了以前职场上的如鱼得水,还可能是失去了过去众星捧月般的生活,生活的重心一下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心态若没有调整好,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处理新挑战带来的问题。

第三,缺乏支持系统。

孩子出生后,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新问题和新的变化,没有一个支持系统,会令这个新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就如我上面举的例子,那天,看着窗外的明媚阳光,我内心有一种沮丧:先生出差,没有人帮我带孩子,我没有办法一个人带她出去玩。朋友打电话时,冲口而出的抱怨代表了我内心真实的感受。然而,当朋友驱车带着我和女儿来到植物园,我们一起坐在草坪上野餐,女儿被周围的一切吸引,发出愉悦的“哦,啊”声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实际上,这个朋友就是我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实际上,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转变,必然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如果爸爸比较传统,认为管教孩子是妈妈的事情,那么遇到的挑战会更大;即使爸爸愿意多参与,也同样需要一个系统学习、经验积累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如何建立这样的支持系统呢?原则是:根据需要和目标来寻找和整合身边的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需要。

下面,我给出四点建议:

1.家庭中资源的整合。

谁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带宝宝?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奶奶来帮助我带她,奶奶在如何照顾宝宝生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生活上如何照顾宝宝,我基本上都尊重她的意见,如果和书上不一样,我就会说:“您就是科学,按照您说的做吧!”这样在教育方面,我就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因为老人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生活层面。所以,利用家庭资源时,要有所侧重,有智慧地处理家庭的关系。

2.给自己找导师。

在教育孩子的经验方面,不能光靠读书,所以给自己找个导师是捷径,遇到问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帮助,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避免问题堆积。比如,女儿刚出生时,我有幸认识了美国婚姻家庭顾问雪莉女士,便每周和她约时间向她学习如何管教孩子。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就是,当她和我分享如何与孩子沟通的话题时,她那强调的语气和表情让我意识到,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对孩子来说,语气和表情更重要!除她之外,我在教育方面还有好几位非常专业的导师。在你的支持系统里,谁是你的导师?你可能会说,我身边没有这样的资源,实际上,在网络时代,资源就在你身边,你可以通过加入某些社交群体,获得非常专业的支持。

3.利用机构性资源。

通过优质的早教中心、亲子课堂、幼儿园等专业性机构,获得支持和帮助。而且,有些教育机构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培训,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能力,还是我们寻找导师的机会。

4.家庭型朋友圈。

有了宝宝之后,因为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很多家庭之间也变成了朋友,因为孩子的年龄相当、兴趣相投,可以一起外出郊游,参加各类的活动等,并且彼此交流教育心得和分享教育资源,共同成长。因此,可以寻找这样的家庭组,成为其中的一员。

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可以减少我们的完美倾向,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当我们需要倾诉时,有人愿意聆听;当孩子需要结伴出去玩时,有志同道合的家庭一起出发,家长之间是好朋友,孩子之间是好伙伴;流泪的时候,有人在意;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

因此,对于那位无奈的妈妈,我要建议的是,不要去阻止自己发火,而是让自己内心平和而安静,充满力量。这样慢慢会发现,我们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育儿的过程也越快越快乐。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我们的性格也被重新塑造,教养孩子的过程也成为家长自身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花时间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哪方面是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哪方面是能够尽快得到改善的。所有的变化和成长都需要过程,放松下来,给自己成长和改变的时间,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增加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生命就能够变得更加丰满。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上一堂幸福而美好的“父母公开课”。第二部分父母公开课孩子“帮倒忙”,家长要有耐心家长提问:大人扫地,文文也忙着拿扫帚一通忙活,结果弄得地上更脏了。爷爷浇花,小家伙也凑上去帮忙,弄一地的水,自己的衣服也湿了。孩子越帮越“忙”,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呢?尹老师的建议

看到大人做事情,孩子过来帮忙,首先,这种行为非常值得鼓励和称赞。请记住,“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同,但感觉和我们一样”。当孩子来帮助并参与家务的时候,家长的鼓励和欣赏会让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相反,如果我们说“又来帮倒忙”“别捣乱”之类的话,孩子就会有挫败感,失去做事的积极性。所以,看到孩子拿着扫帚过来帮忙的时候,家长要高兴地说:“哦,你也想帮忙,对吗?真棒,欢迎你来做妈妈的小帮手!”

接下来我们要耐心地教孩子如何做。扫地的时间可能因为要教孩子怎样做而变长,但是,这段美好的亲子时光将会非常有意义。可以让孩子先观察妈妈怎样拿扫帚、朝哪个方向扫,还可以给孩子划分一小片“工作区”,让孩子自己试着完成。接下来,还可以给孩子买一把适合她用的小扫帚,这样她就能和妈妈一起“工作”了。至于给花浇水的事情,爷爷用大水壶,孩子用小水壶:可以在矿泉水瓶上扎几个洞,自制一个小漏壶,让她使用。在浇花的时候还可以给她讲为什么需要给花浇水,如何正确地浇水,水分是如何从根部达到叶子的,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价值感、自信心和自主性会越来越强。孩子也会更懂得感恩、关心和体谅家人。

两岁至三岁的孩子可以做哪些简单的家务呢?比如:帮助铺床,把玩具和儿童读物从地上捡起来,饭前把餐巾纸放到桌上,帮助准备宠物饲料,把袜子套在手上掸灰尘,帮妈妈拿扫帚,帮家长把衣服挂上衣架,浇花,等等。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作为家长要学会去呵护和培养他们,不要让孩子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好品格在一句句“帮倒忙”“净捣乱”中被泯灭。做家务要给孩子钱吗?家长提问:女孩,六岁,有时跟她讲好帮着做家务会给她零花钱,她很乐意接受。请问,我这样鼓励她通过劳动赚钱是否太早?这样是否会误导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尹老师的建议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培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帮助家人做事可以带来内心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鼓励并要求孩子参与家务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玩耍又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常不喜欢做事。这就是为什么让孩子做家务时他们会不高兴,有时甚至会生出反抗情绪。多数家长认同做家务的意义,可又不想面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挑战,于是就采用给零花钱的方式。那做家务到底该不该给钱呢?

首先,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平常做家务就有钱可拿的习惯。

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些责任,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和自律的精神,增强家庭归属感。因此,最好不要让孩子养成平常做家务就有钱可拿的习惯。如果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那他们会觉得做每件事都应该有利可图,如此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与家人分担责任的观念。

其次,适当给予孩子奖励。

如果孩子连续一周都能主动做家务,而且表现得很尽责,那么家长就可以给予他们奖励。每个小小的奖励都可以鼓励孩子,也可以提醒他们记得自己应该负责的事。

最后,制订规则,有选择性地对孩子完成一些家务给予奖励。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以及金钱管理概念。如果孩子渴望多拥有一些零花钱,就可以借此机会赚钱。

在我们家,我们将某些家务分为基本家务,如倒垃圾、扫地、刷碗、择菜、摆碗筷、收拾房间、整理床、擦家具、叠衣服等都属于这个分类,不会付钱。开始时,他们也会不高兴,会攀比,告诉我说,他们的朋友如果在家刷碗的话,家长会给钱。为了给孩子解释这个规则,我特意选择在就餐的时间开家庭会议,明确地告诉他们,家务是家里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做的事情,让家里干净整洁是家里每个成员的责任,所以全家人都有责任保持家里的整洁。帮忙做家务,这就好比爸爸妈妈做饭给大家吃,大家都不用付钱一样,他们做家务也一样,爸爸妈妈也不会给他们钱,因为他们是这个家里的主人——这些是主人的责任。所以,我们家的小主人们现在已经养成了做家务不计报酬的习惯,愿意主动帮爸爸妈妈做事,刷碗等一类事情已经被他们包了。而且,当他们的朋友们问他们在家里做家务给不给钱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说:“给自己家里做事,付什么钱呀!”

另外,我们会有一些选择性的家务,如果做的话,会得到报酬,并明码标价,比如彻底清洁洗手间、擦楼梯等。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挣钱机会,如家里需要大扫除,想找小时工来帮忙时,就会提前问他们,并一起估算工作量。刚开始我们决定以比小时工略高的费用付给他们,作为对他们爱劳动的奖励,但是他们主动提出可以比小时工略低的费用付给他们,因为他们做就是为了给家里省钱!

当然,让孩子乐于承担家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用爱与原则来陪伴孩子成长。帮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家长提问:儿子快上小学了,我想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因此就不再给他买玩具车之类的玩具了。但他的伙伴有很多玩具,他也想要。我该不该给他买玩具?什么样的玩具才适合他呢?尹老师的建议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要上小学了,要以学习为主,一切要为学习开路。在此提醒家长不必如此紧张。首先,就学习内容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不会对孩子构成太大负担,而真正造成孩子负担的是没能适应小学学习的特点,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当家长以孩子学习为理由,不给孩子买玩具或者不让他继续玩玩具的时候,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他的第一反应会是“都是因为要学习,我都不能玩玩具了”,这样会在无形当中让孩子把学习当作敌人来看待,在心理上出现潜在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很多寓教于乐的玩具是孩子学习的好伙伴,所以让孩子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跟给他买玩具并不矛盾,而且恰当的选择还会有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第一,了解孩子,清楚孩子需要提升的方向,设定发展目标。

对该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心理状态、个人能力和知识的储备必不可少,这三方面准备充分,孩子可以更加自信,家长也会更放心。因此,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观察和评价孩子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可以请老师帮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为孩子选择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玩具。

玩具车一类的模型玩具,进一步操作的空间比较小,而很多优秀的儿童玩具都为孩子提供了进一步操作的空间,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重组和改造,并不断创新。家长可以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玩具:一类是用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力,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玩具和图书,例如,给孩子买适龄的主题拼图、拼玩识字、迷宫书、立体书、绘本等。这些玩具和图书不仅能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类玩具是手工操作类玩具,如乐高和乐博士,这些拼插类玩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手眼脑的协调力,促进精准动作的发展,为他们上学写字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性,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我让儿子用他的构建材料建构一个太阳系。他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太阳系的构成,然后要知道行星的位置和大小。我会和他一起研究各个行星表面的温度、特点、颜色,有没有卫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所有知识点,而且记得非常好。有时我喜欢说“用手记得更牢固”,因为通过动手操作,这些知识都变“活”了,这是一种身体的记忆,知识就变得很容易记住。

孩子玩的时候,家长适当参与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恰当的引导可以在提升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帮助其提高抗挫折能力。我相信,适合的玩具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让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让他们对要学习的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