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7:20:3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成本管理

财务成本管理试读:

前言

我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创建于1991年,2009年经过全面改革,实现了考试制度的国际趋同,2012年成功开展了以命题为核心的考试质量保证制度改革和以机考为重点的考试组织管理制度改革。22年来,累计已有16.6万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书,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成为国内声誉最高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并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职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指导考生专业阶段的复习和学习,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专业阶段《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和《税法》考试辅导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经济法规汇编》。

本套教材以体现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总体目标为宗旨,以读者掌握大学会计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全面性与系统性、实用性与时效性并重为原则编写而成。本套教材作为指导考生复习和学习之用,不作为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指定用书。

对于教材及参考用书中的疏漏、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指正。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3年3月第一部分财务管理导论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学有三个分支:金融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这三个分支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并且相互联系,但是讨论的重点领域不同。金融学主要讨论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有关问题;投资学主要讨论个人或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学主要讨论一个组织的筹资和内部投资决策。

任何组织都需要财务管理,但是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有较大区别。本教材讨论的是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即企业财务管理。一、企业的组织形式

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有三种: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一)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个人独资企业的优点:(1)创立容易。例如,不需要与他人协商并取得一致,只需要很少的注册资本等。(2)维持个人独资企业的固定成本较低。例如,政府对其监管较少,对其规模也没有什么限制,企业内部协调比较容易。(3)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的缺点:(1)业主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时企业的损失会超过业主最初对企业的投资,需要用个人其他财产偿债;(2)企业的存续年限受制于业主的寿命;(3)难以从外部获得大量资金用于经营。

多数个人独资企业的规模较小,抵御经济衰退和承担经营失误损失的能力不强,其平均存续年限较短。有一部分个人独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规模扩大后会发现其固有缺点日益被放大,于是转变为合伙企业或公司制企业。(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通常,合伙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有时也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

合伙企业的优点和缺点与个人独资企业类似,只是程度有些差别。

此外,合伙企业法规定每个合伙人对企业债务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每个合伙人都可能因偿还企业债务而失去其原始投资以外的个人财产。如果一个合伙人没有能力偿还其应分担的债务,其他合伙人须承担连带责任,即有责任替其偿还债务。法律还规定合伙人转让其所有权时需要取得其他合伙人的同意,有时甚至还需要修改合伙协议。因此,其所有权的转让比较困难。(三)公司制企业

任何依据公司法登记的机构都被称为公司。各国的公司法差异较大。因此,公司的具体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为经政府注册的营利性法人组织,并且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

正是由于公司是独立法人,使它具有以下优点:(1)无限存续。一个公司在最初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退出后仍然可以继续存在。(2)容易转让所有权。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被划分为若干股权份额,每个份额可以单独转让,无需经过其他股东同意。(3)有限债务责任。公司债务是法人的债务,不是所有者的债务。所有者对公司债务的责任以其出资额为限。

正是由于公司具有以上三个优点,使之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有限债务责任和公司无限存续,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所有权便于转让,提高了投资人资产的流动性。这些特点促使投资人愿意把资金投入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的缺点:(1)双重课税。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其利润需交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利润分配给股东后,股东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2)组建公司的成本高。公司法对于建立公司的要求比建立独资或合伙企业高,并且需要提交一系列法律文件,通常花费的时间较长。公司成立后,政府对其监管比较严格,需要定期提交各种报告。(3)存在代理问题。经营者和所有者分开以后,经营者成为代理人,所有者成为委托人,代理人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委托人利益。

三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个人独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很大,但是绝大部分的商业资金是由公司制企业控制的。因此,财务管理通常把公司理财作为讨论的重点。除非特别指明,本教材讨论的财务管理均指公司财务管理。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公司的基本活动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投资于生产性经营资产,并运用这些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公司的基本活动可以分为投资、筹资和营业活动三个方面。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投资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筹资也可以分为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这样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长期筹资、短期筹资和营业现金流管理。

由于短期投资、短期筹资和营业现金流管理有密切关系,通常合并在一起讨论,称为营运资本管理(或短期财务管理)。因此,为了便于表述,本教材把财务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长期投资、长期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一)长期投资

这里的长期投资,是指公司对经营性长期资产的直接投资。它具有以下特征:

1.投资的主体是公司

公司投资不同于个人或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公司投资是直接投资,即现金直接投资于经营性(或称生产性)资产,然后用其开展经营活动并获取现金。个人或专业投资机构是把现金投资于企业,然后企业用这些现金再投资于经营性资产,属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投资人(公司)在投资以后继续控制实物资产,因此,可以直接控制投资回报;间接投资的投资人(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在投资以后不直接控制经营性资产,因此,只能通过契约或更换代理人间接控制投资回报。

2.投资的对象是经营性资产

经营性资产包括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经营性资产投资有别于金融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债券、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习惯上也称证券投资。经营资产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不同,前者的核心是净现值原理,后者的核心是投资组合原理。

经营性资产投资的对象,包括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两类。长期资产投资的现金流出至现金流入的时间超过1年,属于长期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的现金流出至现金流入的时间不超过1年,属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有较大区别。因此,要分别讨论。

3.长期投资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经营活动所需的实物资源

长期投资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以便运用这些资源赚取营业利润。长期投资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取长期资产的再出售收益,而是要使用这些资产。有的企业也会投资于其他公司,主要目的是控制其经营和资产以增加本企业的价值,而主要不是为了获取股利。

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股权投资是经营性投资,目的是控制其经营,而不是期待再出售收益。合并报表将这些股权投资抵消,可以显示其经营性投资的本来面目。对子公司投资的评价方法,与直接投资经营性资产相同。对于非子公司控股权的投资也属于经营性投资,目的是控制其经营,其分析方法与直接投资经营性资产相同。非金融企业长期持有少数股权证券或债券,在经济上缺乏合理性,没有取得正的净现值的依据,不如让股东自己去投资,还可以节约一些交易成本。有时企业也会购买一些风险较低的证券,将其作为现金的替代品,其目的是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降低闲置现金的机会成本,或者对冲汇率、利率等金融风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行为。

长期投资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财务经理主要关心其财务问题,也就是现金流量的规模(期望回收多少现金)、时间(何时回收现金)和风险(回收现金的可能性如何)。长期投资现金流量的计划和管理过程,称为资本预算。(二)长期筹资

长期筹资是指公司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资本,它具有以下特点:

1.筹资的主体是公司

公司是有别于业主的独立法人。它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同时承诺提供回报。公司可以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向潜在的资金所有权人融资,例如发行股票、债券等;也可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例如银行借款等。

2.筹资的对象是长期资金

长期资金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长期负债资金。权益资金不需要归还,企业可以长期使用,属于长期资金。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虽然需要归还,但是可以持续使用较长时间,也属于长期资金。习惯上把1年以上的债务资金称为长期债务资金。

长期筹资还包括股利分配。股利分配决策同时也是内部筹资决策。净利润是属于股东的,应该分配给他们,留存一部分收益而不将其分给股东,实际上是向现有股东筹集权益资本。

3.筹资的目的是满足公司长期资金需要

筹集多少长期资金,应根据长期资金的需要量确定,两者应当匹配。按照投资持续时间结构去安排筹资时间结构,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如果使用短期债务支持固定资产购置,短期债务到期时企业要承担出售固定资产偿债的风险。使用长期债务支持长期资产,可以锁定利息支出,避免短期利率变化的风险。

长期筹资决策的主要问题是资本结构决策、债务结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长期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特定组合,称为资本结构。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有很大不同,企业必须对它们进行权衡,确定适宜的长期负债/权益比。这个比例决定了企业现金流中有多大比例流向债权人,以及有多大比例流向股东。资本结构决策是最重要的筹资决策。长期债务的种类较多,它们的成本费用各不相同,选择债权人和借款类型,决定债务结构是另一个重要的筹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主要是决定净利润留存和分给股东的比例,也是一项重要的筹资决策。(三)营运资本管理

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对于价值创造有直接意义,它是增加股东财富的基础。财务管理人员不直接从事营业活动,他们的职责是管理营业运转所需要的资本。

营运资本管理分为营运资本投资和营运资本筹资两部分。营运资本投资管理主要是制定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决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决定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以及对这些资金进行日常管理。营运资本筹资管理主要是制定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决定向谁借入短期资金,借入多少短期资金,是否需要采用赊购融资等。

营运资本管理的目标有以下三个:(1)有效地运用流动资产,力求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2)选择最合理的筹资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营运资本的资本成本;(3)加速流动资金周转,以尽可能少的流动资金支持同样的营业收入并保持公司支付债务的能力。

营运资本管理与营业现金流有密切关系。由于营业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不匹配,使得公司经常会出现现金流的缺口。公司配置较多的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有利于减少现金流的缺口,但会增加资本成本;如果公司配置较少的净营运资本,有利于节约资本成本,但会增加不能及时偿债的风险。因此,公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风险和报酬,制定适当的营运资本政策。

财务管理的上述三部分内容中,投资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的左方下半部分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类型和比例往往会因公司所处行业不同而有差异;筹资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的右方下半部分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类型和比例往往会因企业组织的类型不同而有差异;营运资本管理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的上半部分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类型和比例既和行业有关,也和组织类型有关。这三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筹资和投资有关,一方面投资决定需要筹资的规模和时间,另一方面公司已经筹集到的资金制约了公司投资的规模。投资和经营有关系,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决定了需要投资的长期资产类型,另一方面已经取得的长期资产决定了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方式。投资、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目标是指导向和标准。没有明确目标,就无法判断一项决策的优劣。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了它所采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一、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从根本上说,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目标,所以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创立企业的目的是营利。已经创立起来的企业,虽然有改善职工待遇、改善劳动条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目标,但是,营利是其最基本、最一般、最重要的目标。营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概括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最具综合性的计量是财务计量。因此,企业目标也称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本书的以后论述中,我们把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目标和企业目标作为同义语使用。

关于企业目标的表达,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1)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例如,今年获利1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2)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数额的关系。例如,同样获得100万元利润,一个企业投入资本500万元,另一个企业投入6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与投入的资本数额联系起来,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3)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例如,同样投入500万元,本年获利100万元,一个企业获利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获利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若不考虑风险大小,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

如果投入资本相同、利润取得的时间相同、相关的风险也相同,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观念。事实上,许多经理人员都把提高利润作为公司的短期目标。(二)每股收益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收益(或权益资本净利率)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

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以下缺点:(1)仍然没有考虑每股收益取得的时间;(2)仍然没有考虑每股收益的风险。

如果风险相同、每股收益时间相同,每股收益取得的最大化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观念。事实上,许多投资人都把每股收益作为评价公司业绩的最重要指标。(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增加股东财富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也是本书采纳的观点。

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加财富。如果企业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就不会为企业提供资本。没有了权益资本,企业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企业要为股东创造价值。

股东财富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股东投资资本的差额来衡量,它被称为“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权益的市场增加值是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有时财务目标被表述为股价最大化。在股东投资资本不变的情况下,股价上升可以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股价下跌可以反映股东财富的减损。股价的升降,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股权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收益的影响,反映了每股收益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收益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交易也会影响股价,但不影响股东财富。例如分派股利时股价下跌,回购股票时股价上升等。因此,假设股东投资资本不变,股价最大化与增加股东财富具有同等意义。

有时财务目标还被表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的增加,是由于权益价值增加和债务价值增加引起的。假设债务价值不变,则增加企业价值与增加权益价值具有相同意义。假设股东投资资本和债务价值不变,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增加股东财富具有相同的意义。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问题的讨论中,分别使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价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含义均指增加股东财富。

关于财务目标的分歧之一是如何看待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有一种意见认为,企业应当有多重目标,分别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从理论上看,任何学科都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发展其理论和模型。任何决策只要符合目标就被认为是好的决策,不符合目标就是差的决策。统一的目标可以为企业理财提供一个统一的决策依据,并且保持各项决策的内在一致性。如果使用多个目标,就很难指导决策,无法保证各项决策不发生冲突。

主张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非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国公司法都规定,股东权益是剩余权益,只有满足了其他方面的利益之后才会有股东的利益。企业必须交税、给职工发工资、给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能获得税后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先于股东。因此这种要求必须是有限度的。如果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不加限制,股东就不会有“剩余”了。除非股东确信投资会带来满意的回报,否则股东不会出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二、财务目标与经营者

股东为企业提供了财务资源,但是他们处在企业之外,而经营者即管理当局在企业里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企业是所有者即股东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股东的目标。股东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为实现股东的目标而努力,但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一)经营者的目标

股东的目标是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其具体行为目标与委托人不一致。其目标是:

1.增加报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报酬,如工资、奖金,提高荣誉和社会地位等。

2.增加闲暇时间,包括较少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里较多的空闲和有效工作时间中较小的劳动强度等。

上述两个目标之间有矛盾,增加闲暇时间可能减少当前或将来的报酬,努力增加报酬会牺牲闲暇时间。

3.避免风险。经营者努力工作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有不确定性,经营者总是力图避免这种风险,希望付出一份劳动便得到一份报酬。(二)经营者对股东目标的背离

经营者的目标和股东不完全一致,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

1.道德风险

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没有必要为提高股价而冒险,股价上涨的好处将归于股东,如若失败他们的“身价”将下跌。他们不做什么错事,只是不十分卖力,以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这样做不构成法律和行政责任问题,而只是道德问题,股东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

2.逆向选择

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目标。例如,装修豪华的办公室,购置高档汽车等;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或者蓄意压低股票价格,自己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三)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方式

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监督

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条件是双方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了解的企业信息比股东多。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路之一是股东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在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时,减少其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解雇他们。

但是,全面监督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股东是分散的或者远离经营者,得不到充分的信息;经营者比股东有更大的信息优势,比股东更清楚什么是对企业更有利的行动方案;全面监督管理行为的代价是高昂的,很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股东支付审计费聘请注册会计师,往往限于审计财务报表,而不是全面审查所有管理行为。股东对情况的了解和对经营者的监督总是必要的,但受到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2.激励

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利益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激励计划,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例如,企业盈利率或股票价格提高后,给经营者以现金、股票期权奖励。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数量大小,有多种选择。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营者,股东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激励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通常,股东同时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尽管如此,仍不可能使经营者完全按股东的意愿行动,经营者仍然可能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并由此给股东带来一定的损失。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相互制约。股东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解决办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三、财务目标与债权人

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其目标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债权人事先知道借出资金是有风险的,并把这种风险的相应报酬纳入利率。通常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现有资产的风险、预计公司新增资产的风险、公司现有的负债比率、公司未来的资本结构等。

但是,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划到企业,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其常用方式是:

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如果高风险的计划侥幸成功,超额的利润归股东独享;如果计划不幸失败,公司无力偿债,债权人与股东将共同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尽管按法律规定,债权人先于股东分配破产财产,但多数情况下,破产财产不足以偿债。所以,对债权人来说,超额利润肯定拿不到,发生损失却有可能要分担。

第二,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旧债券价值下降的原因是发新债后公司负债比率加大,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公司破产,旧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后的财产,使旧债券的风险增加,其价值下降。尤其是不能转让的债券或其他借款,债权人没有出售债权以摆脱困境的出路,处境更加不利。

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

第二,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四、财务目标与利益相关者

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一切与企业决策有利益关系的人,包括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主要顾客、供应商、所在社区和工会组织)和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和其他员工)。狭义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除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外的、对企业现金流量有潜在索偿权的人。通常,我们说“利益相关者”是指后者。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同利益相关者,包括主要客户、供应商和员工,他们和企业之间存在法律关系,受到合同的约束;另一种是非合同利益相关者,包括一般消费者、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与企业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

股东和合同利益相关者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股东可能为自己的利益伤害合同利益相关者,合同利益相关者也可能伤害股东利益。因此,要通过立法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一般说来,企业只要遵守合同就可以基本满足合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会有利于合同利益相关者。当然,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对于非合同利益相关者,法律关注较少,享受的法律保护低于合同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社会责任政策,对非合同利益相关者影响很大。五、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

这里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于超出法律和公司治理规定的对利益相关者最低限度义务之外的、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

企业对于合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劳动合同之外员工的福利,例如帮助住房按揭、延长病假休息、安置职工家属等;改善工作条件,例如优化工作环境、建立体育俱乐部等;尊重员工的利益、人格和习俗,例如尊重个人私有知识而不是宣布个人私有知识归公司所有、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传统节日聚会等;设计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例如分配任务时考虑使员工不断产生满足感而不是仅仅为了经济利益、灵活的工作时间等;友善对待供应商,例如改进交易合同的公平性、宽容供应商的某些失误等;就业政策,例如优惠少数民族、不轻易裁减员工等。

企业对非合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环境保护,例如使排污标准降低至法定标准之下,节约能源等;产品安全,例如即使消费者使用不当也不会构成危险等;市场营销,例如广告具有高尚情趣、不在某些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等;对社区活动的态度,例如赞助当地活动、支持公益活动、参与救助灾害等。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并遵守商业道德。很多公司制定有履行社会责任和遵守商业道德的政策或声明。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实际行动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新闻媒体对此的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尚无确定的答案。目前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缺少系统的信息。有些学者建议,采用社会审计制度,以确保系统化地对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审议。

社会责任是道德范畴的事情,它超出了现存法律的要求。道德行为的基本含义是只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哪些事情应该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样道德标准就成了个人判断,会因人而异。我们如果把法律看成是反映社会总体价值的原则(即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则遵守法律就是遵守了道德。到底是法律标准还是个人判断?实际上法律是不健全的,仅有法律是不够的。一个人或公司做了与大多数人愿望相反的事情,这些行为并不违反现存法律,最后公司破产了,人们争论许久最终导致法律的修改,原来的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不能认为只要守法就是有了道德。财务人员应当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不要做与大多数人愿望相反的事情,尽管它们并不违法。

不能认为道德问题不会危及企业生存。在金融和财务领域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公司和银行的破产都与不道德的理财行为有关。道德上的错误在金融和财务领域里是不可原谅的。首先,不道德的行为导致失去信用,一旦失去信用,资本市场的交易就无法继续进行。其次,公众对企业的道德行为失去信心,包括内部交易丑闻、冒险投机、不胜任工作、不廉洁等,会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因此,道德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相关的。

总之,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企业在追求自己目标时自然会使社会受益。例如,企业为了获利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公众生活质量。企业目标和社会愿望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等。一般说来,企业只要依法经营,在谋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就会使公众受益。但是,法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有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从事不利于社会的事情,企业还要受到商业道德的约束以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只有进一步协调企业和社会的矛盾,才能促进经济的和谐、有序、可持续的发展。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指人们对财务活动的共同认识。它具有以下特征:(1)理财原则必须符合大量观察和事实,被多数人所接受。财务理论有不同的流派和争论,甚至存在完全相反的理论,而原则不同,它们被现实反复证明并被多数人接受,具有共同认识的特征。(2)理财原则是财务交易和财务决策的基础。财务管理实务是应用性的,“应用”是指理财原则的应用。各种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是根据理财原则建立的。(3)理财原则为解决新的问题提供指引。已经开发出来的、被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只能解决常规问题,当问题不符合任何既定程序和方法时,原则为解决新问题提供预先的感性认识,指导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4)原则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正确。原则的正确性与应用环境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正确的,而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正确。

对于如何概括理财原则,人们的认识不完全相同。道格拉斯·R.爱默瑞和约翰·D.芬尼特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们将理财原则概括为三类,共12条。一、有关竞争环境的原则

有关竞争环境的原则是对资本市场中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一)自利行为原则

自利行为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按照自己的财务利益行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经济利益最大的行动。

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自利行为原则假设企业决策人对企业目标具有合理的认识程度,并且对如何达到目标具有合理的理解。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企业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自利行为原则并不认为钱是任何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或者说钱可以代表一切。问题在于商业交易的目的是获利,在从事商业交易时人们总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作出选择和决定,否则他们就不必从事商业交易。自利行为原则也并不认为钱以外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时”,所有财务交易参与者都会选择对自己经济利益最大的行动。

自利行为原则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委托—代理理论。根据该理论,应当把企业看成是各种自利的人的集合。如果企业只有业主一个人,他的行为将十分明确和统一。如果企业是一个大型的公司,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这些关系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一个公司涉及的利益关系人包括普通股东、优先股东、债券持有者、银行、短期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经理人员、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这些人或集团,都是按自利行为原则行事的。企业和各种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需要通过“契约”来协调。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是以自利行为原则为基础的。有人主张,把“委托代理关系”单独作为一条理财原则,可见其重要性。

自利行为原则的另一个应用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当一个人采取某个行动时,就等于取消了其他可能的行动。因此,他必然要用这个行动与其他的可能行动相比,看该行动是否对自己最有利。采用一个方案而放弃另一个方案时,被放弃方案的收益是被采用方案的机会成本,也称择机代价。尽管人们对机会成本或择机代价的概念有分歧,它们的计算也经常会遇到困难,但是人们都不否认机会成本是在决策时不能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二)双方交易原则

双方交易原则是指每一项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行动,并且对方和你一样聪明、勤奋和富有创造力。因此,你在决策时要正确预见对方的反应。

双方交易原则的建立依据是商业交易至少有两方、交易是“零和博弈”,以及各方都是自利的。每一项交易都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在已经成为事实的交易中,买进的资产和卖出的资产总是一样多。例如,在证券市场上卖出一股就一定有一股买入。既然买入的总量与卖出的总量永远一样多,那么一个人的获利只能以另一个人的付出为基础。一个高的价格使购买人受损而卖方受益;一个低的价格使购买人受益而卖方受损,一方得到的与另一方失去的一样多,从总体上看双方收益之和等于零,故称为“零和博弈”。在“零和博弈”中,双方都按自利行为原则行事,谁都想获利而不是吃亏。那么,为什么还会成交呢?这与事实上人们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买卖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因而对金融证券产生不同的预期。不同的预期导致了证券买卖,高估股票价值的人买进,低估股票价值的人卖出,直到市场价格达到他们一致的预期时交易停止。如果对方不认为对自己有利,他就不会和你成交。因此,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自利行为原则,还要使对方有利,否则交易就无法实现。除非对方不自利或者很愚蠢,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然而,这样估计商业对手本身就不明智。

双方交易原则要求在理解财务交易时不能“以我为中心”,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存在,以及对方也在遵循自利行为原则行事。这条原则要求我们不要总是“自以为是”,错误认为自己优于对手。例如,收购公司的经理经常声称他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目标公司,从而提高它的价值。因此,出高价购进目标公司。实际上,他们不仅低估了目标公司管理当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低估了市场的评价能力。这些人以为自己比市场高明,发现了被市场低估的公司。但实际经验表明,一家公司决定收购另一家公司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收购公司的股价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这说明收购公司的出价过高,降低了本公司的价值。

双方交易原则还要求在理解财务交易时要注意税收的影响。由于税收的存在,主要是利息的税前扣除,使得一些交易表现为“非零和博弈”。政府是不请自来的交易第三方,凡是交易政府都要从中收取税金。减少政府的税收,交易双方都可以受益。避税就是寻求减少政府税收的合法交易形式。避税的结果使交易双方受益但其他纳税人会承担更大的税收份额,从更大范围来看并没有改变“零和博弈”的性质。有的人主张,把“税收影响决策”单独作为一条理财原则,因为税收会影响所有的交易。(三)信号传递原则

信号传递原则,是指行动可以传递信息,并且比公司的声明更有说服力。

信号传递原则是自利行为原则的延伸。由于人们或公司是遵循自利行为原则的,所以一项资产的买进能暗示出该资产“物有所值”,买进的行为提供了有关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或计划的信息。例如,一个公司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反映出管理者对自己公司的实力以及新领域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信号传递原则要求根据公司的行为判断它未来的收益状况。例如,一个经常用配股的办法找股东要钱的公司,很可能自身产生现金能力较差;一个大量购买国库券的公司,很可能缺少净现值为正数的投资机会;内部持股人出售股份,常常是公司盈利能力恶化的重要信号。例如,安然公司在破产前报告的利润一直不断上升,但是其内部人士在1年前就开始陆续抛售股票,并且没有任何内部人士购进安然股票的记录。这一行动表明,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已经知道公司遇到了麻烦。特别是在公司的公告(包括它的财务报表)与其行动不一致时,行动通常比语言更具说服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信号传递原则还要求公司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行动方案本身,还要考虑该项行动可能给人们传达的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每个人都在利用他人交易的信息,自己交易的信息也会被别人所利用。因此,应考虑交易的信息效应。例如,当把一件商品的价格降至难以置信的程度时,人们就会认为它的质量不好,它本来就不值钱。又例如,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简陋的办公室迁入豪华的写字楼,会向客户传达收费高、服务质量高、值得信赖的信息。在决定降价或迁址时,不仅要考虑决策本身的收益和成本,还要考虑信息效应的收益和成本。(四)引导原则

引导原则是指当所有办法都失败时,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榜样作为自己的引导。所谓“当所有办法都失败”,是指我们的理解力存在局限性,不知道如何做对自己有利;或者寻找最准确答案的成本过高,以至于不值得把问题完全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继续坚持采用正式的决策分析程序,包括收集信息、建立备选方案、采用模型评价方案等,而是直接模仿成功榜样或者大多数人的做法。例如,你在一个自己从未到过的城市寻找一个就餐的饭馆,不值得或者没时间调查每个饭馆的有关信息,你应当找一个顾客较多的饭馆去就餐。你不要去顾客很少的地方,那里不是价格很贵就是服务很差。

引导原则是行动传递信号原则的一种运用。很多人去这家饭馆就餐的事实,意味着很多人对它的评价不错。承认行动传递信号,就必然承认引导原则。

不要把引导原则混同于“盲目模仿”。它只在两种情况下适用:一是理解存在局限性,认识能力有限,找不到最优的解决办法;二是寻找最优方案的成本过高。在这种情况下,跟随值得信任的人或者大多数人才是有利的。引导原则不会帮你找到最好的方案,却常常可以使你避免采取最差的行动。它是一个次优化准则,其最好结果是得出近似最优的结论,最差的结果是模仿了别人的错误。这一原则虽然有潜在的问题,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理解力、成本或信息受到限制的情况,无法找到最优方案,需要采用引导原则解决问题。

引导原则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行业标准概念。例如,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理论不能提供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实用化模型。观察本行业成功企业的资本结构,或者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不要与它们的水平偏离太远,就成了资本结构决策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再如,对一项房地产的估价,如果系统的估价方法成本过高,不如观察一下近期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

引导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免费跟庄(搭便车)”概念。一个“领头人”花费资源得出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其他“追随者”通过模仿节约了信息处理成本。有时领头人甚至成了“革命烈士”,而追随者却成了“成功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保护领头人的法律,强制追随者向领头人付费,以避免免费跟庄问题的影响。在财务领域中并不存在这种限制。许多小股民经常跟随“庄家”或机构投资者,以节约信息成本。当然,“庄家”也会利用免费跟庄(搭便车)现象,进行恶意炒作,损害小股民的利益。因此,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都禁止操纵股价的恶意炒作,以维持证券市场的公平性。二、有关创造价值的原则

有关创造价值的原则,是人们对增加企业财富基本规律的认识。(一)有价值的创意原则

有价值的创意原则,是指创意能获得额外报酬。

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两方面。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本身、销售交货、营销渠道等客户广泛重视的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任何独树一帜都来源于新的创意。创造和保持产品差异化的企业,如果其产品溢价超过了为产品的独特性而附加的成本,它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正是许多新产品的发明,使得发明人和生产企业变得非常富有。

有价值的创意原则主要应用于直接投资项目。一个项目依靠什么取得正的净现值?它必须是一个有创意的投资项目。重复过去的投资项目或者别人的已有做法,最多只能取得平均的报酬率,维持而不是增加股东财富。新的创意迟早要被别人效仿,失去原有的优势。因此,创新的优势都是暂时的。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短期优势才能维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维持产品的差异化,不断增加股东财富。

该项原则还应用于经营和销售活动。例如,连锁经营方式的创意使得麦当劳的投资人变得非常富有。(二)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是指专长能创造价值。在市场上要想赚钱,必须发挥你的专长。大家都想赚钱,你凭什么能赚到钱?你必须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并依靠你的强项来赚钱。麦克尔·乔丹的专长是打篮球,他改行去打棒球就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没有比较优势的人,很难取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入;没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很难增加股东财富。

比较优势原则的依据是分工理论。让每一个人去做最适合他做的工作,让每一个企业生产最适合它生产的产品,社会的经济效率才会提高。

比较优势原则的一个应用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有效的市场中,你不必要求自己什么都能做得最好,但要知道谁能做得最好。对于某一件事情,如果有人比你自己做得更好就支付报酬让他代你去做。同时,你去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情,让别人给你支付报酬。如果每个人都去做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每项工作就找到了最称职的人,就会产生经济效率。每个企业要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效率就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就是每个国家生产它最能有效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这样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受益。

比较优势原则的另一个应用是优势互补。合资、合并、收购等,都是出于优势互补原则。一方有某种优势,如独特的生产技术;另一方有其他优势,如杰出的销售网络,两者结合可以使各自的优势快速融合,并形成新的优势。

比较优势原则要求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而不是日常的运行上。建立和维持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企业长期获利的根本。(三)期权原则

期权是指不附带义务的权利,它是有经济价值的。期权原则是指在估价时要考虑期权的价值。

期权概念最初产生于金融期权交易,它是指所有者(期权购买人)能够要求出票人(期权出售者)履行期权合同上载明的交易,而出票人不能要求所有者去做任何事情。在财务上,一个明确的期权合约经常是指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一项资产的权利。

广义的期权不限于金融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许多资产都存在隐含的期权。例如,一个企业可以决定某个资产出售或者不出售,如果价格不令人满意就什么事也不做,如果价格令人满意就出售。这种选择权是广泛存在的。一个投资项目,本来预期有正的净现值,因此,被采纳并实施了,上马以后发现它并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好。此时,决策人不会让事情按原计划一直发展下去,而会决定方案下马或者修改方案,使损失减少到最低。这种后续的选择权是有价值的,它增加了项目的净现值。在评价项目时就应考虑到后续选择权是否存在以及它的价值有多大。有时一项资产附带的期权比该资产本身更有价值。(四)净增效益原则

净增效益原则是指财务决策建立在净增效益的基础上,一项决策的价值取决于它和替代方案相比所增加的净收益。

一项决策的优劣,是与其他可替代方案(包括维持现状而不采取行动)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一个方案的净收益大于替代方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比替代方案好的决策,其价值是增加的净收益。在财务决策中净收益通常用现金流量计量,一个方案的净收益是指该方案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差额,也称为现金流量净额。一个方案的现金流入是指该方案引起的现金流入量的增加额;一个方案的现金流出是指该方案引起的现金流出量的增加额。“方案引起的增加额”,是指这些现金流量依存于特定方案,如果不采纳该方案就不会发生这些现金流入和流出。

净增效益原则的应用领域之一是差额分析法,也就是在分析投资方案时只分析它们有区别的部分,而省略其相同的部分。净增效益原则初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实际贯彻起来需要非常清醒的头脑,需要周密地考察方案对企业现金流量总额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一项新产品投产的决策引起的现金流量,不仅包括新设备投资,还包括动用企业现有非货币资源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还包括需要追加的营运资本;不仅包括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还包括对现有产品销售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仅包括产品直接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还包括对公司税务负担的影响等。

净增效益原则的另一个应用是沉没成本概念。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会被以后的决策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与将要采纳的决策无关。因此,在分析决策方案时应将其排除。三、有关财务交易的原则

有关财务交易的原则,是人们对于财务交易基本规律的认识。(一)风险—报酬权衡原则

风险—报酬权衡原则是指风险和报酬之间存在一个权衡关系,投资人必须对报酬和风险作出权衡,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所谓“权衡关系”,是指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必然伴随巨大风险,风险小的投资机会必然只有较低的收益。

在财务交易中,当其他一切条件相同时人们倾向于高报酬和低风险。如果两个投资机会除了报酬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包括风险)都相同,人们会选择报酬较高的投资机会,这是自利行为原则所决定的。如果两个投资机会除了风险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包括报酬)都相同,人们会选择风险小的投资机会,这是风险反感决定的。所谓“风险反感”是指人们普遍对风险有反感,认为风险是不利的事情。肯定的1元钱,其经济价值要大于不肯定的1元钱。

如果人们都倾向于高报酬和低风险,而且都在按照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行事,那么竞争结果就产生了风险和报酬之间的权衡。你不可能在低风险的同时获取高报酬,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即使你最先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并率先行动,别人也会迅速跟进,竞争会使报酬率降至与风险相当的水平。因此,现实的市场中只有高风险同时高报酬和低风险同时低报酬的投资机会。

如果你想有一个获得巨大收益的机会,你就必须冒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在他的风险和报酬之间作权衡。有的人偏好高风险、高报酬,有的人偏好低风险、低报酬,但是每个人都要求风险与报酬对等,不会去冒没有价值的风险。(二)投资分散化原则

投资分散化原则,是指不要把全部财富投资于一个项目,而要分散投资。

投资分散化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若干种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股票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其风险要小于这些股票的加权平均风险,所以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

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全部财富投资于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破产了,他就失去了全部财富。如果他投资于10个公司,只有10个公司全部破产,他才会失去全部财富。10个公司全部破产的概率,比一个公司破产的概率要小得多,所以投资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

投资分散化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适用于证券投资,公司各项决策都应注意分散化原则。不应当把公司的全部投资集中于个别项目或个别产品;不应当把销售集中于少数客户;不应当使资源供应集中于个别供应商;重要的事情不要依赖一个人完成;重要的决策不要由一个人作出。凡是有风险的事项,都要贯彻分散化原则,以降低风险。(三)资本市场有效原则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买卖的市场。资本市场有效原则,是指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且面对新信息完全能迅速地作出调整。

资本市场有效原则要求理财时重视市场对企业的估价。资本市场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又是企业行为的校正器。股价可以综合反映公司的业绩,弄虚作假、人为地改变会计方法对于企业价值的提高毫无用处。一些公司把巨大的精力和智慧放在报告信息的操纵上,通过“创造性会计处理”来提高报告利润,企图用财务报表给使用人制造幻觉,这在有效市场中是无济于事的。用资产置换、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会付出代价,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市场对公司的评价降低时,应分析公司的行为是否出了问题并设法改进,而不应设法欺骗市场。妄图欺骗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所抛弃。

市场有效性原则要求理财时慎重使用金融工具。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交易的净现值就为零。公司作为从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的一方,很难通过筹资获取正的净现值(增加股东财富)。公司的生产经营性投资带来的竞争,是在少数公司之间展开的,竞争不充分。一个公司,因为它有专利权、专有技术、良好的商誉、较大的市场份额等比较优势,可以在某些直接投资中取得正的净现值。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不同,其竞争程度高、交易规模大、交易费用低、资产具有同质性,使得其有效性比商品市场要高得多。所有需要资本的公司都在寻找资本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大家都平起平坐。机会均等的竞争,使财务交易基本上是公平交易。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只获得与投资风险相称的报酬,也就是与资本成本相同的报酬,很难增加股东财富。(四)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指在进行财务计量时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

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依据是货币投入市场后其数额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经济现象。要想让投资人把钱拿出来,市场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报酬。

货币时间价值原则的首要应用是现值概念。由于现在的1元货币比将来的1元货币经济价值大,不同时间的货币价值不能直接加减运算,需要进行折算。通常,要把不同时间的货币价值折算到“现在”时点,然后进行运算或比较。把不同时点的货币折算为“现在”时点的过程,称为“折现”,折现使用的百分率称为“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称为“现值”。财务估价中,广泛使用现值计量资产的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早收晚付”观念。对于不附带利息的货币收支,与其晚收不如早收,与其早付不如晚付。货币在自己手上,可以立即用于消费而不必等待将来消费,可以投资获利而无损于原来的价值,可以用于预料不到的支付,因此早收、晚付在经济上是有利的。第四节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理财环境的一部分。企业的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理财环境是企业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而不是设法改变它们。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一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和国际商业环境等。这里仅讨论理财环境中的金融市场问题。

金融市场和普通商品市场类似,也是一种交换商品的场所。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是银行存款单、债券、股票、期货等证券。例如,卖方发行债券换取货币,买方用货币换取债券。与普通商品交易的不同之处在于,金融交易大多只是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而普通商品交易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同时转移。

这些交易对象,对于买方(即投资人)来说是一种索取权,是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对于卖方(即筹资人)来说是一种筹资工具,是将来需要支付现金的义务。因此,金融资产、金融工具、信用工具、金融市场证券(简称证券)都是指代表资金融通关系、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一、金融资产(一)金融资产的概念

金融资产是与生产经营资产相对的一个概念。生产经营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以及用来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知识。生产经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