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6:35:06

点击下载

作者:许梦博 翁钰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政府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研究

政府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研究试读:

前言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著作是基于2013年的教育部项目《我国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研究》而撰写的。在历经三年的研究和撰写后,最终完成本著作。本书是作者对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总结,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绩效预算是基于绩效的预算管理改革,是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基础是绩效评价,评价的工具是指标体系和指标库中的具体指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认为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预算改革要更加注重绩效理念和结果导向。国家政策引导,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这些都对绩效预算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绩效预算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对绩效预算基本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国外经验的总结上,而是要尽快建立起系统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库。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绩效预算改革的推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进了世界各国政府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方面的改革,也大致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绩效预算体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拥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指标评价体系,这些国家绩效预算指标涉及面广,指标设计相对科学,系统性强,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的财政效率。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绩效预算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虽然目前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和指标库的构建方法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入,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绩效预算体系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减少财政资金浪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使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绩效预算相关理论以及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

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绩效预算基本理论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进行系统的说明,为我国绩效预算相关研究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们从界定基本概念的内涵着手,系统梳理预算绩效指标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借鉴国外预算指标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剖析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实践部门和理论界已有的绩效指标体系,力图构建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初步完成预算绩效指标库的建立。我们致力于中国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库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绩效预算指标相关研究和探讨的热情,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完善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并尽早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推动中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

本书在定稿前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修改,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使本书做到结构清晰、内容翔实,以期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本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预算绩效指标框架搭建及指标库建设研究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叙述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库建设的国内外发展史,第三部分简要说明西方主要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第四部分分析中国财政预算指标框架及指标库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说明预算绩效指标的设计原则,第六部分对预算绩效指标框架进行初步构建,第七部分对预算绩效指标进行解释和权重设置,第八部分构建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以我们目前的理解,我们认为这八个部分内容基本上能够系统完整地对我国绩效预算指标体系以及指标库的建设进行说明。在整个著作成稿的过程中,我们基本按照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来编写,力图让读者能够先对绩效预算的基本理论有系统的了解,对国外绩效预算的实践经验有基本的概念,进而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和指标库建设方法进行研究。在相关章节中,我们运用了案例对内容进行说明,力图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绩效预算的现实情况,以更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绩效预算指标体系以及指标库的构建方法。

同时,我们在借鉴国内实践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在本书写作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了总结和介绍,以期能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本研究具有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无论是绩效预算基础理论还是对绩效预算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介绍都涵盖在本书的内容之中,十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本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和指标库的构建方法进行说明的,对于绩效预算其他方面的内容只是进行简要的概述。再次,本研究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在说明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加入了大量的具体案例对相关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说明和剖析。最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绩效预算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知识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更注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库未来在财政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期对未来绩效预算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标体系支撑。

我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绩效预算问题,在项目立项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绩效预算的研究和探索。以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项目正是在深入了解财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的研究。

感谢各位老师、同学、同事在本研究中提供的帮助。本研究由许梦博制定框架和统稿,王明赫、张美、于彦秀、焦英俊、戚振宇、李新光、翁钰栋等都先后对本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在撰写过程中,各位成员多次进行交流和研讨,对内容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善,最终为本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本书是集体智慧的凝结。此外,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为了解绩效预算的现实发展情况,对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此对这些机构表示深深的感谢。

受水平以及能力所限,本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2016年11月7日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财政收入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的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多样化的不断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间、城乡间、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由此导致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均等化支出需求不断增加;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能源不足、土地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障碍,使得对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促进“三农”发展方面的支出需求越来越大;三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等社会新情况对政府公共支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巨大的财政支出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根据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财政支出需求也快速上升;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财政支出需求依然增长,但已经开始趋于平稳。政府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解决公共利益需要和财政保障之间的矛盾,因此公共支出领域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行政中的官僚主义、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成为政府效率总体低下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多项预算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建设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高效型政府的改革已经启动,财政“精细化”改革也逐渐提上日程,预算改革则是政府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随着到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财政改革目标的提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绩效理念。现代国家治理必须重视绩效理念和结果导向。财政是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柱,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确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质量服务,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高效的财政支出效率。构建科学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的路径保证。

构建合理的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是有利于推进政府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我国绩效预算改革的探讨近年来有很多争议,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权威科学的预算绩效指标。而财政支出绩效的社会效益指标确定存在很多困难,我们力图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和框架,为预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行政能力。预算绩效评估的不健全,直接导致财政资金被挪用或被滥用,影响政府财政职能的发挥。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政府财政管理,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三是有利于政府财政预算科学化和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能为财政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和指导,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有效防范政府财政风险。

我们力图从界定基本概念的内涵着手,梳理预算绩效指标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借鉴国外预算指标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国内实践部门和理论界已有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初步完成建立预算绩效指标库。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目前全球已经由工业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经济社会,为了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各国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趋势日益明显。20世纪70至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作为政府管理体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算制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艾伦·希克曾经指出:“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1]随着各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预算无疑已经成为影响政府部门组织行为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作为政府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制度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国财政运行的效率。

在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效率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范围内预算制度改革实践发展所遵循的逻辑主线。“绩效”的概念首先是在对私人企业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中提出的,后来逐渐被引入到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当中,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就是预算绩效的提出及运用。在西方,近20年来绩效预算改革在政府预算改革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OECD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建立起了绩效预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绩效预算的理论和实践也得以逐步深化和发展。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预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每年的预算收入也在不断增长。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已突破15万亿元,财政支出也高达17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财政收支规模需要一套完善、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和调配。此外,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财政预算的实际运行效果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绩效理念和结果导向。财政是国家治理支柱,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2],必须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的支柱作用,必须保证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近年来,随着预算改革的推进,我国也开始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工作。2000年,财政部成立了绩效预算研究课题组,开始研究讨论如何进行绩效预算改革。2002年,开始在教科文部门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进展,各地区地方政府也开始在本级单位内进行绩效预算试点。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5年5月,财政部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为全国财政部门的绩效预算改革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文件,并完成了对于绩效预算的初步探索。在初步探索基础上,财政部门开始逐步在全国推行绩效预算改革。2009年财政部制定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在这一期间,各地区的绩效预算也在稳步进行。2014年6月,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开展了部门支出绩效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绩效预算改革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十年来,预算绩效管理的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新的形势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和不足。在健全体系、制度机制建设、配套改革、加强保障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面临深入突破的难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其中我国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首先,我国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过于单一,缺乏完善统一的指标库。我国现阶段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范围较小,仅仅对预算工作的一部分构建考核指标,无法对预算工作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考核,这样的考核与评价结果显然不能完整地评价预算工作。其次,绩效预算指标评价方法不科学。目前,国内对指标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评价方法的设立较为随意,没有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各项指标的权重设立也往往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察和论证,这些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尽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和考核预算工作。最后,缺乏对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监督。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往往不公开具体的研究工作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所征求的意见也较少,因此,社会公众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评价结果,而无法知道具体的评价方法和细节,也就无法对评价过程做出有效的监督,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也会降低。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绩效评价,而评价指标体系又是绩效评价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基础,也是绩效审计、绩效监督的依据,从而使绩效问责制有了实施的基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绩效预算改革的推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0.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西方预算绩效理论渊源

绩效最早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评价经营成果和业绩,其产生和发展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绩效的起源蕴含在早期的管理思想中,即早期的管理思想中已经出现了预算绩效的理论雏形。“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在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旨在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科学管理理论,对西方行政学和政府绩效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认为提高效率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并具体描述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个管理工作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卢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提出了一体化行政组织思想,主张将成熟的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到政府管理当中,尤其是要进行以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为核心的政府预算改革。大卫•奥斯邦(David Osborn)提出了企业家政府理论,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管理当中以克服官僚主义,主要做法就是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管理体制 [3]。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在其行为决策理论中将决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引入了绩效评价的思想 [4]。

随着人们对管理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将绩效的思想引入到政府预算管理工作之中,积极推动政府预算绩效改革,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预算管理体制。其中预算政策过程理论将宏观预算与微观预算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实时预算模型,分析了预算参与者更加复杂的预算决策行为,认为应改革传统预算制度,建立起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预算管理体制,能够对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

2.西方预算绩效改革实践探索

受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于预算绩效改革的实践起步较早。其中,美国是最早进行预算绩效改革探索的国家。1906年,纽约市政府建立了市政研究局,旨在研究政府绩效评价,从而提高纽约市政府的工作效率。1907年,该研究局运用社会调查、市政统计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建立了以下三种类型的政府绩效评价:政府活动投入成本评价(input)、政府活动产出评价(output)和政府活动结果评价(outcome)[5]。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针对美国预算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绩效来评价预算管理的设想。同年,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法案修正案》,首先在国防部开始实施绩效预算。1951年,美国联邦预算局首次将绩效的概念运用于预算编制工作之中,并将绩效预算的概念界定为:“绩效预算是指为了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在预算编制中详细说明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款项,以及用于评价计划完成情况的一系列量化指标的预算体制。”[6]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绩效评估实践。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设计出了3000多个绩效指标,并且由劳工统计局收集雇员超过200人的联邦政府机构的产出、劳工投入、劳工成本等信息,力图提高政府机构绩效评估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经常性 [7][8]。1974年,福特总统要求成立一个对所有政府部门工作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专门机构。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领导开展“雷纳评审”,在内阁办公厅设立了一个“效率工作组”,特别强调政府对产出和结果进行关注,要求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树立起绩效意识[9]。这一评审在英国的行政改革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持续了数年之久。卡特总统就如何提高政府的财政效益,积极推动预算管理改革。在里根和克林顿时期,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政府革命”给美国带来了历史上最长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许多OECD国家开始进行“新公共管理”运动,该运动的目标是“政府要少花钱多办事”,建立完善的以结果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英国撒切尔政府于1982年发布“财务管理新方案”,倡导政府各部门树立“绩效意识”。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开始推行“新绩效预算”,这是一种以签订绩效合同为核心的绩效预算形式。其特点包括:目标和总额上的集中控制;手段分权;对结果负责。在此之后,“新绩效预算”广泛应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相继推行“新绩效预算”后,各国基本都已建立起完整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并以此来考核和评价预算管理工作。美国在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该法案要求政府在进行新的财政预算工作时先设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计划,然后对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比较,最后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了政府财政工作的效率。英国也在绩效预算上做出了尝试,如《综合支出评估》要求政府定期制定绩效目标,并在财政年度中期和结束后提交《部门报告》和《秋季绩效报告》,对预算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其他国家也相继立法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对政府部门以及公共项目进行广泛的绩效考核。

综观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强调绩效管理是预算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预算是政府管理改革的重点和落脚点。因而,绩效预算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改革,绩效评价是改革的基础,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的根本依据。而在预算绩效概念的界定上,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有别于传统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将要达到的可计量的结果对利润或者资源进行分配,以求达到最佳的资源使用效果的预算管理制度(Cothran,1993;Brizius,1994)。Joyce (2005)认为,绩效预算是“资源与效果”的结合,政府在分配有限的资源时要考虑其效果。

从各国的实践看,绩效评价指标作为绩效预算的根本依据,各国都会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分部门进行设计和使用。美国目前就有300多个衡量预算绩效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单次或单个预算并不会涉及指标体系和框架内的全部指标,通常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和设计不同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和衡量。我们认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指标库,是为单项预算或年度预算或部门预算提供可选取指标的指标池。0.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预算绩效的概念及内涵方面的研究

由于我国预算绩效改革起步较晚,因此在对预算绩效概念的界定方面,我国学者大多是在参考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的。马国贤(2011)认为预算绩效评价是指政府按照财政效率原则,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绩效指标,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10]。白文杰(2011)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为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目标,依据特定的原则,选择运用特定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评价技术,对财政支出过程和结果进行经济、效率、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活动及相关评价制度体系的总和。同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既与财政监督、绩效预算及绩效审计三者关系密切,又能为它们起到基础性铺垫和重要支撑作用[11]。李燕,王宇龙(2005)认为所谓绩效预算,就是以项目的绩效或效益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而编制的预算。其中“绩”是指预算款项所要到达的业绩,这一业绩可以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量化。“效”则包含量和质两个指标[12]。马骏(2004)对“新绩效预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新绩效预算虽然是对以往绩效预算体制的改革,但其汲取了以往预算改革的一些有价值的成分,包含了早期绩效预算的绩效测量、目标管理的目标协商、零基预算的目标排序。但在目标选择、政治因素、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新绩效预算与以往的预算体制存在着很大区别[13]。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新绩效预算所要构建的是“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在本质上是一种产出型预算,核心是政府预算必须与政府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叶风华,刘用铨,2010;杨圣怡,2012)。

2.西方预算绩效改革实践及借鉴研究

邹靖,梁永晋,王晓培(2015)认为美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制度完善、法律健全,组织架构清晰,预算编制全面、完整和细化等特点,对于我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4]。李小迪(2007)通过梳理美国的预算绩效改革实践,发现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虽然取得很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如政府产品利润计算困难,绩效指标体系仍不完善,绩效评估受主观影响较大,我国在尝试建立预算绩效制度时,应注意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15]。此外,有学者认为美国预算绩效制度中最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是其实务操作部分(戴璐,2007;刘永辉,2011)。李慧(2008)将英国的预算绩效过程归纳为设立绩效目标、分配资源、预算绩效监督、提交绩效报告、进行绩效审计、使用绩效信息这六个环节,并且认为英国的绩效预算改革不同于美国,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循序渐进,并且没有相关立法要求[16]。林大茂,李勇(2005)则分析了英国预算绩效的几种考评方式,具体包括部门自我考评、议会考评、政府考评和其他考评方式,并认为英国预算绩效制度对我国预算绩效改革有以下启示: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的相关制度;加快绩效考评的组织管理和部门协调;加强绩效考评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绩效考评的信息基础[17]。也有许多学者对OECD国家的预算绩效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述,并对我国的预算绩效改革提出了建议(彭建,2005;刘玉栋,2010;肖磊,2014)。这些学者都认为OECD各成员国的预算绩效改革实践表明,各国并不单一地使用某种绩效评价方法,而是往往根据具体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绩效评价混合使用,实施复合式绩效评价。

3.预算绩效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

朱志刚(2003)认为,虽然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我国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公共部门公共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客观的、有效的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考评体系。王延杰,郑思海(2006)认为在我国实行绩效预算,是保证公共财政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决策失误的需要,是提高政府科学理财能力的需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是全面推进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并对如何建立我国预算绩效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8]。廖晓军(2011)认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高效、责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19]。许正中,刘尧,赖先进(2011)则从防治腐败的角度说明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他们认为腐败发生的制度性根源在于财政管理体制的疏漏,尤其在于财政预算透明度不高。因此需要建立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评估环节专业化内部制衡机制,形成防治腐败、实现财政预算硬约束的内在循环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20]。李善波,毛晔(2012)则阐述了项目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作为绩效预算不可缺少的外部约束,绩效审计一般是与绩效预算的实施相结合的,是受托绩效管理责任的必然产物。他们还认为绩效预算、绩效审计都是经济发展和民主意识增强的产物,应该加以大力推广[21]。谢芬,肖玉才(2010)认为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得预算绩效的推广成为可能。同时,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实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这些都为绩效预算的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绩效信息系统建设,开始分析和总结国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一定的探讨,这些更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基础 [22]。

4.我国预算绩效改革政策建议方面的研究

由于我国预算绩效改革实践起步较晚,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是相对困难的。蔡红英(2007)认为在我国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需要政府的强势推动和财政的积极参与,建立起能反映政府公共活动效能的指标体系是绩效预算的核心,同时还要加强预算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现代化建设。杨圣怡(2012)认为我国的预算体制改革与国外处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预算环境也不同,因此在借鉴新绩效预算的经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我国而言,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制需要在预算制度和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清除那些阻碍新绩效预算实施的体制性因素。马国贤(2011)认为应加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坚持价值中立,以及公开、透明、公正,围绕这三个绩效评价原则,加强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法律建设,并且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配合绩效预算的实施。彭健(2005)认为我国应充分借鉴OECD成员国的预算改革实践经验,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预算绩效制度建设,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立法手段保障绩效评价的顺利实施,合理确定绩效评价目标与内容,最后要明确绩效评价程序。王延杰(2005)指出在我国进行预算绩效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预算制度自身的建设,还需要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因素,因此我国的预算绩效改革应本着“先部分,后整体”和“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原则,逐步建立适合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刘明,欧阳华生(2010)认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必须坚持“流程再造,整体设计,积极试点,分步实施”的思路,并且要进一步做好预算资金编制环节的绩效管理工作,对财政支出进行流程再造,建立绩效预算总体框架,全面规划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以重点项目预算为突破口,建立规范的项目绩效预算,切实整合政府资源,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改革和完善与公共财政建设相配套的其他制度[23]。孔志峰,高小萍(2008)认为中国的绩效预算改革必须依据我国自身国情,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并且还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绩效预算改革框架体系,具体包括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共部门行政能力绩效预算、公共部门行政行为绩效审计四个方面,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管理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运行体制。

5.关于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

一是预算绩效指标构建原则和框架方面。温志宏(2000)认为目前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在总体上应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政府部门本身的评价指标两部分。他指出目前习惯采用的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指标已远不能满足政府业绩评价的需要,应采用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社会需求满足程度指标、可持续性经济福利指数(ISEW)、社会进步指数(ISP)、心理指数和政府质量指标来科学评估政府的管理质量与效率。政府部门本身的评价指标则包括规模、工作效率与效益。范柏乃,余有贤(2005)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估指标体系等,认为政府服务绩效至少应该包括公平、效率和效果三个方面,绩效评估指标应包括产出(outputs)、结果(outcomes)、投入–产出(input-output)和投入–结果(input-outcome)四个类型[24]。王淑慧,周昭,胡景男,李辉(2011)主张运用平衡计分卡法进行组织的绩效评价,构建基于绩效预算的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增加使用绩效评价的内容,凸显公众导向的外部绩效评价的理念,构造定性判断与定量方法结合的赋权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并以北京为样本城市,进行了具体案例的应用与评价[25]。丛树海,周炜,于宁(2005)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初始指标和终极指标。初始指标有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以及效果类指标。终极指标有效益类、效率类和有效性指标。指标的选取应坚持指标的相关性、指标的经济性、指标的可比性和指标的重要性等原则[26]。祝小宁,华燕玲(2005)认为绩效指标的制定应以工作成果为目标,绩效预算指标体系本身应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财政资金适度水平、预算管理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四个方面,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包括“质”和“量”两部分[27]。茆英娥(2007)认为我国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在宏观视野下全面定位于预算目标科学性、资源投入经济性、支出效率、产出效果和社会公平,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目标考核类指标、投入考核类指标、运作过程考核类指标、产出考核类指标[28]。邹亚宝,郑少智(2003)认为应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操作性较强的政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各级政府政绩进行公正、公平地综合评价,从经济、科技、人口、文化、管理、廉政等六个方面共31个统计指标来综合反映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预算绩效具体评价指标设置方面。张清(2001)从财政资金规模水平、财政资金适应水平、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建立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的指标包括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支出总量;反映财政资金适应水平的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反映预算管理水平的指标包括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包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徐双敏(2003)认为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应该既包括“硬指标”,也包括“软指标”:所谓“硬指标”就是指可量化的指标,其中以经济审计为主要内容和评估的主要途径;“软指标”是指难以具体量化的公众满意度,其中以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评估的主要途径应是中介组织进行的社会调查。当然,这里的“软指标”有些也是可以转化为“硬指标”的,如公众对政府的支持率、政府政策的实现程度、社会的发案率等。辽宁省财政厅、东北大学联合课题组(2004)建立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支出结构类指标、财政支出拉动系数类指标、财政支出贡献类指标。财政支出结构类指标包括财政支出自给率、财政科技支出比重、财政教育支出比重、财政农业支出比重、财政社保支出比重、财政供养系数。该指标体系提出了财政支出拉动系数概念,并设计了财政教育支出拉动系数、财政科技支出拉动系数、财政农业支出拉动系数和财政基建支出拉动系数等指标,通过考核财政支出拉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间接地评价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贡献类指标包括财政支出弹性、财政科技支出弹性、财政农业支出弹性、财政社保支出弹性等 [29]。

三是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吕炜,王伟同(2007)认为在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关注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公共教育支出的过程性这两个层次,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进行了经验检验[30]。丛树海,周炜(2007)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划分为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两大类,其中基础指标中具体包括投入类、过程类、产出类、效果类指标,评价指标中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他们认为应采取横向比较法评分[31]。北京市财政局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课题组(2005)对北京市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选择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可得性和可比性这三个原则,并认为开展对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树立绩效预算管理理念,以高等教育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试点逐步推广;其次要完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层次”的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包括项目、单位、部门、综合四个层次的完善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32]。

四是地方政府及部门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吴少龙(2009)梳理了东部地区A市的绩效改革历程,阐述了该市具体的绩效预算评价过程包括项目自评与审核和重点评价两部分,并运用了绩效信息进行绩效沟通和绩效管理。王宏利(2009)认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的中心环节,可以按照部门、项目、环节分别建立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评价指标用来衡量部门事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可以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结合起来;项目评价是按照分类的原则对不同财政支出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环节评价指标是衡量财政资金运动过程中筹集、分配、支付等各环节的绩效水平 [33]。邹亚宝,郑少智(2003)认为应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操作性较强的政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各级政府政绩进行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从经济、科技、人口、文化、管理、廉政六个方面共31个统计指标来综合反映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34]。《城市经济管理部门绩效评价》课题组以青岛市各职能部门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核心,从各职能部门的现有主要职能入手,在分析其2003年、2004年、2005年内重点目标工作及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式建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包括受众服务、业绩体现、内部管理、学习成长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应明确标杆值、考核主体和考核办法[35]。佘镜怀,李亚民(2014)以税务稽查为例探索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认为税务稽查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税务稽查执法、税务稽查工作管理,核心是对税务稽查执法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进行考核,具体步骤包括:目标管理设定各层次目标,平衡计分卡分解各维度目标,关键业绩指标将目标具体化,360°反馈评估全面考核 [36]。

综观国内研究,系统全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库和体系的成果还不多,我们力图构建这样的指标体系,以期让绩效预算评价和改革从理论上有所推进。

目前,国内关于绩效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集中在国际比较、实践试点、指标体系多元几个方面。而对于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我们认为应该本着理论研究先行、实践改革跟进和调整这样的路径。从目前国内绩效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急需研究的问题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施路径缺乏系统研究和规划。各地绩效预算按各自的理解进行探索,绩效评价的指标也各不相同,理论研究滞后,对下一步如何从制度上完善绩效预算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路。二是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已经比1994年的《预算法》有了很大调整,但依然与中国现实和世界经济变化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成为绩效预算推行的障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是21世纪以来才提出的新课题,目前没有财政方面的立法来进行规范。三是缺乏财政绩效管理和评价的专门机构。发达国家和世界性的非营利组织都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中国公共支出绩效的评价主体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而且各部门对绩效评价主要是从项目的可行性、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不同项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财政绩效评价的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各不相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财政绩效管理和评价机构。四是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各有关部门的财政绩效管理主要侧重于技术和工程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而对财政资金的效益评价不足;评价对象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对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不足;评价数据缺乏,导致项目评价基础薄弱。五是缺乏科学、统一、完整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央与地方、各部门、各项目评价指标各不相同,缺乏严密的财政绩效数据库系统,导致目前的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散、单一、平面,不能满足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预算绩效非常重要已经是共识,但目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第一,在绩效预算理论中,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们都对绩效预算的必要性及内涵做了充分研究,并给出了各自见解,但对于绩效预算理论中核心内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建设却较少涉及,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否关系到整个绩效预算改革的成败。第二,关于预算绩效的理论研究相对充分,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国内关于预算绩效的研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我们希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力图构建预算绩效指标的整体框架体系,更好地为预算绩效工作服务。但是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程度等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是国际性的难题,再加上我们研究能力的局限,虽然本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是很多问题仍需要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入。0.3 本书的主要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是实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的建立又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力图从界定基本概念的内涵着手,梳理预算绩效指标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借鉴国外预算指标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国内实践部门和理论界已有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力争初步建立预算绩效指标库。

第一,预算绩效指标框架搭建及指标库建设研究的基础理论。预算绩效评估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效率,基于此,相关的财政理论、绩效理论、效率理论等都将是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库建设背景和理论渊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库建设在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未来构建指标框架和体系的基础。

第二,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库建设的国内外发展史。早期预算绩效是借用企业管理和绩效评价来评价政府财政行为和政府的管理效率的。因此,梳理国内及国外预算绩效指标框架探索及实践历史,并对这些实践探索中建立预算绩效指标框架的方法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对研究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体系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西方主要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研究西方各国为解决财政预算绩效问题所实施的各项举措,尤其是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法、KPI (关键业绩指标)等企业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引入政府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总结国外研究的优秀经验及对中国预算绩效指标相关研究的启示。

第四,中国财政预算指标框架及指标库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自2004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了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的试点。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预算绩效的指标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讲,预算绩效指标构建的工作起步较晚,立法滞后,政府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与指标库建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市场发展,政府对预算绩效指标的构建工作重视不够和财政支出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都是阻碍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及指标库研究工作的原因。

第五,预算绩效指标的设计原则。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指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而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构建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影响预算绩效成败的首要因素。在借鉴西方主要国家预算绩效方面改革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各省、市、县区等各级政府实施预算绩效评估方面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政府在设计预算绩效指标时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第六,预算绩效指标框架的初步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内容、指标解释和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财政支出方向和重点、国家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等设定可行性指标,为后续预算绩效评价做准备,力争做到事前管理。我们将根据预算绩效指标设置原则和“二八定律”,采用战略管理工具——KPI(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省、市、县区等各层级财政预算指标框架和指标库。

第七,预算绩效指标的解释和权重设置。针对预算绩效评估选取的各种指标,通过计量、统计等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模型构建各指标与财政支出职能之间的联系,在合理、科学地解释所选取指标的基础上力图保证指标选取的公正和客观,并综合运用国际上较通用的考核权重的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设置。

第八,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相应的比重,教育支出对提升公民素质、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对教育支出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分析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制度规范、绩效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流程、评价的组织机构。0.4 本书研究思路和方法0.4.1 研究思路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首先“夯实基础”,从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出发研究预算绩效指标框架和指标库,整理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相关理论,清晰界定相关概念基本内涵及相关基础理论,为整个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理清历史”,梳理预算绩效和相关指标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全面理清预算绩效涉及的指标有哪些,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再次“剖析现实”,研究我国预算绩效和政府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未来改革提供基础和方向;最后“提出对策”,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预算绩效改革的路径和步骤,构建预算绩效的指标框架和指标库,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改革对策,为实践操作提供建议。0.4.2 研究方法

在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财政学研究方向,对于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方法也有自身的特点。

1.比较分析法

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虽然预算绩效评估研究的是现实中的问题,但现实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因此,把现实的问题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去研究,能更好地发现内在规律,从而推动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地实施了绩效预算,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绩效预算管理经验,尤其是美、英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做法,对正处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的我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因此首先采用横向比较法,介绍西方一些国家的预算绩效模式,并总结其特点以及借鉴其经验。虽然我国预算绩效改革实践起步较晚,对于预算绩效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也不够充分,但采用纵向分析法研究我国预算绩效实践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预算绩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由这些问题入手对我国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2.文献分析法

文献作为学者们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国外对于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相对充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国内学者虽然对绩效预算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绩效预算的实践也不够充分,但近年来我国对于绩效预算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于绩效预算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在对国内外研究绩效预算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这些文献,对这些文献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提炼,进一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过程与体系内容,找到研究问题的起点与方向,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所提措施建议的可行性。我们在整个研究中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政府制度文件、有关研究课题、简报情况、数据库期刊资源、政府网站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讨会材料等。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未来预算绩效实践服务的,但在研究现实中的各种绩效预算问题时离不开预算绩效的基础理论。我们以公共财政理论如公共产品生产、管理理论如新公共管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理论的主要原理,对国外绩效预算实践运行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近年来的实践进行研究,确立不同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联系及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贡献,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和解释我国实践,使预算绩效管理实践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理论基础上。同时,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上升为有一定基础的理论,以特色做法丰富理论内容,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强化实践对理论的促进作用。

4.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通常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时常用到两个基本方法:一个是规范分析法,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实证分析法,主要回答“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从绩效预算的理论与理想模式出发,提出了绩效预算的内容框架及机制特征,概述了西方国家实施绩效预算的阶段进程以及共同特点、经验,为我国未来的绩效预算描绘了愿景及路径,明确了“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绩效预算改革。同时,又从绩效预算的历史发展中找到不同国家实践的差异,进而阐明我国现实条件的不同制约,以及目前推行的一些探索与尝试,并回答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现在是什么”的问题,使得绩效预算与我国预算管理有机融合,形成了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机制模式,也为全面实施绩效预算做好了基础准备。[1].张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2].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3].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1-14.[4].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23-225.[5].董振海.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6].蔡军.绩效导向型公共预算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5.[7].资料来源:http://www.cpasonline.org.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120[8].资料来源:http://www.cpasonline.org.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120[9].王雁红.英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唯实,2005(6):48–50.[10].马国贤.预算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研究[J].财政监督,2011,(1):18-22.[11].白文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涵解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1):42-46,59.[12].李燕,王宇龙.论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的制度约束[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6):11-14.[13].马骏.新绩效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1-6.[14].邹靖,梁永晋,王晓培.美国政府绩效预算对我国预算绩效改革的启示[J].财政研究,2015,(7):107-11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