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字传.食材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4:45: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一清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饮食字传.食材篇

饮食字传.食材篇试读:

序言Ⅰ

民以食为天,这是从古至今流传数千年的一条最朴素的真理。小到个人,大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确实是必须填饱肚子。与此同时,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一句“食不厌精”,算是承启了中华美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薪火。因此,我们才有幸生活在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国度里。

日常饮食,无论是妈妈的味道、大厨的手艺,还是小夫妻对照各式菜谱照葫芦画瓢的“处女”之作……在品尝美食过程中,一般能引起我们关注和欣赏的,大抵是菜品本身的味道,或者多少也有一些菜品的色泽、形状等等,抑或再把视野稍稍扩大到碗碟杯盏。然而,可能很少有人会对与食物有关的字词发生兴趣。

殊不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其奥妙无穷的独特魅力之一,正是汉字承载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积淀,即所谓的点画天地、字里乾坤。就说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感受的“香”字吧,它原本由“黍”和“甘”或者“禾”和“甘”构成,而“甘”最初描画的是舌头上面有东西,意思是能够品尝到的甜味;那么,“香”显然就意味着粮食所特有的那种清甜味道了。

由此可见,“香”首先指的是能够被味觉感受到的一种味道,后来才有了嗅觉也能感受到的气味这种意思。其次,用表示农作物的“黍”或“禾”构造表示美好滋味的“香”,一方面说明炊饭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锄禾日当午,无数人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餐桌上的饭香菜美;另一方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技艺卓绝的众多园丁,也给我们营造出草木芬芳的生活环境。饭香花香汇聚交融、相辅相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惬意与诗意。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身边汉字·花草字传》成书的前前后后。

和《饮食字传》的成书初衷一样,《花草字传》也是着眼于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的汉字,力图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不同寻常之处,并且梳理这些汉字的源流,为其作“传”。《花草字传》问世后,宣传推广方面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心帮助,我一直感念于心。

首先,感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我的好友关正文先生。《花草字传》的新书发布会,适逢关导的另一档走心节目《见字如面》录制前夕,百忙之中,他二话没说赶到发布会现场助阵。这样的朋友真是相当相当靠得住。

我还要向我的好友梁艳主播表示敬意,她那字正腔圆、娓娓道来的唯美声音确实为书增色不少,而且她在录音过程中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精神与努力令人钦佩,我们的合作愉快而有成效。

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姚文瑞、张继红、韩刚立、姜海涛等出版业翘楚,为前后两个《字传》的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等事务,可谓费尽了心血。作为合作者,我敬佩他们和出版社其他同事的职业精神与素养,也感谢他们给予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按照惯例,每出一本小书,由于在写作过程中受到的关怀与帮助,特别是受到的教诲与指点,我都要感谢我的太太胡明女士和女儿张牧笛小姐。这次也不例外,只是又多了一层意思。这层意思是感谢她们二三十年如一日,让我在赞美鼓励声中,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蜗居中的三尺灶台,把自己变成了“下得厨房”的好男人,伙夫与吃货的潜质亦被大大激发。

最后,我必须对两套《字传》的读者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如果《饮食字传》能够让你们口水涌动,能够让你们对汉字和中华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将是我最开心的事。期待你们不吝赐教。张一清2017年4月10日于海口至五指山途中

序言Ⅱ

从为《花草字传》配音开始,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好友姜海涛就约我写序,可自知才疏学浅,没有应承。转眼间《花草字传》出版已经一年的时间了,如今《饮食字传》即将付梓。写到“付梓”一词,脑海中马上跳出《花草字传》中的“梓”那篇文章,更加深切领悟到原来我的收获如此丰厚!也更坚定了我写这篇序的信心。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在这里,我所说的根和源,其一当然是张一清教授。至今仍然记得我们在河南安阳参加《汉字听写大会》录制时的场景。甫抵安阳,我和张教授一起观摩正在进行的大赛现场,并悄声议论着场上选手们的表现时,我发现张教授竟然能神奇预测出选手的易错点,不由钦佩其学识之渊博。过后才知道,张教授早有“谶哥”之美誉。后来在《花草字传》一场场推介会上,我一次次现场聆听了张教授不重样的对汉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讲解,并在他的引领下品味着汉字“一字一文化,一字一历史”的奥妙所在。

在拿到《花草字传》配音稿时,对于张教授信手拈来通今博古的知识点,我丝毫不敢懈怠。引经据典处、多音存疑时必查清楚问明白,恐怕那时数不清的提问叨扰了张教授,而张教授有问必答之谦恭,更让我钦佩其为人。尽管没有为《花草字传》写序,但我由衷写下了腰封上的推介语:张一清教授深入浅出地探究汉字前世今生,解析汉字内外乾坤,引经据典生动翔实,融汇古今兼容并蓄。

追根溯源,还要感激好友龙朝朝。可以说,张教授写文我配音的首秀是在龙朝朝的微信公众号上。她独具创意地联合张教授和我的优势,不仅扩大其公众号影响力,也为“身边汉字”系列丛书的出版埋下伏笔。

更要感激好友姜海涛。2004年出版的我的个人文学作品集《另岸的风景》,便是海涛担纲策划、美编,至今翻看仍匠心独运,她在专业领域的功底可见一斑!而她不仅没有止步不前,还挺立潮头,敏锐地捕捉到汉字推广前景以及文配音形式潜在的影响力,在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组织专门团队,不计成本、不求回报、全情投入,不仅推出“身边汉字”系列丛书,更有月历、丝巾等相关文创产品的问世,可以说硕果累累。

特别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领导姚文瑞、张继红、韩刚立,他们在前后两辑《字传》的整个出版、发行过程中给予鼎力支持。

特别感谢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专门对《字传》的出版方向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特别感谢尚爱传媒的好友雨浓,不仅在《职业女性》中安排了专访,还在北京青联的微信公众号中进行热心推介,日常生活中讷于言的我,尽管没有当面道过谢,却感念于心。

还要感谢好友李晶晶、中国新闻社的刘红、香港文汇报的杨帆、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的金锐,他们在图书的宣传报道中不遗余力擂鼓助威。

最后感谢姐姐梁莉,她联络各方资源,为图书推广出谋划策,是我强大的后盾。感谢胜似家人的田甜,感谢编辑陈菁在《饮食字传》录制过程中兢兢业业、严格把关,才使音频录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感谢生命中有你,因为有你,我不待扬鞭自奋蹄;因为有你,我收获着友情、温暖和感动;因为有你,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的花朵粲然绽放,点缀着来时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梁艳2017年6月荤hūn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荤”这个字上面的“艹”表明它与植物有关;下面的“军”表示它的读音与“军”相近。《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臭菜也。”《说文解字》对“荤”的解释,用了“臭味”的“臭”字。但是,这个字在这里理解成“浓烈、刺鼻的味道”比较妥当,也就是应当读作xiù。那么,“荤”的意思就是“味道比较浓烈,而且具有一定刺激性的菜”。例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相见礼》“夜侍坐,(1)问夜,膳荤,请退可也”一句的时候,对“荤”的注释就是“辛物,

(2)葱薤之属,食之以止卧。”意思是说“荤”属于辛辣之物,吃了可以不犯困。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植物属于“荤”,人们的意见却并不统一。例如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和毛对山的《对山医话》等医药学典籍,以及元代黄公绍、熊忠等编纂的《古今韵会举要》等语文工具书,(3)其中都提到: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佛家以(4)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此外,有些文献还提到练气功武术的人则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

由此可见,佛家、道家和习武之人对“五荤”的具体所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其中有的植物具体指的是什么,现在也存在着多种解读。例如佛家“五荤”中的“兴渠”,有人认为是香菜,有人认为是洋葱,也有人认为它是来自梵语的音译外来词,原本指产于我国新疆、西藏以及西亚部分地区的一种有较强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后来由于又从波斯语音译而来,所以也叫“阿魏”。

但是,如果求同存异,无论“五荤”具体指的是哪些植物,它们本质上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共性,那就是每一种植物都具有比较浓郁的气味。

正是由于这种对人的嗅觉乃至味觉所能产生的刺激,所以一些宗教和相关人群就把“五荤”列入了禁忌,清代中医药典籍《本草备(5)要》对佛家的五荤禁忌是这样解释的:“五荤,熟食发淫、生啖增(6)恚,故释氏戒之。”佛家追求的是戒除一切非分之想、清心寡欲、一心修道,而“五荤”却能使人产生欲望与怨念,显然同本心相背,所以必须禁止。例如《西游记》里法号“悟能”的猪八戒就曾对唐僧(7)说:“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兔图清沈铨

我们都知道,“荤”现在主要指的是肉食,也就是一切来自动物并可以食用的部分,而动物与植物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体的两大类别,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本来属于动物范畴的肉食,为什么却用了一个原本表示植物的字来概括呢?其中的原因或者是“荤”所表示的植物与肉类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者是“荤”所指的植物与肉类相生相伴、相辅相成、形影不离。(8)

清代赵翼编著的《陔余丛考》中有这样几句话:“是诸书所谓荤,皆不指腥血。然《管子·轻重篇》: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荤与臊连言,则荤似即臊之类。”

仔细推敲这几句话,首先可以看到,西汉刘向汇编的《管子·轻重戊》里所使用的“荤”似乎已经有了“肉食”含义,即所谓的“腥血”;其次,“荤”与“臊”连用,或许表明“荤”与表示肉类腥臊气味的“臊”属于同类,所以能够代替对方表达一定范畴的意义。

按照这样的推断,“荤”后来之所以表示“肉食”,可能是因为肉类本身的气味与“荤”字隐含的刺激性气味具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人认为“荤”之所以后来有了肉食含义,是因为把生肉加工成熟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葱、蒜一类辛辣植物做辅料,所以“荤”就由于成为肉类伴侣而近墨者黑了。

虽然按照种种解释,“荤”似乎属于不大受欢迎之类,但是它无疑是肉食者的最爱,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这是多么酣畅、多么令人垂涎的场景哪!而且,就算是吃素菜,有时候我们还常常会发现荤菜的名称,比如随处可见的“素鸡、素烧鹅”等等。这类食品往往被说成是“仿荤”,早些时候也称作“托荤”,例如《金瓶梅词话》:(9)“奶奶,这个是头里庙上送来的托荤咸食,你老人家只顾用,不妨事。”羊图宋赵福再行一步

仿荤食品自然是为了偶尔换换口味、尝尝鲜的肉食者预备的,因为他们既想尝试素食的滋味,可又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听一听名称里的“肉味”,姑且也能有聊以自慰的作用。

不过对于白居易这种名满江湖的大诗人来说,模棱两可的状态绝对非其所愿,他的诗情、才情令人仰慕,而做人做事的毅力也不得不让人钦佩。

白居易是否嗜荤,不可妄言,因为从他的诗作中看不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或李太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一类直陈荤食宴饮场面的句子。但是,白居易青壮年时对酒当歌,甚至豪饮筵宴、欣赏歌妓妙曼歌舞却是铁的事实,樱桃口的“樊素”和杨柳腰的“小蛮”更是白居易家养歌妓的明证。此外,无论是《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的对酌,还是《冬初酒熟》的独饮,大量诗作都表明白居易嗜酒,那么,豪饮时不可或缺的下酒菜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且《食笋》中的“不思肉”一说,也让我们好奇这是尝过肉味之后的反思与抛却,还是根本不想尝试肉类的宣言?至于《渭上偶钓》,则清楚地表(10)明白居易欲钓渭水中的“鲤与鲂”。当然,这里也不排除诗人只是垂钓消遣,甚至是钓来放生,而绝对同烹食无关。

难得的是,年轻时豪气冲牛斗,甚至有些沉湎酒色的白居易,英雄暮年疾病缠身之时,却毅然开始笃信佛教。他青壮年时曾作《劝酒(11)寄元九》:“既不逐禅僧,林下学楞伽。又不随道士,山中炼丹砂。”到了中老年时作《仲夏斋戒月》:“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脱巾且修养,聊以终天年。”还有《宿灵岩寺上院》:“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相较之下,明确表现出他摆脱尘世、皈依佛门的决心和行动。

为了声明并坚持自己的主张,白居易晚年时曾将为挚友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润笔六七十万钱,悉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后来还自号“香山居士”。此外,晚年的白居易也逐渐增加了与僧人、禅师的交往。其中在任杭州刺史时,他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就过从甚密。据说有一次,白居易备好一顿斋饭,想请韬光禅师品茶用餐,于是作《招韬光禅师》盛情相邀:“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哪承想,韬光禅师却并不买账,而且也回(12)了一首诗婉言谢绝:“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群仙集祝图清汪承霈

看起来,白居易倒是十分坚决地戒了“荤血”“荤膻”,改吃斋饭,但是在高僧眼里,他却依然身在尘世中,不似佛门圣地清净无尘,因此,并不愿意前去会面。这种想法,实际上和佛家“戒荤”的本质一脉相承。因为据传,佛祖其实也并不认为“荤”仅仅是狭义上的肉食,而是指尘世间的一切欲望、贪念等等,所以佛家也曾有“三净肉”之说,也就是“若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之肉,这样的肉是可以吃的。意思是没有见到杀生场景,没有听到杀生的声音,而且业已存在的肉并不是为了佛家弟子食用而宰杀,这样的肉应当不必忌讳。

当然,不同教派、不同时期对于“戒荤”都有特定的理念,的确存在着绝对禁止食肉的戒条,这些禁忌就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某些饮食禁忌一样,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更应该被理解和尊重。“荤”由于更多地表示肉食,所以“开荤”最初的意思是“信奉宗教的人解除吃素食的戒律或已满吃斋的期限而开始食肉”,后来也表示“经历某种新奇的事情”,以致还连带产生了“开洋荤”这样的说法,它既可以表示尝试外来饮食,也泛指尝试域外的一切新鲜事物。(13)

不过,由于徐铉在其校订的《说文解字》中曾说“荤”是“方术家所禁,谓气不洁也”,于是“荤”后来也逐渐产生出污秽的意思,进而又发展出低级趣味等等含义。因此,“荤笑话”“荤段子”等都属于低素质人的恶俗趣味,有文化、有修养的人还是不要尝试为好。(1)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拜访他人的时候,到了晚上,如果主人问时间或者吃辛辣的东西提神,这就表明他已经困倦,这时理应拜别告退。(2) 这个字读作xiè,指一种类似韭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和嫩叶可以食用。(3) 这个字读作suī,“胡荽”“芫荽”指的都是香菜。(4) 这个字读作gè,“茖葱”指的是古书上提到的一种草,茎和叶可以食用或药用,也叫“野葱”。(5) 这个字读作dàn,意思是吃。(6) 这个字读作huì,意思是憎恨、愤怒。(7) 指道教禁止食用的三种动物肉,即雁、狗、乌龟。“五荤三厌”也泛指饮食禁忌。(8) 这个字读作gāi,原本指台阶。“陔余”的意思是奉养父母的闲暇时候。(9) 原文用的是“醎食”,是一个方言词语,意思是用面糊裹上菜或者肉,再经过油炸的一种食品。(10) 这个字读作fáng,指一种淡水鱼。(11) 读作léngqié,原本指古师子国,即现在斯里兰卡境内的一座山,据说佛陀曾在此讲经。因此,后来也指佛教经典《楞伽经》。也作“楞迦”。在这里指《楞伽经》。(12) 在这里读做ē,意思是曲折、弯曲。“岩阿”意思通“山阿”,指山的转弯处。(13) “铉”读作xuàn,意思是古代一种铜制的用来提举鼎的工具。徐铉是五代和宋初人氏,曾校订《说文解字》,该校本影响巨大。素sù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素”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有两种主流字形:一种是由表示丝的(1)(2)“糸”、表示下垂的“”和左右两只手形符号构成的;另一种则是没有手形符号,只包含“糸”和“”的。后面这种字形只出现在“素”充当偏旁的其他字里,但是它却被《说文解字》收录(3)的小篆字形所沿袭。《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白致缯也。”《说文解字》对“素”的解释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明确了它是一种属于“缯”的丝织物,具体指的是“生绢”,同时也提到了它的颜色为白色,并且织得比较细密。例如东汉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这首乐府诗的另一个名称《孔雀东南飞》或许我们更加熟悉,其中的种种心酸、痛苦与悲愤实在是令人难以平静,不说也罢。花果册清汤贻汾蔬果图清赵之谦

实际上,许慎解释“素”所说的“白”应当理解为“未经染色”,也就是“本色”。而“致”所包含的“细密”意思则是呼应了字形中的“”,因为细密的丝织物普遍意味着更好的悬垂感。

由于“素”蕴含着本色,所以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凡物之质曰素。”刘熙在《释名》里也说“不复加巧饰也”,意思是不加修饰的事物,其本质就可以称作“素”。这其实就是“素质”一说的由来。这种说法意味着最根本、最本真的东西,例如我们现在常说的“素颜照”“素面朝天”等等,指的就是不化妆、不加修饰的容颜。

因为“纯粹”和“质朴”等寓意,所以“素”后来就产生了“素食”的意思。然而,这种意思与现在各色餐厅里形形色色的素菜实际上却相去甚远。

最早的时候,“素”指的是蔬菜、瓜果等植物类食物,例如《仪礼·丧服》中提到“始食菜果,饭素食”。这种“素食”的意思一来是纯天然,就是食物的原生态,顶多用水清洗一下,或者根据需要分割一下;二来是没有煎炒烹炸等等人为的加工过程,更没有油盐酱醋等调味的作料与配料,充其量只是煮熟了就行,人工的痕迹非常淡。花鸟八开之甜瓜悬苦藤清恽寿平

相比之下,看看现在一些素菜的加工过程,其繁复程度肯定令人咋舌。而且一些新出现的素食类食材,例如魔芋,本身几乎就没有什么味道,它们之所以能够被端上餐桌,前提必须是经过了专门的调味。这种做法其实已经违背了“素”最初包含的“不加修饰”的意味。但是,如果一定要把现如今的素食说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那也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有些苛求的味道。因为,所有素菜毕竟严格把握了食材来自植物而不是取自动物的最根本原则。“素什锦”想必是很多人都不陌生的一种食品,那种咸香的味道、不同原材料丰富的色泽与口感,的确令不少人无条件成为它的拥(4)趸。但是,“素什锦”由于流传地域十分广泛,所以在原材料方面也就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除了木耳、香菇、玉兰片和面筋等骨干成员,其他食材的选取则更多体现出八仙过海式的多元化状态。而与“素什锦”类似的南京“什锦菜”,其中也有几样食材属于雷打不动的铁杆分子,原因是它们不仅味美,而且还被赋予了非常美好的寓意。例如黄豆芽形似如意,因此喻示“事事如意”;而按照南京话的读音,“荠菜”近似“聚财”,芹菜则与“勤快”相近;黄花菜比喻花样年华,豆制品“千张”则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寓意。再行一步

菜品、食物名称的寓意,显然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些食材由于名称的谐音关系,如“鸡”与“吉”、“鱼”与“余”,便沾了好字眼儿的光,因为名称而走红,从而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另外还有一些食材,其实名称本身并不响亮,而且也挖掘不出多少内涵和寓意,但是却并不妨碍人们把由它们制成的菜品起一个吸引眼球的名字。例如有一道极具意境的菜品叫作“桃花泛”,其原材料实际上是虾仁、锅巴等,主料经过炸炒烹制,装盘后再淋入勾了薄芡的酸甜可口的番(5)茄色调味汁……无缘此菜的老饕们,现在只能抱歉地请你们发挥一下想象力了。

花心思给菜品起一个好名字,这肯定是一桩好事,但是如果想让菜品进入食客头脑中的常备菜单,内容无疑才是王道,这也是一种秀外慧中。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均衡逐渐成为饮食主流。因此,合理适宜的荤素搭配随之成为餐厅点菜或自己料理时必须留意的一个要素。例如《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先到怡红院,袭人装了几样荤素点心出来与尤氏吃。”可见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已经是有荤有素的食品配比了。

如果关注当今社会的饮食风尚,似乎不难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大鱼大肉的快意之后,素食者的比例却呈现出上升势头。这种风潮其实也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例如享年85岁的长寿老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陆游,他就曾作《杂感》:“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另外在《菜羹》一诗中,他也明确(6)(7)(8)表示:“青菘绿韭古嘉蔬,莼丝菰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

(9)熊蹯驼峰美不如……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

从陆放翁的诗作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肉食与素食的态度,甚至连极个别人偶尔才能奢侈一下的极品美味熊掌、驼峰,在他眼里也比不上白菜、韭菜、莼菜和茭白。而且更加返璞归真的是,放翁先生加工青菜的方式也是至简至纯的清水煮,例如《病中遣怀》中的“菘芥煮羹甘胜蜜,稻粱炊饭滑如珠”,还有《病酒新愈独卧苹(10)风阁戏书》中的“自烧沉水瀹紫笋”等等。

除了陆游,在我国古代,对肉食与素食发表言论的人其实也并不在少数。例如据说由西汉礼学家戴德编著的《大戴礼记》,其中就有“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的说法。显然,这位西汉时期的古人把食肉说成是孔武有力、勇猛果敢的源泉;而把吃粮食看作是产生智慧与机巧的根由。然而,在据说是吕不韦及其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中,吕氏则认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他说如果哪个人勉强自己吃肥腻的肉食、饮浓烈的酒水,这简直无异于让肠胃自讨苦吃。

古人早就说过“过犹不及”,清代文人李密庵在《半半歌》里也主张“肴馔半丰半俭”。联系荤食、素食问题,这些古训其实都在启发我们,荤素平衡才是人体健康的保障,饮食偏好毕竟对人的健康不利。当然,如果出于种种原因而有饮食方面的习惯或禁忌,那也最好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膳食,真正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

古代文献中虽然不乏谈论素食的言论,但是如果我们在古代文献中看到“素餐”,却一定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也是在说“素食”。因为“素餐”在古代真正的含义近似于“不劳而获”,或者用大白话说就是“吃白食”。例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11)(12)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的主题是质疑、质问奴隶主为什么可以不劳而获,所以诗中首先提出他们从来不打猎,可是为什么家里的屋檐下却挂满了猎物?随后发表评论说君子无功不受禄,不应当享用自己没付出劳动的成果。“素”在这里并不是“荤素”的“素”,而是由最初“未经染色”意思发展而来的“空、无”等义,所以“素餐”的意思相当于“没有付出劳动而去白吃”。

更加令人迷惑的是,这首诗后面还有和“素餐”意思完全相同的“素食”。这一类说法正是现在仍然还在使用的成语“尸位素餐”的源头。“尸位”的意思大致是“空占职位,不尽职守”,和“素餐”连在一起,意思很清楚:占着位子不作为,只要待遇不付出。这样的人,若不考虑人道之心,无论荤素,或许都不应该让他们白白享用。(1) 这个字读作mì,意思就是蚕丝。它用作左偏旁的时候,一般要变成绞丝旁“纟”。(2) 这其实是“垂”最初的字形,读音和“垂”相同。(3) 这个字读作zēng,意思是丝织物。(4) 这个字读作dǔn,意思是“整、整批”等。“拥趸”指的是演员、球队等的支持者、追随者。(5) 这个字读作tāo。“饕餮”是传说中贪吃残食、腐食的一种动物,后来也指一切贪食者。“老饕”的意思是极其能吃,也指贪食者。现在一般用来指美食爱好者、爱吃的人。(6) 这个字读作sōng,古时候指白菜。(7) 原文用“蓴”,《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蒲丛”,读音是tuán。但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其他古代工具书,都说“蓴”也通“莼菜”的“莼”,读音和意思都与“莼”相同。(8) 这个字读作gū,既指茭白,也通“菇”。这里指的是茭白。(9) 这个字读作fán,意思是野兽的脚掌。(10) 这个字读作yuè,意思是煮。(11) 本身是“悬”最初的字形,但是后来被借去表示行政区划之后,原来的读音与意思就停留在了古代经典中。这里就是“悬”的意思,读音也应当与“悬”相同。(12) 这个字读作huán,指貉的幼崽。肉ròu小篆隶书楷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