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0:58:28

点击下载

作者:颜邦逸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试读:

再版说明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2017年9月起,中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课外语文应用系列”丛书可以说预测了这种变化,早于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丛书出版16年来颇受小读者喜爱。为更符合新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针对中学语文作文这一难点,丛书作者对书的内容作了修订,以使得这套以“语文的功夫在课外”为出版理念的中学生写作应用丛书更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择其中的10个品种推出。

本套丛书共10本,重点在“课外”和“应用”。其中的《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唐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文言文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国学经典应用品种将赏析寓于应用,助小读者爱上国学、应用国学;《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议论在作文中的借鉴》《现代诗歌在作文中的应用》《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写作方法借鉴品种则是通过对名家名著的精彩文章片段的引用和点评来提升中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而形成写作直觉。

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如何想,如何写,如何生动,如何感人——如丛书主编王毅教授所言: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所以,有心的小读者可将这套书当作阅读索引,循着这条线索,去发现一片阅读的森林,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时光荏苒,匆匆16年。当年的总策划赵炬先生和责任编辑之一王瑛玮女士已退休,但我们初心不变,愿以微薄之力助小读者们笔下生花!

再版序

转眼之间,这套丛书初版竟是16年前,如今有了再版的社会需要,令人感慨而高兴。

当年,组织这套书的撰写,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从容而又自信地写出一篇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好文章,这是积累、发展、逐渐成熟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然而,在这个自然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助力?能否较具操作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地去滋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养?

2017年新版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作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几个方面。

对照之下,“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兼有的作用”,本套丛书的宗旨倒是与此吻合。

语文的重要性、体现语文素养的作文之重要性,今天终于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重视。2012年至2014年,在各省区统一采用全国试卷之前,我曾连续三年担任辽宁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推敲拟定作文题目时,如何激活与考查考生的读书积累、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是反复斟酌、思考再三、最费脑筋的。现在,不仅仅是各类考试中“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在信息海量涌现、自媒体蜂起、人们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空前活跃的这个时代,必然是质高者胜出,平庸者湮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希望这套丛书能对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一点作用。王 毅2018年5月于南国

写在前面的话

中学生的作文,老师非常强调,社会非常重视,其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在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之中。想一想,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社会的期待,一般都不会要求你去孤立地分析、讲解字、词,或者是做语法分析,要的是你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除了口头表达以外,在课堂上、在考场上、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看你的文章写作了。而文章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讲,似乎又呈现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对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中学生来说,作文并不是难受的事情,尤其是那种自己想写的“课外作文”,它是快乐,是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升华。这大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与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相比,在本质意义上已经开始相通了。用纸和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甚至是把自己脑海里、心灵中此刻并不那么清晰定型的感受和思绪整理出来,固定下来,越是去整理它、固定它,就越发现自己的感受竟是如此丰富、细腻、微妙,自己的思绪是如此复杂,起伏变化,直通向一个令自己也吃惊的深处!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言,这在本质上真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对于一些现在已经在写长篇小说、在出诗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进入这种境界了。

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学生来说,作文却是苦差事,是不得不做,所以只好敷衍了事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时,为了让同学们有话可说,不至于太搜肠刮肚,给的已经是相当宽泛灵活的题目了,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熟悉的人”“自己去过的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本书的读后感”等。可是,有多少同学,面对这样的题目,仍然觉得脑中空空,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或者是无从说起,仍然是件皱着眉头、烦得不得了的苦事。

关于作文,中国古人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恐怕就是“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这话等于没说,但又是句大实话,一切总结出来的作文套路在根本上都是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这就正像所有兵书上的战法不能够保证一位将军去打胜仗,纸上谈兵的话,还要吃大败仗;也如同现在那些著名股评家建议的操作要诀,决不能保证每一位股民照此办理就笃定赢钱。仔细想一想,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恐怕没有什么是可以依赖“定法”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有人搞出了快速生成一篇文章的作文电脑软件,只要你输入自己要写的题材、主题、文体或者是别的什么要素,这个软件就可以飞快地从它的语料库中合成出一篇文章来。电脑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它依据人所提供的逻辑,靠着它自身快得惊人的资料整理和排列速度,的确可以在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文字中快速地找出与你这篇文章要求相关的材料来,这些材料,如果靠你自己去读、去找、去记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月,或者是一年;它还可以按照人所安排的某一角度的理性逻辑,把这些材料整合为有头、有尾、有中间的一篇文章。不过,这到底是由人的心灵涌出,情感发酵而成的文章呢,还是同一个题目千篇一律的资料汇编和整理呢?作文,在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思想、沉淀情感的基础上,在具体写作时,说到底是一个“想”和“说”的质量问题:如何想得清楚、想得透彻、想得独到、想得灵动,想到栩栩如生、诚挚感人的程度;如何能够把所想到的这一切说得明白、生动、到位,甚至在“说”的过程中补充和发展了“想”。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

然而,“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完全只能是一个自然过程。中外文学史上、思想史上那些已有定评的优秀文化资源,它们的存在,对它们的熟悉和领悟,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无疑会对中学生作文过程的“想”与“说”起到激活和引导的作用,辽宁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丛书,用意就在这里。唐诗、宋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古典格言、优秀文章中的议论说理、感情抒发,以及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一共10种,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材料篇,除此而外,还有关于作文构思和技法的两种书,构成了这套丛书独具特色的构思篇和技法篇,使这套作文系列具有极强的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套丛书并不是一般性地谈论这些文化资源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尽管这一层也很重要,而是充分考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切实提高,更注重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同老师一道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是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这对中学生作文将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两个方面的作用。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这就是本套丛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再换句话来说,它不重在那些大师(或者名作)想了些什么或者是说了些什么,而重在他们(它们)是怎样去想、如何来说的,我们希望这会对中学生的作文有更为切实的帮助。

想法听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在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做一些操作性、步骤性的事情,这常常费力不讨好,而且很冒险,往往为那些妙笔生花的文章高手和文学家所笑。但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学生。我们期待着来自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还有专家的中肯批评。

自信与自强

扬弃与继承

每一代人是不依存于前一代人的,正和过去世世代代的人的情况一样。[美]杰斐逊《给塞缪尔·克切瓦尔的信》“依存”,就是赖以生存。这句话是说,从古以来,每一代人都不能依赖前人创立的思想、制度和物质文明为生,而应自己动脑思考、认识人生与宇宙,自己动手创造生活新天地。强调“不依存”本身就流露了作者对当今一代人过于“依存”前一代人的现实的不满。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往往不知不觉被后人承受下来,成为习惯,也成为桎梏,限制着后人的创新与发展,而后人囿于惯性并不自知与自觉。

继承,是无可非议的,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一空依傍。前人的成果和求取成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宝贵的遗产,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但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创造,决不能完全因循和一味依赖,那样就跟不上历史前进的脚步,而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立。

这对我国当今一代新人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潮之中,面迎新世纪灿烂的朝阳,写作的文思必然要追随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必然要发扬自立、自为、自强的精神。在作文的选材、组材上,必然要大力强调创新、开拓的新人新事,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字里行间热情洋溢地歌颂礼赞。颂扬新道德、新风尚,提倡新观念、新情趣。笔锋所向,尽显教改热点、科技热点、国情热点、经济热点、自然热点、时弊热点,如花似锦,灿然满目,清人赵翼说过:“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说的就是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文章,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与创造。这与杰斐逊的名言可谓一中一西,遥相呼应。

博采众长,发展自己

博采众家之长,不拒一得之见,批判改造对方,以丰富发展自己。李泽厚《美学译文丛书序》

人的巨大潜能在于他的社会性,他可以融汇古今中外的智慧、经验于一身,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融汇之道,向来众说纷纭,难求头绪。李泽厚先生这句话将纷纭众说概括为三点,可谓言简意赅。

首先是“博采”。即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都要学,不要排斥。”怎样博采呢?“读书、请教,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得到种种方法上的启示”(郭沫若语)。“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语)。

其次是“不拒”,即不拒独到的见解和奇思异想,一切广见闻、启灵智的东西都可参考。鲁迅先生主张:“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一翻”,王利器先生主张“无书不读”,均属共识。

第三是批判改造。这直接来自毛泽东一贯强调的“批判地继承”。对此徐特立先生有一段生动浅显的表达:“我们要用辩证法,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把它变为我的肉,这就对了。”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要理解、牢记并应用这三点才有可能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找到写作思维的航向,博采众长,发展自己,开放自己。

这句名言可以用在记叙善于学习的学生和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身上,因为这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必由之路。

在关于“博学”“求知”“学习方法”之类的议论文中,如能结合黑格尔“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格拉肖“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之类名言,展开思路是不难建起自己的文章结构的。另外,历史上以博采众长著称的名人层出不穷,如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达·芬奇、陈寅恪、钱钟书、邓拓等,他们的有关事迹都可以配合此言,做事实论据。

自立才能自强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自立立人歌》

陶行知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一种自立意识,自强精神。流自己的汗,自己耕耘,自己收获;吃自己的饭,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不靠上天,不靠祖上的庇荫,自己奋斗,才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此时,不禁想起了《周易》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话告诉我们的都是要在生活与事业上自立、自强。自立是指一种能力,尤其针对青少年朋友而言,是指不要依赖父母,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自强是指一种精神,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努力拼搏,不能屈服,战胜脆弱,最后走向强大与成功。

这句格言所传递的中心意思即,人,尤其是青少年应该懂得自立自强。在写作时,要选取好论证的角度,使用其他材料互证时角度应新颖一些,不能老生常谈。从这句格言中我们可以选取两个论证角度,一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它告诉我们应该刻苦自立,不能有依赖、懈怠的思想,不要“因穿了别人的衣服而忘记了自己的寒冷”,不要做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而只有使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果实,才可以称得上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二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可以从目前许多家庭对青少年的娇生惯养谈起,有些父母一切包办代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宠坏孩子,让他们永远也没有自立意识。最后还要强调一下自立自强的必要性,说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走向最后的成功。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张海迪克服高位截瘫的束缚,华罗庚在青年时代“最恶劣的逆境”中自强不息,他们都是在逆境中成长为优秀的人才。这句格言可以提炼的文题有“自立自强”“蒲公英的启示”“能自立者必强”,等等。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时兴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德]歌德《格言与感想》

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从这句名言我们可提炼出“相信自己”“有独立主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等论点,相信自己,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才能有勇气有信心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作文时,我们除了学习它的主题思想意义之外,还可学习它的论证方法。它本身就运用了总分式的论证方法。首先提出总的论点,然后用三个小分论点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时兴观点所牵制,不被时尚所迷惑。下面这则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在演奏中,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这些国际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学习小泽征尔这种不被权威吓倒的精神,在形形色色的时兴观点与时尚面前,坚持自己的道路,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真诚地面对自己

人各有所长,有所短,能忠于其事,忠于自己,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沈从文《续废邮存底·给一个作家》

古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短处而过于悲观,也不可因为长处而过于自负。要忠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灵。

沈从文的这句名言从个体自我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个角度提出了“人要忠于自己”的重要性。“忠于自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登山运动员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所有的人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这个登山运动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是值得任何一个人学习的。只有忠实于自己的客观条件,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忠于自己还要忠于自己的心灵。能够忠于自己心灵的人都是对自我提出更高要求的人。忠于自己,就要忠于自己的信念和做人的原则。反映在生活中,忠于自己就要求自己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不被外界的利益所诱惑,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失了自我的本性。一位哲人说,每个人心底都是一位诗人,是诗人就会追求真善美。所以,我们要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灵魂。

人的最大对手是自己

人的最大对手是自己。走过自我,人生就是一马平川;被自己击败,人生就成了荒芜的山野。姚华飞《在人生的紧要关头》

人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场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你就是赢家;输掉自己,你也就输掉了人生。姚华飞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一、人的最大对手是自己;二、人生的命运由自己把握。

我国著名小说家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人。当他坐在轮椅上用愤怒、仇恨的心情把全世界都虚拟为自己的敌人时,他发现除了痛苦、暴戾、沉沦外,他一无所获。但是当他真正扪心自问,勇敢地直视自己,面对自己残疾的双腿时,他对自己不敢正视现实、怨天尤人的懦弱与胆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最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走过自己,人生就是一马平川。”经历许多心灵的煎熬后,史铁生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写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战胜自己,从而赢得了命运和人生的例子。

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引用姚华飞这句名言来论证“战胜自己”的艰巨性和重要性。鲁迅说过:“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消除自己种种懦弱卑怯的思想。其次可以学习这句名言正反论证的写法。“走过自我……被自己击败……”指出战胜自己才能赢得生命的主动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同时,这句话也可用作批判“宿命论者”的论据,指出“命由天定”实质上是对自我的放逐,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行为。

展现独特的自我

人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不同于别人,而且在各时期中的自我也是各异的。[法]帕斯卡尔《思想录——关于几何学的精神》

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同于别人的。尽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的存在。正如这句格言所说,不仅“很多情况下不同于别人,而且在各时期中的自我也是各异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区别于他人,世界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的原因。一个人正因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他才会被别人所认可,否则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的时间经常希望自己的想法有人可以认同,所以渐渐地与大多数人的看法趋于相同。在集体的生活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同一步调行动,听从指挥,服从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每个人的独特性,或者压抑此时期的个性。当我们进行劳动创造的时候或者学习思考的时候,失去自己的个性就只能同大家的想法一致,往往容易失去创新发展的可能。只有在不断地个性创造、个性创新中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这句格言在我们写作时可以这样应用。如果在分析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时可以作为个性存在的论据来使用,以此说明个性创造的定义。也可用于谈论个人的看法是否要与别人的看法保持一致的内容方面,可从不同的条件下人们要有不同的选择与看法这样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写作的角度,这样将会更好。

保持个性,忠实自己

人的特点在于他不仅能够承担多种矛盾,而且还可以在矛盾的冲突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忠实于自己。[德]黑格尔《美学》

这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坚定性时所说。“人的特点在于他不仅能够承担多种矛盾”是说人是个复杂体,在一个人身上,可能混合了善良、诚实、妒忌、罪行等多样性的东西,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显示出人格的多面性,因此,人的潜在力量是伟大的,他具备承受多种矛盾的能力。但同时,在矛盾的冲突中,每个人又显示出他自己的个性、一贯性,并且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说,看一个人要全面,不能只看他一时的所言所行。

我们可以在两个方面使用这句格言。一是在记叙文中创造人物形象,要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多元性,而不要只是一个标签、一个单纯的传声筒,并且这个人物还要是独特的“这一个”。另一方面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注意阐述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而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千人同声、千人同面,那样,你只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个性的实现与超越

人一生的任务恰恰是既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超越自己的个性。[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个性”一词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现代社会的青年人爱用一个另类的词“酷”来表现个性。那么到底什么是个性呢?简单地说,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有的性格特点。要知道,就像一棵树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一样,也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长得轩轾难分的双胞胎,他们的性格也会有差异。要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定的人,是一个宝贵的人。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是自己的创造者。所以弗洛姆认为人要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的个性,超越自己的个性。

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自我的认识、个性的发展与实现等问题在中学作文中也有涉及,在谈到此类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弗洛姆的这句话来启发思考,从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理解。其一,人不应该盲目附和别人的意见,应该建立自己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不随波逐流,建立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一点在许多行业中会特别予以重视,如广告、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等。其二,我们还要看到人生的意义在实现自己个性之后,常会陷于一个故步自封、原地踏步的境地,所以当我们陷入这样的困境时,要摆脱自我个性的束缚,摆脱以往的框框和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重新学习,突破旧的思维定式。这样在讨论创新、改革、变化与发展的主题时,我们就可联想到此句中人的个性的超越问题。

命运在性格之中

命运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命运在性格之中”,这句话决不是轻易得来的。[日]芥川龙之介《侏儒的话》

为什么有人一帆风顺而有人举步维艰?为什么有人高官厚禄而有人却只能平庸一生?也许你会说,这是命运的安排,果真如此吗?那么什么是命运呢?我国古人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等等关于命运的观点和看法。在这里,人们将“命”理解成某种人们对其无可奈何的必然性。看来我国古人的观点与此句格言有暗合之处。命运的确是在偶然与必然的纠葛中产生的,因此只强调命运的必然因素显然失之偏颇,而本句名言为了说明命运与性格的内在联系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与其……不如……”的句式来表达命运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在强调命运的必然因素的同时也不否认命运的偶然因素,这与辩证法是相吻合的。毫无疑问,这句名言的着眼点是在阐述命运与性格的一种必然联系,也就是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就如同坚强者一定会有强者的命运,而软弱者一定会有弱者的命运一样。这是不容置疑的必然。在理解这句格言时,如果不能从哲学上把握偶然、必然与命运的关系,就应从直观上去领会其着眼点的内涵,因为这句名言在写作中的实用价值正在于此。

由于这句格言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因此在议论文中应用它最为恰当。它用做论据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它可以用于个人性格与命运关系的论说,也可以用于阐述国家及民族的命运与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艰苦朴素、勤劳求实等民族性格的关系。就当前来说,这种应用更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最后由于这句格言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且句式较长,因此不适于做文章的结尾。

保持自己的气质

人最宝贵的是保持自己本来的气质。[日]河野一郎《日本的道路·昔日随想》

有些格言极具号召力、煽动力,让人为之激动、振奋;而有些格言则语重心长,娓娓道来,它在陈述一个道理,开启你智慧的天窗。本句格言即属此类。人最宝贵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生命、时间、爱情,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自己本来的气质最宝贵。为什么?在今天这个追求个性自由、崇尚自我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独有的东西,这个世界不再有丑女,只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即是美女。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各人有各人的气质风度,正像松柏的刚正不阿,杨柳的婀娜多姿,桂树槐树的芳香怡人一样,每一种树木生来有自己的形态气质,不要对自己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感到懊恼,只要保持住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并不断地加强修养,你就是一个令他人羡慕的人。

这句格言在写作中充当中心论点或用在结尾处都可以。若以它作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时可以发散思考。保持自己的气质,不仅是指风度外貌,还包括一个人的言谈、思想、习惯、作风,等等,要做一个一以贯之、行为一致的人。可以举例论证很多人为了修正自己的气质,模仿他人,外在的如割双眼皮、垫高鼻梁,以致千人一面,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特征;内在的如没有自己的语言,人云亦云,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成为庸人一个。在这些情况下都可以引用这句格言帮助你说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要拿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不要拿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因为你不是他人,也永远达不到他人的标准;他们同样也达不到你的标准——也不想达到,一旦你明白,接受,相信这个简单的真理,你的自卑感就会消失。[美]马克斯威尔·马尔兹《你的潜能》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而自卑感就像灰尘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人们的心灵。可谓“一日不扫,便面目可憎”。而自卑,对青少年来说更是高发病症。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智的成长发育期,这个时期的情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消除自卑感呢?

马克斯威尔在《你的潜能》一书中告诉我们:“不要拿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一旦你明白,接受这个简单的真理,你的自卑感就会消失。中学生在作文中谈到“自卑”的话题时,就可以引用这段名言来阐释“自卑”产生的原因——拿“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一旦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自卑感就油然而生;以及克服自卑的方法——放弃“他人”标准,树立“自我”标准。这段话从自我完善的角度论述怎样克服自卑感,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总是沉浸在自卑的旋涡里,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拿“他人”的标准衡量要求自己,那么自己就永远无法树立自信,无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所以让我们谨记马克斯威尔的这句话吧,让它扫去落在我们心灵上自卑的尘埃,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是他人,他人也不是自己。

能摧毁你的只有你自己

一个人的垮,不是垮在客观压力上,而是垮在自己意志的不坚定上。邓友梅《说逆境》

这句格言,采用“不是……而是”句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两个道理:其一,谁都不能摧毁你,除非你自己打倒自己;其二,逆境成才者,都是具有顽强毅力、不怕挫折困苦、不肯服输的人。这两个道理也是我们可以从中提炼的两个主题。同时还可以进行反证,“垮”是这样,那么“成功”呢?当然也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功或沉沦,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他自己的意志是否坚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仔细品味这句格言,会觉得它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因为事实恰好是这样。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她幼时集聋盲哑于一身,这种情况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早“垮”了,而也曾绝望过的她最终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说话,读了大学,掌握了五种文字。“轮椅上的巨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继爱因斯坦以来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他患了肌肉退化病。以往患这种病的人平均只能活两年半。他却在妻子的照顾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顽强坚持着苦干几十年,在天体物理领域取得惊人成就。他所著《时间简史》一书,被译成31种文字,畅销600万册,他坐着轮椅走遍天下进行演讲,被人誉为“轮椅上的巨人”。这种在沉沦边缘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靠自己、靠神奇的意志力,你会创造奇迹。实例过后引用上面格言去印证,相得益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这句话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的一句话,在这份报告中,从世界各地聚集的十几位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共同来思考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问题,根据对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的研究和思考,提出许多教育革新的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提到了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即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是今日和以后教育中都应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人不可能以单纯的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与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作为个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同学们在做作文时常常会遇到谈论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人生与个人、集体与个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等问题,此时我们就可以想想这句话。在我们批评别人不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同时,是不是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原因所在,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其实决定于自我的态度。这样,在谈到与父母、与同学、与朋友、与他人乃至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存在不同的意见时,就可以引用这句话,启发出另一个思考的角度。另外,也可由这句话引发出对当今时事的看法,例如如何认识对待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冲突、争端甚至战争,认识人类的多样性等问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

天下无万能的人,人贵有自知之明。邹韬奋《无所不专的专家》

许多格言含有多个层次多个侧面的意义,正因为它含义丰富,因此在解读时往往会发现它所蕴含的新义。正所谓好的文学作品“常读常新”,好的名言亦是“常解常新”,重要的是看解读人站在哪个角度去求解。就如这句格言吧,它的最初意义和它在流传中人们对它的新解释有所不同。“人贵有自知之明”,本是一句古语,经邹氏使用,又有新义。我们现在对它的理解是一个人应该具备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识趣、知进退,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情。在使用过程中,这个词的褒义成分已发生了演变,人们在口语中使用它时多暗含了一种贬义的成分,变成了一种处世态度、处世哲学。但我们今天分析并应用这句格言,主要是针对它的原始义,即充分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长、短处,这样在行动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功。这一独特的角度是我们立意行文的重点。“认识自己”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中国古代亦有“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等古训,安徒生也说过“认识自己就是进步”的名言,这些都说明了自知的重要性。现代意义的认识自己被心理学家诠释为“内视觉”,这种“内视觉”,能使你看到将来成功的你。他们说:“成就卓著的人的确工作刻苦,不过,那些了解自己的特长,具有良好自我心像的人比那些不具有良好自我心像的人在生活中走得更远。”自知的智慧、自我内部的对话是一种影响人的力量。所以说,自知很可贵。

不卑不亢即真尊严

唯一真正的那种尊严,就是不会因他人的漠视而有所减损的尊严。[瑞典]哈马舍尔德《记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