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画史鉴-全景插图版: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21:52:14

点击下载

作者:皮埃尔·德·拉诺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画史鉴-全景插图版: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中画史鉴-全景插图版: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试读:

序言

值此《法兰西第二帝国史》第三卷《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问世之际,我谨以这篇序言献给我亲爱的读者们。

自撰写《法兰西第二帝国史》这套书以来,我时常被一些不同的声音困扰。因此,我有必要借这篇序言略作说明。

就第一卷《拿破仑三世的宫廷》一书某些章节中阐述的观点,我已明确答复持反对立场的朋友们。在此,我不想做任何补充说明。我也不想继续无谓的争论,因为一旦拉开争论的架势,双方谁也不想败下阵来,这难免会影响大家的情绪,难免会口出狂言,以同样激烈的言辞“回敬”对方,就像一场板羽球比赛,如果你不接招,那你就是失败的一方。然而,作为一名文人,我犯不着如此小气。我宁愿静心撰写我的著作。风再大,只要储藏麦子的谷仓牢不可破,屋顶偶尔摇几下又有何妨?话虽如此,写一篇别具一格的序言还是有必要的,或

许有助于读者朋友们对我的观点多一份理解。读者朋友们大可见仁见智。我仅以寥寥数语作为《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开场白。为了直接阐明写此书的目的,如实还原一段令人神往、陶醉而又惊心动魄的浪漫佳话,无关内容一概不提。皮埃尔·德·拉诺1893年2月于巴黎第1章欧仁妮皇后

之前,在写有关第二帝国的著作时,本着查缺补漏、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的目的,书中的观点略带晦涩,且素材多以趣闻、逸事为主。因此,与闲情逸致的田园诗、充满血腥的叙事诗相比,我极少动容,几乎没有体验到感官上的震撼和情绪上的波动。

然而,讲述第二帝国后期故事的几个章节中,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更懂拿破仑三世了,所以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奇人物的浪漫气息与戏剧化人生。在这些章节面前,后世任何一部描述浪漫、戏剧化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都黯然失色。此刻,独辟段落讲述拿破仑三世的故事,我激情澎湃。从前,这种情感没有这么明显。无论我的读者属于哪种党派,都应理解我的立场。不得不承认,拿破仑三世的性格比其他任何人的性格—不管是何种性格—都更值得研究、分析、解读。他就像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性格憨厚而又虚伪,天真而又愚蠢,虔诚而又多疑。

我把现代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英雄人物形象与拿破仑三世放在一起比较不是没有道理的。不错,拿破仑三世是一位充满浪漫气息的英雄人物,不做作,有血有肉。他无法逾越尘世的各种利益纠结、世事的瞬息万变以及正常人的逻辑思维。

拿破仑三世的人生态度、不合常理的统治理念,不应使我们震惊。尽管他没有意识到,但一生中他一直被动地扮演着不幸的“主角”;抛开他的冷漠、谨慎、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使命使他迈步向前,直面人生中的世事变迁和起起落落,就像连载故事中的主角一般。无论他神秘莫测还是激情四射,都注定要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认清拿破仑三世的人生态度及其独特的统治手段,你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奇怪了。难道他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出现不是始料未及,而是命中注定吗?难道路易·拿破仑亲王不是传奇与现实的结合吗?难道他不是被不可抗拒的使命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的吗?维克多·雨果写诗歌赞美他。阿道夫·梯也尔著书讴歌他叔父的辉煌。人们至今仍情不自禁地反复哼唱皮埃尔-让·德·贝朗热颂扬拿破仑一世的歌谣,以此来怀念随着拿破仑一世被流放圣赫勒拿岛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的美好过去。如今,人们的希望再次被点燃,拿破仑一世的精神在巴黎荣军院回荡。路易·拿破仑亲王受到一股非他所愿的力量驱使,在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想象着那个亦真亦幻的宝座,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皇帝,而这段传奇中的主人公,亦神亦人,冥冥中注定他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用维克多·雨果的话说:“注定延续叔父的荣耀”,再续阿道夫·梯也尔的历史著作以及皮埃尔-让·德·贝朗热的歌谣中被颂扬的拿破仑精神。命运注定如此,他是宿命的产物,只能听从命运的召唤,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海员的儿子,路易·拿破仑亲王成年之际被带到波涛滚滚的海上。耳边萦绕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痛苦的呻吟,这种呻吟就像回声一般,久久不能散去。拿破仑家族神话般的影响力与耀眼的光环使他思绪万千,但他表面上却镇定自若。他谋划着拿破仑一世时代的再次到来,

希望他是拿破仑一世的化身。这是他的理想之一,但他既没有亲历奥斯特里茨战役、滑铁卢战役,也没有亲历圣赫勒拿岛。命运却注定他与奇斯尔赫斯特有“不解之缘”。奇斯尔赫斯特可能使人暴尸于荒凉的岩石上,但也有可能是最好的逃离之所或再次踏上光荣征程的新起点。在法兰西新旧王朝更迭之际,命运使他选择了奇斯尔赫斯特,但他却没有再次踏上新征程。

拿破仑三世的真实写照才刚刚开始,以上只是速写。从来没有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做到完美的表里如一,也没有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得如此出神入化。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与抱负我们现在无从得知。撇开世俗的说辞—诸如他没有智慧或愚蠢的谎言,以及由此而招致的不得不遭受的屈辱,一个真实的拿破仑三世顿时跃然纸上。在是否离开奇斯尓赫斯特、重回法国光复波拿巴王朝一事上,他曾犹豫不决。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似乎是他生不逢时、颠沛流离的童年时期的麻木不仁所造就的。当时,拿破仑三世龙体欠佳,给人以惰政的错觉。夜以继日的操劳似乎使他心力交瘁,尽管他强打精神,但于事无补,身体仍然每况愈下。在公众场合及官方活动中,他竭力掩盖这种状况,但每每事与愿违。作为帝王尊严的捍卫者,面对朝臣和谋官求职者的忠诚与敬意,他庄严、冷漠。然而,尽管深知如何扮演帝王这一“角色”,他却难免疲于应对各种情形。他本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去遐想—回忆他的过去,展望一无所知的未来。只有在远离尘世的是是非非时,他才欣喜万分。

此时,他俨然一位贤者。摆脱精神与身体上的“枷锁”后,他是一位十足的贵族。

然而,深居皇宫的人却鲜知拿破仑三世真实的一面!尽管通过世人皆知的片段去了解他显得有趣,但不全面。我们不妨透过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从他神秘的私生活中真正了解他。随着欧仁妮皇后政治野心的膨胀与虚情假意的递增,拿破仑三世的心肠变得越来越硬,行为也越来越冷漠。政见不合的大臣们让他忧心忡忡,但把政事上的烦恼抛诸脑后时,他总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渴望别人快乐,给他们带来好运,就像一位家长,总是孜孜不倦地为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着想。他喜欢在杜伊勒里宫溜达。所见之人他都要致以亲切的问候。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检查他收藏的每件艺术品—它们是懂艺术的人为他精挑细选的—就像参观博物馆时一样。他常常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嘴里叼着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皇后的寝室里。皇后和宫女们围成一团,闲聊散闷。他一边吸着烟,一边接着她们的话茬儿闲聊几句,有时会被她们逗得哈哈大笑。然后,他又悄无声息地迈着习惯性的、规则的、左摇右晃的步伐离开了,正如进来时一样。有时,他只带一名朋友或一名副官,亲自驾驶一辆四轮敞篷马车,在仅有一名随从陪同的情况下微服出宫。然而,他更喜欢徒步穿越杜伊勒里宫的排房,信步塞纳河岸。在密友的陪同下,通常是勒皮克将军或弗勒里将军,他会徒步走几个小时的路,途中一言不发,时而凝视着河岸,时而注视着公园中欢快而又无忧无虑嬉戏的孩子们。其实,他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却不能像他们一样,因为他的娱乐受到官方礼仪的严格限制。这个孩子就是皇帝的儿子。皇帝深深地爱着他,就像深深地爱着上帝一样。为了爱子,在帝国倒塌之际皇帝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为了挽救爱子的性命,他曾两度差点儿了却此生。对强加在儿子身上的枷锁,拿破仑三世甚是烦恼。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乐趣呢!他多么希望儿子能和他们一样天真快乐、无拘无束,但宫廷礼仪却不容许,只能与宫廷里和他一样可怜的孩子经历那里特有的“童年”。

然而,一天下午,拿破仑三世梦想成真!他牵着儿子的手,把儿子带到杜伊勒里宫旁边的公园里嬉闹的孩子中间,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坐在不远处的大树下面,看他们玩耍。当有人认出皇太子时,周围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们闹哄哄地朝他们围过来,想一看究竟。镇定自若的皇帝对他们付诸一笑,向人群欠了欠身,然后把儿子推向嬉闹的孩子们。“去吧,”他说,“去和他们一块儿玩。”害羞的小太子先是犹豫了一下,突如其来的自由使他有点儿纠结—这可是第一次与“人”接触啊!“去吧,路路,”皇帝不断地鼓励道,“去和他们玩吧。很快,你就会发现他们多么友好。他们会慢慢接受你的。”那天,皇太子的确与平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了,而他的父亲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玩,内心充满喜悦,让人备感亲切。

回到杜伊勒里宫时,拿破仑三世释然开怀,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在有心人的脸上才能流露出来。用晚膳时,他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了这段小插曲。然而,没等他讲完,皇后脸色大变,粗鲁地打断了他的故事。“简直荒唐至极!”皇后愤怒地说道,“您为什么要让路易与那些他永远不该认识的、没教养的孩子一起玩呢?”

看着其他正在用膳的人,拿破仑三世表情痛苦。“不是所有的孩子,”他竭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反驳道,“不是所有在公园中玩耍的孩子都没教养。”

他欲言又止,先前洋溢在脸上的喜悦顿时凝固了。在这样的场合以及诸如此类的许多场合,年轻气盛的皇后总是出言不逊,咄咄逼人,浑然不知丈夫内心真实的想法,冷不丁便让丈夫颜面扫地。

我想我在其他著作中提到过皇后对皇太子冷淡无情的事。在皇太子成长的过程中,这位母后总是严厉地、几近苛刻地要求他的一言一行。从她身上他一点儿也体会不到一个孩子本应得到的来自母亲的、神圣的爱。然而,相比皇后,皇帝只能把对儿子的爱埋在心底。因此,一味地强调皇帝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或以此来衬托皇后对儿子的冷漠无情,是没多大意义的。简而言之,这会使进一步了解拿破仑三世性格中与生俱来的仁慈变得无据可考。或许他对其他人也是如此。他不仅对孩子和蔼可亲,而且对其他人,甚至是敌人,同样和蔼可亲。对此,我只举一例,足以说明他这种鲜明的性格。

当是否该免除菲利斯·奥尔西尼死刑的诉求被呈给拿破仑三世时,

大臣们一致认为这种大事应由内阁商议后定夺。于是,内阁随即召开会议。在会上,拿破仑三世据理力争,主张行使他的赦免权,而议员们坚决维持原判。一场异常激烈的争论就此爆发。会议持续了整整一晚上,但争论仍未平息,陷入了僵局。意识到僵化的局势即将带来一场政治危机时,他极不情愿而又悲伤地选择了妥协。

该事件只是拿破仑三世不为人知一面的一个真实写照,权且不论他是否是一位政治家。这种基调或许有失公允,但在我讲述与他有关的任何事件时,我没法做到回避他的真性情。

与欧仁妮皇后流露出的苍白无力的情感相比,拿破仑三世赤诚待人,十分珍视友谊。欧仁妮皇后也曾想让自己变得随和、平易近人,但这种尝试不久便失败了。拿破仑三世的性格与欧仁妮皇后恰好相反,他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一旦动起情来,便坚定不移,除非出现特殊情况。

勾心斗角、相互算计充斥着宫廷。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地方,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跻身宫廷便意味着飞黄腾达,将会得到无限荣耀。然而,精英之间难免意见相左,也不排除只为寻欢作乐而持悲观立场的资产阶级。在这样一个团体里,算计、竞争甚至敌对再正常不过了,同时也不可避免。因此,相互算计倒也显得公平。人们都对前途置若罔闻,于是不正之风兴起。人人利欲熏心,整天沉浸在寻欢作乐中。

面对宫廷中泛滥的不正之风,拿破仑三世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暗地里时刻关注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谁是谁非他心知肚明。因此,当有人厚着脸皮向他要这要那时,他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尽管他的朋友难免有时也卷入是非的旋涡,但他对朋友的信任却丝毫未减。事后,他和朋友谈及此事时,他们总是一笑了之。“不要自我辩护,”一天,他对一位因对手的忌妒而遭到诽谤的朋友说,“尽管有人对你风言风语,但我对你的信任一如既往。”

正因为他说的那些暖心的话,他赢得了臣民们的爱戴。说句公道话,即便在帝国崩溃之后,这些人仍对他不离不弃,誓死效忠。然而,有些权臣不堪忍受一再的攻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退出国民议会,离开杜伊勒里宫。

然而,权贵之间的相互算计并未因此而停止。久居宫廷的大臣、贵族以及其他精英仍然见风使舵,竭尽所能地排挤、算计那些不被皇帝宠幸的人。这些受到欧仁妮皇后支持、保护的贵族和佞臣目中无人、薄情寡义。因政见不合,他们费尽心思挖苦、辱骂那些具有特殊天赋的精英,如作家、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政治家。拿破仑三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臣们视杜伊勒里宫为某种形式的战利品,堂而皇之地搜刮、抢劫。任何一位新跻身于此的人都被视为眼中钉,禁止越雷池一步,除非他能出其右,或深得皇帝宠幸。

说到“抢劫”,这个词分量有点儿重。拿破仑三世的私人房间被分为几个等大的区域,部分是用于会客的,部分是家臣的。拿破仑三世视金钱如粪土是众所周知的,与大臣们对金钱的贪恋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要想从欧仁妮皇后那里“抢劫”任何战利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欧仁妮皇后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佩帕详细地记录了后宫的每笔花销。因此,没人能从欧仁妮皇后的开销中捞到一点儿好处,除非欧仁妮皇后恩赐。既然抢劫欧仁妮皇后无门,他们便把目光投向皇帝,对皇帝的东西几乎是想拿就拿。皇帝对这些抢劫行为熟视无睹。他惧怕无休止的争论,也疲于施以无尽的慈悲。他不是唯一一位意识到这种情况存在的人,勒皮克将军是为数不多敢于面谏皇帝此等丑闻的人之一。“陛下,您被抢劫了,”一天,勒皮克将军说,“如果您不下令终止这种挥霍之风,杜伊勒里宫不久将不属于您了。”

皇帝很伤心地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彻查此事或许有点儿困难,”勒皮克将军接着说,“您身边最忠诚、正直的三个人将受到牵连。”

考虑到将军这句话的严重性,事实再清楚不过了。事实上,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那些宣誓永远效忠他、随时准备好为他献出生命的人也在公然抢劫他。他们似乎没觉得这是对皇恩的亵渎,竟然把对皇恩的亵渎与对皇帝真正的爱混为一谈!这确实自相矛盾,是在拿感情做赌注。然而,我坚信,即便这些人从皇帝身上捞不到一点儿好处,他们对皇帝的忠诚还是毋庸置疑的。皇宫本就是这样,或许在杜伊勒里宫这个特定的圈子里,是与非的评判标准与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

杜伊勒里宫不仅有一套独立的道德标准,也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欧仁妮皇后的西班牙情结很重。即使在看别人玩哑剧字谜游戏时,她也忘不了低声祈祷。她成功地把具有西班牙风格的礼拜仪式带到了后宫。宫中的男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虔诚的信徒,一类是趁做弥撒的机会偷偷溜进情人闺房的花花公子。看到心仪的梦中情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女子顷刻之间变得轻佻无度,公然与情人在忏悔室里玩起了亵渎神灵的勾当。

接下来,我要讲个关于杜伊勒里宫中的宗教仪式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

欧仁妮皇后的母亲蒙蒂若夫人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信徒。每次见到女儿时,总忘不了问问皇帝灵魂净化的事情。“他对慈悲的上帝态度如何?”她经常会这样问,“他心中有圣母吗?他对上帝和圣母的态度如何?他做功课时认真吗?”

欧仁妮皇后总是这样回答:“皇帝与善良的上帝、圣母相处融洽。他例行弥撒、忏悔,对教堂总是很慷慨。”

的确是这样。拿破仑三世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他对宗教信仰的狂热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然而,只有当宗教教义与国家利益一致时,他才表现得很虔诚;他的这种宗教倾向俨然影响了整个国家对教堂的态度。为此,他竭力避免与皇后争执,更不愿看见岳母因宗教仪式问题对他唏嘘不已。他并非真正的虔诚,但表面上却不得不这样,在妻子的调解下,他开始拥护罗马教皇。他开始关注主教,并逐渐赢得了主教助理的好感。谈到这种拿腔作势的虔诚时—事实上,不得不这样做—拿破仑三世曾给几位挚友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御书房里只有他们几个人。御书房是皇帝唯一一个私人场所。只有在那里,他才可以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皇帝。

故事是这样的。在皇帝与皇后参加一次乡间宗教庆典时,皇后要求皇帝向上帝真诚地忏悔,认为此举可以拉近他与神职人员之间的距离。带头悔过,皇帝责无旁贷,但不巧的是,主教与神父—通常情况下负责听取忏悔—都不在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主教助理忏悔。拿破仑三世顽皮的秉性在他故作无辜的脸上一览无余。他幽默而又不失睿智地开始忏悔,但始终无法严肃起来。为使主教助理赦免自己的罪过,拿破仑三世竭力克制自己,不使场面失去控制。可怜的主教助理因领受的这个异常任务开始变得坐立不安。在忏悔室坐下时,他心里忐忑不安。当拿破仑三世开始忏悔时,你能想象到当时主教助理的表情吗?拿破仑三世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他打算给自己胡乱编造些罪名,以此来搪塞主教助理。每当拿破仑三世开始忏悔时,主教助理就急匆匆地连续咳嗽几声,示意他不要继续下去了。因为主教助理惧怕拿破仑三世坦白他的深重罪孽。拿破仑三世已注意到主教助理的滑稽伎俩。随着越来越紧促的咳嗽声,拿破仑三世停下了。“我仁慈的主教助理,你感冒很严重,”他说,“在你咳嗽未减缓之前,我将暂停忏悔。我罪孽深重,想让你继续听我忏悔。”

咳嗽声戛然而止,但主教助理显得更加迷惑不解。“陛下,”他说,“如果您愿意,我立即为您赦免。您的忏悔深深地打动了我。”

拿破仑三世坚持要彻底忏悔,而对面的主教助理则认为皇帝可以得到赦免了。“贵为皇帝,”他机智地说道,“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与您相提并论。因此, 我恳请您,陛下,请允许我给您开个小灶。”

被主教助理的机智弄得半惊半喜的拿破仑三世没继续纠缠下去。离开忏悔室时,他给主教助理留下了一笔不菲的资助费。

蒙蒂若夫人喜欢在宗教事务上指手画脚,经常自哀自叹。拿破仑三世对此诚惶诚恐。他不是因为这种哀叹而怕岳母。当初,要说有谁能够在拿破仑三世与他中意的未来妻子的婚姻问题上横插一杠的话,这个人非蒙蒂若夫人莫属。他了解皇后的过去,知道她的为人,也清楚她有时不分善恶,并刻意美化自己。他真心不希望年轻的妻子与她的母亲太过亲密。蒙蒂若夫人在巴黎时,每天都要去见女儿。回到西班牙后,她动不动就给女儿写信。

迎娶欧仁妮时,拿破仑三世已心无旁鹜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宝座寄托在这个女人身上。因为一些特殊的事件,他曾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尽管该念头不久便被这个年轻姑娘的威严打消了,但还是给他留下了疑问,就像所有的男人对自己的未婚妻都持有疑问一样。将怀疑埋在心底或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欧仁妮向拿破仑三世坦白她曾爱过其他人,这是的的确确的事。她曾随母亲去过许多时尚的温泉疗养地,在巴黎、马德里以外国人为主的奢靡交际圈里生活过。在这些地方,欧仁妮与那些爱慕她美貌的男士频繁幽会。因母亲的纵容与怂恿,她曾撕毁了几份婚约。拿破仑三世对她的感情史耿耿于怀。可见蒙蒂若夫人在触及道德底线时几乎是毫不犹豫的。

毫无疑问,蒙蒂若夫人的性格有点儿古怪,但她一直这样。她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带着一点儿现代都市女人的俗气,以女儿的姿色为荣,到处物色中意的女婿。这种类型的女人如今在地中海的沙滩上处处可见。当时,法属比利牛斯山脉地区因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兴起而被视为不二的度假胜地,那里也成了蒙蒂若夫人的首选地。

坐拥十万法郎年金的她每年夏天都会去海滨度假,通常是比亚里茨,秋季、冬季则选择在巴黎度过。由于几位权贵朋友,如曾任驻普鲁士公使的罗什朗贝尔侯爵,为她敞开了大门,她领着女儿,经常出没于各种“沙龙”。她是法兰西喜剧院、巴黎歌剧院的常客。在位于旺多姆广场的公馆内,她经常接见名流。云集“沙龙”的政客们无一例外地垂涎那位年轻姑娘的姿色,而年轻的姑娘以她惯用的伎俩使每位政客都徘徊在希望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蒙蒂若夫人倒也坦率、真诚。只要能给女儿物色到一个合适的郎君,流言蜚语甚至诽谤对她来说在所不惜。虽然女儿的婚事该有个“了断”了,但现在看来却遥遥无期。年轻的姑娘假装单纯,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然而,当被锁定的目标离开自己的视野时,她就会原形毕露,像珠宝商掂量手中的黄金有多重一样,反复衡量目标的价值,如目标分量不够,没有万贯家产,不能为自己的雄心壮志增砖添瓦,不合母亲的心意的话,她就会毫不客气地信手一扬,将他晾在一边。这位母亲对女儿可真是慈爱有加。尽管她以特有的方式疼着爱女,我们仍不禁感到震惊,因为这有违法国人的传统。有违常理的疼爱方式要么说明她真的很疼爱女儿,要么另有所图,而我们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如果这段可能的婚姻无利可图,即便对方身份显赫,亲王也好,大臣也罢,蒙蒂若夫人绝不心慈手软。在这场婚姻追逐赛中,她只以女儿的切身利益为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她的道德情操与人们嗤之以鼻的某些卖笑者的母亲如出一辙,只不过她既不贪婪,也不自私。

读者们或许还记得蒙蒂若夫人写给朋友罗什朗贝尔侯爵的那封信吧。信是在欧仁妮小姐与拿破仑三世的婚事定下来之后写的。这是一封谈心信,信中言辞切切,饱含真情。被这突如其来的喜事冲昏头脑的蒙蒂若夫人当时只有一个念想:她会从女儿的这段美好姻缘中得到什么,却没料到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当女儿成为皇后后,蒙蒂若夫人的地位随即发生了变化。然而,她却不得不遵守严格的宫廷礼仪。在内心深处,她或许渴望昔日的无拘无束。从此,她郁郁寡欢,以泪洗面,四处窥探,盘根问底,满腹牢骚,给拿破仑三世与欧仁妮皇后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为得到自己喜欢的奇珍异宝,她挥金如土。她的每笔花销在杜伊勒里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她给女儿写的一封封恳求信也传遍了杜伊勒里宫。如果她的行为不受约束的话,她将会拖垮杜伊勒里宫,但拿破仑三世却说她的行为并没什么异常。简而言之,蒙蒂若夫人绝非善类,但也不是罪不可恕。拿破仑三世受过她的影响,但绝不是事事言听计从。命运愚弄了她,而她却浑然不知。在皇帝的家庭生活中,她只不过是一位拥有漂亮千金的平民母亲,仅此而已。一位贵族某一天看上了她女儿,并与她女儿结为伉俪,但他却不漏声色地把岳母藏了起来。这只是上流社会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拿破仑三世。

在从前的著作中,我讲过很多趣闻逸事,并如实地叙述了拿破仑三世真实的家庭生活。以一个外人的眼光看待皇帝的家庭生活时,它和谐而又令人满意。然而,从皇帝与皇后名噪一时的分居期间相互来往的充满感情纠葛的信件中一探究竟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结合其实是不幸福的。一方面,他们如火如荼地爱着彼此,而另一方面,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使他们争论不休、相互算计,但他们谁也不愿离开对方,他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仓促成婚的。这种结合注定了不可避免的宿命。狂欢之后的冷静思考使他顿生厌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一切恰似幻觉。他能感受到的只是在他做出多次牺牲甚至蠢事后得到的物质上的短暂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最肤浅、最稍纵即逝的。他深感妻子与他分属两个精神世界。她对他的所爱所感要么一无所知,要么置若罔闻。他心中充满了辛酸。面对丈夫刻意的冷落,这位妻子尽管没真心爱过他,却毫不介意丈夫的款款深情、软磨硬泡与阿谀奉承。为了抚平受伤的虚荣心,她变得桀骜不驯,喜怒无常,惶恐不安,进而疑神疑鬼。这就是拿破仑三世传奇式的爱情,这也是欧仁妮皇后传奇式的爱情。

然而,他们也有过三年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要从他们的结婚之日,即1853年1月30日算起,直到1856年3月16日皇太子出生。自此之后,两人之间的亲密荡然无存。拿破仑三世抛弃了妻子,寄情于投怀送抱者。

当时,这位年轻的妻子或许还是有可能重新赢得丈夫的宠幸的。她在恋爱期间留给皇帝的好感,从那些由普罗斯佩·梅里美口述,以她的名义写给皇帝的,使皇帝陶醉的情书中可见一斑。尽管当时她已权倾朝野,但对如何经营婚后生活却一无所知。因生性冷漠、薄情,她能展现给别人的只有虚情假意。就这样,她无力左右丈夫对她的爱,而她的丈夫在经历了当初的激情与盲目的奢望后,猛然发现自己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他对此确信无疑。妻子不再令他满足,他无情地离开了她,就像情夫抛弃一位不再受宠的情妇一样,留下形单影只的她独自面对残酷的单相思。

如果皇后能对婚姻的认识再深一点点,他们的家庭生活指定会少许多孤寂。她或许有办法让心地单纯的丈夫回心转意,即便不能回到当初,但无疑会缓解两人之间持续发酵的冷战。然而,她有头无脑。在不断膨胀的自尊心的驱使下,她喋喋不休地埋怨,甚至数落皇帝。皇帝为此烦恼不已。慢慢地,他离家越来越远。他们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生性温和的拿破仑三世竭力避免与妻子正面交锋。每当看到怒火中烧、不依不饶的她时,他总是借机溜掉。无休无止的争吵使他不安,他开始讨厌自己的家。然而,只要他在皇宫里,皇后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找到他,然后继续缠着他。即便是在御书房—唯一可以让他缓一口气的地方,他也不是绝对安全。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他正埋头研习或会客时,书房的门会被悄悄推开。透过门缝,可以清楚地看到皇后的面容,她板着脸,神情焦虑,好像在探寻着什么。如果来客碰巧是一位女士,等会客结束后,一场狂风暴雨般的责骂之灾在所难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要看皇后的脸色。

拿破仑三世生性好色,并深得女人欢心。然而,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要是拿破仑三世能在自己的家中得到他想要的爱情与温存,他就不会到处猎艳了。分居或离婚也许就能一了百了,但这些途径—我已在其他地方做过说明—是不适合拿破仑三世的。他重获自由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内心浮躁,既无法重拾幸福,也无法静心履行帝王的职责。

欧仁妮皇后对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决策及私生活影响甚大。我们甚至觉得皇后在家中给拿破仑三世情绪上造成的不安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决策,削弱了他的意志。皇后倒显得无所不能。这种影响为帝国之后制定的让人嗤之以鼻的内外政策埋下了伏笔,进一步凸显了作为权力核心的拿破仑三世的软弱无能。结果,政客们渐行渐远,百姓离心离德。事实上,这种影响间接导致了1870年的战争。这无疑是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心理”解读—“心理”并不总是个浪漫的词。

为避免招致不必要的批评,同时为澄清我写这部著作的初衷,我已明确示意,我无心撰写第二帝国“史”—如果仅从“历史”一词所赋予的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通过描述特定的人、事以及相互交织的关系,我想给大家再现那个活生生的时代。有人执意曲解我的观点,但也有人赞同我。我不急于强调目的,也不急于表明立场,只希望能避免无谓的争论与批评。 指普法战争。

我讲述拿破仑三世私生活的基调一直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

人们熟知拿破仑三世在杜伊勒里宫的私生活并不怎么称心如意,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开怀大笑;人们也知道拿破仑三世皇帝身边有几位睿智而又贴心的朋友,这些人千方百计地为皇帝排忧解难。

当时,宫廷盛行玩哑谜猜字游戏,看“活报剧”。臣民们获悉后感到十分惊诧,严厉批评这种不正之风。杜伊勒里宫的“常客们”顿时警觉起来。接着,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应运而生,那就是所有发行的报纸都应尽量不刊载与皇帝、皇后有关的任何私事,甚至规定任何刊载有关皇室生活的外国报纸在流入本国之前应被没收。读者朋友们或许不会忘记这样一件事:皇后和大臣们当时都怒不可遏。为此,她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大谈特谈枫丹白露宫流行的一种哑剧字谜游戏,以此来发泄愤懑之情。

这里有一份颇有意思的私人笔录。笔录的内容既反映了宫廷对舆论的普遍恐惧,也不失偏颇地反映了宫廷对臣民的态度,并尽可能详实地再现了权贵们高高在上但事无巨细的精神世界。该笔录的作者说:

为保全皇后陛下的面子,所有在圣克卢宫以外地方发行刊载猎奇新闻的报纸都应受到禁止。这些报纸也会详尽报道贡比涅即将发生的每件大事。《蜡笔头报》在召开编辑事务会议后决定宫廷秘事不应公诸于世。理由如下:要是能读到拿破仑一世时期的《箴言报》 ,你最多能看到如“皇帝猎艳了”的简单报道。这给我们开了个好头。

这为愤愤不平的敌对分子继续他们的卑劣勾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善于抓住可利用的一切机会破坏、瓦解、颠覆甚至毁灭帝国。法兰西人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好色的君主不会是出色的统治者。农夫们挤在谷仓内,对宫廷的“奇闻趣事”—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评头论足,以此来打发漫长的冬夜。拿破仑一世对此心知肚明—《箴言报》言简意赅地报道“皇帝猎艳了”不过是说实话罢了。很多时候,即便是这样的报道也不会见诸报端。忧心忡忡的臣民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进而加重他们的负担。

我们认为,任何有关皇后日常梳妆打扮之类的报道都有失妥当。不需我们添油加醋、推波助澜,她已然“中枪”。 然而,这并非全部。法兰西人天生热爱猎奇,一旦有目标,无论是否亲眼目睹,猎奇心油然而生。尽管这有点儿奇怪,但却是事实。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旦百姓知道皇帝和皇后不顾他们的死活,恶意使成千上万的无辜民众蒙受灾难等诸如此类的消息,在包括我们在内的三千六百万法兰西人中传开,结果将会是什么样子—只能滋生更多的嫉妒,进而为接踵而至的诽谤提供线索。《蜡笔头报》不得不承认,报道是被一些鲁莽的傻瓜有意提供给那些四处探寻、伺机报“一箭之仇”的狡猾狐狸的。事实上,宫墙之内也暗藏着许多敌人。 《蜡笔头报》恳请禁止记者进入贡比涅,并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建议。从此,世人将无从得知宫廷的任何“奇闻趣事”了。

这些用铅笔写的文字出自一名匿名作者,像是普罗斯佩·梅里美的笔迹,极有可能是他写给欧仁妮的忠告—提醒她在将来的婚姻生活中这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们不能无谓地夸大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对那些像我一样试图从心理层面剖析法兰西第二帝国特征的人来说,它们无疑是有用的。至于后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我无从得知。我希望,在从那些曾使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纷繁杂芜的史料甚至意外事件中了解法兰西第二帝国那段奇特的历史时,后人比我少一份困惑、多一份理解。

在杜伊勒里宫,在皇帝和皇后的周围,还有什么事不使人困惑,还有什么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呢?

在前面的段落中,我们已经看到杜伊勒里宫对任何一件有可能使其暴露于公众视野中的事情是多么惊恐万状,那些独揽大权、掌握国家命运的权贵对任何一件有可能削弱他们权力、有损他们声望的事情多么心惊胆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君臣们一方面因他们的日常娱乐与生活细节见诸报端而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反复无常地继续充当着当时最时尚的轻歌剧中的角色。“撒旦”雅克·奥芬巴赫创作的轻歌剧不仅深受大众喜爱—演员们在舞台上怪诞的表演使他们大受鼓舞,备感自豪—也深受帝王将相、王公大臣、达官显贵以及军界要人的青睐。他们的双眼被愚蠢的虚荣心蒙蔽,对民众的嘲笑声置若罔闻,全然不知他们就是布姆将军和大公夫人取笑的对象,因为他们就是现实版的布姆将军和大公夫人。法兰西第二帝国带来的表面上的辉煌使他们不可一世,无心正视潜在的对手,而这些对手要么深藏不露,要么阳奉阴违。但百姓们却不买这个账,他们对剧中的角色指名道姓。为更透彻地了解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历史,我给大家提一条微妙的建议,请往下看。

我突然饶有兴趣地想起了雅克·奥芬巴赫。像一位老练的放映机操作手一样,他把一束强光投向人们的心里,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光。光带着强烈的仇恨,无情地蔑视一切甜美的幻想。“拙劣”的作品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