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共3册):精选100个成语故事,与孩子共同感受古人情味,汲取历史智慧,欣赏成语之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20:32:29

点击下载

作者:常青藤爸爸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共3册):精选100个成语故事,与孩子共同感受古人情味,汲取历史智慧,欣赏成语之美

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共3册):精选100个成语故事,与孩子共同感受古人情味,汲取历史智慧,欣赏成语之美试读:

序言

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上册)

狐假虎威

鹬(yù)蚌相争,渔翁得利

塞翁失马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叶公好龙

引狼入室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愚公移山

朝三暮四

井底之蛙

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

揠苗助长

盲人摸象

囫囵吞枣

杯弓蛇影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南辕北辙

邯郸学步

鱼目混珠

狼狈为奸

八仙过海

精卫填海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牛弹琴

谈虎色变

门庭若市

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中册)

扫码听故事音频:

闻鸡起舞

一箭双雕

千里鹅毛

大公无私

毛遂自荐

入木三分

三令五申

吴牛喘月

打草惊蛇

惊弓之鸟

完璧归赵

天涯海角

一诺千金

门可罗雀

雪中送炭

柳暗花明

车水马龙

骑虎难下

虎口余生

瓮中捉鳖

不求甚解

指鹿为马

草木皆兵

画饼充饥

胸有成竹

熟能生巧

夜郎自大

自欺欺人

同病相怜

先发制人

自投罗网

走马观花

鸡犬不宁

按图索骥

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下册)

扫码听故事音频:

自相矛盾

呆若木鸡

害群之马

螳臂当车

东施效颦

不耻下问

快马加鞭

五十步笑百步

出尔反尔

既往不咎

缘木求鱼

事半功倍

吹毛求疵

相濡以沫

欲速不达

量体裁衣

后生可畏

当仁不让

三人成虎

见微知著

望洋兴叹

老马识途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青出于蓝

杯水车薪

道听途说

易如反掌

良药苦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专心致志

出类拔萃

空中楼阁

 版权信息书名: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上册作者:常青藤爸爸出版方: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0年 01月 01日ISBN:9787516824900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言

早在2015年,“常青藤爸爸”APP刚开始制作第一批精品音频内容时,我们就把成语故事规划在内。成语是汉语语汇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也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成语呢?

中国的成语大多来源于寓言神话、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这些形式短小的固定词组承载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成语,讲述了一个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中华文脉;刻舟求剑、塞翁失马、掩耳盗铃等民间故事生动精辟而警醒,非常有教育意义,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优良的品格;螳臂当车、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等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华文化,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滋养。学习成语的过程就是孩子了解中华文明的过程。

成语大多是由四个字或八个字组成,字节鲜明清晰,字字珠玑,或优美生动,或意味凝练。当孩子们看到、听到这个成语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展开了一幅画面,这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而且,故事这种形式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并且喜欢的。一边听故事,一边学习语言与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学成语还可以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基础。

由于成语本身精练简明,以其简短的形式便可表示丰富的内容,所以,不管是经典读物还是儿童文学,其中都会涉及很多成语。孩子如果不懂得成语的意思,便不能领悟书中的内容。

同时,成语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知识点、考点。现在小学语文考试中常见的成语类考题包括成语填空、成语解析、成语分类等。虽说上学后也会专门学习,但是仅凭解释字面意思不容易让孩子记住并学会使用成语,而如果孩子之前已经通过故事的形式,对成语有了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则会让孩子学习透彻,理解到位,使用准确。

而且,学习成语对孩子写作文很有帮助,成语的使用在应试作文里绝对是加分项。所以说,学好成语,会为孩子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基础。

这套成语书共三册,精选了100个成语故事。第一册主要是寓言神话类成语,第二册是来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第三册是出自诸子百家的成语。

除了成语故事本身、释义和典故出处,为了让孩子更准确地使用成语,我们还特地编写了“活学活用”小版块,这也是本套书的一大特色。以往很多成语故事书只是将故事展示给孩子,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孩子甚至有些成人都一头雾水。而常爸的成语故事,不但“讲”故事,还将成语的应用场景教给孩子们,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每个成语故事都配有故事音频,有趣的亲子场景对话还能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和使用成语。

小小成语里蕴含着大智慧,小小成语也有大作用。讲故事学成语,沿循正确的轨迹,让我们一起陪孩子学习精妙的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吧!常青藤爸爸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学成语(上册)  扫码听故事音频:狐假虎威

成语故事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饥肠辘辘的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突然蹿了出来,被老虎一把抓住了。狐狸害怕极了,它可不想被老虎吃掉。突然,狐狸眼珠一转,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壮着胆子问老虎:“你知道我是谁吗?你怎么敢吃我?”

老虎愣住了:“你不过是一只狐狸!我为什么不敢吃你?”“我是上天派来的百兽首领,你要是吃了我,可就惹大麻烦了!不信的话,我带你到森林里走一圈,让你看看我的威风!”狐狸气势汹汹地说。

老虎听狐狸这么一说,吓了一跳,它慢慢松开了爪子,想要看看这只狐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能力。

狐狸神气十足地走在老虎前面。老虎半信半疑,跟在狐狸身后四处张望。兔子、松鼠、小鹿看到狐狸大摇大摆走了过来,好像和平常不太一样,都很纳闷。再一看,原来它的身后有一只大老虎!所有的小动物都吓得四处逃散。

老虎一看,以为狐狸真的是百兽首领,就把它放走了。其实,狐狸哪里是什么百兽的首领,它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

经典出处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楚策一》

释义◎

狐假虎威:原意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退百兽,后来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吓唬、欺压人。假,凭借,假借。

活学活用

小松鼠仓仓和妈妈来到一片松树林里找吃的,它们发现松林里长满了松果,十分欣喜,决定多摘一些带回家。摘着,摘着,仓仓发现不远处还有一只小松鼠也在摘松塔,它喊道:“嗨!你是谁?这里的松塔是我和妈妈的,不许你摘!”妈妈看到后说:“仓仓,松塔是大家的,谁都可以采摘,你不能因为妈妈在身边就狐假虎威,欺负其他小朋友呀!”鹬(yù)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故事

一场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天气暖洋洋的。

一只大河蚌从水里出来,它张开大蚌壳,露出雪白的蚌肉,舒舒服服地躺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鸟从天上飞过,它看到眼前的情景忍不住开始流口水。“呀,这么好吃的蚌肉,我可不能错过!”于是,它从空中俯冲下去,准备去啄食蚌肉。大河蚌看到情况不妙,立刻啪的一声把蚌壳合了起来,鹬鸟的长嘴巴被河蚌的壳紧紧地夹住了。它俩你啄我夹,互不相让,最后精疲力竭,都动弹不了了。

鹬鸟瘪着嘴巴,闷声闷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干!”河蚌也不甘示弱:“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饿死!”就在它们相持不下的时候,恰好一个老渔翁路过,看到了这一切,轻松地捉起鹬和蚌,回家去了。

经典出处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释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纷争不休,相持不下,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从中得利。也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活学活用

鸭妈妈带着鸭妹妹、鸭弟弟在池塘里嬉戏玩耍。突然,一条小鱼游了过来。鸭妹妹和鸭弟弟顿时争抢起来。它俩一会儿钻入水里,一会儿又浮到水面上。鸭弟弟好不容易叼住了小鱼,又被鸭妹妹抢了过去。鸭妹妹没有叼紧,小鱼嗖地弹出好远,岸边的一只鸬鹚看到了,迅速飞过来把小鱼叼走了。鸭妈妈看着两个垂头丧气的孩子,说:“这下谁都吃不到了吧,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塞翁失马

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住着一位老人,人们叫他塞翁。

有一次,塞翁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的领地去了。邻居们听说后都来宽慰他,塞翁却满不在乎,笑呵呵地说:“没关系,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塞翁丢了的那匹马居然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都赶来祝贺塞翁失而复得,可是塞翁却愁容满面地说:“唉!这也许不是个好兆头。”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是难得的好马,于是每天都骑着这匹马出游。一天,他打马飞奔,突然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纷纷跑过来安慰塞翁一家。塞翁谢过邻居之后说:“没关系,这件事也许没有那么糟糕。”

一年后,胡人突然大举入侵边塞。住在边塞附近的健壮男子都需要拿起武器去打仗,很多人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而塞翁的儿子却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活了下来。

经典出处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淮南子·人间训》

释义◎

塞翁失马:比喻因祸得福,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好事,常和“焉(安)知非福”连用。

活学活用

今天小熊一家很早就起床了,它们要去山那边郊游。熊妈妈切好了三明治,熊哥哥拿好了钓鱼竿,熊妹妹穿上了花裙子。正当熊爸爸去开车的时候,天色突然变暗,大雨哗啦啦地下了起来。由于道路太泥泞,大家只好放弃出行,小熊们沮丧极了!几天后,熊妈妈看新闻报道说,山那边由于暴雨太大,洪水淹没了好多村庄,不由得抚着胸口说:“看来我们上次没去郊游真是万幸啊!”熊爸爸也走了过来说:“是啊,这大概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很多羊。他每天早上赶着羊去山上吃青草,晚上再把这些羊赶回羊圈里。

有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他在羊圈四周检查,发现羊圈的围栏破了一个窟窿。一定是狼在夜里从这个窟窿钻了进去,把羊叼走了。

邻居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来劝他:“赶快把羊圈修一修,补上这个大窟窿吧!”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他的羊又少了一只。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愚蠢,懊恼地说:“我要是早点儿把羊圈补好,就不会又丢一只羊了。”说完,他立刻拿起工具补上了窟窿。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经典出处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

亡羊补牢:羊丢失了就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及时补救,以免再受损失。亡,丢失。牢,牲口圈。

活学活用

鸭鸭刚从神秘森林旅游回来,给爸爸妈妈带回了好吃的鱼干。可是当它打开背包时,发现鱼干都不见了!鸭鸭伤心地哭了起来。鸭妈妈拿来背包一看,原来包的底部破了一个洞,鱼干早就从这个洞里掉出去了。鸭妈妈立刻找出针线要缝好这个洞,鸭鸭却哭着说:“还缝它干吗?反正鱼干都丢光了。”鸭妈妈安慰它说:“可不能这么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以后你出门还要背这个包,再丢东西可就不好了!”画蛇添足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来很多门客帮忙。祭祀完毕,主人把一壶酒赏给门客,让他们分着喝。

门客们一看,这酒要是分着喝恐怕不够,给一个人喝还差不多。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与其大家都喝得不过瘾,不如让一个人喝。可是到底让谁喝呢?一个门客灵机一动,出了个主意:“不如我们来比赛画蛇吧,谁先画好蛇,这壶酒就让谁喝。”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公平,于是都在地上画起蛇来。

其中一个人画得特别快,片刻工夫,一条活灵活现的小蛇就画好了。他立即起身拿起酒壶,正要畅饮时,突然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显示一番。“瞧你们画得多慢,我就是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来得及!”说着,他左手拿酒壶,右手给蛇画脚。

没想到,这时候另一位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他一把夺过酒壶,哈哈大笑着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给它加上脚呢?”说完,这位门客扬起酒壶一饮而尽。而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失去了酒,真是懊恼极了。

经典出处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二》

释义◎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活学活用

今天是小白羊的生日,羊妈妈决定带它去拍一套好看的写真集,小白羊高兴极了!它把衣柜里所有的衣服都拿了出来,挑来挑去,终于挑中一件粉色的蓬蓬裙。可是穿上后,还是觉得哪里不太满意。突然,它看到妈妈的高跟鞋,兴奋地说:“你的高跟鞋好漂亮呀!可以借给我穿吗?”羊妈妈笑着说:“我的宝贝,你还是个小朋友,穿这件裙子就很漂亮了。如果配上妈妈的高跟鞋,那就有点儿画蛇添足了!”叶公好龙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叶子高,人们都称他叶公。叶公有一大爱好——非常喜欢龙。他衣服的衣带钩上刻着龙,喝酒用的酒器上雕着龙,就连他屋内的雕镂装饰也都是龙的图案。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拿起画笔画龙。叶公画的龙张牙舞爪,生动逼真,气派极了。

后来,天上的真龙听说凡间有人这么喜欢它,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叶公这么喜欢我,我应该拜访拜访他。”于是,这条百米见长的巨龙从天上飞到了叶公家的院子里。它兴奋地把大龙头伸进窗户,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转身看到巨龙,顿时吓得脸色煞白,头也不回地逃走了。

真龙觉得莫名其妙:“叶公不是喜欢龙吗?可我来了他怎么反而吓得逃走了呢?”

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像龙一样气派的东西罢了。

经典出处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五》

释义◎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好像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喜爱。好,喜好。

活学活用

鼠小弟最近迷上了各种英雄人物,而且时时刻刻琢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英雄。它经常感叹:“当英雄真好,我好想成为一个能帮助人的大英雄!”

一天晚饭后,鼠爸爸让鼠小弟帮着一起收拾碗筷,鼠小弟却说:“这些盘子、碗都好脏啊,我可不想收拾它们。”鼠爸爸笑笑说:“你不是很想当英雄吗?可是每一个大英雄都是从一件件平凡的、助人为乐的小事做起的,如果只是嘴上说说,不切实际地空想,那就是叶公好龙了。”引狼入室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牧羊人养了很多羊,他每天都要到山上去放羊。

有一天,一头狼突然出现在他的羊群附近。牧羊人紧张极了,他拿出弓箭朝狼射去,但没有射中,狼趁机躲开了。可是,狼并没有就此跑掉,而是远远地跟在羊群后面。牧羊人时时提防着。好些天过去了,牧羊人发现,这狼总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伤害过一只羊,偶尔还会帮他把想要离群的羊赶回来。而且有狼跟在后面,也不用再担心其他野兽来骚扰羊群了。

看到狼这样“友好”,牧羊人心想:“人们都说狼很坏,我看不见得,不如让这只狼做我的‘牧羊犬’吧。”

牧羊人彻底对狼放松了警惕,有时候狼即使混到羊群中,牧羊人也不会把它赶跑,他自以为这头狼已经被他驯化为“牧羊犬”了。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情要进城去,他把羊赶到草场上,拜托狼帮他看管羊群。牧羊人盘算着:办事情用不了多长时间,何况还有狼帮我看着,羊群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于是,他就放心地走了。

狼见牧羊人走远了,立刻冲着山林“嗷呜——嗷呜——”地嚎叫起来。过了一会儿,只见大大小小很多头狼从林子里疯窜出来。它们看起来饿坏了,纷纷冲到羊群中,大快朵颐了一番,然后又把没有吃完的羊都拖到了山林里。

牧羊人回来一看,草场上一片狼藉,狼跑了,他的羊也全都不见了!

经典出处

异史氏曰:“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

——《聊斋志异·黎氏》

释义◎

引狼入室:把狼引进自己屋里。比喻把坏人引到内部,自招灾祸。

活学活用

兔妈妈去镇上买菜了,家里只剩下兔姐姐和兔妹妹,它们玩得很开心。突然,“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响起,兔妹妹高兴地说:“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说着就要去开门。兔姐姐一把拉住它,说:“先从猫眼里看看是谁,这样比较安全。”姐妹俩悄悄一看,吓了一跳,门外竟然是一只坏狐狸!兔姐姐悄悄对妹妹说:“快去给妈妈打电话,千万不能开门,要不然就引狼入室了!”杞人忧天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在杞国生活着一个胆子非常小,而且有点神经兮兮的人,他常常会思考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午饭,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当他抬头看到头顶上蔚蓝的天空时,不由得自言自语:“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被活活地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天天都为这个问题烦恼、忧伤。朋友们看到他终日神思恍惚、脸色憔悴,都非常担心。

一个朋友去开导他:“老兄,你别担心,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我们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是在这些气体当中,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那个人又说:“那如果地陷下去了,该怎么办呢?”

那个朋友又回答:“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听到这儿,那个杞国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再也不自寻烦恼了。

经典出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列子·天瑞》

释义◎

杞人忧天: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杞,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忧天,担心天塌下来。

活学活用

小白羊最近很不开心,总是唉声叹气的。小灰羊来找它玩儿,却发现小白羊毫无兴趣,只是闷闷不乐地盯着草地看。小灰羊就问:“你为什么老盯着地上看呢?”小白羊愁眉苦脸地说:“唉,现在的天气一会儿凉一会儿热,万一哪天气温骤降,刚长出来的小草都被冻死了,我们就没有东西吃了,那该怎么办啊?”小灰羊听后大笑起来,说:“你真是杞人忧天!春天刚刚来到,天气会越来越暖和的,草也会越长越茂盛的,怎么会没吃的呢!”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范氏特别富有。后来,范氏被晋国其他贵族灭掉,家里的财产也被瓜分了。

有一天,一个小偷趁机翻墙进到范家的后院,发现小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钟。小偷觉得这大钟一定值不少钱,想把它偷走。可是这钟又大又重,别说他一个人,就是三五个大汉也不一定能搬得动,这可怎么办呢?“哎,有了!我把大钟砸碎,分几次把它拿走不就行了吗?”于是,小偷拿出榔头朝钟敲了下去。榔头落在钟上,发出一声巨响。他惊出一身冷汗,迅速朝四下望了望,还好没有人发现。“不行不行,这声响太大了,万一把其他人招来就坏了。我得想个办法。”小偷踱来踱去想主意。“对了,我把耳朵堵上不就听不到敲钟的声音了吗?”说着,他就拿出布条把自己的耳朵塞得严严实实,然后举起榔头使劲地敲。殊不知,嘹亮的钟声早已传向了远方。

人们听到钟声,立刻冲了进来把小偷捉住了。这个小偷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钟声,这种想法真是太荒谬了。

经典出处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

掩耳盗铃:由掩耳盗钟的故事演变而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捂住耳朵。

活学活用

熊妈妈让小熊闹闹给奶奶送蜂蜜。可是走到半路上,闹闹突然觉得肚子好饿,它心想:我打开罐子偷偷吃一些,然后再封好口,奶奶一定不会发现!于是,闹闹一路上馋得吃了好几次。到了奶奶家,它把蜂蜜罐交给奶奶,还特意说:“一路上我都没打开吃哦!”奶奶看着粘在罐子周围的蜂蜜说:“吃了就要承认,掩耳盗铃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呀!”闹闹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黔驴技穷

成语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黔地是没有驴这种动物的,大家也都没有见过驴。后来,有个人从外面运来一头驴。运来之后,这人发现,驴干活没有黄牛有劲儿,拉车也没有马利索,吃得不少脾气还很不好,有一天竟然还踢了他一蹄子。这人生气极了,就把驴赶到深山里去了。

这头驴到了深山里,可就撒开了欢儿,整天在林子里游玩,饿了吃青草,渴了饮泉水,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有一只老虎见到驴,心想:“这是哪里来的庞然大物啊,看上去好像很厉害,我还是离它远一点儿吧!”但是观察半个多月后,老虎发现,这头驴整天就是吃草散步,偶尔叫唤两声,和牛羊好像没什么区别。渐渐地,老虎就不怎么害怕了。

一天,老虎小心翼翼地靠近这头驴。它先是用爪子碰了一下驴。这驴以前也没有见过老虎,就叫唤两声表示抗议。见没有什么威胁,老虎的胆子大了起来。它用爪子使劲抓驴的肚子。驴很疼也很生气,抬起蹄子踢了老虎一脚。老虎又抓了两下,驴还是用蹄子踢它,还加上两声嘶鸣。老虎心里想:“这驴也就会这两招,没什么了不得的本领嘛!”于是,老虎跳起来,“嗷呜”大吼一声,张开大口对着驴的脖子咬了下去,心满意足地饱餐了一顿。

经典出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hǎn),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三戒·黔之驴》

释义◎

黔驴技穷:仅有的一点儿本领也用完了。黔,今贵州一带。穷,尽。

活学活用

森林里举行歌咏比赛,小黄莺、百灵鸟、山雀等都去参加了。小黄莺觉得自己唱得最好,因为它在家里已经练习很久了。可是等到正式比赛,小黄莺只会一种唱法,当评委请它再换一种唱法时,小黄莺顿时傻眼了。其他鸟儿都讥笑它:“看看,黔驴技穷了吧!”比赛失败的小黄莺难过极了,猫头鹰爷爷却安慰它:“小黄莺,不要灰心丧气,以后只要广泛学习,虚心求教,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的!”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艺十分高超。相传有一年,梁武帝要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领命前去,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像真的一样。

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发现墙壁上画的龙身和龙头虽然很威猛气派,龙爪也像能伸出墙外一样, 但是却有个缺陷——这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人们很疑惑,问张僧繇:“您画的龙怎么都没有眼睛啊?”张僧繇笑了笑,说:“诸位有所不知,我要是给这几条龙点上眼睛,它们就会破壁飞走了。”

这种说法太荒谬了,大家谁都不相信,都觉得他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诸位不信的话,我就给其中的两条点上眼睛。”

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这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就在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却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透过雷电,人们隐隐约约看到被“点睛”的龙破壁而出,张牙舞爪地飞向了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没有被点睛的龙都在,而被点睛的龙早已不知去向了。

经典出处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历代名画记·梁》

释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活学活用

新年快到了,小白兔要给好朋友小灰兔画一幅画作为礼物。很快,画作完成了,小白兔却不太满意。这时兔妈妈走了过来,看着画说:“试试在绿草地上画几朵小花怎么样?”小白兔立刻拿起画笔补画了一些小花,画面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小白兔笑着说:“看来这几朵小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呀!谢谢妈妈!”愚公移山

成语故事

相传太行和王屋两座山原本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方圆七百里,数千丈高。外面的世界被这两座山挡得严严实实。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山林和云雾缭绕的怪石。人们想要走出这大山,需要辛苦走上大半日,出入非常费力。

在山脚下,住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有一天,他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说:“我们全家一起把门口的王屋、太行两座山移走吧!”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提出了疑问:“老头子,就凭你的力气,恐怕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铲不平,怎么可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呢?就算你能把山移走,可是挖出来的石头和土块又堆到哪里去呢?这堆起来不就又是一座山了吗?”

大家出主意说:“渤海距离咱们这儿不远,我们可以把土石都丢到渤海边上。”

于是,第二天愚公就率领着儿子、孙子,一队人挑起扁担、拿着锄头开始挖山。他们挖土、砸石头,积攒成堆后,再用竹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家的寡妇有个孩子,才七八岁,也跟着愚公一起移山。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没有停歇过一天。即使刮风下雨、生病受伤,也挡不住他们移走两座大山的决心。

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忍不住讥笑愚公:“愚公啊,你简直是太愚蠢了!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挖几年啊?你剩下的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了,又能把这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笑呵呵地说:“智叟啊,你真是太顽固了。就算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我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这两句话说得智叟无言以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将它报告给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打动,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从此,愚公家门前平平坦坦,从冀州的南边一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经典出处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

释义◎

愚公移山:借指有决心和毅力,知难而进,不怕困难。

活学活用

小蚂蚁家的门前有条宽阔的河流,蚂蚁一家每次到河对岸,总要绕很远的一段路,才能过河。这天,蚂蚁爸爸对家人说:“我们每次去河对岸,真是太不方便了,不如在家门前建一座小桥吧!”蚂蚁妈妈说:“这么宽阔的河流,我们得建到什么时候啊?”蚂蚁爸爸摆摆手,笑着说:“怕什么呢?只要我们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不愁建不好一座小桥!”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宋国人在家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喂猴子橡子吃,带猴子出去散步。时间久了,猴子竟然也能听得懂他的话了。

可是后来,宋人的家境没那么富裕了。于是,他想把猴子们的食物减少一些。他拿起装橡子的竹筐,走到后院对猴子们说:“猴儿们,咱家的粮食不多了,以后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四个,你们看怎么样啊?”猴子们一听橡子少了,心想这怎么可能吃得饱?一个个都躺在地上撒泼打滚,表示抗议。

宋人一看,赶忙改口说:“哎呀!要不这样,每天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四个,比之前多了一个,它们非常满意,高兴地拍起了巴掌。

经典出处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齐物论》

释义◎

朝三暮四:原指用名义上改变而实际上不改变的手法欺骗人。后形容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活学活用

皮皮是一只很顽皮的小熊,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前天妈妈刚给它报了熊伯伯的爬树班,今天皮皮就不想学了。它对妈妈说:“妈妈,爬树实在太没意思了,我想去学游泳。”妈妈严肃地说:“皮皮,学习要有耐心,你这样朝三暮四,最后可什么都学不会啊!”  井底之蛙

成语故事

在一口枯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从小到大,它都生活在这里,从来没有踏出过井口半步。

有一天,青蛙正倚在井口休息,一只海龟走了过来。青蛙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陌生人了,看到海龟后,立刻热情地跟它搭话:“嗨,龟兄!你是从哪里来的?”

海龟慢吞吞地说:“我从东海来。”

青蛙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就问海龟:“东海是什么地方呀?那里有我这井里住得舒服吗?你看,这井底的水不深但是温度适宜,特别适合泡澡;要是觉得泡澡没意思,可以跳到泥沙中打个滚儿;傍晚的时候还可以跳到井口乘凉;深夜再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我觉得,再也没有比这里更舒服的地方了。”海龟探着脑袋往井里瞧了瞧,只见这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青苔的泥水,散发出一股臭味。

听着青蛙滔滔不绝的夸赞,海龟问:“蛙老弟,你难道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吗?”

青蛙摇了摇头:“井底的世界这么美好,我为什么要去看什么大海呢?”

海龟笑了笑:“和水井比起来,大海是浩瀚无边的。传说数千年前,十年中有九年暴雨成灾,但是那也没能让海水加深;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但是海里的水也没见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有多么广阔。在大海里畅游,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呢!你这小小的井底,实在是不值一提啊!”

青蛙听完,瞪着两只鼓鼓的眼睛,吃惊地呆立在原地,直到海龟走远了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经典出处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庄子·秋水》

释义◎

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眼界狭窄、见识浅陋的人。

活学活用

驴小弟、兔哥哥在一起聊天。驴小弟说:“乡下可真好呀!我觉得世界上哪儿都不如咱们的家乡!”兔哥哥笑笑说:“也不能这么想,听说不远处的小镇就比我们这里繁华多了。我们也要多出去走走看看,长点儿见识,否则就成井底之蛙了。”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位非常勤劳的农夫。每天天刚亮,他就去田地里劳作。

有一天,农夫在地里翻完了土,感觉很累。于是,就坐到田埂上歇息。突然,砰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跳。他循着声音望过去,只见一只肥嘟嘟、毛茸茸的兔子四脚朝天躺在树桩旁边。原来,这只兔子跑得太快,不小心一头撞到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高兴极了,他放下锄头,拎起兔子,一溜烟儿跑回家,让妻子做了一盘美味的兔肉,一家人饱餐了一顿。

吃完饭,农夫拍着圆滚滚的肚皮说:“兔子肉实在是太好吃了!依我看,以后再也不用种地了,就守在树桩旁边,等着兔子撞上来。”

第二天早上,农夫什么农具都没拿,直接跑到了田里。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树桩,期待有兔子再一次撞上去。

几分钟过去了,没动静,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动静……就这样,农夫从清晨等到正午,从正午等到日落。第二天,他又去树桩旁守候。一连过了许多天,可是再也没有兔子撞上来。而农夫的田地因为没人管理,长满了杂草,庄稼全完了。

经典出处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释义◎

守株待兔:守着树桩等兔子撞上来。后用来比喻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株,树桩。

活学活用

熊伯伯家的玉米被偷了,它立刻向灰熊警长报了警。经过一番侦查,灰熊警长确定嫌疑人是邻村的大懒熊,于是带领大家埋伏在村口。大伙儿觉得很奇怪,灰熊警长说:“这儿是大懒熊回家的必经之路,我们就在这里来个‘守株待兔’,到时一定能抓     住它!”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个南郭先生。他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本事。有一天,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听合奏,想要组建一支三百人的乐班。他眼珠一转,立刻冒出来一个主意:“既然是合奏,那么,如果我混在里面假装吹竽,一定不会被人发现的。”

想到这里,他赶紧去买了一支竽,回家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就大摇大摆地去报名。招募人请他现场演奏一曲。只见他怀抱着竽,装出一副大师风范,说:“我五岁学习吹竽,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我吹竽时鸟兽会跟着起舞,花草会合着节拍摆动。不过,恕我无法为您演奏。因为我每次吹竽之前都要焚香沐浴,此时什么都没准备,不能冒冒失失地演奏。”招募人觉得这位南郭先生儒雅稳重,一定是位高人,就把他招了进来。

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是他善于观察。演奏的时候,他总是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儿偷偷看别人。别人吹,他就跟着吹;别人摇晃身体,他也跟着摇晃。反正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还装出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了,愣是没有人发现他压根儿不会吹竽。

可惜好景不长,一天,喜欢听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虽然也爱听吹竽,但他只喜欢听独奏。他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些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先生得到消息后,觉得这次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经典出处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释义◎

滥竽充数:借指没有本领的人混在行家当中充数。有时也用于自谦。滥,失实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活学活用

羊爸爸非常重视小羊们的学习。刚吃过早饭,羊爸爸就说:“孩子们,把昨天学习的古诗集体背诵一下吧。”小白羊、小花羊、小灰羊立刻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可是,羊爸爸发现小花羊不仅口型对不上,神情也慌慌张张的。等到背诵结束,羊爸爸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不会背,在里面滥竽充数呢!”小花羊听后羞红了脸。揠苗助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是个急性子。他瞅瞅别人家的禾苗,又看看自家的,怎么看都觉得自家的禾苗长得太慢了。农夫连着看了好几天,可是,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焦急地在田间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怎么办呢,真是急死我了,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啊!”

突然,他灵机一动,一个主意冒了出来。只见他弯下腰,手握一棵禾苗,连根往上拔,这样禾苗好像突然高了一大截。就这样,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都往上拔了一截,累得他腰酸背痛,气喘吁吁。但是望着一棵棵拔高了的禾苗,他心里美滋滋的。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直到把田地里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了,才筋疲力尽地回家了。

一进家门,农夫就对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也没白费力气,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觉得很奇怪,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糟了!之前还绿油油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经典出处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揠苗助长:拔高禾苗,帮它成长。比喻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求其速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揠,拔。

活学活用

兔小弟今年四岁了,兔妈妈决定让它多学一些知识,于是给它报了五六个学习班,有画画的、弹琴的、算数的、写字的等等。每天晚上,兔小弟回到家,还要听兔爸爸讲解种植胡萝卜的方法。兔奶奶看到这种情况,担忧地对兔妈妈说:“让孩子多学习是好的,可一下子学习这么多知识,就好比揠苗助长,对它的成长可不利啊!”盲人摸象

成语故事

从前,有几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他们看不见,就只好用手摸。

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就像又长又粗的大萝卜。”

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说:“不对,大象就像一只用来筛糠的大簸箕。”

摸到大象脑袋的盲人说:“也不对,大象摸上去又硬又圆,就像是一块大石头。”

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你们都说错了,像用来舂米的圆木棒。”

摸到象脚的盲人说:“有点像舂米的木臼,但是比木臼大多了。”

摸到大象背部的盲人说:“大象又宽又大,就像一张床。”

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说:“明明像一只装东西的大瓮。”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不不不,像一根粗粗的绳子!”

……

他们七嘴八舌,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他们只了解了一部分,却以为自己知道了全貌,所以,他们没有一个人说得对。

经典出处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槃经》

释义◎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认识和了解就妄加猜测,以偏概全。

活学活用

咪咪兔和乖乖兔在一起聊天,咪咪兔神秘地说:“昨天我在森林里看到一头独角兽,太神奇啦!”乖乖兔怀疑地问:“据说独角兽是不存在的,你怎么能见到独角兽呢?”“哎,可别不信,那个大家伙长着长长的硬角,不是独角兽是什么!”咪咪兔笃定地说。“哈哈,你怎么能根据一只长角就判定它是独角兽呢,这简直是‘盲人摸象’嘛!也有可能是犀牛或者长角羚羊呢!”乖乖兔笑着说。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位老先生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小孩子读书识字。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

恰巧老先生的一位好友来拜访。这位好友是中医,深谙养生之道,他对孩子们说:“吃梨子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是梨子性凉,吃多了脾胃会受到损伤;而大枣恰恰相反,对脾胃有好处,但吃多了却会损坏牙齿。所以两种都不能吃得过量。”

听了这位中医的话,一个最愚钝的学生想了半天说:“这个不难,我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我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这样就不会伤到我的脾胃。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说着,就拿起一个大枣,仰起脖子,想要整个儿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阻。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是没完全弄懂他的意思,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周围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经典出处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湛渊静语》

释义◎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不经咀嚼。比喻读书等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囫囵,整个儿的。

活学活用

小猫咪奥想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于是从图书馆借回十几本书,有讲艺术的、科学的、地理的等等。几天后,咪奥信心满满地对妈妈说:“我把借来的书都读完了,我已经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了。”猫妈妈说:“既然这样,那我考考你书中的知识吧。”猫妈妈一连提了几个问题,咪奥一个都答不上来。猫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要认真理解,反复思考,更要循序渐进。像你这样囫囵吞枣似的读书,是不可取的。”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

古代,一个叫应郴(chēn)的县令在家中宴请下属杜宣。两人坐在一起畅聊,甚是投机。晚饭时间到了,应郴吩咐家人端上饭菜,斟上好酒,他要和杜宣喝上几杯。

席间,杜宣把酒杯凑到嘴边刚要饮,突然发现自己的酒杯里有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红色的小蛇!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抖动,这小蛇也在来回扭动。但是,碍着县令的面子,杜宣咬着牙把这杯酒喝了下去。

回家后,那酒杯里的小蛇一直浮现在杜宣的脑海里。他越想越害怕,甚至觉得肚子越来越疼,仿佛有条小蛇在蠕动,从此一病不起。家人找来名医为他看病,他的病情却一天天加重。

县令应郴听说杜宣病重,前去探望。应郴问杜宣病因,杜宣便将当日宴席上酒杯中有条小蛇的事情和盘托出。应郴觉得蹊跷,自己家中的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

回到家中,他命人拿来当日喝的酒和酒杯,坐在杜宣那天坐的位置上。当他端起酒杯往里看的时候,酒杯里果然若隐若现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讶地四下巡视,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就在座位后面的墙壁上方,挂着一柄红色的弓,这弓正好倒映在酒杯里,看上去就好像是一条蛇!

应郴赶紧命人把杜宣和家人请到了自己家中。杜宣看了看酒杯里的“蛇”,又看了看墙上的弓,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不久,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健康!

经典出处

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郴还厅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风俗通义》

释义◎

杯弓蛇影: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己惊扰自己。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

活学活用

晚上,小熊突然哭着跑到妈妈的房间说:“我想和你一起睡,窗户外面有坏人!”熊妈妈来到小熊的房间,打开窗户仔细瞧了瞧。原来,院子里的树被风吹着,晃动的影子好像有人在走动。熊妈妈安慰小熊说:“你看,只是树影而已,哪里有坏人?可别‘杯弓蛇影’地吓自己了!”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要坐船渡江去朋友家做客。

到船上坐定,楚人从腰间拿出自己心爱的宝剑开始擦拭,这把宝剑剑鞘上装饰着琉璃和宝石,看上去华丽极了。突然哗的一个浪头打过来,吓了楚人一跳。他手一松,只听咕咚一声,宝剑掉到了江里,溅起一股水花,一眨眼就没了踪影。

船夫一看,赶忙说:“我先停船,您快下水去捞吧!”

楚人却不慌不忙地说:“不忙不忙,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先做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我再去捞吧。”说着楚人从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刚刚剑掉下去的船身上刻了一道线。

船夫说:“船一直往前开,剑却不会跟着走。等到岸了,您的剑早就不知道沉到哪里去了,怎么可能捞得回来呢?”

楚人自信地说:“莫急,等船到岸,我自然有办法找回我的剑。”

船慢慢靠岸了,等船一停稳,楚人把手伸进刚才做记号的地方的江水中,想捞起自己的宝剑,却怎么也找不到。船夫笑道:“别找了,您是找不到的。船一直在前行,而剑却没有随着船前进,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经典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释义◎

刻舟求剑:在宝剑落水的船边刻上记号,船停后,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舟,船。求,寻找。

活学活用

驴小弟和朋友们在山上玩,发现心爱的铃铛不见了,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大家劝它四处都找找,它说:“铃铛是在山上发现丢的,就一定要在山上找。”小虎说:“你这样寻找,无异于刻舟求剑,咱们试着去来时的山路上找找,没准儿是在路上掉的呢。”驴小弟听后,顺着山路下去,果然找到了它的铃铛。买椟还珠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做珠宝生意。他有一颗非常名贵的珍珠,为了卖个好价钱,楚国人便动脑筋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有了高级的包装,就更能提升珍珠的价值。

于是,楚国人请来一位手艺高超的匠人,让他为珍珠打造一个漂亮的木盒。匠人选用上等的木兰做了盒体,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木盒外面装饰了闪亮的珠子、宝玉、翡翠,还精雕细琢了许多漂亮的花纹。

楚国人满意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把珍珠放进木盒,拿去售卖。很多人都上前来围观。一个郑国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欣赏了半天,终于出高价把它买了下来。

可是这个郑国人还没走几步又折了回来。只见他打开木盒,将木盒中的珍珠取出来说:“先生,您忘了把珍珠拿出来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说着郑国人把珍珠交到楚国人手中,拿着盒子美滋滋地离开了。

楚国人拿着那颗被退回的珍珠,诧异地愣在那里。他原本以为郑国人欣赏的是宝贵的珍珠,可是没有想到,却是被这木盒包装吸引,让人哭笑不得。

经典出处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买椟还珠:买了空盒子,退还了里面的珍珠。形容迷惑于表面的华丽,而忽略了实际。也比喻眼光欠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椟,木匣子。还,退还。

活学活用

小丑鱼特别喜欢铅笔、橡皮、本子这些文具。一次,它在文具店里看到一支自动铅笔,放在一个精美的包装盒里,立刻央求妈妈给自己买下来。鱼妈妈答应了小丑鱼的要求,可是小丑鱼一转身,就对妈妈说:“喏,这支铅笔送给姐姐好了,我只留盒子就够了。”妈妈听了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买椟还珠啊!”郑人买履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郑国人,有一天,他去田里干活,一不小心被锄头绊倒摔了个大跟头。郑国人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低头一瞧,鞋被戳出了一个大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两个。破成这样,恐怕没有办法再缝补了,郑国人决定第二天到邻村的集市去买一双新鞋。  

他家离集市很远,他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给他买鞋都是提前用绳子量好尺寸,然后带着绳子去买鞋。于是,郑国人也找来一段细绳,学着母亲的样子,量出了脚的长度。

第二天一大早,郑国人就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到了集市,他东瞧瞧西看看,看到街角有一面旗子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履”字,那正是卖鞋的摊子。他走过去挑了好半天,终于选中了一双结实耐用的粗布鞋。卖鞋的小贩问他要多大尺码的,郑国人把手伸进兜里去摸绳子。“糟糕!我忘记拿量好尺码的绳子了!”郑国人大叫一声,扭头就往家里跑。等他回到家取好绳子,再气喘吁吁地跑回集市,集市早就散了。

有人说:“要绳子干什么,你给自己买鞋,用你的脚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

郑国人说:“那可不行,没有这绳子,一定买不到合适的鞋子!”

经典出处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郑人买履:意在讽刺那些墨守成规,生搬教条,而不考虑客观实际的人或做法。郑人,一个郑国人。履,鞋。

活学活用

兔妈妈正在做午饭,咪咪兔也来帮忙。兔妈妈说:“你把这根胡萝卜切成片吧。”咪咪兔问:“萝卜片切多厚?”兔妈妈回答:“大概一厘米厚吧。”咪咪兔听了,立刻拿来尺子,一边量一边切,兔妈妈看到后哈哈大笑,说:“拿着尺子切萝卜,你这可真是郑人买履啊!来,妈妈教你!”南辕北辙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魏国人听一位来自楚国的朋友说,在楚国做生意能赚大钱。于是,他决定要去楚国闯荡一番。

可是,这位魏国人从来没有去过楚国,临行前,魏国人仔细地向那位朋友打听:“兄台,楚国距离这里路途遥远,你是怎么来到我们魏国的?”朋友说:“我挑了匹好马,准备好充足的路费,还雇了一个技术很好的车夫,然后一路向北,就来到了魏国。”魏国人一听,在心里牢牢地记住了几个词:好马、充足的路费、技术好的车夫、一路向北……他立刻赶到集市上,买了匹上等的良马,一辆华丽舒适的马车,又请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车夫,带着剩下的盘缠,他就指着北方让车夫赶着马车出发了。

为了能早点赶到楚国,魏国人一直催促车夫快些赶车。

晚上,他们住进了客栈。客栈里的小厮问魏国人:“您这是要去往哪里呢?”

魏国人说:“我要去楚国。”

小厮说:“楚国在南边,您得往南走。”

魏国人说:“我的马好!”

小厮接着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魏国人又说:“我的路费充足!”“路费虽多,但路不对,您还是到不了楚国啊!“我的车夫赶车技术一流,他驾驶的马车跑得很快,我怎么就到不了楚国呢?”

小厮哭笑不得:“您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啊!”

魏国人一个字也听不进去,气呼呼地吩咐车夫套上马车,继续向北驶去了。

经典出处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策·魏策四》

释义◎

南辕北辙:本要往南边去却驾车向北走。后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辕,车辕,车前驾牲口的直木。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活学活用

蛋壳鸭越来越胖,连走路都很吃力。它信誓旦旦地对大家说:“我一定要在一个月内减肥成功!”一天,鹅妹妹在甜品店里看见蛋壳鸭正在大口吃着甜甜圈。鹅妹妹走上前,对蛋壳鸭说:“蛋壳鸭哥哥,你说要减肥却在这里吃甜甜圈,简直是南辕北辙呀!你要多吃蔬菜多运动才行!”蛋壳鸭放下甜甜圈,羞红了脸。邯郸学步

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位少年,他家境较好,长相也算得上斯文秀气,但却不大自信,喜欢模仿别人。看别人穿什么好看,他就穿什么;看别人吃什么,他也跟着吃什么。连站立和坐姿都觉得别人更加高雅,时时刻刻在模仿别人。

这天,燕国少年听朋友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美,就决定去邯郸一看究竟。一到邯郸,他甚至没有休息片刻,就跑到街市上去看人们走路。他惊喜地发现,朋友说得一点儿没错,邯郸人走路太好看了:小孩走路乖巧可爱,老人走路气派有风度,女子走路婀娜多姿——邯郸城里的人们走路竟然全都这样优雅得体!

少年看得入了迷,羡慕极了。于是,他决定留下来学邯郸人走路。然而,没过多久,他不仅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本怎么走路也忘了。他试了几次,都不知道该如何迈开步子。最后,只好手脚并用,爬着回家了。

经典出处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释义◎

邯郸学步:到邯郸学习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都忘掉了。也比喻照搬照抄,出乖露丑。邯郸,战国时赵国国都。

活学活用

兔哥哥刚从大城市回来,说话、吃饭、走路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午饭时,兔哥哥滔滔不绝地说着外面的见闻,还让妈妈给它准备精致的餐具。兔爸爸却说:“孩子,外面的世界虽然好,但是也要有借鉴性地参考,否则就成了邯郸学步,好的没学来,自己擅长的也丢掉了!”鱼目混珠

成语故事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南来北往的生意人,一户是打鱼为生的渔夫。

生意人经常到外地采购货物。一次,他在一家珠宝店中发现了一颗光彩照人的珍珠,喜欢得不得了,当即把这颗珍珠买了下来。生意人回到家,把珍珠拿给邻居渔夫看,渔夫说:“真是一颗名贵的珍珠!我家也有一颗祖传的珍珠,看上去比你这颗还要大。”

后来,两人先后染上一种怪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郎中,声称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生意人和渔夫赶忙请郎中给他们把脉看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郎中开出了药方,并嘱咐他们要用珍珠粉配着这些草药送服。

郎中走后,生意人怎么也舍不得把那颗稀世珍珠做成药品,于是只吃了药方上的草药。而渔夫认为救命要紧,就把祖传珍珠的一部分研磨成粉,调制成药物吃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两个人的病情仍旧不见好转,家里人十分着急,又为他们找来了那位郎中。

经过询问,生意人如实相告,自己并没有把那颗名贵的珍珠磨成粉。而渔夫则说,自己确实按照郎中的方法用珍珠粉配药,却并未奏效。郎中觉得奇怪,就让渔夫拿出剩余的一部分珍珠查看。郎中仔细一看,说:“这哪里是珍珠,分明就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称珍珠,怎么能治好你的病呢?”

经典出处

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jiǎ)。

——《参同契·卷上》

释义◎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活学活用

山羊大叔非常喜欢收藏古董玩物。一天,小黑羊对它说:“山羊大叔,我刚买了一块很漂亮的玉石,您可以帮我鉴定一下吗?”山羊大叔仔细看完,说:“这可能是块假玉石。”“啊!不可能呀,还有证书呢!”小黑羊惊讶地说。“有证书也有可能是假的,现在很多不法商贩拿仿冒品来鱼目混珠,你快去找卖家退货吧!”山羊大叔着急地说。狼狈为奸

成语故事

传说,狼和狈属于同类动物,外形相似,性情相近。唯一不同的是,狼的两条前腿长,两条后腿短;狈的两条前腿短,两条后腿长。狈没法自己走路,需要趴在狼的身上,让狼驮着才能出行。没有狼,狈寸步难行,但是狈很聪明,总是能帮助狼捕捉到猎物,所以一直生活在狼群之中。

有一次,狼和狈来到一个农户家的羊圈外,听到里面的羊咩咩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