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0:35:37

点击下载

作者:(美)凯勒,(美)帕帕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美)凯勒,(美)帕帕森设计排版:昀赛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28ISBN:9787508653051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1只做一件事只做一件事,就像用邮票黏住信封,不达目的不放松。——乔希·比林斯

1991年6月7日。那天,我所在的世界快进了112分钟。

这当然不是真的,这只是我从一部时长112分钟的电影中得到的感受。那天,我去看热门喜剧电影《城市乡巴佬》,电影院的观众被剧情逗得哈哈大笑。可是,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部史上最搞笑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在生活智慧和人生洞察上给人以启迪的电影。其中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坚韧不拔的牛仔领队老柯与城市乡巴佬米契一起离开队伍去寻找走失的牛群。尽管他俩平时冲突不断,但在这次共同寻找走失牛群的过程中,他们对生命这个话题展开了一段平静的对话。电影中,老柯勒停下马儿面向米契。

老柯说:“你知道人生的秘密是什么吗?就是这个。”(说着,他伸出一个手指。)

米契不解地问:“人生的秘密就是手指?”

老柯说:“人生的秘密就是只做一件事,就一件。只做一件事,其他的事都不值一提。”

米契又问:“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老柯:“你必须自己找到它。”

老柯告诉我们的人生的秘密,其实也是成功的秘诀。也许这部电影的编剧已经发现了成功的秘诀,也许他们只是随便写写却歪打正着。无论怎样,的确如老柯所说,只做一件事就是成功的捷径。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领悟到这个道理。我曾经很成功,直到我的公司陷入危机,我才开始思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我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创办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并且信心十足地认为我们可以将业务拓展到全世界。可是,公司突然全盘陷入困境。尽管我做了所有的牺牲和努力,公司还是一团糟,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探索成功秘诀所付出的代价

当时的我好像置身陷阱,拼命地向四周寻求帮助,希望有人可以拉我出来。这时,我的导师向我伸出了援手。在一起散步的途中,他分析了我在个人状态和专业领域方面的困境以及我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还重温了我所期望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在充分了解了相关细节之后,导师开始透彻地思考以寻找解决方案。等到我们散步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想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了,并将其画在了墙上——这个方案非常周全,把整个公司所面临的困境都包含进去了。

于是,我们开始讨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导师问我:“如果要扭转现状的话,你需要做些什么?”我不知道。

他认为,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扭转整个公司的尴尬处境,那就是将他标记出来的14个关键职位指派给真正能胜任的人,只有选对了这14个关键人,整个公司才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我听后震惊了,我不相信解决方案居然这么简单,我问他这个解决方案是否应该稍微复杂一点儿,多做几件事来扭亏为盈。

他简短有力地答道:“不需要。耶稣需要12个门徒,而你只需要14个关键人。”

这真是我人生中转折性的一刻。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条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能扭转整个公司的困境。同样让我吃惊的是,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专注了,却没想到我根本不够专注,因为真正的专注是指只专注于一件事。毫无疑问,找出14个关键人是我当下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都可以先放到一边。于是,和导师的讨论后,我就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解雇了我自己。

我卸任了公司CEO的职位,开始专注于寻找14个关键人这一件事。

这一次,我所在的世界确实快进了。不到三年,公司便实现了持续赢利,而且利润连续10年以40%的速度增长着。我们从一个地区性公司迅速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公司。巨大的成功让我无暇回顾这十年间所走的路是否正确。

是的,这十年间一个又一个成功接踵而来,但是好像又有些情况隐隐出错了。我从未思考过,当我找到那14个关键人之后,需要坚守和专注的新目标又在哪里呢?

找到这14个关键人之后,我便按照以前的习惯和他们一对一地讨论工作。每次我都会简要地总结一下他们在当前阶段承诺完成的几项工作。让我头疼的是,这14个关键人虽然能完成他们所承诺的大部分工作,但有时最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完成。这导致他们的工作陷入困境。于是,我试着和他们沟通,以简化并专注于那些重要的工作,从“本周需要做的几项工作”变成“本周最重要的三项工作”,再到“本周最重要的两项工作”。但这些举措都不见起色,我绝望透顶,打算最后试试“只做一件事”这个方法。于是,我这样问他们:“本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什么?只要完成这一项工作,其他工作都会变得简单或者不重要了。”虽然这个方法是出于绝望才想到的,但它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之后,这14个关键人的业绩直线上升。

通过这几次的困境经验,我开始总结成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都是我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而且,我专注的点也应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发现这个成功的秘诀后,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聚焦你的目标

你想过没有,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失败了?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够完成更多的事情,达成更高的目标,赚更多的钱,拥有的也更多呢?如果把时间看作成功的原始资本,那么每个人的原始资本都是每天24小时。但是,成功的人是如何分配他们的原始资本,并且得到远远高过别人的收益呢?答案就是:成功人士的所有行为和精力都紧紧围绕着他们的目标,成功就在于聚焦目标。

如果你期望凡事都迈向成功,那么你就必须聚焦目标。“聚焦目标”意味着你要摆脱所有可以做但不是必须做的事,专注于你应该做的事。要明白,事事都有轻重缓急,你必须从中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这样你的目标和行动之间就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成功取决于你的目标是否明确,你是否专注。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想要取得最好的结果,就要尽量缩小目标。但大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成大事必须耗时,必经波折,结果他们将计划安排得非常满,日程紧张,成功却越来越远。其实一个人做成的事情不在多,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是成功。可惜人们往往好高骛远,迷失了方向。日子一久,他们便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值,抛弃梦想,任人生枯萎。然而,应该缩小的是目标,并非人生。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面面俱到,那么你将精疲力竭,哪头也顾不好。你本想多面开花,没想到成功不但不可累加,反而降低了效率。你应该少做多得而非多做少得。问题是,即使每件事都做成了,一味地给生活和工作加压也是有坏处的,压力过大将导致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睡不着、吃不好,不运动,没时间陪家人和朋友。其实不必过度付出,追逐成功远比你想的要容易。

聚焦目标是成就卓越的不二捷径,它在任何时间、地点、领域都适用。为什么?因为目标明确能够将你引向成功。

所以,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那就是成功。2多米诺效应剧变类似多米诺效应,由一块小小的骨牌发轫。——BJ·桑顿

2009年11月13日是“多米诺日”,魏捷斯多米诺公司在荷兰吕伐登市进行了一场破纪录的表演——4 491 863块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盛况空前。这场表演里每一块骨牌释放的能量积聚起来,将高达94 000焦耳,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做545次俯卧撑。

每一块骨牌都代表一个单位的潜在能量,骨牌越多就代表积累起更多的能量。积起一定量的骨牌后,轻轻一触就能激发出惊人的效力。魏捷斯多米诺公司证明了这一点:做好一件恰当的事,其能量足以推动数件事,甚至更多。

1983年,洛恩·怀特黑德在《美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多米诺效应不仅局限于用一块牌推倒数块牌,还能以小牌推倒大牌。文章解释了一块骨牌如何推倒体积比它大50%的另一块骨牌。图1 多米诺骨牌几何级数增长示意图图2 几何级数增长过程好比一列长长的火车,开始起步缓慢,眨眼间就风驰电掣

看出其中的寓意了吗?其实一个人不仅能以一敌百,而且能以一战胜多个强劲的对手。2001年,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一位物理学家基于怀特黑德的发现,用8个胶合板做成多米诺骨牌重现了实验:每块胶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块大50%,第一块骨牌高2英寸,最后一块[1]高近3英尺。这场多米诺表演由一声脆响开始。若称一般的多米诺现象为“线性”推进,那么我们可视怀特黑德的多米诺现象为“几何级数”。所以,继续实验只能靠想象了。第10块牌已经和美国国家橄榄球队的四分卫佩顿·曼宁一般高,第18块媲美比萨斜塔,第23块赛过埃菲尔铁塔,第31块超过珠穆朗玛峰3 000英尺,而第57块,足以到达月球!○达到卓越

你若要成功,就要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儿,即使是上天摘月亮也不为过。如果凡事都能分清轻重缓急,只着力于最重要的事,那么摘月便指日可待。追求卓越的方法就是在你的人生中制造出多米诺效应。

推倒多米诺骨牌相对简单,垒好骨牌后轻推第一块就行了。但现实中的事却麻烦多多,它们可不会按顺序排好,还告诉你“从这里开始发力”。真正的成功人士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每天都会为当天要处理的事情排好优先次序,完成最紧要的事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剩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此方法为什么可行呢?因为卓越的成就,是靠一步步累积而来,而不是将几件事的成绩累积起来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量变终会引起质变。走好当下的一步,为下一步打好基础,经时累月,质变便可蓄势而发。多米诺效应不仅反映在大事上(比如你的工作和事业),也影响着每天的小事(比如下一步要做什么)。成功总是有前事打基础的,如此以往,终有一天你会取得极大的成功。

博学的人会花时间学习,技艺精湛的人会花时间锤炼技术,成功的人会花时间做事,富有的人会花时间赚钱。

时间是关键。成功总是逐步获得的,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做好一件事。

[1] 1英尺≈0.305米。1英寸≈2.54厘米。——编者注3成功有迹可循

用心做好这一件事并不难,小心探寻,你就会发现它的踪迹遍布四周。○关键产品,关键业务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才会领先于这个世界。——奥格·曼狄诺

世界顶尖的公司通常都以自己的一种产品或一项业务著称,并主要依靠其赢利。桑德斯上校创办肯德基时,手里只有一份食谱。库尔斯啤酒公司1947~1967年赢利超过了1 500个百分点,也只供应一种口味的啤酒。英特尔公司绝大部分的收益来自其处理器的销售。再看看“只做最好的咖啡”的星巴克。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只做一件事”的力量可以从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中得以证明。有时,产品出产、货物送出几乎就等于生意成交了,但有时候情况却并不这么理想。例如,谷歌专注的是搜索引擎业务,所以依靠搜索为渠道、卖广告赢利是可行的。

那么,电影《星球大战》呢?应该专注于电影本身还是它的周边产品呢?关于这部电影衍生的玩具最近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而6部《星球大战》系列的全球票房总额为43亿美元,不足前者的一半。但在我看来,电影才是重点,因为所有周边产品的收益皆由电影衍生而来。

有时你会发现应该坚守的目标并不明确,但这并不是你放弃寻找目标的借口。科技创新、文化转型以及竞争压力是引导企业进步或者转变的力量。成功的企业都明白这一点,它们会不停地追问:“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

例如苹果公司,它在拥有并保持一个专注点的同时,还能拓展出另一个焦点。1998~2012年,苹果公司的专注点从个人电脑Mac转移到一体机iMac,再到音乐商店iTunes,接着是音乐播放器iPod、手机iPhone,而当时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已经是同类产品中的领头羊。虽然每次新品出炉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但苹果的其他产品并不会因此受到冷遇或者被迫降价。当季主打商品制造的光环效应会惠及其他,从而使消费者接纳苹果的整套产品。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重要的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罗斯·加伯

找到目标之后,你看待商业世界的角度就会完全不同。如果你的公司现在还不清楚应该专注于什么,那么你当下的专注点就是找到它。○关键人“只做一件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可以指导人生的各个方面。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某个人,你将看到这个人的命运的转变有多么大。例如,迪士尼公司创始人华特·迪士尼高中毕业后到芝加哥艺术学院念夜校,并为学院报纸画插画。之后,他想找份报纸插画师的工作,却一直不如意。华特的哥哥罗伊是一个银行家,他为华特在一个美术工作室找了份工作。正是因为这份工作,华特学会了动画,并开始制作卡通片。华特青年时期的“关键人”就是他的哥哥罗伊。

而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关键人”则是他的岳父罗布森,他借给山姆2万美元开了一家家居专卖店。之后,山姆创建了第一家沃尔玛超市,罗布森又给了山姆关键性的2万美元,门面才得以续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关键人”是他的导师马克斯·塔木德。正是他带领只有10岁的爱因斯坦进入数学、科学和哲学的世界。在指导爱因斯坦的6年期间,马克斯每周都会与爱因斯坦一家聚餐一次。

是的,人人都需要帮助。

奥普拉·温弗瑞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父亲,她认为正是那段与父亲和继母共度的日子“拯救”了自己。她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吉尔·尼尔森的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没被送去和父亲生活,我的人生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变。”具体说来,奥普拉在找工作时接受了杰弗瑞·杰卡布的建议,这是她的人生转折点(杰弗瑞是一位律师、代理人、经理人及金融咨询师)。于是,奥普拉自己做了老板——她创办了哈普娱乐集团,而不是被动地等着被他人聘用。

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的音乐成就斐然,但在录影棚里埋头苦干的乔治·马丁却鲜为人知。他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制作人之一,在披头士的原声唱片制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也被称为乐队的“第五名成员”。披头士的原创歌曲只有经过马丁的打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马丁还参与了管弦乐器的挑选、配乐以及大部分键盘部分的谱曲和演奏。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一个“关键人”,他对于你有着非凡的意义,他也有可能是第一个影响、训练、领导你的人。

没有人能仅靠自己就成功的,没有一个人会这样。○钟情一件事,术业有专攻

所有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成功者对目标始终如一的坚守。任何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都贯穿着这份坚持。每个人都怀有激情、有一技之长,但成功人士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热情只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只对一种技能特别用心,所以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一心一意很重要,下定目标,勇往直前。——巴顿将军

兴趣和专业关系紧密,以致界限常常模糊不清。美国最优秀的印象派画家之一帕特里克·马修曾说,他最初喜爱绘画,进而勤加练习,最后以此为生,一天一画。意大利最好的旅游向导安吉罗·艾默里克也说,他从事的职业和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源于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从而希望将祖国的美景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激情的驱使下,你会忘我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正是这种持续的付出磨炼了个人技能,从而让你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样,成就感也就随之而来,激励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如此以往,便会形成良性循环。

吉尔伯特·图哈伯耶出生于非洲布隆迪的一个小城市,他目前是美国的长跑运动员。他对跑道和赛场无比痴迷,初中时就赢得了400米和800米的全国冠军。他对跑步的热爱改变了他的一生。坚持一个目标才能成功。——文斯·隆巴迪

1993年10月21日,胡图族人袭击了吉尔伯特就读的中学,绑架了几个图西族学生。有些学生当场被杀害,有些学生被殴打并焚烧。幸运的是,吉尔伯特艰难地逃了出来,躲进了附近的医院。他是那次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

之后,他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继续训练并参加比赛。毕业后他搬到了奥斯丁市,成了全市最著名的跑步教练。为了在家乡布隆迪钻井取水,他与其他人合伙创办了瞪羚基金(Gazelle Foundation)。此基金资助的主题活动是“为水奔跑”,参与者将跑过奥斯丁的主要街道。看见了吗?奔跑是贯穿他生命的主题。

从参赛者到幸存者,从校园生活到职业生涯,再到慈善事业,吉尔伯特的爱好转变为特长,又发展成他的职业,并一路为他带来回报。当吉尔伯特在奥斯丁莱迪伯德湖边的跑道上向其他选手微笑致意时,此番情景已经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的爱好如何进化为专长,并点亮了他的人生。

每个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都是“只做一件事”的佐证,因为它是指向成功的绝对真理。我已经见证了它的力量。如果你遵循这一真理,它也将助你成功。真理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深刻的智慧,你可以在工作中及生活中运用它,这样你将梦想成真。○一个人生选择

若要选出因“只做一件事”而成就卓越人生的典型案例,我想非美国富豪比尔·盖茨莫属。盖茨中学时醉心于研究计算机,继而学会了编程。也是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保罗·艾伦,保罗先是聘用了盖茨,之后和他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这一切都源于两人写给爱德·罗伯茨的一封信——爱德为计算机“牵牛星8800”编写的代码让这两人惊呆不已。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震撼,微软的目标才得以确定——专门开发售卖“牵牛星8800”基础解码器。这让比尔·盖茨在之后的l5年间稳居世界首富的位置。盖茨退休后,史蒂夫·鲍尔默接替他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是盖茨的大学同学,在微软工作了30年,也是盖茨聘请的第一位业务经理。但故事还没完。

盖茨和夫人梅琳达决心用财富造福世界。他们深信人人生而平等,所以他们创办的基金会以解决普世难题为唯一目标,比如卫生和教育问题。此基金会创办至今,绝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支持“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健康计划”项目。该项目的目标之一便是扶持医疗发展,救助贫困国家人口。为此,基金会致力于攻克传染性疾病。在与传染性疾病对抗的过程中,基金会将重点放在了疫苗上。盖茨解释说:“我们要找到最有效的……疫苗,它是保障健康的一剂灵药,而且价格不高。”以疫苗为重点的经营模式得益于梅琳达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指导性的问题:“怎样把钱用到刀刃上,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由此可见,盖茨夫妇是“只做一件事”的最好例证。○一个目标

当下世界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科技和创新让我们拥有各种机遇。这既让人兴奋,又让人难以招架——我们一天之内承受的信息量比前人一辈子还多。我们被催促着,被驱赶着,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去做不同的尝试,得到的回报却太少。

少即是多,这是人人皆知的普世真理,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遭遇种种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从优而选,享受品质生活,此生无悔?

答案就是,只做一件事。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终极目标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之路的起点。研究结果和很多人的亲身经历都告诉我们,成功并不神秘。当然,道理易讲,实践弥难。

因此,开诚布公地讨论“只做一件事”如何开启成功的大门之前,我们先谈谈人们对它的误解。这些误解是关于成功的谎言,也是阻止我们抱持此信念的原因。

只有摒除谬误,我们才能认清目标,步入正轨。第一部分谎言误导并阻碍成功恼人的“真相”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马克·吐温

2003年,韦氏在线词典根据当年的搜索数据找出了“年度词汇”。其理论是,在线搜索量是大众心中所想的直接反映,也必定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排行第一的“民主”应运而生——当时对伊拉克的战火刚刚点燃,好似掀起了一股对“民主”的全民追问。时隔一年,“博客”,这个新兴词汇代表某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横空出世,一举夺魁。2005年,国际政坛丑闻迭出,“廉洁”一词顺势登上榜首。

2006年,韦氏更新了排名方式,网友可以提名选出“年度词汇”。看上去,韦氏是为大量的筛选工作注入了一个保障机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巧妙的营销手段。当年,“真相”一词以绝对优势赢得“年度词汇”称号,这个英文单词出自脱口秀搞笑讽刺评论人斯蒂芬·科尔伯特。在喜剧中心频道的《科尔伯特报道》栏目中,他将“真相”定义为“发自内心感受而非出自书本”。我们身处的时代被信息裹挟,新闻、广播充斥双耳,博客鱼龙混杂,所谓“真相”不过是掺杂着巧合、意外甚至是阴谋的迷人假象,让人信以为真。

问题在于,我们都按照自己相信的“事实”去行事,即使在我们本不应该去相信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样一来,专心于一件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太多的事让人分心——长此以往,这些事就会扰乱我们的思想,误导我们的行动,最后喧宾夺主。

人生苦短,生命宝贵,你不能心猿意马。真正的解决之道恰恰近在咫尺,可惜我们总是视而不见,把它当作陈词滥调、言之无物的大道理。你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寓言吗?把一只青蛙直接扔进沸水,它会烫得一下子跳出来。但若把它放进温水中,再慢慢加温,青蛙直到被煮熟也不会有任何知觉。这个故事是编造的,虽然听起来很可信。你是否常常听到“赌马选骑师,不选马”的说法?但真到了赛马场上,按这个理论行事必会输光。神话和假说经过时间打磨,再加上以讹传讹,最终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纳了。

这将导致在我们准备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也会参考这些说法。

我们在设计成功策略时面临的挑战是,有很多“温水煮青蛙式的故事”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同时做几件事效率会更高”,“我必须更自律”,“能力要紧跟想法”,“要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我的理想太不切实际了”——以上想法达到一定的频率,就汇集成了阻碍目标达成的6个谎言。

阻止你成功的6个谎言

1. 每件事都很重要

2. 同时处理多件事

3. 有规律地生活

4. 缺乏意志力

5. 试图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

6. 大即不佳

这些谎言停留在我们的大脑,并逐渐变成处事原则,把我们从康庄大道引入崎岖小路。所以,若要施展才华,就忘了这些谎言吧。4每件事都很重要生活中的芝麻小事永远不应阻挡你去追逐伟大的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人们打着正义和人权的旗号,对“平等”推崇之至。但现实世界从不存在绝对的平等。老师打分时,每两名学生中总有优劣之分。评委评选时,面对的选手也总有高低的差别。英雄遇英雄,各有所长。平等很理想,但现实很具体。

平等是一个谎言。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每天要做的事那么多,哪件事应该优先?我们在儿时通常是到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比如吃早餐的时间、做功课的时间、去教堂的时间、洗澡的时间、睡觉的时间都做着相应的事。但长大后,我们便开始动心思了,只要能在晚饭前做完作业,那么想出去玩多久就能玩多久。成年后,我们凡事都得动动脑筋,事事都要由自己选择,人生每一步都是选择题。于是,最重要的人生命题便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年纪越大,问题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事等着我们去解决。超负荷、高强度、分身乏术的状态让我们终日浑浑噩噩。

如此一来,找寻成功之道便迫在眉睫。准备做出决策的时候,如果你缺乏清晰的策略,就容易按习惯行事,接着退回熟悉、放松的状态。随意的决策会导致失败。我们就像恐怖电影里绝望、无助的主人公,眼看人生成了一场弹球赌博,遍寻出路,却跑进死胡同。最好的决策总是与最糟的决策为伍,有时你会觉得离成功只差一步,实际上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最重要的事,也许并不是最起眼的。——鲍勃·霍克

在生活中,事事好像都紧急、都重要,于是我们忙里忙外好不热闹,但成功并不因忙碌而靠近我们。采取主动并不能保证你享受成果,花费时间也未必能收获效益。

正如亨利·戴维·梭罗所说:“仅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是勤劳的。要看你为什么而忙。”事无巨细地接手一百件事,倒还不如只挑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用心去做好。事情总有轻重缓急,多劳未必多得,但盲目忙碌的情景天天都在上演。○为无谓的事做无用功“待办事项清单”对于时间管理和获取成功来说意义非凡。任何人的想法都是层出不穷、转瞬即逝的,这时要抓住时机,迅速记录,事后再有条理地将它们整理成册。善于管理时间的人会按日、按周、按月为要做的事预留出充裕的时间。由此可见,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类清单,但金无足赤,凡事都有利有弊。

列清单的确是一个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但我们似乎会被它限制住,不得不去完成清单上的每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清单又爱又恨。清单限制了我们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就像收件箱里的邮件一样控制我们的时间——许多邮件实际上并不重要,却占据了优先的位置。对此,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说:“最重要的事,也许并不是最起眼的。”

成功人士处理事务的方法与普通人不同,他们能抓住重点。在做出决策之前,他们会充分思考,直至找到主要任务,并以此为轴心再去做其他事。成功人士有可能先做普通人会推迟的工作,他们并非有心为之,因为他们深谙其道。成功人士对待办事项的认识清醒到位,所以排序准确。

其实“待办事项清单”不过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但它也可能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拦路虎。清单上靠前的事项不过是你先想到的事务而已,也就是说清单并不具备成功导向性。更明确一点儿来讲,大部分的待办清单其实是“存活清单”,只能帮你应付日子,对迈向成功毫无帮助。花大把时间检查清单处理情况、追求整洁的办公桌和塞满的垃圾桶带来的成就感其实对于获得成功毫无裨益。相比这样的清单,你更需要一个“成功清单”,上面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你的终极目标。“待办事项清单”复杂冗长,而“成功清单”则短小精悍。前者要你处处兼顾,后者让你集中目标;前者随意凌乱,后者条理分明。如果获得成功不是建立清单的前提,那么它也不会是结果。如果一个清单的内容事无巨细,那么最重要的事很可能会被淹没其中。

成功人士是如何将普通的清单转化为成功清单的呢?应该做的事太多了,如何将每一分钟都充分地利用呢?

约瑟夫·朱兰是我们的标杆。○朱兰解码

20世纪30年代,几位通用汽车公司的经理因一个读卡器(早期的计算机输入设备)出现乱码,他们对其进行维修时却意外找到了密码的编译方法。这在当时意义重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问世以来,编码和译码既涉及国家安全,又受到公众的关注。当时的几位经理都认为意外收获的密码牢不可破,只有西部电气的一个访问顾问提出了异议。当晚,他连夜挑起了破译密码的重任,直至次日凌晨3点终于证明了自己的猜想。这位顾问就是约瑟夫·朱兰。

此后朱兰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展了一系列密码破译的工作,为科学和商业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引起了通用公司高层的注意,甚至被邀请检验依照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理论为公司管理层设计的薪酬分配方案。19世纪,帕累托计算了收入情况后,声称世界上20%的人口占有80%的财富。显然,这说明财富分配失衡。帕累托的想法相当有前瞻性,但作为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的创始人,朱兰则注意到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这种不平衡不仅来自他的亲身体验,他还预测这将是一个普通规律——帕累托自己恐怕根本没料到这一发现的深远意义。

朱兰博士在撰写其主要作品《质量控制手册》时,想为其中“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原理寻找一个短小的名字。他在书稿中的几处插图旁边标注了“帕累托分配不公原理……”,但在他人眼中,“帕累托法则”(即80/20法则)应该是“朱兰定律”。

事实证明,帕累托法则的重要性宛如万有引力,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它的作用。它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可被证实并且能够预言的真知灼见,是当代最伟大的生产力真理。理查德·科克在《80/20法则》中总结:“80/20法则认为少量的原因、投入、付出常常产生大量的结果、产出、回报。”也就是说,对成功而言,分配也是不公的,小因成大果的事屡见不鲜。只要恰到好处地付出,就会获得最佳结果。有选择地付出,才会获得有效的回报。

帕累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绝大部分所得恰恰是靠较少部分付出而获得的。取得卓越成就所需的付出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图3 80/20法则认为,8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

但我们不要纠结于具体数字。帕累托法则的重点是分配不公,80/20的比例实际上会有细微的调整。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它有可能是90/20,意味着90%的结果得益于20%的付出,或者70/10,又或者65/5。比例有变,法则如一。朱兰的理论是,万事并非同等,有的事更重要,而且重要得多。参照帕累托法则,我们可将“待办事项清单”转变为“成功清单”。

因此,帕累托法则是我的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指导理论。按朱兰的理论,我一遍遍回顾过去的日子——正是几个决定性的想法促成了我今天的成就。例如,有些客户比其他客户更重要,几位关键人是我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推手,几笔正确的投资让我得到了现在的绝大部分资产。分配不公反映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越起作用,我就越相信它;我越相信它,它就越起作用。于是我意识到,事出并非偶然,继而将这一原则作为我生活的指导。你也可以应用这一原则,成绩一定斐然。图4 将你的待办事项清单重新排序,它就变成了成功清单○极端的帕累托

帕累托证明了以上所有观点,但仍有不足之处,他探讨得还不够深入。你可以走得更远,把帕累托法则用到极致。缩小施力范围,找出你的20%,继续在这20%里缩小范围,找出关键中的关键。80/20法则不过是第一步,若要成功,你还有很多路要走。帕累托帮你开了头,你还要靠自己走到终点。80/20法则是成功的基本要求,但你可以更进一步去发挥。图5 无论你的待办事项有多少,你都可以将其精减至一项,别半途而废

从20%中找出20%,再从中找出20%,直到你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无论任务类型、种类、目标,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从大处着眼,但也要牢记的一点是:你必须由大化小,慢慢缩小范围,直至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个目标。它一定是不偏不倚的那个目标,也是你必须坚守的唯一目标。

2001年,我组织了一次公司的高层会议。当时公司发展势头大好,可是尚未引起业内顶尖人士的注意。我要求精英团队头脑风暴出100个改善现状的方法。花了整整一天,我们才列好这个百项清单。第二天一早,我们将清单条目缩减到10条,然后我们又从这10条中选定了一条。这条建议要求我写一本如何成为一名精英的书。我们成功了。8年之后,那本书不仅成了全国畅销书,而且跻身百万销量书籍的行列。这个行业有上百万人,但一本书、一件事就能改变我们在百万人心中的地位。

当然该法则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商业层面。我40岁才开始学吉他,而且每天只练习20分钟。由于20分钟的时间太短,于是我不得不减少学习的内容。我向埃里克·约翰逊(史上最优秀的吉他乐手之一)请教。埃里克说,如果我只有时间练习一个技巧,那就练音阶吧。我采纳了他的建议,选中了小调布鲁斯音阶。我发现,练好这个音阶我就能演奏埃里克·克莱普顿、比利·吉本斯等摇滚大师的吉他独奏,或许有一天还能演奏埃里克·约翰逊的曲子。小调布鲁斯音阶就是我学吉他时的唯一目标,它为我敲开了摇滚乐的大门。

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现象随处可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好好应用帕累托法则,成功便触手可及。相较而言,总有一些事情是更重要的,而在这些事情里,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将这个概念内在化,你就获取了成功的通关密码。迷茫的时候,想想这个法则,让它帮你找到你的目标。○建议

1. 缩减。不要纠缠在烦乱的忙碌之中,要执着于效率。你每天的工作都应围绕着终极目标而展开。

2. 极致。一旦你意识到什么是重要的,就要继续追问更重要的是什么,直到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将主要精力放在成功清单的第一项上。

3. 拒绝。为紧要的事腾出时间,对其他事情暂时说“不”或者拖延一阵。

4. 别掉进“待处理事项”的陷阱。区别对待每件事,而且要真正做到。千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做完才行,也不要相信“要成功就得完成所有目标”这样的观点。别掉进“待处理事项”的陷阱,划掉清单上的琐事绝不能助你成功。每件事都不同,选择最重要的事才会有所裨益。

这件最重要的事或许是你着手的第一件事,也许是你处理的唯一一件事。无论如何,去做最重要的事才是关键。5你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同时做两件事等于一件都没做。——普布里利乌斯·叙鲁斯

既然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才是关键,那么为什么还要同时做其他的事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2009年夏,克利福德·纳斯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他想看看所谓的“多面手”究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这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他曾经很“崇拜”那些多面手,并承认自己缺乏这种能力。于是他带领研究团队发放了262份学生问卷,以此调查他们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情况。他们将调查对象按结果分为两类,并推测:经常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人,其工作效率更高。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纳斯说:“我原以为他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能力,结果发现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点,实在无法令人羡慕。”他们看起来每方面都可兼顾、如鱼得水,好像没什么能难倒他们,但就像纳斯说的:“多面手做的每件事都不怎么样”。

由此可见,同时兼顾几件事只是一个美好的谎言。

说它是一个谎言,是因为现在大家都把这种做事方式当作效率高的表现。而且目前这种做法十分流行,很多人都认为应该这么做,而且对此不遗余力。人们不仅谈论它,还在谈论怎么掌握这种技巧。有超过600万个网页教你怎么做,招聘启事也将其列为一项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有人对它推崇备至,甚至奉为人生信条,其实它只是一个“盲目的谎言”,同时处理几件事既无效率也无作用。生存于这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世界,信奉此信条一定会让你失望。

若尝试同时做两件事,结果是要么根本做不成,要么两件事都做不好。你本想提高效率,但这种方式肯定会拖你的后腿,导致效率降低。看看史蒂夫·乌泽尔的总结:“同时处理几件事等于同时搞砸几件事。”○心猿意马

关于人类同时处理多件事务的相关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然而,“多任务处理”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公众眼里则晚了40年。最初这个名词被用于计算机而非人脑。当时计算机10兆赫的处理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经验,需要一个新名词来形容它同时快速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现在想来,是“多任务处理”这个词本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它本来的意思是多项任务轮流使用一个资源主体(中央处理器),但时间一久,人们渐渐把它解读成多个任务同时使用一个资源主体(当事人)。这个词明显是被曲解了,因为即使是计算机,它在同一时间也只能处理一条代码。所谓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功能不过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分别完成每个任务。计算机处理每个任务的时间都很短,让人误以为是同时进行,因此,再把人与计算机相提并论,就会产生误解。

人类确实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嚼口香糖一边看地图。但是跟计算机一样,我们不可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不然就可能发生悲剧。例如,两架飞机被安排在同一条跑道上着陆,医生给病人开错药,婴儿被遗忘在浴缸里……同时做太多事,可能会扰乱你去做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奇怪的是,现代人恰恰就喜欢给别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并觉得理所当然。例如,孩子边做功课边听音乐,成年人边开车边打电话,边吃饭边玩手机。我们不是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时做更多的事。这样一来,原来做一件事的时间,现在我们希望可以做两件甚至三件事。

下面来谈谈工作场景。

现代办公室内的情景就是一个要求每个人都有“三头六臂”的地方。你正专注于眼前的某个项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来,问你有没有止咳含片。办公室里的呼叫系统此起彼伏,覆盖范围之内无人能够幸免。邮箱里的邮件好像永远都处理不完,社交主页上还不停跳出信息吸引你的眼球,接着手机也震动着提示收到了新消息。一堆信件还没有拆,一堆事情还没有做,面前却总有人无休无止地问你问题。分心、干扰、中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调查研究显示,员工每11分钟就被打断一次,他们每天有1/3的时间花在从干扰中恢复的过程上。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多任务处理”就是一个弥天大谎。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说过:“所谓的‘多任务处理’似乎认为我们真能同时做几件事……听听佛教徒怎么说吧,这叫心猿意马。”我们自诩为多面手,实际上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切换任务的障眼法

渴望拥有这样的能力是天性使然。我们的大脑平均每天承载4 000次的“灵光一现”,它当然想尽量多多兑现。但新的想法从产生到注意力转移需要14秒,同时兑现两个想法显然不太实际,而且,从手头的事情中抽身也只是分秒之念。更何况,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能力可被看作进化的要求和选择。试想,如果人类的祖先采果、狩猎或者在篝火旁休息时不能觉察野兽的袭击,那么人类恐怕早已灭绝了。在事务间游刃周旋,不仅仅是人类的特质,更是生存之道。

但周旋之术并不等同于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

它不过是障眼法罢了。就好比玩魔术球的杂耍艺人看似在同时玩三个球,其实是轮流抛出,再轮流接住每一个球。接、抛第一个,接、抛第二个,再接、抛第三个,一次一个而已。研究者称之为“任务切换”。

一旦发生任务切换,就有两件事随之发生。第一件事是与切换同步发生的:你决定转移注意力。第二件事比较不易察觉:为接下来要处理的事制定“原则”(参见图6)。如果这两个任务相对简单,比如看电视和叠衣服,那切换起来就轻松又迅速。但是,如果你正在做电子表格,同事突然要和你讨论公事,这两件事切换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图6 同时做多件事不是节省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无论如何,重新着手某项任务再回到原始任务总会耗费时间,更糟的是,这个衔接的程度也不好把握。切换任务是要消耗成本的。研究人员戴维·迈耶称:“多耗费的时间视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就简单任务而言,时间成本小于等于25%,而复杂任务的成本则高达100%或以上。”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此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一心不可二用

那么,如何同时做两件事呢?答案很简单:分开处理。我们的大脑有不同的通道,可以分别处理不同的信息。这就是你能一边说话一边走路的原因,两个通道互不影响。但需要提醒你的是,你的注意力不是两边兼顾的,这相当于两个动作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如果你正和人讨论如何安全地让一架喷气机降落,那最好还是停下来别走路了。或者,你正在峡谷上过吊桥,那你还是不要聊天了。同时做两件事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专注于两件事则是不可行的。就连我的爱犬马克斯也懂得这个道理,每当我为电视篮球游戏分心时,它就会猛蹭我一下以示提醒。

人们的误解还源于我们的某些身体机能不需要用意识控制也可同时运转。此言不虚,但想法略有偏差。有的器质性动作如呼吸是由特定的大脑区域管辖的,它与注意力区域分工明确,因此两者并不冲突。当我们提及“焦点”和“首要”的时候,才会触动注意力通道——前额叶皮层。启动专注机制类似于聚光于某个点。兼顾两个点不是不可能,不过这需要你“分散注意力”,而且不能出错。两件事一起做,注意力会被分散;三件事一起做,则必有一失。

兼顾两头的潜在风险在于,其中一件事可能需要大量的注意力,或者抢占已在使用中的脑通道。当你听爱人向你描述客厅重新装修之后的样子时,你的视觉皮质便在脑中为你勾勒出一幅画面,如果这时你正在开车,视觉通道受到新沙发、双人座椅等图像的干扰,就可能导致你忽略前方的紧急情况。因此,两件重要的事千万不能一起做。

由此可见,同时做两件事意味着主动分散注意力、减少对收益的期待。下面简单列出“多任务处理”的弊端:1. 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要分区充分利用,也要做好

浪费时间和降低效率的准备。2. 切换至另一项任务花费的时间越多,你就越难回到

原始任务上,这样虎头蛇尾的事只会越积越多。3. 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周旋将耗费时间,这些零碎

时间会积少成多。研究显示,我们在一个工作日内平均有

28%的时间浪费在任务转换上。4. 习惯性“多面手”无法准确地估计完成一项工作的

确切时间,他们的预计往往比实际耗时长。5. “多面手”更容易犯错。他们总轻信新信息,却对

更有价值的旧信息视而不见。6. “多面手”的私人时间较少,忧虑和压力较多。

调查结果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同时处理多件事会导致更多的失误、做出更多错误的选择、增加压力。而且,我们还是会明知故犯,或许它的吸引力实在太大。通常,员工在工作时,平均每小时切换窗口、查阅邮件、使用其他程序共计37次;而且他们越是处于精神不集中的状态,越是容易分心,又或许是它引起的兴奋让人上瘾——不停地切换手头的事务会让人产生紧张感,而且大脑突然分泌大量多巴胺,这样的感觉也会导致依赖。所以,没有多巴胺分泌的时候,人们就会觉得无聊。不管怎样,结论很明确:同时处理几件事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和反应速度。○失魂落魄

2009年,《纽约时报》记者马特·里克特凭借其系列报道《失魂落魄》获得了普利策奖,报道的主题是驾驶时发短信、使用电话的危险。他发现,分心驾驶每年可直接导致16%的交通死亡率以及50万起交通伤害事件。随便一个电话都会使你的注意力降低40%,其影响等同于酒后驾驶。基于这些事实,许多国家和城市都禁止驾驶员开车时打电话。这一规定有理有据,即使你感到于心不忍,也绝不能纵容孩子在驾车时打电话。一不小心,你的爱车就会成为凶器、变成废铁;一丝分心,就会导致车毁人亡。

我们都知道工作时分心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我们都希望机长专心驾驶、医生专心做手术。同样,如果有人在工作时三心二意,我们就认为他应该受罚。我们期待专业人士业务娴熟、认真负责,但在要求自己的时候,就降低了标准。难道我们不在乎自己的工作质量,不想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吗?为什么我们做紧要事的时候还会分心呢?虽然我们的日常工作不像外科医生做心脏搭桥手术般关乎性命,但它关系着我们自身或者他人的成功。因此,你的工作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或许在当下看来,你的工作的重要性并不彰显,但各行各业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完成任务,还要兢兢业业。试想一下,你若不珍惜,那么每天1/3的时间日积月累起来,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的损失将会多么大?想清楚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如果不改变这种工作方式,你的事业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殃及他人。

就工作而言,心不在焉都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作家戴夫·克伦肖这样写道:“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和事最值得我们重视。如果你只愿付出一部分关心及零碎的时间,若即若离,那么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与他人的联结。”每当我看到一对情侣用餐,一方努力沟通,而另一方却在桌下玩手机时,我就会想起这段话。○建议

1. 分心是天性。精神无法集中时不要过分自责,人人都会走神。

2. 同时做几件事会得不偿失。无论个人生活或者工作,分心都会导致选择错误、致命的损失和不必要的压力。

3. 分心减少成效。同一时间里做太多事,就会什么也做不成。把你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用在最重要的那件事上。

若要“只做一件事”的方式发挥其魔力,你就不能认同同时做几件事的处事方式。此法虽可行,但不可靠。6过上有规律的生活自律是一个流行的谎言。——利奥·班巴塔

人们普遍相信成功人士是“自律之人”,他们都过着“规律的生活”。

这又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我们不必再给自己增加条条框框了,调整并管理已有的规矩就已经足够了。

与大部分人的想法相反,我认为成功并不能靠马拉松式的动作达成,成就也并不因为你是一个自律的人就随之而来,你所受的训练和自控力并不适用于每个场合。成功是一场短跑比赛——长期靠自律积攒的能量抵不过习惯的力量。

当一件事本应完成却没有完成时,我们常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坚持,而是习惯。要养成习惯,我们就需要自律。

提及成功,“自律”和“习惯”总是会一起出现。它们虽然意思不同,但关系紧密,共同成为成功基石的组成部分——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规律地工作,直至规律奏效。有意识的自律代表你有固定的训练方向,训练时间足够长就变成了理性规律,即习惯。所以,“自律”的人平时会训练自己养成好习惯。他们看起来是“规律”的,但其实不是,没有人是“规律”的。

说到底,谁愿意做一个“规律”的人呢?每个日常动作都要经过打磨,训练还不能停止,光是想想就觉得既可怕又无聊。大部分人都已预料到这条艰辛的必经之路,他们要么一遍遍地尝试,要么趁早就默默退出。尝试的人必定感到焦虑,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

自律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获得成功只需要你去做对的事,而不是做对每件事。

成功的诀窍是选准一个正确的习惯,训练自己,养成这个习惯。就这么简单,你只需要做这么多。当这个习惯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自律的人了。无须方方面面都自律,你只要挑选最有用的那件事,坚持下去就可以了。你的目标就是选中一条规律,将它培养成牢固的习惯。○规律训练成效显著

奥运冠军迈克尔·菲尔普斯就是规律训练的经典案例。他在儿时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幼儿园老师告诉他的母亲:“菲尔普斯总是坐立不安,没法安静下来……很抱歉,你儿子完全不能集中精力。”鲍勃·鲍曼自菲尔普斯11岁起就担任他的游泳教练,他说菲尔普斯总是跑到训练池边的救生员位搞破坏,这个坏习惯在菲尔普斯成年之后也偶尔会犯。

但菲尔普斯最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赢得了6枚金牌、2枚铜牌。2008年,他又刷新了8项世界纪录,打破了马克·斯皮茨的神话。他总共获得了18枚奥运金牌,这在奥运史上无人能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他的退役之战,他将奖牌总数更新到了22枚,成了最耀眼的奥运明星。一名记者曾这样形容:“如果菲尔普斯独自代表一个国家,他在奖牌排行榜上也能排到第12位。”他的母亲自豪地说:“迈克尔的专注程度让我惊讶。”鲍曼也称赞他的专注力是其“最厉害的武器”。为何会这样?当年那个“完全没法集中精力”的男孩是如何华丽转身的呢?

秘密在于他多年来都在规律地训练自己。

菲尔普斯自14岁到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他坚持每周训练7天,每年训练365天,从未间断。此外,他每天在水下长达6个小时。鲍曼说:“懂得分配精力是他的优势。”我并不是在刻意简化,但不夸张地说,菲尔普斯将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给了每日必须进行的一个习惯——游泳。

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回报是丰厚的。习惯将把你引向成功,它还可能在无形中助你成功: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纯粹、更明晰,因为你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值得做。将精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你自然就会对其他的事放手。做正确的事能够将你从无谓的小事中解救出来。

菲尔普斯在泳池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的自律变成了习惯,他的习惯又帮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66天养成一个习惯

对于自律和习惯,扪心自问,没多少人愿意为此付出太多。谁又能责怪他们呢?我自己也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这样的人。这两个词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是生硬且令人不快的。只是想想都会让人泄气。幸运的是,自律虽漫长,习惯虽难以形成,但都只是在训练的开始阶段。时间一长,保持习惯就不吃力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习惯的保持相较于养成,则容易得多(参见图7)。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律,当习惯养成时,你的体验就大大不同了。将一个习惯坚持下来,它便会成为你的一部分,这样你在提高效率时所体会的辛酸也会随之减少。困难变成习惯,习惯又会帮你解决困难。

那么需要多长时间,自律才能变成习惯呢?伦敦大学的调查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2009年,他们开展了一项调查提问:“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长时间?”他们所谓的习惯是指一个已经变得根深蒂固而你毫无觉察的行为。当参与者通过了95%的能量曲线且继续某个动作时不再费力,就可以被称为“习惯成自然”了。研究人员要求学生进行锻炼或者控制饮食,并记录下这个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被测数据实际为最少18天、最多254天,但66天就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较简单的习惯耗时较短,较困难的习惯耗时较长。自助小组通常鼓励人们21天完成一次转变,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是不现实的。形成新习惯需要时间,所以别太早放弃。找到努力的方向,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动用所有的自制力去塑造它。图7 当习惯逐渐养成,维持其所需的自律也就越来越少

澳大利亚研究者梅甘·奥滕和郑肯(音译)发现了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光环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好习惯的学生普遍反映压力较小,冲动性购物减少,饮食习惯更好,酒精、香烟、咖啡因的摄入量减少,看电视的频率降低,甚至攒着脏盘子不洗的情况也有了改善。动用自制力、保持好习惯不仅越来越容易,而且能够惠及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些学生不仅规律地从事着主要任务,其他方面也受益颇多。○建议

1. 不要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律的人。养成一些有用的好习惯,并用自制力去强化这些习惯。

2. 一次养成一个习惯。成功是循序渐进达成的,别指望一蹴而就。没有谁的意志力可以强大到一次养成好几个习惯。超级成功人士也不是超人,他们只是有选择性地努力养成了多个好习惯,一次只培养一个,循序渐进。

3. 耐心培养每个习惯。你要持之以恒,直至习惯养成。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一旦习惯养成,你就可以选择继续努力加固,或者再养成一个新习惯。

你本人就是你所做的事情的集合,如果你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那么成功就不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你亲手打造的习惯。控制好你的自制力,选对习惯,你无须向外索取,卓越的成就自会找上门来。7意志力触手可及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赛明白意志力是靠不住的,所以当船驶经塞壬女妖的魅惑之地时,他让船员把他绑在了桅杆上。——帕特里夏·科恩

你会故意给自己找麻烦吗?比如主动置身险境、往火坑里跳。当然不会,但很多人每天都要重复这种不明智的事。我们将成功和意志力强行捆绑在一起,无异于糊里糊涂地亲手把成功推开。真的不必如此。“有志者事竟成”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决心满满,但被它误导的人也不少。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误导人。绝大部分人过分强调“志”的作用,误认为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正确地运用意志力远没那么简单,不是使用蛮力就可以做到的。一味投入个人能量可能会令你忽略一个重要元素——时机,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今为止,我对意志力都不会过分依赖,否则它会迷惑我的双眼。能用意念控制行动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想法,我们也可以训练这种能力。你确实能做到,它是一种原始的力量,一种意志的力量。

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具备钢铁般的毅力,成功就唾手可得。我也尝试步上正轨,不过刚走不远就停下来了。远方的目标难以攻下,正当我准备上战场时却突然惊觉:意志力不是随时都有的。前一刻我还信心十足,后一刻我就瞬间怯场;昨天毅力还不在,今天它又主动送上了门。它来去如风,根本不受我左右。把成功建立在个人毅力上,这样满格的意志力就没有了保障。一开始,我质问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很失败?一定是的。我本以为自己毫无毅力、也无骨气、内心软弱。想通了这些之后,我越过了决心这道坎,付出了双倍的努力,总结出一条谦卑的经验:意志力不是触手可及的。我的毅力并不亚于动力,但它拒绝随时听从我的召唤。我对此很惊讶,本以为只要我一召唤它便唾手可得,我想错了。

意志力触手可及只是一个谎言。

人们都知道意志力很重要,但并不知道它对成功到底有多重要。一项特殊的调查向我们揭示了其重要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