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康复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1:14:06

点击下载

作者:杨洸、杜天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乐正骨康复法

平乐正骨康复法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平乐正骨康复法/杨洸,杜天信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2(平乐正骨系列丛书)

ISBN 978-7-5132-5191-4

Ⅰ.①平… Ⅱ.①杨…②杜… Ⅲ.①正骨手法 Ⅳ.①R27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10558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36 字数723千字

2018年12月第1版 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191-4

定价 19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平乐正骨系列丛书》编委会《平乐正骨康复法》编委会

主 编 杨 洸 杜天信

副主编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宁 朱晶晶 许 文 李麦朵

    杨金初 郭珈宜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宁 王 博 王玉楠 王运龙

    王健智 牛亚勇 左二燕 邢 江

    朱晶晶 任乘辰 刘文英 许 文

    杜天信 李 想 李千里 李亚楠

    李麦朵 李海洋 李翠翠 杨 阳

    杨 洸 杨金初 杨晓凯 杨浩博

    吴 涛 张红庆 陈晓红 范克杰

    周 天 郑少勇 赵继红 赵晨宇

    郝 明 胡相华 南 恒 饶超群

    夏厚纲 晁晓宝 高晓光 郭珈宜

    席 林 盛 录 雷超阳 廖峻海正骨医学瑰宝 造福社会民生(陈序)继往开来绽新花(韦序)百年正骨 承古拓新(孙序)施序总前言序 言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它主要通过医学手段防止残疾产生,减轻残疾对人的个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使其回归社会的目的。

康复医学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卫生部明确提出了在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的要求,并明确康复医学科为临床科室。由于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急迫的要求。根据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独特的康复理念与技术特色,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一些中医院校开始探索培养具有中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康复医学专门人才,先后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设立了康复医学方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部分院校已经开办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并建立了康复治疗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洛阳平乐正骨经过2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平衡为纲、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的学术思想和以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为特色的治疗方法,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近年来,康复中心的同志们在平乐正骨手法和功能疗法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出肩周炎、网球肘、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习惯性足踝扭伤等疾病的特色康复手法,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康复疗效,丰富和发展了平乐正骨手法。《平乐正骨康复法》以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为中心,结合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等特色疗法及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系统地介绍了中医骨科康复的相关基础理论,同时对相关疾病的康复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平乐正骨康复法》主要内容分为2篇。上篇内容重点阐述洛阳平乐正骨发展史、学术思想特点、相关生物力学及解剖学基础、康复评定、平乐正骨康复方法等内容;下篇内容为临床部分,重点介绍了骨折、关节脱位与错缝、软组织损伤及骨伤科杂症等,包括生理解剖、病因、分类、症状、诊断、鉴别诊断、手法整复、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及典型病案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洛阳平乐正骨的康复方法与特色,尤其是近50年来的新经验、新发展、新技术,融汇了洛阳正骨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和见解。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促进我国中医骨伤康复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供从事骨科康复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

由于时间限制,加之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疏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编 者2018年9月上篇 总论第一章 平乐正骨康复法概述

平乐郭氏正骨从清朝嘉庆年间传承至今,已经有220余年历史了,是中国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骨伤科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1949年以后,党和国家对发展中医骨伤科事业极为重视,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在1956年曾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此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在平乐郭氏正骨的基础上,相继建立洛阳正骨医院、正骨学院、正骨研究院。郭氏正骨济世救民,疗伤活人无数,素以疗法独特、效果显著、为医清廉而饮誉中原。平乐正骨具有一套独特、系统的治疗法则,即手法、固定、药物、功能锻炼。其中功能锻炼贯穿整个骨伤科疾病治疗的始终,十分强调在固定、用药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使固定和活动两者起到互用、互补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康复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郭艳幸为代表的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也更加注重骨伤康复,整理总结出平乐郭氏正骨骨伤疾病进行后期康复锻炼的一些重要原则。

1.在生理活动功能范围内进行。

2.以不妨碍骨折对位和愈合、不发生人为性损伤为前提。

3.根据病情需要,有计划、有节奏、循序渐进地锻炼。

这为以后平乐正骨康复的发展确立了纲领。

中医学很早以前对康复就有很多详尽的记录,如《吕氏春秋·尽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亦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素问·血气形志》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明代《疡医证治准绳·跌扑损伤》在“手伤”中指出:“手有四折,骨六出臼……(复位夹敷固定)服药后,不可放定……此处筋多,吃药后,若不曲直,则恐成疾,日后曲直不得。”还提出:“要时时转动,不可一日不动,恐接直骨。”在“脚伤”中说:“凡脚膝出臼与手臂肘出臼同……此处筋脉最多,不可长久放置不动,要时时转动伸屈,免得功能受限,形成僵直,屈伸不得。”明确展示出“动静结合,功能运动”的思想。平乐郭氏正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吸取了许多中医康复的精华为其所用,形成了一整套的骨伤康复思想体系。其作用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1.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活解奉。通过相应的手法,能促进气血流通,起到活血散结、祛瘀生新的作用。

2.调理脏腑气血,调畅气机,加速骨折愈合。气血畅通时,气血精津液得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加速骨折愈合。

3.舒筋利节,促进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关节长期固定不动,不但气血停滞不通,关节亦形成粘连,筋肉也发生挛缩,因而关节僵硬,功能受限。舒筋、理筋、活筋、通经利节,可以有效促进功能恢复。

4.防止肌肉萎缩。长期不活动,肌肉可形成失用性萎缩,康复活动锻炼可促使脾强肉长,亦符合用进废退的道理。

5.防止骨质疏松。长时间的固定可造成组织气血循环受阻,代谢紊乱,加速钙质丢失和骨小梁破坏。通过手法的按摩活筋和功能锻炼等治疗,可促进气血流通,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则肾强、髓充、骨坚。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平乐正骨康复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后,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平乐正骨康复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现代医学先进康复技术和理念,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康复技术,与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福建中医药大学陈立典书记也曾给予关心和指导,更使得这一古老的“骨伤康复之树”常青,为我国骨伤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章 康复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第一节 肌肉一、头面部肌肉(一)面肌

面部表情肌,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面部表情肌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他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1.颅顶肌 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 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3.口轮匝肌 口周围肌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两种。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将口角牵拉向上、下、外等不同方向。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在面颊深部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黏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上述肌肉统称为口周围肌。

4.鼻肌 不发达,可开大或缩小鼻孔。(二)咀嚼肌

咀嚼肌是指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1.颞肌 呈扇形,起自颞窝,向下止于下颌骨的冠突,主要作用为上提下颌骨。

2.咬肌 起自颧弓,止于下颌骨的咬肌粗隆,收缩时上提下颌骨。

3.翼内肌 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可上提并向前运动下颌骨。

4.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下面和翼突,止于下颌颈,主要使下颌骨向前。两侧翼内肌、翼外肌交替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左右移动,做研磨食物的动作。二、颈部肌肉

颈是头与躯干之间的部分,在解剖上,将颈部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在斜方肌前缘后方的部分为后部,称为项部;在斜方肌前缘前方的部分为前部,即普通所谓的颈部。在颈后部的肌肉,称为项部诸肌;在颈前部的肌肉,称为颈部诸肌。

颈部肌肉的起源比较复杂:起源于鳃弓的肌肉有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颈阔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由躯干肌节腹侧部向上延伸的肌肉有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起源于颈部肌腹侧部的肌肉有斜角肌和椎前肌;颈后部深层的肌肉是颈部肌节的固有肌。图2-1-1 头颈部右侧面的肌肉(一)颈部前方肌群

1.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

止点:颞骨的乳突(平耳垂后方约1横指宽的地方)。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胸锁乳突肌有引起各种头痛的许多激发点,所有主诉头痛的患者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所有改变体位引起头晕的患者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在胸锁乳突肌的中下交接部位往往可触摸到明显的硬性结节,应该通过一定手段消除掉,以便缓解因体位改变所带来的头晕症状。

2.斜角肌(1)前斜角肌

起点:第3-6颈椎横突的前面。

止点:第1肋骨上缘的里面。(2)中斜角肌

起点:第2-6颈椎横突的后面。

止点:第1肋骨上缘的外面。(3)后斜角肌

起点:第5-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止点:第2肋骨的外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作用:使颈部侧屈。

前斜角肌——双侧作用帮助颈部屈曲。前斜角肌紧张往往会造成心慌胸闷、上肢麻木等。

后斜角肌——使颈部稳固,参与呼吸运动,在举高和搬动物品时也参与抬高胸廓。

斜角肌的作用是使头向两侧屈、旋转,也可抬高胸廓,因而斜角肌承受很大的张力,大部分人的斜角肌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胸廓出口:指由斜角肌和第1肋骨限定的区域,为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骨构成的三角形裂隙。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穿过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骨间隙。

前斜角肌的止点外移或肌肥厚、痉挛,或前、中斜角肌止点互相靠拢或交叉,均可使这一三角形裂隙狭窄,导致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各干卡压而产生一定临床症状,即胸廓出口综合征。

3.颈阔肌 薄而扁平的皮下肌肉。

起点:口角和口角部的其他面部肌肉,以及下颌骨下部。

止点:胸骨部前面的浅筋膜。

作用:牵拉口角向下、胸部皮肤向上,使颈部皮肤发紧(如惊恐时)。(二)颈部后方肌群

1.斜方肌(1)上斜方肌

起点: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5的棘突。

止点:锁骨的外1/3。(2)中斜方肌

起点:第3颈椎至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

止点: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3)下斜方肌

起点:第4-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

止点:肩胛冈中部结节。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2.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颈半棘肌 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颈半棘肌在提物和向前倾斜时参与支持头部。它们通常是超负荷工作并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起点:头半棘肌——枕骨的基底部。

头最长肌——恰好在头半棘肌的外侧。

颈半棘肌——第2-5颈椎的棘突。

止点:第1-6胸椎的横突。

作用:伸展头部、侧屈颈部、前倾时支撑头部。

3.头夹肌、颈夹肌

起点:头夹肌——乳突和紧邻乳突的枕骨的一小部分。

颈夹肌——前两个或前三个颈椎横突的背面。

止点:第3-6胸椎的棘突。

作用:伸展颈部并使头向同侧转动。

4.多裂肌和回旋肌 是椎骨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的全部范围。它们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在颈部的回旋肌是不明显的,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多裂肌跨越2~4个椎间关节,只旋转一个或多个关节。

作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辅助大的肌肉。这些小的肌肉主要参与个别椎骨位置小的调整。

5.枕骨下肌 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肌连接:头下斜肌连接前两个颈椎,其余的肌肉连接前两个颈椎和枕骨。

作用:伸展和旋转头部,使头向同侧倾斜。

6.枕骨下三角 由枕骨下肌形成的三角(除了头后小直肌)称为枕骨下三角。枕骨下三角的肌肉与颈后部其他肌肉的问题可引起一些常见的头痛,它们的激发点不可能与覆盖在它们上面肌肉的激发点分开。三、躯干肌肉(一)背肌

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肌的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两群。浅群主要为阔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们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可分为数层:浅层有夹肌,主要是长的竖脊肌;深层为节段性比较明显的短肌,能运动相邻的椎骨,也能加强椎骨间的连结。

1.斜方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2.背阔肌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

作用:使肱骨内收、内旋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竖脊肌 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上述5块肌肉的深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加强椎骨之间的连结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

4.肩胛提肌

起点:第1-4颈椎的横突后结节。

止点:肩胛骨内上角(脊柱缘一侧,上角和肩胛冈之间)。

作用:提升和内收肩胛骨。

5.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的中部深面,呈菱形,收缩时牵拉肩胛骨移向内上方。图2-1-2 背部浅层肌肉(二)胸肌

1.胸大肌 胸廓前面,作用于上臂。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

2.前锯肌 有助臂上举的作用。图2-1-3 胸腹壁的肌肉

3.肋间肌 包括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收缩可助呼气,肋间外肌收缩可助吸气。(三)膈肌

位于胸腹之间,包括周围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膈肌收缩使胸腔扩大,有助吸气;膈肌舒张使胸腔缩小,有助呼气。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三者分别有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通过。(四)腹肌

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1.腹直肌 腹正中线两侧,上宽下窄的长肌。

2.腹外斜肌 腹前外侧壁扁肌,肌束由外上斜向内下(类似手插口袋)。

起点:起于下8肋外面。

止点:腹白线、髂嵴和腹股沟韧带。

作用:增加腹内压,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3.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内上。

4.腹横肌 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呈水平方向。

5.腹部局部结构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是肌及筋膜间的斜行裂隙,长4~5cm,有四壁、两口。(1)四壁:①前壁,主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②后壁,由腹横筋膜构成。③上壁,由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弓状下缘、联合腱构成。④下壁,由腹股沟韧带构成。(2)两口:①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也称腹环。②外口,称腹股沟管浅环,也称皮下环。(3)通过结构:①男性有精索通过。②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6.腰方肌 位于腹后壁。(五)会阴肌

会阴肌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肌,主要包括肛提肌、会阴浅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

盆膈:由肛提肌与其上、下的筋膜一起构成,封闭小骨盆下口后部。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与其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封闭小骨盆下口前部。四、上肢肌肉(一)上肢带肌

上肢带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二)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前群 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喙肱肌。(1)肱二头肌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并以一个腱止于桡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上臂。(2)喙肱肌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骨面。

作用: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3)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

2.后群 肱三头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的骨面。向下3个头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

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骨、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跨过多个关节运动前臂和手,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1.前群 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包括屈肘、屈腕和腕的收展、屈指,以及前臂旋前的肌,共9块,分4层排列。(1)浅层(第一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①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

作用:屈肘关节。

其他4块以屈肌总腱起自肱骨内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②旋前圆肌:起自肱骨内上髁上方,向前经肘关节前方向外下行走,止于桡骨中部的外侧面。

作用:屈肘关节,使肘关节及前臂旋前。

③桡侧腕屈肌: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

作用:屈肘、屈腕和腕外展。

④掌长肌:唯一的肌腱在屈肌支持带表面的手部屈肌。起于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下行止于手掌皮下的掌腱膜。肌腹很小而腱细长。

作用: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⑤尺侧腕屈肌:起于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止于豌豆骨。

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2)第二层只有1块肌,即指浅屈肌。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两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

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和屈肘。(3)第三层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

①拇长屈肌: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作用:屈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②指深屈肌: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

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4)第四层为旋前方肌,是扁平四方形的小肌,位于桡骨、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

作用:使前臂旋前。

2.后群 共有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1)浅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5块肌以一个共同的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

①桡侧腕长伸肌:向下移行于长腱,经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是伸腕,使腕外展。

②桡侧腕短伸肌: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是伸腕。

③指伸肌:肌腹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手背分别至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4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越过掌骨头达指背,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性结构,称指背腱膜。

④小指伸肌:肌腹细长,长腱经手背尺侧至小指,止于指背腱膜。作用是伸小指。

⑤尺侧腕伸肌: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是伸腕,使腕内收。(2)深层也有5块肌,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①旋后肌:位置较深,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近段外侧,肌纤维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为使前臂旋后。

其余4块肌均起自桡骨、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②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

③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④拇长伸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⑤示指伸肌: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肩关节功能肌

主要由上肢带肌和臂肌中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组成,覆盖肱骨与肩关节,形成前、后、外三群。

肘关节功能肌

主要由臂肌组成,覆盖肱骨与肘关节,形成前、后两群。前群包括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主要作用为屈肘;后群主要是肱三头肌,主要作用为伸肘。

另有两块旋转肌,分别是旋前圆肌,主司肘关节及前臂旋前;旋后肌,主司前臂与肘关节旋后。表2-1-1 上肢关节肌肉的作用表2-1-2 作用于上肢各主要关节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续表五、手部肌肉

运动手指的肌,除来自前臂的长肌(手外在肌)以外,还有位于手掌部止于手指的手肌(手内在肌),手肌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作用,可使拇指做展、屈、对掌和内收等动作。(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上述3肌可使小指做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

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2.骨间掌侧肌 3块,位于第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尺侧第4、5指桡侧,止于指背腱膜。

作用:使第2、4、5指向中指靠近(内收)。

3.骨间背侧肌 4块,位于掌骨间隙背侧,均以两个头起自相邻掌骨,止于第2指桡侧,第3指桡、尺侧及第4指的尺侧指背腱膜。

作用:以中指的中线为中心外展第2、3、4指。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六、下肢肌肉(一)髋肌

髋肌为运动髋关节的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端,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作用:使大腿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2)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2.后群 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称臀肌,有7块。(1)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小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

作用:使大腿后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之一。(2)臀中肌:位于臀大肌的深面。(3)臀小肌:位于臀中肌的深面。臀中、小肌都呈扇形,皆起自髂骨翼外面,肌束向下集中形成短腱,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两肌均使大腿外展,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而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4)梨状肌:起自盆内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展、外旋髋关节。(5)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肌束向后集中成为肌腱,由坐骨小孔出骨盆转折向外,此肌腱的上、下各有一块小肌,分别为上孖肌、下孖肌,与闭孔内肌腱一起止于转子窝。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6)股方肌:起自坐骨结节,向外止于转子间嵴。

作用:使大腿旋外。(7)闭孔外肌: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的后方,止于转子间窝。

作用:使大腿旋外。(二)大腿肌

1.前群 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1)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于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内下,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作用:屈髋关节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2)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4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4个头向下形成一强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

2.内侧群 有5块肌,位于大腿的内侧,分层排列。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处。(1)耻骨肌:长方形短肌,位于髂腰肌的内侧,长收肌的外侧。(2)长收肌:三角形扁肌,在耻骨肌的内侧。(3)股薄肌:带状长肌,在最内侧。(4)短收肌:近似三角形的扁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后面。(5)大收肌:为内侧群最宽大的三角形肌,在上述肌的深面。

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外,其他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还有一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过。

3.后群 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均跨越髋关节和膝关节,常总称之为“腘绳肌”。(1)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合并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2)半腱肌:位于股后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与股二头肌长头一起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的腱膜起自坐骨结节,腱膜几乎占肌的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三)小腿肌

小腿肌分为3群:前群在骨间膜的前面,后群在骨间膜的后面,外侧群在腓骨的外侧面。

1.前群(1)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肌腱向下经踝关节前方,至足的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作用:伸踝关节(足背屈),足内翻。(2)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上2/3和小腿骨间膜,向下至足背分为4条腱,至第2-5趾背移行为趾背腱膜,止于中节和远节趾骨底。由此肌另外分出一腱,经足背外侧止于第5趾骨底,称为第3腓骨肌。

作用:伸踝关节,伸第2-5趾,足外翻。(3)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起自腓骨内侧面下2/3和骨间膜,止于趾远节趾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伸趾。

2.外侧群 外侧群为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肌皆起自腓骨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点较高,并覆盖腓骨短肌。

两肌的腱经外踝的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绕至足底,斜行至足的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3.后群(1)浅层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两个浅表的头称腓肠肌,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两头相合,约在小腿中点移行为腱,位置较深的一个头是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向下移行为肌腱,与腓肠肌的肌腱合成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2)深层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3块在下方。

①腘肌:斜位于腘窝底,起自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部分,止于胫骨的比目鱼肌线以上的骨面。

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②趾长屈肌: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在足底分为4条肌腱,止于第2-5趾的远节趾骨底。图2-1-4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

③长屈肌:起自腓骨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止于趾远节趾骨底。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趾。

④胫骨后肌:位于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到足底内侧,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七、足部肌肉

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较薄弱,包括伸趾的短伸肌和伸第2-5趾的趾短伸肌,位于趾长伸肌腱深面。足底肌的配布和作用与手掌肌相似,亦分为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但没有与拇指和小指相当的对掌肌。

1.内侧群为运动趾的小肌。有3块,浅层有展肌、短屈肌;深层有收肌。

2.中间群由浅至深排列为趾短屈肌、跖方肌、4条蚓状肌、3块骨间足底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

3.外侧群为运动小趾肌,有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