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03:35:08

点击下载

作者:张爱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翠成幼儿园的实践出发,依据幼儿园与家长的个性需求,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及学习特点及科学育儿方法,在幼儿园“容·融”文化理念引领下,让教师、家长在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途径与方法上达成共识,构建了幼儿园家长课程体系。从构建课程的依据、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五方面阐述了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理论,科学深入地介绍了幼儿园课程。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家长助教、家长沙龙、家长讲堂、主题家长会、家长约谈、周末有约、家访、亲子活动八种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的活动价值、活动要点及小中大各班活动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它可以帮助教师丰富家园工作的方法,提高设计家园活动的能力,并且拓展家园工作的途径,最终转变育儿观念,使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完美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促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升家园工作的实效性。

序言

翠成幼儿园于2010年9月建成,虽然建园时间不长,但却是一所朝气蓬勃并为促进幼儿发展不断探索科学育儿方法的幼儿园。在建园伊始,幼儿园结合垡头翠成小区的地域特点、家长群体特点、教师群体发展需要、幼儿发展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家园合作,习惯养成”作为园所特色发展的方向,以“家长课程”的建构为抓手,通过幼儿园家长课程的实施,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提升科学育儿能力,探索出一条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可供幼儿园借鉴的成果和经验,不仅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提高了园所办园质量,不断形成家园合作促进幼儿成长的园所特色。

这本书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幼儿家长的整体需求。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供教育能力。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园共育”是落实《纲要》、《指南》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翠成幼儿园从实践出发,依据幼儿园与家长的个性需求,依据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及学习特点,依据科学育儿方法,在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途径与方法上达成了共识,编制了《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建构了家长课程体系。运用家园合作方式,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这本书使家长在课程实践中转变育儿观念,深入浅出地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理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课程的编制按照幼儿发展、不同年龄幼儿家长的需求设定目标和内容,按照解决生活问题、习惯养成问题、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等多种教育内容进行相应的主题划分,按照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如季节、节日特点等。幼儿园家长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课程;有家园同时发起、家长发起、园所发起三种合作方式;有家长助教、家长沙龙、家长讲堂、主题家长会、家长约谈、周末有约、家访、亲子活动八种途径。幼儿园家长课程以2+3+8的推进模式开始实施,使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完美融合,保障了“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实效性。

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弥补对幼儿家长进行系统化指导的空白;将使家长提升对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科学育儿观念,落实科学育儿行为;将提高教师设计家园活动的能力,在教师与家长共育过程中不断积累家长工作经验;将不断探索家园共育途径,提升家园合作育儿水平;将为朝阳区不同类型的园所提供可以借鉴的家园共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翠成幼儿园在所在区域中享有较高美誉度和影响力,得益于幼儿园创新的家园合作育儿方式;得益于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得益于传递科学育儿方法。希望翠成幼儿园再接再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加强合作特色,在家长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中取得更大成绩,形成更多科研成果。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许美琳前言容融共生,互惠共赢——《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供教育能力。”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长而言,学习并借鉴其中提出的教育建议,能提高科学育儿水平,也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家园共育”是实现家园同步、家园合力的理想途径和有效形式,对儿童真正度过人生幸福的童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发展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责任,而且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社会、幼儿园、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形成的第一课堂,不仅对儿童一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影响,也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幼儿园教育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为帮助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园同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每个儿童的人格得以完善,智慧得以丰盈,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彰显,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儿童成为有梦想、有自信、有美德、善合作、能创新、快乐、幸福一生的人。

现在幼儿园面对的家长大部分是出身于8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是受宠的一代,集全家的关注、希望于一身的一代,他们本身就是一代“小皇帝”“小公主”,是被捧大的一代。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义务引导家长了解学前教育的特点、教育规律、理解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与园所一起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翠成幼儿园立足园所、教师、家长、幼儿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家长工作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按照不同年龄班家长的需求,设计内容,小、中、大班分别以解决“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提升”问题为核心,进行相应的主题划分,遵照季节特点,借助节日的契机,全年规划分主题,分类开展活动内容,将主题、目标、内容、形式等结构化,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逐步形成家长课程。与这本书配套的还有《家长支持手册》,供家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记录儿童成长。

阅读本书,可以丰富教师家园工作的方法、提升实践水平。通过家园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积累了家长工作经验,提高了教师设计家园活动的能力;促使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念,落实科学育儿行为。幼儿园家长课程的主题与目标、内容与方法、设计与实施在不同地域、不同家长群体中进行实践验证赢得了家长的肯定,向社会传递教育的正能量,弥补了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系统化指导的空白;使家园形成共同的价值判断,达成教育理念的共识;依据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及学习特点,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与园所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促幼儿全面发展。此外,希望借助本书的出版能对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张爱军翠成幼儿园园长|上篇|“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第一章 构建“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依据第一节 构建“容·融”家长课程的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基本主张为“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1]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关认知和学习的情境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2]借鉴上述理论,我们总结出家长课程的特点如下。

学习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主动选择、加工并建构外界信息的过程。幼儿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现实世界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和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学习中抽象推理、问题解决的策略等高级心理机能的获得还需要与成人和同伴的合作。因此,幼儿的学习是个体自主建构和与他人进行社会建构的统一。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是幼儿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意义的建构是在真实地解决问题或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的。具有典型的情境性特点。据此,我们将家长课程的观念概括为:家长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幼儿是在个体的自我建构、与他人的社会建构,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习。(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依赖于周围人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维、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相关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交互作用。

借鉴以上理论,我们将“容·融”家长课程建设的观点界定为:家长课程应当是在多种活动中、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不断内化的,家长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应当是幼儿,而幼儿的发展则要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得以体现。(三)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境性,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

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我们认为幼儿园“容·融”家长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幼儿年龄特点,借助家庭环境优势,挖掘家长资源优势。最终,通过家庭环境营造、幼儿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四)陈鹤琴的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园合作作为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家长的紧密配合。第二节 构建“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文化依据

文化是课程构建与发展的土壤,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理念直接受到文化建设的影响。

翠成幼儿园“容·融”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只有做到内心的容,才会有外显的融,有容则融。包容是人的度量,有容乃大,容纳百川。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体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倾听,最终学会包容,外显为融合。从专业角度来看,从容是内心的胜任感。一个人要做到内心的自强,就要有理想、有信念,自省地客观分析自己,常思己之不足,才能逐渐形成自信。达到专业上的从容,最终达到融通。

容——容纳知彼。知己知彼、知彼厚重、方知吾行。

融——融入为合。融合共展、先容后融、始能达荣。

容人融入社会、容理融入新知、容事融入事业。

翠成幼儿园以“容·融”文化为核心,提出了“容·融”文化下的家长课程。第三节 构建“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现实依据

翠成幼儿园坐落在经济适用房小区,建筑面积3636平方米。开园5年来始终致力于家园合作养成教育的研究,通过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的研究带动,聚焦园所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一)园所发展的迫切需要

面对朝阳区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大量新建幼儿园。翠成幼儿园作为2010年9月的一所新建园,从建园伊始,通过深入调研,结合翠成小区的地域特点、家长群体特点、教师群体发展需要、幼儿发展情况,把“家园合作,习惯养成”作为园所特色发展方向。以家长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通过课程的实施促教师、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园所质量提升特色的形成。(二)教师家长工作经验欠缺

开学的调查发现,翠成幼儿园3年内新教师占到67%,教师在家长工作实施过程中,缺少策略和方法,忽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羞涩型:不敢面对家长,不能主动与家长沟通。

直率型:能够面对家长,但缺少有效沟通。

矛盾型:想做好家长工作,但是没有方法和经验。

教师开展家园工作调查表如图1-1所示。图1-1 教师开展家园工作的调查表(三)家长观念和行为亟待改变

幼儿园所在地区为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多层次家长教育行为的现象。建园初期,家长类型分布具体如图1-2所示。图1-2 建园初期,家长类型分布

放手不管型:这类家长占到了45%,表现为缺乏教育意识,幼儿入园后完全放手,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一头热”(幼儿园教育)的现象。

乱指挥型:这类家长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对幼儿的教育经常性地出现错误,占到了总数的30%。

民主型:只有占25%的家长,具有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幼儿的教育关注度高。(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现状

开学的调查发现,翠成幼儿园的幼儿来源大多是从不同幼儿园转入的,再加上翠成馨园小区中的幼儿,幼儿间的行为习惯差异较大。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社会交往习惯、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综合测查发现幼儿突出表现为生活依赖性强,这类幼儿人数占总数的70%,幼儿缺少自我服务意识;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表现为任性行为多,友好交往行为少,缺少分享意识;学习习惯方面在倾听与表达上均未达到60%。

面对幼儿成长问题、教师问题、家长问题亟须进行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的实践研究。依托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结合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现实问题,进行幼儿园家长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注解:

[1]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同上。第二章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是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具体来说,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是行为落实的依据,是使心中想法的具体化,同时也是评估的重要手段和标准。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制定优劣,一方面能检验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分析后所要实施的后续学习的标准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能衡量对学前教育整体教育策略的方向是否准确。

家长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是家长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家长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既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方式的组织和实施课程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因此,家长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制定有价值的课程教育目标。

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三点:其一,幼教管理者在家园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的目标体系;其二,对家园共促幼儿发展效果的预期;其三,幼儿园课程的延伸,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的助推器。制定有效的家长课程目标,不但能达到家园共育的最高期望,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园所的整体发展,使实施幼儿园优质教育成为现实。

那么,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每个课程设计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节 确立“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设置的来源和需求依据

一般认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幼儿园文化、幼儿园家长的整体需求是制定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因此,要科学地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就必须要研究社会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幼儿家长的整体需求。(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家长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在使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同时,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制定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1.从宏观上思考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四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的,虽然已过去将近20年,但它仍然是教育的方向标,而家长课程目标的制定必然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

二是国家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的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三是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才培养的“四学会”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些都是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2.从微观上思考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是要明确幼儿园课程发展走向及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随着幼儿园课程观的转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方向逐渐转向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方面是教育观念的科学化,即树立积极的儿童观,例如,儿童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要尊重他们的每种学习方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还要树立开放的幼儿教育观及民主、多元化、理想化的课程观,例如,幼儿教育过程的规律是在研究幼儿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发展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而不应背离幼儿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又如,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好玩,因此要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愉快地接受适宜的教育。

第二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市场意识、未来意识和国际意识,使课程目标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在培养目标上是融入市场意识的,未来社会向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幼儿园的课程目标融入了如“重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能力与竞争道德,引导幼儿不断超越自我”、“重视培养幼儿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及爱心”、“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及自控能力,培养幼儿耐挫折的能力”等未来意识和国际意识,使其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方面是课程内容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实现“中国梦”,需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是社会的要求。教育越来越回到基本元素中,幼儿园教育课程更具“中国化”、回到教育本真的特点,逐渐实现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即“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现代中国人)”。陈先生非常有名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开宗明义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他深刻提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也与美国国情又不是一律。”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很多教育目标,就是从当今社会要求中引申过来的,例如,“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进一步理解对祖国、对家乡、对民族的尊重和热爱,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和社会价值对未来人才个性道德品质的高度要求。

二是要明确幼儿园课程和社会发展需要及与家长参与之间的关系。幼儿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需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双方教育者共同参与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甚至更高的教育效果。在共同实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转变观念,达成教育的共识;通过教育实践与反思,进一步定位幼儿发展的方向,最终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出更具时代意义的人才。(二)幼儿发展的需求

幼儿良好的发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迫切期望。

首先,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作为第一任教师的家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时时、事事都能参与幼儿教育中。每个家庭都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但是如果忽略对幼儿的教育,或者实施低劣的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

其次,作为重要的教育部门的幼儿园,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行为,都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幼儿园文化建设,还是幼儿园党组织建设,抑或是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教育成果的呈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前提。最后,幼儿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

因此,幼儿园制定家长课程是为了支持、帮助、引导幼儿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是实现家园合力教育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是家园共促幼儿发展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即幼儿发展和家长提高的期望。为了建立合理的期望,必须研究幼儿,研究其年龄特点及发展需求,了解学前阶段幼儿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特点,了解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

对幼儿的研究。一是要了解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理想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而获得。二是要了解幼儿的现实发展状况。一方面可以对照《指南》中各个领域目标下的相关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园所在地区,以及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观察和研究幼儿,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其发展水平和特点,通过比较,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而确定家长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的适宜性及合理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一至三年级,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即要求他们记住某样东西时,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因此,掌握了这些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合理完成教育期望,在制定家长课程细化目标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教育价值。

总体来说,幼儿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社会各种力量的整合,形成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三)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幼儿园的文化建设是进行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实施幼儿园深层次、高品位建设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文化涵盖幼儿园的各个层面,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优质幼儿园成为幼儿园发展的方向。优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长课程的制定、组织与实施无疑是实现幼儿园文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幼儿家长的整体需求

随着教育热点问题的不断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意识中,很多家长对如何实施正确的幼儿教育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是苦于不够专业、系统、科学,导致出现教育问题,因此,家长课程目标的制定是满足家长长期以来避免进入教育盲区的有效方法,是幼儿园家长的整体需求。制定家长课程的教育目标前,要对家庭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家庭的研究,一是要研究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遗传、环境和教育构成了人的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而这三大因素都缺少不了家长的参与。特别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不仅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身心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能动地调整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还能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施以系统的影响。因此,家长参与教育对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及对社会的发展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二是要研究家庭生活对幼儿的影响。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期望,既反映在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要求中,也反映在教育方向中。孩子自出生获得父母遗传开始,在父母所营造的环境中生活,受父母的知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家庭以外的因素相互作用,直接、间接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发展与成就。

在研究家庭对幼儿的期望的同时,应该关注家庭生活对幼儿的实际影响和有可能造成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与社会需求往往出现不一致。例如,社会要求人要逐渐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家庭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变使幼儿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围发生巨大的变化。完善的社会服务。高保全高封闭的住宅区,以及人与人之间过于复杂和谨慎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幼儿缺少交往的机会而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造成了教育及发展上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关注家庭生活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关注家园合作教育的价值,确定课程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幼儿、家庭、社会三者可以作为家长课程教育目标的来源,从对每个来源的研究中,我们都可以获得很多有关课程目标的信息,为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梳理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节 确立家长课程目标的原则(一)幼儿为本原则

家长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幼儿发展为核心,建立在了解幼儿需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终促进每位幼儿快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二)全面性原则

家长课程目标的涵盖要尽量全面,既包含对幼儿发展的目标阐述,又包含对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及教育行为落实的目标要求,同时有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阐述。(三)科学性原则

家长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要清晰地把握课程所要突出的方向,因此具有十分凸显的科学性。(四)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制定避免出现笼统化和形式化,应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大部分家长能够操作完成,最终达到教育效果。(五)时代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要关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发展方向。(六)差异性原则

由于家庭成员的多层次性及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例如,不同家庭之间教育的观念差异、父母及祖辈家长之间教育方法的差异、家长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特点,形成家庭教育的层次性。因此,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家长群体的需求,给予选择的机会,使每个家庭都获益。第三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的层次内容(一)“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层次

1.“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的层次性结构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多层次的,按照幼儿发展、家长及教师提升的总目标,以月为单位的年龄班单元主题的具体目标及活动内容的细化目标等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家长课程的总目标与分层目标基本是纵向结构。各层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结合,逐渐细化,形成逐级的目标体系。图2-1 家长课程目标层次示意图

2.家长课程目标的细化层次说明(1)家长课程的总体目标

家长课程的总目标,即课程3年的总目标,主要阐述幼儿发展、家长发展及教师发展的总体性目标,也可以说成预期的效果或愿景。(2)阶段性目标

以月为单位的各年龄班单元主题目标。这一层则是小、中、大3个年龄班一年8个主题月的中期目标。每个月的主题都是落实总目标的下位目标,在每个月的主题设置中有全园性的,也有班级个性化目标。(3)过程性目标

活动内容的细化目标也是活动的过程性目标,是每个主题下针对具体活动制定的目标详解,其指向性更加直接,效果更加突显。(二)“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目标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全面的,包括幼儿园情况、幼儿发展特点、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家园共育的方法。

①幼儿园情况。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情况,才能融入家园共育的教育中,才能实现“一车两轮”同步同向的教育,使幼儿获得发展。

②幼儿发展特点。幼儿发展特点是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内容,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特点,才能科学有效制定适宜的课程目标。

③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课程目标的内容涵盖了3~6岁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方法。

④家园共育的方法。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还涵盖了家园共育的方法。家长课程除了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为实施有效的教育目标而服务,更是为了使家长在课程的实践中深入浅出地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转变教育观念,科学理性地对幼儿实施教育,获取最终的教育成果。

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家园合作活动课程的开展,以及家长亲身地观察、体验、交流与倾听,进而学会观察和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取,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学习和分享科学育儿的方法,进而扫清幼儿教育的盲区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参与体验、情感融合、态度调整、观念转变、经验提升等参与方式及教育逐级、循环往复的过程获取课程价值,提高育儿经验,如图2-2所示。图2-2 家长发展目标实现方式第三章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内容第一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制定的依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效果的重要方面。课程内容制定的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课程内容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确定课程内容的方向;最后,依据家长的教育现状、育儿水平及教育层次,保障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

源于上述不同维度的家长认识,家长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是一个难点,既要满足更多家长的认识需要,还要兼顾不同职业和参与时间各异的需要,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选择内容时必须要考虑:什么内容最适合什么样的家长?哪些内容最具教育价值?可以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在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是幼教工作者希望通过家园共育,共同施以有效的方法,完成对幼儿的整体性教育,希望家长真正走进幼儿教育,学到更多的育儿知识,掌握更有意义的育儿方法,提高育儿水平。

家长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获得有益的教育经验,促进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和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家长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而制定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活动。

也可以说,活动是家长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家长通过参与多种形式,接触这些活动内容,通过参与体验、情感融合、态度调整、观念转变、经验提升等循环往复的参与提升的过程,进而达到促进自身的提高及幼儿发展的目的。

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和组织形式的家长课程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

①关于“幼儿是什么”的研究,即对3~6岁幼儿发展特点的研究。

②关于“幼儿如何学习和发展的”的研究,即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③关于“我们如何做”的研究,即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关教育观的问题,进而实施有效的教育。(二)课程内容建构的意义

课程内容的范围基本由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其意义如下。

1.有助于家长系统地关注幼儿、自身及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而达到知己知彼促进教育成功的目的

观察与了解是进行行为判断的前提,课程以活动参与为载体,因此,教师通过单元主题、细化的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不同身份(观察者、体验者、合作者、指导者)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而缩短幼儿的现实表现与家长对幼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同时认识到自身行为及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有助于掌握基本教育策略的内容

通过家长间的经验分享、给您支招、主题教育研讨等多种方式对类似于“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孩子不会交朋友怎么办?”等涉及教育中遇到的各类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把握教育的尺度和范围。

3.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并学会有效运用

参与是最直接的获得感知体验的方式,也是人发展的最佳方式,因此,通过活动确保家长课程存在价值和效果。

家长的基本活动可分为参与体验(幼儿活动及家长活动)、学习研讨、交流分享等方式。各种活动都包含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

例如,当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孩子自信心不足、不敢表达时,可以采纳家长助教、参与研讨等方式,一方面亲自到幼儿园当老师,告诉孩子妈妈有多勇敢、多能干,让孩子引以为自豪,逐渐增强幼儿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参加家长沙龙等活动参与家长教育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其他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而巧妙地运用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

4.有助于拓展教育视野,增强亲子及同伴情感

情感态度是指对人、对事、对己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方向。

参与式活动的方式使家长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可行性,而更为凸显的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家园之间、亲子之间、幼儿同伴之间、家长同伴之间的亲情和友谊得到了很好发展,教育视野的拓宽更为可观。第二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制定的原则

如何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使其更突出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针对性原则

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目标的达到,因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求必须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内容来确保其实现,因此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

按照这一标准,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目标意识

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对应目标,并确定是为了实现或完成哪几个目标,以及与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2.要正确把握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与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一个目标指向多种活动,即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使其充分地达到目标,例如,关于培养习惯的目标,就通过多种活动来完成,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一个活动实现2个甚至3个目标,如元宵节的活动,从家长课程的角度审视,既完成了通过“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和活动方式等目标,又增进了亲子情感,同时渗透了“关爱”、“感恩”等教育目标,使家长对教育方向的把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全面性原则

家长课程的内容应力求体现全面性。(1)受众人群上应具有全面性特点,即确保受众家庭多、层级多、受众面广。(2)课程的难易程度上应具有全面性,即设置家长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家长人群的接受程度,避免过高无法接受,也避免过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3)课程完成时间的把握上应具有全面性。要考虑不同家长群体的职业特点,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效果而导致家长无暇参与或没有实施时间。(三)主体性原则

选择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教师主体和家长主体。(1)贴近幼儿的生活,确保活动内容以幼儿发展为前提。(2)满足家长的教育需要,以家长参与直接或间接的活动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3)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以教师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作用。(四)灵活性原则

家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随着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1)课程的设置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渐深入,将不适合的内容进行灵活调整。(2)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可行性,对于不具备科学可行性的课程内容要及时调整和更新。第三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的结构(一)“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分类和组织形式

家长课程是一种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相结合的融合课程,旨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全貌,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如图3-1所示。图3-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在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家长除了在幼儿园安排或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外,还从幼儿园的制度特征、园所气氛、园所文化和集体生活中受到影响;幼儿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意义至关重要。所以,幼儿园在进行家长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以下方面放在首位考虑。(1)家庭结构和氛围。(2)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性质。(3)家庭教养理念和方式。

2.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家园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家园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家长课程主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经验筛选出8种最有效的形式来开展:家长讲堂18项,家长沙龙6项,周末有约10项,家访、主题家长会6项,亲子活动21项,家长助教11项,家长约谈。(二)“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

家长课程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人员结构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结构,进行适当的人员划分,包括家庭小团体参与式、父辈参与式、祖辈参与式、男性参与式、女性参与式等。

2.按照活动结构(或形式)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家长课程的活动形式进行分类,包括亲子活动、家长讲堂、家长沙龙、周末有约、家长助教、主题家长会、家长约谈、家访等8种形式。

3.按照教育主题进行分类

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按照解决“生活问题”、“习惯养成问题”、“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等多种教育内容进行相应的主题划分。

例如,就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这一话题,通过开展“家长讲堂”的活动,家长明确好习惯养成的要求和方法,进而开展“我有好习惯”的活动。通过种种激励措施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养成好习惯,逐渐形成自律行为,最后开展主题家长会的研讨活动,通过分享,交流掌握好习惯形成的好方法。

4.按照月主题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季节特点,巧借节日的契机,进行课程的实施。例如,在元宵节,设置亲子活动,由家长作为助教给幼儿讲述元宵节的来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子参与包汤圆和品尝汤圆及赠送活动(赠送给家人等),感受元宵节的快乐和关爱的情感。

5.按照活动内容载体进行分类

将家长课程实施的教育策略进行成果梳理,按照《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师实施手册)、《家长课程家长支持手册》(家长与幼儿共同操作的活动材料)、《幼儿成长问题对对碰》(对于家长教育中困惑问题的知识手册)等操作材料进行分类。

课程内容如何分类,或多或少从一个侧面反映课程所强调和突出的价值。但如何分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各种课程框架下的内容是否有效实施,保证幼儿的发展和家长素质及水平的提高,促进园所及教师队伍的发展。(三)“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整体分类

家长课程内容结构分为纵向与横向、直线与螺旋结构。

1.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或称为序列结构,是指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的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照先后顺序,由简到繁地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内容的设置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例如,家长课程知识的学习是由简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等纵向结构的过程。

而横向结构则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进行更好的学习、交流和研讨,也就是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整体性。这种横向结构强调的是课程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探寻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例如,幼儿发展过程中对于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要考虑多方面的需要,横向设置其课程内容,并且注重其在对幼儿施以教育中的应用。

2.直线结构与螺旋结构

直线结构是指把家长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否则会使学习者厌倦”。

螺旋式结构或称为圆周式结构,是指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主题、过程性内容的课程形式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程度,将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其深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圆,使之呈现螺旋式扩大或上升的状态。

深入分析家长层次和差异性的特点,家长课程内容的结构则主要是以螺旋式结构课程为主的,可以照顾到学习者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水平,为家长、教师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知识,使其对家长课程的内容逐渐理解和加深,参与的状态逐渐深入,使其育儿能力不断提升。第四章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实施第一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实施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家长课程的实施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课程实施家园共育解决幼儿发展问题、家长观念、行为等实际问题。(二)双主体原则

家长与教师互为家长课程实施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法选择及活动材料准备都要以家长育儿观、幼儿发展为前提。一方面家长作为主体,与教师有效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主体,要把握问题关键,给予家长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三)可检测原则

对家长课程进行科学评价,着力于课程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检测的诊断和改进实施作用,帮助被评价者了解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四)系统性原则

家长课程的实施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结合小、中、大班不同时期幼儿发展问题、家长关注的焦点实施开展家长课程。不同阶段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保障课程实施的循序渐进。(五)计划性原则

家长课程的实施要想达到理想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必须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脱离课程实施目标,凭借个人的兴趣、感觉来组织实施。计划性原则使教师、家长在课程实施中,围绕课程实施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保障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六)灵活性原则

家长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因果性、预成型和可控性,也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及复杂性。课程实施则应关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实施者要将其看作一种教育资源,正确地加以利用,充分地发挥其教育价值。第二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实施的主体(一)教师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对课程实施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问题,对不同家长类型、家长资源优势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每次家长课程的实施中,应发挥主导、引领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家长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尊重家长间的差异,给予家长展示优势的机会,促进家长间的有效沟通,达成科学育儿的共识。(二)家长

作为家长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育儿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家长课程实施解决的是家长育儿问题、幼儿发展问题。家长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各类家长课程的活动,主动出谋划策,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第三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的组织方式

家长课程的组织方式依托于“活动”,即在各项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全貌,因此,活动的内容既包括对育儿知识、育儿经验的静态内容,又包括对幼儿教育的亲身体验或参与的动态内容。

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以各类形式完成课程学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全局出发,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对其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基于幼儿园家长课程价值主体分化、价值目标多元的情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遵循生活化、游戏化等学前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应遵循针对性、适宜性、递进性和因地制宜等原则。

1.静态的育儿知识和经验

静态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经验主要在家庭个体对幼儿的教育中完成,通过聚焦家长育儿中的各方面问题,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编辑完成了《幼儿成长问题对对碰》和《幼儿园家长课程支持手册》这些解决幼儿各类型问题的书籍,尤其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可以引导家长关注静态育儿知识和经验的传递途径。如图4-1所示。图4-1 静态育儿知识和经验的传递途径

2.动态的亲身体验及参与

动态的家长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引导家长从家庭中走出来,共同针对幼儿的社会行为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及实践活动。在实践经验的接触中,家园合作方式分为三类,如图4-2所示:一是幼儿园主导,家长委员会全力支持;二是家长委会倡议,幼儿园和家委员会委员共同策划;三是家长委员会主导,幼儿园全力支持。图4-2 家长课程主导策划方式(1)幼儿园主导,家长委员会全力支持。

在家长课程实施中幼儿园提出具体方案,再向家长委会征求建议,在家长委会的支持下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在活动中使家长亲身感受幼儿在园中的变化。(2)家长委员会倡议,幼儿园和家长委员会委员共同策划。

在家长课程实施中,围绕班级重点,家长委会委员提出倡议,幼儿园与家长共同策划,使活动更加有意义。例如,周末有约类活动。在类似的活动中,家长可以积极参与进来与幼儿一起玩扮演游戏,一方面拉近家长与幼儿的距离,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过程中对幼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幼儿发展。(3)家长委员会主导,幼儿园全力支持和帮助。

家长委会了解到这些信息便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有些家长是专职妈妈,时间比较松散,提出可以到幼儿园帮忙,那么可以向园所或班级提出需求,班级教师给予积极地回应,从而开展相关活动。

我们坚持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幼儿园家长课程的组织方式,通过静态的育儿知识和动态的亲身体验与参与等,提高家长课程的实效性,使其能够支持幼儿全面、快乐、自主且富有个性的发展。第四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一)家长沙龙活动

家长沙龙活动不受场地限制、不受规模限制。以教师、家长和专家为主体,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通过情境模拟、案例研讨、主题交流、经验分享、畅想漫谈等互动式活动,提高家长教育理念及转变家长教育误区,强调每名家长都参与对话。(二)主题家长会活动

主题家长会活动是一种由班级或更小规模的家长群体组成的,以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家长在育儿中的困惑,通过问题聚焦确定一个共性问题,并围绕主题开展研讨活动,最终形成多种解决方法的研讨形式。主题家长会引导家长全程参与研讨,可以由教师、家长或家园共同主持。开学初的主题家长会:明确教育目标的;还有一种是针对小中大班的个性家长会,例如,小班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七彩人生等。(三)家长讲堂活动

家长讲堂活动是一种在特定场所内、组织一定规模(园级或年级组)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内容的家庭教育讲座,是为家长搭建一个交流家庭教育理论、总结实践经验的平台。家长讲堂的主讲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四)家长约谈活动

家长约谈活动是一种一对一的个别沟通。约谈的时间可以是在接送孩子时的短暂交谈,也可以是特邀来园沟通的交谈。约谈场所最好是幼儿园相对安静、简洁、舒适的小空间中。它是针对个性化教育的一种最简便、最常用、最重要、最有效的家园沟通方式。约谈大多数是班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根据情况由园方与家长进行单独沟通。(五)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是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幼儿生活环境,与家长密切合作关系,商讨共同育儿的家庭访问。家访可以是幼儿入园前,针对全体幼儿进行普遍性的家庭访问;也可以是针对幼儿的个性化问题进行的个别需要式的家庭访问。(六)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助教活动是以家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家长走进班级,以执教者、观察者、体验者等身份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家园互动形式。家长助教可以是家长自愿申请,也可以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参与家长助教的人可为不同规模。(七)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家长陪伴幼儿参与的园级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节日庆祝等内容的增进亲子情感、转变教育观念的园内外亲子式互动活动。(八)周末有约活动

周末有约活动是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由教师或家长发起的家庭式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周末有约可以根据班级幼儿主题研究的需要,按照家庭住址、家长需求等条件进行分组,完成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家长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游戏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家庭式亲子互动活动,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

家访、家长约谈、家长讲堂、主题家长会、家长沙龙是教师和家长进行团体之间的交流,以达到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目的。周末有约、亲子活动、家长助教是家长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之中,将科学的观念落实到行为之中的过程。第五章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重要一环,它是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研究者认为“它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发展的起点,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1]评价课程的价值可以诊断课程、对课程的相对价值进行比较、预测教育的需求,或者确定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容·融”家长课程评价要解决基本问题: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谁来评价,以什么标准评价和怎样评价的几个问题。它是对“容·融”家长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应性的过程。“容·融”家长课程首先是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组织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对家长来说,不但能够提高科学育儿的方法与技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而且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与评价,更加清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更能深刻地理解与支持园里、班中的各项活动,出谋划策,大大提升了幼儿园家长课程文化的内涵;最后对于幼儿来说,在各种活动中,与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发表见解,有了更多交流机会与平台,让幼儿在评价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发展。

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不是将评价作为一种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水平的唯一依据,而应在不断研究、诊断、改进的过程中,自主提高。尤其在“容·融”家长课程评价中更应该体现包容、融合的理念,充分调动与发挥教师主体性,共同切磋与研究,并把家长请进来,一起解决问题,更多地沟通,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最终是要将评价结果作为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第一节 “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一)“容·融”幼儿园家长课程评价的目的

家长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进行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促进幼儿园家长工作的质量,具体内容如下。(1)可以让教师知道“容·融”家长课程无论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是否适宜、科学和合理,能否与幼儿园课程相互补充,真正解决在家长工作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教师、家长共同的参与评价,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不断完善“容·融”家长课程,能够凸显课程的特点,最终让教师、幼儿、家长受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