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精装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02:08:00

点击下载

作者:贺世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精装版)

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精装版)试读: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相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幅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后,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2010年6月20日前言宣扬佛性的三大经变

何谓佛教经变?初唐净土大师善导云:“依经变画”,就是经变。就广义而言,敦煌艺术或其它佛教艺术中,凡带故事性的图画,均可谓之经变。但就狭义而言,则专指隋唐以来,依据某一部佛经,或者揉合同类数经绘制的具有故事性、或者义理性的图画。本卷所谈到的法华经变、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是就狭义者而言。

自佛教东传以来,弘扬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逐渐在中土发展为主流,佛教艺术也多取材于大乘经典,本卷所辑的三经变亦然。现将《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经》三经汇编于一册,主要考虑到这三部佛经在佛性问题上思想一致。《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即诸佛欲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一切众生能否成佛呢?《大般涅槃经·狮子怒吼品》中作了肯定的回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维摩诘所说经·佛通品》专讲成佛之道,不过是从相反的方面,要求菩萨处污泥而不染,由非道至佛道。实际上还是宣扬了众生成佛的问题,“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可引申为佛就在众生心里。0-1 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是古代印度第一种姓,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此图为观音变作婆罗门弘传佛法。婆罗门深目高鼻,须发雪白,裸体披巾,坐在束腰座下,挥手宣讲《法华经》,情绪激动,跟前有三个男子跪地听法。隋 莫高窟303窟 人字坡西坡上排中间0-2 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也是法华会上的听众。他们束发戴冠,肩披铠甲,腰束战袍,坐在束腰座上,显得威武而庄重。四天王中间穿插的四个小鬼,外貌丑陋,内心烦躁,反衬出天王的庄重沉静。初唐 莫高窟331窟 东壁0-3 维摩诘经变  (见此处图)此图奠定了“维摩示疾”及相关情节的基本格局。画面以维摩示疾为中心,下部画异族番王问疾,前面画天女戏弄舍利弗。舍利弗上部画“请饭香土”,下部画化菩萨献香饭。维摩方丈顶部以4个须弥宝座表示“借座灯王”。右上侧画“手接大千”。初唐 莫高窟220窟 东壁窟门南侧

关于这三部佛经中佛性思想的阐述和宣扬,中土高僧代有所出,如晋宋之际倡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涅槃圣”竺道生,对上述三经都有深湛的研究;隋初奉敕到敦煌建舍利塔的智嶷,兼通《法华经》、《涅槃经》;出生于敦煌的高僧慧远和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都是精研《法华经》、《维摩诘经》的一代大师。精研三经的大师辈出,说明这三部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在中土流传广,影响大。三经的经变画在敦煌艺术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敦煌现存的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和维摩诘经变共一百四十七铺,法华经变占六十七铺、涅槃经变占二十一铺、维摩诘经变占八十一铺。莫高窟420窟还将三个经变绘于一窟。但三经变的关系似乎没有三经的关系紧密。佛经和经变之间的的多重关系,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国际敦煌学界首先研究敦煌经变画的日本学者松元荣一,1937年出版《敦煌画研究》,着重于画面与经文的对比考释,具有开山之功。但不足之处在于未将这些经变画放在中国历史、佛教、美术发展史的长河中,作系统的宏观考察,因而未揭示法华、涅槃和维摩诘三个经变发生、发展和式微的规律。而且所用图片也极其有限,不足以反映上述三个经变的全貌。

二战以后,国内外的敦煌学界对上述三个经变研究日深,拓展了研究视野,从历史、佛教、美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深见解,从而丰富了中国佛教史、美术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通过比较西域与中原的涅槃图像,发现敦煌隋代的涅槃经变是东西两种不同佛教艺术风格在敦煌撞击、交融之后,所产生的一朵奇葩,而敦煌唐代的涅槃变又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完全民族化了的新型涅槃经变。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又如有学者通过研究敦煌的隋代法华经变,发现其所反映的佛教义理与中原天台宗创始者智顗的思想有关,证明天台宗的教义也传播到了敦煌地区,因而丰富了中国佛教史研究。又如有的学者发现敦煌莫高窟隋代419窟、420窟的法华经变画的艺术风格属于密体画,与中原著名画家展子虔、郑法士的风格相似,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实证。然而上述成果均缺少系统的图片数据来佐证。本卷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和维摩诘经变,力图说明这三个经变如何从隋代产生、初唐和盛唐蓬勃发展、中唐格式化、归义军时期日趋式微的演变规律,并以大量系统的图片佐证论点。0-4 涅槃经变这幅涅槃经变很特别,莫高窟仅此一例。释迦头向南,面向西,左胁而卧。这种卧式佛家称为“爱欲卧”。按佛教戒律,这种卧式是不允许的,此窟如此处理原因不明佛陀身后画六个比丘号哭,两侧画诸菩萨、天龙八部以及世俗弟子举哀,头前画须跋陀罗身先入灭,脚部画迦叶礼佛足。盛唐 莫高窟120窟 东壁窟门上部《法华经·药草喻品》云:“一雨所润,其泽普洽。”笔者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批珍贵的图片资料中汲取到有益的精神营养。0-5 释迦牟尼涅槃像释迦右手支颐,双目微合,嘴角含笑,左手轻放身上,右胁而卧的姿态安详自然,衣纹起伏流畅。如此形神兼备的优美造型,成功地显示了“常、乐、我、净”的境界。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佛坛第一章法华经变1.什么是法华信仰?《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若”所出,但般若玄妙,难以理解,而《法华经》就因妙法难解,借比喻而彰明教义。

相传早在三国时期,江南已有《法华经》选译本。现存译本共有三种:其一,是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其二,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其三,为闍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共同翻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流传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花”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经名即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比喻此经的圣洁美丽。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即二十八章。敦煌藏经洞保了的大量《法华经》写本,以鸠摩罗什译本最多,大约有二千六百余件。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也多是依据鸠摩罗什译本绘制的。《法华经》是最受广大佛教信徒欢迎的汉译大乘佛教经典之一。《高僧传》正传与旁出附件的四百九十六名僧人中,译写、诵念、弘传《法华经》的高僧占十分之一以上。南北朝时期,许多高僧以精通《法华经》著称。隋代智顗创立天台宗,更是以《法华经》为理论基础。隋唐时期,随着天台宗发展和大量法华经疏流行,法华信仰达到了高峰。

敦煌地处佛教东渐的要道上,法华信仰出现也很早。东晋时已有人在敦煌抄写《法华经》。北朝时期《法华经》写本持续流行。现存的敦煌写经中以《法华经》比重最大。《法华经》能在中国广泛流行,与其核心义理有很大关系。《法华经》属大乘佛教经典,强调一佛乘思想,因为小乘只管自我解脱,唯有大乘才主张普渡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提出的“开、示、悟、入”,指出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是令众生开显佛知见—佛的智慧(开),将佛知见显示给众生(示),使众生悟得本有的佛知见(悟),使众生入佛知见之道(入),也就是使众生觉悟自身本有的佛性,从而得救。可是,众生的领悟力不同,释迦牟尼为了让他们领会成佛的唯一教法——一佛乘,便在《法华经》提出许多“方便法门”,引导众生成佛。《法华经》一再强调,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佛乘。释迦佛讲二乘、三乘,只是为了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方法。《法华经》信仰深入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的另一原因,是塑造了一个万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千万菩萨中,恐怕没有一个菩萨的知名度能够超过观世音菩萨。而法华经变也不断渲染观世音救难的事迹。1-1-1 《妙法莲华经》写卷唐纵23厘米 横843厘米现藏敦煌研究院《妙法莲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迄今发现敦煌写本有五千件以上,可见此经极其流行。此卷首尾完整。绀纸银栏金字,金字、银栏与深色底相映夺目。以金墨或银墨书写于暗色纸绢上的作法为后代广泛效法。此卷为敦煌藏经洞数万文献中极少的金墨写经之一,弥足珍贵。

法华经二十八品内容简介表1-1-2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写卷唐纵25.5厘米 横195厘米现藏敦煌研究院此写本首尾俱全,共103行,每行17字,少数18字。题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二十日扈十娘为亡父母写”。麻纸,乌丝栏线细色淡,字体墨色浓黑。楷书工整,布白均衡,章法得宜,行笔圆润而遒劲。1-1-3 女人闻经高山半遮朱窗,窗前山花烂漫,环境幽静宜人。两位衣裙艳丽的女子端坐床上。一男子坐在床前,手捧《法华经》向两女子宣讲。佛教认为女人是祸水,但《法华经》说,只要聆听《药王菩萨本事品》,并且努力护持,来世即可不再转生女身。盛唐 莫高窟217窟 南壁1-1-4 火宅喻三辆大牛车三头肥硕壮实的大牛各自驾着装饰华丽的大车,载着长者诸子,在山间大道上前行,象征芸芸众生终于登上一佛乘,走向佛国。山体道路以重彩涂成,路边青青小草又用细线描绘,虽历千余年,犹清晰可见。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南坡中间下部知识库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基本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出现后,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但现代学者使用大小乘概念时,已无褒贬抑扬之义。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小乘佛教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在义学上,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2.法华信仰在艺术上如何表现?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石刻画像,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相,部分表现手法与敦煌隋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有相似之处。《见宝塔品》中释迦牟尼与多宝佛★并坐论道的情节,是《法华经》的关键所在,故此长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见宝塔品》的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像也是现存实物最多的造像。但这种造像不见于印度和中亚,可能是中国独创的题材。《法华经》二十八品中提到的佛很多,只绘多宝佛,是因为他护持《法华经》。因此在法华经变中创造出许多以二佛为主佛的并坐像,为人供养。现存最早的二佛并坐像是铜像,但石窟造像还是主流。石窟的二佛并坐像最早见于西秦的作品。最盛行是公元5~6世纪初的北魏时期,仅在云冈早期石窟的昙曜五窟就多达120余铺。6世纪初叶以后,二佛并坐像逐渐减少,但没有消失。敦煌法华经变不但承袭这种中国独创的造型,而且逐渐结合各品的情节,占据经变的重要位置。敦煌石窟初期的造像跟中原相似,以二佛并坐像为主,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现存有四铺,其中北魏彩塑一铺,塑于莫高窟259窟西壁塔柱龛内,西魏壁画两铺,绘于莫高窟285和461窟,北周一铺,绘于莫高窟428窟。西千佛洞8窟也有一铺北周时期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1-2-1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大约塑于公元465到500年之间。两佛像作游戏坐,头部虽经后代重修,但是并未完全改变原形。北魏 莫高窟259窟 西壁塔柱龛内1-2-2 化城喻取宝人群赶着毛驴、骆驼到一座大山前,遇上野兽毒虫拦路,就射杀野兽。野兽或猛扑,或逃窜,描绘十分生动。图上部还画取宝人剥下野兽皮挂在墙上,左侧边上所画野兽毒虫吃人场景可能是“火宅喻”中的情节。隋代法华经变带有开创性,但尚未发展成熟。隋 莫高窟419窟 人字坡西坡左端中

北朝后期佛教曾受灭佛运动打击,后在隋代皇帝的提倡下,迅即复兴,一时天下风靡,其中尤以法华信仰盛极一时。极受隋炀帝尊崇的智顗,以《法华经》为基础,在浙江天台山创立天台宗,成为一代宗师,令法华信仰大兴。天台宗现在仍广为流行,尤其是日本更受影响。1-2-3 法华经变主要表现《见宝塔品》“虚空会”,与东坡的“灵鹫会”遥相呼应。此图七宝塔前出现了一对世俗男女供养人,还出现了西方净土变中常见的水上平台,并且将从海涌出菩萨与从地涌出菩萨画在平台上,说明从莫高窟31窟开始,法华经变已试图表现释迦净土。盛唐 莫高窟31窟 窟顶西坡

从隋代开始将法华信仰绘成经变。据唐代画史记载,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始画《法华变相》一卷,可惜早已失传,不悉其详。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也始见于隋代洞窟,今人通过这些珍贵文物,仍可窥见展子虔画法华经变之一斑。自隋代以后,经变成为敦煌石窟表现法华信仰的主要艺术形式。1-2-4 绕塔供养《方便品》偈语中说:如果有人在佛塔前礼拜,或者合掌、举手、低头,都是功德,都可以成佛。与第217窟相似,画师在山前旷野中画了一座白塔。塔内庋藏七卷《法华经》,塔外八位俗家佛徒围绕佛塔,或叩拜,或合掌,或举手致敬,神态十分虔诚。盛唐 莫高窟103窟 南壁知识库

★多宝佛

又译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法华经》中的佛名之一,为证明《法华经》真实义而自地涌出的塔中佛。依《法华经·见宝塔品》记载,多宝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其在行菩萨道时,曾立誓成佛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自地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真义。故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中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分半座与释尊。安置多宝如来之塔,称为多宝塔,又称多宝佛3.隋代法华经变如何阐释法华义理?

隋代法华经变主要绘于莫高窟419窟、420窟、303窟的窟顶,以莫高窟420窟最著名。它是经过严谨的总体设计,并一次完成的洞窟。画面内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深层次的佛教义理有密切关系,显然是高手所为。仁寿年间(公元601~604年),精通《法华经》、《涅槃经》的高僧智嶷奉敕送舍利到敦煌,建立舍利塔。他在莫高窟修行多年,期间正值莫高窟420窟营建之际。虽然尚无证据证明智嶷就是420窟的窟主,但按常理推测,这位钦差高僧弘扬的《法华经》、《涅槃经》思想,必然会对该窟的造像题材产生深刻的影响。

莫高窟420窟窟顶四坡绘画法华经变。画面顺序从北坡开始,经西、南、东绕窟一周。这是延续北朝石窟右旋礼佛观像的仪规。北坡画《法华经》的《序品》、《方便品》和《见宝塔品》。由于《方便品》中借用了《大般涅槃经》许多涅槃情节,北坡画不下,故而顺延到西坡。1-3-1 法华经变右侧绘灵鹫山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象征《法华经·序品》“灵鹫会”与《见宝塔品》“虚空会”。中间绘《大般涅槃经·序品》中有关释迦涅槃的情节,借此表现《法华经·序品》中释迦以无数方便说法,引导众生的情景。左侧的说法图大致相同,颇难解读,也有可能出自《大般涅槃经·序品》。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北坡

莫高窟420窟法华经变画面稠密,变色严重,故此很难读懂。从现能解读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见宝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五品来看,经变选材已能抓住《法华经》的要旨。1-3-2 灵鹫山灵鹫山以蓝、绿、青、土红等色,大笔横竖杂陈,刷出山体。山脚青竹挺拔,山巅树林茂密,山前长河潺潺,一派南国风光。灵鹫山顶被画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山腰一座小山顶似仰视的鸟头,呼应成趣,象征灵鹫会圣址。释迦就是在灵鹫山召开法华会和宣讲《法华经》的。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北坡《序品》的灵鹫会没有画成一般说法图,改而突出灵鹫山,以灵鹫之名,把山体画成鸟形,构思妙极。敦煌法华经变中仅此一例,弥足珍贵。《见宝塔品》绘于灵鹫山的右上侧,画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塔内。宝塔“从地涌出,住虚空中”,佛家称为虚空会。虽然此窟的二佛并坐图画法与北朝的大同小异,但虚空会与灵鹫会的位置安排,却有极重要的义理意义。因为来自“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多宝佛,向会众证明释迦宣讲的《法华经》“皆是真实”,并且永世长存。虚空会在义理上既然如此重要,如何使灵鹫会与虚空会的布局主次分明,又合乎义理,是隋及唐代前期画师苦苦探索的大难题。莫高窟420窟仍是相对随意地以左上右下排列。两会的位置问题一直到中唐时期,才圆满解决。《方便品》在法华义理中有特别的地位,在早期的敦煌法华经变便已出现。中唐以后更绘于经变中心下部,不但位置显要,更对布列在经变两旁的法华七喻故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方便品》所说佛学义理非常抽象,实难形诸丹青。画师只好借用《大般涅槃经》中释迦涅槃的情节,来表现《方便品》的抽象义理。因为《法华经》曾说,释迦本来寿命无量无限,他的涅槃只是善巧灵活地诱导众生成佛的方便手段,并非真的死亡。而《法华经》、《涅槃经》两经关系也很密切,智顗创建天台宗,即以《法华经》为宗旨,以《涅槃经》为扶疏,犹如树根与枝叶的关系,缺一不可。1-3-3 莫高窟420窟内景此窟大约开凿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最早绘法华经变的洞窟之一。分前、后室两部分,中间以甬道通连。法华经变就画在后室(主室)的覆斗形顶四坡上。西壁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南、北壁浅龛内塑一佛二

菩萨,龛外绘千佛。东壁窟门上部画说法图,窟门两侧也绘千佛。1-3-4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北坡右侧中

东坡整坡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横卷式,分上、中、下三幅。从右向左,首先画释迦讲述观世音名号的来源,凡遇到灾劫念观音名号,观音便会来解救。继而画观音消除火难、水难、罗剎难、王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七难,解脱淫毒、瞋毒、愚痴三毒,满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要求,应化现三十三身。1-3-5 风难一群人出海时遇上暴风,波涛汹涌,正在危险关头,因念观音名号,顿时风平浪静,脱离险境。画师别出心裁,以图案形水波纹表现风浪。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东坡右侧下部

东坡最精彩的是上部的怨贼难图,俗称商旅遇盗图。描绘商队途经险路,遭强盗抢劫,因念观音名号而得救。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古代丝绸之路上,“山谷高深,峰岩危险”,“群盗横行,杀害为务”。敦煌位于丝路要道,画师对于商旅遇盗事件,不仅耳有所闻,还可能目有所睹,他们将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融会到他们的创作中,使作品真切动人。

南坡整壁画火烧院落的场面,这是《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属著名的法华七喻之一。火宅喻把三界譬喻为火宅,里面充满各种痛苦,十分可怕。长者停着羊、鹿、牛三车,呼叫正在火宅中沉迷作乐的孩子逃出火海。长者犹如释迦佛,芸芸众生就如火海中的诸子。羊车、鹿车都象征只求自身脱离苦海的小乘。牛车体量大,象征普渡众生的菩萨乘,即大乘。莫高窟419窟人字坡西坡也画火宅喻,但在三车之外画一辆装饰十分华丽的特大牛车。这辆特大牛车或涉及三车、四车的争论,四车说认为其中有大白牛车代表一佛乘的比喻,有别于牛车代表的菩萨乘。

莫高窟420窟只画了法华七喻中的火宅喻,隋代419窟的法华经变出现《化城喻品》的化城喻。此喻说一群到远方取宝的人,经过一段险恶道路时,畏难欲退。幸有一位聪明的导师,幻化出一座美丽的城市,请大家进城休息。其后导师灭掉化城,再引导众人继续向宝地进发。譬喻中畏难欲退的人即小乘信徒,聪明的导师则象征释迦,藉此阐释修行大乘者必须累世精劝奋进,才能成佛,绝不能半途畏难而退。莫高窟419窟人字坡西坡的化城喻与火宅喻交织在一起,画面较简单,没有出现化城,只画了一队取宝人在路上遭遇艰难险恶的情景,但已很难得。1-3-6 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两位窈窕少妇,身穿入时的窄袖短衫长裙,削肩束腰,左手拿花,右手携着心爱的小儿女,一边走一边回头。年轻母亲初得儿女的喜悦之情跃然壁上,堪称隋代人物画的传神之作。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东坡中间中部1-3-7 法华经变画面大致是以中间的一座曲尺院墙环绕的重层楼阁为中心,楼内有一佛在说法,周围簇拥着四众。院落墙外周围画诸象宝、马宝、辇舆、车乘、塔庙等,在院落左下侧还画了一长串象队。这些图像可能是表现《序品》中的诸菩萨行施与《方便品》中的四众起塔供养。右端绘从北坡延续过来的释迦接受象王、鸟王以及牛羊王的最后供养。其余画面很难解读。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西坡

西坡除了涅槃情节外,还有繁密的图像,极难读懂。与其余三坡相比,章法较乱,人物逼塞,无疑略逊一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