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栽培实用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5:37:57

点击下载

作者:江军,季春峰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八角栽培实用技术

八角栽培实用技术试读:

前言

八角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其果皮、种子、叶均含芳香油,是优良的调味香料以及医药原料。该种主产广西南部,是当地重要的栽培树种。以全南、上犹为代表的江西南部赣州部分地区引种该树种已有30余年历史,具有丰富的栽培经验。

本书涵盖了了八角苗木培育及栽培实用技术。由全南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江军、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季春峰教授等编著。主要内容包括八角属物种资源、研究进展、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八角苗木培育,八角林地选择、规划与营造,八角林的抚育管理、整形修枝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对于种植好八角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可为八角林种植者、经济林技术及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书编著出版得到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八角引种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编号:JXTG[2013]09)的资助。

本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力求通俗易懂,学以致用。由于水平所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敬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5月第一章八角属物种资源

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隶属于八角科八角属,该科为单属科,由A.C.Smith于1947年建立,后广泛得到各家分类系统的确认。

八角科主要特征为: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全株光滑无毛。导管细长,端壁倾斜,混合网状和梯状穿纹孔,横条多数。单叶互生,常聚生于枝顶,革质,全缘,具羽状脉。花单生或2-3朵簇生叶腋之下,有时生叶下一侧或老茎生花,两性,下位;花被片7-21,数轮,覆瓦状排列,外轮较小,呈苞片或萼片状,内面较大,呈花瓣状,最内面变小,常有腺体;雄蕊多数至4,分离,花丝肉质,花药内向纵裂,药隔稍伸长;花粉粒近椭圆形,具3沟;心皮7-15,分离,单轮排列于隆起花托上,花柱短,柱头下延,每心皮有1粒胚珠,胚珠倒生于心皮腹面近基部。聚合蓇葖果辐射状,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具丰富油质胚乳,胚微小。X=13,14。

本科仅含1属约5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至东部,共有30种。其中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在福建、两广、贵州及云南广泛栽培,果实为著名调味香料,亦供药用,具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效,新鲜枝叶及果实蒸馏而得的挥发油为芳香调味药和健胃药。其他种类种子均有毒,尤其是产于长江中下游的莽草I.lanceolatum A.C.Smith,种子有剧毒,误食可致死。一、世界八角属物种资源

1947年A.C.Smith发表于Sargentia上的关于八角科的专科修订文章是八角属研究中最为全面经典的一篇,共在该属下描述了42种,在此主要以该文为基础探讨世界八角属物种资源。

Smith将该属分为薄被组Sect.Badiana与肉被组Sect.Cymbostemon两组,前者含13种,后者含29种,两组之间区别为:薄被组Sect.Badiana内轮花被片较薄,膜质,开花时多少蜡质,窄椭圆形、舌状或披针形;肉被组Sect.Cymbostemon内轮花被片肉质至革质,非蜡质,常卵圆形至近圆形。

一、薄被组Sect.Badiana分种检索表

1 中缅八角I.burmanicum Wilson灌木或小乔木,高4-8米。产缅甸北部,海拔约2700米。就所有产于亚洲大陆内陆的种类而言,本种最为特殊,主要在于其相对明显但不规则的叶脉,花被片鲜艳且较大,花药较大。

2 贡山八角I.wardii A.C.Smith小乔木,高约10米。产于缅甸北部,生于海拔1800-2700米常绿阔叶林中。本种与野八角I.simonsii复合群区别在于花被片及雄蕊数量较多,花被片颜色与中缅八角I.burmanicum有所接近。

3 大花八角I.macranth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产于云南南部,生于红河流域海拔1650-2750米林中。本种花大,花被片数量多,其叶片通常也较大。

4 野八角I.simonsii Maxim.灌木或小乔木,高达9米。产于四川、缅甸及印度,生于海拔1800-3200米混交林、灌丛、溪流边山谷或峡谷。本种变异较大,对于其需要进一步的分类学处理。

5 文山八角I.tsaii A.C.Smith灌木,高约3米。产于云南文山,生于海拔1800米左右林地。

6 马尼坡八角I.manipurense Watt ex King灌木,高约2米。产于缅甸及印度阿萨姆,生于海拔2100-2700米。

7 白花八角$I.philippinense Merr.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产于台湾及菲律宾吕宋岛,生于海拔1000-2400米山地林中。

8 日朝八角$I.anisatum L.灌木或小乔木,不高于8米。产于日本及朝鲜,生于海拔100-1000米海岸及岛屿。本种在日本常植于庙宇中,其花环与枝条常置于墓上。芳香的树皮与种子有时被用作熏香。

9 琉球八角$I.masa-ogati(Makino)A.C.Smith小乔木。产于琉球北部及中部,海拔500米以下。

10 峦大八角I.tashiroi Maxim.灌木或小乔木。产于琉球群岛南部至台湾,海拔1970米以下。

11 大屿八角I.angustisepalum A.C.Smith小乔木。产于香港。

12 佛罗里达八角I.floridanum Ellis灌木或小乔木,不高于3米。产于美国东南部,自佛罗里达西北部至路易斯安那东部,生于低海拔沼泽或湿地。

13 墨西哥八角I.mexican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产于墨西哥,海拔不详。

二、肉被组Sect.Cymbostemon

本组种类较多,依据心皮及雄蕊数量划分为5组,具体情况如下。分组检索表组1分种检索表

14 莽草I.lanceolat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产于华东,从江苏、安徽南部直至江西、福建各地,生于海拔300-1200米混交林、灌丛或溪流边。

15 小花八角I.parviflorum Michx.ex Vent.大而披散灌木,高达7米。产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部圣约翰河上游。

16 俄氏八角I.ekmanii A.C.Smith小乔木。产于海地,生于海拔900-1100米山地。组2分种检索表

17 小叶八角I.parvifolium Merr.小乔木或灌木,高约3米。产于越南。

18 茎花八角I.cauliflorum Merr.小乔木,高约1米开花。产于加里曼丹岛,海拔1900-2400米。

19 柬埔寨八角I.cambodianum Hance乔木,高达15米。产于缅甸至柬埔寨,海拔900-1050米。

20 大八角I.majus Hook.f.et Thomas.灌木或乔木,高达20米。产于华南至越南、缅甸,生于海拔230-2000米混交林、灌丛、密林、石坡或溪边。

21 短柱八角I.brevistyl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约10米。产于湖南、广东、广西山区。

22 滇南八角I.modest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产于云南,海拔1600米山区。组3分种检索表

23 西藏八角I.griffithii Hook.f.et Thomas.小乔木。产于印度以及不丹,在印度北部生于海拔1200-2000米湿润密林中。

24 平滑叶八角I.leiophyllum A.C.Smith灌木,高3-4米。产于香港,生于海边礁石,海拔不详。

25 台湾八角I.arborescens Hayata乔木,高达15米。产于台湾,生于海拔1000-2500米林中。

26 半岛八角I.peninsulare A.C.Smith乔木。产于马来半岛,生于海拔450-1300米林中。

27 厚皮香八角I.ternstroemioides A.C.Smith乔木,高约12米。产于海南,生于海拔850-1700米林中。

28 红花八角I.dunnianum Tutcher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10米。产于华南,海拔600-750米林中。组4分种检索表

29 基纳巴鲁八角I.kinabaluense A.C.Smith小乔木。产于加里曼丹岛,生于海拔1200-1500米湿润灌丛中。

30 古巴八角I.cubense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产于古巴,生于海拔450-1500米灌丛、松林或林缘。

31 少药八角I.oligandrum Merr.et Chun灌木或乔木,高达12米。产于海南,生于海拔700-1200米林中。组5分种检索表

32 粤中八角I.tsangii A.C.Smith灌木,高1.5-3米。产于广东中部增城县,海拔不详。

33 滇西八角I.merrillianum A.C.Smith小乔木。产于云南及不丹北部,生于海拔1500-1800米山地林中。

34 红茴香I.henryi Diels灌木,高达7米。产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达陕西南部。

35 短梗八角I.pachyphyllum A.C.Smith灌木,高3米。产于广西上思十万大山。

36 斯氏八角I.stapfii Merr.乔木,高达8米。产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基纳巴鲁山,生于海拔1200-1500米林中。

37 芮氏八角I.ridleyanum A.C.Smith乔木,高达7米。产于马来半岛,生于海拔1200-1500米山地林中。

38 薄叶八角I.tenuifolium(Ridley)A.C.Smith小乔木,高约7米。产于马来半岛,生于海拔300-1400米山地林中。

39 苏门答腊八角I.sumatranum A.C.Smith小乔木。产于苏门答腊岛,生于海拔1800米。

40 小花八角I.micranthum Dunn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产于云南及四川,生于海拔1360-2200米灌丛。

41 八角I.verum Hook.f.乔木,高10-20米。产于华南以及东南亚,生于海拔600-1600米林中,广泛栽培。

42 少果八角I.petelotii A.C.Smith乔木。产于越南,生于海拔1500-2000米林中。二、中国八角属物种资源

根据《中国植物志》30卷第一分册记载,我国分布有八角属28种2变种,种类及地理分布情况如下。

1 假地枫皮I.jiadifengpi B.N.Chang,乔木,高8-20米。产于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乳源、阳山)、湖南南部(宜章)、江西(遂川、上犹、安福),生于海拔1000-1950米山顶、山腰密林、疏林中,有时成片分布。

1a 百山祖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 var.baishanense B.N.Chang et S.H.Ou本变种产于浙江庆元百山祖,生于海拔1100-1500米。

1b 四川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 var.szechuanense(Cheng)Law et B.N.Chang本变种产于四川(峨边、巫溪)、重庆(南川)、湖北(宣恩、合平)。

2 闽皖八角I.minwanense B.N.Chang et S.D.Zhang,乔木,高7-11米。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安徽(休宁六股尖),生于海拔1100-1850米沟谷两侧和溪边林缘。

3 白花八角I.philippinense Merr.,灌木或乔木,高达8米。产于台湾,生于海拔1000-2400米山地林中。菲律宾有分布。

4 峦大八角I.tashiroi Maxim.,灌木或小乔木。产于台湾,生于海拔2000米山地森林中。日本琉球群岛有分布。

5 大屿八角I.angustisepalum A.C.Smith,小乔木。产于广东沿海岛屿。

6 中缅八角I.burmanicum Wilson,灌木或乔木,高4-12米。产云南西部腾冲和泸水高黎贡山,海拔2300-2700米。缅甸也有分布。

7 贡山八角I.wardii A.C.Smith,小乔木,高约10米。产于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生于海拔1800-2700米山地林内或沟边。缅甸也有分布。

8 大花八角I.macranth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产于云南南部至西部(马关、屏边、金平向西至景东、腾冲),生于海拔1650-2800米山坡、山顶林中。

9 野八角I.simonsii Maxim.,乔木,高达9米,少数可达15米。产于四川西南部(西昌、会理、普格)、贵州西部和云南西北、东北部、中部,生于海拔1700-3200米杂木林、灌丛或开阔处,常生于山谷、溪流、沿江两岸潮湿处。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10 文山八角I.tsaii A.C.Smith,灌木或乔木,高3-10米。产于云南东南部(文山、马关、麻栗坡、广南),生于海拔1800-2000米林中或沟边。

11 莽草I.lanceolat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产于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浙江(安吉、杭州、临安、淳安、建德、余姚、宁波、奉化、开化、遂昌、龙泉、云和、缙云、丽水、温州、文成、泰顺、平阳)、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贵州,生于混交林、疏林、灌丛中,常生于海拔300-1500米阴湿峡谷和溪流两岸。

12 滇南八角I.modest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产于云南南部,生于海拔1900米左右山坡森林中。

13 短柱八角I.brevistyl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5米。产于湖南南部、广东、广西及云南,生于海拔700-1700米森林、灌丛中或岩石上。

14 大八角I.majus Hook.f.et Thomas.,乔木,高达20米。产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混交林、灌丛、密林、有林石坡或溪边沿岸。越南北部以及缅甸南部也有分布。

15 地枫皮I.difengpi B.N.Chang et al.,灌木,高1-3米。产于广西西南部都安、马山、德保至龙州等县,常生于海拔200-500米石灰岩石山山顶与有土的石缝中或石山疏林下,海拔700-1200米石山也有分布。

16 西藏八角I.griffithii Hook.f.et Thomas.,乔木,高8-30米。产于西藏南部(墨脱),生于海拔1200-2300米雨林中。不丹及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17 平滑叶八角I.leiophyllum A.C.Smith,灌木,高3-4米。产于香港,生于岩石裂缝中。

18 台湾八角I.arborescens Hayata,乔木,高达15米。产于台湾,生于海拔300-2500米阔叶林中。

19 厚皮香八角I.ternstroemioides A.C.Smith,乔木,高5-12米。产于海南及福建,生于海拔850-1700米密林、峡谷及溪边林中。

20 红花八角I.dunnianum Tutcher,灌木,高1-2米。产于福建南部、广东、广西、湖南西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生于海拔400-1000米河流沿岸、山谷水旁、山地林中、湿润山坡或岩石缝中。

21 少药八角I.oligandrum Merr.et Chun,小乔木,高4-12米。产于海南(保亭、乐东、琼中等县,五指山、吊罗山)、广西(防城十万大山),生于海拔700-1200米近山顶、密林、疏林或灌丛中。

22 粤中八角I.tsangii A.C.Smith,灌木,高1.5-3米。产于广东(海丰、从化、增城),生于干旱树林或沼泽或路边灌丛中。

23 红茴香I.henryi Diels,灌木或乔木,高3-8米。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300-2500米山地、丘陵、盆地的密林、疏林、灌丛、山谷、溪边或峡谷悬崖峭壁上,喜阴湿。本种在我国分布极广,叶绿花红,树形美观,可做观赏树种。

24 短梗八角I.pachyphyllum A.C.Smith,灌木,高2-3米。产于广西南部(上思十万大山),常生于山谷水旁以及山地林下阴湿处。

25 滇西八角I.merrillianum A.C.Smith,小乔木。产于云南西部(双江、腾冲、兰坪等县),生于海拔1500-2900米林中湿润处或疏林下。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26 小花八角I.micranthum Dunn,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产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四川,生于海拔500-2600米灌丛或混交林内、山涧、山谷疏林、密林中或峡谷溪边。

27 八角I.verum Hook.f.,乔木,高10-15米。主产广西西部及南部(百色、南宁、钦州、梧州、玉林等地区较多栽培),海拔200-700米,天然分布可达1600米。桂林雁山(北纬25度11分)和江西上饶陡水(北纬25度50分)引种,已经正常开花结果。福建南部、广东西部、云南东南部及南部也有种植。

28 少果八角I.petelotii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产于云南东南部(屏边、西畴等地),生于海拔1500-2000米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三、江西八角属物种资源

据《江西植物志》第二卷记载,江西有八角属6种,野生5种,栽培1种。分种检索表

1 假地枫皮 I.jiadifengpi B.N.Chang,乔木,高达8-20米;树皮褐色,块状脱落。产于武宁、三清山、靖安、宜丰、黎川、遂川、安福、上犹,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地沟谷、山脊或山腰的密林、疏林中。

2 大屿八角 I.angustisepalum A.C.Smith,小乔木,高达7-10米;树皮灰白色至黑褐色,块状脱落。产于铅山武夷山,生于海拔1100-1900米的山地沟谷两旁或溪边林缘的湿润常绿阔叶林中。

3 莽草 I.lanceolatum A.C.Smith,小乔木,高达3-10米;树皮灰色,老枝灰褐色。产于全省南北山地,生于海拔300-1600米的山地沟谷、溪边、河旁等密林、疏林、灌丛中。果和叶有香气,含芳香油,为高级香料的原料;果实、种子均有毒,不可食用,可做农药;根和根皮有毒,入药散瘀止痛、祛风除湿。

4 短柱八角 I.brevistylum A.C.Smith,灌木或小乔木,高4-15米。产于井冈山、遂川、大余、崇义、安远、龙南,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森林、灌丛中或岩石上。

5 红茴香 I.henryi Diels,小乔木,高3-8米;树皮灰褐色至灰白色。产于武宁、广丰、宜丰、资溪、遂川,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阔叶林及灌丛中。叶、果有香气,含芳香油;根及果有毒,不能食用,可入药,有散瘀止痛、祛风除湿之效;花红色美丽,可作观赏植物。

6 八角 I.verum Hook.f.,乔木,高达10-15米。全南、上犹县陡水镇引种栽培。果皮、种子、叶含芳香油,俗称茴香油或八角油;为著名的调味香料,味香甜,又可入药;木材材质优良,有香气,可供木工、家具、箱板之用。第二章八角属文献题录(1952-2014)

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cn)中收录的学术期刊文章为准,截止2014年关于八角的研究文章题录如下,依据发表先后时间排列,以供参考。

1952年 1篇

丁维熙,1952,由八角茴香油制造茴香酸,化学世界7(3):23-24

报道了由八角茴香油制造茴香酸的工艺以及生产过程。

1954年 1篇

奚镜清,1954,八角茴香,农学通报3(2):77-79

综述了八角的历史及产地、八角树的形态、八角茴香的性状、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及其性状、八角茴香、八角茴香油及八角树的用途、莽草果实的用途及与八角茴香的区别。

1956年 1篇

李东生,1956,八角茴香树的种植和采收经验介绍,中药通报4(3):107-108

总结了八角茴香种植与采收的经验。

1959年 1篇

陈在泉,1959,土法生产八角茴香油,药学通报(5):235

报道了在湖北黄陂以土法生产八角茴香油的情况。

1965年 1篇

向长兴,1965,广西的八角,生物学通报(4):18-19

综述了八角的经济价值、八角的环境条件、八角的栽培方式的栽培技术以及八角的收获及加工。

1976年 1篇

凭祥市农林局、科技局,1976,八角金花虫研究初报,广西林业科技资料(4):24-25

研究了八角金花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以及防治方法。

1978年 1篇

韦林,1978,八角的造林技术,广西林业科技资料(4):16-17。

系统总结了八角采种及种子处理、播种育苗、造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等的有关造林技术。

1981年 2篇

李仲达等,1981,八角嫁接成功,云南林业科技(2):72。

报道了在云南富宁八角嫁接成功的经验。

谢创珍等,1981,广西八角产销调查,广西林业科技资料(4):34-35

对1978年广西八角产销情况进行了调查,广西有八角林72万亩,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

1982年 5篇

陈家庸,1982,八角北移实验总结,广西农业科技(4):15-19。

系统总结了八角在桂林雁山的引种栽培经验。

张本能,1982,假地枫皮—八角属一新种,云南植物研究4(1):47-48.

报道了产于广西的八角属新种假地枫皮I.jiadifengpi B.N.Chang,并探讨了该种与近缘种类的区别。

阳康春,1982,八角嫁接试验,广西农业科学(5):21-22.

报道了在广西防城八角嫁接成功的经验。

杨献华,1982,八角茴香种子中毒二例,沂水医专学报4(2):191.

报道了分别为12岁与14岁的少年因误食八角茴香种子中毒病例。

阮甘棣,1982,八角叶甲生活习性初步观察,林业科技通讯(3):26-27

报道了八角叶甲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意见。

1983年 5篇

赵恒宏等,1983,广西八角、玉桂产地调查报告,热带作物研究(3):99,100-103

报道了广西八角、玉桂的分布区域、栽培区水热土壤条件、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建议。

陈素珍等,1983,八角茴香油化学组成研究简报,南京中医学院学报(4):46,54

初步鉴定了八角茴香油的28个组分。

王中州,1983,八角茴香、莽草子和红茴香的鉴别,中原医刊(3):41-42

给出了三者的感官性状以及理化性状鉴别方法。

周伟忠等,1983,德保八角、茴油的高产、优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广西气象(3):19-20

德保县八角、茴油量多,品质好,与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

文振德等,1983,德保县八角生育气候调查,广西农业科学(2):16-19

探讨了德保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资源、八角生长发育期与气候的关系、八角的气象灾害,对大力发展八角生产提出了建议。

1984年 7篇

苏以瀛,1984,广西肉桂八角农业评价及资源开发意见,热作研究(2):90-96

对广西肉桂八角农业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开发意见。

蒋鸿飞,1984,八角的适生环境、发育特征和栽培技术,野生植物研究(5):29-31

探讨了八角的适生环境和南种北引、八角生长发育特征、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

陈秀虹,1984,八角引种区病害调查,经济林研究2(1):98-100

报道了对云南八角引种区的病害调查情况,八角炭疽病与煤污病危害最为严重。

许欣荣,1984,中药八角茴香和剧毒伪品“芫茴”的生药学鉴定,齐鲁药事(2):27-28

给出了八角茴香和莽草果实的主要鉴别特征,并给出了同属类似果实的分类检索表。

黄卓民等,1984,八角幼树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广西林业科技(4):34-36

研究了八角幼树选择的意义、幼树选择的标准、幼树选择的方法与步骤、幼树种子的采收以及幼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王锡全,1984,八角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云南林业(4):23-24

报道了云南文山地区栽培八角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罗盛碧,1984,台江县引种八角成功,贵州林业科技(3):91

报道了贵州台江县八角引种成功的情况。

1985年 6篇

李淑秀等,1985,八角茴香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5(1):33-39

运用GC/MS联用仪八角果油与枝叶油的组分,用GC测定了含量,并对检验方法提出了建议。

张本能等,1985,百山祖八角—八角属一新变种,广西植物5(3):177.

报道了产于浙江庆元百山祖的八角属新变种百山祖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 var.baishanense B.N.Chang et S.H.Ou,并探讨了该变种的特征。

梁宗初,1985,从八角叶提取茴香油的探讨,林化科技通讯(5):9-12

探讨了以八角叶提取茴香油的得率与提取时间、气候、产地的关系。

张本能等,1985,八角属一新种,广西植物5(3):175-176.

报道了产于福建及安徽的八角属新种闽皖八角I.minwanense B.N.Chang et S.D.Zhang,并探讨了该种与近缘种类的区别。

杨克湘等,1985,广西八角中心产?区及引种区考察报告,江西林业科技(5):19-22

通过对广西八角中心产区的凭祥、龙州、宁明以及扩种点桂林雁山、融安西山林场以及引种地江西上犹陡水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了八角的生态条件。

周鼎英,1985,八角尺蠖的初步研究,森林病虫通讯(2):11-12

报道了八角尺蠖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1986年 8篇

黄卓民等,1986,广西八角栽培区划,广西农业科学(3):24-28

在系统分析广西八角生产概况和地理分布规律基础上,参考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将广西划分为八角南带(含桂西南山原中山中心栽培区与桂东南低丘台地零星栽培区两个区)、八角中带(含桂东中山低山主要栽培区、桂中喀斯特地貌零星栽培区、桂西北山原中山主要栽培区、桂西山原边缘栽培区四个区)与八角北带(含桂北边缘栽培区一个区)。

黄卓民等,1986,广西八角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广西林业科技(4):16-24

在标准地调查基础上,对广西八角立地类型划分为5级,探讨了八角的生产布局。

罗盛碧,1986,八角北移栽培试验初报,热带作物研究(2):56-59

报道了贵州台江县八角育苗、造林的实验情况。

林松青,1986,八角尺蠖雌蛾携卵量的测算,广西林业科技(6):35-36

八角尺蠖对八角危害极大,对其雌蛾携卵量进行测算,以期作为预测发生量以及确定赤眼蜂放蜂量的参考。

甘家生,1986,八角冠网蝽的防治,云南林业科技(2):47-50,61

报道了八角冠网蝽的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方法。

富宁县供销社生产科,1986,八角老林施肥试验推广初报,云南林业科技(4):32-33

曹季丹,1986,八角苗木炭疽病的研究,森林病虫通讯(4):2-4

研究了八角苗木炭疽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陈素珍,1986,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八角茴香油中茴香醚的顺反异构体色谱4(1-2):111,12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广西产的八角茴香油中茴香醚的顺反异构体,结果证明其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醚,含量为85.46%,而顺式茴香醚仅含0.42%左右。

1987年 5篇

黄志刚,1987,八角扦插育苗,广西林业(3):10-11

报道了八角的扦插育苗技术。

杨俊陶等,1987,八角抗冻性初步研究,经济林研究5(2):69-72

利用电导法和电阻法进行了八角抗冻性研究,结果表明,可用电导法测定数据,为八角生产布局服务。

阮海星等,1987,八角茴香挥发油成分的Ames试验,贵州医药11(1):31-32.

用八角茴香提取的芳香油进行了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mes,证实八角茴香油作调味料食用是安全的。

王子坚等,1987,贵州省部分地区野八角急性毒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3):137-140

黔西北地区野八角I.simonsii被当地民间用作食用香料,为确保安全,对其果实的不同剂型进行了毒性安全试验,结果表明,毒性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中毒症状随剂量增加而加重。

张本能等,1987,黔西北野八角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毒理试验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3):134-136

通过对贵州省西北地区野八角I.simonsii进行野外采集、调查研究,现报道其植物形态、生态、地理分布和急性毒性初步试验情况,为了解和利用这一野生芳香油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988年 4篇

陶绍棣,1988,广西八角栽培的调查研究,经济林研究6(1):86-88

综述了广西八角栽培情况。

林祁,1988,国产八角属叶的宏观结构研究,长沙水电师院学报3(2):77-81

对国产八角属9种1变种做了叶的宏观结构研究,对属和各种叶的宏观结构进行了描述,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在缺乏花果的情况下,叶的宏观结构特征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种类,最后对一些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孙快麟等,1988,从八角茴香分离莽草酸的简便方法,医药工业19(11):489

报道了从八角茴香分离莽草酸的一种简便方法。

张俊巍等,1988,红花八角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4):57-59

对贵州产红花八角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检出83个成分,鉴定了其中55个成分。

1989年 6篇

林祁,1989,八角属花粉形态研究,植物研究9(1):115-12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八角属14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在分类上本属所分各组的合理性,探讨了该属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杨建辉等,1989,苍梧县八角的农业气候条件分析,广西气象10(4):38-41

分析了广西苍梧县的气候条件,证明该县适于发展八角产业。

唐太昆,1989,八角采收时期和加工方法,经济林研究7(2):112-115

对云南文山八角采收与加工方法的研究表明,加工应以烘烤为主,主产区应提倡煤炉烘烤;文山州八角的最佳采收时期为,年均温18-19度地区为八月中旬至九月中旬,年均温16.5-17度地区为九月初至十月初,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影响八角产量和质量。

方玉珍等,1989,毒八角酸的镇痛作用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59-62

毒八角酸是从八角科植物红花八角I.dunnianum中分离提取的白色结晶粉末,实验证明,其具有明显镇痛作用,镇痛作用为中枢性,该药无成瘾性。

杨剑,1989,发展八角生产之我见,广东林业科技(3):31-32

该文指出国营八一林场目前保存的500亩八角林存在三个问题,并提出发展八角生产应采取的措施。

张俊巍,1989,红花八角茎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4(1):36-37

对贵州产红花八角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并鉴定出四个化合物,并初步证实莽草酸为该种的有效镇痛成分。

1990年 6篇

温尚开,1990,八角茴香与其伪品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及毒性试验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5(9):8-9

对广西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等级的八角茴香及其伪品进行了挥发油含量测定,并比较了其毒性,为临床用药、药材鉴别、品质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资料。

沈宝莲,1990,八角染色体核型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10(1):56-59

对我国栽培的八角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根据镜检,八角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8,由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与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

续立志等,1990,山八角急性中毒三例报告,新医学21(1);31-32

山八角是一种有毒野生植物,民间用以捕鱼,因煎液色淡黄,味似凉茶,可造成人类误服中毒。报道了1988年湖南衡阳市五医院收治三例同时误服山八角煎液而致急性中毒患者病例,其中毒除按急性中毒处理原则外,应首选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或安定、副醛镇静止痉,对惊厥濒发者应反复使用。

孙凌峰,1990,上犹八角茴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4(1):61-65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联用技术分析了上犹产八角茴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已分离的55个成分中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2%,其中反式茴香醚含量为87.89%。

孔忠富,1990,真假八角鉴别的探讨,广西医学12(3):157-158

从形态鉴别、理化检验、毒性试验、有效成分含量四个方面探讨了真假八角的鉴别。

杨春澍等,1990,中国八角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5(10):583-585

用GC/MS法检测了7种八角属植物树皮的挥发油,共检出208个成分,鉴定了其中73个化合物。

1991年 6篇

江志祥等,1991,八角在宜良的引种和栽培技术,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32-35

云南昆明市宜良县引种八角已有多年历史,并已大量开花结实,对其引种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黄卓民等,1991,八角成林增产技术中间试验研究报告,广西林业科技20(3):115-119

报道了1985-1987年在八角成林中采取以氮磷钾配方施肥为主的综合营林技术措施,大面积提高八角单位面积产量试验研究结果。

钟文海,1991,八角茴香综合开发工艺初探,林产化工通讯(2):23-24

探讨了八角茴香的综合开发工艺。

张俊巍等,1991,小花八角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材17(12):27-28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联用技术分析了贵州正安小花八角叶的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76.2%。

杨春澍等,1991,野八角果毒性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26(2):128-131

从野八角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三个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新化合物。

王辑健,1991,综合防治八角炭疽病初试,广西林业科技20(4):208-212

八角炭疽病严重发生的林分,经采用清扫病叶、砍杂、适度打枝、间伐、增加通风透光、喷洒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溶液、松土抚育、增施氮肥等措施,可使病害迅速减轻,林分回复生机。

1992年 7篇

曾万玲等,1992,红花八角醇提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4(2):60-62

红花八角醇提液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部分或完全对抗免疫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和调节作用。

徐雪枝等,1992,首例食用过量八角茴香中毒报告,河南预防医学杂志3(6):376

报道了1991年8月河南郾城县某12岁中学生食用过量八角茴香(9克左右,正常为3-6克)引起中毒的病例。

陈家杰,1992,水鹿八角茴香鲜叶中毒,中国兽医科技22(4):20

报道了云南盈江县养鹿场72头的一群水鹿因饲喂八角茴香鲜叶发生中毒,死亡6头的病例。2

李飘英等,1992,用超临界CO提取八角茴香油的研究,广西化工21(3):1-3.2

本文对利用超临界CO从果实提取八角茴香油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油的主要成分随萃取时间、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的变化关系,探讨得到品质优良的八角茴香油优化工艺条件,为工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杨光芳,1992,油茶八角混交、产值倍增,广西林业(6):13

报道了广西凌云县沙里乡果卜村营造油茶、八角混交林的经验,生长明显优于油茶纯林,表现在:林地土壤疏松,林木生长旺盛;互相调节小气候;减少油茶寄生枝;病虫害减少;油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产值倍增。

杨俊陶等,1992,云南八角栽培区划研究,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论文选:134-140

在八角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各地现有八角林调查基础上,以气象因子为基础,选取了63个县为样点,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栽培区划,将全省划分为六个区域。

杨春澍等,1992,中国八角属植物果实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7(4):206-209

用GC/MS法检测了六种八角属植物果实的挥发油,共检出290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4个化合物。

1993年 7篇

魏绣枝等,1993,八角茴香出油率、组成、含量的分析,广西化工22(4):42-45,48

对柔枝白花八角、柔枝红花八角、柔枝淡红花八角三个品种的枝叶、果实等的出油率进行比较,并用GC/MS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用GC/9AM气相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柔枝白花八角枝叶出油率最高、油质最好。2

刘雄民等,1993,超临界CO分离八角茴香油的研究,精细化工10(4):48-502

利用超临界CO流体对广西八角茴香油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均有一定的分离效果,并显示良好的规律性。

刘雄民等,1993,结晶法分离八角茴香油的研究,广西化工22(2):6-8

用结晶法对八角茴香油分离进行系统研究,测定了混合物中反式茴脑含量与溶化区的关系,该法具有良好的分离特性及效果。

[越南]黄明理著,莫俊卿译,1993,谅山省侬、岱人种植八角树与提炼茴香油的传统技术,东南亚纵横(4):43-47

总结了越南谅山省侬、岱人种植八角树与提炼茴香油的传统技术。

刘永华,1993,目前我区八角生产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广西热作科技(2):39-40

针对广西发展八角生产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品种问题,种植材料问题,落花落果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经过仔细分析,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方法:搞好八角良种普及工作;种植八角优良无性系繁殖材料;做好保花保果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孟中贵,1993,四川引种八角成功,植物杂志(2):16

报道了1974年四川中医药研究院与泸州中药公司自广东引种八角至泸县石岗林场种植,每年收果两次,产品质量与产区无明显差异。

陈炳林,1993,云南八角立地类型划分,经济林研究11(2):48-51

运用海拔、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作为云南八角立地类型划分的初终因子,将各因子分级,按主导因子原则应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海拔和土层厚度两个主导因子,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根据最优回归方程估测了两个主导因子的七个等级,划分成12个立地类型的单株风干果重量,根据产量对各立地类型进行分析和评价。

1994年 6篇

马锦林等,1994,八角果用林选优标准及方法,广西林业科学23(3):129-131

总结了八角良种选择的主要经验,提出以果用林为主要目的的八角选优标准及其方法与步骤。

刘永华,1994,八角肉桂高效益混交林模式及栽培技术,广西林业科学23(4):207-210

简要概述了当前营造八角肉桂混交林的可行性,为生产者推荐八角乔林与肉桂矮林高效益混交林模式方案,同时提供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孟中贵等,1994,八角引种栽培初报,植物学通报(2):56

报道了八角在四川泸州引种栽培情况。

王嘉琳等,1994,闽皖八角果倍半萜内酯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29(9):693-696

从闽皖八角I.minwanense B.N.Chang et S.D.Zhang果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四个已知化合物,并发现了一种新化合物,命名为闽皖八角素。

李红玲等,1994,小花八角果实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6(1):18-22

利用化学及层析方法从小花八角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并鉴定了三个结晶化合物,同时通过GC/MS/DS方法鉴定了该种果实中的31种化学成分。

黄建梅等,1994,中国八角属三种果实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草药25(10):551-552

分析了中缅八角I.burmanicum Wilson、缙云八角I.jingyunense Ho、短梗八角I.pachyphyllum A.C.Smith三种果实挥发油成分。

1995年 7篇

刘永华,1995,八角丰产栽培技术探讨,广西热作科技(2):30-33

本文从八角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选用良种、选种种植材料、造林定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八角丰产栽培技术。

梁俊等,1995,八角林管理的几项措施,广西林业科学24(4):209-210

对广西博白林场那林站的八角林采取树体管理、合理施肥、开花坐果时喷施激素等一系列措施,连续三年获得稳产高产。该站于1960、1961年两年共种植八角23.8公顷,现保存面积16.6公顷,由于八角果价格不断提高,前几年开始采收,并进行施肥管理,产量逐年递增,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郑进光,1995,八角扦插育苗,中国林业(3):37

介绍了八角的扦插育苗技术。

梁俊等,1995,八角树开花座果时间的商榷,广西林业(1):26

根据实际观察结果纠正了有关著作上关于八角开花座果时间的谬误。

刘少权,1995,八角种子的越冬贮藏,林业科技通讯(10):39

介绍了云南富宁八角种子的越冬贮藏技术。

张连富等,1995,红花八角原植物及易混品的鉴别,中国中药杂志20(12):717-718

探讨了红花八角与其易混品之间的差别。

余谨发,1995,莽草与八角茴香的鉴别,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增刊):22-23

探讨了莽草与八角茴香的鉴别。

1996年 20篇

谢良等,1996,GC/MS分析八角茴香油,中国调味品(11):28-31

运用GC/MS分析了八角茴香油。2

刘莉玫等,1996,八角超临界CO流体萃取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广州化学(3):40-442

采用GC和GC/MS技术对八角超临界CO流体萃取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3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出峰物质总面积的96.2%,同时将其与八角水蒸气蒸馏产物的组成进行了比较。

张卫民,1996,八角高产林的管理,广西农业科学(5):235

从合理疏伐和修剪、林地垦复、科学施肥三个方面探讨了八角高产林分的管理措施。

陆怡冰,1996,八角果加工二法,农家之友:28

介绍了日晒法与烘干法两种八角果加工方法。

高海生,1996,八角茴香掺假的鉴别检验,中国土特产(5):28-29

从感官检验与理化检验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区别八角是否掺假。

周大群,1996,八角茴香调味粉的研制,广西轻工业(2):18-19

介绍了桂林食品味精总厂生产八角茴香调味粉的技术。

徐汉虹等,1996,八角茴香精油的杀虫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3(4):338-342

报道了八角茴香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结合生物活性测定,明确此精油的主要杀虫成分为反式-大茴香脑。

杨俊等,1996,八角茴香伪品-莽草的生药学鉴定,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5(3):47-50

对莽草进行了显微、理化鉴定,并列表比较莽草与八角茴香两种果实的主要区别,为正确鉴别八角茴香的真伪品提供依据。

汤陈祺等,1996,八角茴香引种技术,中国林副特产(3):36-37

报道了福建中南部尤溪、沙县、宁北等地八角引种栽培技术。

刘吉元,1996,八角嫁接苗繁育技术,云南热作科技19(3):33-35

介绍了八角嫁接的过程和关键性的技术措施,并对提高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的质量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林钢,1996,八角造林技术,农家之友(2):11

介绍了八角造林技术。

黄建梅等,1996,大八角和小花八角果皮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1(11):679-681

用GC/MS对大八角和小花八角果皮挥发油进行分析,检出100个成分,鉴定了其中72个化合物,两种挥发油中黄樟醚、芳樟醇和柠檬烯含量较高。

张俊巍等,1996,大八角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8(2):61-62

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联用技术分析了贵州正安大八角叶的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鉴定出3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3.6%。

刘伯禧,1996,大红八角丰产栽培技术,林业科技开发(3):30-31

总结了广西苍梧县京南镇的八角栽培技术。

刘布鸣等,地枫皮、假地枫皮、大八角3种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分析,1996,药物分析杂志16(4):236-240

本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三种八角属植物树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植物挥发油成分存在较大差异。

黄建梅等,1996,滇南八角果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1(3):168-170

用GC/MS从滇南八角果挥发油中检出68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0个化合物,其中未发现含八角茴香主成分茴香醚以及致癌成分黄樟醚。

黄建梅等,1996,短柱八角和假地枫皮果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1(10):619-620

用GC/MS短柱八角和假地枫皮果挥发油进行分析,检出75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6个化合物,柠檬烯和芳樟醇在两种挥发油中含量均较高。

林祁,1996,国产八角属药用植物资源,湖南林专学报(2):9-16

根据14个国家94个标本馆收藏的近万份八角科标本的分类学研究,确认中国现有八角科植物24种,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的19个省区,其中15种有药用功能,产于18省区的467个县。给出了国产八角科植物分种检索表,记录了各个药用种类的分布和各自主要医药用途,还就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药用功能、中毒解毒等方面做了讨论。

阮海星等,1996,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植物资源与环境5(2):55-56

用GC/MS对野八角果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林祁等,1996,中国八角属一新变种,植物研究16(4);415-416

报道了广东产八角属一新变种宽叶八角I.dunnianum Tutcher var.latifolium Q.Lin。

2005年 1篇

王琴等,2005,八角茴香的研究进展,中国调味品(5):18-22

综述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利用现状;通过深加工,可提取八角芳香油及八茴香油树脂。

2013年 14篇

舒馨等,2013,八角(渣)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中国调味品38(10):36-402+

以八角及提取挥发油后的八角渣为原料采用水杨酸—Fe法、邻苯三酚法和DPPH法分别考察了各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八角各提取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DPPH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中对DPPH的清除能力最强。各提取物的清除能力均强于对照物抗坏血酸两倍以上。清除DPPH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八角渣水提液、八角渣醇提液、八角水提液、八角醇提液、八角醇沉液。在实验所考察的3种清除自由基体系中,八角渣提取物的清除能力均强于八角提取物。

吴涛等,2013,八角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研究,西部林业科学42(2):8-13

以文山、广西2个居群6个单株的八角嫩叶为研究材料,以八角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在分析归纳相关树种ISSR—PCR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反应体系并对ISSR引物库进行筛选,同时结合正交设计针对具体引物进行体系优化。

何玉杰等,2013,八角茴香提取物对长角扁谷盗的触杀和驱避活性,中国粮油学报28(8):63-67

为开发环境友好的植物源杀虫剂,以3种有机溶剂采用冷浸法对八角茴香干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提取物对长角扁谷盗成虫的触杀和驱避活性。结果表明:处理剂量越高,试虫死亡速度越快。

杨群等,2013,八角茴香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41(2):606-608

研究八角茴香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试验表明,胶囊剂对高温高湿度和强光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八角茴香油包合物胶囊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质量稳定可控。

李玉山等,2013,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提取纯化工艺,湖北农业科学52(12):2883-2887

对四川、广西、海南、浙江4地的八角属植物中莽草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广西产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最高为12.61%对莽草酸的两种提取工艺进行了比较,得到水提取工艺效果较好,有利于莽草酸的后续纯化。最佳工艺为按水料质量比10∶1,加水回流提取1.5h提取3次。莽草酸的纯化工艺有萃取法、阳离子树脂交换法、阴离子树脂交换法、硅胶吸附法等,其各有利弊,综合分析以树脂交换法为佳。

黄开顺等,2013,八角叶片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南方农业学报44(1):33-38

研究八角成熟叶片中10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相关性,为八角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八角树叶片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变化具有一定规律,生长旺盛的季节,八角的新生梢叶和生殖器官对营养元素的消耗量急剧增多,导致某些元素在成熟叶片中含量下降,应在生长发育旺盛期之前提早施肥,同时应注意协调各种营养元素用量,以避免元素之间发生过度的拮抗作用。

杜正彩等,2013,八角枝叶提油废水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优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18-2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