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教程——理论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7:52:09

点击下载

作者:左仁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学教程——理论与实务

创业学教程——理论与实务试读:

前言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把握商业机会,通过创建企业或组织创新,筹集和配置资源,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创造价值并承担风险的活动过程,创业既包括创建新的企业,也包括创新产品和服务,还包括市场、顾客、渠道、组织、资源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全球创业的兴起,创业对于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创业活动和经济增长存在必然的联系,创业活动有效推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投入、开发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结构,也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同时创业也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创业活动伴随着技术、产品、市场、组织创新,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全社会的市场意识,塑造社会文化,培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个人而言,创业活动能有效提升个人素质,创造新的事业,获取丰厚的回报,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各级政府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创业政策和条件支持。在创业教育方面,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始,199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率先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的课程,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全面铺开,各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第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课堂化、长期化,部分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高校还设置了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并且形成体系化的创业课程;第二,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比赛,成立创业团队设计创业方案,或者让学生创办模拟公司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第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推进,包括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设立创业教育中心、孵化器等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支持和扶植。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养培养创业精神、获取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

为了有效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一批长期从事一线创业教育的教师组成编写团队,总结在创业教学、研究与创业辅导的实践经验,结合管理学、创业学的基本理论,力求创新与实用,编写了《创业学教程:理论与实务》。本书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的创业管理教材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自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社会各个层次创业管理培训的培训教材。

本书的创新之处和特色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体系化。以创业机会为导向、以创业过程为主线模块化地组织全书内容,包括创业机会分析、创业战略规划、营销计划、运营计划、组织与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企业创立和管理等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形成相互呼应的内容体系,为了有效指导创业,本书还专门组织编写了“商业模式设计”的内容。

第二是实用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将教材变成创业实践操作指南,因此特别对创业过程中的公司法律形式选择、企业登记注册、企业选址、人员招聘与管理、创业政策等涉及企业创办的具体环节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各章均有学习目标、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案例、应用与训练、拓展阅读等结构化的内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第三是针对性。本书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内容,力争做到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对学生创业计划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通过创业设计大赛编制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计划答辩,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左仁淑教授担任本书的主编,确定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特色定位,负责设计全书的框架体系、内容模块和编写体例,并审定各章的核心观点,杨泽明、黄春艾担任副主编,执行全书编写的组织和协调,进行书稿的汇总和修改。本书由从事创业教育一线的教师团队编写,章节编写的分工(按照章节的先后为序)为:杨泽明编写第1章、第11章,马继征编写第2章,黄颖编写第3章,黄春艾编写第4、9章,姚勇编写第5章,黄毅编写第6章和第10章,罗堰编写第7章,池兆念编写第8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注明出处的部分以外,限于篇幅未能一一说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邹广严教授对本书编写工作的关怀和指导,感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所有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学生工作部三练三创办公室、学院团委、各系部学生科提供的大力支持!唐果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文献,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书中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6月第1章 创业概论

案例导入

从L的创业实践看创业精神

L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机械公司工作,从一名最普通的业务员做起,努力开发市场,实现销售额过百万的业绩,开拓石化、钢铁、冶金、船舶等行业客户,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销售副总经理,他的创新开拓、勇于挑战的品质,也为他日后成功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开拓是创业精神的出发点。在业务中,L了解到关键设备的国内外技术差距给客户带来沉重的购买和维护成本负担,在技术创新没有得到支持的情况下,放弃了高薪的待遇选择了创业。他把握住国家号召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降耗的发展契机,创办科技公司。L积极组织科研团队,研发出竞争力强价格低的产品,并申报多项专利。

永不放弃是创业精神的品质。在经营过程中公司遭遇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大型工业项目停滞,公司运营极端困难,L的团队起步维艰,艰难寻找客户,他无数次地拜访,无数次被拒绝,好不容易才接到第一笔小的业务。为了节约成本,他组织员工用最短的时间加工完客户所需的部件,坐几个小时公交车往返于客户和工厂之间,还要肩负沉重的零部件顶着刺骨的寒风步行几千米。这是一条充满艰辛而且前途未卜的创业之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L也没有后悔。L在创业之初就把爱心、责任作为创业者的核心品格。

L在艰辛的创业过程中培养了创业素质,掌握了创业技能,通过努力终于打开了市场,L的公司成为众多大型项目的供应商,在大型的国内支柱性工业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走上了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的工业科技产品的制造之路。

案例思考

1.什么是创业精神?

2.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3.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学习目标

1.掌握创业的定义,了解创业的特征和意义;

2.了解创业的类型、掌握创业过程、创业管理的内容;

3.学习和训练创业者必备的创业素质;

4.了解国内外创业发展的现状。

解决问题

1.学习创业基础概念;

2.认识创业及其过程;

3.熟悉创业管理的内容;

4.学习和培养创业素质。1.1 创业的含义1.1.1 创业的定义“创业”从字面上看由“创”和“业”组成,所谓“创”有创办、创建、创立和创造的意思,《辞海》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孟子·梁惠王下》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是根基,强调开端和起步。《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其核心词“事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既包括个人的学业、业务、工作、专业、就业、事业,也可以指家业、财产,企业、产业,甚至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范围更广、过程更长、要求更高。对大学生而言,“创立基业”似乎更合适一些,创业的精神首先是否能勇敢跨出第一步,奠定人生和事业基础,否则何谈创业。

一些学者将创业分为广义创业和狭义创业,广义创业是指人类所有的创举活动,或者带有开拓、创新并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包括国家、组织、家庭和个人的事业创造;狭义的创业是指个人或组织所从事的具有创新或创造性地增加财富为目的的活动过程。狭义创业又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是“新企业”,指创业者(个人或团队)依托一项或多项业务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活动过程,对于创业者而言,从事的业务不一定是新的,但企业是全新的,这是创业的核心;第二是“新业务”,可以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也可以是产品、服务的创新,也包括市场、顾客、渠道、组织、资源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三是“新产业”,即开创以前没有或者未开发的产业或行业,开发新的机会或经济增长点,带动新企业和更多的就业。一些创业活动可以同时实施以上三个层次的创业。

随着全球创业的兴起,创业对于国家和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对于创业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由于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创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同时,由于研究者来自于各个领域,基于各自的视野进行研究,创业被不断赋予和融入新的内容,甚至形成各种学派,因此对于创业还没有一致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规范。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Knight(1921)认为创业是一种成功预测未来的能力;Joseph Schumpeter(1934)创业是新的生产要素组合;Cole(1968)提出创业是发起、维持和开展以利润为导向的有目的的业务活动;Vesper(1983),Gartner(1985)和Low and MacMillan(1988)强调的则是创建新组织与开展新业务的活动;Drucker(1985)提出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Bygrave(1989)提出创业是首创精神、想象力、灵活性、创造性、乐于理性思考并在变化中发现机会的能力;Conner(1991)从识别机会的能力和创业家个性和心理特质定义创业;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业务组织的成立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Timmons(蒂蒙斯)教授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是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国内学者也对创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健提出,创业包括了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组合新资源、发掘和创造新价值等一系列活动;张玉利认为“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李志能等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刘常勇认为“创业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历程,是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开创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创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雷家辅等认为“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商业利润,创业是‘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创立自己的事业,以获得商业成功的过程或活动’”;宋克勤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和资源等要素;张秀娥提出“创业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指导思想,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业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创业活动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创业利润有创新回报、风险补偿和企业高[1]效管理和运作三种回报”。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业进行了定义,阐述各有侧重。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本书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把握商业机会,通过创建企业或组织创新,筹集和配置资源,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创造价值并承担风险的活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创业的定义:首先创业是创新,是发现新的机会,创建新的企业、新的产品或服务;第二,创业必须整合和配置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本、生产、供应、顾客资源;第三,创业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些价值包括个人价值、企业价值、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价值;第四,创业是有风险的行为,创业往往是他人或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必然存在很多风险。1.1.2 创业的特征

创业活动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也有别于常规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场的职务活动,有其较为典型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创新性、风险性、机会性、价值性和回报性。

1.创新性

创新性也是创造性,是创业的典型和本质的特征,创业过程就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创业活动中很多事务都是第一次碰到,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业务、新的企业、新的组织、新的流程、新的工艺、新的市场、新的顾客、新的渠道,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规范,也没有流程,没有制度,甚至也没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对象,在摸索中前进,其技术、设计、生产、组织管理、营销活动都面临规划或者全新的设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创业活动的创新性,能带来全新的价值,能为顾客带来全新的利益和体验,为市场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为市场带来新的机会,甚至创造新的产业,因此创业活动又是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

2.风险性

创业必须承担必然存在的风险,创业活动比常规的经营管理面临更大的风险,创业的风险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伴随着创业过程的始终,当然也伴随着各种收益。既然是新事物,通常是他人或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创业需要一个过程,在技术实现、产品制造、市场开发、市场竞争、经营管理、资金筹措、财务管理、政策和法律、社会变革等方面都有诸多的不确定、不可预测、不可掌控的因素,必然存在很多风险,无论在哪个环节出现失误或者不良影响均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创业失败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损失,还有机会损失、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损失等。

3.机会性

商业机会是没有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或市场空缺,与常规的企业活动相比较,机会性也是创业活动的一个典型特征,商业机会就是创业机会,是创业活动的起点和依据,创业活动往往会通过环境分析与调研活动,了解市场,发现、分析、识别和挖掘商机,在具备商业机会的基础上,整合和配置资源,生产产品或服务、开发新的业务和市场,最终转化为价值,这对创业是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创业者素质的要求中,敏锐的市场意识、机会意识、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的能力成为重要的素质,而常规企业活动对于这方面的要求要低得多。

4.价值性

价值性也是创业活动的根本属性,价值创造也是创业活动的目的。有学者认为,创业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过程,就是发现价值、设计价值、生产价值、推广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正是因为其价值性,其产品和服务才能被市场认可,创业才能成功。创业过程创造多元价值,对创业者而言,带来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实现自我价值;对顾客而言,新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新的利益,满足新的需求,带来顾客价值;对创业企业而言,获得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获得销售收入和利润,创造企业价值;对于股东和投资者而言,获得投资机会,通过创业企业的经营创造投资价值;对于社会而言,政府获得税收、社区获得就业机会、行业获得合作机会,这些都是在创造价值。

5.回报性

创业成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回报是创业活动的根本动机,创业活动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支付了相应的成本,创造了新的价值,承担了不确定性的风险,依据风险收益平衡规律,创业活动会产生效用和收益,这些都是创业回报,这些回报,可以是物质回报,也可以是精神回报,可以是经济回报,也可以是政治收益,可以是近期回报,也可以是远期收益。1.1.3 创业的价值

1.创业与经济发展

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很多国家用新创企业的数量衡量经济发展的周期。美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和技术领先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30年间,他们进行了一场“创业革命”,美国国民创业的热情,创业者的数量,创业企业的质量都居于全球领先的水平。在我国,创业活跃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例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创业不活跃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综合力量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综合力量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创业水平的高低,哪个国家、地区重视创业经济的发展,哪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快。

创业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业活动和经济增长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更有学者认为,创业是内生式增长的永恒动力和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同时也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经济总量方面:创业增加社会财富,新创办的企业不断创造价值,通过生产经营增加社会经济总量,新创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数量超过98%以上,其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60%。(2)从投入方面:创业活动伴随活跃的投资行为,以投资活动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还向国家贡献税收,增加国家的财力,又能促进国家对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周期促进经济繁荣。(3)从消费方面:创业活动创造了新产品和服务,开发了新的市场,激发新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创业增加了个人财富并促进就业,刺激消费带动市场繁荣。(4)从产业方面:每一个创业企业的出现和发展,都会为其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企业提供增加生产和服务的机会,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同时,创业过程往往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的商业模式,甚至创造新的产业,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创业与社会进步

创业也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个创业活跃的地区,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创业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社会创新。创业活动本质是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的兴起可以全面促进社会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方面,创业往往伴随着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和推广;在产品创新方面,体现在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市场创新方面,则体现为顾客创新、渠道创新、促销创新;在管理和组织创新方面,创业往往会推进经营理念、组织机构、企业流程、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和工具创新。一些重大的创业项目还会带来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社会活动、价值观念的变革,例如互联网创业。同时,创业还会带来社会变革,例如政府管理思维和行为的转变、体制改革、企业内部创业的兴起。(2)提供就业岗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业,但每个人都需要就业,就业是当前任何国家的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传统观念中,大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但现有的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在美国和世界的其他地区,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70%以上新的就业机会,从1970年到1980年,新企业在美国提供了大约20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1980年至1999年,创业形成的中小企业为美国提供了3400万个新就业机会,美国有1/3以上的家庭在新企业或者正在创立的企业就职。据测算,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当年带动就业的平均人数约3人,未来5年带动约6人。我国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约8.80亿人,其中城镇2.39亿,占33%。从业人员产业分布:第一产业3.65亿人占50%,第二产业1.63亿人占22.3%,第三产业2.02亿人占27.7%。每年需要安排2200万人就业,但每年平均新增就业岗位仅为950万人,年度供大于求,岗位缺口1250万人。而且还面临农业人口转化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13年开始,每年毕业大学生在700万人左右。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的长期任务。原有的企业解决就业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国中小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贡献率为85%,新的企业能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3)塑造社会文化。创业人口的增加,新创企业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首先,市场经济规则深入人心,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商业意识、服务意识、信息观念、创业精神大大增强,企业和经济领域充满活力;第二,在创业过程中,商业道德、勇于开拓、务实肯干、诚实信用、社会责任、规则意识、法制意识越来越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共识;第三,通过成功创业活动的示范,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不仅在创业企业、传统企业、政府部门乃至其他社会主体都得到认可和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正在成为全新的社会文化潮流和新型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为中国的商业文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3.创业与个人发展

创业对于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对个人的促进也是全方位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的发展。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业是对创业者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严格的考验,同时也是在个性心理、身体素质、认知水平、人文意识、科学素养、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体系、创新精神、抵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为将来的事业奠定基础。(2)物质的报酬。创业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物质财富,通过合法劳动发财致富的人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财富也成为个人成功的标准之一。拥有更多的财富的确可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掌控生活的能力,具备更多的服务社会资源,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据统计,通过继承等方式列入榜单的人越来越少,白手起家、通过创业获得财富的占大多数,这些新时代的创业英雄们给人们树立了很好的实现“财富梦”的榜样。(3)精神的回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创业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和更加具体的自我规划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成长规划、成才规划和事业规划,给自己充分的发展机会和职业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和命运,带来丰富的职业生涯。同时,创业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拥有巨大的热情和激情,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发掘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和充满成就感的过程。因此,创业不仅创造了物质形式的成果,事业的成功更是人的内在需要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4)有效的就业。就业和创业实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层面,都是为了解决生存所需要的职业问题。就业是靠他人解决,创业则是自己来解决。依靠他人难免被动,依靠自己才掌握主动。对大学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的形势,如果有好的创业机会并积极实践,创业就是一种有效的就业方式,同时还能带动他人就业。1.2 创业过程和创业管理1.2.1 创业类型

创业可以按照创业主体、创业动机、创业资源、创业周期等分成不同的类型,了解创业类型的划分有助于启发创业思路,确定创业定位,帮助进行创业项目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管理。

1.按创业动机分类

按照创业动机可将创业分为生存型创业(Necessity-push Entrepreneurship)和机会型创业(Opportunity-push 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于2001年由《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Monitor)报告的撰写者保罗·雷诺兹(Paul D.Reynolds)等最先提出。这两类创业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一定由创业者的主观愿望决定,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原因,生存型创业的比重较大,而发达国家则以机会型创业为主。根据GEM统计,我国生存型创业产值排世界第五名,机会型创业产值排在世界第十名,因此改善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1)生存型创业。一般是指创业者没有更多更好的条件,迫于生存或者生活的压力,为了谋生而进行的创业活动,没有其他选择而无奈进行的创业,显示出创业者的被动性。从创业的对象来看,此类创业者大多为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

生存型创业一般有以下特点:被动创业,创业只为谋生,求得生存;创业起点低,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利润,发展空间不大,由于受到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战略眼光也很有限,很难做大做强;生存型创业是面对现有的市场,最常见的是在现有市场中捕捉机会,一般集中在低端消费型服务业;生存型创业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规模较小,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2)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是指主动抓住和利用市场机会创造价值,追求更多的利润、更大的规模、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经济社会价值。

机会型创业是通过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通过新产业的开拓实现对新市场的开拓的创业形态,呈现出创业起点高、创业者素质要求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较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和推动力大、市场空间大、造就的就业岗位多、利润高,风险大等特征。机会型创业一般集中在高端的商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

2.按创业主体分类

按照创业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创业和公司创业。(1)个人创业。个人创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般是指创业者为了生存或者实现自我价值,以个人或者团队为主体进行创业,个人创业决策迅速、运作灵活,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实力也较为薄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个人创业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 大学生创业。即在校或者毕业的大学生不选择固定的职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依托技术、专业知识或商业机会进行创业,大学生创业一般会选择投资少、回报快、风险低的项目,创业模式则有创业大赛、模拟孵化、加盟代理等形式,很多学校或者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支持和扶持。

② 失业者创业。失业者创业是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就业或失业的人员进行的创业,包括下岗工人创业、失地农民创业等,这类创业一般以生存型创业为主,政府为了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生存问题,一般会在创业政策、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③ 兼职创业。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出现了大量的兼职创业人群,这些创业者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职业,通过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专长或者资源进行创业,例如大专院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读的学生等。(2)公司创业。公司创业是以已有的公司为主体进行的创业,通常被称为“二次创业”或者“公司内部创业”。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持续优化和创新,包括产品、市场、流程、机制创新;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创办新产业和企业,增加事业领域或者下属企业;三是基于激励机制,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创业成果的内部创业。

3.按照创业周期分类

按照创业的周期可将创业分为初始创业和二次创业。(1)初始创业。初始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评估商业机会,筹集和调度资源,筹集资金、招聘员工、购买设备、注册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开展营销和服务活动、逐步走向经营正轨,这是一个创办企业的过程,因此初始创业又叫创建新企业,初始创业的创新性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也很大。(2)二次创业。二次创业是在既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由于当今世界环境变化迅速、技术进步快、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机会与威胁并存,企业墨守成规不仅不能发展,而且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二次创业甚至三次创业、连续创业,创业甚至成为企业运营的常规工作和动态过程,二次创业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组织和机制、进行流程重组和公司再造,使企业的规模、实力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二次创业,源源不断地为公司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4.按照创业资源分类

按照创业所依据的资源或者优势可以将创业分为基于技术成果的创业、基于资金的创业、基于市场的创业等。(1)基于技术成果的创业。即创业者拥有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将技术与产品与商业机会进行结合,通过技术转化和应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形成新的事业,很多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正是基于技术成果。(2)基于资金的创业。这类创业又称投资性创业,即创业者拥有资金,通过发现和挖掘商业机会,寻找具有良好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创造新的产品,创办新的企业。(3)基于市场资源的创业。创业者能获得较好的市场资源,例如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品牌资源、供应商或者产业链合作资源,在此基础上采用产品或订单的生产、销售代理、加盟连锁、依附核心企业、中介服务、产业配套等形式进行创业。这类创业一般风险较小。1.2.2 创业过程

创业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商业和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创业者,要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者发展一个新的经营方向,在创业过程中通常将经历四个阶段:发现和评估市场机会、制定和撰写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的建立以及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这四个阶段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各个阶段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也不是一定要在前一阶段全部完成之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1.发现和评估市场机会

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环节,即发现市场机会、评估市场机会。创业者初创企业的动力往往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或者发现市场需求大于市场的供给能力,或者认为新产品能够开启新的市场需求,发现市场机会要通过充分的环境分析和市场调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是创业机会,也不是每个市场机会都需要付出行动去满足它,而是需要根据环境、市场、自身的条件和目标去评估这个机会所能带来的回报和风险,评估这个市场机会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它能否支持企业长期的获利,或者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及时退出。

2.制定和撰写创业计划

创业计划是说服自己,也是对未来的创业进行方案、计划和策略设计,同时是说服投资者的重要文件。创业计划必须清楚地表明创业的策略和方案,并客观论证其可行性。创业计划书应深入地分析目标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认真分析创业过程必须获得的创业资源,了解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需要获取的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使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能够对整个创业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握,对市场机会的变化有所预警,对创业和未来的经营计划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降低进入新领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一般创业计划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计划、运营计划、营销计划、组织与人力资源计划、融资计划、财务计划以及风险分析等内容。

3.新创企业的建立

具体工作有创建新企业的资源计划、资源筹措和资源配置。创业者确定和获得已有的及需要的资源、资源的来源和组织渠道,包括原材料、设备、人员、资金、场地、市场、顾客、渠道、技术资料、经营资格和资质的审批和申请等,确保按计划到位,并充分配置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履行法定手续,建立合法企业,并开始各种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创业者应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组织,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所需的资源。

4.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新创企业一旦组建,企业正式营运,创业者首要的任务是确保企业管理各项职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尊重创业企业的实际,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说,新创企业需要经过初创期、早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工作重心有所不同。因此创业者需要根据企业成长时期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有效地调控企业成长,保持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的创业群体,其创业过程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分为学习创业、体验创业和实践创业三个阶段。其中学习创业阶段主要完成增加商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和必要的技术;在体验创业阶段,则主要通过模拟、体验、比赛、参与等积累创业经验,了解行业和市场规则,积累创业资源和项目,训练自己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执行力方面的能力;实践创业阶段则实施实战创业,进行机会分析、创业计划、创业实施。

随着对创业研究的深入,对于创业过程而言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张秀娥将创业的过程分为孕育期、种子期、播种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六个阶段。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创业过程的基本模型,较有代表性的是蒂蒙斯(Timmons)创业模型、威克姆(Wickham)创业模型、盖特纳(Gartner)创业模型和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SYB(Start Your Business)的观点则将创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GYB(产生创业想法),创办阶段SYB(创办你的企业),巩固阶段IYB(改善你的企业)和扩大阶段EYB(扩大你的企业),其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自我评估、建立一个好的构思、评估你的市场、企业的人员和组织、选择一种企业的法律形态、当老板的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制定价格、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做创业计划书,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开办企业的管理工作等十个方面的内容。1.2.3 创业管理

1.创业管理的提出

随着创业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研究的深入,相关学者形成了对创业管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Cartner(1985)提出了基于个人、组织、创立过程和环境的创业管理模式;William(1997)提出了由人、机会、环境、风险和报酬等要素构成的创业管理框架;Timmons(1999)提出了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的创业管理理论模型;Christian(2000)提出了创业家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模型,强调创立新事业随时间而变化的创业流程管理和影响创业活动的外部环境网络是创业管理的核心。

根据创业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创业管理范式可以概括为以环境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以及环境要素的复杂性与异质性为假设,以发现和识别机会为起点,以创新、超前行动、勇于承担风险和团队合作等为主要特征,以创造新事业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不同层次事业的成功为主要内容,以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方法为工具[2]研究创业活动内在规律的学说体系。

创业管理的过程大致涉及四个方面,第一是创业计划,涉及对商业机会的分析、商业计划的编制、创业决策形成的过程管理;第二是企业创建,涉及对组织与人力资源、资金与财务、土地、场地、设备等资源的准备、企业注册登记等过程的管理;第三是企业成长管理,企业创建以后,如何稳定发展,并做大做强,此时的管理涉及资源保障、市场开发、规模拓展;第四是规范管理,涉及有效地行使管理职能,使企业基础工作和市场、组织、财务、人力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

2.创业管理的特点

创业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活动的范围,但与传统或者常规的企业管理又有很大的不同,其管理对象是创业的过程或创业中的企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1)生存性管理。生存是创业成功的前提,与企业常规管理不同,创业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的生存目标,注重市场的机会分析、注重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可行性、注重业务的开展、注重顾客和销售的实现、注重现金流量,一切都以生存为中心。(2)阶段性管理。创业管理有明确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创业阶段管理的内容和重点、管理的方法都不一样,在机会研究阶段注重市场分析和评估,在创业计划阶段注重资源计划和策略,在企业创业阶段注重必须资源的配置,在发展阶段注重企业的成长,在企业创业成功之后又要重视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化。(3)任务性管理。在企业创业阶段,管理更多倾向于策略性和战术性,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可能不健全、组织机构也不完善、制度流程也未形成,人力的组织和资源的配置多以实现任务为目的,强调执行和实现,甚至在关键的环节会出现横向组织、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的模式。(4)团队性管理。创业阶段由于组织结构不健全,企业的职能不完善,事业的推进主要依靠组织成员,一般会存在典型的“人治”现象,创业管理者和团队的素质非常重要,在很多具体事务上,创业者必须亲力亲为,甚至从事销售、技术研发、客户服务、财务会计等具体的业务工作,而工作的推进也更多地依靠团队,优秀的创业团队在企业创办成功之后成长为企业的管理团队。(5)风险性管理。传统管理基于现有企业和业务,未来可以预期,业务熟练,计划性强,依靠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管理目标;创业企业面对大量不可预期因素,更强调机会的寻找和分析、依靠创新和冒险来达成新的事业。

3.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

对于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传统管理重视规范和协调,创业管理注重把握机会和价值创造;有的则认为创业管理和传统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一个前后连续的逻辑过程,创业管理基于企业创办,传统管理则用于企业创业成功之后的常规运营;还有学者认为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是相互融合的,创业管理仍然在运用传统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只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有所不同。

链接1

Timmons创业模型

Timmons(1999)提出一个创业模型,他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机会、资源和创业团队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要将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三个要素进行最适当的匹配,并且随着事业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创业才能顺利开展,如图1-1所示。图1-1 Timmons创业模型核心要素(资料来源:姜彦福,张帏.创业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 创业者1.3.1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1.创业者

萨伊(Say)认为创业者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熊彼得(Schumpeter)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欧美学术界和企业界则将创业者定义为组织、管理一个生意或企业并承担其风险的人;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

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英文单词都是“Entrepreneur”,我们认为创业者与企业家还是有区别的,创业者并不等于企业家,因为多数创业者并不完全具备企业家必备的品格和素养以及相应的能力,创业者只有不断完善个人素质,带领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才可能逐步转变为真正的企业家。此外,创业者也不同于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拥有职业能力,履行岗位职责并对岗位或者所承担的事务负责的人。

简单地说,从事创业活动,或者活跃在企业创立阶段以及新创企业成长阶段的经营者(个人、团队或组织)均可被称为创业者。

2.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是创业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虽然很多企业是由个人创建的,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团队创业要比个人创业无论在智力结构、能力结构、资源结构和专业结构上都更加具备优势,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

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从创业的角度看,狭义的创业团队是指有着共同目的、共享创业收益、共担创业风险的一群进行创业或经营新创企业的人;广义的创业团队不仅包括狭义创业团队,还包括与创业过程有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风险投资商、供应商、专家咨询群体等。

创业团队一般由创业目标、创业人员、角色和分工、职责与权限、创业计划等五个要素构成,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市场分析、商业机会评估、商业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资源的筹集和配置、企业的创立、新创企业的经营等创业过程中的重大事务,努力实现创业目标。创业团队按照目标明确、成员互补、精干高效和开放的原则组建,建立良好的运行、协调和激励机制,达到团队效能最优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1.3.2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特质,是指在企业家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人格、意志、作风和品质等。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曾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与几十万名企业家交谈。其中79%的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全球最大科技顾问公司Accenture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全球高级主管心目中,企[3]业家精神是组织健康长寿的基因和要穴。虽然创业者与企业家概念上不完全重合,但创业者可以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在精神层面具有共同的特质,用企业家精神来阐述创业精神,不仅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找到生活原型,也更容易表达创业的本质。

在人们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通俗描述中,经常用到自强自立、创新开拓、勇于冒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讲究诚信、敬业精神、开放包容、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等词语加以描述,说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总结归纳出来,企业家精神包含强烈欲望、敏锐视野、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执着精神、诚信精神和共赢精神。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学习精神、进取精神、宽容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法制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

1.强烈欲望

创业的动力来自创业者本身,只有强烈的欲望才能引发创业的动机,这是创业和企业运营的最原始动力。欲望实际上就是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这些欲望包括成功的欲望、金钱的欲望、事业的欲望、社会地位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成长的欲望等,创业者有强烈的欲望,就会不甘现状、采取行动、追求成就,心理学家麦克莱兰通过对创业者调研之后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社会普遍拥有高水平的成就需求,就会涌现更多具有活力的创业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追求欲望特别是物欲的满足被视为低级甚至不道德,由此形成了保守的民族性格。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整个国家重新创业的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且不论其它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唤醒了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使整个民族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财富和优质生活。创业者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欲望更不安分,是超出现实的,是轻易得不到的,对常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具有强烈的欲望,所以创业。有很多人拥有足够的学识、能力甚至资源,不能成为创业者,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改变四平八稳的生活节奏。

2.敏锐视野

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充满机遇和威胁,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环境分析不当,机会分析和项目选择不当,包括很多行业巨头在内的经营失败的企业也是因为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创业者敏锐的视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战略眼光,创业者要有战略视野,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也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对创业机会进行正确的分析,不仅要了解现在的环境状况,也要分析未来的变化情况;其次是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对于市场上的变化,包括需求、顾客、竞争等因素敏锐察觉,及时发现机会和威胁;最后要善于把握机遇,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从变化中抓住机遇。

3.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的典型特征。创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创新,创办新企业、新产品,开拓新的事业。缺乏创新精神创业一定不会成功,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会去进行创业,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也会被无情地淘汰,即便是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就是否定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企业家总是以新的方式、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思路去对待旧事物和新事物,总是不停地寻求更好,寻求更新的价值。创业和经营中的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观念创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各个领域,正是创新精神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竞争力。

4.冒险精神

坎蒂隆(Cantillon)和奈特(Rnight)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创业者,更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创业本身是一项冒险的活动,它的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冒险精神就不敢跨出创业的第一步,没有勇气面对未来,没有自信解决问题,冒险精神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心理特质。很多创业者的成功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险过程、修正过程甚至是重新开始的过程。创业者往往充满自信,敢于面对风险。面对各种潜在的不确定性,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有办法、有能力面对未来的各种情况。创业过程本就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几乎没有一个创业者是完全按照最初的预想按部就班地实现创业的。在解决不可预料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潜力,创业者因此变得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资源越积累越多,管理越来越完善,实力不断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

5.执着精神

执着是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也是创业成功的保障,是对目标的追求,也是执行力的源泉。创业是一项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创业机会识别策划到创业计划的实施,到企业的持续经营管理期间,会遇到各种物质与精神的磨难,包括不理解甚至讥讽嘲笑、社会和家庭的阻力、成千上万的困难,创业经营的巨大压力,巨大的工作量和繁杂的事务处理,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这些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让人身心疲惫,没有坚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只能被压垮。创业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超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拒绝接受失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向着目标前进。敬业精神也是执着精神的体现,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期待,充满激情,敬业敬事,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全身心地付出,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

6.诚信精神

诚信是立人之本,也是创业之本,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则经济、诚信经济,缺乏诚信,不仅交易成本高,而且创业风险巨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创业者的诚信精神能有效获得团队成员的支持,获得投资方的信赖,获得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任,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诚信本身也是创业者的品牌、创业企业的品牌,诚信精神是创业成功和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诚信精神也是法制精神。

7.共赢精神

一个企业家虽然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创业,但从企业创建那一天起,它就不仅仅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创业者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共赢精神,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共赢精神首先是团队共赢,参与创业的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共担风险,共享创业成果,共享成功;第二是顾客共赢,企业必须靠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得自己的价值,产品为顾客带来价值,企业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第三是社会共赢,企业为社会创造就业、税收,社会为企业提供经营资源;第四是合作共赢,合作是共赢的主要方式,企业与供应商、与合作者在项目、业务、市场、渠道、技术、生产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多赢的局面。

在对创业素质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将创业者素质总结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企业家精神是创业者素质的实质、核心体现和综合反映,既体现了心理素质,也体现了创业意识,还有对创业成功的品格和执行力要求,创业成功对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很多学者都在对创业素质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不同的层面对创业素质进行了诠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蒂蒙斯(Timmons)教授归纳的成功创业者“六大特质”和“五种天赋”,管理学专家威廉·拜格雷夫总结的“十大创业禀赋”。

蒂蒙斯(Timmons)教授提出的“六大特质”:(1)责任感与决策力;(2)领导力;(3)执着于商机;(4)对风险、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5)创造性、自立和适应能力;(6)胜出的动机;“五种天赋”是指:(1)精力充沛、健康和情绪稳定;(2)创造力和革新精神;(3)才智、智慧和概念化;(4)激励的能力;(5)价值[4]观。威廉.拜格雷夫归纳的“10大创业禀赋”即“十个D”包括:理想(Dream)、果断(Decisiveness)、实干(Doers)、决心(Determination)、奉献(Dedication)、热爱(Devotion)、周详(Details)、命运(Destiny)、金钱(Dollar)和分享(Distribute)[5]。1.3.3 创业者的知识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和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与30年前相比,我国的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创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单凭勇气、热情和经验创业是很困难的,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创业知识的来源包括学校专业学习、自学、培训和在实践中“干中学”积累,创业者的知识素质并不是指参与创业的每个个体必须成为全才全能,更多的是指一个创业的团队或组织成员要有合理的、互补的、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是一个人根本的竞争力。按照普遍的认识,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领域知识

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是指与创业项目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专业知识、行业与产业知识、工程知识、产品和设备知识,创业团队中必须有成员具备这样的知识素质,甚至成为专家。这些知识是必要的基础,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甚至还要了解发展和应用的前沿,缺乏这些知识就很难研发和形成产品服务,对市场和客户也不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更不能进行技术创新,大学的专业教育对系统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这个方面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优势。每个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的项目的专业领域知识是不一样的,例如软件企业的创业者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医药行业创业必须了解医学、药学和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经营管理知识

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创业,创业过程都是一个经营管理过程,创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跨领域的学科,因此团队中必须有成员懂得经营管理的知识,仅从创业计划编制的角度,就涉及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此外,很多创业项目还涉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投资融资、媒体运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一方面依靠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学或者培训完成,当前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非常火爆,大多数参与的学员就是创业者和企业的管理人员。

3.科学和人文知识

科学和人文知识对于提升创业者的素质非常有帮助,不断提升这方面的修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例如自然知识、科技知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科学和人文知识不一定专门学习,可以依靠平时的积累甚至终身学习。1.3.4 创业者的能力素质

企业家精神是创业者需要的精神素质,具备企业家精神,表明创业者具有成为创业者的潜质。知识素质为创业奠定了基础,但知识也不完全等于能力,有潜质、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能力创业,要成功创业,还要求创业者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同样,创业者的能力素质也不是要求创业的个体具备全方位的能力,每个人可能擅长一个或几个方面,更多的是指创业团队或组织的综合能力。

1.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指创业者对环境的分析能力、目标的把握能力和方案的决断能力的综合体现。创业者对所处环境处境能够做出快速而细致的权衡,明确目标,制定和选择方案,把握风险,敢于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优柔寡断可能会错失良机。决策能力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预测能力。要有充分的市场意识,保持对环境的敏锐性,熟悉环境分析的内容,掌握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数据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分析预测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密切相关,也与决策者的管理意识和战略眼光相关,考验决策者把握环境、把握全局的能力。(2)方案制定能力。创业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准确和迅速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能力。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及态度获取尽可能广泛的决策方案,特别是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解决办法之中。必要时“借外脑”来帮助判定决策方案。第二,对各种决策方案要进行提炼,以把握各种方案的本质和核心,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