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十六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8:51:1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明宇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三十六计

图说三十六计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图说三十六计作者:李明宇排版:燕子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2-11ISBN:9787550211148本书由北京日知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大众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在现代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越来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依然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经典和品位。经典是被大众公认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品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影响和指导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的结合,正是一切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的精神旨归。“图说天下·典藏中国”这个套系就是按照经典和品位的标准来打造的一套大众文化读物。先来说说经典,在这个套系中,所遴选的都是大众公认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读物:《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史记》、《资治通鉴》……反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个性、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

再说“品位”,这套“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对“品位”的塑造,不仅从传统的注释、翻译和解读去体现,而且将其精神内涵和由之演绎出来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和流传于世的书法、绘画、雕塑、瓷玉杂玩等艺术品相结合,因为这些东西的精神实质就是从经典中获得的,是对经典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化。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印刷工艺,对经典进行“图解”和“图说”,营造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视野,满足大众高品位的阅读需求。“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作为一套全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出版物,带给读者的享受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可以满足典藏需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大众读物。第一计·瞒天过海

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这一天大军行至海边,唐太宗看见碧海无边,有了踌躇退缩之意。这时,大将军薛仁贵请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来到一处营帐,丝竹款款,大家开怀畅饮。不久,只听营帐外风声四起,涛声如雷,唐太宗拉开帷幕一看,营帐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经出海了!原来薛仁贵怕皇帝动摇军心,于是就施以“瞒天过海”之计,事已至此,唐太宗也只有下定决心了。(这个典故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译文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若使秘计有成效,不能在不合时宜和无人之处实施。半夜行窃,僻静小巷杀人,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划计策的人应做的事情。

原典解读

骗了对方却能让对方不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瞒”则有技巧,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

瞒天过海想要奏效,以下条件不可或缺。首先,要制造一个不会引起对方怀疑的假象,这个假象要令对方习以为常,正大光明,因此对方才不会怀疑;其次,即便如此,还是要想方设法混淆对方的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没有精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稳妥。

经典故事

僻处谋命巧脱身

举世闻名的王羲之,也曾经靠瞒天过海保全性命。在他十岁时,因为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欢,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但王敦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想推翻东晋的皇帝,自立为君主。

有一天,王敦起得很早,他的一个部下进营帐和他谈论造反的事情,王敦忘了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中睡觉,两个人便密谈造反的事情。王羲之则将这逆谋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大惊失色,继而猜到王敦回过神来之后一定会杀自己灭口。

果然,王敦突然想起自己的营帐里还躺着个十岁的王羲之,立即恶向胆边生,杀气腾腾地进营帐要了结了王羲之。结果掀被一看,王羲之鼾声如雷,满脸都是鼻涕唾沫,连被子都弄脏了。

王敦一看认为王羲之睡得非常沉,肯定没有听见刚才的密谋,所以最后就放过了这个小孩子。但这其实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自己抠喉咙干呕,并将脏兮兮的黏液涂在脸上故作熟睡的样子,这才险中逃生。

要豁得出形象,放得下架子

瞒天过海在紧急时刻可以救命,不过你要舍得自毁形象。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去秦国谋发展,却被秦王扣留,即将被谋害。孟尝君听说秦王有个受宠爱的妃子,于是派人去疏通门路。

这位妃子开价说:“我听说孟尝君有一袭白狐裘,是天下闻名的宝贝,如果能送给我,我就替他说好话。”孟尝君确实有一袭白狐裘,但已经作为礼物送给秦王了。这时,他的一个善学狗叫的门客,就学狗叫做掩饰,趁着夜深人静之时翻墙越壁,把白裘偷了出来,送给了秦王爱妃。

得到宝贝的妃子在秦王面前大赞孟尝君,秦王果真放走了孟尝君。由于害怕秦王后悔,孟尝君不敢久留,一行人连夜出奔到函谷关。但是按照律令,每天鸡鸣时才能打开城门。这时一个会学鸡叫的门客学鸡鸣,才叫了两三声,满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门官吏便开了城门,孟尝君这才安全脱身。

行家也有灯下黑

人们常说“善泅者死于水,善战者死于兵”,原因何在?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行家们自认司空见惯大场面,对很多习以为常的环节疏于分析,最终导致失败。

在《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冈》中,七条江湖好汉上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好戏。梁中书派出了得力干将青面兽杨志作为押运财宝的负责人。杨志是什么人?他出身于将门,是著名的杨家将的后代,武功高强。最重要的是他在家道中落以后,一直在江湖上行走,对于江湖上鸡鸣狗盗、杀人越货的勾当非常了解。一路上杨志非常谨慎,一般的江湖人物想要在杨志身上下手,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杨志在观察了几个“贩枣客商”饮酒的反应之后,还是乖乖喝下了蒙汗药酒,眼睁睁地看着财宝被人劫走。

为什么老江湖也会马失前蹄?就是因为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虽然吴用几个人喝了酒没有蒙汗药发作的迹象,但是并不代表杨志自己喝的酒没有问题。晁盖一班人把水瓢夺来抢去分散了杨志的注意力,加之杨志把别人喝了酒是否有反应作为标准来判断有没有陷阱,最终为经验主义付出了代价。

同样的计谋在《水浒传》中比比皆是。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也是瞒天过海的典型。宋江通过扣押朝廷钦差,获得全部官府仪仗的情况下,把梁山好汉全部化装为朝廷命官,从而大摇大摆地进入华州接受地方官员的参拜,最后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发难,从而解救了鲁智深和史进。

梁山在山东,华州在陕西,何以一群起义者浩浩荡荡穿州过省而又没有被发现?原因就在于没人会怀疑官府就是义军,因为官家的派头大,很难模仿,因此任人穿了官服四处行走。加之他们还持有官府送给华州的异宝金铃吊挂,这宝贝“浑身打就,五彩妆成,双悬璎珞金铃,上挂珠玑宝盖”,这些伪装的掩饰都使他们的身份丝毫没有受到怀疑,如此轻易地袭击了华州。杨提辖麻倒松树荫青面兽杨志在松树荫小憩时, 被蒙汗药麻倒在松树荫,且正是:“任你计谋奸似鬼,到头却吃洗脚水。”第二计·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赵国。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本计史实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本句意思是攻打力量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而后再打击它。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阳,强盛的。阴,衰弱的。本句意思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对待来势汹汹的敌人,要躲过它的锋芒,就像在面对洪水时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在齐国解救赵国的困窘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结在一起的丝绳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调解搏斗纠纷的时候,只能晓之以理,不能让自己也加入战团。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就虚,使敌方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会解除。”

原典解读

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再次,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最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

经典故事

敌阳不如敌阴,避实击虚绝对好过硬碰硬

竞争求胜乃人之常情,但求胜之道却因人而异。有些人爱逞一时之勇,贪一时之快,迫不及待地与对方展开针尖对麦芒的搏击,这样常常置胜负于不测之地。围魏救赵的精髓就在于避实就虚,进攻敌方的薄弱环节,这往往是一种达到最佳战争效果的高效方式。公元前354年孙膑导演的桂陵之战,确实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高明的审时度势。

魏国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开始改革的国家,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魏国在战国诸国中率先强盛。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外交争夺,魏国的气焰非常嚣张,以至于围攻赵国都城一年,赵国四处求救,大家也不敢得罪魏国。

在这种情况下,前来救援的齐国固然是老牌的强国,但是在后来居上的魏国面前,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从战场的态势来看,魏军自然远离国土,但是齐军也是劳师袭远,双方都面临着后援不足的问题。当时齐军有八万,魏军也有八万,如果长途奔袭来到邯郸城下,则魏军以逸待劳,这是典型的“敌阳”态势,成败未卜。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转换思路,让魏国军队配合齐国军队的步调。所以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交战的魏赵两国交界之地时,实际上面临着攻敌不成但后果严重的局面,因此当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时,孙膑的制止就十分关键。

孙膑的思路是给魏国军队找弱点找麻烦,打乱战场上的平衡态势。魏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后防空虚,精兵倾国而出。所以孙膑做出攻击魏国都城的样子,魏军果然被迫离开邯郸,这就进入了孙膑的攻击火力,孙膑要的就是魏国军队在攻城不克之后又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就把双方的态势转化为齐国以逸待劳,于是将态势转化为“敌阴”,从而变得大大有利。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妨采取这种主动打乱对手节奏的办法。当然这需要施计之人有良好的敏感性、深邃的眼光和大局观,能精确地判断出敌人的弱点,确定从何处入手让敌人阵脚大乱。在孙膑的眼中,毫不设防的魏国都城大梁就是魏军的死穴。

制造变数化险为夷

围魏救赵,其实是主动挑起事端,让对手疲于奔命或失去判断,再趁乱达到目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也很常见。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中,被逼投降到曹操阵营却发誓不为曹操谋划一计一策的徐庶,看穿了孙权刘备一方接连使用诈降计和连环计,并预料到曹操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徐庶单单想要远离战场独善其身,也绝非易事。

从徐庶和曹操个人交往的历史来看,徐庶母亲之死,曹操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但是曹操对于徐庶本人却非常的尊重,也有很高的期望。而徐庶本人偏偏进曹营却一言不发,很不给曹操面子,曹操为此在谋臣面前也很尴尬。所以说在当时曹操和徐庶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徐庶处于弱势地位,因为曹操和他的实力不对等。一方面曹操对徐庶的忍耐会有什么样的限度,徐庶是否会落得和孔融、祢衡一样的下场很难说;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的冷战状态,徐庶也确实不好向曹操提出诸如身体不好想回后方休息的借口。庞统献策锁战船

徐庶不得已,只好以说破连环计为威胁,向大名鼎鼎的庞统请求帮助。庞统让徐庶回到曹营之后,立刻派心腹之人在曹营中散布流言,说西凉州的韩遂、马腾谋反,杀奔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但是对于西凉的少数民族却没有收服。如今曹操引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这些人趁机作乱,因此第二天就开会讨论这件事。这时之前一言不发的徐庶站了出来,主动要承担起防守西凉的任务。曹操应该说是受宠若惊的,因为这样一个自己倾注了极大心血却不买自己账的人才,今天居然公然站出来要为自己排忧解难,曹操的高兴和满意不用多说。一方面有徐庶这样的人去防范叛军,应该会成功;另一方面自己对徐庶的一番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群臣也会对自己的人才政策大加赞赏。于是曹操不假思索地拨给徐庶一部分军队,高高兴兴地送徐庶北上了。锁战船曹操赋诗

结果可想而知,当曹操的83万大军在赤壁灰飞烟灭的时候,徐庶一定是在北部边界的某处高墙深池的古城里安稳度日,置身事外。庞统这招围魏救赵计,首要的一点是契合了曹操的强者心理,曹操以宰相之尊却得不到徐庶的效忠,自然免不了恼羞成怒。而徐庶通过无中生有地制造事端,之后再表效忠,似乎承认了自己对权势的低头,反而正好救了自己。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大兵压境,救了徐庶险中脱身。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的谋略思想由来已久,但这种表述方式提出得比较晚。“借刀杀人”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汪廷讷的戏剧《三祝记》“造陷”一回,其中有“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一句。这出戏的主要内容是写范仲淹的政敌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文弱书生,因此企图让他带兵去平息西夏叛乱,借西夏人的手除掉范仲淹。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军,也泛指一切可以与之结盟或加以利用的个人或力量。本句的意思是盟友的态度尚不明朗,有在旁边观望,伺机而动的意图。②《损》:这里特指《易经》“损”卦。“损”的意思是减损。“损”卦的内容是说明损与益两个对立方的关系,暗含了“损”与“益”的转化可能。就像是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固然会使盟友的一方受到损失,但从自己的角度来说,盟友的损失也符合自己的利益。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很清楚,而盟友的态度还很模糊,要引诱盟友出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出力,这个办法是根据《易经》“损”卦推演得到的。

就像春秋时期,郑桓公打算袭击郐国,先打探清楚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武官员和能人义士,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公然宣称夺取郐国之后把郐国的土地分给他们一部分,并且对他们封官予爵。郑桓公装模作样地在城门处设祭坛,用鸡血和绸缎做祭品进行了祭祀,之后把那份名单埋在祭坛底下。郐国国君得知此事之后又惊又怒,怒的是自己的臣子竟然叛变,惊的是这些人都有权有势,一旦叛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先下手为强把名单上的人全杀了。这当然是自毁前程,郑国于是轻松消灭了郐国。

三国时,诸葛亮为蜀国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战略。驻守荆州略重镇襄阳。关羽的蜀将关羽主动进攻曹操,围困了对方的战心思。这时司马的攻势如此之猛,以致曹操起了迁都避敌的懿和蒋济向曹操指出,刘备和孙权的亲密同盟关系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双方因为利益冲突的关系很疏远。关羽在中原地区不断取得胜利,孙权内心非常不愿意,所以方,并许诺那么襄樊一两个人的建死。使者到孙权那里,说服他派兵攻击关羽的后成功之后把江南的土地合法地分封给孙权,军事形势就会从根本上好转。曹操听从了这关羽很快就败走麦城,一代名将被俘之后处死。诸葛亮像

原典解读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借刀杀人要借得好,对“刀”的要求很高:首先要你的盟友有切实的利益牵涉在你和第三方之间,你的对手获胜会对盟友造成威胁,或者他们两者本来就是死敌。如果没有实际的利害关系,你很难把他拖下水为自己效力。此外,这把刀要锋利。如果你的盟友不够强大,那只有你自己和对手硬碰,因为你实在无法从他那里获得什么帮助,钝刀是杀不死人的。除此之外就要看你的口才了,如何说得对方不请自来帮助你,也是一种学问。

经典故事

借力打力,实现组织稳定

中国人常说,家国一体。管理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在道理上都有相通之处。从宏观上说,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国是春秋时期数一数二的强国,就是因为出现了像管仲和晏婴这样的杰出管理者。就中国的政治传统而言,国君和相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董事长和CEO(首席执行官)之间的关系,前者是老板,但是后者对组织运行担负实际责任。齐国这家超大型企业到了齐景公的时候,运转出现了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三个雇员,这三个人共同的特点是有一技之长,具体地说是三个大力士。田开疆作为将军讨伐邻国,大获全胜,为齐国开疆扩土;古冶子跟随景公渡过黄河,一只大鼋鱼突然跃出水面,咬住景公的马,把它拖到水下,古冶子跳进水里,漂流了九里,提着鼋鱼头跳出水面;公孙捷曾陪同景公打猎,两只猛虎突然蹿出,向景公扑来,公孙捷赤手空拳,几拳下去老虎就死了,是景公的救命恩人。按说对这样的人才,景公理应给他们在国家机构中安排武职,但是景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们跟随在自己身边,这就为组织管理埋下了隐患。像这样三个和皇帝关系紧密的武夫,不让他们处于朝廷礼法的约束之下,就要影响稳定。

作为CEO的相国晏婴很快感觉到了管理压力。这三个人是大老粗,不懂得朝廷礼仪,经常和齐景公称兄道弟,这极大破坏了组织内部的纪律性,必将挑战领导的权威性,成为犯上作乱的开端。他们肆意侮辱朝廷大臣,引起了大家对国君的不满,埋下了内部分裂的种子。更重要的是,朝中奸臣梁邱据把目光盯在这三个和最高领导人形影不离、对高层机密知之甚多的莽夫身上,不断拉拢他们,想通过他们对齐景公实施“斩首行动”,篡夺最高领导权。晏婴意识到,这三个人的问题必须解决了。正巧赶上鲁国国君来访,献上仙桃六枚,两国国君、相国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两个。晏婴灵机一动,把他们三个宣上殿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齐国的勇士,但是桃子只有两个,请各位展示自己的功劳,哪两位的功劳最大就享受国士待遇吃桃子。

晏婴深知这三个人居功狂傲,而且哥们儿义气第一,经常拉帮结伙在一起互相吹捧彼此的功绩,似乎全朝廷上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功高盖世。现在还剩下两个桃子,人却有三个,晏婴就是要利用这三个人好面子和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来制造他们彼此间的嫌隙。就算他们不会彼此翻脸,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桃子,这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还不知道呢。于是晏婴就把鲜嫩的两个桃子摆在了三个大力士面前,请他们就自己应该得到桃子的理由做一番陈述。

这三个人都是骄狂惯了的,哪里懂得谦让?公孙捷说了自己救驾杀虎的事,拿起来一个桃子就吃了。田开疆炫耀了自己的战功,拿起一个桃子吃了。古冶子感觉自己的功劳也很大,只是因为反应慢了,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誉,当场气愤自杀。和他情同手足的公孙捷、田开疆看到朋友惨死,后悔莫及,觉得对不起朋友,也拔剑自刎了。两个桃子粉粉嫩嫩,没有刀刃的寒光闪闪,但在能人的手里比干将莫邪还有威力,这也许是最为另类的刀子吧。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李稼夫·现代第四计·以逸待劳《孙子·军争篇》有云:“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虚实篇》也有“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看法。用休整好的军队迎击疲惫不堪的军队,用饱食的部队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是人为造成实力差距的做法。

原文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②;损刚益柔③。

注释

①困敌之势:让敌方陷入困顿。②不以战:不依靠战争。③损刚益柔:《易经》“损”卦,呈现出刚柔互换的态势。这里比喻通过消耗敌人的实力,让对方战斗力下降,这样等于我方的实力自然增长。

按语

此即制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

使敌人陷入困境,不一定都要通过使用武力,只要能将敌方的锐气消耗,己方的力量也就增长了。

这是取胜的良方。兵书里说过:先赶到战场等待敌人的一方安以待敌,后赶到战场的一方鞍马劳顿。因此善于作战的,事事赶在敌人前面,而不是被敌人的节奏整垮。这里讲的既是对具体战争的控制,也是对抽象局势的控制。其关键并不是待在原地等敌人到来,而是以简洁的思路应对复杂的局面,以不变应万变。就像是门怎么样开来开去,合叶都不会动一样。管仲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一,以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成功伏击庞涓;李牧戍守雁门关,长时间修养士卒闭门不战,一战就击败了匈奴。

原典解读

以逸待劳的关键在于,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以逸待劳之计的奏效,要依赖于以下条件。首先要善于选择战争的时机和地点,在敌人的疲惫达到最高点时,在最有利于歼灭敌人的地形条件下,一举发动进攻。同时要有耐心,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绝不动手,绝不能被敌人的挑战所激怒。另外,如果能有高城深池作为屏障,坚守不出,不断销蚀敌人,松懈他们的精神,则更为理想。

经典故事

坚持不动,后发制胜

拖延战略决战,或者坚守不出,是以逸待劳的最好办法。这种战略对身为东道主的一方尤为有利,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所以不存在给养方面的问题,只要耐心地拖下去,就能获得绝佳的战略机会。

公元前684年,刚刚回国继位的齐桓公恼怒鲁国帮助自己的兄弟争夺君位,于是派兵攻打鲁国。由于两国的实力不均衡,鲁庄公为激励士气御驾亲征,曹刿随军前往。两军对垒之时都要击鼓,其作用在于鼓舞士气,也作为进军的号令。当日齐军接连擂鼓三通,鲁军都没有回应。齐军进攻了三次,鲁军都稳住阵脚,就在齐军三鼓之后,曹刿才命令击鼓进军。已经奔忙了三次的齐军猝不及防战线大溃,鲁军乘胜追亡逐北。

事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获胜的道理,曹刿说出了千古传扬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敌人的气势正处于最高点,这不是硬碰的好时机。第二次擂鼓时,只要守住阵脚不被冲散,就能极大消耗敌人的耐心。敌人第三次擂鼓,只能使疲惫的齐军勉强上阵,在此时军队擂鼓出击,一定能击败疲惫不堪的齐军。击鼓三次才能用多少时间?但只要抓住了这个时差,就能以弱胜强。

装疯卖傻,忍出个天地

以逸待劳,“待”字是关键。在机会没有出现之前,无论如何也不能贸然出击。为了拖垮敌人,要忍得住一切挑战甚至羞辱,直到把敌人胖的拖瘦,瘦的拖垮,垮的拖死。《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就讲述了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羞辱,隐忍不战,最终逼迫诸葛亮退兵的故事。234年,诸葛亮北伐中原,司马懿和诸葛亮再次交手。司马懿在谋略水平上不及诸葛亮,数次吃败仗。然而和蜀军相比,魏军的巨大优势是本土作战,后方稳固。诸葛亮孤军深入,粮草运输受到地形的限制并不顺畅,司马懿深知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以逸待劳,只要自己坚守不出,诸葛亮的粮草用完了自然会退兵,同时,自己也可以乘胜追击。但诸葛亮也深知自己的劣势,所以不停派人挑战,司马懿不予理睬。四川武侯祠唐代诗人杜甫观览后,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当时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恶化,自知不久于世的他就把一套妇人的缟素衣裳放在大盒之内,并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军营寨。诸葛亮在给司马懿的信里说:“您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一决雌雄,像这样躲避刀箭,和妇人有什么区别?现在送您一套女人衣服,如果您还有男子胸襟,请早日决定决战的日期。”京剧《胭粉计》中就描述了司马懿在接到这套衣服后,亲自穿上衣服并搽脂抹粉拿腔作调地来到阵前,扮作女人。诸葛亮的激将法没有成功,反被司马懿气得病情加重。在戏里诸葛亮唱道:“仰面朝天自嗟叹,司马懿可算得将中魁元。有刚有柔是好汉,诸葛亮比司马难上加难。思想起司马懿心中大患,不由我鲜血往上翻。”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老对手多年来的交锋记录可以发现,诸葛亮很早就名震寰宇,而在那时司马懿还只是曹操手下的文学之士,只在很小的圈子内小有名气。当诸葛亮辅佐刘备占据荆州、益州之后,才发现对手从姓曹和姓夏侯变成了姓司马。219年,关羽失荆州。222年,刘备在夷陵遭到惨败。自此之后,刘备集团损失了一半的势力范围和数十万的兵力,蜀汉政权的实力大打折扣。在此之后诸葛亮不断北伐,其目的就在于不断消耗魏国的实力。但是由于失去了荆州,诸葛亮北伐只能依靠险峻的栈道和川陕陇之间的崎岖山路,和后方的联系不便,军粮运输非常困难。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机会主义冒险,时时面临军粮不济的风险。在两军交战之际诸葛亮每每主动求战,希望速战速决。而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难处心知肚明并坚守不出,屡次用以逸待劳的计策拖垮诸葛亮,堪称识大体的英雄。

库图佐夫“拖死”拿破仑

1812年,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亲率50万大军进攻俄国。由于法军气势强盛,强悍且足智的“独眼将军”库图佐夫带领俄军一退再退、一败再败,一直退到了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城下。在许多人看来,首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失去首都就意味着亡国。但是,库图佐夫却放弃了莫斯科,甚至不惜烧毁莫斯科。当拿破仑率军进入莫斯科时,发现到处都是熊熊烈焰。目睹此情此景,拿破仑突然感觉到此次对俄国战争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库图佐夫率领的大军一路往东向俄国广袤的腹地撤退,而且一路上实行“焦土”政策,坚壁清野,不给法军留下任何可资利用的东西。就这样,法军循着俄军撤退的路线一路追击,致使补给线路越拉越长,不得不从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获得粮食、饮水,几乎陷入绝境。

正当拿破仑束手无策之际,迎来了俄国历史上最严寒的一个冬季。由于法军在出征之时,均穿着夏季服装,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大量士兵不是冻死,就是饿死,当撤退至涅曼河时,拿破仑身边仅剩下不足3万官兵。对于这位身经百战、不可一世的法国统帅而言,他遭遇到了人生之中唯一的一次没有跟敌人决战就撤退的战争,从而导致了随后的滑铁卢败北以及被囚圣赫勒拿岛的人生悲剧。

制造假象,令敌自乱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国爆发了“七国之乱”。大将周亚夫被汉景帝拜为太尉,领命率军迎击叛军。

兵法云“兵贵神速”,周亚夫统军后,稍作整顿,即火速出击,大军行动十分神速且隐蔽,在敌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军已经秘密经过蓝田、武关、洛阳,并攻入荥阳的武库。看到犹如神兵降临般的汉军,叛军极其震惊。

不过周亚夫当然明白,自己虽然师出有名,不过跟叛军相比,毕竟兵力寡弱,如果与之正面交锋必难取胜,于是决定将大军驻扎下来,长期坚守,等到敌军锐气稍减后另行计划。

当时,吴国与楚国的叛军的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可谓危在旦夕。梁王接连数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援,不过都被周亚夫拒绝了。当然,不是周亚夫不肯救援梁国,而是他另有打算,为使自己占据更有利形势,周亚夫派出一支骑兵,攻下东北的昌邑,在昌邑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样防御的纵深得到大大加强,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坚守。

梁王数番求援均被周亚夫拒绝,不由恼羞成怒,直接上书汉景帝,请求景帝下旨责令周亚夫前来救梁国。汉景帝出于兄弟之情只得同意。

不过当汉景帝的使者对周亚夫宣读圣旨后,周亚夫表现却很冷淡,他只是将圣旨接下,却并没有发兵援助梁国的意思。汉景帝的使者有些愠怒,斥责道:“周亚夫,你想抗旨吗?”周亚夫像周亚夫(?~前14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名将,被誉为真将军,汉朝名臣周勃之子。

周亚夫十分恭敬地答道:“属下不敢。”“那你为何还不速速发兵救援梁国?”

周亚夫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给予我军队的指挥权,令我率军抗敌,至于军队的调配问题应该视战场具体情况定夺。我知道梁国现在处于非常危急的情况,不过梁国有守兵五万,粮草军备都很充足,再坚持一些时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虽然士气正旺,不过久行军必疲惫,目前敌军实力强大,且锐气正足,现在不是决战的时候。等到决战的良机到来,我自会出兵。”

使者对周亚夫的回答非常不满:“难道圣命你也要违抗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望圣上明鉴。”

使者无奈之下只得回去复命,将周亚夫不肯出兵一事告知汉景帝。

周亚夫不肯出兵救援梁国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到吴楚将领的耳中,叛军将领认定周亚夫胆小怕死故不敢出兵,于是放松了警惕,全力攻打起梁国。

谁知,周亚夫可不是省油的灯,趁着叛军疏于防范,迅速调动一支奇兵切断了敌军的粮道。粮草一失,叛军军心大乱。叛军将领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梁国的攻打,转而与周亚夫的军队一决胜负。

周亚夫屡次激怒敌军,渐渐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过敌人突然调转头来与自己一搏,周亚夫自然明白,叛军欲作困兽之斗。周亚夫自然会力避与对方正面交锋,所以,不管敌方如何挑衅,坚决不出战。几天后,叛军因为粮草危机,军心涣散,敌军将领欲走不甘,欲战不能,再加上周亚夫多次派出骑兵在夜间进行一再二再而三的扰袭,不过数日,叛军上上下下无不斗志全失,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此时,周亚夫又巧施了一个诡计,他故意让自己的军队显现出编制混乱、管理松懈的假象,令敌军主动进攻。叛军将领早就想一战定输赢,但对方一直避而不战,这让他们找不到任何出手的机会。此时,突然发现进攻良机,便迅速整顿军马,在夜色的笼罩下,悄无声息地攻进来。

周亚夫的大本营设在西北方,不过敌军却虚张声势地攻打东南方,周亚夫一眼看出敌人使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便悄无声息地将重兵埋伏在西北大营,向东南方派以老弱病残。敌军以为周亚夫上当,立即派遣大军杀向周亚夫的西北大营。谁知,大军还未冲到汉军大营,便与对方的伏兵撞个正着,一时之间喊杀之声四起,吴楚叛军身陷重围,阵形大乱。

经过一夜激战,吴楚叛军受到重创。眼见大势已去,吴王刘濞只好拔剑自杀。

梁国之围遂解。第五计·趁火打劫《孙子·始计篇》有记载:“乱而取之。” 徐珂在《清稗类钞·盗贼类之趁火打劫》中有相关论述:“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呵斥,则曰: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促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

原文

敌之害①大,就势②取利。刚决柔也③。

注释

①害:困难,凶险。②势:敌人的危机。③刚决柔也:出自《易经》“夬”卦,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刚决柔就是乘人之危,夺取胜利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译文

当敌人陷入严重的危机之时,就应该趁局面混乱夺取利益。一定要利用他慌乱的时候进攻到底。

敌国有内忧,就趁机掠夺他的土地;敌国有外患,就趁机掠夺他的人口;敌国内外交困,就是灭掉这个国家的大好时机。就像越王勾践趁吴国收成不好,经济凋敝,而且吴国国君还在中原一带的黄池和晋国争霸,国内空虚,于是在此时发动攻击,最终获胜。

原典解读

趁火打劫,有三个条件要悉心体会。首先是你要确定这把火烧得足够大,不是癣疥之疾,能让别人首尾不能相顾,这样你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实施打劫。同时,你要估计好别人的救火能力,如果是龙王爷家着了火,你是没有机会在人家的地头上兴风作浪的。更重要的是,趁火打劫要会念避火诀,防止引火烧身,偷鸡不成蚀把米。

经典故事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趁火打劫就是投入得少,回报得多,以至于被认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勾践卧薪尝胆固然可敬,然而他最终可以灭亡吴国,善于趁火打劫也是重要的原因。吴王夫差在灭亡了越国之后,一直致力于争霸中原,把吴国的势力从东南地区渗透到中原。公元前482年,刚刚战胜齐国威震中原的吴王,大会各路诸侯于黄池,想要把中原霸主的名号从百年霸主晋国手中夺走。吴国精兵倾巢而出,国内只留下老弱残兵。勾践趁机发兵进攻吴国。吴国空虚,太子战死。吴王只好火速赶回与越国讲和。四年之后,吴国由于跟齐、晋连年开战,军队的损失很大,勾践再次发难,经过三年的消耗灭亡了吴国。《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则是最为典型的趁火打劫。卢俊义曾经上过梁山,却没有答应宋江的入伙请求,但还是被客客气气地送下了山。可是他回到老家大名府之后,却被自己的管家告了一个私通匪类,不日即将处斩。

因为卢俊义的出身比较好,所以宋江一直想通过招揽卢俊义提高梁山的声望,所以宋江是不得不救卢俊义。但是大名府不是一般的城池,当时宋朝除了都城汴梁之外,还有四处陪都,大名府就是其中之一,国防位置十分重要,专为防守少数民族入侵。所以大名府的城防系统十分完备,高墙深池固若金汤。

为了解救不日即将被处决的卢俊义,梁山好汉几乎动员了全部的马步军队,把大名府包围得水泄不通。

但是梁山军队毕竟是农民军,虽然平日里还算训练有素,但是平原作战和水上作战才是他们的特长,战法也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应对攻城战他们毫无经验,也缺乏相关的攻城设备。城防战恰恰是官军的优势,所以只要守军把城门关闭,吊桥一撤,这样梁山一方简直毫无获胜的办法。梁山一方自然也深知这一点,除了从内部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因此梁山好汉把大队人马隐藏,派精干力量扮作猎户、僧道、货郎等各种身份的人,纷纷进入大名府,只等正月十五灯会全城出动时一起动手,杀散守军打开城门。这其中肩负着最艰巨任务的是鼓上蚤时迁,他负责放火扰乱局面。吴用施计救卢俊义梁山采用吴用之计,借正月十五日夜点放花灯之机,攻破大名府,救出卢俊义。

当天,大名府的街道上人头涌动,华灯如昼,时迁在灯会上放起火来,这火使得“千门万户受灾危,三市六街遭患难。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凤管。斑毛老子,猖狂燎尽白髭须。绿发儿郎,奔走不收华盖伞。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城里头一片混乱,人们在街上到处乱窜,军队的调动受到了极大影响,结果梁山众人顺利打开城门,义军一拥而入,成功解救了卢俊义。

趁火打劫,投井下石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就像是着了火的庭院乱成一团,盗贼才能安然行盗。趁火打劫,就意味着不能过于拘泥于游戏规则。然而你要趁火打劫,也要有自己的本钱,如果人家有家丁护院,你如何能成功?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和王朝兴替,常常都是趁火打劫的作品。

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为期16年的彼此征战,八个司马氏王爷你争我斗,最终都掉了脑袋。西晋是在三国混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底子本来就不厚,在长期战乱之后则遭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不幸的是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百姓卖儿卖女,流离失所。流亡人民不愿意等死,于是奋起反抗。西晋国内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

恰恰在这个时候,从东汉中期以来就不断内迁的匈奴族实力逐渐膨胀。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其他割据势力也已形成。308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迁都平阳。登基后,刘渊立即进攻西晋都城洛阳。309年匈奴攻克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西晋迁都于长安。至建兴四年(316)长安被围,西晋已经无力抵抗,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终结。西晋的灭亡,不在天灾而在人祸,连年内战使得国家分崩离析,才会被异族所乘而毫无还手之力。

无独有偶,清朝入主中原也是这样一个路数。明朝末年,经过万历四十多年与民争利和皇族的奢侈腐化,农村破产,政府不断催逼租税。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有土地几十万亩,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崇祯皇帝不可谓不勤于朝政,也有振兴大明的雄心,可惜他人格有问题,猜疑成性,宰相换得像走马灯,大臣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揣测他的意思,没有人敢说真话,于是他西同女皇的想将才以、高部,明朝的的周围布满了奸邪小人。正赶上陕旱灾,人民走投无路,开始造反。时,崇祯皇帝又杀了明将袁崇焕。真从建国以来,历经了努尔哈赤、太极两任皇帝,他们都有逐鹿中原法,但是由于大明朝最后一个军事袁崇焕的奋力抵抗而徒劳无功,所他们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李自成迎祥起义军把战火烧遍了中国中北军队为了扑灭各地的起义,疲于奔命,国家的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军队也越打越少。起义军的内部开花让大明帝国风雨飘摇,这让在关外观望的多尔滚喜出望外。李自成起义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后来由于明朝旧部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起义军在清军的镇压下失败。1645年,李自成战死于湖北九宫山。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但是起义军没有在北京坚持多久,很快上层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山海关守备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抢走了。起义军还抄了吴三桂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和清朝取得了联系,表示希望向清朝借兵帮忙消灭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大喜过望,立即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迅速赶到山海关,双方联合在山海关前展开大战,李自成遭受了出人意料的失败。清军乘胜追击,最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多尔衮曾经对拒不投降的史可法说:“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可以说,这番话还是比较中肯的。

搔到痒处,抓到弱点

想获得高额利润?常规竞争秩序下,利润非常低。随着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在市场经济下取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发横财越来越难了。但处在城门四处失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乱世,则恰恰是强者以低廉的竞争成本鲸吞竞争对手的大好时机。何以会如此?因为大财团、大财阀的抵抗力强,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叫板中央政府,要求国家让利。

摩根对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克里福兰就采取了趁火打劫的计策。1873年,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社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作为国家掌舵人的克里福兰心急如焚,只能求助于大财团的力量,希望他们能和国家共担国难。当时美国的货币体制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即官方规定一美元可以兑换的黄金额度,这称之为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在于当一国经济运转良好,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时,就能通过多发本国货币从别国市场“套进”黄金,但是一旦本国经济患伤风感冒,别国就会通过抛售本国货币,从本国中央银行兑走黄金,使得本国的黄金储备消耗殆尽,这对于一国的货币体系是致命的打击。

怕什么来什么,从1884年11月开始,美国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挤兑美元的风潮。基于国家的国际经济信誉,美国政府声称自己负责国际经济伙伴的利益往来,不会放弃把黄金和货币、证券挂钩的做法。但这只能是死撑,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市场上仍然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美国的国库不断告急,国家即将破产。

摩根在国内外出售证券的能力举世无双。1873年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掌控着美国33亿国库券的一半。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摩根被总统召入白宫,总统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本国证券,避免资金再次流入国外。总统开门见山地告诉摩根,国库的黄金只能支付900万美元的挤兑,希望摩根买下新发行的国债,既为国家增加了风险资金,又保证这笔钱不会被用来挤兑。摩根这只老狐狸知道了国家的底,一下子有恃无恐,胃口大了起来。他先是打包票,指出自己绝对有能力让流向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美国,紧接着又使出了威胁的一手,声称自己手上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如果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国库里的900万美元的黄金立刻会化为乌有。

克里福兰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好对摩根作出了巨大让步。摩根随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作为回报,摩根通过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净赚了1200万美元。第六计·声东击西《韩非子·说林上》曾经提到:“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淮南子·兵略训》有云:“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朝杜佑的《通典·兵六》里明确指出:“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④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志,神志,情绪。萃同悴,憔悴疲惫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说敌人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②不虞:难以猜测。③坤下兑上:这是《易经》“萃”卦的结构,上卦为兑,兑卦代表水泽;下卦为坤,坤代表地。坤下兑上,就是洪水在大地上肆虐的意思。④不自主:六神无主。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译文

敌人处于神志迷乱、情绪失控、意志混沌的状况,失去了应变的能力,就像洪水在大地上失去控制,这时要利用他们六神无主的机会加以消灭。

西汉景帝时,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皇帝派太尉周亚夫镇压叛乱。周亚夫在昌邑和叛军主力吴王刘濞的军队相互对峙。由于叛军实力强大,周亚夫坚守不战,想拖垮对手的锐气。这一战略效果很好,叛军果然禁不起消耗战,开始出现缺粮的征兆,于是想速战速决,多次挑战,周亚夫不予理睬。此后叛军想出了声东击西的办法,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叛军的计策,吴兵向东南方向进攻,周亚夫就在西北部重兵防守。吴王精兵果然攻击西北方向,因为周亚夫已布下重兵,于是叛军的攻击没有奏效。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周亚夫意志坚定,没有出现判断失误。因此在运用本计的时候要注意判断敌人的精神状态,否则会徒劳无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派朱儁将起义的黄巾军围困在宛城,在城楼外筑起一整圈土山把全城包围起来,在土山上居高临下地攻打被包围的宛城敌军。守城将士军心动荡,朱儁则命人大张旗鼓地攻击城的西南角,黄巾军就把全部兵力去防守西南,而朱儁本人亲自带领精兵五千,攻击城的东北。因为黄巾军防守空虚,朱儁的军队乘虚而入,攻占宛城。此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敌人被围困,自知逃生无望,因此人心浮动,判断力下降。这样说起来,声东击西这一计使用的诀窍在于敌人的判断力是否已经无法集中。如果敌人阵脚大乱,则攻击的成功率会很高,否则计策的效果会适得其反,自己变成别人的猎物,因此说声东击西是险策。

原典解读

正像按语所说的那样,在实施声东击西时,一定要确认对方方寸已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要知道在历史上,身处险境仍能料敌自如的名将不乏其人。怕就怕对方头脑冷静,识破了虚张声势的计谋,这时不但计策不能成功,还有可能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按语中的战例一攻一守,黄巾军的组织显然不如政府军严密,所以一旦被围就惊慌失措。而周亚夫是名将之后,又被汉文帝称赞为“此真将军也”,所以在大兵压境之下处变不惊,吴军佯攻东南角时,周亚夫才能识破。

经典故事

爱你在心不开口

声东击西,要的就是这个转弯抹角的劲头。对于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施计者从来是爱你在心不开口的,一开口则先机尽失,功败垂成。战国时期,中山王的两个爱妃阴姬和江姬为皇后的宝座展开了竞争。朝臣司马喜是阴姬的心腹,他决定帮阴姬一把,以便在皇后竞争中胜出。因此他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听说赵国是出产佳丽的国家。可是我自从进入贵国的国境,进入大城小邑,就没见过什么美女。依微臣所见,天下的女人没有中山国的阴姬那么漂亮的。她的模样是帝王皇后的样子,绝对不是普通诸侯王妃的相貌。”赵王听说还有这样的女人,非常高兴,立刻提出要娶阴姬。司马喜回到中山国,对中山国君说:“赵王真是个昏君,居然提出要娶您的夫人。大王您应该赶快把阴姬立为皇后,好断了赵王的念头。”中山国君于是把阴姬立为皇后。通过正常竞争难以获得的,阴姬通过拐弯抹角的方式得到了皇后的位置。

借剑说理成大事

声东击西,也是典型的说服手段。对那些性格刚毅或者身份高贵而固执己见的人,声东击西的说服办法远比犯颜直谏来得管用。《庄子·说剑篇》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文王喜好用剑格斗,国人投其所好,会击剑的人蜂拥而至。赵文王不分昼夜让他们比剑术,每年死在比剑上的剑客有数百人,就这样赵文王还不满足。这样过了三年,由于不理国事,赵国衰落得很厉害,各国诸侯都开始谋划进攻赵国。赵国太子对此十分担忧,他悬赏说:“谁能制止我父王沉醉于比试剑术,就立即赠与他千金。”最后左右大臣推荐了庄子。太子派人携重金礼聘庄子。庄子拒绝了礼金,却与使者一道去见了太子。太子说:“我父王一心喜欢击剑的剑客,这些人头发蓬乱、乱绾发髻、帽子拉得很低,帽缨很粗,衣服紧身,吹胡子瞪眼,国家都快闹垮了。”庄子说:“给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活动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据《庄子》记载,庄子住在贫民区,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魏王把他比作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三天后庄子和太子一起见赵王。赵王说:“您有什么高见要指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听说庄子也好剑,大喜地说:“先生先回馆舍休息,我安排盛会请先生比武。”赵王为了选拔和庄子击剑的人选,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互相较量,死伤无数后从中挑选出五六人,然后召见庄子。赵王问:“先生合手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有三种剑可用。”赵王好奇地问:“哪三种?”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国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天子的首都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这种剑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怅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呢?”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万钧没有人敢对抗。”赵王说:“老百姓的剑又是什么样的呢?”庄子说:“老百姓的剑,全都要一些蓬头垢面,帽子低垂,穿紧身衣吹胡子瞪眼的大老粗,相互在人前砍杀,以砍断别人的脖子,挖出别人的肝肺为能事,和斗鸡没有区别,对国事没什么用。”赵文王听了很惭愧,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

乱敌心智巧取胜

西汉开国三杰之一的韩信,他一生的兴衰荣辱就充分证明了心态对声东击西的双方所具有的不同作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派韩信去攻墙头草魏王豹,因为魏王豹在自己和项羽之间摆来摆去。当时韩信最大的敌人不是魏王的大将柏直,而是横在面前的黄河河的阻隔给了防守一方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以劳地迎击疲惫的渡河大军,因此长江黄河素称天柏直带领的大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了口。韩信经过勘察发现,蒲坂的地势易守难攻,加上黄河阻隔,所以并不是理想的用兵之所。于是韩信调兵遣将,做出种种要在蒲坂强行渡河的假象,却暗中把主力部队调往夏阳,那里的防守相对薄弱,韩信渡河后绕道直捣安邑,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敌人面前,一举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戏剧中的项羽形象京剧中项羽的脸谱属十字门脸,从额部向下勾画与眼窝形成一个“十”字,主色用黑白二色,油白底色象征他自负跋扈的性格,黑色表示他的刚正不屈;他的眉是两个变形的“寿”字,寓意他短命少寿;“悲眼鼻窝”,看起来呈一副哭相,表示他与虞姬离别时“泣下数行”的伤心情景和最后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但当项羽败亡之后,韩信作为辅助汉朝得天下的功臣遭到了刘邦的猜忌。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他作为诸侯王手握重兵的现实,让性情猜忌的刘邦寝食不安。刘邦总想找个借口除掉韩信,但是如何把他和自己的军队隔离开来是一个问题。

汉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更为焦虑,想早点解决韩信的问题。但是韩信的威力让人畏惧,所以刘邦把自己的心腹陈平请来,向他询问逮捕韩信的办法。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主意。按照古代的典章制度,天子要定期在全国巡回视察,秦始皇就是死在视察的路上。陈平让刘邦向天下诸侯发出公告,宣布自己要到云梦泽巡狩,让天下诸侯汇集在陈国,等候召见。云梦泽就在韩信的属地,陈平料到韩信一定会按照制度微服在边境处迎候刘邦,这时他身边没有军队,可趁这个机会下手制伏韩信,一定可以成功。用今天的话说,这其实就是以开会为名进行的斩首行动。胯下之辱韩信能屈能伸,昔日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开国大将,立下赫赫战功,名垂史册。

韩信加入刘邦的团队比较晚,虽然他曾经清醒地分析过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势,但是他对刘邦的帝王心术却缺乏准备。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时没有什么资本,所以是赌徒心态。如果说胜负未分的时候他还能识才用才,那么他夺得天下之后就只是嫉才妒才了。刘邦出身于低级官吏,他的臣子们却都是六国贵族,刘邦自然担心身后的子孙震慑不住臣子,所以在生前就策划除掉一批功臣,韩信首当其冲。不是没有人提醒韩信,但韩信还是以为刘邦不会那么过分,结果他一出现,就被刘邦的卫队拿下。刘邦在韩信“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申诉之下,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