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谜案(世界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0:40:17

点击下载

作者:雷婷

出版社: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惊天谜案(世界卷)

惊天谜案(世界卷)试读:

第一章 千古之谜

消失的古老大陆

大西洲秘的古老大陆大西洲,在柏拉图的手稿中出现,从此与世人结识。然而不管世人怎样殚精竭虑、奔走四方,却找不到飘忽无神影的它。关于大西洲的传说就此成为一个谜。柏拉图笔下的圣地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他著名的对话录《第迈欧斯》和《克里蒂亚斯》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地方:在海格里斯神柱之外的滔天海洋中,有一个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岛屿。这里人口众多,城市的屋顶用黄金砌成,有着强大的舰队和军队……柏拉图还写到,这个神奇的国家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中央帝国,它由12个附属国组成,包括太阳之国、月亮之国、黄金之国、象牙之国等。整个中央帝国的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千米,四面的国家都向它朝圣。他们建造庙宇、港口、船坞,还在海上架起桥梁,将各个岛屿连接起来。帝国的贸易十分发达,岛屿及运河中停放着密密麻麻的船只,到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亚特兰蒂斯帝国不仅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有着高度先进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具有天生的美德,举止优雅、慷慨大方,惊人的财富并没有使他们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然而,柏拉图笔下的这个令人羡慕的神仙国度在一度的繁荣后,却遭受了厄运。亚特兰蒂斯帝国开始走向堕落,邪恶充斥了整个国度,天生的美德不复存在,人们越发贪得无厌、卑鄙无耻,宙斯神看到这一切,决定对亚特兰蒂斯施以惩罚。于是,滔天的洪水和毁灭性的地震接踵而至,亚特兰蒂斯顷刻之间消失在大西洋中。据柏拉图推算,亚特兰蒂斯存在的时间距今约13000年。

柏拉图所勾画的这一个国度,后来被人们称为大西洲。人们对大西洲的故事既惊叹又疑虑: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柏拉图所说的到底是历史还是神话?然而,柏拉图却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他的祖父从一位埃及祭司那里听来的,为了验证此事,柏拉图还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多方考察。大西洲设想

基于柏拉图的威望以及他本人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世人一直对大西洲之说抱有浓厚的兴趣。人们费尽心思地期望找到那片神奇的大陆,对大西洲做了种种的设想与猜测。

有人说,大西洲在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在一次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时候,人们发现亚速尔群岛一带海床的形状与众不同,它的形态仿佛更像一块陆地,而不是海底岩石。这块海底高原的形状、大小与柏拉图描述的大西洲极为相像,在海下拍摄的图片中,似乎还能看见古代城墙的影子。有人认为,大西洲在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1905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上发现了米诺斯文化遗址。米诺斯文化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它的建筑业、手工业、冶金业已经远远走在了当时的世界前列。然而,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米诺斯文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摧毁了,这样的命运与大西洲何其相似!于是,许多人不得不将其和大西洲联系到一起。然而,这种说法却有一个致命的疑点,即柏拉图记载的大西洲距今约13000年,然而,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这中间相差的岂是毫厘?还有人认为,大西洲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在巴哈马群岛海底,有形态不一的几何图形的城墙,长几百千米,全部由大石块砌成,还有几个码头和栈桥的痕迹,与大西洲港口真是像极了。还有人认为,大西洲在高加索地区,后来沉入了黑海海底。

有关大西洲的各种观点不胜枚举。随着考古的发展以及海下遗址的大量发现,人们越来越相信这位以理性主义而闻名全世界的哲学家柏拉图所描绘的大西洲确实存在过。只不过在人类的科技以及认知还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大西洲,这块神秘大陆,只能对着我们“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千年不朽的秘密

木乃伊神话及的木乃伊历尽几千年的风霜仍旧完好无损,这些仿佛来自地狱的使者,向人们诉说着埃及人是如何与死亡共舞的。然而,埃几千年前的埃及木乃伊是怎样得以保存下来的呢?在那层层包裹的木乃伊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让现代人至今难以揭开的秘密工艺?木乃伊的神话

在古代埃及人看来,人一旦死去就会分成几部分,首先是人的身体,其次是人的魂灵,最后是死人的精灵。在古埃及的传说中精灵就是一种长着人头的鸟。魂灵和精灵合二为一,就会转化为神圣的光体。古埃及人认为,要完成这最后的转化,就要把死者的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保存下来,然后通过祷告和祭祀,死者的精神也会保存下来,这些都得以顺利实现的话,死去的人就会重生。

古埃及人笃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够复活,直至永生,这种观念深刻地反映在埃及古老动人的传说之中。相传古埃及有一位英雄叫作奥西里斯,他是埃及人的国王,其父是地神,其母是天神。他多才多德,教会人们种地、冶炼、酿酒,深得人心。奥西里斯有个弟弟叫作赛特,他十分嫉妒哥哥的威望和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想害死哥哥夺取王位。一天,赛特举办了一个大型的酒宴,并请奥西里斯前来赴宴。席间,赛特搬出一个十分华丽的箱子,说谁能够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许多宾客都试过了,但都不合适,轮到奥西里斯的时候,他刚刚躺进去,赛特就狠狠地盖上了箱子,并立即锁了起来,将其投入尼罗河中。奥西里斯死后,伊西斯苦苦寻觅,终于找回了奥西里斯的尸体,并把它安置到了安全之处。可是赛特知道后,连夜偷走了尸体,并残忍地将尸体分割成14块,抛撒在不同的地方,以防奥西里斯复活。但伊西斯还是再次寻回了尸体,并将其秘密地藏起来。后来奥西里斯之子荷鲁斯长大之后,打败了可恶的赛特,夺回了王位,并且和母亲一起将奥西里斯的尸体重新拼了起来。在神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复活后的奥西里斯成为埃及的主神,不过他只是复活在阴间,审判死人,保佑人间。后来,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被古埃及的法老所仿效并传至民间,来宣传自己是永生的。法老需要保证自己的尸体不腐烂,将其放进金字塔,继续在阴间的统治。妇人玛齐之棺

古埃及人相信“死”只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它最终还是要降临,那时人就会复活。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埃及人才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当现代人发现木乃伊

位于埃及西部沙漠中的拜哈里耶绿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木乃伊之城。这个大墓地可以容纳1万多具尸体。1999年,在这里发掘出来的木乃伊就达到了105具,有些木乃伊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金箔,有一些装饰着饰物,更多的是简单地包裹在白色亚麻绷带里。大多数木乃伊还保存着人的样子。他们的皮肤已经黝黑,呈现古铜色,有的有皱纹。他们的姿势犹如陷入睡眠,既不使人害怕,也不令人厌恶;有的在微笑,有的很沉静。皇室的男性木乃伊通常把双臂交叉地放在胸上,而女的则把双臂放在两侧。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当他们面对发掘出来的木乃伊时,不禁啧啧称奇。木乃伊生动的脸仿佛还有着皮肤的弹性,他们的鼻子、耳朵、嘴唇、脸颊一一可辨,端正的脸孔没有丝毫变形,这些木乃伊仿佛只是稍作休息,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复活一般。

法国人对埃及的征讨把埃及文明带到了欧洲。他们占领了埃及的土地,而欧洲一夜之间却沦为了埃及木乃伊的“狂热迷”。传说,拿破仑竟然用木乃伊来装饰客厅,埃及边境也兴起了买卖假木乃伊的行当,一具价格高达150美元。木乃伊制作方法

那么,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写的关于目睹古埃及人保存尸体的经典著作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

第一种方法,也是当时最完美的办法。古埃及人首先用长长的、特制的细铁钩深入死者的鼻孔中,穿过眼睛后面的筛骨,进入头颅,从中一点儿一点儿掏出部分脑浆,然后把已经配好的药材汤剂灌进已经被掏空的脑壳中,用来清涮大脑及其他铁钩碰不到的部分。紧接着,由一名经验十足的刀匠,用一把锋利的石刀,在死者的腹部切下一个12厘米长的口子,运用铁钩等其他工具将内脏全部取出来,腾空腹部后,再将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灌进腹部进行清洗。之后,将没药、桂皮、乳香及其他香料填充到空空如也的腹中,再把切开的口子仔细地缝上。这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将已经缝好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到一定期限后(一般来说是70天左右),再将尸体提取出来,用水将其清洗干净,然后,用长长的细麻布绷带将尸体从头到脚细细密密地缠绕起来,再在绷带的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树胶,加以固定。前两步的处理,基本上由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在类似木乃伊制作作坊里完成。接着第三步的处理,则由亲友完成。亲友将缠绕好的木乃伊放置于已经购置好的人形棺木中,抬入墓室,立于墙壁。至此,木乃伊的制作大功告成。第一种制作方法,工艺复杂,制作精致,效果较好,一般来说,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起。

第二种方法,一般被中等阶层的人所采用。第一步,人们用类似注射器的工具将一种油脂注射到尸体的腹中。注射一般是从肛门而入,油脂进入身体后,要立即堵住肛门,以免油脂回流。第二步,把充满油脂的尸体浸泡在碳酸钠溶液之中,泡满一定日期后,将油脂倒出体外。由于油脂的作用,整个内脏都被融化了,变成了液体一起流出体外。而在碳酸钠的作用下,机体只剩下了皮与骨骼。与第一种方法不同的是,第二种方法既不需要切开尸体,也不需要掏空内脏。最后一步,就是把尸体交给家属,放入墓地。整个加工过程就此完成。

第三种方法,就更为简易粗糙了,不难猜测,这是给下层人士所使用的制作工艺。制作人将尸体的腹部用一种洗剂清洗一遍,然后将尸体放在碳酸钠溶液中泡上70天后,就完成了整个流程。这种方法,显然对于尸体内脏的清洗不够充分,表面也没有做处理,因此,往往封存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基本达不到长久防腐的目的,尸体不久就会慢慢地烂掉。后世存疑

如何防止遗体的腐烂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普遍的话题。人体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如何将水分去掉而又不伤害肌肉组织是木乃伊制作的秘密。人们始终没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古埃及人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将防腐技术运用到如此尽善尽美的程度。对于古埃及人所使用的防腐物质的确切组成成分和他们所运用的处理尸体的外科技术没有任何资料可供查阅。许多专家对木乃伊进行解剖和检查,他们一边参阅古代文献,一边不断地化验分析。有人说,古埃及人是天才的化学家,他们掌握了尸体防腐的绝妙配方。这配方也许是芦荟,也许是蜂蜜,也许是白兰地之类的酒,也许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盐和硫化钠的混合物。

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古埃及人可能使用了一种自然物质泡碱,它含有氧化钠,将之堆放在尸体四周经过30~40天后可将人体水分吸干。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古代埃及的木乃伊进行了研究,发现数千年前的埃及人防止腐烂、永久保存尸体的秘诀是用从中东地区弄到的石油中提取出来的焦油。他们从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中提取出了焦油分子,而焦油有着天然的防水作用。中国的木乃伊古书记载,晋朝时,有人发掘了西汉薄太后的墓地,开棺后发现尸体完好,面带笑容,如熟睡之态。东汉末年,发掘的荆州刘表夫妇之墓,尸体保存完好,皮肤颜色宛如活人,而且棺木里面有一阵一阵的香气,持续了一个月。近代,慈禧之墓被发掘后,棺材中的慈禧就像睡着了一样。而最著名的要算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了,墓主是一位女子,出土时外形完整,毛发齐全,面容清晰,肌肉丰满有弹性,四肢关节居然可以活动。

死亡之丘

摩亨佐·达罗城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城仿佛在一瞬间被夷为平地,城里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亡。当现代36文明重新发现这座古城时,只看到满目疮痍和遍地的骷髅。这座繁华的都城为何成了死亡之丘?死亡之丘,骷髅满城

摩亨佐·达罗城位于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距今3600多年。1922年,印度一位考古学家在一次探险中,猛然闯入这片古城,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这是一个曾经相当繁荣的城市,占地面积足足有266万平方米。整个城市呈长方形,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坐落在西部的上城和坐落在东部的下城。上城和下城的街道均呈格状分布,其中不乏各种走向的宽阔大路。城内建筑物井井有条,从建筑物的材质和附属设备来看,城市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上城的四周修建了护城墙,紧挨着城墙的是一道道的战壕,城墙上端还设立了一排排的瞭望楼,这显然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所建造的一系列保护设施。上城内还建有许多开阔的公共设施,如高塔、庭院,四周环绕大柱子的厅堂以及著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摩亨佐·达罗大浴池面积辽阔,大约有1063平方米,做工十分精细,内部由砖砌成,表面和地面全部盖上沥青,再以石膏磨死缝隙,十分坚固,密不漏水。而浴池的旁边则修建了一排排的小房间,独立而各自有排水系统,应该是用作单独的洗浴。浴场东北部修建了以一个大厅为主的建筑群,南部耸立着类似于会议厅的另一组建筑群,不难看出,浴池似乎还带有某种宗教或者政治意味。考古学家猜测,摩亨佐·达罗大浴池应该是居民宗教活动场所,他们热衷于洗浴,除了清洁之外,应该还和西方宗教中洗礼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城里的住宅宽阔明亮,几乎每家都有庭院,围着庭院的是一圈起居室。从以上种种来看,上城居住的应是宗教领袖以及王室贵族。即便已经是一片荒废之地,也不难看出城里的居民生活舒适,城市整洁而安静。而下城相对来说,则朴素简陋了很多,房屋窄小而矮,七零八落地坐落在各个角落,道路狭窄,无下水道,也没有浴池,这个城区显然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居所。从上下城的情况对比来看,摩亨佐·达罗城的贫富差距很是悬殊。摩亨佐·达罗大浴池大浴池是一个被大建筑群包围的砖砌大水池,位于城市公共部门的正中心,它在当时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从城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工艺雕刻技术。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除了铜器,他们也掌握了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加工技术,金银制品已经能够做出精美的项链、耳环等首饰。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它们制作精美,刻以美丽的图案。而且,在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多都刻有文字、符号,显然摩亨佐·达罗城的人们已经使用了语言文字。

摩亨佐·达罗城靠农业为生,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有的地方还种稻子。城里还盛产果树、棉花。城里的人们驯养多种家畜,比如,牛、猪、狗、驴等,此外还饲养家禽。

然而更让人震惊和费解的是,在这一片祥和宁静的城市中,考古学家却在废墟中发现了数目惊人的骷髅骨架,有四五万具尸首。他们形态各异,从死去瞬间的姿态来推断,有的正躺在家中睡觉,有的正在大街上闲逛,有的在浴池边嬉戏,有的正在田里做活,他们死时的一刹那仿佛被定格。整个城市的人几乎是同时死去的,好像遇上了什么措手不及的灾祸,城里的人甚至来不及多做反应就于顷刻间毙命了。并且,城中留有明显的爆炸过的痕迹,最严重的地方已经被夷为平地,一座安详宁静的城市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化为了一片废墟。城毁人亡,疑团重重

于是,人们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死亡之丘。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在顷刻间城破人亡?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不幸?人们纷纷做出种种推断。

有些学者认为让摩亨佐·达罗城瞬间毁灭的是洪水之灾。他们推测,当日一定是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印度河的改道造成了洪水泛滥,洪水从上游奔泻而下,瞬间就将这座古城淹没了,所有的居民还来不及逃生,就已经死在洪魔之下,古城也被洪水摧毁。这种说法显然存在致命的漏洞,因而招来其他学者的纷纷质疑。质疑者指出,如果是洪水泛滥,那么城里的人应该是被洪水冲走而不见踪影,或者是被洪水卷带着送到某一个集中的地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散在街道、家中、郊区。此外,城内出土的各种生活用品、器具等也看不出这座城市曾经受过洪水的浸泡和侵袭。

有些学者认为死亡之丘的杀手是大规模的疾病。他们说,摩亨佐·达罗城一定是暴发了一场急性大瘟疫,造成了全城居民无一幸免。这种说法也马上惹来反对之声,因为无论多么厉害的瘟疫,总要有个发病、传染、死去的过程,而城中的现象表明,这些人几乎都是死于同一天的同一时刻,并不符合发病的时间规律。况且,有些人当时还在嬉戏或者做农活,怎么看也不像是生了重病的样子。此外,在经过医学家对这些骨骼的鉴定之后,表明城中的居民并无重疾在身。

还有些学者则提出,死亡之丘是毁于侵略战争。他们认为,当时一定是有外来的侵略者进行屠城,城中居民死于外族的大屠杀。这种说法也是疑点重重。首先,如果真的有人屠城,为什么在屠杀完之后不占有他们发达的城市系统,享用资源,而非要弃城而去呢?历史上的各种侵略之战往往都是出于巧取豪夺的目的,因此,这显然有悖情理。其次,从街上行人悠闲的姿态来看,也完全不像是遭受战争的样子。再次,即便是真的有人屠城,然而又能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屠城之后,也同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最后,根据医学家的鉴定,并未在居民的骨骼中发现被兵器击伤的痕迹。

还有一些人则提出了核爆炸一说。他们认为死亡之丘毁于核爆炸。首先,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痕迹,从周围的现象来看,爆炸中心被夷为平地,损伤最惨重,自中心向四周爆炸威力逐渐减弱。这符合核爆炸的规律。其次,科学家对中心废墟做过测量,发现它当时的熔炼温度达到1000多摄氏度,这不是普通的火灾能达到的标准,很有可能是源于一次大爆炸。再者,城中居民几乎死于同一时刻,这也只有较大范围的大爆炸才能有这么迅猛的威力。此外,当时还有一些科学家在城中捡到很多非常特别的小熔块,后来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事件后,人们在这两座城市也发现了一些同样的小熔块。这种说法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且还有人举出一些神话传说来加以佐证。他们举出,在古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经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远古的印度,发生了一场大爆炸,无烟的大火腾空而起,光芒四射,白色的极光,银灰色的云,仿佛黑夜中的白昼,游鱼被煮熟,河水被煮沸。这种情景,简直和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等现象不谋而合。这种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然而,在那遥远的时代,怎么会产生原子弹呢?

还有人认为,死亡之丘死于一场自然灾难。他们说,在宇宙的大气中,在某种物理条件下,会形成一些比较活泼的微粒,伴随着这些微粒产生的还有一些毒气,当微粒和毒气越来越多时,就会发生爆炸,一个个的微粒就像连环的锁链一般,逐渐被引爆,由此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一个城市。然而,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微粒的爆炸实在是概率极小的事情,而且也没有什么可以支持的证据。

种种猜测层出不穷,但是都没有较为可信的结论。摩亨佐·达罗城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它困扰了科学家近百年,被科学家列为世界三大自然科学之谜之一。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开谜团,还死去的摩亨佐·达罗城人一个真相呢?

再现那些裸体时代

古希腊雕塑可以没有去过希腊,但是相信你一定见过半裸的断臂维纳斯像,在世界各个文明角落,断臂维纳斯的雕像都随处可见。在你司空见惯的希腊裸体雕塑中间穿梭时,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遥远的古希腊人民,对于裸体如此痴迷?传世的杰作

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传世精品。例如,古典时期的米隆,他的《掷铁饼者》刻画了一个裸体竞技者正运足力气掷出铁饼前的一瞬,整个人物的重心落在右脚上,全身绷紧的肌肉仿佛蕴藏着一触即发的力量。又如,古典时期的大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他的《持矛者像》描绘了一个肩扛长矛、外表沉静肃穆,但是体内蕴藏着蓬勃青春张力的裸体战士,其健美的身材被认为是古典裸体雕塑的标准体形。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的代表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断臂维纳斯”,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人体雕塑最完美的绝世佳作,爱神维纳斯优美的体态令人叹为观止,被法兰西人民视为国宝。在世人的眼中她是被这样描绘的:“她全身散发着一种至善至美的风韵,略呈鹅蛋形的脸盘上有着光洁的宽额、下弦月似的细柳眉、秀美的嘴唇,显露出一种端庄纯正、不卑不亢、不媚不俗的高雅气质,袒露的胸脯高耸着一对代表女性美的双乳,显示了女性的青春活力和独有的风采,由此构成的曲线和微微倾斜的腰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律动之感,更给人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圣洁感。”维纳斯像融合了古希腊雕刻中的优美和崇高两种风格,以其造型的雄劲空间体量与女性人体的柔美抒情的完美结合展现出艺术的永恒魅力。

古希腊人仿佛对人体形态有着特殊的、高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意识。他们把人体美表现得集宇宙万美之大成,形成了世间无与伦比的至高之美。古希腊人在裸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威兰德在《论古希腊艺术家的理想》一文中这样评价道:“古希腊艺术在裸体形象方面的处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这一艺术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他们可以见到那些最优美的体态,不受任何衣物的遮挡,动态逼真,竞技动作千姿百态,富有整体造型美。”钟情裸体为哪般

古希腊裸体艺术除了给后人创造了不朽的艺术价值外,还留给世人一个不解的谜团。在21世纪的今天,提到裸体艺术,世人甚至还有几分禁忌,为何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裸体艺术竟然如此风行?多少年来,人们纷纷揣测其中原委,有几种说法颇为大众所关注。

宗教影响说。有人认为,古希腊人崇拜裸体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古希腊人信奉神灵,认为人间一切皆由神灵主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希腊人那样对神和神话如此醉心。古希腊的神灵多得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众神之乡,有爱神、战神、酒神、智慧之神、文艺之神、命运之神、复仇之神,还有山川河流之神和风雷日月之神。古希腊人常常采用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并祈求神灵的保护。也许是为了表现虔诚,在祭祀仪式上,古希腊人总是赤裸着躯体,于是裸体艺术自然而然地盛行起来,而且,古希腊众多雕塑的原型正是这些神灵。

军事影响说。有人说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社会军事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古希腊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政体具有原始民主政治色彩,奴隶享有一定的自由,是自由民。城邦制国家中的奴隶主穷兵黩武,常常通过对外侵略来增加财富和奴隶,因而古希腊战火频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古希腊人尚武好斗、英勇顽强。无论是御外还是侵外,都迫切需要强壮的体魄。因此,古希腊男子,自幼就经过严格的筛选,男婴若有生理缺陷,一经查出,即被处死。男童七八岁起就开始进行长时期的军事操练,青壮年更是逃不脱没完没了的赛跑、跳跃、摔跤、拳击等角斗训练。为了防止奴隶外逃或比武时私挟凶器,许多活动都是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进行,长此以往,渐成习俗。

体育事业影响说。古希腊人沉迷于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的国际体育第一盛典——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每逢佳节或重要日子,古希腊各城邦都会由皇帝、贵族牵头举行热闹非凡的体育竞赛会。那些活跃于竞赛会上的青年常常以肌肉健美、体魄强壮的健美之身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对那些在比赛中技巧高超的优胜者,人们常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而那些在体育竞赛中身体健壮、技艺高强的小伙子往往成为女性垂青的目标,优胜者会被狂热的观众视为英雄,会被簇拥的人群高高抬起来进行全城游行。

因此,激动人心的体育竞技成了古希腊男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成了青年男子从中发迹、名扬天下以获取名利的最佳良机。古希腊上上下下对体育竞技的爱好逐渐使得人们对健美的体魄、强壮的身材热爱至极。据文献记载,在当时举办的各种运动会上,青年男女常常脱光衣服,显露出自己健美的曲线来赢得更多的喝彩和人气。因此,古希腊艺术以强健的青年裸体为创作对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从著名的雕塑名作《持矛者》、《掷铁饼者》中就可略见端倪。

性意识的体现说。古希腊这种以裸体为美的习俗也有可能是源于人类性意识的展现和对生殖器的崇拜。古希腊艺术中的裸体人物,一开始都是伟岸的男子,后来也出现了柔美的女子。裸体象征着缔造生命和无穷尽地繁衍后代,古希腊人对于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性器官以及生殖的能力自我欣赏和崇拜,他们丝毫不以性器官为耻辱,反而怀着最朴素的虔诚和畏惧之心。在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古希腊将这种心理升华成为一种美的意念,并以雕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当然,除了这几种说法之外,还有人指出古希腊裸体艺术的盛行和自然环境有关。地中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风和日丽、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使裸体者不会因寒潮的侵袭而致病。还有人提出,古希腊最令人尊敬的英雄之一、被供奉在宙斯神庙之前的大力士海格力斯总是裸体的,于是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拜而纷纷效仿,于是裸体风行。

还有人提出,有一次一位叫奥耳士波斯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脱掉身上仅着的衣物,当他赤裸着躯体继续向前奔跑的时候,在场的人都为他健美的姿态所震惊,从而开创奥运会裸体竞技之风。也有学者提出,裸体盛行是由于古希腊人对于平等的追求。古希腊人觉得大家彼此都是平等的,人的高低贵贱与各种身份差别在人们剥光衣服以后就不存在了。

美丽的古希腊,它太多的神奇和传奇是无法超越和比拟的,面对古希腊,后人能做的似乎只有仰望和赞叹。

神话还是历史

特洛伊战争古以来,特洛伊战争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两军打得天昏地暗,久久不分胜负。直到希腊自人制成一匹巨大木马,暗藏其中的军士混进城里,才把特洛伊人打败,结束了战争。这个故事究竟是虚构还是有史实做依据?特洛伊王国和特洛伊城确实存在过吗?特洛伊的神话《荷马史诗》中说,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当时正是迈锡尼文化末期。关于战争的起因及结局,传说是这样的:古希腊国王佩琉斯和爱琴海的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忒提斯结婚时,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参加婚礼,唯独忘记邀请“纷争女神”埃里斯。埃里斯就偷偷地在酒席上留下了一个“引起纷争的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人。”结果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洛狄忒之间的争执。主神宙斯让她们请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做裁判,决定谁是最美丽的女人。三位女神都对王子许下了最好的心愿:赫拉说她将使王子成为全世界的王,雅典娜答应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战士,阿芙洛狄忒许愿将为王子找一个美丽的女人做妻子。

结果,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忒。从此,赫拉和雅典娜对王子怀恨在心。后来,阿芙洛狄忒帮助王子渡海,骗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女海伦。这激起了全体希腊人的愤怒,他们推选斯巴达国王的哥哥阿伽门农为统帅,率领10万大军,1186艘船渡过爱琴海,发动了远征特洛伊的战争。奥林匹斯山众神分成两派,一派帮助希腊人,一派帮助特洛伊人。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由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修斯运用了木马计,才攻下特洛伊城,救出了海伦。发现特洛伊城

由于《荷马史诗》中有许多神话式的内容,所以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神话,不足为信。然而,却有一个人坚信特洛伊战争以及特洛伊城是真实存在的,他叫施里曼,德国人。从少年时代起,施里曼就对《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当学徒工时,听到别人背诵古希腊语《荷马史诗》,他深受感动,发誓“一定要找到这高大的城墙和石塔,它们不会是无影无踪的”。

当施里曼成了富翁后,他决定把全部财产用在挖掘古代特洛伊城上。1871年,在土耳其政府的允许下,施里曼对希沙立克沙丘开始了挖掘工作。然而,这次的发掘只找到了房屋的残迹。他认为这不是荷马笔下的特洛伊城。第二年5月,施里曼来到希沙立克沙丘,按计划挖了一条70米长、18米宽的大沟。在这次挖掘中,他自认为挖到了大石塔。后来又在原地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墙壁,一条光滑石板铺的路上有车辙的痕迹,顺这条大道找到了两扇“宫殿”的大门。这样,一座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就被发现了。1873年,发掘工作继续进行。有一天,施里曼夫妇在清扫一面石墙时,二人的铁锹碰到了一个金属物,细心的施里曼想这里也许就是特洛伊城了,没准能发现一些宝贝,于是他当即决定让工人们回家休息,工资照付,他和妻子则动手挖掘。果然,他的猜测完全正确,他们找到了许多瑰宝。趁着夜色,他和妻子一起把宝物运到了自己的小木屋。经过整理,这些东西中有金银碗、王冠、金项链和金牌等。这些物件原本放在一个木箱里,但木箱早已腐烂,只剩下最初的形状。施里曼夫妇断定,这些宝物是特洛伊王收藏的。然后,他们在土耳其政府尚不知晓的情况下,将这些宝物装进普通箱子运往雅典,并公开了自己的发现。当然,施里曼的发现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特洛伊木马聪明的希腊人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留在营地,特洛伊人将它当作战利品运进了城,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勇士们和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最终攻下了特洛伊城。

1879年施里曼开始了第二次发掘,这一次他发现了土丘周围的大部分城墙及一些塔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和建筑共有9层之多,分属不同年代建造的城市。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特洛伊城被火烧毁的记述及出土的文物,断定从最下层上数第三个城市应是特洛伊城。后来,他出版了长达900页的《特洛伊》一书,并在雅典城的大学街用大理石修建了取名为“伊里昂宫”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特洛伊城的出土文物。百年争论

对于施里曼在考古学上的一些成就,以及他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人们是称道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丰富以及人们对有关特洛伊城的了解,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施里曼在“特洛伊遗址”的发现,像文物鉴别等方面还存有疑点。施里曼在小亚细亚希沙立克沙丘的发掘,确实找到一些古代文物及遗址,但要把它们定为特洛伊遗址,却还缺乏充分的依据。

首先,施里曼在希沙立克沙丘发掘到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中,根本没有任何宫殿和庙宇,这在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证明,他写道:“想象一下我的恐惧,昨天我来到了石器时代。”于是,他决定挖晚些时期的第二层。他兴奋地发现了经过袭击和火灾留下的痕迹以及埋在地下的古代陶器仓库。接着他又发现了岩石的叠积,立即断定这是观望亚细亚英雄们的石塔。后来他又觉得这不像是塔,而是属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建筑物的墙。类似这样的“辨认”还有一些。显然,这样的考古是缺乏科学态度的。其次,施里曼发掘的宝物经人们后来考察得知有些器物并不是荷马时代的。很显然,他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掘的文物都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他臆造了如何同妻子两人共同挖掘,又如何将宝物藏在妻子的披肩下运到小木屋等细节。可是,我们根据已经发现的《施里曼日记》(他死后发表的)得知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在土耳其,而在希腊。我们猜测施里曼在发掘特洛伊的过程中隐瞒了事实,这样就使我们对特洛伊遗址发掘的真实性失去信任。最后,在施里曼死后,考古学家们又开始了特洛伊的发掘工作。他们很快地发现第三层并不属于特洛伊时期,确认它至少比《荷马史诗》中涉及的事件要早1000年左右,还有不少人认为原地的第六层遗址为特洛伊城。所以,确切的特洛伊遗址仍难确定。

事实上,为数不少的学者对早期罗马历史传统也持有过怀疑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证实了罗马早期历史传统的真实性。古代传统并非空穴来风、无所依据,无论在古代近东史还是在西方古典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均证实了这一点。就特洛伊战争而言,自施里曼在希沙立克遗址考古挖掘百余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考古报告发表,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与特洛伊战争直接相关的、带有文字记载的遗存。这就使得“疑古”论者全盘否认特洛伊战争的历史真实性有了“必要的理论上的依据”。

而力挺特洛伊存在的也大有人在。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卡尔弗特·沃特金斯还试图从语言文学上来证实特洛伊的存在。据他所说,他在一块已经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上发现了有关描述特洛伊的史诗片断,进一步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记述的特洛伊战争确实存在。《荷马史诗》写于公元前8世纪,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沃特金斯教授说,他在研究那块在土耳其发现的有3200年历史的泥板时,发现有一段残缺不全的文字:“他们从陡峭险峻的威卢萨归来……”而荷马就是称特洛伊是“陡峭险峻的伊利奥斯”。沃特金斯教授说,伊利奥斯很可能源自威卢萨,威卢萨被认为是早期的卢维安语。

西方古典学界的这场“信古”与“疑古”之争,从文学到史学,历百余年而未衰。看情况,这个争论似乎要延续到下个百年了。

野蛮的时尚之谜

古罗马角斗表演大的古罗马帝国,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的建筑、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难以超越的罗马时代。然而,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盛世繁华的文明社会,几个世纪里却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可怕而又残忍的运动——角斗,它究竟为何如此风行?血腥运动

这是一项真正的血腥运动,比赛双方除了可以携带规定的武器,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肉搏,比赛结束时,只要观众高喊“米特”,得胜的一方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失败者当场杀死,观众们便在这血淋淋的残杀中获得快感。这就是古罗马角斗。古罗马的角斗士主要由奴隶、战俘和囚犯构成,也有一些为了生计而自愿加入其中的自由人。那些强壮英武的角斗士往往可以赚下一大笔钱,从而获得自由人的身份。有些甚至成为明星,被女孩子们所仰慕和追捧,丝毫不逊于现代社会的球星和影星。角斗活动发展到后来,古罗马人仍然感到不刺激,于是新的花样层出不穷,越来越残忍的场面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血腥极限。比如,他们把一些已经犯了死罪的人送上角斗场来执行死刑。这一群人不具有专业的角斗技能,他们仅仅是靠着本能求取生存,然而,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因为打败了一个对手之后,立刻会上来第二个、第三个,直到你精疲力竭被别人打倒在地为止。又比如,古罗马人在观腻了人人搏斗之后,竟发明了人兽相搏、兽兽相搏。人兽相搏就是将死刑犯与凶猛饥饿的狮子、老虎等野兽关在一起,直到被撕咬致死为止。至于兽兽相搏则是将各种野兽关到一起,让它们相互残杀,或者由弓箭手站在高台上将它们集体射杀。缘何风行

这种种我们想来不寒而栗的情景,却是当时风行古罗马几个世纪之久的活动,所有古罗马人都认为这理所当然,并且趋之若鹜,狂爱至极。这种似乎有些违反人性的现象一直让人们匪夷所思,到底古罗马角斗成风的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大力发展角斗活动是古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皇帝和贵族为了彰显其地位和威严经常举办盛大奢侈的角斗比赛,他们往往坐在最显赫的位置上,充满优越感地俯视下面的角斗,尤其在裁决失败一方的生死之时,正是他们的淫威及权力发挥到顶点的一刻,他们勾勾手指,一条甚至几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更有一些贵族为了政治目的而大力举办角斗比赛。角斗场俨然已经成了政客们拉选票、作秀、赢取支持的功利场所。

众所周知,古罗马是奴隶制国家,因此,也有人认为角斗风行的罪魁祸首是奴隶制度。奴隶在古罗马的政治生活中完全没有地位,他们除了做着最累最脏的劳动之外,性命也任由主人主宰。有了这样廉价的、数目众多的、活生生的“货色”,角斗赛的举行简直易如反掌,奴隶为角斗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资源。

当然,角斗风行也来自古罗马人天性中具有的狼性成分。他们对武力的痴迷和崇拜到了旁人难以体会的程度。古罗马男孩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体能训练,他们仿佛时刻准备着和敌人开战。而且,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完全凭借武力,因此,整个古罗马社会对于血腥和暴力有着天生的狂热。可以说,上千年的古罗马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每一个古罗马勇士脚下都践踏着几条甚至几十条性命,每一个古罗马争夺回来的领地无不横陈着千具甚至万具尸身。而在和平稳定的时候,这种嗜血天性得到了另一番发挥,这就是角斗。

还有人认为,角斗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西塞罗说过,“角斗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它体现了沉着、勇敢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角斗可以让青年人懂得进攻的必要性,保持旺盛的斗志,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获取尊严和财富。

其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角斗风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灭绝人性的游戏早已不存在了,并且它将永远不再重现于世。

天堂之国的传说

巴比伦空中花园遥远的帝王时代,为博美人一笑而一掷千金、劳民伤财的国王并不少见。古代同样鼎盛的巴比伦王国,也发生过类似的逸闻,在不但留下一段风流佳话,还造就了一个世界奇迹。天堂之国,空中花园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有一位美丽的妃子,名字叫作塞米拉米斯。塞米拉米斯的家乡在遥远的伊朗高原,不同于巴比伦一马平川的平原景色,那里山峰叠峦,风景秀丽。自从嫁到巴比伦之后,王妃时常思念故土,不由得垂泪锁眉、郁郁寡欢。

尼布甲尼撒国王为了一解爱妃的思乡之苦,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起来,仿照伊朗高原的美景,建立一座立体式的阶梯花园。相传花园有100多米高,成多层塔式,每一层都有一个平台,最下层的平台长达140米。平台层层叠叠地往上叠加。每一层平台的外部边缘都有大理石砌成的带有拱券的外走廊,其内有房间、洞府、浴室等。平台上覆土,层层栽种着各种奇花异草,层层平台之间有阶梯连接。花园内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层层高升的平台宛如绿色的金字塔耸立在巴比伦的平原上。蔓生和悬垂的植物及各种树木花草遮住了部分柱廊和墙体,远远看去就像悬浮在半空中一样,因此,被世人命名为“空中花园”。亦真亦幻,真假难辨

相传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见到了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当时的空中花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花已凋零,草已枯萎,只留下一副骨架在风中飘零。但是安提巴特还是将它和埃及金字塔、希腊奥林匹斯山宙斯神像、小亚细亚哈利卡那苏城摩索拉斯陵墓等伟大建筑相提并论,冠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名。新巴比伦王国伊什塔尔城门

由于世人从未见过真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因此,史学界对于它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抱有疑问。大部分人认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书籍中都记载过它的事情。比如,古罗马帝国的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就曾经描写过空中花园。西西里岛的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空中花园。此外,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仿造的空中花园。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空中花园是一些学者想象之物,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真实存在过。

如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西亚旅行时,曾专门著书对巴比伦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街道、房屋、商贸等做过详细的描述。书中盛赞巴比伦的美丽景色,然而,整本书中却唯独不见空中花园的影子。同样身为罗马史学家的色诺芬在其专门的著述中也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城墙的雄伟壮丽,但是对空中花园却只字不提。而且,人们至今没有找到有关尼布甲尼撒国王的铭文中关于建造空中花园的记载。这就可以说明,空中花园根本不存在,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杜撰出来的。还有人提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但是却不在巴比伦,而是在尼尼微古城。在尼尼微古城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在古城宫廷浮雕中发现一幅名叫《尼尼微空中花园》的浮雕,上面雕刻的场景与传说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甚为相似。

但愿有一天,更为古老的典籍或者文物能被世人发掘出来,真正揭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千古之谜。

远古祖先的“玩具”

巨石阵英格兰南部的一处旷野上,矗立着一座由巨石构成的圆形石林,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史前建筑遗迹——巨石阵。它是不列在颠群岛上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不仅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前往探索它的奥秘,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造访。千年工程

在英国索尔兹伯里城以北约11千米处,有一处巨大的史前巨石建筑遗迹,环状列石,也称为“巨石阵”,距今已达4300年。传说巨石阵是中世纪亚瑟王的巫师默林从爱尔兰将这些神秘的巨石掠夺来,并用魔力安置在此。

据考古学家考证,整个巨石阵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整花了1500年才建成。公元前3050~前2950年,这100年是巨石阵建筑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荒原上画出一个直径达87.8米的大圆圈,在其周边建了土墙,紧靠着土墙又挖了56个小坑,这56个小坑排成一个圆圈,按照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称为“奥布里洞穴”。这个时期的建筑是以后一系列巨石工程的基础。

在公元前2900~前2600年,人们在后来竖立石头的地方打下木桩,做了标记。此后,便开始了历时1000多年的石头工程。先是从威尔士的山上采集一批蓝石回来,在大圆圈内设置了两个同心圆形状的环状列石圈,外圈直径约26.2米、内圈22.6米,共用了82块平均重量约为6吨的巨石。青铜时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规模更大的石环,直径达30.4米,其周边共竖起30块长石,上面再架以横梁,将整个圆圈连成一体。石圈内竖立着5个如同门框一样的三石塔,其中最高大的一座石塔立石约9米高,50吨重,是欧洲巨石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处。千古谜团

据考证,这些巨石是来自距离巨石阵300多千米之外的山上。古代的人是如何将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搬到这里的呢?一些考古学家通过考证认为,这些石头是人们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上运来的,数以百计的民工被征募来运输这些庞大的物体,他们跋山涉水,最终把巨石竖立在指定的地点,然后,再用杠杆把这些数十吨重的巨石反复地撬起、放倒、再撬起,最后滑入事先挖好的深坑里竖直立起。据估算,建筑巨石阵应该总共用了3000万个小时人工,相当于1万名工人不停息地工作整整一年。然而,曾有40名科研人员一起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们试图完全依靠几千年以前古代人所掌握的工具和办法,将一块只有3吨重的岩石从威尔士运到巨石阵,可是在他们费尽气力后,石头还是沉入了深潭。

到目前为止,许多重大问题仍没有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首先,巨石阵的建造者是谁?在此问题上学者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是当时英格兰土著居民建造了这一建筑。而一些反对者则觉得土著英国人没有这种能力,巨石阵应该是古代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甚至还有人提出这些石块应该是被人从非洲运往这里的,来到此地的埃及人或腓尼基人建造了这个巨石阵。

其次,古人建筑巨石阵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些学者认为巨石阵是部落或者公社用来做宗教集会拜神和祭天的场所。他们在那里举行宗教仪式,解决法律纠纷,执行刑罚,向老百姓发布指令或者提供帮助。同时,这也可能是史前人类其他非宗教集会的场所,他们在此享受社交活动以及进行集市交易,特别是雇佣租借集市。持这种观点的人假设了巨石阵进化的整个过程:第一个阶段,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欧洲森林的地面上存在一些空旷的圆形空地,在这些空旷的地方,史前人类举行过宗教的和非宗教的集会。第二个阶段,由于人类所饲养的牲畜和人类本身的作用,森林消失了,于是人们竖立起柱子组成圆圈,围起一片空地作为类似的集会场所。而到了巨石阵建筑的第三个阶段,木圈变成了石头圈,统治者精益求精,劳师动众,不远千里运来石头,建造了现在的巨石建筑群,用作教堂、会场和运动场等。

一些学者认为巨石阵和天象观测有关。他们认为这些石圈是为指导人们春耕秋收、放马牧羊而建造的天文观象台,人们在这里观测月相和星相。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观察到每年夏至的时候,在石圈中心到出口处“标石”的连线上,都可以看到太阳正好在标石上方升起。1963年,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石圈中长立石和标石的位置以及三石塔中间的空隙等一些坐标数据与2000年前的天象相对照,发现环状列石的一些关键结构的连线与一年中太阳、月亮的运行路线相合之处有24处之多,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巨石阵与古天文学有关的观点。

有人做了新的推测,认为那些巨石建筑可能是石器时代人们用来防御和狩猎某些较大野兽(诸如,大象、河马、犀牛等)时所用的设施和工具。因为随着原始部落间战争的爆发,人们开始离开洞穴长期在户外打仗,迫切需要大量结实的、能够经得住打击的护身战衣,这些野兽的兽皮基本上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再者,原始人可能利用这种兽皮来制作一些比较宽敞的漂浮工具,供渡河涉水使用。还有,也有可能利用这种兽皮做货币,进行部落之间的货物交易,因此增加了狩猎活动。史前巨石建筑一般建在水塘旁边野兽经常出没和聚集的地方,为了使建筑物能够经得住一些猛兽的冲撞,建造者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用上好几吨重的大石块。在两个石柱之间往往留有余地,正好可以通过较大的野兽,在每个石柱的上方,再用一根木棍支起一块大石头,当野兽从外面碰到木棍时,石头会立即掉下来,砸在野兽身上。

过去一些考古发掘揭示了巨石阵还可能是史前人类的坟墓。因为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在巨石阵的56个洞穴中曾经挖出很多具人的遗骸以及骨针和燧石等日用品。据测定,这些人类遗物的年代在公元前2800~前1500年之间。因此,有些人认为,巨石阵也许就是古人类的墓地。古人类以族或者公社为单位,将尸体葬在此处,并进行一些祷告和祈神活动,安慰亡灵,并定期朝拜,也许这里面埋葬的都是一些领袖人物,或是对于氏族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人。更有一些堪舆学家以及爱好者提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说法。他们认为,巨石阵是一个含有巨大能量的能量场。按照堪舆学的说法,地球有许多能量线,在能量线的交叉点会产生强大的能量,在交叉点建造巨石圈可以汲取能量,首先接收到能量的巨石会将能量传给邻近的下一块石头,由此在石头圈中形成一个能量辐射网。据这些堪舆爱好者说,巨石圈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能量线上。他们神秘地宣称,巨石阵里面形成的能量可以根据地理特性来改变属性,在阳性地点,它会产生生命力,将能量注满人体;在阴性地点,会产生提升灵魂的力量,给人灵感和想象力。这些堪舆学家还提出,巨石阵所具备的能量也许和中国的龙脉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同为磁力线,均是一个能量中心,人在此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影响力。这种说法荒诞不经,充满玄学理论,被许多正统科学家们所不齿。

坟墓还是庙宇

马耳他神秘建筑类神秘发达的史前古文明一直让世人充满了不解和敬畏。而史前文明似乎和巨石建筑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世界各地都曾发人现过大型的巨石建筑,其中位于地中海的马耳他小岛上就发掘出了奇妙的地下巨石建筑群。它奇特的构造、完美的设计,还有诸多神奇的功能,让世人惊叹不已。神秘建筑现身小岛

1902年,马耳他岛上一个名叫佩奥拉的小镇发生了一起轰动世界的大事。当地的一家食品店雇用了一群工人建造店面,突然,一个工人脚下的石板发出空空的声音,工人将它凿开,一个恢宏巨大的史前地下建筑就这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时间,一批接着一批的考古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对这个地下建筑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全部是用石头建筑而成,共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着很多间石室小屋,它们交错纵横,彼此一间一间的连通,仿佛一座地下迷宫。整个地下建筑最深处距离地面有12米左右。石室的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靠。地下建筑有一个中央大厅,那里矗立着几个巨大的圆柱形石头柱子,它们支撑着半圆形的屋顶。整个建筑结构完美,每个部分的设计都很清晰明了、中规中矩,甚至那些粗重的横梁也不例外,采取的石料基本上都是用整块整块的石头打磨而成,不见有碎石拼凑或者修补的痕迹。不仅如此,它的地板也没有一点儿缝隙,仿佛是用一整块大石板直接铺成的一样。从整座地下建筑的石柱、屋顶的建筑风格来看,它与其他许多古墓、庙宇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别的庙宇都建在地上,唯独这座建筑深藏于地下。古代马耳他人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完美体现。

然而,似乎古代马耳他人的非凡才能还不止如此,在这座地下建筑中,人们还发现一个奇妙的石室,人们把它叫作“神谕室”。这个神谕室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它是按照回声原理进行设计的,石室内能产生一种神奇的传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回声室”。这个石室的其中一堵墙被削去了一块,后面是状似壁龛、仅容一人的小石窟。如果一个人坐进去,然后像往常一样说话,他的声音就会传遍整个石窟,并且完全没有失真。更为绝妙的是,由于女人声调比较偏高,因此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于是设计者就在石室靠顶处沿四周凿了一道脊壁,女人的声音就可以沿着这条脊壁向外传播。正是因为有这个石室存在,考古学家断定这座地下建筑应该是用于宗教方面的、有着特殊用途的建筑物,而且很可能就是祭司的传谕所,神谕室就是祭司向众信徒传达口谕的重要工具。此外,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两尊侧身躺卧的女人卧像,另外还发现了几尊丰乳肥臀疑似孕妇的女人卧像。于是,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女人卧像可能是古代马耳他人在此膜拜的对象。坟墓还是庙宇

可是,考古学家越往地下深层发掘,越发现它不像是一个宗教庙宇,因为考古学家在一个宽度不足12米的小石室里竟然发现了多具人体骸骨。这些骸骨并不是排列整齐的人体骷髅,而是分散地落在这狭小的石室中。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种埋葬方式,在原始氏族中非常流行,叫作移葬,即死去的人初次土葬若干年后,尸体腐烂变成了骷髅,亲人或者氏族成员捡拾他们的骸骨,再集中起来到别处重新安葬。很显然,马耳他地下建筑就属于这种方式。这样说来,这座地下建筑似乎并不是考古学家先前所推断的宗教庙宇场所了,它很有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地下陵墓。

可是古代马耳他人又是什么时候把骸骨放进地下建筑的?难道地下建筑本身兼有庙宇和坟墓的双重用途?这座地下建筑到底是“庙宇”还是“坟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石器时代,马耳他人又为何耗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庞大的地下建筑呢?为了揭开古代马耳他文明的秘密,科学家们查遍了所有文献资料,甚至连地中海流传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也一一进行了搜寻,可惜的是至今连一句可以得到启示的暗语也没有找到。

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看法,说当时的马耳他人开始兴修神庙时,地面以下带有石室的坟墓结构大概早已经自然地形成,古代马耳他人曾试图把过去在修建地下墓穴时形成的宗教庙宇的基本形式在地面上予以复现,于是早期的神庙也就具有相似的形式。

有关马耳他地下建筑的另一个重大疑问就是经费从何而来。这个精致建筑物的建造和保养,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在这些建筑物内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也比较复杂,也需要专业的神职人员。就当时的环境来说,这是个相当浩大的建筑工程,有些学者认为马耳他岛当时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建筑经费。有人试图解释说,马耳他大部分的宗教设备的购置,是由外来朝拜者贡献的,或者是向他们征收来的,可是在马耳他岛上并没有发掘出朝拜者或者其他来访者的遗迹。还有人认为,马耳他岛对外贸易广泛,足以弥补本岛各个方面条件的不足。比如,岛上居民雕凿石块所用的燧石在本岛就不存在,很显然是从附近岛屿取得的,为了得到这些基本工具,马耳他人必须进行一些对外交易,可是这种说法毕竟是推测,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马耳他同地中海其他地区有过什么密切的联系。

此外,马耳他巨石文化又是为什么衰落进而消失的呢?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军事侵略,也有人提出古代马耳他人曾经进行了大批的迁移海外的行动,还有人解释说,也许是因为马耳他岛一度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开垦加速,农业基础遭到破坏,死亡率上升,文明也逐渐步入毁灭。奇迹再现

继发现地下建筑后,马耳他岛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一些石器时代的石质建筑。比如,1913年,在该岛一个名叫塔尔申的村庄发现了巨大的石制建筑。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座约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有一道雄伟的大门、明亮宽敞的大厅以及弯曲回转的走廊、错综复杂的房间,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

最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是名为“太阳神庙”的一座庙宇,它比海平面高出48米左右,宽约70米,看起来就像一个苜蓿叶子。它的结构十分奇特,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曾对这座庙宇进行了仔细的测量,测量出来的数据令人震惊,这座庙宇似乎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太阳钟,它可以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时令。根据测定,这座神庙建造的年代离现在已经有一万年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古代马耳他人怎么会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呢?

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发现,马耳他岛上巨石建筑的建造者们在天文学、数学、历法、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远古的马耳他岛居民真的创造了如此发达的文明吗?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呢?他们为什么偏偏对巨石建筑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呢?这些疑问让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骤然倒塌的太阳神

罗得岛巨像之谜得岛巨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神秘的一个。伟岸的太阳神像只在世间矗立了50个年头便被地震彻底摧毁了。它的外罗貌,它的位置,它的一切都是个谜,千百年来,引发着世人苦苦地追寻答案。矗立人间五十载

在希腊爱琴海的东部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作罗得岛。公元前4世纪,岛上的三个城邦联合起来,定都罗得。罗得都城经济发达,成为地中海东部的中心城市。罗得岛的富庶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引来邻邦的觊觎。公元前4世纪末,强大的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对罗得岛展开了图谋已久的争夺。罗得岛的百姓奋勇杀敌,坚决守卫自己的国家,而罗得岛的盟国埃及更是伸出援手,最终打退了马其顿国王的部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守住了家园。整个罗得岛欢腾雀跃,载歌载舞。为了庆祝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纪念在战争中顽强的罗得勇士,他们把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军事设备变现后,请来了著名的雕刻家卡勒斯担任总设计师,用了将近12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青铜雕像,这雕像的原型就是太阳神赫利俄斯。这尊巨大的神像,高高耸立在罗得岛上,守护着罗得岛上的居民,同时也向罗得人民的朋友以及敌人表达着罗得人坚强勇敢、保家卫国的决心。就这样,太阳神像在罗得岛矗立了50个年头,直到公元前222年,天灾降临罗得岛。一场剧烈的地震不但摧毁了岛上的房屋、城墙、船只以及建筑,还将太阳神像横腰折断,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残骸四散,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就这样毁于一旦。据说,500年后,阿拉伯人入侵罗得岛,他们用900头骆驼才将所有太阳神像的碎片装完,重新熔为铜后,拍卖给了民间商人。罗得巨像赫利俄斯像

虽然这座神像当时名满世界,得到了很多文人、艺术家的关注和赞赏,但是随着它的消失,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神像样貌已成谜

在罗马作家治普林尼的旅游记述中,罗得岛太阳神像是这个样子的:它高达32米,人只有它一根手指那么高。倒塌下来的大腿可以用来做居住的窑洞,即使巨像已经横躺下来,一个人用双臂都抱不住它的一个大拇指。

14世纪的旅行家马尔通尼眼中的罗得岛太阳神像有着巨大的双脚,两脚相聚1000米之远,分踏在堤岸上。马尔通尼的描述和比利时人科尔森的《罗得斯史》一书的描述不谋而合,他写道:“太阳神像叉开双腿,大小船只正好从他的双腿间滑过。”荷兰人马丁则更多描绘了太阳神像本身。他说,太阳神像手里拿着熊熊燃烧的火炬,像灯塔一样引领着过往的船只和行人。一段时间内,太阳神像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30米高的雕像两腿间的跨度不可能夸张到可以容得下来往的大型船只,而且和构图理论也不相符。19世纪,一位历史学家尝试着改变太阳神像以往的形象,他这样描述:“他两腿收拢,左手握着长矛,右手举着火炬。”紧接着,又有一位历史学家提出,太阳神像是个身材高大、威猛魁梧的青年,头戴光环,双脚一前一后,右手触着头顶,两眼直视前方,身披盔衣。他的描述详细生动,而其灵感和根据却是来自罗得博物馆的一块碎画像,他认为画中的青年就是当时的太阳神像。

除了太阳神像的样貌,它的制作工艺也同样让世人匪夷所思。如果整个神像都是青铜铸就,那么至少有100吨重,这么重的雕像,几乎不可能被竖立起来,况且当时还没有这么多的青铜。因此,有人推测,也许神像的表面是用一层青铜薄板包裹着,里面则采用了较为轻便的材料。

然而,再多的猜测也只能是人们凭空的想象,太阳神像的庐山真面目已经随着远去的历史而模糊不清了。

美洲神秘来客

水晶头骨洲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神秘的玛雅人留下了13颗水晶头骨,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人类生命的奥秘将被揭晓。然而,美当神秘水晶头骨真的惊现于世,古老的传说又是否真的存在?水晶头骨到底有何神秘之处?水晶头骨的传说

玛雅神话中说世上存在13颗水晶头骨,它们能说话、会唱歌、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让这13颗水晶头骨相聚,人类的过去和将来的秘密就会被揭开。这个传说一直流传于玛雅人中。现代人们在研究探索玛雅文明中得知这一传说时,起初并没有在意,直到水晶头骨惊现于世。

1898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了一颗水晶头骨。这颗水晶头骨一经展出后,立即引起一片恐慌。一些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纷纷关注,早就流传的水晶头骨之说仿佛得到了印证,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水晶头骨之说?科学家们纷纷寻找它的来历,然而,得到的信息却少得可怜,这颗头骨据说是从美国一家古玩店买来的,这家古玩店是从墨西哥得到它的。因此,直到现在,这颗头骨仍旧来历不明。

另一颗最著名的水晶头骨,是一个名叫安娜的英国女孩发现的。安娜的父亲是一位考古学家,名字叫作米歇尔·海德吉。1927年,米歇尔率领考古队,前往玛雅文明的发源地洪都拉斯发掘一座古城废墟,安娜也随行。到达目的地后,淘气的安娜爬上了一座废墟,站在上面,眺望着远处的风景。突然,安娜发现一个石缝里面有一个东西闪闪发亮,安娜马上跑去告诉父亲她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贝。他们捡起了这个宝贝,并且惊奇于他们的发现。当时是白天,然而明亮的日光却丝毫没有掩盖住这神奇东西的光芒,这是一颗和真人头骨一样大小的水晶头骨。安娜一见到它就情不自禁欢呼了起来,她从没见过这样漂亮的东西,它几乎完全是透明的,经它发射的光,扑朔迷离、耀眼异常。这是从一整块极高纯度的石英石上镂刻出来的,完好无损,就像刚被制作出来的一样,高约12.7厘米,重5.2千克,牙床上还镶嵌着两排整齐的牙齿。这个水晶头骨就由米歇尔收藏,并被命名为“米歇尔·海德吉水晶头骨”。

此外,在法国巴黎的人类学博物馆,也收藏着一颗水晶头骨,这个水晶头骨是在墨西哥某地发现的。经过科学鉴定,它被认为是14世纪或者15世纪由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制作的,属于当时的一个祭司,它是祭司木杖上的装饰物。除了上述这3颗水晶头骨外,据说还发现了十几颗水晶头骨,都收藏在私人手中。神奇的头骨

水晶头骨之所以广受关注,这和它令人费解的制作过程是分不开的。这些水晶头骨如此栩栩如生,没有巧夺天工的工艺是无法完成的。

首先,制作这样一颗水晶头骨需要对人体骨骼学有透彻的了解。科学家们称水晶头骨除了眼部的宽度稍稍窄于正常人的标准之外,其他部分都与真正的人类头骨如出一辙。而18世纪左右,解剖学才开始兴起,几千年前的人类是怎么对头骨的结构掌握得如此分毫不差呢?其次,水晶是硬度较高的材料,仅仅次于钻石。因此,几千年来,水晶头骨才保存得如此之完好,没有被侵蚀、风蚀和摧毁。将这种硬度的水晶打磨成如此光滑精细的头骨,用铜、铁都无法做到,更别提石头了,他们到底使用了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呢?此外,虽然水晶硬度极高,但是它却很脆,敲击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碎掉。在当时的条件下,除非用沙子和水一点点地从一整块石英石上打磨,否则难以完成如此高超的工艺。然而,科学家却推断,这将需要工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打磨300年,而且制作难度非常大,因此想要完成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后,水晶头骨的制作仿佛运用了诸多光学原理。隐藏在头骨底部的棱镜和眼睛里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能发出各种耀眼的光芒。它的透明度和色彩总在变化,一会儿混浊不清,一会儿清澈透明,一会儿又变成绿色、紫罗兰色、紫色。一位研究它的科学家说,在和水晶头骨相伴的日子里,他总能看到头骨上时不时地出现高山、流水、树林等幻象。还有,如果从头骨的底部放进一个手电筒,头骨的双眼就会射出两道强光。科学家认为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包含着光学知识,而近代光学知识是在17世纪才建立起来的,几千年前的玛雅人或者印第安人难道早已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吗?还有,据说水晶头骨还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如它有催眠功能,如果紧盯着头骨,不一会儿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把它放在房间里,屋子就会不时发出一些柔和的声音,就像人在唱歌一样,偶尔还夹杂着脆脆的银铃般的响声。又比如,水晶头骨能够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作用,当人们观看它的时候,会明显地感到它的颜色以及透明度在时刻变化,有时甚至还散发一股香味,如果把手放在头骨上面,还能感受到一种震动的力量。

有人大胆推测,它是外星人留给地球的信息储存器,就好比一块电脑芯片,当人类的科技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被打开,告诉人类过去和将来的秘密。还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玛雅人制作的。玛雅人并不是一群只会种地的原始社会的农民,而是一群掌握高度文明的精英。然而,也有人认为,水晶头骨不过是赝品,是某些人为了欺骗世人而制作的赝品。然而,基于水晶头骨精良的高精度、高难度的工艺,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得到什么人支持。

消失的丛林神话

玛雅文明雅文明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它诞生于不宜耕作的热带丛林,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农作物,仅仅凭借着新石器时代的工玛具,玛雅人却创造了让现代人啧啧称奇的灿烂文明。玛雅文明的来源和兴起是一个谜,而它一夕之间的销声匿迹更让人摸不着头绪。玛雅文明仿佛从天而降,最后又飞升而去,留给世人无尽的猜测和疑虑。灿烂夺目的玛雅文明

1839年,一位英国画家深入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寻求创作的灵感。这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画家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就在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之际,眼前的道路柳暗花明,弯弯曲曲的藤蔓不见了,一座古代城堡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城堡里倒塌的城墙和房屋散布在各地。一座座破败的神庙即使只剩下残垣断壁,仍然难掩内壁上精美的雕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玛雅遗址。当玛雅文明的一些重要遗址被陆续发现后,世界各国的学者纷纷对玛雅文明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批接一批的考古学家来到这里,试图揭开玛雅文明神秘的面纱。玛雅文明孕育、发展、繁荣于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瓦斯科两州的地区,今伯利兹、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以及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西部地区。这一片大概有32.4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后人称之为“玛雅”,是由于玛雅人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城邦而得名。

当时的玛雅人用粗陋的生产工具开拓出颇具特色的农业文明,他们不会炼铁,不会饲养牛马,也不会制造车轮,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用燧石和黑曜石制造的石器,后来又逐渐使用铜器。他们的农业十分发达,农业生产在很多情况下为刀耕火种,培育出了玉米、甘薯、番茄、南瓜、豆类、辣椒、可可、烟草等作物,还种植棉花、龙舌兰以及制造蓝靛的植物。这其中有不少作物是玛雅人首先培育成功的。他们的生产技术也较高,知道兴修水利、施肥、选种。在畜牧、养殖业方面,他们已经饲养火鸡、狗和蜜蜂等。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知道用陶土、木头、石头制造器皿、工具和武器,还用金、银、铜、锡等金属来打制器具和装饰品。

除此之外,玛雅人在文字、数学和天文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公元初期,他们就创造了与古埃及、古中国和古巴比伦大致相同的表意文字。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是玛雅人最富有诡异色彩的特点,他们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学计算系统和历法系统。玛雅人的数学体系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早在公元前数世纪,玛雅人就使用含有0位置的符号体系,玛雅人计算系统的容量已经超过现代人所用的单位,可以准确无误地记下几千万年的纪年。这样复杂的计算系统在当今世界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熟练地使用,而玛雅人却在2000多年前创造了它。玛雅人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在当时就已经发明了太阳历,他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又将一年划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另外的5天作为禁忌日,并计算出一年实际上是365.243天,这与现在计算的一年为365.2422天的数值只有极其微小的差距。玛雅人通过长期的观测与统计,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并且精确地计算出金星绕太阳一周需要583.92天。玛雅古城埃尔塔欣位于墨西哥中东部韦拉克鲁斯州的埃尔塔欣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玛雅古城。

玛雅人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水平十分高超。在他们的城市中,一般都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包括以金字塔为中心的庙宇群、台楼、碉堡、围墙、球场、广场等,十分壮观。凭空消失的玛雅人

随着研究探索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觉得迷雾重重,玛雅人的文明如此之发达,他们的建筑如此之恢宏,他们的历史如此之复杂,都让人迷惑。更让世人困惑不解的是:有迹象表明,西部地区所有的玛雅中心城市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突然中止了建造,石碑也停止了雕凿,玛雅人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突然放弃他们的城市,像空气一样无影无踪地消失在丛林之中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学者推断是外来侵略者凶猛的进攻把玛雅人赶出了家园,玛雅人含泪挥别家乡。但是谁是侵略者呢?遗弃的城市里丝毫看不见战火痕迹,而且凭借玛雅人的实力,四方早就俯首帖耳了,谁又能如此轻而易举地逼退他们呢?

也有一种声音,说玛雅人也许遭受了大规模的自然灾祸,比如,洪水、地震,就好比《圣经》中所记载的大洪水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证实一样。可是城中并不见任何洪水或地震留下的痕迹,四周的建筑物既没有被洪水冲刷到聚集起来,也没有被地震震碎的瓦片和碎屑。况且灾害过后,玛雅人为什么不回来重建家园呢?何必再费尽周折另寻他处?

玛雅人也可能是遭受了瘟疫。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有大批残留的尸首或者是突然的人口骤减迹象,显然这个也不能成立。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的迁移是由于国内发生了阶级斗争,农民向贵族宣战,在砸了宫殿和神庙,杀光了贵族后,农民迁移到了另外的地方,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个说法实在比较牵强。阶级斗争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夺取政权,因此,在一方胜利后,放弃了繁华的城池而千辛万苦地去开垦新的疆土,这种做法是有悖常理的。

那么,也许是玛雅人居住的丛林气候突变,原地已经不适宜居住,因此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可是至今也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无法令人相信。玛雅人也可能是遭受了生态失衡,森林被破坏,土地丧失了肥力,出现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被迫弃城另谋他地。可是据科学家研究表明,玛雅人土地使用效率很高,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人试图从社会分工层面来揭示玛雅人离去的秘密。他们认为玛雅文明是一个分裂的文明。僧侣和贵族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学识,有的甚至深奥到令现代人咂舌,但是他们这些上层人士终日忙于研究星相、数学,而忽略了基本的生产力。近乎文盲的农民始终用最原始的方法种田,久而久之,农业生产供应匮乏,无力承担城市的生存,玛雅文明在没有了物质基础的供应之后开始崩溃,最后只好被迫弃城而走。

通往天堂的巴别塔

寻找通天塔高度的崇拜仿佛是人类的天性,就好似身边这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昭然宣告着人类近代文明的昌盛。而在那遥远的古对巴比伦文明繁荣之时,据说人们也曾为了同样的目的建造过一座通天之塔。上帝也嫉妒的通天塔

古巴比伦是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古城。在神秘的巴比伦城里,曾经留下了许多让人不解的疑团,其中巴别塔之谜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在《圣经·创世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在过去,所有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在人们往东迁移的时候,人们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发现了一片叫作示拿的辽阔平原,于是人们决定定居在此。在一切安顿好之后,人们又突发奇想,准备建造一个高塔,这塔要能通天,直入云霄。一来可以更加接近上帝,二来可以宣扬我们的美名,三来可以充当标杆,免于人们分散在大地上。于是人们开始废寝忘食地修建这座高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直冲云霄,上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立即降落到人间进行调查。当他看到这高塔和人们劳碌的身影时,说道:“看哪,现在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民,说着一样的语言,如果做成这事,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的了。我一定要打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言语不通。”于是上帝利用神力将人们的语言打乱,人们无法交流会意,高塔的建造不能继续进行,众人也被分散到了各个地方,开始了动荡不安的生活。从此这座塔就叫作“巴别塔”,而“巴别”在希伯来文中正是“变乱”的意思。通天宝塔今夕何处

对于《圣经》中的这段记载,人们一直有着争议。通天塔到底是否存在过呢?有人认为,巴别塔指的就是位于幼发拉底河边的爱特曼南基庙塔。爱特曼南基的意思是“天地之居所”,它是新巴比伦王国时代的建筑,大约于公元前626年开始修建,直到公元前562年才正式落成。据说,当时的国王在全国征集人员前来修塔,下定决心要修成一个能与天公比高的伟大建筑。而落成后的塔也果然不负众望,塔身有90米高,以珍贵的黎巴嫩雪松木为建筑材料,塔的大门壮丽无比,璀璨夺目。塔分7层,每一层一种颜色,塔顶修建了4座小庙,庙里供着纯金的神像。这样一座雄伟高大的宝塔,在古代来说,确实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高耸通天的感觉。而且,在塔的顶端,还设有踏脚的地方,据说,是为了给天上诸神降临凡间时休息用的。有人做过估算,修建这样的一座塔,仅仅是地基工程,就需要动用1万人,费时2个月。此工程之浩大,修建时间之久,乃是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巴比伦游行大道墙壁上的狮子镶嵌像

有学者研究,巴别塔是其他两座神庙,一座叫作萨哥-埃尔,一座叫作米提-尤拉哥。这两座神庙名字的意义分别是“通入云中”和“上与天齐”,而且,这两座神庙在新巴比伦时代以前就已落成,因此,它们才是巴别塔的雏形。也有人说巴别塔其实就是一座普通的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它坐落在巴比伦城空中花园的北面,名字就叫作“巴别”,由于“巴别”这个词与当时的希伯来文的“变乱”一词类似,再加上当时巴比伦的人们讲多种语言,因此很容易编出一个上帝惩罚人类的故事。

1899年,一批科学家在进行了持续10年的考察发掘后,终于找到了2000多年前的巴比伦古城。直到现在,科学家仍在努力地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工作着,希望能为人们解开巴别塔之谜。

神秘“蛇中人”

奥梅克雕像们一直以为是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早的文化,然而根据考古发现,似乎在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之前,中美洲早已存在了另一个人发达的文明,这个文明似乎还和古代的中国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天而降的辉煌文明

近几十年来,中美洲的考古学家发现,在古玛雅文化之前,从墨西哥湾沿岸的韦拉克鲁斯起,一直延伸到千余里之外的萨尔瓦多一带,曾经崛起过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这个从天而降的文明,被称为奥梅克文明。奥梅克人属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系统,居住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上的一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来源以农业耕种为主,辅以打猎、捕鱼或采摘果树等劳作方式,并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城市里。奥梅克人发明了砖块,创造了象形文字,制定了数学计算法和历法,还创造了精湛的古代雕刻艺术。

欧美的—些考古学家陆续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塔瓦斯科州和韦拉克鲁斯等地发现了一些巨大的石头像,这些石头像都是用10吨、25吨,甚至40~50吨重的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的,其高度1.5~2.9米。它们大多具有亚洲人种的特征嘴唇,扁平的鼻子,还带着一个奇怪的张嘴咆哮的表情。绝大多数石头像是戴有头盔的年轻人,这些神像表情神秘,精美绝伦,让人的目光不舍离去。其中包括三尊巨大的人头像,还有—幅著名的被考古学家称为“蛇中人”的精致浮雕。这幅浮雕雕刻在一块花岗石上,雕刻着一个呈现坐姿的男子,他伸出双脚,右手拿着一个圆柱形器物,左手似在操作某种交通工具的排挡杆,头戴形状怪异、结构复杂的饰品。浮雕中的另一图像是“羽毛蛇”。据研究,羽蛇神历史悠久,是中美洲各朝各代的民族膜拜的神灵。奥梅克人高超的技艺和雕琢处理巨大石块的能力更是举世无双。起源之谜,引发争议

世界上的有关学者一直争论着这一文明的起源,并形成了“开放派”和“本土派”两派观点。

以哈佛大学学者为首的开放派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亚洲的一批逃亡者和探险家就到达了美洲,创造了美洲的第一个文明——奥梅克文明。他们的到来,使新大陆的宗教、数学、艺术、天文、农业和建筑蓬勃发展,形成了美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奥梅克文明对以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起了引导性的作用,可以说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在开放派理论中,又有不少欧美和中国的学者认为,奥梅克文明的祖先正是来自亚洲中国的商王朝。首先,奥梅克文明活跃的时间和中国商王朝的存在时间一致,而且中国一直流传着殷人东渡的传说。奥梅克雕像中人兽合体的特征和中国商王朝中常见的主题很相似,主神羽蛇神则是中国龙的化身。除此之外,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汉字在美洲不断被发现,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300多个。

本土派是以美洲学研究最具权威的耶鲁大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奥梅克文明根本是土生土长的,是聪明的印第安人自我发展、自我奋斗的结果。

奥梅克人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传遍了整个中美洲,影响着继往开来的种族,然而,奥梅克人及其文化的由来、内涵与去向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中国殷人在研究过殷人东渡美洲说的一位中国学者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情,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的房仲甫先生亲口向他提到一则实例:1983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赴美洲讲学途中遇到一件特别的事情。有一次他应邀参加一位印第安人举办的节日晚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来自印第安的中学老师。在和这位老师攀谈的过程中,老师曾经对邹教授说,他的祖先是中国殷人。邹衡教授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偏偏说是殷人?他回答:“关于我们祖先的说法,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丛林里的狩猎者

印第安人起源之谜老的印第安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玛雅文明、奥梅克文明至今仍是人们竞相讨论的热点。印第安人辉煌的文化、杰出的建筑、古发达的天文数学,已经让世人对其崇敬之余又难以置信,并引发了种种揣测。盛极一时的印第安文明

1492年,哥伦布的探险船队航行至美洲时,他误认为这里就是他梦想中的国度——亚洲的印度,所以便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本意是“印度人”。后来人们才发现哥伦布完全弄错了,这里是美洲。但是印第安人这个说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印第安人无疑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印第安人大约在10万年之前就来到美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逐渐向周围各地迁移和分散,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种部落和部族。考古学家们把美洲的文化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位于中美洲和安第斯高原地区的高级农耕文化;第二种是处于临近地区的中级农耕文化;第三种是处于南美洲南部的渔猎采集文化。在高级农耕文化地区,印第安人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和伟大的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构成了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支,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就已经在墨西哥东南部尤卡坦半岛,以及今天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一带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它以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国家“玛雅班”而名。阿兹特克文明是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又一个中心。在印第安三大古文明中,阿兹特克文明最为年轻,它的酝酿与发展受到了玛雅文化与其他许多部落文化的影响。印加文明是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另一个中心。印加人是印第安人克丘亚语族的一支。“印加”一词在印第安语中的含义是“太阳的子孙”,它最初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的库斯科谷地一个部落的酋长,后来则用它作为这个部族的称呼。印加文明是在古代南美洲西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

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就举世公认。他们培育出了玉米、南瓜、土豆、胡椒、烟草、棉花和豆类等农作物。在天文学方面,他们还创造了发达的天体知识,他们对太阳、月亮、水星、土星等不少天体的运行规律都有较充分的了解,如阿兹特克文明创造的阿纳华克历书、玛雅人的太阳历等。印第安人的建筑也极为发达,如太阳金字塔、特诺奇蒂特兰城、库库尔坎神庙等。印第安人还创造了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为农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印第安人还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艺术体系,宏伟的石头建筑、雕刻、绘画等,也在人类古代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以及随之而来的屠杀和掠夺,印第安人的城市荡然无存。光是北美地区,在15世纪时还有100万印第安人,可现在只剩下了70多万人,他们的文化发生了断裂,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起源之争

世人对于印第安人的起源一直存有争议,自从17世纪发现美洲以后,各国的学者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观点。

有部分学者猜测,印第安人是从欧洲北部经过冰岛来到美洲的。并且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路线,其一是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其二是通过传说中的大西洲来到美洲;其三是穿过乌拉尔山,然后经由西伯利亚到达了美洲。这些说法一经提出,便遭到质疑。首先,10万年前,格陵兰岛还覆盖着厚厚的、一望无际的冰川,在远古的航海条件下,穿过它似乎很难做到。其次,大西洲只是一个虚幻的地方,它的存在尚未得到证实,因此无法进行可靠的判断。再次,当时亚洲和欧洲是截然分开的,因此由乌拉尔山抵达西伯利亚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更别提抵达美洲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印第安人在外貌上与欧洲人根本没有相似之处。

美国和瑞士的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印第安人就是土生土长的人种。他们指出,美洲大陆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的大陆没有丝毫差别,因此印第安人就是这块大陆产生的人种。但是考古发现证明,美洲并不是人类起源地。美洲只有猴子而没有猿类,在美洲至今没有发现过类人猿的化石,甚至连猿人和早期智人化石都没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亚洲人才是印第安人最早的祖先,他们从亚洲白令海峡迁移到了美洲。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大陆东北端隔着白令海峡与美洲西北端隔海相望,海峡两岸相距不远,水域不深,而且亚洲海岸又经常刮东北风,因此,只要借助一定的航海工具,从亚洲越过海峡来到美洲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从地质上看,约在7万年前,海平面曾经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露出海底,形成了陆桥,其中白令海峡就属于海域比较浅的地方,这样一来,海水在此处下降,那么亚洲和美洲大陆就可以直接连在一起了。

从人类学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从南到北的整个美洲的原始居民,在外表特征上都有共同之处。他们肤色黄褐,头发硬而直,汗毛比较稀少,脸部扁平而且宽,颧骨突出,眼眶高,眼睛乌黑,门齿呈铲形,而且这些共同之处同亚洲的西伯利亚人、蒙古人、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以及菲律宾人非常相似,这更能证明美洲人源于亚洲。

还有的人类学家发现了更为有趣的事实,亚洲人和美洲人的耳垢是干燥的,而欧洲人和非洲人的耳垢则是湿的,就从这点上也可以证明亚洲人和美洲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考古发现上来看,在东亚、东北亚和美洲大陆都曾经发现过远古人类的遗物,有的是石器,有的是人类骸骨,说明这三地之间发现的古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推断,在冰河时期,亚洲气候酷寒,缺乏食物,而北美洲则气候温和,所以许多亚洲的大型动物往此处迁移。亚洲远古人由于追猎便尾随着这些动物从东亚到东北亚继而不断地向美洲迁移,最终到达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不仅如此,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还显示,印第安人与中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保留了与亚洲东部相同的特征,现代印第安人所使用的狩猎工具——石球,就是源自中国华北地区。还有楔状石核,在华北地区遗址中也早有发现。考古学家在美洲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中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发现文字59个,而在玻利维亚、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先后出土的石碑、石像、墓碑上,发现了“太岁”、“武当山”、“大齐田人之墓”的字样。此外,印第安人崇拜的羽蛇神和中国的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墨西哥等地古代的不少习俗、历法与法典等均与中国相似,而且在墨西哥、秘鲁一些古代遗址中还发掘出了中国佛像。在《山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均有中国人到达美洲的记载。

印第安人留给世界太多悬疑,往昔的灿烂与鼎盛让我们不得不重提那句经典名言:人类若要知道自己的渺小,只需要看一看那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了的古代文明,而印第安文明就是我们的楷模。

远亲还是近邻

寻找“扶桑国”桑国到底在哪儿?中国僧人发现的扶桑国难道真的是一千年后才被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吗?抑或仅仅是中国的近邻日本呢?扶扶桑由来“扶桑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史书《梁书·诸夷传》中。据上面记载,有一个叫慧深的和尚,从一个叫作“扶桑国”的地方回到中国,他向人们描述了扶桑国的景象。他说,扶桑国位于中国东面一个很远的地方。那里没有城墙,居民住在板屋里,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字,并将文字写在扶桑皮上。扶桑国没有设立军队,只有南北两个监狱。南方的监狱关押轻罪犯,这些人在有生之年可以获得赦免被释放。北方的监狱关押重罪犯,他们必须被终身监禁在监狱里,不得释放,在狱中他们可以结婚生子,生下的男孩8岁为奴,女孩9岁为婢。扶桑国有等级观念,贵族如果犯罪,国家要开会。国王的衣服分为赤、黄、白、黑、青五种颜色,每年更换。扶桑国里有一种牛,犄角特别长,居民用它来载物。扶桑国产铜,没有铁,金银不贵。美洲论《梁书》中关于扶桑国的记载,很是详细。那么这个扶桑国到底在哪里呢?各派学者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就是美洲论。他们认为,扶桑国位于现在墨西哥一带,而中国僧人慧深比哥伦布早1000多年就发现了美洲。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梁书》中说:“扶桑国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倭国即是日本,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持这个论点的学者推论,文身国大概在现在的日本北海道一带,或者千岛群岛之中,大汉国大概就在现在俄罗斯一带或者阿留申群岛一带,这样,从“大汉国往东二万余里”,自然就到了墨西哥。而墨西哥的特征与《梁书》上记载的内容极为相像。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古代墨西哥确实曾经设立过轻罪和重罪两种监狱。印第安人充当奴隶的年龄就是男孩8岁,女孩9岁。墨西哥史上也有过国家开会来制裁犯人的惯例。而且,玛雅人的国王叫作“伊察”,这和《梁书》上的“乙祁”音很接近,玛雅人首领的发音非常接近“对卢”。此外,据出土的玛雅人器具来看,只有铜器,没有铁物。奢华物品也不见金银制品,这和《梁书》的记载同样非常相像。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美洲地区发掘出一些泥土雕塑,装扮竟和古代中国人一模一样。日本论

第二种观点则是日本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扶桑国就是现在的日本。

首先,扶桑一词早于《梁书》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扶桑指的是一种传说中的神木,它生长在日之所出的东方。而“日本”的意思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梁书》中说,扶桑国位于中国的东面,越过海洋。在中国的东海岸上,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日本列岛。学者认为,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航行只能靠较为简单的船只,亦没有精确测量航程的仪器和方法,因此,《梁书》上所记载的“二万余里”的参数不尽属实,也许含有了婉转漂流的里程。因此,扶桑国并不是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而就是在现在的日本列岛中的某岛上。

还有,从社会生活上看,整个美洲都不曾有过牛、马等家畜。而日本却有水牛,而且水牛有一对弯弯的大犄角,这和《梁书》的记载不谋而合。“大对卢”、“小对卢”则是古代高句丽的词语,在现在日本的虾夷族中,还能找到“大对卢”、“小对卢”、“纳咄沙”的影子。至于婚丧嫁娶,扶桑国的习惯在美洲根本不存在,但是在亚洲却遍地可寻。至于国王的五色衣服,则恰好代表了道家的五行之象征,而这在美洲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两种论调争论了近200年仍然毫无结果,神秘的扶桑国到底在哪里,这又是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未解之谜。

流浪的民族

吉卜赛人之歌卜赛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永远随着颠簸的大篷车辗转于四方。他们曾被视为小偷和不祥的象征,因为“游牧”的身份,吉他们得不到社会公正的对待。那么,吉卜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来自何方,哪里是他们的故乡?流浪的宿命

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有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取自吉卜赛人的原型。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善良、命运凄惨的爱斯梅拉达;《叶塞尼亚》中能歌善舞、聪明勇敢的叶塞尼亚;《卡门》中热情奔放、敢爱敢恨,为追求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卡门。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卜赛人,其中约有1000万分布在欧洲。吉卜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尽管吉卜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卜赛人“部落”:在伊朗他们被称为卡拉奇人;在俄罗斯被称为留立人、波沙人;在法国被称为波希米亚人;在巴尔干半岛诸国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波兰,人们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或者茨冈人。

吉卜赛人离开故土的时间在公元9~10世纪,或者更早一些,因为从公元5世纪起,当地就有一些部族告别了家园,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他们越过埃及、北非到达西班牙。但是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股吉卜赛人则主要是在12~15世纪形成的。他们的迁徙路线呈波浪状,大致有三条:一条是经伊朗北上到高加索、俄罗斯再到东欧各国;另一条是经伊朗跨过阿拉伯到埃及,以后再渡过地中海到希腊,进而遍及全欧;再一条是经伊朗到阿拉伯、埃及,之后又沿北非前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再北上分布于全欧。

15世纪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部分吉卜赛人渡过大西洋到达中美洲,以后又逐渐分布到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亚洲的吉卜赛人则集中在印度、西伯利亚、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吉卜赛人在流浪的过程中,自有一套谋生本领。他们有的是吟诗者,有的是雇工、铁匠,还有的是算命师和用人。由于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身世来历还不甚了解,许多欧洲人把他们称为伊吉普坦斯人,后简称为“吉卜赛”。许多吉卜赛活动家喜欢称自己为“罗姆”,在罗曼尼语中的意思是“人”,但是其他人还是称自己为“吉卜赛”。

自从吉卜赛人14世纪出现在欧洲以后,他们就受到了各国的敌视。如同历史上犹太人的遭遇一样,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教会方面因为他们到处预言算命而视其为异端;政府方面因其到处流浪而认为其行为反社会,所以他们很快遭到了迫害。在个别国家,他们还沦为奴隶。

16世纪,吉卜赛人每到一个国家几乎都被看作是小偷、纵火犯或者密探。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邻近国家的边境上,还曾经竖起标志,上面画着吉卜赛人在绞刑架受死的场面,以此来警告吉卜赛人不得过境。17世纪,西班牙还对外公布,如发现流浪的吉卜赛人,将一律处以死刑。意大利也曾制定过相关法律,将游走的吉卜赛人一律驱逐出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把50万吉卜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成千上万的吉卜赛人死于德国纳粹疯狂的种族屠杀中,吉卜赛人称之为“大毁灭”。

在这次大毁灭中,他们的马匹被枪杀,车轮被卸掉,姓名被改变,妇女被绝育,孩子被强迫给非吉卜赛人领养,由此造成吉卜赛人数量骤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欧的吉卜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存受到威胁。几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可是吉卜赛人却依然如旧,没有多大的变化。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住所,依然四处流浪,以补锅、占卜、编篓筐、打铁等活动为生。故土何在

关于吉卜赛人的来源,历史上传说甚多。“吉卜赛人的故乡到底是哪里”这个问题曾经引发过学术界的争议。

从人类学看,吉卜赛人平均身高为1.65米,头型较长,毛发呈浓黑或暗褐色,皮肤光滑,呈暗褐或明褐色。其中脸型端正、鼻梁高窄、眉清目秀者血统较纯。一般认为其典型特征是头部线条粗犷、下颌突出。吉卜赛人所使用的语言是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形成的吉卜赛语,属印欧语系的新印度语,与印度西北地区的达尔汀库方言相近。此外,他们也讲所在国的语言,甚至能讲多国语言。

也有一些学者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吉卜赛人的归属。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吉卜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的突变类型。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卜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但他们仍然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因此吉卜赛人应该是亚洲人种。

18世纪以前,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埃及人,吉卜赛人自己的传说也如此。据说在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奴隶主统治者为镇压基督教、处死耶稣,命令埃及的一位铁匠打制钉十字架的钉子,埃及铁匠不愿做,从而受到罗马统治者的惩罚,被赶出埃及。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和同情耶稣的埃及穷人也跟着这位铁匠离开埃及而流落在世界各地,这些人就形成了最初的吉卜赛人。

18世纪时,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吉卜赛人并不属于埃及人种,而是印度人种,是10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迫逃离的印度人的后裔。欧洲的一些学者根据吉卜赛人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毛发肤色等做此推断。例如,在印度东北部,自古以来生活着一个叫作杜姆的低种姓,他们世代以做清道夫、刽子手、为人算命、看手相、编草席、卖艺、打铁和偷窃为生,其生活方式与吉卜赛人极为相似。又如,近东的吉卜赛人自称“佐托”(或“旨托”),与印度旁遮普邦的“枷托”的名称相近;德国的吉卜赛人自称“辛德”,与印度河流域的辛迪族名称相近;托乌尔斯丹的吉卜赛人自称“莫尔丹尼”,与印度河流域的其尔丹族名称相近,等等。这些为吉卜赛人是印度人后裔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油画《好运》《好运》,又称为《占卜》、《女算命者》,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意大利米开朗琪罗·达·卡拉瓦乔作。表现吉卜赛女郎为一个青年看手相。

吉卜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卜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而且这种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卜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这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流浪于欧洲各地的吉卜赛人面对现实的挑战,他们开始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类型的吉卜赛组织陆续出现,他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要求所在国承认其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1994年5月,第一届欧洲联盟吉卜赛人大会在西班牙召开。来自25个国家的250名代表一致呼吁西欧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使吉卜赛人摆脱欧洲贱民的地位,会议还要求欧洲联盟国家明确立法,把吉卜赛人作为一个民族来公正地加以对待。

世界在飞速地发展着,但是这一切仿佛和吉卜赛人关系不大。他们在种种强大的敌视和排斥下,继续遭受着被迫害甚至被同化的危险,但是,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变化,吉卜赛人的自由天性和流浪精神历久弥坚。

人间蒸发的奇迹

吴哥古城探秘次偶然的生物考察,让世人发现了隐藏于密林中几百年的吴哥古城,精美绝伦的建筑和宏伟的布局堪称世界奇迹,这样一座一古城为什么湮没在森林中几百年?建立它的民族又为何弃它而去?发现吴哥城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带着他的考察小组深入中南半岛的高棉地区采集珍稀蝴蝶的标本。在一行土著居民的带领下,他们逐渐深入茂密的森林之中,在一连几日的搜寻后,他们仍然一无所获,反而陷入这幽深灰暗的森林中无法脱身。沮丧的他们正要打道回府之际,突然,眼前的道路峰回路转,一片宽敞的空地仿佛就在前方,墨奥特一行人奔向前去,眼前出现的一切让他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就在他们的正前方,呈现的是一座雄伟的古城。这城便是著名的吴哥古城,是公元9~15世纪时高棉王朝的都城,建于12世纪前半叶高棉王朝全盛时期。

吴哥古城有1040米长,820米宽,平面呈回字形,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门两侧有七头龙的石雕,七头龙石雕旁是54尊大力神,54个妖魔各抓住蛇身,象征一场神妖之战。城内有宫殿和几百座宝塔、寺庙等建筑。在吴哥古城中又以吴哥窟为至今保留得较完好的最主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