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事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C类自然科学专技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8:41: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事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C类自然科学专技类

中公2018事事业单位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C类自然科学专技类试读:

前言

近年来,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的制度框架。基于不同的事业单位招聘岗位对人的能力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办法,用于公开招聘事业单位新进人员。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分为综合管理类(A类)、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中小学教师类(D类)和医疗卫生类(E类)五个类别。以上五个类别笔试的公共科目均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C类)是针对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试卷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题型包括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材料作文题等,每次考试从上述题型中组合选用,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这样的“组合选用”为考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也相应地增加了考生的复习难度——需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全面且有效的复习。

基于此,我们依据近几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及真题,结合真题难度与特点,力求为考生编写一本知识覆盖广泛、讲解细致有效的综合性教材。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分篇精讲,逐个击破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所涉及的材料往往与自然科学相关,专业性较强,不仅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量,而且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并理解大量文字和作答相应问题,因此复习难度较大。编写本书时,我们把整张试卷拆解开来,并根据大纲和真题,将各个题型设置为独立的模块,分篇叙述,分别讲解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和材料作文题,以题型讲解和作答技巧为全书的纲领,体例鲜明,层层深入,力求让考生领会各类题型的特点,进行专项复习,查漏补缺。与此同时,为丰富考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本书在部分篇章内设置了知识储备板块,希望考生可以根据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解相关知识。详解方法,层层深入

本书针对真题中不同题型的特点,深入分析其考查题目的内部规律,总结命题趋势,整理出作答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以期帮助考生获得解题思维,提高作答能力。在技巧的讲解中,我们采取理论结合示例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理论结合实际,避免乏味空洞,使内容便于理解与接受,同时也提高了解题技巧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学练结合,融会贯通

本书在题型分类精讲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例题精解”与“强化训练”模块。其中,例题精解部分主要针对不同的题目进行了思路点拨,为考生提供相应的作答思路,帮助考生将解题技巧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使考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板”。在此之后,考生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实战能力。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7年11月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情分析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大纲指出,综合应用能力(C类)是针对事业单位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纲规定,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试卷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题型包括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材料作文题等,每次考试从上述题型中组合选用。

为帮助考生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深入且细致地分析了近几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及真题,得出该考试的特点,并针对考试特点为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备考指南。考试特点分析一、题型分析

依据大纲,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四种题型:

科技文献阅读题,指通过阅读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其中的事实、观点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题目。

论证评价题,指运用逻辑方法,对给定资料中包含的现象、问题、观点等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题目。

科技实务题,是考查自然科学专技人员实际工作的题目,或者要求进行实务文本写作,或者给出材料,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者提出解决方法。

材料作文题,是根据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题,要求撰写一篇议论文的题目。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根据大纲规定,综合应用能力(C类)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一)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四种作答能力的基础,因为在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经常会为考生提供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准确掌握考试所要考查的方向。可以说,阅读理解是进一步作答的前提,如果考生对材料理解不深不透,很难进行正确的作答。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能够“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即能够对材料中,尤其是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进行明确的把握。这需要考生做到以下两点:

1.看得懂“看得懂”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并可以准确把握材料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通过阅读,考生需要了解材料的主旨,理解题干的考点等。自然科学类材料不同于一般材料,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阅读难度大,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这就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例如,2017年6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的科技文献阅读题,涉及的内容是距今7亿年前的“雪球事件”并具体阐述了雪球事件形成的因果等,理论性较强。

2.看得准“看得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之处,如材料主旨、隐含的观点、问题的本质以及命题人的意图等。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中的题目,一般都来源于材料,考生需要通过分析与加工材料来获得答案。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抓住材料的关键问题,由点到面,准确作答。(二)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由于自然科学是一门重逻辑的学科,所以在相关题目的作答中,考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中,侧重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型主要是论证评价题。要顺利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正确领会,找准方向

正确领会是指考生能够正确地领会题意,知道命题者考查的方向与意图,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正确作答指引方向。如2017年6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的论证评价题,要求考生“阅读给定材料,指出其中存在的4处论证错误并分别说明理由。请在答题卡上按序号分条作答,每一条先将论证错误写在‘A’处(不超过75字),再将相应理由写在‘B’处(不超过50字)”。这一题干要求为考生限定了论证问题的个数以及相应的字数,这样的字数限制也对考生归纳总结答案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作答时,考生需要从材料入手,仔细分析论题的各个症结所在,并将其简洁、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逻辑准确,思路清晰

考生作答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只有逻辑推理过程中论点准确、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才能确保最后的答案不会出现偏差。(三)数据加工能力

在自然科学活动中,数据加工整理过程是整个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中,侧重考查数据加工能力的题型主要是科技实务题。在进行数据加工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找得到

科技实务题材料中具有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些对做题有用,而有些对于做题来说可有可无,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对解答题目有用的数据,排除无用数据的干扰。如2015年5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的科技实务题,要求考生根据2011—2012年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分析2012年全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同比变化情况,并对下一步污染治理的重点提出简要的意见和建议。这对考生的读表能力要求较高,即能够找得到有用信息。

2.用得上

收集起来的数据并不是直接能够运用的,还需要考生对数据进行更深一步的整理加工,得出结论,才能更好地为解题服务。(四)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文字工作能力的体现。考试通过对考生文字能力的考查,测评考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工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以主观题为主,文字是展现思路、答案的重要载体,考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将正确的观点展现出来。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需要考生做到以下三点:

1.语言流畅

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要恰当地使用连接词,保证逻辑严谨、语句通畅。这样既保证了全文的美观,又显得整体逻辑清晰。

2.简洁明了

科学工作需要文字清晰明了,因此考生在作答自然科技类题目时也不需要书写长篇大论。考生应当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的字数,使答案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会显得繁琐。

3.用语规范

用语规范有两个层面上的要求:一是要使用书面语,避免出现口头语、网络用语等非书面语的表述方式;二是使用科技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惯用语,表现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考指南

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立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特点,结合大纲要求,为考生总结了以下备考策略:

1.透析真题,了解考情

要想收获良好的复习效果,考生首先要了解考情,如通过考试大纲来明确考试范围,把握考试方向,再通过真题来了解其考查特点和命题难度等。在此基础上,考生需要通过作答真题、模拟考场来检验自身基础水平,并对照参考答案分析自己的作答思路是否偏离,同时了解自己的自然科学类知识的储备量等。考生可以通过2018中公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汇编详解·综合应用能力(C类)》来获取更多真题,该试卷配有详细的参考答案,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情、完成备考前的自测。

2.结合实际,制订计划

考生在备考前,需要制订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复习计划,以达到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备考的目的。在制订计划时,考生需要考虑自身工作学习的紧张程度以及生活状况,结合前一环节的检测效果,明确复习目标,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与进度,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同时也要劳逸结合,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例如,考生可以根据综合应用能力(C类)中的不同题型进行分类复习,逐个击破作答难点,夯实基础,同时利用“例题精解”与“强化训练”板块来进一步培养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与作答模式。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类知识的储备问题,考生也应当有意识地收集自然科学领域热点,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3.学练结合,注重技巧

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材料篇幅长,题型多样、难度较大,仅通过临场发挥无法获得理想分数。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准确并快速地完成试卷作答,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这就意味着,考生需要在学习本书中讲解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技巧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努力做到举一反三。2018中公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笔试全真题库·综合应用能力(C类)》和2018中公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考前冲刺预测试卷·综合应用能力(C类)》为考生提供了大量的习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考前实战模拟。第一篇科技文献阅读题第一章题型综述第一节 题型概述一、大纲要求

科技文献阅读题实际上是材料阅读题的一种,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应试人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够把握自然科学文献中的数据、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所谓科技文献阅读,即阅读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献。科技文献阅读题与材料阅读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材料属于科技文献,尤其是自然科学文献。与一般的文献相比,自然科学文献具有专业性强、数据资料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鉴于此,考生在有效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之前,最好对相关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本篇第二章对科技知识作了简要介绍,考生可以参考复习。

所谓科技文献阅读,即阅读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献。科技文献阅读题与材料阅读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材料属于科技文献,尤其是自然科学文献。与一般的文献相比,自然科学文献具有专业性强、数据资料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鉴于此,考生在有效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之前,最好对相关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本篇第二章对科技知识作了简要介绍,考生可以参考复习。

作答科技文献阅读题,需要考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理解能力。包括捕捉、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等。

二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包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分析概括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等。

三是评价与鉴赏能力。包括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准确性的品味能力;初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鉴赏进而对文章进行分析,运用分析结果得出自己对于文章的评价的能力;领会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等。二、命题特点(一)材料篇幅长

科技文献阅读题,顾名思义,即材料为科技文献的阅读题。这类题目的材料篇幅一般较长,通常在1500~3000字之间,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信、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展现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这些材料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这个主题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一般具有信息密集、知识量大等特点。【示例】(2016年5月真题)

相比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石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第一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2+2+2+3+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Fe、Ca、Al和硅氧四4-4面体(〔SiO〕)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移、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丫,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最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面,相互溶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最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距今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填充。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最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分析】

由上述示例可知,科技文献阅读题的材料很长。鉴于此,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阅读全文,并抓住重点,找到答题思路。为帮助考生快速捕捉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点,我们将在本章详细讲解快速阅读的方法,为考生答题助力。(二)专业性较强

科技文献阅读题的材料,一般专业性和时代感较强,涉及大量专业性研究和新兴词汇,增加了考生的理解难度。【示例】(2016年10月真题)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角形蜂巢晶格的平面二维碳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曾经,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热力学膨胀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石墨烯不过是一种假设性结构。受此理论影响,科学家们对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独立存在的石墨烯持悲观态度。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他们发现了一种得到石墨薄片的简单方法——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最后就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即石墨烯。【分析】

尽管材料内容较为专业,但一般来讲,科技文献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对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答案大多隐藏在材料当中,考生需认真阅读材料,仔细审题,带着问题去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点,从而顺利得出答案。(三)题型多变

从近几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来看,科技文献阅读题的考查题型经常变化,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填图题、辨析题、简述题、摘要写作题等都出现过。【示例】

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写出正确选项的字母。

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请写出正确选项的字母。

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写出正确选项的字母。

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匹配题:提出选项中与下列药物一一对应的作用机理,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填图题:根据文章,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位置填补“雪球事件”形成的因果链示意图的缺项,其中①③均不超过15字,②④均不超过10字。

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150字。

简述题: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

摘要写作题: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250字。【分析】

题型的多变也对考生的备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应兼顾各种题型。本书也将针对这些题型作出细致讲解。第二节 阅读技巧

阅读科技文献材料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略读法、快读法、精读法、寻读法与研读法。一、略读法

略读法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旨在短时间内浏览全文并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使用视频讲解略读法时,数据、诗词、人名、地名、动植物名、书名号内、专有名词、解释说明的句子等都可以略过,甚至一些简单的例子也可以跳过。

略读法小技巧:在一般情况下,文段的首句或尾句可能出现此段的中心思想,考生应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略读时虽然可以略过一些数据,但要抓住数据所支撑的观点。【示例】

超级细菌其实并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泛耐药绿脓杆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MRSA现在极其常见,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的感染。青霉素的发现和提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有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挽救了无数生命,时至今日,抗生素仍然是医生治疗感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它的对手产生了耐药性。当年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时,用来对付的正是这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随着抗生素的普及,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出现抵抗力,产生青霉素酶以降低青霉素的药力。MRSA的耐药性发展非常迅速,在1959年西方科学家用一种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杀死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仅隔两年,在英国就出现了MRSA。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MRSA已经成为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被证实对MRSA还有效的只有万古霉素。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快读法

快读法,即快速浏览的方法,主要针对案例型材料,不具有普适性。

案例具有提出问题、提出对策等作用,正面案例体现对策,反面案例体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案例型材料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两类:简例和详例。(1)简例,即用一两句话说明一个例子,一种是已经有总结性的观点,案例仅作为补充,因此使用快读法时该例子可以跳过,只划出总结性观点即可;另一种是没有任何总结性的语句,需要从简单的案例中提炼出相应的信息,需要考生在快读时对案例中的关键词或短语进行勾画,有时需要作出批注。(2)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文字较多,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由于详例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因此,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比较典型。通常详例中会根据问题提出方案举措,并阐明结果,给人以启发。由于详例中可能隐含观点和叙述重点,因此考生在快读时不应将其跳过。【示例】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采用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地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如故。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西班牙的研究者曾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三、精读法

精读,即仔细阅读每句话,理解分析其含义,弄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

精读法主要针对理论性资料,是对客观事物和实践地抽象概括,可以是知识、定理、规律,可以是原则、方法、概念、论断,也可以是言论、思想观点,其表现为论述性的语句。

精读的内容包括:介绍方针政策的内容、引述的定律、引述的言论、法律条文、介绍的名词和定义等。【示例】

在希伯来语中,死海又被称为“盐海”,它位于西亚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一个内陆盐湖。死海的湖面海拔在海平面以下42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湖泊,湖畔的陆地则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地表,死海也因此被人们称作“世界的肚脐”。从地质上来看,死海位于东非大裂谷北部延伸区域,地壳在这里下陷形成了约旦裂谷,约旦河从北往南注入死海。关于死海低海拔的成因,学界有两种假说:较老的一种假说认为,死海位于裂谷带,是红海裂谷或东非大裂谷的延伸部分;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假说则认为,死海盆地是死海断层在这里形成的地壳下沉塌陷。四、寻读法与研读法

寻读法,顾名思义,即通过目光扫视,迅速定位所期望得到的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寻读法一般适用于带着问题阅读文段内容,通过问题的关键字来定位文段的关键句,以达到节约时间、明确方向的目的。

研读法,又称细读法,是指在阅读期间仔细研究材料内容,不仅要掌握其梗概,还要清楚了解和理解材料涉及的细节内容。

在略读或快读完文章后,考生可基本确定题目所述内容的大概范围,之后用寻读法迅速锁定相关的内容或句子。此时,配合精读的方法,回过来分别仔细研读这些句子,直到读懂为止,特别是对关键词、关键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然后,回到题目中去读选项,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答案很快就会选出来,因为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从而避免了考生凭印象或自己的经验去想当然地答题。此外,研读时,还要通过推理和判断,弄清文章字里行间的暗含之意。

在考试中,以上四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在不同的地方。通过略读或快读,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结构安排和主要信息及中心思想,利用精读我们可以针对考题中的某些信息或难点作具体细致的解析,而寻读和研读则在解题的过程中起着定位和深度理解的作用。

总之,由于时间限制,考试中使用的阅读方法与我们平时阅读文章的方法有所区别。如果方法得当,做题思路清晰,不仅答题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即便文中某些地方没读到或没读懂也影响不大。第三节 解题技巧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中的科技文献阅读题题型主要分为客观类试题和主观类试题。其中,客观类试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匹配题,主观类试题主要包括简述题和摘要写作题,此外,还有兼具主客观类试题特点的填图题和辨析题。因科技文献阅读题题型多变,考查内容也有所区别。下视频讲解面我们对各个题型逐一进行分析,方便考生备考。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科技文献阅读题中的选择题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一般在题干中会明确指出本题需要考生选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一般来讲,作答选择题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略读或快读材料,读的过程中标注可判断文意的关键词,并借此快速了解材料内容。

第二步,精读题干,确定选项的关键词,用寻读法找到关键词在材料的大概范围。

第三步,精读已确定范围的材料,着重注意第一步标注的关键词,进一步了解文意。

第四步,对比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材料原意,判断是否入选。

在实际作答中,考生多对如何确定材料关键词和如何最后进行对比分析有困惑,我们现对此进行重点讲解。

1.确定材料关键词(1)找主题段和主题句的关键词

①找转折词。通常转折词后面的句子是文段重点,也可能是文段的中心。

②找结论词。结论词后面的话往往是文段或全文的中心。如果结论词在句尾,所在的句子往往就是文段中心、重点;如果结论词出现在中间,开头所引导的句子不一定是中心句;如果结论词出现在开头,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中心句。

③找递进词。递进词后面的话往往是文段的重点。通常情况下,递进词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重点。

④找观点词。通常情况下,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文段的重点。(2)找时间数字

一般来说,出现时间概念的文章或段落通常和时间顺序有关,作者会用不同的时间点串出一条时间线索。(3)找人名、地名、研究成果名称和专有名词等

人名、地名、研究成果名称和专有名词等在文章中有利于信息索引和定位,此类信息多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列举主体

有的材料为了说明某些理论和观点,会列举大段文字,考生可将列举的主体画出,作为叙述的标记。(5)新概念和局部核心概念

新概念指当考生读到材料的某个位置时,发现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概念,此类信息会引出新的讨论或叙述。(6)重要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信息之间所产生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这样可以避免丢失信息之间的关联信息。

注意事项:此处列举的关键词并非穷尽式列举,考生针对不同的内容应灵活标注,一切可快速确定文意的关键词皆可在最初略读或快读时标出。

2.对比分析的方法(1)对比分析语言的分寸或程度

文段中的词语有一些是限定了时间先后或时间范围的,如:目前、有时、将会、在……时、当……时、到……为止等。

有些词语限定了范围大小和数量的多少,如:一些、有些、几乎、全部、全不、全都、所有、普遍、绝大多数、除……之外等。

有些词语表示程度的深浅和质量的好坏,如:更、更加、尤其、最等。

有些词语表示推测或肯定,如:也许、或许、可能、大概、大约、已经、不一定、不可能、一定、必定等。

对于这类带有表示分寸或程度的词语,考生应格外注意,当选项中出现时,考生应对比分析其与材料的差异程度,加以判断。【示例1】

选项: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原文: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示例2】

选项: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分析】

以上示例是将语言分寸或程度不同的词语进行混用,改变了句子原意。(2)对比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总分(属种)关系、相反(相对)关系等。

当选项中出现几个概念时,考生应予以注意,严格以原文为判断依据,避免张冠李戴,弄错对象。【示例1】

选项:核辐射,又被称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核辐射是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

原文: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示例2】

选项: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原文: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为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分析】

以上两个示例都是由于没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分析,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3)对比分析判断的性质

判断类题目主要测试考生根据所读文章的字面意思判断作者暗指或隐含的意思。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直接陈述的观点或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判断通常可分为已然判断和未然判断。已然判断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陈述既定的事实。未然判断是对未来的推测,又分为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其中,必然判断表示一定会发生的判断,或然判断是不一定会发生的判断。【示例1】

选项:运用精细加工理论,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人们制造出了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原文:高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分析】

以上示例将未然判断变成了已然判断。【示例2】

选项: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

原文: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千米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点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分析】

以上示例将或然判断变成了必然判断,导致判断错误。(4)对比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子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主体客体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等。

这些逻辑关系一旦在较为复杂的文中出现,分析起来就比较困难,有些选项把因果倒置、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混淆、条件和结果倒置、主体客体颠倒。此类试题属于选择题中较难的一种,面对此类试题,考生应使用研读法反复阅读材料,不可仅在略读或快读后便得出答案。【示例1】

选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原文: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分析】

上面的示例将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气候变暖是“滑雪运动”“台风袭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示例2】

材料

因为地球的引力,自由落体状态下的重物总是往下落,因此地球上的固态水、液态水是不会自己跑出地球的。但是,水会因蒸发、植物蒸腾或冰雪升华成为水汽而进入大气。而水汽的密度比空气密度低,在静止空气中有上浮的趋势,那么,水汽是否会一直浮升而逃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一下大气的分层结构。

大气低层,也就是对流层,是绝大部分水汽集中的地方,90%的大气水汽都集中在对流层内。

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千米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为中间层,水在这里只有少量以冰晶形式存在。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为暖层,又称电离层。在电离层中,即使有水,也会被电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不可能存在水分子。

暖层顶以上称为外层,也叫磁力层,又称逃逸层。这里的温度很高,大气极其稀薄,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它是大气圈的最外层,没有明显的上界,与星际空间相连。由于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作用较小,一些高速运动的大气质点可因此脱离大气圈,逸散到星际空间去。

这些层级,犹如重重关卡,在这样的结构中,水汽是不会因浮力而逃出地球的。水汽可以溶解于空气,混为一体,水分子与其他空气分子结合在一起,不会因为比重的不同而上升。另外,在大气层中,存在温度很低的区域,水分子会凝结成液态水、甚至凝华为固态水,并相互合并成水滴、冰晶,当水滴、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掉落下来。最后,大气层有逆温层存在,平流层和热层都是上层温度高而下层温度低,温度低的下层空气密度更高,不可能靠浮力运动到密度低的上层。即使存在逃脱这层层关卡,跑到电离层的水分子,也会被分解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的质量比水分子更小,所以即使少许漏网的水分子没有被分解,也不会上浮到电离层以上。

水分子不能借助浮力逃逸,那么通过分子扩散运动是否有可能进入太空呢?在一定高度,确实存在着可逃离地球的逃逸速度。如果水分子向外的分子扩散运动速度超过了该高度的地球逃逸速度,水分子就可以逃逸入太空。

在近地面,地球逃逸速度要求很高,所有气体成分都不可能靠分子热运动逃离地球,而在大气外层下部,因为引力减弱且温度很高,逃逸速度下降而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氢(原子或离子)和氦气已经可以逃出大气层而进入太空,只是分子量较大的氧气、水汽、二氧化碳、氮气仍然逃逸不出去。

再往上到10000千米高空,地球逃逸速度降低到7千米/秒,温度最高可达3000℃,理论上几乎所有大气成分都是可以逃出地球的。但是,在2000千米以上高度,是完全电离的磁力层,空气分子实际都不存在了,重原子也不存在,只剩下氢、氦两种原子。所以除了氢和氦,不存在空气逃逸地球的问题。通过分子扩散运动,水分子根本到不了逃逸层。水分子只存在于电离层之下,被电离层分解而越不过电离层。

于是,下一个问题也来了:进入电离层的水分子会被电离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氢离子很轻,是可以穿透电离层进入逃逸层并进一步逃逸到星际空间的。地球内部的水分子虽然不能直接逃出地球,但是否会通过电离、损失氢离子的方式而减少呢?

据估算,地球每秒钟逃逸损失的氢有3千克,氦则有50克。不过,尽管地球上的氢在逃逸,但在几十亿年的地球史上,水却没怎么减少。一方面,在氢逃逸出地球的同时,太阳风、陨石也在不断给地球补充氢,使氢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尽管水分解的氢逃逸了,但剩下来的氧却可以跟氨、硫化氢、甲烷等反应,生成氮、硫酸、二氧化碳和水。正是氢逃逸、氧留存,使地球上的氧气逐渐增多,并氧化其他物质生成水,这样的机制使以水蒸气、氢、氦、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为主的地球原始大气,逐渐变成以氮、氧、二氧化碳为主的地球现代大气,并形成了海洋,才有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机勃勃的地球。

不过,现在地球上大气中的氢已经很少。如果氢主要依靠水分子自然电离和人为电解来提供,而氧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水的数量抵不上电离、电解的水,那地球上的水就会因为氢的流失而损失一部分。

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关于本文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大气成分都是可以逃出地球的

B.氢和氦可以逃逸地球

C.氢分子主要依靠水分子自然电离来提供

D.通过分子扩散运动,在一定高度,水确实可逃离地球【参考答案】【答案】ACD。解析:通过“理论上几乎所有大气成分都是可以逃出地球的。但是,在2000千米以上高度,是完全电离的磁力层,空气分子实际都不存在了……”可知A项错误。通过“所以除了氢和氦,不存在空气逃逸地球的问题”可知氢和氦可以逃逸地球,B项正确。“如果氢主要依靠水分子自然电离和人为电解来提供,而氧与……”,其仅为假设,C项错误。“通过分子扩散运动,水分子根本到不了逃逸层”,即不可能逃离地球,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CD。【示例3】

材料

美国基因学专家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证明,刚出生的婴儿,其体表和体内是无菌的,但在出生后几个小时,随着吃奶、喝水等,一些细菌便乘机进入体内“安家落户”。此后,“移民”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国”。最初的“殖民战争”决定了每个人体内细菌的类型,有的是“常住居民”,有的则属于“流动人口”。细菌也有自己的“语言”,喜欢群居,一般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既交友也树敌。如果将人体内的细菌逐个头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2周还多,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2.04千克细菌。

别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其实大部分细菌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研究发现,每个人所携带的细菌种类各有不同,被视为人体虚拟器官,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正常的菌群。比如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用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合成我们所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等,比如氨基酸。

人体的皮肤实际上也是一个细菌“动物园”,大约生活着250种细菌。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大约3/4的细菌与别人皮肤表面的细菌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皮肤上的细菌也有着显著的差别。它们大多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有五个细菌最多的角落,分别是口腔、鼻腔、腋窝、外阴、肠道。人的口腔是细菌难得的沃土,美味的食物残渣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也为有害菌群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不小心,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疼痛等扰得人不得安宁。每天早晨我们所刷掉的牙垢就由600种细菌组成,俨然就是一个团结紧密的“社区”。常见的肺炎球菌则寄居在人的呼吸道里,在外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细菌与人体相安无事;当受凉、过度疲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创伤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平衡便会被打破,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就特别容易复发。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可能反而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I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概率反而很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首次证明,肠道内的细菌会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和行为举止,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不少常见肠胃疾病往往伴随着情绪焦虑和抑郁。

1.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都与细菌结下不解之缘。细菌不仅生活在我们周围环境,还在我们体内蛰居、繁殖

B.科学家研究发现,寄居在人体的细菌,有的对人体有害,有的则对人体有益,如乳酸杆菌等

C.人刚一出生,人体内便会带有多种不同的细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细菌也会越来越多

D.每个人体内的细菌类型往往是不同的,且细菌一般喜欢群居,常常是同一种细菌聚集在一起

2.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人体中的细菌大多数是红脸英雄,被看作是人体的虚拟器官,有益细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B.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对人体的贡献有两种:一是帮助消化,二是产生人体自身细胞不能产生的酶

C.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更早地接触到带有细菌的物质,反而对人体健康有益,减少患某些疾病的概率

D.人体皮肤上也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细菌中的大部分对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使自身显示出独特气味【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依据原文第一段“刚出生的婴儿……一些细菌便乘机进人体内‘安家落户’”可得出判断,人在刚一出生时,体内是不带有细菌的。故本题答案为C。

2.【答案】ACD。解析:依据原文第二段中“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比如氨基酸”可知,贡献二是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合成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等。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故本题答案为ACD。【示例4】

材料

构想未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对于记忆来说,海马是大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海马部位受损的患者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构建未来的详细图景,他们的思维似乎被静止地定在了现在。而我们其他人的意识则不断地在时空中来回移动,我们的思维可能一时会想起昨天夫妇间的谈话,下一刻却突然飘移到今晚的晚餐计划。

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特殊的区域——杏核体和rACC,掌控着我们的“乐观神经”,我们的积极心态都来源于此。

但大脑的时间旅行并不以随机方式进行,它往往涉及某种特定类型的想法。我们想象我们的孩子如何过得更好,我们想象如何获得一个好工作,如何攒到足够的钱买套像样的房子,如何找到完美的爱情,我们想象我们的球队会赢得一场关键性的比赛,我们想象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想象自己如何在牌桌上连连获胜。当然,我们也会想象如果失去亲人怎么办,工作失败怎么办,我们还会想象是否会死在一场可怕的飞机坠毁事件中。但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花在想象乐观未来的心思要比花在想象不幸后果上的心思多得多。当我们想象失败和不幸时,我们往往还会将重点放在如何避免之上。

夏洛特在几年前与杰出神经学家伊丽莎白·费尔普斯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导我们乐观地想象未来的是前额叶皮质与大脑深处皮质下区域沟通的结果。前额叶皮质是人类大脑中最近进化的部分,人类大脑这一部分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都要发达得多,是人类大脑拥有许多复杂功能的关键,如语言能力和目标设定能力等。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记录志愿者想象未来特定事件时的大脑活动,包括高兴的事(如某个重要的日子或赢了一大笔钱),或不愉快的事(如丢失钱包或恋爱关系结束),根据志愿者们的叙述,对高兴之事的想象图景显然比不愉快事情的想象图景来得更丰富更生动。

这一结果与对大脑另外两个关键区域的观察结果相符合,一个是大脑的杏核体,也叫脑扁桃体,是大脑深处处理情绪的一个小结构,另一个是前扣带回皮质喙部(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rACC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员,调动和强化大脑中的乐观情绪,越是乐观的人在想象未来时,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这两个大脑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这一发现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两个区域——杏核体和rACC,是抑郁症患者大脑内活动异常的地方。健康的人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往好的方面想,而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却往往偏向于悲观,他们的预期比实际情况更糟,而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却相对比较接近现实,他们看到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大脑神经机制中没有这么一种偏离现实的乐观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脑都会出现轻度抑郁。

1.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比周围的同事都更成功,这种能力完全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