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自我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23:06:44

点击下载

作者:赵晓威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病毒性肝炎自我调养

病毒性肝炎自我调养试读:

前言

目前中西医对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其诊断学、治疗学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疾病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但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调养康复的一系列过程中,尚有很多问题,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协助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因此,提高全社会人群的健康防病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另外,患了疾病并不可怕,除了科学合理地用药外,生活中的自我调养保健也不容忽视。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组织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并热心于大众科普宣教活动的医学专家编写《常见病自我调养丛书》,目的就是让患者了解、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指导患者怎样通过自我调养和自我保健,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及并发症,如怎样安排饮食、怎样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体育锻炼、怎样掌握和应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怎样进行心理康复、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疾病、用何种情绪去感染患者以利健康、怎样识别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症状和急症等,从而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在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单一地、被动地接受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预防和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本套丛书从调养康复的角度出发,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疾病的早期发现、基本知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疾病的预防和药物治疗、辅助检查报告等几方面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另外,还重点介绍疾病的自我调养方法,向患者介绍怎样制订合理可行的调养康复计划,包括如何观察病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饮食调理、如何生活调节、如何调养情绪等。编写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尽量避免纯学术性文字描述,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读性,适宜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对患者及其家属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套丛书共有12个分册,即《冠心病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培利主编)、《抑郁症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虹婕、崔玲主编)、《病毒性肝炎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赵晓威主编)、《肾炎、肾衰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昱主编)、《前列腺疾病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郭军主编)、《颈椎病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肖京主编)、《肥胖症自我调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艳玲主编)、《老年痴呆自我调养》(北京宣武中医院郭燕主编)、《高血压病自我调养》(北京宣武中医院田颖欣主编)、《糖尿病自我调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娄锡恩主编)、《中风自我调养》(北京宣武中医院张宇、孟盠生主编)、《慢性胃炎自我调养》(北京宣武中医院刘永主编)。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张昱 娄锡恩第一章 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诊治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肝的认识

一、肝的形态和位置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正常肝脏外观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脏重量一般约1200~1600g,占体重的2%~3%。我国成年人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40~1/50。在胎儿和新生儿时,肝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

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分左、右二叶,右叶大,左叶小(部分在腹腔左上部)。左右径(长)约25cm,前后径(宽)约15cm,上下径(厚)约6cm。肝上界在右侧第5—6肋间。肝的下面有一肝门,是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肝胆管,以及淋巴管、神经出入口,在肝下面右侧有一个胆囊。肝脏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缘,正常时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和剑突下摸到。成人如果在右肋缘下触及肝脏,则为病理性肝肿大。

肝的邻近脏器:肝左叶上面膈邻近心包和心脏,右叶上面膈邻近右胸膜腔和右肺。右叶后缘内侧邻近食管,左叶下面接触胃前壁,方叶下接触幽门,右叶下面前边接触结肠右曲,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

肝脏被许多条韧带固定于腹腔内,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肝脏的血液供应3/4来自门静脉,1/4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的终支在肝内扩大为静脉窦,它是肝小叶内血液流通的管道。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二、肝的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体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一)代谢功能

1.糖代谢 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当机体需要,如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2.蛋白质代谢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是人体白蛋白惟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白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作用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作用,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氨可以升高。

3.脂肪代谢 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再转变为体脂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4.维生素代谢 许多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K的合成与储存均和肝脏密切相关。肝脏可贮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A都贮存在肝内。

5.激素代谢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含量,多余的经肝脏处理失去活性。慢性肝病时,可能出现雌激素灭活障碍,醛固醇和抗利尿激素灭活障碍,出现肝掌、毛细血管扩张等临床表现。(二)胆汁生成和排泄

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也在肝脏进行。(三)解毒作用

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肝脏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毒:

1.化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分解、结合和脱氧作用。

2.分泌作用 一些重金属如汞,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可随胆汁分泌排出。

3.蓄积作用。

4.吞噬作用 肝脏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排出休外。(四)免疫功能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大量的枯否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门静脉血中99%的细菌经过肝静脉窦时被吞噬。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五)凝血功能

人体内有12种凝血因子,其中4种都是在肝内合成的。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倾向。临床上有些肝硬化患者常因肝功能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六)其他

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第二节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也是一个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的特性。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还有主藏魂、司生殖的作用。与胆相表里。(一)主疏泄

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表现如下:

1.肝主疏泄 肝的疏泄正常,则气血条达,使各脏腑活动正常进行。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瘀。

2.舒畅情志 如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平和,肝脏功能协调,五志安和,就能保持正常的情志;肝脏疏泄失调时,就会出现上述精神情志的异常,如肝气亢奋,则见失眠多梦、头痛头胀、目眩头晕等;而情志郁怒,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出现肝气淤结,气机不调等病变。

3.健运脾胃 肝失疏泄,胆汁分泌受阻,则影响脾胃消化机能,除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等肝气抑郁症状外,还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如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症状,即“肝胃不和”、“肝脾不和”。

4.通利三焦 肝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之功效。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利,以致血液不行,导致水肿、腹水等症状。(二)主藏血

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的血液贮存于肝;当人活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脏就将贮藏的血液排出,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血不足,肝不藏血,就会出现易倦乏力,不耐劳累,双目干涩,视物昏花,以及呕血、便血、鼻出血等症状。(三)主筋华爪

筋膜,指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指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影响到筋、爪。肝血充盛,筋膜营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如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筋弱无力,爪甲软而薄,枯而色灰。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四)开窍于目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五)与胆相表里

肝的疏泄功能可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循常道而行;反之,则可造成上逆或外溢,形成病变,如出现口苦、黄疸等。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肝脏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以肝细胞变性、炎症及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目前临床上至少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分别简称为HAV、HBV、HCV、HDV、HEV)导致的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及肝功能损害等,有些病人可有黄疸,可见巩膜及身体黄染;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等项肝功能指标异常。

从病原学上可把病毒性肝炎分成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简称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临床上可分为:①急性肝炎;②慢性肝炎;③重症肝炎;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肝硬化。

甲型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乙型、丙型、丁性肝炎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染,一般都能治愈,很少转为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乙肝、丙肝和丁肝预后较差,有可能逐渐演变成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其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

一、临床诊断(一)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 ①急性无黄疸型;②急性黄疸型。

2.慢性肝炎 ①轻度;②中度;③重度。

3.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型肝炎;②亚急性重型肝炎;③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二)临床表现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1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

1.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 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 ferase,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 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疸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 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便溏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2.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便溏、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能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C可降低。部分病例34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甲状腺炎等。

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天)。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体检有扑翼样震颤,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出血倾向明显(鼻衄、瘀斑、呕血、便血等),肝脏迅速缩小,亦出现浮肿、腹水及肾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血糖下降;血氨升高;血清胆红素上升,ALT升高,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ALT可迅速下降,形成“酶胆分离”现象。尿常规可查见蛋白及管型,尿胆红素强阳性。(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升达>171.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肝脏缩小或无明显缩小。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经救治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ALT明显升高,或ALT下降与胆红素升高呈“酶疸分离”;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下降;胆固醇酯及胆碱酯酶明显降低。(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4.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起病及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胆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较轻而黄疸重且持久,有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肝脏肿大,大便色浅,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5-核苷酸酶等梗阻指标升高。ALT多为中度升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三)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1.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1)流行病学史 如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2)症状 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3)体征 指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4)化验 主要指血清ALT升高。

5)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凡单项血清ALT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2)、3)、4)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做出相应诊断。

慢性肝炎依据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1-1。

有条件开展CHE检测的单位,可参考本项指标。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参考:(1)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2)中度:B超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3)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2)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3)慢性重型肝炎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④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1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1)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连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2)肝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征。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肝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二、病原学诊断(一)病原学分型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至少有五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二)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1.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 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检测抗-HAV IgM阳性时,判断HAV重叠感染应慎重,须排除类风湿因子(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2~3周约8%~20%接种者可产生抗-HAV IgM,应注意鉴别。

2.乙型肝炎 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③血清抗-HBc 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1)急性乙型肝炎诊断:必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HBsAg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 IgM滴度高,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2)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3)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丙型肝炎(1)急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或肝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2)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他型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急性丁型肝炎的诊断:①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V IgM阳性,抗-HDV 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VAg及HDV RNA阳性。②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HB-sAg携带者,血清HDV RNA和(或)HDVAg阳性,或抗-HDV IgM和抗-HDV IgG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肝内HDVAg阳性。(2)慢性丁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 IgG持续高滴度,HDV RNA持续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VAg阳性。

5.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转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1:20,或斑点杂交法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 RNA阳性。目前抗-HEV IgM的检测试剂尚未标准化,仍需继续研究,但抗-HEV IgM检测可作为急性戊型肝炎诊断的参考。第四节 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范畴,但不一定黄疸必定是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出现黄疸。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似中医的“肝郁”、“胁痛”,如《内经》“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病者,两胁下痛”,但胁痛不一定是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肝脾肿大者类似中医的“癓积”,重型肝炎属于中医“急黄”、“瘟黄”范畴。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胆囊炎、胆石症等多种病症相似,应通过辨病才能正确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有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失当等,中医有“杂气”致病、伏邪致病、内外相召等几种学说,说明“杂气”入侵,邪气内伏是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基础,而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邪中生,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急性黄疸型肝炎为疫毒入侵人体,湿热疫毒之邪蕴于中焦,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为湿热疫毒之邪郁久阻滞气机,困扰脾胃,肝郁脾虚,运化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急性肝炎如失治误治则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而来,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以“湿热余邪未尽,肝郁(瘀)脾肾气血虚”为基本病理特点。重型肝炎发病急,病情险,病机为外感时邪,湿热毒盛,不得外泄,弥漫三焦,正邪交争剧烈,内扰肝胆,伤营动血,蒙蔽清窍,终致肾亏气竭血脱。由于肝炎病毒各异,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各不相同,如甲肝、戊肝极少慢性化,丙肝临床症状较轻,乙肝多转为慢性。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一、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 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 急性甲型、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和管理 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非必要时不输血或血液制品。

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保护婴儿、切断母婴传播是预防重点,对HBsAg阳性尤其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须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三)保护易感人群

1.注射甲肝活疫苗可用于甲肝预防。甲型肝炎疫苗、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剂量每斤体重0.02~0.05ml,注射时间愈早愈好,不得迟于接触后7~14天。

2.乙型肝炎(1)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2)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

二、治疗原则

1.休息 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避免过劳,以利康复。

2.饮食 急性肝炎患者食欲不振,应进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食物。若厌食呕吐者可静滴葡萄糖、维生素C,慢性肝炎患者给予高蛋白饮食。所有的肝炎患者禁止饮酒。

3.药物治疗 慢性肝炎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4.重症肝炎 阻断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采取改善肝脏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低血糖等)等综合措施,并加强支援疗法。(赵晓威 王江河)第二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第一节 基本知识

一、概念

急性病毒性肝炎(AVH)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感染的急性传染病。AVH主要由嗜肝病毒引起(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其他病毒感染偶然情况下可累及肝脏(巨细胞病毒CMV、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但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则主要转变成慢性感染。

大多数急性病毒型肝炎无症状,如果出现了症状,则上述五种肝炎的症状很相似。

急性病毒性肝炎分急性无黄疸型和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两种。病原侵入人体内引起整个肝脏实质和间质广泛变化。病理变化既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又有间质细胞增生和炎症浸润。炎症反应过程有抗原-抗体反应过于强烈造成机体的损害,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肝脏被炎症性粘连引起的肝区疼痛,以及肝脏对血清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输、弥散和排泄障碍引起黄疸发生。

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病急骤,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急性黄疸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其病因为感受时邪疫毒,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病因在于湿,若湿从热化,湿热相结则为阳黄;若湿从寒化,寒湿凝滞为阴黄;临床上阳黄居多,阴黄较少,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热重于湿型临床表现: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伴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满,口干而苦,呕吐,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湿重于热型临床表现: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中医病机为肝胆湿热,故清利湿热为主要治则。

此病多因感受湿热疫毒,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而致积热于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而渗入血液,外溢肌肤;或因寒湿中阻、脾阳不振,致使肝胆脾胃功能失调。中医治疗总以利湿、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

二、临床表现(一)急性黄疸性肝炎

病程约2~3个月,以甲型肝炎为多见。多有身黄、目黄、皮肤黄,伴肢疲乏力,胃纳减少,脘腹饱胀,恶心呕吐等。

1.黄疸前期 多有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类似感冒。继之尿色加深。本期一般有5~7日。本期体征不显著,部分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染。

2.黄疸期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1周左右达高峰。热退黄疸现,见皮肤、巩膜黄染,肝区隐痛,肝脏肿大,有叩痛或压痛,尿色进一步加深。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约2~6周。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约10%的病人脾肿大。

3.恢复期 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困、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病程平均1个月左右。(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本型大多缓慢起病,除无黄疸外,其他症状与黄疸型相似,症状较轻。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6个月内恢复健康。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偶有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三)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有轻度异常。(四)急性淤胆型

为急性黄疸型的特殊形式,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自觉症状比较轻,有胆汁淤积的表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血中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黄疸持续超过3周。预后相对较好。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清学检测

1.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 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一般发病数日可检出,黄疸期达到高峰,持续2~4个月逐渐下降乃至消失。

2.乙型肝炎 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高滴度抗-HBc 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感染:(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 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3)血清抗-HBc IgM阳性;(4)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急性乙型肝炎诊断:需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 IgM滴度高,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具备此2条中的1条者,可考虑为急性)。

3.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诊断:血清或肝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即抗-HCV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4.丁型肝炎 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可表现为HDV、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 IgM阳性,抗-HD 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Ag、HDV RNA阳性。抗-HD IgM急性感染时出现较早,持续2~20周。

5.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性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1:20或斑点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 RNA阳性。急性期IgM抗体滴度高。

6.庚型肝炎 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抗-HGV及HGV RNA阳性,或肝内HGV RNA阳性。(二)常规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检测 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见异常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0%,可能与淋巴细胞受病毒刺激发生母细胞转化有关。黄疸前期末尿胆原及尿胆红素阳性为早期诊断依据。

2.肝功能检查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于黄疸前期早期开始升高,血清胆红素在黄疸前期末开始升高。血清ALT一般在黄疸消退后一至数周恢复正常。急性黄疸型血清絮状反应和浊度反应多异常,血浆球蛋白见轻度升高,但随病情恢复而逐渐恢复。急性无黄疸型和亚临床型病例肝功能改变以单项转氨酶(ALT)轻中度升高为特点。急性淤胆型病例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而(ALT)轻度升高,二者形成明显反差,伴有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

3.B超 肝内胆汁不同程度郁积及毛细胆管的不同程度损伤而出现相应的声像图,在其恢复过程中,肝内结构和胆囊变化随之改善。

四、中西医治疗(一)西医治疗

1.休息 应卧床休息,尤其在肝功能异常时更应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保证睡眠时间充足,安心静养,不宜用脑过度。保持乐观情绪,不要有过重的思想负担。

2.饮食 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热量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食欲正常后改为普通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不宜摄食过多。若患者食欲不振,进食过少,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禁止饮酒。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功能,药物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3.谨慎用药 肝功能障碍时,不滥用保肝或损肝药物,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四环素、呋喃坦啶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4.药物治疗 一般可口服葡醛内酯(肝泰乐)100~200mg,每日3次。如发热、黄疸和厌食、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可静脉点滴10%~2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加入8~10U胰岛素、10%氯化钾10ml、肝泰乐400ml和维生素C 200mg,每日1次。

黄疸明显者,在静滴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茵栀黄注射液60~80ml,每日1次,可以利胆退黄。

对ALT、AST长期不降者,可应用改善肝功能降酶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炎灵、强力宁(强力新)、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联苯双酯(只选一种即可)等。

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则是例外,因急性丙型肝炎容易转为慢性,早期应用抗病毒药可减少转慢率。可选用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疗程24周,可同时加用利巴韦林治疗。(二)中医辨证治疗

急性肝炎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有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等。热偏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或龙胆草、板蓝根、金钱草、金银花等煎服;湿偏重者可用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多与湿热淤、胆肝胆失泄有关,在清热解毒利湿的基础上,重用消淤利胆法,如赤芍、黛矾、硝矾散等。

1.湿热蕴结,热重于湿【主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皮肤瘙痒,胁痛,身热但汗出不解,口干喜饮,甚则口苦,口气秽臭,饮食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心中懊恼,脘腹胀满,小便短少或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而偏干,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60g,大黄10~30g(后下),车前草30g,猪苓15g,茯苓20g,栀子、泽泻、黄柏各10g。大便秘结,可加重大黄剂量,甚至大承气汤;如呃逆,可加竹茹、黄连;右胁痛,加柴胡、郁金;热甚苔黄厚腻,加黄芩、黄柏;心烦、失眠、发热、口干、衄血等,重用赤芍、丹参;若便通热减,舌苔渐化,加白术、茯苓等。

2.湿热蕴结,湿重于热【主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身体困重,口淡不渴,胸脘痞满,厌油腻,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黄,舌苔厚腻或黄白相兼,脉濡缓或稍数或弦滑。【治则】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茵陈30~60g,茯苓20g,猪苓、泽泻、白术、藿香、蔻仁各10g,兼呕逆者加法夏、陈皮,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腹胀较甚者,加大腹皮、木香。

3.湿热兼表【主证】黄疸初起,轻度目黄或不明显,畏寒,发热,身疼头重,倦怠乏力,脘闷不饥,小便黄,脉浮弦或浮数。【治则】清热化湿解表。【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麻黄6g,薄荷、藿香、蔻仁、石菖蒲、连翘、黄芩各10g,滑石、茵陈各30g,赤小豆15g,生姜3片,大枣10枚,木通、甘草各6g。

4.寒湿阻遏【主证】黄色晦暗,脘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白腻,舌质淡,舌体胖,脉沉细而迟。【治则】健脾和胃,温中化湿。【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30~60g,附子、干姜、甘草各6g,茯苓20g,白术、泽泻各10g。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

5.肝气郁结【主证】胁痛以胀痛为主,走串不定,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食欲减退,嗳气频频,苔薄,脉弦。【治则】舒肝理气。【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川芎、芍药各10g,甘草6g。胁痛较甚,加青皮、白芥子;气郁化火,见胁肋掣痛、烦渴、二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金铃子散、左金丸、丹皮、栀子等;胁痛伴肠鸣腹泻者,加茯苓、白术;伴恶心、呕吐,加旋复花、半夏、柿蒂、代赭石、生姜。

6.肝脾不和【主证】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或大便不调,肠鸣矢气或腹痛泄泻,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或逍遥散加减。党参、白术、炙甘草、金铃子、延胡索各10g,茯苓、白芍各15g。

7.脾胃不和【主证】恶心、食欲不振,口黏腻,胸闷,腹胀,疲乏无力,大便或溏,舌胖苔白或腻,脉弦。【治则】健脾和胃。【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各10g,茯苓15g,香附12g,砂仁6g。胁痛较甚,加香附、郁金;口黏苔腻,加茯苓、白术;气虚乏力,加党参、炙甘草;血虚,头晕,面色无华,舌淡红,加白芍、当归;脾阳虚,腹胀,畏寒,舌淡,加干姜。第二节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吃些新鲜水果对本病调养大有帮助。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适合患者口味、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为主,忌油炸、辛辣类食物,少食多餐,严禁暴饮。

肝炎病人在急性期应少吃肉类食物,特别是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更不宜吃肉食。因为急性肝炎病人的肠胃消化功能低下,若摄入不易消化的肉类食物,会加重病情,有碍康复。

一、饮食调养的原则

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营养及饮食调养在肝炎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合理的营养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肝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原则主要有:饮食有节,谨和五味,食宜清淡。饮食有节即按时就餐,适量饮食。正常早、午餐宜多,晚餐宜少。急性肝炎期,食欲不振,应少食多餐,吐后再食,切忌“因吐废食”。恢复期食欲大增,饮食要节制,并非“吃的越多越好”。谨和五味即饮食应平衡,不可偏食。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食物应多样,才能互补营养。食宜清淡即提倡素食和淡食。古人说“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若要衍生,肠胃要清”,食宜“清轻甜淡”。具体可归为几类:(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耳(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过去提倡的肝炎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3)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白质、豆制品等的供给。(4)脂肪摄入一般可不加限制,因肝炎病人多有厌油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脂肪摄入过多的问题。(5)保证维生素供给。维生素B、维生素B、尼克酸等B族维生12素以及维生素C,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作用。除了选择富含这些维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种维生素制剂。(6)供给充足的液体。适当多饮果汁、米汤、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证肝脏正常代谢功能。(7)注意烹调方法,增进食物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忌油煎、炸等及强烈刺激性食品,限制肉汤、鸡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品,以减轻肝脏负担。(8)采用少量多餐。

饮食调养有利于保护肝脏,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都没有食欲,有时甚至一见到食物就想吐。脂肪的吸收也不好,所以不可勉强进食,可控制脂肪每日20~25g,蛋白质每日50g左右。不可过早地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延缓肝功能的恢复。

蛋白质:肝脏在病理情况下,无论炎症或创伤、肿瘤等,蛋白质的分解均增强,故肝炎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饮食,以促使已损伤的肝细胞恢复和再生。可给予每天每千克体重1.5g以上,以食用新鲜鱼类、牛奶、精瘦肉、乳制品为主。晚期有肝昏迷,不宜给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糖饮食。

碳水化合物:除可供热量外,还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保护肝脏。碳水化合物供应量应占总热量的60%或稍高,每日约350g,但不可食用过多的葡萄糖及甜食制品。因可影响胃肠酶的分泌,使食欲下降,且碳水化合物易发酵,会加重胃、肠胀气。

脂肪:肝炎病人不一定过于限制脂肪。急性期病人往往厌油不能食入过多。一般脂肪占总热量10%~20%,成人每日脂肪宜低于60g,包括主副食及烹调中的脂肪。烹调油可用菜油、豆油等植物油。

热量:肝炎病人无并发症时,成人每日宜2000千卡左右。有高热、腹水等并发症时,热量可提高到2500千卡。肝炎病人不宜过多增加热量,以免导致肥胖或脂肪肝。

维生素:维生素与肝脏关系密切。各种维生素贮存于肝脏内,直接参与肝脏的代谢活动。如患严重肝病,维生素吸收可发生障碍,引起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K、维生素E和维生素A缺乏症。故应12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选择富含维生素A及B族丰富的食物,如红、绿或黄色蔬菜,西红柿、胡萝卜、苋菜、青菜等。维生素B充足6可促进脂肪代谢,因此宜多食豆类、贝类及酵母等。

饮水:一般情况不必限制,每日不应少于1200~1400ml。水分充足,有利于胆汁的稀释,并加速代谢废料排出。

饮食性质:视病情可服半流质、软饮或普食,如胃肠功能尚佳,可食富含植物纤维的蔬菜、水果,以利通便及促进胆汁分泌。

禁忌食物:如病人有腹胀,应少吃牛奶、豆浆、蔗糖及其他产气食物。并忌刺激性、油煎炸的食物,禁止饮酒。

急性病毒性肝炎初期,由于消化道症状明显,饮食减少,故进食宜清淡,少食多餐为原则,供给鱼、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和易消化的米饭等糖类食品,另加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油腻、油炸及含纤维素多(韭菜、笋等)的食物,暂少吃或不吃牛奶、豆浆、蔗糖、山芋和其他滞气食物。急性病毒性肝炎好转恢复期,因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应逐渐增加含蛋白质等增强总热量的食物,以保持营养平衡。

参照供给足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量热能、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饮食原则及全国营养学会所制定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1992》,制定出热能(低于标准供给量15%)、蛋白质(1.5g/kg)、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60%~70%)、脂肪(占总热能20%以内)的供给量。再根据食物成分表,结合病人口味,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少甜食),由营养护士制定食谱,营养厨师统一烹调,并合理安排餐次,病人不食食谱以外的食物(水果由营养护士根据个人的爱好安排食入的量和种类),严禁酒精类饮料。

二、食疗验方(1)如为湿热型肝炎,患者有面目周身俱黄,胸闷腹胀,纳呆,恶心,口苦,身重,尿赤,便结等证。用方一:瘦猪肉100g,红枣10枚,茵陈60g,板蓝根30g。加水适量煎煮,放盐少许,去药渣,喝汤吃肉,每天1剂。方二:猪肝100g,红枣10枚,田基黄30g。猪肝切碎,用清水适量煎煮,放盐少许调味,去药渣,喝汤吃猪肝。(2)茵陈粥:茵陈,加水,取汁,入粳米,加水,煮至米烂汤稠,加白糖少许,稍煮一沸即可。每日2~3次,7~10天为1疗程。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出现身目俱黄,尿黄如浓茶,恶心、乏力,舌红苔黄腻患者。(3)醋梨:雪梨,洗净切片,泡入米醋中,放置4小时,口服,每日3次,每次5片,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4)金针猪肉汤:金针菜、瘦猪肉,加适量水煮,吃肉、菜,喝汤,每日2次,每次1料,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5)柳叶荸荠汤:柳树叶、荸荠,加水微火煮1小时,吃荸荠喝汤(当茶喝),每日2次,每次1料,可治急性肝炎。(6)车前饮:茵陈、车前草各100g(或车前子20g),加水1000ml,每次喝800ml,加白糖20g,每天3~4次。清热除湿,利胆退黄,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7)茵陈白茅煎:茵陈30g,鲜白茅根60g,加水500ml,浓煎去渣,加冰糖少许;日服3~5次,清热、利尿、退黄,可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8)玉米须茵陈汤:玉米须30g,茵陈30g,车前草30g,加水500ml,浓煎去渣,加糖适量,每次200ml,每天3~5次。清热利胆,可治肝炎、胆囊炎引起的黄疸;在急性期每日最好饮2000ml,分3~4次服下,小便增多,方显疗效。(9)茵陈公英汤:茵陈100g,蒲公英50g,加水500ml,煎汁400ml,加白糖30g,分2次服,每天2~4次。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适合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患者。(10)垂盆草糖浆:鲜垂盆草200g,红枣20枚,加水1000ml,煎水600ml,加白糖15g,每次150ml,每天3~4次。清热解毒、利脾胃、抗肝炎,适用于急性肝炎,体疲乏力者。(11)清肝膏:夏枯草2000g,茵陈、蒲公英各2500g,红枣、炒苍术各500g,陈皮250g,以清水10L将上药共煎,去渣浓缩至5L左右,加白糖2000g小火收汁,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次20ml,每日3~4次。清湿热,退黄疸,解毒保肝,健脾理气,适用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12)茵陈代赭石汤:茵陈30g,代赭石粉15g,白糖适量,二药煎汤后服用,1天2次。清热利胆,和脾健胃,适用于急性肝炎伴有恶心、呕吐、低热患者,不可常服。(13)茵陈内金汤:茵陈30g,鸡内金15g,炒研冲服,1天2次。清热利胆,消食,适用于急性肝炎黄疸伴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14)茵陈桃花汤:茵陈30g,桃花3g,煎汤加梗米粥汤,1天2次。清热利胆,润肠通便,适用于黄疸便秘者,不可常服。(15)茵陈大枣汤:茵陈、大枣各30g,水煎每天服2次。清热利湿,退黄疸,补气血,适用于体质虚弱、贫血者。(16)酸枣汤:酸枣仁50g,加水500ml,小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每天1次,降转氨酶,适用于急慢性肝炎、心烦不安者。(17)五味子膏:五味子250g,水浸发半天,煮烂去渣,浓缩加蜜适量,将膏储于瓶,每次20ml,1天2~3次,滋阴敛肺、生津止汗、益肾涩精,有降低急慢性肝炎时转氨酶增高的作用,亦可治各型神经衰弱。(18)垂盆草汤:鲜垂盆草200g,洗净切碎,红枣20枚,白糖15g。加水适量煎两药,煎至600ml,加白糖慢火收浆。日服3次,每次150ml。主治急性肝炎、低热烦躁、脾胃虚弱。(19)红枣鸡骨草水:红枣6枚,鸡骨草50g。红枣洗净去核,鸡骨草洗净,所有用料全部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5小时。加调味品,饮汤,每日1次。主治湿热型黄疸型肝炎。(20)南瓜根炖黄牛肉:鲜南瓜根50g,牛肉100g。南瓜根洗净,切段,黄牛肉洗净切块,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水开后,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食肉饮汤。适用于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的急性肝炎患者。(21)蘑菇炒螺肉:蘑菇200g,螺肉100g,姜2片。蘑菇洗净过开水待用,田螺养于清水中,去净污泥后,去壳取肉;起油锅,下姜爆香螺肉,然后放入蘑菇,用湿粉打芡。调味食用。主治急性肝炎有湿型黄疸、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22)黄花菜滚猪肝:黄花菜20g,猪肝100g。黄花菜洗净,用清水泡软,猪肝洗净,切块,加少量油、姜片、料酒、盐并拌好;黄花菜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黄花菜熟时,加入猪肝,稍滚。调味食用。适用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患者。(23)葡萄根茶:鲜葡萄根100g。葡萄根洗净,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水煎。代茶饮用。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阴虚内热者忌食,便秘者不宜多食。(24)瓜仁瘦肉汤:鲜瓜仁菜150g,瘦猪肉100g。瓜仁菜洗净,瘦猪肉洗净切块,全部用料放入煲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后食用。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25)马蹄饮:马蹄200g。马蹄去皮,洗净,打碎,放入瓦煲内,加清水适量,煎水代茶饮用,也可将马蹄榨汁分次饮用。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脾胃虚寒者忌用。

三、常用食谱

急性病毒性肝炎食谱据病情而定,现列举其一。

早餐:大米粥(大米50g),花卷(面粉50g),煮茶蛋(鸡蛋50g),拌黄瓜(黄瓜100g)。

加餐:苹果100g。

午餐:大米饭(大米150g),炒肝尖笋片(猪肝100g、莴笋100g),黄瓜汤(黄瓜50g、瘦猪肉10g、香菜30g)。

加餐:香蕉100g。

晚餐:小米粥(小米50g),千层饼(面粉100g),肉丝炒芹菜(瘦猪肉50g、芹菜50g),五香豆腐卷(干豆腐50g、卷心菜50g)。

全日烹调用油20g。

全日热能9450千焦(2250千卡)左右。

家常食谱:(1)茵陈米饭

原料:茵陈25g,粳米100g,大枣15枚。

制法:茵陈洗净,用开水略焯一下,捞出切碎,与淘净的粳米、洗净的大枣同煮成饭,即可食用。

特点: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扶正祛邪,开胃止痛。现代研究发现,红枣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升高血清白蛋白,能保护肝脏。

营养含量:含蛋白质12g,脂肪1g,碳水化合物100g,及充足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无机盐钙、磷、铁等。(2)鸡骨草猪肉

原料:鸡骨草100g,精猪肉100g。

制法:加水煮2~3小时,去渣,调味服食。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数天。

特点:清热解毒,疏肝散瘀,滋阴润燥。

营养含量:猪肉100g含有蛋白质16g,脂肪29g,钙5.5g,磷103mg,铁1.25mg及维生素等。(3)茅根猪肉

原料:茅根100g,瘦猪肉100g。

制法:猪肉洗净,切片,备用;茅根入锅,加水适量煮沸,去渣,留汤;放入猪肉,煮至肉酥烂,加调味品。吃肉喝汤,分2次服用。

营养含量:猪肉100g含有蛋白质16g,脂肪29g,钙5.5g,磷103mg,铁1.25mg及维生素等。(4)金针菜猪肝

原料:金针菜20g,猪肝100g。

制法:金针菜用水泡软,洗净,猪肝切片;起油锅,加葱、姜、黄酒等调料,放入猪肝煸炒,起锅备用。用油适量放入金针菜翻炒,加水少许烧开,放猪肝再炒一下,调味起锅食用。

特点:清热解毒,平肝养血,消食,利湿热。

营养含量:猪肝100g含蛋白质21g,脂肪5g,钙11mg,磷270mg,铁25mg及维生素等。(5)杞子蛋汤

原料:枸杞子30g,鸡蛋2枚。

制法:枸杞子加水适量,煮沸;鸡蛋搅匀撒入锅中,烧开,加调料服用。

特点:滋阴养血,补肝肾,益精血。

营养含量:鸡蛋100g含蛋白质12g,脂肪10g,钙48mg,磷176mg,铁2mg,维生素等。

注意事项:脾虚湿滞及肠滑便溏者不宜食用。(6)冬瓜鸭汤

原料:鸭子1只,冬瓜500g,芡实50g,薏米30g。

制法:鸭去毛、内脏及头、脚,洗净;冬瓜连皮500g,切小块,洗净;芡实、薏米放入鸭腔内。上述各物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和调料;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焖至酥烂,加味精即可食用。分数天服食。

特点:滋阴养胃,清热化湿。

营养含量:鸭100g含蛋白质16g,脂肪7g,钙11mg,磷145mg,铁4.1mg,少量维生素等。(7)红薯粥

原料:鲜红薯250g,粳米100g,白糖适量。

制法:鲜红薯洗净,切小块,与淘净的粳米加水适量煮粥。需趁热食用。

特点:健脾利胃,益气温中。

营养含量:粳米100g含蛋白质7g,脂肪2g,碳水化合物76g,钙10mg,磷200mg,铁1.5mg及维生素等。

注意事项:因红薯糖分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胃易返酸者慎用。第三节 运动调养

注意饮食起居及精神方面的调养。病人既要休息又要运动,动静结合,过分强调休息反而会加重病人负担。

一、运动调养的原则

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可适当运动。

锻炼初始,采取以卧位进行的、患者能够承受、又不感持续疲劳和其他不适的低强度活动为主,一段时间后若无异常变化,则可改为站立位、行进间运动,并逐渐增加强度,延长活动时间。期间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随时适当调整,同时鼓励患者不间断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

评定运动锻炼强度采用心率是通用的标准做法,个人主观感觉可作为心率的一个补充,有时亦可替代心率使用。适宜于肝炎患者的心率评定方法为净增心率百分比分级法:计算公式=[运动后心率-运动前心率]/运动前心率×100%。评价:运动后净增心率达71%以上者,属大运动强度;50%~70%者属中等运动强度;50%以下者属小运动强度。

二、运动方式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病毒性肝炎康复锻炼的方式可以选择保健按摩,床上肢体活动,太极拳,保健操,散步,缓慢步行,慢跑及其他全身活动项目。为了使锻炼方式及内容与病情相适应,并能够为患者所接受,保证锻炼效果,患者应根据自己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康复锻炼适应证,急性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只有进入恢复期后,当病情缓解,肝功能日趋正常才可实施康复锻炼。年老体弱及有并发症者更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2.严格遵守康复锻炼的基本原则,并和医疗原则密切结合,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发现任何不适及肝功能异常,随时调整运动强度或减少、停止运动,谨防病情加重或反复。

3.严格禁止空腹锻炼、饭后即刻锻炼,至少应在进餐1小时后开始活动,饭后应卧床休息。

三、常用的运动疗法

保健按摩:该方法具有恢复体力,缓解症状,减轻肝区不适的作用。患者取仰卧位下操作,以两手分别作脸部、胸部、腹部及两上肢轻柔的自我按摩,每一部位按摩8~10次,胸腹部依顺时针方向进行,两上肢作向心性按摩,2次/天。除此之外,亦可运用四指平推法或单手摩法,进行局部肝区按摩,其手法要求轻而柔和,每次按摩10~20次,每天两三次,对减轻肝区不适很有帮助。在早起或睡前做。

床上保健操:这是患者在疾病康复初期,下床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活动体力还够不上时,可以选择的床上康复锻炼保健操,以柔和且有节律的四肢关节屈伸活动为主,共分4节。

第1节:足趾屈伸,足踝绕环 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首先,足趾并拢用力弯曲,足背绷直,停留数秒钟后足趾放松,伸展;换另一只脚,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各做10次。然后,足跟固定,踝部放松,以踝关节为轴心,先顺时针方向转动,再逆时针方向转动;两脚交替进行,各做10次。

第2节:仰卧屈膝 取仰卧位,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两腿举起,两膝屈曲,然后两腿做踢腿动作。可以两腿同时做,亦可左右腿交替做。各做5~10次。注意不要过分屈髋,即大腿过分靠近胸部,以免肝区受到挤压,影响血液循环。

第3节:髋部外展 取仰卧位,两臂上举,两膝微屈,两足不离开床面,以膝部带动两腿,同时向左向右两侧侧倒。动作要缓慢柔和,幅度尽可能大一些。共做5~10次。

第4节:伸展转体 取仰卧位,身体伸直放松,两腿伸直并拢,两上臂放于体侧。一臂侧上举,同时身体随之向对侧转体90°,同侧上臂向下伸,然后还原。两侧交替进行,各做5次。该套保健操是在床上取仰卧位下完成的,练习时以硬板床为好,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醒来及睡前半小时,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出汗、尚有余力、有轻松舒适感为宜,并配合好呼吸,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强肺功能。初练时不要用强力,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待体质增强、动作熟练后,再增大幅度、加快速度、增加重复次数。

起床操:经过床上保健操的练习后,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功能提高,肝功能正常,并希望改变一下练习方式,便可以学做“起床操”。该操由以下8个简单动作组成。

第1节:立正站好,向前迈出一条腿,略为弯曲。两臂向上伸直,两手掌心朝上十字交叉,然后上身前倾,后腿绷直,向上伸拉脊柱。完成1次后换腿再做。

第2节:做起跑姿势,两腿一前一后绷直。双臂上伸,身体向前弯曲,吐气,然后慢慢抬起身体,吸气。完成1次后交换前后腿再做。

第3节:立正站好,双手放在髋部。吸气,同时一条腿向后抬,呼气,后抬腿放下,回到原位。交换腿再做。

第4节:站立姿势,两腿并拢。收腹,吸气,两臂向前平伸,身体下蹲,臀部向脚跟上靠,站起回到原位。重复3次。

第5节:蹲下,以左手向后摸自己的右脚,右手从上面向后摸自己的背部。左右手交换再做,重复3次。

第6节:站立姿势,两腿稍分开。左臂向上伸直,左膝弯曲,同时抬头看举在上方的手。换腿再做,各做2次。

第7节:做起跑姿势,两手交叉放在脑后。上体向右侧转动,再慢慢侧转回来。左右各做2次。

第8节:结束动作。身体站直或略向前倾,两臂在身体前重复做交叉、分开动作,让身体在这一姿势中充分放松。这是一套起床后在床边完成的保健操,练习时间大多安排在休息起床后,开始学习时不要过于用力,可以先选择其中几节站立位完成的动作练习,时间短一些,如有劳累感即卧床休息。以后只要无症状,体征亦无异常变化,便可逐渐完成全套动作。

注意事项:

患者进行以上各康复保健操练习时,务必遵守康复锻炼原则,先取卧位从床上保健操做起,再循序渐进过渡到站立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少取或不取坐位,尤其是床上的屈髋屈体坐位;对康复保健操中的抬腿屈髋、弯腰屈体动作,练习时尽可能舒缓柔和、幅度减小,或先不做练习,至恢复后阶段再完成。以避免身体屈曲使肝脏受压,妨碍血液循环,影响疾病恢复。

康复健身步行 康复健身步行不同于室内短暂的随意走动。它在步行的速度、步行的频率及时间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其步速宜慢不宜快,一般约50~80m/min;每次步行时间不少于20~30min,也可缩短每次步行时间,一天分几次完成,或者在步行途中适时休息;1次/天,每周至少5次。心率依照公式计算控制在110~120次/分以下,属小强度运动。步行时姿态自然放松,注意有节奏地自然呼吸,既不憋气,也不过快呼吸。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健康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循序渐进地逐步加快速度、增加时间,直至达到上述要求。健身步行最好在优美的环境下进行,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缓解病人的压抑性情。但要严格禁止饭后步行运动,每次进餐后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于餐后1小时再进行锻炼。

注意事项:

康复健身步行,既是急性肝炎恢复期也是慢性肝炎常用的简单又有效的锻炼方法。已进入疾病康复后阶段的患者,体力明显改善,可起床先于病室内、病区内缓步走动,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运动量,直至户外的康复健身步行。若年老、体质较弱,最好从自己平时习惯的步幅、步速与时间开始,逐渐过渡到康复健身步行,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全身有氧运动 包括广播操、太极拳、医疗保健体操、慢跑、游泳等。多在疾病基本康复的情况下进行,以改善情绪、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要锻炼目的。心率控制在110~120次/分,属中低强度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及爱好选择项目,每日或隔日1次,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不要在空腹及(或)饭后立即进行。

肝炎的运动疗法:该法使用步行器,通过改变速度(km/h)和倾斜度(%)来确定负荷量,其负荷强度以METs来表示。治疗开始时的METs值是以肝功能检查值,住院的安静度、年龄、性别、从运动习惯来判断体力等因素而决定的,原则上从3METs开始。目标值一般为7~8METs,但有个体差异,因此以能耐受一般日常作业负荷为标准,在疗法的进程上,准备运动是以缓慢的速度开始,在最初5分钟内,调节倾斜度以增加到预定的运动速度,维持20分钟,然后,做5分钟整理运动而结束。总计30分钟为日运动量。如此坚持3天,次晨作GOT、GPT、总胆固醇等肝功能检查,数据无明显增加便进入下一阶段METs标准。运动疗法中应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如设置ECG监视器,测心率、心肌缺血的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出现。同时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值。此疗法所遇到的困难有:①实施中肝功能检查值上升;②在达到最大心率时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③此法治疗前或实施过程中出现自觉症状等。第四节 心理调养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

有些病人对自己患肝炎表示怀疑,看医学书籍,找医生,甚至私下到别的医院寻求“会诊”,企图推翻肝炎的诊断。这是从正常心理到疾病状态下心理的一种过渡。医生、护士应耐心解释,帮助他们逐渐接受现实。

有的病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下降,对外采取攻击性态度。病人悔恨自己大意,怪别人传染给自己,有时迁怒别人,发脾气,毁坏物品。对这类病人应容忍,并加以劝慰。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因发病急骤,思想缺乏准备而被要求入院隔离治疗,易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他们的苦衷,尊重关心患者,同情他们的遭遇,讲明隔离治疗的道理,使之认识到隔离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况且隔离只是暂时的。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主动亲近他们,温和热情地开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宽慰,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

在患肝炎的人群中,初次发病的,中青年所占比例较高,他们积极上进,患病后精神负担过重,深怕因此影响个人前途。加之对消毒隔离制度不适应。往往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紧张。他们的共同心理是希望尽快康复。不少病人入院后便急切地询问治疗方案,甚至四处求医,试图寻找灵丹妙药。对这些病人要重点介绍传染病的特点,宣传消毒隔离制度对保护健康人群和防治交叉感染的必要性。当他们了解、认识到肝炎的传染性及各型肝炎之间可以互相传染时,则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并宣传一些有关肝炎的卫生知识,如病从口入、肝炎的隔离期及养病的心理卫生等。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态度应和蔼可亲,用词恰如其分。要使患者感到温暖,积极配合治疗。

二、心理自我调节控制方法

肝病患者应该从思想上正确对待,情绪上保持乐观,精神上力排消极因素,动员发挥自身的力量与医护人员一起与疾病作斗争。何况病毒性肝炎多属自限性传染病,病情的波动与自身免疫的不平衡很有关系,只有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锻炼自己克敌制胜的意志,才有可能在治疗的基础上缩短病程,达到康复的目的。

三、心理调养的常用方法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宜卧床休息,自我心理调养可适当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兴趣和爱好,诸如音乐、摄影、游览、参观、琴棋书画、养花养鱼等。第五节 外治调养

一、外治调养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据病情选用吹鼻疗法、发泡法,但对年老体弱者慎用;其他如针灸、按摩、拔罐等法,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穴位、部位。

注意事项:鼻腔黏膜保护;外露皮肤有炎症应及时消毒处理;外敷药如对皮肤有刺激应及时停药;针灸时准确选择穴位,根据病情使用不同手法。

二、常用外治调养方法(一)喷鼻疗法

用甜瓜蒂粉剂喷鼻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简易方法。优点是由于鼻腔黏膜血管丰富,对药粉可以充分黏附、溶解、吸收,而且作用持久,减少直接服用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药物制法:在甜瓜盛产期,摘瓜后,剪取青绿色瓜蒂,阴干,文火焙黄,研成细粉过量。分成0.1g一包,应当年应用,过年失效。

用法:先将鼻腔擦净,早饭后用0.1g药粉分两个鼻孔轻轻吸入,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刺激气管,晚饭后再用0.1g吸入1次,此为1回,1回为1疗程。

药物反应:吸药后2~4小时可有头晕、困倦、周身酸软,流鼻水,鼻腔及胸骨后轻度灼热感,咽干,少数人还可以有心慌、心率快,此时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

禁忌证:年老、体弱、小儿均应慎用。鼻腔有炎症、发热、心脏病患者及孕妇均应忌用。

甜瓜蒂也叫苦丁香,微苦性寒,主要有效成分是葫芦素及维生素E,能促进病变的肝细胞修复,增加肝糖原积累,防止肝纤维化,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有一定效果。

有报道,用苦杖散(苦参、虎杖等份共研细末)每用0.2g,分4等份,每天清晨饭前将鼻腔清除干净,取1份,分吹于两鼻孔中,使药粉达到中鼻道,1次/30min,连用4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106例。对照组32例,用苦杖散2g/次,3次/d口服,均停用其他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96例,有效10例,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3例。黄疸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9.6天和14.6天,ALT复常平均时间为16天和23天。(二)耳穴按压诊断

采用自制小圆头(略小于火柴头)铜棒,选择患者耳穴肝、心、脾、肺、肾、胃、胆七穴。耳穴定位以《耳穴诊断治疗学》(黄丽春.1991年10月科技文献出版社)为标准。操作时患者取自然坐位,术者手持铜棒,以小圆头依次按压患者右耳上述七穴,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压痛敏感、表情痛苦者即为阳性反应点,无压痛者为阴性反应点。若耳穴压痛反应模糊不清,则再以同样方法按压患者左耳相应穴位后确定。注意按压时用力均匀,不重复按压同一穴位点。通过观察95例患者,脾、肝两穴的压痛阳性反应率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分别达到85.3%、70.9%,提示脾、肝两穴的压痛阳性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有一定辅助临床意义。(三)拔罐疗法

急性肝炎选穴: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中脘(脐上4寸)、肝俞(第9胸椎下,旁开1.5寸)、胆俞(第10胸椎下,旁开1.5寸)、脾俞(第11胸椎下,旁开1.5寸)。方法:取上穴,采用刺络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亦可在膈俞至肾俞段进行挑刺走罐,即拔罐前,先在罐口及应推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如水、香皂水、酒类、油乳。罐具吸住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来回推拉,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半边着力来回推拉,待皮肤潮红出现痧点后,用三棱针挑刺明显的痧点,再在针挑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四)发泡法

紫皮大蒜3~5枚,共捣如泥,放在玻璃器皿内,益肝散(青黛4份,甜瓜蒂2份,冰片1g,茵陈末0.5g),共捣如泥,放在玻璃器皿内,倒于上臂三角肌上端皮肤上,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取下,皮肤出现水泡,常规消毒后,将水泡内液体用消毒后注射器吸出,涂1%龙胆紫,加盖消毒纱布保护,以胶布固定。一般3~5天愈合,每2~3周治疗1次,每3次为1疗程,治疗黄疸型肝炎。(五)对症治疗

1.恶心呕吐(1)中药: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和胃降逆止呕药物,如半夏、赭石、姜竹茹、生姜;若呕吐属湿邪犯胃致胃失和降,可选用藿香、白蔻、砂仁、佩兰等。(2)针刺选穴: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天命、长谷、四键,以平补平泻手法。(3)耳针:可选胃、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每次2~3穴,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留针30分钟,亦可穴位埋针、埋豆等。(4)水针:双侧内关、足三里,用5ml注射器吸入维生素B20.5ml,硫酸阿托品1mg,加注射用水4ml,注入上述穴位,每日11次,10次为1疗程。(5)穴位敷贴:胡椒10g,绿豆叶3g,酒曲2个,葱白20g。将各药捣烂成糊状,分别摊于4块直径3cm的圆形塑料布或油纸上,敷贴于中脘、膻中、期门(双)穴处,以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12小时,每日1次,本品对皮肤有刺激,若敷贴后局部出现丘疹、瘙痒等,可停止外敷,停止后会自行消失。

2.失眠(1)耳穴贴压:取肾、心、枕、神衰点、神门为主穴,皮质下、脑干、脑点为配穴,主配穴合用,每次选用2~3穴,找出所选穴最痛点,将王不留行籽对准该点贴压,胶布固定按擦,使之出现酸、麻、胀、痛感,并嘱患者每晚睡前自行按压2~4次,1~2分钟1次,一般每周更换1次,5~6次为1个疗程。(2)洗足法:热水1盆,令患者睡前热水洗足10分钟,每日1次。(3)药枕法: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300g、白芷200g,用洁净布缝制一枕头,装入上药,睡眠时以此为枕头。(4)敷脐法: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粉、冰片各等量,取药适量混合均匀,纳入脐窝,使与脐平,胶布固定即可。5~7天换敷1次。(5)中药: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枣仁30g、远志5g、柏子仁30g、夜交藤20g等养心安神药等。

熨脐疗法:茵陈、山栀、大黄、芒硝各30g,杏仁18g,常山、炮甲、巴豆霜各12g,豆豉50g,煎取浓汁,用纱布或棉花蘸取药汁,涂擦脐部,再将药渣温熨脐部,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六)药浴疗法

谷精草、茵陈、石决明、野菊花各108g,桑枝、宣木瓜、桑叶、青皮各135g。上药用酒精提取成流浸膏加入适量香精制成500ml/瓶药浴液,使水温40~50℃,加入药浴液1瓶,病人在浴水中浸洗20分钟,头面部用浴水轻轻洗擦,洗毕拭干卧床休息1小时,1日1次,连续10~15次。(七)敷脐疗法

砂仁30g、白糖50g、白矾10g、青背鲫鱼1条(连肠杂用)。砂仁研末,与诸味共捣为糊,纱布包裹,贴肚脐及至阳穴,1日一换,连续5~7次为1个疗程,2~4个疗程即可。(八)涂擦疗法

丁香12g、茵陈30g,共煎取浓汁,擦胸前、四肢、周身,以汗出为佳,每日1~2次,每剂可用2~4次,10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九)针灸治疗

1.中医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以清利脾胃湿热、疏导肝脏郁结为原则,因此针灸选穴以脾、胃、肝三经穴为主。(1)主穴

太冲

位置:在第一、二趾缝上2寸。

取穴:正坐或卧位。在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功用:疏肝解郁,清泄肝热。

主治:胁痛,急躁易怒,口干苦,头晕目眩。

针法:直刺5~8分。进针后将针上、下提插,要快速多次提插以加重刺激量,使针感越强越好。也可用拇食二指将针前后、左右来回捻动(即捻转手法),捻转幅度要大,以达到清泄肝热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刺后可以留针15~20分钟。起针时应边捻转边把针平稳地拔出。

足三里

位置:在膝下3寸,于胫骨前缘旁开1寸处。

取穴:屈膝垂足或平卧。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主治: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针法:直刺1~1.5寸。提插或捻转手法的刺激量要中等(比前面针刺太冲穴时要轻、要缓,捻转幅度要小)。

注意事项:在留针20分钟时,可以每隔5分钟捻针一次。(2)配穴

阳陵泉

位置:在腓骨小头最高点的前下方。

取穴:可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正当胫腓关节处。

功用:清泄肝胆湿热。

主治:胁肋胀痛,口干苦,呕吐,黄疸,不思饮食。

针法:直刺1~1.5寸。用强刺激量(与太冲穴针法相同)。

注意事项:当针刺部位皮肤、肌肉过度紧张,或向同一方向过度捻针时容易滞针。此时针下紧涩不能继续捻转,亦不能拔出,要再留针片刻,或用手轻轻按摩穴位四周,待肌肉放松后,小幅度捻转出针,切勿硬换。

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伸张时,当第一、二掌骨之中点,并合时在最高点。

取穴:俯掌。以一手拇指的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其拇指尖尽处即是此穴。

功用:祛邪清热,调和气血。

主治:发热,头痛,便秘。

针法:直刺5~8分,刺激量以中等为宜(与足三里相同)。

注意事项:要使针感强,充分得气,针刺的方向应对准掌心不要偏向拇指或指蹼(即虎口)一侧。

内关

位置:前臂掌侧面,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

取穴:仰掌。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腱之间。

功用:和胃降逆,宽胸理气。

主治:胸胁满闷,发热,呕吐,喷气呃逆,失眠多梦。

针法:直刺5分~1寸。刺激量宜中等。

肝俞

位置:在第九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血。

主治:黄疸,胁痛,鼻衄,呕吐,乏力。

针法:直刺5分。宜中等刺激量。

注意事项:不可直刺过深或提插过深,以免刺伤肺泡,造成气胸。

胆俞

位置:在第十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用:清泄肝胆湿热。

主治:黄疸,口苦,胁肋胀痛。

针法:直刺5分。宜中等刺激量。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脾俞

位置:在第一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俯伏。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泄泻,脾胃虚弱。

针法:直刺5分。以弱刺激为宜,也就是提插要轻、要慢,捻转幅度要小,只求得有舒适的针感即可。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胃俞

位置:在第十二胸椎下,自正中旁开各1.5寸处。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处。

功用:健胃和中,化湿导滞。

主治:胁肋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脾胃虚弱。

针法:直刺5分。以弱刺激为宜。

注意事项:同肝俞穴。

急性肝炎的针刺治疗以取主穴(即太冲、足三里)为主,上述7个配穴可随证加减选用,在留针20分钟中,可以每隔5分钟捻针1次。

疗程:宜每日针刺1次。左侧与右侧穴位隔日轮换。7~10天为1疗程。休息3~4天后,可以进行第2疗程。

2.针刺疗法(1)取阴陵泉、足三里、肝俞、胆俞、至阳、黄疸,配太冲、阳陵泉,针刺用泻法,隔日1次,2周为1疗程,主治黄疸型肝炎。(2)取3组穴治疗黄疸型肝炎,第1组以中封为主穴,后溪、合谷、足三里为配穴,第2组取中封、后溪,第3组取中封,治疗黄疸型肝炎黄疸期、黄疸恢复期。(3)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中封,治疗黄疸型肝炎。(4)太冲透涌泉、足三里,治疗黄疸。(5)黄疸期:1组取足三里、至阳、胆俞。2组取阳陵泉、蠡沟、肝俞,两组均加刺大椎、太冲。黄疸消退期:1组足三里、三阴交、肝俞。2组阳陵泉、三阴交、脾俞。(6)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太冲,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黄疸型肝炎。(7)足三里、气海、大椎、三阴交、行间,针刺用泻法,治疗黄疸型肝炎。第六节 日常生活指南

一、如何早期发现急性病毒性肝炎

只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发现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近半个月到6个月内曾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吃过半生不熟的海产贝类食物,或应用过血制品或有过不洁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接受过针灸、纹身、拔牙和手术等。

2.疲乏无力 疲倦乏力是各型肝炎最常见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工作不能持久、懒动,重者全身软弱无力,稍活动便觉疲劳不堪,须卧床休息。

3.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胀痛,也可出现腹泻。

4.肝区疼痛。

当有以上表现时,应立刻到医院检测肝功能及病毒指标,以便早确诊及治疗。

二、性生活、怀孕与急性病毒性肝炎

对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异性性生活一般不传播,但男性同性恋者,因为是非正常性生活,很容易造成直肠黏膜及外生殖器受伤,甲型肝炎病毒从伤口侵入机体内造成感染也是可能的,但这种机会极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异性性生活、男性同性恋等传播。

如果女方有乙肝,最好查乙肝病毒HBV DNA,如血清中乙肝病毒HBV DNA含量太高,最好不要怀孕,因为HBV DNA浓度太高,容易造成宫内感染,疫苗和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也难以预防。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在孕期满7个月及分娩和分娩后1周内,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乙型肝炎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的孕妇,在孕期内通过胎盘将乙肝病毒(HBV)传给胎儿称为宫内感染。宫内感染占围产期传播的5%。

三、如何预防急性病毒性肝炎复发

肝炎复发,实际上是肝炎没有治好,如有些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肝脏仍有损伤;也有的患者单凭一二次肝功能化验和乙肝病毒指标转阴,就认为肝炎治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出现肝功能异常和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要防止肝炎复发,原则上应当根治肝炎。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治疗用药方面以少而精为原则,强调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辨证用药,切忌多用乱用。

2.积极治疗合并症 乙肝患者多合并胆囊炎、胃炎、结肠炎、血液系统病变、皮肤病变、糖尿病等多种病症,在治疗肝炎的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合并症,分别采取肝胆同治、肝脾同治、肝肾同治、气血同治等多种治法。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系统治疗。

3.保证充分休息,解除思想负担,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遇事不要着急,沉着冷静,避免激动。

4.合理调节饮食。

5.避免加重肝脏损害的因素 避免妊娠、避免饮酒、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6.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易转为慢性,因此应采取免疫激活疗法,使之尽快转阴,这是防止肝病复发的关键。第七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常识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传播。预防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以避免接触他人血液,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液为主,包括尽量减少纹眉、纹眼线、刮脸、洗牙、修脚、扎耳眼、扎针灸等操作,必须进行时,应到有严格消毒条件的医院进行;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时,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预防甲型和戊型肝炎,应以提高个人卫生水平为主,聚餐时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并做好食具消毒。

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以甲型、戊型为主,这两种肝炎均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教育病人及家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不卫生的食物,减少在肝炎流行季节去公共场所进餐,以减少患病机会。

急性病毒性肝炎需肝功能稳定1年后,方可从事繁重工作和较剧烈的活动。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半个月至1个月检查1次。

不少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症状消失,但肝功能并未正常,如不继续坚持治疗就有可能使病程迁延,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因此急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症状消失后,需继续治疗至肝功能完全正常才能停药。(赵晓威 王江河 刘燕玲)第三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第一节 基本知识

一、概念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未定或未知病毒所致的肝脏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或肝脏有活动性炎症。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体征,或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可有脾厚或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可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上依据病情发展分为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类型。根据病情程度的轻重,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分为轻、中、重度。在目前所确定的A~E 5种肝炎病毒中,HAV、HEV多引起急性肝炎,HBV、HCV及其与其他型病毒的共同感染可发展为慢性肝炎。HBV及HC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及慢性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预后差,甚至危及生命。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中平均20%发展成慢性肝炎,而其中又有50%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丙型肝炎中慢性化率为50%~80%,其中20%发展成肝硬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常表现为轻或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肿大,或伴脾肿大、蜘蛛痣、肝掌。有的脾脏增大伴血象减低、肝功能异常、肝炎病毒异常、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等。

中医无病毒性肝炎之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属“胁痛”、“黄疸”等疾病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特点为湿热稽留,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受损。

二、临床表现(一)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表现

1.慢性迁延型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便溏、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补体C可降低。部分病例出34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甲状腺炎等。(二)轻、中、重度肝炎临床表现

1.轻度 病情较轻,轻度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肝区隐痛,或有胀痛,女子月经不调,情绪易波动,乳房作胀等;体查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尚软,表面光滑,边缘有触痛或轻度压痛,肝区有叩击痛,黄疸少见;肝功能ALT轻度异常,有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无任何体征,肝功能正常。

2.中度 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有神疲乏力,恶心厌油,甚则呕吐,纳差,腹胀便溏,肝区胀痛或刺痛,或隐痛不止,反复黄疸,女子月经紊乱,男子性功能减退,部分病人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痛、皮疹、红斑、肾炎、紫癜、皮肤小结节及痤疮等;查体:肝病面容,少许蜘蛛痣,轻—中度肝掌,肝脏肿大,质地中等,有明显压痛、叩击痛,约2/5病例脾脏肿大;肝功能ALT中度升高,反复异常,伴γ-GT、ALP及γ-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A/G比值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3.重度 病情进行性加重,有明显、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症状,如精神萎靡,身倦乏力,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肝区刺痛,或胀痛不减,反复黄疸,或腹水,或肢体浮肿,或有出血倾向如鼻衄、皮肤紫癜明显,甚则上消化道出血;体查:皮肤黄褐或黝黑,唇舌紫黯,蜘蛛痣及肝掌明显,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肝脏肿大,质地中等以上,脾脏进行性肿大;肝功能全面损害,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或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肝纤维化指标如HA(透明质酸)、PⅢP(Ⅲ型前胶原肽)、Ⅳ-C(Ⅳ型胶原)、LN(层黏蛋白)及脯氨酸肽酶(PCD)等项检测异常。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二)肝功能试验

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血清酶测定 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谷丙转氨酶(ALT)在轻度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微或偶尔升高,中度至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度至重度升高。谷草转氨酶(AST)持续升高或明显高于谷丙转氨酶(ALT),提示肝实质细胞受损,病情处于活动期,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AST/ALT比值明显降低。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其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及胆汁郁积。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

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

2.血清蛋白质 轻度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蛋白和球蛋白基本正常,中度及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明显,严重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比例倒置。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分子量为60000,半衰期1.9天,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应予注意。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 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氨基酸测定 各种慢性肝炎血浆内总游离氨基酸浓度及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

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 血清Ⅲ型胶原(PⅢP)、Ⅵ型胶原(Ⅵ-C)、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值有一项或部分升高,提示肝内将有纤维化形成趋势。慢性病毒性肝炎常有肝纤维化指标异常。

6.血清免疫学检查

病毒标志物: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

丙型肝炎如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补体测定:免疫复合物(IC)、补体(C、C)、IgG、IgA、34IgM、IgE,以及自身抗体(抗-LSP、抗-LMA等)测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7.抗组织成分抗体检测 中度及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到抗组织抗体,如狼疮细胞、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肾小球抗体等呈阳性。

8.超声波 超声切面显像示肝表面回声光带增强、变厚,甚则出现波浪样改变,有较密到密集光点或小光斑,分布不匀。轻度和中度慢性病毒性肝炎无门静脉增宽,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门静脉增宽,但不超过14mm,伴有肝硬化者则超过14mm,胆囊壁常增厚、毛糙。

9.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中西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肝胆湿热 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腻或臭秽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清ALT升高或SB升高,蛋白比值下降,甚则倒置。

治则: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赤芍、金钱草各30g,车前草、猪苓、虎杖各15g,栀子、大黄、郁金、赤芍各10g。热甚苔黄厚者加蒲公英、黄芩增加清热解毒之功,腹胀脘痞明显者加枳实、陈皮、川朴行气消胀;胁痛甚者加元胡、川楝疏肝止痛,刺痛加失笑散或王不留行化瘀止痛。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焦白术、鸡内金、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太子参各15g,炙甘草6g。

3.肝肾阴虚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舌红体瘦,苔少欠润,或有裂纹,脉沉细无力。肝功能全面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治则: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化裁 枸杞、沙参、丹皮、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各15g,当归、枣皮、生地、川楝、枳壳各10g,炙远志、炒枣仁各6g。若兼有潮热烦躁,加银柴胡、地骨皮、竹叶以清热除烦;尿少加猪苓、滑石清热利尿;齿衄、鼻衄加仙鹤草、鲜茅根凉血止血;耳鸣、面赤、颧红加龟板、鳖甲、牡蛎滋阴潜阳;兼有湿热者,去生地、枸杞、首乌、枣皮,加川厚朴、茵陈清热利尿。

4.脾肾阳虚 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食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水肿,或腹大胀满,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或沉涩。肝功能全面损害,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升高,A/G倒置。

治则:健脾益气,温肾扶阳。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制附片、桂枝各6g,干姜3g,白术、山药各10g,枣皮、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各15g,甘草8g。若腹大尿少,加猪苓、桂心、车前草化气利水;胀满过甚者,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除满。

5.瘀血阻络 面色晦黯,或黝黑或赤缕红斑,胁下痞块,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黯有块,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沉细涩。肝脾肿大,质地较硬。查全血减少,低凝血酶原血症,高球蛋白血症。

治则: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或鳖甲煎丸化裁 制鳖甲、益母草各30g,丹参、泽兰、香附、枳壳各15g,炮山甲、桃仁、红花、郁金、大黄各10g。(二)西医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活动期应强调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流量,有助恢复。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至静止期可从事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正常工作,但应避免过劳,且须定期复查。(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得益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3)心理平衡: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切勿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

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护肝药

维生素类:适量补充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E有抗氧化、抗肝坏死作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者及黄疸患者应予维生素K。

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等。

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氨基酸代谢的药物: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

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药物:胰高糖素(1mg)及普通胰岛素(10U)加于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其他:肝泰乐、维丙胺、肝必复等可酌情选用。

降酶药

五味子类(联苯双酯等),山豆根类(苦参碱等),甘草提取物(甘草甜素,甘草酸苷等),齐墩果酸等有降转氨酶作用。部分病人停药后有ALT反跳现象,显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强力宁: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草胺、L-盐酸米脱氨酸、氨基乙酸,具有抗肝损伤、降转氨酶、防止脂肪变性等作用。治疗慢性肝炎ALT、AST升高者。每日40~80ml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转氨酶正常后继续使用1~2周巩固疗效或服用甘草甜素片。

副作用:少数病人可有血压升高、头晕、头痛、恶心、皮疹及发热等。禁忌证: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高血压病、心衰、肾功衰及孕妇禁用。

甘利欣:主要成分为甘草酸二胺,有抗毒、降酶、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治疗慢性肝炎ALT、AST升高者。注射剂:每次150mg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1次/日;胶囊:每次3粒,1日3次。副作用及禁忌证同强力宁。

联苯双酯:可减轻肝脏炎症,增强解毒功能,降低ALT作用,降酶速度快,幅度大,无副作用,但停药后有反跳现象。成人每次5~10粒,1日3次,ALT恢复后逐渐减量撤药。

齐墩果酸:为草药青叶胆和女贞子的提取物,具有抗肝损伤、降酶、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每次40mg,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

门冬氨酸钾镁:可促进糖原和能量储存,降低血氨和二氧化碳,增强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治疗慢性肝炎合并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注射剂: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1次/日;口服:每次0.15~0.3g,1日3次。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胃部疼痛、面色潮红、血压下降等症。凡肾功能不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血钾症禁用。

支链氨基酸:可代谢生成氨基酸及酮体,为机体提供能源,促进胰岛素分泌胆固醇合成的前体,供给合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原料,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每日250~500ml静脉慢滴,用15~30天。

退黄药物

临床上认为有退黄作用的药物包括:丹参、茵枝黄、氨酸镁、前列腺素E、腺苷蛋氨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苯巴比妥、山莨菪碱、皮1质激素等。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如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疏通肝内微小胆管,诱导转移酶、促进胆红素运输等。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肝内淤胆严重、症状较轻、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可选用。(2)免疫调节:可选用以下制剂。

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能传递特异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剂量为2~4mg,每周2次,注射于上臂内侧或腹股沟淋巴结远侧皮下,3~6个月为1疗程。

特异性转移因子:能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剂量为每次2~4U,每周2~3次,注射部位同上。

普通转移因子: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剂量及注射部位与特异性转移因子相同。

胸腺素(肽):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60~12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副作用:部分病人有头晕、荨麻疹、皮疹等反应。

胸腺肽α为合成肽,每次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1月。

免疫抑制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指标阳性或有肝外系统表现,而HBsAg阴性,且经其他治疗无效的慢性活动型肝炎。可用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硫唑嘌呤等。

其他:白介素2(IL-2),LAK细胞回输,左旋咪唑涂布剂,某些中草药提取物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肝炎灵注射液等亦有免疫调节功效。中药人参、黄芪、灵芝、香菇亦可酌情采用。

白介素2(IL-2):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使免疫缺陷者恢复其功能。1万~10万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1次。副作用:可出现乏力、发热等症,停药后消失;明显体质过敏者慎用。

猪苓多糖:中药猪苓的提取物,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治疗乙型肝炎。4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0天,停10天,重复使用3次为1疗程,同时隔2周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0μg,或基因乙肝疫苗5μg。

香菇多糖:香菇菌的子实体中分离而得,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主要通过促进T淋巴细胞活性而产生抗病毒作用。片剂:每次2片,每日3次;注射剂:2mg,静脉注射,每周1次,或4mg,静脉注射,每周1次,3个月为1个疗程。(3)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核仁提取物、γ干扰素、秋水仙碱等。丹参抗纤维化作用认识较一致,研究显示其能提高肝胶原酶活性,抑制Ⅰ、Ⅲ、Ⅳ型胶原合成。γ干扰素在体外试验抗纤维化作用明显,有临床病例证实其有一定抗肝纤维化作用。秋水仙碱因毒性大临床少用。(4)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HCC的发生。

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α):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治疗剂量:每日不应低于100万U,皮下或肌注每日1次,或隔日注射1次。疗程3~6个月。可使约1/3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HBeAg阳性转为抗-HBe阳性,HBV DNA聚合酶活力下降,HCV RNA转阴,但停药后部分病例以上血清指标又逆转。早期,大剂量,长疗程干扰素治疗可提高疗效。

副作用:发热、低血压、恶心、腹泻、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疗初期出现,亦可发生暂时性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干扰素诱导剂

聚肌苷酸:聚肌苷酸(聚肌胞,Peoly I:C)在体内可通过诱生干扰素而阻断病毒复制,但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较低。一般用量为2~4mg肌注,每周2次,3~6个月为1疗程;亦有采用大剂量(每次10~40mg)静泳滴注,每周2次者。对HBeAg近期转阴率似有一定作用。无副作用。

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阿糖腺苷(Ara-AMP):主要能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及核苷酸还原酶活力,从而阻断HBV的复制,抗病毒作用较强但较短暂,停药后有反跳。Ara-A不溶于水,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mg/kg,稀释于葡萄糖液10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12小时,连用2~8周。

齐墩果酸:为草药青叶胆和女贞子的提取物,具有抗肝损伤、降酶、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每次40mg,1日3次,3个月为1疗程。副作用:发热、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全身肌肉及关节痛、血小板减少等。

单磷酸阿糖腺苷易溶于水,常用剂量:每日5~10mg/kg,分为2次肌注,连续3~5周,或每日5mg/kg,分2次肌注,连续8周。可使血清HBV DAN转阴,DNA聚合酶转阴,HBsAg滴度下降,HBeAg转为抗-HBe。本品亦可静脉滴注。

大剂量可产生发热、不适、下肢肌肉痉痛、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无环鸟苷(Acyclovir)及6-脱氧无环鸟苷:选择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动,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剂量为每日10~45mg/kg静泳滴注,7~14日为1疗程。有部分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静脉炎、嗜睡、谵妄、皮疹、ALT增高等。

6-脱氧无环鸟苷口服吸收良好,可长期服用。

其他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Ribavirin)、膦甲酸盐、替诺福韦等,均在试用中。

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如α-干扰素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使用,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可增强疗效,但毒性亦增大,α-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胶氧无环鸟苷、或与γ-干扰素联合应用,均可增强疗效。

α-干扰素+泼尼松冲击疗法:在干扰素治疗前,先给予短程(6周)泼尼松,可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疗效。但在突然撤停泼尼松时,有激发严重肝坏死的危险。

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贺普丁)、阿德福韦酯(贺维力,代丁,名正,阿甘定,阿迪仙,优贺丁)、恩替卡韦(博路定)、素比伏(替比夫定)等。

拉米夫定:是一种逆转录酶制剂,具有较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可使HBV DNA水平下降或转阴、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病变。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HBV DNA聚合酶,及参与到HBV DNA合成过程中阻止新链合成。拉米夫定虽然可抑制病毒复制,但与其他抗病毒药一样不能清除细胞核内cccDNA,停药后cccDNA又启动病毒复制循环。

适合治疗对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大于12岁,ALT高于正常,胆红素低于50μmol/L,并有HBV活动性复制:①HBeAg阳性,HBV DNA阳性;②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者,考虑有前C区变异情况适于治疗。剂量为每日100mg,顿服。疗程:至少2年,然后根据疗效来决定继续服药或停药。

不适合治疗对象: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明显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患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