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11:35:10

点击下载

作者:孙建华,陆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

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孙建华,陆斌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772-4

Ⅰ. ①吴… Ⅱ. ①孙…②陆… Ⅲ.①针灸疗法-临床应用-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1152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吴旭杂病针灸治验录主  编:孙建华 陆 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5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772-4/R·19773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题词

周 序

一位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医就能铸起一座丰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名医则名,故曰先有名医而后有名科、名院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委命姑苏名医叶橘泉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开创国家兴办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先河,中医药界群情振奋,豪情万丈,一时引得江苏各地多少名医、大家纷纷来附,同心协力,旨在振兴中医大业矣。承淡安、邹云翔、张泽生、施和生、童葆麟、曹鸣高、马泽人、周筱斋、颜亦鲁、沙星垣、马云翔、邹良材、邱茂良、江育仁等一位位地方名医、大家,携家带口,义无反顾,纷至沓来。他们或来自吴门医派、孟河流域,或为世医之家、御医后代,或秉承家学、享誉一方。群英汇聚钟山脚下、扬子江畔,石婆婆庵8号开门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医学术之新风,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为新中国各地开办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有效的经验与全新的模式,更为新中国的中医药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可磨灭的贡献。“逝者如斯夫”,一个甲子春秋转眼过去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薪火传承,中医药学在这片沃土上已经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江苏省中医院已飞越嬗变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切荣耀与辉煌,与我们后来诸多名医们继续高举“大医精诚”的旗帜指引作用密不可分,与诸多名医们的持之以恒地辛勤耕耘和传承创新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名医们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仍然不忘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且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因此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医院60周年庆典之际一次性地看到这部丛书,一部涵盖今日江苏省中医院里的27位名老中医的个人学术经验的丛书。他们中既有内科的名医,也有消化科、老年科、肛肠科、骨伤科、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肾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血管外科、眼科、儿科、推拿科、风湿科、神经科的名医,因此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现代中医临床各科学术经验总结的丛书。“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盛世修典,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名家学者的学术经验总结与传承。我们在感恩于这些名医们诲人不倦“仁心”之时,更应悉心学习研究他们的“仁术”,让更多的患者早日享受他们的“仁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继承,繁荣中医学术,积极开拓未来,不断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手段,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福泽天下苍生。午马年秋于金陵朱 序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省乃至全国中医院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医院在筹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邀集了当时省内著名的中医大家,如邹云翔、叶橘泉、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马云翔、沙星垣、江育仁等名医专家(马、沙二位后因军区需要而调出),随后又有邱茂良、邹良材、许履和等名家的到来,可谓高贤毕至、群星灿辉,极一时之盛,学术气氛浓郁,仁者之风熏陶,患者慕名云集,青年医师纷来求教,声誉鹊起,名扬四海,充分显示了“纯中医”的优势、特色,令人赞不绝口。几代人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医主体,保持“纯”的真谛,默默奉献,拯济群黎,培育新人,弘扬岐黄,振兴中医。这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优势特色,“纯”的味道。迄今还保持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应跟上新的形势。当前中医药工作是形势大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浮躁,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医现代化研究”已成为风气,诊疗、科研、著书立说均套上许多新名词,片面的实验数据,看似新颖,却少实用,由于脱离中医原理、临床实际,收效不著。个人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也就是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匡调元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因为中医学不是从解剖室和实验管理分析出来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老友顾植山教授曾指出:“将被淹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了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这是很正确的。这在江苏省中医院就得到明确的印证,如今拥有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徐福松等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近百名之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2014年是江苏省中医院创建60周年的诞辰,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螺蛳壳里做道场”(李国光院长语,意为房屋虽窄,人才众多)的环境,变为高楼耸立、雄伟壮观的大厦,而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成为当代省级中医院的典范,为广大病员解除疾苦,为繁荣中医学术,作出卓越贡献,始终保留着“纯中医”的元素,“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医院领导为了向60周年院庆献礼,就有策划《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共27册)的编写,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梓行。院里专家精心撰写,每册都传递着“纯中医”的元素,闪烁着继承创新的光芒,将是一份高雅珍贵的纪念礼品,值得大家珍藏和应用,为回归中医,弘扬岐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愚有幸先睹为快,赞赏不已,乐而为之序。方 序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其明清以来,更是医家众多,问世医著影响极大,因而有了“江南医术最盛”之赞誉。回顾江苏省中医院建院60年的历程,名医云集,学术流派,继承创新,蜚声杏林。如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全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邹云翔先生;孟河四家之一、清末御医马培之之曾孙马泽人先生;孟河医派传人、脾胃病学家张泽生先生;吴门医派代表、六代中医世家、清代御医曹沧洲之嫡孙曹鸣高先生;中医眼科学家童葆麟先生;骨伤推拿学家施和生先生;肝病学家邹良材先生;中医外科学家许履和先生;针灸学家邱茂良先生;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先生等。现仍有中医耳鼻喉科学专家干祖望教授、中医内科学专家周仲瑛教授、中医脾胃病学专家徐景藩教授、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等近百位中医药学名家正忙碌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为患者解疾除厄,繁荣中医学术,促进学术流派发展。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资料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江苏省中医院组织编撰了《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丛书共载我院名中医27位,均为全国和省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这是一套汇集诸位名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案精华的专著,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愿本套丛书的出版,能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愿我院中医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造福于民。江苏省中医院2014年7月上  篇第一章 医家传略一、 生平和经历(一) 立志从医

吴旭教授出生于南通唐闸郊县农村,家境贫寒,祖辈和邻里乡亲都过着饥寒难熬、贫病不堪的生活。儿时看到伯母下血,堂弟腹痛,大妹妹发热、咳嗽都因无钱医治;祖母因为积劳成疾,渐至沉疴,均终告不治。这些在其心灵上留下的创伤,使其萌发了从医志向。学习认真刻苦,初中成绩优异,被保送高中。于1959年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在德艺双馨的名师们的辛勤教导培育下,1965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被江苏省卫生厅录选。1966年由卫生厅委托江苏省工人医院(现人民医院)代培,1967年转委江苏省中医院代培,以内科为主,转经外、妇、儿、骨伤、药材、检验等科室。1976年转针灸科。(二) 刻苦学习

在中医高等学府里,既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经典真传,又受到近代中医大家言传身教的熏陶,老师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节假日、休息时都泡在图书馆;寒暑假很少回家,大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在他的心目中,古代的张仲景、扁鹊、皇甫谧、孙思邈,眼前学校的孟树江、丁光迪,附院的张泽生、曹鸣高,还有周仲瑛、邱茂良等前辈,都是他崇敬的偶像,时时都要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榜样。老师特别尊崇孙思邈的苍生大医之训,并为自己立下行医准则:救死扶伤、尽心尽力、不分贫富贵贱,要将人比己对待。因此,吴旭教授学习时勤勤恳恳;工作时认认真真。幼时心灵中的那些悲惨记忆仍是时时浮现,他把患者都当成他的长辈和弟妹。

1991年7月,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开展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工作,吴旭教授有幸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成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人。经过三年从师的艰苦学习和深刻领悟,加之多年的耳濡目染,尽得邱茂良先生的真传,先后整理有数万字的体会和论文。(三) 学术流派

吴旭教授科班出身,学习中医的知识较全面,而且对现代医学,甚至现代科学知识,如生物、哲学、物理等均有所涉及。但吴旭教授与针灸大师邱茂良先生长期工作于同一科室,邱老面授心传,吴旭教授受益匪浅。20世纪90年初,吴旭教授成为邱老第一批全国老中医师承徒弟,吴旭教授遂能尽得邱老真传。他的临床与学术亦能在一个更高层次来发展。二、 医疗、教学和科研(一) 临床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痛苦,也为进一步发扬宝贵的针灸技艺,老师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在徐景藩老院长的特许下,得到急诊兄弟科室的支持,独自利用晚上5:30~12:30的时间守候在急诊室开展针灸急症工作。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率先的。在由此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有十余篇文章,还多次参加了全省、全国的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以后又组织了全科医师编写了《急症针灸学》,可以说这为针灸临床夺回在“急诊”这一块失去的阵地方面打响了第一枪;为针灸学科在具备急诊条件的中医院开展“急症针灸”做了开创性探索,并成功地总结了经验。

痛证是针灸科常见病,也有诸多颇为棘手的疑难病症令医家无计可施。吴旭教授擅用多种针法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痛证是泛指人体以疼痛为主要自觉症状的诸种疾病。多缘机体气机阻滞,气血不荣而产生。中医学早有专篇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均有发展。痛证涉及范围甚为广泛,临床发病有时既急又猛,患者痛苦不堪,往往是内、外、妇、儿、伤等临床各科的一个常见症状。

吴旭教授临床上对针灸治疗痛证经验颇丰,临床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还擅长使用腕踝针、皮内针、浮针、运动针以及阻力针等多种方法治疗。

吴旭教授临床针灸手法师从邱茂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形成自己的独特手法,其手法主要特点为:①形为单手,实不离“双”;②动如太极,力在针锋;③导气为主,补泻随缘;④融合古今,不离宗谱。

吴旭教授在临证中往往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体质及心理状况,灵活运用或配合使用各种治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作用,取得较好疗效。他能把腕踝针与体针、灸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如在体针治疗后,再施以腕踝针,并留针返回以治疗一些顽固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吴旭教授认为临证要善于随机应变,不可过分拘泥,如落枕、背项部疼痛,按腕踝针分区当取上区点,但往往不如取下区点疗效好,这些均有待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

经过四十余年中医临床实践,吴旭教授擅长运用中药和针灸多种方法治疗各种疑难病证。对急症针灸,摸索到一些有效穴位和有效刺激法;对消化系统(胃、肠、胆系病变)、神经系统(中风、面瘫、痴呆症、多种神经痛)、运动系统(扭挫伤、颈椎病、腰椎病)、生殖系统(男科不育、性功能障碍,女科月经病、不孕)等病变的治疗有独到的体会;还自拟了旨在恢复肝胆系统功能、消除产生结石病理机制的针灸处方和中药制剂“消石丸”(医院药厂获准生产),对解除症状和消石、化石有明显的疗效;还探索和总结了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并完成相应的临床操作常规的研究。(二) 重视教育

受“澄江针灸学派”的一贯作风影响,吴旭教授也特别强调针灸人才的培养:对不同的施教对象,吴旭教授能做到“因材施教”。

对临床实习生,因他们刚上临床,许多常规多不知,吴旭教授曾经亲拟《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进修、实习医师必读》,条例中,详列了学生应知、须知及容易出错的细节。

指导研究生,吴旭教授曾经给自己定下几条规矩:

一是在认识上:①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②本着“知之为知,不知则不知,诚拜能者为师”的原则;③常以“不存在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要求自己。

二是在态度上:①要推心置腹;②要相互尊重和信任;③要“三负责”: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是在方法上:①重在身教,是谓“正己”;②重在诱导,“跃如也”;③放手不放眼,松而不懈,不失“规矩”。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哭过鼻子的不少,有的是因为挨过批,有的是因为苦无奈(特别是生活维艰),有的是因为感于“情”。

对后学、徒弟,吴旭教授从无保留,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和盘托出,让他们早日学成,造福万千病患。因此,吴旭教授对待他们也是“严”得很!甚至,有个别学生颇有微词。当然,吴旭教授首先从自身做起。每个病例,细心讲解,认真回答提问。心得、病案等作业仔细批改,并写出意见。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后辈怎能不发奋呢!

吴旭教授于1987年担任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服务患者,他倾力针灸学科队伍人才素质的培养,制订了多种相应的科室规章制度,建立和加强了量化管理,强调各级医师各自的职责,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科室内青年医师有计划地进行院内轮转和院外进修,鼓励青年参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同行交流;鼓励青年一道开展科研活动。例如探讨针灸医疗器具的革新,探讨负压综合治疗的临床方法和疗效,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先后荣获三项国家专利,调动了全科的积极性,被评为全院最佳科主任。(三) 重视科研

人们都说临床疗效是最具说服力的,某种疗法能被广大群众所信仰,所接受,这就是生命力。针灸疗法数千年流传至今,在百姓中声誉仍然不衰,足见其生命力是不凡的。但是,时代不一样了,科学在发展,人们的要求在提高,传统的方法要革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理论要研究,要提高到新的水平。

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吴旭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一对针灸医疗器具进行了研究和革新,二在针灸疗效的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 关于针灸医疗器械的研究:于1987年主持江苏省科委课题“针灸器具系列研究”,先后获三项国家专利。(2)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列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近十项,从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到机制探讨,从宏观的临床症状到胃镜、病理直至微观的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从动物到人体,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系统的证明了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有效性。用客观的数据说明了针灸治病的机制,并形成了穴位注射治疗CAG临床技术规范化文本,目前已向全国推广。(3) 主持针药结合治疗胆石症、面瘫、中风等多项课题:发明了意在从根本上扭转结石再生机制的中药成药“消石丸”(本院院内制剂)。(4) 新经外奇穴的研究:吴旭教授重视在临床上的新发现,在从事急症针灸期间,他曾摸索出新的经外奇穴“腓后点”,该穴位于腓骨小头后下1~2寸之间,按之有明显酸痛处。(四) 医德高尚

吴旭教授临证,认真仔细,对每一位患者必详细诊查,从起病之缘、诊疗经过、刻下状况、逐一详询后才察色按脉,三部九候,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从不马虎了事。四诊材料,病情变化,均详细记录在案。处方用针,仔细斟酌,用针之前,必指导患者体位确当,循按取穴,每诊必先治神,进针行针,用心体察,诊疗过程中,心无旁骛,绝不见吴旭教授临证之时边接诊边打电话或与他人接语。我等有事找他,不等诊疗空隙,吴旭教授往往是“视而不见”的。

吴旭教授严于律己,从不夸耀自己,不议人是非,不计较得失,不麻烦别人。他默默工作,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吴旭教授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老幼、贵贱,皆一视同仁。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时时显得“格格不入”,他从不为权贵而折腰,因此得罪不少自命不凡的“贵人”。他处处为患者所想,处方用药,远贵用廉。他时常提醒我们:一些“贫病”者来到省中医院这里已经是“债裹债”了,肯定是经过多方医治尚不能奏效的疑难杂症,临床要求应该是效、廉并重,以效为主,根据经验,单一方法解决是最好的,没有把握的则果断采取综合疗法(当然绝不是叠加的、重复诊治和用药),不能为了“观察”和“研究”,延误时间,增加负担。

目前,吴旭教授虽年逾七旬,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坚持临床,亲诊患者。每天都带教、指导针灸领域的初学者。2008年9月始作为全国第4、5批老中医药家传承指导老师,将其毕生临床所得悉心教导与后学,为中医针灸事业的未来,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二章 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

吴旭教授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首先受培于西医院,继则轮转省中医院各科,在中医内科工作数年,积累了丰富的各科临床经验,最后才长期工作于针灸科临床。吴旭教授临床与学术在继承了邱老的许多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努力,善于观察、探索和总结。所有这些都使他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表现得丰富多彩。一、 重视针灸在“急症”中的运用

对于针灸,在继承的基础上,吴旭教授也认为应该走出去,拓宽她的治疗领域。他是这样想的,同时也立即付诸行动。他提出针灸在急症治疗中大有作为。(一) 从历史看,中华民族的兴盛,中医针灸功不可没

针灸治病,应该说是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发现、发明、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上溯至砭石刺病、火熨散寒。从有文字记载来看,要算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古代医学佚书《帛书》,其中就有先秦的《脉灸经》,说明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针灸术。《帛书》的“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方专书。但是,真正作为理论依据和资料查证的要算是《黄帝内经》,其中有病名记载的约有200种以上。《灵枢经》就是一部针经,其中不少记载着针灸治疗急症范围的疾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代有发展,代有创新。她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她不仅造福于古人,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惠及今人,迄今还是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方法。她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目前她正流传世界各国方兴未艾,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二) 自我表率,率先独闯急诊室,针灸疗法大有作为

但是这样一个护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医学奇葩——中医针灸面临着阵地萎缩,针灸病种减少,针灸效益滑坡等问题。

吴旭教授他坐不住了,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能冲出这个困境的只有拼搏,只有苦斗!中医针灸的生命力还是在“临床疗效”,我们只有在“临床”,在“疗效”上向前辈索宝,认真发掘,细心发掘,苦心发掘,逼自己出苦功夫,要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斗志和决心,这样才能看到光明的前途,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辈,这样才能体会到我们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出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人体科学新天地。

吴旭教授于1985年3月底经领导的批准,独自一人利用晚间5:30~12:30(有时甚至到深夜2:00)到本院急诊室开展急症针灸,同时开展针灸医疗器械系列的研制。进入阵地三个月后,陆续出有成果。

先后整理和总结临床资料,撰写论文十余篇,先后多次发表于《南京中医学院学报》、《中医急症通讯》等杂志,参加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多次荣获“优秀学术论文”。

总结了在中医院条件下开展急症针灸的经验。其中肯定了针灸急性痛证的疗效,以及在综合急救处理中首用针灸可以延缓病情、并为进一步的抢救措施争得宝贵时机的优越作用。

提出各科急诊医生应以首针灸、次中药(药末冲剂)、以西医西药抢救为后备或为后盾的模式;建议确立以院长为领导的中医急诊学术研究组负责急诊的中医方法的协调处理。

在急症针灸临床中摸索到一些急性痛证有效穴位和有效刺激法;总结出版《急症针灸学》,总结了急症针灸的经验。(三) 急症针灸的治疗大法

结合自己的临床亲历,吴旭教授总结了针灸治疗急症十大法则(将另文专节介绍),对目前的临床,无论针灸还是相关各专科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 擅于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病(一) 痛证治疗经验

痛证是针灸科常见病,也有诸多颇为棘手的疑难病症令医家无计可施。吴旭教授擅用多种针法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 痛证的病因病机“不通则痛”是本证的基本病理。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脏腑组织的一切功能活动均赖气血的正常循行,尤其是有赖于气的推动,此所谓气机畅通,经脉调和,脏腑得以煦濡而无恙,机体得以荣养而安详。倘若气机失畅,经脉失和,必因气行无力,血不得以荣濡,或遇有阻塞,致使在用不通,在体不荣,这就是病证的机由,诚如《黄帝内经》所说:“百病生于气也。”

引起气机阻滞,气血不荣,产生痛证的原因很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 外感六淫:或为寒邪内袭,或为寒湿外侵,或感受风邪,或外感湿热等,均能导致经脉阻塞,气机失畅。(2) 饮食内伤:或饮食生冷,寒积于中;或偏嗜辛辣,热郁于胃;或饥饱不一,胃气失和;或饮食不洁,虫毒内侵;或食伤脾胃,痰湿内生等,均可造成气机阻滞。(3) 情志不调:或肝气失疏,气机阻滞;或气郁化火,热灼于内;或忧思过度,脾气郁结,或忿郁太过,心气失畅,均可造成气机不调,络脉失和。(4) 素体不足:或脾阳素弱,运化无权;或命火式微,寒从内生;或阴血不足,经脉失养;或气弱推动无力,经脉营运迟滞等。(5) 劳损外伤:或劳损不复,络脉失和,气血运行不利;或跌仆闪挫,经脉损伤,气滞血瘀等。

2. 痛证的处理方法

对于疼痛的处理,必须要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辨证。

为医者首先应明确疼痛的病理性质,这实际上是通过辨证来推求致病主要病理因素,是一种常用的“审证求因”的辨证方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 寒痛型:多受凉而发,冷痛加剧,得温则舒。如兼风邪,多犯人体上部和经络肌表,常游走不定;如夹湿邪易伤脾运,多酸痛重着。(2) 热痛型: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热敷其痛不减,伴身热便秘,夹风邪易犯肌表;兼湿邪易犯中、下二焦,概因风性轻扬易动,湿性腻滞趋下。(3) 气滞型:多胀痛、窜痛、痛无定所,时轻时重。或得嗳气、矢气为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4) 血瘀型:多见刺痛、钝痛、痛所固定,病时较久,阵发加剧,持续不已。或触及胁下癥积块;或诉有闪挫跌仆史,舌质多有紫瘀斑点。

其次要确定疼痛的分经部位。经脉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径,其气血通达与否,营运盛衰变化等情况,在经脉的循行部位可以有一定的表现和反映。经脉与脏腑有络属关系,经脉病变可影响所属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在经脉反映。因此,根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就可以判断其所属的经脉,有利于诊断和处理。

例如头痛:如在后头部,下连于项,则与太阳经有关;如有恶寒身疼症状,多见于表证。如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则与阳明经有关;少阳经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或连于目。

还要注意必要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力求明确诊断。这就要求医者注意通常的诊病病历一般项目的填写和必要的问诊。例如性别、年龄、婚否,以及月经史等,这对某些老年性疾病,某些妇科疾病是重要的;再如发病原因,过去病史等,对现病的诊断和处理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以及注意兼证与舌脉的观察,这无论对中医学的辨证,还是在现代医学概念上的辨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有利于辨证者:伴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者,多缘于外感;伴见咽干、头晕、失眠、心慌等症者,可考虑为阴血不足;伴见烦躁,肢麻,头晕,溲黄便结,苔黄脉弦劲有力者,则应考虑到肝阳化火化风的病理变化等。

再如,有利于辨病者:伴胸闷、咳嗽、气喘、咯痰黏腻者,应考虑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伴胸前紧缩压榨感,痛势剧、放射至肩背、左臂,心慌气短者,应考虑心系疾病;伴胸脘闷胀,嗳气,泛吐清涎,或恶心、呕吐者,则多为胃部疾病;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全身发热者,则当考虑到泌尿系疾病等;伴见黄疸者,要考虑肝胆系统疾病;如卧榻久病,形见消瘦、贫血、或有大便潜血阳性者又当考虑恶性病变之可能。

当然应该结合必要的理化检查,例如,欲排除或确定呼吸系统疾病者可做胸部透视或摄胸片;疑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可做心电图检查;疑有泌尿系疾病者可做尿常规检查,尿培养,摄平片,造影等,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对症治疗,包括综合性治疗手段。

最后还应对疼痛的虚实鉴别。确定疾病的虚实,这是中医学辨证的重要方面,也是临床对证治疗的前提之一。从病证的临床表现者,其虚实大致可如下辨别。(1) 从病程看:暴病多实,新病、病程短多实;久病多虚,反复发作、病程长多虚,或虚中夹实。(2) 从疼痛起因者:外感,饮食,情志,跌仆闪挫,虫、食所伤等致痛者多实;内伤致痛者多虚;(3) 从痛的性质看:大凡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者多实;昏痛,隐痛,空痛者多虚;(4) 从四诊的其他资料来看:病势急剧,拒按,或热敷痛不减,得食痛甚,苔厚,脉弦滑有力者多实;病势悠悠,烦劳则甚,或隐然疼痛,得食则缓,喜揉喜按,或见坠痛,稍劳加剧,舌淡苔薄,脉细弱者,多虚。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痛证的临床处理原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大凡病证急性发作时多施以泻,针刺时往往给予较长时间的强刺激手法,留针时间要长,行针次数要频,力图止痛。痛止酌情求治其本。病缓标本兼图。

吴旭教授对针灸在痛证治疗上的处理方法重点是:痛证的病机,皆缘于气机失畅,气血失荣,或因气滞,或由血瘀,或为食伤,或遭虫积;或受寒侵;或缘热淫;或酿痰为患,或夹湿流连,或营虚无以濡养组织,或气衰不能推行血循。虽云痛证涉及临床各科,病种繁多,治疗各有不同,但大要不外乎疏调气机,以和营血,或温阳祛寒,或清热化湿,或消导积滞,或补气益血,或理气化瘀,凡此立意都在疏通气机,调和营血,所谓“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也。

针灸治疗痛证,述其大要,有如下几法。(1) 针法:《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说明针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也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一开始黄帝所说的“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功用。(2) 刺血通络法:多用于郁、瘀、热等实证性病证。(3) 灸法:多用于阳气虚弱,湿寒凝聚,气血不畅的一些病证。有壮阳益气,化凝散瘀,活血通脉的作用。(4) 拔罐法:常用于邪气痹阻,气血瘀滞,以及气虚疲乏性的痛证,具有吸邪拔毒,畅通气血,寓补于通,调节阴阳的功能。

吴旭教授对痛证的治疗,还擅长使用腕踝针、皮内针、浮针、运动针以及阻力针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相机使用。(二) 调治顽固性面瘫

面瘫约占针灸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没有未治疗过该病的针灸医生。但该病总有少部分属于难治性的,这时,许多医生往往束手无策了。临床上,有许多此类患者慕名而至以求吴旭教授“收拾残局”,确实吴旭教授临床在治疗顽固性面瘫及其引起的诸多后遗症方面有特长。吴旭教授总结多年的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了一类似歌谣的面瘫治疗要点。(1) 首辨“中”(枢)“周”(围)性,对老弱难辨者(而又无力检查者),可取风(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动态观察。(2)“周”性者尚须注意“亨特”型。疑似难定者可加针灸(耳)门(医)风(池)。(3) 治疗全过程要“详观察”(表情肌功能活动变化)“随加减”(穴位刺激量)。(4) 取刺面部穴位,见效则缓(刺激量),满八(八成见效)要停,不要过九,更不能满十。不效要变,满疗程要变方,变方不效要变法。(5)“沉睡不醒”(久刺毫无动静)者,可取点刺法,或隔姜灸法。(6) 面部局部肌肉发僵(令收不能缩紧者,令松不能做到放松,呈半收缩状态)者,宜远道取穴,伺机局部放血。(7) 局部出现面肌挛动者,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下取法。(8) 恢复缓慢者,宜扶正治本。可取背俞穴,调治内脏功能。

本科室在吴旭教授临床治疗面瘫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吴氏面瘫序贯疗法”,将在后文中介绍。(三) 针药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吴旭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从事急症针灸始,就开始着手考虑胆病的治疗,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针药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段时间,我院针灸科甚至开展了胆病专科门诊。

吴旭教授创立的独特处方发展为院内制剂“消石丸”,与针灸疗法相结合,不仅可治疗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对预防胆石症术后复发也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三、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一) 针刺手法介绍

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在论述与针灸疗效有关的问题时曾概括了八个方面。除了患者的年龄、体质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之外,其他如检查诊断问题,治疗方法和处方问题,操作手法问题,治疗时间问题,配合治疗问题等,都是与医者主观能力和努力有直接关系的。其中有关辨证立法处方和针灸操作手法问题就更为灵活,而手法尤为奥妙。吴旭教授认为针刺操作手法,每个方法都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严格的要求,临床上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要如法进行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有些情况下,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急性病,针刺得法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如操作不得法,或违反操作规程,不仅无功可言,甚至可引起不良反应。

鉴于手法的特殊作用,历代专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数以百计的术式。诚然有的确是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但有不少是雷同的,也有的过于虚玄。明·汪机《针灸问对》说,纵观古人“所立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掺此,或移前而挪后,无非将此提按徐疾左捻右捻六法交错而用之耳”。笔者跟师学习过程中,细心地观察了老师的行针过程,看到老师的针刺操作手法集历代各种术式之精华成一体,功夫至深!运用于临床得气快,感应强,刺激参数及刺激量可随机调节,随手而施,临床效果好。临床经验提示,对腧穴的刺激信息之数量、质量,以及它们的变化,与产生的效应有密切关系。老师的手法模式提示其刺激信息变化非常大,捻转提插,配合各种辅助手法,能够很好地根据证情来掌握指下捻转、提插,摇动的速度、力量和幅度,真切地体现了老师把握分寸、综合激荡的治疗思想。

老师的手法术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单手持针、中指代押手

单手持针,以拇、食二指夹持为主,中指为辅,中指在进针、行针过程中的作用比较独到,它有:①代押手功用,避免进针疼痛,控制针感传导方向;②控制捻转进针深度,尤方便于浮刺、赞刺等点刺手法;③方便于盘、摇、努、摆等手法。

单手持针能适应多种体位,上、下、远、近、正、反等均能运用自如,较双手法灵便。

2. 运针手法刚柔相济,多种刺激方法集于一体

吴旭教授指运针时,腕、指关节活动配合,施行提插捻转都与盘、摇结合,此时针尾呈圆周运动,可融盘旋、摇头、摆尾于一体;便于酌情选用,随心组合。确如吴旭教授所言:动如太极、力在针峰。

3. 强调根据患者体质,调气为主,酌情补泻

吴旭教授特别强调刺激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决定,手法以调理气机为主,徐进徐出,意在平和,忌急忌猛,避免过强刺激,原因是今时人多不是古人所说的“布衣”之体,补泻之法在此基础上酌情施行,绝不应拘泥于某些“定数”。

4. 补泻方法不离共识,具体操作独具一格

吴旭教授遵从历代共识的补泻规则,诸如向内按添为补,向外抽提为泻,远随为补,近迎为泻,呼内吸出为补,吸内呼出为泻,以及阖补开泻等。融合古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手法术式。(1) 根据患者的治疗处方,令其选择相应的体位,暴露局部,医者循按定穴,常规消毒。(2) 三步进针法:单手持针,拇、食指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露出针尖约一分,快速点触患者皮肤,一刺绝皮,再刺进入肌肉,三刺徐徐进入应到深度,得气后留针,按序针毕根据病情来行针。(3) 须行补法:紧按慢提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补则结束于紧按时,再按豆许,顺势伴之于飞法可以加强内纳。阳中隐阴者,则行针结束于慢提时,再提豆许,伴食指努几下,以加强泄力。(4) 欲行泻法:紧提慢按法,提插结合捻转、盘、摇等手法相结合,行针20~30秒,纯泻在结束于紧提时,再提豆许,食指努几下,强化泄力。阴中隐阳者,行针结束于慢按时,再紧按豆许,以加强内纳。

以上行针在留针期间可重复1~2次,留针时间20~30分钟。(5) 出针时,补在拇指前转,顺势下按豆许,徐徐退针,中指随按针孔;泻在拇指后转,同时顺势退针,不按针孔。

对明显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或感觉迟钝等现象,拇指反复向前搓按,令患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明显者,再按豆许静置。

对发热、红肿、疼痛者,局部阿是穴可刺血拔罐,其他穴位可以拇指反复后转提抽。对痰瘀气滞、硬结者,可以拇指反复前转搓按,针感明显后再直插深层,复提回原处静置。

吴旭教授针灸治疗上崇尚“综合激荡”,临床上多种针法共用,特别擅于“腕踝针”的使用。(二) 腕踝针运用经验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针刺方法,具有简易方便,安全无痛,疗效较好等优点。吴旭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用于临床,他不断地总结、摸索、创新,成为针灸临床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并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可概括为查区、选点和针法3个主要步骤。其法虽易,但要获得较好疗效,每一步骤均不能忽视。

1. 查区、选点是基础

查区就是要查明病证所在部位,并将其分归于6个纵行带状区域中。选点在查区基础上,根据病位的上、下,选取腕部或踝部的治疗点。对于病位明确的病证,选点一般较便利,但病位在界际处时,则需精心选点;而一些病位不定或全身性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等病证,一般均取双侧治疗。

2. 针法是取效关键

不同医者临证运用腕踝针施治,取得的疗效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是针法运用恰当与否。吴主任认为运用腕踝针,要特别注意掌握进针、调针和留针的手法,这是取效之关键。(1) 进针:一般选用30号或32号1.5寸毫针为宜,患者取坐、卧位不限,但针踝部以卧位为好。选好区点后,常规消毒,针体与皮肤呈30°进针,迅速通过皮肤,切勿进入肌肉层,如果进入该层,要缓缓退针,务使针尖达皮下为最佳。然后针体与皮肤贴平,顺直线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4寸。进针要缓慢,术者感觉要松,进针无阻力;要求患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注意避开血管。(2) 调针:应注意两点,其一是深浅,过深则入肌肉层,患者有酸、麻、胀、痛感觉,或针后令患者手(或足)上下左右活动,如见针体随着活动逐渐退出,即说明针入过深,必须退针重新调浅。但如果过浅,患者会有剧痛。必须是不深不浅,恰好在皮下,患者不痛,术者感到手下轻松。二是方向,一般针刺方向都向上(向心),但如病证在四肢末端,则针尖向下。要求针尖指向病所,不可偏弯。往往在效果不明显时,只要将针向左或向右稍微调一下,即能见效。确如《黄帝内经》所云:“如风之吹云。”(3) 留针:进针后调针达到要求后,即可把针柄剪短,用胶布将露出皮肤外的部分贴住固定。腕踝针留针时间一般应视病情而定。吴主任主张慢性病证应较长时间留针,秋、冬季可留针长达1天,但患者应注意不污染或弄湿施针部位。可嘱患者自行起针,并用酒精棉球揿压针孔,以防感染。

吴旭教授针灸临床功底扎实,各种操作手法熟练。他在临证中往往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体质及心理状况,灵活运用或配合使用各种治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作用,取得较好疗效。他能把腕踝针与体针、灸法等有机结合起来。如在体针治疗后,再施以腕踝针,并留针返回以治疗一些顽固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吴旭教授认为临证要善于随机应变,不可过分拘泥,如落枕、背项部疼痛,按腕踝针分区当取上区点,但往往不如取下区点疗效好,这些均有待于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吴旭教授常告诫我们:针灸临床中,往往各种治法均有其独特之处,在使用时都应十分认真,使其得法。无论有效、无效都要探究其原因,这才有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四、 对中医“气”认识与“活子振荡”假说

临床上,吴旭教授无论针法、治疗手段均强调“综合激荡”,吴旭教授在古人“针灸在于调气”的思想中,悟出“活子振荡”假说。

吴旭教授曾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数篇文章谈论“活子假说”,提及“活子振荡”等理论。中医的哲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无不以“气”为其本质和核心。“气”在宇宙、在人体、在中医理论中无处不在。古代哲学认为,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的变化运动也是气的作用。“气”是变化运动的主体,也是产生变化运动的根源,人以及其他生物也是由气构成的。古代哲学同时又认为气分阴阳,气之阴为其物质性,气之阳为其功能性。阴阳相互运动,相互转化,宇宙万事万物得以发生,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包括宇宙的诞生到生命的开始,无不都是阴阳的相互作用所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西医对人体认识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将人体视为解剖结构的总体,主要通过对各部分的了解来认识人体。虽然西医也不认为人体就是各部分解剖学结构的机械组合。当它重造人体整体知识时,有些丢失的东西无法重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医所认识的“气”──如环无端,不停的运动及变化。“场”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生物并不只是在量子力学意义上才有场的性质,生命物质的场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微观粒子的场。一切物质实体的构成均离不开场,构成生物形体也离不开场。因此将人体视为开放的大系统,包括实体(形体──直观的分立形式)和场(气──连续的存在形式),生命物质的每一层次,从生物分子、细胞器官到生物个体都有相应的场,这个场可以包含物理场和化学场,人体的整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场或气的运行。“活子振荡”假说的要点:中医认为“气”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活力之源,是人体世代繁衍的依据。吴旭教授直接引用“活子”一词,强调了延续和维持生命之源,明确阐述其客观存在,并赋予现代科学上的意义。“活子”来源于先天父母,受养于后天水谷精微及天地之清气。“活子”有其多样性,可因部位和功能不同而有不同命名,如“活子心”、“活子肝”……“活子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结构构型包括了全身脏腑组成的全息结构框架和造形痕迹构型,这是“活子”的共性,或谓其全息性。先天父母之“活子”(气)相结合,启动了新个体生命之门,开始了结构构型过程,这是对时空有序性的记录和支架。振荡是时间有序的一种形式,振荡节律是由“活子”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型所决定的。经络是各脏腑组织系统“活子”振荡自身的时空有序复合的记录。腧穴是“活子”振荡节律的交汇。有学者认为振荡是生命的基本节律,是时间有序的一种形式。血液、淋巴的循环,生理活动的基本节律,心电图中的PQRST波形等,都可以看成是振荡。而空间有序性的记录和支架,譬如宏观上的心脏跳动、胃肠蠕动等,微观上的DNA螺旋架构等,都是时空有序的复合。因此可说:生命在于振荡,在不间断的规律运动(简称:律动)。“气”及其“气化”过程,就是人体生命振荡过程的记录和支架。经络是随着人体各组织器官由“活子肾”受激之后发育而体现的,它是传递讯息、协调内外环境、疏通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信道和营养信道。“气化”的通路,就是“活子肾”受激之后发育成各系统振荡自身的空间有序复合的轨迹。振荡节律是由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的。“活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各“活子”有其特定的振荡节律。在“活子心”的振荡轨迹即体现出“心经”及其功能,不同“活子”振荡轨迹就体现不同的经络和功能。因此吴旭主任医师认为经络与“气”(活子)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皆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有机体的功能载体和功能体现,只有“气”的振荡才形成了经络。所以在尸体上寻找经络是徒劳无功的。经络是“气”(活子)振荡所产生,“气”(活子)是形成经络的基础,振荡是形成经络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振荡的“气”(活子)才能形成经络,所以经络的本质就是“气”(活子)振荡的轨迹。其中经络并不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由“活子”演变成的特殊线路或管道系统,而是相应“活子”振荡自身的时间有序的轨迹。腧穴是“活子”振荡节律的交汇。生命体无时无刻在不振荡。振荡也使“活子”产生了构型,呈现出功能。因此可以说生命在于振荡,这就是吴旭教授的“活子振荡”假说的大旨。“场”在物理方面被人们认识是从经典电磁场开始的,并经由仪器及设备的出新而有广泛及深入的研究,这些“场”的概念也可以看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现代物理学的相通点。生物并不只是在量子力学意义上才有“场”的性质,生命物质的“场”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微观粒子的“场”,实际与一切物质实体的构成离不开场一样,构成生物的形体也离不开场,而人体的生物“场”自然比一般的生物“场”更复杂,也更高级。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场”的运行。

与西医研究人体的立足点主要在形体、主要着眼于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实体方面不同的是中医更重视与这些实体相联系的“气”或“场”,同时又绝不否认人体的脏腑、器官、筋骨、皮肉等实体的存在。“活子”性能体现“活子场”,“场”的性能体现于活子,分则为二,合则乃一。有机体的生命在于气化,无“化”的“气”是无生命的,能“化”的“气”体现在其“出入升降”,体现在维持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这就是“活子”,“活”的概念,是用于生命系统、生物界基本物质的概念,其“活”不仅表现在其“分立性”,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连续性,更为重要的是其表现为“冲融”(化)性上,“冲融”意谓冲和,恬适(语出唐·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气”(场)和“化”(冲融),生生化化,是谓自然;无机谓灵,有机谓魂;无机有机,总则为神。其名不同,其义则一。“活子振荡”说的精髓在于“活子”,在于“振荡”;它自成一个开放式的非平衡系统,而又不断自调和维持平衡这个多层次的非平衡系统,不仅调衡于天地大自然非平衡系统,又要调衡于社会大环境的非平衡系统。维持人体这种系统的存在和调衡能力,就在于“活子”的升降出入──“活子”的有序振荡。大至宇宙,小至人体的有序振荡和《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有形物质、无形精神都是相同道理。五、“和于术数”与“综合激荡”

吴旭教授提出“活子振荡”说,源于其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深刻理解,尊古而不泥古。创造性地与现代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相结合。同时他也在临床上活学活用,他认为该假说的精髓在于“活子”,在于“振荡”;其“活子”缘自然之“道”而化生,循自然之“道”而“振荡”;她自成一个开放式的非平衡系统,而又不断自调和维持平衡这个多层次的非平衡系统;不仅调衡与天地大自然非平衡巨系统,又要调衡与生活于社会大环境的非平衡系统。维持人体这种系统的存在和调衡能力,就在于“活子”的升降出入——“活子”的有序振荡。伟大的数学家、电子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A.M.TURING)证明,生物形态有序性是由化学反应与扩散并行发生的多重定态的结果与表现,而持续的振荡过程在形态发生中起有关键作用。任何影响“振荡”的噪音或涨落,都会影响到系统状态的跃变。疾病是系统的另一种定态。来自宇宙自然的,来自社会环境以至自身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构成振荡的涨落而影响系统的状态,临床治疗学上的推拿、针灸、理疗、中药等都是“振荡”的涨落因素,可以使系统从不健康的定态跃变到健康的定态。“和于术数”是古代医学家在“法于阴阳”的旨意下,采用调和于各种——包括利用一切可以观察到的能够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自然、环境以及自身的诸种因素的方法,来保养和锻炼身体,治疗疾病,达到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这里有四个要紧的地方。

首先是“法于阴阳”的“阴阳之道”——要知道、要了解、要熟悉。

其次是“法于阴阳”的“法”,如何“效法”,如何“得法”。“效法”者必有“法”,“得法”者须有“度”,这里有很深很复杂的学问,整部《周易》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再次是“和于术数”的“术数”,要了解(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包括现代化各种科学先进的仪器、方法来观测)能够有利影响人体健康定态的、有利影响“活子振荡”节律的、有利影响“活子”的升降出入的种种因素,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寻找和研究这些有利影响的良性因素,确定其性能及量度的最佳阈值。

最后是“和”的功夫,犹如厨师和调色、香、味的功夫,其中也有天时、地利、风土、人情、个体体质和口味好恶的问题。这四条实际上也是为医者的素质要求。唐·孙思邈主张,凡欲为医者,除去必须熟谙经典著作,各大家的成就,还须旁通各门科学,丰富边缘知识,如儒教、道教、佛教、历史、天文、地理以及人情往来等;而且要能够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言于医道。也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则“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其实“道无鬼神”,只要懂了这些道理,就可以“独来独往”了。

吴旭教授的老师邱茂良教授在一生学术生涯中,一贯重视临床辨证和综合施治。他长于中医传统特色,兼汲现代医学精华,工于针法和方药。邱老从医从教近七十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他指出:针灸能治疗许多病证,但其作用有一定的限度,不是万能的。有的病证可单独用针灸治疗,而对有的病证针灸只能对其某些症状或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必须与其他治法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尤其对复杂多变的病证,更应注意用综合的治疗来处理。邱老的这些宝贵学术经验和见解与前述的平衡统计物理学给医学、生物学带来的新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对症治法,综合治法,就是给振荡以适当、足够的涨落,以求达到系统的状态跃变,从疾病的一种定态跃变到健康的一种定态。

这是因为人体之气变化幽微,针灸调气并非易事,所以《黄帝内经》对此在下针前、针入后以及出针时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难经》及后世医著,特别是《金针赋》、《针灸大成》等著作中都有较多的发挥。对针刺前如何通过切循按弹等来疏通经气、探察经络虚实,避免损卫伤荣;下针后如何候气、催气,如何鉴别谷气、邪气,如何做到补正、泻邪等提出审形(之肥瘦)、度时(令气候)、守神(医者)、治神(患者)、迎随诸法(泻补单式复式手法),要求做到气复为度(气至乃去,勿复针,气不至,无问其数)等;针出时如何使气之闭泄,而提出相应呼吸适时进退、退针迟速、穴孔摇大扪闭等,不可不谓细之又细,慎之又慎。

前述振荡是物体随着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运动,是时间有序的一种形式。人体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健康是非平衡系统的一种定态。当然疾病也是非平衡系统的一种定态。机体的形态有序性是多重定态的结果与表现,是由瞬间万变的互相制约的生物化学反应所决定的,而持续的振荡过程在形态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切能够影响振荡力学过程的因素就是噪声,或者叫做涨落。振荡是决定性模型的一种状态,涨落则是随机因素的噪音。针灸、药物等治病,实际上是造成一些涨落而已,对振荡起着激动、构成新的影响参数,有诱导系统跃变的作用。

振荡是生命正常状态下的常规运动。偌大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造就了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影响机体生命节律的因素及其参数阈值,其范围是相当宽广的。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以说是噪音,对生命都可以造成一种涨落、一种激荡。这种涨落、这种激荡,可以影响到生命系统从健康定态跃变到病态;也可以影响到生命系统从疾病的定态跃变到健康的定态。符合生命节律阈值范围的,就能促进生命旺盛,或者能促使系统从病态恢复到健康态;在生命节律阈值范围内的任何涨落、任何激荡,即使力量很小,随着时间的延续,也能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临床谓之为“补”。相反不合生命节律阈值的任何涨落、任何激荡,影响和削弱生命功能的都谓之“泻”。临床治疗方法很多,然而每种具体方法,具体刺激,每种涨落,每个激荡,都有一个最佳阈值的问题,最佳选择问题。这是临床治疗学范围内很大很有前途的研究课题。

吴旭教授谆谆教导:为医者功在细察振荡节律状态,慎调涨落参数。若能谙于阴阳之道,晓知诸贤经验教训,苦练古今诊疗本领,临证接诊如待贵宾,按脉持针手如握虎,综合激荡,掌握分寸,医道毕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