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与人体健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4:44:21

点击下载

作者:张红星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二时辰与人体健康

十二时辰与人体健康试读:

前言

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的目的即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授其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的造诣。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它与两家倡导修炼和清静无为的主张分不开,而这也正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房中术则在秦汉以前似乎较为开放,这从古时记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残存帛书中可以看出。辟谷养生术自创立至今也逾千载,代有流传,只因遵循不易,须与坐禅等功法相辅而行,一般人难以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终没有较大的发展,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相反,饮食调摄养生法则因符合上下各个阶层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需要,故日渐发展,代代深入。四时调摄养生、环境养生等因其顺应自然、符合人愿,故而日积月累,研究渐趋深入。

养生强调的是调和阴阳、流通气血、培补精气、节欲保精,其原则为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讲究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凡此种种都以阴阳为基础。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一年有四季之分,自古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根据四季阴阳变化养生的法则。古人又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十二时辰对应十二条经络,每一经络对应一个脏腑,气血按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地流注入十二经脉之中,而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古人强调按时辰来养生,即根据一天之中阴阳的转化来调和人体阴阳。

自古以来,我们都讲究“以和为贵”。万事万物都可以阴阳为基础,以和谐为目的。千百年来,人们都是顺应自然规律吃、穿、住、行,才发展演变至今。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健康、长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顺应自然规律,需睡的时候睡,该醒的时候醒,要吃的时候吃,应动的时候动,这样才能融入天地之中,吸取大自然之精气,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本书根据古人十二时辰养生之经验,结合脏腑经络腧穴学说,从起居、饮食、运动、调神、防病等方面综合阐述十二时辰养生之法,愿带给您一个阴阳平和的健康之身!张红星2012年2月于武汉

总论

在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2个小时(表1)。表1 十二时辰对应的北京时间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日十二时辰也是如此。

十二时辰养生法源于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它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如果偏离了它,就会生病。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我国养生学家根据古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顺应经脉的变化,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相结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之为“二六功课”,清代养生学家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所以,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中国传统延寿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二时辰的脏腑经络理论

《黄帝内经》有载:“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周身之气通于天……”意思是说,人周身之气与大自然之气是相通的,在不同时间里,人体的经络系统有相应的经络和穴位与自然之气相通。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四个方面。

人体有十二对主要经脉,以不同时辰循行全身(表2),如果能认识经脉循行路径及流注时辰,并了解其功能,以时辰配合脏腑保养,可为人生中之最佳养生之道。表2 十二时辰及其当道经脉

中国文化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在养生文化上,就是十二时辰对应十二个脏腑经络系统的功能,在每个时辰里,对应的脏腑经络系统,功能最强,以它的功能为主。脏腑经络系统可以充分反应生命能量,相对于一日十二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体现天地人三者的互动。宇宙的天是浩瀚无穷的天,银河系的天是大天,太阳系的天是中天,地球是小天,人是小天之缩小体。地球自转公转,加上四季气候日夜温差,影响了人体经络气血之循行,故而人体经络循行就是一种时空能量医学。了解经络循行原理,配合时辰进行经络保健、脏腑保养之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养颜美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

十二时辰之养生概述

子时,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时候,按照阴阳消长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最重,所以此时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而阳气也开始生发。《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是因为其他脏器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因此,要有足够的优质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能量,这样才能养足阳气。

丑时,肝经值班。肝经可调节全身血液并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解毒和排除毒素,为人体进行清洗工作。丑时养生需强调的是,一定要升中有降,此时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在精神愉悦下入眠,保持良好的睡眠,这样才能养好肝,畅通好气血,清理好全身毒素。

寅时,肺经当令。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天真正的开始是在寅时。这个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确的。人体的气机都讲顺其自然,也就是从肺经开始的,所以此时全身由静到动,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熟睡状态。此时肺经值班,是呼吸运作时间。寅时人体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脑部供血不足,如果经常在寅时醒来,则为气血不足的表现。此时有心脏病的老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卯时,天基本上亮了,天门开,此时大肠经当令,应醒来空腹喝一杯水,然后正常排便,把垃圾毒素排泄出来。卯时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排便功能才会正常。因此便秘的时候切勿盲目用泻药,应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有时候补肺才是治本之道。

辰时,胃经当令,这个时候应该好好吃一顿早餐,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此时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可以吃动物蛋白,有一味荤菜最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容易生病。不吃早饭,对人体的损伤非常大,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胃经是人体一条很长的经脉,如青春痘、鼻炎、胃痛、膝盖痛、脚背痛等等,都可以从胃经着手治疗。平时在饮食上切勿过于冷热酸甜,否则损伤胃气会引起很多疾病。

巳时,是工作学习的黄金时间。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脾主运化,吃好早饭,脾经才有足够的营养去吸收。而这个时候是大脑运动最具活力的时候,学生学习效率此时也最高,上班族工作效率也最高,也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黄金时间。养好脾脏,也就抓住了工作学习的黄金时间。

午时,手少阴心经最旺,是养心的时间。“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此时要睡午觉、吃午饭,按照太极阴阳气化,午时阳气最旺。《黄帝内经》说阴主内,主睡眠,阳主外,主苏醒。午时阳气最盛,吃完午饭稍事休息后继续工作,这样最能出效率。但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引起失眠。起来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心脏的活动功能。

未时,午饭过后,经过脾胃的腐熟消化,轮到小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了,此时小肠经当班。午餐一定要吃饱吃好,这样小肠才能吸收更多的精华,否则就会形成垃圾。小肠吸收营养进入血液,此时要多喝水,以稀释血液,否则血液黏稠度就会高,形成疾病。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有人未时出现胸闷、心慌却查不出心脏问题时,可关注一下自己的小肠,小肠出了问题也会引起心脏的不适。

申时,旺于足太阳膀胱经。这时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喝水时间,要多喝水,尤其是肾脏和膀胱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段时间多喝水(建议喝水约500毫升),有利于泄掉小肠注下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申时是一日中的第二个黄金时间,此时小肠经已经把午餐营养送到了大脑,大脑精力正旺,要抓紧时间工作或者学习,提高效率。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太阳”。其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若膀胱经出现问题,主要是阳气不足,气血不够。申时在十二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蹿下跳”的,足太阳膀胱经是可以“上蹿下跳”的经脉。

酉时,肾经当令。“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有利于储存一日的脏腑之精华。为人体各脏腑功能贮备好原始物质,以备哪里不足发送到哪里。元气藏于肾,所谓“人活一口气”,就是指的元气,所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这个时辰需要再喝一杯水,这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排毒,清洗肾脏和膀胱,以免患泌尿系统疾病。

戌时,心包经值班。西医认为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心包有一个功能,叫“喜乐出焉”。此时,要保持愉快心情,晚餐不宜过腻过多,餐后要休息,或者散散步,但不要剧烈运动,否则会导致失眠。戌时为我们一天中的第三个黄金时间段。此时是心包经与脑神经活跃的时间,是看书的最佳时间,同时也是全天体重最重的时候。当心包经值班时间快结束时,需要再喝一杯水,让血管保持通畅。

亥时,对应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在亥时人就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

总而言之,中医医理讲究“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能健康长寿。

十二时辰养生与子午流注

何谓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和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代表阳生,为阳气之首,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生,午为阴气之初,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是白天阳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黑夜阴气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机体通过阴阳消长的不断平衡,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就会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其流经次序是: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子时胆经—丑时肝经(表3),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表3 十二时辰及其气血流经的顺序

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子午流注用于养生防病

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中,从亥时(21:00)开始到寅时(5:00)结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一面时间,此时阴盛,阴主静,所以人体要在安静的状态中休息入眠。此时正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要有充足的睡眠,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又如,有的人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三点才睡,时间久了就会有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这是因为,晚上11:00至凌晨3:00行的是胆经及肝经。此段时间不能静卧休息,回肝血量不足,不能制约肝之阳气升腾,肝阳上亢,肝火上升,以致头痛目赤、头晕不适。同时由于肝木旺盛,克伤脾土,影响脾胃功能,因而会有脾胃不适、食欲差等症状。所以,根据子午流注法,利用人体经脉随着时间的不同而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好养生的规律,对提高、改善人的身体素质、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子午流注用于指导用药

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脏腑经络的盛衰以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是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上午11:00服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临床上证明,寅时(肺经旺),有肺病的人此时症状加重,所以,剧咳或哮喘或发烧者,寅时(3:00—5:00)给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而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子午流注用于针灸取穴

临床医学中应用最广的要数子午流注指导针灸取穴。狭义地说,子午流注就是中医的时间针灸医学,也叫最佳时间针灸法,是中医针灸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临床可根据气血盛衰的病理表现、穴位开阖的时间施以补泻手法,以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是将很多因素综合运用在针灸取穴上,以达到最佳疗效的一种独特的古典针法,具有施针安全、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

据近年实验研究数据显示,子午流注针法的治愈率远远高于常用的普通针灸法,尤其对一些慢性疑难顽症,往往效如桴鼓。例如,咳嗽、胸满、气喘等症为手太阴肺经病症,肺属金,它的母穴是属土的太渊穴,子穴是属水的尺泽穴。如果肺经邪气实,就在肺气方盛的寅时,取尺泽穴行泻法;如果正气虚,则应在肺气方衰的卯时取太渊穴行补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午流注针法有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此外尚有运用古代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但这些方法的应用,要有坚实的针灸理论基础,在熟记人体穴位的基础上,还要熟练运用相关歌诀和推算方法,极具专业性,不在此赘述。

十二经补母泻子穴位见表4。表4 十二经补母泻子穴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饮食应该定时定量、不偏食,早睡早起,加上适当的体力劳动、运动,节欲,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运动变化规律,以保持机体内外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安享天年,长命百岁。

疾病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又不愿意改变,得病就成必然的了。养生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靠每天的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子时与健康

子时(23:00—1:00)

子时,即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北京时间23:00至凌晨1:00。子时又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因此《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生之初。”阳始至称为一阳生,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示,复卦上五爻是阴“一”,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一”。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子时阴气最盛,过了子时阴气转衰,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正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阳主动,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因此,子时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时应胆腑

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应十二时辰流注,如环无端。一经脉络一脏腑,每一经脉的气血流注都对所应脏腑起到重要的作用。足少阳胆经应胆腑,经脉循行之病会影响到胆腑致病,同样,胆腑之病也会致经脉循行之处生病。因此,子时养生对胆腑的作用尤其明显。[胆腑有何作用]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其呈囊形,附于肝,居肝之短叶间,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排泄胆汁,并助肝气之疏泄。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灵枢·本脏》称胆为“中精之腑”,在《千金要方》中胆有“清净之腑”之称,而《难经·三十五难》中胆有“中清之腑”之名。胆贮藏排泄胆汁《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了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清代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小便论》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说:“徐灵胎注《神农本草经》则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谓肝胆属木,脾胃属土。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肝胆助肠胃化食,而胆汁能助小肠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胆排泄的胆汁,具有帮助某些食物消化的作用。

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胆腑阻塞不通,必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湿热、淤血、砂石、寄生虫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气机紊乱所致胆管痉挛,形成胆腑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发生黄疸。

胆排泄胆汁还与肝有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出现消化吸收方面的病变。所以有“肝胆同主疏泄”的说法。胆为奇恒之腑《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内经》述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胆贮存并排泄胆汁,“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难经正义·四十二难》),因胆有参与“传化物”的功能特点,故胆属于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素问·五脏别论》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指出胆与其他五腑(即传化之腑)的不同。而胆中所藏的胆汁被称为“精汁”,胆有“藏精气”的作用,如《类经·藏象类》说:“然胆居六腑之一,独其藏而不泻,与他腑之传化者为异。”故又属于奇恒之腑。[胆气主升,性喜宁谧]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临床上用温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子时与经络腧穴

子时对应足少阳胆经(图1),是胆经运作、骨髓造血的时间,胆汁推陈出新。此时阳气初生,十分柔弱,所以要保养住,因此子时应该熟睡,以养初生之阳气。凡在子时前1~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解读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中足少阳胆经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原文语译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上至额角,向上绕到耳后,沿着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进入缺盆;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到眼外角后;另一支脉,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颈,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然后下行胸中,通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出于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环跳部;它的直行经脉,从缺盆下向腋下,沿胸侧过季肋,与前支脉会于环跳部,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前,直下抵绝骨穴,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子时养生要点

人不是靠指标活着,而是靠感觉活着,靠本性活着。人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图1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谱[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子时——一阳初生

子时恰恰是在天最黑暗的時候,这时阳气开始生发。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这个时辰。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取决于胆的生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23:00的时候,反而清醒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胆主春生之气

肝胆虽同属于木,主春升之气,然肝胆这一对脏腑中,肝为阴,胆为阳。如金代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强调了胆的升清宣发作用。《内经》重视阳气的观点不仅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所体现,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更为明显。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同时,相火学说中也很重视胆,《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胆与肝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这就把胆主清阳之气与寄居相火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胆主阳气的振奋,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包括通达和升发诸脏腑之气机,胆都有其调节的功能。胆经从外眼角开始

胆经从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小趾旁边,倒数第二个脚趾)。人们疲劳时喜欢手臂高举,就是伸拉胆经以振奋阳气的一个动作。打一个哈欠以后,人就显得精神一些,这也是胆气生发起来的象。人们有事情想不清楚,决断力不够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动作——挠头,其实我们挠的地方正好是胆经经过的地方,就是刺激胆经而主决断。子时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当中,子鼠丑牛,老鼠的象与子时的象有什么共通性呢?这实际上在告诉我们,胆虽然主生发,但是这个时候阳气还特別的小,就像老鼠一样小,而且老鼠是夜行动物,虽然小,但非常的活跃,这就是那一点点少阳,它不可以大,但是它一定保持着一种朝气蓬勃的东西在里面。这在太极图里面就相当于白鱼的最尖的那一点,叫少阳之火。那点“火”是所有的阳气的一个根本的东西,是生发力最足的地方,阳气最终的生发要从这儿起来。这就是十二生肖为什么以鼠为首的原因。[饮食养“胆”]

胆为六腑之一。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一旦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缺乏、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合理饮食则与胆囊养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早餐一定要吃好。空腹时间过长会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也随之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就会处于饱和状态,使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晶。(2)定时进餐,少吃零食。规律饮食可以避免胆囊频繁收缩和分泌胆汁。(3)饮食不宜过饱,以免胆囊过度收缩,使胆汁分泌增加。(4)适量多饮水,不仅能防止胆汁浓缩结晶,也可在胆结石形成初期将胆结石前期物质或小胆石冲刷入胃肠而排泄掉。(5)清淡饮食,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适当吃一些鱼类和海产品,避免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高脂类食品,以防胆囊过度紧缩,使胆汁分泌增加。(6)适当多吃点玉米粥、豆浆、菠菜、小白菜等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运动调“胆”]

子时应是睡眠之时,又为何谈到运动呢?我们讲运动是通过此举来调理腧穴经气,养护脏腑。时辰养生也是在养脏腑之气,经络脏腑之气通过运动养护了,时辰养生的目的自然达到了。

传统武术中的形意五行拳有很好的调理脏腑功能。五行拳中的崩拳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其发劲直如贯矢,其形似箭,其性属木,在人身内通肝脏。崩拳回身动作起势为狸猫倒上树,落势为狸猫扑鼠,起势是截腿之劲,落势是踩踏之劲。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舒肝利胆,并具有明目之功效。[肝胆相照,慎肝怒去胆怯]

古医籍《寿世保元》有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百岁,首先要敛气保精以养其内在的精神。的确,“养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长寿。

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五脏所伤则精神涣散,精神涣散则神志衰减,神志衰减则诸病丛生。子时睡眠不当最易胆怯,此为胆虚所致心中畏惧、不敢见人之证。《石室秘录》卷三:“凡人胆怯不敢见人者,少阳胆经虚也。而所以致少阳胆经之虚者,肝木之虚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肾水之不足。”而嗔怒伤肝,肝胆表里相应,易损及胆腑。因此,应时睡眠,戒躁戒怒,以祛胆怯,此乃养生之道。[子时睡觉是最好的养生]

子时阳气初生,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不可缺少的力量。“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应时睡眠

子时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的时候,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驾驭这个阴阳消长的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才上床,而是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那么什么时候该上床呢?应该在22:30左右。

子时胆经值班,此时一阳初生,它是刚刚长阳气,还很微弱,我们要特别保护这个阳气。怎么保护呢?最好用睡觉来保护,所以夜半的时候,就应该睡觉,要开始养阳气,而养阳气要从微小的时候就要保护它。

子时天地磁场最强,是胆经最活跃的时候,胆经引导人体阳气下降入于肾,胆囊也繁忙于更换胆汁。如果常熬夜,胆气受损,胆囊无法顺利更换胆汁,胆汁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囊肿。由于胆气受损,胆气必虚。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功能就会降低。另外,胆气支持着中枢神经,胆气受伤人就容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所以子时之前必须睡觉。所谓“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睡眠方位有讲究

有人认为,睡眠方位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古往今来,关于睡眠方位有不同的说法。

有资料指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而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却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而改变。《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季节头向东、脚朝西;秋冬二季头向西、脚朝东。

为什么要这样睡呢?这是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而提出的,春夏属阳,阳气上升、旺盛,而东方属阳主升,头向东以应升发之气而养阳;秋冬二季属阴,阳气收敛、潜藏,而西方属阴主降,头向西以应潜藏之气而养阴。

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些理论,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建议大家依照自己的感觉,不可生搬硬套。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加班、不熬夜,入睡前安神定志,未睡眠、先睡心,或用温水泡脚,并辅以足底按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经脉养生:敲敲胆经、挠挠头,胆经养生两手成]《灵枢·经脉》指出:“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刀马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胆经若有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嘴里发苦,喜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侧面孔像蒙着微薄尘,皮肤没有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生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因此经常敲敲胆经循行部位,有助于舒筋活络,治疗胆经病症。但是,敲胆经也不是随便敲敲的,没事乱敲反而会引起失眠、多梦等不良反应。

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时,常常会有挠头的习惯。挠头其实是刺激胆经做决断。《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对胆的概念认识,如同其他脏腑一样,既有与实质器官相联系的一面,如贮存、排泄胆汁的胆囊;又有据此而取舍类比归类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决断作用的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胆气强壮之人,虽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轻,恢复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则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胆的决断,还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由于正气对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人有决断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处于旺盛状态;如果决断不出,其生理功能就处于平静或低下状态。这种不同的生理反应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响的。《素问·经脉别论》指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这里的勇怯,即反映了胆气的强弱。另外,很多年轻人在两耳上部出现白发,发为血之余,那是因为胆经气血不足所致,子时熬夜未及时休息是很重要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反复挠头也是在疏利胆经,刺激胆经活络,这是胆经在帮人们做决定。“酒胆壮英雄”为何故?《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中有一段记述黄帝与少俞关于饮酒对人情志影响的对话。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鼓起勇气完成某件事,都会选择喝点酒来壮胆,根据《黄帝内经》的描述,这是因为酒是水谷的精华,入胃后使胃胀大,气机上逆,壅滞胸中,使肝气上升,胆汁横逆,而胆主决断,饮酒后,人的行为自然与勇敢的人相同,但是等酒醒气衰后,还会感到懊悔、沮丧。[胆经腧穴]风池穴——“功臣”之说

说到胆经腧穴,首要提及的是风池穴,该穴是一个功效卓著的穴位。风池穴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对偏头痛、感冒、鼻塞、头晕、耳鸣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果身上有发冷、打喷嚏、流鼻涕、头后微痛,按揉风池穴区、摩擦后项或用艾条艾灸大椎穴至皮肤转温,则畏寒头痛症状消失。肩井穴——“肩周炎”的交退

肩周炎患者可谓日常生活中屡屡见之的人,若其肩周活动并未受限,仅是颈肩一线(少阳所过处)疼痛经自己拿捏肩井穴(位于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一周后,肩部疼痛即可缓解。阳陵泉——胆经之“合”

在胆经腧穴中,不得不说的是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此穴为筋之精气聚会之所,具有除痛祛风、疏肝理气的作用。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对膝关节酸痛、胁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或此穴下方的压痛点,并持续按揉2分钟,可缓解胆囊炎疼痛。刺激阳陵泉的小方法坐在座位上,脚跟着地,脚尖尽量抬起,然后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外摆尽量转向身体左右两侧,即两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一”字;前脚掌尽量抬起。等到阳陵泉、胆囊穴部位肌肉发酸发热即可放松两脚,休息片刻再练习。可两脚同时练习或单腿练习。带脉穴——教你祛腰部冷感

此外,胆经上的带脉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肚脐处)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穴位。它是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带脉如带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如果有病,会出现腹满、腰部以下凉冷如同坐在冷水里。选取带脉穴,配合按摩胆经足临泣(穴位)可立即使冷感消失。足临泣穴——帮你解除偏头痛

偏头痛常常会困扰时下的年轻人,一般来说,少阳经头痛以偏头痛最为常见。手少阳三焦经亥时当令,足少阳胆经子时当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有一句话:“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如果是23:00前头痛,可取“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2厘米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为三焦经的“输”穴)。如果23:00之后头痛的患者,可尝试按揉胆经上的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足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是胆经的“输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以疼痛能够忍受为度。

胆经腧穴八十八,个个都有自己的显著功效,如果能够好好照顾它们,不但能对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子时防病养生

[肝胆疾病首当治]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淤血阻络等。胆为六腑之一,内寄相火,因其内藏精汁,又称奇恒之腑,其气以通降为顺,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累及肝,肝病可以累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

子时和丑时熟睡以养肝胆乃应时之需,对肝胆疾病患者必不可少。子时为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衰弱的时候,也是中医的经脉气血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及时休息,最能养阴。睡眠不仅可以保存智力和体力,还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睡眠可以使免疫器官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能促使各组织器官自我修复。如在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针刺率谷、阳陵泉、丘墟、侠溪、足窍阴等穴也可防病治病,效果显著。时常按压这些穴位可起到养生保健之功效,有时间者不妨一试。[瘿瘤莫怕,胆经来挡]

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肿瘤。由于其好发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故常循经取穴来防治。如风池穴、阳辅穴、丘墟穴、足临泣穴等。另外,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适当的运动可使气血流畅,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受风寒。“百病从寒起”,身体受风寒刺激时,抵抗力下降,易诱发疾病。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萝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这些食物中含有抗癌物质,而水果、牛奶、甲鱼等为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肿瘤病人热能消耗大,因此饮食要比正常人增加20%的蛋白质。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及烟酒。[偏头痛易犯胆经上,循经养生是王道]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胆经循行部位常是偏头痛易发之处,故取胆经穴位防治偏头痛效果甚佳。如风池首当其冲,另有率谷、悬厘、天冲等。此外,偏头痛患者的饮食也要注意,勿食过量咖啡及过凉的冰淇淋,勿饮酒过多。据专家统计,容易诱发头痛的食物有巧克力、酒精饮料、生乳制品、柠檬汁、奶酪、红酒、熏鱼、蛋类。因此,饮食要节制,不要饮酒和吸烟。应该多吃些含镁丰富的蔬菜、水果,增加大脑中的镁含量,如小米、荞麦面等谷类,黄豆、蚕豆、豌豆等豆类及豆制品,以及雪里蕻、冬菇、紫菜、桃子、桂圆、核桃、花生等。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忧虑、焦虑等情绪,保证良好的睡眠,谨防疾病由眼、耳、鼻及鼻窦、牙齿、颈部等的病变引起。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如有牙科疾病,应首先治疗牙病。缓解偏头疼的方法:冰袋冷敷,躺下来休息一会儿,按摩头部,饮用绿茶,静心冥想,头缠毛巾。

丑时与健康

丑时(1:00—3:00)

丑时,即鸡鸣,又名荒鸡,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北京时间凌晨1:00—3:00。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就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丑时肝经值班,是肝脏修复的时间。肝经可调节全身血液并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解毒和排除毒素,为人体进行清洗工作。此时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导致气血不畅。丑时前未入睡的人,面色会显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烦躁。所以要想养好肝血,凌晨1:00—3:00要睡好。

丑时应肝脏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的联系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而且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肝在五行中属木,在阴阳中为阴中之阳。[肝为“血之府库”]

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可以将一定量血液贮存于肝内,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故肝有“血之府库”之称。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之所需;当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这时,相对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储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

肝还有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不使之溢出脉外的作用。也就是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若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若是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因此,气虚者宜补肝气,火旺者宜泻肝火。临床上所用的止血药,多归肝经,正是这一理论在中药学中的具体体现。[肝郁则怒,郁怒则伤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生气时,刚开始左边胸肋会痛,这其实是期门穴在疼痛,也就是肝气作祟。肝气升上来,在中医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肝木克脾土。所以一旦生气的时候,会吃不下饭。等到再生气的时候,胸口就会发闷。这就涉及膻中穴,也就是气憋在此处了。这里讲的就是肝主疏泄的问题。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气郁结”常伴女性左右

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亦即肝主疏泄有使气机调畅的作用。如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机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小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女性多是肝郁气滞的代表。爱生闷气的人多为女性,妇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对于女性来说,肝的经脉分布于两肋,乳房是肝脉必经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闷乳胀、乳房疼痛。肝主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响津液的输布与血的运行,导致水液停滞,血行不畅产生痰淤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迅速疏肝理气的小窍门首先我们看看六字诀。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熟悉中医舌诊的人都知道,舌尖属心、舌尖的两边属肺,舌两边属于肝胆,舌根属肾,脾其华在唇。当感到周围有人说话影响到大家时,都会食指放在嘴上发出“嘘”。这时,舌头的两边正用力抵在两边的上牙齿上,根据舌头、口唇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此时“嘘”字音正在疏理肝气。因此,在生气时需要迅速疏理一下肝气时,不妨做一个“嘘”声的动作试试看。根据六字诀练功的方法,同样也能采取相应方法疏理对应脏腑之气。生气时何以食不下咽

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及将糟粕排出体外的功能,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即脾胃的气机升降来概括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可见,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脾升胃降的一个重要条件。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人生气时常出现胃脘胀闷、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到脾致脾气不升,影响到胃致胃气不降,即“木不疏土”,导致脾的运化饮食功能下降,从而出现食欲缺乏的状况。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在志为怒,怒火常由男性发

正常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影响,也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故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实际上是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心情亦开朗。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是“怒”,所谓“怒伤肝”。怒可分为暴怒与郁怒两种情况。暴怒,《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故暴怒可使肝气上逆,甚至肝风内动,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此称之为“因怒致病”。郁怒,是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使肝失疏泄,除出现肝气郁结的表现外,进而可发展为肝气犯胃,称之为“因郁致病”。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发出来,表现为肝阳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气的人,经常处于发怒状态,容易秃顶。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爱把脾气发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肝气旺,更主要的是他们感觉心里有气不发出来会很憋闷。在大多数人看来,发脾气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事实上,有了气发出来要比闷在心里好得多。[肝胆相照主谋略]《黄帝内经》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肝脏马上会去对付它。所以,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肝当然就容易受到伤害。我们知道,胆主决断,肝胆互为表里脏腑,常有肝胆相照之说。而肝脏怎么能出“谋虑”?谋虑就是计谋思虑,反复筛选思考方案。善于动计谋的人,肝气用得多,耗伤肝血也会影响人的视力,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经在丑时活动最强,有人喜欢深更半夜学习、想事情,因为这时效率高,计谋出得也好,道理就在于此,故一般的“大决断”都出自半夜。

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经常晚睡,这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子时,刚刚生发起来的胆气没有养好,紧接着丑时,肝血又没有养好。这好比春华而秋实,如果春天少了一朵花秋天就少结一颗果。青少年时期耗散的肝气会对日后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医不提倡年轻时太过耗散精力。肝主谋略,学生如果熬夜学习,肝气耗散,缺少谋略,学习效率也不会高。[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膝为筋之府。”全身的筋按其所分属的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称为十二经筋。筋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之气血可以养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可见肝所获得的精气,都会布散到筋,发挥濡养作用。若肝之气血不足,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细心的人会发现,当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手都是紧紧攥着拳头出来的,这说明小孩子的肝气是非常充足的;而到了人死去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撒手而去”,这个时候肝气消失,手的握力自然没有了。西方曾做过测试,长寿老人的握力大部分都很足。这些都跟肝主筋密切相关,肝之气血充足,筋必健壮。正如《素问·痿论》所说:“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动骨骼负责运动,膜用来隔离、划分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