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华(第四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7:25:27

点击下载

作者:姜忠喆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十四史精华(第四卷)

二十四史精华(第四卷)试读:

辽史

》概论《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朝脱脱奉敕修撰。其中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另附国语解一卷。它是研究辽代历史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史料。一

辽朝是契丹族十世纪初到十二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建立的王朝,它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契丹族从四、五世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受到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和薰陶,显露汉化趋势。在长期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文化。据史籍记载,辽王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从不自外于中国,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不失时机地发展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在学习和接受汉族文明的过程中,辽朝统治者也曾效法前代中原汉族王朝,设置修史机构,指定专人修史,以《起居注》、《日历》、《实录》的形式记载辽朝统治者的言行和辽朝的重大事件。辽兴宗时的萧韩家奴、耶律良和辽道宗时的不扌颠、忽突堇都曾担任修撰起居注的工作。辽代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纂修进呈《实录》的工作。第一次纂修在圣宗统和九年(991),枢密使、监修国史室日方与翰林学士邢抱朴承旨同修《统和实录》二十卷。第二次纂修在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前南院大王耶律谷欲、翰林都牙耶律庶成、翰林都牙兼修国史萧韩家奴编辑自遥辇可汗以来到重熙年间的事迹,成《先朝事迹》二十卷。第三次是道宗大安元年(1085),史臣进呈太祖以下七帝实录。第四次是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监修国史耶律俨纂修太祖诸帝实录共七十卷。

元朝建立后,不断有人向统治者建议修辽、金、宋三史。中统二年(1261)七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并推荐辽皇族后代左丞相耶律铸和汉族文臣平章政事王文统监修辽、金史。当时戎马倥亻忽,忽必烈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年之后,王鹗再次提出设局纂修本朝实录,并附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部分付诸实行,但仍然没有结果。元朝灭亡南宋后,在半个多世纪里又曾三次下诏修纂宋史、辽史、金史。但因正统问题争论不休,迟迟未能进行。直到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至正三年(1343),才正式开局纂修。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总裁官有欧阳玄、张起岩、吕思诚、揭亻奚斯等。脱脱确定三史各为正统,各系其年号,使这一争论很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至正四年(1344)三月,《辽史》完成,是三史中最先成书的一部,前后费时不到一年,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

脱脱作为丞相,实行重用儒臣的开明政策,为三史修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他确立的编纂义例和方针对顺利修纂三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金朝编修辽史时,曾就金朝继承哪一朝帝统问题,是继唐,还是继辽、宋,引起过几次论争,问题没有解决。元朝是继哪朝帝统更为复杂。有人认为宋为正统,辽、金为割据。有人认为,辽自唐末占据北方,与五代、北宋相次而终,当为北史;宋继周统,至靖康之变,当为宋史;金破辽灭宋,据有中原,当为北史;建炎以后则当为南宋史。在争论不决、阻碍修史的情况下,脱脱断然决定三史各为正统、各系其年号,平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脱脱为组织史官、提供经费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辽史》的编撰,大体上是由史官撰成初稿,然后进呈总裁,由总裁笔削裁定。因而总裁在修纂《辽史》中有着重要作用。欧阳玄、揭亻奚斯、张起岩都是元代的著名学者,熟悉历史典故,精通儒学经典。欧阳玄订立三史凡例,作为撰写初稿者的写作依据,不公正处亲笔改定,并且亲笔撰写三史中的论、赞、表、奏、揭亻奚斯强调修史以用人为本,重视史法和史意,在三史编纂中,毅然以笔削自任。政事得失、人才贤否必定求得公正。张起岩对初稿中立言未当之处,总是据理改定。吕思诚除参加《辽史》等三史的编修外,还总裁后妃、功臣传,荟萃《六条政类》。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后改名太平)两位总裁在《辽史》修纂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二《辽史》所以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撰成功,除了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写作班子外,更主要的是利用了辽代耶律俨编纂的国史和金代陈大任编纂但未最后完成的《辽史》。其中耶律俨的著作《辽实录》是后来金修《辽史》的基础,是元修《辽史》引证最多的著作之一。陈大任的《辽史》也是元修《辽史》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述两书外,元修《辽史》还大量采用了南宋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这本书不同于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依据实录撰成,而是宋朝方面当时所存有关契丹材料的总汇。元修《辽史》天祚帝纪及其相关传多采自《契丹国志》。元修《辽史》利用过的其他史料,有《资治通鉴》、前朝各史《契丹传》、辽朝修的《辽朝杂礼》、宋人王曾的《上契丹事》、刁约的《使辽诗》等,还有高丽的著作《大辽事迹》、《大辽古今录》等。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早已失传,这两部著作中的许多原始资料赖《辽史》一书得以保存,因而元修《辽史》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朝历史的史籍,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地位。

此外,《辽史》不仅有纪传,还立有不少志、表,这些志、表有的是其他正史中所没有的。如《营卫志》就是《辽史》所独有,其中保存了契丹早期的宫帐《斡鲁朵》、捺钵(行营)及部族的组织与历史等重要史料。有些志的内容安排也很有特色。如《仪卫志》中舆服内容分为“国舆”和“汉舆”,“国服”与“汉服”,仪仗分为“国仗”、“渤海仗”、“汉仗”等,不但记述契丹早期的车舆、服饰和仪仗等制度,同时对后来采用汉制辇舆和服饰、仪仗的时间、规格、形制等方面都有所论述。《礼志》分载契丹族与汉族礼仪;《百官志》分纪北、南面官制,在内容上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是研究辽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天祚帝纪后面,还附有耶律大石的西征及西辽建国的材料,这是汉文资料关于西辽的珍贵文献,是学界研究古辽史的重要资料。《辽史》中的表立得很多,有世表、部族表、属国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等,篇幅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辽史》以实录为凭,记事大体上无所粉饰,尤其是在记述宋、辽关系时,拿《辽史》与《宋史》互相参照,往往有利于弄清《宋史》所讳史实的真相,就是说《辽史》的记载往往更接近历史真实。

由于参考资料有限,加之成书时间仓促,《辽史》有许多不足之处,几百年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指责和批评。首先是其记事过于简略,以至出现史实错误或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立国建号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辽自建国以后,曾多次改变国号,先称契,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尔后复称大辽。如此重要的史实,《辽史》却失于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疏漏。辽立国时间很长,元修《辽史》共一百一十六卷,从卷数看为《宋史》的五分之一强,但每卷的分量很少,全书只有四十七万字,仅相当于《宋史》的十分之一。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中,内容重复的地方也很多,这样也就难免不出现叙事的疏漏。其次是《辽史》各部分内容互相矛盾。如耶律余睹立晋王事,《天祚纪》及《萧奉先传》、《耶律余睹传》以为是萧奉先诬陷,《晋王传》、《皇子表》则以为是事实。《兵卫志》载永昌宫正户一万四千,而《营卫志》则裁永昌宫正户八千,二者当有一误。书中还有一人两传的情况。《辽史》中契丹人的姓名是用汉字书写的契丹语音,由于所用汉字极不统一,且名、字杂见,出现混乱现象。第三是错误百出。元修《辽史》过于草率,错误之处比比皆是,有纪年错误,有史实错误,有的错误是沿袭所据资料而失于考证造成的,有的则是编修者妄改的结果。《辽史》尽管有上述种种不足之处,但辽、金两朝所修辽史均已失传,辽代其他文献保存下来的也很少,因此,它成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辽代史书,是后人研究辽代历史的最基本的史籍。《辽史》在元代只印了一百部,此印本今已失传。元末明初另有翻刻本。明初修《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很可能是元至正五年的最初刻本。明代有南监本、北监本。清代有乾隆殿本、四库本、道光殿本。本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用几种元末明初的翻刻本残本拼成百衲本。1974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基础,采用各种版本进行参校,改错补漏,刊出新标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三《辽史》全书按纪、志、表、传编排,是一部按传统方法纂修的纪传体史书。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本纪是从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到天皇帝耶律延禧,共九帝,计三十卷,《辽史》本纪所占的比重,超过了金、宋二史。《辽史》本纪以内容的多少来安排卷数,太祖本纪二卷,太宗本纪二卷,世宗本纪一卷,穆宗本纪二卷,景宗本纪二卷,圣宗本纪八卷,兴宗本纪三卷,道宗本纪六卷,天祚皇帝本纪四卷。《辽史》本记述了辽朝九帝的历史事迹和整个朝代重大事件,在《辽史》中占有首要地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二十年,于十世纪初统一契丹八部,控制邻近女真、室韦等族。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造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推进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公元916年称帝,建年号。攻取营平等州,又于公元926年攻灭渤海。阿保机称帝后,积极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一国家。他仿照汉制,立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确立了世袭皇权,初步奠定了因俗而治的南面官、北面官制度。又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使国家政权初具规模。在经济上,他开拓经济领域,使契丹向农牧经济和定居生活转变。他还注意发展文化事业,缩短契丹与中原的距离,要求契丹贵族学习汉族文字和文化,对儒学、佛教、道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随着汉化的加深,契丹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人民更加接近。他在位时十分重视人才,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等都受到重用,有力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这就是辽太祖本纪提供给我们的印象。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第二代皇帝,在位时间长达二十年。统治期间奖励耕织,继续强化政权建设。936年,他借后唐叛将石敬瑭求援之机,立石敬瑭为晋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来宋朝为了收复这大片失地,与辽朝多次发生战争,对双方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辽朝经过长期的扩张,领土不断扩大,东至大海,西至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这时辽政权已走上封建化道路,境内人民,大致可以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奚族人民。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太宗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仿照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辽朝旧制统治契丹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任用契丹贵族。辽太宗统治的末年,南下灭亡了后晋。《辽太宗本纪》叙述了这段在契丹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辽史》本纪是全书的提纲,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的发展脉络。在太祖本纪中叙述了契丹族的兴起,他的祖父匀德实开始教民种耕,发展畜牧业,他的父亲撒剌的开始铁冶,教民铸造,始兴板筑,设置城邑,教民种植桑麻,学习织编技术。经过太祖、太宗时的封建化过程,辽朝国力不断强盛,与许多民族、国家、地区建立了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系。本纪中篇幅最长的是圣宗本纪,突出地反映了辽宋之间多年的征战与讲和,如对澶渊之盟等重大事件都有较详的记载。天祚帝纪记叙了辽朝被金灭亡过程,还简叙了耶律大石率族众西征,在中亚建立西辽的始末。通过本纪集中反映了辽朝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列传和本纪构成了辽史的纵横面貌。列传成为本纪的重要补充。有些内容虽属简略,但可补充本纪的不足。《辽史》列传的原则和体例鲜明,分后妃、宗室、外戚、群臣等类型入传,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分别列传。其余以类相从,或数人共一传,为国捐身者都可立传,不须避忌。《辽史》列传相对来说显得单薄,四十五卷中除上述后妃、宗室、外戚、勋臣之外,还有文学列传二卷,能吏列传一卷,卓行列传一卷,列女列传一卷,方技列传一卷,伶官宦官列传一卷,奸臣列传二卷,逆臣列传三卷,二国外记一卷。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太祖耶律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强化皇权统治,不断向南掳掠,得到燕云十六州地面后,进一步采取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发展契丹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辽朝在逐渐脱离野蛮,向封建文明迈进。但是继立的世宗和穆宗没能在此基础上积极进取,辽朝统治开始出现衰落的景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也不断恶化,统治危机已经形成。扭转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继续推进契丹封建化进程,不仅需要一个相对统一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局面,更需要一位锐意改革和强有力的执政集团。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和辽圣宗以及耶律隆运(韩德让)、耶律斜轸、室日方等人就是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出现的杰出历史人物。萧太后是景宗的皇后,景宗死后,她在耶律斜轸和耶律隆运等人的参决下,立其长子耶律隆绪继皇帝位。在统治仍不很稳定的情况下,萧太后紧紧依靠耶律斜轸、耶律隆运等蕃汉大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和巩固辽朝统治的改革措施,迅速改变了政局不稳的局面,开创了辽朝统治的全盛时代,对契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上述各人传纪,对了解圣宗统治的近半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必将有极大的帮助。政略君臣论军国之务[1]

九月壬寅,次赤山,宴从臣,问军国要务,对曰:“军国之务,爱民为本。民富则兵足,兵足则国强。”上以为然。(《辽史·太宗本纪》)【注释】

[1]赤山:山名,在今辽宁省境内。【译文】

辽太宗会同八年九月壬寅之日,太宗率兵驻扎在赤山,宴请随行大臣,并问他们什么是治理军国的根本。大臣回答说:“治军治国的事务中,爱民是根本。人民富裕了,兵力就充足,兵力充足则国家富强。”辽太宗认为说得对。罗衣轻巧谏兴宗[1]

上与太弟重元狎昵,宴酣,许以千秋万岁后传位。重元喜甚,[2][3]骄纵不法。又因双陆,赌以居民城邑,帝屡不竞,前后已偿数[4][5]城。重元既恃梁孝王之宠,又多郑叔段之过,朝臣无敢言者,道[6]路以目。一日复博,罗衣轻指其局曰:“双陆休痴,和你都输去也。”帝始悟,不复戏。(《辽史·罗衣轻传》)【注释】

[1]上:此指辽兴宗耶律宗真。[2]双陆:古代的一种掷骰行棋的赌博游戏,又称双六。[3]竞:犹言“胜”也。[4]梁孝王:即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初封代王、淮阳王,后为梁王,在七国叛乱中,拒吴楚有功,深得文帝及窦太后宠幸。[5]郑叔段:春秋时郑国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为了争夺君位,郑叔段曾在母亲武姜的唆使下阴谋发动叛乱,后被郑庄公镇压。[6]罗衣轻:人名,辽伶官,为人滑稽通变。【译文】

辽兴宗与弟弟耶律重元的关系曾经很亲密。一次,喝酒喝得正来劲时,兴宗许愿说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很高兴,便骄横放肆,无法无天。兴宗又与耶律重元玩双陆,把居民城镇作赌注。兴宗每赌必输,前后已赔进了几个城镇。耶律重元凭着像西汉梁孝王那样所受的宠信,又有很多像春秋时郑叔段那样的罪过,朝中的大臣们都不敢讲真话,只能在道路上以目相视表示愤慨。一天,兴宗又赌博,罗衣轻指着双陆棋盘说:“双陆,你再别犯痴了,赌博连你自己都快输掉了!”兴宗有所醒悟,就不再玩双陆博戏了。穆宗诏令求谏

十二月丁巳,诏大臣曰:“有罪者,法当刑。朕或肆怒,滥及无[1]辜,卿等切谏,无或面从。”辛巳,还上京。(《辽史·穆宗本纪》)【注释】

[1]上京:地名,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译文】

辽穆宗应历七年十二月丁巳日,辽穆宗诏令大臣们说:“犯有罪行的人,应该按照法律判刑。我有时随意动怒,对无罪的人滥施刑法,你们应该对我直言规劝,不要当着我的面附和我。”辛巳日,回到了上京。辽太祖即位记[1][2]

太祖为于越,秉国政,欲命曷鲁为迭剌部夷离堇。辞曰:“贼[3]在君侧,未敢远去。”太祖讨黑车子室韦,幽州刘仁恭遣养子赵霸[4]率众来救。曷鲁伏兵桃山,俟霸众过半而要之;与太祖合击,斩获甚众,遂降室韦。太祖会李克用于云州,时曷鲁侍,克用顾而壮之曰:“伟男子为谁?”太祖曰:“吾族曷鲁也。”[5]

会遥辇痕德堇可汗殁,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太祖辞曰:“昔[6]吾祖夷离堇雅里尝以不当立而辞,今若等复为是言,何欤?”曷鲁[7]进曰:“曩吾祖之辞,遗命弗及,符瑞未见,第为国人所推戴耳。今先君言犹在耳,天人所与,若合符契。天不可逆,人不可拂,而君命不可违也。”太祖曰:“遗命固然,汝焉知天道?”曷鲁曰:“闻于[8][9]越之生也,神光属天,异香盈幄,梦受神诲,龙锡金佩。天道无[10]私,必应有德。我国削弱,龀于邻部日久,以故生圣人以兴起之。可汗知天意,故有是命。且遥辇九营棋布,非无可立者;小大臣[11]民属心于越,天也。昔者于越伯父释鲁尝曰:‘吾犹蛇,儿犹龙也。’天时人事,几不可失。”太祖犹未许。是夜,独召曷鲁责曰:“众以遗命迫我,汝不明吾心,而亦随耶?”曷鲁曰:“在昔夷离堇雅里虽推戴者众,辞之,而立阻午为可汗。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12][13][14]纪纲之统隳。委质他国,若缀然。羽檄午,民疲奔命。兴王之运,实在今日。应天顺人,以答顾命,不可失也。”太祖乃许。明日,即皇帝位,命曷鲁总军国事。(《辽史·耶律曷鲁传》)【注释】

[1]“太祖”句:太祖,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872—926年),为辽王朝的创建者。于越,官名,辽始置,为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衔。[2]“欲命”句:曷鲁,即耶律曷鲁(公元872—918年),辽初大臣。迭剌部,辽时契丹族部落之一。夷离堇,官名,掌管兵马。[3]黑车子室韦:古代部族名。[4]要:腰击也。[5]遥辇痕德堇可汗:遥辇,为契丹族第二个永久性部落联盟,建于八世纪30年代,存在170多年之久。痕德堇,人名。可汗,我国古代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最高首领。[6]夷离堇雅里:夷离堇,官名。雅里,人名。[7]符瑞:祥瑞的征兆,犹言吉兆。[8]属:连也。[9]锡:赐也。[10]齿奇龀(yǐchèn):用侧齿啃咬。引申为毁伤。[11]释鲁:即耶律释鲁,曾为契丹族军事首长,后被其子谋杀。[12]委质: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后也用来表示归顺之意。[13]缀斿(liú):垂挂的玉串。斿,古代帝王、诸侯冠冕前后垂悬的玉串。此喻指附庸地位。[14]羽檄蠭(féng)午:羽檄,军事文书,插羽毛以示紧急。蠭午,纷然并起貌。【译文】

辽太祖做了于越官,掌握国家政权,准备任命耶律曷鲁为迭剌部的夷离堇。曷鲁推辞说:“有贼人在您的身旁,我不能离您而去。”太祖讨伐黑车子室韦,幽州的刘仁恭派遣自己的养子赵霸率兵来援救室韦。曷鲁在桃山埋下伏兵,等到赵霸的队伍过去一半时,便拦腰截击;后与太祖的部队共同攻击赵霸兵,斩杀、俘虏了很多人,最后室韦投了降。太祖与李克用相会于云州,当时由曷鲁陪伴,李克用见了曷鲁,夸奖说:“这位伟男子是谁?”太祖回答说:“是我族的耶律曷鲁。”

后来碰上遥辇部落的痕德堇可汗去世,文武百官遵照可汗的遗嘱,迎立太祖为皇帝。太祖推辞说:“从前,我们的祖先夷离堇雅里曾因为不应当被立为皇帝而拒绝即位,现在你们又提出让我这个不当立的人即位,这是为什么呢?”曷鲁进言说:“从前,我们的祖先雅里拒绝称帝,是因为先王没有留下立他为帝的遗嘱,也没有见上天显出吉兆,而只是受国人推崇、拥戴罢了。现在,死去的可汗言犹在耳,上天和众人立您为君的意愿,十分相符。对上天不可违抗,对众人也不能违犯,而对先君留下的遗命更不能不照办。”太祖说:“先君留下的遗命本来很正确,但你哪里知道天意呢?”曷鲁说:“我听说您出生的时候,神异的光彩布满了天空,奇异的香气充满了帐幄,做梦时受到了神灵的指点,得到了龙赐的金佩。天道是无私的,一定要显出种种吉兆以与人的德行相应。我们的国家势力衰弱,受邻近部落欺压已很长时间了,因此,上天降生圣人来振兴我国。死去的可汗了解天意,所以才留下立您为君的遗命。况且遥辇部落的帐族星罗棋布,并不是没有可被立为帝王的人,只是臣民上下都倾心于您,这就是天意。过去,您的伯父释鲁曾说:‘我就像一条蛇,侄儿就像一条龙。’天时人事,机不可失。”太祖还是没有答应。这天晚上,太祖单独召见了曷鲁,责备他说:“众人都拿先君的遗命逼迫我,你也不明白我的心思,还与众人一唱一和!”曷鲁说:“从前,夷离堇雅里虽然得到了众人的推崇、拥戴,但他还是拒绝即帝位,而立阻午为可汗。相传了10几代以后,君臣的职守都已混乱,纲常礼义都已毁坏。只有依附别的国家,就像冠冕上缀挂的玉饰一样。战争频繁,百姓疲于奔命。拥立君王的时机,实在今日。您应当顺应天人,以实行可汗临终时的遗命,不可失去这次机会。”太祖听后,便答应了。第二天,太祖登上了皇帝的位置,便令曷鲁总管军国大事。御人耶律忠贞 太祖起疑[1](耶律)古,字涅刺昆,初名霞马葛。太祖为于越,尝从略地

[2][3]山右。会李克用于云州,古侍,克用异之曰:“是儿骨相非常,不宜使在左右。”以故太祖颇忌之。时方西讨,诸弟乱作,闻变,太祖问古与否,曰无。喜曰:“吾无患矣!”趣召古议。古陈殄灭之策,后皆如言,以故锡赉甚厚。[4][5]

神册末,南伐,以古佐右皮室详稳老古,与唐兵战于云碧店。老古中流矢,伤甚,太祖疑古阴害之。古知上意,跪曰:“陛下疑臣耻居老古麾下耶?及今老古在,请遣使问之。”太祖使问老古,对曰:“臣于古无可疑者。”上意乃释。老古卒,遂以古为右皮室详稳。

既卒,太祖谓左右曰:“古死,犹长松自倒,非吾伐之也。”(《辽史·耶律古传》)【注释】

[1]太祖为于越:太祖,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越,官名,为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衔。[2]“尝从?句:略地,巡视边境也。山右,指今山西省一带。[3]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4]神册:辽太祖年号。[5]“以古”句:右皮室,军队名号。辽太祖以行营为宫,选各部豪健者置腹心部(机构名),号皮室军;辽太宗又扩充至30万人,分南、北、左、右皮室等名号,其实际上是御卫亲军。详稳,官名,为官府监治长官。【译文】

耶律古,字涅剌昆,初名为霞马葛。辽太祖做了于越后,耶律古曾跟随太祖巡视山右边境。太祖与李克用在云州相会时,耶律古作陪。李克用见了耶律古,很惊奇,对太祖说:“这人骨相非同一般,不能把他放身边使用。”因此,太祖十分猜忌耶律古。当时正逢出兵西征,诸弟之乱又起,太祖闻知事变,就打听耶律古是否参与了叛乱,回答说没有。太祖高兴地说:“我不用担心了!”马上召见耶律古商量对策。耶律古陈说了消除叛乱的计策,后来的情况果如其言。因此,太祖对他赏赐十分丰厚。

神册末年,南伐后唐,太祖让耶律古辅助右皮室详稳老古领兵作战。在云碧店,与后唐兵交战。老古被流箭射中,伤势很重。太祖怀疑这是耶律古暗害老古。耶律古知道太祖的心思,便跪着说:“您疑心我耻于做老古的部下吗?趁老古现在没死,请您派人去问问他。”太祖派人去问老古,老古回答说:“我对耶律古没有任何怀疑。”太祖的疑虑这样才消除了。老古死后,太祖便以耶律古为右皮室详稳。

耶律古死后,太祖对身边的大臣说:“耶律古死了,就像高大的松树自己倒落一样,不是我‘砍’倒的。”石敬瑭取媚异主[1][2]

晋帝辞归,上与宴饮。酒酣,执手约为父子。以白貂裘一、[3][4]厩马二十、战马千二百饯之。命迪离毕将五千骑送入洛。临别,[5][6]谓之曰:“朕留此,候乱定乃还耳。”辛巳,晋帝至河阳,李从珂[7]穷蹙,召人皇王倍同死,不从,遣人杀之,仍举族自焚。诏收其士[8][9]卒战殁者瘗之汾水上,以为京观。晋命桑维翰为文,纪上功德。(《辽史·太宗本纪》)【注释】

[1]晋帝:这里指石敬瑭(公元892—942年)。[2]上:这里指辽太宗耶律德光。[3]厩(jiù)马:养于马棚中的马。[4]迪离毕:辽国战将。[5]河阳:县名,今河南省孟县。[6]李从珂:原为后唐将领,936年4月,起兵攻陷洛阳,夺取了帝位。公元936年11月,石敬瑭统兵攻之,后兵败自焚。[7]人皇王倍: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公元899年—936年)。公元926年,被立为东丹王,人称“人皇王”。李从珂起兵篡位后,倍极力反对之。[8]汾水:水名,为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宁武县,南流曲沃县西折,在孟津县入黄河。[9]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译文】

晋帝石敬瑭准备告辞回府,辽太宗设宴和他饮酒。酒喝得兴起时,石敬瑭拉着太宗的手,拜太宗为父。太宗便以一件白色貂皮衣服,20匹厩马,1200匹战马给他作送别的礼物。又命令迪离毕率领5000骑兵送他回洛阳。临别之时,石敬瑭对迪离毕说:“我就停留在这儿,等叛乱平定后再回辽国。”辛巳日,晋帝石敬瑭到了河阳,李从珂兵败走投无路,便派人去召耶律倍来一同自杀。耶律倍不同意,李从珂派人将他杀害了,于是和全家族的人一起自焚而死。太宗下令收集战死的李从珂士兵的尸体,将其埋葬在汾水之上,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坟墓。晋帝石敬瑭命令桑维翰写文章,来记载辽太宗的功德。合住一言胜十万雄兵[1]

合住久任边防,虽有克获功,然务镇静,不妄生事以邀近功。[2]邻壤敬畏,属部安。宋数遣人结欢,冀达和意,合住表闻其事,帝[3][4][5]许议和。……镇范阳时,尝领数骑径诣雄州北门,与郡将立马陈[6]两国利害,及周师侵边本末,辞气慷慨,左右壮之。自是,边境数年无事。识者以谓合住一言,贤于数十万兵。(《辽史·耶律合住传》)【注释】

[1]合住:即耶律合住,安粘衮,辽太祖之侄孙。智而有文,通晓军政事务。[2](yì):安定。[3]帝:指辽景宗耶律贤。[4]范阳: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5]雄州:故地在今河北省雄县。[6]周:指五代后周国。【译文】

耶律合住多年担任边防官,虽然打仗勇猛有夺城之功,但他还是致力于边境的安宁,不随便动武以求眼前的功劳。邻国的人都很敬畏他,他的部下也相处得平安无事。宋朝多次派人与之交好,希望他转达与辽和解的意思。耶律合住就上书朝廷,让朝廷知道此事。辽景宗答应与宋朝议和。……耶律合住镇守范阳的时候,曾经带领几个骑兵径直来到了雄州城的北门,他立在马上向宋朝的雄州郡守将陈说了两国交战的利害关系,以及后周军队侵犯边境前后经过。耶律合住说话时慷慨激昂,雄州郡守将的部下都夸赞他。此后,边境上多年没有出现战争。有见识的人因此说,耶律合住的一句话,就胜过了数十万雄兵。契丹重用韩延徽[1]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2][3][4]

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5][6]立命参军事。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7]“吾将复走契丹。”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以是复来。”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辽史·韩延徽传》)【注释】

[1]幽州安次:在今河北省安次县(廊坊)西北。[2]守光:即幽州将帅刘守光。[3]太祖: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4]述律后:即辽太祖之妻述律平,封号为应天大明地皇后。[5]参军事:官名。[6]党项、室韦:都是古代部族名。[7]契丹:我国古代民族名,原为东胡的一支,很早就居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后来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为契丹国,即辽国。【译文】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名叫梦殷,累官为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年少时就英俊不凡,燕帅刘仁恭十分器重他,封他为幽都府的文学官。

后来刘守光为将帅,韩延徽来到辽国聘问,辽太祖对他的傲慢不屈十分恼火,便扣留了他。述律皇后劝告太祖说:“他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是个贤人,你怎么能把他扣押起来而侮辱他呢?”太祖便召见了韩延徽,与他谈话,韩延徽的谈吐太祖很是中意,太祖就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两族,征服其他各部落,韩延徽出的计谋最多。韩延徽又请太祖建造城池,分划市里,以让投降来的汉人居住。又为这些汉人选定配偶,教他们垦地种植,以自给自足。因此,汉人逃离的很少。

过了很长时间,韩延徽十分思念家乡,便作诗以抒发思乡之情,最后跑回到了后唐。不久,与后唐的将领王缄产生了矛盾,韩延徽害怕招致灾祸,便回到了幽州探望亲人,躲在朋友王德明的住所里。德明问他将去哪儿,延徽回答说:“我将又去契丹。”王德明听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着说:“契丹失去了我,就像人失去了左右手,契丹人见我回来,一定很高兴。”等到到了契丹国,辽太祖问他回来的原因,韩延徽答道:“忘记亲人是不孝道的,遗弃君王的是不忠诚的。我虽然抽身逃跑了,但我的心仍牵挂着您。因此,我又回到了这里。”辽太祖听后十分高兴,给他赐名为匣列。匣列,辽语的意思是“又来”。太祖又马上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要请他帮助参谋、决定。法制马人望虑远而除厚敛之弊[1][2][3]

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辽史·马人望传》【注释】

[1]填委:纷集;堆积。[2]人望:即马人望,辽官吏,字俨叔,道宗至天祚帝时曾任松山县令、中京度支司盐铁判官,警巡使、上京副留守等职。[3]检括:查检征收。【译文】

京城的诉讼案多如牛毛,马人望对此作了果断处理,没有一个受冤屈的。适逢清查、征收户头人口税,马人望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就了结了这件事。同知留守萧保先对此觉得惊奇,并问他为什么进行得这么快。马人望说:“百姓的财产倘若被搜括得没有存余的,以后就必然助长大肆搜刮的弊端。对百姓的财产,大约征收到十分之六、十分之七就足够了。”萧保先告诉他说:“你考虑得长远,我赶不上你。”萧保先严酷致祸乱[1][2]

六年春正月丙寅朔,东京夜有恶少年十余人,乘酒执刃,垣[3]入留守府,问留守萧保先所在:“今军变,请为备。”萧保先出,刺[4]杀之。户部使大公鼎闻乱,即摄留守事,与副留守高清明集奚、汉兵千人,尽捕其众,斩之,抚定其民。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年乃得之。而萧保先严酷,渤海苦之,故有是变。(《辽史·天祚皇帝本纪》)【注释】

[1]六年:此指辽天祚帝天庆六年。[2]东京:故地在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3]“踰垣”句:垣(yuán),墙也。留守府,官署名,负责镇守都城等事,其官多以亲王、重臣或地方长官充任。[4]大公鼎:人名。【译文】

六年春正月初一的晚上,东京有十几个无赖的恶少,乘着酒兴持刀翻墙进入了留守府,询问留守萧保先在什么地方,并说:“如今出现了兵变,请作好防备。”萧保先出来后,恶少们就刺杀了他。户部使大公鼎听说留守府发生暴乱,便代理留守职务,并与副留守高清明一起,召集奚族和汉族的士兵1000人,将闹事的恶少们统统逮捕,然后将其斩杀,以安抚、稳定当地的百姓。东京是过去渤海国的地盘,辽太祖奋力征战了二十多年才夺得此地。而萧保先执政凶残、酷暴,渤海一带的人深受其苦,因此才发生了这次变乱。萧韩家奴论止盗之法[1][2]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3]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辽史·萧韩家奴传》)【注释】

[1]时:此指辽兴宗重熙初期。[2]制:即制书,是帝王命令的一种。[3]韩家奴:即萧韩家奴,辽大臣,兴宗时曾任同知三司使事、节度使、翰林都林牙等职。【译文】

当时辽兴宗诏令全国人讨论治国的大政方针,并颁下制书问道:“补役之法如何才能恢复?盗贼之害如何才能制止?”萧韩家奴上疏回答说:“……我闻说唐太宗向大臣们询问惩治盗匪的办法,大臣们回答说:‘用严刑峻法。’唐太宗笑着说:‘匪盗之所以滋生,是由于赋敛无度,民不聊生。如今我在宫内节制嗜好和欲望,在外停止游猎和巡幸,使全国安宁无事,那么匪盗就自然没有了。’由此看来,匪盗的多少,都是由百姓的衣食丰俭、徭役轻重决定的……”辽道宗不改姓氏之制

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我朝创业以来,法制修明;惟姓氏止分[1]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部乡里之名,续作一篇,著于卷末。臣请推广之,使诸部各立姓氏,庶男女婚媾有合典[2][3]礼。”帝以旧制不可遽厘,不听。(《辽史·耶律庶成传》)【注释】

[1]太祖: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2]帝:指辽道宗耶律洪基。[3]厘:订正,改正。【译文】

耶律庶成呈上表书,请求增加辽国人的姓氏,他说:“我们大辽王朝自建国以来,法律制度昌明;唯有姓氏还只是两个,即耶律和萧姓而已。起初辽太祖制定我们契丹族的文字时,采用各部落中乡村里巷的名称制为姓氏,并将此写成了一篇文章,著录在文字之书的后面。我请求将太祖拟订的这些姓氏加以推广,从而使众部落各立姓氏,让老百姓男女婚姻合乎制度和礼仪。”辽道宗觉得过去的制度不能突然改变,就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耶律庶成修订辽法[1][2]

重熙初,……(庶成)与枢密副使萧德修定法令,上诏庶成曰:[3]“方今法令轻重不伦。法令者,为政所先,人命所系,不可不慎。卿其审度轻重,从宜修定。”庶成参酌古今,刊正讹谬,成书以进。帝览而善之。(《辽史·耶律庶成传》)【注释】

[1]重熙:辽兴宗耶律宗真年号。[2]庶成:即耶律庶成,辽大臣,字喜隐,善辽、汉文字,于诗尤工,兴宗时曾任牌印郎君、枢密直学士、林牙等职。[3]不伦:不成条理也。【译文】

重熙初年,……耶律庶成与枢密副使萧德一道修定法令,辽兴宗诏令耶律庶成说:“如今国家的法令轻重失调。法令,是治理国政的先决条件,它关系到人的性命,不能不慎重。希望你审察、衡量法令的轻重,按照合宜的原则加以修定。”耶律庶成就参考、斟酌古今的法令,改正了现今法令中的错谬之处,编写成书后呈交给了皇帝。兴宗看过便称赞编写得好。军事耶律虎古料宋必取河东[1]

耶律虎古,字海邻,六院夷离堇觌烈之孙。少颖悟,重然诺。[2][3]

……十年,使宋还,以宋取河东之意闻于上。燕王韩匡嗣曰:“何以知之?”虎古曰:“诸僭号之国,宋皆并收,唯河东未下。今宋[4]讲武习战,意必在汉。”匡嗣力沮,乃止。明年,宋果伐汉,帝以[5]虎古能料事,器之,乃曰:“吾与匡嗣虑不及此。”授涿州刺史。(《辽史·耶律虎古传》)【注释】

[1]“六院”句:六院,辽契丹族部落之一。夷离堇,官名,职掌兵马。[2]十年:此指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十年,即公元978年。[3]河东:指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当时为北汉王朝所在地。[4]沮(jǔ):阻止。[5]涿州:州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译文】

耶律虎古,字海邻,是六院部夷离堇觌烈的孙子。耶律虎古自幼聪明,也很守信用。

……保宁十年,耶律虎古出使宋朝回来,将宋朝攻取河东地区的意图报告了辽景宗。燕王韩匡嗣对耶律虎古说:“你怎么知道宋朝会攻打河东呢?”耶律虎古说:“那些越分自立旗号的国家,都被宋朝兼并了,只有河东地区没被攻取。现在宋朝在练兵习战,其用意一定是为了攻取河东。”韩匡嗣极力劝说景宗不要防御宋军,景宗才没有采取行动。第二年,宋朝果然出兵征伐北汉,景宗认为耶律虎古善于预料事情,很器重他,还说:“我和韩匡嗣都还没有想到这点上。”景宗授给了他涿州刺史的官职。图鲁窘之计[1]

耶律图鲁窘,字阿鲁隐,肃祖子洽昚之孙,勇而有谋。

……[2][3][4]

从讨石重贵,杜重威拥十万余众拒滹沱桥,力战数日,不[5]得进。帝曰:“两军争渡,人马疲矣,计安出?”诸将请缓师,为后图,帝然之。图鲁窘厉色进曰:“臣愚窃以为陛下乐于安逸,则谨[6]守四境可也;既欲扩大疆宇,出师远攻,讵能无圣虑。若中路而止,[7]适为贼利,则必陷南京,夷属邑。若此,则争战未已,吾民无奠枕[8]之期矣。且彼步我骑,何虑不克。况汉人足力弱而行缓,如选轻锐[9]骑先绝其饷道,则事蔑不济矣。”帝喜曰:“国强则其人贤,海巨则其鱼大。”于是塞其饷道,数出师以牵挠其势,重威果降如言。(《辽史·耶律图鲁窘传》)【注释】

[1]洽昚(shèn):即耶律洽昚,字牙新,曾任迭剌部夷离堇。[2]石重贵: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养子,生于公元914年,死于964年,石敬瑭死后继位。在位4年,史称出帝。[3]杜重威:后晋大将。[4]滹(hū)沱:水名,源出山西省繁峙县县泰戏山,穿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5]帝:指辽太宗耶律德光。[6]“讵能”句:讵(jù),难道、哪里。厪(qín),劳也。[7]南京:即今北京市。[8]奠枕:即安枕,意为安定。[9]蔑:无;没有。【译文】

耶律图鲁窘,字阿鲁隐,是肃祖儿子耶律洽昚的孙子,勇敢而有智谋。

……

耶律图鲁窘跟随辽太宗征讨后晋石重贵,后晋大将杜重威率领十万多人马在滹沱桥上抗击辽军。辽军苦战多日,不能前进。辽太宗说:“两军争渡,人马都很疲累了,可想什么办法呢?”将领们都请暂缓用兵,以后再作打算。辽太宗同意了他们的意见。耶律图鲁窘神情严肃地进谏道:“我考虑,认为陛下要乐于安逸,就小心谨慎地守住四方边境行了;既然想扩大疆土,出兵远征,哪能不多费点脑筋呢?如果中途而止,就正好有利于敌人,那么南京就必定要沦陷,所属城镇也要失落。如果是这样,那战争就不会休止,我国的老百姓就没有安宁之日了。况且敌人步行,我军骑马,何必担心打不败他们呢。更何况汉人的脚力差,行动慢,如果我们挑选轻快、精锐的骑兵先去断绝他们的粮道,那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辽太宗高兴地说:“国家强盛,它的人民就贤明;海水深广,它的鱼儿就巨大。”于是,派兵阻塞敌人的粮道,多次出兵牵制、搅扰敌人的兵势,后来杜重威果然投降,就像耶律图鲁窘所预言的那样。太宗畋猎习武[1][2]

九月庚午,侍中崔穷古言:“晋主闻陛下数游猎,意请节之。”[3][4]上曰:“朕之畋猎,非徒从乐,所以练习武事也。”乃诏谕之。(《辽史·太宗本纪》)【注释】

[1]侍中:官名。侍于皇帝左右,权位较尊。[2]晋主:后晋之君王。此指晋高祖石敬瑭(公元892—942年)。[3]上:皇上,此指辽太宗耶律德光。[4]从乐:同“纵乐”。【译文】

会同三年九月庚午日,侍中崔穷古向辽太宗说:“晋主石敬瑭听说陛下多次出外打猎,致意于您,请您节制游猎之事。”辽太宗回答说:“我出外打猎,并不只是尽情娱乐,而是为了练习军事。”于是颁下诏书,晓谕此事。理财入仕当以治国安民为己任

铎鲁斡所至有声,吏民畏爱。及退居乡里,子普古为乌古部节度[1][2]使,遣人来迎。既至,见积委甚富。谓普古曰:“辞亲入仕,当以裕国安民为事。枉道欺君,以苟货利,非吾志也。”命驾而归。普古后为盗所杀。(《辽史·耶律铎鲁斡传》)【注释】

[1]“子普古”句:普古,耶律铎鲁斡之子。乌古部,辽契丹部落之一。[2]积委:此指储积的财物。【译文】

耶律铎鲁斡所到之处,都有名望,官吏百姓都敬畏并爱戴他。等到他退休要回家乡居住时,儿子耶律耶普古已是乌古部节度使,便派人前来迎接父亲。到了普古家后,耶律铎鲁斡见其家中储积着许多财物。耶律铎鲁斡对普古说:“告别父母亲去做官,应当以国家富强,人民安定为行事的根本。违背道义,欺蒙君主,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谋取财物,这都不是我的意愿!”于是命令车驾返回原处。耶律普古后来被造反之人杀了。德操杀虎救驾[1]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及发,虎怒,[2][3][4]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5]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辽史·陈昭衮传》)【注释】

[1]开泰五年:公元1016年。开泰,辽圣宗年号。[2]跸(bì):帝王的车驾。[3]辟易:惊退。[4]昭衮:辽字官员,辽圣宗时曾任敦睦宫太保,兼掌围场事。[5]轶:逃也。【译文】

开泰五年秋天,大规模围猎。圣宗皇帝用弓箭射击老虎,由于马跑得太快,圣宗手中的弓箭还没有来得及发射。老虎被激怒了,便奋起反抗,眼看即将冲撞皇帝的车驾了,皇帝身旁的人吓得连忙躲避。陈昭衮丢开自己骑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了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逃跑了,皇上命令卫兵追赶并射击老虎,陈昭衮在虎背上大声呼喊,制止追射老虎尽管逃到了山里,但陈昭衮始终没从老虎身上摔落下来。瞅了个机会,他就拔出佩刀杀死了老虎。皇帝的车驾赶到了眼前,皇帝对陈昭衮慰问了很长时间。辽太祖品评诸子[1]

章肃皇帝,小字李胡,一名洪古,字奚德,太祖第三子,母淳钦皇后萧氏。[2]

少勇悍多力,而性残酷,小怒辄黥人面,或投水火中。太祖尝观诸子寝,李胡缩项卧内,曰:“是必在诸子下。”又尝大寒,命三[3][4][5]子采薪。太宗不择而取,最先至;人皇王取其干者束而归,后至;李胡取少而弃多,既至,袖手而立。太祖曰:“长巧而次成,少不及矣。”而母笃爱李胡。(《辽史·章肃皇帝李胡传》)【注释】

[1]太祖: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辽王朝的创建者。[2]黥:用刀在人的面额刺字符,然后涂上墨。[3]太宗:即辽太宗耶律德光,字德谨,为辽太祖次子。[4]人皇王:即辽太祖长子耶律倍。公元926年初,被太祖封为东丹王,人称人皇王。[5]束:捆。【译文】

章肃皇帝,小字李胡,又名洪吉,字奚德,是辽太祖的第3个儿子,其母是淳钦皇后萧氏。

李胡自小就勇猛剽悍,力气极大,而且性情残酷,稍一发怒就要在人的脸上刺字,或把人投入水火之中。辽太祖曾经察看几个儿子睡觉,发现李胡是缩着脖子睡在床里头,便说:“这孩子将来没出息,必定在几个孩子之下。”又有一次,天气非常寒冷,太祖叫3个儿子去外面砍柴禾。二儿子耶律德光跑去不加选择地砍到一堆柴禾,最先回到屋里;大儿子耶律倍只取那些干澡的柴禾捆起来,最后回到家里;李胡砍得少,并且丢得多,等到回到家里,又用袖子笼着手站在一旁。太祖见后,说:“大儿子最乖巧,二儿子老成,小儿子比不上两个哥哥。”可是,淳钦皇后最疼爱李胡。辽太宗观画思亲[1]

冬十一月丙午,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2][3][4][5]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于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辽史·太宗本纪》)【注释】

[1]冬十一月:此指辽太宗天显十年十一月。[2]大圣皇帝:指辽太宗耶律阿保机。[3]应天皇后:即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妻述律平,史称应天皇后。[4]人皇王:指辽太祖之长子耶律倍,公元926年被任命为东丹王,人称人皇王。[5]施:赠送。【译文】

冬十一月丙午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到弘福寺替皇后给僧人施舍饭食,看到寺院里的观音画像,是他的父母辽太祖、应天皇后及哥哥耶律倍所赠送的,太宗回过头来对身旁的人说:“以往,我和父母及兄弟们曾在这里一起观赏,没过多少年,如今只有我一个来这里了!”太宗悲叹不已。因此,自作了一篇文章,题写在寺院的墙壁上,用以尽情抒发他追念父母、兄弟的情意。读者看后,都为之悲伤。耶律倍让天下[1][2][3]

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4]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5][6]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7]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8]。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9]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10]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11]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12]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13]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14]

……至汴,见明宗。明宗以庄宗后夏氏妻之,赐姓东丹,名之曰慕华。……倍虽在异国,常思其亲,问安之使不绝。[15]

后明宗美子从珂弑其君自立,倍密报太宗曰:“从珂弑君,盍讨之。”及太宗立石敬瑭为晋主,加兵于洛。从珂欲自焚,召倍与俱,倍不从,遣壮士李彦绅害之,时年三十八。(《辽史·义宗倍传》)【注释】

[1]天显元年:即公元926年。天显,辽太祖年号。[2]扶余城:故址在今吉林省四平市西。[3]倍:即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4]忽汗城:即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为古渤海国都城。[5]德光:即耶律德光,辽太祖的次子。922年,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927年即皇位,史称辽太宗。[6]大(yīn zhuàn):人名,为渤海国国王。[7]称制:行使帝王的权力。[8]仪坤州:州名,治所在广义县。[9]皇太后:此指辽太祖妻述律平,907年被尊为地皇后,史亦称应天皇后。[10]东平:府名,渤海国置,治所在伊州。[11]唐明宗:即后唐君主李嗣源,在位8年。[12]畋(tián):打猎。[13]太伯: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为王,太伯遂避逃江南,后为吴国的创建者。[14]庄宗:即后唐君主李存勖(公元885—926年),为后唐王朝的创立者,在位4年。[15]盍(hé):何不。【译文】

天显元年,耶律倍随辽太祖讨伐渤海国,攻下了扶余城。辽太祖打算统计户口,耶律倍进谏说:“如今刚刚攻得渤海国就统计人口,老百姓必定会骚动不安。倘若乘着这破竹之势,直接攻打渤海国都忽汗城,取得胜利是不成问题的。”辽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耶律倍与大元帅耶律德光为前锋,乘天黑包围了忽汗城,渤海国王大走投无路,便请求投降。不久,又反叛,辽太祖就攻占了忽汗城。将渤海国国名改为东丹国,将忽汗城改称天福城,封耶律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国政。并赐给天子衣帽,建年号为甘露,耶律倍于是上任执政。太祖告诫耶律倍说:“这地方邻近大海,不能长久地呆在这儿,我留下你在此安抚治理,是为了表现我的爱民之心。”太祖的车驾将要返回朝廷,耶律倍便作歌以献。等到太祖辞行时,太祖对耶律倍说:“能够有你治理东部国土,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耶律倍嚎啕大哭地出来送行。太祖于是到了仪坤州。

没过多久,各部落大多叛乱,大元帅耶律德光征伐平定了他们。太祖去世的讣告传来后,耶律倍当天就赶到了太祖陵墓的所在地。耶律倍得知皇太后有立耶律德光为帝的意思,便对公卿大臣们说:“大元帅耶律德光的功德已施及人、神,为中、外之人所景仰,应该让他主持国家大政。”因此,与文武百官一道请求皇太后立耶律德光为帝,而自己让出帝位。因此,大元帅耶律德光登上了皇帝的位置,这就是辽太宗。

太宗即位后,耶律倍受到猜忌。辽太宗将东平改称南京,就让耶律倍迁到此地居住,并把此地的老百姓统统迁走,又安置了卫士暗中监视耶律倍的行动。耶律倍回到南京后,便命令王继远写了《建南京碑》一文,又在西宫建造了藏书楼,写作了《乐田园诗》。唐明宗得知这些情况后,便立即派人拿着书信渡过渤海秘密召见耶律倍,耶律倍就乘机去海上打猎。后唐使者再次来到,耶律倍对身旁的部下说:“我把天下让给了太宗,如今反而被猜忌,我不如去到别的国家,以此获得吴太伯那样让位于弟的名声。”他立了一块木头在海上,木上刻有诗句:“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后来携带高美人,载着书籍,飘洋过海而去了。

……到达汴京后,耶律倍拜见了唐明宗。唐明宗将唐庄公的后妃夏氏嫁给了耶律倍,给他赐姓东丹,起名叫慕华。……耶律倍尽管身在异国,但经常想起家乡的亲人,他派回家乡问安的使者一直没断。

后来,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杀害了明宗,自立为帝。耶律倍暗中报告辽太宗说:“李从珂杀害了后唐君主,你何不讨伐他呢?”等到辽太宗扶立石敬瑭为后晋的君主后,石敬瑭出兵攻打洛阳。李从珂想自焚,便召耶律倍来一起死。耶律倍不同意,李从珂就派壮士李彦绅杀死了他,当时他仅38岁。韩留性不事权贵[1]

耶律韩留,字速宁,仲父隋国王之后。……性不苟合,为枢密[2]使萧解里所忌。上欲召用韩留,解里言目病不能视,议遂寝。四年[3][4],召为北面林牙,帝曰:“朕早欲用卿,闻有疾,故待之至今。”[5]韩留对曰:“臣昔有目疾,才数月耳;然亦不至于昏。第臣驽拙,不能事权贵,是以不获早睹天颜。非陛下圣察,则愚臣岂有今日耶!”(《辽史·耶律韩留传》)【注释】

[1]“仲父”句:仲父,辽皇族族系名号,为三父房(孟父房、仲父房、季父房)之一。隋国王,即耶律释鲁,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伯父,曾任过于越等职。[2]上:指辽兴宗耶律宗真。[3]四年:此指辽兴宗重熙四年。[4]北面林牙:北面,指掌管契丹宫帐、部族、属国的官僚机构。林牙,官名,掌文翰之事。[5]驽拙:笨拙。【译文】

耶律韩留,字速宁,仲父房隋国王的后代。……耶律韩留本性不爱附和别人,遭到了枢密使萧解里的忌恨。辽兴宗打算召用耶律韩留,萧解里就说韩留的眼睛有毛病,不能看东西,召用的事就告吹了。重熙四年,耶律韩留被任命为北面林牙,兴宗说:“我早就想用你,听说你有病,因此一直等到如今。”耶律韩留回答说:“我过去患有眼病,不过才患了几个月的时间;然而也没有病到看不见东西的地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