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4 17:12:05

点击下载

作者:郑社教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HSE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

HSE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试读:

前言

自1997年发布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至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称中国石油)实施HSE管理已经19年了.可以认为,中国石油HSE管理大体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探索认识阶段(1997—2003年)、中期的管理深入阶段(2004—2007年)、目前的逐渐完善阶段(2008年至今),HSE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7年中国石油向杜邦(DUPONT)公司咨询,并在试点单位推进HSE管理以来,中国石油对HSE管理理念、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中国石油的HSE核心理念、文化、原则和制度体系,产生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方法、工具,形成了一0系列管理技术,HSE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如何对这些理念、文化、制度、技术进行理解、总结并应用于HSE管理实践就是编写本书的初衷。在后来的编写过程中,由于HSE培训市场的需要,才决定将本书以HSE培训教材的形式进行编写。总之,本书是以介绍HSE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工具、管理技术最新成果为其主要内容的。

本书共十章.在对HSE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HSE管理理念、文化;介绍了有感领导、属地管理与直线责任、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等管理方法、工具;介绍了重要的HSE管理制度如安全目视化管理制度、作业许可管理制度、典型的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对HSE风险管理技术、工作前安全分析、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进行了详尽介绍,对“两书一表”、应急管理也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可以作为HSE管理培训教材使用,也可供各类人员参考使用。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长庆培训中心郑社教、王凤兰、杨丽芹、张建峰、苏秋果、冯俊霞、连近远。其中郑社教编写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及第九章的第一节;王凤兰编写第八章;张建峰编写第二章及第九章的第二、六节;杨丽芹编写第三章及第九章的第三、四、五节,苏秋果编写第四章,冯俊霞编写第五章,连近远编写第九章的第七节。本书由郑社教担任主编。

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不妥之处,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4月

第一章 HSE管理体系综述

为了加深读者对HSE管理及HSE管理体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提升对HSE管理的认识,本章将介绍有关HSE管理、HSE管理体系的深层次的知识和理论,以期增进对HSE管理的认识。

第一节 HSE管理体系的概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Q/SY 1002.1—2013)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解释是:HSE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并管理其业务相关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例如:包括风险评价、目标建立等)、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对于HSE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管理的本质

HSE管理体系属于管理学的范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产生了管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氏族部落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在氏族首领的领导下,从事原始狩猎、生产、生活、战争等活动,目的是抵御自然灾害、疾病和其他原始部落的进攻,保证本部落的生存和繁衍。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们结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城镇、乡村、宗教、军队、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陆续产生,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考核等,以实现管理目标。

二、管理主体和客体

从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管理是管理者向管理对象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因此,管理的主体必然是人,是管理者。管理的客体就是管理对象,是各类组织,如国家、城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等。HSE管理体系也一样,它的主体也是人,是各级管理者;管理对象也是各类组织,具体来讲,就是各类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三、管理的目标

管理都有目标性,这与各类组织的属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国家繁荣昌盛、国民幸福;家庭的目标应该是家族兴旺、家庭成员和谐幸福、家族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持续增加、企业不断壮大,对社会贡献不断增大……HSE管理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确保组织“无事故、无污染、无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管理体系与HSE管理体系

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众多的管理理论,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管理的本质,以指导管理者提高管理效能。近代产生的系统理论借助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组织,均可以视为一个管理系统(体系),它是由组织结构、资源、过程、程序(惯例)等软件、硬件构成的动态系统,通过系统的有效运行,发挥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这里的组织结构、资源、过程是硬件,程序(惯例)是软件。组织结构就是组织的管理组织结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过程是指业务运行过程,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有主过程、子过程等。如钻井企业的主要过程是钻井过程,即通过操作钻机形成井眼的过程;子过程很多,如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生产过程如搬迁过程、一次开钻、下套管过程、二次开钻、接单根、起钻过程等等;管理过程如设备管理过程、人员管理过程、物资采购过程、培训管理过程、文件管理过程、应急管理过程等等。程序是指组织的管理制度、管理规定、操作规程等等,是软件。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随着具体管理对象不同,形成了众多的管理体系,如行政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HSE管理体系是其中之一,它关注的是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与组织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有关的组织结构、职责、策划活动、资源、过程(惯例)、程序等软硬件构成的动态系统,目的是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HSE方针和目标。

第二节 过程与过程管理

一、过程管理的思想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管理体系内部客观存在着众多管理过程和作业过程。对一个组织来讲,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环境,客观地决定了这个组织的发展战略。在HSE管理中,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组织实际情况,提出HSE承诺的。为保证HSE承诺的实现,组织制定了HSE方针,为保证方针的落实,制定了HSE目标和指标,这些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形成各个单位的HSE指标,这些指标再通过过程的控制来实现。也就是说,管理体系正是通过过程控制、过程目标及指标的实现,从而保证HSE管理体系总体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组织的HSE业绩提升和改进也是通过目标、指标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因此过程的控制是HSE管理的基础。

在质量体系标准中,给过程的定义是:任何通过使用资源,把输入转化成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称为过程,如图1-1所示。正确识别这些过程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并确保其受控而实现目标、指标的方法称为过程方法,或者称为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等所有管理体系都可以使用过程方法。图1-1 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二、过程控制与文件

在HSE管理体系中,对于管理过程,要求制定程序文件,即管理制度;对于作业过程,要求制定作业文件,即指导基层人员从事操作的文件,如岗位作业指导书、HSE计划书等。过程就是通过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进行规范和控制的。HSE管理体系常见的管理过程及程序文件见表1-1。

那么这些过程运行时遵循什么规律呢?戴明模式回答了这一问题。表1-1 HSE管理体系常见管理过程及程序文件续表①过程识别可以结合组织的性质、规模、风险控制需要进行,可以增加。

第三节 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一、戴明模式

HSE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就是指HSE管理体系运行遵守的一般规律,也是众多过程(包括管理过程与操作过程)运行时遵循的普遍规律。

戴明模式也称为戴明循环(Deming cycle)或称PDCA循环。戴明模式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有“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提出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概念,戴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Shewhart循环)进一步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改进(行动)循环(Plan-­Do-­Check-­Act),如图1-2所示。图1-2 戴明模式

二、戴明模式的含义

戴明模式适合于所有管理过程或生产过程。其含义是:在从事某项活动(包括管理活动或生产活动)之前,必须依据过程的目标、指标,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策划,制定出计划,这就是“计划”的含义;然后在该计划的指导下,“执行”该项活动,严禁执行者对计划进行任何随意的修改,所有对计划的修改必须经过计划审批者的批准,这就是“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的对执行过程进行检查,防止执行中对计划的任何偏离,以免产生质量或健康、安全与环境事故,这就是“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执行活动中存在对计划的偏离,必须采取改进活动,对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即使没有发现偏离,也要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或专项审核,发现存在的不足,确保下次从事类似活动时予以改进,这就是“改进”。

戴明模式作为管理学的重要成果,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几乎所有的管理体系都把戴明模式作为其运行模式。HSE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设置中,充分体现了戴明模式。表1-2给出了HSE管理体系标准(Q/SY 1002.1—2013)的有关要素,体现了戴明模式在HSE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表1-2 HSE管理体系标准(Q/SY 1002.1—2013)要素设置

第四节 中国石油HSE管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石油工业跨国合作机会的增多,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逐步认识到实施HSE管理的重要性。1994年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与环境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作为会议的发起者和资助者派代表s团参加了会议,并开始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全面推行HSE管理。1996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人员对ISO/CD 14690草案标准进行了等同转化,于1997年6月27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1997),自1997年9月1日起实施。同期颁布的标准还有《石油地震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范》(SY/T 6280—1997)、《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SY/T 6283—1997),1997年11月1日实施。

1999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在经过石油、炼化企业广泛试点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并于2000年1月29日发布,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的全面推行。图1-3 螺旋桨模型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一)螺旋桨模型

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的第一个HSE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规定的HSE管理体系由7个一级要素、26个二级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描述为螺旋桨模型(图1-3)。“领导和承诺”是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螺旋桨的轴心,是体系运行的推动力。不同形状的叶片呈顺序排列,代表HSE管理一级要素,反映了它们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整个螺旋桨围绕轴心旋转推进,表明中国石油致力于持续改进其HSE管理体系和表现的决心。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变迁

1.SY/T 6276—1997的出台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CD 14690标准(草案)进行了转化,于1997年9月1日颁布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1997)。

2.Q/CNPC 104.1—2004标准的出台

随着HSE管理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s司的推广、深入,人们对HSE管理有了深入的理解。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依据HSE管理实际,考虑到HSE管理标准与国家标准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兼容的需要,并参照GB/T 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有关要求,对SY/T 6276—1997进行了修订,颁布了Q/CNPC 104.1—2004《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部分:规范》(2004年7月29日颁布,2004年10月1日实施)。新标准采用了GB/T 24001—1996标准的结构,整合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要求,具有更强的通用性,标志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3.Q/SY 1002.1—2007与Q/SY 1002.1—2013标准的出台

2007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Q/CNPC 104.1—2004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个别要素,出台了Q/SY 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部分:规范》,该标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标准。标准实施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向杜邦(DUPONT)公司进行了咨询,并提出了全面推进HSE管理的要求,HSE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石油对HSE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吸收、借鉴了国际HSE管理的理念和最佳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做法,于2013年对Q/ SY 1002.1—2007进行了修订,形成了Q/SY 1002.1—2013(2013年7月23日颁布,2013年10月1日实施)。表12是Q/SY 1002.1—2013标准的要素,共包含7个1级要素、26个二级要素。Q/SY 1002.1—2013内容十分丰富,与Q/SY 1002.1—2007相比,有以下不同的地方:

(1)增加了“判别准则”“健康损害”“工作场所”“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等6个术语和定义;澄清性修改了“事故”“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危害因素”“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事件”“不符合”“绩效”“预防措施”“程序”“风险”“风险评价”等13个术语和定义。

(2)增加了“职业健康”“清洁生产”两个要素;删除了“管理者代表”要素,与其他要素合并。

(3)澄清性修改了“领导和承诺”“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对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组织结构和职责”“资源”“能力、培训和意识”“协商和沟通”“文件”“文件控制”“设施完整性”“承包方和(或)供应方”“顾客和产品”“社区和公共关系”“作业许可”“运行控制”“变更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绩效测量和监视”“合规性评价”“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内容。对一些要素名称进行了修改。

(4)提出了一些具体理念、要求,为从事HSE管理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工具。如安全价值观、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方法)、工艺安全信息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事故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HSE投入、培训需求矩阵、来访人员告知培训、安全经验分享、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设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设备可靠性分析、启动前安全检查、设备报废与拆除、承包方合同准备、招投标、合同签订、安全技术交底、危险作业的类别、工作前安全分析、能量隔离、危险作业监督监护、职业健康、清洁生产、行为安全管理、安全目视化管理、预警性指数系统、事故事件案例的共享等。

从Q/SY 1002.1—2007到Q/SY 1002.1—2013,HSE管理体系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Q/SY 1002.1—2013更注重HSE理念的培育,更注重行为安全管理、工艺安全管理的提升,更注重管理效能的发挥——它提出的一些HSE管理方法、工具、最佳实践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二、中国石油HSE管理成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从1997年实施HSE管理以来,历经了19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07年中国石油全面推进HSE管理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石油HSE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中国石油HSE管理体系标准经过4次修订,要素设置及内容更加科学、务实;下属企业普遍实施了HSE管理,形成了HSE管理网络和信息系统,组织机构和职责进一步得到健全;中国石油核心理念、HSE原则、HSE制度、企业标准更加完善;各级管理人员对HSE管理认识逐渐明确,HSE管理方法、工具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管理效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体系建立以前相比,事故率显著下降。特别是2007年中国石油启动HSE管理体系推进工作以来,中国石油吸收、借鉴杜邦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工具,引入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使得HSE管理体系日臻完善。2012年,中国石油HSE委员会提出了“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动中国石油2020年整体进入安全自主管理阶段,决定从2013年起,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安全自主管理创建工作”的战略规划,为HSE管理指明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

(二)企业HSE文化逐渐形成

中国石油重视对HSE文化的引导与培育,形成了中国石油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禁令,推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持续改进等文化思想,员工HSE意识明显提升,“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三不伤害”等理念得到普遍接受。中国石油下属各企业能够以落实“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HSE管理职能归位”等理念为契机,以“安全经验分享”“安全里程碑”“隐患治理”“安全月”“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个人行动计划”“安全联系点”等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HSE文化。各级领导能够把HSE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重视HSE投入、隐患治理、HSE培训等工作,“违章指挥、强令冒险”等行为明显减少。

(三)HSE基础管理更加规范、牢固,为HSE管理夯实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谓“基础管理”就是指HSE管理中的机构、职责、制度、资源配置、目标与指标、培训、沟通与协商等影响HSE管理效能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HSE组织结构、职责体系更加完善。通过HSE管理职能归位,确立了“管工作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HSE职责理念,明确了HSE职能部门、其他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的HSE职责权限,HSE管理组织体系得到健全,各层级人员HSE职责更加明确,避免了以往HSE职责交叉重叠、责任不清的情况,HSE线性责任体制得到巩固。

(2)HSE资源管理得到规范。通过设备管理、人员HSE能力评估、隐患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等活动,使企业能够将HSE资源配置能够放在首要位置,“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就不能生产”的理念得到落实。

(3)HSE业绩管理、目标指标管理日臻科学。中国石油通过HSE业绩管理的改进,端正了各级管理人员的HSE业绩观,促进了HSE目标、指标设置与管理,确立了HSE业绩与个人业务晋升、奖惩挂钩的机制,通过“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相结合,改变了以往HSE管理“重结果、轻过程”“HSE管理靠运气”的倾向,促进了各级管理人员务实作风的形成,HSE业绩指标数据也得到自觉运用。

(4)HSE培训实效性得到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中国石油出台了《HSE培训管理规范》,结合杜邦公司及以往中国石油HSE培训的一些有效做法,形成了“HSE培训从员工能力评价开始”“HSE培训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员工岗位风险控制能力”“员工培训由直线负责人负责”的HSE培训理念。自觉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资格培训,如企业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书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注册审核员培训等。对培训方式进行了明确,培训方式可以是脱产培训和在岗培训,具体可以分为典型课堂培训、强化课堂培训、各种会议、专题讨论、岗位实际练习、网络培训等方式。培训需求矩阵方法的应用使培训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增强。培训效果评估使培训获得了更多的改进机会。培训档案资料管理也更加规范。

(5)形成了HSE沟通、协商机制,员工参与意识增强。

(6)HSE体系文件更加规范。本着“简明、高效、可操作”的原则,中国石油及下属单位对其HSE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公司下达的各种行政文件、领导讲话和HSE体系文件、标准的关系进行了明确,避免了文件互相交叉、相互冲突的情况,文件和资料也得到妥善的管理。

(四)HSE风险管理逐渐规范,“两书一表”作用明显

中国石油HSE管理体系建立以来,风险管理始终是HSE管理的短板。反映在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概念模糊、理念含混、方法欠缺、运行不规范、结果可靠性差。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石油加大了HSE风险管理方法、技术的培训,并在中国石油内部推行“两书一表”(项目HSE作业计划书、HSE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了“自选动作”,较好地控制了风险。

(五)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管理得到规范,遏制了恶性事故的发生

2009年以来,中国石油出台了《作业许可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标准,明确了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的类型,对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采取作业许可证制度。从事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必须申办作业许可证和专项许可证、必须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审批人员必须现场核查、监督人员旁站监督、提供监护人等。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的审批权限下移,交给具有风险控制能力的管理人员,使非常规作业、危险作业得到全面受控。

(六)应急管理水平普遍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

各单位能系统识别本单位潜在的突发事件,并建立了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了应急救援组织,设立应急物资库,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七)HSE监督、检查机制得到健全,三级监控的格局已经形成

通过“绩效测量和监视”活动对作业现场影响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关键指标进行监视测量,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使行为安全和工艺安全得到有效管理。定期开展“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集中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不符合”,使HSE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和提升。

第五节 HSE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

在HSE管理体系中,7个一级要素和26个二级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握HSE管理体系要素时,既要搞清楚每一条款要求的内容和实质,更要注意把每一个要素看作是HSE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们放到HSE管理体系这个整体中去考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这些要素按在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构成HSE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是体现体系基本功能的关键要素,称为主体框架要素;一类是对主体框架起支持作用,对实现基本功能起支持作用的要素,称为支持性要素;一类是对体系各要素进行全面监控,实现持续改进的要素,称为全面监控要素。图1-4反映了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图1-4 HSE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阐述一下HSE体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HSE管理体系要素分类

按照HSE管理体系标准中各要素的属性、功能,可以将HSE管理体系要素分为三类:主体框架要素、支持性要素、全面监控要素。

(一)主体框架要素

主体框架要素包括:5.1领导和承诺,5.2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5.3.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5.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5.3.3目标和指标,5.3.4方案,5.5.1设施完整性,5.5.2承包方和(或)供应方,5.5.3顾客和产品,5.5.4社区和公共关系,5.5.5作业许可,5.5.6职业健康,5.5.7清洁生产,5.5.8运行控制,5.5.9变更管理,5.5.10应急准备和响应,5.6.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5.6.4事故、事件管理等18个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HSE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框架。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根据组织的情况、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方的要求,适时提出“HSE承诺”,建立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并制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和总目标”,这是HSE管理的出发点、努力方向和目标。为保证组织能实现HSE承诺、方针和目标,组织对其活动和任务进行“策划”,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活动,目的是认识活动与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予以控制。为了确保对风险控制、“目标、指标”的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传达法律法规要求。随着“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就完成了,进入“实施运行”阶段。运行中,首先要落实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方案,管理好HSE关键设施,确保“设施完整性”,其次要处理好组织与“承包方和(或供应方)”“顾客”“社区和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免造成风险。所有的“运行”都要在计划或程序的“控制”下运行,以免活动和任务出现偏离要求的情况。对于出现变更的情况,要实施“变更管理”,防止因为变更而导致事故。一旦出现事故,组织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支持性要素

在HSE管理体系标准中,共有7个支持性要素。即这些要素不是HSE管理体系特有的,其他管理体系必然也有这些要素,它们是管理的基础,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要么无法实施管理(没有条件),要么效率低下,要么管理混乱。这些要素是:5.4.1组织结构和职责,5.4.2资源,5.4.3能力、培训和意识,5.4.4沟通、参与和协商,5.4.5文件,5.4.6文件控制,5.6.5记录控制。这些要素分别解决管理中各个方面的基础性问题,“组织结构和职责”解决的是机构和职责问题,“资源”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能力、培训和意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沟通、参与和协商”解决信息交流问题,“文件”解决体系文件类型问题,“文件控制”解决文件资料的管理问题,“记录控制”解决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记录的管理问题。

(三)全面监控要素

任何一个管理体系,不管它如何科学、适用,但失去监督则失去控制。为了保证体系有效运行,保证组织方针、目标的实现,HSE管理体系设计了“三级监督”机制,从不同层面对管理体系实行全面监控。“三级监督”是作业层的监督,发生在基层,通过“5.6.1绩效测量和监视”这个要素来实现,目的是通过监测仪器或监视测量等监视活动,通过现场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的监督检查活动,随时随地发现体系运行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预防。“二级监督”发生在管理层,由管理者代表定期主持“5.6.6内部审核”活动,集中发现各部门、各单位存在的“不符合”或其他问题,检查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并予以整改。另外,“5.6.2合规性评价”是一项专项审核活动,由企管法规主管部门主持,全面检查或审核组织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一级监督”发生在领导层,是领导层的监督。最高管理者定期主持HSE管理评审活动,解决组织HSE管理中的方针、政策、目标、资源等重大问题。以上三个要素的共同目标是“持续改进”。

二、HSE管理体系的思想与体现

HSE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无事故、无污染、无损失”的目标。它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管理体系有科学的运行模式,还体现在HSE管理体系标准渗透着以下思想。

(一)“全员参与”的思想与体现

HSE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所谓全员参与是指人人承担HSE职责,HSE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全员有效履行HSE职责而实现的。这是HSE的线性管理体制决定的。HSE管理强调“安全第一、人人有责”、强调“一级对一级负责”、强调“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这就将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一般操作工都纳入HSE管理体系之中。这个思想几乎贯穿于所有HSE管理体系要素中。如人人熟悉公司承诺方针目标、人人承担HSE职责和指标、人人接受HSE能力评价和培训、人人参与沟通协商、人人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人人参与HSE危害因素辨识、人人参与隐患治理和事故事件报告、人人开展安全检查和沟通、人人接受HSE检查和审核、人人有属地、人人有义务、职责和权限……人人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二)“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思想与体现“依法管理”是众多管理体系的思想基础,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各类组织和公民的义务。HSE管理体系标准没有给组织规定具体的HSE目标和指标,但要求组织必须承诺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是最低要求。

法律、法规和标准几乎对HSE管理体系7个一级要素、26个二级要素都有明确的要求,但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一思想与HSE管理体系标准中的下列要素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要素条款中出现“法律、法规、标准、准则、其他要求”这些关键字)。

与法律法规直接相关的要素及其内容:

5.1 领导与承诺:“各级领导应落实有感领导,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证实:a)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5.2 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组织应具有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规定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原则和政策,与上级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并通过内涵阐述使其做到:a)包括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以及对持续改进和清洁生产、事故预防、社会责任的承诺等。”

5.3.1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风险管理控制程序应包括“i)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组织用于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b)规定判别准则,进行风险分级,识别出可通过风险管理措施来削减或控制的风险和影响。”

5.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全文.

5.3.3 目标和指标:“组织在建立和评审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4.1 组织结构和职责:“组织应确保工作场所的属地管理人员在其能控制的领域承担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责任,遵守组织适用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要求。”

5.4.2 资源:“组织应考虑法规的要求(如按法规要求保障安全生产投入,提取安全费用),以及来自各级管理者和相关方的意见,确保提供的资源适合于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和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需要,应用于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定期评审资源的适宜性。”

5.4.3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对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相关方的作业人员、来访人员根据需求和法规要求进行教育培训及告知。”

5.5.1 设施完整性:“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以确保对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采购、安装、操作、维修维护和检查等达到规定的准则要求。”

5.5.6 职业健康:“组织应按法规要求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申报。”

5.6.2 合规性评价:全文。

5.6.4 事故、事件管理:“事故、事件报告应达到法律法规要求及组织规定的范围。”

5.6.6 内部审核:“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间隔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便确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是否:a)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工作的策划安排,包括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5.7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i)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

有些条款虽然没有出现“法律、法规、其他要求、标准、准则”这些关键字,但与法律、法规间接相关,如承包方、供应方、顾客与产品等,均提出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要求,其实包含了法律、法规的要求。

所以,HSE管理体系关于“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思想是通过如下脉络来实现的:组织在制定承诺时,应当承诺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将这一要求体现在组织的HSE方针之中;在制定目标、指标时,应当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目标、指标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并将标准和其他要求作为风险判别准则;组织应当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并对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识别,定期更新组织适用的法规、标准,对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进行传达,以确保各级员工“知法”;组织在进行HSE资源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法规、标准的要求,为各单位提供符合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资源”;在HSE机构设置时,应当符合法规、标准的要求,并确保员工遵守适用的HSE要求;在培训、教育时,组织应对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相关方的作业人员、来访人员根据需求和法规要求进行教育培训及告知;对设备管理,应确保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采购、安装、操作、维修维护和检查等达到规定的准则(如标准)的要求,以免产生设备隐患;对承包商、供应商应按照法规、标准要求,进行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确保选择合格的承包商、供应商;在职业健康管理中,组织应“按法规要求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在运行控制中,组织应为基层人员提供程序、指南或运行准则,以免运行过程偏离HSE要求;发生事故、事件时,组织应严格落实法规要求,进行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事故、事件报告应达到法律法规要求及组织规定的范围;组织应定期组织合规性评价和内部审核,以法律、法规、标准为审核依据,检查HSE管理对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发现HSE管理中存在的不符合,并对其进行纠正和预防;在管理评审时,应结合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重新制定承诺、方针、目标。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与体现

HSE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这和以往安全管理中的“末端”管理完全相反。末端管理是以发生事故为前提的,发生事故后,进行事故调查、处理,采取预防措施,然后再出事故,再进行调查处理……这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HSE以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为其重要的管理手段,在未出现事故之前,进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风险削减措施,这样就把事故牢牢地控制住了。一旦控制失效,发生事故或突发事件,立即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与事故预防直接有关的要素(这些要素中出现事故预防、风险控制等关键字)及其内容:

5.1 领导和承诺:承诺内容应“包括对事故预防的承诺。”

5.2 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通过内涵阐述使其做到:a)包括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以及对持续改进和清洁生产、事故预防、社会责任的承诺等。”

5.3.1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全文。

5.3.2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用来: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危害因素和风险管理。”

5.3.3 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及战略(总)目标,并考虑对遵守法规、事故预防、清洁生产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组织在建立和评审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b)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控制的效果。”

5.4.2 资源:“组织应考虑法规的要求(如按法规要求保障安全生产投入,提取安全费用),以及来自各级管理者和相关方的意见,确保提供的资源适合于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和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需要,应用于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定期评审资源的适宜性。”

5.4.4 沟通、参与和协商:“员工应:a)参与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5.5.1 设施完整性:对设备管理的具体要求:“d)设备设施在试运行前,应进行启动(投用)前安全检查,制定试运行方案并落实安全措施;f)对设备设施进行检修维护,制定检维修方案,检维修过程中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h)对设备、设施的变更带来的风险采取控制和削减措施;i)设备设施的拆除、报废应分析风险及影响,制定方案,并采取控制措施。”

5.5.4 社区和公共关系:“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向生产设施周边相关方告知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和防范措施.参加社区的公共应急准备和响应。”

5.5.5 作业许可:“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通过执行作业许可程序控制关键活动和任务的风险和影响.作业许可内容应包括风险分析(如工作前安全分析)、风险控制措施(如能量隔离等)和应急措施,以及作业人员的资格和能力、监督监护、审批及授权等。”

5.5.6 职业健康:“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采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措施。”

5.5.7 清洁生产:“针对活动、产品和服务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污染物超标排放时,应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采取清洁生产措施。”

5.5.8 运行控制:全文。

5.5.9 变更管理:“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以控制因组织内人员、设备设施、工艺等变更带来的有害影响及风险.包括:a)确定提议的变更;b)对变更及其实施可能导致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和影响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c)提议的变更应当经过授权部门或人员的批准;d)对变更实施程序采取控制措施。”

5.5.10 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做出响应,以便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

5.6.1 绩效测量和监视:绩效测量和监视管理程序应规定“c)对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的监视;e)主动性的绩效测量,即监视和测量是否符合方案、控制措施和运行准则;g)对监视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的记录,以便于其后续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分析;i)根据定性和定量测量及监视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反映组织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6.3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全文。

5.6.4 事故、事件管理:“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报告、调查和处理事故和事件,以便:c)确定内在的、可能导致或有助于事故、事件发生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缺陷和其他因素;d)对任何已识别的纠正措施的需求或预防措施的机会,应与发生不符合情况时所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工作程序相一致。”

5.7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g)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与体现

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包含着持续改进的思想,这是因为所有的管理体系都遵循戴明模式。所谓持续改进,就是不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持续改进的思想,管理上就得不到改善,技术得不到改进,质量将不会提升,最终出现的是事故频发、质量滑坡、失去市场。组织是通过目标指标不断提高而实现持续改进的。具体来讲,HSE管理体系的以下要素与“持续改进”思想直接相关,这些要素一般是监督、监控要素或重要管理过程,其条款中都出现“改进、持续改进、改善、评审(价)”等关键字。

与持续改进直接相关的要素及其内容:

5.1 领导和承诺:“组织应明确各级领导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责任,保障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最高管理者应对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明确的承诺。”

5.2 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并通过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内涵阐述使其做到:a)包括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以及对持续改进和清洁生产、事故预防、社会责任的承诺等。”

5.3.1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应对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5.3.3 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及战略(总)目标,并考虑对遵守法规、事故预防、清洁生产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5.3.4 方案:“应定期或在计划的时间间隔内对方案进行评审,必要时对方案进行调整。”

5.4.1 组织结构和职责:“所有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应证实其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持续改进的承诺。”管理者代表应:“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绩效,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5.4.2 资源:“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组织应……确保提供的资源适合于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和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需要,应用于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定期评审资源的适宜性。”

5.4.3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识别培训的需求,依据岗位风险和任职要求确定培训需求矩阵,根据培训计划提供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采取改进措施。”“组织确保处于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次的员工都意识到:b)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效益.”

5.5.4 社区和公共关系:“组织应通过适当的规划和活动,展示组织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获取社区各相关方对组织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的支持。”

5.5.10 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及其响应紧急情况或事故的程序,必要时对其修订,特别是在定期测试以及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5.6.1 绩效测量和监视:程序应规定“h)测量和监视结果应用于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的考核和评价,且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应纳入组织的整体绩效管理。”

5.6.2 合规性评价:全文。

5.6.6 内部审核:全文。

5.7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j)改进建议。”

第二章 中国石油与国际先进企业的HSE文化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概念、内容与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及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例如,日本松下公司“讲求经济效益,重视生存的意志,事事谋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它的战略决策哲学。

(二)价值观念

企业的价值观念,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

(三)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

(四)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之所以三百多年长盛不衰,在于它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即“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

(五)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六)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流通企业由于主要是经营商品和提供服务,与顾客接触较多,所以表层形象显得格外重要,但这绝不是说深层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七)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力的各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能有序地组织起来实现企业目标。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

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2.企业目标的指引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1.规章制度的约束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2.道德规范的约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