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4:19:30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

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试读:

前言

针灸学术,起源于我国,见诸于文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前,随着我国针灸学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针灸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在综合古今,辨彰学术的基础上,制定出针灸取穴的标准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组织了全国有关专家,经过反复推敲,研究制定了《经穴部位》标准及其副本《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经穴部位》标准对人体十四经穴及四十八个经外奇穴做出了全面而准确的定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它将成为今后我国针灸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技术执法的主要依据之一。此“标准”已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于一九九一年元月一日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其副本《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是国颁标准《经穴部位》的编制说明。该书对《经穴部位》中的十四经穴及经外穴的定位做了全面而翔实的考证,它参考了二十余部中医针灸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对每一穴位,辨析异同,考订正误,提供了经穴定位的文献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各个穴位下的解剖层次及主要解剖结构。使之成为使用《经穴部位》这一国颁标准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编写此两部书时,我们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坚持了三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与三个面向(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力图使其达到该领域的国家水平。

参加本标准编写的人员有邓良月、李鼎、陈克勤、王德深、高忻洙、严振国、李瑞午、古励、赵昕、黄龙祥、刘炜宏。

参加本标准审查定稿的专家和管理干部有陈佑邦、鲁之俊、王雪苔、陈绍武、贺普仁、程莘农、杨甲三、赵尔康、黄羡明、魏稼、王卜雄、马继兴、石学敏、刘冠军、杨介宾、何树槐、耿恩广、吕景山、张少珍、邱树华、张建中、韩玉清、李述宗、张宜智、贾维诚、刘维栋、张瑞祥、沙凤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经穴定位法的文献记载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千金》[1]卷二十九:“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按语:《甲乙》记载经穴所在部位, 一般都说“陷者中”或“宛宛中”,其“宛陷”即由肌内腠理和骨节缝隙所形成。如合谷在“歧骨间”,内关在“两筋间”等均是。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头部直寸:(1)《灵枢·骨度》:“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2)《圣惠》卷一百:“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

按语:这是前后发际正中之间定为十二寸的文献依据;前发际不明者,则从两眉之间直上加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则从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之上加三寸,用于头项部的定穴。

2、头部横寸:(1)《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2)《甲乙》卷三:神庭,在发际,直鼻;曲差,侠神庭两旁各一寸五分;本神,在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

按语:“完骨”指颞骨乳突,两侧合九寸,与两头维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神庭、曲差、本神、头维之间的间隔均为一点五寸,合四点五寸,两侧共九寸。用于头部经穴的横向定位。

3、胸部直寸:(1)《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骬,长九寸。”(2)《甲乙》卷三:璇玑,在天突下一寸;华盖,在璇玑下一寸;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各相隔一寸六分。

按语:《灵枢》是从两缺盆之中的天突向下至剑突部定为九寸;《甲乙》该部各穴,从天突至中庭各穴间的距离分寸,相加共八点四寸;下余零点六寸。《大成》改璇玑与华盖间的一寸为一点六寸,相加则合九寸。“骬”,古又称“蔽骨”,原指胸骨剑突,因其有较大的个体差异,难以为据,故取穴以胸剑联合部(古称“歧骨”)为界。

4、上腹部直寸:(1)《灵枢·骨度》:“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2)《甲乙》卷三:鸠尾,在蔽骨下五分;巨阙,在鸠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中脘、建里、下脘、水分与脐之间各隔一寸。

按语:《灵枢》所称“天枢”指与脐相平处。《甲乙》从“蔽骨”至脐中之间各穴,其距离分寸相加正合八寸。现参合各经定穴,鸠尾、巨阙二穴的分寸有改变。巨阙定为脐上六寸;鸠尾定为脐上七寸;上距“歧骨”一寸。《资生经》说:“人无蔽骨者,从歧骨下际行一寸。”此八寸用于上腹部各经穴定位。

5、下腹部直寸:(1)《灵枢·骨度》:“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2)《甲乙》卷三: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

按语:《灵枢》从脐中至耻骨联合定为六点五寸;但《甲乙》脐以下各穴合为五寸,两旁经穴的直寸也多相同。历代多从《甲乙》按五寸折量定穴,相承习用。

6、胸腹部横寸:(1)《灵枢·骨度》:“两乳之间,广九寸半。”(2)《甲乙》卷三:胸自俞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胸自气户侠俞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3)《神应》卷四:“腹部,并用乳间横折作八寸。”

按语:两乳头之间,《灵枢》定作九点五寸;《甲乙》定穴则按八寸折量。俞府距任脉二寸,气户距俞府二寸(下直对乳中、乳根),合为八寸。两乳之间八寸,与两缺盆(气户)之间定八寸相同,外加二寸为云门,两云门间合为十二寸,适用于胸部各穴的定位。两缺盆或两乳头之间折为八寸,同用于腹部各穴的定位。

7、侧胁部直寸:《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按语:此指从腋窝(极泉)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共十二寸。用于侧胁部各穴的折量定位。

8、背部横寸:(1)《灵枢·骨度》:“肩至肘,长一尺七寸。”(2)《甲乙》卷三: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3)《集成》:“肩贞,在直巨骨下……去脊横开八寸少,下直腋缝。”

按语:《灵枢》说“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肩”当理解为大椎部,当脊椎正中。因“骨度 以“人长七尺五寸”为准,两手平伸时,其长度也相同。脊至肘十七寸,肘至腕十二点五寸,腕至本节四寸,本节至中指尖四点五寸,乘两侧,正合七十六寸(前臂部作十二寸,则合七十五寸。)“一尺七寸”结合经穴定位,应分脊中至肩峰端八寸,肩(腋)至肘尖九寸。《集成》所说,符合八寸的规定。

经穴肩井的定位,即当大椎与肩  连线之中点,前对缺盆和乳中,后对天  和曲垣,正合脊正中外开四寸处。

肩胛骨内侧缘,适当脊正中线旁开三寸,再折半,为正中线旁开一点五寸。

9、上肢直寸:(1)《灵枢·骨度》:“肩至肘,长一尺七寸。”(2)《灵枢·骨度》:“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3)《循经》:“天府在腋下三寸,……侠白在天府下一寸,去肘五寸。”

按语:上文说明,“肩至肘,长一尺七寸”,应分解为脊中至肩长八寸,肩(腋)至肘长九寸。《灵枢·骨度》是以两臂平伸量取,临床取穴则按垂臂姿势量取,即以腋纹头为上界。《循经》所说就是以九寸计算,符合骨度分寸法。

从肘至腕的长度原说十二点五寸;临床取穴舍去半寸,只作十二寸算,其相加长度与人体总长度七十五寸相符合。

10、下肢直寸:(1)《灵枢·骨度》:“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骨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骨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2)《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按语:据《灵枢》所述,平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长十八寸,作为大腿内侧定穴的折寸;从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长十三寸,作为小腿内侧定穴的折寸。

股骨大转子至膝中(犊鼻、委中)长十九寸,膝中至外踝尖长十六寸,用于定下肢三阳经穴的折寸。

三、指寸定位法

1、《肘后》卷二:“以病人手横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头骨下,指中节是其穴。”

2、《千金》卷二十九:“其尺寸之法……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卷七:“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3、《圣惠》卷一百:“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

按语:《千金》所说的指寸有三种:①手中指末节为一寸;②大拇指末节节横度为一寸;③二、三、四、五指相并,横平指中节的宽度称“一夫”,相当三寸。《圣惠》提出以中指中节两端横纹距离为一寸,称“中指同身寸”。附:引用文献一览表续表

[1]本方案中引用书名多系简称,全称详见后附“引用文献一览表”。

经穴部位文献考及层次解剖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穴(11穴)Shǒutàiyīn Fèijīng Xué Points of Lung Meridian, LU.Zhōngfǔ(LU1)1、中府 

出  处:《脉经》,《素问》称“膺中俞”(《甲乙》作为中府别名)。

定  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

     (2)《千金》:“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

     (3)《圣惠》:“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

按  语:云门在锁骨下窝,其下方“一寸”或说“一寸六分”都是指上下肋间的距离。上胸部间距较近,故说一寸。乳头当第四肋间,“乳上三肋”,实指第一肋下,即第一肋间隙,作“第二肋间”者有误。今据《甲乙》所说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头静脉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内、外侧神经。Yúnmén(LU2)2、云门 

出  处:《素问·水热穴论》。

定  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文献汇考:《甲乙》:“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巨骨”指锁骨。气户距俞府二寸,俞府距旋玑二寸,本穴距前正中线合六寸。“举臂取之”,意指抬臂取穴,臂向前平伸时锁骨下窝凹陷处(胸大肌、三角肌间沟)是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浅层有头静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Tiānfǔ(LU3)3、天府 

出  处:《灵枢·本输》、《素问·气穴》。

定  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中。”

     (2)《铜人》:“在腋下三寸动脉中,以鼻取之。”

     (3)《大成》:“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动脉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穴。”

按  语:“臂臑内廉”,原意指臂内侧,《灵枢·经脉》以臂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前臂则称“臂内”、“臂外”。此混合称“臂臑”,主要指的是“臑”(上臂)不应理解为穴名。因“内廉”多是就部位而言。如《甲乙》臑会穴“在臂前廉”,称“臂”而不称“臑”是取其通俗。因本经行于“臑内廉”,其位置即肱二头肌桡侧缘,当腋前纹头下三寸处。今定位如上。《大成》等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如是,腋至肘则为八寸,不合九寸的规定。文献上有以鼻尖点臂取本穴者,只可示意,难以为据。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有头静脉,臂外侧皮神经。深层布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Xiábái(LU4)4、侠白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

     (2)《循经》:“在天府下一寸,去肘五寸。广注云,外面些动脉中。”

按  语:《甲乙》只指出肘上五寸,《循经》则补出“在天府下一寸”,即在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上下相加,正合从腋至肘定为九寸的长度。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有头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布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Chǐzé(LU5)5、尺泽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肘中约上动脉。”

     (2)《玉龙经》注:“在肘中大筋外陷中。”

按  语:“约”,约纹,指肘横纹。动脉在其内侧,难以摸取。所说“肘中大筋外陷中”,指肘部微屈时,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今据以定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浅层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等。深层有桡神经,桡侧副动、静脉前支,桡侧返动、静脉等。6.孔最 Kǒngzuì(LU6)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文献汇考:(1)《甲乙》:“去腕七寸。”

     (2)《金鉴》:“从尺泽穴下行腕前,约纹上七寸,上骨下骨间陷中。”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在尺泽至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七寸处。“上骨”指桡骨;“下骨”指尺骨。以本经行干桡侧,故不能据“骨间陷中”定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拇长屈肌。浅层内布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分支。深层有桡动、静脉,桡神经浅支等结构。Lièquè(LU7)7、列缺 

出  处:《灵枢·经脉》。

定  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文献汇考:(1)《灵枢》:“去腕半寸。”

     (2)《甲乙》:“去腕一寸五分。”

     (3)《圣惠》:“去腕侧上一寸半。”

     (4)《外台》:“甄权云,腕后臂侧三寸,交叉头前两筋骨罅宛宛中。”

按  语:(1)“去腕一寸半”,现存《灵枢·本输》作“去腕半寸”。今据《甲乙》订正。(2)本穴属络穴,其位置偏向手阳明经,不在尺泽与太渊连线上。故《圣惠》说“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今定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两手于虎口交叉时,当食指(头指)尽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Jīngqú(LU8)8、经渠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文献汇考:(1)《灵枢》:“寸口中也,动而不居。”

     (2)《甲乙》:“在寸口陷者中。”

按  语:“寸口”即以腕后一寸而名,“陷者中”指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故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腱尺侧缘→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Tàiyuān(LU9)9、太渊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掌后陷者中。”

     (2)《圣惠》:“在手中掌后横文头陷者中。”

     (3)《大成》:“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

按  语:以上诸说,用词虽有不同,但所述位置相同,均在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今之定位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浅支等分布。深层有桡动、静脉等。Yújì(LU10)10、鱼际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2)《大成》:“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

     (3)《循经》广注:“约居横纹后一寸。”

按  语:“本节”,指指掌关节。“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即当第一掌骨的边缘。《循经》广注说“约居横纹后一寸”,是指距腕横纹约一寸。因其排列在太渊之后,故说“横纹后”。从部位说,大鱼际肌肉的边际都可称“鱼际”,定穴则在“本节后”,约当第一掌骨中点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桡神经浅支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和尺神经肌支等结构。Shàoshāng(LU11)11、少商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2)《千金》:“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3)《外台》:甄权云:“在手大拇指甲外畔,当角一韭叶,白肉际,宛宛中。”

     (4)《玉龙经》:“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大,与爪甲根齐,白肉际宛宛中。”

按  语:历代文献所述位置相同。均指在大指末节桡侧,指甲后。“去爪甲如韭叶”和“与爪甲根齐”,一是用实物比拟其与指甲角的距离,一是以“爪甲根”来说明其位置特点,故本穴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拇主要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二、手阳明大肠经穴(20穴)Shǒuyángmíng Dàchángjīng Xué 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LI.Shāngyáng(LI1)1、商阳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文献汇考:(1)《灵枢》:“大指次指端也。”

     (2)《甲乙》:“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3)《千金》:“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按  语:“大指次指”指第二指(食指),本穴位置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示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Erjian(LI2)2、二间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文献汇考:(1)《灵枢》:“本节之前。”

     (2)《甲乙》:“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

     (3)《循经》:“食指本节前内侧,横纹尖陷中。”

按  语:“本节”是掌指关节,“内侧”,即桡侧。本穴即定位于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横纹尖”是指掌指间横纹,出入较大,难以作准。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蚓状肌腱→示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示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Sānjian(LI3)3、三间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文献汇考:(1)《灵枢》:“本节之后。”

     (2)《甲乙》:“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3)《千金翼》:“在虎口,第二指节根下一寸。”

     (4)《玉龙经》注:“在大指次指第三节后内侧,握拳横纹头中。”

     (5)《循经》:“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广注,约去二分许陷中。”

按  语:“本节后”,指第二掌骨头近端;“内侧”,即桡侧。食指微屈时,可摸取凹陷,不能单纯以纹头为准。《千金翼》所说“第二指节根下一寸”,意指“本节”前后相隔一寸,所取位置相同。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示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示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布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肌支。Hégǔ(LI4)4、合谷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文献汇考:(1)《灵枢》:“在大指歧骨之间。”

     (2)《甲乙》:“在手大指次指间。”

     (3)《千金翼》:“在虎口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

     (4)《圣惠》:“手大指两骨罅间宛宛中。”

     (5)《循经》:“在手虎口歧骨间陷中。”广注:“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

按  语:“大指、次指间”,实际是指一、二掌骨之间。《圣惠》指出“两骨罅间”,似嫌偏近骨间。《千金翼》云“在虎口纵文头”及《循经》广注提出二指相并,取其纹尽高肉。均指第一骨间背侧肌,高处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现据以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Yángxī(LI5)5、阳溪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文献汇考:(1)《灵枢》:“在两筋间陷者中也。”

     (2)《甲乙》:“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者中。”

     (3)《循经》广注:“虎口后,腕侧上两筋罅间,与太渊相并,直对食指本节,骨间有动脉。”

按  语:历代文献定位基本相同。拇指上翘时,本穴在腕关节上桡侧的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循经》说“与太渊相并”,说明本穴与太渊同位于腕关节部。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前方。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等。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Piānlì(LI6)6、偏历 

出  处:《灵枢·经脉》。

定  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文献汇考:(1)《灵枢》:“去腕三寸。”

     (2)《循经》:“在腕侧后三寸。”广注:“阳溪斜上。一法,列缺后一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展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等结构。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Wènliū(LI7)7、温溜 

出  处:《甲乙》。

定  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甲乙》又云:“在腕后五寸。”(卷十一第二)

     (2)《千金》:“在左右手腕后六寸。”

     (3)《圣惠》:“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

     (4)《铜人》:“在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

     (5)《大全》:“腕后去五寸。”

按  语:所谓“少士五寸,大士六寸”,意指其寸数随人之大小高矮有所不同。从而有主五寸者,有主六寸者,有主五寸六寸之间者。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等。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Xiàlián(LI8)8、下廉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恐辅齐兑肉,其分外邪。”

     (2)《循经》广注:“曲池前来四寸,屈肘取之。若直取合五寸。”

     (3)《金鉴》:“从温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辅锐肉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唯《金鉴》作“温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考该书载温溜在腕上五寸,如是,本穴则在腕上七寸五分,加上、下廉至曲池四寸,则肘、腕之间总长为十一寸五分,于骨度不合。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等。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的分支。Shànglián(LI9)9、上廉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三里下一寸。”

     (2)《循经》 广注:“曲池 下三寸, 屈肘取之。 若直取合四寸。”

按  语:《甲乙》:“在三里下一寸”,历代各家皆宗此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和浅静脉等分布。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Shǒusānlǐ(LI10)10、手三里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2)《资生》:“在曲池下三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3)《循经》广注:“屈肘取,若直取合三寸。”

按  语:本穴位置,历代文献多从《甲乙》。“肉起”,指握拳时,桡侧腕长伸肌隆起,穴在其桡侧。《资生》引《铜人》作“在曲池下三寸”,但现存各本《铜人》各卷均作“在曲池下二寸”。今据《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等。深层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以及桡神经深支。Qūchí(LI11)11、曲池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取之。”

     (2)《千金》:“屈肘,曲骨之中。”

     (3)《圣惠》:“在肘外辅骨,曲肘横纹头宛宛中陷者是。”

     (4)《铜人》:“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按  语:历代文献所载基本一致。“辅骨”,指桡骨;“肘骨”,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的关节面。意为本穴在肘关节的屈侧。具体定穴:《圣惠方》说:“曲肘横纹头宛宛中”;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动、静脉间的吻合支。Zhǒuliáo(LI12)12、肘髎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

     (2)《六集》:“在曲池横纹尖上向外二寸,大骨外廉陷中。手拱胸取之。”

     (3)《图翼》:“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

     (4)《循经》广注:“肘大骨外廉,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一法,曲池外一寸罅中。”

按  语:“肘大骨”,即肱骨;“外廉”,指桡侧。本穴当在肱骨的桡侧。相去肘横纹距离,《六集》说“在曲池横纹尖上向外二寸”,《图翼》说:“与天井相并”。今从后者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后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Shǒuwǔlǐ(LI13)13、手五里 

出  处:《甲乙》(《灵枢》称“五里”)。

定  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

     (2)《发挥》:“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

     (3)《循经》广注:“当在肘斜上二寸五分,以手拱胸取之。”

按  语:历代文献多从《甲乙》,即曲池直上3寸。“行向里”,是与肘 相对而言;“大脉”,似指头静脉。《发挥》定位与《甲乙》同。《循经》取“二寸五分”,后世不从。今按《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有臂外侧下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和桡神经。Binào(LI14)14、臂臑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肘上七寸,胭肉端。”

     (2)《圣惠》:“在肩髃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是也。”

     (3)《聚英》:“肩髃下一寸,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平手(或举肩)取之。”

按  语:肉之聚处谓。胭肉端,意指在三角肌的下端止点。《圣惠》说成“肩 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一夫”说仅供参考,应以“胭肉端”作为主要标志来定位。《聚英》说“一寸”,恐系“一夫”之误。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浅层有臂外侧上、下皮神经等分布。深层有肱动脉的肌支。Jiānyú(LI15)15、肩髃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肩端两骨间。”

     (2)《循经》广注:“骨端上两骨罅间,举臂平肩陷中(一云当微前些)。下直对曲肘缝尖。须搁臂纵手,或转手插腰。”

按  语:本穴位置,历代记载基本一致。所谓“肩端两骨间”,是指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举臂平肩”,是指将臂向前或向外铡平举时,肩峰前下方出现凹陷,即为本穴所在。下与曲池相对。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Jùgǔ(LI16)16、巨骨 

出  处:《素问·气府论》。

定  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文献汇考:《甲乙》:“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一致。“两叉骨”,指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相交处,其上方凹陷处即为本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等分布。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Tiāndǐng(LI17)17、天鼎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文献汇考:(1)《甲乙》:“在颈缺盆,上有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2)《千金》:“在颈缺盆,直扶突,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3)《素问》王注:“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

     (4)《圣惠》:“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陷者中。”

     (5)《金鉴》:“从巨骨穴循颈,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本穴在颈部缺盆之上,扶突之下。具体定位,多依据气舍,有旁开一寸五分、一寸、五分三说。因天鼎不与气舍同高,难以作准。《千金》说在“曲颊下一寸”,似嫌过高,与“上直扶突”不合。今参《金鉴》之说,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斜角肌间隙。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外静脉和颈阔肌等结构。深层有颈升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在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等结构。Fútū(LI18)18、扶突 

出  处:《灵枢·本输》,《素问·气穴论》。

定  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文献汇考:(1)《甲乙》:“人迎后一寸五分。”

     (2)《千金》:“气舍后一寸半。”

     (3)《外台》:“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4)《铜人》:“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多说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曲颊”,指下颌骨角,其下一寸,正当胸锁乳突肌的中间,前与人迎同高。至于通行本《千金》所说“气舍后一寸半”,疑“气舍”,为“人迎”之误。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颈血管鞘的后缘。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阔肌等结构。深层有颈血管鞘。Kǒuhéliáo(LI19)19、口禾髎 

出  处:《甲乙》,今加“口”字。

定  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文献汇考:明抄本《甲乙》:“在直鼻孔下,侠水沟旁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概从《甲乙》。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等结构。深层有上唇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等分布。Yíngxiāng(LI20)20、迎香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文献汇考:(1)《甲乙》:“在禾髎上,鼻下孔旁。”

     (2)《千金》:“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

     (3)《铜人》:“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4)《循经》:“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斜缝中。”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在禾髎上一寸。”至于与鼻孔的距离,有三说:(1)“鼻下孔旁”或“鼻孔旁”,可以理解为鼻孔下端外旁;(2)“鼻孔旁五分”,此说居多,应理解为鼻孔外缘旁开五分;(3)“鼻孔旁五分,斜缝中。”斜缝,指鼻唇沟上,下距禾髎一寸处。据此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浅层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深层布有面神经颊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三、足阳明胃经穴(45穴)Zúyángmíng Wèijīng Xué 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ST.Chéngqì(ST1)1、承泣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文献汇考:(1)《甲乙》:“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2)《千金翼》:“在目下七分匡骨中,当瞳子直下陷中。”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等结构。Sìbái(ST2)2、四白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目下一寸,面项骨颧空。”

     (2)《铜人》:“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目下一寸”,当眶下孔处。即所谓“颧空”。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Jùliáo(ST3)3、巨髎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测。

文献汇考:(1)《甲乙》:“在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2)《聚英》:“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上直瞳子,下平鼻孔。意为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至于《聚英》所说平水沟,似嫌过低,因水沟已在鼻孔之下。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Dìcang(ST4)4、地仓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文献汇考:(1)《甲乙》:“侠口旁四分,如近下是。”

     (2)《圣惠》:“在侠口旁四分处,如近下有脉微动者是也。”

     (3)《六集》:“侠口旁四分,直缝中,如近下是穴。”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均说在口角旁四分。“直缝中”指当鼻唇沟中。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Dàyíng(ST5)5、大迎 

出  处:《灵枢·寒热病》。

定  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

     (2)《千金》:“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3)《循经》:“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间动脉。”广注:“其脉甚动与人迎同。一法,以口下当两肩,穴居腮颐骨间,合耳下一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均说本穴所在当有动脉。至于一寸三分或一寸二分,出入不大,应以脉动为准。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浅层布于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深层有面动、静脉。Jiáchè(ST6)6、颊车 

出  处:《灵枢·经脉》。

定  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文献汇考:(1)《甲乙》:“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孔。”

     (2)《千金》:“耳下八分小近前。”

     (3)《聚英》:“在耳下曲颊近前陷中,开口有空。”

     (4)《六集》:“在耳后垂下三分。”

按  语:“耳下曲颊端”,系指耳下方的下颌角部位。《聚英》以后文献特别指明“近前陷中”,进一步说明在下颌角稍前上方的凹陷之处,并不在其边(后)缘。本穴与耳垂的距离有说三分、八分者, 一般多取八分之说,约一横指,此处正当咬肌附着部。咀嚼时肌隆起,张口时按之呈现凹陷,即所谓“开口有空”。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咬肌。布有耳大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Xiàguān(ST7)7、 下关 

出  处:《灵枢·本输》。

定  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文献汇考:《甲乙》:“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按  语:历代记载概从《甲乙》。“合口”、“张口”之说,表明在“牙关”部。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浅层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面横动、静脉等结构。深层有上颌动、静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脑膜中动脉和翼丛等。Tóuwéi(ST8)8、头维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

     (2)《铜人》:“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

按  语:《甲乙》“在额角发际”,《铜人》定为“入发际”,距神庭(入发际五分)四寸五分。《铜人》载本神在神庭旁开三寸,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颞肌上缘的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颞支,颞浅动、静脉的额支等结构。Renyíng(ST9)9、人迎 

出  处:《灵枢·本输》、《素问·气府论》。

定  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文献汇考:(1)《灵枢》:“在婴筋之前。”

     (2)《甲乙》:“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

     (3)《铜人》:“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旁一寸五分。”

按  语:“颈大脉”,指颈总动脉。本穴在结喉两旁,当动脉搏动处,结合《灵枢·寒热病》“在婴筋之前”(婴筋,指胸锁乳突肌),可知本穴位于与结喉同高,胸锁乳突肌前缘,当颈总动脉搏动处。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固有筋膜深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咽缩肌。浅层布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甲状腺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舌下神经袢的分支等结构。Shuǐtū(ST10)10、水突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文献汇考:(1)《甲乙》:“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2)《金鉴》:“从人迎下直行,颈大筋前,内贴气喉。”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大筋前”,即胸锁乳突肌之前;“人迎下,气舍上”,指穴在其两穴之间。《金鉴》曰:“内贴气喉”,使定位更加明确。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及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浅层布有颈横神经等结构。深层有甲状腺。Qìshè(ST11)11、气舍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文献汇考:(1)《甲乙》:“在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者中。”

     (2)《六集》:“在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一寸五分。”

     (3)《金鉴》:“从水突下直行,颈大筋前结喉下一寸许陷中,贴骨尖上有缺处。”

按  语:《甲乙》所说,上直人迎,下平天突,定位明确。穴当天突外侧,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颈横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颈支。深层有联络两侧颈前静脉和颈前静脉弓和头臂静脉。Quēpén(ST12)12、缺盆 

出  处:《素问·气府论》。

定  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肩上横骨陷者中。”

     (2)《铜人》:“在肩下横骨陷中。”

     (3)《六集》:“在肩上横骨陷中,侠天突两旁各四寸。”

按  语:《甲乙》未定横向距离,至《六集》始言“侠天突两旁各四寸”,位置趋于明确。即前正中线旁开4寸,锁骨上窝中央处。至于《铜人》作“肩下横骨”,“下”字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锁骨与斜方肌之间→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下肌之间→臂丛。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颈横动、静脉,臂丛的锁骨上部等重要结构。Qíhù(ST13)13、气户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巨骨下,输府两旁各二寸陷者中。”

     (2)《金鉴》:“从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巨骨”,指锁骨。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腋动脉和它的分支胸肩峰动脉。Kùfáng(ST14)14、库房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2)《聚英》:“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肋间神经的皮支。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Wūyì(ST15)15、屋翳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甲乙》:“在库房下一寸六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在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Yīngchuāng(ST16)16、膺窗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甲乙》:“屋翳下一寸六分。”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肋间神经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Rǔzhōng(ST17)17、乳中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1)《铜人》:“当乳中是。”

     (2)《六集》:“当乳头。”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一致,即乳头中央。

层次解剖:乳头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下组织内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只有腺组织的迹象,而无腺组织的实质。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Rǔgēn(ST18)18、乳根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2)《聚英》:“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今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第五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经,第五肋间后动、静脉。Bùróng(ST19)19、不容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幽门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三寸,至两肋端相去四寸。”

     (2)《千金》:“在幽门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

     (3)《圣惠》:“在上管两旁各一寸。”

     (4)《聚英》:“幽门旁相去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脉各三寸,上脘两旁各一寸,直四肋间。”

     (5)《大成》:“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

     (6)《六集》:“在幽门旁各一寸五分,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五分,直四肋间。”

     (7)《金鉴》:“从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开中行二寸。”

按  语:本穴位置,各家记载颇有出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幽门旁各一寸五分”,据此推算,本穴当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二寸处。各家所述,属于横向距离的出入,有距离任脉“三寸”、“二寸”、“二寸五分”诸说,其原因是出于幽门穴与任脉之间的距离有“五分”和“一寸”的差异。但现行本《甲乙》:“去任脉三寸”的“三”字,据明抄本及《素问·气府》新校正引《甲乙》,系“二”字之误。还有属于纵向距离的出入,本穴《甲乙》平幽门;《圣惠》平上管(脘);《聚英》是两者兼收,既云平幽门,又曰平上管。平上脘之说固不可取,定位过低,以下承满等五穴不可能在天枢以上以每穴间隔一寸的距离排列;《聚英》自相矛盾,亦不可用。今从《甲乙》、《千金》之说,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胸神经前支的肌支。Chéngmǎn(ST20)20、承满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不容下一寸。”

     (2)《六集》:“在不容下一寸,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本穴在“不容下一寸”。但其横距有差异,说见幽门。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六、七、八胸神经前支的肌支。Liángmén(ST21)21、梁门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承满下一寸。”

     (2)《六集》:“在承满下一寸,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在承满下一寸”。其横距有差异,说见幽门。今从《甲乙》定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Guānmén(ST22)22、关门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梁门下,太乙上。”

     (2)《外台》:“在梁门下五分。一云一寸,太一上。”

     (3)《六集》:“在梁门下,太乙上,各一寸,穴少外沿。”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在“梁门下,太乙上”,两穴之间,各隔一寸。《外台》则说“在梁门下五分”。其横距有差异,说见幽门。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七、八、九胸神经前支的肌支。Tàiyǐ(ST23)23、太乙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关门下一寸。”

     (2)《六集》:“在关门下一寸,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在关门下一寸”。其横距有差异,说见幽门。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支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Huáròumén(ST24)24、滑肉门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太乙下一寸。”

     (2)《六集》:“在太乙下一寸,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五分。”

按  语:历代文献均说“在太乙下一寸”。其横距有差异,说见幽门。今从《甲乙》定位如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八、九、十胸神经前支的肌支。Tiānshū(ST25)25、天枢 

出  处:《灵枢·骨度》。

定  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去肓俞一寸五分,侠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

     (2)《聚英》:“去肓俞半寸,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3)《大成》:“去肓俞一寸,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按  语:各书均从肓俞旁开,有五分、一寸、寸半三说;又都说“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今即据此定位。本经自天枢至气冲各穴与肓俞至横骨间的距离,各家主张不一,原因在于足少阴经与任脉之间的间距,说见横骨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Wàilíng(ST26)26、外陵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天枢下,大巨上。”

     (2)《千金》:“在天枢下半寸,大巨上。”

     (3)《素问》王注:“在天枢下同身寸之一寸。”

按  语:所谓:“天枢下,大巨上”,当指两者之间的中点。大巨“在长溪(天枢)下二寸”,则本穴当在天枢下一寸处。今即定位如上。《千金》定大巨于“齐(脐)下一寸”,因此,说外陵在天枢下半寸。但该书又云大巨在“长溪下二寸”,今取此说。外陵在天枢下半寸之说,不可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Dàjù(ST27)27、大巨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长溪下二寸。”

     (2)《千金》:“在齐(脐)下一寸,两旁各二寸,长溪下二寸。”

按  语: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即定位如上。《千金》既云“在脐下一寸”,又云“长溪下二寸”,自相抵牾,当从后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脉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肌支。Shuǐdào(ST28)28、水道 

出  处:《甲乙》。

定  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文献汇考:(1)《甲乙》:“在大巨下三寸。”

     (2)《聚英》:“大巨下二寸。素注:三寸,去中行各二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