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建设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4:59:15

点击下载

作者:谢利英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建设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建设研究作者:谢利英 等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206143953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特征第一节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面向的是生产第一线、建设第一线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关键是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即要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理论与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必备的专业素质。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就要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培养。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两种主要的方式,第一种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开展培训,这种模式学生可以不用离开学校;第二种是在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学生能够与社会真实的职业接触更多。无论采取何种培训方式,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后都可以将其折算成学分,都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的校内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就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现状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方面,针对在校内实验实训而言,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并没有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在进入真实环境后,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在校外实习,学校需要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培养环境的实训,因此在开展校外实习时,会让培训更多流于形式。也因为学生的短暂流动性,企业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不会将一些技术传授给学生。还有企业也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人数和岗位的合理安排,最终导致的是进入社会企业开展实训的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提升,没有达到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其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本书主要是借鉴新加坡和德国高等职业学院的经验,特别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在两个国家发展现状之上讨论职业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6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教高16号文)中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训场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之处,对于建设我国工业强国,促进就业平等,推动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一般职业学院实践培养都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社会,符合社会对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可以适应企业发展模式,接触岗位后可以迅速上岗。当然,这种目标现在还未实现,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符合直接上岗的要求,就需要在实训教学场上面狠下功夫,只有使实训基地达到真实职业环境和现代技术标准,还要达到开放性好和通用性强的特殊标准。当然,在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学生要能直接接触受训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即真实的实训基地内的专业技术、专业人员与专业生产设备支持。在实训基地内部将会形成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将专业理论与实习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满足软件与硬件的有机融合,达到二者的高度同步。只有在软件与硬件高度结合下的实训基地才是职业素质训导场所,才能成为职业技能专业训练地方,可以鉴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性实训”首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意见》中并没有详细阐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含义,但是此生产性实训概念的提出,被引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教育部对生产性实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指出生产性实训的含义就是高等学院学生在通过实训后,可以直接参加真实的社会生产性实践活动。借用此法,学生可以在整体综合素质上都有提升。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孕育而生,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过专业的技术理论后,通过实训基地,可以推动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必备因素,也是必要的环节,可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基地的基本硬件基础包括:专业的设备、专业型技术人才和周密的教学计划,实训基地的软件可以保障学生在整个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实训任务的完成。

目前,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培养教学要求,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内外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满足学生进行实践实训教学的基地。根据实训基地的所处地,可以将高校的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类。

第一,校内基地。校内生产性、经营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基地保护校内的评估,我国对高职院校的重视也推动人才培养的相关评估开始展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国家骨干项目工作的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逐渐引起重视。通过自身或者外部的支持而建立的一类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及将理论更好地用于实践。当然不同的高职院校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内实训基地也各不相同。

第二,校外基地。校外基地指的是不以学校为中心的实习场地,由外部的企业为所合作的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或者由其他的组织提供的一些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点是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生产,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从整体上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整个构成看,校外实训基地的承担主体是一些企业或者组织,这些企业、组织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工作锻炼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从很大程度上看是企业或者组织本身,如专业性实训的校外基地则主要指社会企业可以提供的真实的实训环境。

目前,社会对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两种主要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与传统的实训培养方法不同,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只有通过社会企业参与到实践的环节,才可以直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训基地可以在校内开展,通过企业提供的真实的生产设备、工具和任务,在这种非社会的真实环境中,学生直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在这种环境中老师更多的是充当督导,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以生产出合作的社会企业的任务产品。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可以生产出真实的产品,用于销售、具有价值,在实训室里可以加工、生产出真实的劳动产品,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功能,就可以认定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校的要求就会提升,需要学校与社会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协调政府、企业,通过协调手段建立生产性的实践基地,可以生产出真实的产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目标与任务,可以让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素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研究。从内涵方面看,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了生产功能与实训功能,可以达到生产、实训的基本目标,在实训过程中生产真实产品。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可以达到生产产品功能,也可以达到提供服务的功能。高等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实习,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企业生产任务,促使学生的专业与企业的生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内部,学校能实现培养学生的目标,也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从外延方面来讨论,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是学校实训基地功能的外延性发展。无论何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都是不变的,即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综合技能。因此,需要在高等职业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教学出发点和入手之处,通过实训基地培养达到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实训水平。因为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后,将所学投入生产中,才能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取得经验,进一步推动学校实训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掌握专业技能,在毕业后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有效面对职场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应对专业技术工作的应变力。第二节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征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技术特色较为浓厚,更加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知识型人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适应社会为需要,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为目标,能够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说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满足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性即是指环境的真实性和教学项目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性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真实的生产设备,最终可以生产出产品。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可以让教师更好传授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通过此方法快速掌握工作方法。因此这种真实的环境将教学与生产结合,让参加实训的学生按企业对生产任务的要求,开展真实的实践生产。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从生产的最终劳动产品,再到提供的相关销售服务的过程都是社会性的。因此,在实训性基地内的生产设备都是可以投入生产的,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设备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在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实训基地的非生产性,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比,非生产性强调的是配备教学型,即在这种基地里面,设备仅仅满足学生的教学实践培训,而不是生产出真实的产品。主要的目的是教师对于真实生产的演示,生产过程的模拟,生产设备的详细介绍。这些设备是真实的,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教学型设备”在基本功能、生产的效能方面与实际设备相比,都大大不足。因此,高等职业学院更注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因为在真实的环境,学校可以承接社会企业的生产任务,在这种环境中的管理模式是真实的。而且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学校合作的企业的一个部分,可能是生产车间,也可能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仅需要完成企业的相关任务,还要培养进入基地内的学生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生产的过程中全面增强能力。基地内的学生以真实员工的身份进入基地,并根据企业的任务开展生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培养,基地学生可以获得职业经验,提高专业的技术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基地在整个生产环节中,所生产的产品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环境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其中,企业向高职院校生产实训基地发布相关的真实生产任务,在实训基地的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开始生产。学生的实训过程大致从产品的设计到材料的选用,再到生产任务的安排,最后投入生产,产出真实产品到测试产品,如此一个流程即是生产产品的真实环节。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展示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的功能。在这里,还需要强调在选择生产任务时,学校应该与企业有更好的沟通,需要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抛弃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学生不能完成的任务,将项目的可操作性考虑到生产的过程中,要反复考量项目与学校教学的关联,项目与实际情况即学生的操作能力的联系,还需要考虑企业的效益,只有将三者都考量,掌握其平衡点,方可开展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

除了上述的分析外,真实的实训基地还表现在环境的真实性和教学项目的真实性。第一,环境的真实性,要特别强调真实的生产情境,即是指在实训基地内要有生产设备,可以用于开展生产。学生的教学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工作一起实现,实训过程是一个真实的生产过程。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中,生产任务是按照企业要求开展生产的。生产的产品是真实的,所提供的服务也是真实的,两大真实性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

同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的氛围是真实的,不仅仅包含简单的真实环境,还必须要有真实的企业文化和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从实训场地的外观上看,它与真实工厂车间内部一模一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达到实训的目标要求,还可以促使生产任务实现。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参加实训的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是实训基地内部的真正员工,进入后一切都是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安排开展工作。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校根据企业的产品开展真实的实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符合合作企业的相关要求的,也满足产品的基本特征,实训基地的真实性是由市场化引导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特征,做到实训教学过程与企业技术发展和社会培训要求的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性

生产性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大特征,基地内学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能直接被社会使用,那么产品就不具有真实性。只有产品被直接运用到社会中,才能说明该实训基地是真实的生产环境,方可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达成培养、锻炼学生的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岗位真实性是产品真实性的基础,在这种岗位环境中,学生更能有真实的感觉,而且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由于生产的真实性产品会推动市场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带动市场的竞争,激发市场的活力,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促进社会市场的发展。在实训生产任务开展中,参加实训任务的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如一些工业企业的零部件加工。因此,实训基地既有生产性的特点,也有服务性的特点,还可以达到生产社会效益的目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学生岗位并不是不变的,学生需要进行轮岗,让学生根据教学项目安排,在实训中严格遵守真实企业休息时间。这种真实的岗位轮岗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中,短时间较快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后,学生可能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也可以通过有缺陷的产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任务特点。

最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第一位特征就是具有真实的生产性,这种真实性有助于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果要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标,那么生产性实训基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真实的、可使用的。在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开展真实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生产出真实产品。在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市场经济,使高职院校教育的宗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变化。但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要与学生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不能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目标背道而驰。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多样性

实训基地各有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实训基地相比,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能力相对较高,因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可以承担产品、技术研发的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多样性是由其生产的真实性决定的,它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生根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快速结合起来,为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实训场所。在这种可以创造真实产品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了解、认识各种真实生产设备,熟练掌握生产的基本技术能力。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都是较为先进的,因为要力赶世界先进工业水平,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训教学。生产性实训的生产工作是在实训基地内部进行的,因此在实训中学生可能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在生产出产品后,学校将所有的产品进行销售,这些销售的产品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达到市场的认可,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一)教学实训功能

实训基地必须要满足学生对于实训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创造一种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这种环境可以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生产设备,而且要迅速掌握使用这种设备的能力,让这种设备真正地投入生产中,从而满足生产的社会需求、专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当然,实训基地并不是要将进入的学生关在实训基地内部,而是要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走出校门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真正让学生在心理上接纳并且逐渐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最终使只要参加过实训基地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专业生产的工作技能。(二)生产功能

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要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操作工业生产设备,它还可以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产社会需要的真实产品,可以提高相应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带动社会的生产效率。同时,经过市场的筛选,学生参加实训,可以让他们的劳动快速转化为劳动产品,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学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让本是传统的消耗产品转化为效益型产品,这样学生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满足社会的一些短缺需要。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的训练后,不仅仅掌握了生产设备的基本功能,也掌握了如何操作生产设备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企业生产工艺,了解了生产产品的具体流程,熟悉了一个大型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三)职业技术培训功能

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其相对完善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也可以利用其专业的技术人员,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比其他未参加过实训基地的学生的能力更强,提高学生的生产性锻炼。可以让学生快速走上工作岗位,还可以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包括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专业培养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转岗培训的机会。当然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可以为社会上的技术人员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培训机会,为没有技能没有学历的人提供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总之实训基地不仅满足学校需要,还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四)技术研发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就是集高校智囊团智力,并且拥有与国际水平较为一致的先进设备等科研优势。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技术的研发,为社会提供技术理论研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指导,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企业的传统生产模式,达到生产的质量与外观统一结合的问题。实训基地需要结合专业,与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并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现状,让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产品。通过学校的实训基地推动技术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高校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第三节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历程

一、开始阶段

对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发展较晚,传统的高职教育是更注重理论学习,而非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受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所影响,经济的落后使研究关注到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没有相关的实训基地作为支撑,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并不能快速地进入工作环境,还需要企业继续做入职培训。长期的入职培训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也降低了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兴趣,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影响了应届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种情况不得不让高职教育的研究者和其他学者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快速入职岗位的方法。这种情况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对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认识。

二、探索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思考职业教育,并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业的理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与知识结合,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目标,重新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要求的提高,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了解也更多,推动了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地的生产真实性的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可为学校内的部分专业提供基本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一些学校利用自己校内的超市开展实训工作,这种实训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其面对的服务对象多样。这种实训主要由学校牵头组织,划拨可以开展实训的场地,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创建,在筹建过程中,师生共同筹集超市的基本运作资金。这种模式里的组织管理架构由老师决定,根据社会的相关行业并设立相关工作规章,让学生参与直接运营。在最初阶段,参与到整个实训基地的设计中。这个阶段也是实训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尽管在各方面都存在问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认知,也是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工作的重要职业经历。

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着手高职院校实习的评估工作,并且这种评估逐渐受到重视,设立了相关的评估指标。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将以评估标准为依据,作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锻炼的指标,并且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共设置了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36项主要评估标准。《方案》中指出实训基地的最优秀标准是“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建了校内实训基地,也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性,其职业氛围和研究的氛围更加强烈,可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

按照相关的评估办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使用此次评估的标准,借用此次评估的机会,实现了一边评估学校,一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推动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以评促改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传统实践模式教学,推动了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实训基地有一定的成效。表现最明显的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年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多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

三、创新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得到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直接受到社会政策影响,特别是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清楚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定位,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指示性的重要意义,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蓬勃发展。高职教育由只注重量的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质量优先的转变的全新阶段。《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同企业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指导性的意见无疑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确定了一支标杆,它明确了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必要的,也清楚地明确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指出要合理地让工业专业发展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致力于将传统的人才模式进行改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上面进一步创新。为了让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快地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校内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之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才能得到发展,也才能进一步带动相关专业调整,促进相关专业的重建,进而引起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个主要方面的革新。

若想要改变传统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实践性着手,考虑实训基地的开发性,注重开展实训活动学生的职业性。只有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而对于学生的考核,需要更加注重将课堂上的考核模式重新思考,结合学生的企业实践情况,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现教学生产的一体化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沟通,实现实训基地的建设。

还需要积极研究发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可以由学校提供必备的产地和专业的职工。而企业仅仅为实训基地提供相关的生产设备,在这种过程中,主要是以企业为主开展的。通过这种特殊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模式,可以由更多的学生进入实训的环境中,增加了学校学生的实习人数,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需要将评估用在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根据评估过程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也是重要的考核评估指标这一要求,进一步开展实训工作,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完善实训基地的基本设备,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实训基地才是有用的,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也符合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实践教学经费有了保障后,企业对于参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加积极。通过归纳近几年的研究、高职院校的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相比较,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而言,主要模式及方法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主导模式

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训是围绕学校开展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实训是以教师为主,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生产产品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管理下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学校设备,也利用了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开展,再结合市场的特征所产生的实训模式。这种实训模式同时可以满足产品的生产,满足营利性创收,满足产品的技术研发,可以让学生在满足以上三个方面后,也实现了实训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又有三种主要类型。

学校自主建设型。这种实训场地是由学校主导,自己投入自己运作的,主要投入场地和设备。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性是真实的,可以真正地投入使用,并且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典型的例子如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场。

筑巢引凤型。这种实训基地是学校通过投入先进的生产性设备,再引入社会上发展较好的企业,企业主要是提供相关原材料,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教授学生实训技能,并产出产品。通过实训的方法,可以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使学生的工作技能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这种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滨州职业学院的海得曲轴有限公司教育分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鞋都(康泰)产学中心。

来料加工型。高职院校自己有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是可以使用的,学校组织起来承接企业的生产任务,而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满足企业的要求,最终达到实训的目标。(二)企业主导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需要依靠企业来运作。学校所引入的企业通过学生展开生产工作,在这种生产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为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学校只为引入的企业提供生产的基地,而具体的生产设备和专业技术及人才,则是由合作的企业来提供,学校方面可以不用负责。这种模式包括了两种主要的类型。

1.订单培养型

即学校与企业之间有一个协议合租,在这里行业和相关企业较为积极地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强调的是订单协议,这是由校企共同签订的,校企双方都会参与到实训的过程中。实训的理论由学校提供,企业为实践生产任务的生产提供场地,学校派出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设备,并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学生参加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真正的企业职工。

2.赠送赞助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所需生产设备都是由企业自己提供,生产的设备都由企业无偿供给,或是半赠送,主要指的是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基本设备。这种实训基地的模式可以让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权利也更大,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将设备投入生产是对高职院校的一种支持。虽然企业也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更多地表现为支持学校办学。当然,随着《意见》的逐步贯彻实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认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社会和学校认识到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和社会专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和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联系共同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通过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改进:

第一,加大对实训教育基地的资金投入,保障实训基地内部的设备与国际先进设备接轨,让学生接触、掌握到最新的设备,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比率。积极建设实习车间,这种车间是真实的,可以生产出真实的产品。这种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合理借用现代信息科技,开发设置了虚拟环境下,学生进行实训培训的目标实现,也可以推动学生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在理念提出后,相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有所增加,从2006年12月起到2009年,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学时比例都有提高,由原来的43.22%增长到68.92%;另外,高职教育的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得到提升,建设后的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进一步扩大,投入经费大幅度提升。

第二,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功能与理念正在发展中,需要社会不断地推动、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视加强,也提高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社会对于不同专业的需求,推出具有符合自身代表性的创新模式,以特色专业为代表,通过“产品研发中心”和“公司管理与教学生产”为新模式,推动、促进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完善。

第三,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不断发展,让运作中存在问题减少,要逐步更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内部的设施,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高效利用实训项目,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在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对以上5个方面的监督与评估,以完善达到实训基地的标准化,加深和推动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训基地功能的较好实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出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在《办法》中将结合市场的条件,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的运作机制。另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中,明确了18个二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生产设备、真实的职业环境、专业的指导、可行的项目和基地管理等方面。设立专门的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是对发展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必不可少的指标,因为指标的明确可以全面评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技术的合理性。第四节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服务于社会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必备条件与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为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基本导向,而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够快速地掌握技能。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这一目标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需要首先实现的任务,可以为社会及时补充专业型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各有不同,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自身技能的增强,还可以让社会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无后顾之忧。无论目标如何,高职院校建设都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建设实用性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满足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推动高职教育与现代社会科技结合,进而体现出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的影响意义,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尽量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用性,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锻炼的目标,也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产出真实的劳动产品,要尽量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在实训基地中,学生进行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掌握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详细掌握操作工艺,了解企业如何进行管理。

建设的实用性不仅仅要保证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真实的,还要将其与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特色相结合,不能偏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意义。即要求在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时,要将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与专业性的教学组织相结合。实训基地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和专业,也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相适应,纳入实训基地建设的考虑范围内,真正实现真投入真使用的情况。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和管理过程需要紧跟国际先进的水平,在紧跟的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只是追求先进,还需要与本国、与当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原则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引导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实训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新理念、新制度和新模型开展建设设计工作。高校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建立起全面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资金投入上,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筹集方式,以市场规律为依托,经营和管理理念要全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训基地的总体环境和总设计的开放性,为行业、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搭建较好的互动沟通机制。通过开放性的实训环境,企业需要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技能培训,还需要承担起各类别的社会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承担了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承接社会上的服务。以上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功能,都促进了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育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相互适应,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成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具有重点建设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料,需要更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因此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也是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必须考虑的内容。在大量的资金注入后,高职院校在基地建设时节省资金,又让资金利用到最大化,让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实训基地的适用性更强,可以同时开展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分析可能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各种因素,在建设中要做好统筹工作,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情况、分步骤地开展分析工作,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施工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建设的时候还要考虑地域因素,不能盲目跟从。因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各有特点,所以在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时要根据地域来建设符合实际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出符合自身建设的实训基地,增强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基地的针对性建设。

四、实训基地具有仿真性较高原则

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真实的,可以面向社会、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在实训基地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培育的重点要贴近真实的生产、贴近真实的管理、贴近真实的服务销售。在整个生产、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实训基地与真实的工厂的职业环境差异性较小,是一个工作氛围较强的场地。这种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环境下进行实习,从而促进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技巧,掌握工作技能。这种真实的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强,让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也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改善。当然,高职院校的基地建设还要根据不同的区域、行业以及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真实性的设计。在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技术领域来划分,也需要根据专业领域进一步区别,通过详细的划分,实训基地更能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所以,为了保证实训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全面效益,学校需要将企业利益和社会发展特点融入建设中,让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具有真实感,学生的真实体验更强。

高校实训基地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培养更多的专业型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产业完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既有专业技术,又需要掌握这种专业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殊性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种使命感,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当下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社会与国家需要两个主要因素,这两种因素成为各种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承担社会责任时,需要考虑自身的特征和能力,探索高职院校的特殊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培养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比例更大。想要培养高职院校的技术型人才,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立必须依靠大量的理论,借鉴国外较为合适的经验,分析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建设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可以放在建设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靠性上,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从实训设施建设、实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训师资建设三方面入手建设。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涉及庞大的教育系统,纷繁复杂,各个系统相互联系。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结合行业特征,积极与政府联系,开展多方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共同分享成果。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下,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合作是一种大趋势,也是一种共赢的新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贯穿在整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在整个实训设备的购买和设置,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研发过程中,在实训教师的设置中都要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完成。而且,高职院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过程,是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改变自身现状的过程,让社会看到了高职院校突破自身瓶颈主动寻求的过程,社会也会做出积极的反馈。第二章高职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依据第一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的实践教学探索以及研究提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独特的优点是它拥有其他类型的生产性基地无法产生的教育意义,即其必要性的本质表现。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得到严格的教育理念的支撑和实践方面的经验总结的协助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虽然在高职院校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迎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是否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能很好地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施?是否能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理念?其本质是否与历史上的校内建造工厂一致?鉴于上述几点,下文将依次论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从实践角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学校内存在两种运行已久的实践理念,即“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这两种实践理念相对已经发展成熟。工学结合的含义就是将工作和学习结合为一体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方式。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教育上,并加强对学生职业思维的培养,充分结合校内以及校外的教育资源和工作环境,实现将以学校教师教学为主的校内教育和以实际工作经验为辅的校外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涯的学习培养过程中。而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提出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教育理念,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中,通常优先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十分强调学生应当加强个人的实践能力。目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在进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变革,而变革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利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种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努力将这两种教育理念推广至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并尽早让教师和学生学以致用。就我国目前实际的教育情况,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行将社会实践和校内教育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不偏袒学生的校内学习成绩或者社会实践的劳动成果,同时应当将学生的在校考核成绩和校外的实践成果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二、从理论角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一)基于情景式学习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在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在课堂授课时并不能制造实际的情境,这就造成了这种教育方式严重缺少本该有的生动性,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十足的教学效果。哲学家杜威曾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专家,而学生求学的地方却成为世界上最难获取实际经验的地方,要把社会搬到学校和课堂中”。

通过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是一种书本知识和情境相辅相成的深度学习过程。我们知道理论知识是扎根于其特定的情境中,并不是单纯理解书面知识便能完全理解的。参与实践活动是深度理解理论知识的关键步骤,因为理论知识都是通过主体以及主体所在的情境中进行相互作用来定义或者创建的,而不是通过狭义的主观想法或者单纯的客观事实进行创造的。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只能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死记硬背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来决定学生应当注重哪一门学科的知识,并赋以学生肤浅的知识价值,导致出现将书本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现象,使得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学校只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课本的考核并由此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最后学生只能通过自己艰难的实现学校到岗位的转变。而在通过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身临其境便于记忆知识点,并且可以综合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许多其他学科知识点,由学生个人来决定获取知识的价值,将自己获取的理论知识与之前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动机和意义,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学校会通过将校内考核成绩和校外实践成果统一分析,做出合理的真实评价,最后学生通过情境式学习便能在学校中提前适应学校到岗位的转变。

生产性实训基地便是情境式学习理念的实际体现。知识是人处在特定情境中衍生的情绪的产物,因此知识不能单独从情境中分离开来,在学生吸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体验知识所反映的某种情境或者感情,如果学生单纯地只是记住课本中知识的定义和公式,这样是远远获取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采取情境式学习理念的教育方式,通过将教师、学生、知识以及知识所体现的情境等规范性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汲取书本知识中体会其情境,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之前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二)体验学习理论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学习基础

体验学习的核心实际上是能够在个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灵活自由的转变。体验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从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汲取知识的学习模式。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一处能完美反映体现学习优点的实践模型。

鉴于体验学习理念的提出,可以搭建一个功能齐全的学习系统,这个学习系统概括了对其学生提出的在校内的学习要求以及就业后的工作目标,注重通过实施体验学习理念的教育模式在学校内和社会中起到的相互作用,就业岗位的环境能够为正规教育的学习场所的不足做出有效的改善,并可以提前适应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来帮助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就是这样一个完整学习能力系统的真实体现,它在课堂教育、个人岗位以及个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生通常是接受老师间接性传授的课本知识,严重缺乏具体实践体验。而学生若处于体验学习的方式下,将会得到身临其境的实践经验,在补全学生理性经验上的不足的同时丰富其感性经验,继而学生可以深刻地对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领会,当学生萌发出对所学知识的创新性感受或者情感时,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验证自己心中产生的认知,这样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主观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增强学生的学习活跃度。(三)认知理论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心理基础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

的基础学习理论。认知理论中提到的认知发展,即是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在持续地进行自我改善的转变发展历程,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改善:一方面,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存在各种复杂的心理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简单到复杂、从残缺到完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自我改善;另一方面,个体认知功能系统中的构成成分有相互合作,共同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协调。认知发展是学习的产物,个体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复杂构成部分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在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中完成的,当然,进行学习和理解活动时需要拥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个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个体如果抛开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就无法完成认知行为。而学校的根本教育模式和授课内容同样也会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学生个体获取的学习成果也会受其影响。

在整个教育模式的设计流程中,教学内容顺序的规划应当符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和个体的工作技能发展规律,这就意味着学生应当先从简单知识入手,逐渐提高理论知识的难度,慢慢消化所学到的知识,体现了社会个体的工作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从新手到精英的慢性转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这属于相对高水平的实践教育模式,在实施生产性实训中应当考虑目前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知识特点,顾及在校学生的毕业年龄、必修学制和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联系,在课程计划、校外实习等时间方面上采取弹性管理。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学校环境和教育模式的约束,而且会受到家庭遗传基因和心理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认知理论的加强推广,对高职院校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实际意义,也顺从我国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三、从建设条件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经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长期的实践分析,并对实训基地的构建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建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并非是没有把握的决定。就我国目前教育行业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政府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制定了优惠政策支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同时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也令人们对我国高职教育行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2000年我国教育部针对高职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相关政策已经明确地界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了职院教学的走向,并提出要将之前以校园和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适当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相对独立的新型教育模式,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员作为核心思想,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成一个拥有完整教学模式、科研资源以及生产场所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产实习培训。

2006年教育部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模式的发展,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协助高职院校积极普及以社会实践和学校实习劳动有机结合的学习理念,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认真实施高职教育技术学员的教育模式改革,积极调动专业调整以及基地建设,注重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习、实训以及实验是三个紧紧相扣的重要改革环节: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生产学习培养,加强学生在校的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统一考察。《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行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中更加详细地表明:“实训基地在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任务的同时也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设置培训教学课程和专业技能鉴定,提供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和向导,使其成为将课程教学、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鉴定和服务向导等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实习培训基地。”(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我国大部分城镇的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采取了一些措施。譬如,上海市为了跟上上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开始构建有着规范性特点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公共实训基地,并采取对外开放、联合的工作政策,2004年辽宁省开始实施高职学校实训基地的构建项目,利用大约2500万元作为该构建项目的经费,帮助辽宁省17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顺利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广东省在前不久也正好成功地搭建了一批高职院校实训机构,其中深圳职院还顺利通过了由教育部专家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小组的考核,给我国其他地区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做出了优秀的榜样。

然而,我国很多高职机构处于一种窘境,一方面由于建设实训基地的资金不足导致基地的实验室资源长期短缺,使得实训基地不能充分培养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利用有限的资金搭建的实训基地会造成多余资源的浪费,即学校师生很少使用基地实验室,使得基地专业的实验室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实际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有限资源的浪费,这种资金不足和资源浪费结合存在的矛盾,使高职院校立于尴尬局面。

因此,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院校的师资力量、技术特点和设备资源等优点,考虑某些特殊行业的培养需求和专业教学方式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合理地嵌入社会实践的生产活动中,力争将工学结合的理念充分融入生产性实训基地中。

四、从基地条件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研究

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于历史上传统的校内办厂,它具有独特的方面:它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教育资源的教学培养机构,还是一个以生产和服务为产业链条的场所。校内办厂主要是生产商品,通过工商部的审查,赋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合法注册进行营利,它主要是遵循经济规律来谋取利润。企业要求校办工厂的生产规格严格符合自己单位的产品需求,规定了校内工厂的学生实训课程和教学计划,指明一个车间要以完成企业规定数量的产品为实训任务,导致学生实训任务单一且烦琐,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没有办法在工厂内完整地得到实践论证,高职的教学目标实现得更加艰难。考虑到学生将来就业后面临的是社会,故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工作程序,在实训基地中进行的培训活动主体是学生,学校就应当结合教学方案和培训目标给在校学生提供合理的实习环境和作业,同时在实训基地中创造一个类似于社会真实意义上的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安排的实习教学,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理解。(二)研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操作性

是否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能很好地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施?是否能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理念?我们应当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做好防范措施。就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热潮正在快速升温,但我们不能盲目建设,考虑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不能替代其他类别的教育实践性机构,我们应该提倡互帮互助的核心理念,有机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其他类别的实践机构,共同发力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完善的场地和设备条件,要求大范围的基地场所,要求拥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资源,因此相应的投资成本将会很高。实训基地为了满足企业的产品需求量,以至于学校为学生制定任务单一的实习生产环节,甚至只是某个商品的某个小环节,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生产该产品的所有操作技术,更不能将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其次应当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实习特性。例如会计学科的学生就很难在实训基地中模拟的实践环境中掌握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能力,因为在实训基地模拟的实践任务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会计需求量较少。但是又考虑到会计信息是属于企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