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教授简式培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05:33:30

点击下载

作者:梁彥朴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梁教授简式培养法

梁教授简式培养法试读:

前言

PREFACE

爸爸妈妈是否发现,你的孩子有段时间为自己能把汤匙放进玩具里而兴奋不已?有段时间特爱刨根问底?而有段时间又对音乐或画画尤其痴迷……

大自然赋予这个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凭借这发自内心的动力,驱使他们在不同阶段对特定事物产生兴趣,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热情,以获得身体和心智上跃进式的提高,从而建立对自然界、社会的认知,成长为一个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才。

世间的生物都有其自然发育成长的过程。一粒种子,必须经历播种、发芽、开花等过程,才可能收获果实。正如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夏天浇水、施肥,秋天收获一样。如果因为希望早一些收获,而将播种时间提前到冬天的话反而会颗粒无收!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而我们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其实也是大自然生物中的一种,一样有其自然的成长规律和法则。少儿教育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艺术特长以及良好的习惯、品格、逻辑思维能力的塑造等,都是在人体自然发育的某个阶段爆发性成长的,而在正确的时段,适时恰当地给孩子想要的东西,他们就具有惊人的吸收能力,这个消化吸收的能力远远超越成年人!

做父母的如果不细心观察和发现,是不会深入了解到这些阶段和心理规律的。当孩子处在大肌肉发展的阶段时,你并没有多带着他练习爬行,而是自作主张地给他们尚未发达的右脑灌输文字、图形,在这个宝贵的关键时刻慢慢流失的同时,孩子几乎一无所获!而当他对色彩、图案痴迷的时候,你甚至没有给他买过一支画笔,这个关键时刻也流失了!正当该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你却让他死记硬背那些生涩的古文,好向邻居炫耀,这个关键时期,也快速地流失了……这样荒唐的培养方式,用个并不过分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扼杀。

最可怕的是,家长和一些教育机构没有半点“尊重自然”的立场,而是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急功近利的心态,随心所欲、跨阶段地让他们学这学那,造成孩子的反感,同时也毁灭了孩子天然具有的学习能力。这种违背自然规律、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就是“扼杀式培养”。

顺应“造物主”的安排,遵照科学的自然规律,能够在准确的时机发现、引导、培养孩子天生的兴趣、能力,成长就如顺水行舟,事半功倍。孩子、父母、老师都能轻松快乐!而错配了这些好时机,培养则事倍功半。有些父母、教学机构“超前培养”,不仅不会成功,而且适得其反。孩子就如同幼苗,要悉心呵护,更要顺其自然!

本书是作者长期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作者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和思考,总结而成这套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此书的创作融入了作者在儿女教育中的体验。

本书重点阐述了0~12岁孩子成长奥秘中的5个阶段8个重点。首先介绍每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告诉读者“what it this?”(这是什么),接下来详细阐明了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以及培养的辅助方法,告诉读者“How to do?”(怎么做)。而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够让天下父母、教育机构活学活用,从中受益,这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也是其最大的愿望。

作者年事已高,创作本书时,由其撰写提纲并口述,女儿们代笔,叙述方式及案例、内容,均作了适当的处理,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采用的5个成长阶段的划分,为教育心理科学普遍的分法,但由于个体细微差异以及男孩、女孩发育时间的差异,孩子某些阶段的能力可能略有提前和延后,针对孩子个案还需要结合实际做个性化微调的处理,这是读者应该注意的。

“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

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中美教育互访团30年惊人的对比结果

1979年,中美两国相互派出了教育考察团,对两国教育进行评估。中国的教育考察团在考察结束之后说,美国学校的教室看起来就像菜市场,学校不重视文化课,而是非常重视音乐和体育等学科,特别是小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倍受重视。小孩子不怎么遵守纪律,上课乱动,到了二年级了还不会背乘法口诀。教育团成员都认为,20年后中国的教育必将超过美国。

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到了中国,他们看到中国孩子很遵守纪律,也非常勤奋,甚至一大早拿着饼,边走边吃去上学,晚上回家还有大量的作业。他们觉得,20年后美国的教育可能会落后于中国。

时光荏苒,30年后的2009年,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在这30年中出现了超过60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一百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中国在这期间也出了不少人才,但与美国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另外,美国人才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显高于中国人。一为什么有的培养方式“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呢?1.“赶集宝宝”VS“时尚妈妈”

孩子聪明健康地成长是爸爸妈妈们的最大心愿。很多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牺牲了很多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但遗憾的是,爸爸妈妈花了无数心思、付出了无数金钱与时间,结果却不好。孩子就像“赶集”一样,总是没时间,培训完了这个又培训那个,比公司老总还要忙。可遗憾的是,这些“赶集宝宝”忙来忙去,能力还是在原地踏步,几乎没什么长进。家长痛心不说,孩子也跟着受累。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数都数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呢,培养好孩子是一件“轻松但不简单”的事情。有的家庭里,孩子能力不错,性格又好,爸爸妈妈也都显得年轻时尚。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时尚爸爸”、“时尚妈妈”看上去似乎还不怎么管孩子!这和成天都围着孩子转的爸爸妈妈们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看到这样的爸爸妈妈,很多“赶集宝宝”的父母心里剩下的大概都是“羡慕嫉妒恨”了吧。

道理也是很简单的。培养孩子就像是种花:有的季节是发芽长叶的时候,有的季节是枝干生长的时候,有的季节是开花结果的时候。春天应该播种,因为这时候就是种子长得最快、长得最好的时候。而如果冬天去播种,那么种子还没长出来就已经被冻死了。“时尚妈妈”的秘诀无非就是心中有个谱,知道什么时候该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和性格。这样孩子各方面都成长得好,爸爸妈妈可以放心放手,自然就有时间打扮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爸妈心情也放松,人也显得年轻又时尚。其实说起来,我们做什么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计划做得好,大家心里都有个目标,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工作起来自然轻松又有效率。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轻松但不简单”的道理了。所以说,要成为成功培育孩子的“时尚妈妈”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规律”和“计划”。

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能力的成长规律,在孩子某项能力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进行“助推”,这样可以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反过来,花大力气去培养孩子那个阶段成长最慢的能力,那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孩子的成长,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了。那么,未来的酷爸辣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面的小天使,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甚至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天起,恐怕很多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盘算怎样培养孩子了吧。

有些爸爸妈妈很心急,恨不得让孩子五六个月时就会开口说话,两岁就会拿笔写字,三四岁就成为什么都知道的小神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很多事情往往都是欲速则不达,你想要它快,它反而更慢。还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无非就是听话、学习好。所以孩子从小就被严加管束,被要求学这学那,成天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练钢琴、学画画,而且从小到大一成不变。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和缺乏变化的灌输式教育我们都不陌生,但效果如何呢?

报刊上常有“神童退学”的报道,比如两入南开大学又两次退学的张满意,和在大学因多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的王思涵。张满意5岁上小学,不到6岁就能读《三国演义》,11岁参加中考并升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高三时他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是黑龙江省第13名,被南开大学看中免试入学。但结果是第一学期两门考试不及格,到大二结束,学分落下很多。南开大学按照规定,对他做出了退学处理。他之后参加高考,又以市高考第二名的成绩再入南开大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修满学分,再次被学校退学。另一位神童王思涵从小聪明好学,小学三年级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14岁时以超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但王思涵入学后的成绩一直不好,此后大学的四年里各门功课也陆续亮起红灯,在大四的时候就退学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大学没毕业,张满意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当上了程序员;而王思涵则回到大学,在同龄人正常上大学的年纪重新开始学习。但无疑,他们的聪明才智被浪费了,让人很惋惜。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不够尽职吗?当然不是,中国的爸爸妈妈也许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了。很多爸爸妈妈劳心劳力,为了下一代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都不过分。有的孩子要海外留学,母亲甚至会辞去工作去国外陪读,为的只是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能吃上一顿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2.“中国妈妈”现象

在美国校园尤其是华人学生较为集中的学校,常能听到“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很多人起初可能并不太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中国妈妈”管束孩子很严格,华裔学生一般都功课很好,也很循规蹈矩,属于很典型的那种“好孩子”类型。所以按道理来说,“中国妈妈”应当是该受到赞美和称颂的。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个词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里是个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词,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在孩子们的眼中,“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对孩子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

您发现了吗?这和国内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对很多爸爸妈妈来说,孩子从小到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从开始认数识字的三岁到大学毕业的二十二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

说到这里,很多爸爸妈妈都觉得委屈,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很多,但换来的结果却是教育效果欠佳以及孩子的抵触和不理解。其实,正确的教养之道重要的不在于付出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在孩子成长关键时候付出了。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一种或者几种提升最快的能力。如果掌握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孩子,就可以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花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益。掌握了规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3.顺其自然,抓住重点,所以后来居上

留美多年的一个孩子的母亲,孩子也在北美上学近10年,对比中美的教育,她这样写道——

尽管西方初级教育(小学和初中)与中国相比学习内容少、节奏缓,功底看来也没有中国学生扎实,可我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学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业务上多数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而且敬业精神总体较强。他们的表现无法让我想象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我真的看不出他们在中学只做过1000道数学题和我们曾做过5000道数学题的最终差别在哪里。

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这种好奇心的天敌,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15岁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学习效率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一个时期。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阶段(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其各种兴趣自由地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气氛迅速变得严肃、紧张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知识总量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二全面成长且有一两项特长的孩子最有竞争力

经常听人说,要如何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未来有竞争力。其实,很多人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心里对“竞争力”的概念都还很模糊。那么,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呢?答案很简单,各方面能力均衡而又单方面能力出色的孩子在未来最有发展前途。

爸爸妈妈要了解并实施顺应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养育,让孩子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现实生活中,“跟风教养”、“填鸭式教育”、“拔苗助长的教育”大家都见得很多了,真正“家长轻松,孩子上进”的教育却不多见。很多爸爸妈妈太心急,或者期望值过高,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培养能力的时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同时,因为孩子能力的成长达不到爸爸妈妈的预期,也使孩子出现诸如不自信、人际交往困扰、产生失望感与失宠感等心理问题。1.孩子是花朵,别在该浇水的时候施肥

就像前面所说,孩子就像花儿一样,他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仅身体的成长是这样,智力和心理的成长也是这样。爸爸妈妈们如果在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孩子不会因此而受益,倒是有可能从中受害。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亲子教育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中就很明白地指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某种智力的发展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观点是得到现代科学研究佐证的。比如说,幼儿在2~4岁时就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大大超过其他时期。有一位叫做Lucy的美国小朋友,她在两岁的时候不仅会说英语,连中文都说得很好,是个小小的翻译家呢。爸爸妈妈不妨用“Lucy Wang”或者“The cutest baby——two years old translator”(最可爱的宝宝——两岁的翻译家)去上网搜搜看,这位小朋友的视频也是超可爱的。或许Lucy学说话比其他小朋友稍微早点,但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语言天才。这个时候,不怕孩子学不会语言,而是怕爸爸妈妈不教呢。

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例子。很多爸爸妈妈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孩子成为李白、杜甫,成为牛顿、爱因斯坦。比方说早期智力的开发,一些爸爸妈妈就很急功近利,完全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四五岁的孩子去做四则运算、读深奥的古文、去理解多音多义字词等等。这些要么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要么是很难懂的文字。但孩子还没有达到那个认知阶段,所以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最快也最好的阶段,而那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东西,就像是绳索一样,把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捆住了。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在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这样才能“种”出一个最聪明最健康的好宝宝。2.“填鸭”和模仿造就不了成功的人生

有些爸爸妈妈喜欢“灌”东西给宝宝。好吃不好吃的都要孩子吃,因为这些东西有营养;合适不合适的东西都要孩子学,因为这些东西有用处。可是孩子的反应就像天天都在给爸爸妈妈“上课”。本来孩子不反感某样食物,天天逼他吃,他反而越来越不想吃。同样的道理,孩子天性是好奇、爱学习新事物的,但在他不适合学某样东西的时候硬塞给他,他学不进,以后到了该学的时候反倒不想学了。

有一位中学生的父亲,儿子刚上高一时学习不理想,排在全班30名左右。刚好这位父亲是一位教师,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让孩子的学习很快得到了提高。他的秘诀是什么呢?不是做更多习题、加大孩子的学习负担,也不是找补习老师补课,而是每星期看孩子做作业的草稿纸,了解他解题的过程。孩子逐渐变得不再依靠模式化的解题方式去思考,而且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自然而然地,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上升到了班级前列。

当然,不是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但这个事情却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孩子每一次独立思考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一次真真正正的实践活动。他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能力的长进就越大。很多孩子“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老师”,从小都是被大人扶着、搀着。大人生怕孩子受伤受累,结果因为自主能力的欠缺,孩子长大后受伤受累的机会要大很多。所以,孩子有时候也需要被“逼上梁山”,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现在有的孩子,表面上什么都懂,但是总让人觉得他的“聪明”少了点什么。其实孩子缺的不是别的,就是那么一点“灵气”——想象力、创造力。爸爸妈妈把好多好多的知识“塞”进孩子的脑袋里,孩子是被“喂”大的,自然就不愿意自己去费脑筋了。一位妈妈朋友说:“孩子就是要知道得多,长大了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毫无原则的灌输对孩子不见得有利。如果孩子小时候凭着知识多而聪明,依靠模仿而出色,长大了之后,就很可能因为只会被动地模仿而平凡。在将来,孩子很可能不是为自己的知识量储备发愁,而是会为自己的能力担心。3.不要让孩子成为不会动手的“小书虫”

有位先生,有一次去美国的妹妹家做客。他妹妹有个女儿,和他的儿子差不多大。通过两个孩子的比较,他有了很深的感悟。中国孩子一直是大人喂饭,他妹妹却一直坚持让女儿自己吃饭。小女孩吃得地上、身上全部都是饭,所以每次饭后她都要拖地、给孩子洗澡,非常辛苦。于是他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妹妹说,美国家长都这样做。这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干什么事情,再困难,都必须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决不能依赖别人。这样,孩子从小就没有依赖大人的念头。

上帝给我们一双手,就是要我们用的。爸爸妈妈的手毕竟没有长在宝宝身上,不能跟着宝宝一辈子。所以,爸爸妈妈首先就要停止给孩子“喂饭”,让孩子自己动手,从小养成自主的习惯。

不锻炼就不会长身体,不思考就不会长智慧。书上的知识很好,但是不用就不会真正装进宝宝的脑瓜子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学外语了。如果经常有人和宝宝用外语交流,宝宝用得多,自然就忘不了。反过来,如果孩子一直不用,他背多少,就会忘多少。到了他真正上学的时候,几乎又是从头开始。所以,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是“书到用时就该用”。让宝宝在“用”中学,在“玩”中学,是最高明的办法。

再说说前面那位先生的美国小外甥女。有一年冬天,她想观察种子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于是她妈妈就跑了许多花店去买种子。而如果我们的孩子想要了解同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多半会领孩子去书店,然后买一大堆图画书回来。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了。古时候有个叶公,很喜欢龙,在家里又是画龙又是雕龙的,忙得不亦乐乎。天上真正的龙知道以后很高兴,就从天上下来去拜访叶公。但叶公一看见真龙,吓得魂飞魄散,扭头就跑。

让宝宝成为“小叶公”可不是我们的目的。与其给孩子一座金山,他既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运用,导致金子在他眼里毫无价值;还不如给孩子一把锄头,让他自己去挖掘金子,使他以后不仅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金子,也能更懂得金子的价值。让孩子真实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孩子会更有兴趣,动手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强了。4.分数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有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很真实,也很有意思。其实,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很多爸爸妈妈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像是舍本逐末。许多孩子小学学习很好,越到后来学习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很博学,在掌握知识这方面很少有人能胜过他。但孔子这么说并不只是谦虚,因为他要向“老师”所学的,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而是智慧。前面说的“神童”张满意,单纯看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但他自我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强。上大学后,爸爸妈妈管不着了,这些缺点表现得更加明显,最后的结果就是挂科太多两度退学了。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说,给人以捕鱼的工具、教人家怎么捕鱼,要比直接给人家鱼好得多。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知识只是一条小“鱼”,智慧才是捕鱼的本领和工具,也就是“渔”。给宝宝“鱼”不给宝宝“渔”,那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还有些爸爸妈妈,不仅把西瓜丢了,连芝麻也没捡到呢。有位朋友,夫妻俩学历都不错,也都聪明,就是太惯孩子,看到孩子难受就会受不了。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爸爸妈妈就忍不住要“奋勇当先舍身相助”了。结果孩子学习能力每况愈下。爸爸妈妈能帮孩子写作业,但总不能帮孩子去考试吧,所以孩子的成绩也不大好。这弄得小两口老不开心,觉得自己这么聪明,孩子怎么老教不会呢?其实吧,孩子本身是聪明的,但他的聪明被爸爸妈妈有意无意地“藏”起来了,他就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聪明了。5.爸爸妈妈要和宝宝一起学习

有个词叫做“潮”,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贴切了。这个社会里,不管你想不想“潮”,你都会被潮流推着向前走。瞬息万变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特色,几天不上网,几天不看电视,人家就要说你“落伍”了。所以,宝宝在学习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和宝宝一起学习。要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的,如果爸爸妈妈不学,将来孩子做的、说的、玩的都弄不明白,和孩子的沟通都很成问题呢。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学习,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宝宝有被尊重的感觉,对他性格和能力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也更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这要比说一千次“我爱宝宝”要有效得多。三简单培养:巧借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势能

轻松培养孩子成功的“时尚妈妈”并不难做,但是一定要有心。虽然很多家长培养孩子似乎漫不经心,孩子好像是被“放养”的,但孩子仍能健康活泼的成长。其实这些爸爸妈妈也是很用心的,只不过他们用了正确的方法,顺应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巧借孩子自然成长的势能,使教育孩子变成了一件简单轻松而非常有趣的事情。

从0岁到12岁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绝大多数能力都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这段时期的能力培养吧。

0~1岁 是肌肉运动能力阶段,肌肉运动能力是这一阶段培养的关键。

这一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非常重要。有的爸爸妈妈生怕宝宝摔着、碰着,总是把宝宝抱在身上,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完全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可能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方说,学习中出现不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等现象。另外,孩子在运动方面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如其他孩子的现象,比如运动技巧很差,经常有碰伤自己或摔倒在地的情况;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差,在跳绳、打球方面显得很笨拙;在运动时经常有多余的动作,在精细动作方面差,不能根据对象物体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不会系鞋带、解钮扣,用不好筷子等。

这一阶段培养肌肉运动能力的重要性还远不止身体方面。运动能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这个阶段的运动训练对孩子的空间感知、性格和心理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3岁 是感觉动作学习阶段,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这时候需要特别注重的。

儿童的感觉动作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当宝宝会坐、会走后,他们开始在动作的基础上形成感觉,并通过动作与感觉的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身体运动。宝宝开始能够接丢物体、拍球、抛接球、坐滑梯、骑小三轮车、跳绳、跳远、跑步、玩积木、折纸、剪贴画、照图形绘画等,这时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进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宝宝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凭借触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等来认识事物,同时在感受事物时形成较为简单的判断。这就是感觉动作学习过程。

这个阶段家长应带宝宝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提高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注意,锻炼他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观察事物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名称,自己说出观察的内容,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

放开宝宝的手脚,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接触生活,让他们通过对事物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自己的知识。宝宝的知识应当是从他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而不是通过“教”来取得的。只有通过宝宝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感觉动作能力落后的儿童表现为难以对外界事物集中注意力,好像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某些事情过于敏感。他们不爱参加户外活动,动作笨拙,经常把头撞在门框上,跑步跌跟头,列队行走时有的是顺拐子,手和眼协调能力差。现在有些父母连孩子系鞋带这样的事都要代劳,看上去这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给孩子留下了成长的隐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已经上小学的孩子还等着爸爸妈妈把螃蟹剥好了给自己吃,他的动手能力能发展起来吗?他长大后又如何不依靠父母来取得成功呢?

4~6岁(学前班)是知觉动作统合阶段,这一阶段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在大肌肉动作和感觉动作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开始形成丰富的知觉表象世界。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某种事情时,孩子不用先模仿大人的动作,而是通过对手势、表情、语言这些信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这项活动。于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到了知觉动作阶段。

这时候孩子开始辨认有意义的事物,学会区分经验中的对象与背景,辨认相似图形中的不同部分,辨认点、线、面,并能记忆呈现的图形与文字。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看儿童画报、画书,玩拼图游戏和迷宫游戏,到公园看各种动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等。

另外,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爸爸妈妈给宝宝讲各种有趣的事,一起听各种优美的音乐的时候,也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时候,也是培养他们审美观、是非观、同情心等美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

7~9岁(小学1~4年级)是符号认知阶段,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品格、学习习惯和读写能力恰逢其时。

阅读是一种领会的过程。孩子到了这时候,心智已经成熟到完全能阅读篇幅很大的小说和童话的程度了,而且这也是他们迫切需要阅读的时候。

这一阶段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同时要加强孩子对字词意义的训练,如字词联想训练、阅读策略的训练。这是孩子学习数学问题、理解抽象数学概念、领会应用题的基础。这时候让孩子阅读、教孩子抽象的符号,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这一段时间正是孩子读写能力提升最快的时候,也是孩子兴趣最大的时候。

一个对字词不善领会、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真正领会数量概念,不能有效地运用抽象思维。如果发现孩子视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而导致阅读困难,则要进行前一阶段的训练来补救,即训练儿童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10~12岁(小学五六年级)是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应初步培养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数学不扎实,请家教补习数学,辅导时会做了,过后又不会了。还有些爸爸妈妈甚至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记性不好,说自己的孩子忘性大。其实,这是由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解题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条件。有时孩子仅凭机械记忆,记住了解题步骤,但稍一变化便束手无策。

孩子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是动作、感觉、知觉、阅读等诸项基本能力发展的积累,体现的是多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积累效应。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只有前几个阶段顺利进行后,这一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形成。数学计算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还取决于智商的高低。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发展儿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数形关系、数量关系来进行。而数学的运算能力则可以通过将运算与动作相结合而形成。我们看到儿童在这一阶段所玩的一些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跳方块及各种棋类活动等,均对提高大脑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一成不变或进行强制性的管教,而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配合孩子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办法来精心施教。这其实就和孩子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吸收不同的营养是一个道理。这样不仅是给孩子“松绑”,也是给家长“松绑”。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顺势而为,孩子学习起来最轻松,能力的提升也最快,而家长也只需要了解孩子每阶段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也比面面俱到要轻松很多。

孩子既不是马戏团的小象、小狮子,也不是家中的小猫、小狗,不能用单纯的管束或是溺爱来对待。孩子就是上天赐予每一个家庭的小天使,我们应该放开他们的翅膀,让他们真正得到成长的快乐。而当他们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也能在孩子身上感受到收获的喜悦!第一阶段强壮就是硬道理(0~1岁肌肉运动能力阶段)

在0~1岁阶段,爸爸妈妈们要记住一句话:强壮就是硬道理!因为在这个阶段,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宝宝各方面能力成长的重要基础,借由肌肉运动的发展,宝宝能认识身体各部分,增加活动探索的范围,并学习与周围环境互动。

出生后的第一年,宝宝的成长相当迅速,运动能力也从单纯的反射动作渐渐转变成自主性的行为。这时候,爸爸妈妈要通过日常活动的观察了解宝宝的肌肉运动发展进程,再配合适当的婴儿运动或亲子游戏,协助宝宝发展肌肉张力,促进其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肌肉运动能力发展包括大动作发展和精细动作发展

◎大动作发展:指颈部、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姿势的维持,如头部的控制、坐姿、站姿,进而到走、跑、跳等。

◎精细动作发展:指手掌、手指等小肌肉的发展。主要是手部的各项操作能力,如抓握、拉扯等。一培养重点:肌肉运动能力

美国费城的人类智力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葛兰·道门博士说:“如果只用三个字来说明怎样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那就是‘让他爬’。”0~1岁宝宝的肌肉运动能力,不仅决定了宝宝未来的身体素质,而且还与宝宝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宝宝的肌肉运动能力分为大肌肉运动能力和小肌肉运动能力,前者通过大运动训练来提升,后者则通过精细运动训练来提升。

宝宝通过爬、翻、滚、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和了解世界。通过这些活动,宝宝开始慢慢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稳固印象,宝宝的心理也从一片混沌的状态开始变得有序。其实,宝宝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这时候基本的学习能力,因此这个时期就是要让宝宝尽可能多地运动。

爸爸妈妈要给宝宝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场所,可以在家里的地面上铺上地毯或者泡沫地板,再把桌子腿、椅子腿等有棱角的地方用布包好,以免磕伤宝宝,然后让宝宝尽情地爬玩。

宝宝的小肌肉活动,主要是学习控制手部和手指动作。最初,宝宝只能控制某些小肌肉动作,如握住一个玩具然后放手。后来他们会开始观察自己的手,并饶有兴趣地观察手部动作。他们逐步根据自己的意愿捡起物体、放手,用两只手交替拿物体,捡起体积很小的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父母需要给宝宝提供大量的玩具,让他们用手抓握、摇晃、探究。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宝宝开始喜欢拆分和组装玩具。宝宝很喜欢抓握和感觉不同质地的物体,这时候可以让他们感触坚硬、柔软、毛绒绒、光滑、湿软和粗糙的不同。

给宝宝抓握的物品一定要洁净,因为宝宝们都有吮手指的习惯。东西最好不要太小,以免他吞下去。如果是小物品,一定要有大人在旁边,随时注意。爸爸妈妈也可以在婴儿床上悬挂一些安全的玩具,这有助于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最大的重点,就是运用宝宝感兴趣的手段,让他充分地运动,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0~1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1.生理特点

在宝宝出生的头一两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由头至脚,由躯干至四肢,由大肌肉至小肌肉。这个时期,宝宝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敏感,喜欢抓摸周围的对象。

宝宝在头几个月身高和体重增加得很快。刚出生的宝宝身长大约为50厘米,体重3~4公斤,1岁时能长到约75厘米,两岁时则增加到80~90厘米。

出生的头一个月,宝宝会从在妈妈肚子里形成的蜷缩体位慢慢地伸展开来。接下来的两个月,宝宝可以挣扎着抬起头,并向四周张望,宝宝的腿也逐渐变得强劲有力。到第4个月末时,宝宝的后囱门将闭合。此时,宝宝的头看起来仍然比较大,这是因为头部的生长速度比身体其他部位快的缘故,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他身体的生长速度会很快赶上的。

4个月时,宝宝用肘部支撑时就可以抬起头部和胸部。这是宝宝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个动作让他获得自由,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向四周观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宝宝会从平躺的姿势转为趴的姿势。他能把自己的衣服、小被子抓住不放,摇动并注视手中的拨浪鼓,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平躺时,他会抬起腿来让自己看到小脚丫;趴着时,他会伸直腿并轻轻抬起小屁股,但还不能独立坐稳。这个时期,宝宝对小床周围的物品会很感兴趣,什么都要抓一抓、碰一碰,爸爸妈妈不妨准备一些布书、床围、摇铃、床铃,满足宝宝的这个需求。

到6~9个月时,宝宝的体格进一步发育,神经系统日趋成熟。此时的宝宝差不多已经开始长乳牙了。一般最先长出两颗下中切牙(下门牙),然后长出上中切牙(上门牙),再长出上侧切牙。大多数宝宝6个月前后先萌出两颗下门牙,8个月前后再萌出两颗上门牙。10~12个月可出现6~8颗小牙。虽然缺乏咀嚼的磨牙,但坚固的牙龈能帮助宝宝嚼碎剁过的菜和切碎的肉。在咀嚼时,宝宝口腔内唾液丰富,淀粉酶的活力增强,胃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肠道的酶类也相应增多,胆汁也能帮助乳化脂肪,供肠道的脂酶消化。

9~12个月时,宝宝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躺卧为主到开始爬行和直立学走。宝宝在不断地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认识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并且不断地加深印象,从而使手、眼、大脑更加有机、协调地配合起来。

1岁到1岁半时,宝宝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都在不断发展,大脑的重量增加。新生儿脑细胞已经形成,但其体积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神经纤维也逐渐增长和增粗,大脑的重量随之增加。婴儿的大脑从出生时的350克左右到1周岁时的950克左右,脑重已达到成人(1400克)的70%。这说明婴幼儿时期是脑部生长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婴幼儿脑的发育将为日后的智力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婴儿刚出生时,脑细胞之间缺乏联系,从出生至两岁之间,会生长出许多类似树枝状的突起的神经纤维,使脑细胞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就为儿童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1岁半之后宝宝大约出牙20颗,大脑重约为1000克,大脑皮层基本分化,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次,睡眠时间为每天13小时左右。此阶段,宝宝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平衡行走到倒退着走、踢着球走和跨越障碍走等等。宝宝四肢的大肌肉动作也有很大发展,他能投掷物品,也会做一些如翻书之类的小肌肉动作。2.心理特点

宝宝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爸爸妈妈只有掌握了这段时间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他健康成长。

从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醒着时,他的眼睛能随着呈现在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小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宝宝经常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受到亲人的爱抚和照顾,就会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成熟,以及心理的发展。

3~6个月的婴儿,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较长时间地玩能碰触到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认识事物。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多逗引宝宝玩,经常抱他到室外散步,多与他“说话”,对宝宝有很大的好处。

7~9个月的婴儿,能长时间地注视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会两手交替拿东西或用双手拿东西;在双手臂的支撑下,能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会把玩具相互撞击;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拍手”、“再见”、“谢谢”等,并且能照着去做。这一阶段,爸爸妈妈应多帮助宝宝练习坐、爬、转等动作。给宝宝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和小摇铃等玩具,和他一起玩,并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玩具的名称。

10~12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东西不见了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嘎嘎”叫、小车“滴滴滴”声等;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熟练地爬行,并开始学习行走。随着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在嘴里尝尝。这一阶段,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多爬爬,经常与宝宝在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想探索世界的要求。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他一生的开端,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热情的关怀,宝宝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口腔期没满足,阻碍宝宝人格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曾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共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顺利发展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所以,不要觉得宝宝刚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什么心理需要,其实宝宝人生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对其一生至关重要,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心理学上,这个时期被称为“口腔期”,又叫“口欲期”,是用来描述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也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大约为宝宝出生后到一岁半。在这段时间内,宝宝总是专注于嘴里的东西,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把手指头放到嘴里吮吸,去咬能塞到嘴里的任何东西,等等。

这段时期,宝宝用口来感知世界,家长要满足宝宝的这种自然的愿望,不要刻意地阻止。如果这一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限制或者干预,可能会对宝宝的未来成长留下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这些都会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他们口腔期发展不顺利。

②0~1岁,宝宝建立基本信任的关键期

从出生到1岁半,是宝宝建立基本信任的时期,也是和妈妈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妈妈要为宝宝建立起一个“安全基地”,让宝宝感到安全、舒适和信任。这对以后的母子、母女关系会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为宝宝建立了一个“安全基地”,宝宝与爸爸妈妈形成了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当他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或者是失败的时候,宝宝就有足够的信念认为父母能为自己提供爱与支持。而如果宝宝发出的信号总是得不到回应,慢慢地,他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再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需要了。有的爸爸妈妈抱怨宝宝和自己不亲,其实这个责任并不在宝宝身上,而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给宝宝建立一个“安全基地”,没有发展出亲密的情感。

宝宝与父母要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就需要爸爸妈妈灵敏地接收宝宝发出的信号,正确解读这些信号,并及时正确地作出反应,尤其要注意宝宝发出的微弱信号。比如他想去稍远一点儿的地方拿一个玩具,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看着妈妈,这其实是在寻求妈妈的鼓励呢。妈妈可千万不要忽视宝宝这种微小的信号,要马上用微笑来回应他,或者直接告诉他:“妈妈在这,你放心去拿吧!”当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敏感地作出回应的时候,就会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宝宝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会大胆地去探索周围世界。因为他知道,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在他身后支持他。如果缺少这种安全感,宝宝就会变得惶惶不安,不会积极地探索和玩耍了。

有时候宝宝会表现得很烦燥,或者生气、害怕,但小小的他对于这些消极情绪是束手无策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能因为宝宝哭闹而烦他、呵斥他,甚至不理他。如果爸爸妈妈能陪伴并帮助宝宝化解这种情绪,他就会学到一种基本的信任:当自己不高兴和难过的时候,会有人和我在一起;爸爸妈妈是可亲的,这个世界也是值得信任的。虽然宝宝自己还无法意识到这些想法,可实际上这些感觉已经存在他心里了。

在宝宝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爸爸妈妈要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这样就会使宝宝为各种情绪贴上标签。当他大一点儿后,就会意识到各种情绪都是可以命名的,比如高兴、沮丧、害怕……并能把各种不同的情绪区分开来。

很多爸爸妈妈认为宝宝听不懂或者不能识别这些情绪,因此很少表达给宝宝,这可是大大低估了宝宝的能力。这个小机灵鬼,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呢!三缺少抚触的宝宝动作能力差

宝宝可以通过爸爸妈妈的抚触按摩开始学着与外面的世界沟通。家长经常拥抱和抚摸新生儿宝宝,并同时用温柔的眼神注视他,或者伴随轻柔的声音,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具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宝宝才有胆量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宝宝发展其他的心理能力、社交能力。

抚触是宝宝内心世界变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月子里就做抚触按摩的宝宝,很早就有无意识的笑容,而且和爸爸妈妈的互动也很多。因为初生宝宝在按摩的过程里,会由开始的生疏不安转为喜悦,并能感觉到替他按摩者的爱心,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妈妈温柔的触摸能让宝宝产生很深的依恋感,尤其听到妈妈的声音就能感到满足。这对于宝宝的吸吮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可以帮助宝宝睡个安稳觉。但要记住,抚触按摩时要安静,最好只有温柔轻缓的音乐或是妈妈唱的摇篮曲。

缺少抚触的宝宝常常触觉不敏感,这样的宝宝动作质量会显得较差,常见的例子是容易跌跌撞撞,站得不久而且不稳,还有抗拒心理,害怕别人的亲近,爱哭和大叫,这就是触觉整合能力不好的表现。有的未经抚触按摩的宝宝会过度敏感,对轻微的碰触行为有负面情绪;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人家太靠近;严重的甚至不喜欢洗澡、刷牙、梳头、绑头发、戴帽子,特别喜欢穿长袖,避免他人直接碰触到他的手;怕溅起来的水花;玩沙子的时候觉得不舒服等等。

缺少抚触的宝宝还会情绪控制能力差,没什么耐性,对环境敏感,适应力差,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宝宝有类似情形,需要通过上述各方面进行观察,若有异状需带到医院诊断,避免对宝宝情绪及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缺少抚触的宝宝不仅仅会在生理方面出现问题,而且也会在个性和心理上造成不利的影响。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如果婴儿缺少被关注和被爱抚,其大脑发育就会受到微妙的影响,长大后可能更易出现焦虑,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研究发现,爸爸妈妈和其他人的关爱对婴儿应付压力和形成社会关系的那部分大脑回路的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以,爸爸妈妈要经常抚触宝宝,这对宝宝的成长大有裨益,而且也有助于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四好动的宝宝长大后将更强壮更健康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感叹:我家宝宝太爱玩太好动了,一刻都不消停!其实,爸爸妈妈们大可不必担心,这可是件好事呢。一两岁的宝宝,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动,好动和贪玩本来就是他的天性,是他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

有心理学家认为: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接近两周岁的宝宝,身体虽然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脚短头大,走路时脚步不太稳,姿势、躯体稍有前倾,很像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那样,但是因为他们活动能力的提高,手脚的解放,所以白天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处在活动之中,不停地进行游戏,而且喜欢到处乱跑和四处捣乱。

宝宝到了1岁半,路已经走得比较稳了,他的好奇心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他眼中,家里的抽屉、柜子,甚至瓶瓶罐罐里都藏着宝贝。在你不注意时,他就会打开抽屉,专心致志地一件一件地把东西全拿出来,似乎最好的东西就藏在里面,常常弄得家里满地狼藉,像是被入室盗窃过了似的。这是爸爸妈妈经常会遇到的事。这时你该怎么办呢?跟他讲道理,还是狠狠地教训他一顿?或者不管不问,听之任之?

其实,这就是宝宝的天性。爸爸妈妈要知道,小宝宝是不可能规规矩矩的,他们是对这个世界最好奇的人。柏拉图说:“好奇是知识之门。”恰恰是这样的天性,才使宝宝不断成长。小宝宝6个月大时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找,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再大一点的宝宝好奇的举动更多。如果宝宝不好奇,那就不会去接触事物,而不接触事物,他就会弄不清楚状况,也学不会任何东西。所以因好奇而做各种动作是小宝宝得到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这个阶段,家长不仅要让宝宝去触摸周围的物体,而且还要给他制造各种机会去触摸周围的物体,让他能最大限度地在家中自由活动,并给他惊喜,来促进他的好奇心的发展。

那么,是不是可以和宝宝耐心地讲道理呢?爸爸妈妈们只要试过几次,就会明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两岁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许多话,但他心里已经有了好多好多自己的小主意。只不过这时候他社会性的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许多想法都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会体会或考虑对方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再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即使和他讲道理,他也听不懂,也不会听,还十分“自信”。爸爸妈妈如果知道了宝宝的心理,就要学会观察和等待,并采取因势利导的对策。这样既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好玩的心理,又能培养他自主自信的好品质,还可以防止宝宝与父母恶意顶撞。

所以,心烦的爸爸妈妈请静下心来,不如看着宝宝“捣蛋”、“胡闹”,说不定这也是一件饶有兴致的事情呢,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当然,这也不是说完全顺着宝宝的性子听之任之。爸爸妈妈不妨这样做:鼓励宝宝和自己一起把地上的东西整理起来,并告诉宝宝“这些玩具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的家就在抽屉里,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另外,你还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百宝箱,让宝宝把自己的玩具放进去,并告诉宝宝这是属于他的,每次玩过玩具后,也应鼓励宝宝送玩具回家。爸爸妈妈们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激发宝宝的好胜心。比如,比比谁的抽屉更整洁,比一比谁的玩具回家更快,等等。小贴士

好动与多动的区别

很多爸爸妈妈误以为动得多就是多动症,因而从小就限制宝宝的活动,这是不正确的。多动症的学名叫做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多动只是其中一项特征,注意力缺失过动症需要做综合的判断才能确知。单纯的活泼好动并不是多动症。比方说,华华很调皮也很好动,但是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注意力很集中,甚至讨厌别人打扰,这就很明显不是多动症了。

多动症的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在宝宝3岁之前不应该过多限制其行动,相反地,应该多鼓励不太好动的宝宝多动,从而让宝宝的身心更好地成长。五聪明宝宝从五感律动开始

近十年来,许多国际性的健康组织和机构都强调体能活动对于成人及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重视体能活动对于婴儿、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影响。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从小进行积极的运动将有助于宝宝将来学习较具技巧性的活动,在婴幼儿时期,培养其律动的乐趣、建立运动技巧的能力和自信心,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并且对他的未来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小儿科医学会以及国际运动及体能教育协会都建议,每一个年龄层的婴幼儿均需要体能活动导引,爸爸妈妈应该依照宝宝的年龄为宝宝进行按摩、感官刺激以及各种肢体训练活动。专家们建议,婴儿应该至少每天有30分钟,幼儿至少有60分钟进行有计划的体能活动,这对他们的身心以及情绪发展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每天以渐进而有趣的方式让宝宝活动几次,每次活动十分钟,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那么宝宝的体能与智能的发展将有超乎平常的表现。

让宝宝积极运动,可以用五感律动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忱。五感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觉,人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把感觉讯号传送到大脑,宝宝也是借此观察和了解外界,同时在大脑中形成对外界的认识符号。

五感并不都是在胎儿时期完成的,尤其是嗅觉、味觉、视觉,在胎儿期只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尚未成熟,在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才会逐渐完善。胎儿感官的形成,最先发育的是触觉,然后依次是味觉、嗅觉、听觉,最后是视觉。五个感官发育后,会联合运作,它们将帮助宝宝认识外面的世界。

出生伊始,爸爸妈妈就可以和宝宝玩感官启蒙的游戏了。像呼唤宝宝名字、不同的声音刺激、音乐的情绪培养、温差的变化、追寻影子和光……这些都是启发宝宝五感的好方法。

很多爸爸妈妈,尤其是宝宝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最担心的就是小宝宝受寒,所以经常把宝宝裹得很厚很严实。许多宝宝就这样被裹得严严实实,几乎整天都待在摇篮或婴儿床上,连回旋空间都很有限,更不用提可以自由伸展了。一些对婴儿期运动过少的宝宝进行的身体评估称,宝宝的肌肉力量偏低,手脚关节也显得紧缩,身体移动或转动时也显得不自然和别扭,协调性也不够好。所以,宝宝的手脚及躯干都应该从小开始,每天进行足够的伸展活动。这都需要通过爸爸妈妈的协助,使宝宝的体能保持在理想的状态。

现在的城市居住空间不足,宝宝的活动方式和运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这将影响儿喜爱活动的天性。其实宝宝运动时大脑血流量增加,神经细胞可获得足够的氧,对大脑的发育也是很有利,所以宝宝的身体活动也是早期大脑发育和学习的重要环节。

幼儿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段时期感觉的生成与运动的发展,是未来智力与体力开发的基础。但是,上班劳累的爸爸妈妈不是忽略了宝宝幼儿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就是缺乏正确响应宝宝需求的具体作为,这些都会影响宝宝学习潜能的发展,甚至还会引发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零到五岁宝宝的阅读、涂鸦、说话、手势、姿态等行为都是以动作为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宝宝大脑会通过肢体动作消化所有接收进来的感官经验,如果宝宝的各个感官功能都能正常发展,那么将来在学习、稳定情绪、肢体协调性、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六大宝宝笨拙,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尽情地爬

对于宝宝来说,“爬”是一种非常好的全身运动。人是从四足哺乳动物进化来的,尽管直立行走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重要区别,但在婴儿期必须要经历四肢爬行这一关键阶段。有些爸爸妈妈怕宝宝脏,不让宝宝爬或是少让宝宝爬,其实大错特错。如果你见到有些大宝宝或者成人动作不够协调,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婴儿期爬得不够。

多爬能促进宝宝身体各部位的生长发育。当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时,这就锻炼了他胸腹背与四肢的肌肉,还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为以后站立与行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爬行对宝宝来说是一项较剧烈的活动,消耗能量较大。据专家测定:宝宝爬行的时候要比坐着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着多消耗两倍能量。宝宝多爬,就有助于吃得多、睡得好,从而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爬行对宝宝心理的发展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