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22:05:55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试读:

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文化悠久,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不容忽视的璀璨明珠。

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一座内涵极其丰富的语言宝库。它具有比词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表达了字面的意思,更蕴涵了丰富的智慧结晶和人生经验。成语一般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寓褒贬于只言片语之中。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为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词不能随意更换。但是,多于四个字的成语也不鲜见,如“快刀斩乱麻”等。这些多字成语有时与惯用语、谚语等比较相似,但与后两者相比,成语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其结构也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此外,成语大多来自古代文献,风格更为庄重典雅,与惯用语和谚语通俗平实的风格有所不同。

学习成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成语,不仅能使语言言简意赅、更有力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华成语故事》。本书收录了八十五个成语故事,选取的都是成语中的精华,并将每条成语的出处和释义罗列出来,以便读者研究查对。本书语言生动,文字简洁,并配有与故事相关的精美插图,可以让您轻松获得知识,享受阅读乐趣。

安步当车

释义 以缓步徐行代替乘车。最初用来形容战国时代齐国名士颜斶安于贫困、不趋附权势的高尚情怀。后世也指以轻松缓慢的行走代替乘车。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斶(颜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隐士颜斶。他淡泊名利,远避权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都城临淄郊外的小村庄里。后来,他的名声传进了王宫,齐宣王就派出使者宣他入宫。

当颜斶踏上宫殿的台阶时,他发现宣王正坐在王座上等他上前行礼,便停下了。齐宣王不明白他为何止步,就对他说:“颜斶,往前走,到我这儿来。”可颜斶非但没有上前,反而用同样的语调对宣王说:“大王,往前走,到我这儿来。”宣王听后,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色。

周围的侍臣呵斥颜斶道:“大王是一国之君,你是大王的子民。你不快快上前行礼,却让大王到你这儿来,真是太没分寸了。”颜斶笑道:“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就是谄媚之举;而大王走到我这里,则是尊贤之举。你们好好想想,是不是大王应该到我这儿来?”

宣王更不高兴了,带着怒气问道:“颜斶,你告诉寡人,君主和士人,哪个更尊贵?”颜斶回答:“自然是士人尊贵。君主如何谈得上尊贵。”宣王继续问道:“你这么说可有什么道理?”

颜斶答道:“当然有。大王您可知道鲁国的名士柳下季?他不因君主没有授予他官职而怨谤,不为穷困潦倒的生活而忧愁,也绝不勉强自己做有违本心的任何事。他的名声传遍四方,甚至传到了六国以西的秦国。”“当年秦国攻打齐国,秦军经过鲁国时,秦王颁发命令:在柳下季墓旁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的,立即判死罪;能杀死齐王的,赐封万户侯。由此可知,士人的坟墓要比君主的头颅更尊贵。”

宣王顿时语塞。侍臣们看到宣王脸色难看,纷纷对颜斶说:“我们大王拥有举世无双的财富和权势,就连各国的君主也不敢抗拒大王的命令。士人有什么可夸耀的?士人地位低下,住着茅屋草舍,饮食粗淡,出游无车,有哪点能比得上大王?”

颜斶说:“古时候的诸侯国有万国之多,但存留到如今的不过二十四国。凡是自命不凡、倚势凌人的君主,都没能逃过身死国灭的下场,他们即使想做个最普通的人都不行。而尧、舜、禹、汤却因为虚怀若谷、谦恭待人而得到了天下,所以他们才被人们尊为圣人。”

宣王肃然起身,对颜斶作了个长揖,恭敬地说:“像先生这样的君子是不可以随意轻慢的。听了先生的教诲,我真是如梦初醒。我愿拜先生为师,跟您学些道理。”然后,宣王对侍臣说:“从今天起,颜先生就是寡人的老师,与寡人同住同行。先生用餐时,你们要准备好牛肉、羊肉、猪肉三种肉;先生出行时,你们要安排好车驾。”

颜斶从容说道:“我在村野隐居久了,习惯了把青菜当做肉肴,把缓缓的步行当做乘车,这华贵舒适的王宫不适合我居住。我想对大王说的话都已说完,现在我该回去了。”说完,颜斶就辞别宣王,离开了王宫。

白头如新

释义 意思是朋友间虽然交往了很久,但并不相知,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的晚年,仍像刚认识一样。比喻情谊很浅。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西汉时,齐地有一位学者叫邹阳。他游历梁国时,遭人诬陷,被梁孝王囚禁了起来,面临生命危险。邹阳为了向梁孝王诉说自己的悲愤与冤屈,在囚牢中写下了著名的《于狱中上书自明》一信。他开篇写道:“我曾经听说,只要以诚心对待他人就不会受到怀疑。以前我对此坚信不疑,但现在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句空话。”然后,他引述许多前人的遭际作为证明:荆轲因为钦佩燕太子丹的高义,甘愿牺牲性命替太子丹刺杀秦王,感动了天地,以致出现了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的现象,但太子丹却怀疑他是贪生怕死之徒,以为他不愿入秦。楚人卞和采获到宝玉后,出于一片忠心,把宝玉进献给国君,但是楚王却以为卞和在说谎,命人把他的双脚砍掉了。李斯在秦朝为臣时,为筹划秦朝的改革大业而殚精竭虑,让国家变得日益富足,可后来却被秦二世处死了。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两个人如果并不了解彼此,哪怕是相交到老,也仍然像初次相逢一样;两个人如果彼此知心,就算是刚结交,也会像已经认识了很多年。

梁孝王看完这封信之后,心里大受触动,马上释放了邹阳,而且把他当做贵宾对待。

百尺竿头

释义 佛教指修行的水平很高,佛学的造诣很深。后世就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达虽然境界、成就已经很高,但不应自满,还应更加努力的意思。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长沙景岑禅师》:“师示一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代时,湖南长沙住着一位名叫景岑的禅师,他又号招贤大师,世称“长沙和尚”。

招贤大师从不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很久,经常游历四方传道讲经。某日,招贤大师应约到一处佛寺的法堂讲经。他讲得有声有色,在座的人无不如痴如醉。中间有一位僧人有所感悟,就走上前单独向大师求教。

这二人围绕着佛教中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往来问答。招贤大师写了一篇偈文:“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在指点那名僧人:即使修行的水平很高,达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也不能自满,还需要再努力,以求到达十方世界的境界。后世就以“百尺竿头”形容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还要进一步努力。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 百:极言次数之多。闻:听见。听到的次数再多,也不如见到一次。意思是亲眼所见比听信传言更真实可信。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西汉宣帝年间,汉朝西北部边境经常受到羌人的侵扰,多座城池失陷,许多地方的官吏被害。由于形势危急,宣帝紧急举行朝会与大臣们商讨应对策略。所有人都支持皇帝派军远征,以武力扫除边患。

老将赵充国时年七十六岁,主动请命去巡查边境。宣帝问他:“老将军可知羌人的底细?若是将军领兵出征,需要多少将士?另外,要准备多少军械和粮草?”赵充国回答:“在没有得到可靠的情报之前,我不敢轻易下结论,所以不能直接回答您。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动身亲自去边境一趟,根据实际情形,制定出合理的应对之策,之后再给您确切的回复。”

随后,赵充国就千里迢迢地赶往西北边境。到达边境处的金城郡后,他详细地研究了当地的情形,并渡过黄河,到羌人地区实地考察。他还亲自审问羌人俘虏,掌握了羌人各部的具体情况。然后他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当地屯兵防御的方案。一开始,朝臣们依然坚持使用武力,宣帝受他们影响,命令赵充国率军出击。赵充国拒不受命,抵住压力,再三陈述利害,劝阻宣帝。最后,宣帝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很快,这套方案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汉朝和羌人的矛盾慢慢得以化解,边境终于恢复了宁静。

班荆道故

释义 班:铺开。荆:指黄荆,一种落叶灌木。把黄荆的枝条铺在地上,坐在上面叙说旧情。形容老朋友再次相逢,一起谈论往日情谊。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参和蔡国人子朝是好友,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由于父辈的关系,从幼年就相识,交情一直很好。

伍举后来做了王子牟的女婿。楚康王十三年,王子牟触犯国法,畏罪出逃。有人诬陷伍举,对令尹(楚国的最高执政官员)子木说:“王子牟之所以能逃亡,是得到了伍举的帮助。”子木在没弄清楚事实之前,就派人抓捕了伍举。

伍举听到风声后,连家也不敢回,独自急匆匆地逃往郑国。但是郑国与楚国距离太近,并且郑国向来畏惧楚国的威势,伍举担心在郑国也不能幸免于难,就准备一路向北逃亡,投奔晋国。

这天清晨,伍举早早地整理好了行囊,踏上了通往北方的道路。当他快要到达郑国都城新郑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几声叫喊。伍举转身一看,认出叫他的人是旧友声子,顿时惊喜不已。他与声子自幼相识,长大后天各一方,如今竟在他乡重聚,两人分外激动。两人从道旁的黄荆树上折下一些枝条,铺在地上坐下,又取出随身带的食物,一边吃,一边叙说别后的情形。

伍举对声子诉说了自己的凄凉处境,并说:“岳丈所为我毫不知情。我本清白,现在却为形势所逼,逃离母国,这一去不知何日再回故土。”他讲到艰难处,声泪俱下。声子也倍觉伤感,便以好言相劝道:“哥哥不妨先去晋国,小弟也要前往晋国,恰好能与哥哥结伴而行。到晋国后,哥哥先安顿下来。小弟当尽力周旋,帮助哥哥早日还乡。”

那时,晋国和楚国都在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双方一直攻战不休。而就在伍举从楚国出走之时,宋国的大夫向戌联合齐、鲁、秦、郑、陈、蔡等国,一起劝说晋、楚休兵讲和。声子之所以去晋国,就是以使者的身份前去商谈会盟事宜的。

到了晋国,声子先去办理公事,办完之后又去探望伍举。他兴奋地对伍举说:“眼下有个好机会可以利用,用不了多久就能让哥哥回国,请哥哥耐心等待。”伍举感激地拉着声子的胳膊,哽咽难言,不觉潸然泪下。

声子辞别伍举后就奔赴楚国。令尹子木接待了他,问他:“晋国的群臣中贤士多吗?”声子故意说:“非常多,而且非常出色,远胜于楚国的大臣。”子木急忙问:“晋国如何能招揽这么多贤士?”声子回答:“不需费心招纳,他们都是自发从楚国奔往晋国的。”子木很诧异:“楚人为何愿意去晋国?”声子说:“楚国的刑罚不明,才能杰出之士常常莫名获罪,自然要逃到晋国保命。”

声子顿了顿,又说:“就说眼前的例子吧,伍举是一个人才,现在却在外逃亡。他的岳丈王子牟犯下的罪行与他无关,但他却平白无故地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又没机会为自己辩白,只能投奔晋国。一旦他借晋国之力来发泄私愤,楚国就永无宁日了。”子木听后,不禁有些慌张,他立即面见楚康王请求免除对伍举的责罚。他又给伍举加官晋爵,还特地派使者去请伍举。就这样,在声子的鼎力相助下,伍举得以顺利回国。

抱残守缺

释义 抱着残损、破旧的东西不放。多形容思想守旧,不思改进,拒绝新鲜事物。出处 《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歆,字子骏。他少年时就通晓诗书,并擅长写作,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被任命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之后,他与父亲,即久负盛名的学者刘向,一起整理校订文献,同时钻研各门学问。

到汉哀帝时,刘歆继承父亲的职位,负责校对整理群书的工作。在常年工作中,他阅览了无数皇家珍藏的古书。其中,一本《春秋左氏传》令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刘歆共同从事校书工作的丞相史尹咸颇通《左传》,刘歆便请尹咸和丞相翟方进教导他《左传》。通过深入的学习及研究,刘歆熟练掌握了《左传》的精义。《左传》中有很多先秦时期的古字词,其他学者大都用这些古字词来做训诂(对古书中的词句作解释)。但刘歆却独创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用《左传》为《春秋》作解,这样阐释起来更清楚明了。所以,他提议为《左传》等古书设立学官。

汉哀帝了解了刘歆的想法后,下令让五经博士与刘歆一起讨论《左传》等典籍的经义名理。博士们不赞同给那些古书设立学官,不愿进行这类讨论。

刘歆对此既无奈又愤怒,便写了封公文发给五经博士的主管官员太常,内容主要是讲述由于过去历朝历代政府都明文禁止私人藏书,给学术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国家遇到要事想举办典礼仪式时,经常找不到可靠的理论依据,真是贻害无穷。

刘歆还揭露了博士们抱残守缺的心理根源:博士们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不求上进,没有真才实学,也缺乏追求真知的公心,又担心私心被人看穿,于是宁可安于现状,也不愿求取新的知识。

刘歆的言语太过直切,以致惹恼了博士们,给自己树下了太多仇敌,儒生、博士和高官显贵联合起来攻击刘歆。后来,刘歆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去了。

暴虎冯河

释义 暴虎:空手与虎搏斗。冯河:不用工具渡河,即赤足涉水过河。形容人行事鲁莽,有勇无谋。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春秋末期,鲁国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酷爱耍弄兵器,年轻时就是乡间出了名的勇士。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每当孔子外出时,子路就常常在左右护卫他。孔子曾感慨地说:“自我收了子路做弟子以来,再也没有人敢当着我的面用恶毒的话语污蔑我了。”

子路不喜欢读书,孔子常劝他用心习文。子路却说:“南山上产的竹子,生来就很笔直。如果砍下来做成箭,一样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益处?”孔子说:“如果为竹子粘上羽毛,安上箭镞,岂不是能增强它的威力?”子路听完后,还是不愿学习。

子路很爱夸耀自己有统兵作战的本领。他对人说:“假如有一支勇悍的军队,挥动漫天的旗帜,擂起震耳的战鼓,如潮水般向我冲来,我还是能直扑敌阵,斩将夺旗,开拓千里疆土!”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闲谈,子路忽然向孔子发问:“夫子,要是您统领大军,您愿意与谁共事?”

孔子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便说道:“对于那些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炫耀胆量不怕死的人,我不屑于与之共事。我看重的是那种凡事谨慎、勤于思考、想尽一切方法追求成功的人。”子路听后,脸涨得通红。

后来,子路去了卫国,在大夫孔悝的门下做事。公元前480年,卫国爆发了一场内乱,孔悝与在外流亡的前太子蒯聩合力赶跑了现任国君卫出公。

孔子闻讯后,悲叹道:“可惜啊,子路必定死于此次灾难。”

事情果真如孔子预言的一样,子路听说都城发生内乱,立即快速赶了回去。他孤身闯到蒯聩处,要求蒯聩斩杀孔悝。

蒯聩不答应子路的要求,和孔悝登上了一座高台。子路欲在台下点火,结果被蒯聩的武士乱刀砍死了。

比肩继踵

释义 比:靠近、挨着。踵:脚后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也有接连不断之意。出处 《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身材短小,相貌平平,但很有才华,而且他生活俭朴,对国家忠贞不二。有一年,他作为齐国的使者出访楚国。当时楚国在位的国君是楚灵王,楚灵王倚仗楚国是大国,自以为是,居然与大臣合谋要羞辱晏婴。

晏婴一行人抵达楚都郢城的东门时,发现城门没有敞开,晏婴就命车夫通知守门的士兵来开门。一个楚国士兵从城楼上下来,指着大门旁边的一个小门,对晏婴说:“请您由此入城。”晏婴心知楚国人是存心羞辱他,便讥笑道:“这明明是狗洞,应该是为出使狗国的人准备的;我出使的是楚国,怎么能从这里走?”

楚国士兵不知如何作答,赶紧回去禀报楚灵王。楚灵王有些窘迫,悻悻然说:“我本打算让晏婴难堪,现在反倒自取其辱了。”接着他传令让卫士大开城门,迎接晏婴入城。

晏婴入城后,见郢城气势宏伟,街上人来人往,心中赞叹不已。

次日,晏婴入宫觐见楚灵王。晏婴迈进殿门时,看到楚国的臣子早都到齐了。趁着楚王没到,一些人就用言语刁难晏婴,并且态度极其傲慢,晏婴不卑不亢地从容反驳。

这时,楚灵王在众多士兵的护卫下出现了,晏婴随即上前行礼。楚灵王看了他一眼,用嘲讽的口吻说:“齐国大概没多少人吧?”

晏婴回答:“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三万户人家,人们一起举起袖子就能形成大片阴影;一起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街上的人太多了,大家都肩膀挨着肩膀,脚跟碰着脚跟,十分拥挤。大王岂能说我们齐国没人?”

楚灵王说:“齐国人口如此多,却为何派你出使楚国呢?”晏婴缓缓地说:“我们齐国选择使者的时候有个惯例:派贤士出访贤君在位的国家,派庸人出访庸君在位的国家。而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被派来出访楚国了。”

楚王听了这席话,惭愧万分。他终于明白了晏婴是不能小看的,就改用盛大庄重的仪式来招待晏婴。就这样,晏婴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比肩继踵”一词也随着他出使楚国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鞭长莫及

释义 及:到。原意是说鞭子虽然很长,却不能打到马肚子上(因为马肚子不是能打的地方)。现比喻力量不够。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时期,各国战火不断。楚国和晋国一度是所有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两国。楚国与齐国结盟,晋国与宋国结盟。公元前594年,楚庄王派臣子申无畏出访齐国。

按例,由楚国前往齐国,中间要路过宋国。宋国的士兵在盘查楚国使团时,询问他们有无借路文书,申无畏回答说没有。士兵们马上将情况报告给了宋文公,询问如何处置使团。

宋文公召大夫华元商议此事。华元的观点是:楚国使团要从宋国国境进入齐国,却没有借路文书,很明显就是对宋国不敬,应该斩杀使臣申无畏。宋文公担心杀死申无畏会招致楚国的武力报复。华元却认为,蓄意侮辱等同于挑衅,必须毫不退让。于是宋文公下令杀了申无畏。

申无畏的属下急忙奔回楚国,向楚庄王汇报了此事。当初楚庄王派申无畏出访齐国,就是要寻衅攻打宋国。现在时机到了,他马上下令征调军队,令司马公子侧担任大将,自己亲任统帅率军伐宋。

楚军很快包围了宋都睢阳,还打造了很多像城墙那么高的楼车,奋力攻打四方城门。华元早就做好了防备,他在带领全城上下努力守御的同时,还派大夫乐婴齐赶往晋国,请晋国火速发兵救援。

乐婴齐到达晋国都城后,把战争的缘由及宋国现在面临的危难全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说了一堆好话后,先安排他到馆舍住下,接着便召集群臣讨论此事。

晋景公打算尽快派兵支援宋国,但是大臣伯宗坚决不同意。他劝谏晋景公:“过去我国派荀林父做统帅,率领六百辆兵车与楚国交战,最后却输了战争。现在楚军的士气很旺盛,派兵救宋不见得能有好结果。”

晋景公说道:“现在的诸侯国中,唯有宋国和我国关系最好。如果我们不派援军,宋国就会亡国。”伯宗坚持说:“不行。古人曾说过:鞭子虽然长,但不能打到马肚子上。现在上天眷顾楚国,我们实在不宜和楚国作对。即便晋国是强国,也不能逆天行事。俗语说,或弯曲或伸直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江河山岳之中也许隐含着肮脏的东西;山林湖泽之间也许藏匿着害人的东西;就算是美玉,也可能暗藏瑕疵;而一国君主也不免会有丢面子的时候。要学会适时忍受耻辱,自然的道理就是这样的,不能违背。”

晋国君臣反复商量过后,派出使臣解扬和宋使乐婴齐一道去宋都,宣称晋国将很快派大军援救宋国,请宋国君臣耐心等待。

这番话更坚定了华元抗争到底的决心。宋国人一直坚守了九个月,始终没让楚军攻到城内。但是宋国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因守城造成无数士兵死伤,而且由于粮食不够,几乎家家都有饿死的人。楚庄王由衷地感叹:“宋国真是太难打了。”最终,楚庄王不得已放弃了灭宋的意图,与宋国举行了和谈,在订下盟约后班师回国。“鞭长莫及”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

兵不厌诈

释义 兵:军事、战争。厌:排斥。诈:计谋、骗术。作战时不排斥用计策、诓骗等手段迷惑敌人。也作“兵不厌权”。意思是为争取胜利,可以无限制地施展计谋。出处 《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东汉安帝在位时,一些官吏行事不端,引发了羌人的不满,他们多次入侵汉朝边境郡县。武都太守虞诩率数千军马前往甘肃地区征讨羌人。羌人听说后,准备在半道上堵截汉军。虞诩就暂停行军,声称要奏请朝廷增派援军。羌人信以为真,便分散开来劫掠附近的县城。

羌人刚分散开,虞诩就马上命令军队日夜兼程,一天走上百里路。他还吩咐士兵每天在营地增添若干火灶。有人问虞诩:“昔日孙膑指挥军队行军时,每天都要减少火灶的数目,您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兵书上说,每日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出现突发状况,您为何这般急于赶路?”

虞诩解释说:“敌众我寡。我方如果行军迟缓就会被敌人赶上;我方如果行军迅速,并连续增添火灶,敌人就会怀疑我们有了援军,自然不敢追击我们了。孙膑减灶的目的是示弱,我增灶的目的是示威,实际情形不一样,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变化。”至此,众人方明白他的深意。

当时,虞诩手中仅有三千将士,而羌人的军队却多达万余人。双方正式交锋时,虞诩命令士兵只用射程近的弱弓反击,不得使用射程远的强弩。羌人误认为汉军战斗力不强,都奋力向前。虞诩看到羌人离己方阵地已经很近了,就命令将士改换强弩猛烈攻击,霎时敌人纷纷中箭落马。羌人损失惨重,急忙退军。虞诩又分出一股军队在羌人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羌人遭到伏击,又折损了大量人马。

获胜之后,虞诩认真勘查地形,建造了一百八十座堡垒。他通过招募流民,扶贫济困,逐渐稳定了全郡形势。

虞诩率军作战时,不盲从兵书上的理论和古人的经验,而是根据实际情形变通行事。“兵不厌诈”一词就是随着他的作战事迹流传开来的。

沧海桑田

释义 桑田:种桑树的田地。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形容世事多变或者变化巨大。略称“沧桑”。出处 《太平广记》卷七引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很久以前,有个名为王方平的仙人降临到一个名为蔡经的人的家中。在仙人出现前,蔡经及其家人就先听到空中传来动听的金鼓箫管的乐声,中间还夹杂着人马的喧嚣声。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很多鼓乐手骑着麒麟,缓缓地落到地上。之后,一辆由五龙拉着的辇车缓缓驶来,王方平坐在上面,头戴远游冠,身披五彩绶带,腰间挂着虎头形箭袋,气宇轩昂,就像大将军一样。他的侍者身高丈许,都举着仪仗,簇拥着他。

等到王方平在院中落座之后,那些侍者便都消散不见了。王方平和蔡经一家人互相见礼后,一个人又坐了半天。后来,他仰头看着天空,命令使者去迎接麻姑。蔡经全家从未听说过麻姑是何许人物,都满怀期待地等候着。片刻之后,有使者在空中报告王方平:“麻姑让我前来问候您,别后五百年来,一直未遇到重逢的机会。现在麻姑正在执行巡查蓬莱岛的命令,请您稍候,她很快就会前来拜会您。”

不多时,麻姑真的到了。她带来的侍者大约只及王方平侍者的半数。麻姑的容貌很美,就像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头上挽了一个发髻,后面的长发垂到腰际;身上穿的衣服不像是常见的锦缎做成的,上面绣着花纹,华美炫丽。麻姑对王方平施了一礼,王方平也立即起身回礼。双方入座后,王方平就让侍者摆上酒宴。菜肴多是各种珍奇的花果,而盛放酒菜的器皿都是用金或玉制成的。

两人在推杯换盏之际叙起了别后之事。麻姑说:“我自从得道升天,名列仙班之后,已经目睹过三次东海变为农田的过程。刚才在蓬莱仙岛,又发现与上次所见相比,东海变得更浅了,也许它又将变成农田了。”

宴饮过后,王方平和麻姑分别乘着车驾离开了。他们的使者在前开道,齐奏鼓乐,就像刚来时一样庄重气派。

长驱直入

释义 长途急速行军,毫不停顿。形容军队进军迅猛,不可阻挡。初作“长驱径入”。出处 三国·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准备对荆州用兵。当时,驻守在襄樊地区的曹军将领曹仁,正处于和荆州守将关羽相持的局面中。关羽的大军围住了襄阳,而曹仁则坚守樊城。七月,曹操命令于禁率救兵解樊城之围。

当年八月份,樊城连降大雨,汉水水势暴涨,关羽便引汉水淹灌于禁大军。曹军损失很重,主帅于禁无奈之下只好向关羽投降。关羽又将大水引向樊城,致使数段城墙塌陷。

曹仁的部属都陷入了恐慌中,纷纷劝说曹仁弃城逃跑。奋威将军满宠力排众议,他劝曹仁:“洪水的来势虽猛,但雨停之后很快就会消去。要是我们现在弃城,那么从此洪河以南就将落入敌人手里了,请您慎重决定啊!”曹仁考虑之后,与将士一起发誓与樊城共存亡。

曹操很快又派将军徐晃带领第二批援军前往襄樊。徐晃知道自己统率的军队数量较少,且以新兵为主,实力较弱,不宜与关羽正面交锋。所以他先在阳陵坡一带扎下营寨,准备相机行事。

徐晃写了一封信,令人将信缚在箭上射进樊城,告诉曹仁援军已到。与此同时,曹操也在调集其他援军。他还派人通知徐晃先按兵不动,等会齐诸军之后再发起进攻。

这时,徐晃发现关羽的一支军队屯驻在偃城。他就带着兵马在偃城郊外挖掘沟堑,佯装欲断绝偃城的退路。守军信以为真,匆忙烧毁军营,撤离偃城。徐晃随即占据了偃城,他两面连营,慢慢向关羽的大本营推进。这时,殷署、朱盖率领的十二营援军也恰好到达偃城附近。徐晃当机立断,订下与曹仁里应外合夹攻关羽的作战计划。

彼时,关羽的军队分成两部分驻扎在围头和四冢两地。徐晃用声东击西之策,对外宣称要攻打围头,暗地里却率主力去攻打四冢。关羽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后,又惊又怒,急忙率五千将士迎战。徐晃和手下将士勇猛作战,将关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徐晃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杀进了关羽大军在樊城城下设下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大军从外向里布下了十重防御,而且在阵中密布陷坑和鹿角(用削尖的树枝组成的鹿角状防御物)等障碍物。尽管他们防守得如此严密,却依然挡不住徐晃的攻势,被杀得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战后,曹操亲自写了一封表彰信,派使者送到徐晃军营。信中写道:“我为将三十余年,所听闻的古代通晓兵法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将军一样,长驱直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所向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

车水马龙

释义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来来往往,场面繁华热闹。出处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刘庄登基,是为汉明帝。明帝册封贵人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就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明帝为了表示对辅佐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勋将的怀念,便让画师将他们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明帝特意吩咐不要画岳父马援的像,以免有宠信外戚之嫌。

马援当年死后因被人嫉妒谗害而蒙受不公待遇,马皇后吸取教训,为人处世十分谦虚。她得知明帝不让画师在云台为马援画像的举动后,欣然表示支持。马皇后没有生育儿女,明帝就立贵人贾氏所生的皇子为太子,并把太子交给马皇后抚养。马皇后待太子视如己出,用心调教,太子也非常孝顺马皇后。

马皇后崇尚节俭,常穿着粗布做的衣裳,裙子也不镶嵌花边。宫人们朝见马皇后时,开始以为皇后穿的衣服是用特别的材料做成的,走上前看清楚后都惭愧不已,更加敬佩马皇后的德行。

马皇后经常研习《春秋》《楚辞》等典籍。有一回,明帝想考考她,就拿来大臣的奏章让马皇后看,然后故意问该怎么处理。马皇后立即流畅地作出回答。虽然如此有才,但马皇后却从不主动过问政事,更不会干涉政事。

明帝死后,十八岁的太子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章帝尊奉马皇后为皇太后。公元76年,几位大臣上奏章帝,请求封赐太后的兄弟。章帝就准备封舅舅们为侯。但是太后提出光武帝曾经立下“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不能违反祖训,所以封侯的事情就没有实行。

翌年夏季,部分地区出现了旱灾。有些大臣就借题发挥:“今年出现如此严重的旱灾,是因为去年皇帝没有封赐外戚。只有立即封爵,旱灾才能停止。”

针对大臣们的奏章,太后发布了一道诏书,说:“凡是提议封爵的,不过是想取悦于我,进而为自己谋得利益。旱灾是天灾,与封爵之事有何关联?汉成帝时,曾经在一天之内将太后的五个弟弟封为侯,但是旱灾却丝毫没有缓解。”

诏书中还说:“过去我路过濯龙门时,亲眼看到外戚们出行时的奢华排场,真可谓‘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这么张扬,真是不该啊!”太后还举出很多前朝外戚骄横跋扈,最终祸国殃民的例子,以阻止章帝分封自己的亲族。人们就把这道诏书里说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简化为成语“车水马龙”。

城下之盟

释义 敌军打到城墙下面时,被迫签订的盟约。泛指在紧急状况下,被迫接受的屈辱条约。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楚囚对泣

释义 形容遭遇大的变故或处于极端困境中,无法可想,忧愁至极,因而相对大哭。初作“楚囚相对”。出处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公元291年,西晋宗室诸王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内乱,十六年间先后有八王卷入这场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而此时迁居到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乱起兵,争夺最高统治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占领了长安城,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求降,西晋至此覆灭。

次年,南渡过江的皇族宗亲、世家大族与南方世族结成联盟,共同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这些逃难的贵族、官僚刚有了容身之地,就乐不思蜀,重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忘国耻,心系国事。有一天,士大夫们又在建康郊外的新亭聚会宴饮。

武城侯周闷闷不乐地放下酒杯,叹气说道:“眼前的景色依旧,可是山河破碎,国家已大不同于往日了。”

其他人闻言也伤感起来,想起家园故国沦陷异族之手,全都大哭起来。

宰相王导虽然也伤痛,但眼见众人啼哭,就起身大声喊道:“我们现在应该想想怎么为国家出力,恢复中原,岂能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他让大家发奋振作,不要效仿春秋时期被晋国俘虏的楚国人那样徒然相对哭泣。

王导的一席话让众人备受鼓舞,他们马上停止了哭泣。后来,王导带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合作,一起辅佐晋元帝,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从善如流

释义 听从别人善意的劝告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迅速自然。形容积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或善意劝告。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军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赢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当局者迷

释义 当局者:下棋的人,比喻身当其事。迷:迷惑。原意是下棋的人由于太在意成败得失,而看不清形势。此词常与“旁观者清”连用,比喻当事者因为顾虑太多而糊涂,局外人却看得很清楚。初作“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新唐书·元行冲传》作“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元澹,字行冲,是唐朝的知名学者。他编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时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当时,大臣魏光乘上书唐玄宗,请求将唐初名臣魏征校勘整理的《礼记》列入儒学经典。唐玄宗就命元澹负责召集学者为该书加上注解,以便推广应用。

元澹便与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礼记》遗稿,将其定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献给皇帝。

时任右丞相的张说上奏说,西汉的戴圣编定的《礼记》已经沿用了上千年,和经书一样被广泛接受,现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订的版本,还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过草率。唐玄宗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元澹知道后,便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张说的观点。在这篇《释疑》中,元澹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论点。文中客人向主人发问:“《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先有汉代学者戴圣编定、郑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校勘修订过的版本,两者相较,哪个更优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编选的《礼记》在汉朝晚期才开始传扬,后世有很多人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远,书中前后冲突存疑之处很多。魏征忧其繁冗驳杂,故重新校勘考订,去芜存菁。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会反对此书?”

客人对主人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意思是,这种情况犹如对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势,看棋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这无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观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做事情时,一定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当局者迷”。

东窗事发

释义 原意指在东窗下谋划的事情败露。比喻阴谋或所犯罪行已败露。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四:“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高宗,其政权史称南宋。宋高宗以临安为都城,贪图安乐享受的生活,无心抗敌,一直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

面对朝廷不图恢复大业、偏安于江南的可耻行径,百姓们无比痛恨,爱国将士更是义愤填膺。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上展开收复中原的战争。岳家军勇猛无敌,势不可当,打得金军望风而溃,节节败退。

在岳家军的强势攻击下,金军统帅兀术倍感压力,他给南宋的投降派宰相秦桧写了一封信,说:“你不停地说要和我国议和,但是岳飞却一心收复中原土地。你不把他杀了,我国就没办法与你议和。”

秦桧一直忌恨岳飞的抗金主张,收到兀术的信之后,他便起了害死岳飞的邪念。他设下阴谋诡计,派人向皇帝告发岳飞意图谋逆,逮捕了岳飞。

但是无论怎样拷打,岳飞都坚决不承认自己谋反,所以案子迟迟不能了结。秦桧与其妻王氏于卧室的东窗之下秘密商议此事。王氏歹毒地说:“相公,如果不趁现在把岳飞除掉,日后我们一定会受制于他。”秦桧听了此言,连连点头。

东窗密谋之后,秦桧便暗中令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人伪造所谓的罪证,罗织岳飞和他的义子岳云的罪状。随后,他便以此为名,派人到牢狱中秘密地杀害了岳飞父子。

民间传说,岳飞父子含冤而死之后,秦桧独自去西湖游玩。他坐在奢华的游船上,想到害死了宿敌岳飞,心中非常得意。但他猛然间感到一阵强烈的晕眩,只得瘫坐在椅子上。这时,秦桧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体型魁梧的汉子,他被吓得魂不附体,动弹不得。那大汉面若冰霜,一一数说他害国害民的种种罪行,秦桧战栗不已,惊出阵阵冷汗。

秦桧挣扎着回到家中,很快就一命归西了。不几日,他的儿子秦熺也死了。王氏又惊又疑,想跟死去的丈夫、儿子见上一面,便把道士请到家中作法。

那个道士说,他在阴曹地府见到了秦熺,发现秦熺身上套着沉重的枷锁。道士问秦熺其父何在。秦熺告诉他:“我父亲在阎王所住的酆都那里。”

道士去了酆都后,真的见到了秦桧,他旁边还有另一个奸臣万俟卨,两人都套着枷锁,承受着严酷的刑罚折磨。秦桧看到道士,垂头丧气地说:“麻烦你给我的夫人王氏传句话,就说当初我们在东窗下残害忠良的阴谋已经败露了。”

动辄得咎

释义 辄:即。咎:过失、罪过。动不动就受到责难。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首倡者,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三岁丧父,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艰难的身世,赋予了韩愈积极的进取心。他五六岁时便能“日记数千言”,及至成年,已通习诸子百家之说。

韩愈二十四岁时就高中进士,步入仕途为官。那时朝政败坏,各派势力争斗不休,为争权夺利用尽各种手段。

韩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

唐德宗时,韩愈由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察检案件的官员)。当时皇帝常常派宦官到长安的街巷中采买货物,并美其名曰“宫市”。

宦官用低廉的价格强购百姓财物,有时甚至是无偿征用。韩愈见“宫市”害民不浅,便上书为民请命。

德宗素来自视甚高,他看完韩愈的奏疏后大为恼火,随即传旨将韩愈贬到连州做阳山令。

韩愈担任阳山令期间,勤政爱民,很受百姓的拥护。唐宪宗登基之后,韩愈获赦还京,先后调任河南令、职方员外郎等官职。但是没过多久,韩愈就因上书议论华州刺史处理案件不公之事再度获罪,被降为国子博士。

韩愈以才德自诩,却不见容于官场,因而满腹失意,就写了一篇《进学解》,倾诉自己的委屈和不平。

他在《进学解》中写道:“国子博士走进太学,教导诸生专心向学,勤奋向上。因为朝廷里的明君贤相都至公无私,唯才是举,只要大家能磨砺品行,迟早都会受到提拔重用。“博士的话还未说完,诸生就哄笑起来,有人说道:‘先生是骗人的吧。我们跟随先生多年,见先生治学勤勉、文采高妙、待人诚挚、处事公允,但是为何先生却常常因事获罪,受尽责难,进退手足无措?’“博士听完这些话,风趣地说:‘我的确动辄得咎,但我现在还是出门乘马,身后跟着仆人,安稳地坐着吃饭,这难道还不算幸运吗?’”

在这里,韩愈明显是正话反说,委婉地表达着自己因仕途困顿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动辄得咎”一词便随着这篇文章传播开来。

尔虞我诈

释义 尔:你。虞:欺骗。你骗我,我骗你。形容互相欺骗。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大军在中原耀武扬威,威震诸侯。他凭恃楚国实力强大,对小诸侯国极为不敬。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人出使晋国,他明知使者要经过宋国,却告诉使者无须知会宋国,径自过境就是。

宋国虽弱,却很重视主权,执政的大臣华元得知楚国人的轻慢举动后,就下令羁押了使者。

华元禀告宋文公说:“楚使进入我们的国境,却不知会我们,就是把我国当成了属国,成为属国与亡国何异?而我们杀死使者,就算楚国来攻打我国,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亡国。那我们还不如把使者杀了,还能稍雪前耻。”宋文公便命人杀了使者。

楚庄王为此大发雷霆,立即下令征集军队,准备攻打宋国。他急于传令,都顾不上穿鞋佩剑了。

尽管楚庄王愤恨至极,但是想毁灭一个国家岂是易事。宋国人在华元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可谓众志成城。几个月之后,双方还是相持不下。

宋国由于长期被围困,又没有救兵,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都开始用死人骸骨来烧火做饭,交换子女作为食物来吃。在如此困难的境况下,他们还是坚持守城。

楚军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长期的战争拖垮了士兵的斗志,并且军粮也快吃完了。楚庄王开始考虑退兵。这时,有人说,可以让士兵假装建房,并派出分队去耕种。宋国必然相信楚军打算长期作战,就会畏惧屈服。

宋国人在城上看到楚军忙着盖房种地,以为楚军铁了心要攻下城池,顿时有些慌乱。华元赶紧勉励大家要坚定斗志,宁死不降。

可是华元也明白,饥饿已然严重削弱了宋国人的战斗力。如果楚军真的不计代价地继续围城,那么城池失陷是早晚的事。于是,他在夜里揣上一柄匕首,攀着绳索翻下城墙。

华元悄悄混进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内,把他摇醒,用匕首抵着他说:“我们城内的人都要饿死了,但是我们就算全部死去也不会向你们投降。请你马上退兵三十里,跟我们议和。”

子反吓得魂飞魄散,忙不迭地答应了。第二天,子反就去禀报了楚庄王。楚庄王本就有退兵之意,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华元到楚军中订立盟约,其中有句誓言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后人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中的“尔诈我虞”改为“尔虞我诈”。

翻然改图

释义 图:计划、打算。迅速转变过来,另作打算。出处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三国时期,蜀国人吕凯担任永昌郡的功曹(郡守的主要佐吏)一职,为人敦厚重义。

那时蜀汉皇帝刘备已死,大臣雍闿得知消息后,就变得越来越蛮横专断,后来竟投靠了吴国。吴国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派雍闿占领永昌。

吕凯知道雍闿降吴的事情后,很是愤怒,就与府丞(郡守的佐官)王伉一起关闭城门,抵制雍闿入城。雍闿写了好几封信招降吕凯,但吕凯丝毫不为所动,仅回了一封信谴责雍闿的叛逆行径。

吕凯在信中引用很多例子来说明,从古到今,那些坚守道义、忠诚为民的仁人,都能青史流芳。所以他劝诫雍闿“翻然改图”。

吕凯告诉雍闿,只要他能迅速做出改变,追慕前贤的德行,那么他的成就将远超过区区郡守之职。但是雍闿听不进他的善言,一意孤行,最终被自己的部将杀死。

奉公守法

释义 奉:奉行。办事遵守规矩,遵守国家的规章法度。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年轻时曾经做过田部吏,负责征收地方上的田赋。每年到了秋收时节,他都要派遣下属四处征收田赋。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宗室平原君赵胜,他名下有很多土地,府上养着好几千门客。那些为平原君掌管田地的人,凭借主人的权势,拒绝交纳田赋。

赵奢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就亲自出马向那些人追缴田赋。那些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赵奢别无他法,只好下令将那些人都抓回去,并依据相关法令,处决了九个带头抗法的人。平原君震怒之下,准备捉拿赵奢并将他处死,为门客报仇。

于是赵奢去面见平原君。他义正词严地说:“您是赵国的宗亲,却纵容门客为非作歹,藐视国法。国法得不到尊重,国家一定会衰败;国家衰败的话,别国就将乘机来犯。假如赵国灭亡了,那您还能安享现在的尊荣吗?”

赵奢接着说:“要是您以公子之尊,以身作则,奉公守法,那全国人就会仿效您公正地处事。这样一来,赵国就会越来越强盛。赵国强盛之后,您作为宗室贵戚,就会显得更加尊贵,自然能得到天下人的敬重。”平原君被他的话打动,放弃了报复的念头。

平原君认为赵奢很有才干,就把他举荐给赵王。赵王重用了赵奢,让他负责全国的赋税征收工作。赵奢不负所托,将赋税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奉公守法”一词也从此广泛传扬。

釜底抽薪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把锅底下的柴火抽去。喻指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南北朝时期,北魏怀朔镇武将侯景,是鲜卑化的羯族人,他和权臣高欢的交情很深。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史称东魏和西魏。高欢做了东魏的丞相,委任侯景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定州刺史。

侯景的右腿有点跛,不谙弓马,但是很有计谋。他后来被提拔为司徒(征发徭役的官员)、河南大将军。有一次,他非常自负地说:“要是我手下有三万将士,就能纵横四方,横渡长江擒住南梁的老皇帝萧衍。”高欢就分给他十万军队,让他管辖河南地区。

侯景临行前,对高欢说:“我即将出外驻守,为免发生不测,请您在给我写信时略加几个点,以防被奸人利用。”高欢同意了。

侯景很尊敬高欢,但看不起高欢之子高澄。他曾经对别人说过:“如今高王在位,我不会生出二心。但将来高王不在了,我终不能听命于鲜卑小儿(高家虽是汉人,但已鲜卑化)!”听者大惊,赶紧让侯景住口。

后来,高欢得了重病。高澄深知侯景不服他管束,就模仿高欢的语气写信要侯景回京,准备废除他的兵权。高欢在病床上说:“我虽然病倒了,但看你满脸愁容,就知道你有心事,你是怕侯景谋反吧?”高澄便不再隐瞒。

高欢叹道:“侯景做了十四年的将军,暴戾嚣张,我还能镇住他,但你却管不了他。朝中只有慕容绍宗能制住他,你以后一定要善待慕容绍宗。”高澄点点头,记下了父亲的嘱托。

而侯景接到高澄的信后,检查了一遍,没看到事先约好的点,就不肯回京。他探知到高欢的病情后,更加小心提防。

公元547年,高欢死去。侯景心知高澄不会容他,就乘机反叛,把河南十三州都献给了西魏。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也清楚侯景为人奸诈,就派出几路兵马去接管侯景所献的土地。然后,他指令侯景解除兵权,到都城朝见。

此外,高澄得到侯景叛乱的消息后,立即派慕容绍宗带军前去讨伐。高澄一边派出讨逆大军,一边让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长官,掌传帝王诏令)魏收草拟檄文,谴责侯景叛国投敌的罪行。魏收才华横溢,短短几天就写出了很多份檄文。高澄又命人将檄文散发到侯景占领的地区。

侯景腹背受敌,大为不安,就派人给梁武帝萧衍递上降表,请求萧衍派人接应他过江。萧衍已经称帝四十六年了,他见侯景请降,欣喜地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的契机。他马上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对他委以要职。接着又派军攻打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分散东魏的注意力,策应侯景。

高澄知道萧衍派兵救援侯景的情况后,想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就令魏收写一篇《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移”是旧时公文的一种体例,用于不相统属的部门之间)。魏收领命之后,天黑开始动笔,三更就写好了。

移文劝告萧衍,不要救助侯景,应该把他移交给东魏,这样才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就是说要像抽去锅底下的柴火、铲净杂草的根一样,彻底解决问题。但是移文送出去后,却没收到梁朝的任何回应。

另一方面,慕容绍宗奉命率领东魏军队向南进发,到达彭城郊外十八里的寒山堰时,与萧衍派出的兵马大战一场,将梁军几乎全数消灭。

击溃梁军之后,慕容绍宗又继续征讨侯景。此时,侯景手中还握有四万大军,据守着涡阳城,数次击退了东魏军的进攻。

两军一直僵持了几个月,最后,侯景的军粮吃尽了。慕容绍宗趁机发起总攻,侯景带着八百余人逃到了梁朝的寿阳。

以后,侯景在梁朝降而复叛,他带人攻陷梁都建康,纵兵劫掠,致使长江下游地区哀声遍野,史书称之为“侯景之乱”。

魏收在移文中所说的“抽薪止沸”,后来演化为成语“釜底抽薪”。

赴汤蹈火

释义 汤:热水。蹈:踩。蹚热水,踩烈火。比喻甘冒极大的危险,不怕牺牲。出处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今策名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东汉末年,荆州牧(一州之长)刘表统帅十万雄兵,割据一方。他外表雅达,实则猜忌多疑,既不愿和其他势力结盟,也不想逐鹿中原。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阵时都曾遣使向荆州求助。刘表态度暧昧,没有拒绝任何一方的使者,也没有发出一兵一卒参与战事。

刘表手下的从事中郎韩嵩劝他道:“曹操、袁绍实力相当,您的作用至关重要。良机不可失,您要是有意夺取天下,何不速速起兵。就算您无此打算,也该有所取舍。这样摇摆不定,非但不能为荆州谋得利益,反而会把他们都得罪了。”

韩嵩进一步说:“曹操英明神武,广纳海内有识之士,定能赢得胜利。他剿灭袁绍之后,必然会攻打江汉,到了那个时候,您想自守都很困难了。我私下为将军筹划,上上之策莫如归降曹操。”别驾(州牧的佐官)刘先、将军蒯越等人都附和他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定,对韩嵩说:“现在诸侯混战,大势难料,所以我才不知道如何处置。而曹操将天子移驾许昌,我想请您代我觐见天子,顺便查探许昌的情况,不知您愿不愿意?”

韩嵩回答:“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然将军吩咐了,就算赴汤蹈火我也不敢推托。但是,我要跟将军说清楚一点:将军若是准备‘上顺天子,下归曹公’,那您让我做使者是可以的。不过……”

韩嵩停了一会儿,又说:“要是您还没下定决心的话,最好别派我去。不然我去了京城,若天子赐予我官职,我便将效命于天子。忠臣不事二主,那时我就不会再为将军做事了。请您仔细考虑,以免日后尴尬。”刘表还是没表明态度,只说等他朝觐回来再商量。

韩嵩到了京师后,一切正如他预测的一样,在曹操的授意下,汉献帝封韩嵩为侍中、零陵太守,另外赏赐他许多东西。

韩嵩离开许昌后,决定先回荆州向刘表告别,再去零陵。

刘表见韩嵩已经受了天子的封赐,提起朝廷、曹操就赞不绝口,立时火冒三丈,认为韩嵩背叛了他。他一怒之下,召集所有文臣武将,并在堂下布置了被甲执兵的军士,准备公开处决韩嵩。

虽然如此,韩嵩却面无惧色。刘表越发恼火,大骂道:“无义之徒,竟然反我!”其他人被这阵势吓坏了,都劝韩嵩认错求情。

韩嵩非但不肯低头,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临行前早就提醒过将军。今天是将军负我,我却无愧于将军!”然后他又当众复述了先前劝说刘表的话。事实确凿,刘表无言以对。

刘表的夫人听了他们的对话,就对刘表说:“韩嵩素来深孚众望,而且他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如果杀了他,恐怕众人会有怨言。”刘表心中也有愧,就撤销了处死韩嵩的命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