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人物春秋(续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00:11:14

点击下载

作者:贾穗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城怀古:人物春秋(续卷)

宋城怀古:人物春秋(续卷)试读:

自序

端州,一方美丽的神奇土地,一片迷人的湖光山色。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铸一方文。神奇的土地和神奇的文化养育着神奇的人民,神奇的人民开拓着神奇的土地,创造着神奇的文化。

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端州为后人留下了悠远厚重的文化传承,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牌坊碑刻、祠堂寺庙、书院教育、宗教文化、端砚雕刻、馆藏珍品、故事传说和名臣良相、先贤哲人、革命志士等,构成了端州文化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遗存,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在中华文明璀璨的星空里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我在端州工作四十多年,对这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萌发了写作《宋城怀古》一书的念头,借以传承历史,启迪后人。我希望通过拨开一层层薄薄的历史迷雾,透过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以及一个个动听感人的故事传说和一篇篇优美典雅的诗词歌赋,让人们感受整个端州历史命运的脉动,窥见一方神奇土地的种种人世沧桑和发展变迁,完成一次“人文端州”之旅。

我期待着,守护这方土地的后人,继往开来,肇创新业,再造辉煌!

掩卷静思,有感而发,写下以上文字,不知当否?

尽管我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学识和水平有限,在写作中难免有失实或错误、讹漏之处,倘蒙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是为至幸!2014年2月

唐代

北陆冰初结,

南宫漏更长。

何劳却睡草,

不验返魂香。

月隐仙娥艳,

风残梦蝶扬。

徒悲旧行迹,

一夜玉阶霜。——唐·张祜《南宫叹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

配流岭表的韦承庆

韦承庆(639-705),唐代诗人。字延休,郑州阳武县(今河南阳武县)人。“少恭谨,事继母以孝闻。”(《旧唐书·韦承庆传》)进士及第,授雍王府(李熹)功曹参军。拜太子通事舍人,迁太子文学、司议郎。太子李贤被废黜,贬谪为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县令。巡察使以政绩优异上书武后则天曌,敕除魏州顿丘县(今河南清丰县)县令。寻加朝散大夫,迁太府寺寺丞,转礼部员外郎。除凤阁舍人、内供奉,兼掌管天官选事,有佳评。不久,再贬谪为沂州(今山东临沂市)刺史。后追还,除中书舍人,改授太子左谕德。迁使持节豫州(今河南省)诸军事,又迁虢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刺史,寻迁太仆寺少卿、天官侍郎。长安年中(703年左右),拜为凤阁侍郎兼知政事。

北宋才子钱易《南部新书·戊》有云:“韦承庆出相,除礼部尚书;嗣立入拜鸾台侍郎平章事。时人语曰:‘大郎罢相,小郎拜相。’”

神龙元年(705)正月十二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后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迎接太子李显复辟,诛杀邺国公张昌宗、恒国公张易之兄弟俩。《旧唐书·韦承庆传》记载,韦承庆因核审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的罪行,“失实,配流岭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记载,神龙元年二月“乙卯,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韦承庆贬高要尉”。

在那个年代,对于文武官员、大师大家来说,“南下”是一件特别倒霉的事情,绝对不是像今天那样去“淘金”、去发展,而是去“享受”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贫乏,承受心灵的孤独、精神的折磨,以及经历囹圄之祸。

韦承庆的《南行别弟》诗,是贬谪为肇庆府高要县(今广东高要市)县尉时告别家人而作,表达了贬谪途中的失意之情。诗云: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本来,在武后则天时期,韦承庆颇受宠幸。任雍王府功曹参军期间,府中的文翰皆出自其手,可谓文采风流,声名远扬。他任凤阁舍人、内供奉,兼掌管天官选事时,“属文迅捷,虽军国大事,下笔辄成,未尝起草”(《旧唐书·韦承庆传》),时称“铨授平允”,颇受好评。

如今,徇私枉法,配流岭表,韦承庆心中的追悔、痛苦之情不言而喻。因此,他在贬谪的途中,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写下《南中咏雁》诗。

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在短短的20个字中,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那深切的贬谪之悲与痛悔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动人的力量。诗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韦承庆在贬谪为高要县县尉期间,有人送了一方端砚给他,他将端砚置于案桌上。一年多后,他赴任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刺史前,将端砚还之。此事作为拒贿的先例,记载于历代的《肇庆府志》。

韦承庆还未上任辰州刺史,就以秘书员外少监而召入京,兼修国史、兼判礼部侍郎事。他纂修《则天圣后实录》后,赐爵为扶阳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他又奉命撰写《则天圣后纪圣文》,授银青光禄大夫。

未几,韦承庆任黄门侍郎。他来不及赴任,于神龙二年十一月十九日(706年12月28日)卒于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大宁里第。赠礼部尚书,谥“温”。著有《韦承庆集》60卷,已佚。

深为义士所讥的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是虢州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以才名召入文学馆。未几,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参军。永隆二年(681),入崇文馆充学士,转任尚方监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张垍《控鹤监秘记》)长安二年(702),迁司礼主簿。

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则天曌退位,诛杀她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迎立唐中宗李显复辟。

当时,这是一件大事,影响所及的是“倾心媚附”(《新唐书·宋之问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的一批官员,尽数被贬谪到远地州军的岭南地区。

宋之问因谄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自然难逃此厄,被贬谪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参军。

宋之问在贬谪期间,写下不少诗作。

当宋之问南下登上梅岭时,北望中原地区,顿生去国离家之感。夹道盛开的梅花引发了他的无限思绪,满怀悲怆,写下《度大庾岭》诗。该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翻越大庾岭的情景,表达了对被贬谪到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诗云: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诗,描写了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和所想象的意象,引用了一则“雁过梅岭”的传说,借景抒情。同时,作者还结合所处的环境,抒发了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诗云: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行走到岭南地区的第一站——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写下《早发韶州》诗,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诗云:

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

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

日夜清明少,春冬雾雨饶。

身经大火热,颜入瘴江消。

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

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

直御魑将魅,宁论鸱与鸮。

虞翻思报国,许靖愿归朝。

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

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唐代高僧、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第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治今北京城西南),生在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其言论被弟子法海汇编为《六祖坛经》。

在《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中,宋之问描绘了拜谒高僧慧能时的欣喜。诗云: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

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

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

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

吾师在韶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焚香结精誓。

愿以有漏躯,聿薰无生慧。

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

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

坐禅罗浮中,寻异穷海裔。

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疠。

回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在《游韶州广界寺》诗中,可以看到宋之问的内心似乎已经没有一丝被贬谪的阴霾了。在他的眼中,韶州的风光是明媚的,也是温暖的。诗云:

影殿临丹壑,香台隐翠霞。

巢飞衔象鸟,砌蹋雨空花。

宝铎摇初霁,金池映晚沙。

莫愁归路远,门外有三车。

宋之问在被贬谪到岭南地区的途中,一路悲苦哀伤。是日清晨,他从韶州始兴县(今广东韶关市始兴县)的江口往前进发,但见千山万嶂,残月如钩。壮丽新奇的南国晨景,使在旅途跋涉中一直萎靡不振的他,猛然惊醒过来。为此,他写下《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诗云:

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宋之问途经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写下《发端州,初入西江》诗,抒发了遭受贬谪、难以辩白之情,备见悲苦,感人至深。诗云: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

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

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

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

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睽。

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宋之问在端州驿憩息,见到墙壁有膳部员外郎杜审言、给事中沈佺期、麟台少监阎朝隐、苏州司马王无竞的题诗。他感慨万分,挥毫写下《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生动感人。诗云: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唐代时,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为“杜五审言”。其余几个人,称谓亦是如此。

诗的题目提到的杜审言(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襄州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市)人。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授汾州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市)县尉,转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县丞。圣历元年(698),坐事贬谪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司户参军。后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春,因勾结武后则天曌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被贬谪流放峰州(今越南国富寿省越池市东南)。

诗的题目提到的沈佺期(约656-714),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五言律诗奠基人”之一。字云卿,相州内黄县(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授协律郎,任通事舍人。参与预修大型诗歌选集类书《三教珠英》,转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中宗李显即位,因谄附武后则天曌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被贬谪流放驩州(今越南义安省附近)。

阎朝隐,唐代诗人。字友倩,赵州栾城县(今河北栾城县)人。连中进士及第和孝悌廉让科。高宗李治时,任太子舍人。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则天曌所赏识。迁给事中、内供奉,参与预修大型诗歌选集类书《三教珠英》。圣历年中,迁麟台少监。

诗的题目提到的王无竞(652-705),唐代诗人。字仲烈,迁徙居莱州(今山东莱州市)。仪凤二年(677),因下笔成章而举进士及第。授赵州栾城县(今河北栾城县)县尉,官秘书省正字,转任右武卫仓曹、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县尉,迁监察御史,转任殿中侍御史。神龙元年(705),因与武后则天曌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交往,被贬谪流放岭南地区。在广州都督府(今广东广州市),被仇家矫制搒杀。

宋之问的《端州别袁侍郎》诗,哀伤、沉闷的心绪表露无遗。诗中的“空”字,增加了悲剧气氛的浓度和厚度。诗云:

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

泪来空泣脸,愁至不知心。

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

明朝共分手,之子爱千金。

宋之问离开端州,乘船沿西江前往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当他路经南江口(今广东郁南县南江口镇)的古逢村时,不禁被周围美丽的景观,尤其是两岸的橘花所吸引。顿时,他诗兴大发,即赋《过蛮峒》诗。诗云: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宋之问的《入泷州江》诗,极度地写尽了此处的荒僻,感叹生命的长短,唯有听天由命。诗云: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

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

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

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

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

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

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

余本岩栖客,悠哉慕玉京。

厚恩尝愿答,薄宦不祈成。

违隐乖求志,披荒为近名。

镜愁玄发改,心负紫芝荣。

运启中兴历,时逢外域清。

只应保忠信,延促付神明。

诸事艰难,慕念昔荣。神龙二年(706)春,宋之问秘密地逃还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宋之问在秘密逃还洛阳的途中,路经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游览高僧慧能的故居,写下《题鉴上人房(二首)》诗。该诗巧妙地描写了慧能不染红尘的境界,亦表达了对自己出仕被贬谪到南荒绝域的反省。

其一云:

落花双树积,芳草一庭春。

玩之堪兴异,何必见幽人。

其二云:

晚入应真理,经行尚未回。

房中无俗物,林下有青苔。

宋之问的《渡汉江》诗,写于逃还洛阳的途中。待罪之身,密潜故土,他内心欣喜、焦灼情感的纠缠不休,还有那无可言表的情绪,都以朴素的语言道出。诗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逃还洛阳后,躲进友人张伸之的家里。他探知张伸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便使人告密。

结果,毋庸多言,张伸之、王同皎等死于非命,家产被没收。而宋之问却得到了重用,擢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旧唐书·宋之问传》)。

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杀死武三思父子,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的功德。次年,迁考功员外郎,选为修文馆直学士,“当时,荣之。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旧唐书·宋之问传》)。

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宋之问倾附安乐公主李裹儿,遭到太平公主李令月的忌恨,进言于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他被下迁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禹,姒姓,夏后氏,名禹,字文命,后世尊称为“禹王”,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尧时,被封为“夏伯”,史称“伯禹”“夏禹”。因治理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感激之情,尊称为“大禹”。

宋之问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感触颇深,境界升华,心灵涤净。他在越州写下《祭禹庙文》,真诚地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文曰:

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己酉月日,越州长史宋之问谨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夏后之灵:昔者巨浸横流,下民交丧。惟后得流星贯昴之梦,受括地理水之符,厎定九州,弼成五服。遂类上帝,乃延群公,自有生灵,树之司牧。大灾莫踰于尧日,勤人不越于夏君。向微随山奠川之功,苍生为鱼。至今二千九百年矣。肇为父子,始生君臣,兴用天之道,广分地之利者。呜呼!皆后之功也。之问移班会府,出佐计乡,遂得载践遗尘,远探名穴。朝玉帛于斯地,声存而处亡;留精灵于此山,至诚而响发。悲夫!井家相连,于今几年?当其葬也,上不通臭,下不及泉,棺绞葛兮坟收壤,鸟耘荒兮象耕田。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奸慝。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日之吉,神之歆,激楚舞,奏越吟,芳俎溢,醇罍深,遗羞厌于鱼鸟,余沥醉于山林,忽云摇兮凤举,空寿堂兮阴阴。

景云元年(710)六月,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宋之问以常附武后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俩和武三思,被诏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次年春,宋之问到达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写下《始安秋日》诗。该诗所写的山水景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是作者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给人以新颖的美感。诗云: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艥艥,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是年秋,他起程继续前往流放地钦州。他乘船沿漓江顺流而下,有感于秀丽的江山,写下《经梧州》诗,抒发了对大好山河无比热爱的情怀。诗云: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诗中所说的梧州,乃今广西梧州市。

后来,宋之问被赦改为桂州。

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山中四友”之一的杨衡

杨衡,唐代诗人。字仲师,湖州吴兴县(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天宝年间,避地于江西,与符载、崔群、宋济同隐于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日以琴、酒相娱。后来登第,官至大理评事。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杨衡传》中记载,杨衡“诗工,苦于声韵奇拔,非常格敢窥其涯涘。尝吟罢,自赏其作,抵掌大笑,长谣曰:‘一一鹤声飞上天!’谓其响彻如此,人亦叹伏”。

读唐代末期五代文学家王定保《唐摭言·卷二·争解元叩贡院门求试后到附》,足见杨衡的气质是天真可掬。书中云:

合淝李郎中群,始与杨衡、符载等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杨衡后因中表盗衡文章及第,诣阙寻其人,遂举,亦及第。或曰:见衡业古调诗,其自负者,有“一一鹤声飞上天”之句。初遇其人颇愤怒,既而问曰:“且‘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前人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辄偷。”衡笑曰:“犹可恕矣。”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流至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形成“西江小三峡”(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

羚羊峡,又名为端溪峡、端州峡、高峡、端峡、高要峡等。它由羚羊山、烂柯山夹西江而成,位于今肇庆市市区的东南部。在“西江小三峡”中,它是山最高、水最深、峡最长的,也是最为雄伟壮观的。

羚羊峡是西江流经端州州城景色最为秀美的一段峡谷,全长约7.5公里。山连水,水连山,悬崖百尺,怪石林立,享有“华南第一峡”的美誉。两岸的山峰绵延起伏,满目青翠,步步是景,处处如画,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陶醉于其中,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

明宣德六年(1431),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知府王罃命名“肇庆八景”(南山翠盖、北岭秀台、崧台月霁、石室星罗、羊峡归帆、白沙鹭聚、鼎湖樵唱、五显渔歌),“羊峡归帆”是其中一景。

万历十六年(1588),肇庆府知府郑一麟主持编纂《肇庆府志》,重新修订“肇庆八景”(南山翠盖、北岭秀台、崧台月霁、石室星罗、羊峡雄开、鼎湖巨镇、端溪带绕、包井冰清),“羊峡雄开”是其中一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肇庆府端溪书院教席李良骥重新修订“端州八景”(沥湖返棹、宝月荷风、披云鹤唳、龟顶松涛、崧台晚眺、羚峡归帆、白沙观月、五显渔灯),“羚峡归帆”是其中一景。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知名人士梁赞燊等编纂《高要县志》,重新修订“端城八景”(星岩叠翠、白沙夜月、龟顶松涛、江楼晚眺、披云鹤唳、宝月观荷、羚峡归帆、五显渔灯),“羚峡归帆”是其中一景。

杨衡的《经端溪峡中》诗,描写了端溪峡的峡山之美,使人读后为之神往。诗云:

阴岸东流水,上有微风生。

素羽漾翠涧,碧苔敷丹英。

重林宿雨晦,远岫孤霞明。

飞猱相攀牵,白云乱纵横。

有客溯轻楫,阅胜匪羁程。

逍遥一息间,粪土五侯荣。

搴茗庶蠲热,漱泉聊析酲。

寄言丝竹者,讵识松风声。

诗中所说的五侯,是指汉成帝刘骜封其舅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时人称为“五侯”。南朝梁文学家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卷五十五》云:“汉书曰:成帝悉封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后来,泛指权贵豪门。

峡山寺,又名为羚羊寺、峡山古寺,位于西江羚羊峡的北岸,与龙华寺隔江相望。始建于南朝梁,唐代时已非常著名,曾是端州的一处佛教胜地。

清康熙十二年(1673),肇庆府知府史树骏主持编纂《肇庆府志》,重新修订“肇庆八景”(石室列星、鼎湖濯云、宝月涵辉、披云耸翠、烂柯仙踪、神符玉峭、峡山刹胜、包井冰清),“峡山刹胜”是其中一景。

可惜的是,峡山寺已毁,今只存遗址。

杨衡游览峡山寺,赋诗《游峡山寺》盛赞。诗云:

结构天南畔,胜景固难俦。

幸蒙时所漏,遂得恣闲游。

路石荫松盖,槛藤维鹤舟。

雨霁花木润,风和景气柔。

宝殿淌丹扉,灵幡垂绛旒。

照曜芙蓉壶,金人居头上。

翔禽拂危刹,落日避层楼。

端溪弥漫驶,曲涧潺湲流。

高居何重沓,登临自夷犹。

烟霞无隐态,岩洞讵遣幽。

奔驷非久耀,驰波肯暂留。

会从香火缘,灭迹此山丘。

诗中所说的金人,是指佛像。《后汉书·西域传》云:“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李翱踏足于端州

李翱(772-84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习之,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秦安县)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任授书郎、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迁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刺史、户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等。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一生崇儒排佛,认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

元和三年(808),受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之聘,李翱出任节度掌书记。

杨于陵(753-830),字达夫,虢州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人。6岁,因战乱避居洪州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19岁,擢进士第,授润州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市)主簿,娶节度使韩滉之女为妻。唐贞元八年(792),授膳部员外郎。历官吏部郎中、中书舍人、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拜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迁浙东观察使。擢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府尹,“奸人无所影赖,京师豪右大震”(《新唐书·杨于陵传》),迁户部侍郎。元和三年(808),任岭南节度使。

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知府屠英修,知名人士江藩、胡森、黄培芳纂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的《肇庆府志》载:桄榔亭在高要县西南五里的白沙岗(今属广东肇庆市端州区),为唐代李翱题名。北宋政和年间,兴庆军(今广东肇庆市)节度使郑敦义重修。元末,毁于兵燹。

元和四年(809)正月己丑,李翱携妻前往广州都督府(今广东广州市)。途中,李翱踏足端州,游览龟顶山,写下《题桄榔亭》一文,描述了玄真观前的桄榔亭。云:

翱与监察御史韦君词,皆自东京如岭南,水道仅八千里。翱以正月十八日上舟于漕以行,韦君期以二月策马疾驱,追我于汴宋之郊。或不能及,约自宣城会我于常州以偕行。既翱停舟宿留,日日以须。韦君之出洛也易期,又宣城谋疾到,逆江南流上。翱以妻疾,居信安四十余日,比及江西,韦君亦前行矣。

上桄榔亭,见韦君纪姓名,且有念我之言。嗟夫!皆行八千里,先后之不齐也不过十日,而初谋竟乖。人事之不果,不可以前期也。

文中所说的韦君词,受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之聘,出任节度判官。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粤东金石略》云:

李习之题桄榔亭云,翱与监察御史韦君词,皆自东京如岭南,约偕行。翱居信安四十余日,比及江西,韦君亦前行矣。上桄榔亭见韦纪姓名,且有念我之言。考桄榔亭在今府城西南五里白沙冈。予于乙丑春访其处,冈有五代时所建梅庵,明嘉靖中提督谈恺平岭西纪略碑一,万历间黎民表撰重修庵记一,而亭与李题皆不可问。《新唐书·杨于陵传》记载,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辟韦词、李翱等在幕府,咨访得失,教民陶瓦易蒲屋,以绝火患。监军许遂振者,悍戾贪肆,惮于陵不敢挠以私,则为飞语闻京师。宪宗不能无惑,有诏罢归。遂振领留事,笞吏剔抉其赃,吏呼曰:‘杨公尚拒他方赂遗,肯私官钱邪?’宰相裴垍亦为帝别白言之,乃授吏部侍郎,而遂振终得罪”。

李翱的《题峡山寺》,是一篇特殊的游记。它借题发挥,指出了五峰的不足。同时,它又将山比拟为人才,主张选择人才应当扬长弃短,不可求全责备,以便选拔各种人才,为国家效力。云:

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

文中所说的虎丘,是指江苏苏州市的虎丘山;所说的天竺,是指浙江杭州市的天竺山;所说的麓山,是指江西大余县的大庾岭;所说的灵鹫,是指广东韶关市曲江区的灵鹫山。

崔献直与《游石室新记》

至今,七星岩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还保存着端州郡(今广东肇庆市)郡守崔献直与司马王化清的“纪游”石刻。

崔献直、王化清“纪游”石刻位于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内西壁,镌刻于唐宝历元年(825)。石刻高1米,宽0.91米,楷书,左行,共有19行。

原文如下:游石室新记

高要郡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怪万状,崆峒其中。发挥灵踪,盘薄厚地。皆神仙之窟宅,为区奥之胜概。或有巨石,皆似蹲兽反顾,叠花仰空,的烁琼脂,色如截肪矣。旁引危窍,疑为洞门。横耸石床,方次仙座。西厢峭壁之下,有涵泉,泓澄镜色,味轻瑶浆。东、西倚山之阳二十余里,西通于上武林,东抵于零羊峡。时开元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右迁陈州刺史北海李邕,述《石室记》列于苔壁。懿乎!宝历元年秋九月二十日,摄经略巡官,试大理评事,权知军州务,赐绯鱼袋,博陵崔公,领僚属及将吏游于兹室。探讨奇迹,异乎幽踪,尽日跻攀,不尽高意。化清时官守司马,得倍盛游,辄叙鄙词,纪乎前事。

摄经略巡官,朝议郎,试大理评事,知军州事,赐绯鱼袋崔献直。

文林郎、守司马王化清,守录事参军杨全质,守司仓参军陈系,守司户参军李参,守高要县令张仲修。守主簿陈行敏,摄尉李□。押衙、知衙事褚曾,押衙温靖,衙将、书兼巂字李志。《游石室新记》既可以作为唐代书法家李邕《端州石室记》产生年代的旁证,又可以作为研究唐代的地方官制和今肇庆市地理的历史资料。

石刻中所说的武林,是指龚州武林县(今广西平南县);所说的零羊峡,是指今西江羚羊峡。《游石室新记》提到“东、西倚山之阳二十余里,西通于上武林,东抵于零羊峡”之句,为山川变异留下了重要的佐证。

崔献直,即崔直,事迹见于《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崔绍传》。云:

崔绍者,博陵王玄曾孙。其大父武,尝从事于桂林。其父直,元和初亦从事于南海,常假郡符于端州。直处官清苦,不蓄羡财,给家之外,悉拯亲故。在郡岁余,因得风疾,退卧客舍,伏枕累年。居素贫,无何。寝疾复久,身谢之日,家徒索然。繇是眷属辈,不克北归。

崔护,乃崔直之父,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郡(今河北定州市)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太和三年(829),授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市)郡守,累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古往今来千万人都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而且,这首诗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崔护有两子,一名为武,一名为直。元和年间,皆为端州郡从事。

历任两代四朝(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王溥所撰《唐会要·卷六十一·御史台中·弹劾》,记载了崔直出于打抱不平,为被弹劾的御史申辩。云:

十五年三月,御史中丞崔直奏云:“元和十二年,御史台奏请,知弹侍御史被弹,即请向下人承次监奏。或有不到,即殿中侍御史于侍御史下立,以备其阙。臣伏以朝官入阁失仪,知弹侍御史合弹奏错失,向下侍御史及中丞、大夫,递相弹奏,事后入本班。候监奏出阁,然后合侍御史待罪。此乃殿廷旧制,于事为宜。今若移一殿中放弹御史之下,以防向上失错,或殿中自错,则拟更立何人向下。监奏系于瞬息,只合知弹侍御史便了,不必别差殿中。既乖故实,终虑驳杂。伏请自今已后,却依阁内故事。纵知弹侍御史自有错失,不被弹奏。候班退监奏毕,然出待罪,冀从易便,永可遵行。”奏可。

崔直之子绍,“孜孜履善,不堕素业。南越会府,有摄官承乏之利,济沦落羁滞衣冠。绍迫于冻馁,常屈至于此。贾继宗,外表兄夏侯氏之子,则绍之子壻,因缘还往,颇熟其家。大和六年,贾继宗自琼州招讨使改换康州牧,因举请绍为掾属”(《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再生十一·崔绍传》)。

善于写水的诗人许浑

许浑(约791-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是安州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宣州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县)、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县令,因病免官。大中年间(847-859),任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州(今浙江淳安县)、郢州(今湖北武汉市)刺史。晚年,归寓润州丁卯桥村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诗皆近体,以五、七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题许浑诗卷》),唐代诗人杜牧、南宋诗人陆游也对其颇为推崇。

大中年间,许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命广州都督府,写下许多描绘岭南地区风光的诗篇。其中之一就是《登尉佗楼》诗。诗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自唐代起,“西江小三峡”(羚羊峡、大鼎峡、三榕峡)就成为著名的景点,羚羊峡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来端州的必游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如杨衡、李群玉、苏轼、李纲等都流连于羚羊峡,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

当年,羚羊峡北岸建有峡山寺,又名为羚羊寺、峡山古寺。《肇庆市志》载:寺庙始建于南朝梁,属“鼎湖山三十六招提”之一。寺庙的周围松竹秀茂,飞泉扬响,古藤缠径,环境清幽。寺庙的下面就是渡口,过往的行人多有拜谒寺庙者。后来,寺庙毁于兵火,今已无存。

肇庆府知府史树骏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持编纂《肇庆府志》,重新修订“端州八景”,分别为石室列星、鼎湖濯云、宝月涵辉、披云耸翠、烂柯仙踪、神符玉峭、峡山刹胜、包井冰清。其中之一的景观峡山刹胜,就是指峡山寺。

以千古传诵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而扬名的许浑,从北江南下,经广州都督府浈阳县(今广东英德市)、清远县(今广东清远市)、南海县(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等,再转入西江。他途经羚羊峡,游览了峡山寺,写下《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诗。

其一云:

夜醉晨方醒,孤吟恐失群。

海鰌潮上见,江鹄雾中闻。

未腊梅先实,经冬草自薰。

树随山崦合,泉到石棱分。

虎迹空林雨,猿声绝岭云。

萧萧异乡鬓,明日共丝棼。

其二云:

薄暮缘西峡,停桡一访僧。

鹭巢横卧柳,猿饮倒垂藤。

水曲岩千叠,云重树百层。

山风寒殿磬,溪雨夜船灯。

滩涨危槎没,泉冲怪石崩。

中台一襟泪,岁杪别良朋。

其三云:

密树分苍壁,长溪抱碧岑。

海风闻鹤远,潭日见鱼深。

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阴。

洞丁多斫石,蛮女半淘金。

南浦惊春至,西楼送月沉。

江流不过岭,何处寄归心。

其四云:

月在行人起,千峰复万峰。

海虚争翡翠,溪逻斗芙蓉。

古木高生槲,阴池满种松。

火探深洞燕,香送远潭龙。

蓝坞寒先烧,禾堂晚并舂。

更投何处宿,西峡隔云钟。

善于写水的许浑所写的《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诗,将西江羚羊峡的景物尽收于笔底。该诗共有四十八韵,其中涉及水之句不下十几韵。南宋“不著撰人”所编的《桐江诗话》云:“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人士云‘许浑千首湿’是也。”

许浑的《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而迈,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诗,是作者回北方路经南康州(今广东德庆县)时所作,表达了归途尚远的惆怅情绪。诗云:

暗滩水落涨虚沙,滩去秦吴万里赊。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

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一生漫游山水的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性情淡泊,应进士举不第,即弃去。裴休为湖南观察使时,对他十分器重,且加延致。大中八年(854),以布衣游于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上表献诗300余篇。其时,裴休为宰相,荐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与齐己、胡曾,并称为唐代“湖南三诗人”。著有《李群玉集》,其中有诗3卷、后集5卷,《全唐诗》编为5卷。

李群玉早年即有诗名,爱好吹笙,擅于草书。和诗人杜牧、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等均有往来,与诗人方干交往酬唱最为密切。他在《进诗表》中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

五代南汉文学家王定保《唐摭言·卷十·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称:“李群玉,不何许人,诗篇妍丽,才力遒健。”清代词人贺裳对李群玉的诗作给予较高的评价:“文山虽生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载酒园诗话·晚唐·李群玉》)

李群玉一生漫游山水极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宽阔的北江飞驰而下,流经两座隔水雄峙的狭窄山壁,江水即被紧紧地夹住。这个峡江锁流的壮观景象,就是“石门”之名的出处。《晋书·吴隐之传》云:“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贪泉,那是一条汩汩涓涓之水,从山崖的泉眼冒出来。经山风一吹,泉水如丝如线,缥缥缈缈跌落崖下,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潭。“贪”与“不贪”,不在于是否喝了贪泉水,而在于为官者的心里有没有百姓。

李群玉越过大庾岭,从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前往广州都督府,途经石门。他在贪泉碑前有感而发,写下《石门戍》诗,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婪成风的官场现状。诗云:

到此空思吴隐之,潮痕草蔓上幽碑。

人来皆望珠玑去,谁咏贪泉四句诗?

诗中所说的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郡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人。他来到贪泉,“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晋书·吴隐之传》)。《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元兴年初,晋安帝司马德宗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李群玉从广州都督府前往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途经端州,留下多首诗作。

峡山寺,又称羚羊寺、峡山古寺,位于西江羚羊峡口。寺庙一直是香火鼎盛,后毁于兵火,至今无存。

李群玉游览峡山寺,写下《峡山寺上方》诗。该诗描写了寺庙周边亮丽的环境,把人带入了一个空灵的、无忧无虑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诗云:

满院泉声水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

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诗中所说的南溟是一个地名。它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李群玉离开端州,写下《端州留别房千里与马使君》诗,惜别之情真挚动人。诗云:

俱来海上叹烟波,君佩银鱼我触罗。

蜀国才微甘放荡,专城年少岂蹉跎。

应怜旅梦千重思,共怆离心一曲歌。

唯有管弦知客意,分明吹出感恩多。

诗题所说的房千里,字鹄举,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太和年初,登进士第。在京官国子博士,因罪贬谪为端州别驾,后迁高州(今广东高州市)刺史。以撰写传奇小说《杨倡传》而著名,又撰写《南方异物志》《投荒杂录》传于世。

李咸用与《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

唐代,贬官的流放地主要是岭南地区,也称为岭表、岭外,即“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地区。它远离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雁飞难度岭,书信若为通”(贾岛《送人南游》)。

李咸用,唐代诗人。应试不第,后被举荐为推官。工诗,尤擅于乐府、律诗。所作多是忧乱失意之词。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著有《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李咸用的《送人》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诗云:

一轴烟花满口香,诸侯相见肯相忘。

未闻珪璧为人弃,莫倦江山去路长。

盈耳暮蝉催别骑,数杯浮蚁咽离肠。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端州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小片土地,有着奇异的山水风光和丰饶的物产资源。

当时,端州的纺织业很出名,如葛布、蕉布等,均为历代的贡赋。

葛布,俗称夏布,质薄凉爽,帝王之家都喜欢用它作为衣裳。尤以端州生产的葛布最为有名,自周王朝以来,为历代的贡赋。“织葛者名为细工,织成,弱如蝉翅,重仅数铢,皆纯葛无丝。”(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葛布》)

蕉布,乃用芭蕉的纤维制作成布。端州生产的蕉布,质量上乘,历年均向朝廷进贡。“广人颇重蕉布,出高要宝查、广利等村者尤美。”(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葛布》)

在丰饶的物产资源中,最出名的当然要数端砚。

唐代初期,文人雅士使用的砚台以山东的青州砚为时尚。后来有了端砚,青州砚相形见绌,连青州(今山东青州市)人也以端溪的砚石作为砚台。

端砚的生产制作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以“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利笔”的特性和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以及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而闻名于世。

端砚,自唐代被列为贡品后,前后有60多位皇帝与之结缘。历代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劳动人民的使用、咏叹和歌颂,又赋予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端砚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李咸用的《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写出了端砚独特的美感与魅力。诗云:

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

得自新知己,如逢旧解携。

玩余轻照乘,谢欲等悬黎。

静对胜凡客,闲窥忆好题。

娲天补剩石,昆剑切来泥。

著指痕犹湿,停旬水未低。

呵云润柱础,笔彩饮虹霓。

鹆眼工谙谬,羊肝士乍刲。

连澌光比镜,囚墨腻于。

书信成池黑,吟须到日西。

正夸忧盗窃,将隐怯攀跻。

捧受同交印,矜持过秉珪。

草颠终近旭,懒癖必无嵇。

用合缘鹦鹉,珍应负会稽。

贞姿还落落,寒韵或凄凄。

风月情相半,烟花思岂迷。

宜从方袋挈,枉把短行批。

浅小金为斗,泓澄玉作堤。

遇人依我惜,想尔与天齐。

□□□□□,行时只独赍。

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端砚诗》云:“此诗不特句佳,亦具赏鉴,可补《砚谱》之遗。”

诗中所说的端溪,位于端州的东南部。所产的砚石,制成者称为端溪砚或端砚。

诗中所说的娲天,是指女娲炼石补天;所说的昆剑,是指用昆吾石冶炼成铁而制作的剑。

诗中“鹆眼工谙谬,羊肝士乍刲”一句,盛赞了端砚的石眼。

石眼,为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端溪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一颗好的石眼,碧绿圆润,眼白、瞳仁俱全,可见瞳圈数重,甚至十数重。瞳圈最外的一层,还会有眼晕包裹,让人怜爱,令人珍惜。

南宋诗人陆游十分珍爱端砚的石眼,“石眼阅人,盲夫莫识。我贵知希,珍我此石”(《端砚铭》)。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端溪有眼砚铭》云:“金水两星,恒附日行。天既成象,地亦成形。一融一结,妙合而凝。此石殆偶,聚其精英。”

北宋

梁宋遗墟指汴京,

纷纷禅代事何轻。

也知光义难为弟,

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

英雄时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着黄袍遂罢兵。——清·查慎行《汴梁杂诗》

“庆历四谏”之一的余靖

余靖(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县(今韶关市曲江区)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授虔州赣县(今江西赣县)县尉。天圣五年(1027),迁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司理参军。天圣八年(1030)六月,中书判拔萃科,授将作监监丞,知洪州新建县(今江西新建县)。

景祐元年(1034),余靖迁秘书监监丞,入崇文馆。景祐三年(1036)二月,擢集贤院校理;五月,因天章阁待制、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知府范仲淹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上书辩护,被贬谪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酒税。次年十二月,徙监泰州(今江苏泰州市)酒税。

宝元二年(1039)六月,余靖徙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市),以母忧,未赴。

庆历二年(1042)三月,余靖迁集贤院校理。次年,擢谏院右正言。敢于谏言,甚至把唾液溅到龙颜,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赞誉为“庆历四谏”,且提出著名的“从政六箴”,即“清、公、勤、明、和、慎”。

余靖三使契丹国,国主折服,维护了宋王朝的利益。

庆历五年(1045)五月,余靖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次年七月,迁将作监少监,分司南京,许居韶州(今广东韶关市)。

皇祐元年(1049)正月,余靖迁光禄寺少卿。次年,擢卫尉卿,分司南京,在韶州居住。

皇祐三年(1051)八月,落分司,知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未几,父忧去官。次年六月,授秘书监,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七月初,受命经制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桂州(今广西桂林市)。

又说,康定二年(1041),西南边疆的僚族首领侬智高偕母亲阿侬,出据交趾傥犹州(今越南高平省中傥),扯起造反大旗,建立“大历国”。

庆历五年(1045),侬智高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市),建立“南天国”,自号为仁惠皇帝,改元为“景瑞”。

皇祐四年四月初六(1052年5月7日),侬智高率领起义军5 000余人,以雷霆万钧之势,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市)。接着,他又率领起义军东征,攻城掠寨,夺关斩将,攻陷广西横(今横县)、贵(今贵港市)、浔(今桂平市)、龚(今平南县)、藤(今藤县)、梧(今梧州市)六州。随后,他再次率领起义军神速地从梧州突入广东境内,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攻破封州(今封开县)、康州(今德庆县)。

同年五月十九日(1052年6月18日),侬智高率领起义军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端州军州事丁宝臣率兵力敌不胜,弃城避之。事后,丁宝臣被朝廷查办,“夺一官,徙置黄州”(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熙宁元年〉》)。

此时,“朝廷忧之,君臣为之旰食”(余靖《大宋平蛮京观志并序》)。宋仁宗赵祯接受宰相庞籍的推荐,任命枢密副使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贼盗事,岭南地区的诸军皆受节制。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市)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北宋宝元元年(1038),任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因而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来,以功升枢密副使。

次年,狄青统领20万大军,前往西南边疆镇压侬智高。

侬智高在“归仁铺之役”战败后,携母、弟、妻、子落脚于大理国特磨寨。余靖在邕州的各洞“募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宋史·余靖传》)。同时,他还使孔目、杨元卿等10人,“发诸族拣完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宋史·萧注传》云:皇祐六年(1054),西上阁门副使萧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

侬智高燃起的熊熊战火被平息了,狄青率部还至桂州(今广西桂林市),立下大宋平蛮碑,以垂纪念。该碑现存于镇南峰西面的半山,碑文由余靖执笔。

原文如下:大宋平蛮碑

圣宋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在宥之三十一年。天宇之内,海渚之外,毡裘卉服,罔不率俾。粤五月,蛮贼侬智高寇邕州,陷其郛,贼虐衣冠,驱虏稚艾,遂沿郁江东下。所过郡县,素无壁垒,倏然寇至,吏民弃走。因得焚荡剽钞,无所畏惮。乃攻围广州五十余日,不克,大掠其民而去。然所存者,官舍、仓库而已,百年生聚,异域珍玩,扫地无遗矣。

国家于岭南不宿重兵,故贼起三月而后师集。蒋阶、张忠素号骁将,相继覆没。由是畏懦者望风溃走。贼锋益炽,逼连、贺,毁昭、宾,再穴于邕矣。

驿骑继闻,上甚忧之。枢密副使狄公青以为将帅之任,古难其才,若再命偏裨,事一不集,则二广之地祸连而不解矣。亟自请行,天子韪之,遂改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都大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盗贼事。

九月,拜命既授禁旅,仍启以旧镇骑兵,荆湖锐卒从行。十二月,至桂林,督部伍,亲金鼓,然后兵知节制矣。明年正月甲辰,至宾州,先是钤辖陈曙领步兵八千,溃于昆仑之关,公推其罪首,斩曙及佐吏已下三十一人,然后人知赏罚矣。兵将股栗,咸思用命。

是月已来,引师至邕城一舍,贼悉其徒以逆战。公之行师虽仓卒,道途皆有行列。贼至,驻先锋以接之。公凭高望,骑兵以翼焉。贼徒大败,追奔十五里,斩首二千二百余级,生擒五百人,尸甲如山,积于道路,伪署将相死者五十七人。是夕,智高焚营自遁,复入于蛮中。

先是,命湖南、江西路安抚使枢密直学士孙沔、入内押班石全彬过岭,与广西经略使余靖同其经制东西路贼盗。故命公督大提举,然孙、石赞谋,而军中悉禀公之节制。

贼之再据邕也,农者辍耕,商者辍行,远迩惶惶,不聊其生。及公之拜命也,朝野之论,中外欢然。以方、召之才,兼机轴之重,出剪狂蛮,无噍类矣。

贼之巢穴曰广源州,交趾之附庸也。父为交趾所戮,遂弃其州奔南蛮界中渊薮。悖慠以僭称号,自名其居曰“云南道”,又曰“南天国”,再名其年曰“景瑞”,曰“启历”。杂名其左右之人,自侍中开府已下署之。其主谋者黄师宓、侬廷侯、侬志忠等战没于阵。未有剪其羽翼而能飞,刳其腹心而能全者也,故宵遁矣。

呜呼,智高之谋,十余年间招纳亡叛,共图举事。十余月间连破十二郡,所向无前。夫岂自知,破碎奔走在于顷刻之间?乃知名将攻取,真自有体哉!

二月甲戌改乘辕,其月丁亥至桂州,诏徙护国军节度,复以枢密副使召。仍曲赦岭南,民得休息矣。遂磨桂林之崖石,以书其勋。其词曰:

有宋之大,天覆地载。四海正朔,百蛮冠带。

蠢兹狂寇,起乎徼外。父戮于交,逃死獠界。

招纳亡命,浸淫边害。边臣罔上,习尚以懈。

卒陷邕郛,乘流东迈。志图全越,肆其蜂虿。

广城言言,梯冲附焉。攻之五旬,掠民而旋。

贼锋一至,千里无烟。还据于邕,五岭骚然。

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嫉顽凶。

请缨即路,仗节临戎。英材遴集,猛将风从。

贼之敢斗,实惟天诱。来迓于郊,奄丧群丑。

当我摧锋,易如拉朽。僭补伪署,丛然授首。

羽翼既剪,心腹既刳。虽欲自举,人谁与图?

焚庐而去,回巢以逋。六亲不保,曰献其俘。

厥惟邕边,南国之纪。九洞襟带,列城唇齿。

险固一失,兵粮无峙。庶民蚩蚩,鸟惊兽跂。

我公之来,电扫云开。叛涣斗破,纲领重恢。

师成庙算,民得春台。天声远振,繄公之材。

余靖从桂州来到端州。他游览鼎湖山,深感景色幽深秀丽,写下《留题龙潭》诗。诗云:

峭岭盘远郊,幽泉生石罅。

沮如成深潭,神龙隐其下。

气昏云雾朝,光寒风雨夜。

绝境邻梵宫,余波沃农稼。

秋态月色澄,晴蛟虹影射。

势非蛟室卑,名收凤池亚。

存身此盘蛰,得时扶造化。

何当岁大旱,移湫救函夏。

皇祐五年(1053)二月,余靖迁给事中;五月,迁工部侍郎。至和元年(1054)二月,加集贤院学士。次年六月,迁户部侍郎。嘉祐元年(1056),改知潭州。嘉祐三年(1058),改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后转吏部侍郎。嘉祐五年(1060)八月,任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次年五月,授尚书左丞,迁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知广州(今广东广州市)。嘉祐八年(1063),拜工部尚书。治平元年(1064),回京述职,途中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秦淮亭。宋英宗赵曙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襄”。著有《武溪集》20卷遗世。

祖无择在肇庆

祖无择(1006-1085),北宋著名的文人。字择之,初名焕斗,蔡州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人。自幼聪明好学,少从儒家学者、经学家孙明复学习经术,又从散文家穆修学作文章。为人好义,笃于师友。景祐五年(1038),以第三名的好成绩高中探花,授承奉郎,正式步入仕途。通判齐州(今山东济南市),历知南康军(今江西九江市)、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提点刑狱。皇祐元年(1049),知广东提点刑狱。次年,巡视端州。

历史上,祖无择的奇丑相貌与其华丽超群的文章一样,名闻遐迩,声名远播。有关史料记载,由于他的相貌过于丑陋,决定来个“偷梁换柱”,求请同僚的美男子冯京,代他前去相亲。

冯京(1021-1094),字当世,鄂州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人。他比祖无择小整整10岁,是北宋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宰相富弼的女婿,英俊潇洒,才貌双全。

冯京没有推辞,按照祖无择的吩咐,骑马扬鞭与媒人一起前往徐家相亲,果然被徐氏一眼看中。结婚那天,徐氏看到新郎不是那天去相亲的冯京,知道上当受骗,闹得死去活来,就是不跟祖无择结婚。后来不得已,祖无择只好与徐氏离婚。

从此,祖无择在我国诗坛上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骗婚”笑话。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小饮坐中,赠别祖择之赴陕府(嘉祐四年)》一诗,说的正是这段轶事。诗云:

明日君当千里行,今朝始共一尊酒。

岂惟明日难重持,试思此会何尝有。

京师九衢十二门,车马煌煌事奔走。

花开谁得屡相遇,盏到莫辞频举手。

欢情落寞酒量减,置我不须论老朽。

奈何公等气方豪,云梦正当吞八九。

择之名声重当世,少也多奇晚方偶。

西州政事蔼风谣,右掖文章焕星斗。

待君归日我何为,手把锄犁汝阴叟。

祖无择有一个嗜好,就是不管到哪里,都喜欢留下一些东西,特别是喜欢在石壁上题字。他所到之处,几乎都要留下墨迹。

庆历四年(1044)秋,祖无择任海州提点刑狱。他到任之初,就携友游历了云台山,赋诗且刻石纪念。诗云:

犯惊涛,航溟渤。

披宿莽,屐崛岉。

愒盘石,解簪绂。

挹飞泉,醒心骨。

挥高论,谢俗物。

思古人,忽终日。

足饮酣,思清逸。

即绝壁,试奇笔。

千万年,苍藓没。

后有人,为吾佛。

祖无择坚信:时光虽然是倏忽而过,但千百年的苍苔,终是掩盖不了历史的厚重与辉煌。它的遗韵悠悠,自有后人为之抚摸追思。

至今,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保存着两幅“祖无择题名”石刻。

第一幅“祖无择题名”石刻位于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副墨岩洞内的尽头高处,镌刻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高0.48米,宽0.17米,楷书。

原文如下:

崔之才、祖无择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