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山区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生计选择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7 11:28:30

点击下载

作者:何仁伟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典型山区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生计选择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典型山区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生计选择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试读: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此,中国的减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均分布在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山区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70%,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山区农户是山区贫困的载体,因此,微观层面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是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落脚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理位置100°15′~103°53′E和26°03′~29°27′N。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全国最为贫困的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原因,其农村贫困问题具有广度大、程度深、人口多等特征。本书以西南典型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凉山州农户生计的总体状况及其空间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以安宁河流域的高半山区、二半山区、山坡区和河坝区的8个典型村为例,对农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其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最后归纳出凉山州农户的生计选择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典型山区(凉山州)农户生计状况及其空间差异。对凉山州农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成果的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并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农户生计资本为例,深入剖析农户的空间差异的特征。(2)典型区域(样本区域)农户生计资本分析。沿安宁河流域,将样本区域分为高半山区、二半山区、山坡区、河坝区等四类,每一个区域选择两个典型聚落(行政村)进行调查。对各个典型区域农户生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3)典型区域农户生计策略分析。对各样本典型的农户生计策略展开深入剖析,包括农户生计活动、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基本特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具体生计策略(生计活动、总收入、生计多样化)、婚嫁及生育行为、生计策略的调整等方面。(4)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量化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样本区域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展开定量分析,找出各区域农户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5)典型山区农户生计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农户生计选择的理论,结合研究的宏观背景、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农户生计选择的思路;在对各典型区域生计发展要素及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户生计发展的战略,并总结生计选择的模式。

本书从农户生计活动、生计多样化、农户消费支出、婚嫁及生育行为等广义生计策略的角度来探讨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对深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书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于推动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跨学科集成综合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简称SL框架)应用于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可以丰富可持续生计理论。本书可为凉山州乃至西南山区、全国边远山区农户生计和扶贫工作的科学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攻博期间,我得到了陈国阶研究员、刘淑珍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我的导师刘邵权研究员,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关心和鼓励。在刘邵权老师言传身教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13年6月,我完成了博士论文《典型山区农户生计空间差异与生计选择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从而形成了本书的基本研究内容。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050)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仁、领导、同事和朋友!

贫困山区农户生计问题具有复杂性、区域性和动态性,虽然本人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但由于自身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局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批评指正。何仁伟2013年12月于西昌第一章导言第一节研究背景一、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及其民族差异等不平衡发展现象突出,并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大,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因此,中国的减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村扶贫和减贫工作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大规模的减少是从1978年开始的,根据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见图1-1):1978—1984年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减少;1985—1999年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区域型缓贫战略以及专项扶贫措施的开展和实施,农村贫困得以缓解,但由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不断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呈现波浪式下降状态;2000—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指导性文件,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专项扶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呈现稳步降低状态;2008—2010年,由于国家将原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贫困人口统计,贫困人口突然增加,而后逐年减少;2011年,国家提高了农村扶贫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陡然增加,[1]中国进入了农村扶贫工作的新时期。

在扶贫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重点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将原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贫困人口统计,中国贫困人口增加至4007万;2011年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10年提高了81%,按照提高后的新标准,同期满足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比重提高到19%左右,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2238万,扶贫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不平衡即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的区域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保持较大规模。因此,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图1-1 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规模变动注:①2007年及以前,农村贫困人口数据是按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测算的。②2008—2010年,原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贫困人口统计。③2011年,国家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按照新标准,2011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④贫困发生率,也称贫困人口比重指数,是指生活水平低于贫困标准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⑤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12)》。二、山区发展滞后,人地关系恶化

目前,山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远落后于平原地区,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山区发展滞后,第一表[2]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其远远落后于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见表1-1);第二表现在社会文化发展层次上,由于受自然和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山区社会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第三表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山区经济落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不仅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山区经济落后是山区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快速增长又导致了人均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受到进一步破坏,并加大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难度。这就形成了经济落后、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表1-1 2010年全国山区县、丘陵县与平原县差异统计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 ②因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缺乏,所以仅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进行统计。

经济的落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生态环境的脆弱,导致山区社会经济系统的不稳定程度较高,人地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贫困问题突出。山区农户是山区贫困的载体,因此,解决山区的贫困问题,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中共中央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山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促进山区农村持续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提高山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解放思想,从而提高山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障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构建山区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地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山区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空话,建设山区新农村,必须把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空间里,这就必须以最基础的山区聚落农户为基点。

我国山区是地形上的隆起区,同时是经济上的低谷区,是全国脱贫的攻坚区,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点、焦点,是社会主[3]义新农村建设难点中的难点。山区农户生计研究是涉及经济、资源、生态、人口、社会等综合要素的研究课题。因此,山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不能脱离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二节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

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包括丘陵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8.82%,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79%,山区是我国区域[2]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均分布在山区。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山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紧张,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山区农户是山区贫困的载体,因此,微观层面的农户可持续生计是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本研究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框架),通过对样本村落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野外调研,探索典型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式,这对于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广义的生计策略不仅体现在狭义的生计策略即农户生计活动方面,还体现在支出策略(包括消费性支出和非消费性支出策略,特别是建房和婚丧嫁娶等巨额支出)、生育行为等方面。支出策略和生育行为等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习俗等紧密相关。越是边远贫困的山区,农户婚娶的彩礼支出越高,贫困山区农户的建房和婚丧嫁娶等巨额支出已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不合理的生育行为使山区农户陷入贫[4-5]困—人口超生—人口增长—贫困的恶性循环。巨额的支出和不合理的生育行为是山区农户脱贫和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从农户生计活动、生计多样化、农户消费支出、婚嫁及生育行为等广义生计策略的角度来探讨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对深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研究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于推动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跨学科集成综合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框架)应用于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可以丰富可持续生计理论。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以及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影响较弱,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效率差。本研究以西南典型山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为研究对象。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最为贫困的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原因,该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具有广度大、程度深、人口多等特征。凉山州有11个国定贫困县,占其县级行政区数量的64.71%;2010年年底,全州尚有农村贫困人口[6]54.21万,贫困发生率为13.27%。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贫困人口多,使得该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户生计困难。本研究在对研究区域的农户生计现状评价及其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沿着安宁河流域选取不同海拔的典型聚落(村落)作为样本,并对其农户生计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最终提炼出贫困山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模式。该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凉山州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户生计状况及其区域空间差异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可为凉山州乃至西南山区、全国边远山区农户生计和扶贫工作的科学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节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

在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凉山州农户生计状况及空间差异的剖析、样本村落生计资本定量与定性研究、生计策略的深入探讨、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建模研究,揭示四川省凉山州农户生计状况的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阐明农户生计活动现状、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活动、农户总收入及生计多样化、农户消费支出、农户婚嫁及生育行为的特点及空间差异,揭示农户生活满意度、生计策略调整及生计改善的途径及差异,从而完善农户生计策略的研究内容;在定量评估农户生计资本的基础上,厘清生计策略与生计资本的量化关系,总结和提炼贫困山区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和可持续生计模式,为凉山州乃至其他贫困山区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典型山区(凉山州)农户生计状况及其空间差异。对凉山州农户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成果的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并对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农户生计资本为例,深入剖析农户的空间差异的特征。(2)典型区域(样本区域)农户生计资本分析。沿安宁河流域,将样本区域分为高半山区、二半山区、山坡区、河坝区等四类,每一个区域选择两个典型聚落(行政村)进行调查。对各个典型区域农户生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3)典型区域农户生计策略分析。对各样本典型的农户生计策略展开深入剖析,包括农户生计活动、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基本特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具体生计策略(生计活动、总收入、生计多样化)、婚嫁及生育行为、生计策略的调整等方面。(4)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量化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样本区域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展开定量分析,找出各区域农户生计策略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5)典型山区农户生计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农户生计选择的理论,结合研究的宏观背景、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农户生计选择的思路;在对各典型区域生计发展要素及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户生计发展的战略,并总结生计选择的模式。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为研究目的,采取典型区域分析—研究样本重点解剖—典型区域总结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对可持续生计基础理论研究和研究区域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凉山州农户生计状况及其空间差异展开深入剖析;其次,根据凉山州的区域特点,选择典型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在野外资料搜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户生计资本进行评估;然后,从农户总体生计活动、不同类型农户的基本特点、不同类型农户的具体生计策略、农户生计策略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对农户的生计策略展开深入剖析,以揭示生计策略的空间差异和民族差异;最后,分析生计策略与生计资本之间的量化关系,并结合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空间差异和民族差异,对所有样本村落的研究结果及所在样本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凉山州农户生计选择的模式(见图1-2)。二、研究方法1.空间分析法

本研究首先对凉山州相应的图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提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使用ARCGIS 10.0的分区统计、区域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对影响凉山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及区位因素,如海拔、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等进行分析;运用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功能,对凉山州农户生计现状的空间差异和聚集特征展开分析。图1-2 研究技术路线图2.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Excel和SPSS 20.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运用Excel软件,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出指标的权重;运用SPSS 20.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策略与生计资本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另外,在凉山州生计状况研究中,本研究还运用SPSS 20.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成果之间的相关性。3.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

分层随机抽样法就是将调查总体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在凉山州农户生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安宁河流域的聚落分成高半山区、二半山区、山坡区和河坝区四类,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典型村落,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4.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roy Rural Appraisal, PRA)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农户生计资本、农户生计策略的现状,农户生活满意度、生计策略调整的方向,发现农户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和农户生计发展的相对优势要素,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农户生计选择的方向。本研究中,PRA工具包括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知情人深入访谈、资料回顾和分析等。第二章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早期主要关注由收入引起的贫困现象本身,着眼于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不足、食物缺乏等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状况[7]。随着对贫困问题属性理解的加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可持续生计方法(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应运而生。这一研究思想,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Chambers的研究工作,其除了对收入的贫困进行研究外,还对引起贫困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辩证思考,比如生计发展的限制因素,发展能力和机会的贫困。随着研究的深入,Chambers和Conway对可持续生计思想进行了明确阐述,即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只有当一种生计能够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或者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8]持续性的。随着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一种寻找农户生计脆弱性诸多原因并给予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分析框架和建设性工具在世界各地的扶贫开发和[9]生计建设项目评估中得到不断开发并日臻成熟。由于对生计所涵盖内容有不同理解,因而也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关怀国际(CARE)和英国国际发展署(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0]DFID)分别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DFID在[11]《可持续生计指南》中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该框架为蓝本,本章从农户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趋向以及中国当前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重点等四个方面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第一节农户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在农户生计研[12-13]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框架)是一种对贫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是在对农户生计,特别是对贫困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的基[14]础上建立起来的(见图2-1)。简单来讲,该框架将农户看作是在某一定的脆弱性背景中谋生,在此背景下,资本五边形是可持续性生计框架的核心内容;农户可以通过使用某种资本或其他减贫的因素以改善其生计状况;“组织结构和制度程序”影响着农户的生计策略——资本组合与使用方式,以追求积极的生计产出,实现其生计目[15]标。SL框架重视对影响生计诸多因素及其过程的分析,并试图区分影响生计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生计的理解,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图2-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SL框架总结了影响生计的主要成分,为生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规范的工具和系统化的思路。以SL框架为依据,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近年来国内外农户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一、生计资本(资产)研究

在脆弱性环境/背景下,资本五边形是SL框架的核心内容,它形象地表现出农户的资本状况。五边形的中心点,即各条线的交点,代[16]表可使用的资本为零,而各个顶点代表各类资产的最大化。农户资本状况是其拥有的选择机会、采用的生计策略和抵御生计风险的基础,也是获得积极生计成果的必要条件以及实施扶贫工作的切入点。Bebbington在分析农户生计资本获得性、生计资本的组合、生计资本的存量增加的基础上,建立农户生存能力、农户生计和贫困的分析框[17]架; Kristjanson等绘制了肯尼亚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农[18]户生计资本的各组成要素与贫困的关系;李琳一等分别探讨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同类型农户[19]中的特征;杨云彦等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农户生计资本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库区农户可借助扶贫开发政策和生态补偿[20]机制实现生计资本的优化和转型;李聪等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认为迁移户与非迁移户的生计资本[21]在数量上有显著差异;徐鹏等建立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利用[22]因子分析法对农户生计资本状况进行了评价。

生计资本的量化分析对于研究农户的生计脆弱性、生计策略以及了解农户的生计现状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资本组合可以达到不同[23]的生计结果。为此,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生计资本的量化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从农户所拥有的五大类生计资本的角度,Sharp在非洲[24]开展了有关生计资本的量化研究; Erenstein等对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农户生计资本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为贫困分布图的绘制奠定了基[25][26]础。在国内,李小云等对农户各生计资本的量化进行了分析;谢东梅对农户生计资本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判断农户[27]整体生活状况,为贫困农户保障金额的公平给付提供依据;赵雪雁建立生计资本评估指标,通过定量分析,认为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资本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生计资[28]本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还对人力资本与农户[29-30]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二、生计脆弱性分析

SL框架包含了对脆弱性的理解及其与可持续生计其他部分的动态关系。脆弱性是指面临危险、冲击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抵御能力的[31]不足、不安全和易受灾的程度,是贫困的重要特征。面对越来越[32-33]多的生计风险,贫困农户的生计保障能力十分脆弱。目前,对农户生计的脆弱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计风险分析

脆弱性环境/背景是SL框架中农户难以控制的部分,构成了生计的外部环境。生计风险主要分析历史上脆弱性环境给农户生计带来的风险/冲击,以及当前脆弱性和未来面临潜在脆弱性来自哪种风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导致脆弱性的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环境危机、经济波动、政策改变、种族冲突、疾病、失业、突发事故[34]等。在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时,研究者主要针对那些对生计特[35]别重要的变化趋势、外部冲击和周期性因素开展分析。Hahn等通过建立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标,对莫桑比克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了评[36]价,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造成的风险; Nunan运用SL框架,分析了东非维多利亚湖渔民在迁移过程中的生计风险和生计脆弱性,[37]并分析了这些生计风险对渔民生计结果的影响;张国培等讨论了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对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进行[38]了定量分析;黄伟将农户面临的脆弱性风险分成生计资本风险、生计活动风险、生计结果风险等三类,并以生计资本为核心,建立起[39]脆弱性视角下风险冲击与贫困关系的分析框架;赵培红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风险探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原因[40]。2.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分析

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即农户所具有的应付风险的能力,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越强,其脆弱性就越低。在遭遇生计风险时,生计资本首当其冲;同时,在生计脆弱性背景下,资本也构成了抵御风险的基础。由于贫困农户生计资本非常有限,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使得贫困农户的生计表现得非常脆弱。鉴于此,研究人员从生计资本的角度对农户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生计脆弱性)进行了分析。Park等对太平洋岛屿社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及其适应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就如[41]何提高生计的适应能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安迪认为与其过分重视农户现金收入的提高,不如更加重视降低农户生计风险、提高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支持农户和社区增加他们的核心生计资本基础,以及[42]降低外来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风险;李小云等通过对农户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在农村社区,不同群体的脆弱性表现出差异性,生计资本的单一缺乏或者多元缺乏都是导致农户脆弱性的直接原因[26];李伯华等分析了农户社会关系网络断裂和重构过程中的各种风[43]险冲击,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农户生计脆弱性问题。3.生计风险适应性分析

生计风险适应性是指生计风险发生时,农户应对风险、降低脆弱性的能力。生计风险适应可分为自适应和计划性适应。自适应是指农户自主的响应过程和活动,计划性适应是社会组织、政府等部门为消除或缓解农户生计风险而进行的政策选择或采取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农户适应能力或为具体的适应活动提供便利。基于此,Badjeck等从家庭和社区层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渔民生计的影响,并针对渔[44]业管理和气候政策探讨了渔民生计的适应性; Paavola研究了坦桑尼亚莫洛哥罗地区农户面对气候变化生计的脆弱性和及其生计的适应方[45]式,认为应该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来保证农户适应的公平性。阎建忠等将农户适应能力指标纳入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估指标,对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脆弱性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农牧民的生计脆弱性根植于脆弱的环境、生计资本不足和适应能力的缺乏,政府应采取[46]积极的措施,增强农牧民的适应能力。另外,陈传波等通过对农户大额开支的调查,将农户的经济风险进行分类,并归纳出农户自主适应(应对)风险的九种策略:借钱、储蓄、减少开支、打工、卖牲[47]畜、依靠集体、辍学、卖财产、其他(如等待救济等)。农户对风险的适应性是自身能力和外部力量的支持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合力。总体而言,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生计策略研究

生计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生计目标或追求积极的生计产出,农户对自身所拥有的生计资本进行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持续生计方法试图了解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从而强化影响生计策略的积极因素(即增加选择和灵活性的因素),减少限制或负面影响,帮助农户建立可持续的生计策略。有关研究文献提到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选择”“生计活动”“生计多样性”多指生计策略或其具体实施形式。生计策略是目前农户生计研究的重点,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

Scoones将农户生计策略分成四种类型:扩张型生计策略、集约[48]化生计策略、多样化生计策略和迁移型生计策略;左停等对Scoones划分的这四种类型生计策略的成因、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和变迁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实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政策进行了

[49]分析。一些学者就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如Adam等分析了非木材林产品(NTFPs)生计策略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分析[50]和识别了NTFPs生计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户增加收入的作用;蒲春玲等分析了新疆南部地区棉农生计变化影响因素,认为家庭经营规模,种子、农药及地膜投入,政府补贴资助量和套种数量四种因素[51]对棉农生计变化影响较为显著;梁义成等根据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多个指标识别农户的非农和农业多样化生计策略,分析了农户[52]多样化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李聪等通过分析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生计策略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了外地打工和本地打工对[53]本地农户生计活动的不同影响。姚洋认为,土地是农户的基本生[54]产资料,土地流转必然会催生农村社会经济空间的重大变化。田帅将农户生计类型划分为“耕养型”“混合型”“工商型”,分别探讨[55]了土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生计的影响;王成超等认为生计非农化与农户耕地流出之间是一种正反馈关系,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56]互联系的。2.生计多样化的相关研究

生计多样化策略,是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农户构建一个多元化生计活动和社会支持能力组合的过程,用以满足维持和改善生计水平的需求”[57],其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减少农户的脆弱性,[58]保障食物安全,增加资本的积累。生计多样化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计多样化研究。Tesfaye等根据农户的生计产出和生计多样化水平将农户的生计策略分成五类,分析结果表明,经商为主型和种植业为主型具有较好的生计成果[59]; Smith等对乌干达农村地区农户生计变化的趋势和生计策略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历史现状和当前的投资水平是农户生[60]计多样化水平的决定因素;阎建忠等对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多样化进行研究后认为,农牧民所拥有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水平呈高度正相关,随着海拔升高,农牧民的生计多样化水平降低,从事的生计活动类型减少,并认为政府应协助高原地区牧民建立发展[61]型生计。农户兼业行为是生计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黎洁等认为,兼业户的生计资本禀赋比农业户更好,生计活动更加多样化,抗风险能力更强,贫困程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更小[62]。②生计方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Palacios等认为,在转型时期,农户多样化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在动态变化的,并对土地[63]利用景观与农户生计多样性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 Soini对坦桑尼[64]亚山区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户生计策略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卓仁贵分析了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而针对改善农户生计与[65]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张丽萍认为,各种生计策略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影响不同,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可能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66]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③生计多样性与农村居民点布局或整合关系研究。金晓霞、吴旭鹏等认为,居民点布局方式制约着农户的生计方式,同时生计方式的变化驱使着居民点朝有利于生计发展的[67-68]方向变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王成等通过构建农户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农户生计资本并进行农户分类,剖析不同农[69]户的后顾生计来源及其居住意愿,为农村居民点整合提供参考。3.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研究

农户生计处于脆弱性背景和组织制度的环境中,农户采取的生计策略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产状况,农户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本组合来应对风险和冲击,通过资本的使用方式来发现和利用机会,寻求在各种[70-71]生计策略中灵活转换以维护其生计安全。因此,对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户生计状况和制订合理的减贫措施。Babulo等根据农户对林业的依赖性对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地区样本农户的生计策略进行了分类,量化分析了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识别出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主要生计资本要素,认[72]为应该鼓励资本缺乏的农户从事高经济收入的生计活动;苏芳等对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分别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发生比率缩小和扩大相[73]应的倍数;杨培涛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认为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加大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以非农多样化为策略调整方向,寻求藏族认同的安居乐业生计模[74]式等建议;赵雪雁等认为,生计资本影响着生计策略的选择,自然资本的缺乏促使农户寻求其他谋生方式,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75]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缺乏限制了农户的生计多样化。

目前,国内外有关生计策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狭义的生计策略即农户经济活动方面。广义的生计策略包括经济活动(生产活动、[76]投资策略)、消费模式、生育行为等。农户的能源消费、生育行为与农户的贫困状况、区域生态建设、生计的可持续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区。当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得到重视。四、“政策、机构和过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

在SL框架中,“政策、机构和过程”是指影响农户生计的制度、组织、政策和立法。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政策等;机构主要包括企业、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过程主要指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习俗、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性别等。“政策、机构和过程”作用于生计的各个方面,比如各种资本的获得、从资本获得的回报及开发资本的动力、生计策略的选择、生计策略的形成及效果、生计风险和脆弱性等。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对生计的影响

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对生计的影响是近年来有关生计研究的热点之一。退耕还林(草、湖、湿)、退旱还稻、禁牧等生态保护政策,对生态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农户生计带来影响。Cherni等对古巴山区能源消费及其政策对农户生计和环境保护的可持[77]续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Xu等分析了草原保护政策的实施对[78]农户生计资本组合、生计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苏娟对贵州省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分析,尤其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并提出基于改善农户生计和促进地区可持[79]续发展的相关建议;谢旭轩等通过识别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认为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政策除了实施直接补助[80]外,需要更加关注农户资本和生计能力的加强;陈洁等通过对农牧交错带的农户调查,发现当地农户对畜牧业的高度依赖,禁牧对农[81]户生计的影响非常明显;董文福等定量评估了实施“退稻还旱”[82]政策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农民生计产生的影响。

基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生计项目的实施,也会对农户生计造成重要影响。如于秀波等分析了湿地保护项目对农户生计的影响,认为该项目增加了农户收入和福利,减轻了生计脆弱性,增强了可持续利用[83]的自然资源基础;王兴中等以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四个示范流域农户调查为基础,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分析了项目区生计模式的不足,并认为生态和扶贫项目应以综合改善农户生计为主,增强[84]项目对扶贫的持续性。

生态补偿可以调整相关利益者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85]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它试图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苏芳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行为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行为机理,认为生态补偿实施的过程中,补偿标准和方式是影响参与者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的主要因素,并通[86]过情景分析测定了不同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2.其他方面的研究

Singh等从经济、社会、生态等三方面建立生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印度的实证研究,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政策制定提供参[87]考;侯玉峰研究了“公司+牧户”模式对牧户生计资本的改善作用,从而讨论了在有限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牧户如何合理地进行生计策略[88]的选择,以缓解草原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矛盾;李小云等以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和赫哲族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在加入WTO后,少数民族妇女在经济、社会福利方面的变化,并在此基础[89]上讨论了其对少数民族妇女生计发展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要素的重要产权变革,常军卫探讨了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90]。

农村社区组织和小额信贷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农户社区组织的建构对于丰富和拓展农户的生计资本、促进农户生计创新[91-92]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社区范围内的农户互助行为,可以成[93]为缓解贫困农户冲击的一种有效途径。脆弱性是贫困农户的基本特征,小额信贷对脆弱的贫困农户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范和缓解作用。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有关农村社区组织和小额信贷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非常少。五、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

人类生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94]科学命题之一,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和行为决策主体,其生计行为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效率以及碳排放[95]情况,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有关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生态脆弱地区多位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户对自然资本的依赖程度高,在从自然界获取维持生计需要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干扰。一些研究人员就农户生计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如Chanda等对博茨瓦纳卡拉哈里牧场[96]的农户的生计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Malley等探讨了坦桑尼亚西南部土地、水资源的消耗和缺乏与农户生计之间的[97]矛盾冲突,并就农户生计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盛科荣通过对案例区农户生计的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不可持续的农户生计成为中国江河上、中游相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98]并提出农户可持续生计建设是生态屏障建设的根本目标;苏磊等认为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应通过农户生计类型的细分来协调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与生态建设的关[99]系,实现农村生态的改善与保护。生态建设过程往往会给农户的生计发展带来明显的制约,为了更持续地保护生态环境,许多研究将农户替代生计融入保护计划中,如张春丽等对三江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替代生计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采取生态移民、传统农业改造和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替代生计模式,以引导三江自然保护区持续和谐

[100-101]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与农户可持续生计联系紧密,如安迪等分析了SL框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设计和项目监测评估中的作用,并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与[102]可持续生计的相互关系。另外,马海寿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生[103]态环境与新月社区回族生计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2.基于农户生计的生态恢复研究

在学术界,基于农户生计微观视角的生态恢复研究正在兴起。Miah等以孟加拉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样本区自然资源严重退化,并提出了有关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办法和替代生[104]计策略。青藏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天然草场超载[105-106]导致区域生态状况恶化,草甸大面积退化,局部地区开始沙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学者经过连续的取样调查,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就农户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阎建忠等探讨了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农牧民对环境退化的认识和响应,研究表明,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决定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也是实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前提,而实[107]现转移的关键在于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108-110]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正引起学者极大的兴趣,不合理的土[111-112]地利用方式是土地退化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诱导因素。张丽萍以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的大渡河上游作为研究区域,在河谷—中山—高山不同梯度上和农户—村—区域的不同尺度上,剖析了农户生计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关系,并探讨[113]了适应环境变化的生计模式。农牧交错区生态非常脆弱,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将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朱利凯等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研究了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状况,认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其生产活动十分敏感,并提出了解决农牧[114]户生计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另外,王成超等采用田野调查和比较分析方法,运用社区增权理论,对农户生计行为变迁过程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对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15]。第二节农户生计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近年来,在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见表2-1),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下。表2-1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及其代表成果一、研究方法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以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方法。在对所研究区域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时,由于农户样本太大,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通常根据已设置好的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为了使数据更加可靠和完善,在调查过程中常常辅以半结构式访谈。2.参与性农村评估法

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RA)在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了解农户所在地区的历史、现状、社会、经济、文化等,结合地理学、社会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现农户可持续生计面临的问题、约束、机会,关心农户潜在生计需求,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农户生计研究中,PRA工具包括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季节历、大事记、小型座谈会、知情人深入访谈、资料回顾和分析等。PRA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研究理念,其内涵要比问卷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等丰富得多。3.样带研究法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 IGBP)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强调以梯度方法来阐[116]释全球变化问题,如气温、降水、土地利用方式、农户生计方式都可作为其中的梯度因子。近年来,一些地理研究人员开始将样带研究法运用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如阎建忠等对青藏高原东部样带的不同地带农牧民如何利用生计资本实现生计多样化展开了研究,为当地农牧民脱贫、区域持续发展规划和政府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61]了科学依据。二、研究技术手段1.统计与计量经济分析手段

农户可持续生计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动态性、区域性、典型性等特点。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分析手段对其展开规范化、计量化研究,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因子分析法、多元概率单位模型、Probit回归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等。2.“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不但为空间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农户生计的有关分析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实时获取农户生计有关的各种数据。近年来,一些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结合社会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运用“3S”(RS、GIS、GPS)技术对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三节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趋向一、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

农户可持续生计系统是一个包含环境、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领域。开展交叉学科相融合的集成综合研究,是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不断发展的必然。目前,农户生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和地理学领域,基于社会经济学的研究相对较多,其次是基于地理学的研究,而基于社会经济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农户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仍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球表[122]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将人地关系理论与社会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促进生计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系统的优化,必将成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方向。此外,当前的研究成果中,往往是对农户生计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相对独立,缺乏对农户生计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农户生计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系统性研究可以从全局角度审视和探索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可以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形成若干院部合作、院校合作的交叉科研机构,通过跨学科的有效组织,对于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二、新技术方法的综合与动态研究

在当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技术手段有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3S”技术、PRA、问卷抽样调查法、样带研究法等。PRA、问卷抽样调查法、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手段在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而“3S”技术却很少运用于农户生计的相关研究。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多以一次性调查所获得的截面数据为主,较长跨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非常少,所以对农户生计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因此,一方面,应加强“3S”技术及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农户生计研究中的运用。如通过对农户的跟踪调查或运用RS技术、PRA与问卷抽样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获取农户生计时间序列数据,结合GIS、GPS、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等手段,可对农户生计进行动态回归分析和预测。另一方面,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加强对农户生计的动态模拟分析。如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的情景下(如政策、社会组织及过程、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等)农户的生计状况,以及不同的生计策略对于农户生计的影响,为制订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总之,新研究技术方法在研究中将得到不断运用、综合集成并不断深化,运用新技术方法开展综合与动态研究是农户生计研究的重要趋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