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执业药师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07:23:08

点击下载

作者:田磊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执业药师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9执业药师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读:

前言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具有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系统性差、考点散、难点多的特点,让广大考生深感棘手。为满足广大考生的备考需求,编者在详细研读教材内容,深入领会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编写了《执业药师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系列丛书》。

该丛书包括《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与法规》七个分册,每册内容详尽,针对性强,有利于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深入理解重点、难点,为广大考生备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丛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覆盖全面

本丛书覆盖大纲规定的全部知识点,对重点、难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考生全面系统地消化理解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试能力。

2.重点突出

本丛书紧紧围绕考试大纲,对大纲要求了解、掌握、熟悉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而有层次的梳理,易记易学,有助于考生将考点了然于心。

3.结构清晰

本丛书是编者对“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反复研读凝炼而成,凝聚了编者十余年的执业药师考前辅导经验,对考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配以表格等形式展示重点和难点,简明直观地突出各章节知识点,帮助考生快捷掌握重要的和易混淆的内容,以强化和巩固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编 者2018年10月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考点1 ★★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考点2 ★★★ 辨证论治

1.症、病、证的概念(1)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2)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3)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第二节 阴阳学说考点1 ★★★ 阴阳的属性

阳: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考点2 ★★ 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2.阴阳的互根互用 即阴阳相互依存关系。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变形式。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相互转化,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考点3 ★★★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2)归纳药物的性能第三节 五行学说考点1 ★★★ 五行与五行学说

1.五行的特性

2.五行的分类续表考点2 ★★★ 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又可称“母子”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的相乘相侮(异常相克现象)(1)五行相乘: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

原因有二:其一,太过所致相乘,如“木乘土”;其二,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2)五行相侮: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原因有二:其一,太过所致相侮,如“木亢侮金”;其二,不及所致相侮,如“木虚土侮”。考点3 ★★ 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阐释疾病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2)指导疾病诊断

1)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断为肝病。

2)诊断疾病传变:如脾虚病人,脉见缓象,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第四节 藏象考点1 ★★★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泻。

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考点2 ★★★ 五脏之间的关系考点3 ★★★ 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考点4 ★ 六腑的生理功能考点5 ★★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脑的生理功能 “脑为元神之府”。

2.脑与五脏的关系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考点6 ★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脾与胃的关系(1)纳运协调。(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3)燥湿相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

2.肝与胆的关系(1)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2)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点1 ★★★ 气

1.气的生成 气来源于父母先天之精气、后天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以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气的分类续表

3.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4.气的运行 又称作“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考点2 ★ 血

1.血的生成 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水谷精微和肾精。

2.血的运行 依靠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心、肺、肝、脾)。

3.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4.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考点3 ★ 津液

1.津液的分布 (1)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2)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实现。

3.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运输代谢废料。第六节 经络考点1 ★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经脉的分支,即别络、浮络、孙络),以及其连属组织(经筋、皮部)组成。考点2 ★★★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

1.走向和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2)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2.流注次序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襄。考点3 ★★★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作用(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考点4 ★ 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1)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2)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功能作用第七节 体质考点1 ★★★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体质的构成要素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所构成,其中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决定着体质的特性。

2.体质的分类 考点2 ★ 体质学说的应用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第八节 病因考点1 ★★★ 六淫

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2.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考点2 ★ 疫疠邪气

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考点3 ★★ 七情内伤考点4 ★★ 饮食与劳逸失常续表考点5 ★★ 痰饮

1.痰饮的形成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其中以黏稠者为痰;以清稀者为饮。

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视之不见,触之无物。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百病多由痰作祟”。考点6 ★★ 瘀血

1.瘀血的形成(1)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2)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多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望诊可见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等。切诊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考点1 ★ 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对疾病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考点2 ★★ 邪正盛衰的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即指邪气亢盛。(2)虚,即指正气不足。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续表考点3 ★★ 阴阳失调续表考点4 ★★★ 气血津液失调第十节 预防与康复考点1 ★★★ 预防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1)重视精神调养。

2)加强身体锻炼。

3)注意生活起居。

4)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1)药物杀灭病邪。

2)讲究卫生。

3)避免病邪侵害。

4)防范各种外伤。

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1)早期诊治。(2)控制疾病的传变。考点2 ★★★ 康复

1.康复的原则(1)形神共养

1)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

2)养神重在调神护神。(2)调养气血阴阳

1)调养气血。

2)调整阴阳。

3)协调脏腑。

4)疏通经络。

2.常用康复疗法(1)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辅助疗法。(2)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3)体育娱乐康复法。(4)自然康复法。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考点1 ★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考点2 ★ 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第二节 四诊考点1 ★★★ 望诊

1.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神以精气为基础,故精气充盛则神旺,而精气表现于两目比较突出。

2.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1)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即“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

2)凡形痩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多为阴血不足之证。(2)望姿态异常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喜静者属阴。

如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为阴、寒、虚证;若病人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卧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

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见于急性热病,则为动风发痉的先兆;见于虚损久病,则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四肢抽搐,多见于风病,如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手足拘挛,屈伸不利,属于肝病的筋急,或为寒凝筋脉,或为血液损伤,筋膜失养。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属于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则为痉病。(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如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亏损;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多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无论大人小儿,头摇不能自主的,皆为风证。

2)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如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年少落发,不属于肾虚,便属于血热。青年白发,无其他病象者不属病态。(4)望目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眼胞红肿,多为肝经风热;目胞浮肿,如卧蚕状,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耗;目眦赤烂,多属湿热;小儿睡眼露睛,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白睛黄染,常见于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凡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证。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多见于肝风,或为动风先兆。(5)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耳轮干枯焦黑,多是肾精亏耗,精不上荣所致,属危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耳内流脓水,病为脓耳或聤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总之,耳轮总以红润为佳,或黄或白或黑或青,都属病象,薄而白或黑,概为肾精亏损。

2)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流浊涕,则属风热;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由于感受外邪或胆经蕴热所致。若见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名酒糟鼻,多属肺胃有热;鼻柱渍烂塌陷,常见于麻风病或梅毒;鼻翼扇动,多见于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的喘息。(6)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唇:若唇色淡白,多属气血两虚,色青紫,常为寒凝血瘀,色深红,则为热在营血。口唇干枯皱裂,可见于外感燥邪,亦见于热炽津伤;口角流涎(或睡时流),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口唇糜烂,多由脾胃蕴热上蒸;口㖞斜,则为中风;撮口或抽掣不停,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口开不闭,常见于脱证。

2)望齿: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干燥如枯骨,多为肾精枯竭,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啮齿,常见于胃中有热或虫积的患者。

3)望龈:龈色淡白者,多是血虚不荣;红肿者,多属胃火上炎;牙龈出血而红肿者,为胃火伤络;不红而微肿者,或为气虚,或为虚火伤络。

4)望咽喉: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渍烂,有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壅盛;若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色淡红不肿,久久不愈,是为虚火上浮;如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者,是为白喉,属肺热阴伤之证。(7)望体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舌质和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舌的各部位与各脏腑相联系:

舌尖——心肺、舌中——脾胃。

舌根——肾、舌边——肝胆。(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舌色

2)望舌形:舌体明润者为荣,说明津液充足;舌体干瘪者为枯,说明津液已伤。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者为老,多属实证、热证;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为嫩,多属虚证、寒证。

3)望舌态续表(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苔色续表

2)望苔质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