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哈佛大学幸福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09:37:0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柳珍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受欢迎的哈佛大学幸福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大学幸福课试读:

前言

一天清晨,在一列长途列车中,有五个男士正挤在洗手间里刮胡子。他们神情漠然,彼此间也不交谈。

就在此刻,有一个面带微笑的男人走了进来,他愉快地向大家道早安,却没有人理会他。之后,当他准备刮胡子时,竟然自若地哼起歌来,显得十分愉快。他的这番举止令洗手间里其他几个人感到非常不解。于是,一个冷冷的、带着讽刺的声音问道:“喂!你好像很得意的样子,有什么好高兴的?”“是的,你说得没错。”男人回答,“正如你所说的,我是很得意,我真的觉得很愉快。因为,我把让自己觉得幸福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

衡量一件事情幸运与否,往往取决于人们心中习惯性的想法。有一位名人说:“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欢畅者,则常享丰筵。”如果把幸福当成一种习惯,那么,生活将成为一连串的欢宴;把幸福当成一种习惯,人人都可以享受幸福;把幸福当成一种习惯,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事物。

19世纪西班牙小说家瓦尔台斯在《第四种权力》中写到:“人是为了幸福被创造出来的。”幸福其实就在人们的一念之间,它不会格外垂青某些人,也不会歧视任何人。因为幸福本来就是紧随生活的脚步,与生活相伴而生的,只是我们没有仔细去体会罢了。如果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就不会对幸福视而不见。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幸福,它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帮他人一个小忙,对方给你一个感激的眼神;送恋人一束花,得到一个满怀爱意的拥抱;和心爱的人在细雨中漫步,手挽手一起趟水;看一本好书;边看边放着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干完一件繁重的工作,为自己买一件小礼物;周末的时候,和家人爬一次山或看一次海;给久未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畅聊当年的趣事;⋯⋯幸福会让阴雨连绵的日子出现阳光,会让枯萎的花朵重新绽放,会让你寂寞的心灵得到抚慰。收集一点一滴的幸福,你就成了精神上的富翁。

幸福,需要我们去认识,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拥抱,幸福是人们永恒的梦想和追求。那么,就让我们共同翻开这本书,也许,你要的幸福就在其中。001走进哈佛『人气王』课堂“幸福教父”隆重登场

什么是幸福

幸福与积极心理学

改变自己容器的形状

审查自己的内心世界“幸福教父”隆重登场“幸福课”被哈佛学生评为最值得上的课程之一,在新学年里这门课程继续保持着人气不断攀升的势头。很多人慕名而来,早早地选好位置等待传说中的“幸福教父”隆重登场。有人期待他像《闻香识女人》中精神矍铄的退役军官“阿尔·帕西诺”;也有人认为他会是《死亡诗社》里面那个充满斗志的“罗宾·威廉姆斯”;或者,至少要像《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个音乐教师一样,拥有充满智慧的眼神和亲和力十足的笑容。

课程开始,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略显单薄的人走上讲台:“欢迎来到积极心理学1504课程,我是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话声一落,台下便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大概每个人都在嘀咕:“怎么会是这样一个形象,太没有惊喜了!”

老师好像看出了同学们的疑惑,接着讲道:“我接受过多次媒体采访,有人在采访完成之后说,采访很精彩,但是你好像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问他们想象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他们说‘更高大些’‘更外向些’‘声音更洪亮、更有穿透力一些’……我可以理解,因为大家都会对一门比‘经济学导论’更受欢迎的课程的老师有一些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这门课的老师更有魅力、更风趣或者更戏剧化,这些会让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增加,可是我让他们失望了。”老师的这番话让每一个同学都安静下来,因为他很会从听众感兴趣的地方讲起。

沙哈尔老师的这门课为什么受欢迎?既然不是因为老师个人的强大魅力,那会是因为什么呢?如果答案不在传授者这里,难道是因为这门课程本身的魅力?“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究竟讲的是什么呢?“现在全美上百所高校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高中甚至小学都在介绍积极心理学,也有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在领导培训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就像在坐的诸位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个新兴的领域感兴趣。为什么?因为它对我们有真正的帮助,事实就是这样。”

沙哈尔老师以他自己的经历为证。他曾经在体育方面小有成就,而他本身是学习计算机的,如今却站在心理学的讲台上,这倒有几分传奇色彩。

沙哈尔老师说,1992年他来到高手和名师云集的哈佛计算机系学习,他无论是在学业、社会活动,还是在体育竞赛方面都得心应手。可以想象,那时他一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但他并不快乐。“我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决定从哲学和心理学中寻找能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的答案。”他说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界定的“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的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让优秀而不快乐的他找到了快乐生活的方法,因此他决定去当一名教师,与更多人分享积极心理学。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像沙哈尔老师那样的人,因为自己从某一件事物中得益,便投身到推广该事物的活动中去,就像传递微笑一样,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笑容的感染下展现笑脸。什么是幸福

很多人选择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希望能够真正从中学到一些让自己更幸福的方法。但是,大家也知道,彻底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应该怀着积极参与的态度来学习。如果有人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就达到从地狱迈向天堂的效果,那么他最好不要尝试了,因为结果注定会让他失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且别人也没有让你变得更加幸福的义务。

正如沙哈尔老师所说:幸福不是由你获得金钱的多少决定的,也不是你达到了你的期望就会得到的。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幸福是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得到的。

如果你本来期望自己拿满分,但是为了“让自己不失望”,你就说:“好吧,我希望达到60。”结果你得了70分,你会真正因此而惊喜吗?很多人不会。

一项调查表明,如果你太看重结果,那么你达到目标得到的幸福只能维持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你又会回到原先的幸福水平上;同样,你失望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水平上。而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改变,让你变得“更幸福”或者“比过去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教给你永远幸福快乐的方法。人类所有的感情,例如痛苦、失望等都是正常的。如果你不能允许自己有沮丧、发怒、失望等这些不好的感觉,你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后面会有很多的篇幅告诉你应该怎样做。“积极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免疫能力,让人们能够迅速从困境走出来。就像医生一样,他们不可能让你从此不得病,他们能做到的只是让你少得病或得了病之后能够迅速康复。

而且,从幸福的角度来讲,不得病或者从不遇到困难并不是完整的幸福,甚至是一个人生的不幸—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敢尝试。只要你还在经历起起伏伏,你还面对很多的未知数和挑战,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幸福与积极心理学“我第一次讲授‘积极心理学’课程时,全班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我们的‘队伍’超过了‘经济学导论’。”沙哈尔老师在讲到此处时语气平静,但很明显,他感到很自豪,也有一种对在场的每一个同学的暗示:选这门课是没错的。

提到积极心理学,很多人会以为它就是简单的“用积极的心态去看问题”的学问,与时下倡导的如何自我实现、如何经营爱情和婚姻、如何在职场上取得成绩等励志书籍很相似。一些学生在选修这门课程之前,也有类似的想法。沙哈尔老师很明显知道这一点,他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对那些书籍的态度:那些励志类书籍,有很多是很有趣,令读者兴奋,而写作者往往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演讲者,他们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可这些励志书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书中有些观点和数据并未经过科学验证。而心理学领域中有很多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上的研究,有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与被科学验证的确行之有效的规律和原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也包括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哈佛学生。

很多聪明、可靠、权威的人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去进行学术研究,但他们的成果却鲜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浪费。沙哈尔老师开设的这门“积极心理学”正是一种新的尝试,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学术的象牙塔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一座桥,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介绍给那些力图自我激励的人,让科学真正能够对人们有所帮助。

为了达到帮助他人的效果,沙哈尔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除了听课、记笔记之外,还需要将课堂中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当中去。“请记住,我之所以介绍给大家这些概念,不是因为它们有趣,而是它们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的发展历史,首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华生、斯金纳、桑代克为代表;接着是更有知名度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行为,把人看成对行为、奖罚有反应的盒子。神精分析学派关注人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潜意识决定了显意识。与这两者都不同的是现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我们的精神、灵魂、思维,提倡作为个体的人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和追求。例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但人本主义学者提倡的很多品质,很难被具体的数据证实,因而也就几乎没有学院开设这门课,而这些原理却出现在了很多励志书当中。从学术变迁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延伸。改变自己容器的形状

沙哈尔老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将会带给人们的收获:“这门课不仅仅是关于信息(Information)的,更是关于转变(Transformation)的。至今为止,你们接触到的所有的教育都是有关信息的,你就像是一个容器,不停地往里面装信息、数据。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改变,改变你容器的形状。”

有这样一个故事。菲尔·强森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菲尔叫到店里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事,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缺席”。这让父亲十分伤心,认为自己养了一个没有野心、不求上进的儿子,他觉得在员工面前十分丢脸。一天,菲尔告诉他父亲,他希望成为一名机械工人去一家机械厂工作,尽管父亲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从事比洗衣店更辛苦、工作时间更长的体力活,但他竟然快乐地在工作中吹起口哨来。之后他选修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通过不断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菲尔·强森这个名字了。

同一个人,在有些信息面前是消极的抵触情绪,在另一些信息面前是积极的吸收状态。这就好比石头和海绵,如果你选择做石头,你就很难吸纳外界的力量;而如果你选择做一个海绵,你将会越来越有分量。菲尔·强森在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之后,成为了一块巨大的海绵,这就是沙哈尔老师所讲的“改变自己容器的形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不仅在面对不同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改变形状”,在面对同一种局面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的形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例如参加一个比赛,你本想拿第一,可结果只拿了第八名。你一定觉得失望、惭愧,但你也可以这样想:“这次失败让我学到什么?”从而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更有动力和实力。

郁郁寡欢的富翁和乐呵呵的穷人并不少见,有人总是报怨生活给他们的东西太少,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而也有人觉得自己得到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感谢生活,因此很快乐。从这一点就能知道,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关注的重点,以及自己“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的。当年,沙哈尔在哈佛读书时一帆风顺,在别人看来他各方面都很优秀,可是他却不快乐。“你对事物的解释比事物本身更重要”,不快乐的人通常是内心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和看问题的角度,因此改变对“变得更幸福”很重要。“我想做的是帮助你们发现自己的潜力——那些在你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东西。有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的故事,有人问他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座伟大的塑像的,他回答说:‘这很简单呀,一天我出门见到了这块大理石,我只不过把大卫身上多余的石头凿掉而已,让本来就在那里的大卫显现出来。学习‘积极心理学’就是把自己身上多余的石头凿掉,这样你非凡的潜能就展示出来了。”沙哈尔老师的这一段陈述的确让很多哈佛学生极受震撼,因为越优秀的人越会对自身充满好奇,想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潜能。其实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潜能的突破点,很多学者也关注潜能开发这一领域,希望通过自我激励、大脑训练、早期教育、音乐训练等途径来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但哪一条途径才是正确的呢?审查自己的内心世界

沙哈尔老师是一个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生活经验的人,他经常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的确,如果自己本身就不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得到帮助,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那么由他来教授这门课程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但他讲到的内容似乎又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问他这门课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启发,他谈到的也不外乎感激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多花时间在人际关系上等,这些是大家早就知道了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听到与众不同的东西,事实却并非如此。沙哈尔老师不会夸大其词,也不对学生做任何承诺,他所讲的东西众所周知,但就是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能够真正地变成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沙哈尔老师说,在这门课结束时,他不希望有人对他说“谢谢你教给了我这么多的新东西”,而是说“谢谢你提醒了我”。

其实,回头看看那些励志书籍,很多也是这样,它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领域,有的只是大家都明白,却很少能做到的事情。

沙哈尔老师说,他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帮助自己,也帮助更多的人更幸福”。他用的是“更幸福”而不是“幸福”,因为“幸福”是很难去界定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只能让自己比现在的感受更好一些,或者生活得更自由、更有尊严一些,而所有这些都是相较自己的过去而言。

沙哈尔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强调关注自我。他自己便是一个习惯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智慧的人。他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其实是整个人类的共性。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改变自己,成就自己,事实上我们也是在改造人类,成就人类。就像很多管理者所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也应该是自我。因此,我们在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时候,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也不要像用职业医生的眼光去观察一个人的“病变”,而是要用一种积极配合、投入其中的态度来对待事物。

我们平时认为很简单、很普通的东西,往往蕴含着真正的智慧。简单不意味着简陋,而是从复杂的事物中萃取的精华。它也与我们认为的“想当然”不同,正如很多人说的,只有经历了种种痛苦后的超然才是真正的超然,只有深爱过的人的出世才是真正的出世,这与毫无经历的人的无知是绝对不同的。如果我们不努力去试探自己的极限,不克服困难去挑战自己,只是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那么损失最大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因此而错过了解自己、总结自己的绝好机会。

整堂课的讲述中,沙哈尔老师经常会停顿下来,给大家时间思考。在这可贵的静默时间之中,每个人都在试图和自己对话,也许,我们以往对外在世界关注得太多了,而对我们内心的世界却缺少关注和审查。002我们的幸福在哪里

幸福并非命运安排

幸福从不曾走远

幸福与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我们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力幸福并非命运安排

现在有很多关于幸福的心理测试,诸如“你现在幸福吗”“你离幸福还有多远”“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吗”,是否应该相信这些测试的结果呢?有的人相信宿命,根据结果来肯定幸福;有的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把测试当作一种娱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少年,一次晚餐后跟家人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很坏的牌,他开始不停地抱怨。妈妈停了下来,对他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发给你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很多年过去了,少年一直记着母亲的这番话,不再对生活有所抱怨。相反,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力做好每一件事。通过不断地努力进取,顽强拼搏,他一步一步地成为陆军中校、大校、将军、盟军统帅,最终成为了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是的,命运就攥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幸福美好的人生都要靠自己创造。

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财富和智慧,在别人眼里你是个富足的人,而你却觉得没有找到你想要的幸福,那么,你一定还没有真正领悟何为幸福。

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命运,而是自己主动争取幸福。如果你任由命运摆布,你就不会建立对于厄运的防御系统。一旦厄运来临,你就会陷入极度的混乱而束手无策。

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他们遇到问题时从不问“为什么”,而是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懂得创造幸福。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良机:利于成长的机会、利于事业发展的机会、利于发财致富的机会等。然而,这些机会在哪里?该如何去找?机会不是等来的,也不是碰运气碰来的,而是靠自己主动地去创造。

其实很多时候,机会就在自己的手中,只是有些人看不到罢了。当好的机会出现时,如果抓住了,幸福也许就到手了。幸福从不曾走远

哲人说,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唯一动力即是追求幸福。我们每个人终日都在为学习、恋爱、事业、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只因“幸福”二字的蛊惑。那么,究竟何为幸福呢?

一位青年学者去请教他的导师:“幸福是什么?”导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像甜甜的笑。”学者去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幸福是什么?”乞丐说:“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里放钱,面值越大我越幸福。”学者去问一名惯犯:“幸福是什么?”惯犯说:“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后又低声在学者耳边说,“是下次犯罪时不会被抓到。”学者又去问另一位学者:“幸福是什么?”,对方说:“幸福是……”他停顿了一下,“是你的研究报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余,我们似有所悟。对幸福的感受,每个人有不一样的体验;对幸福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底蕴和思想境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魏晋名士嵇康的幸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仙”李白的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圣”杜甫的幸福;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瑕”;林肯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乐圣”贝多芬呐喊“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在不少人眼里,金钱、成功就等于幸福。事实果真如此吗?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年薪在100万元以内的人群,钱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万元以上的人群,就会越来越难感觉到什么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对60位“人均拥有财富为22.0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顶尖富豪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其中竟有70%的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对他们而言,金钱、成功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和担心。

其实,幸福很简单。它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使你感到身心的舒适、自由,使你摆脱欲望羁绊而感到无忧无虑。

幸福是知足,是豁达;幸福是短暂的满足与快感;幸福是享受自由,也给他人自由;幸福不分性别,不依赖于年龄,不取决于财富。

幸福并不是世间的稀缺品,它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惠及万物生灵;它似一杯清水,虽淡然无味,口渴之人却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许多时候,只需换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本来索然无味的事也许会变得精彩无比。

尽管幸福如同随处可见的阳光,但有些人却习惯把目光投向阴影和黑暗,身在幸福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导致了无数遗憾和悲剧的发生。

幸福常与爱连在一起。但倘若你的希望逐渐被失望代替,爱连同心灵的寄托一同失去,幸福就会被失落感和痛苦压在心的最底层,被“郁闷”和“无聊”驱赶。即便如此,幸福都从未消失或走远,它始终默默深藏在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幸福从我们心底夺走,那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永久属于我们的丰厚财产。除非我们自己甘愿放弃,否则它时时刻刻都在那里,通过你的真诚和感恩之心,一碰,就会触到!幸福与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每一个人都拥有幸福,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何看待。

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不一样。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告诫我们:“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表示,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强调,“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

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幸福呢?从下面这位哲学家的故事中或许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这样的生活也能算作幸福吗?”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过了一段时间,同住的朋友们相继成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学家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这样的生活你还觉得幸福吗?”“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让人觉得幸福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七层高的大楼里,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是这座楼里的环境最差的,楼上老是往下面泼污水,还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幸福吗?”“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好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我还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住在这里的好处,数之不尽啊!”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同样,生活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也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如果内心是悲观的、消极的,那么我们从生活中接收到的一切信息都将是伤感的、带着痛苦的;如果内心是乐观的、积极的,那么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能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所以,幸福的生活并非是要住好房子、吃大餐,只要内心感到幸福,那么,幸福就会降临在你身边。我们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力

如果你遇到了挫折和失败,心情低落到了极点,那么请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拿出一张纸,把自己的不快乐都列在这张纸上。当然,你还要找出另外一张纸,在上面写上你可能从中得到幸福的事情,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幸福的源泉,比如你长的漂亮,你的身体很健康,你的家人对你很好等。紧接着,你就可以将两张纸上的内容进行对比了。你会发现,让你幸福的理由远远大于让你悲伤和难过的理由,既然如此,你就不该再将自己放置在悲伤痛苦的阴影当中了。

多年以前,有一个女孩因为失手伤了人而坐牢了。被释放以后,她仍然很痛苦,于是她就到教堂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分担她的痛苦。看到女孩一脸悲伤,牧师便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女孩泣不成声地说:“我好惨啊,我多么不幸啊,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了……”听罢她的陈述,牧师对她说:“这位小姐,你是自愿坐牢的。”女孩愣了一下,说:“你说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坐牢?”

牧师对她说:“尽管你已经从监狱里出来了,但在你的心还整天被关在牢里,那你不就是自愿坐牢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女孩不解地问。“一件不好的事情,你却天天在回想,这不是很愚蠢的事情吗?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生活中本身已经有那么多问题了,如果我们自己又抓住那么多不幸福不放,的确是在增加心理的负荷。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无法预测的事情,还要承受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不幸福,这难道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吗?

那么,如何才能停止“制造”不幸福?我们总是想着不愉快的事情,并用我们惯有的悲观情绪去想问题,所以才会变得不幸福。因此,只要我们停止再想这些问题,停止用悲观的眼睛看待世界,就会开心得多。

其实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幸福和不幸福两种选择,也许我们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选择幸福,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力。003积极信念,指明幸福的方向

微笑的“蝴蝶效应”

永远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打破“平静的绝望”

慢慢接近“更幸福”微笑的“蝴蝶效应”

学习“积极心理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提升,而这种自我提升也会影响到别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是互相联系的,我们每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中。就像北美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南美的暴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也可能引发整个社会改变。

新闻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的故事。

杰森·布莱尔于1999年6月进入《纽约时报》工作,因“工作勤奋”而一路获得提拔,2002 年 10 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被同事称为“多产记者”。

但是,2003 年 5 月 11 日的《纽约时报》在其醒目位置刊登了长篇文章,披露了杰森 · 布莱尔任国内新闻记者后以虚构的笔法杜撰新闻的丑闻。

杰森·布莱尔发表的许多文章,根本就没有经过采访,而是他坐在家中,根据一点线索凭想象而成。他经常利用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脑,假装从各地发稿,并向报社报销采访费用。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后,他从一名自由记者那里购买了一张照片,然后杜撰了一篇名为《一名老人听到儿子在伊拉克战争中丧生后的感受》的访谈录,其大胆的想象力令人叫绝。《纽约时报》多年来以维护新闻工作的传统准则、追求公信力而著称。杰森·布莱尔丑闻的曝光,给《纽约时报》的声誉造成了极大损害。

由于该丑闻,两个与新闻业本身一样古老的准则,即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工作者的操守,在互联网和电信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提到全球新闻工作者的面前。《纽约时报》的丑闻为国际新闻界敲响了一记警钟。

当然,布莱尔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影响了整个新闻行业,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不会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可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的影响力。因为“蝴蝶效应”几何级数的增长是惊人的。

与之相似,“积极心理学”也会通过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慢慢地改变这个世界。永远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后,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的意识,或者称作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而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不同的心理暗示也是形成不同意识与心态的根源,人们所说的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让我们用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代替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生活态度和期望的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暗示,将有益于成功的积极思想和意识,撒到潜意识的土壤里,然后朝着成功的方向全力拼搏。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杰出的人。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的教学表现,我认为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要高。”校长再三叮嘱,“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都非常高兴,更加努力地教学了。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之后,校长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而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师中随机挑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相信自己是全校最好的老师,相信他们的学生是全校最好的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意念将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不同的心理暗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与行为,而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说,成就和财富,大都始于一个意念。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可能就是导致我们贫与富、成与败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任何时候,都别忘记对自己说一声:“我天生就是奇迹。”这里有一个积极自我暗示的有效方式,就是不断对自己说:“每一天,在我的生命里,我都有进步。”打破“平静的绝望”“即便我们剔除了不快乐的成分,快乐也不会自动出现。”沙哈尔老师强调,“快乐和不快乐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抑郁和焦虑,就不可能快乐。”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去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我们就会很快乐,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享受美味和消化不良的关系。如果我们消化不良,的确不能很好地享受食物;但即便我们消化良好,也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享受美味。只去除消化不良这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把人们的心理情感经历看成一个连续体,一端是神经质、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另一端是幸福感、满足感、兴奋等积极美好的情绪,那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就是那些积极美好的情绪。在从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之间,不只是消除负面情绪这一个步骤而已。

早在1854年,创作《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写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平静的绝望”就是那种没有沮丧、没有消极厌世的“心死”状态,虽然处于这个状态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但也不能算作是幸福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健康的模式”,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加强调心理、情感方面的健康。

直到如今,大多数人都认为,如果要成功,必须关注自己的缺点。但按照沙哈尔老师认为,这种逻辑就是错误的。事实上,那些成功的人不仅关注缺点,更关注自己的优点。“此外,‘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实现‘从零到正’,它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负面的情绪。”沙哈尔老师补充道,“比如说应对抑郁的情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直接关注抑郁本身,而是培养人的性格力量,让抑郁者对人生有一个积极的思考,以一种更向上、更愉悦的态度来面对问题。”慢慢接近“更幸福”

沙哈尔老师将“积极心理学”课程要学习的东西比喻成一个螺旋式的组合,在这里,我们会慢慢地接近“更幸福”的目标,慢慢地与自己对话,慢慢地进行改变。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直线上升或突飞猛进。这种螺旋式的前进,更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更加实际。

这门课有如下一些前提。(1)它是沟通现实世界与理想学术世界的桥梁。“积极心理学”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中汲取经验,然后将其升华,让经验更具有科学性。它不仅包括良好的愿望,更有行动上的、实质性的改变。就像两个人关系不和,仅仅把他们拉到一起是不能解决矛盾的,而应该给双方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他们相互需要,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正向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再比如说如何建立自尊的问题,我们通常总是说要“赏识”对方,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提到赏识教育,但仅仅表扬赞赏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反作用。(2)整个课程以“改变”为基础,也是成为“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的基础。现在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改变是否可能,而在于如何才能发生改变。改变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幸福的满足水平、对爱的维护方式、对自己的理解等,都可以慢慢去改变。而“积极心理学”会专门讲如何改变,也就是改变的方法和技巧。(3)把内心世界的情况视为快乐与否的主导因素。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会对快乐与否产生影响。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内部环境,也就是人对自己的理解、人的世界观等,更加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在对物质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金钱几乎不会增加人的幸福感,而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内心越积极、越向上的人越快乐。(4)对人性持有正确的看法。尽管人性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还要尊重它、适应它。例如在感情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无法对感情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因为我们人性中渴望多样性,对新鲜的事物更有好感,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再相信爱情和婚姻了。对于维持爱情的持久,应当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尊重上。(5)快乐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没有其他追求能凌驾在它之上。这一个前提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幸福当成“成功人生”的一种手段,也不能进入存在性问题的怪圈中。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得到快乐和幸福。而且我们只能更快乐、更幸福,而不能把“幸福”当成人生的一个终点。004幸福的吸引力法则

专注于“我想要的”“聚焦”心灵的焦点

保持积极的状态

关注幸福,它就会到来

巧用幸福“特效药”专注于“我想要的”

心理学有一个吸引力法则,即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磁铁,生命中的所有财富、成功、幸福、健康都是由于人的内心感应吸引而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失败、贫穷,也是他内心吸引的结果。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个人最关注的事情往往就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不过仔细想想,觉得这个法则似乎有点不近常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健康、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难道是吸引力法则失效了吗?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过上他们“希望”的美好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并没有专注于已经拥有的事物,而是专注于他们没有的事物上。

福特有一句名言:“你认为你行或者不行,你都是对的。”思想决定现实,一个人关注什么,他就会做什么,最后他就会得到什么。“吸引力法则”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强调人的思想和信念对事件结果拥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想改变结果,就必须改变思想。

吸引力法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去预期你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也不要去设定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会实现的目标,如果你想着你不想要的,你就会吸引来你不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一直想着你想要的,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

从前有一个大富商,拥有巨大的财富,可是却没有办法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快乐。看着儿子整天愁眉不展的样子,他十分心疼。听说在一个遥远的国度住着一个最有智慧的人,商人就为儿子打点行囊,让儿子去那里寻找快乐。

少年穿过沙漠,越过高山,终于来到智者居住的美丽城堡。当少年满怀希望踏进城堡后,发现里面闹哄哄的,人们进进出出,还有人坐在角落里聊天。智者正在跟别人谈话,似乎没有时间搭理他。

过了很久,智者终于发现了这位默默无语的少年。少年说道:“我是来寻找快乐的,请您告诉我快乐的秘密。”智者说:“你先去四处看看吧,在这段时间里,我要让你做一件事情。”说着他给了少年一个汤勺,勺里盛了两滴油。“当你出去逛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让油洒出来。”“好。”少年答应了。他走出大厅,围着城堡的四周绕了一圈,眼睛丝毫不敢离开那两滴油。两个小时以后,他回到大厅,找到智者,交上了那个汤勺。“好啦,现在我来问你,你看见餐厅上挂着的那副精美的壁画了吗?你有没有细心地欣赏我精心布置的花园?你有没有注意到图书馆里有一张漂亮的羊皮纸?”智者问。“没有,我怕油洒出来,只专心看油了,其他什么也没看到。”少年诚实地回答。“那么,你再回去欣赏一下这座城堡吧。”智者说,“回来后把你看到的告诉我。”

这次少年放松了心情,开始认真地欣赏这座城堡。他仔细品味了壁画,也欣赏了花园。他发现,这里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等到再回到智者身边时,他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话语间充满了羡慕和钦佩之情。

智者笑着说:“这就是快乐的秘诀。”少年听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从此之后,少年不再苦闷,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当你一直担心端着的油会洒时,你就会一直心惊胆战无暇关注周围的美好事物。可是,当你把关注点移开,放开心胸时,你会猛然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快乐也是如此,当你关注于一些能够让你高兴的事情时,你就不会觉得难过,相反如果你一直沉浸在失败、迷茫中不能自拔,你会一直苦闷、忧郁下去。“聚焦”心灵的焦点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想苦练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是静不下来,因此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如此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1830年,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完稿。而这部仅用五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往往因为抵抗不住外界的诱惑与干扰,而与成功失之交臂。面对外界的干扰,你的抵抗力决定了你成功的几率;抵抗力越强,你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吸引力法则:“心灵的焦点是什么就能吸引什么”。如果你能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那么你一定能实现目标。

也许有人会问,我只是想要拥有一辆新车,就会真的拥有它?只是想象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提拔,这好事就会真的发生?这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它却是真的。如果你能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令人满意的生活就会真的降临到你的身上。反之,如果你认为获得汽车、升职和令人满意的生活都是不可能的,那么你就很难得到它们。

为了充分应用吸引力法则,以获得积极的结果,你必须将渴望的东西具体化,然后就要想象你拥有它之后的喜悦,并坚信你一定会得到它。但是,请不要误会,吸引力法则不是“魔法”。你不能妄想仅仅通过幻想就可以获得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你还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但是,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能始终专注在你想要的事物上,再努力工作也不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生活。因此,你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你能始终向外界释放积极情绪时,你就能获得积极的反馈。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训练。但是,如果你不够专心,当机遇来敲你的门时,你也会错失良机。保持积极的状态

当我们明白了积极的好处,这时就会有人提出问题:“要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呢?”有以下3个技巧。

1.积极行动

有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发现别人对他说的“你就是最棒的”“你就是最优秀的”这类话和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如果只是毫无根据地说积极的话,无论是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或者是别人对他的鼓励,都不能让他走向成功。相反,从长远来看,这将会伤害这个人的自信,会让他感觉自己和理想相差甚远。

沙哈尔老师说:“最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只有经历过这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失败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都有利于一个人建立正面的心理。”

2.相信自己

沙哈尔老师自述在他刚刚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公众面前演讲时很难放得开。当时他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他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能积极地面对自己。

而事实上,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在取得成功的所有因素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相信自己”。

杰姆报名参加了一个棒球队,但是两个月过去了却从来都没有进过球,杰姆心里很焦急,同时认定自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棒球队员了。杰姆的棒球教练似乎看出来杰姆的困惑,于是就对杰姆说:“我观察过你好一段时间,你打球的手法都很正确,但是从来都进不了球,一定是你戴的手套有问题,不信的话,你试试我的手套,保证你可以进球。”

杰姆按照教练的建议,把自己的手套脱了下来,换上了教练的那副手套,结果第一个球就进了。“真棒!”杰姆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毕竟这是他进的第一个球。

教练说道:“我说的没错吧,就是你的手套有问题,把我的手套给你用吧,以后你就能百发百中了。”“好的。”杰姆高兴地接过了教练的手套。

从此以后,杰姆的球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步,他从心里很感谢那只魔术手套。“你的手套有这么大的魔力,让我也试试吧。”杰姆的同伴戴上了魔术手套,结果没有进球。“这分明就是一副很普通的手套啊。”同伴揭穿了魔术手套的谎言,但是杰姆不以为然。

过了一段时间后,杰姆的教练对他说:“杰姆,把我的手套还给我吧。”“不行!”杰姆着急了,“那我以后可怎么打球啊!”“它的魔力早就已经起作用了,不信你再戴上你自己的手套试试,一样可以打好球。”教练微笑着告诉他。

杰姆半信半疑地戴上那副原本“不好使”的手套,结果一样可以进球了。

3.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情绪决定一个人的想法。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对此进行判断,并且会产生情绪甚至导致一些行动。比如说,当有一条鲨鱼袭来的时候,首先人们会判断它是吃人的,接下来就会产生害怕的情绪上,最后就会采取行动赶快逃跑。再比如说,当一个男子看到有个漂亮的女士从身边走过,会觉得这个女人是他理想当中的妻子,继而产生了爱慕的情绪,然后就会采取行动进行追求。

沙哈尔老师说:“人的情绪总是由人的想法判断来决定的,所以当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情绪时,先要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这就是认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如果这种认知是正确的、积极的,就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的效果,而如果这种认知是消极的,那就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A在一次考试中不及格,于是就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很蠢,别的同学会瞧不起自己。即便这样的想法是短暂的,也会让A产生其他的同学不会再理会他的想法。如果这种不好的想法一次次地强化,就很有可能会成为其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所以认知疗法可以让人重新建立认知。让他们认知到失败是痛苦的,是难过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难道别人从没有失败过吗?

沙哈尔老师说:“认知疗法和其他心理疗法相比,其手段更加有效,因为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对于事物的认知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甚至仅仅是事物的表象,而仅仅看到事物的两极都不是正确的。”

那么,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得到合理的认知呢?有两个关键点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认识自己。第一点是对事实下结论的方式,第二点是下结论的合理性,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应该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如果只是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合理的认知。

当一个人能够客观地看待事情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对那些消极事情的反应不那么强烈。赛格里曼曾经对于那些快乐的人做过一项研究,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往往明显少于其他的人。并不是说快乐的人就感觉不到失落,而是他们调适情绪的能力很强,能够迅速地恢复情绪。所以,如何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然后缩短自己痛苦的时间。

当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消极的人会说“实在是太痛苦了,忍不了”,而积极的人却说“没有关系,痛苦总会过去的”。无论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功,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地为之改变。关注幸福,它就会到来

有的人拥有了一切,但他们不快乐;也有一种人什么都没有,可是他们很快乐。一个人的内心往往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幸福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地位或财富上,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境况上。当一个人选择关注幸福的时候,幸福就会来。

沙哈尔老师讲:“如果一个人总是关注失败,那他就总会看到失败。”

如果细心地观察可以发现,大多数领导人都习惯于关注有利的一面,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可以找到光明的一面。

沙哈尔老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年他在哈佛求学的阶段曾经是学校里唯一没有通过社会心理学考试的学生。当时导师要求沙哈尔把所有的材料都复习一遍,否则他必须重新选修这门课程。当时的沙哈尔老师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幸了。但是正是因为当时沙哈尔老师被迫把所有的教材重新学习了一遍,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门课程,以至后来在哈佛居然没有一个人的心理学成绩能超过他。现在的沙哈尔老师想起这件事情来,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所以,同样的现实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关键在于人如何来把握。巧用幸福“特效药”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吉姆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照顾独居的威尔森太太,并帮她做一些家务。吉姆为人热忱,做事认真负责,深得老太太的信赖。

这天晚上,老太太敲响了吉姆的门:“吉姆,很抱歉这么晚来打扰你。我的安眠药吃完了,怎么也睡不着觉,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

吉姆睡眠很好,从来就不吃安眠药,身边当然没有安眠药,但他灵机一动,对老太太说:“上星期我朋友从法国回来,刚好送我一盒新出的特效安眠药,我这就找出来。您先回去,我一会给您送过去。”

老太太走后,吉姆找出一粒维生素片,然后送到了威尔森太太的房间,告诉她:“这就是那种新出的特效药,您吃了之后一定能睡个好觉。”

老太太高兴地服下了那粒“特效安眠药”。

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她对吉姆说:“你的安眠药效果好极了,我昨晚吃完很快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好,好久都没有这么舒服地睡觉了。那个安眠药你能不能再给我一些?”

吉姆只好继续让老太太服用维生素片,直到服完一整盒。事情过去一年多后,老太太还时常念叨吉姆给她的“特效安眠药”。

吉姆用一粒维生素片就让老太太进入了梦乡,这其实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由于老太太平时对吉姆十分信赖,因此丝毫没有怀疑吉姆给她的“特效安眠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的影响下,产生了服用安眠药之后才有的效果。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研究发现,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调动人的巨大潜能,使人变得自信、乐观。当你习惯地想象快乐的事,你的神经系统便会习惯地令你处于快乐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给自己输入积极的语言,比如,“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一天天变得更美好”“我的心情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想法、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005没有命中注定的不幸

直面“不幸”不逃避

挣脱消极心理的锁链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摔倒后记得抓一把沙子直面“不幸”不逃避

沙哈尔老师说:“路,在我们脚下,如火焰般跳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踩下去,即使失败了,还是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勿以成败论英雄,即便你不是胜者,你仍是强者。”

泰戈尔说:“不要让我祈求免遭危难,而是让我能大胆地面对它们。”生活中,我们会遭遇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其中许多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也是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有可能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荷兰阿姆斯特丹屹立着一座15世纪的教堂,里面有这样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失去阳光。

威廉•詹姆斯说:“完全接受已经发生的事,这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有位哲人说:“太阳底下所有的痛苦,有的可以解救,有的则不能,若有就去寻找;若无,就忘掉它。”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血、泪、汗浸泡的人生土壤里怒放的生命之花,正如惠特曼所说:“只有受过寒冷的人才感觉得到阳光的温暖,也只有在人生战场上受过挫败、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贵,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乐。”

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赶而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此时,他发现,头顶上那只老虎正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另一只老虎,更糟的是,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绝望中,他突然发现附近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这人摘下草莓,塞进嘴里,自语道:“多甜啊!”生命进程中,当痛苦、绝望、不幸和危难向你逼近的时候,你是否还能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苦中求乐才是快乐的真谛。

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我接受整个宇宙”奉为真理。是的,你我也应该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蠢蛋,不断做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终于,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还是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要无条件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而是接受现实,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