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9:51:2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帝王轶事

帝王轶事试读:

内容提要

清代,皇帝多不喜居宫中,常有北祭南巡、西狩东幸之游。而尤以康、乾二帝出巡最多,二人在位时间均过60年,各有六次大规模的南巡之举。康、乾二帝的南巡,也留下了诸多轶闻趣事。

第一章 传世之说

乾隆皇帝的奇闻轶事

孝贤皇后之死与“剃头案”(1)

孝贤皇后之死与“剃头案”

孝贤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位中宫皇后富察氏。有的野史说,乾隆东巡回銮,驻德州,在舟中宴饮淫乐,被皇后知晓进谏,帝暴怒,辱骂皇后,富察氏羞愤交加,投河而死。其实,这是后人编造杜撰,并非事实,乾隆与富察氏的感情是很好的。

乾隆古装写经像

富察氏出身名门世家,其曾祖父哈什屯从太宗征战有功,袭牛录,任礼部副理事官。顺治时,坚决拥护故主之子年幼皇帝福临,不附从摄政王多尔衮,因忠因功不断晋升,任至官阶从一品的内大臣、议政大臣,晋封一等男,加太子太保。富察氏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帝的亲信大臣,历任内务府总管、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富察氏的父亲李荣保袭父世职,任至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兄马齐蒙康熙赏识宠信,历任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康熙三十八年晋大学士,后又晋二等伯。李荣保之弟马武,历任内务府总管、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阶正一品。

富察氏于雍正五年被册封为皇四子弘历的嫡福晋,乾隆二年立为皇后。富察氏孝顺太后,与乾隆相处融洽,为乾隆敬重。史称其“上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织绒等花,以为修饰。又以金银线索缉成佩囊,殊为暴殄用物,”故岁时进呈纯皇帝荷包“,惟以鹿羔绒毛缉为佩囊,”仿诸先世关外之制,以寓不忘本之意“,帝”每加敬礼。

后笃爱皇上之情,讲了这样一件事:“纯圣壮年,曾患疖,甫愈,医云:须养百日,元气可复。孝贤皇后闻之,每夕于上寢宫外居住奉侍,百日满后,始回宫。”

富察氏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生于雍正八年,雍正帝十分高兴和喜爱,赐其名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即位不久,即降旨秘密立储,将永琏定为储君,其旨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可惜永琏无福享受,于乾隆三年九岁时死去,追赠为端慧皇太子。富察氏的小儿子永琮,排行第七,生于乾隆十年,乾隆帝对他十分宠爱,决定立为太子,让他将来继承皇位,但永琮得了天花,刚刚两岁便夭折了。富察氏万分悲痛,每日以泪洗面。为了减轻皇后悲痛,乾隆偕皇后东巡泰山,而富察氏终因悲伤过度,又于途中感受风寒,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病死于德州船上,享年37岁。

乾隆十分悲痛,谕令大办丧事,典礼极为隆重,皇后梓宫送到北京长春宫,乾隆亲自临视,皇子祭洒,王以下官员齐集举哀行礼,罢朝九日,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俱斋宿二十七日。

乾隆“深为哀恸”,亲作悼诗,诗中有“慈圣深忆孝,宫壸尽称贤”,并下谕对富察氏谥以“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像屏

乾隆又亲写《述悲赋》:《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雎》?惟人伦之伊始,因天俪之与齐。念懿后之作配,二十二年而于斯。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昔皇考之命偶,用抡德于名门。俾逑予而尸藻,定嘉礼于渭滨。在青宫而养德,即治壸而淑身。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孝慈闱之温清,为九卿之仪型……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呜乎,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阒寂,挟风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孝贤皇后之死与“剃头案”(2)

金质“皇后之宝”

孝贤皇后之死及三个月前嫡子永琮之殇,使乾隆悲痛万分,因而性情暴躁,对办理丧仪欠妥,不敬皇后之人严加惩责。大阿哥永璜因迎丧失礼,遭帝痛斥,致其哀愁气愤,不到两年即命丧黄泉。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以大行皇后册文误将“皇妣”译为“先太后”满文,而被判处斩监候,刑部尚书、侍郎盛安等官全部革职留任。工部尚书、侍郎因办理皇后册宝“制造甚属粗陋”,而均遭谴责,侍郎索柱连降三级。

一批官员因“违制”于百日之内剃发,而发生了“剃头案”,遭到严惩。知府金文淳就成了“剃头案”中之第一案。

满洲习俗,男子将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这四周剃去的头发,除了父母之丧及国丧以外,不准养长,应时时剃去,名为剃发或剃头,但在丧事期间,则不能剃。

孝贤皇后富察氏于十三年三月十二日去世后的“丧仪”规定,“在京王公百官,咸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六月二十二日,因奉天锦州府知府金文淳、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于孝贤皇后丧事百日之内剃头,被巡抚、副都统题参,乾隆下谕,严令惩办,并将此禁载入会皇帝及其后妃死后使用的陀罗经被典。谕旨说:“本朝定制:遇有国恤,百日以内均不剃头,倘违例私犯祖制,立即处斩。”“此百余年来,人所共遵,不待传谕而后晓,是以会典律例,皆无明文。”“嗣后将国恤百日内不得剃头,违者立即处斩之处,载入会典律例,令人共知遵守。”

乾隆要将国恤百日之内剃头者处以死刑,并载入会典,其决定性的根据是“祖制”。可是,这个依据是没法成立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百年以来人所共遵的“祖制”。看看在此之前清朝历代皇帝皇后的大丧仪制,就可一目了然了。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逝世时,没有臣民服仪制的记载。太宗皇太极的丧葬仪制规定,臣民截发辫,官员百日之内不宴会,军民十八日之内不宴会。顺治帝福临的“大丧仪”,官员截发辫,百日内不嫁娶不作乐,军民一月之内不嫁娶,百日不作乐。康熙帝玄烨去世的“大丧仪”规定,王公官员截发成服,一年内不作乐,百日不嫁娶,军民百日不作乐,一月不嫁娶。雍正帝的大丧仪与此类似。以上五位皇帝“驾崩”后的“大丧仪”,不管是谕旨,还是会典律例,通通没有百日之内不许剃头违者处死的后妃头饰——金镶珠九福挑头规定,可见乾隆谕旨所说“本朝定制:遇有国恤,百日以内均不剃头,倘违例私犯祖制,立即处斩”,是无中生有虚构之言。历史事实表明,清朝没有这样的“祖制”,没有这样的“本朝定制”。

至于皇后的“大丧仪”,也没有剃头者正法的禁令。乾隆以前,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皇后身份逝世的共有5位,她们是顺治帝的孝献章皇后栋鄂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后妃使用的镶珠青缎荷包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五位皇后的丧仪基本相同,王公官员27日内不嫁娶不作乐,都没有百日之内不许剃头的禁令。

乾隆以前有四位皇太后和一位太皇太后去世,其中三位皇太后和一位太皇太后的“丧仪”都没有百日之内不准剃头的禁令,只有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康熙尊为孝惠皇太后的“丧仪”才有“俟四月初七日后(即百日以后),始行剃头”的谕旨。但一则此谕旨未明确规定违此谕旨如何惩治,是斩首,是绞杀,是流徙,还是杖责,没有明说,不能将它与斩立决画等号。再则此谕已是康熙五十六年的谕旨,离乾隆十三年仅仅不过30来年,不能当作是乾隆所说“百余年来,人所共尊”的“祖制”。三则此乃皇太后之“丧仪”,怎能当作皇后的丧仪来办!

悬挂于养心殿内的帝后诞辰、忌辰表

还要看到,即便乾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硬要套上不剃头者斩的所谓“祖制”,他也不能据此来处罚违禁剃头者以死刑,因为总理丧仪的王大臣和礼部,在告知各省督抚的讣告中,并未将此百日之内不许剃头违令者斩的新禁令向各省“传谕”。常言道不知者不罪,这又哪能责怪外省官员故意违禁呢!

可是,不管多么的无理无据,乾隆却制造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剃头案”,硬将一些百日之内剃头的官员严加重惩,将湖广总督塞楞额革职拿问,勒令自尽,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革职自尽,湖北巡抚彭树葵、湖南巡抚杨锡绂因系追随上司满员塞楞额而违禁,从宽,革职留任,锦州知府金文淳革职,发往直隶修派城工,“赎伊重罪”。

国丧期间的“剃头案”,就这样折腾了半年,朝野为之震动,成为乾隆年间政局的一件大案。

明朝皇帝轶事(二)

三、朱祁镇、朱祁钰——“土木之变”、“夺门之变”

明成祖死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8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10个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5月因突发心脏病去世,6月,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在位10年,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去世。仁、宣两帝当政期间,政通人和,史称“仁宣之治”。

宣宗死后,其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次年改元正统。这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可以说是明朝中期的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从先进到落后的一个拐点。

英宗一上台,对长期服侍他的宦官王振倍加宠爱,在太皇太后、前朝重臣“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相继辞世、引退后,王振更加肆无忌惮,专横跋扈,将朱元璋立在宫中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

英宗即位初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领兵五十万亲征,他和立功心切的王振都认为,打仗就是打架,只要人多就能胜,结果粮草不济,前锋刚一出击,即遭溃败,于是回师南撤,在土木堡被瓦剌军策马追上,王振为护卫将军樊忠所杀,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部分大臣要求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极力驳斥,继而拥戴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南明弘光所谥)改元景泰。同年10月,瓦剌军直逼北京,于谦率领京民奋死抵抗,史称“北京保卫战”,击溃了来犯之敌。

此时,无论是英宗,还是代宗,都很郁闷。作为英宗,他希望早日回朝,继续做皇帝,但是现在又冒出来一个代宗,若是将来某日天神眷顾,回到京城,到底他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作为代宗,巴不得英宗早点被瓦剌给弄死,自己这个皇帝才算是坐稳了,万一哪天回来了,到底谁认谁?

不过要说处境最危险的,还是于谦,在英宗看来,你小子趁我不在,拥立新主,你这是造反,以后会找你算帐。在代宗看来,你这么好战,是不是想早点把英宗接回来赶我下台?所以说,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不好做啊,哪个结局不都是很惨?

该来的总会来,不幸还是发生了,瓦剌首领也先觉得抓个英宗没啥用,明朝上下该咋过咋过,自己还要管这个废人的饭,干脆把英宗给放了。果然是天神眷顾,英宗回来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后又将英宗软禁在南宫,废了皇太子朱见浚(英宗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眼看这买卖就要做成了,朱见济却病死了,可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浚的太子地位(现在只剩下这一个皇子了)。

景泰8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泰皇帝病危,16日,副度御史徐有贞帅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东华门复辟,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后以亲王礼葬代宗,并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怂恿下,将于谦杀害。明朝经此二变,立即走向了衰亡,中国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也逐渐地走向了没落。

代宗监国和即位期间,明朝的政局较正统清平,社会得以健康发展,这一点朱祁钰功不可没。然而,由于朱祁钰在对待英宗回归和废立太子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才最终导致了其悲剧性的结果,也彻底改写了历史的走向,为后人所叹息。

而于谦,一代忠臣良将,因时局而造成自身的悲剧。英宗并非昏庸,他杀于谦,也可以说是“人在帝位,身不由己”,所以在临终时向儿子朱见深(英宗复辟以后,将太子朱见浚改名为朱见深)作了一个有关于谦的明确交代。

天顺8年(公元1464年)正月,英宗病逝。

四、朱见深——拨乱反正、忘年之恋

从小生活在宫廷旋涡中的朱见深,精神压力超出了一个儿童的承受极限,闹下了一个口吃的毛病。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

宪宗一上台,就遵照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一代名臣于谦平凡昭雪,博得朝野一片赞誉。随后,在对待景泰皇帝的问题上,他不计前嫌,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另外,加之一系列任贤举能的措施,在成化初年呈现出一片拨乱反正后的欣欣气象。

随着明朝土地吞并的日益严重化,在全国各地激发了数次农民起义,犹以广西起义的影响最为深远。在镇压这次起义的过程中,宪宗俘获了两个人,一个是汪直,一个是纪氏。

广西起义失败后,成年男子被杀戮,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汪直就这样进了宫,长大以后的汪直善于钻营,攻于心计,又攀附上了实权派万贵妃,从此官运亨通。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和控制思想舆论,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建立了东厂。成化13年(公元1477年),朱见深又建立了西厂,使厂卫制度达到了颠峰,而西厂的实际指挥者,就是这个汪直。利用东西两厂,汪直不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整个朝廷如黑云笼罩,暗无天日,民怨沸腾。随着倒行逆施的日益激烈,朝野倒汪之声此起彼伏,宪宗也对此人渐渐失去了兴趣。成化18年(公元1482年),在汪直最后一次监军时,被宪宗责令留驻边关,后又被贬到南京,郁郁而终。

至于纪氏,为宪宗生了一个儿子,名为朱佑樘,即明孝宗。生个儿子本不足为奇,但在成化时期却是万般凶险,而这一切,皆源自宪宗的一段忘年之恋。

或许是童年的经历过于坎坷和凶险,朱见深存在一定的恋母情结,他十分宠幸一个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且至死不渝,这位宫女就是上面说到的万贵妃。借助宪宗的宠幸,万贵妃在宫外大肆放纵亲戚强占民田,明码卖官,宫内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其他妃子乃至皇后。由于自己的亲生子夭折,为了避免失宠,她时刻关注着被皇帝临幸的宫女,凡怀孕者不是强迫堕胎,就是弄死拉倒。正是这个无恶不作的女人,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政的腐朽局面,并险些断了皇家子嗣,好在纪氏在太监的掩护下偷生一子,这才为宪宗留下了香火。

成化23年(公元1487年),万贵妃暴亡,悲伤过度的宪宗皇帝也于数月后去世。

悲剧英雄光绪: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

历史学家一向以不动情为人称道,但黎东方说,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之一,从进宫到囚禁,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向慈禧长跪。后人分析,光绪跟慈禧一样好强争胜,只是他不幸遇到了慈禧,从小就被慈禧管教,慈禧从没给过光绪好脸色。

这个苦命的皇帝从小生活在皇宫之中,他的生活却完全不能自主。到十几岁亲政时,霸道的慈禧甚至不让他有挑选后妃的权利。以至于历史学家们数出他一生的七八处大苦,自始至终是一个孤家寡人,他只能示弱,他没有力量,没有基础。但这个受翁同和、夏同善等儒生教育过的皇帝却有着刚强的心性,有着天下苍生担荷一身的意识,因此,一遇机会,他就争取表达自己的个性。比如亲政后不久,他就发布了一份措辞十分严厉的上谕,要求善待传教士。这里面他说了以下一些话:“至泰西之教,本是劝人为善,即从教之人亦是中国子民,仍归地方官管辖。民教本可相安。”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满清不得不放下身段,进行体制改革。洋务运动很快取得了成效,清朝有了世界一流装备的海军。但只有少数人明白,仅仅在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领域改革无济于事,不进行政治意义的变法,中国在现代化列强面前仍然不堪一击。甲午海战就是最好的例证。拥有一流装备的海军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这种败于朝贡自家的蕞尔小国的经验,较之败于西方列强是更大的耻辱。

光绪本来是跟师傅翁同等清流派站在一起的主战者,经此战败,他很快明白体制滞后的恶果,“非变法不能立国”。何况作为一国之尊,权柄用起来如此不顺手。因此,当康有为等体制边缘的士子们上书,要求变法时,他很快转向变法派。

但光绪只是满洲统治阶级中一个游离出来的分子,是国家机器中脱落下来的一个零件,当康有为等最初误把他当作政治权力的核心时,戊戌变法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带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悲剧。对中国政治极有经验的邓小平就说过,改革就是革命。由此可知,在光绪不能借重朝中清浊势力,只能依靠部门下层官员和边缘士子来变法时,他实际上是孤胆地实施了一场革命。

光绪绝不是一个忽略细节的人,从他小时候写的诗中可以知道,他从小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活在天下、活在历史里。《马关条约》签订数天后,光绪即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痛除积弊”。

从甲午战败到变法之间,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康有为呼吁变法的声浪越来越强,并波及体制内高官,他的强学会也得到了朝廷要员文廷式、张之洞们的支持;而光绪则恶补了西方的器物制度一课。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开始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103天中,发布了变法命令110多道。中国的后生学者感慨说,在变法的短短一百天之内,这个曾经的窝囊废,一变而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正面英雄。当然,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短期内给予人民相当充分的民权自由是维新运动的最大成绩。”变法运动很快失败,皇帝被囚,康梁等变法者或流亡国外,或喋血菜市口。一个政权的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私利,丝毫不肯让步于从上至下的改革,它就只能等待历史的报复了。

这种报复如此之快,不到两年,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在侵占北京之前,光绪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使得朝廷蒙难而光荣的机会再次丧失。这种报复如此之快,不到三年,慈禧即以光绪的名义宣布新政,但此时清廷的任何表演已经失去了意义。随后的立宪改革更让天下臣民放弃了最后一分幻想,天下臣民,早已从子民的观念跃进到国民意识。

康熙皇帝饮食保健轶事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成为荧屏热点,在位61载,享年69岁,中国的寿星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平常注重自身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有关他的医疗保健轶事颇多,在此记述二三,以飨读者。

一、患天花死里逃生,“茯苓饼”康复龙体

康熙幼时出“天花”,大病初愈时,身体虚弱,尤其脾胃不和,积食拉稀,太医们会诊研究,认为用药和进补皆非良策,缘于“小主子”在出天花时药吃得多了。

康熙哭着不肯再服苦口的汤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

康熙的阿奶孝庄皇太后爱孙心切,正要下诏责怪太医们,少女苏麻喇姑走到太后身边悄悄说,有位大臣说江南有一名医,对小儿科有独到医术,何不宣来瞧瞧。太后一听,便叫苏麻喇姑传话出去宣其来京。不久,这位老医家奉诏赶来。在太医们的陪同下,给小康熙仔细地望、闻、问、切,退出后在药方笺上只写了一味药“茯苓”,并注明一定要云南产的野生茯苓。野生茯苓含有93%的β茯苓聚糖,这种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怎么个吃法呢?在这位老医家的指导下,太医们会同御厨一起,采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制成了细巧的点心“茯苓饼”。结果小康熙十分爱吃这种风味独特、清香可口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了。太后十分高兴,重赏了老医家,后又留在宫内监制“茯苓饼”。茯苓饼遂成为京城名点,至今不衰。

二、率先用奎宁治疟疾

御香飘渺的大清皇宫,一度受蚊子的困扰。1693年,康熙感染了疟疾,卧床不起,大臣们忙作一团,御医也无计可施。恰逢西洋传教士进奉金鸡纳(即药物奎宁),说可以治愈皇上的不治之症。康熙将信将疑,先令其他患疟疾的宫人服之,果然有效。始自服用,不几日,疟疾治好了。康熙万分高兴,遂于该年7月4日,赐给传教士广厦一所,让他安心传教习医,即现北京西安门教堂,感于他们的一片忠诚之心,亲笔题写匾额“万有真原”四个大字。康熙皇帝自此对西药刮目相看,并确认金鸡纳治疟疾有特效,后来他于1705年第五次南巡时,就曾随身携带金鸡纳,一路赐给百姓治疗疟疾。

三、养生之道值得今人借鉴

作为皇帝,膳食无疑要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是,康熙皇帝却比较简单。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他特别告诫人们,“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当戒,”“高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这些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对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有好处的。他还说,“诸样可食果品,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他还提倡饭后要造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益也。”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很有道理。他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说:“人生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所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康熙精于养生之道,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论述,值得今人借鉴。

清代皇帝南巡轶事多

清代,皇帝多不喜居宫中,常有北祭南巡、西狩东幸之游。而尤以康、乾二帝出巡最多,二人在位时间均过60年,各有六次大规模的南巡之举。

康、乾二帝的南巡,也留下了诸多轶闻趣事。

入境问俗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玄烨第三次南巡,来到苏州,士民观者云集。皇帝驾临,他来看看当地情况,而老百姓也想看看他,不免人流拥挤。康熙见沿途田里庄稼已经青葱一片,传谕观看的人群,“你们不要踩坏了田中的麦子”。

时值阳春三月,地里油菜已经结实成角,康熙没见过这种作物,叫人取一枝来仔细观看,并问巡抚,这庄稼是做什么用的。得知此物是专门用来榨油的,康熙帝感慨地说:“凡事必须要亲自看到啊。”到了浙江,两江总督张鹏翮、江苏巡抚宋荦陪同,康熙帝问二人,听说本地人一日要吃五餐,会不会使口腹累人呀?张回称:“此习俗使然。”康熙笑道:“这事恐怕你们也难以劝化吧。”

几天后,大驾由浙回苏,发生了两件事,使观风俗的活动打上了为民作主的印记。这天,康熙驾临无锡太湖的“洞庭君山”。出行不远,遇上渔民,献上鲫鱼、鲤鱼两筐。渔民又当着康熙的面下网,捕获大鲤鱼两尾。康熙很高兴,命赏渔人元宝。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有沿湖居民投状子,诉称沿湖每年涨水,坍塌田地,老百姓没了田地却还要照旧纳粮。康熙帝的游兴受到了影响,叫人收了状子,并下令当地巡抚等官立即查办此事。

紧接着,就有了第二件事,可能是受到告状一事的影响,康熙帝问随行的一个当地小官牛守备,这太湖方圆多少里?牛回答:八百里。又问:怎么书上说只有五百里?牛守备回答:过去是八百里,由于湖水年年冲坍堤岸,所以现在只有五百里了。康熙有些不高兴了:去掉了这么多地方,怎么没听到奏报减免老百姓的钱粮?牛守备回答说:非但水东一处,这一带乌程之湖楼,长兴之白茅嘴,宜兴之东塘,武进之新村,无锡之沙墩口,长洲之贡湖,吴江之七里港,处处都有这种情况。

康熙立即下令地方官员查明近年百姓的田地损失,并减免粮税。面对此事,康熙又不免心生感慨:“朕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又怎能知道呢?”

事后,也有人评价说,这种事皇帝能问到一个小守备头上,本来就事出意外,这个牛守备能够从容对答,历举自己所熟悉的江浙水道情形,毅然“为民请命”,难能可贵,其学识也在一般儒臣之上。

关注地方吏治

康熙南巡,对所过之地吏治多有关注,号称为百姓选清官。

某年,南巡出畿南,至河北固安地方,当地百姓夹道跪地,挽留当地一个小县令。这县令名杨香必,算是个骨鲠之士。作为县令,杨参与了修治永定河的工程。按例,河工应于秋汛一过就开工,这年,河道黄某拖延工期,到冬天还在赶工。老百姓冬日涉水,寒冷不堪。杨香必可怜百姓,同意大家等太阳出来暖和一点再开工。

河道黄某巡查,发现有百姓来迟,就下令鞭打。杨苦劝不听,一时怒,牵着这位河道大员的马说,如此寒冷的天气,你穿着厚厚的裘皮还冷得打战,却硬要这些赤足露腿的百姓天不亮就来上工。来来,你能去,百姓就能去。黄某大愤,准备上章弹劾杨香必,幸得巡抚从中调和,才没把事情闹大。而杨香必心疼百姓的事做了不少,名声也传扬开来。这时康熙南巡时,正逢杨香必调任宛平,老百姓夹道跪迎,也是为了挽留杨香必。康熙听了百姓的要求,大声说:“我另外给你们这里选一个好官来,怎么样?”这时,道旁有一妇女大声回应:“那你不如另外选个好官给宛平?”康熙大笑,觉得这女子说的也是实话,下令杨香必食知州俸,仍旧做固安县令。

仪封人张伯行因治河有功从山东济宁道员迁任江宁按察使,康熙南巡中了解到他的事迹,遍问当地官员,异口同声地表示称赞。康熙帝大喜,称之为江南第一清官:“你们不要保举,还是朕来保举他。将来他当官好,天下都以朕为明君。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笑朕不识人。”康熙到江南,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后来果然官声极佳,论者皆以康熙帝有知人之明。

优礼老人题词题匾

南巡之际,优礼老人和高龄官员之事不少,题词、题匾则数不胜数。

康熙三十八年回銮时,曾驻于江宁织造曹寅府中。这个曹寅,根据现代中国红学界的研究,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康熙时曾显赫一时,“世受国恩,与亲臣、世臣之列”。曹寅请出老母谒见康熙,康熙见之大喜,说“此吾家老人也”,赏赐甚厚,并御书“萱瑞堂”匾额以赐,时称为罕见的恩赏。对于年老的大臣,也多有恩赏,老臣陈廷敬,特准游西湖一日,见宫眷车不需避路。随行大臣及当地官员得到御赐食品外,对于高龄老者,格外加赏,如老臣宋荦,御赐豆腐,并命御厨教以制作之法。

乾隆帝处处模仿他的祖父康熙,所过之处,优礼老人,如乾隆四十五年,赏福建来迎驾的百岁举人郭钟岳为进士,同时赏赐老儒生陈应腾等御书、缎匹、荷包等。至于题匾、题词等,则过于康熙。今天各地留下来的清代诸帝书法中,以乾隆和康熙的字最多,与南巡时处处题写不无关系。(本文来源:《细说清人社会生活目录》)

相关链接

清帝南巡铺张浪费引发民怨

康、乾间虽称盛世,每次南巡也特别给沿途各地实施了田粮的蠲免,但过分的铺张,还是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凡驻跸之所,皆建锦亭,联以画廊,架以灯彩,结以绮罗,备极壮丽”,“又于诸山及城中名刹,普设祝圣道场”,与第一次南巡时比“已逾十倍矣”。自此之后,康、乾每有南巡之举,供应愈益奢华,有增无减。乾隆南巡时,各地供应愈益奢华,地方官员及绅缙、商人为博皇帝一乐,不惜人力物力,大肆浪费。

正是这种巡游对民间造成的骚扰,使得乾隆中期以后,当时臣民对此举也颇有微词,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南巡的不满。许多劝谏皇帝勿出巡的故事,野老相传,笔记中也多有记载,未必尽为杜撰,其间流露出人们对南巡的不赞同、不满意的情绪。

康熙皇帝的养生轶事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曾一度成为荧屏热点。在位61载、享年69岁的清朝皇帝康熙,是中国的寿星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平常注重自身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有关他的医疗保健轶事颇多,本文在此记述二三,以飨读者。

患天花死里逃生,“茯苓饼”康复龙体

康熙幼时出“天花”,大病初愈时,身体虚弱,尤其脾胃不和,积食拉稀,太医们会诊,认为用药和进补皆非良策,缘于“小主子”在出天花时药吃得多了。康熙哭着不肯再服苦口的汤药,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

康熙的阿奶孝庄皇太后爱孙心切,正要下诏责怪太医们,少女苏麻喇姑走到太后身边悄悄说,有位大臣说江南有一名医,对小儿科有独到医术,何不宣来瞧瞧。太后一听,便叫苏麻喇姑传话出去,宣其来京。不久,这位老医家奉诏赶来。在太医们的陪同下,给小康熙仔细地望、闻、问、切,退出后在药方笺上只写了一味药“茯苓”,并注明一定要用云南产的野生茯苓。野生茯苓含有93%的β茯苓聚糖,这种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肌体的抵抗能力。怎么个吃法呢?在这位老医家的指导下,太医们会同御厨一起,采用精白面、茯苓粉、蜂蜜糖,制成了细巧的点心“茯苓饼”。结果小康熙十分爱吃这种风味独特、清香可口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了。孝庄太后十分高兴,重赏了老医家,后又留在宫内监制“茯苓饼”。茯苓饼遂成为京城名点,至今不衰。

率先用奎宁治疟疾

御香飘渺的大清皇宫,一度受蚊子的困扰。1693年,康熙感染了疟疾,卧床不起,大臣们忙作一团,御医也无计可施。恰逢西洋传教士进奉金鸡纳(即药物奎宁),说可以治愈皇上的不治之症。康熙将信将疑,先令其他患疟疾的宫人服之,果然有效。始自服用,不几日,疟疾治好了。康熙万分高兴,遂于该年7月4日,赐给传教士广厦一所,即现北京西安门教堂,让他安心传教习医,并感于他们的一片忠诚之心,亲笔题写匾额“万有真原”四个大字。康熙皇帝自此对西药刮目相看,并确认金鸡纳治疟疾有特效,后来他于1705年第五次南巡时,就曾随身携带金鸡纳,一路赐给百姓治疗疟疾。

养生之道值得今人借鉴

作为皇帝,膳食无疑要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是,康熙皇帝却比较简单。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他特别告诫人们,“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当戒”,“高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这些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对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有好处的。他还说,“诸样可食果品,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康熙还提倡饭后要造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益也。”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很有道理。他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说:“人生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所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康熙精于养生之道,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论述,值得今人借鉴。

性闻轶事:中国皇帝吃哪种中药补肾

中国的皇帝多短命。皇帝中能够查出生卒年月的共有209个,活到80岁以上的只有5个,他们是梁武帝萧衍85岁;武则天81岁;吴越王钱缪80岁;宋高宗赵构80岁;乾隆88岁。而不足50岁死去的有142人,占67%,平均年龄只有39.2岁。

中国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享有最好的生活医疗条件,为什么反而多短命呢?除了政治谋杀外,贪色纵欲是造成短命的重要原因。后宫宠妃多达几十,甚至成百个,为提高性能力,绝大部分皇帝服用“神效药”。为什么“神效药”会导致短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皇帝服用的“神效药”大多含有鹿茸、狗鞭、蛇鞭、海马等大热大燥的动物类药材,这些药材本身因含有性激素(外源激素),所以起效快,但对身体伤害极大。《黄帝内经》云:“误用致害,虽海马、鹿茸也毒药之类也。”因为这类药材容易耗伤精血阴液,导致虚火暴亢,造成肾阴亏损,加速肾精衰竭。就象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样,确实能马上提高运动成绩,但会对身体造成极坏的副作用,甚至死亡。

20世纪90年代注射补充雌激素风靡美国,很多美国妇女惊喜的发现直接补充雌激素后,皮肤又恢复了弹性,精神焕发,容颜年轻了很多。但仅仅几年时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补充雌激素突然叫停,因为发现很多直接补充雌激素(即外源性激素)的妇女几年后陆续出现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病症。因此,对直接补充性激素要多一份警惕。

中医认为正确的补肾方法是温和进补,益髓填精,固本培元,才能长期保持肾功能强盛,达到滋补强肾的目的。中药补肾专家推荐参杞杜仲丸,该药是我国元代以来养生抗衰老的著名方药,原名“神仙不老丸”,以人参、杜仲、枸杞、地黄等十二味中药组方,全植物药材,不含动物性药材,不含激素,不伤身体,可全面调补五脏、益气养血、温补肾虚、平衡阴阳。适用于精神倦怠、易发虚汗、困乏无力、面色萎黄、头昏心悸、健忘失眠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阳痿早泄等症。

现代药效学研究发现参杞杜仲丸延寿率达13.5%-15.3%,延长寿命;可明显提高人体内源激素男性睾丸酮(T)和女性雌二醇(E2)的含量,通过激发人体内部产生性激素而不产生副作用。中药补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补肾“以慢固本”最为重要,急功近利反而对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参杞杜仲丸不含大热大燥的动物性药材,不含激素,药性平和,四季均可服用。一般服用1个疗程4瓶下来可以明显感觉到中老年人常见的乏力、失眠、精神不振等症明显减轻,服用3-4个疗程,易疲劳、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阳萎早泄等性机能减退等症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无力保护母亲的瑶族皇帝明孝宗

“冷宫”中出生的皇帝

京剧《狸猫换太子》是一出很流行的连台本戏,它来源于公案小说《龙图公案》、《七侠五义》之类,其它戏剧如《打龙袍》、《遇皇后》也都出于此。这类戏以民间百姓的眼光来描绘历史上的宫廷事件,故事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

明朝的紫禁城中,确实发生过一件近似狸猫换太子的事件,情节也颇为曲折。

威震宫廷的贵妃

明朝的皇宫中有很多怪事,其原因是永乐以后的皇帝大部份是昏庸之辈。明代上半叶成化朝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在他做皇子的幼年时代,他的祖母——宣宗宣德皇帝的孙皇后,特派了一个姓万的宫女服侍他。除看护这个小皇子玩耍外,还照料寝食。朱见深即位时年仅十六,而这位万宫人已经三十五岁了,她牢牢地控制住小皇帝,终于成为比她小十九岁的皇帝的妃子。

由于自幼抚养的关系,这位小皇帝完全听从万妃的摆布。万妃第一个措施是向皇帝进谗废掉皇后吴氏。皇帝果然打了皇后一顿,把她废掉,幽禁起来。第二步则是想方设法生下一个皇子,这样,不仅可以“母以子贵”,而且可以控制住两代皇帝。《明史·后妃传》说她:“机警,善迎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六宫希得进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遂封贵妃。”可是好景不长,万贵妃所生小皇子没有多久夭折,从此她再也不曾怀孕。此后,凡有妃嫔、宫女因皇帝“临幸”而有了身孕,万贵妃必定想方设法使之堕胎,甚至连孕妇也加以残害。

这样,成化皇帝朱见深直到中年仍没有子嗣,这在封建皇家是一件大事,一些大臣如大学士彭时、尚书姚夔等纷纷进谏,意在规劝皇帝摆脱万贵妃。但是朱见深始终未能摆脱控制,万贵妃反而进一步勾结了宫廷内部佞幸太监钱能、覃勤、汪直、梁芳之类和外戚万安之流,在宫廷内外结成一个有权势的集团。他们“苛敛民财,倾竭府库,以结贵妃欢。奇技淫巧,祷祠宫观,靡费无算。”

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一位宫女怀了孕……。

避祸害密藏皇子

明代前期,为镇压南方农民及少数民族起义,曾有过多次“征蛮”之举。不消说,每次都是残酷的烧杀掠夺式的镇压。成化朝一次征广西,把一位纪姓土司杀掉,而把他的一位美丽的小女儿俘虏后带到了北京,贡入皇宫充当女史。这位纪宫人“警敏通文字”,长大后颇有文才,被分配到宫内的一处藏书所管理图书。朱见深偶尔到这里游玩,看中了这位来自广西的姑娘,于是“幸之,遂有身”。

万贵妃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怒,命令宫婢设法用药为纪宫人堕胎,不料这位宫婢反而同情纪宫人,谎报说是“病痞”。万贵妃仍不放心,把纪氏囚禁在冷宫“安乐堂”(地属“西内”,在今北京西城养蜂夹道一带)。

纪宫人在“安乐堂”生下一位小皇子,她感到这件事迟早会被万贵妃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命太监张敏把这个婴儿抱出溺死。张敏大惊:“皇上还没有儿子,怎么能丢弃呢?”于是买了“粉饵饴蜜”之类的食品,帮助纪宫人把这个小皇子秘密地藏在其它地方喂养。万贵妃搜索了多次,一无所得。当时被废掉的吴后住在“西内”,知道以后,也偷偷地参加哺养皇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六年之久,而朱见深并不知道。

皇帝的悲喜剧

成化十一年的一天,朱见深要太监张敏给他篦头。这位皇帝对着镜子,叹道:“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做)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日:“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以上对话,见《明史·后妃传》)

在西内,同时也发生了一场戏剧性的场面。纪宫人看到皇帝来使,立刻抱住皇子哭道:“儿去,我不得生。”她为小皇子穿上小红袍,嘱咐说:“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明史》接着记载说,这位小皇子由于长期幽禁,连胎发也未剃过,因此“发披地”。他乘上小凉轿,被抬到皇帝面前。下轿后,他张开小手,跑着扑向他父皇的怀抱。朱见深把皇子抱起,放在膝上,看了很久,流泪说:“是我的儿子,也象我!”跟着朱见深派太监怀恩到内阁宣布了这件事,“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纪宫人封为淑妃,移居紫禁城内永寿宫。

由于这件事,宫廷内外喜气洋洋,只有一个人诅咒不满,那就是万贵妃。她大骂:“一帮小人欺骗了我!”

接着,紫禁城内出现了“怪事”:纪贵妃突然暴死。《明史》指出:“或曰(万)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了。

这时小皇子已经取名礻右樘,立为皇太子,由于生母已死,仍然处在相当危险的境地。朱见深的生母(当时的皇太后),要求担负起抚养小皇子之责。由于是祖母带养,又是当今太后,小皇子这就安全多了。但万贵妃仍然不死心,有一天她邀请皇太子进食,临行时太后谆谆嘱咐,不要吃任何东西。小太子到了万贵妃处,果然什么都不吃。万贵妃劝食,小太子说:“我怕有毒!”万贵妃又急又气,说:“几岁的孩子就这样,将来我会死在他手!”从此,万贵妃得病,不久死去。这个小太子后来即位,就是明孝宗朱礻右樘,年号弘治,在位十八年。

打工“皇帝”的家事

结婚22年,唐骏仍然亲昵地叫妻子孙春兰“小兰”。而他送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声宣告:“唐骏永远不会有绯闻!”

2008年奥运会期间,唐骏一家准备去北京看比赛。出门之前,孙春兰像所有的女人一样,为穿什么衣服而拿不定主意。唐骏则在一旁好脾气地笑。

14岁的女儿开始有点小抱怨:“Mum,soslow.”他仍是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时间还来得及。”

唐骏的守时是出了名的,但他却可以接受妻子的迟疑、反复和拖拉,并且乐在其中。“二十多年婚姻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不要拿你的标准去改变对方,而是要学会正视彼此的差异,学会尊重,并慢慢地去接受和欣赏它。”

唐骏在各种场合演讲时,常会讲起他当年是怎样追到北邮校花的。他说自己当时简直就是弱势群体,只能靠写信接近对方。

当年为何会第一次约会就答应其貌不扬的穷小子的求婚,唐孙二人的回答截然不同。唐骏不无得意地哈哈大笑:“那时候小兰才19岁,单纯得一塌糊涂嘛,一不小心就上当了。”孙春兰却很实在:“唐骏追我的时候,已经考上研究生了。那时候考研究生大概只有10%的录取率。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很会学习、也一定会很有前途的人。”

1998年,很有前途的唐骏成为微软大中国区技术中心的总经理,去上海赴任。彼时也在微软总部工作的孙春兰花了一周时间写了一封信,叫丈夫到了上海之后再打开。

来到上海后,唐骏发现公司上下浮动着浮躁之气,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个周末,他打开了妻子的信。在大16开的信笺上,却只有两句话:“你对你的部下能像对女儿唐惟子那样吗?你的公司离‘好家庭’还有多远?”

一年后,唐骏给孙春兰回了一封信:“我在中国的管理经验证明,中国的员工更需要一种家庭式的人性化的管理。我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使上海微软的员工离开率只有3%,而中国IT业的平均离开率是17%。夫人的启发大有成效!此致那个敬礼。”

孙春兰笑了。她幽默地回了他3个“S”:Stupid、Silly、Stubborn(愚笨、愚蠢、固执)。

2002年3月,唐骏刚到北京上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正是最忙的时候,而远在西雅图再次怀孕的孙春兰也要生了。那天晚上,西雅图下着大雪。儿子降生时,陪着孙春兰的只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坚强的她此时也不禁觉得凄凉。

四天后,唐骏突然出现在孙春兰面前,连胡子都没来得及刮。原来他坐20几个小时飞机跑回来就是为了看她和孩子一眼。几十个小时后,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等着他。那一刻孙春兰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在生活上,她忍受得比较多,忍受我没完没了的选择和改变。”唐骏总结道,他对妻子有一份很深沉的歉意,然而更多是感激。

2005年底,妻子和一儿一女正式从美国搬来上海,真正和唐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