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巨擘的企业家(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5:54:37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富巨擘的企业家(3)

财富巨擘的企业家(3)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并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山姆·沃顿

沃顿对最低价格的追求,改变了美国和它的服务业。

山姆·沃顿可谓20世纪下半叶美国梦活生生的典型。沃顿成长于大萧条时期的奥克拉荷马和密苏里。那时,他还是个矮脚鸡般生气勃勃且眼光锐利的小家伙,但他却具有远大的抱负。他是“非常年轻的球探和密苏里高中足球冠军队的四分卫”,靠卖报纸和牛奶帮家里渡过难关。从密苏里大学毕业后,他参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和成百上千的其他人一样,当1954年不安定的和平经济时期到来时,找了份工作开始养家糊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沃顿发现,他正处在巨变的中心。他具有预测世界发展趋势的天赋,能比其他人更早明白,正席卷全国的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在商业上将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这种直觉使他从一个无名的小杂货商,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零售商和全美最富有的人。

到沃顿1992年去世时,他的家族拥有的净资产已达250亿美元。他给美国商界留下的巨大而广博的遗产,使他成为商界的一座丰碑。在《财富》杂志排名的500强公司中,他拥有的沃顿连锁店排名第四,年销售额近1200亿美元,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埃索石油公司。

虽然,这样做会过分简化商业上复杂的现象,但可以说,看看在全美各地奔驰的沃顿公司货车上印着的标语:“我们永远卖得最便宜”,就可以理解沃顿给美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沃顿没有发明打折零售,正如福特没有发明汽车一样,但他也像福特和他的汽车改变了美国和它的工业生产方式一样,沃顿对最低价格的追求改变了美国和它的服务业。沃顿不只是改变了美国人逛商店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大部分美国产业的服务方式,即重心由制造转到顾客上来。

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当50年代打折销售在卡本兰一座山上的“安和希望”商店中产生时,零售业协会十分憎恨它,制造商也不喜欢它。因为它威胁着他们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总之,绝大多数商人都对它进行了限制。

50年代早期,打折销售刚刚出现不久,沃顿40多岁。他已经非常富有,经营着分布在堪萨斯、密苏里和奥克拉荷马的15家商店,它们都是传统的小镇商店,价格相对较高。

沃顿积极学习零售经验,全家度假时也不忘去当地商店去看看。当一个外来的理发师赫伯特·吉布森在沃顿开店的小镇开了一家折扣销售商店时,沃顿认识到这是未来商业的趋势。1962年7月2日,沃顿44岁时,他开办了第一家沃顿超市,同年S·S·克莱斯基也开办了他的“卡玛”(卡氏超市),F·W·伍沃斯和戴顿·哈德森也开办了与此类似的超市或连锁店。打折商品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旦打折被允许,沃顿就开始用生命里余下的时间进行改革,将商店、制造商和中间商之间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商品价格下降、下降、再下降。

通过这种方式,使毛利降到最低,从而使沃顿超市的销售持续增长。沃顿在每个他能发现机会的地方开设商店,有时他会在低空飞行的飞机上研究地形,如果他发现有块地处于几个小镇的交汇处,他就会在那儿买下一片空地,建立一个沃顿超市,使他的超市遍布全国。

当全国连锁店建成时,沃顿在管理方式上又做出了重大调整,他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早在1966年,拥有20家连锁店时,他就到了位于纽约的IBM学校。他的目的是雇佣班上最聪明的学生来计算他的生意运作,他意识到,如果没有电脑化的商业管理,他的连锁店就不能按他期望的速度来发展。这一点他是完全正确的。沃顿连锁店成为及时存货控制、最大化利用信息取得竞争优势的标志。尽管很少被人记起,沃顿却可以说是第一位真正的信息时代的总裁。

令沃顿高兴的是,在他大部分的职业生涯中,他并不为公众和舆论所注意。事实上,在1985年,《福布斯》杂志因他拥有沃顿公司39%的股份,而认为他是全美最富有的人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此后,公众焦点第一次聚集在民主党人零售商沃顿身上。他那非凡的魅力使他手下成百上千的职员深信:加入沃顿一定会成功,他们中有许多人因拥有公司股票而成为富翁。这就是美国梦。

随着沃顿连锁店的影响力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如卡氏超市和西尔斯百货公司,沃顿开始受到那些守旧的小镇商人的诽谤和围攻。他们在曼哈顿召集了一次怀旧大会,会上他们愤怒地指责,沃顿是使小镇商人消失的罪魁祸首。

沃顿认为这些争论只不过是在说傻话。他本人也曾是个小镇商人,但他看清了商业的未来趋势,选择了“吃”而不是“被吃掉”的命运。不管怎样,他相信,只要那些小镇商人能有所改变,并适应潮流的话,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事实证明,消费者强烈地支持沃顿,他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每天都是最低价。

毫无疑问,山姆·沃顿没有破坏美国乡村的风景,或者强迫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他促进了这些变化,他所代表的进步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他的管理方式为后人们所模仿,他运用信息技术来降低成本的方法被各个行业采用,他那超前的零售概念造就了一批新的被称为“价格杀手”的零售商,使低成本、低库存的销售方式进一步得到提倡。事实上,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就是这种方式的延续。人们不仅要猜测,如果山姆·沃顿现在还年轻,他会干什么?

萨姆·沃尔顿

萨姆·沃尔顿,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的金费希尔,他的父亲在银行工作。1918年,美国庞大超级市场沃尔玛连锁集团的创办人。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白手起家,从1962—1992年,萨姆·沃尔顿亲自执掌沃尔玛达30年。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的总销售额还不及西尔斯的12%。沃尔玛在1990年超过位居美国折扣百货业龙头10年的凯·玛特,位居全美零售公司第二;1991年超越自二战后即名列全美第一的老百货业盟主西尔斯,坐上了全美零售业第一把交椅。

分析人士认为,沃尔玛最显著的成就是它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一个什么都不生产的公司改变了由一大堆制造业巨头统治“财富500强”的历史。在2001年,沃尔玛的收入超过2200亿美元。这使其将超过2000年“财富500强”第一名的艾克森·美孚成为新的500强之首。在此期间,他将其独特的处世原则以及做人的理念融入到了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中,由小到大,由小镇到全国到全世界,萨姆不仅创造了一个零售业的奇迹,还创造了零售业新的经营方式,他曾被誉为20世纪除福特以外美国最伟大的企业领导者。

布什总统在颁予萨姆·沃尔顿自由奖章时,在奖状中写道:“萨姆·沃尔顿,地道的美国人,具体展现了创业精神,是美国梦的缩影。”

1977年,萨姆·沃尔顿赴日本、韩国参观旅行,对韩国一家看上去又脏又乱的工厂里工人群呼口号的做法深感兴趣,回沃尔玛后马上试行。这就是后来著称的“沃尔玛式欢呼”。

在每周六早上7:30公司工作会议开始前,沃尔顿总会亲自带领参会的几百名高级主管、商店经理们一起欢呼口号和做阿肯色大学的啦啦操。在每年的股东大会、新店开幕式或其他一些活动中,沃尔顿也常常带领集体欢呼口号。“沃尔玛式欢呼”不仅在本国盛行,而且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雇员也同样练习“沃尔玛式欢呼”,而且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甚至比美国本土的员工还高。

萨姆·沃尔顿觉得它有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增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员工们更好地工作。

即使是一些性质严肃的会议,沃尔顿也尽量将其变得轻松愉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沃尔玛的“周六例会”。每周六早上7:30,公司高级主管、分店经理和各级同仁近千人集合在一起,由公司总裁带领喊口号、做早操。之后,大家在会上就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做出优良成绩的员工还会被请到本特维拉总部并当众表扬。该例会有时还会邀请一些店外人士做特别嘉宾,有鼎鼎有名的商业巨子,有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乡下小企业的老板,也有NBA的体育明星或俄克拉荷马的乡村歌手。有位喜剧明星被邀请过好几次,每次都会把参会的经理们逗得前仰后合。

沃尔玛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也同样生动有趣。最初参加会议的人并不多,后来发展到每年约1万人出席,包括一些公司分店经理和员工代表。会上,公司会向股东简报公司成就、未来目标及近期计划,还会邀请一些演艺人员如歌手等出席助兴。有时候,正事在会上反而被搁在一边,大家在一起做啦啦队操,唱唱歌或吵吵闹闹,做些瞎闹起哄的事。会议结束后,沃尔顿还会邀请所有与会员工到家中花园参加野餐会,并向他们了解各店的经营情况。

萨姆·沃尔顿的经营哲学是:以轻松创效益。

沃尔顿说:“我从很小起就知道,用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个美元是多么艰辛,而且也体会到,当你这样做了,这是值得的。有一件事我和爸爸妈妈的看法一致,即对钱的态度:绝不乱花一分钱!”

萨姆·沃尔顿的节俭确实是出了名的。有亿万家财的他却驾着一辆老旧的货车;戴着印有沃尔玛标志的棒球帽;去小镇街角的理发店理发;在自家的折扣百货店购买便宜的日常用品;公务外出时,总是尽可能与他人共住一个房间,而旅馆多为中档的;外出就餐,也只去家庭式小餐馆……

人们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节俭,他们对萨姆作为一个亿万富豪开着一辆破旧的小货运车或在沃尔马商店买衣服或不肯乘头等舱旅行大惑不解。

其实,这只能从萨姆的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原因。

萨姆·沃尔顿成长于大萧条时期,这造就了他这种努力工作和节俭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当有一枚一便士硬币丢在街上时,有多少人会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我打赌我会,而我知道萨姆也会。”沃尔玛公司的一位经理这样说道。

因为萨姆·沃尔顿从小就体会到了每一分钱的价值,所以他亦深知沃尔玛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因此,他始终保持相当简朴的生活,与一般中等收入家庭的水准没有太大差别。他坦言,并不指望自己的子孙将来为上学去打工,如果他们有追求奢侈生活而不努力工作的想法,即使百年之后,他也会从地底下爬出来找他们算账,所以,“他们最好现在就打消追求奢侈生活的念头”。

在很早的时候,萨姆·沃尔顿的节俭就非常出名了。有一次,一名员工被他派去租车,很快沃尔顿又叫他退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愿租用任何一种比小型汽车更大的汽车。这位员工进一步解释了萨姆·沃尔顿这一行为:不愿意让人看见他用的东西比他属下的人使用的更好,萨姆·沃尔顿也不会住在比他属下人所住的更好的旅馆里,也不到昂贵的饭店进餐,也不会去开名牌昂贵的汽车。

萨姆·沃尔顿搭乘飞机时,也只买二等舱。有一次萨姆·沃尔顿要去南美,下属只买到了头等舱票,结果他很不高兴,但是也不得不去,因为这是最后一张票了。他的助手说:“这是我知道的他惟一一次坐头等舱的经历。”

当他连续两年名列全美首富的时候,他对来访的记者讲的第一句话是:“把我当作最有钱的人,真是有点开玩笑!”可能正是这样,小镇居民都说:“我们将萨姆·沃尔顿先生视为英雄,并非因为他有几十亿家财,也不是因为他做了一番大事业,而是因为他能够像我们一样地在这小镇上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

包玉刚

包玉刚,1918年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宋朝包拯第29世孙。1991年9月23日病逝。

在世界的7个著名船王中,包玉刚是王中之王。在1980年他的环球集团鼎盛时期,他拥有210艘万吨巨轮,总载重量2100万吨,超过美国、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所拥有的船队载重总量,比希腊船王尼亚克斯和奥纳西斯两家船队载重量的总和还要多一倍。

包玉刚不仅仅是世界船王,他的业务还包括酒店、房地产、贸易、交通运输、电子、航空运输,形成一个海陆空立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据估计,他的财产至少有300亿港币。

包玉刚不仅仅是一个商人。他主张“政商合一”,被人们誉为“经济界的政治家”。他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首脑交往甚笃。19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授予他爵士头衔,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也先后授予他勋章或最高奖章。他曾受到英国首相希思、美国总统里根的特别宴请。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多次接见了他。成功来自勤奋

包玉刚一踏上社会就以勤奋和善于思考而取胜于人。22岁时进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工作,很快地熟悉了信托、购料、易货、储蓄、保险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不久就被调任为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的副经理。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年轻的包玉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他调度有方,应付自如。当时因战事交通受阻,中央银行衡阳分行突告现金短缺,周转不灵,包玉刚及时给予500万元现钞的支援,帮其度过了难关。浙江省银行得知此事后,对包玉刚倍加赞赏,从而全力支持他的工矿银行的业务。随后,包玉刚被调升为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包玉刚从重庆回到上海,被委任为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第二年,又被提升为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28岁的包玉刚在上海金融界崭露头角。

到香港后,包玉刚勤奋从业,艰辛经营,成了当今世界闻名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虽然成了香港的富豪,但他从不懒散放荡,几十年来不嗜烟酒,生活严肃,专心事业。他每天都要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办事处通电话,以便掌握最新信息,做出相应决定。

为了保证精力充沛,更好地工作,包玉刚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早晨起来首先跳绳400下,接着跑步,然后跃人游泳池游泳。

40多年间,不论在香港、北京,还是在美国、日本,从未间断过。有一次,他在联邦德国,大清早冒雪在路边跳绳、跑步。一名全副武装的警察神情严肃地在旁边盯着他,怀疑这个东方人有精神病。直到仔细检查了包玉刚的证件后,才悻悻离去。

包玉刚不仅严格对待自己和家人,对公司职员也同样严格要求。他经营的环球航运公司先后管辖过400多艘船,包玉刚几乎与每位船长、工程师都谈过话。凡是信息网络反馈出哪条船的船长、工程师酗酒、嗜赌,不论其技术好坏、能力强弱,立即解雇,他认为技术再好、能力再强,有这些毛病,都不可能勤奋地工作,都会玩忽职守,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包玉刚勤奋治业的精神,使其经过20多年苦心经营的环球航运集团业绩辉煌,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跃居世界航运业之冠。敢于接受信心的挑战

包玉刚不是航运家,他的父辈也没有从事航运业的。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学徒、伙计,后来又学做生意,30岁时升到了上海工商银行的副经理、副行长,并小有名气。31岁时包玉刚随全家迁到香港,他靠父亲仅有的一点资金,从事进出口贸易,但生意毫无起色。拒绝了父亲要他投身房地产的要求,他表明了欲从事航运的打算,因为航运竞争激烈,风险极大,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他,以为他发疯了。

但是包玉刚却信心十足,他看好航运业并非异想天开。他根据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获得的信息,坚信海运将会有很大发展前途。经过一番认真分析,他认为香港背靠大陆、通航世界,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从事航运业。37岁时包玉刚正式决心搞海运,他确信自己能在大海上开创一番事业。

包玉刚早有独立创业的强烈意识,终于,他抛开了他所熟悉的银行业、进口贸易,投身于他并不熟悉的航海业,人们对他的讥笑多于嘉许。的确,对于穷得连一条旧船也买不起的外行,谁也不肯轻易把钱借给他,人们根本不信他会成功。他四处告贷,但到处碰壁,尽管钱没借到,但他经营航运的决心却更加强了。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贷款买来一条有20年航龄的烧煤旧货船。从此包玉刚就靠这条整修一新的破船扬帆起锚,跻身于航运业了。

包玉刚一条破船闯大海,当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刚并不在乎别人的怀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会成功。他抓住有利时机,正确决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船舶所有人。以信取胜,获得别人的帮助

包玉刚之所以秀出于企业家之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守信用、讲信誉,忠其言、善其行,因此而获得汇丰银行的信赖和支持,经济上有了强大的后盾。

早在1949年以前,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各外商银行中就已首屈一指。那时它已控制了整个香港金融市场。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做抵押,向汇丰银行贷款,得到了汇丰银行高级职员桑达士的支持。

后来,日本航运公司急欲租用船只,包玉刚打算用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货船,租给日本航运公司5年。日航公司愿意请它的往来银行开具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资助包玉刚买船。这个信用状上的75万美元作为租船第一年的租金。包玉刚准备用这个信用状向汇丰银行抵押,借款去买船。他就此事与桑达士商量。桑达士认为日航公司不会这样做。可是,包玉刚真的从日航公司拿来了信用状。桑达士完全信服了,同意给予贷款。从此汇丰银行一再支持包玉刚。

据估计,汇丰银行对包玉刚集团的投资,账面价值已超过5000万美元,市场价值还要大得多。由于有国际金融资本作坚强后盾,才使包玉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除汇丰银行外,包玉刚以其严守信用的作风取信于日本造船业界及金融界,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60年代,日本的造船工业,达到全世界建造新船总吨位的一半。无论价格、质量、交货日期等,各国船厂很难与其相匹敌。在世界航运业大发展的时候,各国船东争相在日本造船。包玉刚从1961年起,开始在日本订船。他的船队里90%以上的新船,都是日本造船厂建造的。1971年,世界航运业出现萧条,船东们不再惠顾日本造船厂,但包玉刚却依旧在日本订了6艘船,总吨位为150万吨。日本造船厂的负责人称包玉刚是他们“最尊敬的主顾”。所以,包玉刚在日本造船总能得到很大的方便。除日本的金融界给予支持外,日本造船厂再忙也接受他的订单。而且往往无需支付现金,并可以分期付款。

正是由于包玉刚忠其言,善其行,以信取胜,苦心经营,才使他的环球航运集团在1981年已发展到210艘轮船,总载重吨位达2100万吨,跃居世界航运业之冠。

盛田昭夫

盛田昭夫,192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以酿造米酒为业的殷实之家。

盛田昭夫是日本“索尼”的创始人,他使“索尼”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品牌。

索尼磁带录音机以优质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青睐。由盛田昭夫领导的索尼公司,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电器供应商。

如今的索尼,拥有近5万名雇员,属下有10个子公司和几十个孙公司,在几十个国家建了工厂,产品行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索尼已成为日本的索尼,世界的索尼。

30多年前,日本的索尼公司在世界企业界甚至在日本本土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当时,该公司只生产一种小型晶体管收音机。

总裁盛田昭夫带着价值29.95美元的小型收音机,到美国纽约去推销。由于人们并不知道索尼公司,而且当时的收音机体积很大,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小收音机质量不好,没什么用。盛田昭夫受到许多冷遇和奚落。

盛田昭夫当时就下了决心,对美国希勒瓦的一家大公司总裁说:“50年前,贵公司也是默默无闻的,我敢保证,50年后,敝公司一定同贵公司一样响亮!”

由于盛田昭夫看准了市场需求小型电子产品,经过30年的努力,索尼公司终于在各类电器上都比别人提早一步占领市场,跻身于世界大企业的行列。

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在强调索尼公司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中,有一个就是深入地了解市场。盛田昭夫以他本人的行为,说明了经营企业,经常进行市场考察的业务旅行对发展企业的重要性。他是这方面的活榜样。

盛田昭夫第一次访问西欧是在1953年,他当时在欧洲购买了三部西德照相机。从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国外业务旅行,收集资料,加深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包括目前情况的了解以及潜在情况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掌握国外市场情况的变化。至1974年,为了了解索尼公司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情况,他飞越了太平洋120次。1974年下半年,他的足迹遍及西欧、美国波士顿和纽约市、苏联首都莫斯科、拉丁美洲国家巴西。

盛田昭夫辛勤地奔波,最大限度地掌握了国际市场行情,使他经营的索尼公司从狭小的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索尼公司走上了国际企业化的道路,最后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企业。

1961年,索尼公司的部分职工想利用公司成立15周年纪念的机会举行罢工。

工会知道公司在5月7日举行庆祝活动,于是声称要在当天实行罢工,要求只雇佣他们的会员。他们认为此次庆祝活动的意义非比寻常,只要稍加威胁,公司就会让步。可是盛田有自己的看法,他与大多数雇员交谈过,深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知情达理的,不会支持只雇佣某一工会成员的做法。他坚信公司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不能让这些雇员被一小撮极端分子所利用。

盛田的态度非常强硬,并跟工会进行了多次谈判,结果毫无进展。由于公司已计划好在总部大楼召开庆祝大会,还请了包括池田首相在内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到时如果满街都是罢工的工人,公司就会丢尽面子。所以,工会认定盛田只是想吓唬人,最终会妥协,而答应他们的要求。

随着庆祝日越来越近,工会的头头们越发显得神气十足,大有绝不求和之势。其实盛田早已另有安排,只不过没有露出一点痕迹。他继续率领谈判小组与工会周旋,直至庆典的前一天晚上,双方仍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于是工会头头愤愤离去。

在索尼公司成立15周年大庆的那天早上,罢工的人群包围了公司办公大楼。街上站满了这个工会的会员。他们还从别处借来一批人以壮声势。有些人还举着斥骂索尼公司和池田首相的标语牌。与此同时,一些工程师决定组织起自己的工会打出支持公司的旗号。几百名忠于公司的工人也跟着到了街上,围在罢工者的外边。盛田做好参加庆祝活动的准备后,走到窗前,只见大楼也已挂起了庆祝的条幅。但池田首相和其他贵宾却一直没有到这幢大楼来致贺。罢工者开始还以为公司被迫取消了此次活动,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搞错了地方。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公司全体经理都日夜守候在这幢大楼里。直到前一天晚上,他们才给300名嘉宾一一打了电话,告知庆典地点改在一里外的王子宾馆。结果,池田首相等平平安安地出席了庆祝大会,整个庆祝活动办得也非常成功。当罢工者发现自己受骗时,他们已出尽洋相,无法挽回面子了。

盛田从公司办公大楼的后门出来,赶在庆祝活动结束前到达宾馆,他走进会场时,大家都向他鼓掌庆贺。

盛田昭夫指出,有时部属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有的只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如果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做出损害大部分人的让步,即会造成灾难性的恶果。这会养成部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习惯,而使企业家丧失应有的原则,局面会愈加难以控制。

盛田曾对一位抱怨领班的青年工人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为什么不运用你享有的权利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呢?一个人如果能够挑选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干,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公司有许多岗位、工种,不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但是,真正能像盛田这样想、这样做的企业家是太少了,,其实这也是这些企业、企业家的损失,不能人尽其才,便是对人这一巨大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索尼公司有一条座右铭:“索尼,研究使它与众不同!”这句格言成为索尼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索尼公司一开张,盛田昭夫就提出“做别人所没有做的事,研制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产品”的口号。他的竞争哲学是:如果今天赢了几个球队就很满意了,球技就很可能到此为止。要想一直承受住世界级对手的挑战,那么就得不断创新。索尼公司到今天发展为电子行业的佼佼者,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为他们企业带来的。

几十年来,索尼公司不断研究新情况、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总是先人一步,胜人一筹。

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的领导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地向市场推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别具一格,先声夺人,始终处于同行的前列,领导世界电子行业的潮流。

佐川清

佐川清,一个能吃苦而重义气的财神。少年时生母早逝,遭到继母的虐待。稍大以后,他两度出走,只身闯天下。曾创办建筑公司,后为孩子的教育,为了不得罪患难好友,他忍痛将正在发展中的建筑公司解散。1957年,佐川清和妻子幸惠开办佐川清转运公司。他以“脚夫精神”创业,公司在经济大萧条期间成长壮大,由小规模的经营,逐渐发展为运输物流中心。1986年,公司营业额超过2850亿日元,名列日本商业运输业第一。被新闻界称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奇迹”。

1922年3月16日,佐川清生于一个叫做“宇高野”的村庄,父亲名叫彻治,母亲叫哈慈。佐川清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大哥名叫竖二,二哥名叫己代治,佐川家族是板仓村中首屈一指的望族,家业颇为丰厚,在当时名声显赫。1957年2月,漂泊近十年的佐川清除了得到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之外,依旧是两手空空。

赤手空拳的佐川清来到大阪将他找工作的范围定在京都和大阪之间,这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商业城市。每天清早佐川清便出发到各批发商处询问“要不要脚夫”。

尽管佐川清很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到处打探,但是始终没有生意。不难理解,货主之所以要委托脚夫运输货物,那是因为他对脚夫信任,相信他能够把货物安全送到,然而,谁会信任一个陌生的个体脚夫呢?

没有人理睬,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这使佐川清感到伤心。但要生存,要养家糊口,他必须不断地前去兜揽生意。

佐川清相信,他每天的登门拜访不是白费,而是一种投资,时间久了,人们终究会熟悉、认同他,最终会把生意给他做。

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十分迅速,货运业激烈的竞争使得每家公司都面临市场发掘的严峻问题。当时日本的通运公司几乎垄断了日本公路运输业的一半市场,而另外的一些大货运公司则瓜分了另外的一些份额,留给佐川清这样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佐川清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绸缎、时装布料、鞋子、装饰品、精密仪器、高级新鲜食品都是普通货运公司不愿承揽的。

目光敏锐的佐川清发现了这个未被发掘的市场,他的公司要想有大的发展,就要从这里干起。

但是,开拓和占领这样一个市场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有一天半夜,佐川清在床上接到松江百货公司打来的电话,一听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原来该百货公司接下了老客户女儿的结婚礼服的订货,而这家百货公司将礼服的缝制工作托给了京都的一家和服店。但是这套需要精细手工的礼服完成后已经超过了原定的交货时间。现在松江百货公司希望佐川清能够把货送到松江市的结婚礼堂。

佐川清看了一下表,此时已是凌晨两三点钟,要完成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佐川清没有拒绝,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也不会放弃。第二天上午,就在婚礼举行之前不长的一段时间,风尘仆仆的佐川清终于将衣服送到了结婚礼堂,看着新郎、新娘满意的笑容,佐川清真是快乐极了。

这件事使得佐川清名声大振,货主中间开始流传这样的话:“有什么难题找佐川清好了。”

这期间,佐川清的业务发展十分迅猛。1958年,他在京都设置了他的办公室。1959年分别在大阪、效贺、福井、金泽、高山等五个地方设置了分支机构,从前的两辆脚踏车也换成了机动车;1960年4月,“佐川捷运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佐川清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佐川捷运成立后,公司平稳发展。1970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的货运业也开始面对危机,许多公司收入锐减,运输能力严重滞停。佐川捷运公司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佐川清成功的市场定位,佐川捷运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经济萧条的冲击。它的货运量反而大幅度地增加,利润也随之增长,被当时的同行们誉为“佐川的奇迹”。两度石油危机的爆发严重打击了日本货运业的那些“巨霸”,而佐川捷运却趁此机会强壮了起来,日益繁重的公司业务使年岁渐高的佐川清一个人越来越难以应付,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公司的接班人问题。

在1978年7月,年仅28岁的佐川正明正式接替父亲工作成为佐川集团总部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社长。佐川清的次子佐川光于1976年毕业于大阪追平门商学院后也进入佐川捷运,在经历了同哥哥相似的考验之后,他被任命为清河商事株式会社的一名部长。两个儿子干得十分出色,成为日本商界的新星,这令佐川清感到十分自豪。

从1960年佐川捷运有限公司的成立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佐川捷运一直平稳迅速地发展,截至1986年,该公司已经拥有221家分支营业机构,公司员工16500名,卡车总数7800辆、年营业额超过2850亿日元。在最重要的指标年营业额上,佐川捷运已经超过日本通运公司,在日本商业运输业名列第一。

霍英东

霍英东,1922年5月1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地区一个水上穷苦人家。

霍英东在香港的事业不断发展,现在他所经营的范围已扩大到包括地产、建筑、航运、旅馆、酒楼、百货、石油等多种行业。

霍英东先生十分关心祖国建设,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内地的总投资达5亿港元以上,其中赠款达4亿港元。他的名字已与他的投资项目——白天鹅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等并著于世。

进入20世纪90年代,霍英东在维持香港繁荣稳定、推动祖国改革开放和体育事业蓬勃向上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日本人撤走了,运输成为当时香港迫切需要的行业。霍英东看准了这个机会,时时留意着官报上拍卖战余物资的消息。他借用了母亲积攒的有限资金并东拼西凑,抢手买了一些廉价的舢板、小艇和海军机器,很快地转手卖出,从中获利,手里才有了一点积蓄。

当时,日本人正高价收购可制药物的一种海草,霍英东获悉后,了解到南太平洋拍拉达斯岛附近密布这种海草,于是买了一条61英尺(18余米)长的摩托艇,联络了80个渴望赚一笔大钱的渔民,向该岛进发。

哪料岛上气温极高,食物非常缺乏,又无淡水和药品,他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去6个月,当他们冒险归来,带回的海草仅够开支,无利可图。这次生意的惨败,造成了母子在创业上的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使霍英东低头,他说:“母亲信不过我,认为我冒的风险太大。但我要坚定信念,绝不气馁。”他又设法买了一条拖船,决心闯出一条路,自己独立做生意。

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抓住有利时机,从事有利可图的驳运事业。由于他善于经营,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开业以后一帆风顺,发展很快,成了香港运输业上崭露头角的强者。

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霍英东认真权衡利弊,根据自己的实力,再寻求朋友的资助,开辟那种别人不愿做但却很有前途的行道,因此当其成功时,别人的感觉是他预测准确,决策优先。就这样,他开始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他利用积累起来的钱一步一步地拓展业务,继续寻找有前途的“冷道”,先人一步经营房地产业,买旧楼,盖新厦,开房屋预先分层出售之先例,业务不断扩大,公司的实力不断增强,他本人则成为香港房地产业之巨子。

正当房地产业大红的时候,不断进取的霍英东眼睛又盯着本大而利薄的“淘沙”业。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淘沙业,人工多、获利少、赚钱难,许多商人不敢轻易涉猎。而独具慧眼的霍英东,在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敏锐地洞察到随着香港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海沙的需求量将迅猛增长,淘沙业大有可为。

于是,霍英东知难而进。一方面,他派人到世界各地,不惜重金定购淘沙机船,曾于1961年花费120多万元港币,向泰国政府购置了一艘载重2890吨的挖泥船,动用机器,挖泥淘沙。霍英东属下的有荣船务公司拥有大小船舶90艘,其中挖泥船不下20艘。另一方面,有荣公司还与港府签订了长年合同,专门负责修缮香港各处码头,积极参与香港的填海工程,建设海壁,用所淘海沙来供应香港建筑业的需要。当时中西置业公司建筑上的主要原料海沙,均由有荣公司专责运输供应。

淘沙这种他人看做费力不讨好的行业,经过霍英东周密运筹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居然得到丰厚利益,他本人成为香港淘沙业的巨擘。

过去香港的大建筑工程都是给外国公司承包的,香港建机场,法国公司中标承建。

1947年到1948年兴建中国银行,也是英国建筑公司承建。初时霍英东承建建筑工程,有人说,你们不是工程师,又未学会计,肯定做不好。但他却成功地承建了不少工程,从未遭受失败,有的还是难度很大的重大工程,开创了中国建筑公司承建重大工程的先例。

最艰巨的工程,是承建世界上第一次设计的海湾水库淡水湖第二期工程,为水坝加高,那是当时全港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招标工程。开投时,日本10多家公司合投一票,但计价比霍英东高出一倍。

这项工程技术要求很高。水库工程已不简单,何况是在海湾建水库,每项工程要求都很严格。先拦坝抽干海水,坝外面为石,石上要铺5尺(1.5米)厚的沙,由于是斜面,沙铺放时容易冲歪,如何铺好,技术上难度很大,但他终于成功了。在承建许多工程后,霍英东对此更有信心了。

除此之外,他承建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

他也建造过水翼船。收购太平岛船厂后,他买了一条瑞士制的水翼船,并按其设计制造的原理烧焊时须将船体翻转,才利于操作。船体很大,如何翻转,很多工程师都感到为难。他却有土办法,给船体安装上大木轮,即可翻转。雄心勃勃的霍英东还把填海开港的事业向东南亚各国开拓,汶莱开港,槟城填海等工程也是他承建的。他开办的“有荣公司”连续在不少港口城市兴业,与国际上20多家公司竞争,往往稳操胜券。

1983年,整天忙碌的霍英东先生突感身体不适,经医生检查,被确诊为淋巴癌。淋巴癌是诸种癌症中最难治愈的,死亡率极高。霍英东在香港做完手术后来到北京继续接受治疗。他没有丝毫消沉,而是以极其乐观的态度和难以想像的顽强意志同疾病进行斗争。他不但坚持每天例行的体育锻炼,而且加大运动量。每次做完化疗以后,他不是躺下休息,而是跑向网球场打网球,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有一次做脊髓液的化验检查,抽完脊髓以后,一般病人都要躺两个小时以上才能恢复体力,可是霍英东一刻也不休息,照样跑到网球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网球。有道是生命在于运动,霍英东用这种对于病人来说近于残酷的锻炼方法,居然奇迹般地闯过了这次劫难痊愈了。

从少年时代,霍英东对体育运动就非常痴迷。他坚持常年体育锻炼的结果是,虽然年届古稀,但体力、精神都像小伙子一样。比他年轻几十岁的秘书,力气还比不上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