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4 01:03:3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试卷(初级中学)试读:

前言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

一般来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一年举行两次,笔试于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于每年5月和次年1月各举行一次。纵观近几年的考试,该考试已趋于标准化和成熟化:考试科目稳定,大纲无重大调整,三个学段的试题在难度上与往年持平。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找准考试突破点,查漏补缺,强化记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考情,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精心编写了本系列考前冲刺试卷,以便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能有效地提高实战能力。本套试卷具有如下特色:

特色一 紧扣真题

考前训练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考试规律的一种可靠途径。为了保证考生的考前学习效果,本书编者非常注重试题的选取。书中每一道题都经过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人员精心选择,在难度、题型、考点等方面与教师资格考试契合,以期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题目特点及解题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特色二 精细研发

针对教师资格考试命题规律及考题中的一些细节变化,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对各科教师资格考试命题趋势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讨,并将这种研发成果融入本书中,以帮助考生在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中,把握考试脉搏,明确考试方向。

特色三 凸显实用

考前阶段是考生备考的黄金时期。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这一规律,为考生特别编写了五套考前冲刺试卷。本套试卷提炼核心考点,点拨解题思路,参考答案详细,使考生对高频考点更加明确,帮助考生拓展知识,掌握答题技巧。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一)答案参见此处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2.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3.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B.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C.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D.d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4.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实验事实是( )。A.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B.0.1 mol/L CH3COONa溶液的pH大于7C.CH3COOH溶液与Na2CO3反应生成CO2D.0.1 mol/L CH3COOH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

5.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将SO2通入溴水中证明SO2具有漂白性B.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C.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D.将乙烯通入KMnO4酸性溶液证明乙烯具有还原性

6.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的CO2反应生成CaCO3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K2CO3与NH4Cl发生双水C分为K2CO3)不能与解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NH4Cl混合使用肥效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FeCl3能从含Cu2+的溶液D线路板制作中置换出铜

7.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水电离出的c(H+)=10-12 mol/L的溶液中:K+、Na+、B.c(H+)=0.10 mol/L的溶液中:CH3COO-、、Cl-、Na+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Mg2+、Na+、Cl-、D.pH=12的溶液中:

8.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且不作其他功,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ΔrGm>0B.ΔrGm<0C.ΔrGm=0D.ΔrGm≠0

9.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 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2 L 0.5 mol/L硫酸钾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C.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D.丙烯和环丙烷组成的42 g混合气体中氢原子的个数为6NA

10.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浓度为0.1 mol·L-1 CH3COOH溶液,指示剂最好选用( )。A.甲基橙B.甲基红C.酚酞D.石蕊

11.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 )。A.化学与社会发展B.化学反应原理C.身边的化学物质D.物质构成的奥秘

12.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A.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B.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的反应C.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D.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13.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 )。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

14.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

15.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类比B.归纳C.演绎D.分类

16.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B.演示法除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C.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D.引导—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17.一位学生在板演的时候把水的化学式写成了“HO2”,老师评价道:“好!首先知道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又知道原子个数比为2∶1,只是顺序弄反了,倒过来就可以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 )。A.及时性B.客观性C.过程性D.激励性

18.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观察法B.文献法C.调查法D.讨论法

19.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 )。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20.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知识时,教师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蛋白质的图片创设情境。该教师采用了何种创设情境方法?( )A.利用实验B.设置化学问题C.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D.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1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22.元素化学知识是初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元素化学知识比较零散,若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事倍功半,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1)请简述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2)请以“二氧化碳”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试题】已知H2(g)+Br2(l)=2HBr(g) ΔH=-72 kJ/mol

蒸发1 mol Br2(l)需吸收30 kJ能量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

相关数据H2(g)Br2(g)HBr(g)1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a436369时需吸收的能量(kJ)

则表中a为( )。A.404B.260C.230D.200【考试结果】有78.3%的同学按下述思路解题而错选A。

热化学方程式①-热化学方程式②得:

所以369×2-(a+436)=-102 得a=404(1)本题正确答案是_____,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

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图1图2图3(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常见的酸和碱的内容标准: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常见的酸和碱”的部分内容如下:【实验10-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色变化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图10-1 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和说明,试分析这四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活动与探究】(1)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3)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每小组可以自制1~2种指示剂)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与酸和碱有关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要求:(1)谈谈你对该处“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完成“常见的酸和碱”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本试卷含相关考点体验课程 听课地址:c.offcn.com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前冲刺试卷(二)答案参见此处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设NA为阿伏伽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2.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D.反应

3.298 K时,在2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0.10 mol·L-1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M点处的溶液中D.N点处的溶液中pH<12

4.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均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是( )。A.乙烯和乙醇B.苯和氯乙烯C.乙酸和溴乙烷D.丙烯和丙烷

5.下列化学用语中表述正确的是( )。A.乙醛的结构简式:CH3COHB.羟基的电子式:C.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D.中子数是146,质子数为92的铀原子可表示为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7.下列选项中的陈述Ⅰ、Ⅱ都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陈述Ⅰ陈述ⅡSO2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ASO2有漂白性液褪色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次氯酸的漂白性比氯气的B条褪色,能使湿润的有色漂白性强布条褪色以铁和铜为两极材料组成C铁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铜的原电池,铁一般作为正极亚硫酸盐中S为+4价,具亚硫酸盐在空气中易被氧D有还原性化而变质

8.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B.盐类都可做调味品C.铝罐可久盛食醋D.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9.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此反应的R%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下图,其中R%为R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P分别为温度和压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气体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固体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气体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固体或液体

10.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A.1-己炔B.正己烷C.正己醇D.1-氯乙烷

11.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旨是( )。A.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为升学打基础B.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C.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D.为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打基础

1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体现“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情景素材?( )A.太阳能海水淡化B.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C.电解水实验及微观解释D.我国的淡水资源危机

13.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 )。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

14.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主要依据

15.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演绎B.归纳C.分类D.类比

16.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A.讨论法B.自学C.讲授法D.探究法

17.用来表示试题作为测试工具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8.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 )。A.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B.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C.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D.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

19.在化学探究活动中,除了要考虑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下列适宜在中学化学中作为探究问题的是( )。A.食盐能否溶于水中B.什么样的溶液能够导电C.酯化反应按什么方式脱水D.同位素物理性质相同吗

20.对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进行反思的是( )。A.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B.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C.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D.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1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问题:(1)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2.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化学是从微观角度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因此,学习化学,要树立微观概念,善于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学会从宏观和微观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化学中的“宏观”通常是指我们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的各种物质以及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现象;“微观”则是指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和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

请你根据对新教材的理解,举出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3个实例,并加以简单阐述。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实验室用H2还原CuO所得红色固体Cu中是否含有Cu2O(红色),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在请大家一起踏上探究之路。【查阅资料】

①无水CuSO4遇水变蓝。

②高温灼烧CuO生成Cu2O和O2。

③Cu2O与稀H2SO4反应:。【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O4,实验现象为溶液变蓝色,则结论为该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方案2装置如下图所示,拟通过干燥管中CuSO4变蓝来判断红色固体是否含有Cu2O。

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对方案1和方案2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2)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想达到实验目的,方案2的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教师在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下面是某教师“粗盐提取”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1: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教师提问1:玻璃棒起什么作用?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学生讨论1: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2:过滤食盐水(图1),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再过滤一次。图1

教师提问2: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

学生讨论2: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图2)图2

教师提问3:加热过程为什么用玻璃不断搅拌滤液?

学生讨论3:得出结论。

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3个方面予以回答)(2)在该教学片段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3)图1实验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图2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4)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粗盐中含有的杂质只有泥沙等不溶的物质,通过过滤、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为什么?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如下:

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烧杯A烧杯B现象解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