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8 06:26:56

点击下载

作者:(日)安迪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试读:

序文

一九八九年的早春三月,已有了些许春意。从北京登上飞往日本大阪国际机场的客机,并没有想到从此就开始了至今二十多年的国外生活。

住在日本的关西地域,那里的气候接近中国的江浙一带。来到日本不久,就迎来了樱花盛开的季节。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的樱花并没有给人更多的感动,因为城市中的樱花,如同西湖边南山路两旁的梧桐,作为自然的背景,有规模,但并没有魅力。还有,与樱花同样吸引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就连扑面而来的空气都充满了新鲜感。真正开始由表及里的欣赏樱花,还是在多年以后。

有朋友为了介绍日本文化,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邀请我参加了一次茶会。

虽然当时语言还不能完全作为交流工具,但茶室内外的花草木石演绎出来的纯和风的空间氛围、看上去既自然又充分体现出人间智慧的各处装饰及各种道具、还有以前只是在印刷物及电影里才看得到的和服美人……让人体会到不可言状的谐和与美感。

没想到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从茶开始。更没有想到,在接触了二十几年日本文化后,又不知不觉的归结到茶上来。但想来这也是有其必然的因缘的。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是茶的源点,为何要舍近求远研究日本的茶?

文化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茶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五大洲、六大陆漂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得到繁衍兴行。

近些年,从英国刮起了以红茶为主的各种混合袋泡茶饮的风潮,这与传统的叶泡茶有着划时代的区别。袋包装可以将任何不同的元素加工成粉末搭配在一起,使用者不必去究及原材料的状态,而以简单的方式便可以享用其调和后的品味。这样就拓展了无限的可能性。

文化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茶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五大洲、六大陆漂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得到繁衍兴行。

中国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表述当时云南的饮茶习俗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虽然当时的茶没有经过任何精细加工,甚至还只是辅佐饮食,但书中描写的材料搭配与现在某些袋泡茶中的成份几乎无二。

英国的袋泡茶明显的是在挖掘了类似中国古代健康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又注入西方香水文化的发想,将茶与花草、蔬果、香辛料等进行调和,在营养、健康、味觉、便利性等方面开发成具有无数可能性的茶饮品,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饮品文化时代。

这是一种将物质材料转化为饮用方式的研究与发展。它随和了当今快餐时代的快节奏,使茶这个传统的闲雅饮品更加大众化,将昔日贵族们消磨时光的午后红茶变成了与380空客及欧洲之星具有同样节奏的便捷饮品。

与英国几乎处于地球的极对位置的日本,却以茶道的形式在近些年悄悄的走进中国,并且以舒雅、高端的态势来到富裕层。

与英国红茶不同的是,日本茶道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上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同出一辄。

在精神上对禅的空与无的所悟;在观念上对道的五行的所识;在理论上对陆羽《茶经》的演化及承继;在应用上对源自中国的茶道具的所为;在茶事中所感受到的对人、对物、对自然的互尊互礼,可以说在日本茶道中到处都可以触及到千百年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影。更贵重的是,这些所悟、所识、所为、所感,并不单单存在于史书中,也不只是来自博物馆里,而更多的是鲜活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细节中。

众目所睹,如今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其反面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逐渐减少,人情逐渐淡薄。轻易刺伤他人的感情、唯求损人利己随处可见。晚婚、不婚、高离婚率、少子化、高失业率、职场的竞争激化、自杀率增加、贪污腐败、仇恨政府等等,都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扭曲现状。

多为他人着想,怀有知足感激之心,尊重天、地、人,崇尚真、善、美,这些人类最根本的、也是最高尚的传统美德不能不说是当代社会所逐渐丧欠的。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沉浸在茶道文化中的这些精神元素,不可否认也就自然的成为现代人对日本茶道再认识的理由。

在茶的世界里找回自己的本色,平等的与人相交、相处、相敬、相爱、相欢、相乐,难道不是人类最原始的企望和最美好的梦想吗?

也正是这些理由,才使从幼小年代就因受母亲的影响而喜欢读历史、又受父亲的影响而走上艺术这条路的我,在日本的这些年,开始渐渐的关注起、并感受到源于中国的禅茶文化,以及由此展开来的日本传统文化。沿着这条流径逆溯而上,又有机会触及到更多的源头在中国的文化基元。

而这些,也只有在除中国之外保持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日本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可能性使我时时的欣喜。在远离本土的蓬莱他乡,反而能与母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亲和,也使我倍感日日的充实。

在日本二十几年间,好似在找寻祖先散落他乡的遗物,又可以说是同时在找寻自己。相信所有接触过日本文化的国人,也一定会同样的在其中品味到似曾相识的亲和感吧。

初次接触日本茶道,会使人感到这是一种完全不熟悉的、主客都在默默中慢慢的、熟练的、有时看上去还倍感生坚苦硬的仪式。但经年过日的究其内涵,终于渐渐的攀摸到深藏于其中并且无所不致的、充满着与各种文化艺术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精微处,又博显出佛、禅、儒、道相互化染的精神。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信所有初到日本接触这种文化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这种不可思议。因为这与中国普遍流行的闲逸式饮茶方式完全不同,其渊源、内涵以及在日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所在不是那个年代中国人能够理解的。

对我来讲,这种不可思议比茶本身更具有冲击力与感染力。

日本的茶道格式讲究、组织严谨。上自家元、下至一般的修业者,都按照自古沿袭下来的、很多都是根源自古代禅院的礼节行事。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行事内容、来客对象、场所状态、时间早晚等都有相应的作法。

现在日本京都有专门为旅游者开设的45分钟的茶道体验课程,还伴有英语解说。但其内容只能说是体验而已,在几日游中起到点缀的作用,丰富人们对日本文化的广泛了解。在中国也开始有各种介绍日本茶道的教室、讲座,甚至由各种文化单位直接邀请日本的茶道专家来讲学及现场表演。但是,临时的场所、简化的格式、便携的道具,还有主办人、主办目的等等要素、条件的制限使人不可能全面、地道的来感受完整的茶道文化。一些出版物,特别是因特网上翻译成中文的相关资料也不少有各种误差。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看得出很多相关的论述角度也难免出现无奈及偏差。这样也就达不到对称之为日本文化的精神原点的茶道作深层的了解,更不用说对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及当代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了。

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茶人。

这里所说的茶人,起码要有十年以上的禅茶专门修炼,从庭扫、洗石、担水、蓄炭中摸索人间出世之道;从墨迹、花姿、松风、烛影中感悟禅宗超脱之理。而这些简朴的修行及幽玄的涵养,都是通往茶径的必经之途。

笔者所爱好的,所研究的,所生活着的,虽不同于茶人的修炼,但却与茶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首先是作为一个喝茶人,再作为一个找茶人,进而作为一个观茶人,最终成为一个热衷的究茶人。以茶为点,从广域的角度看到更多的与点相关连的线。沿着这些线,更期求攀溯到源头,去抚摸茶的源脉。

作为艺术家,笔者将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生活在东瀛这块禅茶滋养了千年的土地上所得到的回味凝聚在这本书中。以独自的经历及观察体验,亲身接触到的各种日本文化艺术、人文风俗,并且自身也以各种方式来感悟及表现禅茶的精神、对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做着些微的努力这样的角度,尽可能对日本茶道及相关联的枝脉加以详细的、全面的介绍,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别样的茶境,进而了解更多的日本茶道与中国历史文化关联深厚的源流曲折。[花落知多少]麻纸、岩彩、颜料、墨91x73cm安迪作第一章心观体茶初釜/异境茶缘

日本茶道的抽象精神,因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创始茶人们的信仰、追求等种种因缘,继承或脱胎于禅宗的法理。

展现其风貌的各种物质状态及样式中,无论是茶道的空间、道具还有礼法,都遗留着诸多唐宋时代的真痕。珍珠窑变釉香炉[观瞻九极]局部安迪作

日本自古以来很多传统工艺、文化艺术流派,如歌舞伎、能、狂言、茶道、花道、香道、剑道等的最高指导者都是代代相传,且大都由长子继承其祖业(其中也有将女婿收为养子继承家业的)。作为总本家的元首,在茶道、花道、香道中通常被称为家元(Iemoto)。嫡系弟子按修道资历分担起本部及各地区的传教与管理,他们经常直接代替家元主持地区性的茶会及指导,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日本的友人中就有一位这样的茶道先生。来到日本第二年的元月,我们全家被招待参加了在她的茶室举行的初釜茶会。

初釜(Hatsukama)是在每年年初举行的迎春茶道仪式。这不同于拜年,也不同于拜佛。参加者,往往只是家族成员及亲朋好友。

对于茶家,初釜是一年起始的重要茶道行事,格式也非同一般。日本茶室一角,初釜茶会的茶具很华丽

作为外国人,能被招待参加这样的茶会,说明主人很看重国际文化的交流。

这天的初釜是略式茶会的形式,没有怀石,品尝过茶点,主人便递上浓茶,这是茶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没有经验,但出于尊敬,茶主还是将我安排为主客(茶道中叫正客),这样我要第一个接过茶碗。由于没有学过茶道,只能靠极力的回忆着第一次参加茶会的作法,以这点经验来应酬这个场面。

因为是元旦迎春的茶会吧,黑黑的乐烧茶碗中鲜绿的抹茶显得格外富有春意,甚至没有感觉到比第一次参加茶会喝的茶缺少了几许泡沫。对于比通常略大的茶碗中略多的茶量虽然也有些异样的感觉,但时间不能耽搁在自己这里却是时刻的在暗中提醒着自己。

茶道不是个人行为,关照参加茶会的各方关系,也是茶道修业的一环。

按着记忆中的作法,将茶碗转过半圈,使茶碗的景色部分(其实黑茶碗真的看不出什么景)朝外,分三口喝下了这碗茶。说真的,这三大口很冲喉。

将各种相关道具从美学、工艺、承传等角度介绍给客人,与客人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也是茶事的主要内容。这需要有深厚的茶文化修养,还要有丰富的道具收藏。能够作到这一点,才称得上是个全面的茶家。

每种茶道具都将有特色的部位作为主要的观赏角度,称之为景色(Keshiki)。作为茶道具中主要角色的茶碗,展现其景色也是使用功能以外最重要的分担。茶碗最具有变化及趣味的部分被作为观赏景色而定为正面

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是由陶瓷制作的。大多的茶碗都只以简单的釉色来装饰,并没有具象的图案及文字。这样,只有靠想像力来选择在烧成时由釉色及表面机理效果形成的所谓抽象景色。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以哪个部分作为茶碗的主要景色,还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活儿。因此也充满了魅力。这要求茶碗的作者及所持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经验及联想来设定景色。

在茶事中,茶人需要将茶碗的魅力传达给客人,以求得共识。除饮茶外,还能通过欣赏来陶冶茶趣,通过问答来增加交流。达到这种境界,也需要参加者具有相当广泛的修养。

茶人递上茶时,是将茶碗的景色部分对准客人的视线,以便客人欣赏。但在喝茶时,客人则要将茶碗的景色部分谦虚的转到对面,以使他人分享,这也是茶礼。另外,不能在饮茶时让自己的口唇将景色污染,这也是体现对器物、对美的崇敬,也是对下一个要观赏茶碗的人的礼节。在饮完茶后,要用拇指与食指捏住碗的口沿,将口唇接触过的部分拂净。这看上去更像是一种仪式。如果是女人,则会因为担心在饮茶时将口红唇印沾到茶碗边缘,所以会更注重这个过程。这之后,才又将景色的部分旋转回来,以示饮茶的结束。

如果到具有古老传统的禅宗寺院造访,同样是源于中国的茶道,你却会发现在喝茶时并没有转动茶碗赏景的程序,因为这个动作是桃山时代草庵茶道的创始人千利休的发明,禅院的茶礼则要久远得多。

禅院修禅需要素朴专一,在有中求无是其精神索求。而千利休作为一个具有非凡美感的茶人,在用毕生的心血精魂呕炼的茶道世界里,使人更多感到的则是[无中生有]。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茶碗,茶人却将其看成是一个小宇宙。更确切的说,是心理的、精神的宇宙。围绕这个宇宙所发生的每个细节,都会映射出对互尊、互敬的理解与践行。

那初釜茶会的茶碗中抹茶的量很大,且浓如酱汤。而我则只理解为那是元旦、初釜茶会的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事物,精神往往只会集中在一点,而忘却了其他。拘谨、紧张中只顾自己想着这些原委,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在我喝下那碗抹茶后是否投来异样的目光。

日本的茶道有标准程式,根据不同的需要也有很多变化。在比较隆重的茶事中,茶人要按怀石料理、浓茶、薄茶的顺序呈献给客人。而简单的茶会只提供薄茶。

按照延续了几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初釜浓茶是以参加茶会的来客人数练制出来的,盛在一个茶碗中,要由客人轮流饮用。

因时日已长,忘记了那次初釜茶会后来的情节。因为我喝的那碗浓茶是需要几人同饮的,那位茶道友人一定是无奈的为后面的客人又点了一碗浓茶。

这些年在国外使人搞笑的经历中,应该说那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每每当作自嘲,也权作警醒自己。可以说它是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但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这个角度看,又如何使人理解这种差异呢。这也是我后来想到要探究日本茶道的理由之一。

在中国文化艺术鼎盛的唐宋时代以前,日本甚至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基源。

如同唐玄奘从西天取回的经书,日本在隋唐以后的两百多年间,不辞险阻的以遣唐使的形式派出大量精英,携载回当时中国最鼎盛时期浮溢出来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而后的中国因各个时代的历史原因使其本土中心文化产生停顿或下沉状态时,反而突显出了遗留在周边的还保留着原状或是被更加发扬而变貌了的原文化的风彩。这也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中时有显现的一大特色。

茶文化,便是这些外流的文化中的精华。

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室,是一个空间狭小、氛围清寂的世界。有时的茶事甚至只是主客二人,处于一对一的状态。在这看上去温雅深邃的有限空间里,作为茶人,对待这一期一会,在心理上往往如负重任。这种心理,有时越是经验老到的茶人越是沉重,只是不露于言表。

在每一次茶会中,针对茶人为茶事准备的各种道具,包括可以看得到、触得到的书画、茶花、茶碗等,还有更多只有心领神会的工夫,客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作出会心的反映,显现在各种动作、情态、语言中。这种会心,是茶人的梦求。对此,茶人都要一一加以妥善的回应。虽然这些看上去更多的是约定成熟的茶礼,但在茶事初始,在这个特异的空间,主客双方的心理状态都难免如同战场交锋。将对方看得越重,往往蓄含在内里的紧张也会愈加强烈。在默默的、有时甚至都能听得到相互的呼吸的状态下逐一的进行着各种茶事的程序中,主客双方会渐渐的开始从默契的协作中得到谐和解脱的快慰,以至最终达成被堪称是茶道精神所追求的真髓的境界。

这些有时看上去虽然只是茶道参加者的一种心态轨迹,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每次的茶事中,主客都是如何以全身心的倾注来求得最后的释放。从这点,说其是一种仪式,还不如说是一种调动起全心全意而进行的身心运动来得更确切。

使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史上,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却成为这种温文尔雅的行事生根繁衍的温床。其中,特别是住在茶陶器的产地尾张及美浓地区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作为日本历史上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展最有力的推进者。

更使人想像不出的是,在江户时代之后,通常只作为男人的世界,而且只有作为长子才可以继承、主持的茶道,从明治末年到大正、昭和时代,因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社会构造的变化,使女性有机会成为参与茶道的主流。当茶道一旦成为社会中女子磨练坚强性格及修养身心的必修之课,也就渐渐的出现了被男子敬远的倾向,以至和服丽人几乎成了现代茶道的代表形象。和服丽人几乎成了现代茶道的代表形象献茶/承先启后

犹如六千万年前被封闭在与大陆隔绝的马达加斯加孤岛上的生物,千百年来,禅僧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到日本,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结出茶道这朵奇葩。却没想到在此期间源流已经改道。

1995年1月17日,日本的阪神地区发生了7点4级大地震。我正好阴差阳错的在前一日飞往上海。当在酒店的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悲惨场面映入眼帘,对于刚离开一天所发生的灾情除了无名的恐惧之外只剩下了不可思议。

一个月后当我再回到日本时,坐在回家的空港巴士中向外一路看去,最醒目的就是一片片被政府发放的蓝色覆盖材料遮盖住了的被毁坏建筑的屋顶。那象征着无限的海洋与天空的蓝色,怎能遮住下面不堪入目的累累伤痕呢?更使人想不到的是,当我面对自己所住的房屋时,看到的是同样蓝色的屋顶!房门因地震产生扭曲,开了半个小时才进得屋来。浴室的外墙因下沉露出了上半部,当天晚上在家里享用的是可以看到星星的露天风吕(日本称浴室为风吕)。夜里,时时的可以感应到从地底深处传来余震的轰鸣,其撼人心扉的程度,不难使人想象得出地震当日的凛冽。

在神户,处于震灾中心地、身兼保护本地百姓安康的生田神社也遭到灭顶之灾,神社巨大沉重的房顶竖直的坍塌下来。

日本的庙宇神社建筑,历来都是由代代承传的专门工匠宫大工(Miyadaiku)负责维护修筑,其样式、材料、技术千年不变,使这些传统建筑得以至今保持着原样。

阪神大地震一年后,重建的生田神社举行了复兴仪式,其中重要的一环则是由千宗室家元主持的献茶式。还是那位茶道友人的招待,我也得以参加。

如众所周知,虽然现在日本的和尚不避酒肉财色,但以茶敬神佛,确是钵承了古代的禅院清规。从禅茶一味的角度看,禅心与茶心在这里达到精神境界的相通,这种场合茶比起酒来要超脱得多。尽管是在世界最东端,可以说是真正的天高皇帝远。但蓬莱岛上的佛禅还没有忘记宗祖是禁酒的。阪神大地震一年后在生田神社举行的复兴仪式上里千家家元千宗室主持献茶式

参加献茶仪式的大多是政府官员、神社僧侣,还有被招待的各界人士。仪式隆重且程式化。

在日本,神社寺院还保留着古来老传统的献茶礼。在好多神社寺院内,还设有茶室,由各大茶道流派主持,作为与民间交流的手段之一。

中国的禅茶传统产生于近两千年前的魏晋时代,之后的足迹佐证亦多。但可惜的是,今天只能在史料中来意味,实在令人望祖先之龙背兴叹。

中国至今对茶的研究以考证茶史居多。地方志、人物志、唐诗宋词、茶书禅典等等,遗产丰厚。翩翩翱游在期间,茶香也会自然的盈盈而来。

研究史确实为贵,但这不足以将失去的优秀传统唤醒、复兴。这是遗憾,但也可以看成是值得今人努力的源动力。

日本茶道对于当今的价值存在于茶文化的源与流中。昔日,自从中国的唐宋文化由禅僧自大陆带到东瀛,就被当作最高峰而保留在那里。今日,流淌在日本文化大动脉中的茶道,是经过千百年来澄留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论它是否还保留着原色,但其禅心茶韵尤在,人气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茶的原本如何?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日本文化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又是如何?这些确是值得我们予以准确了解及给予客观的定位的。茶情/一乡一俗

中国

茶,通禅礼,就要洞察微毫,感悟大千,虚心一片,淡化俗尘。茶,讲文化,则应探古翱今,耕书种墨,拂松唤鹤,清云九天。茶,爱生活,更需深斟细品,朋酒友饭,读季勘节,养神益身。如果只就茶而茶,以茶作秀,那茶也就只剩下区别于水的价值。

虽然大陆的茶界在七十年代经台湾茶人的倡导使茶的样式得到整合规范而成为功夫茶艺,但至今笔者在各地品茶的体验中,感到茶事还是因地而异,甚至一人一式。

除各种民间茶馆外,遍布于各地的还有卖茶人开设的茶室。在这样的茶室喝茶,卖茶人大都是就茶论茶。数落起茶叶的种类,可以说出红、绿、黑、白、黄。介绍起茶叶的功效,也有回甘、益胃、养颜、润肠、解酒、利尿、护肝等等。之后就自然的归结到销售上来。

如果只想喝茶,在家里自己喝也许会更悠闲。

如果想聚会,那么喝酒也许会得到更大的发散。

凡喝茶之人、好茶之友,谁不想以茶会友,以茶畅怀,以寻找到日常所得不到的茶境呢?

但实际上,往往每次在这样的茶店饮茶都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只要客人不以一定的理由告退,茶主则会永远将茶功夫到底。这样的茶自然也就无道可循。

所谓的道,应该有一定的规范章法,在自主有序的过程中有启有承、有转有结。如果没有章法节制,无主无序,最终只能使人只在饮茶中,而不知茶何意。相信很多人会不乏这样的经历。

在茶文化中,有多少深奥、广饶的世界需要我们去遨游呢?

有一位杭州好友的老公,可以划归为茶痴级。每每请我到茶馆喝茶,却总要带上自己的茶来泡。不仅如此,还要着上白色的汉服,不知情的人一定还会以为他是开茶馆的。

有做酒的朋友同去饭店时总要带上自己的酒。通常饭店担心影响自己的销售是不会同意的,但在很多地方只要给服务员开瓶费就可以了事。

没想到,喝茶也到了这个时代。不知是否要给茶小姐泡茶费呢?

古人论茶,大都禅风道骨、山水歌赋,风雅而来,清高而去。

我虽不喜欢引经据典,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与茶相关的文字实在是太多,可以信手掂来。相比之下,而今的茶谈里则多空腔假调,玄禅弄药,或充满铜臭,就茶卖茶,使人倍感缺乏品位,寡于深究独创。最终弄得茶也无声无色,淡而无味。

令我难忘的,到是在福建漳州土楼内目睹过的一幕:周边喧闹的游客边参观边在土楼内的各个民居门口的小摊位挑选着当地土产,用各种不同的方言在斤斤计较着价格。此时一个小女孩却静静的端坐在院落中间的茶台边,旁若无人的、一杯杯的在饮茶。人虽小,那坐如钟的样子可谓大气,就像一个熟练的茶客,端庄知礼,不慌不忙,令人感心。当时,我的眼前好似出现了一片还没有被污染的晴空。福建土楼遇到的饮茶女孩

大多的茶室,不论档次高低,空间大小,台面上也多摆放有讲究的工艺木雕及陶瓷品装饰。房间墙壁上挂着字画,有的看上去还是名家手笔。但遗憾的是,在各处喝茶,就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对此些进行过提及介绍,好像那与茶根本没有关系。

更多的茶室则从开业就在墙面挂上几乎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带有茶字的各种激光雕刻木制装饰品,就如同墙壁上镶一块瓷砖,永远也不会有人去动它。作为室内的装饰,却挂满尘埃,毫无生气,没有显示出与茶同样的生命力。

几年前曾与友人去福建旅游,顺便探访茶源。那里是乌龙茶及岩茶的原产地,所以在所经之地安排些品茶的机会。

在厦门,去了一处据说是那里规模最大的茶家。茶的包装精美,茶小姐的服装也鲜亮。可分布于几层楼之中的十几个茶室每一个却只有十二、三平米的空间,进门处还被一张放满茶叶盒及茶具的大茶台堵住,只留下两边的狭窄过道与挤满底矮小竹椅的客座空间,坐在里面就感到如同被圈在笼子里。

不知茶家是否是为了心理推销而特意设计成如此样式,最后甚至致使人产生窒息。刚从漳州土楼宽敞的农家茶舍喝完乌龙茶,哪里受得了这等的憋屈。

再看那两位茶小姐,一位在前面将各种茶叶包装盒摇晃得几乎使人晕眩,另一位在后面泡茶有如洗衣拧水,说好听了也只同勾兑果汁。敷衍了事,毫无虔诚之心,更感受不到丝毫美感。

结果,不但没有了茶趣,更留下有生以来印象最恶的一次茶饮。

后来到武夷山时已临近中秋。从九曲溪漂流下来,脑屏中尚遗留着沿途优美壮阔的绝景残像,耳边还充盈着俏皮梢工幽默的段子,口也随之干渴起来。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一个别墅区内的茶会所。接近傍晚的斜阳透过落地窗纱强调出茶室的空间感,天然木质的茶台与明式座椅相宜出古朴典雅,心境也顿时从悠晃的竹筏落在平和如镜的台面上。

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优秀的茶师,从武夷山茶叶专门学校毕业不久的女生。在优雅的茶室,她为我们上演了一场难忘的中国功夫茶道。武夷山的典雅茶室充满自信的情态、优娴舒展的手势,恰到好处的节奏,堪称功夫茶的妙手随访的日本友人在闻茶香武夷山的茶师

融化在身体中的技能使举手抬臂充满美感,如流水涟漪般自然的动作传导着与客人之间无声的会话。在整个茶艺操作过程中,茶师取、抖、提、按、斟、托、扶、拨、捏、请、收、放,哪怕是在空中游走的手势都使人将之重叠到古典仕女画中人物的手姿。参加品茶会的是随我访中的日本友人们,其中不乏悉茶爱茶者。在整个闻香、品茗、问茶的过程中,主客配合默契、融洽,使人的身心在整个茶事过程中得到无名的愉悦。

这是我在中国所经历过的最完满的一次茶会。

茶事中,茶师用的那把被茶水滋养已久、充满韵味的小葫芦茶漏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视野,遗憾的是茶师千金不换。由此也使人感悟到,一个熟成的道具一定是注入过主人全部的身心爱意及长年的魂灵关顾,物与人磨合出的千和万契才使之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价值怎能用金钱来衡量呢?

也许受收藏爱好的影响,我也喜欢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大益七子饼、老佗茶、还有不知是否真假的大红袍、武夷岩茶以及各种纹样华丽的谱洱茶砖。除为收集外,更喜欢品味在制作茶饼时余下的茶头以及那些无名野茶。当今盛世,连乾隆喝过的贡茶都遍地皆是,真到了皇帝人人做的时代。如果乾隆爷在世,说不好很多人就会被砍了头去。

但好多地方也有不出家门的野茶,只作为本地人的日常饮品,可我却喜欢这样的茶。

有段时间曾经常去四川,那里有一种只在当地才可以买到的纯手工制作的土砖茶,看上去是大叶苦丁。在压成3-5公分厚的茶饼后,被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型,表面乌亮,成箩筐的堆在那里销售。当地人常泡成凉茶,夏天解暑,回味甚甘。虽然价格不贵,却难得入手。

后来将这茶砖赠送一块给一位住在京都,喜欢中国茶的日本友人。一年盛暑,去她岚山的家里做客,端上来的就是用那大叶苦丁制作的凉茶。茶的浓淡、色泽适宜,入口微苦,回甘润喉。透过竹窗帘,京都町家住居特有的中庭檐影下,青苔幽石中,一树绿枫摇弋出夏凉。优雅的和风环境,讲究的玻璃茶具,竟使得那茶品味倍增。

友人好客,茶的口碑极佳。一小块砖茶,后来又被她两个妹妹分割,一丫奈良,一丫宇治(都是古来茶的知名产地),只在招待贵客时才奉献上来。听后,感慨无比。

一块川蜀无名野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日间竟荡漾出如此美丽的涟漪。虽微若滴水,但怎不叫人对茶文化的价值刮目相看呢?

中国的茶,历史长、产地多、加工异、品种繁、讲究杂。这是自然状态、历史变迁、人文习俗所使然,也致使各地的茶都带上各自独特的人文风采。在历史上,仅作为贡茶献给皇帝的地方名茶就不下几十种,这也自然使得各具特色的茶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饮用道法,也许就因此形不成一个如同日本那样由权力阶层领衔推广的单一茶道。笔者在武夷山考察茶情/异乡异俗

日本

日本的茶道、花道、香道、书道、剑道、柔道等,在达到目地的过程中,不仅均融入进而且多显现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器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意义,往往甚至大于目地的实现。

日中建交之后,紧随着经济技术,日本的文化、艺术也从各个方面进入到中国。最早是影视、食、动漫等大众文化。近年,很多人开始了解、学习茶道、花道、香道等小众文化,这反映出日本文化开始深耕中国这块广柔且肥沃的土地。但这本身也是人类古今文化相互渗透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足奇。

也许有的人想了解这些看去相似却又不同的文化是作为好奇,有的人是作为一种文化修养。但这是什么修养呢?它们的有意义的成分会是什么?这些都很明确吗?

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很多学茶道、花道、香道的朋友实际上也只是接触了个别流派的一些外在样式以及相关的道具使用方法。

如果只将这些样式作为目标来完成,那么只会剩下单纯的技艺而不会成为文化。如果只作为一种行事过程来模仿,那么其意义在行事结束后也就会自然的中止,而不会得到更广泛深刻的繁衍。

一个文化、艺术流派的生成、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关系;茶、花、香等不同行道之间的传统渊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位置及价值;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它的历史源流等等。在形式、技术性的要素之外,这些方面也许更是我们需要了解。

如果想了解这些文化的社会功效也不是一个难题,因为它们就显现在当今日本的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被公认为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这些礼仪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鞠躬行礼也许是最典型的例子,但这些却并不使人们认为是在作秀。

这些修养是怎样练成的呢?

在中华文化圈,受儒教“仁、义、礼、智、信”五德传统影响的地域并不少,但对于“礼”的特殊热衷,且体现得如同家常便饭的国家也许只有日本。

在日本的教育系统中,从小学生开始便会参加书道、茶道、剑道、柔道、弓道等属于传统文化范围的业余俱乐部活动,有的是为强身壮体,有的则是为修养身心。各个大学都设有业余的茶道研究会,聘请茶道专家定期讲学,定期举行茶会。

在成人教育范畴,未婚女子大都要修炼花道、茶道、料理等实技。为了终身的应用而习得的这些技能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礼仪修养,这也是更为重要的目的。

这些女子身负生儿育女的重任,不论将来生几个孩子,基本都要亲自养育。这样,自身的教养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日本的人件费用高昂,很少有人将养儿育女的责任委托给保姆甚至父母。此外,因为保姆不可能都具有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而日本最讲究的是让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所以,长辈的举手投足、言行仪表都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示范。作为父母自身的修养,就成为下一代的贴身范本。

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除学校教育外,日常生活的修养及社会礼仪的履行主要靠母亲负责教诲。而母亲所接受的教育及修养又主要来源于自己的长辈。这种主要靠代代家传的传统是日本自古以来文化承袭的特征。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范围内,午后小学校放学后由母亲骑车接送孩子是到处可以见到的风景,往往前面又带上一个更小的孩子。每天结队而行的行列,成为各个家族之间的一个交流方式。

日本社会所遵循的最基本的礼仪是对人的尊重,对于这一点也许人们有很多耳闻,去过日本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也会有亲身感受。这种尊重也体现在对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常常看到大人在对应孩子时往往蹲下身来,视线的高低与孩子保持相同。这样作的目的会使孩子有安心感,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会使孩子很快和大人产生对等的交流。这是为了使孩子在与大人交往时保持自然平等的状态,而不是因仰视造成心理上的低姿态而引起不明的恐慌及障碍。

这种看上去是小节的礼仪,在日本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习惯,并不被看成是为了讨好对方而从事的低姿态行为。孩子从小受到尊重,这种感受会对他的人生起到莫大的精神支撑。面对未知的社会,精神的自由不只是建立在金钱的满足及权势的背景之上,与成人的平等这种感受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幼小心灵中都具有的美好追求。给予这种感受,会使孩子插上无形的翅膀,在使成人都感觉意外的境地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才是人之初所需要的正常状态。

不靠时时物质的褒奖而滋长贪欲之心,从而助长虚荣的优越感而影响自然成长。

不依高高在上的责斥而至使无地自容,从而产生无形的自卑感而导致人生扭曲。

尊严不是靠摆出的样式取得的。要做到心的沟通,首先需要的是相互尊重。

茶道、花道都有各自的技术成分,这些固然是它们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感受在行事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

茶道礼仪中,宾主间在受到一定制约的状态下产生的有限度的举止态势很多也都反映在现实社会的交往中。茶事中邀请与答复,来访与接待,送行与回谢,这些都是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内容。

无论什么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相貌,在茶的空间里,主客都处于平等的心态,交流的媒介只是茶以及相关的各种文化元素。其中各种样式的沟通,体现在如同修行般严谨的仪式中。在看上去未免拘谨、有时甚至使人感到窒息的仪式中,人、各就其位,物、各履其职。在人、物的互动中反映出日本这个社会中所具有的普遍文化样式。

在日本的历史上,将军、贵族武士之间举办的茶会,有时盛大到举国规模,但有时则只是为了找一处供主客二人交流的静寂空间。

茶事中的客人分正客(主宾)、次客与三客。茶事依照客人人数的多少,在礼仪样式上也有所区别。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是通过对正、次客的先后顺序来区别的。客人之间则相对复杂。正客除去对主人行使礼仪外,还要体现对次客的礼仪。次客除对主人行使礼仪外,还要体现对正客及其他宾客的礼仪。

在人们的概念中,受恩与感恩往往只存在于现实中的人之间以及非现实的宗教信仰中。但在日本茶道的礼仪中,更广泛的反映在人与物的关系上。

在茶道的观念里,道具不仅仅是被人用来使用及观赏,还在其中给人以恩惠。没有物,人的各种行为就无法实施。以这种基本理念对待所使用的道具,无论是国宝级的茶碗,还是一次性使用的木炭,茶人都会以同样的姿态对之十分的用意,百分的关顾,千分的爱用,万分的感谢。

以对物之心,修养对人间百事之心,以对道具之爱,修养对自然万物之爱。

实现了对万物、对自然的尊重,也才能够对作为自然的一分子的自我的尊重。这种理念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颇深。[拈花一笑]安迪作起点/境界一新

虽然从幼时就开始沐染艺术,但最初是以书画等平面的形式发表着自己的作品。

后来却是陶瓷这一媒介使我意外的跨入了茶的门坎,为我的艺术创作开拓了广泛的可能性。使我有可能通过立体作品,将平面的表现溢化到茶、花、香、食、酒、灯的世界。[春风洋溢]龙泉哥窑大壶[听泉]镶嵌龙耳贯入瓶[蝶恋花]青白瓷雕花烛灯具安迪陶瓷作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对器物的使用以及对美的讲究是一丝不苟的。

茶道具中的茶碗、水指、香盒、茶壶、茶入、果盘、盖置、花器、茶怀石食器等大都是陶瓷制成。这些器物在样式、色彩、材质,甚至尺寸上都因使用的空间、与其它道具的搭配、时间、季节、功能等的不同要求而在四百多年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相应的规范制约。

在茶道中使用的陶瓷器具题材广泛,功能多样,可谓博大精深。它们各自的产生也千姿百彩,万象斑斓。这是原因于最初的茶道具并不都出自饮茶。

如福建产天目釉斗笠陶碗,当初应是作为民间百姓日常的饭碗或汤碗而产生,后来被禅院用来饭、茶兼用。渡宋的日本禅僧从中国带回,将之作为坐禅期间的饮茶用具。后来成为幕府将军的至宝,在日本被尊为最上乘的茶碗。其中三个宋代油滴天目茶碗还被认定为国宝。

在茶汤盛行的初期,饮茶虽然作为最高的社交礼仪,但并没有与之相应的专用完整的茶道具。当时正值日本唯唐物至上的时代,将军贵族们便以转用名贵的唐物的方式来替代茶道具。如将药罐当成茶入、用文房用具作为盖置、用象牙药匙作为茶杓,用青铜器作为花器。将适合于某种使用功能的器物作为茶道具而已。

在日本文化中,将这种转用的方式叫见立(Mitate)。

日本茶道在形成过程中,见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创造。

今天的日本是一个陶瓷大国,在陶瓷器的普及上受惠于专业作家众多,遍布全国的各种层次的陶瓷工房及文化教室也使人很容易接触到陶瓷。特别是在茶道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器、花器、茶器等也普遍采用茶道具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和风。

在日本茶道的器具中,将陶瓷的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结合得完美深奥,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它例的。但对这些,在中国却介绍的很少。使得很多人,甚至陶瓷专家在日本凭喜好买下了茶道具也不知其为何用。元旦用茶道具油滴天目茶碗 宋 日本重要文化材

刚到日本那年,福井的一位友人邀请我和家人去做客。他带我们参观了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那是第一次亲身接触禅宗。深深的山路,长长的回廊,使人感到宗教是那样的遥远。僧人们干干净净的禅衣,恭恭敬敬的情态,又使人感到禅宗很是亲和。那之后又拜访了金泽的金箔工房,兼六园的茶室;轮岛的漆器工房;还有著名的陶瓷产地九谷。

在九谷的一个陶瓷窑元,平生第一次接触陶瓷,在两个茶杯坯胎上画了青花图案。一个送给那位友人,一个留给自己。

虽然是简单的釉下青花,但却是我陶瓷制作的起点。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自己的宇宙天地,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人生价值。

杯不大,经过二十几年来的使用,看上去越发的沉熟。透过它,也象看到自己。

也因为那次的契机,在十八年前我开始了研究、制作陶瓷作品。

作陶的出发点是南宋官窑所在地杭州。虽然与官窑没有直接关系,但西湖畔的浙江博物馆,中山路上聚集的古董店,确是养眼陶心之地。南山路上的浙江美院(现在的中国美院)陶艺系是我最初作陶的地方,在那里任教的朋友将工作室腾出小块空间,每次专程回国,一做就是一个月。朋友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父亲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这些都使他的陶瓷技术很全面。最令我感心的还有他的敬业精神,这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不多的。在步入陶瓷的初级阶段能得到他的技术指点确是受益非浅。

一次作陶间余,在友人的陪伴下乘着当时还是上下铺的长途公交车,沿着颠簸陡峭的浙皖山路,花了十几个小时去了他出身的景德镇。

那是我憧憬已久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作坊。然而,到处泥泞起伏的路面,窄小拥挤的弄堂,破旧不堪的厂房,使人感到千年的瓷都,将精彩的瓷器传播至世界,所换取的代价竟是此种情景,非常不可思议。便开玩笑问友人:卖瓷器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在没有私家车的时代,那位朋友总是骑着他父亲送给他的在当时很少见的本田摩托车带着我穿街过巷,往来于大小作坊、釉店、窑场之间。接触了各种精明的窑主,固执的匠人,勤勉的小工。陶瓷制作的几十道工序,就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浸染于身心。

后来,作陶地点移到景德镇,创作的发动机也随之全开。不同的季节里每每专程去作陶,感到了时间的珍贵。春天,起早打个摩的到远远的郊外感受山溪晨雾的画境;夏天,冒着窑温日晒,恨不得脱下仅剩的短裤。而离不开的,是一把盛满盐开水的青花茶壶;秋天,披着夕照,兴奋得背回几个浮梁古窑寻到的匣钵;冬天,作陶后最渴忘的是窑主外婆的鲫鱼汤。

几年下来,不但在我的作品展中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陶瓷作品,浙、赣、皖山坳间那些绿茵古村的流连还为我的绘画增添了江南风景的题材。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从陶瓷的角度了解茶,通过这个窗口,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至今未有的世界。

当今论茶,谁也绕不开日本的茶道。但对于日本茶道,在中国有多少精准的介绍,又有多少人得以全面的理解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