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梨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9 05:03:53

点击下载

作者:唐容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晋梨园

三晋梨园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山西土戏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发源于泽州。因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最初时被称为“本地土戏”,俗名“大戏”。在1934年至1957年,山西省曲艺界曾称作“上党宫调”。1957年,正式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上党梆子慷慨悲壮、粗犷豪迈、激越奔放,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并涌现出了以赵清海为代表的众多知名艺人,他们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党梆子

明代初年,在山西的上党地区出现了以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8种乐器进行演出的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上党梆子《闯幽州》

那时候,上党境内多数县的大村大镇,都有八音会,人们习惯以它所在村庄或街坊的名字相称呼。这些八音会一般都在冬季农闲时请教师来教练。■上党梆子《闯幽州》

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样锦”、“长皮”、“节节高”、“戏牡丹”、“得胜令”、“招军”、“如令”、“盗令”等数十个。

上党八音会的音乐主要是由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构成的。演唱起来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

在那时,各地八音会的主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每每在迎神赛社到来之际,艺人们身着春冬长袍或夏秋大褂,领口内斜插一面红色的旗杆,顶上是一尺多长的三角旗。

旗上有的绣着一条龙,有的绣一个“令”字。插旗杆的布筒前有一溜白布,写着村庄的会名。就这样,艺人们边走边演奏。龙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在我国古时,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如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

要是朝山进香,艺人们走几十里是常见的事,甚至也有走一二百里的。迎神赛社实际是民间音乐演奏的大赛,裁判者当然是千千万万音乐业余爱好者。被人们称许的八音会组织是十分光彩的,他们总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上党梆子

一旦被人冷落,八音会也不会承认失败,他们总要狠下苦功,准备下一次出人头地。因此,这种竞争永远没有完结。这样就无形中促成了八音会艺人彼此技艺的长进。八音会 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它大致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代队戏,形成发展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因为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8种乐器,所以叫作八音会。

八音会的另一种活动,是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家、庆寿时吹打一番,当地人称之为“闹房”、“暖房”、“闹寿”。有些地方死了人,也会请八音会去“闹丧”。

在这些场合,艺人们都要唱几出围鼓戏,即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有些能手一人能顶两三个角色。

除了这些八音会外,在古时,上党民间也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艺人们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的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放鞭炮,驱除瘟疫。

像阳城东乡的“送子”,高禖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在长子一带每当有庙会时,流行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装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这被称作“鞭打癀痨鬼”。钟馗 是道教和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被尊奉为赐福镇宅圣君。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驱邪。古书记载他虽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却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在陵川乡间有“五鬼盘叉”,也就是5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人,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在壶关、陵川一带有“猿猴脱壳”,也就是在丧礼时,由人扮成猿猴躺到红毡上,筛以麸面,猿猴跃起后,毡上留有猴形。

在长子、屯留一带还流传有被称作“斩时魃”的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在锣鼓声中,两个武士持刀将由人装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代表“旱魃”脑袋的“旱魃”所顶的黄色南瓜。■上党梆子戏剧演出场景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晋陕豫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流传到了上党,并逐渐地和八音会等当地的这些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本地土戏,这就是上党梆子腔的雏形。昆剧 又称为“昆曲”、“昆腔”、“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改良而走向全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上党梆子剧照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党梆子的艺人相继吸收了昆剧、梆子剧、罗剧、卷剧、皮黄剧5种声腔,从而使上党梆子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从清代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相继成立了许多上党梆子剧班,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晋城的鸣凤班、长盛班、公顺班、三乐班、三义班、复盛班,高平的三乐意班、贤易班,陵川的庆云班、三乐班等,都曾煊赫一时。

此外,壶关的乐意班也声名远播,它曾到河南北边和山西南面演出,传说还到过北京。后来乐意班转归长子县的张家,它的实力也与三义班各领风骚,分庭抗礼。再有,潞城三乐班、屯留小乐意班、平顺三乐班、黎城发义班等也争芳斗艳,引人瞩目。

上党梆子的许多代表剧目像《乾坤带》、《万寿宫》、《金沙滩》、《雁门关》、《天波楼》、《双龙会》、《天门阵》、《双挂印》、《彩仙桥》、《夺帅印》、《对松关》等也都是在那时出现的。

此外,还有《下南唐》、《珍珠塔》、《乌鸦山》、《绣龙剑》、《金亭■上党梆子剧中的动作表演关》、《六翁关》、《复金陵》、《渡康王》、《清廉传》、《雪花江》、《凤仪亭》、《江东桥》等剧目也相继出现了。阅读链接1850年,凤台县的长庆、涌魁、春元、昌盛、协春、玉盛、贵升、文盛、庆升9个上党梆子戏班,联名给知府觉罗万济上呈子,要求裁减官戏。后来知府敕令凤台县知县办理,并于1851年立下了“五聚堂纪德碑”。据碑文记载,当时只凤台一县,就至少有10个上党梆子戏班。除此之外,在那时许多地方梨园也都蓬勃兴起。如长治的梨园会馆,晋城的五聚堂,望城头村的开元宫等。由此可知,当时上党梆子的繁盛程度。上党梆子一代宗师赵清海

在清代末期的时候,上党戏坛基本上是上党梆子一统天下。晋南的安泽和河南的涉县,也都有了上党梆子的职业戏班进行演出。■上党梆子《杨府挑将》

在那时,还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艺人,其中后来被奉为上党梆子一代宗师的赵清海,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上党梆子《九龙山》剧照

赵清海于1881年出生在山西晋城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出生后,母亲就给其取了个乳名叫“群孩”,也称“勤孩”。

赵清海从小喜欢戏曲,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就常常用高粱秸、玉米秸编成盔头,用玉米须子当髯口,在田间地头唱戏玩。

十几岁时,赵清海每天在杨寨村外的老西沟练声练气,遭到了其父母的极力反对。为此父亲曾多次打骂他。

赵清海的母亲心疼儿子,为了能收住他的心,早早地给他娶了个媳妇。但是,这没有能阻碍他学习戏曲艺术的决心。不久他毅然离家出走,拜陵川县附城镇的一位上党梆子名艺人为师。

赵清海学戏非常刻苦。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再加上他聪慧伶俐,进步非常快,没多长时间就成为戏班里的主要演员了。髯口 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又称之为“口面”,一般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早期的髯口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

赵清海十七八岁时,他就在上党戏曲界崭露头角了。后来,他又拜在了陵川附城镇庆云班著名老艺人徐全虎的门下学艺。出师后,他在声名显赫的鸣凤班任掌班多年。再后来,他在高平组建了著名的三乐意班,并任三乐意班掌班,直至后来因病在高平紫台山患病去世。■上党梆子《长生殿》剧照苏东坡 (1037年~1101年),即苏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等。

赵清海擅长演的剧目有《一捧雪》里的莫成,《雁门关》里的杨八郎,《忠孝节》里的杨四郎,《清河桥》里的楚庄王,昆曲《长生殿》里的唐明皇,《赤壁游湖》里的苏东坡等。

在以前的上党戏曲界,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昆剧、梆剧、罗剧、卷剧、簧剧5种声腔艺术,那么就算不是一个合格的上党梆子演员,也就不是一个“全把式”,即泥瓦匠中所谓的“半把手”。

作为上党梆子的最著名艺人,赵清海不但5腔都擅长,而且演唱声情并茂,开创了上党梆子的新面貌。他主攻须生、兼演大净、老旦,五腔皆精,其中昆梆簧最为擅长和出色。

赵清海根据剧中人物创造新腔,丰富了上党梆子的表现力,开创了上党梆子的新面貌,为上党梆子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4年至1935年,晋城上党梆子艺人在太原演出,赵清海得到了当时演出组织者所赠送的缎幛,上面的题词分别是“涵盖一切”与“宫调泰斗”。

另据文献记载,当年赵清海在演《九龙峪》中,演到杨延辉别母至后堂看到妻子后,唱道:“唉,娘啊!到后堂看一看你那贤德的儿媳。娘啊!儿去去就来!”

在这一段里,赵清海的唱腔十分生动传神地把当时杨四郎那种非常复杂的内心感情,和难以言表的意境表现了出来。每次演到这个地方,都会博得一个满堂彩。■上党梆子剧中的角

以至到后来,一些看过他演戏的戏迷对于他的优美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为此,一位戏迷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上党梆子之表演剧照

乾海把式什么都会唱,二黄呀胡胡都拿手。特别是他唱黄戏《挂龙灯》能一口气绕台三圈,那才是把式。段二淼 上党梆子著名小生兼须生演员。他9岁学戏,13岁登台,有活罗成之称。段二淼以唱功见长,唱腔挺拔高亢,字正腔圆,明快清晰,委婉华丽,身段刚健优美,擅翎子功,靠架功尤为出色。代表剧目有《佘塘关》、《破洪州》、《翠屏山》、《乌鸦山》、《甘泉宫》等。

上文中的“乾海”就是指的赵清海,“胡胡”就是上党梆子,从中也能看出赵清海的演戏功力非常的高深,并常常吸引着其他演员竞相向他学习。

如上党梆子的另一名角段二淼未成名之前,每逢赵清海在长治演出时,他都要买票到台下去看,认真揣摩赵清海的艺术,以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有一次,段二淼听说赵清海的戏班在长治附近的一个村子中演戏,这个村子离他当时的住地有十几里远,段二淼为了去看赵清海的戏,早早就赶路到了。

段二淼看完戏,已经是深夜了,他摸黑回去的时候,在半路上摔到沟里,摔跛了腿,一瘸一拐地回了家。后来,段二淼常常对别人说:“赵清海是我老师。”

赵清海善于运用念白、舞蹈身段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在上党二黄《五丈原》中,赵清海所扮演的奸雄魏延,在面对旧日同僚连喊三声“魏延造反,谁敢杀我?”时,利用独特的台步以及颤颤的声音,把一个奸雄虚弱的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

赵清海还擅长用独门的特技丰富人物。在川剧中,有一种特技叫“憋气功”,它是根据剧中人物需要,不借助其他手段,使用调息等方法,使脸色或煞白或通红,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感情。

如在《窦娥冤·羊肚》中,为表现张婆婆误食毒羊肚,腹痛难忍时,川剧的老旦演员,就会使用气功这一特技,使张婆婆的脸色时如红炭,时如纸白,表现张婆婆临死前的痛苦万状。

赵清海为了能让上党梆子更加吸引人和丰富多彩,也花力气学会了这种绝技,并在演出时运用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演上党梆子的演员

有一次,赵清海在演上党二黄《清河桥》时,当站在高台上的“楚庄王”看到小将“养由基”打得“斗越掓”节节败退时,脚底一滑,从台子上滑了下来,摔了一跤。

在大家都愣神儿的时候,只见他两只手互相挽挽袖子,哈哈哈地笑了几声,然后接着唱道:“不由孤王笑嘻嘻,斗越掓打不过孤王小将养由基……”顿时把演出中的失误弥补得天衣无缝。■上党梆子剧照《两狼山》 传统剧目。剧情为杨继业率杨六郎、杨七郎出战辽军,被困两狼山。杨继业派杨七郎突围向元帅潘洪求救。潘洪因杨七郎曾打死儿子潘豹,不但不发救兵,反将杨七郎灌醉后乱箭射死。杨继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碰死在李陵碑前。

到后来,《清河桥》的演出中,这一跤就成了必有的传统传承了下来。

有一年,赵清海和他的高平三乐意戏班,在壶关三井演秋收社戏。在一天晚上,戏目是赵清海主演的杨家戏《两狼山》,赵清海饰演老将杨继业。演出当中,在一阵激烈的开打过后,有一段表现杨继业筋疲力尽的单独耍枪的表演。

演着演着,老将“杨继业”长枪脱手,翻身摔倒,音乐停了。随即,杨继业又由弱渐强的“锵锵”的音乐中站起,抓枪在手,耍了几下枪,这才下场。当时,台下爆出叫好声,说:“看,还是勤孩戏,两狼山的杨继业都演活了。杨继业力战敌将,筋疲力尽枪脱手,人摔倒,神了!”

而在后台的弟子们却都愣了,心里都想“这是咋了,师父平时没这么演过啊”。徒弟便问怎么回事,赵先生喝了一口水才说:“失误失误,幸亏锣鼓场的师傅们配合得好,才救了场,要不然我们可就栽了跟头啦!”

后来,在别的地方演戏,人家都要求按后来摔倒这样演,不然人家就要说:“看看,赵清海瞧不起我们哩!在三井的《两狼山》可不是这样演的,人家还要吃一跌呢!”

赵清海作为上党梆子的著名艺人,不但有着高超的艺术表演,而且还有着谦虚的心态。他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能够在艺术上不断提高。

赵清海授徒技艺毫无保留,在他的身后,有一大堆颇有造诣的上党梆子艺人,如艺名叫作“小红生”的郭金顺等。也正因为赵清海德艺双馨、名冠上党,所以誉为上党梆子的一代宗师。阅读链接上党梆子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陈素琴,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娓娓动听,善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其中,《惊疯》、《杀庙》、《杀妻》是其代表剧目。陈素琴不但戏演得好,而且在她28岁时就出任了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她出任团长后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带领剧团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如排演适合市场的歌舞节目,吸引群众收看,通过演出创收等。在陈素琴的带领下,当年全团演职人员就一举夺得了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12项大奖,个人获演员一等奖。2002年,陈素琴又获得了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众多艺人传承完善上党梆子

在清代末期,除了赵清海外,上党梆子还涌现出了其他众多的名家名角,如鸣凤班的须生段生荣,小生宋苟明,旦角刘雅斗、李小保,三花脸杨三圭等。其他戏班的还有二花脸都岐岐,老旦郎发香,小生郎小喜,须生靳伯庐等名角。

也正是这些著名艺人的传承和创新,上党梆子兼收并蓄,从而逐步地丰满壮大和完善,并且形成了州底派和潞府派两大主派,其中前者又别称为“下路”,后者又别称为“上路”或“府八派”。上党梆子的州底派主要流行于原泽州府所属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以鸣凤班最负盛名。该班从创立后曾稳定连续地活动了160多年。后来的三乐意班、万亿班也都曾红极一时。上党梆子的潞府派主要流行于原潞安府所属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和顺。其中十万班剧班是代表戏班,曾去过河南、山东、北京演出。后来又形成了与乐意班和三义班争雄的局面。除此之外,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嫡亲的姐妹剧种。清代光绪初年,晋东南大旱,梆戏艺人结伴到菏泽一带谋生,把上党梆子戏传了过去,并在那里开科授徒。■上党梆子剧中的人物■上党梆子《扈家庄》剧照

随后,经当地艺人改造、充实,形成了新的剧种,名为枣梆。河北邯郸地区永年县的西调,又叫三搭板或泽州调,也是这样形成的。河北西调 又称“三搭板”、“泽州调”。清代咸丰年间,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方言,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那时,上党梆子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它的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4行,再细分为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9个行当。■上党梆子《黄鹤楼》

具体到特点来说,上党梆子的须生要儒雅,小生要秀气、要狠毒,大净要奸、要耿,二净要鲁,小丑要能,正旦要端庄、娴静,小旦要娇柔、俊美。

根据这些特点,老艺人对各个行当又有不同的要求:其胡子生要有三分儒气,小生要有三分毒气,正旦要有三分文气,小旦要有三分娇气,大花脸要有三分奸气,二花脸要有三分鲁气,三花脸要有三分灵气。

在外形方面,各个行当的要求也不同,如戴网子,三花脸离眉一指,小生离眉二指,须生离眉三指,花脸是满圆等。

在上党梆子的所有角色行当中,须生的作用相当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小门头的戏不占有主要地位。在过去,一个戏班社里,要是没有一个扮演四郎、八郎和苗洪的好须生,就很不受人们的欢迎。

演这些角色,“牌面”要英俊,身段要潇洒,神态要沉着镇静,唱起“大慢板”等板式来,嗓音要洪亮,节奏要稳健,情绪要内急外沉。所以它就成了衡量一个班社,一个演员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了。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他尚有中四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

此外,上党梆子的唱腔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徽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他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

此外,它的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的音乐绝大多数是从民间音乐,如八音会曲牌直接吸收而来。在上党梆子原有的200余个曲牌中,绝大部分是民歌音乐、民间小调、乐户吹奏的曲牌。

如,有些曲牌如靠山吼、小开门、一串铃、葡萄架、四六等,直至后来一些上党梆子剧团还和八音会同谱演奏呢。

上党梆子表演程式可分整装类、行进类、上下场类、杀战类、台步类和跟头类6类。

整装类有打场、三把、整头、拂袖、束带等。行进类有望场、遛马、大转场、蛇摆尾、摆对过场、绞腿、跌参、一条箭、穿场等。

上下场类有耍上场、耍下场、骑马上场、备马上城等。杀战类有夹枪剑、老四季刀、十字闯、里土堤、四十八棍、罗汉锤、络拳、回马枪、十三枪、花刀、三压刀、锁口枪、绞棍等。■上党梆子演员剧照■上党梆子表演剧照

后两类中的台步类有踏五步、纽步、蹉步、云步、蟹行步、七寸步,还有三倒步、十字步、垫步、跪步、跨步、摇摆步、慢三步、跳箭步等。河北梆子 是我国地方戏曲之一。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它有“直隶梆子”、“梆子腔”、“京梆”、“笛棒子”、“反调”等许多名称,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

跟头类有纺花车、没底跟头、小跟头、爬虎、吊猫、鲤鱼打挺、蝎子圪撩尾、大绳秋千、单叉、抢背、大跟头、飞脚、不掉(即旋子)等。

上党梆子伴奏乐器是打击乐,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二胡。而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秦腔等梆子戏曲的标志性击节乐器就是梆子,常用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增强戏剧气氛。

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及曲艺伴奏中也常使用,广泛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梆子又叫“梆板”,属于打击乐器,是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起来的。清代的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在其所著的《剧说》中写道:李调元 (1734年~1803年),清代闻名的戏曲理论家、诗人。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他和遂宁的张问陶、眉山的彭端淑合称为清代四川三大才子。

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约20厘米、宽5至6厘米、厚约4厘米。梆子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上党梆子戏剧演员

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上党梆子剧中的人物

上党梆子过去的舞台美术,被一些人贬为简陋、粗俗。但是,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则可以感受到它简而不陋,粗而不俗的意韵,有一种简练、大方、形象、美观的韵味。脸谱 是我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装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称作“花脸”。

后来,上党梆子的各个剧团都配备有专业美术人员,学习兄弟剧团之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上党梆子这一古老剧种更加鲜艳夺目,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烈称赞。

上党梆子的脸谱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也用金黄。通常分别叫做红莲、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

谱式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全脸、斜脸、蝙蝠脸、阴阳脸、桃形脸、菱形脸、雷公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画法线条粗犷,笔法简练,对比鲜明。

旦角还有一种名为“破面”的化装,带有元杂剧的遗风,即用白粉在剧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睑上横画一笔,或在角色右颧骨处画上一朵小小的兰花或菊花。

上党梆子的服装、冠戴自具特色。服装讲究大红大绿,五彩上色,冠戴讲究金头盔黑乌纱,不论王冠、帅盔、凤冠、金貂、三环套等,都是一色金黄,显得古色古香与众不同。道家 又名“道教”、“玄门”、“玄学”、“道学”,是我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御寇、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对我国及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党梆子人物

先前的时候,苏州有一家万顺泰戏装店,专为上党梆子制作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做工细,质量高,人称“下路货”。而高平米山制作的服装叫“本地货”,只是质量稍差一些。这些服装分别被装入头脑箱、大衣箱、二衣箱之中。水袖 我国戏曲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人物感情时放大、延长的手势。不同形式的水袖动作,可代表不同的感情,如投、掷、抛、拂、荡、抖、回、捧、提等。水袖灵巧多变,形态优美,所以独立发展成一种舞蹈的类型。

上党梆子戏服原来是没有水袖的,后来的水袖只是在原有的蟒服或生衣、旦衫的袖口上,加长约15厘米作水袖。后来,上党梆子戏服普遍增加了水袖,艺人学习了水袖功,使舞台表演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上党梆子的舞台布置有设大朝的讲究。所谓“设大朝”,就是舞台布置时不离桌、椅和大幔,一般是三桌六椅三面幔。桌上有桌裙,椅上有椅披,除灵堂全为红色,上有绣花图案。■上党梆子剧中的胡须生与武生

大幔分左右两幅,高约4米,宽各2米。红、黄、蓝、白、绿各色均有,一般绣着彩色的凤凰或牡丹、大花瓶。上边有约一米宽的通长横檐,绣八仙或笙箫笛管,檐下有穗。

后来,上党梆子的舞台装置也发生了变化。普遍使用了幕布。台前要挂大幕,正额挂通长檐团标,还有沿幕、翼幕、中幕和天幕。大幔除在个别剧中偶尔使用外,已退出了舞台。

上党梆子处于交通闭塞的太行山区,经过多少代艺人的锤炼,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演程式和风格。它的基础功叫“三把”,作用和京剧的“山膀”相同,是演员形体训练的基础。据说是由“小红拳”衍化而来。小红拳 是我国拳术中红拳系列基本训练的套路之一,属于柔拳。该拳的主要特点是行架公正松明、打法简朴明了、劲道以柔为主、直线往返、下盘动作较多、布局拘谨。目前影响较大的小红拳有陕西三元小红拳和少林小红拳等。

上党梆子的这套程式把臂功腰腿功,架子功,跑场都熔于一炉,整学零使,便于应用。有“正三把”与“反三把”之分。

武将出场时的“打场”与京剧的“起霸”一样,是为了表现自己饱满的斗志与高超的武术,男角文行,用的是八字步,武行用的是“丁字步”。

旦角用的是“七寸步”。两臂伸出时,旦角平乳,生角中小生平肩,须生平眉,净角可达到头顶。运用起来头昂身挺,腕柔臂圆,雄壮有力。

上党梆子的武打也很独特。在强烈的节奏声中,横刀跃马,伸腰舒腿,气魄宏伟。双方布阵,敌我鲜明,开打简练合理,强弱胜负,一望可知。

那些“对刀”、“对锤”、“老四季刀”、“花刀”、“夹枪剑”以及结尾时用的“回马枪”等程式,都比较排场美观。不过武打过于简单,起初只有“二起”、“飞脚”等。少数人能打个“旋子”、跌个叉,来个“朝天蹬”,就使人赞叹不已。后来许多剧团都向外地请来武功师父认真学习,情况已有显著改变。■上党梆子剧中的女演员

上党梆子里也有一些组合动作,像《广武山》的罗成《夺秋魁》的梁王出场时的“遛马”,就雍容大方,很有风度。■上党梆子《昭君出塞》《杀四门》中刘金定上马前使女的备马表演,潇洒秀丽,细腻活泼,别有风味。还有“扫舱”、“扬兵”、“安杯”、“望场”等,都是其他戏剧剧种中不多见的。阅读链接晋城的“鸣凤班”是上党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据晋城县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前后,后来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据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的碑记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据说,在明代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中各一个字叫“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戏。新时期上党梆子走向辉煌

1945年后,上党梆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新剧。这一时期,边区剧团为了结合热火朝天的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运动,许多剧团纷纷成立。■上党梆子演员

如太岳行署的民乐、晋城的民风、长治县的火星、长子的虹光、高平的朝阳、陵川的建设、平顺的虹飞、沁县的漳河等剧团,都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

这些剧团先后上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来成家庭》等现代戏,并深受好评。

而古装戏《寄女杀家》、《黄巢起义》、《三打祝家庄》、《闹渭州》、《红娘子》、《胜败图》、《正气图》等也很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上党梆子迎来了再次复兴。各个地方纷纷成立剧团、剧院,使上党梆子进入了第二个全盛时期。各上党梆子剧团都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度的“三改”活动。同时,各剧团还积极排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戏。

1954年冬,长治把高平朝阳剧■上党梆子演员剧照团调到专区,和胜利剧团部分演员合并,组建了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从此,上党梆子有了重点剧团。

1956年,长治专区组织了赴京汇报演出团进京献艺。这是上党梆子一次有计划的举动,受到了北京的专家和观众好评。其中,《三关排宴》被专家们认为是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剧目,值得认真加工。

此后,由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改名的专区上党梆子剧团,经过不断加工,使《三关排宴》参加了3次省里会演。剧团作为山西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在演出中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上党梆子《秦香莲》剧照

1960年,山西省上党梆子戏剧院成立,上党梆子有了艺术研究机构,认真加工整理《三关排宴》。经作家赵树理协助整理后,于1962年摄成电影,使上党梆子从业人员、爱好者和全区人民受到极大鼓舞。《法门寺》 又名《朱砂井》。剧情为刘媒婆见傅朋给孙玉娇玉镯,就向玉娇要来绣鞋,答应代为撮合。不曾想,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去讹诈傅朋,后来刘彪又夜里误将玉娇舅父母杀死,于是围着这一命案发生一系列故事,最终案件真相大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如郭金顺、吴婉芝、郝聘芝、郝同生、陈桂云、骈桂兰等,都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

当时演出的传统戏有《三关排宴》、《徐公案》、《皮秀英打虎》、《天波楼》、《金狮坠》、《柳春院》等,现代戏有《十里店》、《山村供销员》、《一棵苹果树》、《武大妈》、《李双双》、《丹河湾》等。

移植剧目主要有《秦香莲》、《杨八姐救兄》、《法门寺》、《薛刚反唐》、《八一风暴》、《李双双》等,这些剧目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一时间,上党梆子出现了百花齐放,斗芳争妍的大好局面。此外,专区上党梆子剧团、屯留麟山剧团、晋城实验剧团、长治县红专剧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