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9 14:38:41

点击下载

作者:何裕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试读:

出版说明

德性和健康有什么联系?

书面一些地解释:德性常指“道德”、“品性”, 是指“本性”,含有伦理意味在其中;而健康是指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德性”与“健康”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它们之间会有联系吗?是的。想想我们身边的人,您是否留意到一些现象:突然发现亲密的朋友被检查出癌症,大家都感叹“这么好的人怎么就得了这个病”;医生已经宣判了某人的“死刑”,没想到几年后,他却仍旧好好地活着;同样得了癌症,有的人从此萎靡不振,有的人却能创造医学的“奇迹”……这些现象很难用临床医学知识来解释,那么,不妨让我们在个人“德性”中找找原因。

德性,也可以理解为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或个性。在我们强调疾病(包括癌症)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提到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愤怒、抑郁、焦躁等负面心理对健康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我们认为优秀的、受到广泛认可的性格其实同样“暗藏杀机”!

2013年9月,许多人的职场导师、正能量巨人李开复先生被诊断出罹患淋巴癌。后来,李开复先生在自己的微博中反思道:“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给自己的负荷一直比较重……努力把‘拼命’作为自己的标签。现在,冷静下来反思: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

想一想,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认真工作的“女强人”易得癌,乖巧听话的“好孩子”爱生病,宽大包容的“老好人”不长命,努力奋斗的“革命者”易猝死……这些看似不公平的事,实际上正揭示了德性与健康的隐秘关系。

性格(德性)无所谓好与坏,只有当它与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挂钩,即成为“癌症性格”时,我们才需要改变它。对于“癌症性格”,还有很多人对它很陌生,既不了解哪些性格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又不清楚如何去改变它、纠正它。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我国著名心身医学专家何裕民教授,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感悟进行了总结,揭开了“癌症性格”的神秘面纱,使我们能够对这一新颖观点一探究竟。

何裕民教授既对中西医融会贯通,又在心身医学领域颇有建树,因此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揭开“癌症性格”的秘密。在本书中,何裕民教授讲述了众多鲜活的案例,其中既有因性格导致癌症的“不幸者”,也有改变性格之后战胜癌症的“幸运者”。他们的故事充分展现了癌症与性格、心态之间的联系。“不幸者”的遭遇使我们能够看清自己德性中隐藏的“癌症因子”,“幸运者”的经历则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癌症病魔的希望!

除了有理有据地阐述了癌症与性格的关系外,何裕民教授还将自己临床工作数十年总结的“何氏抗癌方”倾囊相授。此“方”并非“方剂”,而是“方法”。一贴方剂只能治疗一个病人,一种方法却能让千千万万的人受益。抗击癌症的主力不是医生,而是自己。只有壮大自己的内心,养成“保命性格”,才能战胜对癌症的恐惧!

这是一本教人看淡癌症与死亡威胁的励志之书,更是一碗给内心补充“营养”的心灵鸡汤。正如书名所述——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由衷希望本书可以为您的内心填充满满的正能量!

自序 好心态无病不摧

肿瘤是我一直偏爱的临床领域。说起“恋上”肿瘤治疗,回忆起来还与1976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去世有关。周总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在我们的心目中形象高大,无人可比。刚惊悉他去世的消息时,全国一片哭泣呜咽声!他是死于膀胱癌的。那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硬撑着不让刚刚建起的共和国大厦倾倒!那时,我已在临床上接触了一些因为生活或工作压力而生了癌的人。所以,当时我们意识到,周总理生癌症完全是被巨大的压力逼出来的。

伟人之死,让身为年轻医师的我唏嘘良久!而伟人死于癌症后的一段时间内,病房里许多不该死的(至少不会这么快死的)癌症患者都纷纷“接踵”死亡。临终前我询问了几位患者,原因几乎一样:“总理都治不好,我们肯定不行了!”

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是伤感与失望加速了他们的离去。从那以后,我萌生了从事肿瘤研究及诊疗的意愿,潜意识里也习惯于把肿瘤与压力、心理放在一起考虑。

三十多年前,我阴错阳差地对心身医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自己的早期著作《心身医学概论》。我自己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也经常从心身相关的角度思考问题,每每获益良多。因为当时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中医学在这方面可以和一些现代说法“对对话”!正是这一选择,使我在这一领域走得比较远,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包括从1993年起,我就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并从2006年开始连任几届主任委员至今;包括主持了全国相关大学教材的编写;也包括承担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这部权威巨著中《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的主编工作(须知,在西医占绝对话语权的中华医学会及相关学科领域权威著作的编写中,由一个中医背景的编者担当此任,这是十分罕见的)。

不久前,我更在本人主持的国家课题中,归纳出了“心身共轭”现象,肯定了心身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心理的因素更多地影响躯体(对此,书中做了介绍)。这就为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心理、纠治其不良情绪、振奋其精神的做法找到了有数理研究结果支持的科学依据!

上述思想认识,使得我三十多年来一直能以“心身共轭”的观念与视角去探讨、分析临床所见的各类错综问题。因此,也就常比一般的临床观察多了一些收获及感悟,常能从他人忽略的现象中看到某些重要联系,提出或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及线索,积累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与经验。

我一直想写一本给患者本人看的,能帮助他调整心理、优化心态的科普书。倒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只是想把肿瘤与心理之间关系的系统认识,比较通俗地呈现给当事人(患者)及其家属,希望能普及这方面的常识,让人们可以运用基本没有“消费”(指不花钱)、没有增加碳排放的简单手段(即心理学、行为学等方法)来防范癌症的发生、发展,或帮助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为我一直坚信:好的医学,除了肩负合理治疗重任以外,要对患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给予患者必要指导与慰藉等,也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实话实说,我临床中治疗肿瘤的效果不错!很多危险的患者活了下来,故求诊者甚众。但并非本人有三头六臂,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绝招!我自己清楚地意识到:之所以能够获得很好的疗效,除了我知晓中西医学之短长、讲究合理的指导思想与治疗方案、愿意借助各种综合方法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心理纠治方面积累了优势与经验。多数患者经几次接诊后,心理阴影大半云消雾散。因此,我的门诊被称作“快乐门诊”。本人绝非“精神万能论”鼓吹者,但许多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源自癌症的“心理休克”,却也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哀莫大于心死!”鉴此,对癌症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心理危机的拯救!然而,客观地说,这方面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做得非常不够,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当然也就无从做好它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发达国家也不过如此”。但请别忘了,发达国家往往有厚实的宗教精神支撑、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这些方面,我们或是空白,或是残缺。因此,我强调,在肿瘤领域,是到了必须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不管是当事人本身也好,家属也好,医护人员也好,都有这个必要!且芸芸大众也有这个必要,因为生病谁都无法避免!你只要细细一留心,就会发现周遭常有人患了癌症,需要你有这方面常识去关爱他、帮助他!总之,本书对许多人或许可以说“开卷有益”!

关于癌症,要说的话题太多了!国内关于癌症的认知,还严密地笼罩在黑黑的阴影中,许多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无知、恐惧及因无知恐惧而引起的“瞎折腾”(包括过度创伤性治疗、无谓治疗和乱治疗等)!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有义务传播关于癌症正确的认知与态度,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癌症。即便是患了癌症,也应尽可能采取正确对策与态度,从癌症阴影中尽快走出,走向康复。

有鉴于此,我产生了写一些这方面的科普读物的计划。几年前,我出版了《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颇受欢迎。许多患者视其为枕边书,因为它有助于解惑释疑,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癌症的本质特点。此后,又推出了《从“心”治癌》一书,这主要是给医生看的,也比较受欢迎。本书《“保命性格”甄别书》及我的学生孙丽红教授写的《生了癌,怎么吃》等都可以看作《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姐妹篇。希望这些书能为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对癌症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与做法,对驱散笼罩在癌症患者心头的层层黑雾起到一丁点儿有益的积极作用,这也算是尽了我作为一名肿瘤医务工作者的义务。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心理学与心身医学》主编2012年2月6日于上海

第一章 心态决定生死

癌症是当今临床中的常见之病。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报告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调查显示,近三十年,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一、太较真,小心癌症上身

“癌”字,原通“嵒”,与“岩”意近,取“坚硬之石”之意造字,是一个象形字。中医学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瘤”字;公元前10世纪的《周礼》中也已记有专治肿瘤的医生;汉代医学家刘熙提出:“嵒,肿也,凸凹起伏如山岩不平者,谓之嵒。”;宋代的《卫济宝书》开始明确用“癌”描述肿瘤类疾病……

而对于癌症与性格、心理、情绪的关系,也很早就被注意到了。比如,宋朝的名医朱丹溪就指出,奶岩(乳腺癌)常常源于妇人长年累月地“不得于姑嫂,不得于公婆”,即长期的人际关系失调;西方医学之王盖伦也认为,郁郁寡欢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生了癌以后,心态如何每每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生了癌,怎么调整心态,非常重要!它往往左右着患者的生与死。

癌从心生

2009年3月8日,我在国家图书馆做完“癌症只是慢性病”专题讲座后,接受了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北京晨报》资深记者佟彤主任的采访。她提道:我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中归纳说“很多有偏执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癌症患者,结果癌症不治而愈”,故提出一个命题:“我觉得人类的癌症好像不是长在身上,而是长在心上。等人失去正常意识了,‘自我’消失了,‘心’没了,癌症也就没地方生长了。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我回答说:“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组织中华心身医学分会的专家们编写《心身医学》时,就明确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癌症发生、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并进一步强调:“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就表明:有偏执倾向、个性非常执着的患者常康复得很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康复得很好。从这个角度讲,‘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的确如此。临床上,有两个极端: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不太了解癌症实际情况,若能给予合理的治疗,常常能活得很好,有的可以活上10年、20年;另外,那些特别执着、特别理性、从容应对、追求某种事业,或者有点偏执倾向的癌症患者也往往活得很好。因此,说“三分之一的癌症长在心上”并不为过。它是一种形象而醒目的通俗表达。

佟彤记者还画龙点睛地归纳告诫说:对于癌症患者,“信心有危机,无药可救”!

完美有罪

2008年夏天,一对高个子的母女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上海找我看病。其母60岁刚出头,患乳腺癌。我号了她的脉,紧而沉;与她对话,逻辑性很强。我笑着说:“您不是教师,就是会计师吧?”她大笑道:“我是学校校长。”我又细切其脉,深思一会儿,调侃地说:“您肯定还是优秀党员吧?”她惊呆了,说:“教授,您真神了!怎么这个都知道?我真是自治区优秀党员!”

我笑答:“您做事这么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又理性、又投入,您不是优秀党员,谁能成为优秀党员?”她大笑后答曰:“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我这种人会生癌?我为人既认真、投入,对所有人都真诚,又没有任何生活的坏习惯……”我释曰:“就是您太过于认真、投入、忘我、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导致了您的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内分泌易失调,免疫易受损,所以乳腺等器官受不了了,导致您比别人罹患癌症早了很多!”

她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几个月(指确诊后至今),我尽管不很恐惧,治疗也很积极,但心中总有一个情结解不开——我怎么会生癌?!凭什么我会患上这个病?!这下好了,疙瘩解开了,原来是自己作的孽,自己长期透支了!好了,听您的话,我要好好接受治疗,痛改前非,换种活法,不再较真儿了。”她女儿也在一旁不断地说:“对,我妈就是认真!什么都认真、较真!”此番调侃加开导后,校长真的变了,现在康复得不错。

过于认真、事事较真、追求完美,这的确是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西医角度来说:这样的患者每每使自己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轴[1]1长期处于高张力的失衡状态,不仅透支了健康,而且容易发展成恶性肿瘤等健康大敌。中医认为:肝气久失疏泄,气机不利,气血凝滞,气结而痰瘀互阻,可致疾病,包括癌症。可见,过于认真、事事追求完美乃健康之敌,可不慎之?改之?换种活法扬弃之?

“好女人”往往身体不好

近来,一位刚退休的职业女性在先生陪同下找到了我。她开门见山就告诉我,她看过我的科普著作《癌症只是慢性病》,终于找到了自己反复患癌的根源。她是高级统计师,是某统计局的负责人(副职),刚满60岁。从1992年起,她先后生了4处癌,而且每处癌都是原发的——先是右侧乳腺癌,次是肺癌,再是滑膜肉瘤,最近则又确诊为左侧乳腺癌。

她自我解嘲地说:“我大难不死,但也屡教不改,一辈子就一个德行——较真!工作中,任何人报上来的统计数据我都不太相信,都要仔细复核一遍;别人做的所有事都不信任,家里的事也一样,总认为他们做不好。”她先生在一旁苦笑地说:“家里天天为小事闹得不愉快,但她很坚强,也很要强,人也很好!就是较真!所以癌症屡生屡治、屡治屡生……”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发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城市中30~60岁上下的女性癌症患者(特别是集中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胃癌患者)中,往往都是“好女人”。

所谓“好女人”,表现为生活上一丝不苟,没有任何不良习惯;工作上认认真真,从不马虎;十分注重细节,有的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有的则有“洁癖”。可以说,70%的上述癌症女性患者都具有这些性格及行为特征。而城市女性癌症患者又集中在三类人群中:财会或与数字相关的工作者(如审计、统计等),中小学教师,办公室的中低层管理人员。

我们做过粗略统计,城市里这些职业人员在整个职业女性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35%,但临床女性患者中有这些职业背景者则占了70%以上!这不值得人们好好反思吗?

诚然,财会也好,中小学老师也好,中低层管理人员也好,都有较为普遍的职业特征——不认真干工作不行,容易出差错,甚至会被“炒鱿鱼”;但这些工作的成果或结果往往又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或者说,干得好不好,有许多自己不可控的因素!如财务,涉及上上下下、内内外外;中小学老师面对的是学生,常常不是你教得好就升学率高;办公室中低层管理人员则受制于领导及杂事。这些都属于有较大责任、烦琐,却缺乏成就感、工作回报率低的职业。

国外有研究表明:那些工作好坏等结果难以自我控制的高压力、低成就感、低控制力岗位工作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倾向,也更容易遭受挫折而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因此,从事这些职业的许多生性要强而认真的女性,只能试图以加倍的投入获得有限的回报或成就感。她们常常性子较急,生活与工作节奏快,无论在岗位上或在家中,少有闲暇时间。久而久之,对工作的认真或较真泛化为对所有事情——包括生活中细小之事——较真和一丝不苟,这就形成了这些人的日常行为特点。若干年或20~30年后,常会因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持久高张力和紊乱,导致乳腺、卵巢,甚至肺、胃等脏器的癌变。

这就是我认为城市里70%的女性癌症患者是“好女人”的大致机理。

“较真”没错,“和谐”才美

对于这类情况,我在深表惋惜的同时,往往会对患者及家属诙谐而直白地说:“过去,我们的主流文化强调‘认真’。毛主席还说:‘天下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一丝一毫都不放过!而且,过去还强调:‘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不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其实是种‘战斗’文化的观点,适合于过去的战斗年代。今天,我们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当今的主流文化强调‘和谐’。所谓‘和谐’,说到底,就是讲究把握‘度’,讲究学会‘妥协’!而这首先就是自己要和自己妥协,自己与自己‘讲和’,讲求一个‘度’,然后再和他人妥协,讲求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分寸。”我跟患者及家属讲了这理后,他们经常会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能接受。”

其实,调整德性的关键,第一个就是拒绝传统文化辐射,学会必要的妥协。【注解】[1]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各系统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互有关联的体系,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轴。

二、癌症是压力的副产品

有充分的资料表明:今天的癌症高发,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释放困难有密切联系。只要强调几个事实就能够明白这一点:城市居民癌症发病率高于农村(当然,癌症谱不太一样);越是发达国家,居民癌症发病率相对越高(有的近些年刚刚越过顶峰,开始下降);在中国,总体上而言,越是发达地区,癌症发病率越高;越是压力大的人群,某些癌症发病率就越高!

为什么深圳30岁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别多

我曾指导过一名姓曹的女博士,课题做的是零毒抑瘤制剂诱导荷癌(胰腺癌)小鼠癌细胞凋亡实验,十分成功。2006年行将毕业前,她曾多次跟我去深圳出差。我在深圳原本就有几百名癌症老患者,他们一直接受我们的医疗方案,包括中医汤方调整。每次去还会有许多新癌症患者在老患者介绍下寻求帮助。几次在深圳,前后十余日,四百余名深圳患者找我诊治,曹博士为我侍诊抄方。

刚到深圳的时候,她感觉特别好,主动与接待人员提出希望能在深圳工作,对方也十分乐意接受。没想到,第一次出差结束时,曹博士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深圳30岁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别多?”而第二次出差结束时,曹博士说:“我坚决不来深圳了。”原因就是深圳外来女性癌症患者的“30岁”现象。

曹博士跟我出门诊多年,对各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她所说的的确是事实。甚至我在上海也有个29岁的乳腺癌年轻女患者,一打听,她少年时就随父亲去了深圳,一直在深圳上学、工作,只是因为患了癌症才回到奶奶处(上海)治疗。

根据我长期观察,上海、北京,包括广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段集中在38~50岁,农村还会晚3~5年。但深圳有个奇怪现象:会突兀地冒出一个27~33岁的高发年龄段。而且,细细分析,这些女性大都是来自内地的大学毕业生,均十分优秀;且到深圳打拼,才刚过了5~6年时间。她们绝大多数干得不错,自己开始有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然而,就在此时,乳腺癌魔击倒了她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对此也曾费解过,深入观察分析后始有所悟。众所周知,深圳完完全全是个“移民”城市,不像北京、上海、广州,原先还有上百甚至上千年的旧有文化积淀和老市民阶层的稀释。深圳的文化完全就是创业文化、打拼文化、拼命挣扎以抗击挫折的文化。在深圳,年轻人都怀着一股创业热情,百折不挠。因此,深圳发展特快、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在内地所有城市中都是无出其右的。

这些优秀女性一到深圳,就被卷入了这么一个高速旋转的生存旋涡之中。面对生存压力、竞争挫折,为发展而拼命挣扎,这种极度亢奋的心身状态及其伴随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自然是癌细胞发育的“催化剂”和癌症发展的“温床”。在高强度压力下,这些优秀单身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功能更容易受干扰。因此,5~6年后表现出乳腺癌高发,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这让我带的这位处于相同年龄段的女博士望而却步,也在情理之中。

可见,压力与挫折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对健康而言,有时候持久的压力必须及时予以化解,否则后果严重。

为什么CEO易得胰腺癌

2003年年底,我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过一个见解——胰腺癌易青睐CEO。这个观点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兴趣,很多做了转载。我从事癌症治疗近三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对胰腺癌的治疗就颇有心得。那时候中国每年患此癌者不是很多,但由于胰腺癌非常凶险,传统中西医治疗均无良策,因此我的胰腺癌治疗稍微有了些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大城市胰腺癌患者骤然增多,我接诊的胰腺癌患者不下千余例。在长期与患者的接触中,我发现一个鲜明特点:胰腺癌在CEO(企业首席执行官)中易见。苹果电脑公司的CEO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胰腺癌患者。我诊治的CEO(含企业及单位的一把手、二把手)有180多例(截至2009年),甚至有一大型中企的多位CEO都患了胰腺癌,都成了我的患者和朋友。

我分析其缘由:胰腺癌的发病先期诱因,除了胆囊及胆道炎症或障碍等外,还有两个重要诱因:一是好食肥腻,酒加肉食类,特别是肥肉过量,胰腺作为最重要的消化酶分泌腺,易反复受肉类食物激活,刺激其分泌量增加而癌变;二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反复挫折,也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肝气郁结”。CEO两者都具备了!作为首席执行官,运营企业或单位的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反复挫折也在所难免。而且,作为首席执行官,不应酬是不可能的。压力再大,再受挫折,也得陪笑脸应酬,既酒又肉,一醉方休。久而久之,故胰腺容易受累,发展为恶疾。

做人要“让”,做事要“慢”

我有一位患者,是某央企的老总。他告诉我,他为了救一个大型国企,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甚至有一次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好好休息,几乎只有在飞机上才是休息时间。当他把这个企业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拯救回来时,开会中突发胃脘剧痛。送进医院一查,发现他患了晚期胰腺癌,已经无法手术了。

对于这样的患者,我的建议是,学会释放和转移压力,并总结了两个字:“让”、“慢”(一点儿)。“让”就是让点儿步,对自己、对工作让点儿步;“慢”就是学会适当放慢脚步。须知今天已经不再是战争年代了,人们进入和平时代,应该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学会有些地方宽松一点儿,“让”、“慢”一点儿。这是防癌的一大措施。

当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是普遍问题。有人说“让”和“慢”很难做到,因为有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粗看的确如此。但回过头来看,这种观点对吗?错了!今天,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生命有限。生命是最宝贵的!我经常跟海内外的朋友进行交流,大家都很感慨——中国人现在像上足了劲的发条,停不下来。甚至也有外国媒体呼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放慢一点儿!”

鉴此,我们要大声呼吁: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社会!生命是需要呵护的,是需要控制一下节奏的。对癌症患者尤其要强调这一点。

其实,很多CEO患病后,经过我的点拨,当他们大多对自己的生病原因有所了解后,能够幡然大悟。就像前面说的这一位,他现在只是通过邮件管公司大事,更多的时候看看书、打打球,做些以前想做而没能做的事。优哉游哉!公司业绩依然不错,他也顺顺利利、比较舒适地活着,享受着生活与健康!

三、“闷”什么不能闷心情

明确地说:部分癌症还和自我压抑有关。

为什么习惯忍让的人易患胃癌

有个经典的认识:癌症患者往往比较自我压抑,或者说比较“闷”。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在胃癌患者身上体现尤其充分。大家知道,东亚民族,特别是日本人,性格比较自我压抑。之所以日本人的胃溃疡发病率和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奇高的,其中因素之一就是日本人习惯自我压抑。日本第一代移民夏威夷的人群中,胃癌发病率还是很高的。直到第三代、第四代移民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之后,胃癌的发病率才与当地有所接近,更说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类似情况同样存在。我观察到一个重要现象:一丝不苟者更易患胃癌。这主要集中在45~65岁患者中,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看看这一年龄段的胃癌患者,无论男性、女性都有一个特征——特别认真、拘谨、做事一丝不苟;而且善于压抑自我,人缘特别好,非常谦和,很少见到他在单位发火。但他不是没有“火”,不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郁闷、愤怒时善于控制,或者说只能向内压抑。这类人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情感不轻易外显,喜怒不随意外露表达。这是一种自我压抑型的个性特征。

已有不少研究揭示:这种个性容易导致胃的保护性因素被削弱(处于强烈自我向内压抑状态时,主要导致胃黏膜下的血管收缩,黏膜缺血,保护性黏液分泌减少);与此同时,破坏性因素增强(主要是胃酸分泌增加,并可伴有胃痉挛),短期内可导致胃的不适(这类个性者不少人平时就常有胃病或胃痛,但也有人平时毫无察觉),表现为消化道炎症之类。在反复创伤基础上不断修复,久而久之,就导致胃的癌变,让人受不了。

为什么45岁以上才出现癌变呢?是因为这类反复创伤、反复修复的过程常常需持续20年左右,才会最终促成组织的癌变。因此,传统文化津津乐道的“万事忍为先”,从社会学角度或从人际关系角度而言,也许是一种优良品行;但从健康、防治癌症角度而言,却有害而无益。日本人的胃溃疡和胃癌发病率居全球第一,也许就和大和民族凡事“哈依”(日本语ハウル,亦即“是”),点头弯腰先于认可有密切关系。

总之,从心身健康角度而言,也从保护胃的角度出发,心身医学非常强调人们要善于及时表达和宣泄情感。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别只知道“一忍再忍”,否则,胃会受不了!

为什么乖孩子容易得癌症

我接触过不下数百例的25岁以下青少年癌症患者,从3~5个月大的婴儿到少年、青年都有。其中10~25岁之间的患者又以脑癌、淋巴瘤和血癌较为多见,骨肉瘤及其他肉瘤也不少见。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以明确考虑为遗传性或先天性癌症,而多数其他患者则都有发病原因及诱因。

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脑瘤、淋巴瘤、肉瘤及血癌患儿常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乖”——特别听话,很少出去玩耍;几乎从不惹祸;学习成绩不错;内向,较少与人交往;有的则有网瘾特点;部分甚至有点自闭倾向。正因为他们从小很乖、听话,从不惹祸,故家长们对这种孩子会生癌感到尤其不能接受。

我们没有对这一现象做过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但初步的看法是:自我压抑、相对自闭的这种性格,易导致孩子内心郁闷无法释放,而孩子自己也很少有愿意融合到小伙伴群体中,因此社会支持度不够;他们往往有想法却深埋于心,也极少与家长等交流,郁闷释放不及时。久而久之,免疫功能等发育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DNA损伤后自我修复不力,这些可能是促使他们更易患癌的重要因素。

因此,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社会交往活动,与同龄人多多交流、游戏;培养孩子打开心扉、吐露心声的习惯;多参加户外、野外活动;甚至让孩子适度学“坏”一点儿、胆子大一点儿,也许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对已经患了癌症的孩子。

第二章 你的德性中隐藏了多少“癌症性格”

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形成的性格也各有不同。某些性格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称之为“癌症性格”。有多少“癌症性格”关系着我们未来的健康?

一、每一种个性都对应相应的癌

研究显示:个性(也称人格)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家们先后区分出A、B、C、D四种个性类型:A型者争强好胜;B型者容易满足于现状;C型者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D型者看待问题常较悲观,比其他人群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因此又被称为“忧伤人格”。

研究表明:A型个性者较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C、D型个性则被认为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较为密切。

刻意控制自己的C型个性者易生癌

美国科学家Temoshok和他的同事们调查了15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发现他们具有一种明显的行为模式,他称其为C型个性,表现为常刻意控制自己,不轻易流露负性情绪。这种个性被认为是癌症病前的危险个性因素。

这种个性特征的突出表现为息事宁人,处事以退让、保守为主。研究发现:C型个性者喜欢抑制烦恼、绝望或悲痛情绪;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的和谐;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为别人打算,内心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并不急于出击,到最后却做困兽犹斗。这样的个性者较易患癌症,所以人们把这些个性特征称为“癌症性格”。

爱抑郁的D型个性者(林黛玉型)易生癌

D型个性也被认为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类个性者的心理常是抑郁、忧伤情绪占主导,林黛玉可以说是其典型代表。而抑郁、忧伤被称为癌症的“催化剂”。临床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类个性者。

古罗马“医学之王”盖伦曾指出:抑郁的女性易生乳腺癌。可见,一千多年前就存在这一现象。其实,这些像林黛玉的D型个性者,往往由于其性格特征,导致其精神、情绪长期处于波动和不稳定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和代谢始终是紊乱、失调的,免疫力低下,睡眠欠佳。久而久之,容易被乳腺癌、卵巢癌等盯上。

完美主义者易生癌

完美主义者往往是各方面细节都追求完美、特别细腻的人。前面说到的认真类型者,其实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也是癌症的青睐人群,这几乎已经形成一种定论。

临床治疗中,我发现很多癌症患者,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些女性癌症患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完美主义倾向,什么细节都追求最好,指数一点点的升升降降就追根问底、忐忑不安。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使她们身体的内在机能一直处于绷紧状态,所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和机体代谢都不可能松弛,因此容易出问题!

临床诊疗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癌症患者中,有洁癖倾向的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女性患者中。洁癖者往往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愤青”易生癌

所谓“愤青”,只是一个不够严谨的常用词。狭义上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现状充满不满,愤愤不平,彻底失去希望者。他们常以激进的言辞或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们常常比较孤独,且每每情绪激愤,处于激愤而又消极的心理状态。

因此,狭义上的“愤青”常常很难被人接受。临床癌症患者中,“愤青”很常见,特别是在中老年患者中并不少见。因此,可以说,这一性格也是癌症易发人群的特点之一。很多人对过去的某些事件耿耿于怀,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指责社会,始终不能融入社会。这种类型的人群患癌,可能也和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功能失调有关系。

性格暴躁者易生癌

观察表明:暴躁性格也是易被癌症盯上的性格因素之一。临床当中,很多胃癌、肺癌患者往往有性格暴躁的特点。特别是食管癌患者,绝大多数暴戾急躁。而且,食管癌患者一般生活方式比较粗糙,极易发火。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就是典型的这类性格。他不光是位创新型人才,同时性格也非常暴烈,随时爆发!专家分析认为,他之所以患上胰腺癌,在一定程度上也和他的暴烈性格有关。

二、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癌毒

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及日常生活中反复遭受挫折,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A.B.Miller等学者温习文献后发现:

⑴国外二百余篇涉及人格、情绪、应付能力与癌症关系的论文中,结论均为肯定两者间存在着联系;

⑵临床经验表明,确信自己已经患了癌症者往往预后较差,而对诊断持怀疑态度者常预后较好;

⑶有些存活了15~20年后突然复发者,追溯原因,发现其复发前6~18个月内均有严重的情绪应激;

⑷乳腺癌与无法解脱的悲哀有关;

⑸1400对配偶的癌症发病率调查表明:一方患癌或死于癌症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另一方不久也罹患癌症(当然,其中还应考虑双方相同的环境因素)。

不走出困境,就容易走进癌症

其实,关于这一认识,中医学中早已有类似的说法。所谓生活事件,中医学称作“境遇变迁”。中医认为,剧烈的境遇变迁会诱发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病症。《黄帝内经》曰:“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均可致“脱营”、“失精”之疾。而脱营、失精等就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故贵脱势”,就是过去很有权势,后来失去了;“始富后贫”,就是以前很富有,很有地位,后来家道衰落而贫穷。这些,都属于境遇变迁。很有身份、地位的人落魄后失势了,这类人的确很容易生癌症。我们注意到历史上这方面的记载很多,现实生活中也很多。

我在临床治疗中碰见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有的患者突然失去了亲人,然后一直沉浸在悲痛之后,久久不能自拔。几年之后一查,发现生了癌。失去亲人也可以看作一种境遇剧烈变迁。当然,生癌有个滞后效应,常常需要晚几年才能发展而成。

总之,经历过重大磨难而没有走出困境的人更容易生癌。因此,社会境遇剧烈变迁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社会适应能力弱的人易生癌

生活事件主要指生活中的遭遇及事件。它大致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问题,涉及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和子女等方方面面,以及意外事件、幼年经历等。

心身医学认为,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常需要应对各类生活事件。但如果特定时间内生活事件过于重大、刺激过于剧烈,会导致各种疾病,特别是癌症。有人曾经做过研究:发现丧偶后3~5年内,当事人死于癌症的概率比一般人要上升5~7倍。丧偶,这就是重大的生活事件,它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纽约心理学家Leshan和他的同事们曾分析过250例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发现他们的生活经历有些相同的地方,使得这些癌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焦虑之中。这些相似之处包括:

⑴可回顾起凄凉的童年;

⑵在工作、生活中情绪表达困难;

⑶反复有诸如配偶死亡、子女离别等悲痛事件或挫折发生。

应付能力,也称应对急变(应激)能力,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生活事件发生时,不同的人可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造成同样事件对不同个体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心身影响。前文列举的胃癌患者以郁闷者为多见,他们往往应对急变的能力偏弱、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所以,易被癌症缠上。

很多自闭者容易生癌,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做出解释。

三、不可小看的社会致癌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因素与癌症发生关系的研究一直颇受学者重视,中医学对此也有过讨论分析。研究表明:种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经济地位及职业等因素,均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日本的胃癌发病率很高,肝癌则相对集中在中国,中国农村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很高,这些现象背后都有其社会学因素。

为什么独身女子易患乳腺癌

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研究提示:修女的乳腺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妇女,但她们不容易患宫颈癌、阴道癌;独身女性乳腺癌发生率也高于已婚女性。在现代社会,独身女性的乳腺癌发生率同样高于已婚女性,这是反复被证明了的事实。而宫颈癌恰恰相反,好发于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人群。女性中首次房事发生过早、性伙伴较多者,更易患宫颈癌。

进一步研究提示:年龄超过40岁的修女,其乳腺癌发生率甚至超过独身对照人群。修女乳腺癌不仅仅高发,而且发生较对照组为早。在45~49岁期间有一突变性增加(高发年龄段),较消化道癌的突变性增加早了5年。这是因为修女长期孤独,情绪及性的需求被压抑、长期得不到满足,所以乳腺容易癌变。而宫颈癌的发生则与宫颈和阴道局部刺激、反复炎症有关。正因为她们性生活比较少、宫颈刺激少、炎症概率低,所以宫颈癌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哪些职业是癌症的安乐窝

前面说了:CEO更易被胰腺癌盯上,城市里的乳腺癌、卵巢癌女性患者往往集中在三类人——中小学老师、财务、办公室中低层管理人员。这些就是很典型的癌症职业倾向。

什么环境易伤人

据统计,喜马拉雅山脉南端的居民易生腹部皮肤癌,这与当地人喜欢在腹部用烤炉的习惯有关;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已经确定扫烟囱者易发阴囊癌;近又发现,密切接触烹调油烟的人易患肺癌,长期处于粉尘环境者亦易患肺癌……这类研究不胜枚举。

有文化,也可能得癌症

有资料表明,肾癌往往发生在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身上,农村居民中肾癌很少见;食管癌却相反,城市的白领患者相对少得多了。这又表明:癌症也和文化层次有一定关系。

四、愿临终者的忏悔成为生者的生存指南

近来,不断有年轻成功人士因为生癌而夭折的噩耗。不久前,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30岁刚刚出头就死于乳腺癌,引起一片唏嘘感慨之声。其实,于娟的事情绝对不是个案。这些青年精英罹患癌症,其中存在着某种共性。

世界名著《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其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崔雅三十多岁,患的也是乳腺癌。临终前,她分析了自己会生癌的原因,列举如下:

⑴过度地压抑自我情绪,尤其是愤怒和哀伤;

⑵几年以前曾经历了一段重大的人生转折、压力和低潮,一连两个月,几乎每天都在哭;

⑶太过于自我批判;

⑷年轻的时候摄取了太多动物性油脂、蛋白质和咖啡;

⑸使命感太强,急于确立人生价值与目的;

⑹小时候常觉得非常寂寞、无助、孤立,无法表达自己的感觉;

⑺长久以来一直倾向自给自足、自制和过度独立;

⑻灵性修持(譬如内观)一直都是她最根本的目标,但没有全力以赴;

⑼没有早一点遇见所爱的人(她恋爱较晚),长期缺乏情感支持。

上述缘由在城市成功人士癌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根据于娟等国内患者的自我分析归纳,还可以加上几条:

⑴拼命工作,忽略所有其他;

⑵好胜心太强,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⑶生活没有规律;

以上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心理或行为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章 好心态才是强大的正能量

癌症患者应诊时心态的好坏,常常很大程度决定其癌症治疗的成败,以及是否能有效控制其后续的转移或复发。关于这一点,医生们早已达成共识。

一、知情权有时能杀人

作为一个不宣之秘,肿瘤科医师大都知道一个事实: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生了癌,或尚未确诊之前,常常活得很好、活得很长;一旦确诊,或一旦获知自己生了癌,有的便病情急剧恶化,癌症也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

曾有一个典型事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石家庄市进行干部体检,一位42岁的处级干部到体检医院,与一位相识的护士迎面相遇。护士对他说:“老张,你的检查报告出来了。不太好!火箭电泳(即甲胎蛋白)很高,你可能生肝癌了。”就这么一句话,兴冲冲的老张顿时两腿软了,不能走了,被人抬着送回了家。他第二天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晚上死了。然而,几天后最后的检查报告出来了,火箭电泳明显升高的是另外一个老张,因为“肝癌”而死的老张其实指标并无异常。可见,人对癌的恐惧心理力量有多大!

不知情常常活得好

我经历过两件事情,让本人一时也百思不得其解:1996年我接诊了一个研究生的老乡,是山东人,一位老太太,七十岁左右,患晚期食管癌。当时患者已经有点食管梗阻症状,吞咽困难,局部有转移可能。家属都不愿意给她再开刀、做放疗了,带到上海肿瘤医院求治,也被拒绝进行手术。当时,我校就在肿瘤医院旁边。他们通过研究生找到我,要求进行中医药调理。这老太太大概也就吃了两三年的中药,后来就疏于联系,学生也出国了。

不久前,我的学生回国来看我,无意中告诉我,那位老太太虽然人瘦了点儿,但还活着!我大惊失色,觉得太奇怪了!当时她的诊断很明确,食管镜检查确定为“晚期食管癌”,CT显示食管纵膈有肿大淋巴结。最后,我的学生补充说了一句:“老太太至今不明白自己生的是什么病。”

在盐城也有一位老年妇女,她是2003年确诊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当时吞咽困难,只能喝少量粥,八十多岁了,无法手术。我们给她用了对食管梗阻有一定辅助作用的“食管粉”,然后又是中药,又是外敷。因为年龄大了,家属也不愿意给她做放疗。大概折腾了半年多,她的梗阻情况才有所好转,然后在我这里断断续续治疗了好几年。一段时间疏于联系,我总以为这位高龄患者已经不在了。结果,前段时间她的子女又来配药了,我才知道老太太居然还活着。

我想,这种情况按照常理来说,能够拖个半年一年已经很了不起了!她们一个居然已经活了十四五年了,一个也已经拖了七八年了(后者快九十了,估计生存质量不会太好,故曰:“拖了”)。

其实,临床上“不知情”这类现象很常见,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很值得玩味。通常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大爷、老大妈生了癌以后,只要给予合理治疗、适度呵护,在不知情情况下,常可长久地活着。而文化水平稍微高一些的城市知识分子,却常常没有这么幸运。有的会很快进入晚期,一命呜呼!何也?都是因为心态作祟!不知情,就不会因癌症而恐惧,也就无所谓心态好坏,癌症也随其生物学特征而被控制或缓慢发展;知情却又无法正确面对者,天天惶惶不可终日,心境恶劣,全身机能低下或紊乱,则加速了癌症的生物学发展过程,于是走得更快!

心态不好,再好的药也没效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诊疗中的真实故事。某年夏天,钱某,女性,60岁刚过,原本为某市某区委统战部干部,一生从事统战工作,谨小慎微。退休不久因心窝下作痛,确诊为胰腺癌,进当地某大医院行剖腹探查,发现肿块8.8厘米×8.0厘米,包裹住血管,无法切除,关腹而寻求中医治疗。其妹钱某为某大学数学系教授,亦是癌症患者,一直在我处诊治,关系不错,也十分信任我,故第一时间由其妹陪同钱某来找我诊治。

当时,大家告诉她胰腺上有个肿块,可疑恶性,手术已经切除了,恶性程度不高,无须化疗,中药调理便是(而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反对胰腺癌患者进行全身化疗)。一两年过去了,钱某恢复得很好,已完全正常,天天上菜市场买菜。两年半后的春节前,其妹去美国探望女儿,钱某到某医院做例行体检,原本她总是由其妹陪着,其妹很精明,每次都会事先与医生打个招呼,行“善意的欺瞒”,此次则由其老伴陪着。

老伴老实巴交的,不会先去打招呼,也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而做B超的医师又很认真,做完了一次又一次,并查看原记录,最后告诉钱某:“祝贺你,你的胰腺肿块明显缩小了,从原先的8厘米缩至不到2厘米了!”钱某当时就惊愕了,“不是说我的肿块切除了吗?怎么还有2厘米呢?你们一定在骗我,我一定不行了……”

她回到家中便心窝下疼痛,吃饭都成问题。其妹匆匆从美国赶回,春节期间登门拜访我,要我赶快想办法。我只能好言相劝,并翻出2年多来的病案原始记录,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她每次检查的结果,确实一次比一次好。可她就是不信,喃喃自语:“我不行了,没救了,你们骗我!”我给的是同样的治疗思路,且加重了用药,但奇迹却再未发生。5月份,也就是得知她自己实情后的3个多月,她走了。这是我行医生涯中非常沉痛的一个案例。

其实,在她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期,体重等指标已经完全恢复了。但由于她本人谨小慎微、胆小拘泥的个性,当她得知了事情之后,遂心态一落千丈,终至不救。看来,中医学素有古训:“运药者,神气也。”无论何种药物,都需要借助个体的心身机能状态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心态不好,再好的药也罔效。

二、为什么医生得癌死得更快

医师生癌,死得更快,这几乎是医学界路人皆知的事实。照理说,医师获得信息更多,更能够得到合理治疗,不会走弯路。何以如此?这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但它却客观存在,顽强地提示着人们认知的盲区。

有段时间,两个接连而来的消息让我唏嘘不已!台湾大学下的一位肿瘤科医生、主任医师,很著名、很年轻的外科肝癌专家,确诊为肝癌以后不到一个月,各种治疗方法还没有用完,就匆匆走了。与此相差不久(不超过一个月),上海一家最著名的肝癌专科医院里一位医生,在给患者做B超检查时弯腰,发现肝区有些不适,也做了个检查,发现是肝癌。其实还不是晚期,但也一个多月后就走了。我们附属医院也有过类似情况发生。可以说,这类情况非常普遍。

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肿瘤科医师生了癌又比一般医师死得更快!这是为什么?按理说,他们获得和了解的信息应该更多,能得到的治疗手段也更合理、更方便。而正是因为他们了解的更多,在旧观念的笼罩下,他们太清楚、太恐惧了。他们的死往往不是因为错误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而是因为心理危机。应该说,他们是死于心理危机、心理休克。

三、好心态堪比最好的药

好心态的“药效”不可思议

有两个案例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浙南山区某老汉,七十多岁了,近来咳嗽加剧。此人好烟,经乡卫生院医师一查,怀疑生了肺癌,嘱他去县城中心医院再查一查。老汉的孩子推着车,送老汉去县城检查。时正冬季,老汉紧裹着棉袄,脸色苍白,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谁看了都说病很重。一到县城医院,又是CT,又是常规体检,最后老主任说那不是肺癌,只是老慢支、慢阻肺急性发作。老汉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三十多里路,独自一人走回了家。前后完全判若两人。

我有一位患胆管癌的外地患者,是CEO,手术后一直在我处用中医药调理,一切正常,已3年多了。一次复查,CA-199(一种反应癌活性的指标)上升了,CT检查发现局部有囊性积液。某医院医师斩钉截铁地声称:胆管癌复发了!他当时去时兴冲冲地,回来就萎靡不振,倒头就睡。睡醒感到肝区作痛,被送进医院,又是输液,又是检查。之后十来天,他整天嗜睡,不吃不喝,日见消瘦。家属于心不忍,架着他来到上海。我一看,大吃一惊,月余不见,好好的他怎么变得这样?一了解,原来如此。遂劝他别忙,一边中医药调理,一边调出他所有的前后CT片,又请影像学权威会诊。最后分析结论是:囊性积液术后即有,并无变化,影像学未见任何异常。数天后,再做CA-199等血象检查,指标一切正常。患者得知此消息后,当即精神振作,立马邀请人下午一起持杆高尔夫。

这两位患者前后判如两人,都是因为心境及情绪问题。精神状态好与坏,可以说比药物更明显地决定着许多癌症患者治疗的成败。

恐惧癌症比癌症本身更伤人

曾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2011年的5月底,中央党校的一位老师匆匆忙忙赶来上海找我。他告诉我一个月内的经历——他刚刚被确诊为胰腺癌,而且是晚期,肝上已经有了转移病灶。所有的医生(且都是北京大牌医院的权威医师)都告诉他:治疗与否都一样,他还有3~6个月的寿限,绝对不会超过6个月。然后,他自己也上网查了,的确如此。

自从确认这个消息后,他终日茶饭不香,魂不守舍。十天里,他一下子掉了十斤肉。当时他想:既然治疗与否都一样,那又何必奔波于医院之间,徒受皮肉之苦呢?无所事事之余,他跑到西单的新华书店闲逛,偶然间看到我写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眼睛一亮,翻了几页,如获至宝。买回家一口气看完后,他心定多了,原来癌症并不是这么令人恐惧的!他又连续看了第二遍、第三遍,心里踏实多了。看了书后的十天,体重自然恢复了八斤,恰如坐过山车似的。

上面这位老师几天里体重的戏剧性的一减一增,的确无法用科学(生物学)来解释。但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心理着手,则又可以有所说明:

第一,人们对癌症的恐惧确确实实存在,而且非常严重。而对癌症恐惧的最大问题,就是“恐惧这种消极心理的本身”!

第二,恐惧之类消极心理是导致癌症(包括其他一些疾病及症状等问题)日趋严重,甚至迅速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老师五月份找到我以后,我一方面给予中医药调整全身,以控制胰腺病灶,另一方面继续予以积极鼓励。约一个月后,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我则又建议他在上海对肝的局部配合做了一次伽马刀。现在,虽然他远未达到完全成功控制癌症的地步,却也滋滋润润、优哉游哉地活了一年多,活得相对不错。目前并没有危险的生命指征出现,而且可以说,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心态是多么强烈地决定着癌症患者的生存及治疗的成败!

四、两类极端的人活得最好

俗话说:“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则说:“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健康!”在癌症治疗领域,更可以说,心态决定着康复的可能性有多大!或曰:心态好坏是能否康复的分水岭!

我不是精神万能论者,但却充分意识到在癌症治疗领域中精神、心理的极端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我观察到两类心态比较极端的癌症患者往往康复得最好,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理性执着的人康复得最好

一类患者的特点是理性执着,问题想明白了就义无反顾地走到底。试举案例说明:

张某,山东人,原来是位领导,有军人背景,理性又不失执着,比较豁达。2006年3月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已无手术指征。当时,因为已经七十一二岁了,年纪偏高,家属将病情瞒着他,怕他知道,所以化疗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子女很孝顺,每隔一两个月到上海找我一次,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再拖一段时间,安度晚年罢了。

见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做了客观分析。当时,给他用了内服、外敷等方法。因为老人当时不知情,所以,回家后恢复得很快,没有多久,疼痛等症状就比较快地解决了。由于是军人出身,他本身就喜欢酒。一年多后,不听子女劝告,他又开始喝酒,并大块吃肉了。有一次,应酬后不久,心窝下开始疼痛。子女无奈中,只能告诉了他实情。

这时,他已经七十三四岁了。谁知他得知实情后非常豁达,说道:第一,和我一起参军的很多战友都已经走了(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已经非常庆幸了;第二,我现在还死不了。知道自己的实情后,他对自己的饮食就非常重视了,更积极配合治疗。从2008年起,每次做健康检查,都发现他的胰头肿块不断缩小。我每次去济南,即使不一定要换方,他也要专程来看我一次。从2010年起,我建议他改用丸药,方便多了。但他还是每次都专程来看看我!

现在,已经过了整整六个年头了,他恢复得非常不错。他看我在门诊的时候发现其他患者有恐惧心理,还经常以同样的观点告诉别人:“不用担心!”“这个病,只要合理地治疗、控制饮食、调整情绪,一般走出来不是很困难!”“这个病,最怕就是情绪不稳定!”他以自己的经历,劝说过好多人。

这就是理性执着——明白了,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到底!所以发生了“不可能”的奇迹!

马大哈康复得最好

另一类就是难得糊涂的人,或者说是马大哈。在此,也举一例胰腺癌患者以说明:徐某,胰腺癌患者,2000年年底发现,剖腹探查时见癌肿凹凸不平地裹住大血管,5.0厘米×5.5厘米大小,什么都不能做了,只能关腹。家属哄她说胰腺癌已除掉。

2001年年初,她开始接受中医药治疗。该女士有一种很好的性格,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往心里去,家属说除掉了就是除掉了。她术后很长时间心窝下痛(其实是癌痛),我告诉她是刀疤痛,她也就信了。3~5个月后,什么症状都没有了,想上班,我同意后,她也就上班了。她是上海环境卫生学校的,原先在图书馆工作,因病休假,再上班只能做门卫了。结果门卫接触人多,同事们嘴碎,让她知道了原来癌肿没除掉。她来问我,我说:“你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吃、睡、拉都好!”我答曰:“你的癌肿已被我控制住了!”(当时的肿块已有缩小趋势)她也就信了,没太大的反应。她说反正已经不痛了,没有任何不舒服,它(癌肿)愿意在里面就让它在里面吧!就这样,她若无其事地生活着、治疗着、快乐着。

2001年年底,查CT显示:胰头肿块明显小了。她在门诊逢人就快乐地说:“我胰头癌的肿块小特(方言)了。”2002年年底,查CT显示胰头正常了,已无肿块了。她仍快乐地说:“我的胰头癌消失了,没有了。”2003年5月,因肝区痛,她也不紧张,跑来问我。我说查个CT吧,结果发现胆囊有结石。怎么办?我主张切除胆囊。她也没有任何异议,接受了,找同一位开刀医师给开了,开出来胰腺十分光洁,非常正常,癌症已经完全消失了。她也没有特别兴奋,每天就是乐呵呵的!

这么一种乐天派、大大咧咧、聪明里有糊涂、不钻牛角尖、不天天想病情的人生态度,使她不仅活得乐悠悠的,而且整整12年了,达到“完全康复”水平,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还有一位胰腺癌的案例非常值得推崇。患者姓柳,上海人,是2005年年底确诊患的胰腺癌。当准备手术的前一天检查时,发现已经裹住大血管,属于晚期,已经没有手术可能了。这个人是个处级干部,生性比较小心。他的夫人则自己经营企业,也是非常谨慎的。他到我的门诊来了解过多次以后,才开始接受中医药治疗。

最初,他夫人只是代诊,一直没把他带过来。因为,一是对中医药能够治疗胰腺癌多少有点不信任;二是怕人多口杂,让患者得知真实病情,预后不好。了解得多了,用药几个月以后,才把他带过来。但对我谈了个基本要求,不能告诉他实情。所以,他看病,每次来都是老婆先来排队,患者被子女堵在诊室门外。轮到他了,才插着队排上来。

开始,他的情况确实很不好,消瘦、失眠、心窝下及后背部隐痛。逐渐地,几个月、半年过去后,老柳的脸上才有了一点儿血色;再一年半载过后,他心窝下的疼痛原先需要用止疼药,现在可以不用了!老柳才找到了一些乐趣,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在他刚开始治疗后不久,我就通过他夫人给他一个建议:建议他找点事情干干!在我的建议下,他学会了炒股。因为他原来是主抓经济的,懂点儿经济,所以投入进去以后,开始把所有精力及聚焦点都放到了股票上,赚了不少钱。三四年以后,一次他老婆走开了,他悄悄地跟我谈了,他说:其实不用说了,我心里早就知道自己的实际病情了。老婆瞒着我,我也瞒着她。他说:反正我把自己病的治疗都交给夫人了,省得操心!稀里糊涂到底,也就算了,对大家都好!现在,优哉游哉的他,也已经整整过了七年多了。

这是另外一种类型。说理性,说糊涂,都可以!或者说:大智若愚!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应对方式!

敏感多疑者死得快

在肯定上述两类患者常常康复得最好的同时,我不得不指出:临床上,那些类似林黛玉性格的人,天天“神叨叨”的,多疑、敏感,时时怀疑自己是不是转移复发,常常活得最差。不仅生存质量低,而且相对来说,更容易转移与复发。

临床有这么一种常见现象,很多患者(尤其是女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常敏感、多疑,好杯弓蛇影,天天在想、天天在怀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联想到是不是转移、复发了;偶有头痛便自然联想“一定是脑转移了”;一有腿疼,则首先想到会不会骨转移。她们凡有一丁点儿事情,自然地就会与癌症转移挂上钩,嘴里说不怕、不想,睡梦中醒来,想的仍是这类事件,潜意识里始终难以释怀。

她们往往对身体的细微改变特别敏感,对许多指标变化每每习惯于做出过度的解读,且总是往坏的方面理解。但真正要她们去医院做检查,又感到害怕。常常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两难陷阱,把自己套了进去。

而长期观察表明:这类患者转移率、复发率明显见长,其转移率或复发率要较心态平和者至少高出40%~50%。因为始终处于这种心神不宁状态,吃不香、睡不实,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是必然的。而后面这些生理状态,恰恰是最适宜癌细胞死灰复燃的。癌症本身就是种“内乱”,天天神叨叨地疑转移、疑复发,则是乱中添乱,不“大乱”才怪。

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太多了,可以说不胜枚举。临床上,很多非常早期、非常单纯的癌症患者(往往多见于女性,有财务、会计背景)整天心神不宁、茶饭不想,天天紧张得不得了,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出了问题。她们往往治疗最积极,检查也一次不落下,但到最后,还真是出了问题。

其实,国内外都有不少科学研究报告证实了这一结论。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国外实验研究当属英国的M. Watson,她对确诊为癌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了情绪反应状况的调查,将情绪反应状况从积极乐观到悲观绝望分成4组。经长期追踪观察发现,当年测试为最积极乐观的一组,75%的患者活过了5年;最悲观绝望的一组人却只有25%活过了5年。天天神叨叨、疑神疑鬼、担忧转移复发的患者,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占主导,因此,自然容易转移复发。可见,患者的情绪反应状况对癌症的预后及能否长期康复影响极大。

五、疾病会因大怒而死灰复燃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这本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明确提出:许多疾病治愈或稳定后多日,常可因于大怒(发怒)而死灰复燃,再次复发。中医学把这种复发称作“怒复”,历代医者对此都十分重视。对于癌症患者,防范“怒复”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临床上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有一个案例,虽已过去十多年,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黄老伯是胃癌患者,一度是我的近邻。手术后,因体质很虚未做化疗,一直用中药方法调理,恢复得不错。黄老伯原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也都改了,人也白白胖胖,体重增加。一晃术后8年了,大家都认为平安无事了,查体也无任何异常,便停止了中医药调理。

哪知某日傍晚,因琐碎之事,他儿子与楼下邻居发生剧烈口角,吵得不可开交。老人被惹火了,冲出门外,与邻居叫嚷对骂了片刻,不久即感胃脘剧痛。家人给予止痛剂未见缓解,急送医院治疗后,稍有改善。自那以后,虽重新恢复中医药治疗,但隐痛始终存在,人也日见消瘦。

当时,怀疑他术后粘连,因暴怒而扯裂、受损,故作痛。但3~4个月后,他进食日见梗阻,中脘部已能触及小硬块。很显然,是局部复发。最终,在大怒后200日去世。我不敢断定就是大怒导致了复发致死,但勃然大怒是重要诱因,却是再明白不过了。

类似的案例太多了:如一肺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已十分稳定地度过了三年余,一次剧烈争吵后,下午即发现左锁骨上原已缩小的淋巴结变成了鸡蛋大小;一女性胶质瘤患者,自我感受和各种检查都已正常,唯颅内有残留瘢痕与少量积液,安全生活了两年多,因情感生活问题与先生大吵一通后,又连续争吵数日,即头痛发作,用脱水剂没能改善症状,3个月后复查,又见复发;一患食管癌的老人,用过放疗,自我感觉尚可,眠安纳佳,两年多后与人发生争吵,当即胸闷痛,且疼痛彻背,止痛剂无效,影响进食,施以中医药也未见有明显改善;一肝癌患者,康复有年,避雨时被人推倒,说了几句,反遭羞辱,一气之下,刚想发作,尚未发作,只感到恶心,旋即胃痛,呕出大口鲜血,及时送医院,发现胃底出血,住了两周医院,总算出院,哪知半年后发现肝癌复发……

总之,大怒、情绪骤然剧烈波动,对处于癌症治疗期和康复期的患者来说,都是十分危险之事,极有可能诱发难以收拾的败局。因此,须慎之又慎。

一句话:怒,绝对不利于癌症患者的康复。而节怒又不是简单的问题,须在认识上加强,对周遭环境做些调整,自我也要学会调控,再加上适当的中药调理。随着个性的优化,将有助于癌症的更好康复。

六、“我爱你”比什么药都强

夫妻和睦,大病变小

我指导的研究生李某曾在通州市做过一个癌症康复的社会学调查,发现家庭关系和谐、夫妻和睦的患者康复就要好得多。临床的确如此。

我们早就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每次妻子陪丈夫、丈夫陪妻子、子女陪父母来求诊的癌症患者,以及家属倾注了全部爱心的癌症患者,其治疗效果往往要较初次陪来以后就只有患者独自一人自行求诊的要好得多。

我们追踪了40多位生存期超过3年的胰腺癌患者,90%以上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在我们看来,家庭关爱在癌症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特别是初期的癌症患者度过手术、化放疗等医疗难关中,起着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重要呵护与支持作用。

因此,适度的家庭关爱是帮助患者走出癌症阴影,追求长期稳定康复的重要一环。故要对家属强调康复期给予患者合理的家庭关爱的重要性。

多说几句“我爱你”

这里有个动人故事:2001年春节前,我应邀与上海市癌症俱乐部的同志一起赴山东教育电视台做“肿瘤康复”专题电视节目。当我们走进直播室时,一对中年男女突然走到我们面前,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是您啊!谢谢您!谢谢您!”妻子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几年前就是您的一句话,激起了我们共同抗击癌魔的信心。这几年,我天天不断地对我丈夫说‘我爱你,你一定能坚持下去的’!”丈夫也激动地说:“这几年,我老伴每日鼓励我,我们的关系从来没像这些年这样好!老伴让我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一定要活下去!”原来,他们就是几年前让我看病的那对山东夫妇。

1995年身为副主任军医的丈夫张某是内科医师(妻子则是医院护士长),被确诊患了原发性肝癌,手术后进行了介入等规范治疗。1997年6日再次被确诊为肝内复发,伴可疑的转移。当地医院认为已没有“控制”的可能,夫妻俩失望之极,前来上海求治。补做了一次介入后,主治医生告诉他们,西医治疗就此结束,只能一切听天由命了。

无奈中,他们找到了上海市癌症俱乐部,俱乐部同志建议他来找我,由我给予他中医药诊治。而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我正好在上海市科协会堂做“肿瘤康复”的公益讲座。他们夫妇俩也来听了。我在讲到亲情、关爱对癌症患者战胜癌魔的作用时,强调说:“当丈夫生了癌以后,妻子不妨多说几句‘我爱你’,反之亦然。夫妻间恩爱,可以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此言一出,激起了全场400多名癌症患者的会心大笑和一片掌声,没想到这竟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他们完全照此践行了,而且大获成功!这对山东夫妻相濡以沫战胜疾病的事迹,让在场所有做节目的人无不感动。电视编导当即表示改编原节目脚本,把这段感人的真情故事加了进去。节目播出后,据说在全城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个故事之外,还有一个小插曲。2006年间《健康报》展开了“怎么做一个好医生”的讨论笔会,邀我写第一篇文章。我当时就讲了这个故事,强调人性化治疗的重要性,引起了轩然大波。

支持我的人认为我说得很对,很有道理,包括很多医学专家和医院院长。但是,也有很多人对我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也包括一些医生与院长。有人甚至嘲讽我说:何氏认为只要用宗教方法,就能解决医学问题。其实,他们恰恰就是忘了医学一个很根本的基准点:医学,不仅仅是门科学,不仅仅是种技术,更是一门人文关爱的学问,更需要精神呵护!谁都知道:人是靠精神而活着的,这一点怎么说都不过分。因此,我最欣赏的医学格言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癌症患者来说,给予精神的支持、给予心灵的关爱,尤其重要。有的时候,这些关爱胜过一打药物。这点永远不会错!

早就有研究表明:亲人的关爱,对帮助癌症患者战胜癌魔举足轻重。在我主编的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列有专门的篇章《家庭:特殊的“医疗护理机构”》来讨论这一命题。癌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而且癌症的治疗康复要坚持很长时间。癌症的特殊性决定着患者需要有长期治疗和坚韧的思想信念。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依赖患者本人的精神外,还需要亲人的关爱与不断激励。夫妻恩爱、亲属支持,对癌症患者能否康复至关重要。

好朋友也是“灵丹妙药”

早在1999年,L.S.Manne就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一种先进的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癌症患者配偶的支持、心理应对及心情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偶的态度、行为明显影响癌症患者对待治疗的态度。配偶的支持会使患者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

此外,社会支持因素与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也密切相关。Karen和Weighs通过9年的随访发现: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继续得到有效社会支持的,其死亡率远较没获得有效社会支持的患者低很多。我们在通州地区对癌症患者所做的调查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所谓社会支持,这是心身医学从社会学中引进的理论。此理论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与人交往的数量与质量影响着他的心身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良好与否。

就个人而言,是否有关系密切,有可以随意倾诉郁闷、交流感情、表达真实思想和苦恼,并获取情感支持、得到理解帮助的亲友,以及这类亲友数量的多与寡(6个以上为多,3~4个为中等,2个以下为寡),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心身状态与健康水准。

如一个人有较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亲戚、朋友关系,能得到较多人的理解、支持,那他在挫折、失败、失落或生了癌以后,可以随时找亲朋好友倾诉,获得理解与情感的帮助,寻求必要的支持。如此一来,自我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就大,自我调适能力就强。反之,很容易罹患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心身疾病。而康复期的患者,若能有相应而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对他的长期康复产生积极的支撑作用。这也是我们积极倡导患者一旦身体许可,就应该及时、适度地投身有益的社会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的缘由所在。

第四章 哀莫大于心死

乍一听到自己得癌的消息,有的人在身体崩溃之前,首先因为心理危机而崩溃了。这就是常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身体的癌好治,难治的是心里的“癌”。

观察表明:刚刚确诊为癌症或者明确转移、复发的人,有很高的自杀倾向。其中,初次确诊者中有自杀倾向者接近40%,晚期患者中有近30%的想一死了之。有些人则自杀多次,防不胜防。

癌症引起的心理危机,通常叫“心理休克”,如不及时处理,足以致命!

一、别让自己心理休克

一位57岁的有相当地位的领导,原本比较坚强、乐观,且常常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成功劝阻过不少抑郁颓废者。但他因体检偶尔发现胃有问题,百般打听,最终得知自己确实患了胃癌,精神即刻崩溃。当天晚上他就选择了上吊,没成功。家人开始管住他,并动员许多朋友来劝解开导他。他一声不吭,第三天晚上,乘人不备,跳窗自杀而亡。

辽宁某县级市市委书记,62岁,刚刚退下来不久。某个初秋的下午,好运动的他在操场上打篮球。妇联主任来找他,说省里来了医疗队专家,拖着他去做了一个体检,结果发现在他右上肺有个约2.5厘米的毛刺状的结节,高度怀疑肺癌可能。

老书记当晚就没吃下饭,第二天住进医院,后又转到省城医院。原本十分乐观好动的他,从此以后一言不发,天天蒙头睡觉。谁去看他,他只是打个照面,扭头向内而睡,不再吭声。半个月左右检查还未完毕,人已瘦了十多斤,三十多天就走了。

这位老书记原本身体十分强健,他的肺癌又不属于凶险的那一类,因此,他绝对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急性心理危机——心理休克,即因恐惧癌症诱发的心理危机。这正好应对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二、“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

华东地区某省的原省政府的秘书长,在五十八九岁时准备提拔为副省长。要他带队到西藏去公差,出发之前做了体检,意外发现右肺内有一个毛刺状病灶。然后进一步体检,确诊为肺癌。由于粘上了胸膜,锁骨上也有淋巴结转移,已失去了手术可能,就跑到上海来寻求治疗,住进了胸科医院。

当时我的门诊就在胸科医院对面。他通过政府部门找到我们,希望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次看病时,他跑到学校来找我。来时带了两个秘书,自己穿了一身军大衣,我印象特别深刻。

整个诊病过程中,你问他答,一句话都不多说,一点笑容都没有。我开完方后,他扭头就走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领导太沉闷了。

他做了几次化疗后,没有做完,没法再做下去,然后只能改做了一次放疗。放疗后,肺上出现了毛玻璃状阴影。大概半年以后,我有一天正好在外地,接到他一个电话。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回省里后做了个体检,情况非常好。本来主治医师们预料化疗未完,肿块会控制不住。但结果是控制得很好,毛玻璃状阴影消失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也不见了。那天,他一直跟我谈了半个多小时。我一直提醒他我在外地,言下之意不方便长叙。但是,他也顾不得这些了,滔滔不绝。我想,大概是走出困境,兴奋了,难以自我控制了!这件事件后不久,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约两三年后,大概2003年或者2004年间,他专程来到上海,我们一起吃了个午餐。进餐时秘书走开了,他就告诉我:“何教授,不瞒你说,我这一生有两个遗憾和两个幸运。第一个遗憾:我不应该从政(因为他本身是高级工程师),我应该继续做我的科研事业。我原先是搞专业的,也很有成就!尽管现在我官位不低,但很失落。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关键时候出了这个事情(指面临升迁却突发癌症)。”

他又说起他的两个幸运:一个幸运就是遇到了我,成了好朋友。他当时推诚置腹地劝我:别从政,坚守专业更好!还有一个幸运是:其实,他在第一次来找我之前,已经开始实施自杀计划了!因为聪明过人的他早就知道医师会诊的结论:自己充其量只有半年到9个月的寿限,期间还要经受大量的苦难(指放疗、化疗)。他觉得这一辈子已经没有意义了。他说:竟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生了这个病,一念之差,我当时差一点儿就死成了!现在想想真是万幸!

其实,这位现在还活着的领导曾经的想法,在几乎所有癌症患者身上多多少少都闪现过,特别是晚期转移了的患者。因此,可以说,心理危机、心理休克是中国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应激事件,必须充分加以重视。

肿瘤患者的自杀率特别高,特别在综合性医院和肿瘤医院。上海一家大型医院的18楼是肿瘤病房,有一天竟然连续3个人跳楼。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这是癌症患者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导致的悲剧!

其实,类似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发生。真正导致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癌症本身,而是患者因为癌症引起的心理崩溃、心理休克,这是心理危机诱导的一种危险行为!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千万不要忘记急性心理休克的3个阶段

癌症引起的急性心理危机可以进一步区分出3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应激反应

第一个阶段就是应激反应阶段。很多癌症患者朋友告诉我:“我一知道这个消息(生了癌症)惊呆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怎么回家里去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危机时期的应激反应阶段。大多数人的表现是麻木、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甚至当场晕倒。

第二阶段:强烈反应

心理危机的第二阶段是强烈反应阶段,往往距离第一阶段不远。第二阶段可能发生在第一阶段的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以后,当患者确定了“生癌”这个事实,然后会有一个强烈的反应阶段。第二阶段具体表现很复杂,或者否认,或者激动,或者特别焦虑,或者特别恐惧,或者埋怨一切。有些人还有罪恶感,认为可能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有时会强烈地自我谴责。

这里讲的不单是癌症,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危机都会有这个情况。比如,媒体报道的佛山的那个被车轧死的小女孩(小悦悦)走了以后,小女孩的父母,包括一些有良知的路人,都有一种心理危机的状态:“我为什么没有去救她?”“我为什么当时没有把她留在家里?”这就是自我谴责。甚至有些人会陷入极度抑郁,一声不吭,包括完全退缩。这都是第二阶段的表现。

第二阶段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可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第三阶段:或消除,或持续

第三阶段或者是危机消除,或者是进入持续危机状态。消除是指逐渐从危机状态走出来,确认这个事实没法避免或回避后,逐渐学会用另外一种心态对待它。消除是件好事情,但是,更多的癌症患者则是进入一种危机持续状态。

各个阶段的对策

心理危机的第一阶段医师几乎无法应对,能够做的就是需要重视医生告知患者病情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让他知道病情、知道多少等,借此淡化患者可能的心理反应。

第二个阶段应对的重点是帮助他“稀释”负面信息,淡化刺激,减弱反应。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则是充分给予支持与关爱。

四、生命权大于知情权

首先,我要强调:作为肿瘤科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患者进入心理危机时,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当然,最好能让他不要进入心理危机状态,或者让它不要这么严重,这就涉及如何告知的问题。

消极暗示杀死人

我接触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男性,五十岁出头,四十多岁后因下岗生活不太顺畅,但还能够勉强支撑着,到处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他一直有牙痛,一次因牙痛加剧找某街道医院医师诊治,医师发现牙龈有肿块,质地很硬,局部有溃疡。牙科医师随便说了一句:“这看上去不是好东西,很可能生癌了。”要他找肿瘤科看看。

此人当场腿都软了,瘫倒在地,急忙叫来家属,架着回了家。从此他就躺下了,不吃、不喝,也不去医院看病,人们来看他,也不搭理。妻子只能每天一餐餐地逼着喂他吃点儿东西。44天后,这位患者死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

从医师的那句话到濒死前,他都未再说一句多余的话,这就是典型的急性心理危机。他始终处在第一阶段的应激反应状态,未从应激导致的心理休克中苏醒过来。

其实,他是不是真的生了癌症?我认为是可疑的,因为并没有确诊。有可能只是一般溃疡,加牙龈结石;也可能只是早期癌变。但这些都不重要,即使是牙龈癌或口腔癌,通常也恶性程度不高。即便是这类癌症,即使不治疗,一般拖个三五年也很常见。

所以,我认为说他是死于强烈的负性自我心理暗示,其实更准确一些。就像过去经典的心身医学案例所说的:暗示将以割腕放血的方式杀伤囚犯,其实没有割断腕脉,只是伪造了一些假象,但囚犯最终真的死了!又如另一案:一人误入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出不来了,结果第二天发现被活活“冻死”。这些都是强烈负性自我暗示惹的祸!

鉴于此,我们感到,因癌症导致的急性心理危机最关键的是第一阶段,其次才是第二、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走不出来,所有后续干预都很难切入,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而在第二、第三阶段中,积极有效的干预总能起到一些相应的作用。

完全隐瞒并无好处

现在临床中对心理危机反应的第一阶段往往认识不足,只是被动地等待,等出了问题,患者已经进入危机状态才做出处理。此时,医生的作为往往只是亡羊补牢,常常是措手不及的。因此,需要防范在先。而防范的关键,在于学会正确地告知患者病情。对此,医务人员和家属都应该注重技巧。

首先,我们不主张对患者完全隐瞒病情。除了老年和非常晚期的癌症患者,完全隐瞒一般并无好处。因为癌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及伴随着一定痛苦的过程,需要患者本人长期、积极、主动的配合。完全不知情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主张第一时间全盘告知

但是,我们也不主张西方那种“时髦的”第一时间全盘告知的做法,因为中外文化不同。比如,中国人对于死亡缺乏起码的认识,认为死了就一切全都没有了,故特别恐惧死亡;并且,中国人普遍缺乏心灵的呵护;此外,社会支持系统亦欠健全。所有这些,使得中国人对可以致死的癌症特别恐惧。

这不仅仅表现为患者本人对死亡惊恐万分,并放大和洐射到对癌症的极度恐惧!而且,中国人对他人的死亡也是悲痛欲绝的。同样是葬礼上,中国人总是哭天号地的;西方社会一般来说有悲哀,但情绪相对稳定得多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差异,所以对西方近几年所谓的“患者知情权”,我们并不完全赞同。

“还是不知道为好”

关于癌症患者的知情权问题,国内曾经有过讨论。几年前,武汉一家医院赶时髦地提出引进西方新观点:对癌症患者本人第一时间和盘托出他的实际情况。当时,他们主张跟患者谈一两个小时,全盘托出。有记者采访我,问这种做法行不行?我说:“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个做不到,家属也不会同意,患者也不一定乐意。”因为,根据我们前些年的一项研究,对患病若干年后的癌症患者进行调查,问问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他们中的多数人当时是既想知道,又怕知道真实病情。很多患者事后明确说:“还是不知道为好。”

而且有一句话,我特别强调:“生命权大于知情权!”所以,真正的人权,是尊重患者本身的权益、尊重他本身的需求,且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第一位。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他适当的部分

根据中国文化特征及我们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参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三个适当”原则:主张“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他适当的部分”。“适当的时候”,一般是指三个月以后。“以适当的方式”、“告诉他适当的部分”,则是指对很理性的人可以明白地说,多说一点儿;对不太理性的人要婉转地说,少告诉他一点儿。

医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该如何告知?经验告诉我们:适当延缓一些,两三个月后告诉他“你的这个病不好”也许对他最为有益!但是,多数时候,“窗户纸”不要完全捅破为好。

第一阶段最好的治疗是精神性的

对所有的临床医生来说,对患者的心理危机有所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有个偏差,就是把所有的“宝”(指帮助患者康复的方法)都押在手术上,把所有希望都押在药物或放疗上。但忘了第一阶段最好的治疗往往是精神性的、心理性的,甚至只是语言的。这点我们常常忘了,或者有意无意忽略了!而且,须强调:这个“宝”是最廉价的!

让亲人晚一点知道这个负面信息吧

总结上述比较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告知理论,其实就是体现出三个核心:延缓、稀释、支持。

所谓“延缓”,就是要让患者晚一点儿知道这个负面信息更好。因为刚刚开始,他一定也在疑惑。这个时期患者的心理最脆弱,他很容易进入剧烈的心理危机状态。此期间患者已经在心理/身体上遭受着巨大的折磨,需要尽可能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一般来说,晚点儿知道确切情况对于稳定患者的心理更有利些。

通常,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因癌症引起的反应心理强度就会越弱,但也不能够太长。这个延缓不是没有时间限定的,我们观察到一般以三四个月为佳。

对高龄老人,不告知最好

然而,对于高龄老人,我们仍旧强调:一般不告知最好。因为老年人的癌症治疗目标就是:让他活(生存)得更好一点儿、更长一点儿。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看来:其实,临床上只有不超过5%的癌症患者是处于快速进展期的,癌症发展表现为山崩地裂、山洪暴发状的。其中有百分之十几可能呈较快发展状态,但多数还是可以有所或基本控制的。因此,延缓告知一般不太会引起负面效应。当然,与家属应该良好沟通,完全说清楚。

对病情有所隐瞒,不一定要和盘托出

此外,告知方式也要掌握好,有时需要适当地“稀释”。所谓“稀释”其实是对病情有所隐瞒,不一定要和盘托出,特别是对那些较真而又敏感的患者。有些人拿到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这时,给予适当的隐瞒也许更好。

我有一个姓张的朋友,他做完手术八十多天后,癌细胞整个腹腔转移,在医院听到医生讨论他的病情“活不过六十天,还抽烟,还和医生顶嘴”。意外得知自己疾病实情后,他二话没说,收拾铺盖回家。紧接着,肚子便开始剧烈疼痛,症状加重了。所以,这时如果对他的病情进行适当“稀释”的话,对他有好处,至少不会马上出现剧烈疼痛症状。有时,出于人伦的原则需要我们善意的隐瞒,而且要巧妙。当然,所谓“稀释”,并不是完全隐瞒,完全不告诉。

全方位支持

要给他以支持——从家庭的、医护的、单位的、社会的各方面给予支持,包括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支持。

这些可以称为“人性化的告知”。如此做的目的,则是有助于避免或者减缓心理危机的发生,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突然出现。从而可以使我们做到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进行干预,使更多患者在第三阶段是进入消除状态,而不是持续状态。

所以,我们要强调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这首先要有意识,然后,才能懂得怎么去帮助他,不要让他进入持续阶段。让他的第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