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起点:出彩人生从“家”开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1 08:36:26

点击下载

作者:姚鸿昌,郭文玲,武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的起点:出彩人生从“家”开始

幸福的起点:出彩人生从“家”开始试读:

推荐序 幸福人生的家文化基因

刚开始玩微信的时候,我就发了一条感言:“不平凡的人最大的福报在于修行,平凡的人最大的福报在于家庭!”没想到引来不少朋友点赞。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思考,是因为当时我正在策划出版《幸福直通车》系列图书。在第一辑受到热烈关注后,我一直在考虑它的第二辑应该包含什么题材的图书。第一辑中《人生九级浪》的作者、著名演讲家李燕杰老师一再建议我,其中一定要有一本家道文化的书,而这本书的最佳人选一定得是姚鸿昌。他的这一建议深刻启发了我。中国人有着世界上最独特的幸福文化,那就是幸福的起点源于家。很多人在国外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却并不幸福,是因为在那里找不到家的感觉。

在李老师的引荐下,我拜见了姚老师,但没想到他是一位工科出身的专业人士,并不是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心里不免有些顾虑。但是,多次接触之后,我不得不为他的人生智慧所折服。姚老师是一位跨学科领域的人生科学探索者、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智慧教育的实践者,他从“家”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出发,把“家文化”与幸福人生智慧“放大”到学校、企业和社会,其“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成功智慧给世人带来思考和启迪。很多家庭只是二人世界很温馨,稍微向外延伸就产生各种矛盾;也有些成年人,虽与父母关系融洽,却不能给配偶一个幸福的家;更有甚者,兄弟姊妹暗地里勾心斗角,或者彻底决裂……正因为此,姚老师不仅致力于创建一个夫妻和睦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家”,而且把“家文化”智慧“放大”和延伸,形成了完整的“家道文化与幸福人生智慧”。家庭文化建设引领人们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整个家庭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托扶每个家庭成员相互协力、稳步提升。

有一次和《教育的温度》的作者、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聊天,他说发现有很多优秀的家族,无论自己的前辈遭受怎么样的打击,他们的后代仍然会再次崛起。其根本原因,就是良好的家文化培植的可持续的优秀的家教。家道文化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宗庆后能打赢一场又一场跨国官司,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的企业有非常可贵的家文化。

你活明白了吗?这是永续的人生话题。进入人生之秋的姚老师正是在对自己人生的追问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一个拿着不菲的退休金,可以安稳过幸福晚年的人,为了研究和总结家道文化,积极参加着各种培训班学习,在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中吸纳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营养,为他所爱着的人们写出一本本新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邀请姚老师讲课,他的课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让那些不能及时听到他精彩演讲的读者一睹为快,并帮助他们建立家庭体系文化,和亲人们一起成长,成为世上最幸福快乐的人。张立红2014年1月1日

前言 寻找幸福人生的起点

一株小草,耗其全部之力,留下的仅仅是几粒种子。而正是这几粒种子让生命之火得到延续。一只蜘蛛孵育上百只幼蛛,然后死去,幼蛛不能捕捉昆虫为食,于是死去的蜘蛛就成为哺育其成长的营养美餐。

生命力的意义就在于让有限的生命灿烂地活,长久地延续。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植物贫乏,动物也很稀少。这里沙丘连绵,戈壁无垠,简直是生命的绝境。然而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却仍然有不少沙生植物和沙生动物在这里存活,并且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据说有一种沙生植物能在极其恶劣的沙漠环境中活下来。它蜷缩成一个球,看似已经干死,任凭沙漠中的大风无休止地吹动。它一会儿被吹上沙丘,一会儿被摔下岩石,一会儿被沙土掩埋……它简直对自己的命运无法自主,却能在沙漠中灿烂地活下来。

当一场沙漠中难得一见的雨突然而至时,如果正巧它滚落到了一个低洼地带,正巧那低洼的地带又刚刚蓄上了一小汪水。它就能迅速把这难得一见的一点儿水吸入自己的枝干,并且很快舒展开来,于是,它等待到可能“生”的机会。

如果此时雨还在滴滴下着,正巧有雨滴落在了它的种囊上,而且正巧把种子砸了下来,而这下面的一汪水恰巧还没有蒸发完,这粒种子就能抓住机会迅速发芽、长高、开花、结果。正是在这短短的生命时光里,它凭借着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

对于这株植物来说,它根本没有功夫去计较得失和抱怨不公,唯一能做的是在这短暂的生命时光中活出灿烂来。它其实很美,开白色的小花,吐黄色的蕊,迎风起舞,随风摇曳,在地面上的水分很快蒸发掉之前,活出它的光彩和艳丽。

与这株植物相比,我们往往以为人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耗,于是往往把精力用到了享受山珍海味、灯红酒绿上,计较得失和抱怨不公上,结果我们活得越来越糟糕,糟蹋了太多的大好时光,丧失着一个个人生出彩的机会,人生幸福也渐渐和我们远离。

我们常为有此一生而感到庆幸,尽管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己愿,可比起那些不能来此世一行的“不生之人”来说,不能不为天地的厚爱而感动。我们没有理由让生命不出彩。于是有了幸福人生的探索,有了寻找幸福起点的选择。

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加剧,人们已经很难再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又要到哪儿去?我幸福吗?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这一生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思考,那么这一生是毫无意义的,是白来这个世界上走这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都不过是行尸走肉。《红楼梦》里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甄士隐随即也和了一首歌,最后两句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我们的“家”在哪里?

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最终还要回到“家”这个人生的起点。

出生于中国传统家庭并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的钱学森,面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现实作起了他的强国梦。在获得庚子赔款出国留学机会后,他来到了美国。由于有丰厚的家文化支撑,他走向了卓越的人生发展道路,学成之后,最终选择了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个生他养他的家。尽管回国的路充满了艰辛,但“家”的召唤,“家人”的帮助,最终使他终于回到了家,并为自己祖国这个“大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创造了丰功伟绩。他是追寻中国梦的先行者。

然而,今天也有不少人出国留学,想在“外国梦”中找到自己成功的新机会。但是由于缺乏丰厚的家文化底蕴,成功梦变为尴尬梦、痛苦梦。有的想家却难回,有的则彻底回不来了。

一位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没有把准备工作的重点放到学习外语上,却选择了在家长帮助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家文化的智慧。尽管他是一位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通孩子,但由于找到了“家”这个幸福人生的起点,不仅在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成为哈佛的高材生,毕业后供职世界500强企业,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28岁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助理。

我们发现,幸福的起点其实就在我们的家。家文化是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文化起点。

父母的结合造就了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在世界上走一遭之后,还是要回归尘土的。这一遭,从出生到成长,从上学到工作,从爱情到婚姻,从中年到老年,我们幸福吗?

人生有不同的状态,生活有不同的方式。活法不一样,人生也会大不一样。无论是成长中的孩子,忙碌中的大人,还是退休后的中老年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人生style,都需要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都需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人生就像一首诗,心灵是这首诗的深刻意境。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活在最佳状态,活出人生尊严,活得快乐幸福?如何解决好早期教育问题、“问题孩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就业从业问题以及中老年人健康长寿问题?这是需要在对人生这个系统全面的把握中实现的。于是有了“读懂人生四部书,实现人生四季成长”的人生选择,于是有了幸福人生智慧的探寻,于是有了“春木有根植根有‘师’,夏火有情燃情有‘家’,秋金有慧增慧有‘悟’,冬水有福享福有‘心’”的人生style。

我们期望从人生的追问出发,找到人生幸福的起点。我们期望以“家道文化和幸福人生”为主线,以“创境”、“唤醒”为教育智慧,以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为目标,就如何学会智慧教子,如何创建幸福家庭,如何提升人才的文化竞争力并走向人生成功,如何幸福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等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人活着,无非是两个问题:为什么活,如何活?人类的文化,正是从这两个问题的追问中展开的。“为什么活”是个信仰问题,它是人生的全部目标和最后归宿,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无论你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业目标、职业目标,还是创业成功的事业目标,其最终目标离不开追求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有起点,寻找起点需要有回“家”的智慧。“如何活”是个理性的思考问题,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关键是如何活。活法不一样,人生会大不一样,人生输赢在活法。幸福人生智慧是帮助人活在最佳状态,活出人生尊严,活好幸福人生的点石成金艺术。

中国自古是一个“家国一体”的社会,人生幸福离不开社会发展中的机会共享。中国梦正是一个引领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发展幸福人生的“美丽中国·幸福人生”的选择。

幸福人生的轨迹其实就是一个圆,即从“春天”出发,通过“夏天”的发展、“秋天”的收获及“冬天”的浓缩,而成为圆满的幸福人生系统,并实现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大成功。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人生好比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生命的凯歌。我驾驶着生活的小船,航行在险滩暗礁之间,激流勇进之中,迎着黎明的曙光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时时看见一盏灯,那是父母高擎的灯,是照亮全家的灯,是人生路上的航标灯。是这盏灯,伴随了我的人生路;是这盏灯,带给我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当我们有了孩子时,我们希望用这盏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在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中,追寻到我们的幸福人生。也许,灯光的微弱不足以照清灯下人的全貌;也许,灯光下的阴影映入眼帘的是黑暗。然而,只要举灯人有心,灯下人就会有意,举灯人的心亮着,灯下人的心也会亮起来,而且一定会亮得更美,激励着所有家人幸福前行。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互动成长,共生发展,追寻幸福人生的“出彩”过程。幸福人生从“家”出发,人生之春是造就我们一生幸福的源泉。

记得小时候,家庭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但全家人却都感到很幸福。母亲忙这忙那,操持着家务,辛苦至极,却抽出时间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扫盲班学认字。看着她读书那快乐劲儿,我也受到了感染,竟然爱上了认字和读书。有时母亲有不认识的字,总愿意问问我怎么读。当我一个字一个字教她念时,她总是高兴地说:“儿子成了小老师,有用啦!”受到鼓舞的我,总愿意多学一些,多讲一些。我懂得了,要通过学习做个“有用”的人。母亲其实正是在“示弱”和鼓励中,帮助孩子找到了一种新活法,引导孩子在“利他”服务中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其实,正是通过学习而变得“有用”的过程,让我找到了幸福人生的起点。人生之春是美丽的,家长引导孩子在当“小老师”、“小主人”的过程中爱上学习的智慧是创造孩子人生幸福的“高人”智慧。

一位来自农村、学历并不高、专业特长并不明显的“打工妹”进入企业后很快创造了卓越的工作业绩并得到重用,后来还被企业聘任为总经理,带领着员工把企业创办成书香企业,引导企业员工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员工走上幸福人生道路,让员工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她为什么能做出卓越成绩并和企业员工共享到人生出彩的机会呢?原来她有“家”,正是一个“夫妻和谐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和谐家庭文化环境,支撑起她的人生,找到了幸福的起点。在人生共赢“家文化”中,她成为有成长力、文化力、生命力的好员工。她常引用妈妈的话说:“进了企业,企业就是家,要像爱家一样爱企业”“进了企业,企业的同事就是你的兄弟姐妹,要像待兄弟姐妹一样待同事。”正是这种以企业为“家”,以同事为“家人”的“家文化”智慧,让她走上了幸福人生道路,活出了精彩,也让她所领导的企业有了“文化”。在企业共赢“家文化”中,她成为帮助员工分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好领导、好老师。

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家文化”背景走向企业和社会的。有没有“家教”(家文化),活法不一样,人生出彩的机会也不相同。企业和社会这个“大家”的文化教育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找到幸福人生的起点,让有“家”(家文化)的人“放大”“家”(家文化),没“家”(家文化不和谐)的人找到“家”(家文化)。于是有了“企业共赢家文化”、“人生共赢家文化”的思考。“家”中有文化,文化不同,活法不同,命运不同。人生共赢“家文化”,杰出发展有起点;企业共赢“家文化”,市场竞争有方向;城乡共赢“家文化”,幸福人生家乡美。

家,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灵的归宿,是放松心情的港湾,是我们有梦并且梦想成真的地方,是帮助一个人走过人生四季而成就幸福人生的地方。当一个人走过了四季,走过了风雨,走过了星辰,走过了日月……双脚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炽热的心烙下了印迹,映射着跳动的光辉——那是记忆深处的家,在召唤……

春夏秋冬家园美,幸福人生四季歌。人生共赢家文化,幸福人生有起点。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智慧人生的春夏秋冬就是用家道文化智慧成就幸福人生的过程。

人生之春的成长让我们从“欲望我”变为“精神我”;

人生之夏的成长让我们从“工具我”变为“文化我”;

人生之秋的成长让我们从“经历我”变为“智慧我”;

人生之冬的成长让我们从“负担我”变为“自然我”。

春木有根植根有“师”,夏火有情燃情有“家”,秋金有慧增慧有“悟”,冬水有福享福有“心”,季土有“生”三生有“缘”。人生就是一个生命系统,需要系统思维,阴阳辩证,互动成长,共生发展。

美丽中国是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需要和谐的家道文化支撑;幸福人生是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需要人生科学指导。

于是有了“家道文化与幸福人生”的新思考;于是有了学习人生科学,唤醒“三生”智慧,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路和选择。

家道文化与幸福人生智慧引领我们走向超越功利化学业成功和职业成功的人生大成功。中国梦让我们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姚鸿昌 郭文玲 武星2013年6月16日

上篇 幸福没有捷径——寻找幸福的起点

走捷径,似乎是人的本能。谁不希望能走更短的路而快速实现人生的目标呢?然而,走捷径往往会付出另外一种代价,不仅有可能失去了弯道上领略风光异彩的幸福感受和成长过程,而且还有可能看似捷径,实为“断崖”,给人生带来难以承担的风险和难堪。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出国就可以快速成功,不要以为攀上权贵就可以幸福终身……当找不到幸福的起点时,所有的“成功梦”都可能变成黄粱美梦。

第一章 国际化时代的寻梦之旅:“美国梦”与“中国家”

近年来,不少人正在把眼光聚集在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上。人们纷纷走出国门去学习、去交流、去定居,还帮助孩子走出国门去留学、去考察,期望能实现其成功梦。然而人们渐渐发现,“美国梦”虽好,但如果没有丰厚的中国“家文化”底蕴,寻梦之旅也会变得难堪,好梦也难圆。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一局围棋就像一个人漫漫的人生。从布局开始,在人生的棋盘上扎下根基做好准备;到了中盘阶段,不仅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抵挡对手的进攻,有时还要主动出击,扩大战果;到了收官阶段,则要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保持晚节,抵制各种诱惑。每一颗棋子没有功能上的差异,天生平等,这就如同人生平等,谁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思想,追寻自己的幸福人生。人生的经历越丰富,人生的感悟越有品味,人生的过程也就越完美。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会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历经风险、战胜困难、磨炼意志的过程。不通过学习和成长面对人生的挑战,人生难有光彩和辉煌,也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

漫漫人生独自行,历尽沧桑到如今。一个幸福的人,就是走好人生之棋的人。

人活着,最关心的问题是幸福问题。无论人生的信念和目标是获得高分进入名校的学业成功,还是收获财富实现不断升迁的职业成功,或是通过创业而富甲一方的事业成功,其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追求幸福人生。

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人生是什么,幸福人生的起点在哪里?

爱孩子的妈妈说:“我们受了一辈子苦,可不能让孩子再受苦,我们要给孩子一生幸福。”然而,在你不断“给”孩子幸福的艰辛努力中,你的孩子真的获得幸福了吗?

热恋中的年轻人最爱说:“我爱你!”“我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当你以身相许后,你真的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吗?

叱咤风云的追梦人也在说:“我一定要成功。成功就是我的幸福人生。”然而,当一个个成功目标实现时,你真得能幸福吗?而当你的成功梦想受挫时,你还能幸福吗?

人生有起点,有终点,但更有过程。幸福人生从“家”出发,在生态和谐、关系和谐、身心和谐的环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形成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还要回到“家”这个原点,形成圆满的一生。

然而,当我们从“家”出发而走向社会这个大“家”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情感“放大”与文化传承中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当止不住的追梦步伐向前疾驰时,我们发现,我们似乎离家越来越远了,有的甚至再也回不到我们的原点——造就我们一生幸福源泉的“家”。

幸福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历经人生风雨,创造美丽生活,沿着人生的轨迹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总是要回到原点,才会有圆满的一生。

即使是一时没有回到祖国的海外学子,能够常回家看看,也能寻找到自己幸福人生的起点,为一生幸福把好脉。

你找到幸福人生的起点了吗?

一、访美印象深,天涯易比邻

1983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邀,赴美国进行讲学与研究。到美国后,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许多信是华裔学者写来的。人们在信中说,从华罗庚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华罗庚的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从台湾到美国后依旧思念大陆,听说华罗庚到了美国,特地写诗向他表述了思乡之情,开头几句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华罗庚在复信时,将诗改为:参商本一体,误作两道光。海内存知己,天涯易比邻。

这是借物抒情,除了表达了他此番美国之行的感觉、观感外,也讲科学道理。在古代,人们误认为参与商是两颗星,而现代科学已证明,参商实际是一颗星。后两句是说,在科学技术,尤其是航天技术发达的今天,知己者即使彼此在天之涯、海之角,也非常容易成为比邻,他以祖国“家人”的身份欢迎这些留美“家人”常回“家”看看。因为“家”是幸福人生的起点。

近年来,不少人正在把眼光聚集在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上。人们纷纷走出国门去学习、去交流、去定居,还帮助孩子走出国门去留学、去考察,期望能实现成功梦。然而人们渐渐发现,“美国梦”虽好,但如果没有丰厚的中国“家文化”底蕴,寻梦之旅也会变得难堪,好梦也难圆。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成功人士的摇篮。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和社会问题的突显,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许多中国人抱着向西方人学习的心态走进美国,学习和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他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也同时以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和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融合,促进人类进步的杰出人才。那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那种集思广益、智慧整合、不断创新的中国“龙”智慧,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走出去,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实现中国梦树立了榜样。他们中的突出代表是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

如今,许多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不少人奔赴国外去工作,一批批中国的优秀人才以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的角色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和工作。他们有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成功的现代美国梦;他们有的希望通过“美国梦”与“中国家”的结合掌握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与祖国命运的同行中实现美丽中国、幸福人生的“中国梦”。

如今,国际化人才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化脚步正在加快整个世界的变革。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选择。把孩子送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去留学,已经成为国际化时代的一股潮流。然而,家长和孩子的寻梦之旅会顺利吗?他们的“美国梦”或“西方梦”能够圆满实现吗?

每一个人都是一张文化名片,如何展示就看自己有没有“植根”文化底蕴,有没有“家”(家文化)这个基础。有“家”的人“根”扎得深,“梦”圆得满。许多莘莘学子,正是在与祖国命运的同行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卓越贡献。而没“家”的人就如同水中的浮萍,无处扎根,也很难找到回家的路线。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心似浮萍,漂泊流浪,却还不放弃那遥遥无期的寻觅。一个人没有家,没有可以让自己驻足的地方安顿自己的灵魂,是难有幸福可言的。走得太远,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头来有可能是空梦一场。我们发现,一些人的现代“美国梦”正在面临尴尬和危机。

有人说,美国是天堂,人人都可以圆梦,只要努力,个个都能成功。美国有数不清的机会让你快乐生活,享受人生。美国的教育非常棒,福利也非常好,美国是幸福的乐园。

有人说,美国是地狱,人人都有巨大的生存压力,稍一放松,就会掉进贫困的陷阱。美国治安差,说不定什么时候在枪击案中丧命,美国是痛苦的深渊。

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有丰厚的国内外资源供美国人享用。美国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优越的教育文化资源,这使得全世界许多的人都想去那里“淘金”,去那里学习,去那里参观旅游。不少人希望通过寻找自己的美国梦,走上成功路。

美国确实令人好奇,引发人关注,人们渴望去探寻。

在亲友的邀请和帮助下,我们的美国之旅拉开了序幕,为了让五岁的小外孙乐乐也能开阔眼界,他成了我们这次美国之行最亲密的小伴侣。

几个月的探寻之旅,让我们开了眼界,获得了体验,与美国人拉近了距离。(一)姐姐有点儿想回家

公寓里住着不少华人,见面多了,也都认识了。由于同从一个国家来的这里,大家都显得很亲近。不时有机会聊一聊天。

这是一个华人家庭的故事,同为一母所生,只是因为早期生活的家文化环境不同,人生状态竟然大不一样。惠生、梦真夫妇俩怀揣着梦想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还办了绿卡。离开中国时他们把女儿晓美留给了奶奶照看。几年后,他们在美国又生了一个女儿晓丽。如今,他们在美国已经安顿下来,决定把大女儿晓美接过来一起住,也让她有一个做美国梦的机会。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大女儿过来后不断与小女儿发生冲突,动不动欺负小女儿。生活上用的、吃的,大女儿都要和二女儿争抢,气得梦真不断发火。大女儿却不以为然,还不断与妈妈作对。一旦妈妈批评她,她就会哭起来,还说:“我想回家。”妈妈说:“这不就是你的家吗?”而她却说:“我的家在中国。我要找奶奶。”我见到梦真的两个女儿时发现,大女儿晓美表情阴郁,眼睛里闪着凶巴巴的神情,漂亮的脸蛋似乎布满了乌云。小女儿晓丽却一脸阳光灿烂,甜美的话语让人着实喜欢。为什么她们这么不一样?原来,她们的家文化背景不一样。同样是一个母亲所亲生,因为出生后三年内的生活环境不同,竟然出现两种结果。大女儿在“奶奶”文化中成长,过度的宠爱使孙女变得自我意识极强,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冲奶奶发火。奶奶爱孙女如珍宝,哪儿敢向孙女说一句不高兴的话。就这样,孙女变得越来越不可一世。二女儿从小跟着妈妈。这位妈妈不仅爱孩子,还有爱孩子的智慧。她和丈夫经常一起带着孩子去做公益,引导了孩子对他人的关注和热心。她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在孩子的笑声与哭泣中唤醒了孩子的情感智慧。她带着孩子与其他家长和孩子一起活动,让孩子有了和他人互动成长,共生发展的机会。孩子变得积极、热情、富有情趣。显然,两个亲生女儿由于最初的生活环境不同,发生了文化冲突。那么,如何协调好“奶奶文化”与“儿媳文化”的关系呢?作为母亲的梦真还是十分努力的。由于她经常看书,又喜欢和其他人交流,很快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她宽容中接纳了大女儿的现实表现,不再用她的标准要求女儿这样那样了。而是引导孩子不断进步,只要有点儿进步就给予鼓励。她带着两个女儿去幼儿园上学时,不再自己推着小女儿,让大女儿只是跟在后面走了,而是推一段路就开始向大女儿“示弱”,请求大女儿帮助。每当大女儿把小女儿哄得高兴时,这位母亲就热情赞扬。两个孩子后来一起跟着妈妈做糕点,做得很开心,妈妈则把做好的糕点和孩子们一起装好,带到学校门口去义卖(这是配合学校的公益活动之一),义卖所得全部收入捐给学校,用于残疾孩子事业。两个女儿在母亲的一步步引导下,变得有爱心,有爱好,又爱学,尽管大女儿的表现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位母亲却首先肯定大女儿的进步。她让大女儿在她的素质基础上活出了“更好”,而没有用自己的标准逼孩子一定“最好”。

从两个女儿冲突到逐渐和好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家文化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无论是这位母亲,还是他们的两个女儿,都会在中国家文化滋养中做好她们的现代“美国梦”,享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二)第三者突然“插足”

西方家长往往更重视孩子的独立性与生存能力。他们往往不片面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关注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中国讲家本文化,美国讲人本文化,两种文化碰撞时,往往不是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而是在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中实现共生发展。文化融合过程不是双方自以为是地向对方“推销”强势文化的过程,而是互相学习,互动交流,找到文化谐振点,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在美国旅游期间,有一次,我带着外孙在路上走,大老远就看见一位美国朋友向我走来。他是外孙刚刚认识的美国小朋友Lydia的爸爸。这位美国家长向我打着招呼:“Nice to meet you!”(你好,见到你非常高兴)我赶忙有礼貌地回复道:“Nice to meet you too!”(你好,见到你我也很高兴)正当我们擦肩而过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5岁的外孙乐乐突然回过头来,向那位美国家长大喊了一句:“Nice to meet you three!”外孙出国之前并不会说英语,到了美国之后才几天就和美国小朋友混熟了,也试着和大家交流。显然,外孙把我说的“too”(也)理解成“two”(二)了,既然自己的姥爷第二个问好,他当然要第三个(three)问好了。这位“第三者”的突然出现,让我显得很难堪。正当我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那位美国朋友却制止了我,他蹲下来抱住了孩子,说了句:“How nice!” 此时此刻,我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说教孩子,为孩子纠正错误。我们以为把孩子的错误纠正完了,孩子就变正确了,变完美了,可是正是在我们的一次次纠错中,孩子变成了不断犯错误的受管教者,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不敢说话,于是厌学、不合群等问题变得严重起来。而“老外”却在宽容中接纳了孩子的对错两方面,赏识中对孩子敢于讲话给予支持和鼓励,关爱中付出行动保护孩子的情感。孩子就可以实现快乐成长。是啊,这种教育智慧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其实,不少美国人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有一次下雨,美国小朋友一个个在雨中疯跑,有的去滑滑梯,有的故意在水坑地方踩踏,溅起周围一片水花。我慌忙拦住外孙,怕他弄湿裤子上课不舒服。而美国家长只是轻轻地对孩子说了一句:“Be careful!”并不在意孩子如何玩。他们鼓励孩子在大自然环境中体验生活,而我们往往用说教代替孩子的亲身体验。在公交车上,一位从中国来的家长正在板着面孔训十来岁的孩子如何不听话,而在另一边,一位美国父亲微笑着和六岁的儿子平等聊天。美国孩子的大胆交谈和中国孩子的低头不语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不同的文化style。我开始反思,并开始改变自己。放学回家路上,我不再无休止地说教几岁的孩子好好听课,尊敬老师,不要和同学打架了,而是认真倾听他海阔天空讲发明创造。他说他要发明一辆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海里航行的汽车,这样他就可以不用来回换乘交通工具而很快回到北京了……

美国人讲人本文化,中国人讲家本文化,所以有些人会说,中国人有“家”,美国人没“家”,可实际上美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家。从经济上讲,老人不用子女养,国家对老年人生活有保障,孩子到了成年也要独立。但是从心灵上、从精神上,美国人仍然需要家。他们对家庭教育非常关注,对孩子也非常爱。他们希望孩子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成为比自己棒的人,而我们往往在说教孩子中把孩子变成不如我们的人。美国有个爱家协会,倡导家庭之爱,鼓励将心归家。这种对家文化的关注和需求也为中美文化交流创造了契机。

小朋友Julian的父母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带着外孙走进Julian家。Julian一家人等候在门前,迎接着我们到来。Julian的姐姐正巧要出去,听说我们要去,也一直在等候,在和我们交谈了一会儿后,很有礼貌地向我们告别。Julian的爸爸告诉我们,虽然他们有两个孩子,但孩子也需要融入到更大的社会中去,所以一到周日,Julian要去Kangdryt家去玩。Kangdryt家也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正说着,Kangdryt过来了,外孙立刻和这位刚认识的新朋友打招呼。三个孩子很快滚到了一起,嬉笑玩耍,好不热闹。Kangdryt的妈妈制作了精美的小点心让大家品尝。

在美国,尽管大部分家庭有两个孩子,但是家长认为还应当让孩子融入到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除了积极参与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之外,几个家庭之间也会出现合作,共同组建成更大的合作家庭。孩子们正是在这种“放大”了的“家”中接受着家文化滋养,逐步成为“准”社会人。

在美国,五六岁的孩子虽然还不能正式进小学读书,却可以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的待遇,提前进入学校适应学习。孩子可以在各个儿童班读书学习,绘画表演。不到二十人的小班,竟然有两位老师陪伴,如果有的学生外语上有困难(插班的外籍孩子都会有这类问题),还会有一位老师提供语言帮助。

Kangdryt父母工作忙,回家晚些,特意聘请了家庭老师负责接送孩子。这位二十多岁的家庭老师很漂亮,据说还有大学学历。她热情奔放,与人相处很热情。每天放学后,她首先接上Kangdryt,然后一起去幼儿园再把Kangdryt的小妹妹接上。带着两个孩子顺着绿色的街区走上一段路,就直奔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正巧我带着外孙去图书馆,见到了这位老师正在带着两个孩子读书。孩子们指着书中的画问着她问题,她正微笑地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着。看到我们进来,她立刻站起来打招呼,并向我们推荐了几本书。

美国的教育很注重潜移默化,无论是教育日的家校互动活动,还是一个个节日,都是孩子们玩耍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罗兰小学组织的教育日活动吸引了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热情参与。那一天,孩子们准备了一个个拿手戏参加演出。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演出,为登台表演的孩子鼓掌。我没有看出演出的水平有多高,但是所有的孩子都认真表演,观众都为台上的表演热情鼓掌。因为那是孩子们自己的表演,哪怕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正在走向杰出。支持他们,就是支持未来。

万圣节到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装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南瓜灯”走家串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和糖果。“南瓜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也极为简单。将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物了。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着交流,经历着幽默,体验着成长。

万圣节的重头戏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爱妻准备了中国特色的八宝饭迎接前来的客人。小客人来时,外孙也成了主人,和孩子们一起大吃了一痛。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橘子、栗子、葡萄和鲜果汁,其中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 roast turkey )和南瓜馅饼( pumpkin pie )。爱妻带着外孙包了一大堆饺子,带到了学校和其他家长孩子分享。开始时,大部分家长还没注意到聚餐上还有饺子。是Ester的爸爸发现了饺子,悄悄地插了一个带回座位品尝。哪想到还没吃完,就又跑回去取了第二个饺子。嘴里还“Yummy!”“Yummy!”喊个不停。其他家长听到有好吃的,也纷纷跑过去取饺子,不一会儿,饺子被吃了个净光。乘此机会,爱妻手拿筷子夹住饺子,传播起中国的饺子文化来。Lydia的妈妈高兴地说:“Chinese dumplings, very delicious.”那一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尽管语言上不断出现障碍,我们只得换一种说法表述,但大家都很高兴。许多孩子和家长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他们说,等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到中国去看一看。(三)孩子报警911

到美国寻梦的家长,往往愿意让孩子一起去寻梦。他们给孩子创造着一个个机会,却由于自身的家文化素养不足,在美国不断遇到尴尬。于是有了美国梦与中国家(家文化)的思考与讨论。一位刚上初中的孩子随父亲一起到了美国。父亲是位访问学者,要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一两年。他带上儿子一起来也是为了圆儿子的“美国梦”,希望他成为跨国杰出人才。然而孩子到了美国后,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次儿子要和同学独自去乘地铁玩。父亲知道后一百个不同意。他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也怕孩子与陌生的青春期男女一起去玩会出事。他生气儿子不听劝告还和他顶撞,竟然一巴掌打了过去。他本以为儿子会在严厉管教中服软,哪想到儿子自以为到了尊重人权的自由世界可以为自己维权,立刻拨通了911电话报了警。警方从电话里询问孩子其父亲是否在身边。儿子把电话给了父亲后也知道闯了祸。这位父亲拼命解释和敷衍,希望当作一个玩笑很快过去。为了确认这位父亲的解释是否合理,警察再次和儿子沟通。儿子看到事态严重,也开始为父亲遮掩,才得以蒙混过关。事后,我和这位家长做了长时间的沟通。意识到,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是可以理解的,但粗暴“管教”的思路解决不了问题。孩子想与年轻人一起去体验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离开了正确的引导而盲目瞎跑确实有危险。我和孩子做了一次沟通。我告诉他,我前天刚刚乘坐过地铁。我还说,当我走进地铁车厢时,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一个黑人小伙立刻坐在了我旁边,嘴里哼着歌,还不断抖着腿。我实在受不了,向边上靠了靠,没想到,这位小伙子看有了地方,也向这边凑过来。我真想着赶快到站下车,不再“享受”地铁的难堪。我对孩子说:“昨天的新闻我想你也看到了,前天地铁发生了枪击案。这正是我前天乘坐的那条线。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孩子对我的讲述很关注。不断向我询问着情况。我最后告诉他:“你爸爸对你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在美国,你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孩子点了点头。为了满足孩子来美国体验生活的意愿,几位家长联合策划了一次活动,就是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港口等地。这次活动就由这位想体验生活的孩子做队长,孩子们可以邀请自己的好友一起去。这个孩子很负责,乘车路线由他安排,购门票、买食品等也都由他用英语去交流,大人只负责安全监控。结果,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处于美丽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能有机会在家长的安全服务中享受希望之旅,尽情放歌,集体“放电”,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多么好的成长机会啊。

爱,其实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家长们如果能用智慧为孩子的成长伴行,孩子们就可以享受到智慧成长的快乐。他们就一定会梦想成真,让青春放出光彩来。这就是他们的人生style。遗憾的是,这些带着孩子来美国做梦的家长中,有不少人由于缺乏家文化素养,美国梦正不断遇到难堪,圆梦之旅不断出现尴尬。(四)访美难圆飞机梦

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留学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访问学者,要在美国工作两年。这次特意把自己的儿子冲冲带上,期望厌学的儿子能在“美国梦”中成为明天的精英。为了解决自己和孩子的后顾之忧,她还特意把自己的母亲带上,一起来享受美国的幸福生活。第一天上学,冲冲很高兴,在前边猛跑着,全然不顾紧跟其后为自己背着书包气喘吁吁跑着的姥姥已经实在跑不动了。眼看着冲冲跑到了路口,一辆汽车开了过来。很明显冲冲已经收不住脚步了。按这辆车的速度,一场车祸即将发生了。眼前这一幕让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惊呆了。作为那天的同行者,我飞快地向前跑去……惨剧最终没有发生。那辆汽车好像知道有人跑来,立刻停了下来。冲冲安全地跑过了路口,停在那儿向我们招手呢,好像他是胜利者。赶上孩子后,我对这个孩子说:“太危险了,过马路要向那个汽车司机叔叔学习,先停下来看一看。”我接着让他看看自己的姥姥,正在那儿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着,身上背着的书包已经脱落下来。“你看,姥姥已经累得不行了,我们一起去帮姥姥背书包吧!”我对冲冲说着。冲冲似乎很明白,立刻跑回去把姥姥身上的书包接过来,自己背上又向前跑起来。我制止了他:“咱们跑得太快了,这样姥姥会担心的。她要是也像咱们一样跑起来,会把她累病的。为了姥姥,咱们一起等一下好吗?”孩子点点头。孩子最终自己背着书包和姥姥一块慢慢走着,还时不时问一句:“姥姥你累吗?”我们齐声赞扬着孩子:“真懂事!”孩子在鼓励中似乎很高兴,很快就到了学校。……下午,孩子该放学了,姥姥提前半个小时就在学校门口等待冲冲出来。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学生们都已走光了,却不见冲冲出来。这可急坏了姥姥。语言不通,使她不知道如何询问,只是一个劲大声喊着:“冲冲,你在哪儿!”很快,学校意识到是这位老人没有接到孩子,正在着急,立刻组织全校老师一起帮助找。学校被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找不到冲冲,只得报了警。警察做了简短笔录后,立刻也投入警力寻找。最终,他们通过电话和孩子居住的公寓联系上了。公寓人员很快发现,孩子正在自己的住所门口坐着呢。原来,孩子放学后,正有内急,不知道厕所在哪儿,受英语水平限制,他又不好意思询问,只得自己去找,结果从学校老师的出入口跑了出来。他全然忘记了姥姥来接他,径直向回家的路上跑去,跑到半路,就憋不住了,尿了一裤子。不过还好,他还是回到了家,没有发生其他意外。他哪里知晓,别人正为他着急万分呢。孩子出国前就不爱学习,到了美国,一看数学题那么简单,还美滋滋地瞧不起别人。学校考核不像在中国时那样多,家长只得自己考一考孩子,哪儿想到过来快一个月了,知识上没什么长进,气得这位母亲对孩子一通好打。孩子却不以为然,除了玩,学习上比在国内更放松了。几天后,儿子因为欺负比他小的孩子被学校通报。母亲却不以为然,反正自己的儿子没让别人欺负就行。又过了几天,孩子突然变得郁闷,动不动闹脾气。原来,孩子被同学孤立了。如今,谁也不和他玩,他想去玩的地方,同学们聚在一起限制他。他想再欺负谁,一群人围上来找他“算账”,把他一下子给“镇”住了。孩子的姥姥对我说:“这可怎么办啊!就这么一个外孙,他爸爸妈妈都是博士,怎么这孩子就这么不争气呢?”攀谈中,我知道孩子出生后,由于他的父母工作和学习都非常忙,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姥姥头上。这位老人伺候了大的伺候小的,也非常不容易,但是也正是她的“完美”服务,让外孙失去了体验生存生活的机会。孩子不会为他人思考,自我意识过强,全家人都得围着他转。从小生活无忧,只知道享受,没有多大学习乐趣。即使家人逼着学点儿知识,也是满心不情愿。显然,孩子的不良表现,其实是家庭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位姥姥至今很后悔,当初不该一味地满足孩子。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爱叠纸飞机,就让他教我,还让几个小朋友一起向他学习。我是希望从发现他的特长开始,引导他爱上学习。他显得很高兴,热情地教着他人。我给他的妈妈提了个建议,最好带着孩子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关于飞机方面的科普书。或许,孩子心灵会在爱好中得以唤醒。人很容易在特长延伸中提升全面素质,而“削长补短”则容易让人走向平庸。然而这位妈妈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这个孩子太贪玩,叠纸飞机和学好功课没关系,她说孩子的爸爸就为孩子叠飞机打过他,还把飞机撕得粉碎。结果孩子就是不听话,学习越来越跟不上。

我们发现,“问题孩子”是在家长的思维误导中制造出来的。尽管家长自己很优秀,但没有优秀的家文化支撑,他们很难把孩子“复制”成像自己一样优秀的样子。“问题孩子”自己其实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如果只重视对孩子“管教”和“说教”却不愿意去“创境”和“唤醒”,孩子很难有健康成长。

如果只强调靠我们的力量教孩子知识,却不愿意接纳孩子的特长,那么结果会使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也不知道深刻反思,却还是按惯性的思维在找办法。结果,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那个问题,孩子整天陷在“问题”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显然,要圆孩子的“美国梦”,需要家长改变思路,从创建和谐的家文化环境开始。

人生之春成长的关键字是“师”,有“师”没“师”不一样。但这个“师”却不是“教师”的“师”,而是“导师”的“师”。如果我们只是当教孩子知识的老师,只是当管教孩子的严师,而不会做孩子的人生成长导师,孩子很可能会走偏路。

有不少家长,正是在望子成龙的期盼中只对孩子“说教”和“管教”,而不能够成为孩子人生成长的榜样,也不能成为与孩子心灵实现沟通的好友。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只从孩子身上找毛病,结果,孩子在父母的良苦用心中变成了学习上的苦行僧,有的孩子十来岁就开始逃学旷课,十三四岁就迷上了电脑游戏,十五六岁就敢和父母顶撞。痛哭流涕的妈妈到处找人诉说,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于是家长们陷入了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孩子们离幸福也越来越远……

孩子的父母不能不说很爱孩子,他们对孩子不能说不教育,但是他们以眼前的功利化学习目标抹杀了孩子为兴趣和梦想的快乐表演,孩子很难变成爱学习的人,相反,会在烦躁郁闷的“场”环境信息中变成远离幸福的痛苦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就被扭曲了。一个孩子在人生之春遇到了不能给自己做导师和“高人”,却只对自己居高临下说教和唠叨的“矮人”,则很难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然而,也有一个爱折叠纸飞机的孩子,因为遇到了父母为之做人生导师,所以孩子不仅爱上了学习,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留学美国过程中掌握了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伟大贡献。他的名字叫钱学森。这个孩子从小爱折叠纸飞机。他的父母不仅没有给他撕碎纸飞机,还鼓励他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孩子的父亲一方面引导孩子爱上了阅读,另一方面带着孩子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孩子收获了阳光心态和读书习惯。在父母陪伴下,孩子望着天上的大鹏鸟做起了“梦”:“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像大鹏鸟一样飞上天多好啊!”这个孩子叠的纸飞机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同学们也发出了热情的赞叹。后来,他成为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

二、难忘的旧金山之旅

美国之行,旧金山之旅是亮点。在这个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见到了亲人,找到了家,获得了新的成长的机会。飞机一降落,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家人发出消息:“到啦!”我们是带着父母亲的嘱托,带着全家人的衷心问候来探亲的,探望小时候留下深刻记忆、关怀照顾着我们的舅父母大人,探望远在他乡保持着密切联系和深情厚谊的表妹、表妹夫及其两位千金婷和娅。我们翱翔蓝天,期盼尽快见到家人的激动的心情让旅途的疲劳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作为给家人最美好的礼物,舅父母大人一家为我们做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除了约塞米蒂国家森林公园和赫式古堡的风光之旅让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神斧天工造就的迷人奇景和人类社会独具创意的艺术智慧。最让我们流连忘返,刻下深刻记忆的是舅父一路陪同,表妹亲自驱车相伴的旧金山经典文化游。这是让我们早已期盼的神往之旅,也是与家人一起融入绿色心情与快乐成长环境的心灵之行。没有比家人身贴着身,心贴着心,共同成长更美好的事了。这是有缘成为一家人,在互动成长中唤醒智慧心灵,走上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之旅。将心归家,让心飞翔,必将造就我们发展人生,获得幸福的新机会。穿上家人亲为挑选的有san francisco标识的休闲衣,穿梭在风光景色和马路人流之中,我们感受的是文化,是温暖,是幸福,是惬意。渔人码头的港口风光和特色美食着实让我们贪恋;驱车直下九曲花街,让爱孙更是兴趣盎然;金门大桥的奇观壮景不仅让我驻足饱览,也对粗如井口的缆绳发生了极大兴趣;最震撼的是登上市内最高点,在电视塔旁俯视全城,那才是大视野观察,大环境思维的新起点。是啊,久在城市中忙碌的人,有机会登高望远,不仅让身心得以放松,更可以在视野放大中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提升。人是环境的产物,存在决定意识:视野狭窄,只能让人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视野扩大,则可以在包容多元文化中找到智慧融合的新机会。旧金山文化的特点是包容,是创新,华人在这里尽可以自由发挥。如果说美国的科学技术是大树,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精髓则是阳光。中美文化的融合,对世界的和谐发展必然带来启迪。旧金山之旅,给我们一种大视野观察的机会,我们也便获得了一种大环境思维的意识。是啊!我们一直都在寻觅,哪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脱离城市的喧嚣和吵闹,和家人一起融入绿色心情与快乐成长的大视野环境时,我们好像回归了自然。人类的童年是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度过的黄金年华,用神话编织的梦在探索智慧中升华,我们好像回到了为兴趣和梦想快乐表演的自然状态。这里是善待生命的起点,这里是造就一生幸福的源泉。清晨,晨光熹微,城市上空弥漫着淡淡的薄雾,天渐渐地亮起来了,云层洒上了金辉,东方一片红彤彤。旧金山风光独具魅力,但最让我心醉的是湾区的环境艺术魅力,让生态和谐、关系和谐、身心和谐成为发展方向。茫茫大海、蓝天白云,在动人的阳光普照下构成一幅最美丽的图画。一座城市的主题文化,是这个城市独具艺术魅力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文化竞争力突出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并以纵横交错的系统框架形式贯穿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旅游、教育、新闻等事业的发展之中,成为城市的重要智慧资源,滋养着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当这座城市卓尔不凡、魅力超群的文化形象矗立于世界之林时,其独具创新艺术魅力的生态形象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发展。旧金山湾区文化,值得认知,值得发掘。其实,在中美文化融和中,美籍华人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运用了“龙”智慧,在集思广益、智慧整合中促进着人类的进步。显然,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也是为世界和谐发展做些努力的起点。其实,中美文化是相通的,沿着文化的思路追根寻源时,我们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维,阴阳辩证智慧与西方哲学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观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集思广益、智慧整合的“龙”智慧与西方的多元文化观也是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与西方博爱思想也是相通的。只要找到“谐振点”,中西文化融合必然对世界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其实,家文化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起点。如何从家文化出发,促进人生发展,帮助人们走上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之路,也许正是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生命求真悟人生,生存求善学文化,生活求美追幸福,三生智慧境中习。这就是走向人生发展和人生成功的文化智慧。

在美国,华人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群落。越江过海的华人移民,以他们面向海外的充满磨难的迁徙和艰苦的开拓,把中华文化远播到世界各地,也包括美国这块大洋彼岸的遥远的大陆。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不少。在旧金山的不少商场、在纽约的唐人街、在巴尔的摩的亚洲超市等地购物,你尽可以说汉语,就可以完成购买。即使是在医院、学校,你也时不时能见到一个个华人面孔。

在乘坐大巴车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路上,我和几位华人聊了起来。这几位华人是几年前从浙江省过来的,她们都已经办好了移民手续,成为正式的美国公民了。我问她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工作。她们迟疑了一会儿,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士突然蹦出了一句:“玩呗!”后来她告诉我,她们已经转遍了美国的著名景点。看来这几位女士还是有一定背景的。她们人长得漂亮,经济上显然有支撑,很像是富人家的年轻太太。当谈到转各个景点的乐趣时,她们却不无烦恼地嘟囔起来:“天天坐车,烦得很。”一位年纪稍小的女士谈到了她的困惑:都说美国是天堂,天堂和人间其实差不多;都说移民美国好,可到了美国也没感到那么好。她说她每年还回国一两次,因为那里有她的亲人。看来人在外,再大的享受,也不如家好。她们的思乡之情依然浓重。

在美国相识的好友李先生和张女士一家已经在美国生活八年了。李先生从事计算机工作,张女士是医学院的科研人员。自从来到美国定居后,最让他们惦记的是家在中国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两年前他们终于把老人接到了美国生活,解决了亲人相思相见之难。然而,老人并不习惯美国的生活,住上半年就受不了了,天天嚷嚷着要回国,只得给她买好机票,送老人回去。直到老人回去住上一段时间,才再把她接回来。还好,老人年纪还不算大,身体还算好,经得起这一年两次的折腾。要是有一天老人这样来回跑有困难了,可怎么办?

我试探着问道:“你们已学业有成,工作有经验,何不回国去发展?”

张女士回答道:“不是没考虑过。在这里我们不过是工薪阶层,尽管生活上过得去,还是有思乡之情的。终究国内有我们的长辈和兄弟姐妹。那是我们的家啊。可回国的工作就那么好找吗?我们是从农村出来的,没什么背景,真怕回去之后遇到就业难堪。”她又补充道:“这里环境还可以,听说我们的家乡污染比较严重,也真担心回去不适应。”

李先生说:“我们的孩子已经十岁了,接受的全是美国教育,如果回国去上学,恐怕他会跟不上课,我们真担心他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不过,我想早晚我们还是要回去的,毕竟祖国是我们的家。现在先在这里发展几年吧,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或许会有什么机会,我们一定会回家的。”

三、“虎妈战歌”有思考

几年前,一场关于中西方教育模式的论战兴起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世界。争论的导火索是一本名为《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妈战歌)的畅销书。该书作者,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以自传体式回忆录讲述其如何严格教导两个女儿,并称以强迫为特点的中国传统管教方式远胜西方的散放式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各大媒体竞相予以专题报道,讨论的话题亦超越中美教育模式和文化差异范畴,被提升到国家竞争层面。

抛开这场争论不说,美国人关注中国家文化却是事实。家庭教育和家文化问题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是国家战略问题,然而相当多的人却把它看作上不了台面的“小儿科”学问,以致造成了孩子教育的尴尬和难堪,影响了杰出人才的培养。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智慧不仅值得中国人发掘和研究,而且也能满足西方国家的需求。如何把家文化与人生发展的智慧结合起来,并在中西家文化交融中创造出适宜杰出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成为各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虎妈战歌》的主人公蔡美儿有两个女儿——索菲娅和露露,姐姐17岁,妹妹13岁。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妹俩差不多从3岁开始练琴。姐姐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露露在12岁那年,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大庭广众之下,她们的举手投足更是彬彬有礼、可爱迷人,被羡慕不已的美国妈妈看作同龄人的楷模。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目光投向国外,寻求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甚至摈弃中国传统的养育思想之时,蔡美儿——这个“中国式妈妈”获得“美国式成功”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作为孩子的母亲,蔡美儿给孩子做出了十条规定: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西式教育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沉迷吃喝玩乐、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相反,蔡美儿的理念是“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她似乎和众多现代中国家长一样,认为孩子的学术成就很重要,“全优生”是基本要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于是才有了她的家庭教育思路和方法。

这种严格管教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引起了崇尚人权的西方国家质疑,也引起了正在望子成龙中教育孩子的中国家长们的质疑。难道是这种被质疑的家庭教育思路和方法造就了孩子的优秀?教育真得这么简单吗?蔡美儿的严管出英才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其实,虎妈教子的话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激烈的争论反映的是一种对教育的焦虑,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竞争迅速加剧,催生了担心社会经济地位下滑的普遍焦虑。

在国家层面上,美国的全球地位正在面临众多“亚洲虎”崛起的挑战。正如《纽约客》评论:“亚洲虎经济”是《虎妈战歌》一书畅销的背景。

显然,《虎妈战歌》的争论并非是何种思路和方法能把孩子教育成功的问题,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绝不是复制某种方法就可以奏效的。一个孩子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幸福,绝不是一种思路和方法的实施和仿制过程,而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之上的环境激励过程。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如何创境与唤醒,才是教育好孩子的根本。一个孩子实现成功发展,我们无法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中,孩子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从索菲娅呱呱落地起,她就显示出极为理性的禀赋和特别专注的能力,而这些品质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她的父母。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索菲娅总是乖乖地入睡,整个夜晚都不吵不闹;偶尔啼哭,也有着格外明确的目的。露露当然也很有天赋,只不过她和姐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显示了更多的逆反行为。而蔡美儿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太多地彰显着遗传因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不单纯是生理遗传,而且是包括生理遗传在内的心理和文化层面的遗传。蔡美儿本人就是在严格管教中成长起来的人。其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著名科学家,母亲曾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圣托马斯大学,并获得了化学工程学位。他们对蔡美儿姐妹要求非常严。每天放学之后蔡美儿与三个姐妹都要回家读数学,练钢琴,不可以去玩。正是这种严格的管教,让她有了美好的未来,因此,在感谢父母爱之严格的同时,也把这种严中有爱的管教带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才有了自己孩子的成功。

如今,许多家长都在延续着自己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并把这种严教带给了自己的孩子。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种思路和方法虽然把自己培养得那么优秀,却没让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优秀。特别是“问题孩子”的大量出现,给这种严格教育带来了更多的难堪和思考。

其实,孩子是环境的产物,优秀的孩子是在和谐的家文化环境中被唤醒并实现人生成长与发展的。离开了创境与唤醒,单纯靠克隆某种方法去教育孩子,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笨方法。蔡美儿的教育智慧,似乎不能简单解读为严格管教的思路和方法。

索菲娅和露露实际上是生存在一个老少几代人创建的书香家庭环境之中,这种家族的家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而由蔡美儿与其犹太人丈夫结合造就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氛围,也是孩子走向杰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仅享受着由父母家族智慧文化遗传的基因,而且也享受着其父母互动交流,讨论争论中的智慧要素。孩子父亲开放的思维,引导孩子融入大自然环境中的情趣和情感,不能不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激励源。也就是说,孩子的优秀与杰出,绝不能归于一位母亲的某种思路和具体方法。在蔡美儿家族里,有一位直系的先祖蔡武能在朝廷做天文学家,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和诗人。1644年,当时的明朝正面临着清军入关的危境。因为技艺全面、学识渊博,蔡武能被皇帝御封为朝廷的兵部重臣。家族中最珍视的传家之宝,是由蔡武能手书的长达2000页的专著,该书阐述了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作《易经》。蔡美儿的姥爷也曾是一位儒雅、慈祥的教书匠,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下教鞭去卖大米。她的爷爷经营鱼酱的生意,是个好脾气的商人。奶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做塑料制品的买卖赚了许多钱,然后,她把盈余都换成了金条和钻石。变得富有之后,她在马尼拉最具声望的社区买了座华丽的豪宅。蔡美儿的父亲对移民美国总是充满向往。颇有数学天分、酷爱天文学和哲学的他,对在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上周旋的家族生意深恶痛绝,本能地反抗家人为他做出的每个安排。甚至在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拼命地寻找去美国的机会。后来,马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批准了他的入学申请,他终于“好梦成真”。

我们似乎看到,莘莘学子的“美国梦”正在“中国家”文化支撑中造就着杰出发展的机会。那些留美中国人的“乡愁”和文化基因,正为中美文化交流敞开了一扇大门。蔡美儿家族人丁旺,孩子杰出发展,似乎彰显的是中国家文化环境支撑下,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创境”、“唤醒”智慧。尽管其“家长强权”的管教方法并不可取,然而其家庭的文化背景却让我们不得重新思考家文化的智慧魅力。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时代环境发展面前,想教育好孩子绝不是找到某种方法和经验去克隆,而是发掘出家文化智慧,在创境中实现与孩子的互动成长。

四、做好我的“中国梦”

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留美学生人数成百倍增长,今年已突破20万。《华尔街日报》披露称,72%的中国留学生从国外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站不住脚。美国的前五十强的大学,多数每年只招收一两千人,20万中国留学生九成以上与一流大学不沾边。《纽约时报》指出,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财政状况比经济危机前差了许多。即使是常青藤名校,也知道接到的申请材料有伪造,但是却盯住了这些学生的学费,其学生素质可想而知。实际上,留美渐渐变成了一种消费。

赴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尽管不乏优秀者,但也不得不看到,有的留学生不过是想出去看看或者镀镀金。随便选了几门课程,英语水平提高有限,又不能融入美国社会,很难实现在美国就业。即使作为“海归”回国发展,也难免因为素质问题而成为“海待”。

显然,一个学生能否实现人生发展,能否走向幸福人生道路,不是有钱或者出国镀镀金,就可以实现的。没有丰厚的家文化底蕴,没有中国家的支撑,美国梦也可能成为泡影。出不出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从小开始培养的家文化素养却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有了做好“中国梦”的明智选择。

党的十八大向世人宣告了两个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前者将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幸福人生目标,后者将通过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思路建成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需要和谐的家道文化支撑。这就需要读书和成长,从创建书香家庭开始找到幸福人生的起点,进而在“放大”家文化中成为书香学校、书香企业、书香组织、书香社会的家文化激励源。促进着社会这个大家的和谐发展与人生幸福。于是有了“家道文化与幸福人生”的思考和智慧。

幸福人生是一种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和过程,需要人生科学指导。这是一个从家出发,实现人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通过书香文化帮助人生“活在最佳状态,活出人的尊严,活得快乐幸福”的人生追求过程。

幸福人生有起点,中国梦从“家”出发。这是一个读书、成长的人生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圆梦的过程。

家,是我们人性成长的摇篮,是心灵的归宿,是放松心情的港湾,是我们有梦并且梦想成真的地方。

家之所以美好,无疑地,在于它以书为伴的“和谐”。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在这种以书为伴的书香家庭中,伴随着生态和谐、关系和谐的身心和谐状态,让所有的家庭成员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安宁、幸福和康乐。家赋予人们神秘的智慧和圣洁的力量,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使心与心之间的联系丰富和完美。在这样的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快乐的。幸福人生正是从“书香家庭”出发,成就了人的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

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对于人一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阅读就个体而言是一种独特的私密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阅读中享受快乐,获得知识,得到心灵的慰藉。然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今中外喜爱读书,善于读书的人都会在阅读的道路上结伴而行。当下,开茶话会、读书会的热潮感染了很多人,他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共同成长。

例如:201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河北科技大学报告亭内座无虚席,由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河北省全民阅读办主办的“读书成就梦想”主题报告会拉开了序幕,大家认真聆听了一个个代表的精彩演讲。他们是一批追寻中国梦的人。(一)读书成就梦想的小喜梅:幸福人生“爱”相随爱心是成人者之慧,爱好是成才者之神,爱学是成就者之师。小喜梅的幸福人生正是在“爱”相随的读书过程中开始了。小喜梅出生在一个农村单亲低保家庭之中,一贫如洗的家庭环境不仅没有阻挡住小喜梅的人生梦想,反而激活了她的生存生活智慧,情感情趣智慧,心性意志智慧,让她成为有爱心,有爱好,又爱学的智慧学生。那种一见到字就兴奋,一读上书就痴迷的人生状态,让小喜梅如同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早已忘掉了物质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在享受书香文化中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幸福人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一份普通的说明书,一条墙上的标语,一本被老鼠咬破的残书,也许在其他人心中不过是可以随意扔掉或不屑一顾的废品,但在小喜梅心中却是渴望得到满足的机会。她一遍一遍地阅读着其中的文字,品味着书中的智慧,猜想着残破不全的段落中的后续意思,让自己的心灵在读书中得到最好的滋养,让自己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得更美。小喜梅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梦。但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人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爱让我们享受着生活,但不一定能真正能获得幸福,因为只是被动接受了他人爱而不懂得爱他人,不懂得在“利他”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个人可能就是“没用”的。多少孩子正是在父母“给”爱中获得了一切可能享有的满足,却感受不到幸福,“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原因就在于幸福不是“给”的,而是培养孩子变成对他人“有用”的爱心中实现的。小喜梅的父亲给不了孩子丰盛的物质享受,却引导孩子体验了生存,爱上了生活,学会了读书,不能不说这位家长为孩子的人生之春做了幸福人生导师。正是,春木有“根”植根有“师”,小喜梅虽然没能在人生之初获得经济上的“富养”,却在父亲的精神“富养”和一个个学校老师为之作导师中走上了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成功之路,为一生幸福奠定了牢固基础。这才有了她用“爱心”为家乡孩子创建图书馆,实现了“有用”的梦想;这才有了她用“爱好”,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助做,不会的事情做中学,学中做,从七岁时踩着板凳轧面条,上学期间就会拆洗缝制被子,主持家里的房屋装修,走向社会传播书香文化受到国内外好评;这才有了她用“爱学”,走上了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成长历程。在“三爱”智慧伴行中,小喜梅成为有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的人。而正是这“三力”,成为小喜梅一生幸福的基石, 引领着她走向超越功利化学业成功和职业成功的人生成功道路。从她的成长中我们感悟到,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智,性本乐。创建一个和谐的书香家庭,能激活孩子的善、智、乐,让孩子成为爱学习,爱钻研、爱生活,爱社会的幸福人。但是如果只是从自私的“爱”出发,把心思用到满足孩子的欲望,或者是只逼孩子学功课,却剥夺在家中做“小主人”、“小老师”、“小记者”、“小发明家”、“小艺术家”的机会,剥夺孩子生存生活能力的锻炼,声称:“孩子,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功课搞好就行了。”孩子就会成为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或低分)学生。他们未来的人生难有创新和发展,也难以获得幸福人生。小喜梅的成长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早期教育不是片面的知识教育,而是在生存与生活的体验中提升情感、情趣、情操智慧的智慧教育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定着基础,引领人走向杰出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小喜梅的中国梦之路。(二)读书激励人生成长与发展的王法官:为民做主“力”相伴什么是人生成功?人生成功就是一种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是面对人生的春夏秋冬,不断实现成长与发展的人生过程。王惠法官正是一位通过读书学习而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法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王法官则是一位通过读书和成长,实现了为民做好主的智慧法官。她“用成长力面对人生,用文化力创造和谐,用生命力追寻梦想”(“三力”智慧)的人生选择,给为百姓服务的领导者和公务人员树立了榜样。进入法院,让王法官最受触动的是那些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他们很多都是中年遭受婚姻危机的女性或是人到暮年和子女发生继承纠纷的老人。当这些当事人在办公室给她跪下,请求为她们做主时,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我们的法官多半威严有余,亲和不足,对老百姓的疾苦司空见惯。但是她认为,审判不光是用法律判明是非,还应当有一种人文关怀。这才是真正为民做主。王法官是一位爱学习的人。人生之春,她用读书学习丰盈了智慧,到了人生之夏,她又开始新的成长过程,创建书香家园。这个“家”从自己的小“家”出发,“放大”到“法院”家园。无论法院的干部员工,还是当事人都是这个书香家园的“家人”。用书香文化滋养人心,用书香文化为民做主,用书香文化引导“家人”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就是王法官的书香文化梦。在她的积极努力下,成立了“半日闲法官读书会”,创办了《裕华法院信息报》,编写了法官文集——《跬步集》……一个团队读书学习,法官干警互动成长,把当事人当家人,为“家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学习型法院树立在人们心中,促进着法院文化建设,促进着社会和谐。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婚姻家庭专业法庭成立了,还确立了“培养专家型法官”,为家庭纠纷提供专业指导的目标,确立了把“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基本理念。正是这种学习和成长过程,让包括她本人在内的所有法律工作者提升了人文素养,提升了为民做主的能力,也帮助当事人化解了一个个矛盾和冲突,为社会和谐做出了可喜贡献。法院成立三年来,共审理了婚姻家庭类案件1400多件,调撤率达到了92%。也就是说,到法院来离婚的,基本上都做到了好和好散。王法官从“我”做起,读书成长,并用书香家园文化推动法院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事迹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幸福人生从学习开始,书香家园建设是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在为民做主中获得我们的幸福人生,也把幸福人生传递给当事人,传递给这个社会,使更多的家庭,更多的机关,更多的组织,更多的企业能感悟到幸福人生从“书香文化”出发的智慧。这就是王法官智慧。(三)读书唤醒智慧心灵的刘立红:身残志坚“志”相连我们常为有此一生而感到庆幸,哪怕我们是带着残疾和病痛来到这个世界,但比起那些不能来此一世的“不生之人”来说,我们真要感谢天地对我们的厚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利他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刘立红正是一位人生的强者,用读书、学习和成长,以超越他人的人生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追寻着幸福人生,帮助更多的人成长与发展。她先天残疾,从小脆弱,当别人以异样的目光和嘲笑的话语对待她时,她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刺痛。父辈、兄长、老师、同学的关爱,唤醒了她的生存生活意志,激活了读书学习的智慧,懂得了自强自立,奏响了生命乐章,既成为一名学业成绩优秀的莘莘学子,也实现了通过缝补服务创业的梦想。一本《智慧背囊》,让她成为飞上蓝天的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翱翔。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细就是不平凡。刘立红在简单和平凡中创造了不简单,不平凡的事业。如今,刘立红创办的“微尘缝补干洗服务部”已经在书香文化中成长起来,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读书和交流。她们用读书和成长的实际行动,激励着许多贫困家庭从心理脱困开始,找到人生方向。实现各自的幸福人生。可以说,是读书唤醒了一位残疾人的智慧心灵,是读书帮助一位残疾人实现了创业,是读书让这位残疾人影响和带动着一大批人也找到了幸福人生的起点。刘立红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幸福人生从“书香家庭”出发的奇迹。(四)从书香家庭“放大”为书香企业的“打工妹”:书香文化“慧”满园她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打工妹”,也是一位通过读书而改变了自身命运的人。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从业的尴尬,没有阻挡住她前进的步伐。她开始痴迷阅读,并成为一名合格的读书人。读书让她扩大了视野,读书让她融入了时代,读书让她找到了人生方向。她还和家人一起,把自己的家创建成书香家庭,与父母、爱人、孩子实现了互动成长,共生发展。进入企业后,她没有把自己仅当作职业工具去挑选岗位,而是从一名小小的销售员做起,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还带动和帮助她周围的同事一起学习和成长,共同创造着业绩,在“营销人生学做人,营销产品学做事,营销服务学相处,营销智慧学创新”中走出了自己的人生成功之路。我们看到,这位“打工妹”正是用她学习和成长的实际行动,“放大”着她的“书香家庭”文化。她也在企业这个大家园中实现了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获得了她的幸福人生。几年后,她被推选为企业总经理。她认为企业不单纯是赢利的机器,更是帮助员工实现人生成长与发展的载体。她决心把自己的企业创建成书香企业,让职工在企业家园中找到家道文化与幸福人生智慧,在员工成长与发展中,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梦。她要为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为员工的幸福人生提供服务。于是有了企业共赢“家文化”的选择,有了创建书香企业的过程。从这位“打工妹”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明智选择:把“书香家庭文化”作为植根文化,把“书香企业文化”作为强干文化,在依靠员工发展企业过程中,帮助员工和他们的家人找到心灵之家,帮助员工和他们的家人实现人生成长与成功,引导他们走上幸福人生之路……她说:“从‘打工妹’到企业总经理,是读书让我完成了蜕变。而如今作为一名企业领导,我需要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要让企业员工同样感受到书香文化的智慧魅力。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层次上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朵朵智慧之花,等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企业就会绽放出最美的风采和文化神韵。我相信,每个人每天迈出一小步,这个社会就会迈进一大步。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 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家庭需要和谐,一份舒畅愉悦的心情更需要和谐。作为生命的个体,也许我们驾驭不了风,但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帆。“书香家庭”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让我们和家人一起有个幸福人生的起点。

第二章 圆梦之路:中国梦从“家”出发

人生的轨迹其实就是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圆,幸福人生从“家”出发,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获得了一个个成功,最终还要回到“家”,才能获得人生的圆满。成功和幸福的梦想离不开和谐的家文化支撑。要想获得人生幸福,就得常回“家”看看。“家”里有文化,“家”是我们幸福人生的起点。

中国梦不是竞争中实现的个人成功梦,而是与祖国命运同行中分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幸福人生梦。这是一个从“家”出发,“放大”家园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实现共生发展的人生成功梦。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家文化底蕴支撑,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把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是很难圆一个人生成功梦和美丽中国梦的。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正是在中国传统家道文化滋养中成长起来的追梦人。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中西文化融合中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伟大贡献,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榜样。

如今,大批莘莘学子从家出发,走出国门留学、访问、寻找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一批批有着丰厚家文化底蕴的人回到了祖国,为强盛祖国的中国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幸福人生有起点。寻找幸福人生起点的过程,就是从“家”出发的圆梦过程。

一、“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幸福人生从“家”出发

他,1982年出生,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

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于智博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即使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对于他的学习成绩,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还对他说:“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就够了,为了几分点灯熬油不值得。”然而,对他的体育爱好,父母却很支持。正是体育的发展成了他自尊心的避风港。作为田径队的主力,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既让他释放了学业压力,又让他树立了信心。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正是这样一位“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宽容而富于智慧的父母引导下,走上了他超越功利化学业成功的人生成功之路,找到了他的幸福人生机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启迪。

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还在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而《“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书却给人们带来启迪。正像俞敏洪所说:“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都能够追寻到自己的幸福人生呢?当我们沿着他的人生轨迹追根寻源时,我们发现:幸福人生需要从“家”出发。(一)父母的“家文化”智慧:出国前增厚家文化底蕴

留学之前,于智博的父亲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让孩子上英语班恶补英语,而是告诉孩子,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根在哪里。出国是学习,学成之后一定要为家、为国服务。在出国前的最宝贵的时间里,父母安排孩子到北京拜访各位长辈、亲友们,让孩子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勉励和祝愿。父亲还带着他一起到太爷爷长眠的地方拜祭。其良苦用心,无非是希望孩子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孩子体会到,他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于智博父母对其常说的话就是:“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二)奶奶的“家文化”智慧:做人比成才更重要

哈佛男孩于智博的奶奶是家庭文化环境中的核心激励源,她用“做”的教育代替“说”的教育,对其孙子的人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奶奶原名于丽凤,虽然婆家娘家的家境都很好,但她依然追求自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改名于立,独立的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她不仅工作出色,还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理家能手。“人不能忘本”和“不能没有隔夜衣,不能没有隔夜粮”是奶奶的两句口头禅。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可亲,并总是告诫其孙子:“‘人不能忘本’,对别人要多往好处想,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好了,就忘了当年人家怎么帮助你的。”于智博和他人相处时,也养成了这种感恩道谢,利人利己的相处习惯,实现了和他人的共生发展。第二句口头禅则来源于奶奶的生活习惯。奶奶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她总是今天为明天打算,绝不做吃干花净的事。这对于智博提升理财能力,融入市场经济环境发展事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每晚睡觉前,奶奶总是把于智博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摆放在衣柜外面。这样,起床后可以马上穿上衣服出门。从养成这个习惯开始,延伸到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准备和做好计划,让于智博获得了终生受益的习惯性格,为一生幸福奠定了基础。(三)夏令营游学的“家文化”智慧:人生而平等,要活出尊严

我们往往以为中国人讲家本文化,家庭观念强,而美国人讲人本文化,家庭观念不强。然而一次游学夏令营,让于智博改变了认识。他发现,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其实很强,很多家庭一家都有两三个孩子。这些接待家庭,男主人平时工作很辛苦,但一到周末,全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开快艇、野餐、滑水、摘樱桃等,活动非常丰富。

于智博发现,这些美国人外出还常常不锁门。在即将结束英语夏令营时,老师要求每个学员给每天为大家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工写一封感谢信。这让所有的同学都为此感到惊讶,因为在国内,一些家长在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时,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得像那些清洁工,去扫大街!”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很容易使孩子们对这些工作产生轻蔑的态度。而到了美国,这里的老师却要求孩子们写感谢信,以表达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是啊,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活出人生精彩的机会。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清洁工,无论你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高才生,还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学困生,都要活出自己的人格尊严、情感尊严、价值尊严。(四)“大家”智慧:与祖国命运同行

人在国内,不一定知道自己有多重要,而一旦到了外国,你就会发现,你代表的是中国。因为中国就是你的家,有家的人,生活就特别有底气。

16岁的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这里虽然自然景色不错,但只是一个总共才有350人的小镇。

作为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密歇尔高中是全俄勒冈州里规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学生还不到50人。

语言关是于智博当时所面临的第一关,但他不怕出丑,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多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努力,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在国内时,曾令于智博最头疼的数理化,在美国的学校竟让他“大出风头”,考试基本上拿满分,还被提拔成数学老师的助教。

于智博是这个小镇上唯一的中国人,许多人对中国是那么的好奇,于智博突然意识到,在这里,“我代表的是中国”、“我就是中国”。于是他一有机会就会充满自豪地介绍中国独有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和令人震惊的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当同学们不时发出:“真的?”“不可想象!”“酷!”“我要到中国去!”等一系列感叹时,他由衷地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兴奋。他说:“我原本没有发现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国情结。到了美国,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我是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我真自豪。”

2009年,于智博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求学生涯结束了,他邀请父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由于母亲是单身,曾经有一次被拒签的经历,为了保证离婚多年的父母能够在哈佛有一次相见,见证儿子不凡的努力获得的成功,享受一家三口在一起喝咖啡的温情,于智博甚至动员哈佛大学校长给母亲写了一封邀请函,请母亲前往参加毕业典礼。

没有想到的是,远在重庆的母亲还是被拒签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刻,于智博的眼圈红了,自己多年的期盼成了泡影。父亲得知了消息后对他说:“儿子,不要伤心,我们被拒签是因为国家还不够强大,如果中国有一天成为真正的大国,恐怕我们拒签的将会是别人。”

这话被于智博记在心上。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2009年,哈佛毕业之后,于智博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尽管与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来“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接受培训之后,他被派驻到巴西,在那里,他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的金融团队,并被评为最佳新员工。

在花旗,广阔的事业前景等待着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回国发展。“在我上哈佛之前,联想集团就邀请过我回国工作,毕业之后,他们再次期望我能够回国做杨元庆先生的助理。因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回国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强大,之前的海外公司经历都是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对于他的选择,父亲很赞成,他说:“在戴尔和哈佛,尽管有同事之间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战斗。今后的岗位需要的是协调各方,进而领导多个部门,需要更多的韧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如今,不知有多少父母还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获得人生成功,能否追寻到自己的幸福人生,和起跑线上的“抢跑”关系不大。只要有丰厚的“家文化”底蕴,从“家”快乐出发,健康成长,就一定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人生。

二、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家文化与人生成功

他的名字叫周士渊。他说他是“清华所有校友中,败得几乎最惨的人”,甚至走出清华园,他也差不多是“整个社会败得最惨的人之一”。按说,一个农家子弟,能考上清华,并且能留在清华,是多么令人羡慕!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竟然痛苦万分地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重度抑郁症的折磨使他陷入了消极和悲观之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分钟都难以入睡,脑袋像要炸了似的难受,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是恐惧和煎熬。才25岁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当喝下了浓度98%的硫酸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