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煮战国(时拾史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2 18:23:16

点击下载

作者:夏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温酒煮战国(时拾史事)

温酒煮战国(时拾史事)试读:

简介

因为一部《芈月传》,2015年,战国的秦宣太后着实火了一把,然而作为即将走向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战国,精彩纷呈的又何止屈屈一个秦宣太后?号称“人屠”的秦武安君白起究竟杀过多少人?人精王翦到底有没有打到越南?除了秦宣太后之外战国后宫又有哪些“女政治家”?鬼谷子又是否真有其人呢?诸侯混战的战国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许多传奇的人物就在这里说着他们的故事……“时拾史事”是由一群历史爱好者共同运营的历史自媒体,在微信公众号、网易云阅读、今日头条等平台都有账号。它专门关注正史当中的八卦事,用诙谐的语言讲历史的细节,把枯燥的历史还原成生活中的街谈巷议。

风起云涌的变法达人

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百家争鸣,出了不少大开大阖的历史人物,即便不能都称之为英雄,可也算得上是名留青史的豪杰。这儿要为列位看官讲的是战国时的四位变法达人。

说起战国时期的变法,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不对?小时候看了一本商鞅变法的小人书,至于变法内容和后世影响当时全都不甚了了,反而深深记住了商鞅所受的车裂之刑,幼小的心灵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直到现在都还没完全好透,时不时发作一下。

但商鞅并不是战国中最早推行变法的政治人物,在他之前,李悝在魏国进行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进行的变法就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商鞅同时期的申不害也在韩国为相进行变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赵武灵王施行的胡服骑射以及讽齐王纳谏的邹忌所进行的政治革新也为赵、齐两国屹立于七雄之中奠定了基础,但从改革范围、执行力度和后世影响来看,和魏、楚、秦、韩四国的变法不可同日而语,故而不在本书中详述。

1.李悝(音魁,可别和黑旋风李逵搞混了),他被魏文侯启用为相,主持变法,并著有《法经》,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算起来李悝也是法家的先驱,对后来的商鞅和韩非子影响颇深。

奇怪的是,史记和汉书中关于魏国变法提到了两个名字相似的人,李悝和李克,有的政治理念归在李悝的功劳簿上,譬如史记中提到“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而有的又归在李克身上,譬如刘向编撰的《新序.杂事》中“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史学界有人认为李克为李悝之误,实际应为同一人,也有人认为在汉书、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李悝和李克都有提及并且明显是两个人。呜呼,开变法之先河的人,其人生平却隐在一团迷雾中。

但不管怎么争论,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主持魏国变法的是魏相李悝,法经的作者也是李悝。他的变法使战国初期的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他所著的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吴起,司马迁是把他归到了兵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把他和孙武、孙膑合传在了一起,后世把他和孙武的军事著作合称《孙吴兵法》,但其实吴起除了军事天赋之外,还是个通才,他曾经师从儒家,在鲁国和魏国领军,后来又在楚国变法。

不过史记对吴起个人品德的记载是带贬损意味的,说吴起这个人啊,想在鲁国谋个领兵的差事,正值齐鲁交战,鲁君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有点犹疑不决,于是吴起为了表忠心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如愿以偿当了鲁国大将,然后大败齐国立了功。但是这样的绝情,鲁国人也会疑心哪,接着有人嚼舌头根子说吴起在家乡的时候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自己的人,辞别母亲的时候说不当上卿相就不回家,结果直到母亲去世也没回去奔丧,母丧都可以不奔,老婆都可以杀,鲁君一想,这样的人我hold不住啊,于是“谢吴起”,把他婉转地辞退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吴起到了魏国,魏文侯知道吴起的污点,但也看重他的军事才能,“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战斗力强悍的步兵精锐,攻克秦国河西之地,进一步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他在战斗中和士兵同甘共苦,那是没话说的,可叹魏武卒在庞涓手中元气大伤,庞涓死后数十年魏武卒尽数为秦将白起所灭,兴于吴起,亡于白起,是历史开的玩笑吗?

魏文侯死后吴起接着侍奉魏武侯,等了很久也当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又和新任相国公叔关系不好被排挤,于是舍魏就楚,在楚国拜为令尹,开始变法。变法内容无非也是裁撤冗员,动了贵族的利益用以富国强兵,毫无疑问地,引起了楚国贵族对他个人的怨恨。罩着吴起的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公开袭击了吴起,哪怕他以楚悼王尸身做挡箭牌,都架不住杀红眼的楚国贵族,不但射死了他,连楚王尸身上也射了不少箭。他替楚国开疆拓土、富国强兵,那又怎样,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和他的卫国老乡商鞅一样,难逃一死。

3.接下来,商鞅同学隆重登场。卫国人公孙鞅,也称卫鞅,一开始在魏国相府中做个幕僚,魏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却直到自己临死才向魏王举荐他,怕是有忌才之心吧(这个公叔痤就是把大牛人吴起挤走的那位啊,啧啧,两个大牛人都因为他跑到别国去了,不衰你魏国衰谁?)魏王也是个昏君,既不听公叔痤的话用卫鞅,也不听他的话杀卫鞅以防为别国所用,等秦国因卫鞅变法而富强,从魏国手里收复河西之地的时候,估计魏王肠子都悔青了。

卫鞅入秦受秦孝公重用开始变法,先是用徙木立信的法子表明变法令出必行,就是在南门集市上立根三丈长的大木头,围观群众若有人能扛到北门去的给十金,老百姓一开始不信没人敢动手,赏金再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就去扛了,果然拿到五十金,于是后面颁布变法法令,老百姓也都信之不疑。

卫鞅变法有非常积极的开阡陌、奖励耕战、以战功受爵、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你没看错,商鞅早于秦始皇就开始统一度量衡了,只不过前者是秦国范围内,后者是原六国范围),也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监督连坐这些比较严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触动了贵族利益“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由此老一套的争斗故事又开始了。

卫鞅这个人刻薄少恩,通俗点说就是情商超级低,除了秦孝公,就没有他不敢得罪的人,群众基础他也可以不要。比如得罪未来的国君现在的太子,把太子的老师割鼻子的割鼻子,脸上刺字的刺字;不但得罪反对自己的人,连支持自己的人都得罪,老百姓有说变法不好的,也有称赞变法很好的,卫鞅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得罪完老百姓接着得罪读书人,卫鞅向秦孝公建议“燔诗书而明法令”,成了第一位主张焚书的人(若干年后秦始皇把他这条建议认真地执行了,顺带还坑了儒)。本国的得罪完了,再去得罪外国的,跟魏国开战要收复河西之地,魏国领兵的是故交公子卬,于是卫鞅写封信给公子卬套交情说,哎呀,我跟你以前啥关系,兄弟啊,兄弟之间不打仗,咱们一起喝个酒谈一谈互相撤兵怎么样?公子卬也缺根筋,兵不厌诈都不懂还敢带兵打仗?结果公子卬被卫鞅俘虏,魏军自然是一败涂地了,而卫鞅自己呢,“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玩了一把老朋友公子卬,等到他在秦国有杀身之祸想去魏国避难时,魏国自然也是拒绝他入境的了。

战国策说秦孝公病危之时欲禅让商鞅,商鞅没答应,这一条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记录,史记中商鞅逃难因为没带身份证被遵纪守法的旅馆老板拒绝入住遂引起商鞅“作法自毙”之叹的细节,战国策里也没有。

总之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王,商鞅的反对派还等什么,抄家伙上啊,“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照说以前商鞅不怕得罪人,表明他相信法制胜于人治;那么有人告他谋反的时候,照理也应该相信法制,那他跑什么?想跑去魏国,魏国人恨他连老朋友公子卬都能耍,害得魏国兵败割地,把他驱逐回秦国,商鞅走投无路再跑回自己的封邑组织地方武装“北出击郑”,不正好坐实了谋反的罪名?我童年的阴影在看到这两句话时消失了大半“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也就是说,他是死之后才车裂的,并不是活活五马分身的。

4.和商鞅同时期的申不害变法,其知名度就逊色不少啦。司马迁把申不害和老子庄子韩非子四人合写在一部列传中,写申不害的段落总共不超过一百个字。

申不害和商鞅的思路同属法家,但又有区别,普遍认为法家有三派:势、术、法,申不害重术,而商鞅重法,通俗点说就是除了主张变革、富国强兵、重视耕战、赏罚分明这些共同之处外,申不害比较侧重于君主善不善于运用权术,能不能知人善用同时又拥有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而商鞅则侧重于严刑峻法,君臣百姓大家都遵从既定的行为准则。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是有成效的,但跟商鞅变法不同的是,韩国变法在韩昭侯死后就行不通了,而秦国在商鞅死后却继续推行他的新法,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申不害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厉害,他的著作《申子》也已失传,为什么要把他和商鞅变法相提并论?作者认为,那自然是因为他为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的帝王心术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由这种理论基础引申出来的“天下有赖明主”的思维,到现在也还是有市场的。

一百年后,韩国出了一位不世出的集法家思想大成的天才人物韩非,多多少少也是受了申不害变法的影响吧。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千古英雄尘土尽。不禁想起摇滚乐队Fall Out Boy的一段歌词,仅来作为这段故事的结束语:

Some legends are told

Some turn to dust or to gold

But you will remember me

Remember me for centuries

And just one mistake

Is all it will take

We'll go down in history

Remember me for centuries

故事流传

或归于尘土或流芳百世

你会记住我

数百年不忘

只要踏错一步

便万劫不复

我们会名留青史

铭记数百年

战国风云之美人心计

芈月原型秦宣太后

变法达人估计把你们都闷坏了吧,没有办法,历史不全是香艳刺激情节生动的。不过没关系,本章开始放大招,咱们来看看战国时期的甄嬛们是怎么在情场、后宫和政坛上掐架的。

你以为能干又风骚的太后只有吕雉、武媚这几个?No no no no.战国就开始有了,要说彪悍、前卫,当属秦国几个太后无疑了。当当当当,秦国宣太后率先妩媚登场。孙俪目前拍的芈月传你们晓不晓得,说的就是这位传奇太后。

宣太后娘家姓芈,来自楚国,嫁的是牛人秦惠文王(把商鞅大卸八块的那位秦惠文王),一开始她的地位只是个号为“八子”的妾室,孩子没少生,仨儿子,大儿子公子稷还被送到燕国为质,可见她是个不得宠的。秦惠文王跷辫子以后,正妻惠文后的儿子继位为秦武王,本以为芈八子和她的孩子们将会籍籍无名或者死于非命,但命运往往令人始料不及。秦武王没事好和人比举重,举个鼎没扛起来反而被压得伤重不治,此时他还没来得及生出儿子来,于是诸弟争位,一片混乱。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芈八子的异父弟弟魏冉能干得很,惠文王的时候就在秦国做公务员,武王暴毙后几经活动,居然把远在燕国的外甥公子稷弄回了秦国,继位为君,是为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施行远交近攻、任用煞星白起、纵容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向你们挥手致意)。

看吧,老公是牛人,儿子是牛人,这位后宫女性是史上最早被称为太后的女人,而且母后临政也是自她开始,那你说她自己牛不牛?她的两个弟弟是秦国肱股,魏冉封穰侯,芈戎为华阳君;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为泾阳君、高陵君,这四人在秦国权倾朝野,称为四贵,把持秦国朝政的人包括昭襄王自己在内全都有楚国血统,你说好不好玩。宣太后的权势在此时达到顶点,但更让她出名的还是和义渠王相爱相杀的一段恩怨情仇。

义渠本是秦国西边的游牧部落,源自羌戎,后来筑城自守,自成一国,是秦国向西扩张的主要障碍,两国争战不断。如果说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军队悍勇,那么和义渠的长期军事对抗使得秦军如打磨过的尖刀一般更加锐不可挡。义渠常常与东方诸国结盟,趁诸国伐秦时在秦国后方没少捣乱。秦惠文王(也就是女主角的老公)在位的时候,是义渠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秦国蚕食鲸吞义渠二十五城。惠文王死后武王在位也没多久,接着继位的昭襄王还嫩,眼瞅着义渠又有重新壮大的迹象,这时候该咱们的女主角宣太后出马了。

昭襄王继位,义渠王来贺,那时候的宣太后怎么算也有三十几岁了,不知她使了什么法子,把义渠王迷得五迷三道的,两个人勾搭上了,还生了两个孩子!列位看官注意,昭襄王继位、义渠王来贺的时候,是公元前306年,而到公元前272年义渠王身死甘泉宫时,两人的恋情维持了34年,如果只是为了谋国,我不信一个女人能做戏做足三十几年,何况还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在权势、家族利益、秦国的霸业面前,宣太后最终还是将义渠王亲手送上黄泉路,秦国尽得义渠之地。“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那两个孩子,史书上再无下落,怕也是凶多吉少。

要说昭襄王这个儿子也真是孝顺,老妈干政三十几年,直到灭了义渠之后,才以雷霆手段驱逐四贵,把权力从妈妈、舅舅、弟弟手中拢到自己手里。妈妈跟义渠王那档子事,他也只是和老妈密谋怎么灭义渠,旁的话一句也不敢说。妈妈不能参政议政了,闲着也是闲着,又弄了个情人打发时间,苍天啊大地啊那时候宣太后怎么地也有六十几岁了,昭襄王还是不吭声(昭襄王心声:只要你不干政,你要玩啥都随你,祖孙恋也随你…)。

宣太后不愧是情场杀手,爱一个就要杀一个。小情人魏丑夫(叫这么个名字真是倒胃口)深得宣太后宠爱,老太后快死的时候都寻思着要让小情人殉葬陪着自己。那小男朋友早吓得魂飞魄散,着急忙慌地找人帮自己去劝说太后收回成命。

于是有个叫庸芮的人就跟太后说啦,太后您美艳无双聪明绝顶,臣有一事不明,还望太后赐教。

跟女人说话么,你夸她美夸她聪明准没错,太后一乐,说啥事儿啊,我来指导指导你。

庸芮就问,您说人死了以后还有感觉吗?

太后一寻思,应该没有吧。

庸芮又问,那人要是死了并没有感觉,你让那个魏丑夫跟着你殉葬,你也感觉不到不是,那不是可惜了了吗,况且你这么爱他,怎么舍得让他死呢?

老太后默默无语,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庸芮趁热打铁:太后,您要是觉得人死了以后还能有感觉,那先王带绿帽子在地下积怒很久了,应该会先找您叙谈叙谈,您这时候自顾不暇,哪还有闲心管魏丑夫呢?

太后被这话吓一激灵,答道,你说的对,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公元前265年,也就是丈夫秦惠文王死后46年,情人义渠王死后7年,宣太后薨。十四年后她的儿子昭襄王去世,她的孙子秦孝文王改元继位后三天就死了,接着继位的秦庄襄王,他的名字叫赢异人。

被政治玩弄的浪荡帝太后赵姬

这次妖艳登场的是秦国的帝太后,她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嬴政。看官要问,女主角不就是赵姬吗?她是赵姬,但却不叫赵姬。史料上没有记载她的姓名,对她的称呼要么是吕不韦姬、要么是子楚夫人(子楚是她的合法丈夫赢异人啦)、要么是太后,帝太后则是她死后的谥号,因为她来自赵国,所以后世也含混地称呼她为赵姬。

在说帝太后赵姬的故事之前,得先说说她的婆婆华阳太后。

华阳太后来自楚国,本是秦昭襄王(他是宣太后之子,灭义渠、远交近攻、任用白起攻赵战于长平的那个,你们还记得不)次子安国君的宠妃。本来历史也没她什么事儿,谁让她丈夫安国君命好,在哥哥悼太子死于魏国之后被立为新任太子,于是乎受宠的华阳夫人就成了秦国太子的正夫人。

要说华阳夫人也真是有手段,安国君有姬妾一大堆,儿子都有二十几个,最宠爱的反而是她这个无子嗣的女人,安国君成为太子之后,正夫人的位子仍然留给了她。

此时我们的女主角赵姬还身在赵国,邂逅了商人吕不韦。关于赵姬的身世,史记也是前后矛盾,前一段还是出身低贱的“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后一段又成了白富美“赵豪家女也”。总之赵姬跟吕不韦结识在先,然后又被吕不韦转手送给了在赵国为质的秦王孙赢异人,不久生下了嬴政。关于嬴政的身世,史记中说吕不韦把赵姬送给赢异人的时候,“姬自匿有身”,就是暗示吕不韦买一赠一了。但这也是司马迁一家之言,没有DNA检测,谁也不知道真假。

吕不韦到底是个商人,下那么大血本是有所图的。秦王孙赢异人正是秦国太子那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活动一番,能荣宠至极也未可知。怎么活动呢,走夫人路线,吹枕头风啊,这可是一条几千年经久不衰卖官鬻爵、上下通融的绝招。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向华阳夫人进献各种礼物,继而装出一副妇女之友的样子说了一堆贴心的话:夫人哪,别看您如今独得专宠,那是因为您还年轻貌美,等到美色不再的时候,又没个儿子,往后的日子怕不好过呀。“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这句话就这么来的。

吕不韦接着鼓吹:不如趁您还得宠的时候,从太子二十几个儿子中择一个贤明的,认作自己的儿子,将来万一太子有个三长两短的时候也有个依靠,我听说,在赵国为质的王孙异人就非常贤明,哎呀为人又老实又可靠,要是把他认下来作儿子,一定会对您非常孝顺的。华阳夫人一听是这么个理儿,就应承下来,向夫君太子吹枕头风,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美人一哭,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老太子赶紧的就答应了,还给了华阳夫人一个玉符做凭证。

吕不韦把事情办得八九不离十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想办法将王孙子楚(因为过继给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了,此时异人就改名为子楚)弄回秦国。正赶上秦国伐赵,在赵国为质的秦王孙就有生命危险,吕不韦赶紧花钱买通看守秦王孙的人,带着子楚逃回了秦国。逃命路上,哪还顾得了别人,赵姬母子被撇下了,滞留在赵国任其自生自灭,一撇就是六年。

直到昭襄王死后,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立为太子,赵姬母子才得以归秦。归秦之后赵姬的名份如何,到底还是不是赵国患难时定下的夫人之位,还是被更多年轻貌美的女人取代,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史书再次提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秦国太后。孝文王继位没几天就薨了,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华阳夫人顺利成为太后,嬴政立为太子,独独没提到赵姬是怎么安排的。不知道是在赵国为质时吃了太多苦,还是回到秦国后纵情声色以弥补所受的磨难,庄襄王子楚当上秦王三年就薨了,太子政继位为王,终结战国混乱局面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女主角赵姬终于等到了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的一天。但她扬眉吐气的方式也就是把老相好吕不韦拽进后宫重续前缘,“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但吕不韦已经不是邯郸的一介商人了,他成了秦国的丞相、文信候、秦王政的仲父,府里要什么美人没有,有什么必要冒着被嬴政发现的风险,去私通年长色衰的太后?如何摆脱一个死死纠缠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个极有权势的女人呢?玩消失?那不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上哪她都能把你捞出来,何况还有散尽家财才得来的身家地位。甩脸子绝交?也不行,撕破脸,还想在她儿子手底下混吗?唯一的办法就是,替她另找一个身强力壮的小白脸…

吕不韦找到的这个小白脸,可是个奇人,名叫嫪毐(音涝矮,看名字就觉得不是啥好人)。奇在哪儿呢?原来嫪毐长了个巨大的丁丁,居然可以表演丁丁为轴转动车轮的把戏,“以其阴关桐轮而行”。再给他假造几道手续,拔掉胡子,装作已经去了势,送进宫去作为宦官侍奉太后。如此器大活好,太后焉能不喜?

好景不长,当时没发明什么避孕措施,太后怀孕了,这可怎生是好?没关系,跟嬴政找个借口,就说算卦算到太后这两年会逢大凶,得迁居雍地别宫居住,趋吉避凶。这一迁呼啦啦跟去了好些侍从,嫪毐差不多就成了别宫的男主人了,加上各地投奔嫪毐的门客舍人,也已颇成气候。更诡异的是,嫪毐居然还封为长信侯。吕不韦也封侯,但吕不韦散尽家财,对先王和嬴政都有拥立之功;一个侍候太后的假宦官,何德何能被封候,你们真觉得嬴政是瞎的吗?细思恐极啊。

嫪毐是假宦官,与太后私通生子的事是纸包不住火的,始皇九年,东窗事发,嫪毐不想束手就缚,决定先发制人,搞不好以他的智商还觉得可以取而代之。但他搞的政变不堪一击,很快就被镇压下去。本来众人投靠他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大本事,只是因为他长了个巨鸟而已,搞政变打仗难道表演用鸟转动车轮就能赢?笑话,又不是杂技表演锦标赛。根据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嫪毐本人被车裂,他与太后所生二子被秦始皇派人“囊扑杀之”,也就是将两小儿装进布袋子,捶捶打打摔来摔去,筋骨俱裂而死。作者写到这里,不禁长叹,只有人类是可以想出各种残忍的办法诛杀同类甚至手足的物种吧。

此事追根溯源,与仲父吕不韦有莫大关系,但吕不韦在秦国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嬴政一时不好下手,只得将吕不韦撵到河南的封地。但去河南拜见吕不韦的诸侯宾客使者络绎不绝,俨然有小朝廷之势,简直不作死就不会死。嬴政发来文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你有啥功劳啊,封你河南十万户还不够?你以为我叫你一声仲父你就了不起?其实我跟你啥关系也没有!赶紧的,给我收拾东西滚到蜀地去,我看还有哪个诸侯会派人去那鸟都飞不进的地方拜访你。吕不韦是看着嬴政长大的,深知嬴政绝情起来的狠劲,大概也是为了保全吕氏全族,喝毒酒自杀了。

细想想,吕不韦与太后有私,嬴政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再加上吕不韦在嬴政继位的时候已是风头无二的权臣,早就被嬴政记恨上了也未可知。嫪毐的进宫、得势、封侯、作乱,虽不能说全是年纪轻轻的嬴政布下的局,但他也很有可能巧妙地做了幕后推手,利用这局扳倒吕不韦。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漫长的谋划、隐忍、仇恨与毒辣不得不令人毛骨悚然。

太后赵姬在此间被幽禁,凡为太后说情者杀无赦,直到一个叫茅焦的人冒死进谏,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扑杀二弟,诛杀为太后说情的大臣,恐寒了诸侯各国人的心,不利于秦国霸业。嬴政这才迎回母亲,使赵姬返回咸阳。

此时的赵姬,幽不幽禁回不回咸阳,又有什么区别?七年后,所有的爱欲情仇随她一起入土。

在地下,赵姬见到久别的吕不韦,该会说:“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

吕不韦望着赵姬,指向不远处的嫪毐(嫪毐的猥琐形象大概就像抄袭者读书客吧,哈哈哈),“你看那个人样子好怪,他好像一条狗哎。”

一样是与人私通生二子,一样是有两个情夫,宣太后在史家眼里至少还是毁誉参半,帝太后就被骂得狗血淋头“太后淫不止”。就连偷情史也要胜者为王败者寇,宣太后参政议政杀死恋奸情热三十几年的情夫义渠王,完胜!

燕楚赵魏齐的后宫往事

关于战国的史书中,女性角色本来就不多,浓墨重彩描写的女性形象就更凤毛麟角,只能从各诸侯国帝王将相的篇章中顺带提及的句子里一窥究竟。

前面讲了关于秦国三位太后的故事,现在就来扒一扒其它诸侯国出现在史书中的后宫女性。

列位都知道苏秦张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游列国、合纵连横,那就先来讲讲跟这二位有关的两位后宫女子:燕文侯夫人与楚宫宠妃郑袖。“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於是苏秦详为得罪於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就是说,燕文侯夫人与苏秦有私情,被文侯夫人的儿子燕易王知道了,但是呢,易王不但没有降罪反而对苏秦更客气了(战国时期的风气可真开放啊)。

日子长了苏秦也难免惶恐,跟燕王说,大王,我在您这没啥功劳老蹭吃蹭喝也不是个事儿啊(苏秦你别谦虚了,你不是还慰安了太后了么…),不如这样,我替您到齐国去做个无间行者,谋划一个战国版潜伏,为燕国的利益伺机而动,您看如何?燕王大手一挥,随你便。于是苏秦就佯装在燕国过不下去了,跑到齐国做了个客卿,最后也死在了齐国,那是后话了。

燕文侯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心情如何,她的结局如何,作者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列位:打死我也不说。(史书上没写,打死我,我也说不出来啊。)

至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在宫廷斗争方面,那可是一把好手。楚王非常宠爱郑袖,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是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君主们都有严重的直男癌,直男癌是什么,就是花姑娘多多益善啊。这楚怀王就是个直男癌患者,一边宠着郑袖,一边笑纳了魏王送来的一个美人,真是左手一个妹,右手一个妹,腿上还坐着一个花姑娘呀咿呀咿得儿喂。

郑袖心里越想越气,眉头一皱却计上心来。她对魏国美人嘘寒问暖,但有好东西都让给魏国美人,以至于楚王都觉得郑袖对魏美人的喜爱都超过了楚王自己。郑袖一边说着“美人妹妹,想要什么吃的玩的,都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一边心里冷笑“贱人就是矫情”。不几日,魏美人对郑袖的信赖就如同刚进荣国府的尤二姐对王熙凤,尤二姐什么下场,看官们是知道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郑袖偶然告诉魏美人一个“秘密”,魏美人全身上下楚王都爱,唯独觉得美人的鼻子不大自然,所以美人要是想固宠,以后见了楚王最好捂着鼻子。很傻很天真的魏美人果然这样做了,一回两回的楚王还以为她感冒了,时间一长就纳了闷,转头去问郑袖怎么回事。郑袖装作欲言又止的样子,忸怩一番,委委屈屈地说出“实情”:美人妹妹是嫌弃大王您有狐臭。楚怀王最恨人家说他臭,一听还了得,一怒之下叫人割了美人的鼻子打入冷宫。甄嬛传里华妃有“一丈红”的绝招,楚宫的郑袖有“一寸红”,旗鼓相当。

那郑袖和张仪有啥关系?听作者慢慢道来。张仪以前许诺楚王,只要解除和齐国的盟约,秦国愿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等到楚王真的不和齐国结盟了,秦王和张仪却耍起了无赖。不久以后秦国有求于楚国,楚王就说了,这回我不要土地,你们把张仪送来给我出气。张仪也不怎么害怕,真就来了楚国,来到楚国先见了一个人,就是楚国大夫靳尚,两人嘀嘀咕咕密议一番,靳尚就去拜见楚王宠妃郑袖。

一见郑袖,靳尚便大嚷:夫人不好啦,您快要失宠啦。郑袖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混帐东西,胡说什么,看我不撕烂你的嘴。靳尚便把张仪教的话说了一遍:夫人,秦国的张仪被押来给大王出气,张仪可是秦王最看重的大臣,秦王迟早要割让土地奉送美人来赎回张仪,咱们的大王您还不知道,见着美人就迈不动腿,何况美人还带来土地作陪嫁,到那时候大王哪里还想得起您。郑袖本就是个成天防火防盗防小三的主,一听到秦国要送美人来,立即就打定主意去劝说楚王放了张仪。

楚王一向是个耳朵根子软的,经不起枕头风外带哭哭啼啼攻势,一切果如张仪所料(咱们的大诗人屈原白白费了好大口舌想要说服楚王杀掉张仪,气得跳脚)。当然了,经不起枕头风的一国之主没几个有好下场的,楚怀王最终被秦国设计劫持囚禁,死在了咸阳,那也是后话了。

列位看官还记得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被困宫中活活饿死的下场吗?战国时期也有位君主,被困宫中活活饿死,他就是鼎鼎有名“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结局跟他的第二任王后吴孟姚不无关系。

赵武灵王有次梦见了个绝色女子,“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于是四处跟人说起此事,如痴如醉地描述女子的美貌。有个人叫吴广(此吴广非秦末起义的吴广,看官不要搞混也),觉得根据描述这个美人就是他的女儿孟姚,于是把女儿献给赵武灵王,孟姚因而得宠。赵武灵王的第一任王后韩夫人死后,他便把吴孟姚立为王后,加上吴孟姚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公子何,子以母贵,赵武灵王废了韩夫人之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立了公子何。

赵国兴起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尤其是军事方面,灭中山国,筑长城,向西北压制胡人部落,疆域拓至今天的内蒙。不过赵武灵王这个人做事向来冲动,四十几岁正当壮年,一拍脑子说我不想当赵王了,让我儿子太子何继位管政治,我来抓军事,于是禅位给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老爸赵武灵王自称主父。

按说,赵武灵王让位也有他的道理,他老是在前线打仗,没多少精力管内政,加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国内群龙无首也容易乱套。但这个做事冲动的赵武灵王,一见到他当初废掉的公子章,又有了另一个惊天动地的主意。公子章其实资质也应该不错,只是因为母亲早死没有依靠而被废掉太子之位,被废之后依然对父亲恭敬孝顺,而赵武灵王在儿子惠文王顺利执掌权柄之后却越来越失落,看惠文王不如当初顺眼了。两下里一比较,赵武灵王有了一个“一国两王”的大胆构思,叫惠文王割一块大点的土地给公子章,好让乖儿子公子章也称王(其实平原君赵胜也是你儿子呀,他资质也很好,主父你咋那么偏心,不划一块地也给公子胜称王?)。

实际上是赵武灵王习惯了操控权力,想把一国之主的地位重新夺回来,两个儿子都得做他的傀儡。赵惠文王哪里肯依。公子章原本没有非分之想的,也被老爸鼓捣得上窜下跳,于是父子不合,兄弟阋墙。争斗的结果就是年轻的赵惠文王赢了,公子章及随从被杀,惠文王怎么也不敢弑父,只是听任手下把赵武灵王围于沙丘三月余,听到父亲饿死的消息,才大哭一场办了丧事,史称沙丘之乱。不知道黄泉之下早死的吴孟姚到底会帮宠爱自己的丈夫还是帮自己宠爱的儿子。

要说这位赵惠文王,是个牛人,文有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廉颇、李牧、赵奢,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就是蔺相如在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干的,著名的“负荆请罪、将相和”也是那个时期上演的历史大戏。惠文王的王后赵威后也是个有见识的女政治家,不过就是寿命短了点,关于她的事迹,史料(主要是战国策)着墨于两点:触龙说赵太后和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终于有了个不靠私通而靠政绩闻名于史的太后)。

赵惠文王死后,秦国趁赵国新丧举兵来袭,赵国紧急求救于齐国,而齐国开出的条件是要求赵威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列位看官,如果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妈妈最心疼哪一个?当然是最小的儿子。要最心疼的小儿子千里迢迢去它国作人质,有生之年搞不好都再也见不了面,你说这个母亲会做何反应?自然是搂住了儿子哭叫“心肝儿肉”地,怎么也不肯撒手,还公开对大臣说,谁也别劝我,谁劝我跟谁急!

有个叫触龙的大臣还是来劝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说话的艺术。他先问问太后的身体情况,然后说自己有个小儿子,爱得不行,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想让太后照顾照顾给份差事。赵威后一听,男人也是偏心小儿子的,于是有了共同语言。触龙接着就从怎样爱儿女才是长远的爱这方面着手,说服太后放长安君质齐,只有长安君为赵国建功立业,将来在母亲死后他才有可能在赵国长享富贵。这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大致内容。

战国策中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一篇,说的是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使不悦,说您怎么不按照尊卑先问候我们大王,然后才是问百姓和收成?赵威后的回答是“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没有收成,百姓靠什么活?没有百姓,君王靠谁养活?哪有舍本逐末先问君王的道理?这就是朴素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一位战国时期的女性政治家口中说出,令人击节赞叹。

说完了燕国、楚国、赵国后宫,作者接着来扒一扒魏国和齐国的事情。列位看官都知道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吧,这件发生在魏国的事情,其实真正的操作者是魏宫的一位美人如姬。

说起来这事也跟赵威后有那么一点点关系,赵威后的儿子赵孝成王不争气,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出战长平,对手是谁?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啊。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兵被坑杀,秦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唇亡则齿寒,秦国要是把赵国灭了,旁边的魏国离死也不远了。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妹,救命家信催得急,魏王也答应派大将晋鄙发兵救赵,只不过秦王派人来恐吓,谁敢发兵救赵,我一灭了赵国第一个就收拾谁!于是魏国大军还一直在首鼠两端进行观望。

平原君写信给信陵君哭诉,小舅子啊,你就算不看在我面上,也想想你姐姐吧,赵国若是破了,你姐姐也活不了了。魏无忌数次劝魏王进军,都被魏王挡回来了。本来么,有个手下能人异士特别多的兄弟,老显摆比自己能干,看着就心烦,信陵君提的要求,魏王多半都是不答应的。

魏无忌急得不行,都动了自己率众门客赴赵俱死的念头。这时候魏无忌礼贤下士的一位能者侯嬴拦住了他:公子别忙,我听说魏王宠妃如姬曾经受过您的恩惠,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她想报杀父之仇三年了都没成功,是公子您帮她把事办成的,如姬希望报您的大恩,恐怕叫她死她也愿意。她是现在大王最宠爱的女人,可以自由出入大王卧室,而兵符就放在大王房间里头。您可以让如姬把兵符偷出来给您,您再到晋鄙将军那里将兵符核对,集结大军救赵。

魏无忌依计而行,果然得到兵符,在出发找晋鄙之前,侯嬴又举荐了一人,名叫朱亥,是个屠夫。侯嬴再次献计曰:将在外往往君命有所不受,公子虽有兵符,晋鄙也不一定听你的,若是他不听,就让朱亥把他杀了,由公子统兵救赵。侯嬴果然料事如神,晋鄙死在朱亥手上,赵国也因此得救了。

史记里边把几个男人写得都有血有肉,唯独如姬这位不惜身家性命窃取兵符的女子,却没有正面描写。故事的结局,信陵君滞留赵国不归,侯嬴自杀谢罪,如姬什么结局,作者再次很负责任地说:I don’t know.至于东周列国志怎么描写如姬的,那只是演义小说罢了,当不得真的(不过史记也未必能完全当真)。

民国大佬杜月笙曾经说过“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战国时期的信陵君魏无忌就是这么做人的,他是魏王的弟弟,对待小吏侯嬴和屠夫朱亥都相当礼遇;如姬要报仇,魏无忌就漂漂亮亮地替她办妥,都不多说一句话(奇怪,魏王的女人要报仇,魏王都办不到,信陵君办起来却不费力,仇家到底是谁啊)。付出去的人情左不过举手之劳,但别人都拿命来回报你,用起来好比天地真是一点也没讲错。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出美人,作者以前讲过春秋时期庄姜、文姜、宣姜的故事(就搁现在,山东美人也占据娱乐圈很多个头版头条啊,青霞、丽君、巩皇、冰冰、小明、黄渤…等会等会,最后两个不算啊)。接下来要讲的这位美人君王后,是田氏齐国末期的一位王后,虽然齐国最终亡在她儿子齐王建手里,但君王后在史书上还是留下了贤明的名声。

话说燕国重用乐毅与秦赵韩魏合纵去打齐国,五国联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被杀,太子田法章隐匿身份,躲在莒城太史敫家做钟点工。太史敫有一女,就是未来的君王后了,当时和隐瞒身份的太子拍拖,一来二去私定了终身。等到田单恢复了齐国迎回太子田法章继位为齐襄王,太子落难时期的女朋友也被接回临淄立为王后。但是太史敫是个老顽固,说女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和人私定终身,实在是丢尽了自己的脸面,要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尽管如此,君王后对待父亲仍然不失人子之礼。

齐襄王当了十九年王就死了,他和君王后的儿子田建继位,君王后成为太后,辅佐政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也就是说,君王后辅政时,采取了中立国的立场,保障了齐国四十余年不受刀兵之灾。

战国策里还有个关于君王后的小故事: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意思就是,秦始皇派使者给齐国送了个玉连环,说你们齐国人不是号称聪明吗,能不能解得开这个玉连环?齐国群臣都不知道怎么办,君王后于是敲破了这个玉连环,对秦使说,这不解开了么。

四十余年的和平也没有使齐国摆脱覆亡的命运,只不过君王后很幸运地没有看到这一天。

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

“人屠”秦武安君白起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说完了战国美人,自然要讲一讲战国名将的故事,而名将的事迹是和大大小小的战争分不开的。本来么,战国战国,没有诸侯国之间的长期混战,怎么叫战国时期呢?

说起战国名将,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后人便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咱们好像特别喜欢“四大”这种称谓,四大美人、四大名将、四大名捕、四大名旦、四大家族、四大天王、四大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此处省略八十字…)

但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当然不止这四个人,我会为列位看官细细道来。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期说的是有“人屠”之称的秦国将领,武安君白起。

看绰号就知道白起不是个善茬,杀多少人才能被称为“人屠”呢?光史记里就记录了足足有九十来万之多,相当于三个南京大屠杀。如果史记的数据可靠的话,按战国时期大约两三千万的人口总量来算,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了。

那白起是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人屠”的呢?背后又有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列位看官还记得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秦宣太后么?剧中白起是秦宣太后的“弟弟”从而忠于太后,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就是白起侍奉的主子,宣太后的弟弟魏冉,就是白起的伯乐,保举白起成为秦军主将,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这是史记中关于白起杀敌有具体数字的第一次记述。

之后白起升任大良造,再次攻魏,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大良造这个官爵可不是什么弼马温的级别,秦国的军功爵制分二十级,二十级为最高,大良造为第十六级。这个官爵高则高已,却不甚吉祥,五马分尸的商鞅也曾经是大良造,似乎预示着白起的结局不会善终。

白起接着又是攻赵,斩首三万(相比后面的伤亡数字,赵国这次还算是损失极小的了);攻楚,不但夺取城池,还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王逃亡,而郢都直接成了秦国的南郡。

根据水经注记载,白起在进攻楚国鄢城时,将鄢城附近的河水筑堤拦截,再修渠引至城内,开渠灌城,城内军民淹死者数十万人,如果此记录属实,那么白起领军屠戮的人数又要大大增加了。

白起大败楚国的军功使其加封为武安君,但这武安君并非秦国专有,别的诸侯国也有,六国大封相的苏秦和赵国名将李牧就都被封过赵武安君。只是这武安君也不甚吉祥,苏秦是被人刺杀而死,白起和李牧么,会慢慢讲到,我先卖个关子,反正不是善终就对了。

武安君白起继续勤勤恳恳地做着他战争机器的工作。跟魏国打,斩首十三万;跟赵国打,“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就是淹死赵卒两万人;攻韩,斩首五万。

以上这些杀敌数字还只是热身,真正让白起在历史上留下令人胆寒的恶名的,要数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本来秦国是想要韩国的上党这块地方,韩国上层知道打不过秦国,都准备献地了,但是上党的地方官咽不下这口气,就鼓动老百姓说,咱们情愿投靠赵国也不愿投秦国(好歹韩赵都是三晋土地,乡里乡亲的),而且咱们投了赵国,秦国必定攻打赵国,赵韩势必联手抗秦,能打败秦国也说不定。说干就干,派出使者通知赵王,愿意连人带地投靠赵国。

赵王找大臣一商议,毕竟好大一块地呀,以前要想得到别人的土地,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打仗,现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大便宜不捡白不捡哪。捡了便宜引来秦国那条恶狼可怎么办?咱赵国还有廉颇,应该无妨吧,好,这块地咱要了。

韩赵两国在手续上完成了上党的交割,但是秦国才不管你什么手续不手续的,一个字,打,上党实际上被秦国占领。上党的老百姓陆陆续续往赵国跑,那是自然的,手续上上党归赵国了,赵国有义务掩护“撤侨”,于是廉颇驻守的长平成了接纳上党难民的地方。秦国开始攻打长平,这时候两国打仗的还是廉颇和王龁,互有胜负,秦军赢面略微大些,后来无论秦军如何挑衅,廉颇干脆坚守不再出战了。

对方龟缩坚守,相持不下年余,这仗怎么打?战争从来都不单单是阵地上的交锋,而是比拼两国的综合国力,包括外交情报系统的反应。秦国早已耳闻赵王不满廉颇坚守不战,放出风声:廉颇这老小子只知道躲,我们根本就不怕,我们最怕的是你们赵国的赵括,赵括是谁呀,曾经在阏与大破我们秦军的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虎父无犬子,赵括要是领军,才是我们秦国的劫难。

赵王果真钻进了秦国人下的套,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下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这个上当的赵王是哪一个?赵孝成王,他妈妈就是那个“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君亦无恙耶”的赵威后。

赵国换了主将,秦国也换,上场的选手是武安君白起。一边是熟读兵书但实际上没有临敌经验的愣头青,一边是横扫东方诸侯,陆陆续续杀了四十七万人的“人屠”,这仗列位看官押哪边赢?

当时秦赵都几乎是举国出动,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差不多的,秦国就算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略强,但客场作战,后勤物资供应的保障不如赵国;反观赵国,是自卫反击战,特别是已经吃了亏的情况下赵王进行全国总动员,同仇敌忾,主场作战,短期内物资供应比秦国远路而来要有保障。如果赵王沉住气,信任廉颇,对内做好全国战争动员,再呼吁合纵、争取诸侯军事援助,纵使最后仍然免不了失败,也会让秦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历史没有如果。

先不论功过是非,单说这场仗,白起打得漂亮。诈败诱敌出击,用部分兵力绝赵军后路、堵截援兵,再用极少数兵力分割穿插赵军主力,最后将赵军压缩合围,断其粮道。赵王直到赵军被合围才想起来呼吁诸侯合纵抗秦,为时已晚。被围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军心涣散、相杀而食,数次突围未果,主将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最终群龙无首的赵军缴械投降。

说起赵括,人们都只道他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这么讲虽然也没错,但是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造就的。从赵王、支持接受上党唯利是图的平原君等大臣,都觉得可以与秦国一战,盲目乐观;而情报系统的失灵,不知己知彼(秦军换主将是严格保密的,“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外交系统的失策,先与秦国议和而不是呼吁诸侯合纵抗秦;临阵换将导致的军心不稳(廉颇在军中多年的威望是赵括不能望其项背的;反之秦国换将,换的是军功最著的白起,无人不服),这些都是导致赵国战败的因素。

然而促使赵国高层冒险速战速决的主要原因,在于赵国国力耗不起持久攻防战。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以农为本,奖励耕战,司马错、张仪灭巴蜀后,关中和巴蜀成为秦国两大物资供应据点。反观赵国,半农耕半游牧,优势之一是胡服骑射改革后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骑兵、步兵配合能力有所增强,劣势便是粮食储备不如秦国充足。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到最后拼的还是物资。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包括赵括在内的赵国领导层,都决定赌一把,主动出击,好过坐以待毙。

赵括也不愧是出身将门,秦国并没有很轻易地获胜,史记中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括在山穷水尽之时也没有投降,而是突围身死,算是个有节操的,只是他没有料到秦国对待赵国降兵的手段。

史记中说白起将赵国四十五万降卒坑杀了,对于这个数字现在有些争论,有说赵国兵力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有说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前后后加起来是有可能到这个数的;也有说坑杀的人中可能包括上党的平民;坑杀也不一定是活埋,也可能是先杀了再埋。总之战国策中是这么形容的“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白起为什么杀这么多人?秦国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来作为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这是其一;秦人华戎混杂,民风尚武彪悍,这是其二;那么多降卒,放回去又是抗秦的有生力量,带回秦国,哪来的土地和粮食安置?这是其三。有人把长平之战坑杀赵国降卒和南京大屠杀相提并论,作者不能作出武断评论,但作者提两点:一,战国时期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蒙昧时期,而日军侵华时现代国际社会已初具雏形,关于战俘和平民的安置已有相关的国际法;二,长平之战的死亡的赵国人大部分人身份是士兵,死于南京大屠杀的人大部分是平民。

再来说说长平之战后的事情。事后秦国本可趁势一举拿下赵国,但是却由于秦相范雎的主张,接收了赵国割地议和,大概范雎是怕白起灭了赵国功劳会远远大于自己。于是白起和范雎有了嫌隙。后来赵国并未如约割地,秦国还是得伐赵,此时白起在病中劝说秦王暂缓,毕竟赵国吸取教训与诸侯合纵,而经过长平的创痛,赵国人空前团结,秦王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反而派王陵攻赵,结果失败。

白起病愈时,秦王仍然想让他领兵伐赵,白起是这么说的:在长平之战后我们没有趁赵国空虚而一鼓作气灭赵,反而等到赵国缓过气来再打,一来人家积极生产备战,二来人家四处结盟取得国际支持,三来赵国民间同仇敌忾而我们秦国军队却有骄傲自满的苗头,我看不出我们现在有可以顺利灭掉赵国的实力。于是白起称病不出。

秦王心想,没有你白起,我秦国就不能灭赵么,我偏要让你看看我怎么灭的赵国。王陵失败了,秦王就派王龁代替,直逼邯郸,此时楚国和魏国都派军队救赵,信陵君委托如姬窃符救赵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此时,秦国久攻不下,多有伤亡。

本来白起好好称病,也不会有什么事,偏要逞强:看吧看吧,我怎么说来着,让大王你不要此时伐赵,你偏不听,你看结果怎么样,一切如我所料。秦王大怒,亲自强制白起统兵,白起还是坚持己见,说:大王你放弃吧,养精蓄锐了再说吧,何必较真呢真是的。杠上了的君臣不欢而散,随即白起被罢官,驱逐出咸阳,因身体不好没有立即动身。

过了三个月,秦军前线失利的战报一一传来,秦王更加恼怒,勒令白起立即滚蛋。他动身还没走多远,就被背后捅刀子的范雎参了一本:这小子被贬之后天天口出怨言,大王明察。白起看到秦王赐自尽的宝剑时,问了一句话:“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随即自问自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于是一代悍将自刎而死。

人精王翦到底有没有打到越南?

在古代,军事将领是个危险性颇高的差事: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冲锋陷阵,刀剑不长眼,医学不发达,技不如人就死路一条;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标准不达标打了败仗,也死路一条;好容易打了胜仗,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被政敌暗算、君主忌惮的,还是死路一条。

拿战国四大名将来说,所谓不许人间见白头,大抵就是将军们多半活不到白头的岁数,不得善终,譬如白起、李牧;即便活到年迈的,也是被迫出走,声威不再,郁郁而终,譬如廉颇。但今天要给列位看官讲的这位王翦,是个人精,情商和政治头脑超高,在雄才大略却又暴虐无常的秦始皇统治下,王翦手握重兵建立不世奇功,父子封侯却不受各方猜忌戕害,实在是个异数。

秦王政十一年,王翦小试牛刀,攻破赵国阏与, 拔九城,算是一洗三十多年前秦军在此地被赵奢大败的耻辱。七年后,王翦率军灭赵。关于王翦灭赵一战,牵涉到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另一位,赵武安君李牧。本来战国四大名将中两两对阵,那得多精彩啊,可惜两次对阵机会都因为赵国自毁长城,被破坏了。长平之战赵国换下了廉颇,白起没能和廉颇打;王翦攻赵,李牧却被冤杀,结果只剩王翦一个人的独角戏。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就被灭了,不知道冤死的将军在地下听到这消息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关于李牧之死,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载于战国策的说法是王翦忌惮李牧,使了反间计借赵王之手除掉李牧,其它的说法,作者会在专讲李牧的时候细说,此时按下不表。

秦王政十九年,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刺客荆轲刺秦失败,秦王派王翦攻燕,王翦拿下了燕国都城蓟,燕王败逃辽东,策划刺秦的太子丹被杀,燕王将其头颅献给秦国求饶。六年之后,王翦的儿子王贲俘虏燕王喜,燕国灭在王翦王贲父子二人手中。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秦王政二十一年,“王贲伐楚,取十余城”,二十二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话说,白起在楚国挖沟筑堤水淹鄢城,这招被王贲活学活用在了魏国大梁,效果也是出奇地好。“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就是说,在妈妈君王后影响下,末代齐王一向保持中立,太平了几十年,但是眼瞅着秦国灭三晋、灭楚、灭燕,齐王建哪里还坐得住,和相国一商量,断绝了和秦国的外交关系,积极备战,可是秦国派出了越打越顺手的小王同学,齐国不出意外地,被灭了,齐王建被俘虏迁到了共地。王贲同学灭了魏国、齐国,剿灭了赵国流亡政府军,在老爸攻破燕蓟的基础上结果了燕国,他被封为通武侯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军功。

儿子南征北讨,老子也闲不下来。(读者:说好的人精呢?人精呢?精呢?作者汗:就来就来…)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国朝野商量灭楚方针,王翦的意见是,灭楚非得要六十万人的军队才行,虽然白起攻破郢都、水淹鄢城,使楚国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一向是秦国的强劲对手,楚人的悍勇也是闻名于诸侯国的。此时,另一员年轻将领李信持更为乐观的态度,“不过用二十万人”,而时年三十六岁的秦始皇还是更倾向于用李信。为什么呢?六十万人的军队,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家底了,都交给一个人,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胜了、败了或者折了、反了。换了是你,你放心把所有积蓄交给一个下属帮你炒股票吗?李信年少壮勇,也没少打胜仗,尽可以试试,身边再配个蒙恬,双保险。

王翦一看没用上自己,就称病回老家去了。这边厢李信和蒙恬起初是分兵伐楚、势如破竹(六十万已经减到二十万了,你俩还要分兵,把楚国人也忒小瞧得狠了),待到李信要与蒙恬会师,却被楚国大将项燕偷偷跟踪突袭,大破秦军两营,斩杀都尉七人,秦军败走,是为秦灭六国时吃的最大的败仗。

嬴政气得跳脚,亲自去王翦老家请他出山伐楚,老王老王,悔不该不听你的计策,让李信那小子出去丢脸,老王你可是我的顶梁柱,这时候你可不能撒手不管。一开始王翦还是要傲娇一番的,大王,我这不身体有病吗,有心无力呀,您手下那么多大将,再择一个就是了。嬴政哪里肯依,老王你别说了,能干这活的,除了你没别人。王翦也不管真病假病,推不掉就只好接了这活,但是提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得给他六十万人的军队。明白人啊,想当初白起称病,昭襄王请他伐赵,他死活不去,犟着脖子和秦王争辩说还不到时候,几次三番触怒秦王,再被范雎背后插一刀,嗯哼,不到时候伐赵,可到时候灭你自己了。王翦乖觉,推一次,秦王觉得是欲拒还迎的前戏,都由得你,拒两次三次的,不怕死的尽可以试试。

王翦临行前,嬴政亲自送到灞上,欲言又止,肚里的话大约是“老王,家底都给你了,你省着点花,可千万别贪污到自己兜里”。老王是什么人?作者说过,人精啊。他先跟嬴政讨要美田宅园,嬴政奇了,你这老小子打仗前尽想着要田要地作甚?王翦回答,我这不是要点东西留给子孙才能安心打仗么,秦王大笑。

军队还没出关呢,王翦又五次派人向嬴政讨要田地,这是为啥呢?他是这么说的,“夫秦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矣。”嬴政把整个秦国的家底掏给我老王,我跟他要田地财产,足见得我是个贪财的,贪财好啊,就没什么心眼使坏反水,嬴政这个多疑的也就疑不到我老王头上。王翦可是把嬴政的心理给揣摩透了,不过作者好奇,讨要两三次不就够了,讨个五六次不怕嬴政嫌烦,打完仗再收拾他?看官们想想,你们问老板讨加薪,讨一两次未必就成功,可讨五六次怕是要卷铺盖走人了吧。

废话少说,楚国人听说王翦来了,如临大敌,集中兵力准备打大仗。王翦对他们不理不睬,关起门来和士兵们吃吃喝喝丢石头玩。楚人面面相觑,什么情况?随即大怒,真是日了狗了,你们不是来打仗的吗,打呀,丢石头丢石头,丢你妹啊,要丢回你们秦国丢去。无论楚人如何挑衅,王翦就是不动。等楚国人耐心耗尽,准备调动开拔,王翦掐准时机出动,不动则以,一动就大破楚军,杀其将军项燕(一说项燕是自杀。王家和项家的梁子还没完,作者会一一道来)。说到掐准这个时机,不管是太史公还是司马光还是作者,都是嘴皮子翻翻,听上去容易得很,但这种技术,不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融会贯通、沉得住气,哪里能那么容易领会。

王翦“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就是说平定楚国以后,王翦还去征伐了百越。关于这个百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原越国的会稽之地,但浙江以南、会稽周围的越国故地,早已臣服楚国,算是“荆地”的一部分了,即已平荆地为郡县,那还南征个啥;所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