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创作集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2 19:50:03

点击下载

作者:方海川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导游词创作集锦

导游词创作集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导游词创作集锦作者:方海川排版:徒步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ISBN:9787550432147本书由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介绍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旅游者进行游览观光,从中获得知识、实现审美满足的一种有声语言。优秀的导游讲解离不开优秀的导游词。导游词创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一个地区旅游景观的感知,对当地旅游形象地树立至关重要。导游人员只有在多方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并正确运用导游词撰写技巧,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撰写导游词的水平,进而通过优质的讲解提高带团能力。

本书是多年学生导游词创作的成果汇编,包括从学生历次参加乐山市旅游协会、四川省旅游协会、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精选的21篇参赛导游词创作精选、9篇历届学生导游词毕业创作精选两部分,对指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创作、导游讲解比赛有较强的应用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面试培训和大赛培训的参考教材。本书还是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多年导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集成。

感谢乐山师范学院校级领导、学科与科技处以及旅游学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乐山师范学院学科与科技处资金资助。此外,对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诸位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于2017年8月第一篇历届各级导游讲解大赛参赛导游词创作精选乐山大佛

旅游管理2003级  梁晓龙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陪同各位乘船顺岷江而下,一同游览乐山大佛。

随着游船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天然绝妙的奇特景观,那就是20多年前一名广州游客发现的巨型睡佛。巨型睡佛与乐山大佛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惟妙惟肖,而巧的是乐山大佛刚好位于巨型睡佛的心脏部位,这也就应证了“心即是佛,佛在心中”的佛家之道,也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现在游船停靠在乐山大佛的脚下,在这里我们不仅心中有佛,眼前同样有佛。乐山大佛坐落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的地方,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坐佛,1996年与峨眉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旅游景点。而对于咱们这举世闻名的千年大佛,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曲折”;二是“精湛”。这曲折是指乐山大佛建造过程的曲折,而精湛则是指乐山大佛的雕刻艺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乐山大佛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即公元713年,历时90年之后,于唐贞元19年,即公元803年完工。最早发起修建大佛的是贵州僧人海通禅师,当年海通云游到凌云山,看见凌云山下三江汇流的地方,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于是就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一尊大佛来镇住水患。后来,他云游四方募集钱财,回到乐山准备动工修造大佛时,却遇到了曲折,原来当地的官员找上门来,想要海通禅师交出募集的佛财,但是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告诉官员,眼珠子可以挖出来,但是修建大佛的钱财一分都别想得到。更可恶的是,这官员仗势欺人,一再相逼,海通禅师果真挖下了自己的双眼,吓得官员落荒而逃。正是因为海通禅师这种“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精神,乐山大佛才得以动工修建,遗憾的是,没等到工程完工,海通禅师就圆寂了,修建大佛的工程也就不得不停工。在修建大佛的工程沉默了10年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又继续大佛的建造,这次章仇兼琼捐资20万铜钱,并且还向朝廷争取了当地的麻盐税款为补贴,于是乐山大佛又一次开始动工。俗话说“好事多磨”,乐山大佛修到膝盖位置时,因为章仇兼琼的调离,工程又再一次停下来,这一停就停了近40年,直到后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修建,乐山大佛才得以建成。就这样,乐山大佛修修停停、坎坎坷坷,先后经历了90年才得以完工,可见乐山大佛的开凿是多么的曲折。

在聊完乐山大佛曲折修建过程后,咱们再来看看乐山大佛精湛的雕刻艺术。乐山大佛就地取材、依山而凿,它通高71米,嘴巴和眼睛长3.3米,头上发髻共有1051个。大家现在可以看见,乐山大佛双手放于膝盖,端坐于凌云山,面相庄严鸟瞰三江,形成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独特景观。而我们可以想想,在古代由于人体解剖学不发达,反映在雕刻艺术上也就是个体比例不匀称,我国现在清代以前的佛教塑像大多都存在这样的缺陷,而乐山大佛却完全符合人体比例,让人们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可以说,乐山大佛的雕刻艺术完全可以与著名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相媲美,都具有世界级的艺术价值。

此外,乐山大佛在造型上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它近似椭圆的头型和眉清目秀的脸庞,把男性的庄严与女性的慈祥融为一体,这也就更加显示出乐山大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坚定决心;第二个特点,就是乐山大佛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不仅让人可以想到无穷无尽的力量,而且还反映出唐代崇尚肥美的审美观点。

在欣赏大佛时,我们还得注意一下乐山大佛两侧的崖壁上有两尊高10米,手持干戈的护法天王。长期以来,乐山大佛两侧的这两尊天王,一直被人们忽略,就连《中国百科全书》这样的权威书籍在介绍乐山大佛时也只是介绍了弥勒佛像。实际上完整的乐山大佛是由主尊弥勒佛和两侧的护法天王共同组成的,而在崖壁上还有无数龛石刻,它们与乐山大佛一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石刻艺术群。尽管现在这些石刻大多已经风化,但我们仍然可窥见它们盛唐时的风貌,如此精湛的雕刻艺术同样可与敦煌相媲美。

其实,当年海通禅师在修建大佛时,并不是为了展现这精湛的雕刻艺术,他只是想借助大佛的法力来镇住三江交汇处的水患,当大佛开凿后,被凿下的岩石填入了三江交汇处不平的河床,从而达到减小河流水势,平积河床,减少河流迂回的作用。“四海人潮,日日朝,来非礼佛礼文化”,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佛本身的宗教意义也渐渐淡化,除了少数虔诚信徒还在烧香膜拜以外,大多数游客还是将乐山大佛看作精湛的雕刻艺术品欣赏。透过乐山大佛伟岸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也许这就是乐山大佛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乐山大佛

旅游管理2006级 李燕君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今天我将陪同各位一同游览四川省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旅游景点——乐山大佛景区。

现在坐在大家面前的这作弥勒佛像就是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真可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面对我们眼前的这座世界奇观,小李准备用“长”、“大”、“佛”、“妙”四个字为大家作一介绍。

首先说说这个“长”字,大佛的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修建时间长,自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由海通禅师着手建造,直到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帝王,历时90年。二是大佛的岁数长,仔细一算啊,大佛已经有1300多岁,比西方的圣诞老人要老的多了啊。真可谓是“笑看风云过,弹指一挥间”。

说到“大”,可以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来好好地归纳一下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时刻弥勒佛坐像。“1”是世界第一。包括已经风化的大莲座在内,乐山大佛通高71米,足足有24层楼那么高,比站着自称是世界第一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高16米。当年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海通和尚,为了使施工中工匠们能准确地把握这尊坐佛的体貌和姿态,首先在嘉州城西的能仁院塑造了一尊弥勒坐像的小样,然后根据这个小样,大概按一比十三的比例,实地放大来修造大佛。“2”是乐山大佛肩宽24米,足足可以让11个穿11号球衣的姚明在上面躺着睡大觉,而不嫌地方小。“3”是大佛的颈长3米,眼睛和嘴巴均有3.3米长。“4”是大佛的眉毛长差不多有4米长。“5”和“6”是大佛的鼻子长5.6米,近6米长。“7”是大佛的耳朵有7米长。“8”是大佛的手的中指为8.3米。“9”和“10”是指上大佛的脚长10.5米,宽9米,可容纳100多号人在上面围坐聊天。

整座佛像基本上是根据佛典的规定和《造佛量度经》的要求,并融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按照“佛”的形象来雕凿的。

说完“大”,我们来谈谈乐山大佛的“佛”字。乐山大佛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的位置正好处于1989年发现的巨型睡佛的心脏处,这暗合了“心即是佛,佛在心中”的佛理,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更为神奇的是,1999年在大佛的胸口位置还发现了一个小佛。这样,睡佛、大佛、小佛,一佛套一佛,“佛中有佛,佛中还有佛”。你说神奇不神奇呢?

最后就是乐山大佛的“妙”字了。大家已经看到雕凿乐山大佛的岩石是红色砂岩,这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那为什么乐山大佛能够在此矗立1200多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这首先要归功于巧妙的选址,乐山大佛坐东向西,位于凌云山的阴坡上,加上佛体周围有稠密的林木保护,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湾地段,隐于山体之中,这样减少了风雨和流水对它的侵蚀,因此岩石风化较为缓慢。其次就是乐山大佛排水系统之妙了,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与大佛衣褶的排水沟共同形成排水渠道网。再加上耳背、正胸、手臂的排水系统。这样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浑然一体,怎一个“妙”字了得,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

好了,到这里,大家是否记住了乐山大佛“长”、“大”、“佛”、“妙”呢?现在不如留十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自己去探个究竟吧!谢谢大家!乐山大佛

旅游管理2010级 马泽文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到乐山大佛参观游览,随着游船的推进,我们已经来到了世界遗产乐山大佛的面前。

如果说敦煌莫高窟造型别致,是一种信仰,云冈石窟匠心独运,是一种信念,那么乐山大佛的修建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乐山大佛的修建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可以说它是唐朝政治、经济的产物。

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弥勒古坐佛像,修建于公元713—803年,这个经历了三代人、四位皇帝90年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是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下诞生的呢?

在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哀帝李柷,共经历了22位皇帝,290个春秋,除了武宗李炎外,其他帝王都是信仰佛教的,帝王对佛教的推崇,注定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尤其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编写的《大运经疏》,证明自己是弥勒转世,从而帮助她/顺利登上皇位,并以佛教思想统治民众。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使修佛工程能延续90年成为可能。

从经济上看,在隋唐时期,四川是当时全国经济战略的大后方。在当时,所有的物资运输基本都靠水路运输,重要的航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由于乐山坐落在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江交汇之处,因此乐山成为了川江八大港口之一,也促进了乐山经济的发展。

当时每到夏季的7、8月份,三江交汇处水流非常湍急,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乐山经济的发展。在凌云山上修行的海通禅师/目睹了这一人间惨状,于是发下宏愿,要依山开凿一尊与山齐高的大佛,借助佛的无边法力来永镇三江水患,保障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乐山大佛的修建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

我们不难想象,一尊大山一样的大佛,如果没有当地发达的经济,该如何造就。所以只有物质基础雄厚的地方才能够启动/这样一个世界之最的工程,事实也证明,这个地方,非乐山莫属。

既然决定了要修造大佛,但到底修建一尊什么佛像呢?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幸福,这一教义/正好同平息三江水患,给百姓带来幸福和安康的愿望相一致。所以海通禅师自然选择了弥勒佛。

由此可见,政治上帝王对佛教的推崇,经济上乐山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海通禅师的慈悲胸怀,天时、地利、人和,乐山大佛成为唐朝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一则带有传奇色彩的寓言,那么,咱们的乐山大佛就是“愚公移山”的现代版本。透过大佛的身影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也许是乐山大佛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吧。乐山大佛

旅游管理2011级 陈莉江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参观游览。

古人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而依我看凌云之胜非我们眼前的乐山大佛莫属。“上朝峨嵋,下朝凌云”如果说峨眉山留给我们的是洗心涤虑的清静,那么乐山大佛告诉我们的则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的哲学。这一切在我眼里,都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乐山大佛的大。

乐山大佛的第一大就体现在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大体魄。乐山大佛开凿于公元713年到803年,位于凌云山西鸾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这尊与凌云山浑为一体的弥勒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弥勒坐佛,大家请看,乐山大佛头顶有螺旋状的发髻1051个,而且每个发髻上呀都可以摆上一张大圆桌,大佛耳朵长7米,耳朵眼里可以钻进两个成年人,脚背宽8.5米,可以围坐一百多人呢。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咱们乐山大佛比山西云冈石窟最高的大佛高出3倍,比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出18米,是我们普通人体积的10万倍。因此乐山大佛被诗人戈壁舟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的第二大则体现在佛家“觉行圆满”的大智慧。当时每到夏天七八月份,三江交汇处水流非常湍急,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见此,便决定要开凿一尊弥勒大佛,借助佛的无边法力,减小水势,永镇风涛。超出海通意料之外的是,乐山大佛这一修,就历经了三代人、四位皇帝、共九十个春秋。如果没有海通禅师舍身忘死的弘佛,没有章仇兼琼承上启下的崇佛,没有韦皋不遗余力的求佛,那么修佛工程只不过是是南柯一梦?正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和“觉行圆满”的大智慧。所以选择了修佛工程,并且选择了弥勒大佛。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幸福,他以巨大的身躯和充满智慧的眼神鼓舞着无数在惊涛骇浪上搏击的人们,仿佛在冥冥之中,他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一千三百年来,乐山大佛平息了三江水患,给百姓带来幸福和安康的这种超世间的忍辱大行和佛家觉行圆满的大智慧密不可分。

乐山大佛的第三大则体现在它恩泽万世的大意义。这个堪称盛唐国家级重点工程的乐山大佛,刚在去年过完了他1300岁的生日,但是同为世界遗产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却在13年前毁于塔利班武装。巴米扬大佛的不幸让我们对乐山大佛这一古老文明的佛教产物更加珍惜,因此乐山大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乐山大佛的意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武则天编撰《大云经疏》赋予它的政治意义,以及作为水路航标,繁荣乐山贸易的经济意义,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乐山大佛早已经有了传承古老文明、代表人类智慧,弘扬伟大艺术的时代意义。

好的,各位游客,乐山大佛用大慈大悲换来人们的大彻大悟,祝愿各位把乐山大佛的福气、灵气、大气带回家,谢谢!麻浩崖墓博物馆

旅游管理2001级  胡斌

各位游客早上好!

如果有人问,到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那位游客说了:乐山大佛。可我们的郭沫若老先生却认为乐山的崖墓足以和乐山大佛相媲美。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先看过,然后再由各位朋友来告诉我,好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今天游览的目的地——麻浩崖墓博物馆。请这边走。

这麻浩崖墓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一是古,二是精,三是奇。说它古是因为崖墓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主要特征是:凿山而成方形的洞穴,死者的棺材、陪葬品就安放其中,其墓结构和墓主人生前居住的房屋结构基本相同,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事死如事生的特点。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山洞来坟墓呢?因为当时人们相信西王母、女娲等神仙都住在石室里,人们为求死后像神仙一样生活,就凿了个石室来做阴宅了。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麻浩崖墓的一号墓,麻浩崖墓之精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1937年著名学者杨枝高和考古学家商承祚教授曾在这里考察并留下了考证题记:此汉崖墓画像外内大小三十五幅,精好为南安各墓之冠。可见一号墓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四周精美的浮雕画像,让我们从左向右一一观赏吧。

眼前这幅是荆轲刺秦图,我想各位游客对荆轲都不会陌生,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刺杀秦王未成而慷慨就义。千百年来,他被视为忠义的化身,也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大诗人李白曾在《侠客行》中称赞他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主人公无名的形象也是以荆轲为原型塑造的。这幅图雕法粗犷,是难得的艺术佳品。在荆轲刺秦图右边的是西王母赐药图。传说西王母有长生不死药,月宫里的嫦娥就是偷吃了这种药而升天成仙的。因此在东汉的崖墓多有以西王母赐药为主题的画像,寄托了人们追求长生不死的美好愿望。大家请这边走,这幅图被称做挽马图,大家看图中骏马跃起的前蹄和挽马人勒紧的缰绳都透露着一种野性的力量,这种静态表现动态,动静和谐统一的造型艺术方法是两汉时期的工匠的得意技巧,用了这种方法制作的艺术作品除了眼前的挽马图,最有名的就是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现在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其精美程度可见一斑。

说完了精咱们再说奇大家请向上看,麻浩崖墓奇就奇在门枋上的这尊小佛像,别看它小的不起眼,它的来头可不小,它可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佛教是沿丝绸之路从西域首先传入当时东汉的首都洛阳,也就是常说的中原地区,然后再传向中国其他地区。典籍上汉明帝“永平传法”、“白马驮经”等典故均被认作佛教传入中国的典型事例而让人津津乐道。但问题是至今洛阳还没有发现一尊早期佛像,而最早的佛像又出自乐山的麻浩崖墓,因此人们猜测佛教可能是沿着神秘莫测的南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四川,再传向中国其他地方的。如果这种说法得到证实,那么整个中国佛教文化史都可能被改写。不过在南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云南等地并没有发现一处早期的佛教遗存,所以许多学者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这尊佛像到底从何而来,至今还是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各位游客朋友们不妨充分发挥想象力猜一猜,没准您一个不经意的想法正是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突破口呢?到时候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史上一定会留下您的大名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一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崖墓里还有什么其他好东西吧。那么久给大家30分钟时间随意参观,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也欢迎大家与我交流,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峨眉山金顶

旅游管理2006级 廖翔

云上金顶,天下峨眉。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峨眉山金顶。从山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了报国寺的海纳百川,体会了清音阁的古朴典雅,现在我们即将游览的是金顶朝拜大道。您可别小瞧这条路,在许多佛教信徒看来,这条路就是他们通往光明、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那么来到这朝拜大道,我们朝什么拜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峨眉山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博大的佛教文化而驰名中外,所以来到这里,简单的说就两句话:一朝金顶,二朝金佛。

其实一提到峨眉金顶,或许有些朋友会立刻联想到传统的四大奇观,也就是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其实这些景观并不是峨眉山所独有的,而且在中国以佛教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也非常的多,那么峨眉山金顶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峨眉山志》话说东汉年间,峨眉山上有位叫蒲公的老人,上山采药的时候发现有鹿子的脚印而且形状像莲花,于是一路追寻。直到山顶的时候踪迹不见了,却看见紫气东来,交织出七色光环。蒲公不解,于是拜问来自西域宝掌和尚,宝掌和尚说“此乃普贤祥瑞”,于是蒲公就在发现莲花脚印的地方修建了初殿,在看到祥瑞之光的金顶修建了普光殿,从而开创了峨眉山千年普贤道场的历史。

虽然说传说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不过这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由来已久。说到普贤道场,就不得不说说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佛教中地位极高,他与释迦摩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他主张用智慧来引导行为,目的在于完成求佛者的志愿,因此又称作“大行普贤菩萨”。所以这一朝金顶,朝的是自然风光,朝的是普贤祥瑞。

有了这普贤道场,这二朝金佛也就顺理成章了。从震旦第一山到明朝以来的动乱荒废,再到2003年开始的“中国第一山”工程,可以说一个崭新的峨眉山已经横空出世。如果说峨眉山的美尽显于金顶,那么金顶的美则尽显于这十方普贤金像。2006年6月18日来自佛教界诸多高僧以及各界嘉宾3000多人相聚金顶,按照佛教传统礼仪,为目前世界最大、最高的普贤塑像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说它最高最大可是有依据的,佛像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采用铜铸镏金工艺,所以称之为金佛一点都不夸张。与普贤金像紧紧相连的就是大家眼前这条宽18米,长108米的朝拜大道,大家可以看到大道两侧由10对大象相对而立,有人认为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

朋友们,应该说登上金顶是所有游人以及信徒最大愿望,在这被佛教称为“光明之顶”“幸福之顶”的地方,您不仅可以烧香拜佛,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一起踏上这朝拜大道,去聆听通往幸福和光明的佛法梵音,相信从此以后,幸福将伴您左右。峨眉山圣积晚钟

旅游管理2003级 吴薇

各位游客,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峨眉十景中唯一的一处人文景观——圣积晚钟。

公元1564年,高僧别传禅师在四川江阳铸了三口铜钟,其中,最大的一口在1565年运到峨眉县打磨钻字,在1567年悬挂在圣积寺中,因为它一般只在入夜时敲响,所以叫做“圣积晚钟”。此钟重达12.5吨,腹径2.2米,连钟唇厚都有20厘米,如此一口大钟,也就当之无愧的“巴蜀钟王”。

我们一定还记得《诗经》中那“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绝美佳句,还有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吟唱。钟,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从一个小小乐器,逐渐走向礼器,再成为法器的三次蜕变。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钟的“前世今生”。

咱们先来说说它的“前世”。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作为乐器的钟就出现了。早期的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喇叭一样的物件,利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为中空的器物,从而能够敲击出有规律声响。

由于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情怀,又可以在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还能在舞蹈中使舞姿优美,因而它成为了劳动中最需要乐器。乐器钟也就在中国历史上开始闪耀着属于它的光彩。“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这是人们对悠扬钟声的赞誉。可以说,作为礼器的钟,拉开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序幕;也可以说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无论是作为乐器还是作为礼器,钟在这历史长河中都发挥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它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钟鸣声巨大、厚重而悠长,不仅体现了宗教场所的庄严;同样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所以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事钟。

那它又是如何震撼人们的心灵呢?就拿咱们圣积晚钟这来说,常常是紧敲18次,慢敲18次,不紧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复两次,一共为108次。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佛教信徒们寄望这108次吉祥的钟声能够引导他们脱离世俗的烦恼,苦难,走进佛家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静寂”的理想境界。正如一段铭文所说:“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在新年来临时敲响这祈福的钟声,愿我们脱离108种烦恼、苦难,愿世间祥和、快乐。

悠悠钟文化承载着上下5000年厚重的中国历史,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望,在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着它生命的光彩。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圣积晚钟”不正是这样的吗?“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让我们带着圣积晚钟的吉祥祝福,一同走进灵秀的峨眉,领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的美景。峨眉山飞来殿

旅游管理2001级  宁琳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带大家到这座宏伟壮丽的殿堂“飞来殿”参观游览。

飞来殿位于峨眉山市区北2公里的飞来岗上。《峨眉县志》中说到:“飞来岗,古名红泥溪,滥不客涉,忽一夜风雷大作,远迩闻雷声,晨见洼泥中涌出一岗,有殿巍然其上。”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在飞来殿的殿址上,原来是一片烂泥田,归一位老农民所有,因年岁大了,自己无法耕种,又无钱请人代种,便一天天荒芜起来,成了一片沼泽地。一天晚上,有个居士模样的中年男人来到老农民面前,希望农民把那块丢荒的烂泥田卖给他,并给农民5锭银子,农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那块烂泥地送给别人都不肯要,这个人怎么肯出钱来买呢?所以他坚定的拒绝啦,但是最后居士把5锭银子往桌上一放,便出门去了。当晚到了半夜,人们听到空中有鼓乐之声,便闻声而出,看见天空红光照耀,一座殿堂正从天边缓缓下来,人们都惊呼,谁知这一呼,那正在飞动的殿堂正好落在了老农民的烂泥地里,发出“扑通”的声响。由于这座殿堂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飞来的,人们便把它叫做飞来殿。难道这飞来殿真的是从远方飞来的吗?其实不然,飞来殿是由的地形地貌构成而得名的。因为它位居四山环抱,中峰崛凸部位,称为飞来岗,道观建殿堂便称“飞来殿”。

其实飞来殿最初是道观,明万历三年峨眉山的天台庵和尚,见道人远游便以借用为名,塑供佛像,于是形成道融于佛的景象,道光年间又添修大殿祀供十殿阎罗,最后逐渐被佛教完全占用,但是现在的飞来殿无道又无佛,是一座单纯的建筑博物馆。在1988年被列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集宋、元、明、清四代精华于一体,被誉为“自然形成的中国古建筑博物馆”,这在我国都是罕见的。

讲了这么多,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步入这座殿堂。大家刚才参观了普贤殿、观音殿,穿过了九蟒殿、香殿,踏上了这10级阶梯便来到了正殿飞来殿。大家请看,它高14米,宽20米,长27米,两条金身泥胎蟠龙盘旋于前殿柱上,栩栩如生。其实它在“文革”时被破坏的已是残鳞败甲,1981年后才重新修葺的。飞来殿内立柱22根,殿为单檐歇山顶,它正面檐柱三开间,长18.28米,进深5开间,长13.26米,平面上柱子分布呈减柱造。那么什么叫开间?什么又叫减柱呢?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了在这里开间都是单数,其实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奇数为吉祥数字而得来的。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而减柱法,它是起源于辽代的一种建筑方式,在辽代木材资源十分缺乏,为了节省资源,也为了增强殿堂的采光性,便加粗了屋内的每根柱子,拉大了柱与柱之间的距离,以此减少了柱子的根数,但同样也起支撑作用。飞来殿著名之处还因为它是四川最大的斗拱建筑,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撑结构,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也就是大家看到的上方刻有龙形的物件。斗和拱是相交叠加的,形成上大下小的框架,用来支撑梁架,兼具装饰作用。

最后值得向大家说的便是在每年正月初八飞来殿都会举办大型庙会,极具传统文化色彩,我在这里欢迎大家那时到这座圣殿来!卧龙自然保护区

旅游管理2003级 徐亮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走进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游览开始之前,首先让我们把时光画面回到70年代的美国!一架从中国飞来的飞机,在数架战斗机的护卫下,缓缓降落在美国机场,此时的机场早已被红地毯“装饰”,所有的相机镜头都对准了舱门,当时世界上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让不可一视的美国政府如此重视呢?随着舱门的打开,悬念被揭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大人物”,不是哪国总统,而是一个黑白相间,四脚走路的胖家伙。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地的主角-大熊猫。

在世界上,说到大熊猫人们会立刻想到中国,而在中国提到大熊猫人们脑海中的地理坐标,将会定格于四川的卧龙。建于1963年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间,在这里共生存着100只左右的大熊猫,占全国总数的10%。因此被誉为“大熊猫之乡”。

我相信在中国大熊猫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管我们这些追星族看过多少关于大熊猫的影像资料,收集过多少大熊猫的靓照,但是这些都不能同今天相比。因为今天我来到是目前世界上规划面积最大的大熊猫圈养场-大熊猫苑。咱们也终于有机会和这些大熊猫明星们零距离的接触。

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中国地大物博,珍贵、稀奇的动物又何止大熊猫一种。而为什么野生动物界的最高荣誉奖项-国宝称号,却还是落在大熊猫的头上呢?这是因为大熊猫在三大重要评比中成绩都独占鳌头,所以咱们这“国宝”的桂冠,也就非大熊猫莫属。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给它们颁发这三个重要奖项。

首先,让我们看看第一个奖项——“最佳进化奖”。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1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分布在我国的南方,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现在这种动物群中的许多物种已经灭绝,而大熊猫却一直存活了下来!我国对大熊猫已有3000多年的记载,它的名字从最早的貔貅、白狐、食铁兽到最后的大熊猫,这些名字都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演变。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远在几千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皇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貔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大熊猫)猛兽助战,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同样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也记载了貔貅(大熊猫)像虎豹一样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或“貅”的旗帜,象征战无不胜!因此看来大熊猫的光辉形象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深入人心了!而这一物种,又是如何经历了数次的地质变化仍就存活到现在呢?

大熊猫长期生活在高山深谷中的竹林里,过着神秘的“隐士”生活。尽管,大熊猫常常被形容得可爱逗人,但实际上它们是有着厚密而防水的皮毛,又长又尖的爪子,强壮的面部肌肉和大大牙齿的强悍动物。正因为如此,这些“隐士”才能在百万年的动物进化史中脱引而出,存活至今,成为动物王国里的“活化石”。

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奖项——最佳生存竞争奖。

熊猫家族经历了百万年的磨练之后形成独具特色的体态。当我们看到大熊猫圆乎乎的大脸时,或许你会觉得它有点肥胖,其实它们圆圆的脸蛋主要是由于咀嚼竹子,使它们的面部肌肉得到长期锻炼,代代相传逐渐显得特别丰满。别看他们脸那么大,它们可不是“厚脸皮”哦!它通常情况下是十分温顺害羞的,因为人们有趣的把它叫做“熊猫小姐”。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熊猫也不例外,天生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配上一对又黑又大的眼圈,着实让人喜爱。但实际上,它们的两眼睛是很小的,由于有两个黑色的毛圈嵌在小眼睛的周围,骤然看上去真像一对圆鼓鼓的大眼睛。看来大自然这位化妆师功力不浅,居然能把缺陷化为美的极致!大熊猫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这是它们长期以来,对深山林海隐居环境的适应,便于对光的变化有调节能力,从而在夜晚自由活动。它们的耳朵也很奇特,又大又圆又黑,黑得像头上带了两朵黑牡丹,这样一对大耳朵,可不是摆设的,它们对于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更好的在恶劣环境中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可别小看大熊猫那圆敦敦、傻乎乎的样子,在经受了上百万年“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考验后,它们身上的所有体态特征都是大自然为它精心设计的。大熊猫早已成为生存竞争中的成功者!

最后一个奖项——最受欢迎奖。

由于大熊猫的珍贵、可爱,以及与身俱来的国际巨星气质,使它跨越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大熊猫成为了友谊交流中的和平使者!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85年,当时的女皇武则天首次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熊猫多次充当了外交部的“先行官”的重要角色,被我国应用于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而且,最近的一个世纪里,没有谁能同它相比,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兴起一阵“熊猫热”。难怪咱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相信到那时它又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当然,这三个奖项都非官方性质,也许不全威,也没有含金量,但是大熊猫的确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佼佼者,生存竞争中的成功者,友谊交流中的和平使者,这一点一定是大家公认的“三者合一”。这也造就了大熊猫的王者风范,也许其他动物兄弟们只能仰天长叹:“不管黑猫、白猫,要想成为国宝,咱就得变熊猫”。但是今天,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的捕杀,加上大熊猫产仔难等问题,使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至今全球不过1000多只。今天,我们走进卧龙自然保护区,在这里了解、亲近它们的同时,也带着一份爱心去保护,让大熊猫与我们同在!蒙顶山

旅游管理2003级  梁晓龙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欢迎走进茶中故里蒙顶山。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人的专利。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对于中国来说,茶中故里就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的蒙顶山。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吴理真便在这里驯化栽种野生茶,开启了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历史,使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蒙顶山又称蒙山,因山上“雨雾蒙沫”而得此名。蒙山的闻名于世,就在于这里出产优良的蒙山茶。因此自古就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赞茶佳句。蒙山的土壤肥沃,全年日照1000多小时,年平均温度13.5摄氏度,加之云多、雨多、雾多也就为出产优良的蒙山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来到蒙顶山旅游,千万不能错过被誉为“蒙山一绝”的蒙顶品茶。而蒙顶品茶的最佳去处,就是我们目前所在的天盖寺。天盖寺位于蒙顶五峰之中,传说是蒙山茶祖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这里四周环绕着十几颗千年古银杏树,春天云芽勃发,夏天阴凉洒地,秋天黄金满眼,冬天玉树琼枝,在如此美丽精致的映衬下,天盖寺更加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就不妨在这天盖寺做一回茶客,在这优雅的环境中品上一杯蒙山茶,俗话说:“品字三个口”,今天我们就用这三口茶,品出蒙顶山的韵味。

这第一口,我们先来品“蒙山的雅韵”。蒙山的雅,在于山之秀雅,山之古雅。这“山之秀雅”指蒙顶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5%,植物树种有58科373种,其中也不缺乏珍稀树种,如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八人才能环抱的红豆树,千年的银杏树也都在这里安家落户。蒙山的“秀”还在于四季美景各不同,夏天烟云飘渺,春天山花烂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火树银花。如此秀美的蒙顶山也就孕育出“山之古雅”,蒙山的“古”在于这里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吴理真当年种植7棵仙茶树的皇茶园,汲水浇仙茶的蒙泉古井,还有从唐至清分管茶事的智炬寺,千百年来都在蒙山散发着它们古朴的韵味,也正是“山之秀雅,山之古雅”,才有了今天“蒙山天下雅”的美誉。

这第二口,咱们来品“蒙山的贡茶历史”。宋代著名画家文同曾赞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一个“称圣”,一个“独珍”,把蒙顶茶作了最恰当的评价。蒙山茶也就凭借着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使它从唐代开始就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200多年。当时的“蒙山贡茶”被分为“正贡”茶和“陪贡”茶,“正贡”茶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中的7棵仙茶树上采摘,制成成品后专供皇帝祭祀天地所用。“正贡”茶是每年春季采摘,每当采摘时,地方官员都会选择吉祥之日,率领乡亲众僧祭拜神灵,由12名经过沐浴,熏香的采茶僧在“皇茶园”的仙茶树上采摘360个芽头,寓意着一年365天。这些采摘的芽叶将被送往专制皇茶的智炬寺中加工精制,最后送往京城进贡。然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正贡”茶是皇帝专供祭祀天地所用,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连皇帝都不能享用的茶,这在世上可能难找出第二个了吧?由此可见咱们蒙山“正贡茶”的珍贵。

这“正贡”茶皇帝虽然不能享用,但是咱们蒙山贡茶的第二种“陪贡”茶,可就是专为皇家所准备的。这“陪贡”茶,每年只在“皇茶园”外的茶地中采摘28斤。由于,古时皇帝要求喝原汁原味的蒙顶贡茶,所以在采摘时只能让数名童女,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将一个个芽头采摘下来,制成“陪贡”茶,再同“正贡”茶一起送往京城。可以说,蒙山茶千百年来所伴随的光辉历史,也就形成了蒙山的灵魂。

这第三口,咱们就一起去品品“茶的精华”。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面对这样的民间谚语,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也只能感叹“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的确,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可以说遍天下没有不喝茶的中国人。中国人爱茶,因为茶不但能解渴,而且还有助于健康。根据研究表明,茶不但可以提高人脑思维活动能力,还有降血糖、防衰老的健康功效。此外,茶可以排毒,据说尝遍百草的神农,当地不幸中毒时,也是靠食用茶叶解毒才转危为安。当然,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人爱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茶能待客,客人前来拜访,主人热情地端出一杯茶,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大方热情,而且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过,解渴也好,待客也罢,只是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途。而对于我们这些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人看中茶,还因为茶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千百年来就以“品茶”这种形式来作为依托。中国人的品茶方式,不仅仅只是借助人的味觉、视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品茶,而且还要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引发联想,从不同方面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达到某种意境。因此,品茶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十分盛行,品茶不但能品出茶的真味、真色、真香,而且在品茶中清新静思、消除浮躁、启迪心智,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就像茶汤那清淡、淳朴的质感,在我们心中已升华成为“做人平和”的境界。用一颗平常心面对世界,在平和与友善中享受生活。“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千世界。”这就是“茶的精华”。“扬子江中水,蒙山顶山茶”,一杯蒙山茶品味出蒙山的雅韵,贡茶的历史,茶中的精华。两千多年的茶史,茶文化造就了永兴寺、皇茶园、甘露石室等众多相关的文物古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散发出浓烈的茶香。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这股茶香,告别天盖寺,去寻找散发着蒙山茶的历史遗迹。蜀南竹海

旅游管理2003级  吴薇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蜀南竹海。

我们熟知“地球表面的70%由水覆盖,人们把这浩瀚的水域称之为海洋。”因此,在我们心目中,“海”也就成为了博大、深邃的代名词。纵观我国的各类景观,人们也就习惯的把浩瀚壮观的景象形象的比作为“海”。“到东南看大海,到东北看林海,到西北看沙海”,到我们西南,则是看竹海。那看的就是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江安两县交界处的蜀南竹海。

今天,时值元旦新年刚过,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不妨就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喜爱的“福”字,来诠释蜀南竹海。因为在蜀南竹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个福“眼福、口福、幸福、心福”。

第一个福——眼福。您一定还记得电影《十面埋伏》中成方成阵的竹林;《卧虎藏龙》中那万顷碧波的竹海,对了,这也就是蜀南竹海的魅力所在。在这里共生长着58种竹子,其中以长身玉立的楠竹为主,在500多座山丘连成的土地上形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竹海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这里有着适合竹类生长的土壤气候条件,蜀南竹海位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这里温湿多雨,再加上微酸性红土壤,造就了如今这浩渺万顷的竹海。如今这里有大小景点134处,“一潭、二洞、三溪、四瀑”的自然美景,让您沉醉;“古城、崖墓、古寺”在这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也就是蜀南竹海向我们展现的第一个福——“眼福”。

第二个福——口福。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奉“民以食为天”。竹子在我们中华民族中也就有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食用”。竹笋味道鲜美,清脆香甜,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宴席上的珍品,直到现在它都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走进竹子的世界,当然在这儿也就能品尝到鲜美的竹荪汤、可口的爆竹笋、爽口的玉兰片、清香的竹筒饭。让您在蜀南竹海中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第三个福——幸福。“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中国是世界上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相关记载,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竹制品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蜀南竹海,在这儿咱们可以住竹楼、睡竹床、坐竹凳、用竹筷,真真切切的与竹子来个亲密接触,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竹制品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仅如此,在文化上竹子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竹简上写字,并用竹杆制成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而在今天竹子又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可以说,千百年来竹子在中华文明史中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和历史的记录者。回顾这一切也正如苏东坡所说“食者竹笋,载者竹筏、衣者竹皮、书者竹纸”。这也就是小小竹子,带给我们华夏儿女的巨大“幸福”。

最后一个福——心福。我们都知道农夫耕种的是乡间的农田,而在佛家的僧人耕种的是心灵的福田。那这万亩竹林又怎样耕种了我们心灵的福田呢?其实,这也就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竹子精神”。当您看到老人手中的竹枝,婴儿乘坐的竹车时,您是否意识到竹子有一种扶老携幼的精神;当您看到供人休息的竹椅子、、为人遮风挡雨的竹斗笠时,您也许懂得竹子那种忘我的品质。竹子不以清洁工手中的扫帚而自卑、不因作为画家手中的笔自豪。它们不福附高贵、不避贫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正人之德。因而,对于喜爱物以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就可以从竹子身上得到更多的思想启迪,无论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还是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古往今来,我国的许多文人雅士,都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竹看竹、种竹画竹,用竹子写出了自己“洁白”的一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描写的淋漓尽致。在仕途的道路上,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在“千磨万击中”咬定“青山毫不动摇”的精神,正是一种竹子精神的体现。今天,对于中国的文人学者来说,竹子这种乐于奉献、不畏逆境、坚贞不屈的品质,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在每一个中国人意识中竹子精神逐渐演变成为君子贤人的化身,正如竹子那样“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精神,也就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如此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来到蜀南竹海,这里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翠竹,不仅堆积成人类无尽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展现出竹子的气节和风骨、痴心和执着。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也许此时在您心中将产生更多的遐想。这也就是蜀南竹海带给您的“心福”。“翠竹临风,向您频频招手;万竿夹道,在殷勤的迎候。”今天,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伴随着阵阵吉祥的爆竹声,让我们一同走进蜀南竹海,饱眼福、口福;享幸福、心福。同时,加上我对大家的祝福,五福临门。祝愿各位朋友“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快乐多多,福气多多!”青城山

旅游管理2003级  梁晓龙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青城山。

如果您是一位自然山水的爱好者绝不会遗忘这里,如果您是一位古建筑的痴迷者也不会遗忘这里,如果您是一位道教精神的追随者更不会遗忘这里!这里就是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中国著名避暑胜地,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走进青城山不仅可以领略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能感受到这里浓郁的道教文化,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使青城山成为道教的发源地,也成为道家的“第五福地”,山中的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殿都成为道教在青城山发展的历史见证。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青城山宫观遗迹中位置最高的上清宫,它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也许是“山高林密,人杰地灵”的原因,从古至今唐明皇、杜甫、张大千等名人名家都纷纷来到青城山沾染仙气。现在大家所看见的“上清宫”三个字是1940年蒋介石所题写的,宫门左右两边的对联则是冯玉祥和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今天,我们不去追寻上清宫的历史,不如就站在这最高点,俯视青城山,也许此时的山,会告诉您三个字“幽、玄、活”。

俗话说“玉垒蜀中秀,青城天下幽”。“幽”指的就是青城山自然景色的清幽和宗教文化的神幽!说青城山是自然清幽,则是对青城山自然景色最好的概括:由于青城山地处我国“华西雨屏带”,在这里年降水量达到1300毫米,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再加上受地理环境影响,这里终年云雾缭绕,由此发育出大面积疏松的黄色土壤。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城山的山水不仅养育了青城山的人,而且还养育了整片“清幽的树林”,所以当您走进青城山,会觉得自己置身于“幽”的世界里,清幽的树木,凉幽的空气,幽香的土地,站在这上清宫俯瞰四周,整座青城山就如一浪绿色的波涛。所以,青城山的自然景色用一个“幽”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正是由于这样清幽的环境,才造就了青城山两千多年的道教文化,也造就了青城山浓郁的宗教“神幽”。于是,就让我们联想到第二个字“玄”。

这第二个字“玄”,“绕三清,运万化,道妙玄玄”,一个“玄”字正好概括了我们心中“玄妙”的道教理论。公元143年,在鹤鸣山修道的张道陵来到青城山,结合原始巫教、神仙学说、黄老思想创立了道教的开山本教—天师道,以《道德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主,开启了中华民族传统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所体现的那样,道教在初创时,就决定了在我们生活中将扮演一种玄妙、神秘的角色!无论是原始巫教、神仙学说,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高深语句,道教的“玄妙”理论都深刻影响着众多道士们。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把世间万物化作神来崇拜,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不仅有雷公电母,还有主掌文人命运的“魁星”,执掌人间寿命的“南极老人”,就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各有神仙把守!于是,道教信徒们便更相信通过各种神奇、古怪的“鬼神祭祀”,就能求得这些庞大仙人们的保佑。到后来,不知又受了哪路神仙的指点,道士们开始崇拜传说中能占卜未来、有着长生不老本事的仙人们。因此为了能达到他们心中渴望已久的神仙境界,那些我们凡人无法理解的炼丹修身、占卜算卦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修课。

因此,千百年来无论是虚幻的三清、四御、八大仙人、鬼神祭祀,还是那玄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字含义,以及高深的“无为、清虚”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心中高深、虚幻、玄之又玄的道教理论!因此道教就以这个“玄”字在我们心中定位。

第三个字“活”,整座青城山是一个“活”的道教博物馆。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历史最为悠久,发展最为完整的道教名山。有着始于晋,盛于唐,跨越了晋、隋、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宫观建筑,组成我国最为集中的道教建筑群。1800年来道教漫长的历史铸造了青城山灿烂的道教文化,开创了青城气功、青城武术、洞经音乐、医药养生;不仅如此,由于青城山自然景色优美,道教文化丰厚,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名人到此游览,避暑消夏。现在山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遗址、古石刻、名人笔墨以及神秘的道教印符等文化实物,这些实物也正是道教留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如今道教养生,崇尚自然的思想被向往回归自然的都市人们追随!所以前往青城山探幽访古惑是到此探索东方神秘道教文化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这座“活”的道教博物馆,也正以它独特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青城山,信徒们心中的“祖山”,凡夫俗子们心中的“神山”,在这自然“清幽”的环境中孕育出道教的“神幽”。我们脚下的上清宫,再也不只是道教在青城山的表现形式,而是承载着中国道教精神信念的圣殿。今天,我们就从这圣殿出发,在这“活”的博物馆中,伴随着清幽的树木,凉幽的空气,幽香的土地,去感受青城山“神幽”与“玄妙”吧。都江堰

旅游管理2003级  徐亮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都江堰。

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民族的发端都与水有着密切的渊源。在西方的《圣经》中记载了犹太民族借助一叶方舟,躲避洪灾,因此才有了后来民族的繁衍。同样面对水患,在中国先是女娲补天,后是大禹治水。由此形成了一部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早期历史。可见,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息息相关的。都江堰就是这样一个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从修建至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0多年中,它引水灌溉,源源不断的为成都平原输送清流,使成都平原从一个洪乡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正是如此,才有了四川流传甚广的一句古谚“天府之国古堰来”。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今天来看,都江堰让人激动的地方并不是它的规模宏大,也不是它的景观独特,它让人最激动的地方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都江堰是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最古老,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古水利工程。

纵观世界,2000多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些古老水利工程,不是被黄沙给淹没,就是早已作古。先看看中国历史上,三大古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西门渠”,唯独都江堰突破了历史的重围,至今沿用。再看世界历史上,古巴比伦的古渠沦为沙漠,古罗马的人工渠道早已荒废,也唯独都江堰经受了历史考验,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成为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为什么能突破历史重围,成为“活”的水利博物馆呢?其实,它能活到今天,主要还是因为三个原因,而这三个原因又可以用另外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巧”。

这第一个“巧”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修得“巧”。没见到都江堰之前,要是一提到水利工程,各位可能都会立即想到高高的大坝。然而,今天我们的都江堰却是一个无坝引水工程。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用先进技术修建的大坝水利工程比比皆是,但是它们却面临着一个使用寿命的问题。根据美国权威机构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般大坝水利工程的寿命只有50年左右,所以过去的100多年中,即使有着先进修建技术的美国,都已拆除了570多座大坝。而我们的都江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