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寿乡——如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3 10:30:4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桂江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寿乡——如皋

走进寿乡——如皋试读:

总序

科学发展福聚寿康

实现健康长寿是世人永恒的追求,也是21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话题。它具有全球意义,超越了政治、种族障碍,而使世人认同。它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意愿凝聚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中。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实践活动,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财富。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很难实现健康长寿。于是便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转换成祝福语,并逐渐成为社会习惯用语。如:“五福寿当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松鹤延年”、“长命百岁”等。还有不少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集中反映人们长寿愿望。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炼丹求药的典故;从年逾八百的彭祖,到持桃献寿的麻姑。长寿不仅成为民间广为应用的祝愿语,还转而为政治服务。封建社会臣下为迎合皇帝想长寿的心理,祝皇帝“万岁”、“万寿无疆”。甚至万岁不够满足,还要喊“万岁,万万岁!”然而,翻开中外史籍看看,没有一个是万岁皇帝。炼丹、求药术已成千古笑柄。

长寿养生之道在我国形成观点进而上升为理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居世界之首。当今许多长寿养生方法仍由古代渊源而来。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才真正运用科学手段,从精神心理、遗传基因、生存环境、饮食起居、运动保健等方面揭示健康长寿奥秘,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科学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人类正常的自然寿命都应该在100~170岁,但健康长寿却常常与人们失之交臂。因此,一股深刻的人类生命历史反省的潮流正席卷我们的时代——寻求白白丢失的1/2的生命时间,寻求整体人口的健康长寿之路。这便成为我们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华夏寿乡探秘丛书》,全面展示了“中国长寿之乡”的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安康。同时,丛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推介各长寿之乡的长寿成因,风土人情,地域地貌,山川绿野、人文历史,物产资源,从中彰显中华民族五千年长寿文化和现代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靓丽时尚。它,既可供人们茶余饭后浏览寿乡的风光轶趣,寻觅百岁寿人的长寿足迹,以资己用;又能够为有志于研究长寿现象者提供佐证。《华夏寿乡探秘丛书》的出版,获得了各寿乡党委、政府以及长寿研究机构的鼎立帮助,得到了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友好协作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经过《长寿研究》杂志编辑部同仁的辛勤耕耘,《华夏寿乡探秘丛书》历时3年,终于与读者见面。在此,特向上述单位深表诚挚的谢意。

本丛书系采用分“乡”撰稿,集中编校,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作者系中国老年学学会长寿研究委员会主任)2010年9月于北京第一章江海明珠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位于长江、黄海“T”型交汇处,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有48千米的江岸线。现辖20个镇和1个开发区、1个港区,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总人口141万人,是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皋区位优越,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1.5小时都市圈内,与苏州、张家港隔江相望,渡口相连。国家沿海高速和204国道贯穿南北,宁通高速和沿江高速横跨东西。长江苏通大桥和江阴大桥一左一右,为如皋跨越长江,融入苏南插上双翅。穿境而过的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距城区仅半小时车程的兴东机场、可泊万吨巨轮的国家一类口岸深水良港如皋港等构成如皋水、陆、空交通便捷的优势格局,成为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交通枢纽,更强化了呼应苏南、辐射苏北的区位优势。第一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古邑如皋,襟江带海,地旷土平,气候温和,生态优良,物产丰饶。在这块从江海中升起、发育的神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如皋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春秋时期开始煮海制盐,以独特的方法煮出了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吴盐”;西汉时凿运盐河通扬州,开拓交通,繁荣商业,至唐时已是“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的商贾云集之地;南唐时创办儒学,孕育出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及王氏家族一状元六进士等一代代名人贤士,尊师重教的传统代代继承,使如皋教育大县地位始终不变;明代筑城防倭,形成景色秀丽的外圆内方、双河环绕的古城风貌,在全国独具一格;清代随着盐渔业长足发展,商业不断兴盛和农桑花木的大力普及,如皋成为华夏首富县,获“金如皋”美誉;“民国”时期,美丽的宝土人口不断增加,成为“中华第一大县”。一、成陆概略

60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东方的一片陆地沦为大海,它又让一条长江从青海高原走来,每年带着4.5亿吨以上的泥沙滚滚东流,将海底升高。终于,在6000多年前的海底形成了水下三角洲,这更加速了泥沙的堆积,使三角洲浮出水面。波浪回旋,海潮顶托,大自然的魔力又将大海变成了一列列沙脊岗地,如皋就在这沙脊岗地的东南缘。

如皋现在的版图并不是一下完整形成的,她像大自然的一个宝宝,在几千年中逐步长大的。按照成陆的先后,在如皋的版图上由西北向东南有3条明显的自然分界线。

第一条线,自西部高明镇卢庄村向东经如城至李堡(现属海安县),这条线以北属扬泰岗地,是如皋的北部地区,也是如皋成陆最早的地区。距如城40千米的青墩遗址灰坑取样的C14测定为5970±190年,因此,如皋北部地区的成陆史大约在6000年左右。这也是如皋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7米左右。在这条分界线上,因“脉接高冈,土高色赤”,名曰“赤岸”。几千年前,这里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曾是观潮佳境。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有“凌赤岸,彗扶桑,横奔似雷行”之句,足见当时赤岸大潮的壮阔景象。今有赤岸遗址。

第二条线,自西南部的老岸向东,沿古横江划界。在这条线以北至古赤岸,是如皋的河漫滩平原地区。在2000多年以前,近赤岸处有大大小小的沙洲悄然从江海中浮起,且越长越大,逐步相连,最终形成河漫滩平原。其上河流纵横,湖面点缀。最著名的有九十九湾龙游河、范蠡泛舟远游的范湖和芹湖,后湖水干涸,形成陆地,但地名依旧。而作为如皋人民的母亲河的九十九湾龙游河依然日夜流淌,带着微笑的浪花直奔长江。河漫滩平原的成陆是岗地向南发展和海底沙洲升高的结合物,成陆时间有较长的过程,大约在1000~4000年。平均海拔在4~5米。这里曾经是麋鹿的天堂。西晋文学家张华《博物志》曰:“海陵县多麋,千万成群”。如皋古属海陵。1969年,在如城以南8千米的地下3.5米深处发现了身长2米的麋鹿骨架便是证据。据专家鉴定,该麋鹿骨架距今已有4500年。在河漫滩平原南部的九华镇有一棵围径6.6米的古银杏,树龄有1300多年以上的历史。根据土壤测定,中东部为江土河漫滩平原,中西部为淮土河漫滩平原。

第三条线,在石庄、九华以南为沿江涨坍地,这里经过反复涨坍变化,有些地方最后成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如皋48千米的江岸线上江堤牢固、岸线稳定。其中有较长的深水岸线,如皋港已经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边上一个新兴的港城正在悄然崛起。二、建制沿革

青墩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如皋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生产劳作。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表明,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如皋属扬州之域。周为海阳地,春秋属吴,吴亡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后属西楚。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如皋属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置海陵县(县治现泰州),如皋为其属地。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强令徙民,海陵遂为隙地。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大将军吕岱奉命招抚乡民回归,复置海陵县。

东晋义熙七年(411),如皋建县立治。同时,置蒲涛县(在今如皋白蒲地区)、临江县(在今如皋石庄地区)。属山阳郡,治所在今淮安市。

南北朝时(420—589),先后属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市)、海陵郡(治所在今泰州市)。唐大和五年(831),析海陵县5个乡,置如皋场。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2)复置如皋县。

宋初承袭前制。乾德五年(967)分全国为10道,如皋隶属淮南道泰州郡。

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如皋定为上等县。先后隶属泰州、扬州。

明朝时,如皋一直隶属扬州府。

清朝雍正二年(1724)以前隶属泰州,后隶属通州。

道光十八年(1838),全县人口突破100万。“民国”初,如皋先后隶属江苏省苏常道、淮扬道。1923年,江苏省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如皋隶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如皋境内,8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如皋县政府。10月,建立如皋县西南行署。1941年3月,设如西县政府。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如西县复名如皋县,同时将东部地区析置如东县。

1945年12月,苏皖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在如城成立,领辖如皋、如东、南通、海门、启东、泰州、泰县、紫石(海安)、靖江、东台、台北(大丰)、崇明等12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如皋隶属苏北泰州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划归南通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如皋县由南通市政府管辖。

1991年6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如皋撤县建市(县级)。三、古城风貌

如皋作为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已经形成海滨村落,村旁有港,港边泽地,村依港而建。泽地草荡中,麋鹿奔跑,雉鸡起舞,好一派自然风光。公元前670多年,贾国被晋国所灭,贾大夫南屏公“义不事晋”,便携妻驾车窜奔海滨,于港边村落人烟处停车歇息。见雉鸡追逐鸣叫,上下飞舞,出没于芦苇丛中,随即挽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箭飞,野鸡扑扑落地,竟博得姣妻雷氏抿嘴一笑。这才有了左丘明《春秋》中记载的昭公二十八年的一段佳话:“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其实,当时这个村落尚未有名字,只因为左氏有“御以如皋”四字,本来“如”是动词,即到、往的意思。“皋”是水边高地。因古字“皋”与高相通。先民认为,人往高处走的寓意是吉祥向上的,就将村落定名为如皋村,港定名为如皋港。后来县又以港、村之名名之,两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如皋也一直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到唐朝时,如皋镇沿古运盐河两岸而筑,逶迤数里之长,房屋鳞次栉比,庙宇高大雄伟,街市已经十分繁华。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国圆仁和尚入唐求法路经如皋,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中,对如皋描写道:“杨柳相连”、“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凸显了如皋当时的繁荣景象。

如皋筑城始于明朝。如城在西汉时就有运盐河从镇北侧向东,再拐弯向南,对镇区形成了半包围。明成化年间,又将西、南侧的河流稍加整理疏浚,便形成了围绕如皋县治的四边形玉带河,也是如皋最早的护城河。河上东有迎春桥,西有丰乐桥,南有宣化、集贤二桥,北有东西惠政二桥。这时如皋有池无城。嘉靖十三年(1534),在玉带河6座桥的内侧建了六座城门。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防御倭寇,在原城河外侧修建3.5千米长近似圆形的城墙。设四门,东曰“靖海”。南曰:“澄江”。西曰:“饯日”。北曰:“拱极”。同时在城墙外开挖壕河。从此,如城便形成了外圆内方、双河环城、形似古铜钱的格局,保留至今。它既是“金如皋”的美好象征,又蕴藏着如皋人的处世哲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城史上的杰作,一直为如皋人所骄傲。

古如皋的街区,河边街道整齐,小巷交错,隔河相望,小桥相通;四门大街望衡对宇,店铺相连;巷道里弄深宅大院,错落有致。既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又有北方四合院的风格。沿河,既可观赏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百花争艳的风光美景,又可品味能工巧匠、才子佳人、文人骚客留下的千年文化古韵,是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巧妙融合。四、文化遗存

古城如皋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从成陆开始,大自然就恩赐给许多美妙的景观和地下埋藏。如皋襟江带海,水网纵横交错,众多湖池点缀其中,如皋人民的母亲河——龙游河就是杰出的代表作。它以九十九湾而称奇,传说是龙游而成,流传了许多关于东海龙王与如皋的故事,民间有关于龙游河的传说故事上百篇,文人将它汇编成书,广泛流传。如皋关于龙的地名随处可见,什么龙池、龙港、龙潭、龙湖、龙沟,似乎有水的地方就有龙。全市境内叫九龙口的地方就有5处之多。连龙的舌头都成了镇名。如皋人对龙的崇拜是对兴风作浪的大海的畏惧和祈求,所以,将朝大海的东城门取名为“靖海门”。如皋人还垒土为“泰山”,为东岳大帝的女儿建了碧霞宫,用泰山之神来与龙王对抗,而且在碧霞宫的旁边建了伏海寺,请皇帝御书“镇东海”三个大字,表明降伏大海的决心。如皋成陆遗存的水面还有一个湖,因传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曾于此弃车马泛舟远游,后人称之为车马湖,又叫范湖,今湖已不存,但是地名依旧。如皋是与河姆渡、马家滨、良渚具有同等意义的地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发祥地。青墩文化遗址的发掘,说明5000多年前,如皋北部地区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如皋历史文化的遗存,更多的还是智慧勤劳的祖先亲手创造。曾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成为吴盐主产地的蟠溪,古运盐河的一湾清水以及在那里出土的古盐井砖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们的伟大历史功绩;如城古街道横躺的宋代麻石板和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也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的古老;水绘园、古澹园、壶岭园等众多古园林和1500多年的古银杏、千年的古柏盆景及数以百计的古树名木,似乎又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花木盆景之都;定慧寺、灵威观等千年古刹也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寺庙林立、高僧名道辈出的历史;“老松林”、“龙凤园”、“麒麟阁”等众多的百年老字号,也在告诉人们这座成市昔日的繁华;集贤里、骢马里、状元坊、锦绣街、尚书宅、学士宅等众多的街坊名称和名人故居又在告诉人们,历史上,从这座城市走出去的名贤之多……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也足以让人们大开眼界,其中有5项在全国享有盛誉,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如皋篆刻,史称“东皋印派”,在篆刻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皋篆刻盛于明清时期,东皋印派的开派人邵潜、黄经、许容,从于名师之教,宗于秦汉之风,但又不拘泥于成规,形成了“结构紧密、构思巧妙、刀法细腻、一丝不苟、调和匀称”的独特风格,与当时的“三桥派”、“雪渔派”及后来的徽派齐名,称为“东皋印派”。且代有传人。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陶澍在《东皋印人传》序言中写道:“国朝(清朝)二百年来,摩印名家者可以指数,而大半皆得之雉皋(如皋)。”现代书画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先生主编的《中国篆刻大辞典》对东皋印派及其代表人物都有高度评价。

二是如皋盆景,称为“如派盆景”,是全国七大盆景流派之一。《江苏旅游指南》介绍:“江苏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有500年历史的苏派古柏桩‘秦汉遗韵’,有扬派明代盆景‘一把伞’,有如皋宋代大型盆景‘六朝柏’等”。如皋盆景起源于北宋,发展于明清。现存水绘园盆景园内的一盆名称“蛟龙穿云”的古柏盆景,系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先生古柏园中遗物,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清时,逐步形成了“云头雨足美人腰”的“两弯半”的独特风格,享誉国内外,获得国际金奖6枚、国家一等奖5次、省级一等奖14次。

三是“如派风筝”,如皋与山东潍坊、北京、天津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如皋折叠风筝和奇妙的组合音响风筝成为全国首创。到了明代,如皋的造型风筝、音响风筝独树一帜,形成如派特色。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以如皋风筝为背景创作了传奇爱情喜剧《风筝误》(京剧改名《凤还巢》),被评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喜剧。如皋风筝的传人,当代最著名的有郭、贾两大家。郭氏风筝在本书第二章将有专述。贾智所制作的风筝亦屡获国际、国内大奖。1993年,中国民间艺术大展中,他被誉为“中国工艺百家——如皋风筝贾”。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贾智还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曾率领江苏艺术组应邀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新西兰中国文化节,获惠灵顿最高荣誉勋章。《人民日报》、新华社对此都有专门报道。

四是如皋艺术壁挂丝毯,被称为“南派丝毯”。如皋丝毯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联合国及有关友好国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平的春天》、联合国总部《桂林山水》、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的《版纳风情》、《母爱》等大型丝毯壁挂都出自如皋。在美国的博物馆里,科威特、尼泊尔的王宫里,新加坡的国贸大厦都有出自如皋的丝毯壁挂。在一些国家的总统家里,同样有出自如皋的丝毯壁挂。工艺丝毯厂厂长、博物馆馆长李玉坤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蝉联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五是如皋火腿,如皋火腿与金华火腿(亦称南腿)齐名,有北腿之称。《中国实业志·江苏省》载:“我国火腿业中心有三,即云南之腾越(宣威)、浙江之金华及江苏之如皋”。而宣威火腿产量一直较少。如皋火腿始于清咸丰年间,以色、香、味、型四绝于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如皋广丰公司生产的火腿获得美国檀香山国际博览会金奖。宣统二年(1910),又获得南洋劝业会优异荣誉奖。到1918年,全县已有11家火腿栈,年产火腿316000只,远销南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多次获得省部名特产品奖。由于如皋火腿以本地生产的东串猪为原料,经权威部门检测,其中含硒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国家工程院院士、食品专家周国泰撰文称:如皋火腿含硒量达到700微克/千克,是一般火腿的25倍左右。

除了进入国家级流派之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如杖头木偶、民间歌舞、剪纸、灯彩、红木雕刻等同样精彩,不少在省内外,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第二节经济腾飞人民安康

古代如皋经济起自渔盐,宋元以后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清代手工业、商业渐臻繁荣,如城有11条街市。会馆相望,商铺林立。乾隆年间“金如皋”之称名满天下。清末,如皋沙元炳与南通张謇联袂劝业,开民族工商业之先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工业崛起,全县有工业企业上千家。改革开放以后,如皋经济大步跨越,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亿元,全部工业应税销售452亿元。财政收入51.7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65亿元,如皋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如皋历史上是农业大县,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国务院奖状,表彰如皋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一直稳产高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比30年前的1978年增加了近1倍。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规模面积占比达到57.5%。农民人均虽然只有八分耕地,但粮食自给有余,为社会安定打下了基础。

纺织和食品是如皋传统工业的两大支柱。

明天启年间,知县李衷纯在引进蚕桑的同时,“劝种木棉,制机杼之具,布之四门,教之织纴,而免其赋”。至清朝,民间纺织业开始发展,户户有纺车纺纱,不少人家还有织布机织造“土布”。清末民初,创建了平民工厂,设织布、织毛巾工场。1924年又创建了丁堰阜昌染织有限公司,始有机器纺织。新中国成立以后,如皋纺织工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80年代,全县已有棉纺织、丝纺织、化纤纺织及针织、编织、印染等企业上百家,并拥有气流纺织、剑杆织机等先进纺织设备,有环纺锭7.3万枚。年产纱1万多吨,织布4000多万米。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利税百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家,最大的丁堰纺织厂产值达7000万元,利税500多万元。至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93家,产值100亿元。

食品工业以肉类加工为主。清咸丰年间就开始生产火腿,至1929年,全县火腿加工企业达31家之多。建国以后,如皋肉类食品工业由单一的火腿业发展成为以火腿、肉松、香肠、罐头等为主的肉类工业体系,成为全国肉食品出口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规模最大的肉联厂,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实现了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成为全国八大肉类加工企业之一。其他如粮油加工、酿酒、制糖、糕点、豆制品等门类齐全。白蒲茶干、麒麟阁糕点、林梓潮糕、白蒲黄酒等都是百年老字号名特产品,“如皋黄鸡”评定为国家遗传资源。2008年全市食品行业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出口创汇3.5亿元。草莓和肠衣出口量均占全国出口总量1/3,银杏出口量占全国1/8,肉类食品出口交货值居江苏首位。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实施江苏省沿江大开发战略以来,抢抓机遇调整结构,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较为突出的有八大新兴产业。

船舶及配套产业至2008年,全市已有8家船舶制造企业和35家船舶配套企业,产值近140亿元。船舶产业以熔盛重工为龙头,以华泰船务、美利昌通宝、长青沙船舶为骨干,以大批机电钢构企业为配套,形成了包括科研、设计、生产、配套、修理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熔盛重工造船厂2009年应税销售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南通市首家百亿企业,手持订单跃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一。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产品类型覆盖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等四大领域。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拥有江苏英田、双钱轮胎、力星钢球、汤臣汽配等八家规模以上企业,已初步形成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轮胎三大系列产品,产值超百亿。双钱集团轮胎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既有双钱集团积累的管理经验,又有从美国、意大利引进的先进设备,已形成年产450万套全钢载重胎的生产能力。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 全市化工行业拥有233家企业,其中规模企业138家。已形成以德源高科、焯晟石化、双马化工、宝众宝达、上海制皂、华锋化工为龙头的门类齐全、生产科研配套的化学工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 全行业2008年实现产值280亿元,拥有规模企业184家,形成了数控锻压、数控印刷、输变电设备、环保机械、工程机械、食品机械、塑料机械等产品群。江苏昌昇集团主产品为单张纸平版胶印机,有单色、双色、四色,对开、大对开、全张、大全张等规格。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多次承担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等相关项目。江苏通用钢球滚子有限公司是力星钢球与美国通用轴承公司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36亿元,年产各种规格钢球29亿粒,连续8年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国际钢球行业的知名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 已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有较强的电子元器件制造能力。其中,华灿自主开发的806~906兆赫兹、1710~2170兆赫兹双频双极电调基站天线,已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皋鑫生产的超高频硅堆列入省级火炬计划。凯凯电信器材有限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和电力系统,并被国内多家系统商指定为本地化及出口配套定点生产供应商。

新能源产业 皋城热电、垃圾焚烧发电年并网电量1.8亿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九鼎集团生产的玻璃纤维不仅是国家航空航天定点产品,也是生产2.5兆瓦及3兆瓦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新型材料。全市共有太阳能企业近百家,其中元升太阳能公司是集太阳能热利用科技研发、产品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元升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钢铁产业 拥有如皋钢铁有限公司、宏茂铸钢等9家龙头企业,经多年发展,产品由单一的建筑用钢发展到机械制造用钢、合金钢、特种钢。

服务业 近年来,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为9.5∶56.4∶34.1。2006年获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形成以长寿旅游、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格局。餐饮业随之发展。物流区位日益改善,商贸总额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各类商贸市场、专业市场、综合市场112个,其中年商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2个。三、招商引资突飞猛进

2003年以来,全市利用外资尤其是到账外资连续5年持续翻番,2007年全市实现到账外资7.59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28年的总和,经商务部确认的外资到账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仅次于昆山,跃居第二位。2008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形势下,仍实现到账外资7.04亿美元,居全省前列。2009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71个,到账外资6.5亿美元,注册外资、到账外资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如皋市招商引资成绩显著,除其他因素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得益于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如皋长寿现象在央视和各大新闻媒体宣传后,介绍如皋长寿的书籍在全国发行后,大大提升了如皋的知名度,有力地吸引了投资商来如投资兴业的兴趣。投资兴业者不仅看重如皋这块长寿养生的风水宝地,更看重长寿之乡人的诚信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如皋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按照江苏省制订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共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已经全部达到或超过目标值。

如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1978年只有266元,2009年已经达到24286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已达到46.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2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2009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6平方米,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8平方米。城乡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农村黑色公路村村通,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5平方米。全市拥有各类汽车9万辆,摩托车30万辆,私人拥有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居民家庭信息化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每百户电话拥有量280部,电脑拥有量42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18.8%。而反映用于食品开支的恩格尔系数为38.4%。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连续多年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8年的98.1%上升到99.8%。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率达100%,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77%,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5.75%。

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11%,全市森林覆盖率22.6%。政府加大投入,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大气的整治,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占90%以上,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1%,已经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为长寿之乡人民的健康长寿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第三节民风淳朴和谐养生

自古以来,如皋民风以“淳朴”著称。自明朝如皋有县志以来,每部县志上关于如皋民风的评价都少不了“淳朴”二字,“民国”时期的江苏省志上关于如皋民风的评价仅有“淳朴”二字。是淳朴之风造就了长寿之乡,是淳朴之风打造了如皋人的精神世界。一、处事为人孝道当先“知书循理”的如皋人对孝文化尤为崇尚。在古代如皋,有多处孝子墓、孝子坊。在仅供奉18位乡贤的乡贤祠里,有孝子丁天锡的牌位。孝子行孝的典型事例很多,简直可以编一个“如皋二十四孝图”。比如,孝子钱标林,为使自己老母亲高兴,70岁时还穿着五彩斑斓的服装,跳老莱子戏舞。孝子范大英,家贫,母亲病了,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给母亲作药引,母亲死了,伤心不已,以致呕血数升。孝子丁其珍父病,数月伺候身边,夜不解衣,药必先尝。孝子范永,孝顺其父,每顿饭都要亲自端着送给父亲,每晚睡觉都亲理寝具。孝子冒朂,外出赶考,闻其父丧坠于桥,终生不考功名。还有冬天为父亲暖被窝、暖尿壶的,夏天为父母驱赶蚊虫,或自己少穿衣服,让蚊子咬自己而不去咬父母的,也有侍奉继母至孝的,卖身葬父的,多种行孝方式无不让人动容。古镇白蒲还有一个挂弓巷和吴孝子庙,记述了孝子吴南甫的孝行故事。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一股倭寇窜到白蒲,乡民纷纷逃避。吴南甫父母去世不久,双亲的灵柩仍暂厝家中。乡亲劝他快逃,他坚辞不肯,并失声痛哭说:“爹娘啊,有儿在此,请二老不要怕倭寇吧!”第二天,倭寇杀到吴南甫家,见他跪在席上守孝。一个倭寇朝他腿上猛刺一刀,他不但没有倒下,反而从地上站起来。这时,有个倭寇头子感到奇怪,忙叫一个会说中国话的倭寇问他为什么这样。吴南甫说:“做儿子的能让尸骨未寒的双亲受人鞭挞吗?”那倭寇头子也被感化,说:“我们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讲忠孝节义,你是孝子,我们不杀你。”并拿出他们使用的一张弓,让吴南甫挂在门口。后来的倭寇见到挂在门口的弓,就不再进去骚扰。白蒲人为纪念吴南甫“纯孝变夷”的壮举,将小巷更名为挂弓巷。吴南甫去世后,将其住房改为“吴孝子庙”,人们常去瞻仰祭祀。

孝文化在如皋薪火相传,世代绵延。已融入现代文明,形成社会风气。“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成为如皋人的口头禅,对个别不孝顺父母的人和事,成为过街老鼠,遭到社会與论的强烈谴责。如皋的绝大多数老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满意的养老方式,94%以上的老人同子孙一起生活,享受着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二、生财有道仁义为本

古代如皋滨江临海,大部分地区为长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居民以盐、渔、耕种为生,靠勤劳致富。古代如皋曾富甲一方,获“金如皋”美誉。有盐,有海产品和丰富的农副产品,对外来客商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古代如皋,客商的会馆众多,江西会馆、闽中会馆、潥水会馆、江宁会馆、浙江会馆、太邑同仁堂等遍布全城,尤以徽商的新安会馆和晋商的山西会馆最为突出。新安会馆,亦名徽州会馆,包括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婺源各县都有客商,有房100多间。众多的客商在如皋开发了数以百计的知名商号,仅盐业方面的商号就有近40个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千年之前,如皋就是一座客商云集的开放城市了。客商在如皋兴业致富,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如皋经济的发展,也启迪了如皋人的经商意识,培养了一批本土商人,但如皋人经商,强调生财有道,诚信为本,从农村进城经商的石崇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石崇文凭着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利用当时“五洋”(煤油、火柴、香烟、肥皂、矿烛)刚传入苏北的有利商机,坚持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按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思路,从经营单项商品煤油开始,逐步发展到经(代)销火柴、肥皂、白糖、香烟、肥田粉、染料、机制白面等,并自设工厂加工石碱、肥皂、洋烛等,从如皋城里的一家店铺,发展到上海、镇江、崇明、南通、掘港等地都有石合泰分号,不仅生意越做越红火,而且“信誉大著”,像美孚煤油、英国硫酸氩肥田粉公司等在华外籍公司都纷纷给石合泰委托经销权,使其年商品销售额高达400多万元。石崇文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成为商界巨子。但他致富不改本色,致富不忘帮助穷人,致富不忘回报社会。遇水灾为救灾民每天施粥用米上千斤。为保一方平安,他出资组织团防队,亲任董事。石崇文的经商成功与人格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逝后,如皋人民把他作为“乡贤”作“乡谥文”给予高度评价,并民谥“孝惠”之号。曾任江苏省议长的清末进士沙元炳感叹其“以勤以俭以戒慎,虽曰未学学已竟”。三、宗教文化劝人向善

如皋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汉代就出现了180岁的长寿道仙潜山真君乐子长,隋开皇十一年(591)又有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大师来如“诛茅建寺,立名定慧”。1000多年以来,如皋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延绵不断,唐代以前建筑的寺庙就有十多所,明清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小小县城有寺庙近百处。正如清人黄钟在《如皋对》中所言,城中的许多庙宇“皆邃于迴廊,杰阁飞轩,巀嶪窈冥,上于青云。”其中有十几处则“彩椽刻栌,青琐绮疏,丹朱髹漆,焕拟宸居。”一般的“梵修之静室、柄真之隐庐”则与民居“壤相错而声相闻,盖半于居人之墟”。农村则是“荒途孤村,祠庙必存”。可见宗教在如皋流传之广泛。

宗教文化对如皋人的影响也非常深刻。从思想意识、信仰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均不可低估。这些影响既有消极的因素,但也有积极的因素。比如避恶扬善的道德取向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布施作为佛教六度(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方法度人到彼岸)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行善的主要表现形式。施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等,这是如皋人常见的布施形式。遇有公益事业,官员、士绅和富户都慷慨解囊。如皋的桥多、庙多,这些桥和庙都是募捐集资建成。一般都是首倡者带头募捐,其他的人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的则是一些大户人家单个出资,往往在建筑物的名称上冠以姓氏,如冒家桥、钱家桥、贾家桥、范家桥、王施陆家桥等。遇有灾荒,赈灾的也很多。主要形式是施粥,一般都用大锅煮,施于成百上千的灾民食用。嘉庆县志载:康熙庚戌年(1670),邻县里下河地区水灾,范仲淹18世孙范可裕施粥赈灾民,多至2000多人。有时几个大户人家商定好,轮流施粥,分地段,定时间,一家施1个月或几个月,保证灾民能吃上粥,以维持生命。也有施衣物、施棺材和坟地、施医施药的。有些大户人家,布施的内容更广泛,解放前,如城有育婴堂、养济院、抚幼塾、残废院等慈善机构14家,这些慈善机构,全部是民间创办,靠社会捐赠维持。

佛教把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看成是布施的最高形式,称作“无畏施”。在如皋历史上,见义勇为的事例也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农民张阿松冒死救助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一直被传为佳话。文天祥被南宋朝廷派往元军营中议和被拘禁。在押往北方的途中,至京口(今镇江)逃脱,从真州(今仪征)境内几经周折,潜至如皋。但是,当时的元军已占领如皋,正在通缉文天祥,情况十分危急。正如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说:“道如皋、海安三百里,北与寇往其闻,无日而非可死。”当潜至如城东南宋家桥时,乡民张阿松得知情况,便主动留宿,后闻追兵将至,张阿松让两个儿子和文天祥戴上斗篷,化妆一番,坐船到通州入海,泛海至温州、福州与抗元将领张世杰、陆秀夫会合。文天祥过如皋留下了七题八首诗,他住宿过的地方被称为“丞相原”,并在如城建有丞相祠,以示纪念。今仍有丞相亭。在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同时,如皋人民也为自己的同胞张阿松大智大勇,见义勇为的壮举而骄傲,张阿松临危不惧救助民族英雄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四、爱心城市名播四海

千百年来,一代代如皋人用他们淳朴善良的爱心铸造了淳厚和谐的如皋民风,淳厚和谐的民风又催发了一代代如皋人纯真美好的爱心。今天,新时代的如皋人又用他们美好的心灵打造了一张光彩夺目的“爱心城市”名片。

1998年以来,如皋市邮政局137名乡邮员在出色完成繁重投递任务的同时,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在137条乡间投递邮路上,开展帮扶孤寡老人活动,演绎了一串串尊老敬老的动人故事,被人们誉为“爱心邮路”。“爱心邮路”上,有栉风沐雨,辛勤奔忙的老劳模陈昭斌;有被孤寡老人称为“比亲儿子还亲”的包国兴;有被视为“党派来的人”的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姚泽民;有带领妻子承担孤寡老人农活的全国邮政系统模范先进个人吴学军;还有“一心惦记老人”的全省邮政文明服务标兵赵颖东……10多年来,他们在7300多里的乡间邮路上,以崇高的职业责任,丰富了“人民邮政”的深刻内涵,用真情、真爱帮扶190多户250多位孤寡老人,为老人们送去祝福问候,助耕助种、修理用具、料理家务、代购用品、维修房屋、求医问药……他们的无私奉献在江海大地树起了一座无形的丰碑。2006年,“爱心邮路”被列为全国和全省重大典型。“爱心邮路”获得全国邮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项——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等荣誉。2009年10月,“爱心邮路”又被评为“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爱心邮路”在如皋影响更是巨大。“人人献出一片爱心,让如皋变得更加美好和谐”已经成为如皋人的行动口号。各行各业都以“爱心邮路”为榜样,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为留守儿童献爱心,为残疾人员献爱心,为贫困家庭献爱心,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人人献爱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旋律。医务系统的医护人员在每条“爱心邮路”上派员配合,给孤寡老人送医送药。从2004年开始,政府实施了“百村万户”帮扶工程,78家市级机关部门和20个镇结对帮扶100个经济薄弱村、10574个农村贫困户,继而又开展了“三百单位帮村,万名党员帮户”的“双帮工程”,真正做到了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裕。现在已有80%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少后进村一跃进入先进行列,大大推进了全市小康目标的进程。对于孤儿和“留守儿童”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结对帮助,被称为“代理妈妈”和“爱心妈妈”工程。各单位纷纷响应,主动结对,积极帮助。中外合资泰慕士服装有限公司老总拿出250万元作为“爱心妈妈”基金,帮助50名孤儿解决生活和上学的困难。50名“爱心妈妈”对抚养的孤儿照顾得无微不至,亲比亲妈。残疾人更是大家关爱的对象。市民政局、残联和慈善机构对各类残疾人都根据不同特点给予帮助。在就业上扬其所长,合理安排。2009年,江苏省组织全省残疾人技艺大赛,如皋11人参加,9人获奖,其中有3人获得参赛项目第一名。农村的残疾人困难家庭,市残联还给他们无偿提供小山羊、蚕种等,帮他们脱贫致富。还鼓励残疾儿童努力学习,凡考上大学的都给予1000至1500元的奖励。进入市聋哑学校的学生也都享受各种优惠。对残疾程度比较严重而丧失劳动能力的,都进入“低保”,按月发放补助金。市残联副主席闫建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被评选为全国10位自强模范。武汉大学如皋籍女大学生赵小亭怀着对山区孩子的一片爱心,两度去边远山区支教不幸遇难,被追认为“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成为新时期如皋的“爱心大使”。(吴希林 黄裕龙)

人人献出一点爱,在如皋已成为时尚。2004年,如皋被评为“公益明星城市”,儿童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老人在爱心呵护下安度晚年。第四节教化育人名士辈出一、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

自从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学宫建成后,如皋地方官学兴盛,私学繁荣,桃李满园,人才辈出。上至官宦之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读书明理为荣。士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及至清末,维新派起,废八股,除科举,如皋得风气之先,新学兴起,各类学堂如雨后春笋,为其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皋也因此获得“教育大县”的美誉。

地方志中有关如皋的教育的记载从南唐开始。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始建儒学于县治之东北隅。关于这一点,清乾隆《如皋县志》评述道:“汉唐之世,天下不皆立学,宋天圣间始诏建学于各郡县。而当时奉行者亦不能遍。皋独肇基于南唐保大中,虽僻滨海,土卤民瘵,然被圣人之教不可谓不远矣。”其实,早在明嘉靖《如皋县志》中对如皋民风的评价就有一句话,叫做“读书而循理”。

教育之乡的如皋,宋、元、明、清四朝就有进士90多人,状元1名,举人230多人。及至维新派起,如皋又得风气之先,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1917年如皋职业教育被誉为“江苏省60县之楷模”。辛亥革命前全县已有各类学校95所,学生万余,领先全国。目前,如皋有各类学校140多所,学生25万人,教育规模、教学水平一直为国内翘楚,1所百年师范、2所百年中学、11所百年小学更为学界注目。如皋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享誉大江南北,仅以高考为例,高分段人数和上线人数在江苏省始终领先。二、名扬江左的文化世家

如皋历代著名的文化世家甚多,例如:宋代的王氏家族、明代的冒氏家族、清代的沙氏家族、顾氏家族、姜氏家族氏家族、沈氏家族均为“江淮巨族”,历数百年而不衰。

王氏家族 如皋王氏家族兴盛始于宋真宗时,为南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化世家。王载之子王惟熙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博览古今,天性平恕,持法坚正”。王载的孙子王观、王觌都是胡瑗的得意门生,至和、嘉祐年间“及试开封府,相继为第一”。王观任翰林学士、大理寺丞。《嘉靖惟扬志》称其“天资英迈,洽闻强记,善属文,下笔累百千言不复润色而华藻璨然”,撰《扬州赋》、《芍药谱》。为宋代著名词人。王觌为龙图阁学士。在成都任职时,尝领邑民修渠引水杜患,为世人称王公渠,位列都江堰二王庙。王咸义、王岐、王正纲亦先后中进士。王俊乂为宋徽宗钦定状元,其风骨峭峻,不畏权贵,曾任太学博士、吏部员外郎。《如皋县志》载:王氏家族“诸公之政事文章,言行节概,彪炳史鉴”。王氏家族因其“一门三代七进士”,邑人名其住地为集贤里,街为集贤街,桥为集贤桥。有“金龟压钮,代产伟人”之称。

冒氏家族 冒氏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代,至今数百年。一世祖冒致中为元朝两淮盐运司丞。二世祖冒哲授泰州州学训导。三世祖冒基酷爱读书于自家的“万卷楼”,明永乐年间,向朝廷献书有功,却无意出仕。六世祖冒鸾为明弘治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郎中、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冒襄祖父冒梦龄官至云南宁州知州。冒襄父亲冒起宗,系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左良玉大军监军,山东按察司副使,督理七省漕储道。在任期间暗中支持东林党,明朝灭亡后“入清不复仕”,回如后,有《先世前徽录》、《拙存堂诗概》、《拙存堂文剩》、《拙存堂经质》、《八阵图集著》、《古今将相兼资志》等著作传世。冒襄幼有俊才,十岁能诗,师事董其昌,善书法,擘窠大字特妙。间作山水,书卷之气盎然。明亡后,筑朴巢,无意为仕。毛泽东称赞“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他所撰写的《影梅庵忆语》,开忆语体文学先河,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巨制。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等。冒襄裔孙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翁,别署疚斋。清光绪二十年中举人,后从俞樾、孙诒让游学。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诗人、刻书家。曾列名公车上书。曾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高等典试委员,广州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任广东通志馆纂修,上海太炎文学院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特邀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生前刊刻、编印、编刊丛书数十种。著有《小三吾亨诗》、《小三吾亨词》、《小三吾亨文甲集》、《后山诗注补笺》、《四声钩沉》、《宋曲章句》、《疚斋词论》等。

顾氏家族 如皋顾氏于明代自苏州至靖江,再至如皋白蒲,清乾隆二十年(1755),创办顾氏蒲涛学塾,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乾嘉时,东园三里楼竟出了3位进士和几十位举人。就连顾槐卿亦为如皋著名才女,幼承家学,擅长诗词,有《杏窗遗稿》传世。顾氏家族才子才女辈出,顾延卿为江苏五才子之一,与张謇等同为“江淮文人集团”领军人物,与张謇、薛福成、黎庶昌为“曾(国藩)门四弟子”。为晚清著名幕友、外交家和诗人。著有《顾延卿诗集》、《顾延卿文集》、《出使四国日记》等。值得一提的是矛盾笔下的“强连长”顾仲起,生于1903年,于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到武汉后,和茅盾、孙伏园一起发起组织了文学团体“上游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乡开展革命活动,任中共江北特委军事委员,并和王若飞一起组织发动了如泰“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流亡沪上,与蒋光慈、钱杏邨一起创办“太阳社”,发表针砭时弊的小说作品。

沈氏家族 自嘉庆五年至同治十三年共75年间,沈氏一门共出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18人,遐迩闻名。道光皇帝赞曰:“一门之内七举贤书,三成进士,海内罕与伦比。”

沈氏四进士是沈岐、沈锡庆、沈鍠、沈汝奎。沈岐,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总纂、文渊阁校理、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左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咸丰十年(1860),重赴“鹿鸣宴”,帝恩赏尚书衔,赐“宾筵人瑞”匾额。有《左右修竹居试帖》、《左右修竹居诗集》。其他人有的参与纂修《仁宗实录》,有的主纂《直隶通州志》,或留下各种著作文集。三、教化育人的两大宗师

如皋教育史上最具盛名的教育家,应推胡瑗和沙元炳。“前有胡安定,后有沙元炳”。安定先生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于一身,是开宋代学术先河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沙元炳先生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是最早确立各种教育形态,促进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改革家。他们两人对如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光照千秋,他们不愧是中国文化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宋代教育家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著名的教育家。祖籍陕西安定堡,当时人称安定先生。生于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青年时期,胡瑗家境贫寒。但是,他刻苦学习,终有所成。景祐元年(1034)他来到苏州讲授儒家经术,很受知州范仲淹的赏识和器重。次年,苏州州学建成,即被聘为教授。起初,苏学“生徒数百,多不率教”。范仲淹带头将自己的儿子范纯祐、范纯仁送到州学胡瑗门下。胡瑗为州学订立学规。学校很快形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不久,他们的学规很快被推广到其他各州实行。景祐三年(1036),经范仲淹推荐,胡瑗来到京城,以布衣进殿参见仁宗皇帝,负责更定雅乐,还被封为秘书省校书郎。1040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胡瑗也随任延安府丹州军事推官,后调任山东密州观察推官。1042年,湖州知州滕宗谅举办湖州州学,聘请胡瑗出任教授,同时兼任苏州州学教授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深得朝野好评。1044年,仁宗皇帝诏令京城建太学,全国各州县亦立学。并将由胡瑗编写的《学政条约》定为太学法,通令全国施行。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庆历兴学”。1052年,60岁的胡瑗出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以经术教授诸生”。因为参与更铸太常钟磬和同议大乐并顺利完成任务,被调任大理寺丞。1056年升任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为仁宗皇帝讲授经史。同时继续“管勾太学”。因此,太学生源不断增加,以至于校舍不敷使用,不得不临时借用旁边的军营。1059年,同年六月初六病故,享年67岁。

胡瑗一贯重视学校教育,他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主张学校要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他认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如不以“体”、“用”为本,一味强调“声律浮华之词”,会使民风浇漓,而鄙薄真才实学。他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他的学生徐积在执教时“于空中书一‘正’字”,说:“于安定处得此一字,用不尽。”他因材施教,在湖州率先采用分斋教学法,设经义、治事二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授不同的内容。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讲授“六经”经义。治事斋则教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算之类。规定每人各专一项,另外兼摄一事。他的分斋教学法开分科教学先河。他坚持“以身先之”的为人师表原则,并且身体力行,一丝不苟。规定着装整齐,虽然是盛夏酷暑,他仍整天穿着公服,以见诸生。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说:“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者明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

胡瑗一生著作甚丰,现存《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8卷,《春秋口义》5卷,《中庸义》、《春秋说》9卷,《皇祐新乐图记》3卷和《景祐乐府奏议》等。

沙元炳(1864—1926)字健庵,如皋县城人。清同治三年(1864)九月初十日生。光绪十七年(1891)秋闱中举,次年春礼部会试中式,又二年殿试成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甲午战败后,沙元炳目睹清廷腐败,无意功名仕途,即以双亲年迈无人奉养为由,辞职返回家乡,与同科状元南通张謇先生相互勉励,以“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为己任,走上了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相结合的道路。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其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出现具有学校四通八达的“新教育”制度,即“壬寅学制”。是年,沙元炳就创办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并兼任堂长。“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学校之嚆矢。

1902年,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任创办总理。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公立师范学校。自创办以来,100余年,一直在原址办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创办如皋师范学堂之后,沙又创办了中学堂、乙种商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并在师范学堂附设测绘专修科。

沙元炳出身科举,但是,他兴办教育从不因循守旧,对中学西学兼收并蓄,要求学生“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有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他聘用教师,地无分江南江北,人无分国内国外。南至福建、浙江,北至安徽、湖北、直隶,都有名师来如皋师范学堂任教。外籍教员诸如日本教师下村觉太郎、片山环、井泽恒美等亦欣然应聘。他还派出王本祥、项本源等一大批教师东渡日本留学,以提高师范学堂的师资质量。他邀请张謇先生为学堂公务厅题写“贵全堂”匾额,要求师生眼界开阔,全面掌握知识。从此,“贵全”二字成为如皋师范的优良学风。如皋师范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从如皋师范走出去的代表人物有国家高级干部,如教育部代部长刘季平等;有世界知名学者,如语言大师魏建功、法学大师韩德培、美国药物学家葛克全等;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如建立江苏省第一个党支部的陆植三、江海平原上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等。

此外,沙元炳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他倡修农田水利,筹建慈善机构,协助黄家政创办如皋公立医院。在赞助张謇兴办实业的同时,在如皋也兴办了不少实业,对振兴如皋的工商业发挥极大的作用。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藏书甚丰。民国初年总纂《如皋县志》系如皋有地方志以来资料最为丰富、考证最为翔实的一部。四、出类拔萃的名人贤士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如皋这一涓涓细流同样飞溅着灿烂的浪花。如皋这块沃土上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时代骄子,各个社会活动层面名人辈出,各个学术领域群英济济。从明朝天顺八年(1464)至1929年编纂的10多部《如皋县志》和现存的部分家谱的不完全统计,如皋籍的名人贤士188人、将军以上的高级将领20多人、文学艺术界名家高手700多人、著名医生242人。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共记载了如皋籍名人39人。1993年,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艺文志·南通卷》中收集了如皋籍有著作传世的名人547人,其中,政绩斐然、廉洁奉公的政坛名宦56人,学识渊博、吐气如虹的社会名流21人,贯串百家、深窥奥妙的专家学者59人,课士勤劳、蜚声庠序的名师55人,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文学家、诗人、词人193人,清真雅正、天才敏妙的画家30人,功苦力学、独树一帜的书法家32人,资性颖异、自成一家的篆刻高手8人,精勤自励、德医双馨的医界巨擘16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汪之珩编刊的《东皋诗存》收录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