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本术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2 18:48:2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中药协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学基本术语

中药学基本术语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药学基本术语作者:中国中药协会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3228800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中医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永敏、朱建平、夏祖昌、王永炎、崔瑛、朱剑飞、王洪久、邱彤、孙大鹏、杜天信、杜志谦、李蕾、闫舒瑶、张冰、崔利宏。引 言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鉴定、炮制、成分、药理、制剂、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学分化形成了临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多个学科。

为了促进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满足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和应用等对中药学术语的需求,有必要按照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药学基本术语标准。

本标准收录了中药学989个基本术语(其中综合部分包括一般概念、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性能、中药功效、中药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用法等10类302个,药名部分包括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3类687个),选词以常用的、基础的为重点;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者,则以收录中药学特有的术语为原则;民族药非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而应用者未予收录。

本标准部分术语正名下列有中文别称,供使用术语正名时参考。综合部分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中药学一般概念及中药采集、贮藏、鉴定、炮制、性能、功效、配伍、禁忌、用法等10类302个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应用等领域。2 一般概念2.1 中药学 Chinese pharmacy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鉴定、炮制、成分、药理、制剂、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1.1 中药鉴定学 Chinese medicinal identification

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中药学科。2.1.2 中药炮制学 Chinese medicinal processing

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等的中药学科。2.1.3 临床中药学 clin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的中药学科。2.2 中药 Chinese medicinal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2.2.1 中药材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2.2.1.1 道地药材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量、疗效优良的中药材。2.2.2 饮片 processed Chinese medicinal

中药材经过炮制,可直接供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2.2.3 中成药 Chinese patent medicinal

以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批量生产,具有特定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可供直接使用的药品。3 中药采集3.1 采收期 harvest period

采集药用动、植物的适宜时期。3.1.1 萌发期 germination period

植物发芽的阶段。3.1.2 枯萎期 wilting period

植物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的阶段。3.2 药用部位 medicinal part

动、植、矿物可以作为中药使用的部分。3.2.1 根 root

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由胚根发育而来的植株体轴地下部分。3.2.1.1 主根 mainroot

母根

植物最初生长出来的根。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而来。3.2.1.2 侧根 lateral root

主根侧面生出的分枝。3.2.1.3 纤维根 fibrous root

须根

侧根上生出的分枝。3.2.1.4 块根 root tuber

由侧根或不定根肥大形成的块状变态根。3.2.1.5 根皮 root bark

植物根形成层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韧皮部和周皮。3.2.2 茎 stem

植物联系根和叶的营养器官。通常生长在地面以上,其上着生叶、花和果实。具有节和节间。3.2.2.1 芽 bud

尚未发育的枝、花或花序。即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原始体。3.2.2.2 枝 branch

着生叶和芽的茎。3.2.2.3 草质茎 herbaceous stem

质地柔软,木质部不发达的茎。3.2.2.4 肉质茎 succulent stem

质地柔软多汁,肉质肥厚的茎。3.2.2.5 棘刺 thorn

由腋芽发育而成的刺状变态茎。3.2.2.6 根茎 rhizome

植物的根状地下变态茎。3.2.2.7 块茎 tuber

肉质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的地下变态茎。3.2.2.8 鳞茎 bulb

具肉质鳞叶的地下变态茎。3.2.2.9 树皮 tree bark

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3.2.2.10 木材 wood

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以内的部分。3.2.2.10.1 心材 heartwood

木材横切面靠近髓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的部分。3.2.2.11 茎髓 stem pith

位于植物茎的中心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的薄壁细胞组成的部分。3.2.3 叶 leaf

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由植株顶芽或侧芽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周缘区发生的叶原基生长和分化形成。一般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3.2.3.1 叶柄 petiole

叶片和茎相连接的部分。具有支持叶片的作用。一般呈类圆柱形、半圆柱形或稍扁平。3.2.4 花 flower

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是由花芽发育而成的节间极度缩短、适应生殖的一种变态短枝。一般由花柄、花托、花萼、雄蕊群、雌蕊群等部分组成。3.2.4.1 花柄 anthocaulus

茎与花的连接部分。3.2.4.2 花托 receptacle

花柄顶端稍膨大的部分。花各部着生其上。3.2.4.3 花萼 calyx

花内萼片的总称,位于花的最外层。3.2.4.3.1 宿萼 persistent calyx

宿存萼

果期仍存在并随果实一起增大的花萼。3.2.4.4 雄蕊 stamen

着生于花托或花冠上产生花粉的结构。一般由花丝和花药(由花粉囊组成)两部分组成。3.2.4.5 花粉 pollen

雄蕊花粉囊内产生的粉状体。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花粉母细胞形成。3.2.4.6 雌蕊 pistil

位于花的中心,由一个或两个以上心皮形成的结构。一般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组成。3.2.4.6.1 子房 ovary

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3.2.4.6.2 花柱 stylus

子房和柱头的连接部分。3.2.4.6.3 柱头 stigma

雌蕊顶端接受花粉的部分。3.2.4.7 花蕾 bud

尚未开放的花。3.2.4.8 花序 inflorescence

花按一定方式着生在花轴上形成的结构。3.2.5 果实 fruit

被子植物的花经传粉、受精后,由雌蕊的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参加而形成的具有果皮及种子的器官。3.2.5.1 种子 seed

种子植物的胚珠受精后长成的结构。3.2.5.1.1 种皮 seed coat

种子的外皮。由珠被发育而成,具有保护种子内胚和胚乳的作用。3.2.5.1.2 种仁 seed kernel

种子脱去种皮余下的部分。主要包括胚和胚乳。3.2.5.1.3 胚根 radicle

种子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正对着种孔,将来发育成主根。3.2.5.2 果皮 pericarp

果实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包被着种子的部分。3.2.5.3 聚花果 multiple fruit

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3.2.5.4 颖果 caryopsis

果皮与种皮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具1粒种子的闭果。3.2.6 全草 whole herb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的整体。3.2.7 菌丝体 mycelium

由许多菌丝相互交错组成的真菌营养体。3.2.7.1 子实体 fruit body

菌丝体变态形成的菌丝组织体。为高等真菌在生殖期所形成的,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3.2.7.2 菌核 sclerotium

菌丝体变态形成的菌丝组织体。为真菌在繁殖期或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菌丝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状体。3.2.8 孢子 spore

植物无性繁殖的生殖细胞。3.2.9 叶状体 thallus

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体。3.2.10 树脂 resin

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产物,或被割伤后的分泌产物。3.3 采收方法 collecting technique

采收中药时按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措施。3.3.1 环状剥皮 girdling

在不损伤木质部和形成层的前提下,在活树上绕树干一周剥离树皮,创口愈合长出新的树皮后,经过一定时期再重复剥皮的采收方法。4 中药贮藏4.1 对抗同贮 counteractive storage

利用中药所含的成分或性能之间的差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贮藏在一起,使之产生相互对抗,从而防止虫蛀或霉变的贮藏方法。4.2 气调养护 air regulated storage

气调贮藏

人为地将中药库房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调节到适宜的比例,从而达到杀虫、防虫、防霉目的的贮藏方法。4.3 气幕防潮 moisture proof by air screen

利用装在中药库房门上的气帘等装置,以防库内冷空气排出库外、库外潮热空气侵入库内,从而达到药材防潮目的的贮藏方法。4.4 虫蛀 infestation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被仓虫蛀蚀而受损或变质的现象。4.5 霉变 mildewing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滋生霉菌而变质的现象。4.6 泛油 oil leaching

走油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所含油分溢出表面,呈油浸润状态,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4.7 泛糖 sugar leaching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所含糖分、可溶性物质及易分解成分,溢出或溶解于表面,呈油渍状或发黏,质变软,色泽变深黯,味变酸败的现象。4.8 潮解 deliquescence

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吸收水分,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4.9 风化 efflorescence

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类中药在贮藏保管过程中暴露于比较干燥的空气中,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状态的现象。5 中药鉴定5.1 来源鉴定法 origin identification

基原鉴定法应用植(动、矿)物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别,以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的鉴定方法。5.1.1 原植物鉴定 plant idetification by taxonomy

应用植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植物类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5.1.2 原动物鉴定 animal idetification by taxonomy

应用动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动物类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5.1.3 原矿物鉴定 original mineral identification

应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鉴别矿物类中药的矿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的鉴定方法。5.2 性状鉴定法 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应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对中药的外观性状特征进行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5.2.1 芦头 remained rhizome in root top

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短缩根茎。5.2.2 芦碗 bowl-shaped dent

芦头上凹窝状的枯茎茎痕。5.2.3 车轮纹 wheel-shaped radial texture

药材断面呈车辐状的放射纹理。5.2.4 砂眼 hole-shaped small dent

药材表面空穴状或盘状的小凹坑。5.2.5 菊花心 chrysanthemum-shaped radial texture

药材断面中心部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纹理。5.2.6 朱砂点 cinnabar-colored dot

药材断面橙黄或棕红等颜色的油点。5.2.7 蚯蚓头 earthworm-head-shaped annulation

根类药材有明显密集环纹的根头部。5.2.8 金井玉栏 white phloem with yellow xylem

根类药材断面皮部呈类白色,中间形成层环呈浅棕黄或棕色,木质部呈黄色或淡黄色的色泽特征。5.2.9 星点 star-shaped dot of rhubarb

大黄断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星状小点。5.2.10 锦纹 brocade-colored texture of rhubarb

大黄黄棕色至红棕色的表面呈现的类白色网状纹理。5.2.11 云锦花纹 cloud-shaped texture of cloudy floss

何首乌断面的花朵状纹理。5.2.12 罗盘纹 compass-shaped annulation of pokeberry root

商陆断面上隆起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5.2.13 过桥 bridge-shaped rootstock of gold thread

黄连根茎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的形状特征。5.2.14 铁线纹 wireline-shaped striation of wild ginseng

野山参主根上部表面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5.2.15 珍珠疙瘩 pearl-shaped verruca of wild ginseng

野山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5.2.16 枣核艼 jujube-seed-shaped adventive root of wild ginseng

野山参形似枣核的不定根。5.2.17 黄马褂 yellow-mandarin-jacket-colored patch of red ginseng

红参表面的不透明暗褐色斑块。5.2.18 狮子盘头 tuberculate stem scar of tangshen

党参头部密布疣状突起茎痕(顶端呈凹下圆点状)的特征。5.2.19 怀中抱月 rescent-shaped scale leaf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状的特征。5.2.20 马牙嘴 horse-tooth-shaped scale leaf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炉贝形似马牙,顶端略尖呈开口状,内露细小鳞叶及心芽的特征。5.2.21 虎皮斑 tiger-skin-shaped spot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炉贝表面的棕色斑点。5.2.22 金包头 buff stem scar of anemarrhena

未剥去外皮的知母顶端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5.2.23 鹦哥嘴 parrot-mouth-shaped bud of gastrodiae tuber

天麻顶端红棕色至深棕色的干枯芽苞。5.2.24 白颈 ring-shaped clitellum of earthworm

广地龙第14~16环节似戒指状的生殖环带。5.2.25 翘鼻头 rostral side of long-noded pit viper

蕲蛇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的头部特征。5.2.26 佛指甲 triangular scutellum of long-nosed pit viper

蕲蛇尾部的三角形深灰色角质鳞片。5.2.27 方胜纹 v-shaped stripe of long-nosed pit viper

蕲蛇背部两侧黑褐色与浅棕色相间组成的菱形斑纹。5.2.28 连珠斑 black spot of long-nosed pit viper

蕲蛇灰白色腹部的黑色类圆形斑点。5.2.29 骨钉 nipple-shaped protuberance of antler

鹿角中、下部常具的疣状突起。5.2.30 乌金衣 black bright coat of cow-bezoar

牛黄表面挂的一层黑色光亮薄膜。5.2.31 通天眼 pore of antelope horn

羚羊角无骨塞部分的中心一条隐约可辨直通角尖的细孔。5.2.32 钉头 nipple-shaped protuberance of hematite

赭石表面的圆形乳头状突起。5.2.33 松泡 soft crack

药材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的性状特征。5.2.34 挂甲 dyeing nails with bezoar powder

胆黄(牛黄药材的一种)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的鉴别特征。5.3 显微鉴定法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的切片、粉末、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进行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5.4 理化鉴定法 phys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确定其真伪和优劣的鉴定方法。5.5 生物鉴定法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利用药效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有关技术,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进行鉴别的鉴定方法。6 中药炮制6.1 炮制 processing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制药技术。6.2 净制法 purifying

中药材在切制或调配、制剂前,为了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质变部分及杂质,使其达到净药材质量标准,而采用的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一类炮制方法的总称。6.2.1 挑选 sorting

将中药材中的非药用部分、质变部分及杂质挑拣除去,或分离作用不同的药用部分,或将中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选出的净制方法。6.2.2 筛选 screening

利用中药材与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用筛或罗筛去混在药材中的杂质,或将药物按大小用筛分开的净制方法。6.2.3 风选 winnowing

利用中药材与杂质的比重不同,借风力除去杂质的净制方法。6.2.4 水选 water separation

通过水洗或漂,除去中药材中杂质的净制方法。6.2.4.1 洗法 washing

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其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他杂质的净制方法。6.2.4.2 漂法 rinsing

将中药材放入大量清水中浸渍一定时间,并多次换水,除去其杂质以及毒性、盐分、腥味等的净制方法。6.3 润法 moistening

在不损失药效的前提下,采用适宜方法,使经过清水或其他液体处理过的中药材保持湿润状态,外部的液体徐徐渗透到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的炮制方法。6.3.1 洗润 moistening by rinsing

将中药材投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杂质后迅即捞出,令其湿润软化的润法。6.3.2 浸润 moistening by immersion

用定量清水或其他溶液浸渍中药材,经常翻动,使水分缓缓渗入内部,以“水尽药透”为度的润法。6.3.3 淋润 moistening by showering

用清水浇淋中药材,令其清洁并湿润软化的润法。6.3.4 泡润 moistening by soaking

将中药材投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令其湿润软化的润法。6.3.5 闷润 moistening by brewing

伏润

将经过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过的中药材装入缸(坛)等容器内,使其在基本密闭条件下达到内外软硬一致的润法。6.3.6 露润 moistening by dew

将中药材摊放于湿润而垫有篾席的土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软化的润法。6.4 切制法 cutting

将中药材净制、软化后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方法。6.5 炒法 parching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6.5.1 清炒 plain parching

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6.5.1.1 炒黄 parching to yellow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炒法。6.5.1.2 炒焦 parching to brown

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的炒法。6.5.1.3 炒炭 parching scorch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表面呈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的炒法。6.5.2 麸炒 parching with bran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麦麸拌炒的炮制方法。6.5.3 米炒 parching with rice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米拌炒的炮制方法。6.5.4 土炒 parching with cooking stove earth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灶心土拌炒的炮制方法。6.5.5 砂炒 parching with sand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置于已加热的河砂中掩埋翻炒的炮制方法。6.5.6 蛤粉炒 parching with clam powder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置于已加热的蛤粉中掩埋翻炒的炮制方法。6.5.7 滑石粉炒 parching with talcum powder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置于已加热的滑石粉中掩埋翻炒的炮制方法。6.6 炙法 stir-frying with liquid adjuvant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润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的炮制方法。6.6.1 酒炙 stir-frying with wine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的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6.6.2 醋炙 stir-frying with vinegar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或边炒边喷米醋,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6.6.3 盐炙 stir-frying with salt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水溶液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或边炒边喷食盐水溶液,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6.6.4 姜炙 stir-frying with ginger juice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6.6.5 蜜炙 stir-frying with honey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一定量烯释后的炼蜜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6.6.6 油炙 stir-frying with oil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已放置并加热的定量食用油脂锅内,拌匀,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摊开,放凉的炮制方法。6.7 煅法 calcin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置耐火的容器内或直接置于无烟炉火(或煅药炉)上高温烧煅,使其烈性降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的炮制方法。6.7.1 明煅 open calcin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直接放置在无烟炉火上或装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煅烧至酥脆或红透,易于碾碎的炮制方法。6.7.2 煅淬 quench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按明煅的方法煅烧至红透后,迅速投入冷水或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淬酥的炮制方法。6.7.3 扣锅煅 hermetic calcining

暗煅

将中药材净制品置于密封的耐火容器内,使之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炮制方法。6.8 煨法 roasting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以规定的辅料包裹或隔层分放,或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6.8.1 面裹煨 roasting with dough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湿面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等辅料中,翻埋加热至规定程度的煨法。6.8.2 隔纸煨 roasting with oil-absorbing paper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加热至药物所含油质渗透到纸上的煨法。6.9 烘焙法 baking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炮制方法。6.10 干馏法 dry distillation

将中药材净制品置适宜的容器内,以火烧灼,使之产生汁液的炮制方法。6.11 蒸法 steaming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时,取出,干燥的炮制方法。6.11.1 清蒸 plain steaming

不加任何辅料的蒸法。6.11.2 酒蒸 steaming with wine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酒拌匀,置于适宜容器内蒸制的炮制方法。6.11.3 醋蒸 steaming with vinegar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醋拌匀,置适宜容器内蒸制的炮制方法。6.11.4 盐蒸 steaming with salt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盐水拌匀,置适宜容器内蒸制的炮制方法。6.12 炖法 stewing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汽加热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的炮制方法。6.12.1 酒炖 stewing with wine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加酒拌匀,置于适宜容器内炖制的炮制方法。6.13 煮法 decoct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加定量清水或规定的辅料共置适宜容器内,加热煮至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的炮制方法。6.13.1 醋煮 decocting with vinegar

将中药材净制品加定量的醋与水,共置适宜容器内煮制的炮制方法。6.13.2 盐水煮 decocting with salt water

将中药材净制品加定量的食盐与清水,共置适宜容器内煮制的炮制方法。6.13.3 矾水煮 decocting with alum water

将中药材净制品与白矾加水溶化后的溶液,共置适宜容器内煮制的炮制方法。6.14法 short-term decoct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置沸水中短暂浸煮,旋即取出的炮制方法。6.15 复制法 repeated processing

将中药材净制品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至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6.16 制霜法 crystallizing

中药材净制品经过加工制成粉末、结晶或粉渣的炮制方法。6.17 发酵法 fermentation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原料药发泡、生衣,制成新的中药的炮制方法。6.18 发芽法 budding

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具有发芽能力的成熟果实或种子中药材萌发幼芽的炮制方法。6.19 提净法 extracting and purifying

将某些矿物类中药材,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的炮制方法。6.20 水飞法 water grinding

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中药材加水反复共研分离,以制备极细粉末的炮制方法。6.21 拌衣法 processing by covering adjuvant

将中药材净制或切制品表面用水湿润,使辅料粘于其上,以增强疗效的炮制方法。6.22 制绒法 processing by making down

将中药材净制品捶打、推碾成绒絮状,以缓和药性或便于调配的炮制方法。6.23 酒制法 wine processing

酒炙、酒炖、酒蒸等以酒为辅料炮制的一类方法的统称。6.24 盐制法 salt processing

盐炙、盐蒸等以盐为辅料炮制的一类方法的统称。6.25 醋制法 vinegar processing

醋炙、醋煮、醋蒸等以醋为辅料炮制的一类方法的统称。7 中药性能7.1 药性 medicinal property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统称。7.2 性味 property and flavor

气味

中药四气五味的统称。7.2.1 四气 four properties

四性

寒、热、温、凉、平等药性的统称。7.2.1.1 寒 cold

具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能的药性。7.2.1.2 热 hot

具扶阳气、祛寒邪等功能的药性。7.2.1.3 温 warm

与热性相似,而程度上次于热性的药性。7.2.1.4 凉 cool

与寒性相似,而程度上次于寒性的药性。7.2.1.5 平 plain

寒、热、温、凉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平缓的药性。7.2.2 五味 five flavors

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功能药味的统称。7.2.2.1 辛 pungent

具发散、行气、行血等功能的药味。7.2.2.2 甘 sweet

具补益、缓急、调和等功能的药味。7.2.2.3 酸 sour

具收敛、生津等功能的药味。7.2.2.4 苦 bitter

具燥湿、泄降、坚阴等功能的药味。7.2.2.5 咸 salty

具软坚、泻下等功能的药味。7.2.2.6 淡 bland

具渗湿、利水等功能的药味。7.2.2.7 涩 astringent

具收敛、固涩等功能的药味。7.3 归经 meridian/channel tropism

中药对脏腑经络作用归属部位的选择特性。7.4 升降浮沉 ascending,descending,floating and sinking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四类趋向性。7.4.1 升 ascending

中药具向上、升提等作用趋向的特性。7.4.2 降 descending

中药具向下、降逆等作用趋向的特性。7.4.3 浮 floating

中药具向外、发散等作用趋向的特性。7.4.4 沉 sinking

中药具向内、收敛等作用趋向的特性。8 中药功效8.1 解表 relieving exterior

中药发散表邪,治疗表证的作用。8.1.1 发散风寒 dispersing wind-cold

中药发表疏风散寒,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8.1.2 发散风热 disperse wind-heat

中药发表疏风散热,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的作用。8.2 清热 clearing heat

中药清解热邪,治疗里热证的作用。8.2.1 清热泻火 clearing heat and purging fire

中药清泄气分火热之邪,治疗火热炽盛证或温病气分热证的作用。8.2.2 清热燥湿 clearing heat and drying dampness

中药清解热邪并燥化湿邪,治疗湿热证的作用。8.2.3 清热解毒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n

中药清解火热毒邪,治疗热毒证或火毒证的作用。8.2.4 清热凉血 clearing heat and cooling blood

中药清解营血分热邪,治疗营血热证的作用。8.2.5 清虚热 clearing deficiency-heat

中药清解阴分虚热,治疗阴虚内热证的作用。8.3 泻下 purgation

中药促进排便或引起腹泻,治疗大便秘结、实热积滞、积水停饮等里实证的作用。8.3.1 攻下 drastic purgation

中药攻积泻下通便,治疗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的作用。8.3.2 润下 moistening purgation

中药滋润肠道、通利大便,治疗津亏肠燥大便秘结的作用。8.3.3 峻下逐水 expelling water by drastic purgation

中药通过峻猛泻下,引起剧烈腹泻,从而迅速消除体内积水停饮,治疗水肿、臌胀、水饮内停等病证的作用。8.4 祛风湿 dispelling wind-dampness

中药祛风除湿,治疗痹证的作用。8.5 化湿 resolving dampness

芳香中药祛湿运脾,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作用。8.6 利水渗湿 promoting urination and draining dampness

中药通利小便、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证的作用。8.7 温里 warming interior

中药温阳散寒,治疗里寒证的作用。8.7.1 温中散寒 warming middle and dissipating cold

中药温暖脾胃、祛散寒邪,治疗中焦寒证的作用。8.7.2 回阳救逆 restoring yang to save from collapse

中药祛散寒邪、恢复阳气,治疗亡阳厥逆证的作用。8.8 理气  regulating qi

中药调理气机,治疗气滞证或气逆证的作用。8.8.1 疏肝理气 soothing liver and regulating qi

中药调畅肝气,治疗肝郁气滞证的作用。8.8.2 降气 descending qi

中药泄降上逆之气,治疗气逆证的作用。8.9 消食 promoting digestion

中药消化食积,治疗饮食积滞的作用。8.10 驱虫 expelling worm

中药驱除或杀灭体内寄生虫,治疗虫证的作用。8.11 止血 stanching bleeding

中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出血证的作用。8.11.1 凉血止血 cooling blood and stanching bleeding

中药清血分热邪并止血,治疗血热动血证的作用。8.11.2 温经止血  warming meridian/channel and stanching bleeding

中药温内脏、益脾阳、固冲止血,治疗虚寒性出血证的作用。8.11.3 化瘀止血 resolving stasis and stanching bleeding

中药消除瘀血并止血,治疗血瘀出血证的作用。8.12 活血化瘀 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stasis

中药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疗血瘀证的作用。8.12.1 活血调经 activating blood and regulating menstruation

中药通利血脉、调畅月经,治疗血行不畅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病证的作用。8.12.2 破血消癥  breaking blood stasis and removing mass

中药破血逐瘀、消癥散积,治疗血瘀所致癥瘕积聚的作用。8.13 化痰 resolving phlegm

中药消除痰浊,治疗痰证的作用。8.13.1 温化寒痰 warming and resolving cold-phlegm

中药温阳祛寒并消除痰浊,治疗寒痰证的作用。8.13.2 清热化痰 clearing heat and resolving phlegm

中药清解热邪并消除痰浊,治疗热痰证的作用。8.14 止咳 relieving cough

中药制止或减轻咳嗽的作用。8.14.1 清肺止咳 clearing lung and relieving cough

中药清泄肺热,治疗肺热咳嗽的作用。8.14.2 润肺止咳 moistening lung and relieving cough

中药滋润肺燥,治疗肺燥咳嗽的作用。8.14.3 敛肺止咳 astringing lung and relieving cough

中药收敛肺气,治疗肺虚久咳的作用。8.15 平喘 relieving dyspnea

中药制止或减轻气喘的作用8.15.1 宣肺平喘 dispersing lung and relieving dyspnea

中药开宣肺气,治疗邪气阻滞、肺气不宣所致气喘的作用。8.15.2 纳气平喘 receving qi and relieving dyspnea

中药益肾纳气,治疗肾虚气喘的作用。8.16 安神 tranquilizing mind

中药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证的作用。8.16.1 重镇安神 tranquilizing mind with heavy sedative

质重中药镇安心神,治疗实证心神不宁的作用。8.16.2 养心安神 nourishing heart and tranquilizing mind

甘润中药滋养心神,治疗虚证心神不宁的作用。8.17 平肝潜阳  pacifying liver and subduing yang

中药平抑或潜镇肝阳,治疗肝阳上亢证的作用。8.18 息风止痉 extinguishing wind and arresting convulsion

中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证惊厥抽搐的作用。8.19 开窍醒神 inducing resuscitation and restoring consciousness

芳香中药开通心窍、苏醒神志,治疗闭证神昏的作用。8.20 补虚 tonifying deficiency

中药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虚证的作用。8.20.1 补气 tonifying qi

中药补益人体脏腑之气,治疗气虚证的作用。8.20.2 补阳 tonifying yang

中药补助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的作用。8.20.3 补血 tonifying blood

中药补养人体血液,治疗血虚证的作用。8.20.4 补阴 tonifying yin

中药滋养人体阴液,治疗阴虚证的作用。8.21 收涩 astringing

中药收敛固涩,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作用。8.21.1 固表止汗 consolidating exterior and stopping sweating

中药固护肌表,治疗虚证汗出的作用。8.21.2 涩肠止泻 astringing intestine and checking diarrhea

中药固涩大肠,治疗虚证久泻的作用。8.21.3 固精 securing essence

中药固摄精液,治疗肾虚遗精、滑精的作用。8.21.4 缩尿 reducing urination

中药约束小便,治疗肾虚遗尿、尿频的作用。8.22 涌吐 spurring vomitting

中药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的作用。8.23 拔毒 drawing out toxin

中药促使脓毒排出,治疗痈疽疮疡、脓出不畅的作用。8.24 生肌 regenerating tissue

中药促使疮口肌肉生长和愈合的作用。8.25 安胎 calming fetus

中药固护胎元,治疗胎动不安的作用。8.26 下乳 promoting lactation

中药疏通乳络并促使乳汁产生的作用。9 中药配伍9.1 配伍 combination

根据治疗目的和药性特点,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选择性配合应用中药的方法。9.2 七情 seven combination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中药应用的七个方面的统称。9.2.1 单行 singular application

药物单独发挥作用。9.2.2 相须 mutual reinforcement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9.2.3 相使 mutual assistance

性能功效有某些联系,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配合应用,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9.2.4 相畏 mutual restraint

一药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药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9.2.5 相杀 mutual suppression

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关系。9.2.6 相恶 mutual inhibition

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消失的配伍关系。9.2.7 相反 antagonism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关系。9.3 药对 couplet medicinals

中药在临床上习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用法。10 用药禁忌10.1 配伍禁忌 prohibited combination

配合应用将出现毒副作用,或减低疗效等后果的用药禁忌。10.1.1 十八反 eighteen antagonisms

古代中药文献记载以十八反歌诀为基础的中药相反配伍禁忌。10.1.2 十九畏 nineteen incompatibilities

古代中药文献记载以十九畏歌诀为基础的中药相畏配伍禁忌。10.2 证候禁忌 syndrome contraindication

某些证候对某些中药的禁忌。10.3 妊娠药忌 contraindication during pregnancy

妊娠期对某些中药的禁忌。10.4 服药食忌 dietary contraindication

忌口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1 中药用法11.1 煎药法 decocting methods

以水或其他液体作溶剂,将中药加热煮沸一定时间制成汤剂的方法。11.1.1 先煎 decocted first

按药物不同煎煮要求,比其他药物先煎煮一定时间的煎药法。11.1.2 后下 decocted later

在其他药物煎成前5~10分钟时再投入煎煮的煎药法。11.1.3 另煎 decocted separately

将中药单独煎煮取汁的煎药法。11.1.4 包煎 wrap-decocting

将中药用布包入煎的煎药法。11.1.5 煎汤代水 decocted in medicated water

用某些中药的煎液代水煎煮其他药物的煎药法。11.2 空腹服 taken before breakfast

早晨未进食前服药的方法。11.3 饭前服 aken before meal

进食前约半小时服药的方法。11.4 饭后服 taken after mea

按药物不同服用要求,在食后一定时间服药的方法。11.5 临睡服 taken at bed time

按药物不同服用要求,在临睡前一定时间服药的方法。11.6 顿服 taken at draught

将药物一次服下的方法。11.7 分服 taken in several doses

将药物分数次服用的方法。11.8 频服 taken frequently in low doses

对汤剂等少量多次分服的方法。11.9 热服 taken hot

对汤剂等趁热服用的方法。11.10 冷服 taken cold

对汤剂等冷却后服用的方法。11.11 温服 administered warm

汤剂不冷不热时服用的方法。11.12 泡服 taken after soaking

将久煎易失效的中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一定时间后取汁口服的方法。11.13 烊化 melting

将黏性较大的动物胶类或植物树脂、树胶类中药,单独加适量开水溶化的方法。11.14 兑服 taken after blending

将另煎或烊化所取药汁,或不宜入煎的新鲜植物药汁,兑入其他药物煎出液中同服的方法。11.15 冲服 taken infused

将药物加入药液或水中混匀口服的方法。11.16 噙化 melting in mouth

将药物放入口中溶化的用法。药名部分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矿物、植物、动物等3类中药687个药名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应用等领域。2 矿物药2.1 芒硝 sodium sulfate

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SO·10HO)。2422.1.1 玄明粉 exsiccated sodium sulfate

芒硝经风化干燥制得的白色粉末,主含硫酸钠(NaSO)。242.2 硼砂 borax

硼酸盐类矿物硼砂的矿石经提炼精制而成的结晶体。2.3 硇砂 sal ammoniac

氯化物类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2.4 滑石 talc

硅酸盐类矿物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SiO)(OH)]。341022.4.1 滑石粉 talc powder

滑石经精选净制、粉碎、干燥制成的白色或类白色粉末。2.5 阳起石 actinolite

硅酸盐类矿物透闪石的矿石,主含含水硅酸钙镁[CaMg(SiO)(OH)]。25411222.6 青礞石 chlorite schist

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2.7 石膏 gypsum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2HO)。422.7.1 煅石膏 calcined gypsum

石膏按照明煅法制成的炮制品。2.8 钟乳石 stalactite

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主含碳酸钙(CaCO)。32.9 花蕊石 ophicalcite

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2.10 龙骨 bone fossil of big mammal

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2.11 龙齿 tooth fossil of big mammal

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2.12 紫石英 fluorite

氟化物类矿物萤石,主含氟化钙(CaF)。22.13 白矾 alum

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主含含水硫酸铝[KAl(SO)·12HO]。4222.14 赤石脂 red halloysite

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主含四水硅酸铝[Al(SiO)(OH)4410·4HO]。822.15 灶心土 cooking stove earth

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2.16 浮石 pumice

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含二氧化硅(SiO)。22.17 无名异 pyrolusite

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的矿石。2.18 生铁落 pig iron flake

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2.19 赭石 hematite

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O)。232.20 磁石 magnetite

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主含四氧化三铁(FeO)。342.21 自然铜 pyrite

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2.22 禹余粮 limonite

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2.23 皂矾 copperas

硫酸铁盐类矿物水绿矾或其化学制品,主含含水硫酸亚铁(FeSO·7HO)。422.24 胆矾 chalcanthite

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矿石,主含含水硫酸铜(CuSO·5HO)。422.25 炉甘石 calamine

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主含碳酸锌(ZnCO)。32.26 砒石 arsenolite

氧化物类矿物砷华,或硫化物类矿物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物的加工品。2.27 雄黄 realgar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S)。222.28 白降丹 white downborne powder

人工炼制的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物。2.29 轻粉 calomel

水银、白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Cl)。222.30 红粉 red mercuric oxide

水银、硝石、白矾或水银和硝酸炼制而成的红色氧化汞(HgO)。2.31 朱砂 cinnabar

硫化物类矿物辰砂,主含硫化汞(HgS)。2.32 密陀僧 litharge

硫化物类矿物方铅矿(铅矿石)冶炼而成的粗制氧化铅。2.33 铅丹 minium

纯铅加工制成的铅的氧化物(PbO)。342.34 硫黄 sulfur

自然元素类矿物自然硫。2.35 琥珀 amber

古代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3 植物药3.1 昆布 kelp or tangle

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3.2 海藻 seaweed

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或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的干燥藻体。3.3 紫菜 laver

红毛菜科植物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etB.F.Zheng或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的干燥叶状体。3.4 红曲 fermented red rice

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寄生在稻的种仁上而成的红曲米。3.5 冬虫夏草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

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3.6 蝉花 cicada fungus

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 shing的分生孢子阶段即蝉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蝉Cicada flammata Dist.的幼虫干燥体。3.7 木耳 edible tree fungus

木耳科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Hook.)Underw.的干燥子实体。3.8 银耳 tremella

银耳科植物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的干燥子实体。3.9 灵芝 glossy ganoderma

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干燥子实体。3.10 猪苓 chuling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3.11 茯苓 Indian bread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3.12 赤茯苓 Indian bread pink epidermis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